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11-10 23:11:44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第1篇

关键词: 英语专业 精读课 文化意识

英语专业的精读课(Intensive Reading / Close Reading)称为综合技能课,在英语专业本科生基础段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课程是所有基础段课程中课时最多,学分最高的课程,英语专业精读课程教学的效果直接决定了英语专业本科生对其他课程的掌握与理解的程度,因此受到了英语专业的学生及老师的重视。鉴于此,近年来,许多高校对非常重视英语专业精读课课程的建设,也出现了许多相关的精品教材,像外研社出版的《现代大学英语》和《文化透视英语教程》,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编写的《精读英语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超越概念英语专业精读》等。但仅有好的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英语专业精读课程的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单词、短语、语法、修辞和练习的讲解上,更应重视该课程对英语专业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英语语言的精华。

把文化意识的培养作为外语教育,尤其是英语专业精读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有充分的理由的:一是从英语学习的角度看,和外国人交往不仅要精通他们的语言,还必须理解他们的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二是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跨文化意识对促进各国人民的相互尊重和合作有着积极的作用。这符合目前高校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人才的教学目标,并且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是一个文化注入的过程。对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在我国中小学的外语教学中非常薄弱,这一问题在高校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得以延续,但近年来有所改观。

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克服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 Kalvero Oberg及所谓的二年级现象。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Kalvero Oberg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和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休克表现为因为不熟悉英语国家文化而对英语学习产生疑惑、排斥、苦恼的感觉。这种现象在英语专业二年级表现尤为明显,学生们由大一时的积极操练英语在转变为大二时不愿开口说英语,甚至排斥英语。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对中西两种文化进行对比,但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过大,使学习者产生畏缩退却的心理,因此在精读课中输入一定量的文化意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克服文化休克这一现象是非常必要的,使文化休克为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铺路。

英语语言的两大渊源: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在英语专业精读课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如在《现代大学英语》第三册中选取了与希腊罗马神话有关的Diogenes and Alexander,该文章选文有趣,让大部分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了希腊神话,从而了解到了弗洛伊德提出的恋母情结,对心理学和西方文化也有了一定的理解。《现代大学英语》第五册的第一课“Where Do We Go from Here?”,作者马丁路德金在该文中大量引用到圣经中的典故,让学生们深深感到圣经对当代西方人生活的深刻影响,从而明白了圣经成为西方文化渊源之一的道理。当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英语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英语语言的学习者,不仅要对前面提到的两大文化渊源有所了解,还要了解一些非英语国家的文化,这样才可让学习者更具全球视野,这一问题在英语专业精读课本中得以体现。如在《现代大学英语》第一册中,第一课Half a Day 的作者就是埃及人,而第五课Message of the Land的作者是泰国人,他们都是把英语作为写作语言而国籍并非英语国家的作家。这样的选材无疑对英语学习者将来面对多元文化有着莫大的好处,更有助于学生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的新世纪人才。当然,文化意识的学习不仅限于以上提到的范围,西方文化中提倡的self—reliance,adventurism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而对这些理念意识的接受有效提高了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写作和口语表达的地道程度,能使学习者早日摆脱中式英语。

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意识这一任务对精读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老师不仅仅要讲解课本中出现词汇、习语、语法现象及课后练习,更要不断传输文化现象,帮助学生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从而培养文化意识。目前大部分精读课老师只是粗泛地讲解一些课文出现的notes,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作为精读课教师,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意识。

(1)作为对精读课的补充,布置与文化意识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课后阅读。圣经简读本,希腊罗马神话简读本及亚瑟王与圆桌骑士等都可为非常理想的补充读物,通过对故事概述,人物角色分析等课堂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英语学习者对一些英语典故,习语有更深入地理解。

(2)设定与价值观、人生观相关的话题供学生讨论,对讨论中形成的文化碰撞(Cultural Clashes)进行对比分析,以引导学生形成符合英语思维习惯的表达方式,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写出和说出更地道的英语。

(3)通过多媒体及影视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如在学习完《现代大学英语》第五册第二单元Two Kinds之后,可以根据该作品拍摄的电影《喜福会》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西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和价值体系,加深学生对两种文化的对比,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还可以通过英文原版的杂志,如《国家地理》和英文原版的影视作品如《圣经之谜》作为学生的课外赏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化及其渊源,培养其文化意识。

总之,英语专业的精读课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在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有着不课低估的作用,有助于英语专业学生在高年级的英美文学,文化及高级写作等课程的学习,并对英语学习者在今后的外事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更有效地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沟通交流,避免引起文化方面的误会。教师和学生都不应该忽视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英语专业精读课的教师应努力改进传统的精读课授课方式,加强对文化知识的输入,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意识,让该课程的学习者最大限度地获得其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对目的语文化兴趣和理解力,进而使他们主动观察、分析、对比、评价,并从深层文化中探讨和研究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文化意识,使精读课成为名副其实的综合技能课。

参考文献:

[1]杨立民.现代大学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邓炎昌,刘润青.语言与文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第2篇

关键词:语言 文化 英语精读课教学 文化渗透

语言是文化的反射体和载体。学习一种语言不仅是对其发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学习掌握,也一定要包含对其丰富内涵和知识背景的了解。否则,对这一语言的学习只是一知半解,或者存在很大的误差。作为语言教学之一的英语教学,特别是基础阶段的精读课教学也更是如此――离不开文化的渗透。

一、文化渗透在英语精读课教学中的作用

语言是在一定民族文化、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记载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符号,蕴涵着丰富的诸如这一国家的传统习俗、文学艺术和价值观念等文化内涵。若在语言教学中忽略文化的渗透,那么即使你掌握了地道的发音、丰富的词汇、标准的语法,在单纯的阅读或实际的与外国人的交流中都会出现一些诸如理解误差、闹笑话甚至是伤及对方感情等问题。比如说我们中华民族自古把龙视为民族的象征,龙是吉祥、幸运和权威的代名词。但是英语中与汉语龙对应的dragon一词却是邪恶、坏运气的象征。所以才会有把“亚洲四小龙”翻译成“Four Tigers of Asia”而不是“Four Dragons of Asia”的译法。如果你不了解这一中英文化的差异,在交流或是学习的过程中产生误解是无法避免的。中英语言文化内涵的差异是只有通过在语言学习的同时一起加以渗透来习得掌握的。所以费赖斯说:“讲授有关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情况绝不是实用语言课的附加成分,不是与教学总目的全然无关的事情,不能因时间的有无或方便与否来决定取舍,它是语言学习的各个阶段不可缺少的部分。”

大学英语精读课是大学英语专业课教学的基础部分,也是学生入学以来最早接触的课程之一,所以在其教学中科学有效地进行文化渗透更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在英语精读课上适时地进行文化渗透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果对英语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了解很多,就会加快理解速度、加深理解深度。比如精读课上讲到的Twelve Angry Men一课,如果不在课前介绍一下美国司法制度和陪审团制度运作规程及相关词汇(因为其与中国司法制度存在的差异),学生们就会产生理解上的障碍。其次,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因为只有了解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才能和自己的划清界限,从而写出标准地道的英语文章来。再次就是对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有相当的帮助。只有了解了西方人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等,才能培养出得体的交际礼仪。比如Good Manners in England一课只是介绍了与英国人交往的一些基本礼仪,我在实际的教学中又适当进行了扩充,这样学生们对西方礼仪有了更多了解,在以后的交际中就会多加注意,交往起来也就更得心应手。最后,适当的文化渗透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总之,只有越早下手,对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就越深,取得的成效才会越显著。

二、如何在英语精读课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

在最近几年的英语精读课教学中,我不断摸索研究,总结了如下几个文化渗透的方式:

(一)课堂渗透

课堂可以说是最直接进行文化渗透的地方,抓住这一环节进行自觉自然的渗透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词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词语的文化内涵包括词的内涵意义、感彩、联想意义以及某些成语、谚语、惯用语的文化背景等方面。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即使表面意思完全相同的词汇也会有不同的联想意义,在用法上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比如讲到black sheep时,说“Tom is the black sheep in his family.” 让同学们自己理解可能会存在误差,这时候教师补充黑色和白色在英语里的意思及发展背景就会有助于他们正确的理解。所以在精读课上讲解词语的时候,教师应该适时地扩充英语词汇的外延意思,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词汇的语义并加以使用。

2. 篇章(全文)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在学习每篇新课文之前,对其文化及历史背景知识进行介绍,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主旨,并达到扩展这方面知识的目的。比如在讲到Clearing in the Sky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先给学生们介绍了传统的American values,学生们在了解了这些背景知识以后才对文中老父亲执着一生在高山的林中开垦荒地的依赖自我、尊重艰苦劳作和颂扬农村生活方式等精神有所理解,进而增进了对文章主旨的深刻把握。

3. 细节教学中的文化渗透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不放过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传授英语文化知识的每一个细节。比如在讲到Darken your Graying Hair, and Hide your Fright一课时,遇到了这样一句话:“One is a sphinx, one seems almost removed, and one sees it all. ”我发现其中sphinx是一个很有讲头的细节:当sphinx写成Sphinx时,是希腊神话中狮身人面的怪兽;他问路人的Riddle of the Sphinx(“斯芬克司之谜”);以Oedipus成功猜谜而后引发的一系列故事为由来的Oedipus Complex(恋母情节)等。这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他们理解,更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二是对所学文章进行深入的语言风格、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分析,并与汉语中的这些技巧进行对比,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学欣赏和语言应用能力。比如在讲到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一课,我就介绍了fairy tale这一文体以及相应的写作风格和特点。还有Button,Button这一课的fantasy的文体等等。三是利用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西方的节日,给学生讲授与之相关的来历、风俗和习惯。比如Easter,Halloween和 Christmas等。

(二)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寓教于乐

除了课堂讲解的文化渗透,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收看一些电影、各种记录片片段,或者收听一些英文原声听力材料使他们了解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学到与英语文化有关的交际方法和手段。比如还是Twelve Angry Men一课,除了可以在课前介绍美国司法词汇,还可以给学生们播放《律政俏佳人(Legally Blond)》这类的涉及美国司法制度的电影片段,加深学生们对美国司法制度和陪审团制度的理解,从而有助于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把握。

但是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教师在运用这些辅助直观教具的时候不能只单纯地让学生自由观赏和收听,因为大多数时间学生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会不自觉地转移注意重心,获得的信息也会受到限制,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这个时候要给予必要的解释说明和指导。

(三)丰富的课外活动

学习和掌握外国文化仅仅靠有限的课堂时间是不够的,学生还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扩大自己的语言文化知识。教师要经常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和英语报刊,并提醒他们在阅读时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并随后组织一些知识竞赛等。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多组织一些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真实语言环境中体会和运用英语。比如英语角、英语周、英语晚会、英语戏剧大赛等等。还可以适时地邀请一些外籍教师参与进来,比如一起举行万圣节化妆晚会。通过与外籍教师的接触,学生往往能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生动的文化背景知识。

三、结语

人的语言受本民族文化长期熏陶,所以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形态也会通过语言反映出来。要想达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成功和谐的交际,必须要了解深知目标语文化。大学英语精读课正是为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实现跨文化交际打基础的课程,所以我们更应该有意识地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多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文化,并分析比较汉语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的差异,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他们的语用能力,这样他们在与外国人打交道时才能减少语用失误,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杜瑞清.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9.

[2]何广铿.英语教学法基础[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

[3]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2-5.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综合性 自信缺乏 求乐心理

论文摘 要:精读课课程在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部分高校英语高职专业精读课教学中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现象,本文根据《英语教学大纲》要求,讨论了精读课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阐述了精读课“综合性”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目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对外科技、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入和扩大,优秀的外语人才,尤其是优秀的英语人才的社会需求呈上涨形势。高职英语教学相对于本科英语教学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方向。如何在短短三年的学习中尽快提高英语高职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胜任未来工作的挑战,或为未来进一步的深造打下扎实的基础成了从事高职英语教学教师们的终极教学目标。

英语高职专业教学根据培养目标开设了大量技能性,知识性课程。与众多目标明确,任务突出的科目相比,作为主干的英语专业基础课之一的精读课又有何教学特点呢?就这一问题,笔者调查了西安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长安大学等陕西部分普通高校英语高职专业一,二年级学生,结果显示60%的学生不明确精读课的价值所在;20%的学生认为精读课是较泛读课,以阅读文章,分析文章,词汇讲解更为精细的科目;只有10%的学生认为精读课是集听、说、读、写为一体,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科目。调查发现部分学生甚至认为“精读课只是高中英语课的延伸”。学生的反馈显示出部分高校高职英语精读课教学中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模式和手段滞后的现象,这势必会影响英语高职专业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针对此现象,笔者撰文阐述了英语高职专业“精读课”的教学特点,以期能够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1 英语高职专业“精读课”“综合性”的教学特点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基础英语(精读课)是一门综合英语技能课,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1]可见,英语高职专业精读课应是集“听”,“说”,“读”,“写”“译”为一体的“综合性”科目,是所有这些细化科目的延伸。

(1)首先,精读课是听力课和口语课的延伸。语言教学应突出学生听、说技能的培养。在精读课上,教师应坚持用英语授课,讨论问题,并鼓励学生用英语回答、讨论,其过程本身就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实事上不仅仅在课堂上,课下教师也应坚持用英语与学生交流。在英语高职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高职学生的基础差,全英式教学不适合他们,多是采用双语式教学,但这种做法不能给学生创造浓厚的英语使用氛围,顺从了学生的惰性心理,而且导致教学重心偏向语法和词汇,易使精读课成为词汇课或语法课,不利于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针对学生听不懂,弄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可用汉语进行说明,但在转换语码之前,要加上“In Chinese,it means……”,“Next, I will explain it in Chinese.”诸如此类提示性的语言,或者口头上用英语表达,同时在黑板上写出其对应的汉语意义。此种做法是在向学生暗示:我们要尽可能用英语表达思想。双语教学中不加提示的语码转化则会顺从学生的惰性心理,使教师有“以身作则”之嫌,致使学生一有困难就采用母语表达,而不是动脑采用其它英文表达形式。[2]诚然,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语言(teacher talk),不仅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且要根据学生的语言掌握程度和进展采用适合学生的易被接受的措辞和表达形式。持之以恒,学生们的听、说能力定能有长足提高。[3] 转贴于

(2)此外,精读课还是泛读,写作和翻译课的延伸。正如一些学生所言,精读课是较泛读课而言,对文章分析更为透彻、词汇讲解更为细致的科目。泛读课在阅读中,侧重的是各种阅读技能、技巧的培养和词汇量的扩充,而精读课在阅读中侧重的则是词汇、短语用法更为详细的介绍;句与段表达、内容及功能上的细微分析,与作者整体谋篇布局的关系以及主题思想的表达方法等等。精读课还会涉及文章的写作特点,教师可依据学生具体掌握情况和兴趣所在让学生进行缩写,仿写等练习,又是对写作课的延续。此外,教师常会让学生对一些长句,难句或段落进行翻译,以测试学生实际理解程度,这个过程又考察了学生的翻译能力和翻译技巧的掌握情况,亦是翻译课的延续。

(3)最后,精读课还是语法课的进一步延伸。此点置后,并非因其不重要,而是几乎所有精读课教师已经做到了。且往往有过之,无不及。课堂上,教师注重学生对文章中每一句话的表达方式和理解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够分析每句话的语法结构,澄清句中各成分的作用和关系,这本身就是对学生“语法课”上所学知识的检测和实用训练,可谓是“语法课”的延伸。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高职学生基础普遍较差,教师易倾向于把重心完全放到语法结构的分析上,且为了快捷澄清某些语法知识,又采用母语作为交流媒介,结果学生在精读课上除了习得一些语法知识之外,感觉收获甚少,长此以往,不仅导致学生厌学,且妨碍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为了尽可能给学生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即便是讲解语法也应使用目的语进行。授课之初学生理解虽困难一些,但随着对语法术语熟悉程度的提升,学生对语法知识的英文讲解也就容易理解了。而且对于语法问题,教师只需对长句,难句,单元要求掌握的句型进行重点分析即可。文章分析完毕,务必给学生们一些时间,让其思考质疑,而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可直接解答或找学生代答。找学生代答效果更好,常会出现一人提问,全班讨论的情况。有时学生没提到的而教师又认为学生有必要注意的,可由教师再质疑,往往又形成了全班讨论的局面。这种讨论的方式不仅促进了学生们对文章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法的热情,更是培养了他们在阅读中逐字逐句推敲的好习惯,为他们巩固语法知识、遣词造句、语言表达、甚至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2 结论

明确了英语高职专业精读课”综合性”的教学目标,教师就不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只重词汇和语法,而轻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现象。明确“精读课”的教学目标,就不会偏离英语高职专业的培养任务和目标。坚持精读课课程的“综合性”教学与训练,并通过与其它科目的相辅相成,最终促成学生整体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实现英语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第4篇

论文摘 要:精读课课程在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部分高校英语高职专业精读课教学中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现象,本文根据《英语教学大纲》要求,讨论了精读课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阐述了精读课“综合性”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目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对外科技、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入和扩大,优秀的外语人才,尤其是优秀的英语人才的社会需求呈上涨形势。高职英语教学相对于本科英语教学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方向。如何在短短三年的学习中尽快提高英语高职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胜任未来工作的挑战,或为未来进一步的深造打下扎实的基础成了从事高职英语教学教师们的终极教学目标。

英语高职专业教学根据培养目标开设了大量技能性,知识性课程。与众多目标明确,任务突出的科目相比,作为主干的英语专业基础课之一的精读课又有何教学特点呢?就这一问题,笔者调查了西安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长安大学等陕西部分普通高校英语高职专业一,二年级学生,结果显示60%的学生不明确精读课的价值所在;20%的学生认为精读课是较泛读课,以阅读文章,分析文章,词汇讲解更为精细的科目;只有10%的学生认为精读课是集听、说、读、写为一体,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科目。调查发现部分学生甚至认为“精读课只是高中英语课的延伸”。学生的反馈显示出部分高校高职英语精读课教学中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模式和手段滞后的现象,这势必会影响英语高职专业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针对此现象,笔者撰文阐述了英语高职专业“精读课”的教学特点,以期能够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1 英语高职专业“精读课”“综合性”的教学特点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基础英语(精读课)是一门综合英语技能课,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1]可见,英语高职专业精读课应是集“听”,“说”,“读”,“写”“译”为一体的“综合性”科目,是所有这些细化科目的延伸。

(1)首先,精读课是听力课和口语课的延伸。语言教学应突出学生听、说技能的培养。在精读课上,教师应坚持用英语授课,讨论问题,并鼓励学生用英语回答、讨论,其过程本身就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实事上不仅仅在课堂上,课下教师也应坚持用英语与学生交流。在英语高职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高职学生的基础差,全英式教学不适合他们,多是采用双语式教学,但这种做法不能给学生创造浓厚的英语使用氛围,顺从了学生的惰性心理,而且导致教学重心偏向语法和词汇,易使精读课成为词汇课或语法课,不利于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针对学生听不懂,弄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可用汉语进行说明,但在转换语码之前,要加上“In Chinese,it means……”,“Next, I will explain it in Chinese.”诸如此类提示性的语言,或者口头上用英语表达,同时在黑板上写出其对应的汉语意义。此种做法是在向学生暗示:我们要尽可能用英语表达思想。双语教学中不加提示的语码转化则会顺从学生的惰性心理,使教师有“以身作则”之嫌,致使学生一有困难就采用母语表达,而不是动脑采用其它英文表达形式。[2]诚然,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语言(teacher talk),不仅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且要根据学生的语言掌握程度和进展采用适合学生的易被接受的措辞和表达形式。持之以恒,学生们的听、说能力定能有长足提高。[3]

(2)此外,精读课还是泛读,写作和翻译课的延伸。正如一些学生所言,精读课是较泛读课而言,对文章分析更为透彻、词汇讲解更为细致的科目。泛读课在阅读中,侧重的是各种阅读技能、技巧的培养和词汇量的扩充,而精读课在阅读中侧重的则是词汇、短语用法更为详细的介绍;句与段表达、内容及功能上的细微分析,与作者整体谋篇布局的关系以及主题思想的表达方法等等。精读课还会涉及文章的写作特点,教师可依据学生具体掌握情况和兴趣所在让学生进行缩写,仿写等练习,又是对写作课的延续。此外,教师常会让学生对一些长句,难句或段落进行翻译,以测试学生实际理解程度,这个过程又考察了学生的翻译能力和翻译技巧的掌握情况,亦是翻译课的延续。

(3)最后,精读课还是语法课的进一步延伸。此点置后,并非因其不重要,而是几乎所有精读课教师已经做到了。且往往有过之,无不及。课堂上,教师注重学生对文章中每一句话的表达方式和理解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够分析每句话的语法结构,澄清句中各成分的作用和关系,这本身就是对学生“语法课”上所学知识的检测和实用训练,可谓是“语法课”的延伸。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高职学生基础普遍较差,教师易倾向于把重心完全放到语法结构的分析上,且为了快捷澄清某些语法知识,又采用母语作为交流媒介,结果学生在精读课上除了习得一些语法知识之外,感觉收获甚少,长此以往,不仅导致学生厌学,且妨碍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为了尽可能给学生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即便是讲解语法也应使用目的语进行。授课之初学生理解虽困难一些,但随着对语法术语熟悉程度的提升,学生对语法知识的英文讲解也就容易理解了。而且对于语法问题,教师只需对长句,难句,单元要求掌握的句型进行重点分析即可。文章分析完毕,务必给学生们一些时间,让其思考质疑,而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可直接解答或找学生代答。找学生代答效果更好,常会出现一人提问,全班讨论的情况。有时学生没提到的而教师又认为学生有必要注意的,可由教师再质疑,往往又形成了全班讨论的局面。这种讨论的方式不仅促进了学生们对文章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法的热情,更是培养了他们在阅读中逐字逐句推敲的好习惯,为他们巩固语法知识、遣词造句、语言表达、甚至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第5篇

关键词:人文素质;英美文学教学;英语专业

作者简介:田静(1983-),女,回族,江苏连云港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讲师。(陕西 杨凌 712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英美文学教学中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研究”(项目编号:JY110101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225-02

我国高等教育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全面素质的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的是人文素质教育”。[7]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国内很多高校都认识到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已经开展了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工作,然而无论文科还是理工科专业在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都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以英语专业为例,探索如何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研究如何解决人文素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一、人文素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研究和实践过程中都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将人文素质简单等同于人文知识,使得人文素质的培养走上了人文知识传播的道路;[10]二是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分离,人文素质教育就等同于开设一定数量的人文选修课,两者并没有紧密结合。

针对第一个问题,人文素质的内涵有必要进一步探究。人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即人文知识、人文技能和人文精神。简单来说,人文知识是对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的了解;人文技能是在运用人文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而人文精神则体现为一种对自己与他人以及人类命运强烈关注的思想,是对人的价值在集体、社会、国家、时代、未来中如何体现的理性思考和积极实践,是人类对真善美永恒追求的表现,是人文素质的最高境界。[8]因而,不能简单地将人文素质教育理解知识的传播,而应该在传授人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人文技能,在前两者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启发人文精神,“三者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知识的运用,而人文精神则是知识和技能的升华”。[8]

针对第二个问题,教育部[1998]2号文件《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给出了明确的方法。文件建议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应该将人文素质培养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一方面专业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质,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应该将人文素质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另一方面人文素质教育的有关内容也要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去,学生可以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7]由此可见,专业课教学应该和人文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而不能把人文素质教育简单地理解成开设几门人文素质课程。

二、人文素质培养融入英美文学教学的改革实践

英美文学是教育部规定英语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专业知识必修课,然而近些年来,由于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大多数英语专业学生更注重外贸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实用性课程的学习,对英美文学重视程度不高。[4,9]在外部环境因素对教学产生影响的同时,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更应该寻找自身的不足,并针对不足进行课程改革和创新。本文探讨的人文素质培养融入英美文学教学[3]改革和创新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三个方面。

1.更新英美文学本科阶段的教学目标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英美文学本科阶段的基本目标不应该是培养英美文学研究和批评的专业工作者,而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增加人生阅历、丰富英美文化知识、提高文学审美能力、提高英语语言和思维能力的环境。[4]范谊和苪渝萍两位学者依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将英美文学本科阶段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五个基本层次:一是英美文学原著的阅读体验;二是英美文学的基础知识;三是英美文学批评基本知识和方法;四是英美文化的理解认识;五是英美文学中人文精神的感悟弘扬。[4]其中,英美文学的基础知识及文学批评的知识属于人文知识层次,英美文学批评的方法及英美文化的理解认识属于人文技能层次,人文精神的感悟弘扬属于人文精神层次。

2.重组英美文学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

英美文学教学应该从英语专业学生一进入大学就开展起来,[1]突破专业课程的限制。[4] 2000年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英美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高级阶段开设的专业必修课,[5]一般高校英语专业在学生三年级时才开设“英美文学”课程。事实上英语专业学生基础阶段的精读和泛读课程以及高级阶段的精读课程中涉及大量英美文学作品,因此,英美文学教学一方面可以渗透到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精读和泛读课程中,[4]成为启迪思想、开发思维潜能的人文素质教育课;另一方面可以在英语专业本科学生高年级阶段开设“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选读”两门课程,系统地了解英美文学史,重点阅读英美当代经典作家的文学作品,深入了解其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全面了解文学思潮和流派。

3.创新英美文学本科阶段的教学设计

(1)本科阶段精读和泛读课程中的英美文学教学设计。英美文学教学可以渗透到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精读和泛读课程中,一方面可以在精读课程教师的帮助下精读教材中英美文学作品,以阅读体验和文本分析为主,以文学文化知识为辅;另一方面在泛读课程教师的指导下泛读几部与之水平相当的英文经典名著的原文,以阅读体验为主,以文学文化知识和文本分析为辅,[4]实现英美文学本科阶段教学目标的所有层次。

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精读和泛读课程中英美文学作品与英美文学专业课程相比,最突出的应该是以与现实生活相关主题为纲这一特点。正是由于这些话题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每个人对它们都有着相同或不同的想法,而不同的文学作品也对这些话题有不同的阐释。精读和泛读课程教学过程中,首先组织学生表达自己对这个话题的感受和经历,进而引导学生去分析作品中对这个话题的展现,然后与自己的体验进行比较,最终得出对作品的深刻体会,[6]属于人文精神的范畴。

(2)本科阶段“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选读”课程中的英美文学教学设计。英美文学教学在英语专业本科学生高年级阶段开设了“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选读”两门课程,先开设“英美文学史”,从宏观角度介绍了英美文学发展的历史和规律,并分析和评价各个时期出现的主要文学现象、流派;又开设 “英美文学选读”,从微观的角度讲述了文学史中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将其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考察,对其思想和写作手法进行分析比较,[1,2]重点阅读英美当代经典作家的文学作品,可以实现英美文学本科阶段教学目标的所有层次。

首先,英美文学教学要重视学生英美文学作品原著的阅读。教学大纲选定当代经典作家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自己体验阅读过程,逐步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其次,英美文学教学要求学生课下阅读时注意文学作品的主题、情节和人物等内容,还要求学生了解英美文学的基本知识如英美文学史的发展概况、重要文学现象、流派、作品和作家,这属于人文知识的范畴;英美文学教学要求学生课堂上发表自己对文学作品以上方面的理解,并根据具体的英文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要求他们有选择地写出摘要、读书报告、人物分析、主题分析、语言特点分析等文章,同时培养他们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这属于人文技能的范畴。再次,英美文学教学要求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中英美文化,并在课堂上将自己的发现与大家分享和探讨,属于人文知识和人文技能的结合。最后,英美文学教学要求学生通过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联系现实生活,并将自己的体会与大家共同讨论,属于人文精神的范畴。

简而言之,英语本科专业学生的基础阶段和高年级阶段都应该接触英美文学教学,重视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共同分享阅读体验和体会,从而使英美文学课程成为增加人生阅历、丰富英美文化知识、提高文学审美能力、提高英语语言和思维能力的人文素质课程。

三、结论

本文针对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英语专业为例,探索如何将英美文学专业课教学与培养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人文素质相结合。研究发现:一是英美文学教学不仅可以在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设置“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选读”课程,而且可以渗透到英语专业学生本科阶段的精读和泛读课程中;二是英美文学本科阶段的教学目标在不同层次体现了人文素质的三层次内涵,英美文学专业课程本科阶段教学目标的逐层实现逐步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体现了两者的完美结合。本文为专业课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实践依据,对英语专业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专业都有所借鉴。

参考文献:

[1]程爱民,徐劲,柯可,等.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差报告[J].外语研究,2002,(1):14-18.

[2]程爱民,徐劲,柯可,等.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差报告(II)[J].外语研究,2002,(6):12-14.

[3]崔玉江,周叶芹.融人文素质教育于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26):120-121.

[4]范谊,苪渝萍.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J].外国语言文学,2005,(3):150-156.

[5]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6.

[6]姜淑芹.认知诗学视野下的英美文学教学[J].外国语文,2010,

(5):118-121.

[7]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Z].1998.

[8]廖济忠,王敏.试论人文素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的基础地位[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73(1):85-88.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英语专业;整体性教学;口语

一、英语口语输出能力在高职英语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1.高职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决定了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类型。普通高等教育主要培养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而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主要由高职教育培养。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和指导思想应定位在以提高英语文化素质为核心,以传授英语知识为手段,以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重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

2.高职英语专业口语语言习得的重要性。从全世界来看,说英语的人数已经远远超过了说任何其他语言的人数,英语在45个国家是官方语言,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讲英语。任何一个会议敢号称是国际会议,其会议工作语言一定要用英语。外贸交往、国际礼仪、商务谈判等等,统统以英语作为标准通用语言。英语口语的应用无处不在,职业人们以具有英语能力为荣。可见,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使之成为用人单位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是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的最佳途径。但是,受多方面条件的影响,高职英语专业的学生往往能够在笔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对于他们来说,选择题和填空题就是英语的全部。大多数学生在口试中表现较差,不能完成实际交流任务,看的懂,但是说不出。即使注重口语练习的学生的英语表达也充满了中式英语,不知道该如何组织句子。英语学习者口语能力欠缺的现状逐渐引起教学双方的重视,促进教学双方共同寻找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摆脱“说话难”的尴尬。

3.高职高专英语专业教学现状。目前,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生在经过三年的专业学习之后,英语口语水平没有显著提高,没有表现出英语专业学生的优势。据有关人员在2002年8月对国内几十所高职高专及部分地方大学的150名非英语专业与部分英语专业毕业生进行的调查,84%的受访者在英语实际运用中最薄弱的环节是听、说,70%的受访者在实际工作中,最能派上用场的是听、说、译三项技能。这表明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所学的英语知识在毕业后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对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做出合理定位是改变现状的有效途径。高等职业教育《实用英语训练》大纲要求遵循“打好基础,强化能力,立足实用”的原则,把英语知识的学习寓于大量听、说、读、写的教学实践中。

二、实行整体性教学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课程安排改革的必要性。目前,各个高职院校开设的英语专业均以精读课程为主,每周至少安排6~8节。泛读课程大约每周2~3课时,语法、语音、听力、口语每周均为2课时。精读课程的课时量远远大于其他课程。这种课程安排方式会使学生误认为在英语专业的所有课程中,唯有精读课是主课,其他课程都处于次要地位。结果就是,学生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精读课上,认为学会了精读课文里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就是英语专业学习内容的全部,反而忽视了能最直观体现英语能力的口语表达能力。经过三年英语专业的学习后,学生并没有体现出英语专业学生应有优势。众所周知,语言最本质的功能在于社会交际,所以口语技能应居于听、读、写、译四项基本技能之上。Correll指出,听读的技能为“接受技能”(receptive skills),说的技能为“生产技能”(productive skills),这三种技能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以听读技能为基础,以说的技能为培养目标。改革后的英语专业课程安排应该明确精读、泛读、语音、语法、听力、视听说等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应该使学生们把所有的课程都视为口语课程的预备课。学生们在其他基础课程中学到的单词、句型和信息都应尽量运用到口语课程的学习任务中。所以,英语教学者应该引导学生在进行口语输出练习之前,做好充分的语言知识输入。

2.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现行的教学计划安排一周内各门课程涉及的课文话题不同,课文内容没有关联性。这样的课程安排会使学生每门课所学到的表达方法相互独立,没有联系。作为英语教学者,要想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佳,学生经过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能脱口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就要对现行的课程内容安排做出调整,从整体内容上加以把握。英国语言学家耶登(J.Yalden)在《语言教学课程设计原理》一书中将课程设置定义为“简化某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范围”。单课的设置目的性越单一,教师对教材的重点越容易把握,在课堂上的操作方向性越明确。要想强化语言学习的效果,就必须突出单科的重点。如果重点太多的话,学生就会无从把握,不知道把主要精力放在何方,学到的语言表达会如蜻蜓点水般的肤浅。

3.实施整体性教学的可能性。精读、泛读、听力、口语、语法与翻译等课程之间的知识点没有本质的不同,并不涉及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分别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个基本技能。因此,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可以按照“一个整体的几个方面”思路,使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整体性,不至于彼此割裂。

4.英语的整体性教学。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可以遵循“整体性”。整体性是指同一个英语专业的班级所开设的各个课程的内容应该相互联系,满足横向互相补充的需要。在一个教学单元里,各门课程的学习材料的内容应围绕同一个话题,各门课程之间可以形成连接,这样学生在各门课中,可以学到关于这个话题的方方面面的表达方法,如果以后在完成交际任务时,遇到类似的话题,学生就可以随时提取大脑中储存的材料,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的教与学的过程就好像生产线的一端输入原料――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生产线的另一端输出成品――学生关于某一话题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5.教学目标的设定。精读:精读课的设置目标是,在学生全面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重点的单词,使学生充分了解该单词的词义和用法。要求学生全部掌握在课文里出现过的重点句型和语法现象,并且可以举一反三。泛读:泛读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在于帮助学生扩大某一话题的词汇量,了解关于这同一话题的不同观点的多种表达方式。作为教师,可以利用泛读课文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有用的阅读技巧,熟悉各种语法现象,最终可以使学生们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度。语音:语音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在于纠正学生的发音,锻炼语感,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其在高中阶段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听力:进一步从听的方面扩大学生对某一话题的单词量,了解关于某话题更多的观点与看法,从听觉上进一步纠正发音。口语:口语课是所有科目的教学目的和出发点,可以检验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每节课留给学生讨论的话题与精读和泛读课的课文题目相关。锻炼学生的口语输出能力,力图激发学生已经输入的英语知识。英语口语输出的过程在整个英语学习中十分重要,通过口语输出,英语学习者选择并且使用所输入的知识,到达激活已经输入的知识的效果。根据Swain的语言输出假说,英语学习者会在潜意识里把已经习得的语言知识与表达必需的内容进行比照,从他人的反馈中及时调整自己的语言,使自己的输出表达更加易懂和得体,从而顺利完成交际任务。因此,语言输出也是语言习得的必要组成部分,对促进语言的学习和掌握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英语基础课程的合理安排顺序应是精读泛读语音语法听力视听说口语。精读、泛读、语音、语法和听力均属于语言知识的输入,视听说和口语课以及写作课属于锻炼学生口语输出能力的课程。语言教学分为输入、吸收和输出三个环节。输入和输出要达到平衡。精读、泛读、语音、语法、听力和视听说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输入大量英语知识的机会,视听说和口语课是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自内而外的再现过程,即输出过程。在目前的口语课上,教师通常会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每节课上给一个讨论话题,然后给出一些相关的表达方式后,进行小组讨论环节。最后请某位同学就给出的话题做陈述。这样的教学方式的缺点在于,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没有接触过这个话题,所以在语言输入阶段没有获得充分的语言信息,关于此话题的词汇和句型储备量不足,所以不能对该话题展开谈论。导致口语课的教学目标就不能达到。

戴炜栋指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习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一条龙整体性教学体系旨在促进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知识积累向交际能力转化。”据此,在基础英语教学一条龙整体的体系中,所有的课程都应被视为口语课程做准备,属于英语知识的积累和输入,口语课程中,教师应给出与其他课程相关的讨论问题,设计不同的讨论思路,激发学生在其他预备课程中学到的语言知识。但是,如果机械地把每一次英语课都分割成听、说、读、写和译五个模块,每节课的教学时间就会显得很紧张,要照顾到五个方面也是不可能的。并且,在实际英语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不可能把课堂时间平均分配,顾及到听、说、读、写和译这五个方面,一方面时间不允许;另一方面会造成听力、口语、精读、阅读以及翻译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相互冲突。较好的解决方法是,单门英语类课程的设置以及相应的教材能体现出整体性教学的理念。以英语精读课教材为例,教材中的每个单元设计都分为以培养听、说、读、写、译为基础的几个板块,包括听力部分、口语练习部分(包括对话和讨论)、阅读(包括精读文章和泛读或快速阅读文章)、语法词汇和翻译写作。这些板块都围绕同一个主题,其实质是针对同一主题进行知识与技能的整体性培养。

整体性教学的实施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的工作量会因此加大。整体性教学的实施要求担任同一个班的老师们组成教研小组,并确定一名教研组长,大家互相交流和沟通,了解其他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后,在统筹安排这个班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合理分配共享的教学资源。由于教师们需要经常占用课余时间参加研讨会,不仅要准备自己的课程,还要及时了解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教师的工作量会大大提升,这就使整体性教学的实施产生了局限性,对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克服。

参 考 文 献

[1]王琦,王维平.高职综合英语教学方法探讨[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3):80~82

[2]张启文.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刍议[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1):50~51

[3]段红鹰,娄玉娟.高职高专实用英语教学改革探讨[J].江西社会科学(教育研究).2003(7):191~192

[4]徐层珍.高职英语教学之浅见[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92~94

[5]Stern H. H.语言教学的基本概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6]陆明,丁万江.换“药”不妨也换“汤”,论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与教材改革[J].外语界.2002(1):37~41

[7]王建为.现代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企业导报.2009(8)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第7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英语精读;高职院校;教学思考

一、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结构现状

伴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开设商务英语专业。作为一个以英语专业知识为载体,强调学生在各种规模、类型的商务活动中的实际运用能力展示的新型复合性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在其课程设置需要做到英语语言与商务知识并重,均衡合理配置。目前,综合各个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的课程结构来看,基本可以分为:1)基础必修课,包括英语精读、英语泛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国家概况;2)专业必修课,包括商务英语泛读、剑桥商务英语、英语高级视听说;3)商务技能必修,包括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概论、外贸单证;4)其他扩展课程,包括旅游英语、文秘英语、中国文化概论、跨文化交际、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等等。

二、《英语精读》课程的重要性及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上述四大类课程中,基础必修课主要强调巩固和提示学生们的英语基本技能,强化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语言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学会使用英语表达自己观点,进而真正推动学生能做到批判性学习(critical learning),为之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其中的《英语精读》课程在各门专业基础课程中具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对于各类高等院校英语及英语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英语精读》一般都安排在大学一、二年级完成。对于很多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来说,《英语精读》课程的学习可谓是时间长、任务重、难点多、重点杂。《英语精读》关键在一个“精”字,何为“精”,怎样“精”不仅仅是困扰学生,也是摆在授课老师面前的棘手问题。简单来说,《英语精读》(Comprehensive English)要求学生通过较为完整系统的学习,培养能够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通过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这门课程在整个商务英语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发挥了基础框架的作用。

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中,虽然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进校的高考分数都较高,而班级中又普遍呈现出“女生多,男生少,表现突出拔尖的学生更少”的局面;整个班级的水平显得比较平均。当学生刚一接触到《英语精读》课程是,往往会产出某种错觉,认为这门课程基本等同于中学阶段的英语课,从而产生一定的倦怠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但是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又会发现整本教材的知识体系完全不同于中学英语课本,这样也在无形中给了学生一定的学习压力和动力,课堂的表现就显得很茫然;而课后的预习复习过程中,学生有感觉内容凌乱,知识点分散性大,课程涉及的文化背景概念模糊,经常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英语精读》课程的教学就需要授课老师耐下心来,多下功夫,多花心思全面认真的了解学生学情,完善教学过程,最终让学生学好这门课。

三、《英语精读》课的教学现状

1. 课程学时安排。结合这门课程的重要性,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中,《英语精读》课在整个专业课程中是开设的学程最长,学时数最多的一门独立课程。全课程长达两个学年,其中一般第一学年每周六节课,第二学年每周四节课。这样的安排基本能够较为完整的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和提高的。

2. 课程教材选用。一个课程教学的成功与否与是否选用了适合学生的优秀教材有着重大的关系。作为英语基础课程,在教材选用时,课文语言性、文学性、文化性三者要求并重;在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功能性、交互性上也不可或缺。一般来说,目前国内各类正规出版社都不断推出一些优秀的英语精读教材,作为教师的可选范围也大大增加。虽然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存在差异,但是只要选择好一本的合适教材,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就已经占有了一定主动权,能够更好地发挥教师自身的优势,完成教学。

3.教学方式。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目前各个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很多课程基本上还是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而较为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方式等予以补充。不可否认的是,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可以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信息的完整性、条理性,因为《英语精读》课程的本质就是巩固性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能够很好的驾驭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和步骤,最大量的把知识信息传达给学生。但是与此同时,如果能够大量结合各种现代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拓展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途径和层面;同时能够在一些互动发散的篇章单元中,借助分组发言阐述、辩论、表演等方式进行教学,也一定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对于《英语精读》课程的教学思考

经过多年的发展,各个高职院校的商英英语专业在其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上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顺应发展的趋势,作为主干基础课程的《英语精读》课程,也在逐渐摆脱某种固有模式,朝着更加多元化、多维度、多层面的方向上发展。

1.对该课程教师的要求。由于该课程的课时量大,作为该课程的教师,就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这样才能很好的避免在教学中出现“学生厌学、老师厌教”的情况。教师可以借助课时较多,与学生接触时间多的优势,可以经常和学生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会普遍流露出很多自己真实的想法,例如:可不可以在课堂中更多的结合一些立体直观的方式?例如英文视频播放、网络检索, 让他们可以第一时间得到最为新鲜的英语知识等等。教师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可以第一时间接受到学生的诉求,从而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清自己的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流程,顺利的上好这门课。

2.加强院校间的分享交流。目前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高职院校不胜枚举,其中不乏已经做得很有特色又颇具规模的典型院校,但是总体说来,仍然缺乏领头院校。如果这些院校专业能够主动站出来,将周边的其他院校相关商务英语专业联系起来,集思广益,乐于分享自己已经积累的一些卓有成效的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方面的经验、方法,那么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将得到跳跃式发展,而在这整个过程中《英语精读》课程的改革也必将伴随其中。

参考文献:

[1]朱艳红,商贸英语教学改革初探 [J]. 辽宁高职学报,2007 (4):26-27.

[2]赵珊珊.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9 (6)

[3]孙翠兰,鲍文.国际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研究 [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