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博士学位毕业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10-15 10:10:52
博士学位毕业论文

博士学位毕业论文第1篇

1、学位论文提纲犹如工程的蓝图

在这方面我似乎有一些强迫症,没有提纲总觉得不踏实,总觉得茫然。一般来讲,博士毕业论文最多就用到四级标题,在写作初期,缺乏对论文细节的把握,因此很可能无法细致到四级标题的程序,因此,明确到三级标题即可。提纲的重要性,在于它基本上完整地反映了论文的思路和结构。

2、基础工作

70%以上的图表已经画好,50%以上的结果已经进行分析讨论对于理工科的研究来讲,图表是论文的核心,大部分的成果都可以用图表表示,包括一些讨论的环节,一些机理的分析。所以,无论是写大论文还是写小论文,我一直是把图表放到很优先的位置。70%以上的图表主要依赖平时完成实验后的数据处理,或者发表的一些论文,不要求格式完全正确,只要有了图表的核心内容即可。而50%以上的分析讨论其实并不容易,因为平时我们分析数据的时候,并不会撰写大段的分析讨论,最多是放到PPT中。因此,这一项其实是比较依赖小论文的,在撰写小论文的时候,通常才会做一个文字上的详细的分析,与其他研究结果的对比。>>>>简析硕士毕业论文如何选题、开题及写作

3、从第1章开始,从前往后写,最后结论、创新点、摘要

这是撰写论文的主体工作,是需要最多时间的过程。写作的顺序因人而异,我一直比较习惯从前往后写,先引言,再写方法,再写结果与讨论,最后写结论和创新点、摘要,基本上与人们的阅读的顺序是一致的。

4、找一个靠谱的模式模板

一个好的格式模板可以让撰写事半功倍,也可以避免很多细节的错误。我用的是去年毕业的师姐的模板,我所做的是把她的博士毕业论文终稿拿过来,然后把她的文字替换成我的文字。

5、过一遍所有的小论文、PPT、基金总结

博士学位毕业论文第2篇

根据《沈阳药科大学关于硕士学位研究生提前毕业的暂行规定》和《沈阳药科大学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细则》要求,硕士、博士研究生提前达到毕业要求的,可以申请提前毕业。现将受理硕士、博士研究生提前毕业申请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受理提前毕业申请的范围

本次受理提前毕业申请的对象为XX、XX级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非全日制的研究生不在本次申请之列;XX级硕士、博士研究生可申请提前一学期毕业(XX年12月),XX级硕士、博士研究生可申请提前一学年毕业(XX年6月)。

二、申请提前毕业的条件

(一)XX级硕士生申请提前毕业条件

1.已修满全部学分,各门课程的考试或考察须一次性通过,且有五分之三科目的成绩达到优良(80分);

2.毕业论文已经完成初稿;

(二)XX级硕士生申请提前毕业条件

1.已修完学分,各门课程的考试或考察须一次性通过,且有五分之三科目的成绩达到优良(80分);

2.毕业论文已经开题并进展顺利,且已经通过学校统一组织的中期考核;

(三)XX级博士生申请提前毕业条件

1.已修满全部课程,且各门课程的考试或考察须一次性通过;

2.毕业论文已经完成初稿;

3.已发表符合《沈阳药科大学博士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要求的学术论文,须有原件或接收函原件;

(四)XX级博士生申请提前毕业条件

1.已修满全部课程,且各门课程的考试或考察须一次性通过;

2.毕业论文已经开题,且论文进展顺利;

3.已经撰写完成符合《沈阳药科大学博士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要求的学术论文,且保证在申请答辩前达到学校关于发表学术论文的相关规定。

(五)XX级原生物基地班硕士和XX级原理科基地班博士

1.已修满全部课程,且各门课程的考试或考察须一次性通过;

2.毕业论文已经开题,且论文进展顺利;

3.原基地班研究生提前毕业需满足生物基地班或理科基地班培养方案的要求。

三、受理提前毕业申请的时间

各学院受理提前毕业申请的时间为9月17日-9月26日。

四、申请提前毕业的程序和要求

1.本人提交《研究生提前毕业申请表》及成绩单各三份、一份到各学院,由研究生秘书对其课程成绩论文进行初审,经导师和学院分管院长签署意见后,于9月29日以学院为单位交《研究生提前毕业申请表》及成绩单纸质版各二份、情况和汇总名单纸质版和excel电子表格各一份[含学号、姓名、专业以及提前毕业时间(XX年12月和XX年6月)]到研究生处学位办公室,经研究生处审核后,报学校批准,发文执行。

博士学位毕业论文第3篇

1、博士毕业论文论文查重率要求

博士毕业论文论文查重相比普通高校毕业论文查重的要求略低,国家开放大学一般要求论文查重率不得超过30%,而普通高等院校大多要求不超过20%-30%,各位学员在查重前应注意所在博士毕业论文的具体查重率要求。

2、博士毕业论文论文用什么工具查重

博士毕业论文使用的论文查重使用是万方相似性检测系统,相比知网查重系统,该系统较为宽松,如果在进行时,搞不清楚该使用什么软件,可以选择知网本科论文查重软件,只要知网能过,其他查重软件都能顺利通过。

3、博士毕业论文论文怎么查重

对于申请国家开放大学学位的毕业论文,都要求进行,具体检测流程如下:①学员将毕业论文提交到所在电大分部图书馆;②分部对所有毕业论文进行批量检测,每篇1次;③对于不合格的论文,及时反馈检测报告给指导老师,指导老师根据报告指导学生进行修改;④修改完成后再次提交到分部进行复检,复检只有一次机会。

博士毕业论文查重操作步骤:

(1)博士毕业论文通过机构账号登录万方平台;

(2)进入检测平台后,选择新→批量检测入口→创建任务→急速上传模式→选择论文→开始检测→等待生成检测报告→下载检测报告。

4、顺利通过博士论文查重的经验

博士毕业论文要求查重率不超过30%,超过则不合格,无法顺利取得学位证书,因此,我们在提交论文前一定要自己通过相应查重软件进行检测,对于超过重复率的文章进行降重处理,这里我们就以万方论文查重为例介绍个人论文查重的经验。

博士学位毕业论文第4篇

前不久落马的南京市市长季建业在仕途上曾一帆风顺,在学术上同样顺利——党校干部班学员出身却拿到法学博士学位。季建业在2006年拿到苏州大学在职博士的学位证,还有另外一个说法:论文博士。

在职博士因为诸多腐败官员而名声受累,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十三条规定的论文博士更是受到牵累,一直难以正式推广,被业内研究者视为因噎废食。而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是否需要论文博士?

隐形于“绝不手软”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对于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有重要的著作、发明、发现或发展者,经有关专家推荐,学位授予单位同意,可以免除考试,直接参加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对于通过论文答辩者,授予博士学位。”

教育主管部门为何没有推广论文博士这一培养模式呢?

2012年5月1日,曾因老家房屋被强拆而给山东省潍坊市市长写公开信的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生王进文在微博上发文爆料: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徐景颜正在清华大学法学院读博士,是他的同班同学,但同学们从未见过徐景颜。清华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廖莹随后证实,徐景颜是清华大学法学院论文博士生。然而,早在2008年10月9日,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郭新立就在回答记者提问“怎么看目前有不少官员只要递交论文就可以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的说法”时称,我国目前并不存在论文硕士或论文博士,并称,如果发现这类情况,教育部将“决不手软”。

另有声音质疑,廖莹在回应中称,“论文博士入学后会明确论文写作方向和指导老师,一旦正常毕业则是双证齐全(毕业证和学位证)”。廖莹称,徐景颜是清华大学法学院论文博士生,每月集中两天学习,清华大学对论文博士有严格招生规定,每次上课均有考勤记录。论文博士相当于以研究为主,他们的课时安排跟全日制博士生课时安排是不一样的:论文博士生都是在职学习,他们在第一年做课程学习,之后专门做论文研究,不需要上课,且第一年上课均是在周末。廖莹还称,法学院论文博士并不止徐景颜一人,据了解,仅徐景颜所在的班就有十来人是论文博士。他们中有政府机关或一线工作人员,也有国企人士。

论文博士在中国一直受到质疑。1999年,时任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管理处处长的王子成、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主任蒋慧和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主任竺曼莉曾联合署名在《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发表《关于论文博士的招生、培养及教育》的文章称,教育部可能考虑,为保证博士生的入学质量,不宜大面积地开展这项工作。因为“少数研究生招生单位,不顾及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把论文博士变成为人情博士、权力博士和金钱博士,把招收论文博士工作变成降低要求的代名词”。

在职博士是前车之鉴

对论文博士引发腐败的上述担心并非空穴来风。各高校大量招生的在职博士,因为管理不严而出现了大量学术腐败案例(见下表)。这些贪官获得博士学位的过程显示,在职博士已经成为权力入侵学术领域不容忽视的现象。诸多案例表明,一些高校存在着对官员滥发博士学位的潜规则。

2003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和经济学院宣布不再招收在职博士。在职人员如果想在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院读博士,必须辞去工作,参加全日制学习。这是因为公职人员以及高级经管人员利用“充电热”,投机取巧,使得一些文凭含金量下降,也破坏了学术氛围,可谓影响巨大。

正是由于中国大学给一批贪官滥发博士学位,导致了中国高等教育公信力的下降,真正的论文博士受到池鱼之殃,至今难以大范围推出。与在职博士相比,论文博士管理更松弛,可以想象腐败将更难以避免。

国际通行在国内变形

论文博士管理到底有多松?在国际上,论文博士本是一种通行的学位授予方法,英国、日本、德国等国都有论文博士制度。这些国家的论文博士不必到校上课,学习内容主要是和教授交流论文,只要提交达到博士毕业生学术水平的论文,答辩合格后就可获得和全日制课程博士生同样的学位。

历史上曾有中国学人获得过国际上的论文博士学位。马廷英是民国时享有国际声誉的地质学家,是中国海洋地质科学的重要先驱者之一。他早年从事珊瑚生长节律之研究,是“古生物钟”的最早发明者,后致力于“古气候与大陆漂移”的研究。上世纪30年代,马廷英在日本帝国大学留学时已是日本颇有建树的学者。因他拒绝加入日本国籍,日本政府一直阻挠他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导师一怒之下,把他的博士论文寄到德国柏林大学,柏林大学立刻颁给他一个论文博士。日本随后也给他颁发了博士学位。他成了日本的4位华人理科博士之一,也是首位华人地质学博士。但他获得的第一个博士学位,是来自柏林大学的论文博士,虽然在柏林大学他一天课都没有上过。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别敦荣表示,在国外,论文博士的要求非常高,申请论文博士的人往往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获得了出色的学术成果,于是再向授权学校提交论文申请相应学位。国外的论文博士多是知名学者,学术水平普遍高于普通博士生。但在国内,论文博士生多是官员或者国企人士,并不从事学术工作,这与国外的论文博士是有区别的。

全国政协委员、厦门大学文学院教授杨春时认为,中国一些高校为避免滥发学位的质疑,搞出了变相的论文博士:说是学历教育,又可以脱产;说不是学历教育,又有课程和考试。最奇怪的是,清华大学的论文博士可以既拿到学位证,又拿到毕业证。一般来说,双证博士必须通过博士生入学考试,要全脱产学习,只有专业博士才可以在职学习,而论文博士应该只授予博士学位,俗称单证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光礼也认为,论文博士应该只有博士学位证,没有学历毕业证。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也认为,论文博士既然能不脱产学习,怎么能有毕业证?显然是因为论文博士的招生和培养质量下降,导致论文博士学位贬值,招生单位和论文博士本人都不愿用这个名称,干脆多发个证向全日制学生看齐。此外,由于教育部并未推广,论文博士的招生没有得到教育部批准,因此在上报教育部录取名单时,不能名正言顺地以论文博士名称上报,而在毕业时,更不便以论文博士的名义申请学位和填写毕业证书,这就形成了按论文博士的方式招进,而按一般博士生的培养方式培养这种状态。

“招生”“毕业”成关键环节

在终身教育时代,论文博士本身并无错误,反而是教育的进步,公众质疑论文博士,并非否定这种培养方式,是反对扭曲的混文凭现象。现实中,确实存在大量实践中的高级人才达到甚至超过了博士水平,却因为没有博士学位而不能担任教授、博导等工作,限制了知识的传播。这样的人往往肩负重任,不便离岗,而论文博士既能很好地考察他们的水平,又能要求他们出成果并取得学位。

在国外申请论文博士的人大多在教学科研领域成绩显赫,其科研学术水平已超过普通博士生。日本的论文博士专门为在职人员设立,要求极其严格。由于渠道正当,论文博士在日本比比皆是。在日本大学任教多年的段冀康介绍说,申请论文博士的人多在公司或研究所工作,有学术成果,但其所在单位并无办法博士学位的资格,所以要向大学交论文申请博士学位。

在日本很多理工科大学里,一半以上的教授是出身于公司和研究所的论文博士。他们在工作中先做出了成果,拥有较高声望,已被研究所聘请去作研究员,或者被大学聘请去作教授、助理教授,此时再交学费去读课程博士是浪费人力物力,也与大学气氛不协调。在中国,很多研究所本身就有博士学位的授予资格,这些单位的工作人员以博士研究生名义入职后学习并开展研究,获得成果后不需要向大学申请博士学位,在客观上减少了中国论文博士的需求。但与此同时,还有很多在企业和政府中从事专业工作的人,这些单位是没有博士授予资格的,所以关上论文博士的大门,对这些人和这些单位并不公平。

中国首个论文博士就是一位在企业工作的总工程师。清华大学论文博士徐大懋是中国首位论文博士称号的获得者。1986年,清华大学热能系的蒋滋康老师找到他,希望他能来清华读博士,被徐大懋以工作太忙拒绝了。让1983年就升任哈尔滨汽轮机场总工程师、技术副厂长的他放下手头工作再回头去学校读书不太可能。于是清华大学答复:不用来上课。随后徐大懋参加了包括数学、英语等科目在内的考核,“主要以口试为主,”徐大懋回忆道,“考官是清华的几个导师。”

博士学位毕业论文第5篇

一、国外研究生教育的学制

(一)6年一贯制的德式学制。其招生对象为高中毕业或专业学校的毕业生,学制6年,实现以大学为基础,学科为中心,理论教学、实验室训练和临床实践的渐进式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国家考试和论文答辩,授予医学博士学位。大多数欧洲国家实行这一学制[1],如芬兰、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等。

(二)6年一贯制的俄式学制。其招生对象为高中毕业生,前3年为医学前期教育,后3年进行专业教育,毕业授医学博士学位。独联体国家如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妇、乌克兰等实行这种学制[1-2]。

(三)4+4年制的美式学制。其招生对象为具有学士学位的文理科大学本科毕业生,前4年为医学前期教育,后4年为医学院教育,实行集中指导下的核心课程为主干的自由选课制度。学生完成课程,修完规定学分,通过论文答辩,授医学博士学位。美国、加拿大、韩国和菲律宾等国实行这一学制[1-2]。

(四)5+3年制的英式学制。其招生对象为高中毕业生,前4年为理论教育,最后1年为临床实习,毕业授医学学士学位,英联邦国家实行这一学制,如英国、新加坡、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获得学士学位以后经过考试和推荐就读医学硕士学位,时间是1-3年。在实行多学制的世界各国中,学制为6年制的国家或地区最多,为90个国家,占56.6%;居于第二位的是7年制,为53个国家,占33.3%;排在第三位的是8年制,为15个国家,各占9.4%;排在最后的是9年制,为1个国家,占0.7%。

二、国外研究生教育的模式[2](附表)

三、国外的研究生教育的现状

(一)美国。美国研究生教育通常采用宽进严出的政策,一般来说,申请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员只要具备了大学毕业资格,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经推荐人推荐,即可入学攻读学位。但在美国博士研究生毕业,却需要有一定的科研成绩。因此,博士研究生经常需要攻读4至6年才能毕业[3]。此外,美国约有一半以上大学要求研究生入学时有GRE成绩。美国研究生招生一般不限名额,由导师的科研能力、科研经费、实验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决定每位导师当年招收学生数量。在培养模式上,美国博士生培养通常实行导师制和博士生指导委员会制相结合的指导方式。硕士研究生主要采用专业式培养模式、导师制培养模式以及兼顾协作式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美国的高校更加强调文理渗透和选修课的重要性,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分比为2∶3。

(二)日本。日本的医学院校本科生学制为六年,大学毕业后可以直接报考医学博士。博士课程学制为四年(日本医学院校很少设有医学硕士,一般是硕博连读四年)。中国的研究生指的是硕士学位,而日本的研究生和研修生是没有学位的,只是进入大学的一个学前班。日本大学的招生录取,导师有一定的决定录取权。对于博士生的评价,主要以毕业前发表SCI文章的数量和影响因子值的高低来衡量。日本医科大学的博士生毕业前最少应发表2篇以上的SCI论文[4]。研究生在读书期间每周召开一次科研汇报会,主要汇报自己的研究内容、国外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内容、最新的科研动态及讨论本周的疑难病症等。目前日本学位分为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其士学位又分为课程博士、论文博士、学术博士三种类型。

(三)俄罗斯。目前俄罗斯的研究生教育主要分为三个层次。本科6年毕业授予硕士学位,具有行医资格。本科4年毕业后,只能当医疗助手,经过临床住院医师培训以后,可以申请医学科学副博士学位,时间为3-4年,经过课程学习,撰写论文,通过论文答辩,授予“医学科学副博士”学位[4]。具有医学科学副博士学位的人员方可申请“医学科学博士学位”,并具有资格在高等医学院校讲授课程或成为医学副教授。获得副博士学位之后,如果在工作中有创新性的医学研究成果或发表了极具创新性的论文,经过课题研究通过论文答辩,可获得医学科学博士学位。此学位获得者才有资格申报教授职称。俄罗斯的医学科学博士学位不属于医学高等教育的范畴,取得这一学位者必须在工作中卓有成绩,并通过医学科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由国家最高学位委员会决定授予,学校无授予权。

(四)德国。在德国研究生教育学位制度只设有博士学位,德国现行的高等医学教育学位制分为三级:文凭学位,正规大学的毕业生即可获得;博士学位,为研究生教育阶段的惟一学位:讲授资格学位,这种学位是获取在高等学校任教资格的依据之一。在德国高等院校里,没有专门的研究生院机构,博士研究生都在指导教授所领导的研究所里进行培养。博士生的录取也没有专门的入学考试。博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虽然没有必修课,也没有学分要求,但却要求在做博士论文前先要担任二年教学或科研助手,并采取一定的淘汰制度。

四、对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的思考

(一)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中外合作办学的开展,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提高大学的办学水平。并注重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形成硕、博士研究生的国内外大学联合培养的办学模式[2,4]。

(二)加强教学体制改革。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应该放在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考试及学科建设等方面。研究生教育的目标体系应在主导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扩展,培养研究型人才和使用性人才相接合。

博士学位毕业论文第6篇

北大的回应,貌似可“自圆其说”,可其实经不起推敲――毕业证怎么可能“预制”?如果金先生不能按期完成学业,他就不能在今年7月毕业,毕业证书也就不能署上“二。一三年七月”这一日期,难道明年或者后年毕业,发给他的毕业证书还是这张吗?

有舆论认为,对于年近九旬的金庸先生,是否获得北大博士学位,没必要过分追究,他已有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再到北大读博,这一求学精神和态度,就足以令人尊敬。还有舆论认为,可否对于金先生读博特事特办,不必拘泥于一般的博士培养程序?

金同学读博的态度,和北大是否按标准授予金先生博士学位是两回事。作为一所重视学术声誉的高校,在学位授予方面,是必须坚持统一的标准,而不能搞所谓的“特事特办”的,不然,学术的声誉就会受到伤害,学术就会在名流、大腕面前失去应有的尊严。事实上,不要说授予正规的博士学位,就是授予“名誉博士学位”这样的头衔,在国外大学,都是需要通过学位委员会讨论的。在美国,甚至有大学拒绝授予总统名誉学位的头衔。

网友对金庸先生是否按培养标准获得北大博士学位的质疑,并非没有道理。不管是统招的博士生,还是一些学校的论文博士(通常入学不经过考试,而是递交申请材料)培养方式,授予博士学位,都必须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金庸先生当年获得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学位论文也是向公众公开的。那么,要是他获得北大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是什么?是否通过了答辩,答辩评委对论文的评价如何?

博士学位毕业论文第7篇

中国俨然已经成为博士“大国”,博士帽曾经的耀眼光环也随着博士人数的增加而暗淡。

今年的5月27日,一场特别对话活动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对话的双方一边是中国第一代博士,他们如今功成名就,在各个领域担当权威和领军人物,而另一方则是年轻的博士生们,他们要面对的是就业压力、科研重任。

不同时代的博士毕业生,面对不同的困难与困惑,博士们的境遇,折射了时代的改变。

致30年前的青春

11位“新中国第一代博士”聚会在大学校园里,个个神采飞扬。30年前的5月27日,经历过了十年“”,中国的学术界开始在一片百废待兴中渐渐复苏。继教育部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后,这一天,18位中国国内培养的“土博士”,在经历了论文评审和答辩之后,终于师成出山。1983年的 5月27日,18位博士在人民大会堂被集中授予博士学位,成为新中国的第一批博士。

当年被外界戏称为十八勇士的青年学子,如今已均年过花甲,成为了国内知名高校的院士、校长及教学名师。

马中骐,博士学位证书编号为10001,在当年18人中,他是第一个进行论文答辩的,历史选择他成为新中国第一名自己培养的博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毕业后,马中骐留所工作至今,长期从事理论物理研究,学生早已桃李满天下。

在华东师范大学的聚会上,马中骐展示了一份珍贵的资料——30年前的博士答辩现场录像。由于年代久远,录像画面不是太清晰,但黑白的影像再现了当年真实的场景。画面中,马中骐用幻灯片演示论文内容,不时在黑板上进行演算,尽管设备简陋,答辩过程却是一丝不苟。

就像黑白影像的简单一样,30年前,攻读博士学位是一个艰辛而又单纯的过程。受“”影响,李尚志曾在四川大山里当乡村教师,教书之余,他没有放下数学,心中的信念是,“国家总有一天需要数学人才”。当命运给了李尚志重新回到大学的机会时,他毫不犹豫地抓住,成为第一代博士。面对30多年的命运变迁,如今任教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李尚志教授感慨:“因为有这种特殊的经历,所以我们会特别珍惜搞科研的机会,这一点可能现在的学生没办法体会。”

太多还是太少?

1983年首批博士授予大会之后,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的苏步青在座谈会上说出了一句让人意想不到的话:“这么多博士怎么办?”许多人不明其意,全国才刚刚培养出18名博士,怎么就多了?后据一位当时在场的《人民日报》记者回忆:“他已经预感到将来我国授予的博士会非常多。”

据201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具有博士学位授予资格的单位已达到347个,在校博士研究生共计24.6万人。与1983年首届的18人相比,这个数字增长了1万倍有余。据权威人士透露,目前,我国拥有博士授权资格的高校和博士人数均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

博士多了是坏事吗?面对近些年逐渐加大的就业压力,一些本科生开始为了逃避就业压力而选择读研暂避风头,这几乎已经是众所周知的现象。一些人一口气读到博士,毕业时却发现,还是要面临同样的就业难题。

有人无奈感叹:“博士无用。”但很多用人单位却提出了另一种看法:造成学历贬值的原因,并非是扩招后引起的博士数量增加,而是庞大的数量背后,暗藏的质量问题。

30年前首批18名博士的超豪华导师阵容标准,注定会成为一个难以复制的瞬间被载入史册。5月27日的座谈会上,一位当年的老博士提到高校扩招时感叹:“我们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几乎都是院士及各领域内的顶尖学者,而且每人只带一两名博士。不像现在这样,有的人同时带40多个学生,我都不知道怎么个带法。”

“博士培养得多了,自然良莠不齐,这是很自然的现象。现在媒体关注博士群体,不应该单单看到博士队伍中一些专业水准较弱的人群,还应该看到一些优秀的、好的代表。扩招增大了博士队伍的基数,优秀人才的绝对数量自然也随之增大。说现在培养博士的整体质量不如我们第一批,但这当中每年优秀人才的绝对数量肯定大于18个吧。”对于博士质量下降的说法,李尚志却持不同的意见。

读博动机

上世纪90年代从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的博士赵烨德,现为一名优秀的整形外科医生。赵烨德毫不客气地批评:“现在的医学博士,普遍太水了。”不久前,赵烨德刚刚拒绝了一位即将毕业的博士到医院实习。这位博士生的简历显示,学生在硕士阶段从事的是寄生虫专业的研究,而考博时却跨专业选择了整形外科。“现在的年轻人,在专业上则太过功利,只考虑就业和待遇,却很少有对学术负责的。寄生虫领域刚刚涉足没多久,屁股还没坐稳,就有跳到外科领域要给人开刀。”赵烨德表示,他更倾向于接收硕士时就学整形外科专业,或者是有医院临床工作经验后再选择读博深造的毕业生。

在后续的采访中记者发现,大多数改换专业的考研者,都是根据就业情况、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间的比例、甚至是与导师的关系来选择,很多导师在考虑录取标准时,也会掺杂学术以外的考量。

一种观点认为,博士毕业生质量的下降,与单一的评价标准有关系。在赵烨德看来,不同专业需要有不同的考核标准,对于一些偏向于理论研究的专业,可以以毕业论文作为学位考核的惟一标准,对于一些偏实用性的专业,则应该考虑对学生的实践经验设定硬性要求。“学位培养没有细化的标准,导致一些学生在考研、考博时乱跨专业,结果学而不精。”

赵烨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整形外科的博士为例,3年一共6学期,第一学期上马列毛邓和英语等公共课,之后的两年名义上用于做课题写毕业论文和手术临床,到了最后一学期开学,就要交论文,之后的两三个月要在与导师的沟通中一边对论文加以修改,一边准备答辩。这样的情况下,许多博士生在3年的读博生涯里,充其量只在手术临床实习6个月,甚至很多人根本没有拿刀的经验,只要论文通过,就毕业了。“这样的博士毕了业,哪个医院敢要?当然,其中很多人选择留校任教,自己没做过一次手术,却又开始教别人拿手术刀。”

英国、日本等国推行“论文博士”机制,规定论文博士生只要在3年—10年在读期间与导师做交流论文,而毕业时也同样要拿出相当于博士毕业生学术水平的论文,答辩合格后即可获得和全日制课程博士生同样的学位。2008年,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郭新立曾表示,国内不存在所谓的论文硕士和论文博士,若发现这类情况,教育部将“决不手软”。

文辰辉说,当初自己之所以选择生物专业,就是因为听了当时流行的一句话:“生物学是21世纪的科学。”文辰辉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生物专业很热门,录取分数线最高。“我们清华大学生物系那一届招进了30人,几乎全是各省的理科状元。当时,我选择生物的想法就是,我考了最高分,当然要上录取分最高的专业,就好比花最贵的钱,一定要买标价最贵的东西一样。”

正是这样一个抽象而空洞的概念,决定了文辰辉接下来11年的学业方向。文辰辉的同学大多有着同样的想法,“我们30名本科生,其中起码有20人和我一样,仅仅是因为一句口号,就选择了这个专业。”

5年本科结束之后,文辰辉的同学们绝大多数选择读研、读博,这其中也包括他自己。文辰辉说,虽然前5年几乎完全不热爱生物,但在之后赴美深造时,他还是选择了这一专业,在哥伦比亚大学度过了6年的硕博生涯。

“到美国后,有一种强烈的感觉,美国课堂上导师启发式的授课,和学生发散性的思考方式,让我有如新生。”后来,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文辰辉曾从事科研工作,但最后还是选择接受MBA教育,成为一家投资公司的董事。

“我在打算读MBA之前,征求过导师的意见,她虽对我的离去感到惋惜,但仍然支持我的选择,并为我写了推荐信。那时是1998年,美国经济泡沫时期,投资市场很好,再加上我在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本来就是巴菲特的母校,所以学生选择经商的很普遍。当然,学过的东西都不能算是白学,学习生物时养成的思维方式、思考逻辑,使我终生受益。”

另类博士

30年过去,首批18名博士后来尽管经历各不相同,却无一人“下海”,仍在从事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坚守着老一辈学者的育人传统。马中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曾表示:如果做不出什么成果,就对不起这个‘第一批’,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责任感。如今,社会环境不同,博士生们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却有了不同的考量。

苗青,历史学博士,现在是上海滨海古园的历史研究员。

1999年本科毕业后,苗青有过长达8年的教师经历。“我从小热爱历史,本科学历史,毕业后又在一所中学教历史。”工作的时间越久,苗青越觉得只在课堂上教授浅显的历史知识,无法满足自己对历史研究的渴求。抱着这样的心态,2007年,苗青又一次走进大学,开始了自己硕博连读的生涯。

“很快到了要找工作的时候,历史这种专业,不教书其实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苗青回忆,当时他曾尝试着将简历投给几所高校,希望能教授大学历史公共课,但都没有回音。在一次学校的招聘会上,苗青看到了滨海古园的招聘信息。“滨海古园作为一个公墓招聘历史研究员,可见这里是有文化追求的。”苗青告诉记者,能继续从事历史研究,是自己择业的最重要考量,正是因为这样,苗青最终向滨海古园投递了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