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新兴技术(合集7篇)

时间:2022-07-24 09:06:19
新兴技术

新兴技术第1篇

关键词:新兴技术;管理;市场;创新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010-03

管理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活动,伴随着管理环境、管理要素和参与其中的人所呈现出的多变性、不确定性,以及复杂性科学认识论的确立,给传统管理理论的稳定范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新兴技术管理,在理论渊源方面来自技术管理、技术创新管理。但是,正如生物物种形成机理所揭示,两个同质的生物物种,由于不同的选择环境,将会演变成为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种,“南橘北枳”。由于不同的发展环境,使新兴技术管理异于技术管理、技术创新管理,成为新的研究领域。新兴技术管理研究新兴技术带来的一系列的管理问题。新兴技术的发展,导致或者需要管理思维、业务流程、经营模式等的变革。新兴技术管理是研究在新兴技术及其变革背景下的新兴技术与新兴市场(包括或者涉及新兴技术、新兴技术产品、新兴技术企业、新兴市场、新兴技术产业等)的相互演化、发展以及与此相关的企业战略、市场开拓、技术发展融资、组织结构变革、人力资本激励、知识管理等管理挑战与变革。新兴技术管理的本质与内核不仅仅是“技术管理”,而是广泛涉及到由于新兴技术所带来的管理思维、管理模式、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等的挑战与变革。新兴技术管理建立基于资源(能力)和市场双重远见,寻求技术与市场的结合,既关注如何将正在形成的新兴技术转变为现有或新兴市场中的价值创造,关注将潜在的技术转变成可实现的商业价值,又关注现有或新兴市场需求的技术实现。

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新兴技术管理研究,除了展开对新兴技术概念和特征、新兴技术的管理挑战以及新兴技术管理的基本概念、内涵的研究外,目前,国内外关于新兴技术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下列领域。

新兴技术可能产生于突破性创新,出现全新的技术路径;也可能产生于渐进性创新,来自技术融合,即两个不相干的技术在同一个领域里合并成新的系统;还可能是来自于应用领域的改变。突破性创新探讨全新的技术轨道或流程。渐进性创新则关注技术轨道的演变、相关技术的分离、嫁接和组合、融合;新兴技术研究还涉及到分裂性技术和不连续创新特征。分裂性技术关注企业、技术因素;不连续创新关注顾客、市场因素。以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来看,新兴技术它更像是物种形成的断续均衡的过程。通常,新兴技术的变革与其说是一项重大的科学突破的结果,不如说是技术的应用领域发生了转变。换言之,新兴技术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应用领域的改变,应用领域的改变是技术发展中重要的临界点。科学发展可能是递增的,应用领域的改变却正是创造性破坏,新兴技术的高度不确定性使得传统的技术评估静态分析工具(如净现值法)不再适用,需要动态的评估方法。技术路标是进行技术预测与选择的方法之一,它根据时间的变化来追寻技术或产品发展的轨迹,把技术、市场和组织联系起来考虑。Mann采用了系统演化的方法对技术进行了预测,通过技术发展的时间、空间和界面来预测未来的趋势。期权定价模型、实物期权,尤其是定位期权、搜索期权考虑了新兴技术发展的两个特性,即过去的决策影响将来的技术选择和未来的机会具有内部不确定性,因而可用于技术选择、技术评估。在国内,浙江大学陈劲教授对复杂产品创新系统,尤其是其前端管理的研究进入了新兴技术的研究范畴,他的研究强调复杂和突破性产品的不确定性挑战并提出识别的方式。魏江教授认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不但承担了宏观创新系统中知识扩散子系统的功能,还是知识创新源和客户企业创新的推动者。中科院穆荣平教授从构建官产学研等利益主体之间共识的角度,运用德尔菲法、技术需求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政策分析等方法,预测了未来20年中国最重要的技术领域,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评估与预测实例。

新兴技术管理需要同时关注技术和市场两个维度。技术变化与市场演变高度相关、互相驱动。新兴技术管理的核心就是使潜在技术商业化,实现技术与市场的有效链接。识别、拓展和评价新兴市场的挑战在于确定消费者尚未知晓,甚至尚不存在产品的需求。由于技术的高度不确定性、市场需求信号的极度模糊以及竞争结构的无形变异,已有市场的研究方法不能有效运用于新兴市场评估。因技术发展与市场接受速度的相互作用新兴市场的评价变得更加复杂。由于技术变化的速度无法预测,顾客往往不知道技术能满足什么需要,并且随着环境演化,顾客需要也在快速地、不可预见地改变等,使测定新兴技术的潜在市场变得困难。Day用捕捉采用曲线、通过某些“转折点”来预测市场。Vasilis提出通过市场描述来关注高技术市场的演化,寻找市场演化的信号和路径。Houston发展了包括技术与市场障碍、战略与结构障碍、社会文化与市场结合障碍等在内的分析技术概念性框架。 Balachandra等将技术与市场的发展看作两个交互的双螺旋结构,强调技术与市场的相互作用。传统的商业化路径往往属市场被动型模式,公司很少主动尝试去驱动环境的改变。Hills和Sarin在比较这些市场模式后提出市场驱动(MarketDriv-ing)的范式,认为通过市场驱动模式,企业可以最小化技术不确定性程度,而且技术标准的建立克服了竞争无序。企业不仅仅需要寻找、发现、发掘需求和市场,更需要创造、培育需求和市场,通过对消费者的引导、教育,创造市场和机会。市场的团簇性特征,体现为不同的消费特性(组),不仅反映了市场的聚群性,同时也提供了创造市场的途径。实际上,新兴市场的简化关系,是市场的一端是拥有某项新兴技术的企业,另一端是一群某种需求没有被满足的消费者。这种需求,可以通过具有某种属性或者品质的产品或服务来加以满足。假若企业的技术能够开发出具有这种特性的产品或服务,如果二者在时间、空间以及价格等方面都匹配,双方就可成交。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开发技术来改进特性(组)。当技术所开发或者支撑的特性(组)成为市场最受欢迎的特性(组)时,技术创新就取得了成功。新兴技术管理的关键是寻找潜在的、能够被新兴技术创造的特性(组),然后确定能够由这些特性(组)来满足的市场需求。Lynn等认为在不连续创新下,新兴市场的确定是不断探索和学习的过程,因此企业需要提升学习吸收能力。Macmillan和Mcgrath以笔记本电脑为例,分析在团簇性市场上技术与市场的结合,并提出控制单一缝隙市场、融合缝隙市场和创造新的技术范围等3种市场定位选择策略。高旭东强调后进企业应该创造自己的市场,而不仅限于技术领域的赶超。鲁若愚等研究了新兴技术面临的快变市场问题,提出了在快变市场环境下新兴技术产品更新策略,尤其是强调了产品更新的时机。

从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战略管理理论急剧变革,从结构学派到资源学派,再发展为活动学派(Activity-based View:ABV),战略关注的重点也从发现“有吸引力的行业”到培育“可持续竞争优势”,再到强调“战略的柔性”(适应性和可调整性)。新兴技术战略管理,需要新的战略思维。传统战略思维模式过分强调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可预测性,是一种线性的思维模式。将重点放在“制定企业发展目标”上,强调企业应选择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市场,占据独有的战略位置,制定一套相应的竞争战略。当企业面临持续变化且不可预测的市场环境时,这种传统的战略思维模式已不能适应。研究者开始关注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动态能力。靠近边缘的雪先融化。新兴技术正在融化众多行业的结构和边缘。新兴技术所形成的动态竞争是一种“边缘竞争”。新兴技术战略应当采用新的战略“边缘竞争战略”。边缘竞争战略的核心,在于利用变革的动态本质,捕捉无序平衡的边缘,使企业在无序和有序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状态。边缘竞争理论把战略定义为一系列独立竞争优势的过程,将这些独立的竞争优势综合起来,便形成一种“半固定式的战略趋向”,使这种战略能够应对动态的竞争环境,更加具有适应性。因此,边缘竞争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战略的目标不是普通定义上的“效率”和“最优”,而是对“灵活性”的追求,即适应当前变革环境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变的能力,面对挫折富有弹性的能力。归根到底,“灵活性”意味着致力于不间断的革新。边缘竞争理论中的战略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与“如何实现战略目标”紧密的联系到一起,半固定式的战略趋势是边缘竞争战略与传统战略的最主要的区别。Brandenburge和Nalebuff指出,商业竞争是规则基础型(Rule-based)和自由行动型(Free-wheeling games)博弈的综合。Markides指出了在战略革新中改变规则的重要性。新兴技术的战略是在几乎没有先例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来制定的,传统的、基于“平台”的规划方法,不再适用于新兴技术管理。Hamel和Prahalad提出制定战略应遵循灵活想象的规则,Schoemaker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进行新兴技术的战略规划时,应注意保持战略的灵活性,特别是有规则的想象是制定新兴技术战略规划的基本思路。情景规划法和期权方法等是面对新兴技术变革,比较有效的战略研究手段。

国内相关专家研究表明,新兴技术及其变革,改变着传统的战略资源观,企业之间的竞争,正在由天赋资源的竞争、物力资本的竞争转换为综合了信息、知识、智能的技术竞争,转换为基于动态能力和学习的竞争。应对新兴技术及其不确定、创造性毁灭特性的挑战,企业的利器是能力动态和资源柔性,支撑这种动态和柔性的则是企业的知识资源和学习能力。

研究表明,多层级金字塔组织显然已成为发展新兴技术的障碍,常常葬送新兴技术的美好前程;传统的垂直和层级结构的组织设计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兴技术的发展。组织扁平化、组织分离(即把发展新兴技术的部门从企业母体中分离出来)、构建联盟和建立新型组织形式,是绝大多数新兴技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Tushman等提出发展新兴技术需要适合的新型组织形式,归纳出6种适合新兴技术的组织形式:左右逢源组织,网络组织、虚拟组织、孵化型组织、前后端组织、领悟-回应组织等。

Schoemaker、银路等人的研究表明,新兴技术的投资和决策存在着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待这类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并存的新兴技术,应抓住新兴技术的投资决策可分阶段进行的特点,把其投资看作是创造一系列期权。只有判断这些项目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已经降到最低、市场曙光出现时,才能做出大规模投资的决策。夏晖、曾勇等研究在创新采纳成本随时间下降情况下,通过实物期权方法度量采纳企业投资决策对创新提供方期望净收益的影响。结论认为,在创新速度较快和较慢的情况下,折现率和采纳成本下降程度对创新提供方的期望净收益的影响是不同的,而采纳企业对未来创新性能提高的预期和提供方的期望净收益呈现负向变动关系。这一结论为政府制订相关政策促进新兴技术扩散提供理论参考,也为企业制定技术创新投资策略提供理论指导。

全球化、超变化、技术快速变革和高度集成已成为当代世界发展的基本潮流。新兴技术及其产业,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成为国家、区域、企业占据竞争优势的制高点,依靠科技进步来支撑、引领国家、区域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和共同行动。国际间的国家、区域、产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由要素竞争演变为创新竞争。以变革、创新为本质的新兴技术管理的研究,发展空间无限。比如:需要在新兴技术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结构框架方面进行突破性的研究,建立新兴技术管理研究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需要深入研究新兴技术的形成和创新机理,扩散机制,识别、评价方法;需要进一步地研究新兴市场的形成、发育、成长机理;研究技术与市场之间的互动;研究新兴技术市场的识别、评价方法;需要更加科学地研究在新兴技术及其资源、需求、竞争不确定性挑战下的决策、战略、投资和组织柔性问题,研究企业的柔性问题,研究这种柔性的表现、度量和实现;研究新兴技术特有的知识管理、知识产权管理问题;研究新兴技术管理中的人力资本及其激励问题等。新兴技术管理研究,除了在上述领域持续深入地展开之外,还需要在下列方面的开拓。

1.新兴技术聚群创新研究。探讨、研究基于区域(真实)聚群或网络(虚拟)聚群的知识聚群创新、技术聚群创新、产业聚群创新机理,研究聚群的形成、发育、发展、持续机理,研究聚群形态及其聚群中的结构、关系与作用机理,研究聚群中的信息、知识传递与学习机理,研究聚群中的价值创造、利益机制,聚群创新的实证研究,等等。

2.新兴技术的特征及其度量研究。新兴技术管理的特质来自于新兴技术的不确定性与创造性毁灭特征。深入研究、洞悉、度量新兴技术的特征,是进行新兴技术管理研究的前提。研究包括:新兴技术的不确定性的表述、分类及其特征,新兴技术不确定性特征的管理挑战,新兴技术不确定性特征的评价指标与方法,等等。

3.新兴技术的边缘竞争研究。新兴技术的不确定性和创造性毁灭特征,改变着产业的结构、形态,改变竞争规则、结构和企业经营模式。在新兴技术市场的技术不确定性、市场需求信号模糊以及竞争结构不确定性,决定了新兴技术企业不仅仅需要寻找、发掘、发现需求和市场,更需要创造、培育需求和市场。边缘竞争理论为新兴技术企业的市场机会发掘与创造,为企业市场定位,为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的建立提供了指导。

4.新兴技术管理的方法研究。由于新兴技术的特质,传统研究方法不能有效地运用于新兴技术管理的研究过程,迫切需要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体系。目前,需要加强对情景规划、实物期权、博弈论、系统动力学模型、模糊理论、随机理论、复杂性理论等在新兴技术管理中的运用研究。

目前新兴技术管理虽然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是由于它涉及的内容多,研究时间短,所取得的成果还难以有效指导丰富而复杂的新兴技术管理实践,尚需要科研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长期、不懈的努力。

Research summary on the new technology management

SHI Fang-yu

(Harbin Cambridge College,Harbin 150069,China)

新兴技术第2篇

摘要 新兴香荔是广东省新兴县传统的名优特产,以其肉厚、核小、清甜、味香深受人们的喜爱。从肥水运筹、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推迟成熟等方面总结了新兴香荔丰产、稳产、优质、迟熟综合栽培技术,以供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 新兴香荔;肥水运筹;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

新兴香荔果肉白蜡色(有机栽培的为黄蜡色),肉质爽脆、多汁,味清甜而带浓香,性温热而补,果核小且焦,是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荔枝品种,其市场价格比桂味、糯米糍高1~2倍,而且越迟熟价格越高,但是产量既不高也不稳,大小年问题突出,传统栽培品质一般,在新兴县规模种植很难获利甚至亏本。基于上述问题,从2006年开始,连续4年对新兴香荔进行丰产、稳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现将其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肥水运筹

新兴香荔种性迟熟,丰产年的第2批秋梢在10月底前老熟的,翌年来花容易、产量高,在11月上旬老熟的晚秋梢翌年来花较难,收成有限。为夺取新兴香荔丰产、稳产、优质,要及早施肥攻好第1、第2批秋梢,并促其在10月底前老熟。在攻梢施肥时以有机肥料为主,适当配合施用速效氮、磷、钾化肥[1-2]。采果前7~10 d,按每100 kg挂果量计算,施入花生麸5 kg+过磷酸钙2 kg(混合沤制3个月以上)+腐熟鸡粪30 kg+复合肥8 kg+尿素2 kg,结合松土,在根际区开挖环状沟,均匀施肥后覆土。不主张对强壮树施第2批秋梢肥,对树体弱、出梢迟、难老熟的树,在第1批秋梢由红转绿时,按每100 kg挂果量计算,施入复合肥5~8 kg,以加快第2批秋梢及时萌发和老熟。对预测第2批秋梢不能在10月底前转绿老熟的树,需及早进行根外喷施1~2次叶面肥,以提高枝梢叶片的营养水平,增强光合作用,加速其及时转绿老熟和积累养分。在荔枝谢花时,按每100 kg结果量施入花生麸5 kg+过磷酸钙2 kg(混合沤制3个月以上)+复合肥5 kg+硫酸钾2 kg。在荔枝果实膨大时,视荔枝树势生长情况,对树势生长较弱的,应施1次壮果肥,用量减半。为确保荔枝丰产稳产,如遭遇干旱,要及时适当淋水抗旱,以满足荔枝生长对水分的需求。雨天要注意排除地面积水。

2 整形修剪

新兴香荔采用单一的环割或环扎控梢促花,很难达到培育健壮结果母枝的最佳效果。因此,对新兴香荔控梢促花需环割和环扎相结合[3]。从10月1日开始,对第2批嫩秋梢已由红转绿时的荔枝树,及时环割控梢。环割后10~15 d再进行环扎,以加强控梢促花效果。环扎后,对环割时间早、刀口愈合快、有萌梢迹象的强壮荔枝树需加割1刀,以提高控梢促花效果。新兴香荔环割控梢要根据树势、管理水平、当年冬季的气候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确定对荔枝树体的环割程度。在荔枝树干上,用1.5#环割刀螺旋环割1.0~1.5圈,深度至木质部,螺距10 cm。用12#铁线,扎平,至大寒前5~10 d解放铁线,过早解放铁线,易造成冲梢或花中夹叶,影响花穗质量和结果。荔枝进行环割环扎后,必须经常巡视检查荔枝树体的表现和反应,对环割、环扎过度或不足的,要采取补救措施,及时补肥补水或补割等。为提高荔枝枝梢质量和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在荔枝采果后至9月,修剪除掉荔枝树上的内膛枝、病枝、弱枝、残枝、枯枝、徒长枝和外攀枝。

3 病虫害防治

霜疫霉病主要危害时期是荔枝成熟后期,此时高温,如遇高湿又忽视防治的,会造成减产甚至失收。在荔枝果实开始成熟时,喷施1次安露或代森锰锌700~1 000倍液。蝽象是新兴香荔产区普遍发生的主要害虫,以成虫和幼虫刺吸荔枝的嫩梢花序和幼果,荔枝受害后落花落果,严重时造成减产或失收。每年3月和4月分别是蝽象成虫产卵前和若虫大量孵化期,这2个时期是蝽象抗药性的最低期,应抓紧在这2个时期各喷施1次敌百虫500~600倍液防治。荔枝蛀蒂虫钻蛀荔枝果实,在幼果膨大初期蛀食果蒂导致落果。在果实膨大后期蛀食果核软组织并留下虫粪,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4]。在第5代和第6代成虫羽化进度为40%和80%时,各喷施1次乐斯本1 500~2 000倍液防治。在每批秋梢萌发至3 mm时和开始展叶期,各喷施1次氯氰菊酯1 000倍液防治荔枝害虫,以保护顶芽免遭害虫取食,保持好枝条的顶端优势,以防止侧芽萌发长梢,促进形成健壮的结果母枝。

4 推迟成熟

一般迟萌发的秋梢,翌年迟来花和推迟成熟期,早熟与迟熟相差的时间幅度约为10 d。此外,在同一区域内,在山上种植的荔枝由于光照不足、气温凉爽,生长速度放缓,其生育期比在山下的平原区种植的荔枝推迟约10 d,也就是说推迟荔枝成熟期10 d。在新兴县平原区种植的新兴香荔成熟期和上市时间是每年7月5—15日;山区种植的成熟期和上市时间是7月15—25日。因新兴香荔生长、发育与气候、节候关系十分密切,人为控制荔枝推迟抽梢,达到推迟荔枝成熟期的风险较大。

5 参考文献

[1] 深农广.有机荔枝栽培技术[J].农家之友,2008(21):I0005.

[2] 吴绪波,,周东辉,等.脆绿荔枝栽培技术要点[J].中国热带农业,2009(4):54-55.

新兴技术第3篇

澳大利亚电信研究员 Arjun Jayachandra

在接下来的10年中,现在的新兴革命性技术将成为主流技术。“新兴技术”是指现有的(处于实验阶段或在早期采用者中使用)但尚未在大众中普及,因而至今其革命性影响仍未显现的技术。“主流”一词是指大多数人口常用的技术。现在的主流技术如万维网和基于互联网的固定和移动宽带通信。

通常,一项新兴技术是否成为主流技术很难预测,因为这取决于人类行为。艾萨克・牛顿曾说过:“天体的运动可以计算,但人类的疯狂无法计算。”但本文的目的并非预测哪些技术会成为主流技术,而是探讨某些新兴ICT技术对社会的潜在影响。为此,假设本文中涉及的新兴技术都将成为主流技术。

提出假设

本文的目的并不是说明这些技术的发展,而是提出这些技术将满足性价比预期的合理假设。

相关技术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沉浸式通信:以媒体为中心的宽带网络承载的高清视频和高保真环绕立体声提供的逼真的“远程呈现”体验。

人工智能:有助于开发出全新的能力,如自动驾驶汽车,以及基础设施系统(如公路)优化。

本文的重点是技术对通行能力(特别是主干道系统)的影响。对任何发达经济体而言,公路都是一项巨大开支。2009年,澳大利亚投资超过200亿美元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道路工程项目不仅成本高,而且工期长且极具破坏性,因此政府必须确保按实际需求进行道路工程建设。因此有必要了解未来对道路通行能力的要求以及是否可利用数字技术减少对新基础设施的需求。

技术如何影响公路需求

我们采用了两步法来评估技术对公路需求的影响。首先,根据对人口增长和人均汽车保有量的预测,推断2010至2050年四十年中道路通行能力的增长。其次,设想了由下文所述技术发展得出的推断结果的变化,其别考虑了三种可能影响预测结果的技术趋势。

分享型经济

所谓“BroMoSo”技术(宽带、移动、社交媒体)的兴起导致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而新的商业模式正在引发社会的变革。近十年中逐渐形成了分享经济模式,例如Airbnb、Zipcar和Uber。个人消费者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与他人分享个人资产,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利用率。

显然,分享经济可能会影响汽车保有量,因为人们越来越觉得没有必要买车,因为他们可以通过Zipcar或Uber服务分享他人的车。虽然现在分享对汽车保有量的影响还不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分享经济不断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建模。

远程办公

更价廉、清晰度更高的屏幕,可穿戴显示器(如Occulus Rift或Microsoft Hololens)以及无处不在的固定和移动媒体宽带有可能实现全国的网真连接,从而协作不再局限于办公室环境。这无疑会推动远程办公的发展,进一步降低公路的使用,特别是在高峰时段。高峰时段的需求是所需的主干道通行能力的关键决定因素。

自动驾驶汽车

自动驾驶汽车以机器速度做出反应,比人快,因此对道路系统有显著影响。

仅在10年前,全自动驾驶汽车还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但现在Google已开发出自动驾驶汽车,且已在加利福尼亚无事故行驶超过100万英里(除了两起小事故,而且都是由驾驶员而不是自动驾驶汽车本身造成的,一起是由后方尾随车辆的司机引起的,一起是在人类驾车时造成的)。

自动驾驶汽车对道路系统有显著影响,因为这种汽车是靠机器做出反应,速度比人快,从而既可避免事故的发生,亦可增加道路容纳的车量,因为无需与前方车辆保持一定的行车间距。这样就可以形成公路列车(即以数十公里每小时的速度与前方车辆保持几英寸的距离),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如上所述,自动驾驶汽车可利用技术和通信避免事故的发生。

事实证明,现在90%的交通事故都是人为过失造成的,因此自动驾驶汽车可显著降低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目前,澳大利亚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年均1200人。除了造成死亡外,每年道路交通事故导致约50000人受伤入院。所以可以合理地假设,全自主自动公路系统可避免近90%的伤亡率,每年约挽救1000人的生命,避免45000例重伤。这可减轻医疗系统的沉重负担,更无需说其他影响了,如社会服务和警力资源浪费。

自动驾驶汽车的可行性已得到证实,汽车制造商竞相建造和销售自动驾驶汽车。根据最近一系列的公告,可以预期全自动驾驶汽车将于2020年左右推向市场,而在此期间,汽车制造商已在生产的汽车中逐步引入自动驾驶的一些关键环节,如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车道辅助驾驶、自动泊车、防撞自制动系统等。

当然,新的全自动驾驶汽车大规模上市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消费者报告》称,汽车平均使用年限约为8年或行驶里程15万英里(约合24.1万公里),超过这个年限还可继续使用15年左右。但亦可在现有车辆上安装自动驾驶装备,例如Cruise公司正在测试的那些设备。由于自动驾驶汽车显著的安全性优势以及对社会的益处,有理由预期发达国家可能在21世纪20年代的某个时间开始只接受自动驾驶汽车登记。在这种情况下,自动驾驶汽车可能比自然发展条件下的预期更快推出市场。

假设敏感性分析

本节旨在测试以上讨论的技术发展趋势将影响道路通行能力需求的假说。我们在分析中提出了一些简化假设,详见下文。但分析以参数为基础,从而可以测试对假设的敏感性。

还需要注意的是,分析仅以汽车对主干道的影响为基础,而没有考虑运输和物流系统的影响,因为可以合理地假设高峰时段通行(高峰时段通行能力决定所需的公路规模)的主要是通勤车,而不是卡车或公共交通工具。

以2014年的通行能力为基准对道路通行能力进行分析。所有结果均表示为这种能力的倍数。其中分析了四种不同的情况,具体如下。

不作为

以澳大利亚统计局的澳大利亚人口预测为基础,其中提供了整个21世纪每年的人口预测数字。

除了人口增长,还有必要了解随时间变化的汽车保有量水平。我们采用了西门子2011、2020和2030年的数字,并以此为基础采用线性外推法预测了2009到2050年的汽车保有量水平。这些数字显示人均汽车保有量从2014年的人均0.76辆增长到2050年的1.21辆,这肯定是比较保守的估计。

基于上述数据,可以估算出到2050年因汽车保有量的增长,满足新增车辆通行所需的额外通行能力。其中假设车辆和道路运营方式不变,需求模式不变,因此此曲线称为“不作为”。

这条曲线是与下面考虑到技术对交通量需求影响的三条曲线进行比较的基础。

分享经济的影响

每增加一辆共享汽车,路上就会少12辆车。

所做假设是汽车共享将导致汽车保有量下降,因为使用共享汽车比完全的汽车保有更划算。SGS经济规划咨询公司针对悉尼市开展的一项研究估计,每增加一辆共享汽车,路上将减少12辆汽车。

有关汽车共享的数据很难采集,而且不仅受到需求的影响,也可能会受到共享车辆可用停车位的限制。但如果不再保有汽车的人们共享其停车位,后一个问题很可能得到解决,所以在计算中未将此作为限制条件。

SGS的研究显示,迄今为止在悉尼市汽车共享的采用率很低。因此我们假设,到目前为止分享经济尚未对汽车保有量产生影响,但自2015年起,人均汽车保有量将比前一年下降0.5%。我们最初的估计假设的相关年份人均汽车保有量(从西门子研究中得到的上述推断)亦下降这一百分比。

远程办公的影响

像其他基础设施或公用事业一样,在道路通行能力方面的投资由高峰时段需求决定。

远程办公有助于降低高峰时段的需求。关于远程办公的数据极少。IBM委托IBIS World制定的报告指出,每8个人中平均就有1个人在任何给定的工作日在家办公。但对于既在办公室也在家办公(而不只在家办公)的人数尚不清楚。将12.5%作为2015年远程办公人数的起始点,并假设这些人平均每周有一天在家办公。我们推测,到2050年远程办公的人数将翻一番,达到劳动力的25%,且平均每周有三天在家办公。然后应用线性外推法来确定高峰时段交通量整体下降水平。

自动驾驶汽车的影响

本文重点讨论主干道的通行能力。假设主干道每个方向有三个车道,道路通行能力由每车道可行驶的车辆数量决定。

根据Fehr&Peers交通规划顾问进行的一项研究,我们假设以当前的车辆,每车道每小时通过的车辆数(VPHPL)为2000辆。这项研究表明,自动驾驶汽车专用车道上车辆排列更加紧凑,通行能力可增加一倍, VPHPL达到4000辆。

自动驾驶汽车打入市场的速度取决于技术进步和监管的影响。对于后者,自动驾驶汽车的适用法律仍在制定之中,但由于潜在的健康影响,我们认为政府可能会在此方面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对于此研究估算,我们假设首款全自动驾驶汽车将于2020年推出,而在接下来的20年(利用线性插值法)自动驾驶汽车的普及率将达到100%。

显然,在自动驾驶汽车的普及率达到一定水平之前,不可能所有车道都用于自动驾驶汽车,因此我们在建模时假设三车道公路数是普通车所需公路数与自动驾驶汽车(有专用车道)所需公路数中的较大者。假设自动驾驶汽车专用车道为零条、一条、两条和三条重复建模。而后以此确定引入专用车道的最佳时间以及所需公路条数。由于这一程序,因此曲线并不平滑,因为每增加一条自动驾驶汽车专用车道,通行能力会显著下降。

引入影响因素结果对比

如上所述得出的澳大利亚道路通行能力的增长(以2014年的值为基准)曲线如图1所示。

从图1曲线中得出的第一个,也是最令人震惊的结论是:如果采用维持现状的“不作为”方法,那么未来35年对道路通行能力的需求是现有能力的2.5倍。但在分享经济、远程办公和自动驾驶汽车的共同影响下,2050年的道路通行能力水平与今天大致相同。

分享经济和远程办公都有助于使增长曲线趋平,但对通行能力需求的影响最为显著的是自动驾驶汽车。

在过渡阶段,虽然自动驾驶汽车逐渐渗入经济,需要继续发展道路通行能力,达到2014年的155%,预计将于2033年达到这一峰值。此后,由于引入自动驾驶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专用车道,道路通行能力需求会显著下降。

引入自动驾驶汽车的速度可受到监管的影响。

如果自动驾驶汽车的普及速度可以放缓(从2020至2050年的30年间),那么2050年所需的最终通行能力几乎不会受到影响,但在此期间,需要建设更多的道路通行能力,以满足过渡阶段的需求(如图2所示,最大通行能力将达到今天的181%)。

最后,鉴于因分享经济导致人均汽车保有量下降的估计的特定性,这可能会对结果产生不当影响。因此,我们将路上行驶车辆的速度减半,降至0.25%,以此来测试假设的敏感性。结果如图3所示,再次表明,这对整体结论的影响微乎其微。

新兴技术第4篇

世界经济论坛(WEF,达沃斯论坛)对2012年十大新兴技术方向进行了预测。科学家们和相关业内人士认为,这十大领域出现的新兴科技不仅会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也将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

他们建议:学校可以据此调整课程设置,政府可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企业可以选择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投资,而科学家们应该合理分配现有资源。

高附加值的信息学

现在我们在生活中能接触的多元化的信息量远比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高,并且信息产生的速度也在不停地成倍增长。然而,所有信息正处于即将“爆炸”的危险之中,原因在于目前生产出的“垃圾信息”远远大于有价值的信息;同时,有效信息的利用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信息组织、搜索、开发和处理方法上的创新,对过滤出“垃圾信息”以及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人类面临的新挑战具有关键的意义。信息学要帮助我们从庞杂无序的信息狂潮中,提取有用及有价值的信息,从而解决摆在我们面前的各种挑战。

合成生物学和代谢工程学

自然界是一个以遗传密码为核心,多种生物体共同组成的奇妙世界。自然界中的生物蕴藏着巨大能量,生物学家在合成生物学和代谢工程学上取得的重要进展,让开发自然界的新能源不再困难。我们可以开发新的生物、创造新的生物反应链条等,提供具有特殊用途的稀有资源。比如将生物量(一切直接或间接利用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质)转化成化学物质、燃料或者其余材料;生产研发新的药物,保护人体免受伤害。

二氧化碳资源化

碳是地球上生命的核心,然而,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是我们在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在二氧化碳处理方法中,将二氧化碳转变成一种资源是进步与创新。以纳米结构材料为基础制成的新型催化剂,有可能将二氧化碳转变成烃类和其他含碳的分子。因此,这种催化剂可以在化学工业中充当清洁剂的作用。对于石化行业来说,无论是从资金还是技术上,使用催化剂进行二氧化碳处理也比其他措施更容易接受。

绿色农业

人造化肥是人类在现代化学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之一,它创造了农作物产量史无前例的增长。但是,人类对健康和食物日益增长的需求已经开始威胁到能源、水和土地资源。通过整合生物和生物科学的先进技术,新兴的绿色革命在确保粮食产量增长的同时,减低对环境的破坏,减少对能源和水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

纳米级设计

我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因此,如何提高资源利用率就成为了一个难题。纳米架构的物质是在分子比例的基础上设计完成的,有着符合其性能要求的特性。这些物质已经开始出现的异常、独特的特征,它们将引领我们走进下一个清洁能源的革命,减少我们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并提高机械制造和加工效率。也能将我们从庞杂无序的信息狂潮中,提取有用及有价值的信息,从而解决摆在我们面前的各种挑战。

“无线”电力传输和使用

当今社会,人们深深依赖着电力――我们拥有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越来越要靠充电来支持它们的成功运转。现在,我们还不得不依靠电线将设备介入电网之后才能对电池频繁充电,但新兴的“无线”电力传输技术可以使电子设备随时随地充电,让它们不必依靠电线和插头就能正常工作。比如,我们在户外用无线局域网的时候,就可以不用再面临笔记本的电池突然没电的尴尬了。

系统生物学和计算机化制作模型

要想通过刺激生化系统来提高医疗和生物型生产,首先要明白生物化学是如何搭配在一起的。系统生物学及其计算机化制作模型,在设计治疗方案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计算机的使用,可以让物质加工在更有效率地实现其设计目标的同时,对人体和环境有最小限度影响。

个性化治疗和保健

全球人口已经突破70亿,每个人都希望能健康长寿。但人们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多,不仅导致物价飞涨,也让那些原本站得住脚的传统保健方法不再可靠。不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正在为我们打开个性化医药、营养品定制和疾病防控的大门。这些学科与合成生物学和纳米技术一起,为未来医疗保健的革命奠定基础。依靠这些技术,未来医药资源的紧张现象会得到缓解,医疗保健也将更加个性化。

高能量、高密度能源系统

要想实现清洁能源技术,性能更优异的电池必不可少。科学家们认为,综合几个目前已经比较成熟的技术,就可以为先进电力能源贮备和使用奠定基础。其中包括纳米架构的电极、固态电解液和炭性纳米物质的超级电容器的高速传递。这些技术所具有的能源密度和能量可以支持超负荷清洁能源技术。

新兴技术第5篇

技术雷达是由全球奋战在一线的技术专家和技术领袖们总结和分享的一些最佳实践和最佳技术。技术雷达以图形化的方式将目前热门的一些项目分别归入技术、工具、平台和语言、框架四个象限中,并按照采用、试验、评估和暂缓四个阶段反映这些热门技术项目目前应用的基本状况。因为结论来自于第一线技术人员的反馈,所以技术雷达基本可反映出目前热门技术的实际应用状况。对于企业的技术领导者来说,他们有机会通过创建自己的技术雷达,以图形化的形式来制定技术战略。ThoughtWorks 近日刚刚了最新一期的技术雷达,容器技术、微服务、AR/VR等是目前用户最关注的技术热点。

ThoughtWorks中国区CTO徐昊归纳了本期技术雷达的四大亮点。

第一,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AR/VR)渐入佳境。AR/VR技术正在引起企业级用户的兴趣和重视。以前,这两项技术仅仅和游戏、新鲜感联系在一起。先是基于移动SDK开发的“夜跑”点燃了公众对AR技术的热情,随后智能硬件设备,如Oculus Rift、HTC Vive和微软HoloLens日趋成熟,预示着AR/VR技术已度过不成熟期。在这个领域的先行者将获得先发优势。徐昊认为,像OpenVR和Unity这样的软件开发平台已经十分成熟,新的自然语言处理(NLP)工具,如Nuance Mix,还有硬件提供的接近自然的交互,为AR/VR技术的采用起到 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ThoughtWorks建立了AR/VR实验室,探索下一代的应用,比如远程交互和零售业导购等。ThoughtWorks的实验表明,VR在远程协作和演讲等场合有惊人的“移情”作用,这主要得益于它通过抽象介质向用户直接传递的沉浸式体验。当然,AR/VR在普及的过程中也面临挑战,比如创作和交付VR/AR内容的技能还远远跟不上硬件发展的步伐,尤其是在企业级应用领域。

第二,智能将释放巨大能量。李开复说,他30年前就开始研究人工智能,但受当时的技术条件所限,人工智能的应用进展缓慢。曾长期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的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如今已大步进入实用领域,比如Nuance Mix和TensorFlow。 从NLP到机器学习库,开发者都能从网上下载。让人感到高兴的是,一些厂商已经在人工智能领域开源了大量复杂的库和工具,使得开发者能够更方便地使用,而10年前要想获得这方面的知识,代价是非常昂贵,且知识面的涉及也是受限的。商品计算(一种大规模、低成本、可伸缩的集群计算标准)、特殊定制的硬件(如GPU和云端资源)等可以让企业从积累的大数据资源中更快获得回报。

新兴技术第6篇

嘉宾致辞

谢学宁:

《麻省理工科技创业》有一个TR35,广州也有一个TR35,我们希望跟《麻省理工科技创业》合作,以后在广州的TR35能否成为MIT的TR35,获得吸引PE、VC的国际影响力,让广州的珠江TR35进入国际的TR35,这是我们希望做的事情。

胡春力:

十以后,中国经济发展主要把靠科技而不是靠资源放在了最重要的地位,以至于提出了创新发展战略这样一个概念。因此,中国的科技发展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的春天刚刚开始。在中国的科技创新的环境背景发生了深刻的,可以说是质的变化的背景下。在今后的发展当中,机制的问题,组织的问题,政府的作用既不越位,又不缺位的问题将越发重要。

新兴技术第7篇

智能计算技术在互联网的应用

当人们为“第四媒体”的革命性摇旗呐喊时, 信息激增带来的过剩与泛滥也让我们徘徊在信息焦虑和信息饥渴之间而心力交瘁,每天涌现的资讯、图片、讨论和电子邮件, 远远超出个人处理能力的极限, 面对如此浩瀚的“信息海洋”,知识在哪里?

智能计算的出现带给人们新的希望, 智能计算是计算机利用存储与统计等特长模拟出人类智能效果的技术,它将原始无序的数据转化成容易理解、价值较高的信息,并将正确的信息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分配给正确的人。智能计算代替人工方式,通过从非结构化数据到结构化数据以及从字符到语义,实现对信息的搜集、加工、管理和分析,帮助使用者获得知识或洞察力,促使他们更快地做出决策。运用语义分析、数据挖掘、模式识别等一系列技术,将过去的信息转变成今天的知识进而转变成明天的财富。本文将对当前互联网中正在兴起的诸多智能计算技术进行简要描述。

页面分析

互联网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图书馆,搜索引擎是这个图书馆的索引工具,对于阅读者来说,他们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或其他方式来找到这个图书馆里面的资料。这些资料都是以HTML形式表现出来的,HTML是面向浏览的文件格式,但其非结构化的特征阻碍了对信息的再利用。当阅读者需要这些资料的时候,简单地只能是Ctrl+C和Ctrl+V地逐条处理,效率非常低。再进一步可以是采用网络爬虫技术将需要的页面批量抓取下来。

爬虫技术虽然解决了批量获取数据的问题,但抓取下来的文件仍然是HTML格式的,无法直接进行二次处理。那如何将互联网的数据转化为能够进行快速高效获取的信息呢?必须将其转化为结构化的XML格式数据,这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技术就是页面分析技术。

页面分析技术通过对HTML页面进行分析,将其中有价值的部分解析为结构化信息作为进一步处理的基础。如针对新闻页面分析,把页面中的标题、作者、时间、来源、正文内容等信息提取出来;针对商品页面分析,把商品名称、价格、厂商、品牌、型号、其他属性等信息提取出来。

页面分析有两个主要的实现途径: 1.模版识别法; 2.自动分析法。

模版识别法,也称正则匹配法。它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它需要对网站页面进行分析,简单还原出网站的模版,然后手工配置相应的正则表达式,把需要的信息提取出来。使用这种方法有很多限制:首先,使用范围受限,必须指定网站,且网站必须由模版出来;第二,使用规模受限,因为需要人工配置,工作量大,对方网站改版就需要重新配置,后期维护很困难。这些局限决定了模版识别方式不可能对大规模互联网上的资源进行实施。

因此,很多知名公司都在研究如何在没有人工参与的情况下,自动地对页面进行分析以获取需要的数据。当前比较成熟的算法为基于视觉的识别方法,其主要过程是根据页面结构模拟浏览器展现,然后根据人使用浏览器的习惯所设定的视觉焦点来从页面中分析出主要内容,再对其进行结构化的提取。我们目前的技术已经可以解析包含DIV、CSS、JS等复杂元素的页面结构。

应用

页面分析技术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大到各搜索引擎、垂直引擎,小到某一个新闻编辑甚至是每一位网民,都可以使用这项技术。它跟搜索引擎的爬虫相结合,可以快速地收集各类资源,并转化成XML数据,从而迅速实现各类垂直引擎。它跟网站的系统相结合,可以使编辑人员在转载新闻时,从烦琐的复制粘贴中解放出来,以便有更多的时间来组织内容;通过与论坛、Blog系统实现对接,网民可以方便地上传内容。

以现在互联网的组织形式,并不利于数据的重复使用,而页面分析技术将像一把巨大的梳子,它对互联网进行反复的梳理,把非结构化的HTML数据整理成结构化的XML信息。

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是从文本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该文本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在确定文本的关键词时,要进行基于语义的主题分析,根据结果选取若干词汇(通常为意义清晰稳定的名词和动词)作为该文本的关键词集合。关键词同主题词的主要区别是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关键词最初是用做计算机系统标引文本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作为检索、分类和聚类等进一步的分析的依据。

应用

自动Tag标注(ATA)

Tag对于其标识的内容而言,既是一种面向信息共享的语义特征表述,又是一种对比于传统树状分类结构的动态分类系统。目前流行的做法是人工标注,也就是Folksonomy(即大众分类),大众用自己的语言标记内容,访问者则在相同的语境下进行查找。基于关键词分析技术的自动标注技术正是结合了传统分类方法和人工标注的优点,在内容本身的情景下进行标注,同时提供每个关键词对内容的贡献度作为参考,规范了标注的标准,从而保证了质量。

自动锚注(AA)

锚链接作为超文本区别传统媒体的重要特征,注重信息之间的关系的建立与表示。建立在锚链接基础上的信息组织结构为由存放信息的节点,描述信息之间关系的链及其描述信息与链的端点的源锚组成。在合理的锚链接密度(过多会分散阅读者的注意力)的前提下,运用关键词分析技术,同时结合自动Tag标注,真正做到帮助读者在重要概念上进行有效的拓展阅读。

关键词作为信息语义抽象和压缩的有效手段,结合相关的领域知识,对降低信息加工处理系统的复杂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度计算

相似度是标识两篇文本在中心内容上在多大程度上重合。通过对文本进行语义分析,构建出表征语义向量空间,进而计算出文本之间量化的语义距离,距离短则相似度高。

应用

重复内容发现(DCD)

互联网信息复制的低成本和网络本身的冗余性导致“复制品“的大量存在,于是乎信息加工的第一步就是要消除掉这些明显的无效部分。目前通行的做法是全文匹配自动监测,这样做的缺点很明显:对稍作改动的副本无法消除,无形中降低了信噪比并且增加了后续处理的负载。利用文本的相似度计算,根据具体情况设定阀值,过滤掉从阅读角度上看雷同的内容,避免了系统的重复处理,充分提升了效率。

相关推荐(RR)

相关推荐又可以称为信息过滤,它是根据用户的兴趣或偏好自动地收集和用户兴趣相关的信息推荐给用户的过程。信息过滤主要有基于内容过滤(比如相关新闻,个性化信息)、经济行为过滤(比如亚马逊的Also Buy)和社会化过滤(比如豆瓣的推荐系统)。其中,基于内容的过滤可采用相似度计算技术进行处理(社会过滤可使用前文的自动Tag标注进行处理),目前使用的机制都是基于手工指定,缺点是受限于指定人的知识背景和对内容的理解,缺少统一的标准;另一方面是推荐过分收敛(往往是指定几个关键词),缺乏发散性,同时,效率低也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度计算作为描述信息之间关系的主要手段,是实现从字符运算跨越到语义计算的重要环节,在消除冗余、构建关联等方面的作用非常重大。

自动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上的信息越来越多,而网民每天所能阅读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如何能够让网民快速阅读每天涌现出来的新信息,是各大网站急需解决的问题,自动摘要技术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简单地说,就是根据文章内容自动地为文章生成一段摘要来描述文章内容。它是中文分词技术、关键词分析技术、篇章分析技术等的综合应用和体现。

应用

针对各类以提供内容为主的网站(如新闻站点),需要信息能快速方便地为浏览者所阅读,自动摘要技术可以跟CMS系统相结合,为其提供自动生成导读的功能。针对Blog和论坛系统,也可以提供类似的导读功能。另外,在RSS订阅中也可以提供摘要信息作为导读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