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标准化生产技术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08-02 02:41:39
标准化生产技术论文

标准化生产技术论文第1篇

对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进行示范推广,主要是依照具体标准,遵循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核心(即“五化”——品种优良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要求,结合当地具体情况,针对关键和弱势环节逐一落实,使畜禽养殖实现高效扩繁,并通过技术培训、广而告之等手段大力宣传、推广,从而让畜禽养殖获得最佳效益。

2推广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是形势所趋

2.1是畜牧业遵循市场变化轨迹,从“量”到“质”的顺势而为不可否认,如今人们的生活是越来越注重质量,注重健康饮食,不再仅仅是吃饱,而是要吃得放心,吃得有营养。当人们的饮食观念发生变化、要求更高时,传统的禽畜养殖方式、不合理的畜禽产品结构就不可避免地惨遭淘汰,而注重科学养殖、合理布局、提供优质健康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随之应运而生,并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2.2是畜牧业配套养殖,从“盲目生产”到“科学规划”飞跃转型的时势所需采用科学统一的生产标准与质量标准,不仅可获取优质、可靠的畜产品,而且利于市场竞争更趋向公正透明,对养殖户、消费者来说均是“受益匪浅”。另外,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实施,营造出“不以规矩不以成方圆”的畜牧业配套养殖氛围,制定了相关标准与制度,避免跟风的盲目生产。值得一提的是,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因地适宜,量化为入,使牧民和养殖户胸有成竹,将生产规模与销售市场合理衔接。

2.3标准化生产是当前畜牧业发展的航标,是畜牧业适应全球环境、与时俱进的首要之举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不仅颠覆了发达国家在禽畜产品质量标准方面纵横一体的独断,更提高了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同时用无可挑剔的优质产品刷新出口量,为国为民增加收入。

3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过程中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3.1优胜劣汰,统一品种,加强种畜禽的日常管理。在一定区域内尽量实现畜禽品种上的统一,为标准化生产的推广奠定基础。

3.2加强规模化养殖场的培育力度,意在整合小户。规范经营管理和统一生产模式是标准化生产的重要内容。所以,应注重培育、扶持规模养殖场,并以其为龙头带动相邻小户,组合为专业化养殖小区,这样便于有效管理。

3.3注重兽医业务技术培训,并学以致用。同时,采用“外引内联,相互携作”的途径,激发各位兽医对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的浓厚兴趣。

3.4做好防疫工作,为畜禽标准化生产奠定基础。百姓之所以钟情绿色环保型畜禽产品,主要是因为这类产品达到卫生标准,可放心食用。而按照规定做好畜禽防疫工作,方能为畜禽标准化生产奠定牢固的基础。

3.5强化牧业执法,加大畜禽市场的监管力度。在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中,应取精华弃糟粕、取优质抵伪劣,层层把关,用火眼金睛震慑不法分子,确保养殖户用到放心饲料和兽药。

3.6由点到面,循序渐进。推广畜禽标准化生产,应逐步铺开,并注重实际结果。另外,应着重引导、培养农牧民主动推广畜禽标准化生产的习惯,并持之以恒,使之落到实处,从而早日实现禽畜的标准化生产,让广大老百姓实现放心购买畜产品。

4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措施

4.1重视禽畜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大力度不断使之完善

这是实现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的基础。首先,统一设计,依据“房屋砖瓦化、设备现代化、技术规范化”的标准,建造标准化畜舍并配备消毒器、冰箱等相关设备。同时,秉乘“方便生产,方便防疫”的理念科学规划,并依据主风向对主要功能区进行正确设置,给畜禽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氛围。其次,本着“高起点、高标准和高质量”的原则,调动各方积极性,加大标准化畜禽圈舍建设力度。光照、喂料、饮水、清粪应全部实现自动化。安装可视化远程监控系统,加强安全和管理监控,实现管理升级。再次,积极发展标准化集中畜禽产品供应站,为畜禽标准化技术的推广实施创造应有的先决条件。

4.2持之以恒,将良种普及作为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的重点

应加大优良品种的引进,选择具有抗病力强、效益高的优良品种进行标准化繁殖生产,以各种努力、助力提高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另外,突出品种改良,以提高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在畜种改良上,应秉承“提高优良畜种比例、压缩低产畜种”的理念,创新机制、出台优惠政策,以加快禽畜良种体系建设。

4.3注重科学饲养,狠抓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力度

首先,按照当地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草原禁牧计划,将推广畜禽舍饲、半舍饲养殖技术作为重点,提倡“标准舍,科学管;冻精配,创高产”的综合组装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根据新疆冬季漫长、气候寒冷的特点,建立有暖棚和温室的标准化圈舍,并随着气侯变化对畜禽进行合理饲养。其次,为保证舍饲成功顺畅,需着重推广青贮饲料、微贮技术,并使之落实,为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坚实的饲草饲料基础。再次,为从根本上保证畜产品安全,强力推行饲料用品标准化生产,对牧草和饲料实行无公害、标准化、有机化生产,并由相关畜牧部门认定,达不到标准不得进入畜牧生产领域。

4.4吸引龙头企业加盟,做好标准化品牌建设

这是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的关键。首先,采取优惠政策,邀请龙头企业入驻当地,伴随着这些榜样企业一同而来的是专业的人才、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标准,促进了产品质量和产业层面的提高——这些因素,给当地牧业标准化生产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

4.5加强畜禽疫病防控,以保护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成果

畜牧业发展成败的关键是是否将重大动物的疫病预控工作做到位,以确保畜禽标准化生产过程中无疫情发生。首先,为了使畜禽健康成长,组建畜禽病检中心必不可少,同时必需购置先进的检验检测设备,并加强冷链系统建设。其次,建立防疫、消毒等制度,完善免疫程序,把畜群免疫作为防疫制度化的重中之重,主要采取加强免疫,定期检测的方法,作好种群动态的健康检测,确保免疫效果。在此需强调的是,在疫病防治上,应务必按照农业部公布的《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的规定使用畜禽用药,并在日常工作中,进行用药笔记的记录,做到规范用药,从而保证畜禽产品的安全。另外,遵循《国家动物疫情测报体系管理规范》,落实畜禽疫病检测的具体事项,对当地所有畜禽进行动态检查、全面控制,并建立畜禽产品安全检测检验体系,确保畜禽活体不含药残,健康无疫。

4.6实施定点屠宰,实现畜禽屠宰加工环节标准化

务必控制好畜禽产品上市关,严把动物产品上市关,对无免疫标识和产地检疫合格证明的畜禽不能屠宰,对无检疫印章(标识)和产品检疫合格证明的畜禽食品严禁出卖。

4.7提倡清洁生产,力争“就地化污”,做到粪污处理无害化

这是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不可或缺的环节。首先,怀揣“农牧一体,种养兼顾”的理念,形成集约化、专业化的清洁生产技术体系,并变废为宝,提取畜禽粪便中所含的农作物生长需要的可用微量元素并制成复合肥。其次,在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必须推广先进的生产工艺,采用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粪尿分离之举措,对禽畜的粪便进行有效分离,防微杜渐,从根本上杜绝或消灭畜禽排泄物及相关污染物的滋生、漫延,保护环境,还牧民、农民一个绿色环保的家园。再次,在牧区应提倡立体养殖、堆肥、沼气发酵等先进的畜禽饲养技术,从而取得“及时化污”的高标准、严要求的好效果。

4.8注重监督控制

这是畜禽标准化生产推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法律保证。首先,实行兽药、饲料产品准入制度,从源头上保证了饲料安全,同时突击对牧民使用的饲料、兽药进行检验,从而保证了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的顺利推广。其次,对畜禽产品质量务必重视并从严要求,建立并完善检测系统,引导畜牧加工企业实行标准化加工,做到畜禽产品从源头到供应末端的全程无死角、一条龙的监测监控。再次,责任到人,环环相扣,实行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不遗漏任何细节,不放过蛛丝马迹,从宰前到消费场所,进行认真检查,以保证消费者享用到安全、可靠、放心的畜禽产品。

5建议

5.1转变经营创新方式,突破瓶颈,创新和发展并驾齐驱,产品质量和经济收入携手同行,将关注点聚焦在产业的内部调整与成长,比如研发能力的增强,品质的提升,内部创业的实施。

5.2政府应投资带动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但要集中于畜牧业的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瓶颈产业,从而达到“扩张产业规模,提升产业高度,优化产业梯度”的目的。

5.3多渠道开展融资活动,探索新的融资渠道和方式,使畜禽标准化生产资金得到保证。

标准化生产技术论文第2篇

1.1规范幼龄茶树定型修剪

针对全县幼龄茶园面积大,修剪不到位、修剪不合实际,竹山县分别在九里岗和大观山茶区开展定型修剪技术示范,通过疏苗间苗和三次规范的定型修剪(第一次定型修剪:当苗高达到25~30cm,有1~2个分枝,在一块茶园内达到标准的茶苗占75%时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修剪方法:在离地面15cm处剪去主枝。第二次定型修剪:在第一次定型修剪的次年,树高达到35~40cm,剪口高度25~30cm。如茶苗达不到此高度,则推迟修剪。第三次定型修剪:修剪高度在第二次剪口高度上提高10cm,剪口高度35~40cm),加快了茶树分枝和茶蓬形成,提高了茶园投产速度,使全县投产茶园每年以一万亩的速度递增。

1.2示范推广重修剪和台刈生产技术

老茶园面积较大,是制约竹山茶叶产业效益的瓶颈问题。从2007年开始,竹山县以大观山茶区和九华山茶区为中心坚持开展茶园茶蓬标准化改造,在春茶采摘结束后对茶园茶蓬进行统一的的重修剪,修剪后的茶蓬高度控制在50cm、幅宽30cm。对衰老茶园实行台刈和茶园土壤土质改造,台刈后的茶园每亩投入饼肥75kg,茶叶专用配方肥每亩75kg(分两次施入),同时将修剪下的茶树枝条经过腐熟杀毒后施入茶园,以节省改造成本。通过实施茶园重修剪,使一部分低老茶园重换生机,茶叶产量和品质大幅度提高,茶园效益由原来的亩产值920元提高到3400元以上。

1.3开展绿色防控生产技术示范推广

根据全县茶园分布状况与病虫害发生特点,重点加强生物防控能力建设。一是利用农业防治技术,通过加强茶园管理,增施肥料,提高茶树对病虫害的抵抗力;二是利用物理防治技术,在大观山、大泉山、九里岗等主要茶区安装太阳能灭虫灯、杀虫黄板,控制虫害的发生和蔓延;三是规范化学防治技术使用,按国家农药使用规定,推广应用高效、低残留农药。通过绿色防控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大观山、霍河、圣水、大泉山等茶园获得了中农有机茶认证,认证面积达到5000亩以上。

2开展平衡施肥生产技术示范推广

平衡施肥的前提是测土。竹山县对全县已建的18.5万亩茶园和计划兴建的茶园进行了全面的土壤调查,取回土样3000个,通过检测,系统掌握土壤所缺营养元素,根据检测结果实行配方施肥。其次是配方施肥。施肥以有机肥为主,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氮、磷、钾三要素配合施用,重视基肥,分期追肥。在肥料品种上,以速效氮肥和茶叶专用肥为主。严格把握追肥时间及次数,成龄茶园每年追肥2~3次,第一次在3月上中旬(又叫“催芽”肥),第二次在5月下旬,第三次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在追肥用量上掌握“前多后少”,第一次占全年追肥总量2/3,第二次占1/3。施肥方法:沿树冠垂直向下开沟或打穴,深10~15cm,追肥时随施随盖土。再者是套种绿肥。秋季在茶园套种红花草籽,开花以后进行绿肥压青,改良茶园土壤,增加茶园有机质,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通过平衡施肥技术的推广,茶园偏施氮肥现象得到了有效纠正,茶叶产出率大幅度提高,由此竹山县获得了“中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中国产茶大县”和“优质茶板块建设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3制定产品质量生产技术标准

标准化生产技术论文第3篇

关键词:产业技术标准化 产业组织专业化 企业边界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2-017-03

一、引言

考察近20年来世界范围内的一些主要产业中企业组织的演变,从总体的趋势上可以很清晰地了解一个鲜明的特征,即:在企业组织规模不断发展的总体趋势下,企业组织边界的变化趋势主要是纵向上的拆分和各种横向组织的出现;或者说与纵向一体化比较起来,企业的发展在横向一体化方面更为成功。对于经济学家,这似乎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递增规模效应问题,以至于目前没有人对此提出疑问,也就更无人提出解释这种趋势的假设和基础理论。

何为企业?决定企业这种内部组织的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因素是什么?本文以Coase(1937)、Klein、Crawford、Alchiart(1978)、Williamson(1979)和Grossman、Hart(1984)的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决定企业规模同以往经典理论有所区别的比较成本节约的理论。现有理论主要是强调由于签订或执行完备契约上的困难,强调控制带来的收益或交易成本方面的节约。按照目前有关企业的经典理论的假设,在技术进步不断降低来自空间和时间方面的交易成本的基础上,企业的规模应该是在不断地扩大,而且这种交易成本上的节约对于各种产业应该是有相同的作用方向,然而只要客观地对各种产业进行趋势上的思考,我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首先并非所有产业中的企业规模都是在不断地进行着规模上的扩大,不同的产业有着不同的一体化趋势,而且更多产业中的企业是在进行着横向一体化,而非是纵向一体化。这样的产业组织的事实让我们提出了决定产业组织演变的新的逻辑决定因素,即产业技术的标准化。

二、企业组织边界的决定因素

关于企业边界的演变,最早的文献是Adam Smith从市场范围角度对企业边界的限制进行的论述,其后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市场限制劳动分工从而限制企业规模的认识上。尽管斯密定理从直观角度解释了企业边界的变动,但却造成了一个难以处理的两难悖论,即如果确实是市场范围限制了分工,那么市场结构应当是垄断,如果不是垄断的市场结构也就否定了斯密定理的正确性。从斯密定理的悖论中,我们确认市场范围只是影响企业边界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肯定不是企业边界的决定性因素,也就是说还有隐藏在市场范围下面更深刻的决定性因素。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作为一个技术上的生产函数而存在。即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将企业规模同市场规模相比较,企业规模的大小决定于企业的平均成本,在平均成本的比较中,会出现企业的规模递增或者规模递减,使企业效率最高或者平均成本最低的规模即是企业的最佳规模。新古典经济学将企业作为一个技术上的黑箱而存在,确实很利于问题的阐述和规范理论的形式化,但是它是在以一个默认技术条件下企业的存在来讨论企业的规模,从静态观点对企业规模进行了很好的解释,但是对于企业组织边界演变的决定因素并没有给出。

从R.H.Coase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关于企业性质的经典理论以来,经济学家们已经就企业的性质尤其是有关企业组织的边界完成了多方面的深入的卓有成效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交易成本(OliverE.Williamson)、风险不确定性(Kight、信息成本(Armen Alchian)等等,这些理论从各个方面解释了企业组织的性质,就每一个方面单独而论,应该说这些理论即便到今天也是经得起推敲的企业理论,但是在长期的企业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发现用这些理论已经无法来解释现代企业组织演变的性质,或者说这些条件已经不是决定现代企业组织的核心因素。现代企业组织的演变趋势是纵向上的拆分和更多类型横向组织的出现,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组织专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对于这种趋势,无论是从资产专用性、风险不确定性还是信心成本等的角度,都无法解释现代企业组织演变在横向与纵向上的不一致陛。这也说明在现代企业组织演变趋势的表象下,一定有着其深刻的等待我们去挖掘的内在决定因素。2003年,杨瑞龙、冯健在经济组织生产属性的基础上加入了企业能力这样一个维度,这样就从生产和交易属性的四个维度解释了经济组织的边界。但在我们看来,无论是从生产角度还是交易角度,这四个维度都不是解释经济组织演变的根本原因,因为这四个维度的演化本身还有共同的、深层次的决定因素即产业技术的标准化,这里我们分别从技术标准化对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交易频度以及企业能力的影响展开论述。

所谓资产专用性是指资产只能服务于特定产品和劳动生产的性质,一旦改作它用,其经济价值大为降低(Williamson,1985)。资产专用性具有两个方面的主要特征:高效率性和低适应性。所谓高效率是指专用性资产经过长期的适应,可以满足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实现重复的高效率。资产专用性在这个方面实际上是同技术标准化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产业技术的标准化趋势,现代化的规模经济是无法想象的。正是随着产业技术标准化的不断深入,造成分工程度的持续深化,分工持续深化带来了效率上的持续提高,在某种程度而言,分工的程度就是生产力的水平。而这种分工深化的内在原因是产业技术的标准化,外在表现就是包括人力资本在内的资本专用性的加强,这也是为什么Williamson等人强调资产专用性的原因。

不确定性方面,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没有不确定性,组织就没有存在的价值。Williamson(1989)从扰动概率和方差的角度讨论过不确定性对组织选择的影响,认为在面对频繁的扰动时,各种组织形式都将受到影响,而企业间网络受到的影响最大。然而事实却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在不确定性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企业间网络却日益盛行,事实并没有支持williamson的不确定性理论。我们认为没有认识到产业技术标准化这个影响不确定性深层次的核心因素是其理论缺乏解释的根本原因。其实不论是供给不确定性、需求不确定性还是环境不确定性都同产业技术标准有着无法忽视的决定关系。正是随着产业技术标准化的加强,在正反馈的作用下,影响了供给与需求的网络效应,从而影响了需求的趋势,也确定了供给的发展方向。

关于交易频度方面,只要从市场发展的历史就处处可以看到标准的

影子。市场形成本身也是逐步完备信息制度,形成标准化交易的过程,因为只有标准化的交易才可能大大减少信息搜寻费用和谈判费用。正如Douglass.c.North在《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中所言“标准度量衡的发展,几乎像政府一样久远,并象征性地受到国家的鼓励。标准化行使着降低交易费用和使统治者获取最大租金额的职能。衡量多种产品和服务的成本越高,租金消耗得越大。”因此无论是从交易技术的角度还是交易制度基础的角度,处处都体现着技术标准化对交易方式以及交易频度最终是交易效率的影响。究其本质,随着技术的标准,交易频度会相应减少,而交易效率会相应提升,即技术的标准化影响着交易频度的变化。

至于企业能力与技术标准化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比较明显的联系,试想现代企业中核心的能力就是技术创新的能力,而技术创新的最高层次就是产业技术的标准化,人们常说的俗语“得标准者得天下”虽然言语简单,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却是一针见血的深刻。现代的产业组织如果不具备迅速将产业技术进行标准化的核心能力,就无法越过形成正反馈的阀值,并可能被其他企业组织推出市场。产业技术这种标准化趋势的事实甚至导致了在某些条件下并非是拥有最好技术的企业就必然在市场中存活下去,会有快鱼吃大鱼的可能,与其说是企业的能力决定了企业的边界。不如说是产业技术的标准化程度决定了企业的边界所在。

三、产业技术标准化下的产业组织的专业化

产业技术标准化带来产业组织的专业化。所谓组织的专业化是指组织的功能独立,主要与组织的产出范围相联系,是一个从个人专业化发展而来的概念。Sfigler(1951)指出,组织(企业)专业化不仅指在纵向上生产的专业化,而且也包括横向上产品的专业化。产业技术的标准化决定了分工的前提,提高了分工的效率。如果不具备技术的标准化,中间产品无法经由单个厂商进行生产。而正是专业化组织满足了技术标准化的这一要求。组织的专业化具备快速产生中间产品的机制,这首先是由于专业化组织使得系统的研制并不―定在一个企业中进行,通过标准化的分工,无论是系统集成检测,还是局部模块的研制,都可以分散在不同的专业化企业中进行。不同专业化企业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的异质性使创造性智能的分散化和多样化成为可能,创新灵感易于在不同的方向出现。而在产业技术标准化的要求下,专业化组织本身必须是一个兼容性的开放系统,不同企业对于同一类产品的竞争性研制,扩大了中间产品的数量。不同企业对于基于标准化规则下的研制,又可增加中间产品的种类。另外,专业化组织之间的非关联性意味着专业知识的独立性,对于研制者而言,只需通晓本专业的知识,与其他专业的联系只需要借助标准的界面和接口即可。这样,只要在标准化框架下,创新者所需专业化知识的广度大大缩小,而厚度却相应地增加了,专业化的经济效应也就显现了。

在组织专业化的趋势下,原来企业中的一些职能组织作为专业化的组织,完全可以剥离出来,企业可以利用市场中的专业化组织来完成所需的职能,这样的做法不但节约费用,而且效率更高。例如,目前的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管理咨询等部门,在很多企业中正逐渐被剥离出来,交由专业化的组织来完成。专业化组织的效率来源于专业分工,而专业化分工的本质在于它所包含着的人们彼此之间深刻的相互依赖关系,遗憾的是无论是新古典经济学还是新兴古典经济学都没有(至少没有直接)揭示出这种关系,而正是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中蕴含着组织演化的深层次的逻辑联系。

蕴含在这种相互依赖关系中的是一种以信任为基础的标准,达不到一定标准的信任就无法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其实这是同有形的物理标准化相对应的无形的关系标准化,因为其无形所以难于理解,但是只要我们参照有形的物理标准化就易于理解和推理。正如同没有精确的产品接口标准化就不可能对产品进行模块化分解,也就产生不了模块化生产的网络集聚效应,即在产品层次上是产品技术的标准化决定了产品的模块化。相应于此,没有产业技术的标准化,也就无法形成个体层次的专业分类,没有个体层次的专业分类基础,当然不可能有产业组织的专业化。这其中的道理显而易见却不容易被归纳,但是一旦这种隐性决定因素被归纳出来,反过来再应用这种逻辑去分析产业组织的演变,基本的框架就变得简单而清晰。从手工作坊到工厂规模生产,从单个纵向一体化企业的分离到纵横交错的企业问网络,这其中就是一个产业技术的标准化过程。如图1所示,在同样的专业化程度下,企业组织所要求的标准化程度最低,市场所要求的标准化程度最高,而企业间网络在这两者中间。其实无论是在企业内,还是企业间,抑或是市场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标准化技术和制度的痕迹。当要求的技术标准化程度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就可以在一个企业内部完成,相反如果技术要求的标准化程度很高,就需要在专业化企业之间甚至专业化市场之间共同完成,因为这样的总体效率最高,或者按照交易成本经济学的方法就是总体交易成本最少。

为了说明应用产业技术标准化解释产业组织演化的目的,这里我们借鉴了Williamson在论证资产专用性作用时建立的模型的思想。建立了产业技术标准化决定产业组织演变的模型。如图2所示,这里我们将产业组织的总成本分为激励成本和组织成本。其中激励成本主要是指在技术发展标准化的要求下,各种组织适应技术标准化的要求,不断创新产生的成本。伴随技术标准化的发展趋势,各种组织的创新能力不同。其最终的组织效率也有所区别。而组织成本更有些类似于原来的交易成本,主要是各种组织运作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在同样产业技术标准化程度下,不同组织形式的运作成本是有所不同的。当我们综合考虑激励成本和组织成本的时候就可以比较出产业技术标准化对产业组织的影响。

在图2中,我们用a来表示市场和企业的组织成本的差额,用B来表示激励成本的差额。从图中可以看到,在产业技术标准化相对不明显的情况下,由企业来组织产业活动相对地节省总成本,相反在产业技术标准化不断深化的条件下,由专业化的组织或市场组织产业活动相对地更有效率。这种图示让我们比较直观地理解了,通过产业技术标准化这个考察产业组织效率的维度,不但可以理解产业技术发展对产业组织演化的影响,而且也可以让我们理解在一个固定的时点上,为什么各种产业的产业组织形式会有所不同,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各种产业的产业技术标准化程度有所不同。

四、结论

不论是从交易的角度,还是从生产的角度,导致产业组织演变进而决定企业边界的核心因素是产业技术的标准化,而非交易成本、不确定性以及企业能力等因素。这些因素只是产业技术标准化的表层现象,在工业化时代易于被发现并总结,故被作为产业组织演变的内在决定。但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所有这些因素的演变本身都能够用产业技术的标准化来进行解释,所以导致产业组织演变进而决定企业边界的核心因素是产业技术的标准化。是产业技术的标准化导致了产业组织的专业化。

参考文献:

1.薛学通,标准、知识产权与商业模式创新[J].标准与知识产权。2006.(7)

标准化生产技术论文第4篇

[关键词] 生命周期理论;企业技术标准;运营策略

[中图分类号] F713.584 [文献标识码] B

前言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扩展,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经济交流变得日渐频繁,当人们沉浸在科技进步的喜悦之中时,全球企业之间的产品竞争、技术竞争、技术标准竞争等逐渐加深。当前国际企业竞争的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已经是信息技术层面上的要求,而不是传统意义上企业规模以及企业内部的劳动力的多少。而技术层面的成功与否又是企业的技术标准决定的。因此,开展和实施有效的企业技术标准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生命周期理论

在1966年,生命周期理论最早由卡曼提出,他认为一个标准的生命周期应把市场分为如下四个阶段:发展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1976年,布兰查德和赫塞继续发展完善这一理论,给更多的企业提供了逐渐了解并根据这一理论规避运营风险的机会。

张向晨等(2005)[1]研究认为,国家标准化管理模式,最好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同时辅以战略性标准化政策,来实现在国际标准竞争中资源的最佳配置。在当前的企业发展过程中生命周期理论是非常重要和常见的,也是一个基础性理论。企业就如同生命的周转过程一般,经历出生成长到成熟、衰退到最后死亡的阶段,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在不同的阶段所产生的相应的成果和物质都是不同的,这些成果能够反映市场组织中的一些动态变化。

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在1966年基于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产品生命周期分为五个阶段:创新期、成长期、成熟期、标准化阶段和衰退期。

产品周期生命理论主要针对的是企业中产品的生产以及最终流通到市场中的相关理论。企业产品的周期理论主要分为对产品生产、导入市场以及最终流出市场这几个过程。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可以大致将企业内部的生产机制分为导入、成熟和标准化三个时期。而这些时期中的主导方大多都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起着引导作用,源源不断的引领着产品流动,占据着市场的主流,主导着市场的发展。

杜玫玫(2009)[2]研究认为,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可以分成新兴起、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4个阶段,如下图所示。

产品生命周期曲线图

总的来说,产品生命周期就是对产品的一个监控过程,是对一个企业的产业生产或者服务进行监控得出的结果。而这些所有,都是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周而复始地运行着的。

二、技术标准生命周期

S・derstr・m(2004)总结了七种技术标准生命周期模型;1.Cargill(1995)提出五阶段模型:初始需求、外形或产品开发、基础标准开发、测试、用户执行反馈;2.Koller等(1995)等提出四阶段模型:定义、许可、执行、安装和使用[3];3.Ollner(1988)提出三阶段模型:前标准化、标准化、后俗蓟;4.Vries(2002)提出四阶段模型:准备、标准开发与修改、标准分发、标准引入;5.Weiss等(2000)提出三阶段模型:分发、开发、执行;6.Egyedi(2000)提出三阶段模型:标准计划、协商、执行;7.Hanseth等(1999)等提出四阶段模型:概念、定义、执行、使用。我国学者李保红(2006)[4]基于熊彼特三段论,将技术标准生命周期分为标准形成、标准实现、标准扩散三个阶段。

在企业的标准化生命周期理论学说中有几个非常典型的模型,首先就是标准化生命周期模型,分为定义、执行、许可、安装、使用5个阶段。其次另外一种说法是将生命周期集中在标准开发阶段,周期是重复性的,对周期的解释分为前期标准化、标准化以及后期标准化三个阶段。第三个生命周期模型则是被引用最多的周期模型,其主要分为企业的初始需求,技术标准开发以及外形产品设计到最后的用户反馈这几个阶段。

技术标准的发展通常是伴随产品而产生,如今随着产品的不断进步、改进和成熟,需要制定一套与之对应的技术标准生命周期,以更好的提升产品的质量。

结合众多研究结果,笔者认为,与产品相关的技术标准生命周期的运行应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技术标准研发阶段、技术标准实施及应用阶段、技术标准扩散阶段。

(一)技术标准研发阶段

这是新技术出现和技术标准形成的阶段。这时,新产品、新技术刚出现,还没有定型,处在技术标准研发的阶段,相关的技术标准还未制定。企业要对技术标准研发是否符合市场的发展进行一定的审核,在这一过程中技术标准的先进性要符合市场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5]。技术标准的先进性是标准设置要略高于企业所拥有的技术水平,使企业能够有长期的动机和目标。

(二)技术标准实施及应用阶段

这是由已经形成的技术标准发展成企业用此标准生产可商用产品的阶段。这时,企业制定的技术标准会成为企业生产的核心。当技术发展到一个比较完善的阶段时,技术标准主要是对企业相关产品的生产是否符合人性化,是否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来确定的。在这一阶段中,相关技术标准的实施及应用能否使得消费者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体会到更加完美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三)技术标准扩散阶段

这一阶段,标准市场已经达到均衡,产品逐渐从纸面的标准向实际产品完成过渡。技术标准的稳定使得产品质量也趋于稳定,产品市场也从而将不断地扩大,销量也随之增加。这时企业对产品进行大规模的制造,直至技术标准完全成熟,在企业中形成一种普遍的认知。由此,主流的技术标准在市场中取得了统治性的地位,随后市场竞争也变得平缓下来,不像在标准实施与应用阶段时那样激烈,这是技术标准扩散阶段的最突出特征。

三、技术标准的运营策略

前文将企业技术标准生命周期划分为技术标准研发阶段、技术标准实施及应用阶段、技术标准扩散阶段。在每一个技术标准的阶段中,企业运营都要注意一些问题和遵循策略,只有采用合适的方法才能使企业在市场中保持竞争力,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下面将会具体介绍企业在以上三个阶段中应采取的运营策略。

(一)标准研发阶段的技术标准运营策略

1.重视技术标准的先进性

在技术标准的研发阶段中,要重视技术标准的先进性。技术标准的先进性决定技术标准能否在未来的市场发展中有一个良好的前期,技术标准的发展能够保证技术的发展,从而保证企业的良好发展,并且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先进性是技术标准开发的一个基础准则,企业的技术标准先进性能够保证企业的未来发展得以有效提升[6]。因此在技术标准的开发上,企业需要重视技术标准的先进性原理,使得使用当前技术标准研发出来的相关产品能够更好的适合群众的需求,保障消费者的既得利益。

2.兼顾技术标准可行性与合理性

技术标准的先进性需要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进行追求。为了能够在产品流入市场中获取到既得利益,需要企业在进行技术标准的研发阶段中,注意先进性的原则不能非常高端,一方面技术标准的先进性过于高端会使得消费者无法有效地对企业的利益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消费者由于无法在短时间内懂得如何判定及如何利用相关技术标准而放弃对这一产品的购买;另一方面由于技术标准较为高端的产品所获取的市场非常小,因此,企业在进行技术标准开发过程中,需要合理把握好技术标准先进性的度,做到技术标准可行性与合理性二者兼顾相统一,只有这样,采用的技术标准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才能更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发展。

3.敢于挑战传统标准

技术标准研发过程中,可合理借鉴其他企业的技术标准,并勇于对企业现有的技术标准提出挑战,赋予该技术标准新的意义,成为自己企业新的技术标准,或者使新的技术标准与传统技术标准同时存在,在两者的互相竞争中筛选出更合理的技术标准,从而在市场的竞争中取得优势。这样有助于企业在接下来的技术标准实施及应用阶段更加游刃有余,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标准实施及应用阶段的技术标准运营策略

1.随时调试

在这一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技术标准已经日趋成熟。而对于技术标准的相关问题需要从开发阶段转移到对市场的相关问题上,对技术标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企业应当进行有效的调试,保证企业的技术标准实施能够吸引消费者,这样能够使得企业技术标准在下一阶段得到较好的发展和扩散。

2.把握市场

在市场这个体系中,技术标准的成功实施及应用能够吸引大量的消费者进行新型产品的购买。因此在企业的技术标准实施及应用阶段,企业应当把握好市场,从而保证企业能够更好地发展下去。而且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企业应当进行先发制人的原则,在技术标准实施的早期阶段就重视相关市场的发展,这样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吸引大量的消费者,这就是所说的技术标准对潜在消费者和实施对象需求的预知性。

3.关注产品适用性

此时技术标准也要注重产品对于消费者的适用性问题。制定出来的技术标准在这时将关注点主要放在消费者体验方面,而这其中,无论是产品本身的物质方面,还是企业对生产该产品的操作运行方面,都要进行严格的监控与把关。技术标准要切身符合消费者的利益,这样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市场中的一个关注点,以此来影响消费者,提高企业在群众心中的地位,获得长足的发展。

(三)标准扩散阶段的技术标准运营策略

1.重视改进标准能力

企业应当重视对技术标准的改进能力,在这一阶段运营过程中需要保证技术标准的发展符合一定的人性化设计。技术标准实施往往存在缺陷,而且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企业在这一阶段应当完善技术标准的实施,保证企业的技术符合标准。

2.取得政策支持

企业相关产品的销售过程能够取得政府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能够保证企业的利益,为企业的利益奠定基础,而且也为消费者的实际消费动向有指向作用,使消费者认同你的产品,从而更好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提高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7]。在相关企业想要将技术标准支持的大量产品投入到市场中获取利益前提下,政府的相关政策能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影响作用,因此在这其中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得到了政府的资助能够大大提高企业在这一阶段中的成功率。

3.注意标准可持续发展

企业应当在技术标准的扩散阶段中重视技术标准的可持续发展,使得企业的发展能够长久有效的运转,保证企业的未来能够有良好的发展潜质。企业需注意传统技术标准的可持续发展的状况。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不采取必要措施,盲目地进行新型技术标准的研发和发展很容易使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承担风险,因此企业对待这种风险就必须在能够保证企业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关的新型技术标准的开发和发展过程,这样能够保证企业的发展符合持续发展理念,并且使企业未来面临的风险能够大大降低。与此同时,企业应当对技术标准进行定期的维护工作,保证核心技术不会出现问题,并对产品的合格问题进行严格的把控,从而使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得到更加良好的体验,从而保证企业未来的可持续经营过程。这种技术标准的运营策略能够促使企业每一次改进都能做到切中要害,向更高的企业技术标准迈进,以实现更高的企业目标。

4.标准创新

扩散过程中,企业应在定期修订维护传统技术标准的同时,注重对已经过时的、不合时宜的技术标准进行创新,以保证企业运营永葆活力,实现更大的成长空间。然而这种标准创新不能是盲目的,而一定要在能够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上进行创新。

四、结束语

综合上文所述,本文主要对企业在生命周期理论决定下的相关决策依据加以说明,使人们了解了生命周期理论的相关构架概况,以及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技术标准运营的研发、实施及应用、扩散等三大阶段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重要方面及相应运营策略。总的来说,企业应当提升自身的技术标准研发先进性,重视提升技术标准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问题,并取得相应的政策支持。在标准实施及应用过程中,提高所采用的技术标准生产出的产品在群众中的公信力,并及时进行技术标准的创新,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活力,获得可持续发展动力,实现更高的业务目标,促进中国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锋,吴亚萍.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小微企业发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4(4):85-86

[2]杜玫玫.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技术标准战略[J].标准化论坛,2009,4(12):3-4

[3]张立生.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议辨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3,12(1):103-104

[4]王芬.企业技术标准的研制与实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J].2015,13(27):67-68

[5]胡培战.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我国技术标准战略研究[J].国际投资与跨国经营[J].2006,2(16):84-85

标准化生产技术论文第5篇

关键词: 汽车排放标准;设定能力;变异系数法;多层次

中图分类号:C931; U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4)02-0037-05

一、引言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设定规律,培育中国汽车排放标准的设定能力,对于制定中国汽车排放技术研发战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Blind认为技术标准设定是企业内部研发成果的外部延伸[1];David和Leiponen认为技术标准设定也是技术研发领域的重要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部分[2,3]。技术标准设定能力是以技术领域本身的研发能力为基础

[4],以技术联盟的战略需要为手段[5]。Carl[6]、Niklas[7]则从排放技术路线揭示排放标准设定所必须的专利技术及研发方法。[JP3]上述文献从标准设定本身的发展规律或者从排放技术的发展路径论述了汽车排放标准设定路径,而将技术标准设定规律用于具体的排放标准设定能力研究的文献却不多见。

[JP3]本文通以内燃机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技术标准设定能力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的研发能力分析间接地研究我国汽车排放标准的不同层次设定能力的短处,尤其是与国外的差距,为我国排放技术研发战略的制定及排放标准研发标准设定能力的培育方向提供理论思考。

二、 技术标准基础设定能力及相应层次

技术标准设定是从企业内部的技术标准研制到技术标准被市场接受的过程。Onller[8]根据技术标准的设定阶段阐述了技术标准设定在不同阶段的企业能力;Jakobs根据电信网络服务技术标准的特点提出了两层级技术使用者理念[9];Hanseth从技术标准演进过程阐述了技术标准演进的三层面模型,提出标准化活动的重心遵循由基础技术标准产生层面向中间技术标准及应用和技术标准服务层面演进的规律[10,11]。按照上述技术标准设定规律,本文将中国汽车排放标准设定能力分为:①基础技术标准设定能力;②技术标准形成能力;③技术标准应用能力。

(一)基础技术标准产生能力

学术界已经广泛认可技术标准可分为法定标准(De Jure Standards)和事实标准(De Facto Standards)。事实标准通过市场过程产生;法定标准是指由政府及授权的标准化组织或国际标准化组织根据正式的程序经过计划、开发和核准最后制定或确认的技术标准[12]。Krechmer提出知识产权是技术标准设定的关键[13];王黎萤等明确指出技术标准需要企业内部研发能力作为依托[14]。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归纳出企业技术标准设定能力是以企业知识产权资源为基础的,其中可以度量的两个最重要因素为:基础知识产权库(专利池);技术变革能力(技术细节、设计能力),运用企业物质资源产生技术变革的能力。

(二)技术标准形成能力

企业技术变革和专利制度促进了企业技术模块化分工[15],模块化产品分工要求技术分工标准化,将某些复杂系统遵从一定的规则分解成多个相互联系的半自律性子系统的过程实行[16]。这种功能化的技术规范就是技术变革的结晶——技术标准[17],以实现企业规模生产和产业链分工的有机兼容[15]。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模块的技术功能可以形成标准化产品,这种模块化的技术规范形成了企业技术变革的知识细胞。这种知识细胞的集中体现为产品技术知识库。比如汽车产品开发数据库。

(三)应用能力:联合开发能力

技术变革的先进性和兼容性是形成技术标准至关重要的因素[18],[JP3]拥有模块化技术标准的企业通过技术市场和产品市场的交互作用,构建产品技术发展的依赖路径[19]。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模块化的技术功能和技术规范促成了标准化的产品,这种技术规范通过产品延伸到整个产业链中,[JP3]作为中间产品制造者通过各种类型的联盟形式有偿使用其他企业技术标准,共同开发市场需要的产品。

三、研究方法

由于标准设定能力基础知识设计内容属性各不相同,本文分别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评价。

标准化生产技术论文第6篇

关键词:经济增长自主创新技术标准化

一、导论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家财富快速积累,但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外部发展压力,可以预见,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得以转变,构建国内经济大循环势在必行。而技术标准具有的技术与制度双重属性,不仅自身可以作为生产要素不断积累,也必将对中国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经济增长理论一直是经济学家关注的重中之重,围绕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已经形成了许多经济理论与经济流派。赫尔普曼教授集中研究了经济增长理论过去20多年的进展,并回顾了经济增长理论的起源和发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影响经济的增长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经济、制度、创新能力等,综合国内外文献可知,其决定性因素主要有:生产要素的积累(x1)、全要素生产率(x2)、国际贸易(x3),经济收入的人均差异(x4)以及制度和政治(x5),这5个自变量的正向积累都对经济增长具有相应的促进作用,即:

ΔQ=f(x1, x2, x3, x4, x5) (1)

本文将以“技术标准化”为自变量t,探讨t与x1,x2,x3,x4,x5的关系。如果t与这5个变量正相关,那么以x1,x2,x3,x4,x5为中间变量,可证明技术标准化t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即:

Q+=f(x1(t+), x2(t+), x3(t+), x4(t+), x5(t+)) (2)

三、技术标准化与经济增长各要素的关系

(一)技术标准化与生产要素积累

生产要素的积累是经济活动得以展开的前提和基础。索洛(R. Solow)将经济的增长归结为生产要素的积累与技术的进步,把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看作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而在卢卡斯的新经济增长模型中,以知识为承载的专业性生产要素体现的更为突出,这类生产要素具有外部性,能够成为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先决条件。美国战略管理专家波特也认为,若要通过生产要素获得国家竞争优势,必须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性生产要素。

作为实践中科技成果的积累,技术标准本身就是知识的集合。知识所产生的外部性和溢出效应,使得技术标准成为“活”的更高级生产要素。此外,技术标准化作为“获得的最佳秩序”,深化了知识资本,使其更加专业化,而专业化作为一种经济资源配置的手段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尤为的明显。因此,技术标准化所带来的正外部性和专业化过程成为经济非线性增长的源泉,也就是说,无论作为高级生产要素本身还是在促进生产要素高级化方面,技术标准化都与生产要素正相关,即x1+=(t+)。

(二)技术标准化与全要素生产率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将经济增长中剔除劳动和资本贡献后的部分归结为技术进步的贡献。索洛(R. Solow)对1909―1949年间美国工业生产进行研究,证明其人均产量的增长中88%为技术进步的贡献。此后,丹尼森(E. Denison)和乔根森(D. Jorgeason)也论证了“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源泉”这一结论。我国技术经济学创始人李京文院士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科技富国论”,将科学技术水平看作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技术标准是技术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它的成功能够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技术标准的制定可从源头上提高后发国家高科技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追赶型国家的高科技产业提供跨越发展的技术,同时为国际高科技市场的竞争秩序提供更好的选择。由于技术标准化所带来的创新是过程的创新、相关产业的创新,是具有整体拉动效应的共谋型创新,因此,为实现国家财富的增长,需选择那些技术进步的收益扩散方式具有“共谋型”分配方式的产业,即x2+=(t+)。

(三)技术标准化与国际贸易

对于处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中的国家,国际贸易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技术标准化在国际贸易中已经超越了本来的经济与技术属性,成为国与国之间设置贸易壁垒的隐形工具。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学理论认为,一国的贸易结构与国内的产业结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具有互动效应。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进一步优化其产业结构,这就要求必须提升出口知识密集型产品在整个出口贸易中的份额。

技术标准化一直是国际贸易的制高点。谁能在国际贸易中制定标准,谁就能构建以知识产权为外衣的贸易壁垒,充分攫取国际贸易活动带来的报酬递增。当然,在国家贸易中制定标准的前提条件是该国拥有知识密集度更高,模仿更加困难的核心产品。因此,如果中国能在国际贸易中出口以高新技术为先导附加技术标准的产品,才能真正享受由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惠及整个社会的高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外部引擎。因此,x3+=(t+)。

(四)技术标准化与收入分配

巴罗(2000)认为,收入的不平等似乎依据一国的发展水平,不同程度地影响它的增长速度,即收入越不平等,低收入国家的增长速度越慢,而高收入国家的增长速度越快。而赫尔普曼认为,收入的不平等将减缓增长。因为,资产分布的不公平将减低总的投资额,所以,社会越公平,经济增长越快。

目前,我国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仍占绝大多数,急需外部的新技术标准的注入实现产品创新,发展以技术标准化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中国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开辟了新的途径。收入分配和就业机会是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而“创新”租金的获取为更平等的收入分配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以技术标准化为特征的产品创新可以迂回性地和动态性地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可见,技术标准化战略在中国的实施和普及将能够改善中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进而改善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景,有利于推进创新型国家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x4+=(t+)。

(五)技术标准化与制度

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斯和德姆塞茨都对此进行了论证,他们认为制度决定了组织的成败,它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有时候更是充分条件。而制度需要不断的调整、优化,特别是需要随着技术进步进行调整;同样,技术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是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动态发展的。建立适合于推广技术标准化的产业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而根据技术与制度的协同演化关系,技术标准化又在不断地促进制度的创新。

目前,低碳经济的发展,使得新的技术标准正在建立,直接影响着世界经济组织结构与交易成本。发达国家迅速建立低碳认证标志制度,占领核心专利技术,构建新的技术性措施,推行自己的低碳标准,创造低碳经济技术规则,从而建立新的赢利模式。低碳经济已成为技术标准和市场准入新的战略制高点,新的技术范式必将展现。因此,有必要积极进行碳税及各行业部门减排方法研究,迅速采用相关国际标准,建立自己的核心标准和各标准体系,推动相应的制度创新。可见,技术标准化能够改善社会调配和组织资源,促进低能耗、低污染的生产方式的发展,以实现绿色经济时代的制度创新体系的构建。因此,x5+=(t+)。

四、结论

综上所述,技术标准化不仅能够深化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提高社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贸易结构而改善产业结构,还可以消除一定的贫富差距和促进社会制度的改善。可见,技术标准化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具有深远的正面影响,即式(2)成立。

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首要任务是提高本国科学技术水平,并以科技水平提高带来的强大正外部性来实现引领国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最终目的。技术标准化已与经济的所有决定性因素结合在一起,不仅成为构建自主创新体系的框架,也为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完备的动力来源。因此,技术标准化作为自主创新的最高形态,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也将带动生产要素、技术和制度的创新,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完善收入分配机制。

参考文献:

[1]萨克斯・杰弗里. 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2]王世明,吕渭济,梅晓仁. 自主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02).

[3]贾根良,于占东.自主创新与国家体系:对拉美教训的理论分析[J].天津社会科学. 2006(06).

[4]李荣林,姜茜. 进出口贸易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基于产品技术附加值的研究[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0(04).

[5]Helpman Elhanan. 经济增长的秘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6]贾根良.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创新与就业的双赢战略[J].学术月刊. 2008(04).

标准化生产技术论文第7篇

关键词:经济增长自主创新技术标准化

一、导论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家财富快速积累,但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外部发展压力,可以预见,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得以转变,构建国内经济大循环势在必行。而技术标准具有的技术与制度双重属性,不仅自身可以作为生产要素不断积累,也必将对中国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经济增长理论一直是经济学家关注的重中之重,围绕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已经形成了许多经济理论与经济流派。赫尔普曼教授集中研究了经济增长理论过去20多年的进展,并回顾了经济增长理论的起源和发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影响经济的增长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经济、制度、创新能力等,综合国内外文献可知,其决定性因素主要有:生产要素的积累(x1)、全要素生产率(x2)、国际贸易(x3),经济收入的人均差异(x4)以及制度和政治(x5),这5个自变量的正向积累都对经济增长具有相应的促进作用,即:

δq=f(x1, x2, x3, x4, x5) (1)

本文将以“技术标准化”为自变量t,探讨t与x1,x2,x3,x4,x5的关系。如果t与这5个变量正相关,那么以x1,x2,x3,x4,x5为中间变量,可证明技术标准化t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即:

q+=f(x1(t+), x2(t+), x3(t+), x4(t+), x5(t+)) (2)

三、技术标准化与经济增长各要素的关系

(一)技术标准化与生产要素积累

生产要素的积累是经济活动得以展开的前提和基础。索洛(r. solow)将经济的增长归结为生产要素的积累与技术的进步,把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看作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而在卢卡斯的新经济增长模型中,以知识为承载的专业性生产要素体现的更为突出,这类生产要素具有外部性,能够成为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先决条件。美国战略管理专家波特也认为,若要通过生产要素获得国家竞争优势,必须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性生产要素。

作为实践中科技成果的积累,技术标准本身就是知识的集合。知识所产生的外部性和溢出效应,使得技术标准成为“活”的更高级生产要素。此外,技术标准化作为“获得的最佳秩序”,深化了知识资本,使其更加专业化,而专业化作为一种经济资源配置的手段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尤为的明显。因此,技术标准化所带来的正外部性和专业化过程成为经济非线性增长的源泉,也就是说,无论作为高级生产要素本身还是在促进生产要素高级化方面,技术标准化都与生产要素正相关,即x1+=(t+)。

(二)技术标准化与全要素生产率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将经济增长中剔除劳动和资本贡献后的部分归结为技术进步的贡献。索洛(r. solow)对1909—1949年间美国工业生产进行研究,证明其人均产量的增长中88%为技术进步的贡献。此后,丹尼森(e. denison)和乔根森(d. jorgeason)也论证了“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源泉”这一结论。我国技术经济学创始人李京文院士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科技富国论”,将科学技术水平看作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技术标准是技术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它的成功能够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技术标准的制定可从源头上提高后发国家高科技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追赶型国家的高科技产业提供跨越发展的技术,同时为国际高科技市场的竞争秩序提供更好的选择。由于技术标准化所带来的创新是过程的创新、相关产业的创新,是具有整体拉动效应的共谋型创新,因此,为实现国家财富的增长,需选择那些技术进步的收益扩散方式具有“共谋型”分配方式的产业,即x2+=(t+)。

(三)技术标准化与国际贸易

对于处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中的国家,国际贸易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技术标准化在国际贸易中已经超越了本来的经济与技术属性,成为国与国之间设置贸易壁垒的隐形工具。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学理论认为,一国的贸易结构与国内的产业结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具有互动效应。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进一步优化其产业结构,这就要求必须提升出口知识密集型产品在整个出口贸易中的份额。

技术标准化一直是国际贸易的制高点。谁能在国际贸易中制定标准,谁就能构建以知识产权为外衣的贸易壁垒,充分攫取国际贸易活动带来的报酬递增。当然,在国家贸易中制定标准的前提条件是该国拥有知识密集度更高,模仿更加困难的核心产品。因此,如果中国能在国际贸易中出口以高新技术为先导附加技术标准的产品,才能真正享受由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惠及整个社会的高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外部引擎。因此,x3+=(t+)。

(四)技术标准化与收入分配

巴罗(2000)认为,收入的不平等似乎依据一国的发展水平,不同程度地影响它的增长速度,即收入越不平等,低收入国家的增长速度越慢,而高收入国家的增长速度越快。而赫尔普曼认为,收入的不平等将减缓增长。因为,资产分布的不公平将减低总的投资额,所以,社会越公平,经济增长越快。

目前,我国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仍占绝大多数,急需外部的新技术标准的注入实现产品创新,发展以技术标准化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中国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开辟了新的途径。收入分配和就业机会是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而“创新”租金的获取为更平等的收入分配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以技术标准化为特征的产品创新可以迂回性地和动态性地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可见,技术标准化战略在中国的实施和普及将能够改善中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进而改善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景,有利于推进创新型国家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x4+=(t+)。

(五)技术标准化与制度

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斯和德姆塞茨都对此进行了论证,他们认为制度决定了组织的成败,它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有时候更是充分条件。而制度需要不断的调整、优化,特别是需要随着技术进步进行调整;同样,技术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是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动态发展的。建立适合于推广技术标准化的产业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而根据技术与制度的协同演化关系,技术标准化又在不断地促进制度的创新。

目前,低碳经济的发展,使得新的技术标准正在建立,直接影响着世界经济组织结构与交易成本。发达国家迅速建立低碳认证标志制度,占领核心专利技术,构建新的技术性措施,推行自己的低碳标准,创造低碳经济技术规则,从而建立新的赢利模式。低碳经济已成为技术标准和市场准入新的战略制高点,新的技术范式必将展现。因此,有必要积极进行碳税及各行业部门减排方法研究,迅速采用相关国际标准,建立自己的核心标准和各标准体系,推动相应的制度创新。可见,技术标准化能够改善社会调配和组织资源,促进低能耗、低污染的生产方式的发展,以实现绿色经济时代的制度创新体系的构建。因此,x5+=(t+)。

四、结论

综上所述,技术标准化不仅能够深化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提高社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贸易结构而改善产业结构,还可以消除一定的贫富差距和促进社会制度的改善。可见,技术标准化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具有深远的正面影响,即式(2)成立。

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首要任务是提高本国科学技术水平,并以科技水平提高带来的强大正外部性来实现引领国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最终目的。技术标准化已与经济的所有决定性因素结合在一起,不仅成为构建自主创新体系的框架,也为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完备的动力来源。因此,技术标准化作为自主创新的最高形态,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也将带动生产要素、技术和制度的创新,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完善收入分配机制。

参考文献:

[1]萨克斯·杰弗里. 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2]王世明,吕渭济,梅晓仁. 自主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02).

[3]贾根良,于占东.自主创新与国家体系:对拉美教训的理论分析[j].天津社会科学. 2006(06).

[4]李荣林,姜茜. 进出口贸易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基于产品技术附加值的研究[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0(04).

[5]helpman elhanan. 经济增长的秘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