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媒体调查报告(合集7篇)

时间:2022-09-02 02:38:19
媒体调查报告

媒体调查报告第1篇

媒体专业调查报告

在广播电视局记者部进行了十天左右的实践,了解了怎样做一个采访报道,前期以及后期的制作,更明白了作为记者应具有的品质。短短的日子,我看到了群众对媒体、对记者的信任,但同时也看到了对记者的不理解。而最深的体会是现在媒体所面临的问题。

收视率作为电视媒体的一种参考指标,本来就未有多大的悬疑,问题是由此所引起的迷茫却颇有中国特色。收视率曾被理论界称为双刃剑,说的就是它具有非常强大的正面实用功能,同时,若是舞不好,也会产生伤人又伤己的负面效应。作为电视工作者,要舞好收视率这把锋刃的双刃剑,首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其次,传播本质的内涵意义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第三,正确掌握收视率的科学方向。

如今,以中小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成长环境面临严重的污染,清除污染,净化育人环境,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是成人社会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有的媒体在市场化运作中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忽略甚至不顾大的方向,过渡商业化,娱乐化,滥清,凶杀,恶性犯罪一类强烈刺激青少年神经的精神充斥着荧屏,少数媒体人不信守职业道德,甚至堕落犯罪,使媒体的良知和公信力受到更多的质疑。事情的严重性、紧迫性不容我们丝毫懈怠。

这次时间过程中,了解了时政新闻的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所以在采访报道中,能够着眼全局,分清形势,善于从政治上捕捉新闻点,并注意选择角度和创作手法,力求把严肃的主题写得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因此应注意会议报道要具体化,解说词要通俗化,制作手段要多样化。

传媒从业者应有社会责任意识。在肩负责任的类别方面,传媒从业人员与两个不同普通人的肩膀:一个肩负新闻的重担;另一个肩负社会责任的重担。如果一个肩膀不担道义,不担负社会责任而麻木,另一个肩膀承担的报道新闻的责任意识再强,所产生的新闻作品即使迅速、真实、客观的标准去评价是无可挑剔的好新闻作品,也有可能给国家、给社会、给受众、给报道对象造成损害。

我们新闻媒体要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取向,一是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倡导尊重人的价值尊严。二是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自始至终,以群众为主体,了解群众,关注群众,尊重群众。

因此,作为新闻媒体人员,应坚守固有的职业操守,如实报道新闻,贴近生活,真实而认真地反映群众的心声,引领社会舆论朝一个纯净的环境发展。

扩展阅读:调查报告的写作

一、 深入调查 调查所获取的材料是报告写作的基础。只有进行系统周密而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取得报告所需要的具体生动的第一手材料。

调查报告研究是一种基本功,这种基本功的扎实与熟练则有赖于有意识地进行调查研究的反复实践。要做好调查研究必须注意以下诸点:

(一) 必须具有正确的观点立场

(二) 必须具备谨慎勤劳的态度

(三) 必须掌握调查的程序与方法

1.准备阶段

(1)确调查的,学习有关方针政策,掌握思想利器。

(2)带着调查的目的,到有关单位查阅反映现实与历史情况的资料(如工作总结,图表数据、原始记录等)。

(3)拟定好切实的调查提纲,在提纲中列出调查的目的与要点,调查的步骤与方法。

2.调查阶段

(1) 开调查会

(2) 个别访问

(3) 现场调查

3.研究阶段

二、提炼主题 提炼的方法有二:一是接受上级机关或新闻机构的授意,带着这种意的大致框框,

到实际生活中寻求大致的印证。另一种提炼主题的方法是调查所获的材料,不能印证调查的初衷,却又别有中心,则要根据材料能反映的实质规定的意旨而提炼出为材料所固有的并且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主题。

三、 观点材料统一 调查报告应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四、 布局合理 合理布局就是要注意调查报告的结构安排要匀称得当、完整严密。一般调查报告除标题外,正文大致由导语主体、结尾三部分构成。

(一) 导语

导语是调查报告的开头,是统领全文的部分,要简洁明晰、提纲挚领,其要旨,不能头重脚轻,拖泥带水,或者含含糊糊,莫知所云。一般开关不外乎简介调查情况(时、地、人、事)直接揭示题意、交代调查意图、提出调查问题、揭示事物大致规律等几种写法。

(二) 主体

媒体调查报告第2篇

还很少,如25岁以下人员中仅有37%了解直邮,同时29%的25岁以下人员没有听说过直邮。学历处于中等水平的人员对直邮的了解高于其他人员。从初中到大专,学历越高,对直邮的了解越多。但本科及以上人员对直邮的了解较少,如仅有37%的本科及以上人员了解直邮,29%的本科及以上人员没有听说过直邮。公众对直邮的接受情况大多数人愿意收到直邮,特别是对与自己需求有关的直邮接受度很高。调查数据显示,70%的人愿意收到直邮,30%则不愿意收到直邮。在与自己需求相关的直邮接受程度的调查中,不愿意收到直邮的仅占10%。这说明人们对包含与其相关信息的直邮是很感兴趣的。大多数人能够接受印有自己姓名的直邮。不愿意看到印有自己姓名直自2004年以来,在中国邮政的大力推进下,我国的直邮广告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规模和人均直邮广告费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为准确把握直邮市场状况,明确直邮在媒体中的定位,使直邮从业者对直邮受众有一个客观、全面的了解,中国邮政商函研究中心在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邮政业务局的大力支持下,于2009和2010年曾进行了两次全国范围的直邮受众情况调查。

2009年的调查问卷共发出87000份,收到有效回复12600份;2010年的调查问卷共发出30000份,收到有效回复5200份。两次调查均涵盖了31个省(区、市)的110个城市,涉及不同职业、年龄段、文化结构,具有普遍意义,统计结果也具备一般性和客观性。通过两次调查分析,我们在直邮受众研究方面得到了很多有重要意义的结论。公众对直邮的了解状况超过三分之二的人知道直邮,但有一定了解的人不到一半。调查数据显示,社会对直邮有一定了解的人群占41%,听说过直邮的人群占到32%,没有听说过直邮的占27%。这反映出这些年,中国邮政在直邮的社会推广中有一定效果,但仍需要加大直邮的宣传力度。从事与销售、广告相关职业的人员对直邮的了解多于其他职业。服务业对直邮有一定了解的人群占到了49%,销售人员对直邮有一定了解的人群占到了50%,而自由职业者对直邮有一定了解的人群只有35%,学生对直邮有一定了解的人群占32%。这反映出直邮与企业营销密切相关,直邮服务主要应用于企业营销相关领域。

年轻人对直邮的了解低于年长者。按年龄阶段:36~55岁人员对直邮的了解程度要多于其他年龄段人员;35岁以下的年轻人对直邮的了解邮的人群只有17%,而愿意收到的超过35%,其余对此感到无所谓。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人对印有自己姓名的直邮并不反感,此前对直邮在侵犯隐私方面的担忧过于夸大。在对收到直邮后的情绪调查中,大约24%选择“高兴,有人知道我”,大约63%选择“没特别的情绪”,收到直邮后反感者不到13%。大多数人收到直邮函件后会立即打开,超过一半的人相信直邮的内容,并在消费时参考,三分之一以上的人依据直邮产生过购买行为。65%的人群在收到直邮时会立即打开阅读,30%左右的人会将其放一边,等有时间再看,直接将其扔掉的人占4%左右;在收到与自己打算购买的商品相关的直邮时,59%的人选择收藏并对比后再做决定,12%的人选择回复。这说明直邮对公众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投放直邮进行宣传是有效果的。收到直邮并因此产生购买行为的人群占到38%。这说明直邮广告的效果非常突出,人们对直邮广告内容的信任度不断增强,从购买意愿到购买行为的发生频次在逐步增加。

公众接收直邮的渠道家庭信箱、单位收发室是公众接收直邮的主要方式。东部地区在家庭信箱收取信件的比例高于中西部,而中西部地区在单位收取信件的比例高于东部。家庭信箱是人们收邮件的最重要方式,达到55%,单位收发室为26%。小区物业也是重要的渠道。从区域上看,东部地区家庭信箱收信率最高,达到了62%;中部其次,为53%;西部最低,为39%。这从侧面反映出家庭信箱的健全程度,东部省份的信报箱比较健全,中西部较差。另外,东部省份人们用家庭信箱接收邮件更普遍一些。单位接收邮件的比例东部稍低,为23%;中部次之,为27%;西部最高,为33%。小区物业接收的比例,东部为9%,中部为11%,西部为20%。直邮与其他媒体的比较直邮是我国广告媒体中位居第三的最能接受的广告媒体,在主要的直复营销渠道中接受度最高。数据显示,最能接受的广告形式中,报纸占32%,电视为30%,直邮占21%,直邮已经成为继电视和报纸之后的公众最愿意接受的媒体形式。在选择最愿意接受的主要直复营销媒体广告形式的时候,60%的人选择了直邮广告,而手机短信、电话和电子邮件共占40%。这说明直邮的市场潜力巨大,在广告业中的作用巨大并且不可替代。直邮认可度与经济环境有关,经济越是发达的地区对直邮的认可度越高。调查显示,不同区域的人们对直邮的认可度有一定的差异,东部略高(22%),中部次之(21%),西部最低(19%)。

直邮在中国的发展状况直邮发展整体水平较低,质量有待提高,直邮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调查分析显示,尽管70%的人每月能收到1封以上商函(其中收到3封以上的占22%,2封的占21%,1封的占27%),但仍有30%的人每月1封也没有收到过。这说明直邮在我国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调查还显示,认为直邮广告缺乏针对性的占37%,认为内容与实际不符的占40%,而认为设计粗糙的占19%。从这一结果不难发现直邮本身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并不在于自身的设计,而是缺乏针对性和内容的真实性。要想做大直邮产业,必须解决这些问题。直邮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关联度极高,经济环境越好,直邮发展水平越高。从区域上看,收到3封以上商函的比率,东中西部分别是25%、20%、16%。这说明东部发达地区直邮的使用率要高于中西部地区。每月收到2封与3封以上的情况类似。而从未收到过商函的情况是,东部最低(26%),中部其次(32%),西部最高(37%)。

媒体调查报告第3篇

1.受访者使用社交书签网站的比例从2011年的26%骤降至2013年的只有10%。De.licio.us、DIGG和Friendfeed等网站正迅速失去营销人员的宠爱(ebizMBA网站报道称,目前最受欢迎的书签网站是Twitter、Pinterest、Reddit和StumbleUpon)。

2.论坛(2011为24%,今年为16%)和Foursquare等地理位置服务(2011年为17%,今年为11%)也处于下滑中。

3.相比普通受访者,拥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受访者更可能使用LinkedIn(92%对70%)。

4.相比每周在社交媒体营销方面花费6个小时或以下的营销人员,每周在社交媒体上花费40个小时以上的营销人员更关注Pinterest、谷歌、Instagram和YouTube。

5. B2C营销人员使用Facebook的比率超过了B2B营销人员,但LinkedIn恰恰相反。虽然Facebook对大多数(67%)B2C营销人员来说是最重要的社交平台,但使用Facebook和LinkedIn的B2B营销人员相当,都为29%。

6. 67%的营销人员打算增加他们在Twitter上的活动。这是明显的多数,但略低于去年的69%和2011年的73%。较年轻的营销人员更喜欢使用Instagram等图片分享网站,而不是较老牌的同类网站。

7.在我看来,这是最令人惊讶的事情:报告显示,80%的营销人员在近期内不打算使用Groupon或LivingSocial等团购网站。

关于数据:在参与这项调查的3,025位营销人员中,56%的人主要以消费者为目标,44%的人以企业为目标。72%的受访者介于30至59岁之间。女性占到调查样本的62%。57%的受访者位于美国,英国是受访者人数第二多的国家(9%)。

有些数据并不令人惊讶。书签网站和论坛从未成为营销人员的主流工具。《福布斯》撰稿人大卫·威廉姆斯(David K. Williams)报道称,目前的调查显示,最受欢迎的论坛和书签网站主要倾向于娱乐和“趣味图片”类。

营销人员未来的社交媒体营销计划

(%的营销人员,表明他们对社交媒体的使用将在近期发生怎样的改变)

Reddit和Digg是最好的社交书签网站,在营销和管理流量方面继续拥有最强大的实力。另一方面,这份新报告中最令人惊讶的调查结果是,今年有80%的受访营销人员不打算利用团购网站来开展营销活动。

媒体调查报告第4篇

参与本次调查的记者及媒体从业人员来自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主要涵盖财经/金融、综合/大众、IT和多种行业类媒体,主要年龄分布为23岁到35岁区间。受访者主要以记者、编辑和栏目主编为主,并且超过5成的被访者其媒体从业时间超过5年,在实际从事媒体一线报道和采编工作的群体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重要发现:

互联网和企业新闻稿成为记者最主要信息来源

超过45%的记者将互联网列为其最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来源。同时,传统的企业新闻稿依然是记者获取企业第一手消息的重要渠道,所占比例超过43%,但是在形式和渠道上更为多样,在传统的企业及其公关机构向媒体直接的同时,在中国刚刚发展了几年的企业新闻专线也得到了记者的认可。除了上述两项,通过同行业其它媒体以及新闻通讯社获取信息,也各自占有微小的比例。

调查显示,超过98%的被访者乐于接收企业的新闻稿,超过83%的记者表示会在工作中采用节选和引用的方式使用这些新闻稿。

新闻稿时效性和内容相关性成为记者是否选用的重要依据

记者对企业新闻稿的时效性和内容的针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超过三分之二的受访记者认为目前大部分的企业新闻稿内容还是有些空洞,特别是采用过于广告化、宣传色彩太浓的语言或者向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媒体记者提供一成不变的新闻稿,成为记者排斥企业新闻稿的最主要的原因。

此外,与几年前的状况有很大不同的是,关系和金钱在影响记者判断上的作用愈发边缘化,仅有不到百分之十五的记者表示会因为关系好的企业及其公关公司的推荐,以及有偿才会选择使用新闻稿。

74%的记者采用电子邮件接收新闻稿,IM工具成为最主要的对外联系手段

由于工作任务繁忙以及工作时间的不确定性等因素,74%的记者日常采用电子邮件接收企业新闻稿,仅次于电子邮件的是IM工具,虽然所占绝对比例很小,但是也远远超过了传统的通过新闻会获取打印文稿的比例。同时,IM工具也是记者在日常工作中最主要的对外联系手段,在受访者中的使用比例超过了百分之九十,而且30%的记者还会通过IM工具与同行交流采访线索和选题。

新媒体受记者青睐,超过75%的记者拥有自己的博客并能保持更新

不管是传统还是非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对于新媒体的使用都是非常积极的,论坛、博客和社交网站在记者群体中非常流行,而且有超过75%的记者拥有自己的博客并能保持更新。

对于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媒体和新媒体的前景,超过半数的记者认为其在未来将对传统媒体造成冲击。

公关人员与记者的互动明显加强,36%的记者对公关行业整体服务水平提升表示认可

公关行业在近几年的发展在记者们看来也是非常显著的。百分之八十多的受访者表示近几年与他们接触的公关公司的数量增长了,且有超过36%的记者对公关公司在整体服务水平和专业化程度上的进步表示认可。

了解所服务企业及其所在行业的特点、了解媒体的特点和需求、及时帮助记者联系采访、尊重媒体对于新闻稿内容及其价值的判断是记者对于公关从业人士的最主要要求,同时也是在记者眼中目前国内公关业者存在的主要问题。而在针对媒体记者的服务方面,及时提供图片照片等新闻素材、完善企业网站内容及提供企业新闻邮件订阅成为近几年新呈现出的媒体需求。

建议:

企业在提升新闻稿效率的同时,应更加注重新闻稿的内容质量。

电子化的新闻稿途径将会变得更为重要,而能够同时广泛覆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专业商将会让企业和媒体均能从中受益。

媒体调查报告第5篇

摘 要:本研究通过网络与现实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网络媒体中的教育舆情现状作总体上的把握,探究其舆情分布、变化和功能发挥作用的规律,期望给现实的教育决策和网络教育舆情管理提供论据和帮助。

关键词:教育;舆情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问题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持续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①。舆论反映着人心所向,对人们的行动、政府决策和社会局势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舆情与舆论密切相关,但有多了“情”的两重含义,一是指情绪,突出表现为个体对事件的主观态度,突出舆论所包含的情绪化特征;二是情况、情形,是对一个阶段、一定空间里的舆论情况的总体把握。对舆情的理解有三个层面:一是舆论主体具有情绪化、情感参与的特征;二是舆论本体常常体现出一定的感情色彩和倾向性;三是对舆论状况要做动态的总体性把握,体现出对舆情的总体概貌描述和整体关照。“教育舆情”则是对舆情内容的限定,是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公众针对教育话题、教育问题所表现出的情绪、意见和态度的总和。包含了静态的舆情描述、动态的舆情变化和总体上的对舆情的判定和把握。

截至201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4.85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②。互联网是当下公民参与的重要途径,作为当今社会反映民意的窗口和容纳舆情的空间,已成为舆情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策源地,是媒体中的“集大成者”和舆论最大的“集散地”,且具有强大的媒体整合功能。其反映的教育舆情的广度和深度使得它成为研究教育舆情问题不可或缺也不可逾越的媒介载体。网络舆情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当前教育的现状,同时也是解决当前教育问题、教育决策和进行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依据。

为了更为全面地了解我国教育舆情的现状,研究者同时展开网上调查和网下调查并进行比较。于2010年11月1日—11月20日在郑州市区和新密市农村地区,采用便利抽样共发放200份调查问卷,其中郑州市区170份,新密市农村地区3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同时,2010年11月1日—11月7日在河南省比较有影响力的大河网发起网络问卷调查,共收到115份调查问卷,其中112份为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8%。运用社会学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从而获得本次调查数据。

一、我国教育舆情现状分析

此次调查主要从五个方面设计问卷,(一)教育舆情主体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如性别、年龄、居住地、学历、职业等。(二)教育舆情发源渠道,如获取教育信息和表达意见的渠道、网络使用时间、网站类别偏好。(三)教育舆情的客体,教育话题种类及分布情况等。(四)网络教育舆情的特征。从网络表达意见的频率、采取途径、表达意见的目的和对网络意见的可信度评价等四个方面来考察。(五)现代教育现状以及公众满意度。

梳理调查问卷所得的信息,总结归纳出一些结论:

1.网络教育舆情的主体分布并不合理。网络教育舆情的主体偏向城镇地区,文化程度较高,年龄阶段集中在20岁—29岁之间,主体分布不合理首先体现在青少年主体的缺失,特别是在读的中小学生;其次是农村成员的参与比例远远低于人口比例,处于话语弱势。

2.网络教育舆情的客体偏重于微观层面或涉及公平正义的话题。网络教育舆情关注的人群聚焦于学生,话题聚焦于“大学生素质与就业、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校园安全、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分配、中小学课业负担/择校、教师素质及队伍建设、贫困或农民工子女教育、手机和网络对青少年影响、校园风气/校园丑闻、学前教育、高考状元/高考改革”等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微观层面的问题或者涉及公平正义的具体话题。公众并不太关注“教育产业化、民办教育、继续教育、国外先进地区教育经验、教育行政化和功利化、职业教育、教育政策”等比较宏观的话题。

3.网络教育舆情具有自己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一,公众主要通过学校知晓教育信息,但利用这一渠道表达意见的积极性并不高,而倾向于选择媒体和人际关系表达意见。其二,网民上网习惯“就近原则”,网络环境下更依赖于网络获得教育信息,且发表意见的积极性很高,有八成网民通过网络表达意见。其三,跟帖评论是网民表达意见的主要方式,有三成网民会主动发起话题。其四,教育舆情最为集中的地方并不是教育类网站和官方网站,而是主流搜索引擎、全国性商业门户网站、社区网站,论坛引发网络舆论的力量有所减弱,全国性主流网站对教育舆情具有主导地位和引导作用。

4.网民对我国教育现状的总体评价不高。网民发表意见大多主观上是为了反映问题、提出建议,期望教育问题得以解决,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但网络教育舆情也存在娱乐化倾向比较明显、具有非理性、情绪化因素等问题,网络教育舆情总体上对教育现状的满意度低于现实舆论,有不少批评性话语。

5.网络教育舆情具有较高可信性。虽然网络教育舆情整体满意度低于现实舆情,但从公众关心教育话题的种类、公众认为现行教育突出问题的种类、对网络意见的信任程度、对教育总体满意度和对焦点教育问题的态度等五方面来考量,网络教育舆情和现实公众舆论的趋势相一致,能反映出公众的真实意见,具有较强的可信性,可以作为教育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网络教育舆情具有较高的功用价值

网络教育舆情虽然有非理性、情绪化因素存在,但并不能因此否定网络舆情的合理性和价值。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主体具有绝对的多数优势、参与的广泛性和深入性,是真正的“舆人之论”和“民”意。并根据以上调查结论显示,网络教育舆情和现实公众舆论的趋势相一致,能反映出公众的真实意见,具有较强的可信性,对教育决策有一定功用价值。

首先,网络教育舆情的功用主要体现在决策参考上。教育决策是一项复杂工程,由于历史积淀、经济掣肘、影响深远、后果严重等原因,教育决策不得不表现得相当谨慎,科学准确的舆情分析十分必要。网络教育舆情在决策的不同阶段都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决策前的选题依据,可以反映教育问题所在,群众对教育问题的态度,以及一项教育问题所牵涉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可以反映决策执行和评估状况,以及群众的满意度,为决策后政策修订和调整的参考依据。

其次,网络教育舆情的功用还体现在,教育决策者可以通过网络收集群众对某一教育问题提出的建议和解决办法。

三、建议和对策

如上文所述,我们根据教育舆情对教育决策的功用价值此提出以下对策:

①全面客观看待网络教育舆情。不视网络教育舆情为“洪水猛兽”;群策群力,相信网民智慧。②注重现实教育问题的解决。③密切关注与公众自身利益密切相关、涉及公平正义的话题。制定微观教育政策时,重点监测和了解网络教育舆情,并对不满情绪和消极舆论进行及时疏导;制定宏观教育政策时,应该更多听取专家学者、社会阅历丰富的公众、见解独到的公众等的意见。④把握好传统媒体和主流网络舆论领地。⑤开展实地调查充分了解弱势群体中存在的教育问题。⑥提出一套重点分明的网络教育舆情监测系统。

四、结语

网络舆情与现实舆情之间必然存在差距,对两者要区别对待,合理使用。单一的网络教育舆情也因此不能作为教育决策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唯一依据。网络舆情需要与其它方式的调查结果相互配合和印证。但在公共决策的前期和后期,网络舆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决策议题发现和问题发现的重要途径,但决策过程中的方案设计制定却要避免情绪化、非理性的东西,更着眼于长远利益和前瞻性,需要注入更多的专业因素。

注释:

①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 [M].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9.

②《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CNNIC于 2011年7月19日。

参考文献

[1] 程栋:《实用网络新闻学》,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2] 刘虹:《网络时代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广西大学硕士论文。

[3] 赵梦芳:《新闻媒体的网络发展》,《网络时代》。

媒体调查报告第6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人们对新媒体的依赖程度与日俱增。据《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2%,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高中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普及率已经到较高水平,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5%,互联网普及率在该群体中已经处于高位。由上述数据可知,当前新媒体在学生群体中已相当普及。西藏特殊的发展历史、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等造成了西藏教育环境的特殊性,那么,新媒体在西藏高校在校生中普及度如何、产生怎样的影响,也就成了笔者关注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西藏大学发放调查问卷,以此了解西藏高校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真实情况,也为后期开展进一步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采取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92份,其中有效问卷384份,有效率为96%。

从调查结果来看,在调查对象中,男性数量(202人)略多于女性(182人)。从被调查者的民族情况来看,汉族学生为213人,占总数的55.5%,藏族学生为161人,占总数的41.9%。从被调查者的学历分布来看,在被调查者中,本科生为318人,占总人数的82.8%,硕士研究生为66人,占总人数的17.2%。

二、新媒体使用状况

媒体按出现的时间可以分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种,传统媒体包括电视、广播、杂志等,新媒体如电脑、手机等。调查结果显示,手机的普及率为100%,电脑(包括笔记本、超级本、上网本)的普及率接近100%,值得一提的是,有部分学生(22.4%)由于更新换代等原因,同时拥有并使用两部手机。另外,通过分析数据可以看出,手机和电脑已经成为西藏大学在校生在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在西藏大学校园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

在新媒体的使用时间这项调查中,每天使用新媒体时间“少于1小时”的仅有49人,占12.8%,“1-2小时”的有52人,而使用新媒体时间在“2-4小时”及“多于4小时”的分别为177人、106人。由此可见,有超过七成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新媒体时间多于2小时,这其中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甚至在4小时以上。

三、对新媒体的依赖性

如今新媒体成为西藏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其影响力可想而知。调查显示,仅有15名(4.0%)学生“在最近一个月内曾超过一天时间没有主动接触手机或互联网等新媒体”。而78.6%的学生“通常会随身携带手机”,75.3%的学生会“时不时查看手机以检查有没有短信、微信等消息”,27.3%的学生“睡觉不关机”,另外,“有睡前玩手机习惯”的学生比例甚至高达92.7%。如果一天不使用互联网或手机,有145人(37.8%)觉得“极度空虚”,另有175人(45.6%)会“焦虑惶恐”,由此可见,多数学生与新媒体已经近乎“如胶似漆”、“形影不离”,在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依赖。

四、对新媒体使用的认知

对手机上网的态度,大部分学生(333人)赞成手机上网可以便捷的获取信息;在现实中与他人交往的方面,有74.1%的学生认为新媒体有利于与他人交往;另外,69.5%的调查者认为手机上网是非常有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通过以上调查我们可以知道,目前新媒体已经成为西藏大学生群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来源渠道,而传统的纸面媒体呈现出退出了西藏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的趋势。大学生群体对于新生的网络事物不仅具有较强的接纳、学习以及使用的能力,而且对互联网和手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他们认可通过来学习、交流、扩展自己的知识,认为新兴的网络使用方式、网络社交方式对其有很强的吸引力,并在大学生日常的社交和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媒体调查报告第7篇

【关键词】中职 多媒体 英语教学 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B-0011-03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基于计算机软硬环境,将多媒体技术充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它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有效地将文字、图像、声音相互结合,旨在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为了了解广西交通运输学校当前多媒体英语教学的真实情况,英语课题组教师进行调查分析,摸索出多媒体英语教学的新模式,从而达到在多媒体环境下更好地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能力提高的目的。

一、调查的对象

调查对象分为两个部分: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的英语教师和2013、2014级学生。涉及的专业包括汽修、酒店、财会、物流、计算机、电子等6个代表性的专业。英语老师共发放了10份调查问卷,全部收回;学生共发放了550份调查问卷,收回528份有效问卷。

二、调查的方法

针对老师和学生,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同时也采用实地观察了解的方式。

(一)问卷调查法

课题组老师参考其他研究者的问卷,设计了本课题的问卷表,包括教师的问卷和学生的问卷两部分。教师问卷包括:(1)教师的多媒体水平和技能;(2)教师对多媒体英语教学的态度;(3)多媒体设备在英语教学中的实际使用情况。学生问卷包括:(1)所在教室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情况;(2)学生对多媒体设备的态度;(3)学生对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的评价;(4)学生在多媒体环境下的学习情况。通过调查问卷调查了学生英语学习现状与教师多媒体英语教学的情况,并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充足的事实依据。问卷用中文写成,主要采用选择题的题型,要求学生以匿名方式,承诺数据正确用途,确保问卷的客观性和调查数据的可靠性。

(二)师生访谈法

本课题准备了五个问题,分别与英语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谈话,收集到了他们对多媒体教学的看法和意见,是问卷调查的有力补充。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对教师的调查情况分析

1.教师的自我评价。在对英语教师的调查问卷中,认为自己计算机操作水平在中等(含)以上的超过50%,单就计算机操作技术来说,有一半以上的教师完全没有问题,只有20%的教师认为自己在计算机操作技术方面较差。当涉及具体某项多媒体技术时,如从网络搜索资源后制作课件时,30%的教师自评水平为较差,说明我们今后应重视这个问题,应采取多渠道解决这个难题,如在组内多开展培训活动,多探讨课件制作的心得体会。

2.对英语教师计算机技术获取渠道的分析。通过调查发现,超过80%的英语教师计算机技术都是通过自学和实践获取的,而随着现代化教育教学的发展和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发展,教师较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能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在老师中开展提高计算机技能和课件制作水平的培训工作,切实提高英语教师多媒体技术的水平。

3.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评价。多媒体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灌输的弊端,它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其他教学手段无法相比的作用,已成为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尽管多媒体教学也有某些弊端,但大部分教师还是给予正面的评价,认为多媒体教学给我们带来的优势远远大于劣势。

4.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经过汇总发现,大部分英语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还是持肯定的态度,超过60%的教师认为,自从多媒体设备引入课堂后,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提高,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起来。但是,有部分教师提出,虽然多媒体设备在英语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生动活泼的课件也吸引了学生,但还是有部分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还没有得到明显提高。可见,多媒体教学只是一个手段,我们还应该以现代外语教学法来指导教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外语交流的技能和知识。

5.教师对多媒体设备的依赖程度。有将近68%的英语老师在整整一堂课上都使用多媒体设备,这说明教师在课堂上依靠多媒体的时间过长,这个问题值得注意。如何分配时间,合理使用多媒体,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对学生的调查情况分析

1.多媒体设备与学习兴趣的关系。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多媒体设备能增强上课的兴趣,这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比较吻合。根据教育心理学,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老师应合理地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和语言文化环境,使教学信息形象化、生动化,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使学生更自主地、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

2.学生对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看法。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学生并不是一味要求全程多媒体教学,反而是更倾向于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因此,英语教师既需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去刺激、鼓励和指导学生,同时结合讲授法、情境法、启发法、角色扮演法、任务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逐步开展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活泼、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英语知识与英语技能。

3.学生对多媒体设备的评价。有30%的学生对学校多媒体设备比较满意,认为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但也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多媒体设备需要改进,认为学校多媒体设备管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没及时对多媒体设备进行保养、检测和维修;不能定期更新电脑上的软件;学校管理部门分工较混乱,当设备出现故障时,不知最终由哪个部门负责。

4.学生对老师制作的课件的评价。有30%左右的学生认为教师授课的课件清晰,有45%的学生认为课件质量一般,有20%的学生抱怨说课件不够清晰,例如字体太小、颜色太刺眼、背景太暗,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对课件的字体大小、文本颜色和背景色要协调统一,尽量做到清晰美观。

5.学生对多媒体教学效果的评价。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肯定了多媒体教学,认为多媒体教学有帮助作用。但也有部分学生认为有些课件华而不实,图片文字和授课内容不吻合,上课时觉得很有趣,但下课后很快忘记。为此,我们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来制作课件,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听说读写,才能达到真正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目标。

6.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评价。学生认为,当多媒体出现故障时,大部分老师还是坚守岗位,改用黑板或其他教具,坚持上完课。但问卷调查中也可以看出,有小部分教师在设备发生故障时,就显得慌张,无心教学,于是草草应付式教学甚至停课。

(三)师生座谈会的结果分析

1.在对多媒体教学表示认同的基础上,部分学生也提出了宝贵建议:(1)多媒体教学进度相比传统教学太快,有些学生跟不上;多媒体教室光线太暗,容易使同学犯困。(2)希望任课教师进一步优化课件,突出教学重点,多增加动感画面和教学视频,提高课件清晰度。(3)因多媒体教室环境的不同造成视听效果的差异,建议改善多媒体教室的教学环境。(4)建议学校成立专门机构,经常对多媒体设备进行检修,重点检查电脑主机、投影仪,还应该定期更新软件。

2.教师肯定了多媒体作用外,也提出一些想法:(1)多媒体教学应采取典型引导,示范教学。要在课件质量上下工夫,在备课上抓水平。多媒体课件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希望学校定期在教师中开展电脑技能培训活动或竞赛,借此提高老师课件制作水平。(2)在授课中,教师不应全程使用多媒体,应多在学生中间走动,与学生开展各种互动,以提高后排学生的注意力。(3)建议学校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购买已发行的高质量课件。(4)提倡英语教师应该资源共享,互帮互学,共同研究学法和教法。(5)建议学校对多媒体设备定期检查,对旧设备及时更新或升级。

四、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确实给英语课堂注入了新鲜血液,有利于新时代英语教学的优化。但在调查研究过程中也发现其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

1.逢课必用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促使老师采用新型的教学手段,可以更好地营造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很多英语老师一提到上课,尤其是研究课或公开课,觉得非用多媒体课件不可。教师在课堂上过分依赖多媒体,表现在有部分教师的板书水平呈下降趋势,有的教师对着电脑屏幕照本宣科,语言能力也有所下降。长期这样下去,教师课堂驾驭能力变得越来越差,一旦设备故障就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

2.英语教师变成放映员。英语教师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是其人格魅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具有持续性的耳濡目染的影响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规范的板书和标准的语音语调,将会在学生心中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总是用多媒体书写而不是自己板书,用多媒体软件播放录音而不是自己范读,教师就如同放映员,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多媒体的过度使用,忽略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它无法取代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用英语进行交际操练。

3.过分追求声像效果。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目的是优化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达到提高语言能力的效果。但有个别英语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利用一切所利用的媒体,一味追求表面新颖、花哨、动感等效果,也不管是否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吻合,最后虽然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大开眼界,但忽略教学内容,引起学生注意力分散,影响教学质量。

4.多媒体信息量过大,学生跟不上。多媒体教学具有强大的直观显示功能,使得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的时间减少了,同时课堂信息量增大。老师用课件上课,呈现速度快,停留时间短暂,部分学生对老师所教内容,不仅跟不上,还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导致接受能力下降,最终失去学习的兴趣。课件信息过大,课件演示过快,学生对知识理解不透彻,而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实质上也就成为了一种借助于高科技的“满堂灌”。

(二)改进措施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也提出了改进措施:

1.培养英语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术。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是英语教师搞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善于积累,善于研究英语教学法,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夯实自己的专业素养,做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为了提高教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建议学校采取相应的制度,例如组织英语教师外出听示范课,参加校内多媒体课件评比,展示教师多媒体教学成果,通过一系列活动推动英语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

2.加强教学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多媒体设备是学校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开展多媒体教学必须具备的基础设施。学校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就必须不断完善硬件和软件建设,包括保障电脑、大荧屏和多媒体教室能正常使用,配备好适合课程特点的多种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

3.多媒体教学注意师生互动,避免高科技的“满堂灌”。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总站在电脑面前,而应时不时走到学生中去。老师授课时眼睛应注视学生,做到用心与学生交流。如果教师常面带微笑,多给学生讲鼓励的话如“Well done!”“Good job!”,给学生信心,学生就会发现自己内心深藏的无限潜力。老师在制作和使用课件时,应把关键的部分例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口语训练、角色扮演等内容留在课堂上跟学生互动,真正实现师生互动。

4.老师应共享优秀课件。要想做好一个课件,特别是优秀的课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每位教师都各自为政地制作课件,会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对整个学校来说则是重复劳动。因此,所有英语教师要互帮互助,资源共享。对于课件制作者来说,自己的课件被众多人使用,更体现了课件的价值。另外,应积极与其他兄弟学校加强联系,以达到相关专业的资源共享。

总之,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得到多数师生的认可,它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是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只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中职生认知发展规律,时时注意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才能把多媒体技术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最优组合,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春玲,贾国庆.从学生角度看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效益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11)

[2]康立新.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应用于中小学英语教学的研究――英语教师问卷分析报告[J].Crazy English teachers,2010(12)

[3]刘昕.多媒体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教育,2009(6)

[4]沈霞.多媒体技术在新职业英语教学应用中的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