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问题分析

时间:2023-03-02 10:19:37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问题分析

一、沈阳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2020年,沈阳市以“项目引领”为主线,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双创载体,打造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快现代种业创新、做优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持续强化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新建设和运行涉农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省级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中心2个,省级专业技术创新中心27个,新增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1个。有效改善了沈阳市农业科研创新环境和条件,为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及成果转化应用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沈阳市政府不断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途径,建设了15个产业示范基地,积极促进农业教学、科研、推广横向联合。近三年,围绕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安全生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关键技术开展技术创新,仅市本级就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187项。按照辽宁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和沈阳市委、市政府的总体安排,整合了全沈阳市农、林、水24家事业单位,于2018年8月17日正式挂牌,成立了沈阳市现代农业服务中心,承担现代农业种子繁育、生产技术研发和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乡村振兴的落实推进等职能。负责整合全沈阳市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组织开展关键环节技术攻关,推进沈阳市农业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服务,为建立健全沈阳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立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农业科技园区提供支持保障和服务。

二、沈阳市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自主科技创新竞争力亟须进一步提升。缺少原创型农业创新技术,自主创新研发动力相对较弱,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竞争力不强,农业深加工环节的科技创新能力偏弱,以科技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研发主动性有待提高。

(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亟须进一步优化。各级农技推广机构比改革前减少,部分乡镇级农技推广机构已经全部撤销,推广机构分布由原来的每县平均5.8个推广点变成了每县只有1个推广点,基层专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数量逐渐减少。

(三)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工作亟须进一步融合。科研系统与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缺乏融合衔接,服务支撑难以形成新动力,工作机制有待激活。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全部撤销整合至县级,一线技术推广人员随之撤回区县,农业技术推广在生产一线点位缺失,农业科研技术人员驻乡服务机制尚不健全。

(四)农业科技投入亟须进一步加大。省、市财政投入到重大关键技术、主导产业集成技术研发资金不足,特别是县乡级农业推广部门财政资金短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的重大项目很少。大多数农事企业难以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农业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难以达到规模效益。

(五)人才队伍激励机制亟须进一步健全。目前的农业科研人才激励机制不尽合理,沈阳地区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总体薪酬水平与其他行业相比较低。基层农业科研试验人员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薪资水平更是同比偏低,未能体现效率优先的原则。

(六)科技创新支持政策亟须进一步完善。沈阳市各区、县(市)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绩效考评政策制度,并未对基层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工作做到奖优罚劣、未能实现农业科技工作业绩与切身利益紧密挂钩的激励作用。

三、对策建议

(一)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1.整合科技推广资源,推动现代农业绿色发展。加快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粮油食品加工、水产养殖、林果产业品质提升及畜禽高效养殖等领域研究,加快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工厂化育苗关键技术、花生覆膜播种与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设施果蔬提质增效绿色栽培等新技术推广与应用,推动绿色农业、高效农业健康发展。

2.围绕重大的关键技术问题,组织多学科联合攻关。强化农业高等院校、农业科研院所等资源整合和集成,开展重大原创性研究和前沿交叉融合性研究。重点开展加工技术研发和应用,加大农产品保鲜、储运和深加工集成技术创新力度,研发一批具有先进性、专属性的农业技术和工艺,创制一批适用性广、经济性好的加工设施装备。

3.培育壮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大对具有研发能力的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政策支撑,激发、培育、壮大企业技术创新内生动力。瞄准消费市场需求,延伸产业链,加大对名特优新农产品生产技术研发,重点开发适应市场需要的高品质功能型产品。

(二)打造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1.加强政府公益性推广体系。建议沈阳市现代农业研发服务中心协调相关部门,整合种植、组建专门的市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统筹全市种植、畜牧、水产、农机、林果、水利等行业技术推广工作。

2.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组织体系。以既有的三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为主体,以农业科研单位为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对象,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式,构建“一主多元”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3.构建农业科技推广联盟。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服务新模式、新机制,构建全方位合作的新型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一体的农技推广联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沈阳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三)建立深度融合集成的农业科技应用体系
1.促进科技创新与市场推广深度融合。以市场化为导向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农业科技服务综合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发挥不同科技服务主体优势,相互协作与融通,构建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开放、协同、高效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

2.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进行协同联合创新。围绕产业融合推进科技服务向农业全产业链延伸,形成较为稳定的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便利通道,实现优秀科技资源的“下移”和优质农产品的“上移”,畅通科技成果和市场之间的连接通道。

3.强化农技推广机构公益性服务为主责。积极搭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平台,加强供需对接,促进公益性与经营性有机结合的广泛参与、分工协作的全新农技推广服务模式。

(四)加大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

1.稳定科研队伍,促进科研成果高产。加大科技投入,逐步提高农业科研工作经费额度,稳定科研队伍,激发科研人员安心农业科研推广服务积极性,提高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更新速度,促进科技成果落地。

2.建立健全长期稳定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性科技资金的引导效应,引导社会、民间资本投向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形成财政拨款、企业投入、社会集资、民间参股等多元化投入机制。

3.引导各级财政落实基层农技推广经费保障。建议相关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各区、县(市)结合本地实际,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经费保障力度。同时,通过争取各级推广项目,根据各地优势主导产业布局,合理对各区域站进行项目扶持。

(五)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人才激励

1.引进高端人才,助力服务队伍建设。制定相关人才引进扶持政策,采取破格聘任职称等优惠政策吸引农业科技创新推广队伍人才,优化现有队伍年龄结构,提高现有队伍人才层次。扩大基层推广服务队伍数量,强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力量。

2.侧重素质培养和绩效考核,提升整体服务水平。采取合作定向培养等方式,拓宽现有农技推广人员提升学历渠道。增加复合型人才、高技能“乡土专家”型人才和产、加、销复合型农业职业科技经理人。选送优秀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进行业务轮训,提升业务能力。建立农技推广人员考核奖惩制度,出台农技推广部门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3.落实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激励相关政策。完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技术人员到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进一步改革职称评聘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职称评聘标准,建立与人才贡献相适应的多元化激励机制。

(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政策制度

1.完善奖励机制,激发创新推广活力。建议市政府设立农村推广奖,对推广效果好、社会反响强、经济效益高的农业科研项目予以资金奖励,奖励资金由研发单位按比例用于个人奖励和新项目研发。此奖项与科技进步奖等同,营造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发展良好环境。

2.完善补助机制,激发下乡指导动力。制定推广人员补贴政策,保障推广人员下乡补助资金,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下乡补助列入政府财政开支,鼓励农技推广人员多下乡、勤下乡、常下乡,减少推广工作死角盲区,提高推广工作辐射面积,最大限度发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属性。

3.完善聘任制度,激发推广服务热情。放宽市级农技推广机构人员职称设置比例硬性规定,对于“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对口援疆人才”等对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农技推广人员,可不占用单位指数进行聘任。提高县区级农技推广机构高级职称设置比例,对基层推广人员适当放宽获得成果奖项的要求,以服务能力、推广效率作为主要评定依据。

4.完善资源配置,提升推广服务效能。建议在市级农技推广机构配备科技服务专用车辆,在县(区、市)级农技推广机构按照辐射乡镇情况合理配备专用车辆。明确所有车辆均只限于下乡使用,不可挪作他用,因车辆紧张开私家车下乡的农技人员经领导审批后可通过交通补助的方式给予适当补偿。

参考文献

[1]钟智利,贾可;增强农业科技服务和创新能力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21(5):21-22

[2]崔莹,葛立群;沈阳市农技推广服务模式研究与探索[J].农业经济.2019(7):12-13

[3]黄欣阳;浅谈新形势下沈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农技推广.2019(4):15-16

作者:钟智利 符莉 单位:辽宁省农村经济研究所;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