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音乐素养培养教学研究3篇

时间:2023-02-17 10:23:08
音乐素养培养教学研究3篇

音乐素养培养教学研究1

“双减”政策是指减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1],也意味着音乐教育的比重越来越大。作为音乐教师应该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关于素质教育工作的号召,以此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想要达成这些目标,教师需要不断改变教学方法,不断尝试教学创新。《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成果,是小学音乐教学的纲领性文件[2]。如今,音乐种类繁多,小学生在接触不同音乐作品时没有足够的分辨能力,也没有完全形成正确的三观和审美理念,因而教师和家长需要一起帮助小学生塑造出健康的人格。音乐素养不是一天两天就能速成的,需要长期积累,所以在小学音乐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对其将来的思想发展和文化积累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3]。

一、小学音乐教学现状

(一)音乐教学过于形式化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应试教育方法贯穿了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比起语数英等主要科目,大多数老师认为音乐课程的学习不重要,这样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后续音乐课程的开展,长此以往,美育工作目标也很难完成。学校会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建设相应的音乐教学设施,但很少让学生去体验,同时也缺乏对音乐教学的课后评价,忽视了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教师盲目地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对于音乐课本上的要求只是向学生进行简单讲解,因此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甚至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音乐,以及学习音乐又能够给他们带来什么。一方面,教师没有主动引导学生感受美好的音乐世界,另一方面,学生由于年龄限制,难以完全理解课堂内容,对音乐作品表达的情感缺乏充分体会,这些都导致了音乐教育过于形式化[4]。

(二)枯燥的知识与技能训练在目前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知识与技能上,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我国的教育思想是“以美育人”,但是现如今小学音乐教学目标比较注重最终的教学结果,忽略了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过程,相关的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也相对缺乏。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音乐课程教学较为枯燥,教师过于重视知识与技能,导致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兴趣不高,没有机会沉浸在音乐海洋中[5]。在基础知识培养方面,教师只是一味地讲授节奏、节拍、速度、力度这些枯燥的知识,有时候可能仅仅在导入环节设置了情境,但接下来的教学依旧是枯燥的理论学习。这样一来,学生对于歌曲的情感、意境、歌词内涵等方面的理解不够深刻。另外,在演唱、演奏技能方面,教师也是要求学生机械地练习,没有过多地讲授歌曲背后的故事,过于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

(三)缺少相应的教学环境设置教学环境的设置也直接影响着最终教学质量。比如在讲授《森林狂想曲》时,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口头讲述,没有通过多媒体课件等营造出相应的课堂氛围,那么就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很多时候多媒体课件只是摆设,还有一些老师不懂如何操作,只是简单走个过场,并没有从音乐的韵律美和意象美的角度出发进行讲解[6]。学生对此感受不深刻,无法体会到音乐的魅力。除了课堂上缺少相应的教学环境设置外,校园活动层面同样缺少这一环节,大多数都是针对文化课而设计的,如小小演讲家、珠心算这类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往往难以感受到音乐所具备的魅力,严重影响了其对于音乐学习的认知。

二、加强培养小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性

(一)音乐素养对智力发展的影响在我们的大脑中,左半球掌管语言、逻辑等方面,被称为“语言脑”;右半球则掌管音乐、绘画等,被称为“音乐脑”。小学生在听音乐的时候会被带入音乐本身的情感中,此时学生的想象力、共情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都得到了开发,而且内容丰富的音乐可以带给小学生多样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利用一些优秀儿童歌曲中的词汇,让小学生通过自己的感觉和理解来提升语言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小学生对自己熟识的歌曲进行创编,从而促进思维创造能力的发展。小学生在接触音乐的过程中,能够将智力与情感相结合,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对于其智力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二)音乐素养对审美情趣的影响每种音乐都有独特的风格,例如民谣、流行、古典、摇滚等等。在小学音乐教育阶段,老师要帮助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使之具有分辨不同音乐种类的能力,能够对不同音乐有大致的了解,还要有自己的审美喜好以及音乐风格。音乐教育并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也不是为了透彻地研究某项音乐技能,而是通过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从而提升小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丰富小学生的情感认知。可以说,审美情趣和音乐素养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音乐素养得到提高,他们自身的审美情趣才能相对应实现提升。

(三)音乐素养对人格塑造的影响培养小学生的音乐素养不仅对其智力发展以及审美情趣有积极的影响,而且对其人格的塑造也具有一定的作用,优秀的音乐能够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教师不仅要让他们学会基本的音乐知识理论,而且还要对中西方音乐发展史有所了解,特别是一些音乐家身上所拥有的精神品质。比如大家都知道的贝多芬,虽然上天对他开了个玩笑,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仍然创作出了《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这样优秀的作品。教师通过在音乐课上用这样的音乐故事来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在教育上坚持德育为先,才能够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激励他们勇敢前行。小学生在生理和心理都不太成熟的状态下,音乐就会扮演着其人格塑造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并带领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

三、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趣味性教学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也比较好动,对于枯燥的理论知识,其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因为其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不够,所以直接灌输枯燥的乐理知识的话就会存在一定困难。这时教师就可以将知识与技能进行趣味化处理,比如当遇到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时,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后面的小尾巴越多,我们唱的时值就越短。或者遇到2/4拍时,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强弱规律是一强一弱,强的话我们拍拍手,弱的话我们拍拍腿,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再比如遇到休止符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一拍我们要休息一下,并示范一下休息动作来帮助学生理解。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学习欲望,有效提升其音乐素养。

(二)音乐赏析教学老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选择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在各具特色的民族音乐环境中增进小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欣赏教学,例如当学习蒙古族音乐时,学生通过观看雄鹰在天空中飞翔的视频片段,其心灵会产生强烈的震撼,进而加深其对作品的感悟和理解。当欣赏维吾尔族音乐时,独特的切分节奏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热情与洒脱。当学习藏族音乐时,学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辽阔之美以及藏族人民的好客。教师用音乐将学生带入各民族地区并感受独特的风土人情,从而对少数民族音乐产生浓厚兴趣,这对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也有所帮助。

(三)音乐游戏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对音乐课堂感到无聊,甚至完全失去了兴趣。因此,为了更好地建立高效的小学音乐课堂,老师可以在课堂中融入游戏元素,利用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知识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例如,在学习歌曲《踏雪寻梅》时,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讲解歌词内容,让学生模仿梅花、桥等,在体验和玩乐中理解歌词内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梅花、桥等外形上的理解,进而用身体展现出来并让其他同学竞猜。游戏教学的主要作用就是活跃课堂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调动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能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从而促进音乐素养的提升。

(四)音乐学习氛围和环境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是提升小学生音乐素养的必备条件,这是音乐素养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好奇心会比较重,也比较活泼好动。因此,营造出合适的音乐学习环境能够使其沉浸在音乐学习中。例如在讲解《小红帽》时,教师可以把教室布置成大森林,让学生们扮演小红帽、大灰狼、外婆等角色,也可以放一些背景音乐来烘托气氛,使学生在情景体验中感受作品内涵。另外在学习少数民族主题音乐时,教师可以制作一些简单的少数民族服饰,通过歌舞表演加强其对音乐的理解,帮助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举办一些音乐节活动,积极鼓励小学生参加,从而实现课堂和校园音乐环境的一体化,实现整体音乐素养的提升。

(五)教师音乐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教师自身的素养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也应该得到不断加强,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是需要教师认真考虑的问题。在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的同时,教师也要在实际行动中作出表率,教师的音乐素养也影响着学生们的音乐素养。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主动学习音乐文化知识外,教师也要多向经验丰富的前辈取经。一方面,教师在课余时间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多学习一些课外音乐知识,参考一些优秀教师的成功课例,加强学习多种乐器,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教师个人音乐审美素养的提高跟学校教师团队的整体音乐素养紧密相关,因此,学校可以经常组织教师们参加相关音乐培训,积极与外校老师分享经验,以此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音乐素养。四、结语加强小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能够增强其对音乐的感悟、理解和创造能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但要传授音乐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教师不仅在课堂教学上要兼顾趣味性教学、音乐赏析教学、音乐游戏教学等方面内容,而且还要在课堂内外都营造出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将学生与音乐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其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不断健康发展,同时也为音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马嘉宝 倪洨 单位:伊犁师范大学

音乐素养培养教学研究2

当今少年儿童的成长环境中充斥着外来文化元素,很多儿童也会习惯性的追求所谓的“潮流”,传统的音乐教学中选用的都是主流歌曲,由于主流歌曲的强烈影响,他们对于我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了相当高的一种陌生和差距感,也使传统文化与当前教育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在这一背景下,小学开设“唱诗课”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的。在如今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环境下,在教育领域中融入传统文化,在客观上对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意义,增强了人们尤其是少年儿童对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认同,因此,如何更好地开展“唱诗课”也是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一、“唱诗课”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必要性

1.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诗词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诗词作品,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文化发展,我们更是通过了解这些诗词作品,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民族意识的养成与提升。“唱诗课”将音乐与诗词文化两者做了巧妙地融合,不仅丰富了这一艺术形式中多元化的创作,也满足了小学生对诗词音乐的情感体验,为古诗词歌曲在当代的发展带来了更多地可能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通过这种古今文化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将古诗词融入歌曲中,带动了小学音乐教育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也使得诗词的重要性得到凸显,诗词作品中的文化底蕴被进一步挖掘,提升了小学生群体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从整体分析,“唱诗课”中运用到的多数诗词作品会影响学生的情感思想;另一方面,另一方面古诗词融入音乐教育中,让古典诗词通过音乐的形式流传下来,诗词作品与音乐的融合,再一次提升了诗词作品的表达,同时,音乐也赋予了传统诗词作品新的生命力。通过“唱诗课”的开设,让更多的小学生近距离了解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拓宽了他们了解民族文化的路径。在全球文化多元发展的今天,只有更好地发扬民族文化,才能保有基本的民族自信,更好地实现文化价值。

2.实现课程标准要求

小学音乐课程的教材的编写与修订主要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其中表明音乐课程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其中,课程性质中的对于课程的三个属性: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都有较为详细的表述,尤其是人文性方面,提到“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①很多表述都体现出了音乐课程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联性。热爱自己民族的文化、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也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由此可见就,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古诗词是有据可依的。教育部于2013年审定的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中,古诗词音乐占据了一定的比重,很多单元也是古诗词作为主题。由此看来,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古诗词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最容易理解与接受的传统文化形式之一。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引入古诗词,也是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体现。古诗词引入小学音乐,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丰富了音乐的表达形式,让学生深入的了解古诗词作品的内涵。因此,不管是对教育方针的落实,还是教育目标的实现,将“唱诗课”引入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都符合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②。

二、小学音乐“唱诗课”教学实践

1.诗词音乐的价值诗词音乐的情感表达与意境呈现符合我国的传统理念的审美,它在中华文化的背景下创作而成,学生们可以从诗词中感受到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意境。古诗词歌曲中可以体现诗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反映出作者的创作思想与情感,通过与音乐的结合,可以更深入的挖掘作品的丰富意蕴,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艺术歌曲中情感意蕴的融合之美。这种诗词与音乐相融合的形式,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多彩以及中国传统音乐的优美律动,既展现了诗词作者的才韵风华,又展现出华夏文化的绚烂多姿,是诗词与音乐的完美统一。如今在经济高速发展,文化多样性发展的时代,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很多的变化,基于此,诗词作品融入音乐中,或者以音乐的形式呈现出来是顺应当前文化发展的表现。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在世界舞台上得以绽放,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诗词音乐对社会文化发展的深远意义。古诗词在小学音乐课程中的渗透,不但能够让更多的少年儿童熟悉中华民族传统文学的风采与神韵,体验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提升民族文化内涵,同时也能够熏陶情操,丰富艺术思维,从基础阶段培养他们艺术审美的能力,增强人文素养,从而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同时,在民族文化滋养下的古诗词,会逐渐以独立的形象登上国际舞台,让更多地外国友人通过欣赏我们的古诗词音乐,进而产生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诗词作品与音乐的融合,使我国的传统文化以一种新的方式呈现出来,“唱诗课”教学的开展,对我国义务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以诗入乐的形式,提升我国音乐作品的文化辨识度。从实践层面分析,这种立足于传统文化,并围绕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实践的音乐教育形式的出现并不是偶然,它同时也预示着当前时代的发展下,人们对人文素养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从某种意义来说,“唱诗课”作为小学教育中弘扬传统文化的一种途径,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使命,它可以激发人们内心最热切的爱国情感。尤其对广大少年儿童来说教育意义重大,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对于古代诗词作品的传播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不同年级学生的“唱诗课”教学实践通过对当前小学音乐教学实践的了解,“唱诗课”的开设有较高的可行性与实践必要性。但课程开设的实际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基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将音乐课程教学与诗词学习相融合,进行教学实践探索,并且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活动,以达到更好地实践效果。1-3年级的学生主要以诗词配乐演唱为主,4-6年级可以选择诗词即兴吟唱的方式展开。小学音乐教学目标的设定与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与引导,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初步了解课程所学内容,对相关知识也有准确的认知。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更好地开展“唱诗课”的教学,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分不同环节逐步开展,首先是课程导入环节,主要是通过相关的元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课堂氛围;之后可以对诗词进行鉴赏,引导和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词的情感表达与内涵,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的诗词鉴赏能力③;最后是对课程内容的巩固强化。如人教版音乐教材中,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的《咏鹅》,与一年级语文教材有很好的融合。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学习都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受到影响,如果缺乏对诗词作品准确理解与认知,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内容很快就被遗忘了,为了验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让学生放学后主动唱给父母听,同时教师与家长之间要有交流,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再次回课时,教师可以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与课下练习情况。通过多媒体教学技术与其他教学辅助材料帮助小学生构建多维立体的学习环境,更大程度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4-6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于诗词的理解能力以及对音乐的感知能力都有所提升,因此,在“唱诗课”教学中可以适当提升难度,采用诗词即兴吟唱的方式,可以适当融入情景表演。如《七步诗》的教学,学生需要对诗词的创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在表达中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绪,这样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模式相比,一方面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另一方面,也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使传统的诗词文化通过音乐表达出来,让学生在音乐中吟诵诗词时,更加深刻的感知诗词文化④。

三、小学音乐“唱诗课”教学模式构建

1.多元化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实践对小学生基本能力、人文素养的关注也越来越密切⑤。但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小学生的培养需求,需要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唱诗课”就是一种新的尝试。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情境创设、主题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容易接收新的知识。将诗词充分融入音乐课堂,深化诗词与音乐的融合,帮助小学生以更多元化的方式学习传统文化,促进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与音乐素养的同步提升,这也是“唱诗课”在后续开展中非常重要的方向。小学教育的主管部门与专业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群体的学生在教学实践中,依据课程标准并结合学校自身情况设置相关课程,这样才能确保在顺利完成教育部门统一设定的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打破音乐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通过诗词文化的学习让小学生传统民族文化的魅力。在教学中还会运用到信息技术,这样可以为音乐课程的教学提供便利,同时也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融入音乐课堂,将不同学科内容有机组合在一起,这样可以从总体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从学科教学的角度分析,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对于小学生全面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还可以建立学习兴趣小组,纳入学校的日常管理当中,以兴趣小组的方式进行诗词引入音乐的学习。这与很多小学当中开展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或者少年宫活动等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将诗词引入小学音乐课程的方式结合在兴趣小组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综上,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帮助教学成果的实现。

2.科学的训练方法

对于大多数小学生而言,他们对诗词与音乐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相对有限,很难像高年级的学生一样在短期内达到预期的效果,但经过科学的训练,对于他们综合能力的提升也会有显著效果,比如对于诗词音乐的理解能力与记忆能力等方面,当前小学音乐教育中普遍运用的奥尔夫教学法针对音乐学习中的节奏与韵律都有具体的训练方法。可以将传统诵读的方式以即兴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依照音符的时值诵读,也可以加入不同的表演手势,帮助理解诗词中的基本意思,依据不同时值安排手势的缓急、高低。在训练的过程中,可以先选择一些学生们熟悉的诗词作品,他们对于这些作品都有一定的理解,相对容易把握。结合音乐去呈现作品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理解诗词作品中的思想情感。之后再进行不同诗词的呈现,逐步提升难度,由易到难,帮助学生更科学的掌握作品。

3.课程教材的选择结合当前的教育环境,很多小学虽然开设了“唱诗课”,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很难完成“唱诗课”教材的自主开发。因此,在“唱诗课”课程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成品诗词音乐教材,开展教学活动。但课程教材资源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唱诗课”教学活动的开展与教学质量的好坏。但近些年,我国素质教育开始普遍关注到诗词音乐的重要性,很多教材的编写与教学资料也获得了丰富,已经出现了很多高质量的诗词音乐作品,但这些作品尚未经过系统的整理与总结,无法获得充分利用。基于这种现状,当前相关教育部门要立足于文化课程的教学,并结合当前技术手段整合诗词音乐的资源,融入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⑥。在结合不同地区课程开展的具体情况,设置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做好学习“唱诗课”教材的编写,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教研工作者们的重要工作⑦。此外,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可以适当融入不同地区的地方特色,弘扬地方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的更好发展。开发校本课程,并依据校本课程开展小学音乐的“唱诗课”教学。

4.师资队伍的建设针对我国当前小学音乐“唱诗课”的教学,通过对当前教学现状的了解,很多学校依然存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教师的专业性有待提升,如音乐教师对诗词知识方面的积累不足、语文教师音乐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等等的问题。教育部门和学校针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应该提出具体的建设措施。首先是增进教师队伍内部的学习交流,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不同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探索常态化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师与音乐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备课的方式突破以往传统的学科独立备课、授课的教学模式,建立跨学科教学资源共享交流等,以更好地实现教研资源的充分利用。这样既可以发挥音乐教师的艺术素养和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综合不同的优势,共同推进诗词教学和音乐教学之间的衔接,实现教学资源的最优化,以更好地提升音乐教学质量⑧。其次是加强教师的培训学习,不同小学可以依据自身教学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对相关的任课教师进行培训,比如通过专家讲座、专业进修、跨学科教师听课、互评等不同的方式,帮助音乐教师提升文学素养,同时也引导语文教师提升音乐素养,加强音乐知识方面的学习,逐步在小学教育中建立起复合型的教师队伍,切实推进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升总体教育水平。作为音乐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认知,在教学中思考怎样将诗词更好地融入音乐教学当中。还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文化知识,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不断发展自己。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唱诗课”的开设,对当前传统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普及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唱诗课”中运用的诗词歌曲带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的色彩,对民族文化的传播与民族精神的弘扬有着重要意义,也可以增强我国小学生的民族文化归属感,对于抵御外来文化的渗透有着一定的价值。通过本文的研究,结合对诗词音域文化价值的了解,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很多小学音乐教育当中,学生对于诗词的学习都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基于此,也让笔者萌生出了将诗词引入音乐教学中的思考。希望本文的研究对于诗词引入小学音乐教学这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的。也希望更多的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关注到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更好地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作者:陈锐 单位:宿迁学院

音乐素养培养教学研究3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促使高校音乐理论教学形成了全新的教育方法:数字化教学环境为音乐理  论和作曲技术教学带来了巨大优势,数字化音乐平台的建设更加有利于音乐理论教学与作曲实践  的融合。 音乐艺术形式在信息技术介入下开始呈现出新的作曲形式,如作曲家们开始将先进的信  息技术融入到音乐作曲创作之中,推动了中国音乐事业的繁荣发展。 现代高校利用数字化音乐平  台进行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为我国音乐艺术事业培养了大批作曲人才。 音乐作曲技术理论是  用来指导音乐曲子创作的,作曲技巧的掌握需要不断的艺术创作实践。 在高校音乐理论教学课堂  上,大学生往往倦怠于枯燥乏味的理论讲解,如果把作曲技术与作曲理论相结合,在传授理论的同  时进行作曲实践,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还能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加强  大学生音乐理论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他们在音乐创作中的多维认知和反思,在多样化的作曲实  践中达到对音乐作品的全面理解和对创造性的准确表现。

  为此,由马清编著的《音乐理论与作曲基础》一书,对信息化时代音乐理论教育与作曲技术融  合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意义。 该教材包括音乐理论和作曲基础两大部分内容。 作者重点针  对音乐作曲的学习从音程开始讲授,并涉及和弦、调试及音律等理论,内容上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  度;作曲基础重点介绍了和声、复调、曲式及作品分析等。 作者通过对音乐理论及作曲技术理论的  阐释,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音乐理论水平,还能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水平和创作能力。 作者从教学与创作角度探索了音乐理论和作曲创作  之间的互动关系,学习音乐理论是为作曲提供理论支撑,而作曲理论又是为音乐作品创作提供技术支撑的,如旋律中的音高、旋律、节奏和调  式等都属于作曲技术层面的问题。 同时,还要学会运用一种复合音乐主题创作和契合时代艺术发展的旋律创作手法,音乐创作中的乐段结  构、单部曲式和多部曲式创作都有一定技术规范要求;也需要音乐理论的学习和指导,以及音乐主题的选择、歌词写作和词曲结合等:这些都  需要一定的专业作曲技术水平,因此,只有综合学习音乐作曲理论知识和作曲技术,才能运用音乐创意思维创作出优秀音乐作品。 总之,该  书具有条理清晰的框架结构、通俗易懂的语言、循序渐进地理论阐述等特点,能够使读者更加深入了解音乐理论知识和作曲技术,本书可供  普通高校音乐大类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学习和参考。

  教材首先介绍了有关音程的理论知识。 具体阐述了旋律音程、和声音程、单音程、复音程、等音程、自然音程、变化音程、协和音程与不协  和音程等概念,还阐述了音程的级数与性质、各音程之间的关系和音程的转位等基本知识。 这些乐理知识有助于增加学生的专业修养,为作  曲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石。 例如,在乐音体系中两个音之间的凹凸关系就叫做音程,音程包含上方音和下方音两个高低音;协和音程共有极完  全协和音程、完全协和音程、不完全协和音程三种音响效果:极完全协和的音程听起来几乎是一个音效果,完全协和音程听起来相互包涵,给  人以舒适感,不完全协和音程听起来有一点跳的感觉,但可容忍,不协和音程听起来非常刺耳了。 其次,介绍了有关和弦理论知识。 具体阐  述了三和弦及其转位、七和弦及其转位、等和弦以及和弦在音乐中的作用等理论。 第三,介绍了有关大小调式问题。 如自然大调式、自然大  小式及其调号、关系大小调、和声大小调式、旋律大小调式、大小调式的特征音程、同主音大小调等。 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介绍了中国民族  调式,如五声调式、  同宫系统各调及其调号、同主音调、民族七声调式、五声与七声音阶的省略形态等。 第四部分介绍了调的关系及转调,如大小调的近关  系调、同宫系统各调的近关系调、转调与调的交替。 最后,介绍了十二平均律与音分、五度相生律、纯律、律吕阴阳、四基与辅曾等音律知识,  以及节奏与旋律及其发展,和声、复调、曲式与作品分析等。 

作者认为音乐理论和作曲技术理论学习是音乐创作的重要基础,音乐理论课程开设质量的好坏,会严重影响到音乐专业学生的创作水  平。 普通综合院校音乐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可以借鉴专门音乐学院课程设置,其中和声、曲式分析、配器、复调和实践环节等基础课程作为重  点开设课程,它们是打好作曲技术的基石。 当下,高校基础音乐理论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只想学习和掌握一定的音乐技能,对  一些乐理知识不为重视,理论课堂学习只是为了拿够学分,大都学了一点皮毛而已。 尤其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实际情况更为落后,本科生没有  多少人能够独立进行音乐创作的,作曲技术课程的设置受到限制、课程数量呈递减态势。 对此,高校为了培养综合性音乐人才,需要适当减  少一些公共课程和选修类课程,而增加音乐专业理论和技能课程的学时,尽量增加作曲技术理论课和作曲实践教学的课时,在教学环节要能够跟上实际发展。 高校音乐理论老师还需要具备完备的音乐理论课程知识体系,以及较高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作曲经验,这也要求学生具  备严谨的逻辑思辨能力,才能接受老师连贯性的教学方式,学生也才能做到学习上的持久性。  为推动音乐理论教育与作曲技术融合发展,首先,要合理化设置音乐专业理论课程,不断完善作曲技术理论课程设置,合理安排作曲创  作与实践课程的衔接。

 安排和声、复调、曲式和配器四大课程充足的学时,彻底改变以往那种以和声为主、曲式为辅的教学模式,同时,还要  培养大学生的创作思维。 其次,在不断完善音乐理论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的同时,还要将音乐理论与课后作曲创作实践过程相结合。 大量  作曲技术性知识的掌握需要作曲技术理论的学习,同时,还要注重大学生的创编技能训练。 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  教地挖掘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潜质,利用他们的个性化思维发展他们的心智,启发他们作曲创作激情和发挥音乐艺术的想象力,启发他们  思考和感受音乐魅力,善于发现和利用有利于大学生进行作曲创作的元素,鼓励他们将生活灵感转化为作曲创作的源泉与动力。 第三,在教  学过程中还要重视与地方音乐的融合。 师生要清晰地认识到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没有很好的继承就没有更好地艺术创作,教师在指导  学生进行作曲创作时,注重音乐创作中的文化精神传承,恰到好处地运用本土文化与传统地方音乐,从而创作出独具艺术特色和民族特色的  音乐作品。 如赵季平在电影《红高粱》音乐创作中将西北特色的民乐、唢呐、高粱丛的声音和呐喊声共同融合在一起,创作出那种充满野性  和原始风情的西北地域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极大地烘托了电影氛围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因此,在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中传承民  族和地域风情的音乐元素,就能创作出感情丰满、民族风情十足的音乐作品,就会受到民众的青睐和垂爱。 最后,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既强调  理论知识,又强调实践运用,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际的创作,坚持二者的互相促进,恰当处理音乐理论与作曲实践之间的关系,合理构建音乐  理论教学与作曲创作新模式,不断重视学生创作思维培养,以及与本土音乐文化共同发展。 

音乐作曲技术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音乐文化的熏陶,各种歌曲、各类影视剧和信息媒体作品等,其在音乐配乐方面离不开音乐作曲技术人  才,一个国家的音乐事业繁荣、稳定地发展,也离不开优秀音乐作曲技术人才的支撑,音乐作曲技术理论与音乐创作教学间接地影响音乐艺  术事业的发展质量。 具有高超作曲技术的音乐人才通过艺术感悟与体验,才能创作出动人心弦的旋律。 音乐作曲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  题,更为重要的是文化艺术方面的素养,在音乐创作过程中通过艺术美感体验,才能创作出具有艺术的生命力与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当然只  有艺术感悟而缺乏作曲技术,也无力表达和展示这种音乐艺术感悟恰。 优秀作曲创作人才的培养往往要比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更为困难,音  乐表演人才需要天赋,而优秀作曲创作人才培养则需要天赋和后天的专业技术训练,同时,还要具有丰厚的人文素养和音乐文化素养,要具  备音乐材料的解构、变形、分析、歌词写作和音乐创作思维能力等。 因此,我们要从融合教学角度,探索作曲技术和音乐理论教学之间的关  系,这种融合不仅需要观念上和方法上的融合,还需要音乐素养的整体融合。 作曲技术的熟练掌握需要大量音乐创作实践来实现,而创作优  秀的音乐作品又需要音乐理论指导,作曲技术属于后天努力可以实现的技能素养,而音乐灵感与创作思维则属于高级艺术感悟和艺术文化  素养,要想成为优秀音乐作曲人才,必然整体融合培养具备多种综合素养的音乐创作人才。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可以采用数字化音乐教学方法进行作曲技术与理论课程教学。 如作曲理论技术课程中的复调、和声等课程教学,可  以大大改变学生单一的认知思维模式。 有效利用midi,Sibelius,Tonic,Finale 等制谱软件,以软件为桥梁将大学生作曲学习与电脑音乐结合  起来,通过数字化音乐软件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此,高校要加强硬件和技术手段建设,以满足音乐作曲课程的开设;同时,还要  求学生能够快速地适应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快速地掌握这些音乐作曲软件。 例如,配器课程作为作曲技术课程与电脑音乐相结合的教学方  式,能够促进大学生深入了解乐器组成及其发声原理,这种教学与学习方式大大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如利用Nttendo 和 Cttbas 等软件的应  用极大提升了教学效率,通过音乐教学软件的操控大大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掌握完整规范的作曲技术理论和音乐理论,以及控制各种音乐原始材料,才能引导学生正确把握音乐作品创作。 教学时应注意全面性  和辩证性,要让学生敢于突破条条框框的规定和不许,作曲时理论运用不能绝对化。 还要结合学生的承受力和专业性,形成一个合理的教学  模式,我国高校很多音乐专业教学以前都采用前苏联与欧洲教学模式,这种教学体系比较注重系统严谨的技术训练,对培养专业的作曲人才  是行之有效的,但对师范生是行不通的,而这种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又很难打破。 因此,现在高校音乐教育必须不断改革和完善传统教学模  式,教学工作者要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针对我国高校音乐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现状:宏观课改趋向于形式化、中观教学环节难以跟上  实际发展、微观师资能力相对不足等,要想促进音乐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发展,需要科学调整课程内容和分配好学时,利用地方音乐资源开  拓学生创作思维,把作曲教学实践贯穿于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如增加为歌曲配置和声的能力,加强编配与写作歌曲钢琴伴奏  的能力,加强分析中小型音乐作品的能力,更加注重实用性配器的练习等,从而大幅度提升大学生的作曲技能。

作者:张晶 单位:湖南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