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新课改教育创新探析3篇

时间:2023-02-16 11:40:51
新课改教育创新探析3篇

新课改教育创新探析1

作业设计是实现减轻中小学生课内外学习负担的重要一环,需要各学科的一线教师进行深入研究。在小学学科课程体系中,数学学科一直是教学的重难点,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有着较高的挑战。部分教师一味地从“题海战术”中求解,导致学生面对作业太多、作业太难的问题,不仅没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成绩,反而加剧学生的身心压力。因此,教师必须从作业设计的有效性上入手为学生“松绑”,让数学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有趣。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要求及目标

(一)新课改理念对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要求

结合新课改理念以及小学阶段学生的成长规律,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必须围绕健全管理机制、压缩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完善作业指导方式以及科学利用课余时间等内容展开。

(二)小学数学有效作业设计的目标

1.让学生逐步实现快乐学习学生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可能对数学课堂产生抵触情绪,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获取更多时候属于被动接受,这与素质教育所提倡的理念背道而驰。小学数学作业提质减负的目标在于让学生回归到快乐的学习状态,帮助学生摆脱“书山题海”的阴影,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乐趣和奥妙,从而进入良性的数学学习循环中。2.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以往的作业设计中,题目训练更多是为了考试服务,这就导致数学作业成了“解题训练”,学生难以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更难以感受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快乐。教师有效作业设计并不单纯地意味着减量,还需要教师提质。因此,作业设计要突出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打破以往作业设计目的单一格局,从而让学生实现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的共同发展。3.推动良性教育生态的构建对于学生而言,作业的有效设计能够改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固有观念,帮助学生拓宽学习思路、改进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对于教师而言,作业的有效设计能够促进教师转变教育理念,从而促进教师将新的教学思路应用在其他教学环节。对于家长而言,作业的有效设计可以将家庭教育的内容变得更加多彩,从而推动良性教育生态的构建。

二、当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量过多,重复性过高

作业量过多的同时必然伴随着重复性过高的问题。教师在根据同一知识点设计作业时,常常不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形式以及不同的难度进行区分。这就导致学生重复机械地练习,既难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又难以提升作业效果,学生在遇到变式题目时可能还会出现束手无策的情况[1]。

(二)内容单一化,趣味性不足

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过分依赖教材课后习题和教辅材料,在内容上存在单一化的问题。并且,课后作业的形式基本以解题为主,很少有丰富的互动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导致趣味性不足。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完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这部分知识后,往往很少引导学生思考这部分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而是反复训练学生的公式应用能力,这就导致学生很难感受到数学的乐趣。课后作业本身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查漏补缺以及拓展迁移,其具体形式应当跳出固定的书面作业,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

(三)缺乏难度梯度,针对性不足

春秋时期以来,我国就有“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强调对于不同的学生要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但是教师很少有针对性地设计作业,全班几十名学生面对同一份作业,导致成绩较好的学生花费大量时间重复已经掌握的知识,而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甚至不能独立完成课后作业。作业的难度梯度没有体现,既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不利于作业教育价值的发挥。

(四)后续跟进少,评价性不够

大量的作业不仅给学生带来压力,还给教师增加工作负担。学生每需要完成一份作业,教师就需要批改几十份作业。这繁重的工作量导致教师很难精准地批改每一份作业,往往只是给出对与错的标记,甚至有的教师要求学生自己改作业、家长帮忙改作业。有作业而无跟进评价,进一步加剧学生对作业的敷衍心理。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后无法第一时间得到教师的正向激励、学生相互抄袭教师也很少能够发现等问题进一步影响作业价值的发挥。

三、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作业设计策略

(一)控量减时,保护学生身心健康

1.教师预先做题,精准布置作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并非作业越多就越能取得好的教学成效。教师如果大量、重复地布置作业,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必须做到适量布置作业,才能保证学生在相对轻松的状态下达到作业训练的效果[2]。教师要尽可能避免“请于明天上课之前,完成练习册上第××页到第××页的题目”这种随意的作业布置方式。针对适量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采取预先做题的方式来衡量定夺。每次设计作业前,教师可以先自己做一遍作业,并记录下完成的时间以及题目的质量。如果教师完成这些题目需要半个小时,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就可能需要一个小时;如果教师发现多道题的考查内容和考查方式相近,那么就可以删除一部分内容。2.家长协同管理,统计作业时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熟练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作业完成的时间,这就意味着即便教师对作业总量进行了预估,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所花费的时间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别。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除预估作业量之外,还可以联合家长协同统计学生完成作业需要的时长。教师可以通过微信群、班级优化大师APP等平台向家长发放统计表,请家长协助统计学生完成作业的起止时间以及完成作业后的感受。教师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后,能够适当地调整作业量和作业难度。针对个别完成作业用时过长的学生,教师可以帮助其寻找原因,并适当降低作业要求。

(二)创新提质,增强作业质量

1.渗透人文要素,激发学生兴趣数学不仅是严谨的自然学科,同时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学科,其本身有着丰富的人文价值。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或者有关数学的趣味知识能够让数学学习更有趣味。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根据数学知识渗透人文要素,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数学的魅力。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完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这部分知识时,先利用微课为学生补充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我国数学家刘徽首创的“割圆术”。然后,教师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割圆术”的思路来动手操作,尝试求出圆周率并记录每次“割圆”生成的数据。通过这一作业实践,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了解,还能够认识到“割圆术”这一数学成果,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如,教师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这一部分知识的课后习题题干中插入我国的天安门、故宫以及黄鹤楼等建筑的图片,让学生在巩固数学知识的同时,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建筑文化。

2.融入生活资源,提高作业温度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相对密切,而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方式以感性思维为主。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可以融入生活资源,让作业更加有温度。教师将数学作业与学生的衣食住行联系起来,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认识世界,从而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完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统计”这部分知识后,为学生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统计家里一周的开销。首先,教师让学生制作统计表,分别记录家庭消费的时间、项目、数额,并计算每天的消费总金额。其次,教师要求学生按照饮食、交通、娱乐、学习、医药等类型进行分类,以扇形统计图的形式统计每一项消费所占的比重。最后,教师要求学生撰写数学日记,总结自己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开展的思考以及收获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巩固和应用课上所学的知识,还能够加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了解。在这样的作业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温度,充分体现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3.拓展作业形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传统数学作业的形式主要是书面作业,这样的作业虽然相对简单易操作,但是久而久之也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可以拓展作业形式,将书面作业转化为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提高动手能力以及合作能力。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完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这部分知识后,教师让学生思考:“同学们,我们能否利用现有的工具和学过的知识来测量操场中旗杆的高度?请大家踊跃发言。”在讨论后,部分学生认为可以通过测量升旗的绳子长度来得出旗杆的高度。这个办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显然没有考虑到比例知识的应用。部分学生认为可以借助日影来构建比例关系,但是学生没能形成具体的操作方案。这时候,教师顺着学生的讨论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小组合作,按照“借助日影构建比例”这一思路进行实践操作。在学生完成课后作业之后,教师组织各个小组分享成果和心得。首先,学生分组将测得的数据和计算的结果写在黑板上,并分享小组心得。其次,学生一起观察这些数据,看看最终的结果是否正确。最后,教师进一步为学生总结相关的知识,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列举比例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这种作业形式,既能够让学生完成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应用总结,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三)分层布置,注重后续跟进

1.合理设计分层,落实因材施教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思维能力存在差异。这也导致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产生各种问题,做题快的学生觉得作业量刚好,而做题慢的学生则感觉作业压力太大;成绩好的学生觉得题目难度适中,而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则感觉题目难度过大。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分层设计作业,这样不同能力层级的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作业。一方面,教师可以在题目类型上分层,将题目分为必做题和多组选做题。其中必做题是所有学生都要掌握的基础知识,而选做题则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自主选择。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题目的难度分层,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例如,教师在考查学生“追及问题”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设计如下题目。题目A:公路上甲车在前,乙车在后,两车相距240米且同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驶6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95千米,请问乙车多久能追上甲车?题目B:请问钟表上9点到10点之间,什么时刻时针与分针重合?A、B两题的本质都是追及问题,但是前者难度明显小于后者,这样学生就能够根据自身能力选择合适的作业。

2.开展精准评价,坚持跟进引导作业的后续评价是保证作业有效性的重要措施,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顺利完成作业,更要做好后续的评价工作。学生每次完成作业后,教师不仅要批改指出对错,还要根据学生的做题情况总结学生知识的薄弱点,进而对学生进行精准指导,让学生从课后作业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并改正问题。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教师可以更好地统计学生作业的完成率、正确率以及易错题型的分布情况,做到对班级整体情况的掌握和对特殊个体的关注。例如,在作业批改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A在完成计算类题目时效率和正确率很高,但是在做应用题时却常常无从下手,那么教师就给予学生A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学生A查漏补缺。在后续的作业设计中,教师针对学生A的薄弱点进行强化,为他设计一些简单的题目,当他的正确率有所提高时再逐渐加大难度。在这种精准评价下,能够保证学生有效做题,既减轻学生繁重的课业压力,也提高数学教学成效。结语综上所述,教师应当进一步总结现阶段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学情开展有效作业的设计优化工作,从而有效落实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

作者:张惠兰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西埔小学

新课改教育创新探析2

赏识教育可以理解为赏识学生的行为结果,激发他们的潜在动力,强化学生行为规范,要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他们成长成才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指明适合的发展方向,增强学生心理体验,规范其日常行为。教师在具体德育教育工作中,不仅要鼓励教育,更要关注学生发展的关键点,为他们做适当引导,要通过尊重与关爱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帮助学生树立良好道德品质,为他们后续发展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一、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中学作为学生成长的关键期,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应当立足于学生发展实际,要从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学习状况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德育工作队伍也要始终保持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全方位的实现个人成长,班主任也能够从德育工作实践中找到新时期开展德育工作的新理念以及新方法,为德育工作改革创造有利条件。尤其在当前国际形势变化发展的大环境下,培养应用型综合人才是国家对于教育改革的重点要求,要抓住新时代的发展机遇来改善教学模式,全面提升教学效果。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也要借助于当前的信息化理念,能够将各项工作流程予以优化,动态把控其中需要改进的问题,要明确中学生在当前阶段的发展情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他们的学习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让他们能够成为新时代的接班人,为国家未来发展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优化策略分析

1.以学生为主体,了解学生实际需求。中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应当全面了解学生实际需求,班主任应该采用有效的方式手段来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明确立德树人的工作目标。针对于中学这个阶段来说,学生在个人成长中需要班主任的正确指引,对于他们还不成熟的心态以及看待问题的标准,班主任要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与此同时,学生正处于三观的形成过程中,但由于其阅历浅,经验少等因素,班主任也要及时更正学生的错误言行。班主任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犯错误是人之常情,但是逃避错误以及明知故犯等是不利于个人长远发展的,所以班主任应该借助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例子让学生清楚认识到如何正确对待错误,要通过教师自身的模范作用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班主任应该以班级活动为载体,将德育理念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德育的氛围下能够明确其重要性,让他们增强对班主任的信任感,进而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

2.增强与学生的沟通,积极加以引导。中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应该走到学生群体中,增强与学生的沟通,才能够全方面了解当前的个人状况,找到德育工作开展的关键点,让学生能够通过德育教育有效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结合现实情况来看,班主任面对众多的学生,很难顾及到每一位学生,所以通过小组规划,一帮一等形式能够便于班主任去掌握学生的整体情况。班主任作为学生学习效仿的主要对象,其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影响,所以班主任应该始终坚守教师责任,公平对待班级里每一位学生,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德育教育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班主任也要根据自身的能力来为学生做好引导,要让他们认识到事物发展具有两面性,所以在看人、做事等方面要具备全局意识,能够客观公正地去处理问题,结交朋友,多倾听来自学生的心声,走进学生心里,才能够切实发挥出德育工作的作用,助力于学生未来的成长。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来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给德育工作带来了创新的机会,班主任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拓宽德育工作渠道,在微信群、QQ群中更新德育工作进展,让学生能够加深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和理解。除此之外,班主任也要借助于学生家长的力量,从校内到校外,要始终以尊重学生为开展工作的前提,通过鼓励、引导等方式让他们能够从内心去接受德育工作,以此为培养健康发展的学生创造更多条件。

3.结合教学实际创新德育理念。中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应当结合教学实际来创新德育理念,总结德育工作的经验,要让德育工作能够符合当前时展的理念,在教育体制改革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其成为综合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德育工作的最终效果是影响教学内容的基础环节。所以中学班主任教师应当致力于充分对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调查,并结合有效的互动,帮助学生在德育教育过程中通过充分的交流沟通与教师搭建一座互通的桥梁,从中寻找到德育教学工作中的缺陷和难点,教师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来进行科学的教学创新设计,展现教学创新的教学优势。道德与法治教师通过有效的创新设计,充分利用互动学习的机会多与学生沟通,可以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德育教育中获得良好的锻炼。在具体工作当中,班主任应当正确认识教师与学生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相互尊敬,平等沟通的基础上来开展工作,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关系,能够为德育工作提供一定的保障,进而提升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这就要求班主任能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主体差异性,能够对学生当前的想法进行了解和包容,要重视起学生的情感表达,善于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对于以往一味灌输式的德育工作方式要及时改正。与此同时,班主任也要具备果敢的信心以及处理事情的能力,在校园暴力等问题屡禁不止的情况下,班主任要保护好学生,让他们能够免除不必要的伤害,也要做好相应的安抚与教育工作,让学生能够实现自由快乐地成长,真正成为社会中的栋梁之才。

4.构建良好的德育环境。中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应该认识到环境改变人的现实作用,所以要总结以往经验构建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让学生能在环境的耳濡目染中真正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创新是原则,优化教学设计是我国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的重要标志,通过多元化的趣味德育教育设计,帮助学生把德育知识带进实践,用多元化的学习路径促进对优秀思想品质的感知,提升自身知识感悟,帮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磨炼自我。与此同时也要发挥学科育人的价值,教学内容中还要融合德育教育的渗透,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认知到拥有良好社会品德的重要性,完成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班级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班主任要重视起班风的建设工作,要通过健康的班级文化来引导学生,让他们能够在班级纪律的约束下不断规范个人行为,通过班级团结互助,共同成长的精神来提升学生整体的道德品质。班主任可以有效借助于班级活动,或是以板报为载体,确立德育主题,让学生自发的进行设计、参与,在内外部环境共同影响下,让德育理念走进学生心里,让他们能够强化个人德育意识,由意识来支配行动,以此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也让整个班集体形成一种合力。让学生群体有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共同面对困难的勇气,在变化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让德育工作始终保持先进性,也让学生群体一直保持健康的乐观心态,去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5.重新树立中学班主任德育理念。中学班主任作为学生在中学学习阶段的主要负责人,首先要将德育教育根据当前社会发展情况做好准备工作。不能将学习成绩看成衡量学生各项素质的唯一标准,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也需要多加关注,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在教师的职业素养中,教育思想素养作为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这就要求班主任的思想要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发展去重视德育教育问题,而“德育”就是对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如今传统的德育观念已经满足不了社会对道德的需求,所以要求班主任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行推陈出新,根据学生的品德发展需求以及年龄等问题,使德育教育可以更完整,更全面地进行。班主任还可以通过与各科老师的交流,了解班级学生的现状以及动态,再制定一些可行性的方案,将德育工作顺利进行。

6.提高班主任德育素质,优化德育教学方法。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中学生接触的社会性事物越来越丰富,自我意识越来越强,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德育方法上进行转变,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并且注重班主任德育素质的提升,显现出班主任为人师表,立德树人的品质,言传身教,即对学生要求,就是对自己要求。通过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去影响学生的行为规范、思想道德等。例如:现在是信息化时代,班主任要对学生使用网络进行正确引导,避免学生受到网络不良信息影响或者沉迷于网络,帮助学生提升对网络信息辨别的能力以及合理化使用网络。班主任还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在给学生足够的信任的同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再通过组建融洽的班级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7.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什么时候学生都是学校的主体,因为学校内所有制定和执行的方针、政策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对文化知识的掌握,还有思想道德观念是否正确,所以说班主任不仅需要传播文化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但是在引导过程中,要求班主任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肯定学生作为校园主体的重要性,还要要求班主任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使德育实效性更完善。由于学校是学生每天所处时间最长的环境,因此我们要对班级环境,学生活动加强重视,通过实践校园活动,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识,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例如:可以进行班级主题班会,给学生抒发情感的平台;或者每周更换不同的黑板画报,对学生的创意创作进行肯定;还可以组织一些班级集体性的活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使师生关系更融洽。

8.结合信息技术构建德育教育班会活动。教育的发展不仅针对学生,班主任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地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班会是班级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平台。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包含着多种多样的教学途径,班主任教师应该加强新颖的班会活动设计,充分学习先进科技所带来的教学改变,寻找和实践更多有效的教学路径,以学生为核心展开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充满好奇和期望中完成对德育知识内容的学习过程。举例来说,在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班会设计中,由于大部分小学生对于家国意识的认知未完全建立,很难理解爱国主义精神的深刻内涵。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也可以适当引入一些多媒体信息化手段来帮助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通过精彩的视频方式向学生展示一些适合初中生观看的优秀爱国主义故事影片,如《太行山上》《南征北战》等。学生在观看影片资料的同时,会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精髓,认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提升政治认同感。或者给学生介绍一些教学素材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观看,班主任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的教学视频,利用教学视频的直观性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红色文化,加强学生直观效果,并利用这种未知性的知识,来保持课堂神秘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以及求知欲望,并在学生观看结束时,班主任教师再将相应的现代技术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进行对比,使学生意识到社会主义的伟大,以及新中国的飞速发展,从而加强学生的德育素养。综上所述,在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应当明确德育是教育之本,对于学生成长成才发挥着关键作用,所以在具体工作当中,应该结合新时代的发展理念不断创新德育理念与德育方法。通过德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实现道德品质与知识技能全面提升的同时也让他们具备能够适应社会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健康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群体能够相互合作,共同进步,以此为社会发展积累更多的人才。

作者:顾金 单位: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

新课改教育创新探析3

社会在飞速发展,也对学生的学习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前,学校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越发重视德育教育方面的内容。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先进性,紧跟时代步伐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已经成为当前班主任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为了能够确保德育工作顺利开展,需要学生积极地配合。那么,如何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提高教学效率,就需要班主任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完成道德教育的目标。

一、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班主任素质需要提高

学生作为德育工作的主体,他们有着鲜明的性格特点。但是长期以来,班主任在德育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一味地采用“灌输式”的教育,使得德育教育变成死板的说教,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初中生面临的学习压力都比较大,其中一部分的压力便来自班主任。因为在初中教学开展的过程中,班主任会将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中,而没有重视对德育教育的开展。因此,难以有效提高初中教学德育效果。

(二)脱离社会

在初中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德育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然而,在教育部颁发的《德育工作指南》中就明确指出,在新形势下应当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以此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让学生得以健康成长。当前在初中德育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没有将其与社会相联系,使得德育教学脱离社会现实,影响到德育工作的效果。

(三)班主任教学方式单一

班主任自身的行为会对学生们产生较大的影响,很多班主任由于自身的教学方式和管理理念较单一,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在实际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一味地让学生服从自己,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很多班主任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耐心缺乏,对于犯错误的学生没有进行针对性地引导,而是通过严厉处罚进行教育。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这主要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正确管理理论的支撑,无法让各项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因此,班主任应当具备与时俱进的意识,在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创新教学方式,提高管理水平。

二、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的基本目标

结合当前的学生身心状况和学习体验,班主任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视这些内容,导致在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成效性不高。对此,班主任需要认识到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参与积极性不是很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被削弱,这就导致在德育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学生们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无法突出他们的主体性,也就无法提高教育实效性。要想促进德育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班主任首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结合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推动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这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从当前来看,激励策略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激起学生学习主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德育教学过程中,让他们变得更主动,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不断表现自己,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初中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由于班主任是学生的直接监护人,对此就需要引导学生们对其中的基础知识内容进行理解。与此同时,也需要发挥德育育人作用,推动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对此,在班主任教学过程中需要渗透德育,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传承我国的传统美德和文化,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推动他们道德素养提升的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明辨是非,形成一种健康的思想,不盲目跟风。对此,在教学管理中渗透德育工作,这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四、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措施

(一)将德育融入各学科教学

由于在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班主任应当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目标,将德育融入学生的课堂和学习过程中。在进一步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拓展学生更好地接受多方位、全面的德育教育,感受德育的光芒。例如,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们讲解关于爱因斯坦阻止德国研制原子弹,而同意美国研制原子弹的原因。他对原子弹投向了长崎、广岛等给人们造成毁灭性的灾难而感到十分愧疚。通过这个故事,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到爱好和平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引入方志敏烈士的相关故事,通过讲故事为学生们展现烈士舍身为国的无大无畏精神。接着,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爱国的力量,让学生们形成爱人民、爱国的观念。将这一德育教育融入各个学科开展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道德品质伴随学科知识不断提升,从而促进教书育人目标的实现。

(二)开展个体心理健康辅导

在当前教育背景之下,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也成为教学开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通常情况下,这种辅导是班主任与学生两个人之间进行的,不应当掺和第三者。通过班主任与学生两个人之间的交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消除顾虑和不良情绪,学生也会吐露自己的内心,与班主任交流自己的内心想法。但是,针对一些口头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他们经常会掩饰自己的内心,这样一种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容易让学生出现一些言不由衷的现象。对此,班主任也应当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更好地观察学生的心理情况,便于更及时地开展心理辅导。此外,也可以利用电话、微信、邮件辅导的方式开展。这种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方便,可以更好地处理心理危机。相对于面对面交谈的方式,这些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具有安全感。学生可能在短时间内不能消除与班主任之间的疏离感,利用这些交流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吐露心声,促进学生不良情绪的宣泄,从而获得更专业的指导。

(三)榜样的激励作用

由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尽的,与此同时通过树立一个榜样,也可以为学生们推荐了一个更远大的目标,以此帮助学生们追逐,向着这个目标前进奋斗。时代在飞速地变迁和发展,由于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因此长辈们会给他们过度的关爱,这就导致很多一部分学生荣誉感比较低。为了有效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成效性,班主任需要更加注重榜样力量。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由于同学和班级之间会存在竞争关系,那么就有名次之分。对此,在实际卫生评比的过程中,有些班级经常名列前茅,但是有些班级却一直是倒数几名。班主任就可以将此作为切入点不断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能够将第一名作为榜样。这样,学生也能够在评比中不断提升自己,树立榜样,以榜样作为激励提高学生的荣辱感,从而更好地激励学生。

(四)缔造优质的德育环境

学校是实施德育工作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与优质的学习环境能够给初中生带来奋进向上的力量。所以,唯有改进初中生成长及学习环境,方能获得优质的德育效果。针对活动场地小的学校,班主任需要学会应用场地,有规划地安排各类活动,让初中生在参加活动同时体会到心灵的净化。例如,诗歌朗诵比赛、书法比赛、美术展览等活动,此类活动均能够达到洗礼心灵效用,能够辅助初中生提高自身的内在气质与修养,同时初中生也能够感受到活动的乐趣,有利于身心健康良性发展。在活动中初中生呈现出自身的特长,整体素养也会取得显著提升,进而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另外,此类活动有助于强化初中生集体荣誉感,培养其优质的道德品质。

(五)创新德育内容与目标

在初中教育教学中,德育目标不但应该呈现出时代与社会的需求,还应遵循初中生的身心规律,在设定目标时应该呈现出系统性、层次性、阶段性,实际内容应该涵盖心理素养、思想道德素养、政治素养等方面。针对德育目标的开展办法,班主任应摒弃以往方式的桎梏,重视和初中生进行情感沟通,以初中生为核心,对其基本状况加以细化掌握,进而保证初中生个性化发展与社会发展可以达到平衡。针对遗孤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特殊状况,班主任应多多给予关注,予以他们足够的温暖与关怀,以此辅助初中生塑造踊跃、乐观、向上的心态及健康心理,尽可能压低负面思想对初中生的影响。针对德育内容,应遵循我国推行的素养教育决策,让德育内容贴近初中生的实际生活,以此激起初中生内在道德规范动机,让他们内化成初中生自身的理想与道德信念,形成稳固的行为习惯。

(六)班主任应提升自身整体素养

班主任老师若想呈现对初中生优质的德育教育,首先需确保自身整体素养要与新课改教育需求与时俱进,附有很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及坚定的政治方向,踊跃学习与深刻理解初中德育基本理论及专业技能,同时掌握和德育有关的社会学知识、教育理论、心理理论等。班主任是初中生在学习方面影响最大的人,对初中生行为习惯、性格、品质等的形成附有至关重要现实作用。故此,班主任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需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影响初中生,同时初中生会看到教师对他们的教育不单单停滞在说教方面,而是教师切实实践的内容,教师的德育便会有感染力与说服力。

(七)设置阶段性德育教育目标与方案

德育教育是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慢慢渗入的,并非在短暂时间内就能得到的效果,这是一种利用长期熏陶提高初中生素养品质的策略,务必要在初中生初中学习的所有阶段实施。同时要做到有计划、不盲目,班主任务必要从初中生刚刚入学时,就设置出德育实施的目标及精准化的方案。例如,针对刚入学的新生,德育教育目标就要让初中生熟知初中的行为规范,改正在小学时形成的不良习惯,学会适应初中生活,完成角色转变。针对初二年级的初中生,他们的思想与行为逐步走向成熟,班主任应培养其优良美德,让他们可以团结同学,参加建设班集体,附有良性的行为习惯及健康心态,享受初中生活的美好。针对初三年级的初中生,德育教育目标主要就是让其远离社会中不健康因素,让其学会拒绝诱惑,肩负起属于自身的责任。如此一来,根据不同阶段的初中生特性,设置可行的德育目标,德育工作的实施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半。

(八)构建以德育为核心的评估体制

基于新课改背景下,力求“构建与素养教育观念一致的评估与考试体制”,这表明素养教育成果务必要呈现在教学评价中,在此应求下,学校不但要根据班主任落实德育的状况实施评估,班主任也需根据初中生德育素养发展及构建起有效的评估体制。另外,评价监督还需包含初中生在本学期内出现的自主承担班级责任;在班级中做出突出贡献;在学习与生活中帮助其他同学的状况;迟到、早退、打架等违纪的状况;平日和同学、教师沟通是否应用礼貌用语等。另外,在期末也需对每个学生的表现加以综合评估,同时把评估结果当成初中生竞选班干部、评优及参加各种活动资格的重要依据,针对表现不良的初中生,班主任应该约见家长详谈。如此一来,有了制约性的因素,初中生便会自主地配合班主任工作,注重提高自我素养,规范自身行为,促使德育教育获得理想效果。五、结语综上所述,在当前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遵循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认识到在德育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性地开展解决措施,将德育融入各个学科教学过程中,开展个体心理辅导,利用榜样激励作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此推动学生更好地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建设,突出德育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韩林波.有关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及融入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J].课外语文(下),2020,(4):141-142.

[2]代吉文.如何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水平的有效策略[A].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2020课程教学与管理云论坛论文集[C],2020:34-35.

[3]张丽华.新形势下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性策略分析[J].文渊(高中版),2020,(6):587-588.

[4]蔡育铭.初中班主任管理中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探析[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9):917-918.

[5]徐继辉.分析提升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效力的措施——班主任工作总结[J].中外交流,2020,27(9):149.

作者:赵莉莉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