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合集7篇)

时间:2023-09-28 15:44:44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第1篇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 教学

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新课改的初衷。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大目标,必须对现有的初中语文的教学模式精心改革。那么,如何实施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的教学呢?笔者结合本校的语文“预学案”教学实际浅谈如下自己的看法与观点:

一、什么是“预学案”及“预学案”教学

“预学案”即由师生共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教师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设计方案。包括“预案”和“学案”两部分。“预案”即预学方案,包含对将要学习内容的预备和预习;“学案”即课堂及课后的学习方案;两部分的编写可以有机融合。

“预学案”教学是基于“预学案”的师生共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

“预学案”教学的提出源于新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预学案”教学改革正是这一教学理念的具体践行,就是把教学的重心由研究教师的“教”转变至研究学生的“学”,即“以学定教”,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预学案”编写原则

1、主体性原则

“预学案”的编写首先要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充分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编写“预学案”内容。

2、探究性原则

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在设计“预学案”时,喜欢把自己备课时的疑问编写进去,让学生“帮助”我答疑解惑,慢慢地,我发现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3、梯度性原则

“预学案”的编写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因此在编写上可以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可以先从简单的字词、作者开始,然后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再一步步深入到课文中心,把握主旨,力求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

三、“预学案”教学的设计模式

“预学案”的设计应该依据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学习者情况而定,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其基本框架如下:

1)、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词语,掌握“攒、拗、确凿”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2、能力目标: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融情入景的写法;品味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体会鲁迅先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新鲜知识的精神。

学习目标的制定,必须体现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让学生一目了然,知道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应该达到的目标。

2)、学习重、难点

重点:学会细致观察和抓住特点的方法,具体生动地描写事物;

难点:体会课文表现出的童真童趣,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的制定必须依据教材特点和学情,突出过程与方法。

3)、知识链接

语文教学离不开知识的传授,因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那么,向学生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必要的知识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阅读导航

1、整体感知课文

⑴整理字词:

⑵理清写作顺序

2、精读赏析课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素养就要在阅读课的教学中凸显学生的阅读活动,因此精心设计“阅读导航”,可以有序而有效地开展阅读活动,使课堂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5)、巩固测评

1、字词运用(例略)

2、文学常识(例略)

3、课内阅读(例略)

4、课外阅读(例略)

一节课结束之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应及时进行反馈。在预学案上精选少量的习题可以当堂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达到当堂掌握、当堂消化,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其实,“预学案”的设计可以不拘一格,根据课文具体内容和学习目标来决定它的格式。但“预学案”无论外在形式如何,教师设计时一定要扣准新课程标准,要以学生的“学”为主,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使“预学案”切实为师生服务。

四、“预学案”教学基本程序

1、预学探究,自主发现

预学环节是“预学案”教学的基础,一般提前一天把预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通过自学课本、查找资料、与同学讨论等方式,对照预学案进行预习,并对其上的学习目标和预习内容进行一番探究,拥有自己的阅读收获,同时发现疑问。这样做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探索精神与自学能力,切实做到了“先学后教”。

2、同伴互学,初步参与

这一环节主要采取小组互助合作的方式开展,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面参与,主要解决学生在预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课堂上,教师简洁地导入新课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课前预学情况,重点讨论解决预学时的疑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亲身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之中,深入了解学生预学的程度和存在的问题,以便把握好教学方向并及时调整授课思路。另外,教师要尽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

3、互动探究,精讲点拨

互动是“预学案”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包括主体间的互动即师师、师生、生生、自我互动,以及主客体间的互动即生与文本、媒体、环境的互动等。在这一环节中,互动交流和恰当评价必不可少,针对一些难度较大或理解不透彻的问题,教师及时点拨,抓住要害,引导学生理清思路,综合分析。在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的是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而不是所谓的“标准答案”。

4、巩固回馈,拓展迁移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语文;语文教学

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教育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世纪教育的发展步伐,由此便催生了我们一轮又一轮的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倡导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致力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所有教学工作的开展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新兴的教育理念有别于传统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单向传输知识的模式,将课堂教学变为教师与学生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前提下,相互交流沟通、共同提高进步的过程。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小学和高中的衔接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要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努力寻找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突出学生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课堂活动的主宰者,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只能坐在下面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学习过程带有明显的灌输性,学生的主体意识无法被激发,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精神格格不入。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调动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实现自我的教育与提升,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愿望。在新课程改革的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不再是课堂活动的主宰者和是非对错的裁判员,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提升道路上的引路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既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又是时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教师在对传统语文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之后做出的必然选择。教师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还要注意发展自己的主导作用,要成功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和引导能力,如果课堂教学毫无章法,那么课堂教学氛围就活跃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是无从谈起。所以,教师要准确把握主体和主导之间的关系,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促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样的变化也同样影响着我们的教育事业。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用改变了传统课堂的单调与无趣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活跃。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年,但是实际的效果却并不理想,教师对于运用多媒体的尺度把握不准,不管是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有没有用多媒体的必要都一律用多媒体,要么就直接将网上下载的课件照搬照用,这样的教学不但不能促进语文教学效果的提高,甚至还会降低教学的效果。教师要努力改变这种现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性强、形式丰富的优势,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和集中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深入其中,体会文章的内涵。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再加上教师的适时讲解,让学生在声情并茂、身临其境的环境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兴趣的指引下完成自主学习与探究。

三、运用各种激励性的评价,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要想有效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也可以引入适当的课堂评价体制,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深入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随后,教师可以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予以保留和推广,对于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教学方法可以进行改进或者剔除。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教学活动,学生始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真正交到学生手中,做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服务者、引导者、激励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在对学生进行合理评价的同时,将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在完成课堂教学之后,教师要勤于反思:这堂语文课是否达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各环节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重难点是否得到体现?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了发展和提高?这些课堂上的教学因素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高低,教师要及时评价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改进和提高,有效促进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教学思想需要教师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室为主阵地的教学方式,适当开展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语文课外活动,把课堂从教室内搬到室外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感受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教师要努力在课上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在课下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得到全面的提高。总之,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们要准确把握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有效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陈小华.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16):126.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初中语文 口语教学 问题 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语文文化素养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管在什么行业领域中,每个人都会涉及到语文知识的运用,尤其是语文口语交际,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化素养的高低,在当今社会人才缺乏的时代,加强语文口语教学,进而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

一、当前我国初中语文口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个人口语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社会交际能力的强弱,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才能在应聘中获得面试官的认可,虽然初中学生出入社会尚早,但是初中语文的口语教学为今后的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改革,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强烈的竞争机制,只有不断的学习和口语技能的训练,人才能从竞争机制中脱颖而出,因此,语文口语教学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现阶段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仍然存在重知识、轻口语的现象,教师只注重讲解教材中的知识,却对口语教学未引起高度重视,严重影响学生口语交际的学习,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都会用语文知识进行交流,由于学生的表达能力不是很强,久而久之,大多数学生在表达能力方面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尤其是当学生遇到陌生人时,或遇到突况,学生说话就会存在表达不清楚、说话吞吞吐吐等现象,因此,加强语文口语教学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教师的首要任务,只有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同时也可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当前我国初中学生存在社会交际能力弱、口语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受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机制的影响,由于传统教学模式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新课标要求不相符合,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教师几乎占用了整个课程的时间,导致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到教学中,学生被动式的接受教育,同时也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导致学生没有机会加强口语交际的训练,因此,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口语教学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另外,新课标下,要求教师注重实践能力的操作,虽然大部分中等学校开设了语文口语课程,但是语文口语教学只是流于形式,却没有落到实处,甚至有的教师把语文口语课程作为语文考试试题的讲解,忽略了语文口语教学的重要性。

二、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口语教学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语文口语教学环境

由于中学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爱表现的阶段,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心理特点的优势,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并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大胆发言,积极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只有学生心理放开了,学生才能大胆的说、大胆的交际。例如在开学初期的语文课堂上,首先,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上台发言,要求学生讲讲在寒假期间的感悟和体会,不管学生演讲的好与不好,教师、学生都应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教师就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在上台演讲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存在恐惧心理的现象,心理恐惧会使学生在语言组织上调理不清晰,表达不清楚,这时教师、学生应给予热烈的掌声,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使学生消除胆怯、恐惧心理,促进学生更好的演讲,学生表达的机会越多,口语表达能力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提高,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不仅锻炼了学生在口语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胆量,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演讲中发挥自己的潜能。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说话方法和说话技巧,俗话说:“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口语教学也是这个道理,只有学生掌握了交际技巧并合理运用,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学生在说话表达的时候,应注意说话场合、说话对象及身份,这样学生才不会说错话、乱说话。另外,学生在说话表达时,应注意语句的流畅性和正确性,在演讲的过程中,避免停顿的现象,必要时学生可以利用肢体语言进行语言的表达,例如手的动作、眼神等,同时学生也应注重真实情感的流露,只有表达的真实、生动,别人才能接受。

(二)注重情感的熏陶

情感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对语文知识产生共鸣的剂,通过情感的熏陶,语文知识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学生才能对语文产生学习兴趣,学生才能能主动的开展口语的交流和学习。例如,七年级上册普希金的作品《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师首先应让学生大声朗读,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这篇课文是指作者在生活中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身处逆境,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态度,虽然这首诗都是在述说作者的态度,但是学生可以对这首诗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学生在表达时应注重语言的组织,使学生表达清晰、流畅。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在语文口语教学中,教师应把时间留给学生学习和交流,并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和发言,若课堂时间比较充裕,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例如,学习七年级下册的《黄河颂》时,教师可以在网上找一些关于黄河颂的视频或图片,通过播放气势宏伟、波涛汹涌的视频、图片,学生就可以对所看到的美景进行表达,或表达黄河所具有的魅力和气势。另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开展辩论赛,以《黄河颂》为主题,开展辩论赛活动,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样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结束语:

语文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决定了学生的语文水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加强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文口语教学,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和演讲,使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和胆怯心理,为学生提供锻炼口语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刘兆海.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口语教学[J]. 学周刊,2012,34:129.

[2]季晓红.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0.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第4篇

关键词:合作教学;双向教学模式;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要积极推动语文的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掌握课程改革的要点,对语文教学进行全面改革,为学生创设一个高效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课堂教学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注重开展探究合作教学,对课堂进行延伸,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全面提高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主要对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做以下三方面的阐述。

一、注重开展探究合作教学,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课改过程中最注重的是“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强调语文课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课改过程中要摒弃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实行双向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互动,开展探究合作教学。一方面,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注重探究合作教学,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他们参与语文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得到培养和提高。另一方面,探究合作教学为师生的沟通创造更多的机会,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在某种意义上提高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喜爱程度。在开展语文探究合作教学时,教师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组,搭建高效的语文合作学习平台,此外合作探究的内容要以教学大纲为准,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比如在进行《皇帝的新装》教学时,以语文的教学目标为基础,并突出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设计如下5个探究题:

(1)在《皇帝的新装》一文中,作者开篇便提出皇帝喜爱穿漂亮衣服,作者的目的是什么?(2)关于“新装”,那些骗子是怎样对其进行介绍的?“新装”的特点是什么?(3)皇帝为什么欣然相信那些骗子说的话?官员为什么要骗皇帝认为新装特别美?(4)文章最后作者以一个小孩说出实话,捅破真相,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5)从这篇童话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受到了什么启发?

在设置探究问题时,教师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逐层加深探究题意,让学生领悟童话故事内涵的同时,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此外,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过程中,学生要处于主导地位,积极发言,教学只是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向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在对“文章最后作者以一个小孩说出实话,捅破真相,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这个问题进行探究时,由于学生的探究能力有限,答案不够深入,探究效果较差,此时教师进行引导,作者的目的是:“世人皆混,孩童独清”,加深了现实讽刺意义。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

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根本动力,只有提高学习兴趣,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还要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进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设计教案,难度适宜,并通过各种启发途径,给予学生更多的创新空间,提高语文学习的热情。

比如,在讲授《童趣》一课时,可以增加“我的童年”讲述活动,学生回忆自己儿时的生活,积极发言,创设了一个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出本文的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同学们的童年活动丰富多彩,那作者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呢?”由于之前的讨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讲课完成之后,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让学生体会到文中的美感和情趣,提高语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利用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最新信息,延伸学生的各种感官,拓宽教学的时空维度,让学生充分感知事物,丰富学生的思维内容,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促进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智力因素的发展,逐渐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比如,学习《沁园春雪》一文时,用多媒体展示北国风光的图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帮助学生更好的领会文章的主旨。

三、对课堂进行延伸,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第5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小组合组;评价机制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重视对学生语言文字的教学,一味地追求高成绩高分数,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成了考试机器,完全背离了新课改的要求。因此,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彻底转变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该如何改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呢?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际经验谈谈自己的

看法。

一、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这种教学模式导致教师一味地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不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效率也不高。新课改明确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积极思考问题,勇于发言提问。

二、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教学方式已经普遍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多媒体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课堂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最重要的是多媒体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小石潭记》一课时,课前先将一幅幅美丽的图片制作成PPT,在讲课前先将图片展示给大家,再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对所见景物的感受,然后再结合音乐、动画与文章进行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既了解了课文的写作环境,又燃起了继续学习的兴趣,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朗读起来还声情并茂,兴趣盎然。

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课堂教学,可以视听并用,变静为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还要聆听其他组员的意见,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还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沁园春・雪》时,教师运用激昂的语言引导学生“来到”袁家沟,并让学生都感觉自己就是当时正在眺望北方雪景的,根据诗歌内容想象所望景色,让每个学生都按照自己的思想方式、感情和性格特点去感受作品,再通过组内、组间交流,准确全面地把握词作所传达的丰富感情。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所讨论问题的记忆会更加深刻,还能在讨论学习中找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学习,让每位学生在小组内发挥自己的才能,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而且渴望被别人发现和肯定,对于初中生来说更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使用激励性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有计划地提出问题,但是大多数时候学生的回答都是片面的、不完整的。这时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提示,而且还应给予表扬和鼓励,肯定他们的价值,使学生获得自信心。或者将问题改一下再让其他学生回答,以免损伤他们的自尊心。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知的学习动机。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用激励性的语言来表扬学生,如“你真聪明!”在学生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时,即使学生总结得不尽如人意,教师也要鼓励学生:“总结得很好,概括了文章所表达的思想,真棒!”这样学生才有勇气和信心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设置小红花奖励制度,对成绩优秀的学生发放小红花以作表扬。但是不能只针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成绩差的学生才是重点关注的对象。对于成绩差而且在不断进步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以促进学生的继续进步。

综上所述,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是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切实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转变;创新;多方面;角色;焦点;方式

一、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新要求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实施,改变了之前的语文课程标准。因此,语文教学就不再是局限性的,是全面提升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才是现阶段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因为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是一脉相承的,最基本的是其不再仅仅着眼于学生当下的语文学习,而是要为学生在其将来的发展中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总体而言就是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摈弃原有的陈旧的教学理论,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师、学生两方面的改变。其次,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注重多学科、多方面的学习与联系。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这一门孤立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穿插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同时,抽象的文字有时并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教师有必要结合课本以外的真实生活,化虚为实,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更为真实的体验与更深切的感悟。

二、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多方面的转变

1.角色的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要想转变语文教学的方式,首先就必须转变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是知识的传授者与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者,其单方面向学生灌输已有的知识。而在新课程背景下,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的课堂也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中合作完成的,甚至在某些时候,学生会成为课堂的主角。这就决定了新型教师不再是高学生一等的专家、大师,而是与学生一起思考探究、一同学习进步的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教师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自我发展的过程。(2)学生角色的转变。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另一方,是知识的接受者,是教学成果的最终呈现者。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只是一个接受器,他们只是被动地接收来自教师的信息,没有反馈没有质疑。而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引导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应鼓励学生主动接受知识,主动思考探究,主动提出疑问,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自主意识。

二、关注焦点的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教育不再统一化、规模化,而应更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的焦点不应是单纯的自身知识的传授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应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培养,在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主动学习与自我学习,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另外,教师的语文教学也不能再是一刀切似的集体教育,关注点应由集体转为个人,即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为最高宗旨和原则。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独特性,注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与其潜能,因材施教,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使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运用,同时用一种发展的、积极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秉持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塑造的信念,引导学生去改变,促进其发展。

三、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课堂是教学过程的主阵地,只有在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前提下,新课程的实施才具有可能性。

(1)从“独白”教学到“对话”教学。教师角色的转变就必然会导致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双方地位的转变,就必然要求打破过去教师在讲台上的滔滔不绝式的“独白”教学模式。课堂的主角不再是教师,而是教师与学生双方,因而移交课堂主动权,并营造一种师生思想平等交流的互动的课堂尤为重要。在这样的“对话教学”中,需要的不仅仅是学生认真听讲的态度,更需要学生的主动思考与质疑提问精神。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引导式的教学方式,营造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2)从“封闭”走向“开放”。语文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当时、当地、当人,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教师应学会对课本知识的重建与扩展,使语文教学的课堂变得开放、活泼。“照本宣科”早已不符合如今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观念要求教师对于课程、教材内容的意义重建,不仅仅要着眼于当前,更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现实的背景下对课本内容进行新的解读与理解,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延伸,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学习的内容,更能学会一种学习的思想与方法。(3)从“一成不变”到“时时创新”。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经延续了数千年,传统的课堂向来是死气沉沉,令人昏昏欲睡的,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气,一成不变。而新课程背景就要求教师勇于改变这种传统的模式,时时创新、处处创新,化死水为时时流动的活水,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创新思考的热情与积极性。当然,这里的创新不仅仅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创新以及使用教材方式的创新上,也体现在教学模式与授课方式的创新上。教师应学会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来帮助学生学习,在必要时也可以在课堂之外创设一些教学的情境,如实地考察、小组辩论、情景演绎等。

总之,随着新课的改进一步推广,新课改的要求对传统教育的冲击也越来越明显,帮助学生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将是今后教育的重点。教师只有严格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才能真正改变初中语文的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才能创新教学。

参考文献: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改;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133-01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因素。处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切实的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效率,是我们广大初中语文教师不断深究的问题。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肤浅教学看法,同为抛砖引玉。

一、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问题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和不断深入,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我们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使得当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受各方面原因的影响,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实践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的制约着作文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教师的教学方法依然传统化,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

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在现如今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不能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都在打着新课程改革的旗号而实施传统的应试教育。对于作文这个语文考试中的 “大头”来说,许多老师都十分看重,但是却没有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现在还有不少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只是采用机械的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得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完全不同,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流于形式。

2、学生写作兴趣不足,缺乏对生活事物的观察和思考

由于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现阶段的许多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足。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是需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的教学。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都由于缺乏想象力、语言天赋以及丰富的生活阅历,因此写不出好作文,这也就加重了教学的枯燥性和沉闷性,使得学生都在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导致了写作教学的恶性循环。如果不改变现在这种状况,学生的写作水平只会停步不前。

二、开展新课改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教与学的有效策略

1、教师一定要“教”

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我们无须以“教师讲课”这习惯用语对教师要“教”作浅层次的求证。我们始终主张“教”是教师的职责和义务,如果教师不教,或教的不到位,还需要教师干什么?因此,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与学,首先就要我们教师体现“教”。这就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正确地理解新课标下关于教的要求,积极的转变教学观念,积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我们“教”的效率。为此,为了体现教师的“教”,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写作积极性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强调了探求知识,发现知识的乐趣。在作文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甚为重要,有了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会顿生灵感,有了灵感就想,想出框架就写,发现问题就改,偶得佳句就用。这样,“长期观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联想,妙手偶得之,一挥而就”。久而久之,写作就成了无形压力下的自觉行动。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要想更好的体现“教”,那么,我们就应从学生的作文兴趣入手,积极带领学生探索知识,发现乐趣,进而提高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引导学生变“苦写”为“乐学”,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提高写作教学效率。

(2)教给学生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古语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更体现在学习方式、策略的传授上。因此,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我们还应积极的传授学生写作的方式方法,教给学生写作的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写作技巧的传授上,教师不要急于求成,应注重慢慢的渗透,特别要抓住学生的练习来指导学生写作,交给其写作的技巧,如,如何定靓丽的标题、写好开头和结尾、锤炼词语,善用修辞,为文章增添光彩等等。

2、学生一定要“学”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教与学,既要体现教师的“教”,也要体现学生的“学”,这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我们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意愿调整,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映,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将教师教的思路与学生学的思路动态地融合在一起,根据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学习方式确定现场教学方法。其次,我们要把课堂时间和课堂空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为此,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去引导学生“学”:首先,写作素材是写作的根本,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如何的去积累写作素材,积极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阅读过程中、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去积累写作素材。其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开展写作练习,使学生真正的处于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效率。

总结: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然其准确的定位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只有教师不断的总结教学经验,不断的创新教学策略,我们的教学效率才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