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分析

时间:2022-11-29 11:45:14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是保证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模块,同时也决定了我国基层行政管理事务的运作效率。在单位运行过程中,内审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促使单位自身职能得到较好的体现。因此在当前的实践发展过程中,很多单位都开始关注内审工作的优化与完善,并依托于此实现单位的高质量发展。但是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单位在开展内审工作的时候都遭遇了较为显著的困境,使得内审工作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必要结合单位内审工作的实际现状,探索内审工作在后续时间里的创新改善策略。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特点

内部审计主要是指单位内部人员针对单位经营活动和内控体系的合法性、合规性、有效性等要素进行综合评判,并出具相应的审计意见,给单位的后续工作提供较好的参考与借鉴,推动单位的高质量发展。总体来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有限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本身就是单位内部人员结合一定的管理目标所开展的审计活动,受到单位高层管理者的一定限制,导致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也比较有限。不仅如此,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本身就比较复杂,权责明晰程度也不够,进一步降低了内审独立性。第二,管理功能比较突出。单位内审人员对于自身内部情况是非常熟悉的,因此审计工作也具有较高效率。内审人员在发现问题以后,也可以将其反馈到管理层上,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使得单位内部管理活动变得更加规范,同时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这也突出了内审工作的管理功能。第三,审计灵活性较高。单位在开展内审工作的时候,可以结合内部业务情况灵活安排,使得内审工作不会给单位的正常运作带来负面影响,显著提高了内审工作的开展灵活性和最终效果。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困境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内审工作的时候存在较多困境,这里也引入急救中心内审工作的案例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急救中心内审工作存在的问题,全方位剖析单位内审工作遭遇困境的实际成因,最终也就可以进行针对性的改善与调整。

(一)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强。急救中心目前已经设计了内审机构,负责单位的内审工作。但是通过观察内审机构日常运作情况来看,机构的独立性存在显著不足。即内审机构在开展内审工作的时候,会受到单位高层领导的影响,导致内审工作的有效性无法得到保证。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内审工作本身就是单位出于一定管理目的自行组织开展的,因此多数内审工作都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导致审计独立性无法得到较好保证。另一方面,急救中心内部管理架构是比较复杂的,行政管理与业务管理相互交错。这也导致审计人员在开展内审工作的时候,容易受到多个领导者的影响,使得内审工作遭遇了较多阻碍。甚至部分管理者还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动用自身的权利影响内审结果。这些情况都使得内审工作的独立性不强,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二)信息化审计程度不高。当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技术也在各行各业得到了较好应用。急救中心在内审工作中虽然也开始使用信息化技术,但是整体技术层次还非常有限。这主要是因为急救中心目前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比较侧重于急救业务等模块,同时还强化了急救中心与各个医院之间的信息交互水平。但在财务管理领域中,信息化建设进程一直都比较缓慢。目前较多急救中心的财务信息化建设还停留在电算化阶段,即单位将财务信息软件当成了统计财务信息的工具,并没有进行财务信息的深层次处理。而在内审工作中,信息化技术应用层次的欠缺导致内审效率不高。特别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急救中心的财务数据变得更加庞大与复杂,在信息化审计建设层次不高的情况下,急救中心内审工作就会表现出较高的不适应性。

(三)事后审计依然处于主流。通过观察急救中心内审工作的实际开展现状来看,事后审计依然处于主流。即急救中心平时很少开展内审工作,只有在爆发较大财务问题以后才会进行内审。这种事后审计模式导致内审工作很难防范急救中心的财务风险,同时也无法甄别急救中心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且还会使得急救中心遭受较大的经济损失。事实上,内审工作本身就是为了提高单位内部管理效率、增强财务稳定性等目的而开展的。事后审计模式很难取得这些效果,使得内部审计效果大打折扣。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急救中心的中高层管理者对于内审工作的认知情况比较有限。甚至部分管理者认为内审工作就是“挑刺”的,在心理上对其产生了抵触,最终使得内审工作很难走向常态化,只有在发生财务问题以后才会开展。这种模式无疑是不健康的,应该在后续时间里进行针对性调整。

(四)审计结果没有得到较好应用。急救中心开展内审工作的频率本身就不算太高,同时在每次开展内审工作以后,审计结果也没有得到较好应用。一方面,急救中心的很多内审工作都存在较强的被动性,事后审计情况比较显著。这也使得内审工作变成了从结果推导成因的过程,很难保证审计工作的效果。事实上,内审结果的使用面是非常广泛的,能够应用到急救中心内部管理的方方面面工作中。但这种被动式的审计工作直接限制了审计结果的应用面,导致内审工作无法取得预期的成效。另一方面,急救中心内审工作进行以后,管理者并没有针对审计成果进行深层次的分解与探索,导致审计结果无法给急救中心的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活动提供较好的支撑。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就是因为急救中心财务部门并没有掌握现代化内审工作的有效开展方式,同时也没有厘清内审工作与其他管理活动之间的关系,导致最终的审计结果很难在单位内部得到较好的应用。

(五)审计人员专业能力有限。急救中心内审工作是比较复杂的,同时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变得非常复杂,需要高素质人才支撑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效。但是结合急救中心内审机构的实际情况来看,在职人员的专业能力还比较有限。一方面,部分在职人员在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储备方面比较有限,同时学历水平也不算太高,还有一些专科及以下学历的人员。这种情况也使得审计人员很难快速接受现代化审计方法,同时也无法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与技能,在新时代背景下表现出了较为显著的不适应性。另一方面,急救中心平时并没有针对审计人员开展专项的培训教育活动,导致他们在参与工作的过程中无法得到自身素质的综合提升。而我国会计行业准则与行业环境的变化速度较快,缺乏必要的培训活动也导致他们的专业能力越来越跟不上时代要求,影响了内部审计的质量。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改进对策

(一)切实提高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急救中心要想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价值,就应该切实提高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在审计机构具有较高独立性的时候,内审工作就可以在急救中心顺畅开展,不会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提高审计结果的精准性与全面性。第一,急救中心应该结合现代内部审计的发展,立足于内审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内部审计的相关制度,给内审机构的各项工作提供较好的支撑。这也要求急救中心可以较好明确内审工作的内部程序、工作范围、工作方法等元素,使得内审工作各个流程环节都可以变得更加规范。在有详细制度内容作为支撑的基础上,急救中心内审工作就可以有条不紊的开展,构建精细化内审体系的完善格局。第二,急救中心在组建内审队伍的时候,应该尽可能保证各个审计人员处于专职状态。如果因为人员不足等原因出现了兼职人员,也要保证兼职人员的其他工作不能跟内审工作出现利益交互,保证内审人员的独立性。除此之外,急救中心还要保证内审岗位的独立性,避免高层领导者与管理者过多干涉内审工作,而导致内审工作的独立性无法得到充分保证。这也要求急救中心可以从管理职能和岗位职能两个方面做好针对性调整工作。即急救中心应该降低高层管理者对于内审队伍的直接管理能力,同时也要减少他们对于内审工作的干预内容。在岗位职能方面,则应该结合各个内审岗位设立完善的责任制度,同时还要赋予内审岗位一定的权力,保证内审工作的独立性。

(二)加快信息化审计模式的建设。急救中心内审工作进行过程中,应该加快信息化审计模式的创新转变。当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信息化社会,现代信息审计技术也在很多行业领域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在这种情况下,急救中心也应该加快信息化审计模式的建设进程,使得信息化审计技术可以在内审工作中得到较好的应用。这也要求急救中心能够加快财务信息化和ERP业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同时还要积极整合内部信息化资源,最终组建完善全面的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在这个过程中,急救中心一定要保证审计信息系统跟单位各部门之间的联动与交互水平,使得审计工作可以在网络环境中高效开展。在引入信息化审计模式以后,急救中心内审团队应该善于使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等模块,针对海量财务数据与业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并甄别单位财务数据和业务内容存在的隐患与问题。这也要求急救中心可以在使用信息化审计模式以后,针对财务数据和业务内容进行标准化处理,提高大数据分析的综合效率。比如在“三公”经费审核的时候,内审人员可以使用大数据分析技术针对急救中心近几年的“三公”经费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再融入行业内的平均数据内容,甄别“三公”经费出现的异常情况,并通过专家系统和人工智能综合审查其成因,得到最终的审计结果。

(三)推动全过程审计的创新转变。急救中心在后续时间里,也应该推动内部审计向着全过程审计的方向进行创新转变,直接打破事后审计模式所带来的困境。这也要求急救中心后续可以积极开展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同时还要突出事前审计的作用,能够较好预防急救中心出现不必要的财务问题。在具体进行内审设计的时候,可以先对急救中心历史审计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总结急救中心容易发生的财务问题和业务内容,最终形成风险指标。在事前审计的时候,就可以着重这些内容进行专项设计,保证事前审计的效果。全过程审计模式并不仅仅要发挥事前审计的作用,同时还要将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融入其中,在预防财务问题的基础上,也可以在财务问题爆发的时候通过内审工作快速介入其中,分析这些财务问题的成因,并做好及时的控制。因此急救中心也要保证事前、事中和事后等三个审计阶段的联动性,并做好全过程跟踪审查工作,进一步提升内审工作的效果。

(四)实现审计结果的深层次应用。急救中心在内审工作进行完毕以后,还要推动审计结果的深层次应用,使得内审工作可以发挥预期的作用。这也要求急救中心可以关注内审工作的开展效果,使得内审工作可以真正延伸到管理决策等活动中。第一,急救中心在内审工作完成以后,还要全方位扩大内审工作的影响。对于内审队伍来说,应该对内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与梳理,并对这些问题的成因展开全面探讨,给管理者的内部管理决策提供相应的依据。这也要求审计人员在编写内审报告的时候,应该重视审计结果的及时性、重要性、可行性等特征,同时还要结合急救中心的历史审计结果进行宏观综合分析,提高审计结果的利用成效。第二,急救中心在规划内审工作的时候,也要融入管理者对于内审工作的使用需求,使得内审工作在开展之初就可以满足管理者的需求,提高审计结果的应用成效。在内审工作进行完成以后,还要立足于管理者需求情况进行内审结果的评价工作,考察内审工作的开展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内审机构可以引入PDCA循环工具探索内审结果的整体质量,并依托于此分析内审工作存在的欠缺与不足,在后续时间里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使得内审结果可以在急救中心得到更好的应用。

(五)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急救中心在开展内审工作的时候,应该切实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给内审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支撑。结合急救中心的实际情况来看,后续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进行审计人员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第一,合理配置审计人员的结构。急救中心后续应该结合自身内审工作的特点,合理配置审计人员的结构。即在组建审计队伍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实现专业、年龄、工作经验等多个要素的多元化,使得审计人员结构变得更加合理。比如在专业领域分布方面,在吸收审计专业、会计专业等人才的基础上,还要配置资产评估管理等专业的人才,提高审计队伍知识的广度。在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急救中心应该吸收一些复合型人才,给内审工作提供人力支撑。第二,做好审计人员的日常培训教育工作。

急救中心还要在平时积极进行审计人员的日常培训教育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进行会计准则、审计技术方法、审计实务、信息化审计等多个领域的专项教育。特别是在我国会计准则进行调整的时候,一定要及时进行培训教育活动,并结合新的会计准则内容优化内审流程与细节,使得审计人员可以快速适应这些内容。除此之外,急救中心还要做好审计岗位职业道德培育,切实提高内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避免内审工作遭遇不必要的风险。

结束语

综合来看,行政事业单位内审工作是非常关键的,直接关系着单位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对于各个单位来说,后续应该充分重视内审工作,并充分保证内审工作的开展成效。结合本文对于急救中心内审工作的探索以后,认为单位应该切实提高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同时还要积极引入新型审计理念,使得内审工作可以深入到各个细节模块中。在内审工作结束以后,单位还要做好审计结果的实践应用,能够结合审计结果优化单位内部管理模块。这样以后,单位内审工作就可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晓,孙玥,叶丹,赵欣.某科研院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现代商业,2019(31):179-180.

[2]董小玮.事业单位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常见问题剖析及对策初探[J].财富生活,2020(04):182+184.

[3]李树芳.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困境及应对策略[J].审计与理财,2020(11):23-24.

[4]张灵军.对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指导监督的几点建议[J].理财,2021(02):95-96.

[5]梁国健.新形势下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措施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1(06):96-98.

[6]张丽红.浅谈新形势下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新认识[J].今日财富,2021(11):131-132.[7]晁凤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创新措施[J].财会学习,2021(34):148-149.

作者:姚逸 单位:扬州市急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