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农业发展的背景(合集7篇)

时间:2024-04-22 15:22:07
农业发展的背景

农业发展的背景第1篇

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化体制的影响,我国城乡发展极不平衡。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基础,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前提和物质基础,农业发展必须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农业产业化作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和必然要求。结合雅安市芦山县大川镇小河村的实际情况和灾后重建的迫切需求,本文按照“产村相融”的思路,提出小河村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通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灾后新农村建设。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产业化

2006年,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强调“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提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业支撑的重要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是基本前提和必要的物质基础,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而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又在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选择合适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用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在我国,农业产业化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是随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民对规模化经营需求的不断提高应运而生的。纵观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实践和理论研究,可将农业产业化的内涵概括为:在土地流转与整理的基础上,以市场供求为导向,以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为支撑,实现区域农业的产业转型、规模经营与市场运作,最终实现现代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农业产业化发展意义重大:首先,要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使他们真正富裕起来,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发展农村经济,加速农业产业化经营。其次,农业产业化有利于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可积极有效地引导农民进入市场,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市场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实现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将制造业、商贸业、服务业等多种业态与农业相融合,形成农业产业综合体,拉长产业链并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将加快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距,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出了客观要求,也为农业产业化的纵深发展提供了环境支撑。一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经济基础保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产业化将会更加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事业向前迈进。

二、小河村农业发展概况

小河村地处芦山县大川镇东北部,地理地貌成狭长地带,海拔由南向北逐渐升高。东与邛崃市相邻,西接大川镇杨开村,幅员面积150平方公里,小河子河至北向南贯穿全境。小河村拥有独特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常年气候适宜,雨量充沛,水草丰茂,全年平均气温11℃,最高气温30℃,最低气温-3℃,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年均降雨量1313.1毫米,自南向北递减,雨量多集中在7、8、9月。年均日照时数949.9小时,大阳总辐射量80.183千卡/平方厘米。年均蒸发量为950.9毫米,最大蒸发量在七月,最小蒸发量在12月。年均无霜期为284.5天。总特征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偏少,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目前,小河村农业生产方式较为传统,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生产状态。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小河村的种植业主要以红杏、秋洋芋、大豆、杂豆、玉米和蔬菜为主(如表1所示),以及零散种植的银杏经济苗木,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村域内家畜养殖户数量较多(如表2所示),但仍属于家庭自给自足的发展方式。总体来说,小河村现阶段的农业发展水平较低,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是:农业经济结构不够优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缺乏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品牌意识淡薄、农民整体素质相对较低,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小河村的农业发展,最终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

根据小河村的自然条件及产业发展现状,结合考虑“4・20芦山地震”灾后重建及未来发展,提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围绕“产村相融”的理念,首先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引进经济林木种植产业,重点发展银杏特色产业,引导农民走上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的银杏产业发展之路,创建知名的小河村银杏品牌。同时依托新农村建设,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打造一系列与银杏有关的乡村旅游项目,将银杏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本文提出“四个一”建设项目,即一个产业园、一个龙头企业、一个专业合作社、一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以推进小河村农业产业化发展,帮助农民实现创收致富。

(一)一个产业园

在小河村秧秧坪组打造银杏产业园,实现银杏林木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发展,为打造“川西第一银杏村”奠定产业发展基础。在我国,银杏产业市场发展前景广阔,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具有很高收益的农业发展项目。同时,银杏及其附属产品的经济效益巨大,可快速引导小河村走上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在小河村现有银杏品种的基础上,将外地的优良品种引入栽培,引种时从银杏的核用、材用、叶用、花粉用、绿化观赏用等角度出发,精选引种种源,以达到丰富本地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产业园中可设置银杏品种分类园、银杏优质苗圃园、银杏盆景艺术园等项目,以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二)一个龙头企业

开展银杏深加工,发展一个龙头企业。银杏是集果用、叶用、材用、绿化观赏为一体的多功能树种,银杏产品销售市场十分广阔,潜力巨大。目前,小河村范围内尚无乡镇企业,农民仍处于自主生产、加工、销售的状态。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鼓励小河村发展农业企业,充分挖掘银杏的开发利用价值,发展银杏加工龙头企业。农民是主体,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但是农民需要组织,需要带动。龙头企业将发挥其巨大的作用,带动培养新型农民、实现转移就业,使一部分农民在进行系统培训之后成为产业工人,有效促进农业经济领域造血机能的发展与提高,进而引起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并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三)一个专业合作社

结合小河村银杏产业发展需求,在村域内组建一个专业合作社,为农民解决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生产指导、市场开拓、技能培训等。其中,关键是帮助农民化解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提高农民的经营意识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当前农民之所以能解决农业增产问题,却迟迟不能实现经济增收,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农民普遍缺乏经营者意识和市场营销素质。通过建立专业的农业合作组织,可有效普及农民最需要和最基本的产业化发展知识,提升小河村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技能,为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新型农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一个乡村旅游示范点

发展乡村旅游业,打造一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乡村旅游的发展,将多形式、多渠道丰富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业向纵深方向发展,还能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4・20芦山地震”之后,使原本并不富裕的小河村雪上加霜。结合小河村的灾后重建及新农村建设,建议围绕银杏种植产业,将小河村打造成为集养老度假、养生休闲、产业发展为一体的旅游新村,同时打创建“川西第一银杏村”旅游品牌,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合作共赢。开发多种以银杏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如表3所示),集观赏性、艺术性、体验性、参与性于一体,让旅游者充分体验“川西第一银杏村”的魅力。

四、结束语

农业发展的背景第2篇

1威海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威海市属于山东省的港口城市,是全国综合经济实力50强城市[1]。该城市是中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型城市,在20世纪90年代被评为我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对威海市农业整体发展情况的分析,农业信息化建设成为热门词汇,物联网、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的逐一实现,标志着农村信息化已经开始在农村范围内实施。2015年,威海市农业部强调,预计到2020年能够全面实现农业信息化,保证信息化技术可进村入户,达到县、村的全面覆盖。如今,电信、农信通、阿里巴巴正在逐渐进村,为威海市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渠道,保证农村与城市接轨,严格遵循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和使命。2015年3月17日,威海市开展农机信息化培训活动,其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农业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术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发展平台,网络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农业机械信息化等等的出现,都可为农业经济提供发展契机,实现农业经济发展质的飞跃。

2农业信息化背景下的农业经济发展策略

2.1提高农产品质量,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通过对威海市农业信息化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借助时下的信息化技术来实现对农业经济的全面推广,是一项重要手段,相较于传统的人为口口相传的形式取得质的发展,尤其是电子商务平台的出现,为农业所有项目提供了宣传与展示的平台。据报道,在淘宝、天猫等诸多电子平台上,威海的电商的达到1.1万,2013年,威海市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交易量为540亿元,同比增长了20%[3],占到山东省的第三名。通过对以上相关数据的分析,了解到威海市的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实现农业的信息化建设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农民可以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将农产品信息上传至电子平台,将产品分为不同的类型、等级等,对农产品进行简单的描述,借助图片与文字描述来充实商品信息,为消费者提供大量的参考信息。以荣成红富士苹果为例,首先准备苹果的照片,保证照片的真实性,对照片进行处理,并辅以文字进行编辑,对苹果的价格进行明确的指出,明码标价还是“面议”要清楚的表现出来。同时,借助网络交流平台,及时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细心解答消费者各方面的疑问,实现平台上的实时交流。运输是电子商务的一个关键点,为了保证产品可送至消费者手中,应开设乡村快递,很多地区快递是无法到达的,严重影响着网购用户的便利性,此服务的开设解决了这项问题。

2.2提高农民的素养,强化信息化培训农业经济发展的信息化,对农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具备足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才能保证电子商务运作的质量和效率。为了实现农业信息化的顺利开展,应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素质,掌握简单的网络操作方法,能够具备与消费者沟通的能力,是全面实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信息化培训工作的开展,应在当地开设信息化培训班,专门就电子商务技术进行培训,在培训人员的辅导下,让农民反复进行信息技术的操作训练工作,并对其训练成果进行验收,构建完善的农民信息化服务体系,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另外,就作物种植、管理等知识点,也可开展远程教育,借助计算机网络信息平台实现视频教学,农民可以将视频下载下来,反复观看,为农作物的种植提供借鉴,可大大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

2.3借助信息化平台,发展海外贸易为了更大程度上的开放农村,拓宽农村经济市场,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对农村的宣传,将农村的特色型产业展示出来,对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农产品,还包括旅游、土地建设与资源开发、劳动力信息化建设等,应全面发展农业经济,注重对农产品、旅游经济的海外推广,扩大海外贸易范围,再加之威海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拥有多处海港,开展进出口贸易。威海市是重要的旅游型城市,属于国家生态名城,可以将其作为威海市的城市名片,打造精品产业,强化对危害各旅游景区的信息化推广,以吸引来自国内外的旅游爱好者前来,以更好的发展旅游经济。例如,可将威海的刘公岛、威海公园等作为重要宣传对象,配以相应的文字描述和旅游景观图片,做好对威海旅游景点的宣传与推广。同时,威海市应将高质量的产品进行海外出口,注重行业口碑,与借助威海各港口与海外进行联系,是发展威海市农村经济的一个有利途径。

3结语

农业发展的背景第3篇

关键词 三农 农村 职业教育 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三农”问题一直是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对这一实际,作为对农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农村职业教育,如何在“三农”背景下更好地发挥出农村职业教育的优势,服务于农村建设,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在“三农”背景下抓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农村职业教育对“三农”建设的意义

(一)促进新型农业人才快速成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总队的调查,2001年,我国农村的劳动力在全国占到约为70%。其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比例为87.8%,高中占9.7%,中专占2%,大专及大专以上只占到0.5%,还有文盲或半文盲占到7%。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到13.6%。从这些数据中可以反映出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的落后与薄弱。

(二)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一个地域的经济发展高低,取决于这个地域的生产要素投入的水平,其中人的要素至关重要,因此要着力提高生产者的素质教育,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农村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针对各自区域的特点,尽量培养出不同水平的实用型人才,以促进区域职业教育结构和技术及产业结构的和谐发展。

二、农村职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一)教师流动频繁,生源较少。

农村职业教育曾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伴随着社会市场体制变化,职业教育出现了资源流失。有的县把将职业校和普通高中互相合并,甚至直接改成了普通高中学校。2003年,全国共有农村职业初中971所,招生人数24万人,在校生数为70.2万人。与两年前相比,学校减少了67所,招生数减少4.6万人;在校生也减少了9.7万人。因为农村职业教育缺乏资金,或者办学条件不好,老师的薪金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一些优秀的教师调离、跳槽或者辞职,给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较大影响。

(二)办学经费投入不足。

《教育法》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应占到GDP的4%。但是,直到2011年也只是达到了3.42%。在全国教育经费的总投入中,1999年职业教育经费所占比例为10.43%,2001年为8.13%,三年间减少了2.30%。这一经费的投入增长速度比全国教育总投入增长速度要低的多。2001年至2002年,全国教育经费支出增长了18.5%,但中等职业教育只增长了6%,中等职业教育占到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的比例从原来的7.27%下降到了6.35%。

因为这一实际特点,导致了农村职业教育投入更是少之又少。而农村职业教育生产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必须要有设备和人员、场地等支撑,导致一些学校的办学条件非常差,实验设备陈旧短缺,甚至有的都没有教学设备。2001年,全国农村职业高中学生人均校舍面积为15.72平方米,教学设备及辅助用房为6.3平方米,到2002年则分别下降到14.69平方米及5.84平方米。农村职业高中教学仪器达标的学校数有509所,到2002年减少到471所,原因是部分达标的农村职业高中转变成了普通高中或者其他学校。

三、“三农”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转变思想,完善制度。

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级政府也要转变思想,认识到农村职业教育并不只是一种教育,而是对农村现代化发展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有着巨大促进作用的方法。政府要在完善制度上予以保障,虽然已经颁布实施《职业教育法》,但存在实践性不强等问题。所以要对其进行再修订完善,尤其是要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内容。也可以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制定操作性更强的实施细则,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改变教学方向,科学设置课程。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要时刻以市场的需求为教学方向,培养出能为当地农村建设发展,又为转移劳动力的全面人才。课程设置上要根据当地的经济环境特点和特色的资源优势,以及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等情况进行科学安排,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加强与其它学校及企业合作,依托校外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三)加入经费投入,改革培养模式。

要努力增加农村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可设立奖学金等方式加大投入,明确各级的财政支出中的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比例,并严格经费管理使用,使其发挥最大功效。针对就业难的问题,农村职业教育要改革培养模式,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通过校企结合的方式,培养出既适应当地农村发展需要,又能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的人才型毕业生。

四、结语

农村的发展决定着我国的发展,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新办法,以期提高农村建设快速稳步发展。

(作者单位:丰县农业委员会)

参考文献:

[1]项继发. 县域社区教育: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村职业教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

[2]匡远配,陈红颖. “三农”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公共产品特征分析. 农业科技管理. 2007(01).

农业发展的背景第4篇

关键词:大数据;农业信息化;农业机械化

0引言

在信息化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各类数据潜在的价值已具备充分挖掘的可能,通过搜索、分析、总结等过程,数据产生的价值将不可估量。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渗入包括农业机械行业的各个领域,但我国农机水平起步晚,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随着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农业机械的信息化应用也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1大数据背景下农机行业该如何发展

近年来,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相关部委都对我国发展智慧农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对农业机械的研发、购买等进行补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信息已经和能源、材料等共同成为驱动国家发展的三大战略资源。信息技术已经成了各个传统行业发展的驱动剂。如,运用大数据分析可以有效地解决农业机械安全监管环节的漏洞,可以及时发现哪些农业机械不按时年检、逃检等问题。还可以利用大数据的分析功能,让传统的农业机械设备具备定位、测量、计算、管理、自动调度等功能,使得农业机械使用和管理更加科学和规范。

2大数据在农机方面的应用前景

2.1开展数据的收集和优化控制

我们可以开发专门的系统,利用遥感、传感等技术手段,采集农业地理、土壤、气候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并运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归类、分析等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应用。再将这些数据作为农业机械操作的决策依据,帮助实现精准的农业种植和养殖。如,可以根据土地的肥力等因素,进行变量播种、变量施肥、变量喷灌等,大大减少了农业资源的浪费,节约了成本。也可以用数据分析的结果为农业机械的操作提供决策。以收割作业为例,运用信息技术,不需要人工对作业的场地进行测量,只需通过GPS的定位就可以得出农业机械的运动轨迹,把经纬度进行计算,在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支持下,对参与收割作业的机械的行驶速度、割台、脱粒等零部件的参数进行动态优化配置,从而降低收割物的掉籽率、机械故障率。还可以对收割作业的仓库进行监控测量,不仅可以精确计算出收割地的产量,还可以有效评估农业机械操作员的效率。

2.2对大规模机械作业提供调度决策

信息化技术可以对各类农业机械进行定位、导航和联动调度,大大提升了农业机械作业的自动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在大规模的农业机械系统作业时,如果没有借助信息技术,管理者很难对作业的情况进行全面的掌握,很容易造成农业机械的闲置或冲突,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影响协同效率。如果借助发达的信息技术,管理者可以实时掌握各个农业机械的工作情况,通过专门的软件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加工,根据作业场景的模板给出决策数据,帮助管理员对参与作业的机械进行合理的调配。另外,通过对历史数据的管理,可以对各个参与作业的机械进行评估,为提高作业效率,减少空驶率提供帮助。

3加快农业机械信息化应用的建议

3.1为农业机械信息化制定行业标准

为了加快信息化技术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国家有关部门一定要结合实际,为行业量身定做产业链标准,如统一数据格式、编写数据接口规范等。通过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将农业机械的作业信息与农业地理信息、气候信息、土壤信息等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为了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还要开发一个便捷、直观、数据可管理的农业机械化管理系统,并引入虚拟管理技术,让管理系统具备智能化、网络化,对农业机械化的应用实施集中化管理。

3.2加大人才队伍的建设

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建设必须将农业机械化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必须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进一步加大科研院所对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力度,多给一下政策性引导。大力发展农业高等院校中农业信息类和农业机械相关学科建设和专业高层次人才的的培养,要支持和鼓励产学研联合技术研发,从实际生产中的难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攻关,突破瓶颈解决问题。同时,也要加强现有农业机械化设备操作人员的水平,安排一些专题培训,提高他们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

3.3加大对农业机械智能化产品研发的政策支持

要重视农业机械化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加快国内信息化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和相关农业化机械产品的供给能力。要大力建设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多引导和鼓励相关行业国内外龙头企业入驻,对产业链中的电子控制单元、数据采集器、数据传感器、B/S平台、3S技术(GPS、CIS、RS)等关键技术的研发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促进行业的技术革新。同时,也要加大对农业企业购买智能化农业机械和大型、高端农业机械化装备的补贴力度,进一步优化农业机械的结构,提高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孙忠富.大数据在智慧农业中研究与应用展望[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15(6):63-71.

[2]李到亮.物联网与智慧农业[J].农业工程,2012,2(1):1-6

农业发展的背景第5篇

摘 要 随着中原崛起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河南省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农业大省,相应的农业生产需求不仅已经推动了我省农资企业的发展,使得我省的农资企业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进而说明了我省农资企业仍然具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只要能够充分利用中原崛起战略及其相关因素形成的一系列有利条件、采取正确的方法,我省农资企业就会获得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中原崛起 农资企业 发展成果 有利条件 前景

一、我省农资企业的现状

作为农资企业“底子薄、基础弱”的特点也就在两个方面体现得比较突出:其一,是由于我省的现代工业与现代化技术发展的不足必然地影响到农资企业本身的生产技术,严重地影响到了农资产品的质量与成本,其二,是由于这种“产业结构、城乡结构不合理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矛盾”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被错误地理解为仅仅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而相对忽略了对于第一产业起到关键作用的农资企业。

我省农资企业在整个中原崛起战略中虽然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相当普遍的问题。因而,总起来说,我省农资企业一方面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具有了一定的优势;另一方面,相对而言,由于农资企业本身发展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农资企业既不能够满足我省农业发展的需要,而且,这一状况如果不能改变,那么,也势必影响到整个中原崛起战略的全面实施。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正是因为我省农资企业仍然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因而也就具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一旦能够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采取正确的方法,农资企业就会获得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我省农资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我省农资企业发展的一般有利条件

在对于中原崛起战略的有利条件与可行性的分析方面, 刘仁庆《中原崛起若干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文则着重强调了河南和一些地理位置、发展水平相当的省市和地区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河南在这种优势的前提下应该能够发挥自身的积极性达到2020年“中原崛起”的既定目标; 吴宏亮《中原崛起及其战略选择》则对于这两个方面的条件都进行了相关的论述。这些条件无疑也是我省农资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但是,这些又仅仅只是一般的条件。对于我省农资企业的发展而言,我们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看到农资企业自身发展的特殊的有利条件。

(二)我省农资企业发展的具体有利条件

1.农资企业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

适宜的地理条件决定了河南省及其周边地区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的需要无疑为农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市场。河南省虽然土地总面积在全国仅仅居于第18位,但是,耕地面积却占第3位。早在2004年全省蔬菜栽培面积已经达到1591.1千公顷,总产量为5237.52万吨,总产值近400亿元,其中面积和产值仅次于山东,居全国第2位 ,从而成为河南省的重要经济作物。而纵观我国农业的发展,不论相邻的周边地区,还是一些较远省份,在农业大国的背景下也无不存在着农业生产资料的不足问题。这就无疑为农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市场。

2.产业结构的基本状况为我省农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就国内的产业布局而言,我省显然在总体上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对于发达地区而言,由于其在改革开放以来,首先发展的是加工工业和一些所谓的现代化工业,因而其农资企业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而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在农资企业发展方面也显然缺乏技术优势。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沿海地区虽然不断强调了产业升级产业转移,但是,这种产业升级显然无关于农资企业,而产业转移一般也只是加工制造业的转移。以此而言,我省的农资企业显然具有比较独特的技术优势与先发优势。这就为我省农资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3.农资企业发展的政策条件

我国中央政府与我省对于农业发展的关注程度已经是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而这种对于农业本身的关注必然地形成了一系列的发展农业经济的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无疑也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了农资企业,推动了农资企业的发展。远的不说,就我省最近的《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而言,这里的每一项要求,显然都会影响到我省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也必然进一步地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推动农资企业。

三、结论

随着中原崛起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河南省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农业大省,相应的农业生产需求不仅已经推动了我省农资企业的发展,使得我省的农资企业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此,不难看出,正是因为我省农资企业仍然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因而也就具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一旦能够充分利用中原崛起战略及其相关因素形成的一系列有利条件、采取正确的方法,农资企业就会获得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也正是我省已经具备了农资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一系列有利条件,因而,在以后的发展中,在中原崛起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我省农资企业发展的宏伟前景也必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一种可喜的现实。

参考文献:

[1]张亚飞.中原崛起战略实施研究.西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0.5.

[2]朱朝华.河南省杂交玉米种子企业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以河南农科院种业有限公司为例.河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 吴勇.农资经销企业社会资本对其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农业发展的背景第6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互联网;可持续发展;技术支撑

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其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更加令人瞩目。农业涉及国计民生,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生态农业更是下一阶段重要的农业转型方向。那么互联网背景下生态农业将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和发展趋势,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生态农业

农业涉及国计民生,是国家的基础产业。国务院在《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中提出,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备受关注,将是下一阶段的研究与探讨的重点。生态农业是人们在现代化农业所引发的资源环境问题进行反思的基础上,结合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而提出的。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发现,农业消耗了大量能源和资源,并且严重污染土壤和水体环境,同时产生温室效应,农产品的安全问题亦受到质疑。因此,人们不得不寻找农业与资源环境相融合匹配,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方式。生态农业是一种积极采用生态友好方法,全面发挥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方式[1]。中国的生态农业是人们自觉地运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以及系统工程方式,把现代科学技术同传统农业的精华结合起来,指导和组织农业的生产建设,以建成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经济、生态、社会三效益统一,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2]。生态农业有别于传统农业的特点在于,不仅关注农业产量,而且重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不仅着力于提高土地产出水平,还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不仅强调农业产业的绿色环保,还注重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3]。生态农业要求农业资源的节约化、农产品加工的深度化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农业资源的节约化包括土地、水、能源等的合理使用,以及化肥、农药的科学施用。农产品深加工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对于农业规模化、商品化和高值化生产具有促进作用。废弃物资源化强调农业有机废弃物、禽畜粪便以及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等的综合利用,不仅可以创造经济价值,又可以减少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

2互联网背景下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2.1“互联网+农业”的内涵与实践进展

“互联网+农业”是将互联网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现代农业的过程、要素以及各部门,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工业装备以及管理理念方法在农业中的应用,实现农业高产、优势、高效、生态、安全等目标。互联网可以有效解决信息不透明、不对称等问题,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样化、可比较、不受地域限制的选择空间,还为农民销售农产品拓展了销路,解决了优质农产品低价、滞销等问题。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可以提高先进科技在农业中的转化效率,提升了科技要素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应用互联网技术有利于形成农业产业链条,将产供销、种养加、农工商等环节相连接,缩短生产者与消费者、田间地头到餐桌之间的距离,形成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在实践中,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发展迅速。从1994年起,中国农业信息网和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相继开通运行,中国农业信息网信息资源丰富、专业面宽、更新速度快、能力强,其联网用户达到了3000多家。一批农业综合数据库和各类应用系统也建立起来,其中以粮棉油为主的信息技术成果约占1/3。全国32个省(区、市)都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多数省份成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农业信息网站发展迅猛,截至2011年,约有4000家农业网站上线运营,其中北京、浙江、江苏、山东、广东五省市的农业网站总和约为全国总数的一半。农业部先后实施了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金农工程、12316及信息进村入户试点等工作,对“互联网+农业”的模式进行探索。

2.2互联网背景下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2.2.1从农业系统内部循环向网络型产业链条循环转变

生态农业强调通过不同工艺流程间的横向耦合及资源共享,建立产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以实现物质的再生循环和分层利用,去除一些内源和外源的污染物,达到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的目的[4]。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仅使农业产业内部模块之间的链接更加通畅,而且向上下游延伸,将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销售、消费链接起来,形成网络型的链条,在网络链条中实现资源循环、生态优化。在此基础上,农业产业链网络将进一步扩展,广泛涉及技术服务、工艺设计、营销推广、物流运输、旅游观光等,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

2.2.2从单一功能向复合生态系统转变

生态农业注重不同农业生产工艺流程间的横向耦合,如通过物种多样性组合来增加农产品产量或者降低农作物病虫害。而以桑基鱼塘为代表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也备受关注,既促进了种桑、养蚕及养鱼等农业种养殖,又带动了缫丝等加工工业的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的人工生态系统。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加入,特别是科学运算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够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进行科学评估,以解决生态补偿及商业合作等问题。同时,在生态农业系统中综合运用各种先进的调控管理技术,对营养物质保持、碳氧控制、水量温度调节等方面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并对生态农业模式的运行进行科学指导,使之更好地发挥复合生态系统的作用。

2.2.3从低水平价格竞争向差异化市场格局转变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是解决信息不完全、不对称的问题。农业是竞争激烈的领域,价格战通常是最主要的竞争手段,而高品质农产品往往不能在价格战中获得优势。在互联网广泛应用背景下,信息变得更加透明,具有高新技术和科学管理体系,能够提供健康、安全、优质农产品的龙头企业将脱颖而出,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龙头企业一方面可以借助互联网,应用如地理系信息系统、微生物生物技术、系统工程技术、质量检测控制技术等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塑造品牌优势,将良好口碑直接送达消费者,迅速扩大影响,占领市场。此外,龙头企业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对消费者群体进行细分,推广不同层次的产品,实现精准化经营。

2.2.4从小农经济向基地化、产业化转变

传统的小农经济具有生产规模小、分散程度高的特点,很难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进而影响了农业生态化进程。农业生态化本身就要求链接与循环,在这个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并对生态系统产生最小的影响和破坏。因此,发展生态农业即要求农业系统要向产业化、基地化转变。在农业园区、基地的基础上,产业链能够得到合理的安排,物质和能量能实现循环利用和梯级利用,并使整个体系所产生的废弃物最小化。在互联网背景下,农业产业化、基地化的进程将不断加快,互联网信息技术将对生态农业体系的运转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在基地建设管理、环境质量控制、增值延伸加工及链接合作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3结论

生态农业是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基于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基本理论,由传统农业逐步演变及发展起来的,是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互联网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技术、信息、商业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的有力支撑。互联网信息技术促进了农业向工业、服务业等其他领域的渗透和链接,提升了农业系统的综合服务功能,并促成了差异化市场结构的形成,使得拥有技术、质量、品牌、特色的农业企业和农产品能够脱颖而出,并向产业化、基地化的方向发展。需要进一步思考生态农业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系统。

参考文献

[1]骆世明.农业生态转型态势与中国生态农业建设路径[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7,25(1):1-7.

[2]金鉴明,金冬霞.中国的生态农业[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9(2):10-14.

[3]李文华,刘某承,闫庆文.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展望[J].资源科学,2010,32(6):1015-1021.

农业发展的背景第7篇

1. 什么是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经济发展

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经济发展就是将互联网与农业经济发展相结合,利用互联网本身优势,拉动农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互联网的广泛性和创新性,能够变传统农业模式,让农业生产链智能化,改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除此之外,电子商务平台的兴起,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农产品销售。通过互联网电商销售模式,让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的信息能够及时反馈沟通,利用线上售货,线下发货的模式,将生产者与销售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让生产和销售能够从某个方面达成平衡,不会造成生产过剩或者缺货的情况,从而拉动农业经济发展。

2.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生产模式过于单一

时隔至今,我国很多地区仍在使用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由于信息落后,技术跟不上时代,造成大量劳动力的浪费,产出率不尽如人意。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急剧增长,我们对农业产出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虽然近年来机械农具慢慢引入农业生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农业生产模式依旧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2.2 农产品不够标准化

由于农产品种类复杂多样,人们对农产品具体标准不明确,造成下单困难。例如,买三斤牛肉,但是,牛肉的部位、肥瘦比例都没有明确标准,容易造成买卖双方认知差异。另外,由于许多进口农产品流入市场,造成农产品质量规格价钱不统一,许多消费者在选择同款产品时,更偏向于进口产品。这些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3 农村缺乏互联网人才,互联网基础较差

由于农村文化水平限制,目前农村互联网基础普遍较差,互联网人才极度缺乏。加上设施不完善,没有专业化电商平台,导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和互联网的结合受到极大程度阻碍。

2.4 没有完善的冷链,物流配送成本高

因农产品大多需要时鲜,配送时间不能太长,导致冷链物流成为农产品销售者的首选,物流配送成本随之增加。而目前我国尚未完善冷链物流渠道,导致很多农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上时,已经腐烂变质,这些因素对发展农业经济带来毁灭性打击。

2.5 消费者与销售者之间存在信任问题

由于现在电商平台数量增多,彼此之间的评价机制良莠不齐,同种农产品众多商家同时销售,造成消费者对货品品质好坏很难鉴别。加上这段时间频频有假货事件曝光,消费者与销售者之间的信任危机悄然而生,从而阻碍了农产品的销售和发展。

3. 互联网结合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战略措施

3.1 运用互联网改善农业生产模式

互联网拥有广泛性和创新性,具有极大信息量,能够极大程度地帮助农户及时掌握最新消息,了解最新策略,学习最新农业知识,从而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互联网与农业的有机结合,能够将农业生产模式智能化,有效化,让农业生产更加适应时展,同r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3.2 将农产品电商标准化

为了让消费者对自己所购买农产品的数量、部位、质量等因素一目了然,将农产品标准化势在必行。如何才能让农产品更加标准化是销售者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

3.3 加大支持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平台

政府应结合当地农业发展实际情况,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来支持农村电商平台的发展,建设符合当地实情的电商平台。对投资电商平台建设投资者加以鼓励和嘉奖,为农村电商平台建设吸纳更多社会资金,从而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

3.4 推行智慧农业产业链模式

农业产业链作为农产品销售发展的核心要素,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构建智慧农业产业链更有利于经营者之间分享市场信息,从而让生产和销售相互结合,避免出现生产与销售脱节的现象,对生产者和经营者而言,都能够将利益最大化,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4.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