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终身体育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07-10 17:01:52
终身体育论文

终身体育论文第1篇

目前,高校体育教材的主要内容仍旧趋向于竞技体育,但值得重视的是,现代体育的综合性越来越强,主要包括休闲、娱乐、健身以及探险等,一言以蔽之,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或者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当下,学生在选择体育项目时,还是略显单一。具体包括篮球、排球、健美操、足球、田径等,而时下或将来比较容易用于个人自身体育锻炼的韵律操、网球、羽毛球、兵乓球等由于受制于体育场地设施、师资力量、教学成本高等因素,而开课量不足或压根不开这些课程。

二、以终身体育教育思想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对策

1.不断转变体育观念,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长期以来,高校以及教师都特别重视学生竞技体育项目的锻炼,这忽视了学生锻炼方法、锻炼习惯以及体育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当学生踏出校门后,他们就会将所谓的体育抛于脑后,也就是说学校所谓的体育教育实质就是一种终结性教育,当学生毕业后,体育学习也就终止了。为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必须不断地转变体育学习观念,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首先,教师可以在授课时不断地向人们宣传终身体育教育的先关概念以及知识,让他们在课前能够对终身体育意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其次,教师还要重视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自主学习的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全身心投入到体育学习中去;再次,教师要不断地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突发奇想”,要正确地对待。

2.不断完善课程体育,积极更新体育教材内容

在我国众多高校,存在以下现象:只在大一、大二开设体育课,每个星期的体育课只有两个学时,这样的开课年限以及学时远远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实际需要。为此,本文提出应进一步的完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的给以解决,以保证学生体育学习的连续性,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不断锻炼的习惯,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重视体育学习意识。此外,学校应及时的更新体育教材的内容,建立一种以学生终身体育为主线的、灵活的、个性化的教材体系。最后,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锻炼的习惯,最终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为重视体育意识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不断丰富体育知识,提高学生运动技能

丰富体育知识,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首先,应为学生创造学习体育基础知识的条件,具体包括人体的基本知识、体育卫生以及体育保健学等方面的知识,这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指导自身的身体锻炼。其次,教师应不断引导学生掌握并了解相关的知识、理论以及技能,让学生学会将这些运用到体育锻炼的具体实践中去。学生的运动能力是指学生不断运动、不断练习、不断训练中所具备的能力,要想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就必须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几点:

(1)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能够进行反反复复的练习,最终掌握技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2)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让学生找寻到学习体育的正确方法;

(3)引导学生根据天气、器材以及地理环境等因素锻炼身体,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三、结语

终身体育论文第2篇

(一)终身体育理念的概念

终身体育即指为了强身健体和发展身心,一个人将终身贯彻身体锻炼的生活习惯,并在生活中持之以恒地接受正规的体育教育和学习。终身体育理念是改变国民整体精神面貌自强不息的佐证,是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民族智慧,未来我国将持续完成“中国梦”的大国梦想,但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西方享乐主义与拜金主义也随之盛行,这是人性的弊端,也是历史的必然产物。若要改变腐朽的文化侵略就要发扬民族精神。终身体育理念就是这样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它指引国民保质乐观向上,返璞归真的生活本质,发挥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缔造一个强大而健康的民族。我国高校教育目标便是培养具有民族竞争力和凝聚力的人才,与终身体育理念相结合,有助于更好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这里所讲的高校终身体育是指高校倡导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能保持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的习惯;二是根据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增强高校大学生的体育兴趣,促进其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为大学生提供参加体育活动的实践机会。

(二)终身体育理念的重要性

由于人的健康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可以改变个人体质,锻炼可以使得身体素质强的人变弱,身体素质弱的人变强。由此可见,终身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和贯彻体育锻炼才可以帮助高校生获得真正的健康以及体育精髓。高校教学的体制改革,建设校园基础设施以及增加师资力量,仅起外辅作用,最重要的还是由内而外,以终身体育理念作为教学理念,促使高校生能自主学习,有兴趣、有计划、有目的地实现终身体育锻炼。其次,高校生的学习任务重,身体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学习和生活的质量。最后,终身体育锻炼有助于高校生长期保持体能,日益增强体质。因而,终身进行体育锻炼是提高高校生身体健康的有效方式,也是一种全新的高校体育教学理念。人体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人要经历生长发育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由于体育锻炼具有增进体质的作用,对人各个时期的身体健康都有积极影响。所以,高校发展体育锻炼要根据不同时期的人体特点提出相应要求。具体而言,一是生长发育时期要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成熟期要保持旺盛的精力与充沛的体力;衰退期要延缓衰退。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目标和要求,采取不同的体育锻炼方法,才能达到合理锻炼的功效。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可对人的健康带来消极影响。体力活动的减少,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加快,精神过度紧张,生活的不良习惯,食物摄取热量过多等变化,造成了高血压、心脏病、肥胖症等病患,严重威胁着高校生的身体健康。因此,贯彻终身体育锻炼理念是提高高校生学习和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

(三)现阶段高校体育所存在的问题

高校体育的发展、教学体制、教学模式单方面要求高校生的体育成绩,过于重视体育动作的规范和运动技能的培养,盲目教学比赛,忽视了高校体育的教学目标。

1、缺乏教学理念

高效体育教师盲目追求体育成绩,对体育教学理念不加重视,导致终身体育理念不能贯彻,也难以实现教学质量。高校生步入社会必会承受就业与生活压力,因此,要有健康的体魄与强大的心理承受力。据调查,我国高校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并且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不明确,不能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理念。因此,高校体育课程单一枯燥,严重约束了体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降低了高校生对体育运动的学习兴趣,致使高校生体育锻炼意识浅薄,造成对体育锻炼的轻视。可见推广终生体育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2、缺乏教学条件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高校生的体能素质。高校的体育课程并未选择专业教科书,而是根据教师安排来进行体育学习。高校体育对体育锻炼的不重视,致使体育设备建设滞后,配套设备难以跟上教学需求,使得高校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且由于我国体育专业的师资力量不足,难以提高体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全新的教学理念。

二、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的发展

高校体育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将提高高校生的全面发展体能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并非一日之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也是培养了大学生体育意识及兴趣、强化体能和增强意志的学习目标。终身体育理念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了高校体育的全面体育教学,更诠释了体育乃持之以恒的运动精髓。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体育认知的深化,高校体育围绕终身体育理念,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就是由被动转为主动,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观念和习惯,并使大学生真正掌握终身体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不再将体育锻炼流于形式,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国民普遍健身意识低下,体能不足的现状。此外。高校体育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终身体育理念确定了高校体育的培养目标。因此,把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链,就必须落实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把终身体育纳入高校体育教学内容。

三、落实终身体育理念的教学改革

(一)学校方面

1、转变教学观念

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体育教学结果。因此,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对传统教学体制进行改革。高校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应以培养高校生的终生体育意识为目标,体育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将高校生视为教学主体,建立起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转变教学理念,提高专业素质,不能重成绩轻理念,要多注重高校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内心建设为重点,不断对高校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学辅导。

2、转变教学模式

传统高校体育的教学方法单一陈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发挥高校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将理论和实际有效结合,增加教学趣味,增强运动意识。首先,教学组织的形式应多样化发展。高校体育教师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拓展训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譬如多媒体设备等;充分利用专业教材落实高校生的理论学习,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不止进行场地训练。其次,体育教学向个别化发展。采用个别教学方式,发挥学生潜能,培养高校生进行自我发展和自我锻炼。

3、改善体育器材

体育项目必须要有相应的训练器材和场地支持。所以,高校应改善教学制度,保障高校生依据个人喜好,开展体育运动。还可设置专业教师对高校生的训练进行辅导,使高校生获得更好的运动效果。改良体育器材,拓展体育运动。高校可引进轻巧便捷的体育器材,譬如排球、乒乓球等体育设施。这些全新项目可增强高校生对运动的乐趣,易被学生所爱。教师可借助体育器材来促进体育教学改革。

(二)学生方面

1、注重体育兴趣培养

加强对高校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树立正确价值观,使高校生充分认识体育锻炼的作用。尤其,高校生对终身体育锻炼的认识水平愈高,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就愈大,终身体育思想的发展就愈稳固,从而提高高校生对终身体育理念的认识。坚持终身体育锻炼就必须充分调动高校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主动培养高校生的锻炼兴趣,切不可为完成任务而抹杀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除此之外,还要注重高校生的创造性,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个性,培养高校生的体育特长。

2、注重运动能力培养

终身体育论文第3篇

终身体育的思想来源于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各种体育教育与培养的总和。[1]终身体育的核心在与使体育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使学前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紧密衔接,以保持体育教育的统一,完整与连贯,实现一体化。学校体育作为终身体育的中间环节,起着程前启后的“桥梁”作用,特别是学校体育具有显著的“奠基”功能。高校体育是作为具有“奠基”功能的中间环节的学校体育的一部分,通过高校体育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和竞赛活动,促使青少年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学习并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使他们在紧张学习生活中身心得到最佳的放松与调节,在各种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充分享受青春的活力。

二、高校体育中网球运动的独特优势

网球运动过去一段时间曾被称为贵族运动,随着我过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别是我国运动员在一些重大比赛中获得骄人的成绩后带来的网球热,网球运动在我国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生对某一运动的心理需要,决定了对这一运动的投入程度,良好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

1.健身功能:网球运动是一项有氧和无氧交替的运动,它可以最大限度的使希望锻炼身体的人得到不同层面的满足。经常系统地、科学地参加网球运动,能促进人体机能的发展,能够改善人体健康水平和提高工作能力。

2.健心功能:网球运动是一项情趣高雅、健康时尚的运动。它既是一种消遣,是一种减轻思想压力的尚佳方式,是一种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一种对艺术的追求和享受。喜欢网球本身就是一种心理作用。文明、优雅地打出一个个好球时,不仅自己感觉兴奋异常,愉快无比,旁观者也会为之击节叫好。大学生通过参与网球运动,可以陶冶情操、提高自身修养,达到健心的作用。

3.促进社会交往:体育已成为人类生存的一种有效方式,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明社会的显著标志。它在鼓舞民族士气,愉悦民族精神方面的作用是其他文化形式无可替代的。“小球带动地球”的外交策略,使中国人民受到了鼓舞。打网球可以交流球技,增进友谊,开展社会交往活动。在球场上,球友之间很容易拉进关系,取得信任。球友们在一起不仅能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球技,还能够在其它方面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升自身的素质。网球运动已被现代作为一个非常便捷的社交途径,这也是网球运动具有很强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网球运动的终身体育教育特征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有效结合点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的身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适合高速度、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因此,人们对锻炼身体不仅更为自觉,而且要求作为基础的学校体育能够培养出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志向和能力。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接轨已成为学校体育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2]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与学校体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必须把终身体育作为其主要的教学指导思想,使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接轨,从而才能实现终身锻炼,终身受益的目标。网球运动具有的普遍性、可调节性、娱乐、观赏性等终身体育教育特征决定了网球运动是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接轨的有效结合点。

1.普遍性:网球运动具有无身体接触,多在户外进行(条件允许时也可在室内场馆进行),适合于不同年龄人们的体力和心理上的特点,从6、7岁的儿童到老年人都能较好地从事这项运动。长期坚持网球运动,儿童能强健身心,青年人能保持青春活力和健美体型,老年人能保持旺盛精力、推迟衰老、延年益寿。另外,打网球需要有一个对手或球友,这样通过打球可以增进友谊、加强团结、交流球艺、开展社交活动。可见网球运动属于所有年龄阶段的人,是一项老少皆宜的健身运动。作为满足人们在体育锻炼和情趣上的要求,网球是所有体育项目中运动年龄最长、参与性最广的体育项目之一,因此,非常符合学校体育教育、健康教育、终身体育的目的和要求。

2.可调节性:作为一种健身项目之所以能适应人的各个发展阶段的不同要求,就在于其方式与内容的可调节性。例如:儿童可采用短式网球进行过渡练习,青少年可进行软式网球运动,中老年人可进行硬式网球锻炼;单人可对墙或采用辅助器械进行练习,两人可进行单打,四人可进行双打比赛;不分性别(除竞技体育外),如在学校体育或大众体育中,男女同学也可进行单打,夫妻双方也可进行单打,三男一女或三女一男都可任意组合进行双打;网球场地有沙土、水泥、塑胶、草地场地,可适应不同阶层的人进行锻炼。因此,从事网球健身者都能在适宜的网球运动中,满足各自的需要,达到各自的目的。(下转第93页)

(上接第83页)

3.娱乐、观赏性:网球的击球动作舒展优美大方,给人以美的享受。人们可以从一场精彩的网球比赛中欣赏运动员优美、巧妙的击球动作,尤其是多变的战术中所体现出的双方智慧的较量更使人兴趣盈然、回味无穷,忘记了过去,忘记了烦恼,甚至忘记了自我,眼随绒球走,心随比分飞,这是一种消遣,是一种娱乐,是一种美的陶冶;网球服装潇洒大方,网球礼仪使观众和运动员更能愉快地享受网球运动的乐趣,能够陶冶情操,提高境界。

高校的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都很适合开展网球运动,高校网球教学利用学校特有的资源优势,在课程设置上,设立了网球选项课和选修课,针对喜爱网球的学生,进行科学、系统地教学。高校开展网球运动对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中国网球人口,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中间环节,是群众体育的基础。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思想的形成,特别是中国网球选手在国际大赛取得的骄人成绩后,使许多大、中、小城市出现了网球热的现象。网球俱乐部、少年网球培训班、网球协会都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高校网球运动的开展更是为为群众网球运动打下了基础。假期间,大学生把网球运动带到了家庭体育中,而家庭网球运动又带动了社区网球运动的开展,一连串的连锁效应将使网球运动在群众体育中开花结果。因此,在高校中大力开展网球运动可以使网球运动在终身体育中得到推广与普及。

四、结语

1.网球运动高雅、时尚及健康功能吸引当代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球运动;2.网球运动的终身体育教育特

征决定了网球运动是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接轨的有效结合点;3.在高校大力开展网球运动可以推动网球运动在终身体育中的推广与普及。

【参考文献】

[1]李建威.高等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教育[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4).

[2]汪静华,何健.论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接轨[J].嘉兴学院学报,2002,(2).

终身体育论文第4篇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终身体育;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既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它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和文化现象,是一种文化的历史沉淀。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影响着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从而影响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因此,加强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已经成为教育本身的迫切要求。

1 校园体育文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1 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体育行为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体育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学生的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学生直接参与和教育工作者的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其对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促进学生体育价值观念的形成,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发挥巨大的作用。

1.2 校园体育文化的构成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若把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环境来考察,其内容相当丰富。依据文化学的观点,人们通常按文化要素的不同把文化划分为三大类,即意识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意识文化包括一切意识活动的产物,行为文化包括各种行为活动、规章制度,物质文化包括所有的物质性产物。因此,校园体育文化基本应包括: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体育行为文化、体育物质文化。具体可表示如下附表: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学校特定群体的体育价值观和其意志品质、精神面貌在体育方面的集中表现,在校园体育文化体系中,体育观念、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是校园体育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决定着校园体育文化的方向,体现着文化主体的主观愿望和文化品位,因此,体育精神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体育行为文化和体育物质文化则对体育精神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支持作用。

2 关于终身体育的内涵

终身体育观源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的终身教育观,得到许多国家的支持,至20世纪70年代,在终身教育中提出了“生涯体育”观念,并且在教学大纲中公布,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重视这一观念,并着手开始研究,很快得到高校体育界的认可。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即要在人一生中实施体育。目前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日益强烈,终身体育已成为人们生活的有机部分,人们越来越离不开体育锻炼。

终身体育是学生步人社会后面临的一个贯穿一生的自发自主的教育过程,绝大部分是在没教师指导、没有体育课作业条件、没有组织的情况下独立地、自觉地从事锻炼的。这种自主性、自觉性必须在正确体育价值观念的支配下才能实现,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就可以促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活动能力,形成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的习惯,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一生须按个人的意志,坚持不懈地参与体育学习与体育锻炼,并且把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变成一种伴随一生的有目的自觉追求。因此,学校体育要为终身体育服务,就必须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念。

3 校园体育文化对终身体育观念形成的影响

3.1 校园体育文化是终身体育观念形成的物质载体

物质载体主要包括校园内各种体育场馆设施和体育艺术雕塑、体育名言牌等。设施是学校体育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场地、器材设施是否科学、合理、完善直接影响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它又包括体育场地面积的大小;器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及各种器材设施的造型、色彩和布置;体育馆的通风、采光、照明等条件;教师、学生的体育服装等,客观物质本身是没有生命和情感的,但通过教育工作者的精心设计和创造,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体育精神和运动情绪,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体育文化的熏陶,培养了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从而影响着学生的体育观念、体育行为和体育思想。

3.2 校园体育文化是终身体育观念形成的精神载体

校园体育精神的载体比较复杂多样,主要包括学校、班级气氛中形成的良好体育传统与风气,领导者的体育风格、体育教育理念,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体育教育中的心理气氛。校园体育精神反映着深层的体育思想观念,是大多数人认可并遵循的体育价值取向和信念。因而,直接影响着主体的精神状态和体育观念,影响着学校的体育指导思想和体育教学管理。校园体育精神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弥漫和渗透在整个校园的各种环境因素与群体之中,形成一种浓烈的体育精神氛围,赋予学校和教育特有的个性魅力。

3.3 校园体育文化是终身体育观念形成的行为载体

行为载体主要包括主体行为的体育形象、体育文化活动和体育交往行为。主体行为的体育形象,主要指学校领导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参与程度、兴趣爱好、教育方式、行为习惯等;体育文化活动主要指自主性的体育教学学习、体育兴趣活动、传统体育活动、体育知识竞赛;体育交往行为,主要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校际之间的体育交往活动。在上述体育活动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依据已经理解和正在理解的体育观念、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规则等,引导和制约自己的体育行为规范,选择与他人、与群体、与社会相适应的体育行为方式,并逐渐形成较稳定的体育习惯、兴趣和爱好,从而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转贴于 3.4 校园体育文化是终身体育观念形成的制度载体

目前学校业已建立的体育考试、体育达标、《全民健身纲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课外体育活动管理、运动竞赛管理、体育社团管理、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及体育宗旨、主题、旗帜、会歌等延伸性的文化标志,都是学校体育建设的经验总结与宝贵财富,反映了学校领导者和体育教师的体育观念与价值取向,都是体育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形成的体育文化氛围,是学生起着导向、约束、矫正、激励、整合与保障的作用。

4 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4.1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

学校中诸如体育馆、体操馆、田径场、游泳池、校园绿化、雕塑、报栏、橱窗等物质环境,都可以通过设计,进行组织,改造和利用,从而构成物质文化环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同时,它们又成为意识文化的载体,凝聚和展示着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特质,这些特质会折射人人们的心灵,对人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此外,体育建筑、设施、场地等,作为一种依托,又承受着师生们体育锻炼的实践。因此,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强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包括建造体育场馆、添置设施和精心合理地使用好已有的场地设施和器材。

4.2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毕业论文并具有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如可以有计划地出版体育报、体育标语、体育新闻广播,转播国内外体育比赛、在校园网上设体育主页等,还可以通过定期举办运动会、体育节、各种单项比赛、体育知识竞赛,建立良好的学校体育校风,形成师生共同的体育意识、体育观念和体育精神,从而构成体育精神文化环境。总之,校园体育物质环境和体育精神文化建设是智慧、力量和美感的体现,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结合,它可以促进学生振奋精神、陶冶情操,在体育文化的环境中逐步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4.3 校园体育文化运作机制的建设

由于校园体育文化大多是以群体活动的方式出现的,其辐射面广、活动范围大,在开展活动时,提倡自由参加,反对放任自流。因此,必须强化各级管理,成立体育部牵头的、体育教师或领导参加的,相互配合的组织体系。学校对全校体育文化活动进行宏观调控,技术指导,负责举办大型体育活动(如校运动会、体育节等),负责裁判员和运动员的培养、考核、申报工作;这种管理机制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侧面各行其职开展活动,做到群体活动正规与非正规结合、大型与小型结合、体育与娱乐结合,保证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热烈扎实、健康持久的开展。

4.4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学校开展体育文化活动中的中坚力量。学校体育文化开展的成功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培养一支造诣深、人文素质好、责任心强、作风正、对学生起表率作用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教师的教育理念、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以及个人的性格、气质和作风,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因此要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倡导教师树立“终身体育”“健康第一”教学思想,这是能否长期持久的开展校体育文化活动的关键所在。

4.5 举办讲座、培训班

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健康第一”的观念是要长期引导、灌输和培养的,为此应经常举办各种专题讲座,以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

4.6 建设有特色的校园体育传统

体育文化的传统和特色,指的是一个学校在体育方面形成并延续着带有普遍性、重复出现的相对稳定的一种独具特点的文化形态,表现出自觉、经常的基本特征,并具有教育、导向、规范、凝聚和激励的力量。由于各个学校的类型、规模、办学条件、师生构成等不同,加上学校所处的地区、环境、地理气候等的差异,决定了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具体思路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各个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发展校园体育文化,最终形成自己的传统和特色。

总之,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现象,是一种文化的历史沉淀。校园体育文化有助于进一步完善体育教育,提高体育教育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影响着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从而影响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因此,加强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已经成为教育本身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冯达.学校体育文化及其作用[J],辽宁体育科技,2002,(3).

[2]韩明.试论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功能[J].四川体育科学2002,(2).

终身体育论文第5篇

对于在校学生而言,体育教学对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在学校接受教学期间,其身体生长发育也处于旺盛阶段,科学的体育指导教学可以促进其身体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其次,学生在学校读书期间,是其一生中系统地接受体育教育时间最长、也最有时间保证的时期,并且学校具各种硬件、软件,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过在学校的体育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体会到学校体育并非体育实践的终结,而是进行终身体育实践的基础与开始,只是终身体育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二、中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体育能力包括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教师要从这两个方面加强培养。一方面,加强对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培养可以使其了解更多体育运动的意义,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解体育理论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多看体育教材,并设置问题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使其打下坚实的终身体育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强体育实践能力的提升。体育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只是停留在理论上,掌握再多的技能、技巧也是无济于事,因此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体育动机、训练方法、经验活动等方面的教育。体育教学课程要一改以往普通、单一的教学内容,可以设置专项提高课、体育休闲课、项目选择课、体育保健课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有更多选择,激发其学习兴趣。此外,中职体育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大胆开发校本教材,或者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与完善,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其创造更为丰富的学习空间,进一步培养其自主学习、自主练习、自主评价的能力。

(二)精心设计体育课堂教学内容

在中职体育课堂上,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的问题十分普遍,尤其是一些女生,此问题更加突出,这一现象非常值得体育工作者进行反思。导致该问题的原因比较复杂,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体育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置不合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无法主动、快乐地参与到体育项目中来。因此,教师要在正视这一问题的基础上,科学设计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体现出合理性、人性化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不仅可以获得运动技能,而且可以形成快乐、积极的情绪体验,提高其在体育课堂的积极性。比如,可以在体育课堂上引入游戏、比赛、对抗等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或者在体育课上引入趣味体育教学法。所谓趣味体育是指体育与劳动、生活、游艺、表演技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而形成健身娱乐的大众体育项目。它融合了体育、文化、娱乐三大元素,成为一种新兴的体育活动,趣味体育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能有效地以“趣”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学生有了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就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三)丰富竞赛活动

学校体育锻炼活动项目均有一个共同点,即竞赛,其显著的趣味性、竞争性的特点与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十分相符。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开展各类体育竞赛活动,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体育课堂竞赛活动设计要遵循小型多样、单项分散、基层为主的原则,将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其运动技能、培养其良好的锻炼习惯、体验运动的乐趣作为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从而培养其终身体育的意识。比如课堂上安排拔河、抱球接力塞、穿梭接力赛、三人两足等集趣味与健康作用为一体的运动会比赛,可以让学生在合作、竞争的快乐氛围中受到集体观念的教育。

(四)改革教学评价

传统体育课堂多采用终结性评价,忽略了过程性评价,过多的侧重于对学生身体能力的评判,未充分考虑教学评价中督促、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及通过反馈改进学习方法的功能,并且没有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学习结果,因此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也要向着多元化、发展性的方向发展,使其体会到进步的成就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其正确的体育态度,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三、结语

终身体育论文第6篇

终身体育具有两层含义:首先,作为一种指导思想,终身体育表现出了现代体育思想的特征,在终身教育及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为了自我体育需求而制定的体育活动计划;其次,终身体育是“人一生中持续不断地进行体育锻炼,”这是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生活方式,是指在人的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这段时间内,人们学习并参与体育活动,使体育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于人们社会生活在不断地转变,体育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生活中,人们要想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就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而体育不仅促进人的身体健康,更具有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和塑造良好精神品质的功能。在随着终身教育的不断深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终身体育的目标不仅仅是满足人在学校体育中对体育的需求,而且是家庭的和社会的统一体,”这是体现了新时期人的社会需求和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因此,树立和培养终身体育思想和健身意识是发展体育事业的基础,更是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的职责所在,也是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倡导终身体育的价值体现。

2协同效应的原理

协同效应(SynergyEffects),又称增效作用,是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其《协同学导论》中提出的,是指“在复杂大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产生出的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协同效应所呈现的是各个子系统在遵循一定的运行指令或程序所达到的效果,简单地理解为“1+1>2”的模式。终身体育倡导的是身体教育和身心健康,而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也是追求教育和健康的目的,并且这三者对终身体育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终身体育的实现有其独特的运作机制,需要依靠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等多个子系统的共同发展,并且在这个运行系统中,终身体育又作为一种体育指导思想和理念,在促进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的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协同效应中的“运行指令”或“程序,”因此,终身体育思想和健身活动也能得到落实和实现。

3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对终身体育的影响分析

3.1从学校体育角度分析

学校体育“是以青少年为主要活动对象,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从学科角度考虑,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是学校开展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而从人的发展角度来讲,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应奠定学生终身从事活动的基础。而目前学校体育在实施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却存在许多问题,其一,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只注重运动技能的传授和学习。学校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单纯性的进行体育技能的传授和指导,而忽视学生对体育项目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体育知识的传播和体育健身意识的培养;其二,追求教学任务而忽视教学目标。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无论是学前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其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均是围绕培养终身体育、体育健身意识以及当前学生身心发展情况而设定的。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一定的教学任务,而体育教学一线的工作者却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教学活动,忽略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其三,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只局限于身体活动或体育设施等物质形态,而缺少体育文化层面的传播。学校是知识传播和创新的基地,尤其是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上。校园体育文化“既是体育精神与体育道德的展示舞台,又是体育精神、体育道德的培养的沃土。”虽然学校体育教育只是人生命之中的一个教育阶段,但校园体育文化所传承的内在的价值理念、体育行为意识以及体育道德等对人的影响确实深远而具有独特意义的,也是终身体育的内在文化涵义。

3.2从家庭体育角度分析

家庭体育是“一个人或多人在家庭生活中安排的活自愿以家庭名义参与的,以身体练习为基础手段,以获得运动技能,满足兴趣爱好,丰富家庭生活、达到休闲娱乐、实现健身健体和促进家庭稳定为主要目的的教育过程和文化活动,”其主要涉及的内容则是家庭式体育文化娱乐活动和家庭式体育教育。对于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仅靠学校体育是无法达到的,这更需要脱离学校体育之后的家庭体育的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家庭体育是一个人接触体育的起点,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延伸和社会体育的基础。家庭体育的教育功能是指父母或长辈对孩子的体育活动进行引导和熏陶,为未成年人的体育锻炼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其良好的体育健身意识和习惯,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督导。而家庭体育的娱乐功能则是家庭成员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丰富家庭生活内容、娱乐休闲和促进家庭和睦的目的,这往往体现在日程生活当中,而这种日常生活式的家庭体育则是终身体育的缩影。然而当前家庭体育的开展面临着诸多困难,表现为:家庭经济问题和孩子成才问题。“家庭体育发展水平的高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家庭体育的经济水平往往成为家庭成员如何进行体育活动或选择何种体育项目上的影响因素,因此,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的家庭往往选择公益性体育场所或耗资少的体育项目;其次,孩子的学习是每个家庭关注的问题,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素质或学习成绩,往往把孩子的余暇时间花在课余辅导或才艺拓展上,这样的话,用于家庭体育活动的余暇时间就被占用,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往往忽略“体育锻炼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的练习,从而提高学习成绩”的作用。

3.3从社会体育角度分析

社会体育是指人们在余暇时间自愿参加的,以提高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以身体练习为内容的丰富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它是我国体育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体育的普及与体育健身意识的提高,社会体育在新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对体育的态度和参与体育的目的也逐渐得到转变,“社会体育的开展,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生物体育模式,而是扩展为一种生物—心理—社会的总和体育模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和健身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健身需求也日益旺盛,但是现有的体育场地或设施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健身人群的需要。据国家体育局2013年对20—69岁健身人群的调查,预测到201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才能达到1.5m2,但这一数字远远低于美国的16m2和日本的19m2,这就造成了我国现阶段的健身人群对体育需求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同公共体育场地或之间的矛盾,这让体育场地和设施成为一种紧缺的资源。我国在2013年参与体育健身的人保持在49.2%,在这些人群中,占47.3%的健身者认为所参与的体育项目和自己所期待的项目不是一类;然而从体育项目来看,健身走、跑步、篮排足球、乒乓球以及羽毛球所占比例较大,排在所有项目的前四位。我们从这两个角度可以发现:一,健身人群所从事的健身项目比较简单;二,这些健身项目不需要太多的技术或技术指导。对于这种情况,可以断定在人们日常健身活动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健身项目的技术指导,其他技术含量高的体育项目的指导员缺乏。

4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的协同效应

4.1强化体育教育功能,提升健身意识,培养健身人群的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应当改革教学思路,落实学校体育的“三抓”教育,即中小学抓体育技能普及、高中抓好体育专项、大学抓好专业体育教育和体育文化素养,注重技能与体育文化素养同步发展,同时发挥体育教育的功能,尤其是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的体育教育功能,形成一个能够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体育教育模式,确保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加大对体育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并强化体育文化对体育健身意识的影响,以便更好地促进体育技能和体育文化素养的发展和继承;对健身人群应端正广大居民对体育健身价值的认识,灌输终身体育指导思想,营造良好的健身保健的文化氛围,丰富健身人群的业余文化生活,尤其是青少年、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对青少年、儿童的成长成才的影响,实现其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4.2实现人才共享,强化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健身指导和体育健身项目的普及

终身体育的实现需要提高对体育教育的功能,而提高体育教育的功能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而学校占有大量的体育领域的专业性教师和体育专业学生。学校、家庭和社区应加强相互之间合作和交流,通过互助的形式,学校的体育教师或体育专业学生深入到社区对居民进行组织体育活动,并对健身人群进行健身指导和项目普及;学校应该增加亲子体育教学活动,不仅让青少年更好的参与运动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也让家长更好地了解体育的功能和认识体育对幼儿的身体发育及学习能力的促进作用,使其端正对体育的态度,并促进家庭体育的开展,实现终身体育的日常化;其次,家庭和社会人员可以进入学校,可将当前时尚流行的体育健身项目或民俗体育推广到校园体育当中,丰富学校体育项目,增加学校体育的趣味性,提升青少年对体育文化的认识。

4.3实现体育场地、设施等体育相关资源共享,满足健身人群的健身需求

终身体育论文第7篇

终身体育是指在人的一生中都要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与指导。终身体育是依据人体发展变化的规律,身体锻炼的作用,以及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对人提出的要求。人体活动规律要求身体锻炼必须持之以恒才能产生良好的锻炼效果。终身体育的含义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结束,一生中学习和参加身体锻炼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真正成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以体育的系统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们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考体育活动的实践过程。[1]

2.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作用

2.1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人的大脑与肌肉的信息是双向传导的,神经兴奋可以从大脑传到肌肉,也可以从肌肉传到大脑,肌肉活动积极,从肌肉向大脑传递的冲动就多,大脑的兴奋水平就高,情绪就会高涨。反之,肌肉愈放松,从肌肉向大脑传递的冲动就少,大脑的兴奋性就降低,情绪就不会高涨,所以采用合适的体育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调节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2.2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健康是体育的目标,体育是促进健康的最佳途径,人体的健康状况和工作效率取决于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及相互协调,人体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运动对身体健康所起的重要作用。现代科学证明,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人体的这种适应能力。终身体育对健康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强身、健心、益智、逸情与延年益寿。国民的健康是民族素质最基本、最具体的表现。终身健康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在生命的每一段旅程中,我们每一个人对健康都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2]

2.3促进体育教学改革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要增强学生体质,而每周有限的体育课不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以及合理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日积月累,才能够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完善人体的形态结构,达到强身键体的目的。在高校教学中只有培养好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才能达到体育教学最终的目的。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应以终身体育思想为指导思想。培养目标不仅仅是学生在学校阶段进行锻炼,而且是步入社会后,在任何时间、任何环境下都能自觉独立地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3]

3.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途径

3.2培养学生的自我体育意识

学校体育教学要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体育意识,这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一项重要内容。自我体育意识,就是从自身需要出发,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认识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特征、运动技术和与他人的联系。总之,自我体育意识就是对于自己身心状态的认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学习,就是一种有明确目的,存在种种困难和障碍,需要意志参与的行动,因此教师应提高学生的认识,以指导其意识活动。培养学生的意志,支持他们的积极认识,这样可使意识对学生都产生积极的影响。意识培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是学生要自觉地去克服困难。意识培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强烈的自我命令、自我动员的过程。所以,意志品质的培养是培养自我能力的前提。

3.2转变学生对体育的态度

所谓转变学生态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转变学生对体育(身体锻炼)的各种不正确的态度,使体育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和未来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现在大学生普遍认为大学体育课程与专业课无关,所以不重视体育,忽略了体育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思想认识,甚至出现厌学思想。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用各种有效途径和方法改变学生对体育的错误认识,转变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使体育成为学生自觉行动和未来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体育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从而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3.3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体”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校的德、智、体及爱国主义教育等几个方面全面发展的重要工作环节。[6]要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必须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内容多样化的体育运动,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习惯。

营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体育教学环境,突破传统思维创造新教学环境。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机,才会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学会发现式的试探法,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认识问题情境或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找到问题的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内容进行考虑,从而产生不同的方法,利用方法的多样性,更好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4.结论

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普及,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学校体育长远效益的追求。也就是说不仅要把握学生在校期间的有利时机,锻炼学生的身体,更应充分利用在校的宝贵时间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学生毕业就业后,离开了教师,能否继续经常进行有益的体育活动,虽然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影响,但其中自身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与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5.建议

体育课堂教学应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教会学生科学锻炼的方法为主;课外体育活动应以学生的身体锻炼为主。两者既有侧重,又有机结合。在终身体育及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体育教师在终身体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体育教师应成为终身体育思想的传播者和实践者,成为学生终身体育的教育者和指导者,要努力做到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和顺畅沟通,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终身体育的积极性,不断激发学生的热情,保证终身体育在学校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吴兆祥.现代学校体育科学[M].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56-60.

[2]成明祥.保健体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44-46.

[3]刘采豫,刘光荣.关于适应素质教育的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22,(2):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