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园林研究生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06-27 08:20:41
园林研究生论文

园林研究生论文第1篇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构建;河南洛阳

洛阳市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地处黄河中游的南岸,东傍嵩岳,西依秦岭,南有伊阕耸立,北有邙山屏障,中有伊、洛、瀍、涧4条河流贯穿其中,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增强洛阳市经济综合实力,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求,势必要求改善生存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而工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要求发展和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用来维持环境的生态平衡。园林绿化是城市生态的主体,是我国城市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绿色植物是21世纪城市的生命,人们对被污染城市人工环境的厌恶及重返大自然怀抱的渴望,必须靠发展城市生态园林来解决。

洛阳市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以悠久历史文化为依托,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比较发达,现代化气息浓郁和适宜人类居住的山水园林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的目标,动员全市居民广泛参与,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城市品位。

1建设生态城市的要求

所谓生态城市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一个生态城市应拥有优美的生态环境、高效的投资创业环境和良好的人居环境[1]。在这样一个城市里,发展任何产业都必须以不破坏生态平衡为前提,所有的原材料和能源得到最合理、相对最高效率的利用,善待自然、保护环境成为社会公德和人民的自觉行为准则;到处是绿荫草地、青山绿水的城市景观,人的行为与大自然有机结合,相互协调。

要建设生态城市,就必须打造优美的生态环境,园林绿化是改善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举措[2]。要营造生态城市的绿色景观,就必须进一步提高园林绿地的覆盖率,同时丰富城市的园林景观,加大植树种草的力度。宏观层次上城市大环境绿化景观要精选树种,多种树,种好树,大力开展全民植树造林活动;中观层次上要大尺度开发道路绿化景观,对洛南新区道路绿化,东、西出入口绿化,老城区道路绿化带的改造都统一规划设计,突出各绿化带的主导树(花草)种和特色景观,营造色彩丰富和季节变化明显的复层混交林结构;微观层次上社区园林景观要强化精品意识,着重丰富园林绿化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在公园和街头绿地中,营造“一园一特色,一路一景观,一街一景点”的绿化新格局,在这3个层次上建立起来的风景园林绿地系统不仅可以优化本系统在当地的生态防护、基础设施配套等功能,而且可以满足人对自然的需求,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关系,体现出文化休憩、景观形象的功能以及自然属情、审美情趣和精神文化内涵等。

2建立适应生态城市发展的规划建设管理体系

绿化规划是龙头,是创建园林城市的先导,是园林绿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依据。为了避免绿化建设的随意性、盲目性,洛阳市园林局在20世纪90年代初首先制定了《1991~2000年洛阳市园林绿化发展规划》,随后下发了《洛阳市大环境绿化规划》。1995年5月,洛阳市园林局又制定了《1994~2010年洛阳市园林绿化系统规划》。近几年,又先后完成了《王城公园总体规划及景区规划》《龙门东山风景区详细规划》《洛浦公园总体规划及景区规划》《城市出入口绿化规划》。

编制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以指导城市建设,使各项城市活动逐步纳入生态城市建设的轨道,并在规划指导下做到有效、有序地完善和提升现行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结构,改善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提高城市各系统再生能力,促进现行的城市结构、城市功能、城市管理和城市运营向生态城市全面转变。建立强有力的生态城市建设协调机制,强化政府机构在政策导向、规划执行和宏观调控方面的作用,探索建立统一、高效、有序、协调的生态规划建设体制和综合管理机制。

3生态规划和园林植物配置的多样性

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基础[3]。传统城市规划设计往往是把绿地系统作为附属规划,其所关注的内容仅仅是城市产业的结构布局,导致园林绿化只能在不适于搞建筑的破碎空间中见缝插绿,绿地的布局往往缺乏生态指标的研究,至于绿地的功能、生产单位对绿地的要求,则都是在城市物质形体建设完成后才考虑到的,其结果往往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也破坏了城市人赖以生存的生态基础,而建成后的城市环境无论如何也不会考虑到现代人居住对生态绿地的合理要求,因此现代的城市规划设计必须以保护自然景观资源为基础,有景观规划师参与,从整体出发对整个规划区进行综合分析,使其景观结构、格局、自然特征和城市建设相适应,从而达到绿地系统的整体优化利用。

近年来,洛阳市坚持政府组织、群众参与、统一规划、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实行严格的城市绿化管理制度,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合理划定,切实保证绿化用地,做到片、线、点结合,通过调整和优化城市的用地结构,充分利用原有的人文和自然条件,扩大绿地比例,不断增加绿化面积,恢复生态功能和植物多样性。

园林植物配置就是将园林植物材料进行科学的、艺术的组合,以满足园林各种功能和审美的要求,创造出生机盎然的园林境域。“多样性导致稳定性”是一个最基本的生态原理。园林绿地结构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园林绿地系统越稳定,植物群落的相对稳定是建立在生物多样性基础上,生态园林本身就意味着生物多样性。植物是生态园林的主体和基础,单调的植物种类建立起来的园林失去人类的维护是不稳定的;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提高群落的生产力和生态效益,需要复层绿化,这一点没有植物的多样性是无法办到的;同时,应优先选用当地植树种类,以保证园林植物的成活率。

丰富城市景观也需要植物的多样性,再优美、再好看的植物和景观,如果一味地复制也会单调乏味。同样,城市环境状况的多样性,也需要植物的多样性。城市的环境状况复杂多样,夏季城市温度高,需要种植耐热的植物;工厂有污染,需要种植抗污染的植物;缺水的城市需要种植耐旱的植物;盐碱地需要种植耐盐碱的植物;墙体和立交桥绿化需要种植丰富的爬藤植物。总之,要做到适地适树,才能保证植物的多样性。

4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城市品位

园林绿化是城市生态的主体,对于调节气候、防风降尘、减少噪音、保护物种多样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4]。同时,园林绿化是城市的形象工程,也是一种生产力,一座美丽的园林城市,公园绿地就像一颗颗明珠,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凝聚力,最贴近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具有实用性,也最能反映城市绿化的功能性。洛阳市城市绿化建设紧紧围绕创建生态园林城市这个目标,全面启动生态城市建设,突出抓好洛河两岸城市生态景观带建设,发挥洛河在洛阳市建设生态城市的独特优势。洛浦公园的景观形象已经得到市民和外地游客的称赞,生态优势突显,要继续完善提高,抓好植物的调整、更新和补植,增强丰富的植物群落,进行湿地保护,建设“情人岛”,进一步提高文化品位,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5城市园林的生态管理

5.1搞好植保工作,逐步放弃化学农药的使用,利用生物和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

古代森林中,昆虫和植物是食物链的关系,保持着一种生态平衡,一般达不到危害的程度,这得益于生物的多样性和物种之间的相互制约[5]。城市的园林植物种类相对比较单一,如果没有农药的保护,植物将彻底毁于病虫害。但近几十年,使用大量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造成环境污染、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以及杀伤有益生物,逐渐引起了对病虫害生物防治的重视。目前生物防治已成为综合防治当中的重要内容。生物防治有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平衡的作用。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生物防治法主要包括:①微生物的利用。②鸟类、益虫等的利用。③生物农药的利用。生物农药就是利用昆虫的生育原理防治害虫和利用昆虫激素防治害虫的一种方法。通过保护和增加城市中天敌、鸟类、周氏啮小蜂、线虫、苏云金杆菌等,实际上也是增加生物的多样性,从而达到防治的效果。生态园林需要植物的多样性,还需要动物和微生物的多样性,需要鸟类、蛇、青蛙、昆虫、微生物等这些天敌,缺乏生物多样性,会导致病虫害的猖獗繁殖,给园林植物带来毁灭性的危害。

5.2自觉保护城市园林绿地

为了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应采取多种措施来保护园林绿化成果[6]。一是加强宣传,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宣传生态园林的意义,不断教育市民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和文明行为,倡导人们爱护绿地、保护绿化成果;同时保护鸟类和益虫,培养市民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自觉地保护环境;二是开展各种活动来保护绿化成果,如开展“大树认养”、“爱绿护绿”、“老年林”等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增加广大市民爱绿护绿的自觉性;三是制订一些保护城市绿化和环境的条例和规章,以约束人们的行为,逐渐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绿地的社会氛围,营建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城市环境;四是加强绿化执法队伍建设,严格执行园林绿化法律法规。

a

从传统园林发展到生态园林是我国园林发展的总趋势,它要求我们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从环境保护学、行为科学、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城市大环境绿地规划,逐步实现园林建设在城市中到城市融于园林中的过渡。从指导思想上,应将园林环境效益放在园林综合效益的首位,以植物造景为主,进行大面积普通绿化,保护与发展自然风景区,大力发展城市生态园林绿地。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园林城市是城市发展的理性选择[7]。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持之以恒地做好工作,创造更加适宜人们居住和创业的良好环境,以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机遇和挑战,洛阳市应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强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学习和吸收各国和各地区的先进经验,以期进一步加快洛阳市生态园林建设,从而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6参考文献

[1]徐志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园林式城市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14):6774-6775.

[2]姚晔,刘清波.浅谈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J].广东农业科学,2008(6):116-117.

[3]陈烨.谈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的关系[J].现代农业科技,2009(11):72.

[4]李喜平.浅谈城市的生态园林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09(21):108.

[5]许伟,张喜凤.中国生态型城市的建设[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5):791-793.

园林研究生论文第2篇

关键字:环境污染园林绿化城市生态园林

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人口的日益膨胀,高楼林立,增多的工厂,车辆等,形成了交通拥挤以及环境污染,由于人类活动产生大量的固体和气体废物,水质与空气被污染,噪音、光,热及视觉污染、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危机。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影响地球的碳平衡,氧、水、热平衡,人们面临着保护自然环境的巨大任务,因为一切生物都受环境因子的影响,在一定空间里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密切,互相影响、互相适应、互相制约、主要通过食物链进行物质循环过程,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平衡——即生态平衡。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认识到在城市内大量植树,栽花,种草,用园林绿化人为的强化自然生态系统,人们可以利用绿色植物特有的生态功能,通过它们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利用它们吸收有毒气体,减轻空气污染和防尘杀菌,防病治病,用它们降温增湿,调节小气候、减弱噪音、防止沙尘等。

城市与自然融合是城市未来的希望,1977年,国际建筑师协会拟定《马丘比丘》指出:“城市要取得生活的基本质量以及与自然环境协调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建筑,城市与园林绿化的再统一”。近二十多年来,美国正开展城市森林运动,目标是从国土规划入手使国家公园和国家森林覆盖大片国土,城市建立大型公园,创造城市绿地系统中的绿岛,在缓和地球“温室效应”方面作为今后重点,美国计划在城镇地区植树一亿株。每年美国因燃油产生占全球四分之一的二氧化碳,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环境,美国通过植树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并降低美国城镇地区的温度,任务完成以后每年将吸收1800万吨二氧化碳,每年可节约40亿美元能源投资。据法国测定,百货商店每立方米空气中含细菌400万个,而公园内每立方米空气中含细菌100个.据上海园林科研所测定树木的减尘率是38.8%-52%,草坪的减尘率仅为16.0%-39.3%.据测定,松、柏科、木兰科、忍冬科等植物中有许多种类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松、桦、柞、冷杉等植物可分泌杀菌物质,能杀死结核杆菌,白喉菌、霍乱菌、痢疾菌等。

生态园林的建设具体体现在最大限度的提高绿地率和绿视率,提高单位面积绿地中的叶面积系数,合理布置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用改善人居环境来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延长人的寿命,将人类的社会,文化生活融入绿地中,满足人们对自然的需求,使人们在风景秀丽,鸟语花香的环境中幸福、健康的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西安城市生态园林绿化的成就

自改革开放以来西安城市园林绿化得到恢复和发展,1983年市政府提出“四季长青,三季有花”和“绿化、净化、美化”的绿化奋斗目标,并开始了环城公园治理工程,1985年开始建设三桥至秦俑馆的万里风景路,群众义务植树一年比一年深入。截止2004年先后举办过多次花卉、盆景展、吸引了大批群众参加和参观,建成了青龙寺公园,西郊公园,文景公园等等,随着西安城区的扩大,西安市人口已达716万,西安市建成了一环、二环、西安城市绿化得到了飞速发展的良好机遇,不仅道路进行了绿化(包括一环,二环的绿化),增加了张家堡绿化广场、南门、大雁塔南、北广场以及曲江芙蓉园等。西安高新开发区与西安经济开发区都增加了大片绿地,使西安市拥有59座包括部分绿地广场在内的公园,占地总面积1143.7公顷,城市公共绿地面积1267.56公顷,使西安人均绿地达5.03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0.06%,取得了显著的绿化成绩,近若干年来个体绿化公司的发展也为西安绿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西安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意见

在中国大地上,近十年来开展了“园林城市”建设,经表彰达到“园林城市”的已有十二个,其中没有西安市。在去年首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新闻会上,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介绍说:我国共有建制市662个,城市人口4.8亿,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覆盖率分别为30.2%和23.6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83平方米,西安市则低于此项标准。又如我国首批园林城市—南宁市,2002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7.5%,人均公共绿地达8.9平方米,西安市与先进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因此,在看到自己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

一、行道树的规划与建设

西安市行道树的规划建设,大街道优于小街道,僻背的街道更差,甚至没有行道树,炎热的夏季在南二环行走,常常无树遮荫还要晒太阳,因为有些地块根本没有设计行道树;有绿化美称的新加坡近年来特别强调人行步道的遮荫。因此,道路两旁植树不仅要顾及小街、背街、要认真开展对缺少行道树的地方进行补栽。在树种上,特意安排好市树,市花的栽植,对骨干树种如国槐、法桐、榆、银杏、女贞、白皮松、栾、合欢等可搭配其他适地适树进行栽植,在西安市要注意规划建造防护林。在行道树的管理上要严禁架线工对树木的疯狂修剪,要及时用无污染或低污染防治法防治树上的蚜虫、木虱、各种蚧壳虫、红蜘蛛、食叶害虫与蛀干害虫。

二、公园与广场建设

西安市的公园为数不多,特别大型公园太少,有的公园水质被污染,甚至散发着恶臭,从城市生态园林的要求出发,要在城区内比较均匀合理的布局各种类型的公园,特别要建大型公园,以增加城市绿化中的“绿岛”,改善城市环境。在公园设计上强调人性化的理念,作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使人们能在树荫下乘凉、聊天、散步、能零距离接触绿色,休息和享受到新鲜空气、阳光、雨露、鸟语花香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一泓清水,一片绿荫是人们亲近大自然的美好感情,一片湖水可以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人们劳动之余可以沿湖岸散步,欣赏清澈的水面,或是水上泛舟,两三人或四五人划船,戏水,诗情画意陶冶情操,因而公园要有一定面积的水面。西安市十余年来建设了各种广场,除绿化广场外,其它一些广场绿化还不到位,应根据广场情况进行一些周边式,中心式的绿化,栽植树木,建立花坛,草坪或进行各种形式的嵌草铺装。

三、工厂、机关、学校与小区绿化

西安市工厂,机关,学校以及小区绿化自解放以来都很重视,现已涌现出省级园林式单位6个,市级花园式单位15个,绿化美化单位6个,市绿化达标单位34个,特别是新开发区,成片的绿地大量在增加,但在市区里不重视绿化的部门仍然存在,有许多单位至今还没有绿化,因为它们除建筑外全是水泥地面,根本没有绿化空间。在绿化设计方面近些年来以草坪为主或以修剪各种造型的绿篱为主的局面还没有改观,应进行一些绿化改造,在设计方面要强调乔木,灌木和草的科学搭配比例,逐步达到5:3:2以发挥乔木的生态作用。加大对园林绿化的立法管理,建设单位必须预留绿化空间,对破坏园林设施或植物者必须给予相应的处罚。

四、垂直绿化

垂直绿化少占地、见效快,可充分利用墙、栏、柱、坡等栽植藤本植物、攀缘植物、垂吊植物起到绿化、美化作用,例如:爬山虎、迎春、紫藤、凌霄、扶芳藤、藤本月季、金银花、木香、牵牛花等,有计划的推行屋顶花园,西安市立体绿化比较少,应大力发展,将平面绿化上升为立体空间的绿化。

五、加大园林机械现代化的投入

在当前体改中要加强园林机构的领导,而不是削弱;要重视生态园林建设并加大对园林投入,特别是园林机械现代化的投入。有的单位连洒水车都买不起,要建设自动化的喷灌设备,建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将处理过的水用于园林植物的浇灌;在树木修剪方面,现在仍很落后,还是依靠农民架梯上树人工修剪,而在大树的高端根本无法修剪。上海市早在1986年前就对树木修剪养护机械进行研究,用130曲臂式液压登高车,用新加坡引进的液动剪枝工具,一台英国引进的EXENCO160TD型树枝粉碎机进行配套实验,能剪高达10米以上的树枝,每剪下6-8车的树枝,可切割成一车木屑,现场处理树枝不影响交通和市容,木屑可以用来造纸,制纤维板或用于改良土壤。因此,要投入资金加大对园林绿化养护工作的机械现代化,如大树修剪、掘、移植、铺草、绿篱修剪等机械,将会给今后西安园林绿化事业带来更加广阔的前景。

结语

城市园林绿化是充分利用城市中自然条件栽植树木花草,结合园林艺术手段营造园林建筑、小品、园路等设施,为人们创造一个工作,生活和游憩的绿地空间。

城市生态园林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国土绿化的组成部分,惠及当代,荫及子孙,是一项庞大,世代相承的系统工程,应根据二氧化碳和氧平衡理论、吸收有毒气体理论、改善城市小气候理论、促进气体交流和除尘杀菌理论、通过城市园林绿化调整人居环境的生态系统,使城市成为具有生态、自然环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统一,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园林,让我们共同为西安市建成一个“天人合一”的生态园林城市而努力奋斗。

主要参考文献:

陈有民等《园林树木学》1990中国林业出版社

杨赛丽等《城市绿地规划》1995中国林业出版社

王聚保胡年治《西安绿化》1989陕西科技出版社

胡年治丁绮《西安园林》1986西安城市绿化系统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特点

刘福才《园林科技情报》1991城市绿化建设与生态环境关系

李洪溪等《沈阳园林科技情报》1982绿化植物消减噪声作用

贾荣普《园林科技情报》1988浅谈城市垂直绿化

梁全瑾《园林科技情报》1986富有生气的园林空间布局

徐新煌《园林科技情报》1986城市树木修剪养护机械初试介绍

园林研究生论文第3篇

1有害生物的现状

号称松树“癌症”的松材线虫在广东、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地每天都有新的疫点发生,其蔓延之势已覆盖了我国5亿多亩森林。

危害100多种植物的美国白蛾在辽宁、山东、河北、天津等地并未“扑灭”,而且新疫点频频出现,现对北京已成包围之势,正在敲响北京的大门。

国槐的蛀干害虫锈色粒肩天牛,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一直以河南、山东南部为根据地,局部为害国槐、栾树,九十年代中期向东、西、北三个方向出击,成为蛀干害虫的优势种,如今已成为北京市树“国槐”新的重要蛀虫。

从未过长江的北方蛀虫臭椿沟眶象,在本世纪初,跟随寄主千头椿大举入侵上海市,形成严重危害。

日本松干蚧是一种毁灭性害虫,遍及华东各省,如今又向东北扩散,吉林省1994年首次发现受其侵害,至2002年发生面积已达27万亩,成灾面积13.5万亩,4万亩松林在虫口下濒死或枯死。

杉树、柏树的重要蛀干害虫双条杉天牛向北已蔓延到沈阳,大有向东北扩散之势。

光肩星天牛的危害面积已达50万公顷。

青杨虎天牛在黑龙江哈尔滨周边地区再度暴发成灾。

蔗扁蛾是我国新发现的一种鳞翅目钻蛀性害虫,危害香蕉、甘蔗等经济作物,防治难度较大,如今已遍及华东、华中、华北、西南、东北等各地城市园林,危害植物达22科之多,除巴西木、发财树、绿萝、一品红、棕竹、鹅掌柴外,全国各地尤其是城市园林许多木本、草本花卉被其侵害。

杨树烂皮病1999年春在东北全部及华北、内蒙古部分地区流行,被害致死柳、杨等绿化树木近15万株。

松枯梢病在山西、陕西、辽宁大发生,大连沿海地区的大片黑松患病死亡。

银杏大蚕蛾仅在陕西就发生2万公顷,东亚飞蝗在西北、华北再度暴发成灾。

2003年春,长春市因冻害死亡杨、柳树2万余株,由冻害引发病害,严重染病的树木3万多株。

原产南美的水葫芦,学名凤眼莲,作为畜禽饲料、观赏和净化水质的植物被引入并推广种植,后逸为野生,以极快的无性繁殖,形成单一的优势群落。在云南已成“喧客夺主”的心腹之患,占据了滇池10平方公里的水域,破坏当地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堵塞交通,给渔业和旅游业造成重大损失,严重地破坏了生物间生态平衡。

2问题分析

2.1绿化格局的调整改变了原有有害生物的结构

园林植物是城市建筑物、道路之间互相联系并使之成为一体的纽带。国外园林风格不断传入我国,植物配置和种植方式更加多变,如疏林草地、规则绿化等,打破了我国传统园林格局。园林植物种类、数量以及绿化面积大幅度增加,改变了城市中原有有害生物的种类、结构和危害。如今,蛀干害虫、“五小害虫”(蚜、螨、蚧、粉虱、蓟马)和生态性植干病害成为城市园林植物的主要病虫害。

2.2绿化植物的不合理配置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先决条件

害虫与寄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协同进化关系,可以说植物一栽下去就决定了病虫害的发生程度,不合理的种植结构是病虫害严重发生的源头。

2.3城市生态恶化为病虫害的发生开启了方便之门

城市环境是由人工建造起来的特殊生态系统,地上部分往往是空气污染严重、光照条件不佳、人为破坏频发;地下部分往往是土壤坚实、透气性差、土质低劣、缺肥少水、生长空间狭窄,这些直接导致了有害生物的大发生。当某种生态因子达到灾变程度,而养护管理又长期相当不力时,生态平衡将被打破,园林植物病虫害就暴发成灾,发展成为自然生物灾害。

2.4园林植物检疫环节薄弱,外来病虫猖獗

随着国际间植物交流的频繁,侵入型害虫不断传入我国,而我们当地天敌尚不能马上跟踪适应,这些自然控制因素的丧失使侵入型害虫比我国本地害虫具有更大的危害性。严重危害100余种花卉植物的毁灭性食叶害虫美洲斑潜蝇和前面提到的蔗扁蛾就是近年从国外传入的,并在短短两年时间就遍及我国22个省区。

2.5气候异常促使城市园林病虫害大发生

在城市恶劣的生态环境下,园林植物生长势极弱,这时气候方面的因素则变成决定性影响因子。

1999年柳树烂皮病大发生,国家林业局专家组确定为灾变性气候引起。2003年春长春大量树木死亡也是由灾变性气候引起。

3对策:

3.1加强抗性植物品种的选育及应用

植物材料的选择应以植物区系分布规律为理论基础,以乡土树种为重点,以适应城市生态环境,如抗干旱,耗水少,耐瘠薄和土实,抗污染,抗冻害,抗病虫,耐粗放管理等7个方面为树种选择的首要标准。

3.2从规划设计着手,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

从尊重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出发进行园林规划设计,遵循生物共生、循环、竞争的原则,以乔木为主,实行乔、灌、藤、花、草多种植物合理混配的林荫型绿化,造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园林植物群落,形成一个多品种、多层次、互促共存、遮阴效果好的复层种植结构。

北方冬季景观随季节的更替而发生变化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大可不必一味追求完美的绿色,去与自然规律进行无谓的抗争。

3.3加强养护管理,减少有害生物的发生

加强养护管理就是人为地调整适合目的植物生长,而不适合有害生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使目的植物能健康、茁壮地生长,有害生物很难侵入,也不能大量繁殖,对目的植物构成威胁。从根本上解决植物衰退病这一难题。

园林研究生论文第4篇

1有害生物的现状

号称松树“癌症”的松材线虫在广东、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地每天都有新的疫点发生,其蔓延之势已覆盖了我国5亿多亩森林。

危害100多种植物的美国白蛾在辽宁、山东、河北、天津等地并未“扑灭”,而且新疫点频频出现,现对北京已成包围之势,正在敲响北京的大门。

国槐的蛀干害虫锈色粒肩天牛,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一直以河南、山东南部为根据地,局部为害国槐、栾树,九十年代中期向东、西、北三个方向出击,成为蛀干害虫的优势种,如今已成为北京市树“国槐”新的重要蛀虫。

从未过长江的北方蛀虫臭椿沟眶象,在本世纪初,跟随寄主千头椿大举入侵上海市,形成严重危害。

日本松干蚧是一种毁灭性害虫,遍及华东各省,如今又向东北扩散,吉林省1994年首次发现受其侵害,至2002年发生面积已达27万亩,成灾面积13.5万亩,4万亩松林在虫口下濒死或枯死。

杉树、柏树的重要蛀干害虫双条杉天牛向北已蔓延到沈阳,大有向东北扩散之势。

光肩星天牛的危害面积已达50万公顷。

青杨虎天牛在黑龙江哈尔滨周边地区再度暴发成灾。

蔗扁蛾是我国新发现的一种鳞翅目钻蛀性害虫,危害香蕉、甘蔗等经济作物,防治难度较大,如今已遍及华东、华中、华北、西南、东北等各地城市园林,危害植物达22科之多,除巴西木、发财树、绿萝、一品红、棕竹、鹅掌柴外,全国各地尤其是城市园林许多木本、草本花卉被其侵害。

杨树烂皮病1999年春在东北全部及华北、内蒙古部分地区流行,被害致死柳、杨等绿化树木近15万株。

松枯梢病在山西、陕西、辽宁大发生,大连沿海地区的大片黑松患病死亡。

银杏大蚕蛾仅在陕西就发生2万公顷,东亚飞蝗在西北、华北再度暴发成灾。

2003年春,长春市因冻害死亡杨、柳树2万余株,由冻害引发病害,严重染病的树木3万多株。

原产南美的水葫芦,学名凤眼莲,作为畜禽饲料、观赏和净化水质的植物被引入并推广种植,后逸为野生,以极快的无性繁殖,形成单一的优势群落。在云南已成“喧客夺主”的心腹之患,占据了滇池10平方公里的水域,破坏当地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堵塞交通,给渔业和旅游业造成重大损失,严重地破坏了生物间生态平衡。

2问题分析

2.1绿化格局的调整改变了原有有害生物的结构

园林植物是城市建筑物、道路之间互相联系并使之成为一体的纽带。国外园林风格不断传入我国,植物配置和种植方式更加多变,如疏林草地、规则绿化等,打破了我国传统园林格局。园林植物种类、数量以及绿化面积大幅度增加,改变了城市中原有有害生物的种类、结构和危害。如今,蛀干害虫、“五小害虫”(蚜、螨、蚧、粉虱、蓟马)和生态性植干病害成为城市园林植物的主要病虫害。

2.2绿化植物的不合理配置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先决条件

害虫与寄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协同进化关系,可以说植物一栽下去就决定了病虫害的发生程度,不合理的种植结构是病虫害严重发生的源头。

2.3城市生态恶化为病虫害的发生开启了方便之门

城市环境是由人工建造起来的特殊生态系统,地上部分往往是空气污染严重、光照条件不佳、人为破坏频发;地下部分往往是土壤坚实、透气性差、土质低劣、缺肥少水、生长空间狭窄,这些直接导致了有害生物的大发生。当某种生态因子达到灾变程度,而养护管理又长期相当不力时,生态平衡将被打破,园林植物病虫害就暴发成灾,发展成为自然生物灾害。

2.4园林植物检疫环节薄弱,外来病虫猖獗

随着国际间植物交流的频繁,侵入型害虫不断传入我国,而我们当地天敌尚不能马上跟踪适应,这些自然控制因素的丧失使侵入型害虫比我国本地害虫具有更大的危害性。严重危害100余种花卉植物的毁灭性食叶害虫美洲斑潜蝇和前面提到的蔗扁蛾就是近年从国外传入的,并在短短两年时间就遍及我国22个省区。

2.5气候异常促使城市园林病虫害大发生

在城市恶劣的生态环境下,园林植物生长势极弱,这时气候方面的因素则变成决定性影响因子。

1999年柳树烂皮病大发生,国家林业局专家组确定为灾变性气候引起。2003年春长春大量树木死亡也是由灾变性气候引起。

3对策:

3.1加强抗性植物品种的选育及应用

植物材料的选择应以植物区系分布规律为理论基础,以乡土树种为重点,以适应城市生态环境,如抗干旱,耗水少,耐瘠薄和土实,抗污染,抗冻害,抗病虫,耐粗放管理等7个方面为树种选择的首要标准。

3.2从规划设计着手,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

从尊重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出发进行园林规划设计,遵循生物共生、循环、竞争的原则,以乔木为主,实行乔、灌、藤、花、草多种植物合理混配的林荫型绿化,造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园林植物群落,形成一个多品种、多层次、互促共存、遮阴效果好的复层种植结构。

北方冬季景观随季节的更替而发生变化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大可不必一味追求完美的绿色,去与自然规律进行无谓的抗争。

3.3加强养护管理,减少有害生物的发生

加强养护管理就是人为地调整适合目的植物生长,而不适合有害生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使目的植物能健康、茁壮地生长,有害生物很难侵入,也不能大量繁殖,对目的植物构成威胁。从根本上解决植物衰退病这一难题。

园林研究生论文第5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 理论基础 学科特色 研究领域

中国风景园林是在传统园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世界园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1年风景园林成为一级学科之后,围绕学科发展与研究范畴问题有众多的讨论,经过几年的实践,作为一级学科的风景园林理论与学科研究范畴已形成基本统一的观点。各学校应以此为基础,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合适的发展方向,形成自身的学科特色。

一、现代风景园林理论趋势

(一)现代风景园林美学的新标准

(1 )形式美的多样化――东西方园林审美的交融

在古典园林中,东西方对形式美的艺术表现存在明显差别。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园林一直以自然式的山水园林为主要形式,与此相应的是西方古典园林更为重视科学原理的应用,几何形的构图和台地式的地形表现出理性的秩序与严谨的规律,形成了其规则式的园林形式[1]。

但是,在经济发展进入全球化的现代社会,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趋普遍,从目前世界园林的实践情况看,无论是自然美还是规则美,只要是符合地域文化特征的美,都是东西方园林所共同追求的,东西交融的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能创造出具有高雅艺术美的作品。

(2)生态美――风景园林的综合美

艺术美自然是评判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但是,单纯的以艺术美为标准的审美时代已经难以适应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景观是一种社会文化资源,也是一种生态资源,审美观念不能只停留在一些风景名胜震撼人心的地貌上,必须强调绿色空间,不仅是为了游憩和观赏,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正在被破坏和消亡的绿色空间,作为自然一贯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2]。在风景园林理论研究与实践中,运用生态美学的基本原理创造人地和谐的理想生活境域是大势所趋。

(二)生态学理论的深入研究与应用

生态意识在中国由来已久,早在商周时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已经表现了古人朴素的生态观念,即人与自然要保持和谐统一[3]。而今天,风景园林中的生态思想更是普遍,规划中强调尊重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维护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中国风景园林实践领域目前大致可以分为3个层次:景观和园林设计、城乡绿地系统和大地景观规划。不同层次的规划具有尺度、性质上的区别,对生态学理论的应用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对于小尺度的景观和园林设计,适宜用以个体植物为研究对象的植物生态学理论作指导,重点研究园林植物的生态特性,在绿地中形成合理的植物组群结构;对于较大尺度的城乡绿地系统和风景名胜区等的建设,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以及生态系统生态学等理论具有实际意义;对于更大尺度的区域性的大地景观规划,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5]。

(三)社会科学的指引

1.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尊重自然,因而中国古典园林平淡含蓄,形成了自然朴素的山水园林形式。西方文化征服自然的思想贯穿在对自然大加改造的园林中,故西方古典园林规则对称的形式宏伟而华丽。一方面要以继承的态度来保护传统,对于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要在设计中予以保留;另一方面,应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用新的形式对传统文化予以表现,创造具有特定历史文化氛围的现代景观。

2.社会因素的影响

任何园林均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故其内容与形式必定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首先,社会的发展观决定了风景园林的发展方向。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倍受关注的今天,风景园林的建设也必须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兼顾社会、生态、经济三大效益。其次,社会的需求决定了风景园林的性质。当代人对自然环境的爱好以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使园林更注重优美的自然风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再次,社会文化影响着园林的风格[6]。风景园林风格要符合使用者审美心理及文化习俗。最后,国家的政治、法规与经济等因素也会对风景园林产生影响。公众参与规划的政策使园林更能反映大众的意愿[7];法律与规章制度的约束使风景园林更加注意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

3.大众行为研究

环境心理学把人类的行为(包括经验、行为)与其相应的环境(包括物质、社会和文化的)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加以分析。风景园林学要运用环境心理学理论去研究分析人在园林中的行为及心理,从游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去规划设计园林的空间与景观,创造一种能引起游人产生愉悦心理倾向,满足游人活动需求的环境[8]。

二、学科研究领域特色

(一)研究方向

一级学科背景下风景园林的发展走向多元化,学科涉及的内容包括生态学、美学、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范围广泛。根据学科理论基础,风景园林学包括6个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园林植物与应用、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

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是研究风景园林起源、演进、发展变迁及其成因,以及研究风景园林基本内涵、价值体系、应用性理论的基础性学科,包括中外古典、现代园林史和风景园林学科史以及风景园林理论、风景园林美学、评价与管理等。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是营造中小尺度室外游憩空间的应用性学科,研究和实践范围包括城市各类绿地与城市景观等。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是以维护人类居住和生态环境的健康与安全为目标,在大尺度上进行多层次的研究和实践,主要工作领域包括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各类生态地规划与修复等。风景园林遗产保护是对具有遗产价值和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风景园林境域保护和管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传统园林和遗产的保护和修复等。园林植物与应用是研究风景园林植物材料及其养护的应用性的学科。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是研究风景园林保护和利用的技术原理、材料生产、工程施工和养护管理的应用性学科。

(二)我校研究领域及特色

我校风景学科立足华南,面向全国,以现代风景园林理论为指导、吸取和发掘岭南园林艺术的精华,开展科学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和学术优势,重点在下述领域开展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

(1)岭南城乡环境与园林景观研究

岭南园林艺术是立足我国热带、亚热带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当地文化形成的一种园林风格,在建筑风格、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方面形成了特色。我校应以岭南园林艺术为基础,着力于岭南城乡环境与园林景观研究,并结合现代造园艺术、新材料、新工艺、科学发展理念进行环境景观设计,与时俱进,实现现代化。研究岭南特色园林无疑会为我校风景园林学科特色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2)环境绿化适宜植物的研发与配置技术研究

尽管目前广东省从事环境绿化的企业及科研单位较多,但在环境绿化植物筛选的基础研究方面较缺乏,如乡土园林绿化树种筛选与研究、边坡乡土植物筛选与配置研究、适宜河涌治理的植物研究、垂直和屋顶绿化植物筛选等,这些特殊用途绿化植物必将成为以后环境绿化建设植物利用的主导。

(3)生态景观工程技术研究

由于我国在生态景观工程建设方面刚开始起步,且目前能够综合各方面学科进行节约型环境生态绿化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企业和科研单位甚少,也没有相关成果成功转化并形成产业化,所以,生态景观工程技术研究将是风景园林的热点研究问题。我校将开发低碳环境绿化技术、边坡、矿山绿化技术、屋顶与垂直绿化工程关键技术、环境友好植物保护技术等系列节约型环境绿化工程技术,并与企业联合进行成果转化。

三、结语

任何的发展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理论研究应以中国传统园林为基础,借鉴西方园林的成功经验,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立足本土,博采众长,尊重科学,开阔眼界。当今,风景园林已成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其基础理论也正从单一学科向内容更为丰富的综合学科转变,因此,学科的研究也要走向多元化,不同类型的院校根据自身学科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建立各具特色的研究领域。

基金项目:1、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研究项目:《一级学科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12JK339);2、2014年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 园林专业《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

[参考文献]

[1]章志红.中、西方园林艺术差异的探讨[J].安徽林业科技,2003,(2):13-15

[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与景观学的教育[J].中国园林,2004,(1):2-5

[3]姜玮.中国传统美学观“天人合一”与生态美学[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6(2): 22-26

[4]刘家麒.中国风景园林的现状和发展前景[J].广东园林,2005,28(2):3-5

[5]蔺银鼎,武小钢.园林生态学科发展的现状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6,(2):35-37

[6]王丰.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历史的发展对园林艺术的影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 6(11):122-125

[7]曲娟,米淑红,付晓云,等.论我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公众参与[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350-352

园林研究生论文第6篇

袁枚,作为清代中叶的一代文学大家,集优秀诗人、诗论家、小说家和学者的盛名于一身,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盛世,享年 82 岁,开创了一代性灵宗派,居“乾隆三大家”之首,其在当时文坛中的地位和声望无人能望其项背。所以,历代文人学者对袁枚的研究从未止步。回顾两百多年以来袁枚研究与评论的成果,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目前,关于袁枚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袁枚的生平、思想、性情、文学造诣等方面,鲜少涉及袁枚的园林文学创作。因此,针对袁枚的园林文学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研究潜力和价值。 论及园林文学,首先,应明确园林文学的定义。 文因景成,景借文传。中国园林自诞生之日起,便与文学情缘深种,相互依存而发展。李浩先生在《唐代园林别业考论》一书中曾感叹:“园林是土木写成的文学,文学则是用语言材料砌成的一座园林。”【1】迄今为止研究园林与文学关系的着述颇丰,论着主要有:《园林与中国文化》,陈植主编的《中国历代造园文选》,耿刘同《中国古代园林》,王铎《中国古代苑园与文化》,陈从周《园林清议》,陈从周、蒋启霆选编之《园综》等;论文有:陈敏、秦华《论文学与园林的关系》,刘华斌《谈文学艺术与园林艺术的相关性》,岳毅平《论园林与文学之关系》等。

二、本课题研究历史与现状

近代以来,由于受到国外各种理论观点、学术思潮的影响,对袁枚的审视和研究越来越趋于全面和客观,各项研究成果卓着。石玲老师的《袁枚研究的回顾与思考》【6】一文已结合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对袁枚生前及后人研究袁枚的情况,作了详尽的回顾、思考与总结,涉及袁枚的文学理论、文学思想、文学创作、生平事迹、作用影响等各方面研究,在此不再赘述。 在袁枚的园林文学研究方面,相关论着为数不多,且大部分将研究重点放在对袁枚园林艺术思想和实践的探讨上,如: 沈玲《从随园看袁枚的园林美学思想》【7】、《袁枚的生态美学思想研究》【8】,以随园为例,重点研究袁枚“求善”、“求美”的园林美学思想,结合袁枚的园林设计理念,对随园中各景点的建造进行了艺术地赏析;陈国雄《袁枚园林美学思想研究》【9】,侧重于研究袁枚的人生态度与性灵美学思想对其园林美学思想的影响与表现; 毛正树《袁枚的园林思想》【10】,将袁枚的园林思想进行了经验总结,旨在为现代园林绿化与建造提供借鉴与指导; 王英志《袁枚初归随园考述》【11】、《袁枚“一造三改”随园考述》【12】,则聚焦于随园,详细考证了袁枚归隐、改造随园的全过程,论述翔实,再现了袁枚在随园进行的建设与经营活动。

第一章 袁枚与园林

第一节 袁枚其人

一、家世与生平

幼时的袁枚在家中与祖母、母章氏、早孀姑母及四个妹妹相依为命,很早就体味到了生活的疾苦。“其人与笔两风流,红粉青山伴白头。”“富贵岂如闲有味,聪明也要福能消。”【14】赵翼在《读随园诗题词》中如此评述袁枚其人,可谓凝练,但就是这样一位生性风流洒脱不羁之人,终其一生,却与看似封闭保守的园林有着不解之缘,个中原因,只有走近袁枚,走进他的园林生活,方能领悟。袁枚,字子才,小字瑞官,号简斋、存斋。因辞官后归隐于随园,又自号随园山人。康熙五十五年(公元 1716 年)农历三月二日,袁枚生于浙江杭州钱塘东园大树巷的旧居中,这位阳[!]春之子就此开始了他的传奇一生。 袁枚祖籍浙江慈溪,祖父袁錡,有二子三女。二子:袁滨,袁鸿,枚系袁滨之子;三女:姓名不详,但据袁枚在《随园诗话》中的自述可知,长女嫁于慈溪姚氏,次女嫁于沈氏,三女早孀,袁枚称为孙秀姑。袁枚祖上虽为书香仕宦门第,但至其祖父时,家道中落,生活困窘,靠其父袁滨与叔父袁鸿常年在外幕游教书,以维持家计。袁枚天赋文秉又勤勉好学,是乾嘉文坛首屈一指的多产作家。《清史稿?袁枚传》中记载:“(袁枚)着《随园集》,凡三十余种。上自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其名。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可见袁枚着作之丰,知名度之高。

第二节 袁枚与随园

一、随园的来历

园林研究生论文第7篇

关键词:乡村园林规划设计 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乡村需要园林吗? 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但提高的今天,园林、生态环境开始深入人心。众所周知, 乡村既是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细胞, 也是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主要住居地。乡村园林以乡村环境为背景,乡村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土、气候、动植物、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生活习俗。 乡村园林正是在这种综合的环境中孕育、发展、生成, 所以乡村园林与乡村环境密不可分, 故而, 乡村园林和环境也就成为本文的论题。根据人类聚居环境学理论, 作为乡村人们聚居环境的基本背景, 乡村园林作为乡村规划的基础背景, 它对整个村落的布局、特色的塑造和生态环境的保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它的面貌、格局、规划、建设决定着乡村环境的生死存亡。合理而理想的乡村园林, 表面看上去朴实无华, 然而在“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持续发展” 的基本原则指导下, 其内在却是丰富多彩、形态各异、耐人寻味的, 其中, 不乏有许多优点而令今天的城市人神往。当今中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乡村园林在乡村人们聚居环境规划建设中的作用、地位日渐重要。对于迅速城市化的乡村地带, 乡村园林正处于十字路口, 迫切需要予以定位、定性、定向、定型, 而对于当今那些步入病态衰败乡村园林无疑将成为“ 治病” “健身” 的一帖灵丹妙药。 在学术界, 许多工业先进国家早已关注乡村园林这一领域, 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2 乡村园林的含义 “乡村园林”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对其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对象, 目前还尚无完整而确切的定义。单单从字面上看, 它由“ 乡村” 和“园林” 两个概念组成。“乡村”简单的讲就是农村的意思。“园林”是以自然地形、地貌、水体、建筑、构筑物、道路、植物、动物等素材,根据功能要求、经济技术条件、艺术布局等创造出视觉无尽的, 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因此,“乡村园林”是非城市化地区人类聚居环境, 其以大自然真山、真水等自然材料而形成的具有审美价值、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乡村园林的界定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 过去许多传统的乡村园林目前已成为城市园林, 它们不在所研究的范围内。

3 乡村园林的研究目标 乡村园林存在着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 传统乡村园林伴随着农耕文明而出现, 随着工业文明及今后工业文明的进化, 乡村园林同样也在走向现代。其演变的根本动力是乡村人们生活的演变, 乡村园林始终与广大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然而, 它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未引起学术界和规划设计界的关注重视。 从历史的演变着眼, 就乡村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而论, 乡村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地位也不容低估。乡村园林在中国园林发展历程中, 起着基础和源泉的作用, 尤其是乡村园林为城市园林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素材、丰富发展了中国园林文化, 这是确定无疑的。

从现代人类聚居环境建设入手,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 乡村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这种乡村城市化不是意味着把乡村变为城市, 而是在于节约用地和提高乡村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因此, 随着乡村城市化的不断进行, 乡村居民的居住方式、居住文化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 许多传统的聚居村落也将随之消失。乡村城市化使乡村园林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变革: 一方面, 一些有研究价值的传统乡村园林或将要遭到扼杀的命运; 另一方面, 乡村城市化已经或将要产生出新型的乡村园林。新一代的乡村园林应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乡土文化, 创造出具有乡村特色而非城市发展模式拷贝的现代乡村园林, 以改变当今新建村落的平庸无味、千村一色的状况, 这是乡村园林研究的基本目标。

4 乡村园林研究的动态 国外许多工业先进国家在这一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如美国和日本在乡村园林的规划与建设方面都有非常成熟的经验。但由于现有的资料和技术手段有限, 对当前国外在乡村园林领域的研究成果没有更详尽的资料, 但仅此还是可以看出, 国外非常注重对乡村园林、环境的系统研究。 在我国, 有关乡村园林的产生和发展, 尤其是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园林的研究几乎都是一片空白。长期以来, 人们更多地是关注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尽管如此, 仍然存在与之相关的研究, 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4.1 传统地方性乡村园林研究 结合农村园林的实例对江河流域的农村园林的产生原因及其特色分别进行了阐述(陈志华1999) 。此外还有对徽州古典园林有较为详细的研究( 程极悦1987 , 张浪1996) , 这些文章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例。

4.2 传统乡土建筑与乡村园林研究 以彭一刚院士的《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一书为代表, 该书的视点不只停留在乡土建筑上, 而是切入到传统村落的研究, 对村镇的景观进行了分类和分析, 其中包含了构成乡村园林的一些要素。此外,《浙江省新叶村乡土建筑》和《诸葛村乡土建筑》两套乡土建筑丛书的有关章节也阐述了乡土文化和乡村园林的关系。

4.3 历史文化传统与乡村园林研究 以《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古村落: 和谐的人聚空间》两本书为例, 作者从风水的角度阐述了风水思想与风景、园林、建筑及城市设计的关系, 在风水对园林规划的启示”一节中, 着重论述了乡村园林的一种类型—水口园林。在中国古村落的景观建构中, 分别就村落“八景、“十景、水口园林、村落点景建筑等进行了阐述。 从上述的研究成果来看, 虽然有一些与乡村园林有关的研究成果, 但不成系统、很不完善。乡村园林尚未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课题来研究, 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调查、分析论证。

4.4 空间格局演变与乡村园林研究 从人类聚居环境学的角度, 选取从古至今的村落实例, 分析乡村园林的构成元素, 对空间化、时间化等可以量化的元素予以量化, 分析其演变发展。

4.5 现代人类聚居环境与乡村园林研究 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为例, 以生态意识、大地景观等现代思想为世界观, 以“设计结合自然、现代宏观区域园林规划等理论方法为导向, 书中重点分析阐述了欧、美等国现代乡村园林的研究与实践。

5 乡村园林研究的内容 虽然乡村园林只是乡村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是它却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各方面。乡村园林所要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 包括历史、地理、建筑、民俗、社会结构、景观、环境、艺术等等。综合上述分析,提出了下列乡村园林的主要研究内容:

5.1 乡村园林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

5.2 乡村园林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地位和作用。

5.3 乡村城市化和现代化对乡村园林所造成的影响冲击。

5.4 乡村园林与社会形态的内在关系。

5.5 乡村园林与乡村经济的内在关系。

5.6 乡村园林与乡土文化的内在关系。

5.7 乡村园林的基本类型。

5.8 乡村园林的空间格局特点。

5.9 乡村园林的艺术处理。

5.10 乡村园林的未来发展模式。乡村园林研究的重点不在于保护传统的乡村园林, 而在于寻求乡村园林规划建设的规律和特点, 尝试地探索未来乡村园林的发展模式, 以便能切实有效地指导今后乡村规划中的乡村园林规划设计, 创造出超越城市的自然而和谐的乡村人类聚居环境。

6 乡村园林研究的方法 有关我国造园理论很多, 在此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传统的乡村园林, 文献资料是了解乡村园林形态构成的一个重要途径, 它包括地方史书、地方志、家谱等, 这些文献资料对村落的选址、布局、发展等都有详细的记载。目前乡村园林需要大量的基础性研究, 这就必须建立在大量实证的基础上, 然后从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来进行分析、比较, 找出规律。由于传统乡村园林大多遵循自然法则, 随着村落的布局而形成, 很少受到来自外界人为规范的约束。因此, 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乡村园林进行实地调查和测绘, 并结合对当地居民的问卷调查, 了解他们在居住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变化, 以及他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园林, 受到来自村镇规划标准和农村土地使用政策的影响, 因此, 还需要认真领会政策、法规的精神。通过对乡村园林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 通过实证对传统的乡村园林和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园林进行分析、比较, 研究乡村园林的内容和形式的演变; 总结归纳乡村园林的基本类型; 分析乡村园林的构园特色; 找出乡村园林成园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乡村园林研究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 它在景观建筑学、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多角度交叉综合研究。乡村园林的研究方法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还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7 乡村园林研究的意义 乡村园林有别于城市园林, 城市园林是通过人工再现自然, 而乡村园林则是运用自然, 更为朴素地保留着更多的自然真迹, 从艺术追求而论, 如果说, 城市园林是“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那么, 乡村园林则是“虽由天作, 宛自人开”, 各自的艺术倾向不同, 并无艺术的高下之分。但是, 倘若从自然美的角度来看, 乡村园林远比城市园林自然优美。“师法自然”只有从乡村园林中才能获取第一手的灵感源泉, 而目前国内的园林规划设计界在这一领域几乎还处于一片空白, 因此, 对于乡村园林的研究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7.1 建立乡村园林的观念意识 乡村园林虽然早就出现, 但是由于人们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 对乡村园林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 以致于长期以来没有人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 通过建立乡村园林的概念, 使人们对乡村园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从而激发更多的人从事乡村园林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以填补国内在乡村研究领域的空白。

7.2 发掘保护传统乡村园林环境 中国现存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大多为明清时遗留下来的, 而乡村园林由于长期以来受外界干扰少, 因此, 有的乡村园林还保留着宋元时期的风格, 这对中国传统园林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创造现代中国乡村园林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 探讨乡村居民对园林的需求, 以及乡村园林对环境保护和改善生态的重大作用。乡村园林不仅具有朴素的自然美, 而且它和人们的平凡生活保持着最为直接和紧密的联系, 因此,通过对乡村园林和环境保护的研究, 根据乡村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 创造出优美的乡村园林艺术形象, 这对于我国未来乡村规划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滨谊,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