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工商企业管控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10-24 23:36:05
工商企业管控论文

工商企业管控论文第1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

一、内部控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回溯

20世纪40年代以后,内部控制实践与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突飞猛进的发展,内部控制完成了其主体内容的构建,其各项构成要素和控制措施也零星可见,散布于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和实务中,但未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把内部控制当作管理的附属。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特别报告中,承认内部控制超越了与财务部门直接相关的事项。1958年10月,该委员会的第29号审计程序公告《独立审计人员评价内部控制的范围》,对内部控制的定义重新进行了表述,将内部控制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类。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西方学术界在对内部控制理论进行研究时,亦已认识到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的不可分割性和相互联系性,但重点逐步从一般含义向具体内容深化。这一变化的标志是1988年4月AICPA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规定从1990年1月起以文告取代1972年的《审计准则公告第1号》。该公告的颁布和实施是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它首次以“内部控制结构”一词代替原有的“内部控制”。指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并明确解释了内部控制结构的三要素,即控制环境、会计制度、控制程序及它们的具体内容。20世纪90年代后,由美国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国际内部审计人员协会等组织参与的“发起组织委员会”(简称为COSO)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199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全面接受COSO报告的内容,并从1997年1月起取代1988年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公告中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一个企业董事会、管理阶层和其他人员实现的过程。旨在为实现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等目标提供保证。将内部控制结构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5个要素。

纵观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历史轨迹,其理论和概念的演变就本质而言,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形成阶段和发展与完善阶段。20世纪80年代前,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源于内部牵制的理论假设,这一阶段的特点为:在企业内部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内部控制措施、程序和方法,基本上形成了业务处理程序化、业务分工标准化、企业员工间协作与制约制度化,以及与经营目标关联化的理论格局。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一理论在于以内部会计控制为主,重点集中在如何防弊纠错上,使内部控制在面对企业管理实际时显得过于消极和狭窄。鉴于此,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系统论、控制论等理论的影响,以及90年代信息产业和高风险行业兴起的冲击,学术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两种观点。虽然二者存在有一定的差异,但这一阶段的理论特点则反映了人们对内部控制研究重点的转移,即逐步从一般向具体深化,并将内部控制“要素化”,体现了内部控制源于管理阶层的经营方式与管理过程相结合的特点。

二、内部控制理论形成与发展的根源

(一)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等自然科学理论是企业内部控制建立的方法论

20世纪40年代起,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了生产技术的空前提高,其结果导致了生产迅速增长。一方面跨国公司大量涌现,形成了跨越地域的经济垄断集团;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规模扩大,内部职能部门增加,更需要从企业内部进行协调,以达到节约资源、防止差错和舞弊、提高经营效率等经营目标。因此,在客观上要求企业建立包括组织机构、业务程序等在内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机制。而此时的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等自然科学的形成恰好为内部控制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支持。就控制论而言,它是一种研究由各种耦合元素组成的系统的调节和控制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尤其是以研究系统和经济过程如何发挥其功能、如何控制经济过程为目的的经济控制论,成为内部控制的理论依据之一。这是因为内部控制理论在研究每个具体组织的内部经营管理过程,研究每个单位如何发挥它们应有的管理功能及如何对管理过程进行有效调节和控制时所设立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机制和控制的方法与手段,正是依照控制论的一般原理。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的信息论也是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从信息论的角度分析,控制实质上就是一个通过收集、筛选、加工、传输的信息反馈的过程,以指导物流和资金流,按预定目标运行的有效调控机制,其中信息是控制的源泉和依据。它的真实性、及时性是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系统论的诞生,不仅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结出了累累硕果,而且给人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引起了管理方式的巨大变化。依照这一理论观点,把企业当作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若干要素组成的系统,而内部控制则是这一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二)委托理论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和完善的内在根源

按委托理论涉及的领域来分析,它主要研究企业内部的一种契约关系。在这种契约下,人根据委托人的委托,在其授权范围内,以人的名义进行相应的活动。从这一理论形成的现实背景可以看出,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企业从个体业主形式转向合伙制,最后变成公司制形式,是委托———这一问题产生的源头;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资本高度聚集和经营职能的高度专业化为其产生创造了条件;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及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是该理论最终形成的内在原因。从企业总体发展的趋势及实际运行的效果来看,公司制企业是一种最高的企业组织形式,即,投资人或股东将企业资产的经营活动权交由经营管理阶层承担,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特别是它们与控制权的分离,使委托———关系存在成为必然。可见,企业作为一张由各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契约组织,是多种委托———关系的集合,为使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建立健全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是解决不利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内部机理。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实践也证实了委托理论是其发展和完善的内在根源。

(三)审计方法的改变和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增强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推进器

在审计发展的初期,审计方法主要采取详细审查,详细检查企业全部会计凭证,计算复核所有账户余额,进行账证、账账核对。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业务活动日趋繁杂,无疑于对传统的审计方法形成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抽样审计的方法便应运而生。抽样审计方法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益增加的审计任务带来的难以进行详细审计的问题,但却带来了由于审计人员主观判断而形成的审计结论可信度下降的现实情况。另外,如前所述,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净资产的拥有者(投资者和债权人)迫切要求企业管理阶层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为此,许多国家从法律法规的层面上来督促企业外部审计人员更加注重内部控制的审查,一系列案件的发生和有关法令的颁布,在增强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同时,也使企业注重自身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以尽量避免注册会计师拒绝接受委托审计或提出保留性的审计意见。

(四)政府是内部控制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从内部控制发展的实际情况看,之所以如此迅速,除企业内部管理要求的一系列因素外,政府是推动其发展的一种主要外部力量。20世纪70至80年代,美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内部控制的实施。如1977年的《反国外行贿法案》中规定了每个企业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针对80年代美国出现的一些舞弊性财务报告和企业“突发”破产事件,招致了国会一些议员对财务报告制度提出了质疑,其中所关注之一,是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的恰当性。为此,成立了“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该委员会的目标之一,就是增加内部控制标准和指南,其工作成果就是著名的COSO报告。从报告的内容来看,既对以往内部控制定义进行了修正,又为设计更广泛的内部控制系统提供了指南。我国政府于1996年12月,由财政部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以及199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等一系列规定和通知,在推动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实践的同时,也大大地推动了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和完善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高建兵。委托关系与会计控制权浅论[J].财会月刊,2000(4)。

[2]马崇明,贾成。论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与完善[J].当代财经,2000(12)。

[3]史金平。现代企业的委托[J].经济史,2000(2)。

[4]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论改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J].会计研究,2000(9)。

[5]李风鸣,韩晓梅。内部控制理论的历史演进与未来展望[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7)。

[6]周晓蓉。我国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探讨[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7)。

[7]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3,5(2)。

工商企业管控论文第2篇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各层次、各环节整体科学高效的管理控制制度的有机体系,是由一系列控制政策和程序所组成的系统。目的是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有序、高效的运行,保证企业资产的完整与安全,防范各种经营风险,及时防止和纠正错误与弊端,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经营运作信息的及时准确。它是通过企业内部高层管理者乃至每一名员工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进行的科学高效的相互制约的行为规范。

1企业应科学合理完整地制定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制定内部控制制度,首先必须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并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科学严谨的经营管理循环。就制定内控制度而言,我认为企业的高层领导在企业经营的设计理念上就应该高度树立制定内控制度的观点和意识,注意从建章建制向整体框架的构建与认真实施转变,做事应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积极主动、科学严谨的制定有序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经济越发展,内部控制制度就越重要。企业上至领导下至每一位员工、在每项业务和环节上都必须按内控制度办事,使企业的内控制度真正起到确保企业资产安全和完整、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防范各种经营风险、发现和纠正弊端和错误,确保企业的经营运作有序、科学、高效。企业可采用业务循环法,将企业整个交易循环事项的过程,划分为销售和收入的循环、采购和付款的循环、生产过程的循环、筹资和投资的循环、货币资金的循环五个关键性环节,并据此制定各环节的科学、规范、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2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2.1人员素质的控制

主要包括对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控制。人是内控制度的主体,首先企业高层的管理人员,应该具备很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否则制定科学合理、严谨有序的内控制度就成为一句空话。而制定了内控制度就需要具有相应素质的员工来执行,如果人员素质不符合要求,控制措施就会失效。所以企业应按照不同岗位的要求,招聘不同学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竞聘上岗,科学合理地安排,使每个职员所担任的职务与其所具备的素质、能力相称,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把所担任的工作做到最好。内部控制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因此就高层管理者的控制而言,首先是其应德才兼备,并深知明确实施内部控制的主体,是最大限度强调高级管理层的控制责任,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其次是要设计和协调好各部门、各环节的关系,加强内部的民主监督机制和控制检查制度,防止经营者侵犯国家利益、或非法牟取私利。内部控制是由人来设计和实施的,就会计工作人员素质的控制而言,首先要不断加强会计人员思想道德的修养,使其做到遵守国家、企业、行业的各项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其次应建立岗前培训,定期不定期的业务再教育,确保会计人员政治上过硬,业务上精通,确保会计工作正确规范严谨,并能适应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只有这样科学严谨的内控制度才得以有效实施,保证企业的经营有序科学高效,企业才能在日益竞争的经济环境中得以生存发展壮大。

2.2组织控制

首先是不相容职务分离,即经营业务的授权者与执行者要分离,执行者与记录者、监督者要分离。要注重把握①在决策层内部要有明确的透明度、合理的权利分割与牵制。特别应充分发挥董事会必要的集中决策,集体领导,形成即相互支持与协助,又相应提醒与制约的优势,落实监事会与职工代表大会应有的监督检查作用。②决策过程中应有的科学程序以及决策与管理体系中应有的结构层次。对企业的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由于它们涉及的资金或资产数额很大,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影响重大,有时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为了防止资产的浪费和流失,就必须有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来把关。其次,对外投资、资产处理、资金调度以及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如资产重组、收购兼并、担保抵押、财务承诺、关联交易等)的决策一旦作出,其执行过程也必须由不同部门和不同人员相互监督和制约。就会计工作而言,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务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应分离、相互制约。实践证明,为了使内部控制行之有效,三项职务必须分离,资产保管与会计核算相分离,经营责任与会计责任相分离,授权与执行、保管、审查、记录相分离。

2.3业务程序及信息质量的控制

企业为保证各项经济业务科学高效有序的运行,就必须科学合理的规定内部业务程序。控制的要求是,按组织控制的要求和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分工,授予各机构及各层次管理人员相应的审批权,强调任何机构人员不经合法授权不得行使审批权,也不得越权审批,对已经发生的业务必须按照会计控制的要求及时、正确、全面的反映和记录,并复核记录内容,保证会计信息的正确及时完整。会计信息是企业中最重要的信息,因此,建立和和健全会计信息系统,是完善会计制度设计、信息质量控制的主要方面。企业必须根据现行的会计制度及有关法规,建立一整套完整的会计科目表,建立严格的原始记录和凭证连续编号制度,建立定期盘点制度、对账制度、内部稽核制度,建立定期的会计分析制度。只有科学的经营运作,高质量的信息反馈,企业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及时改进控制,及时提出新的更科学的决策。

2.4资产保护控制

内部控制的各种控制方式都具有保护资产安全的作用,对不同类型的资产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

2.4.1货币资金的控制。货币资金是企业流动性最强、控制风险最高的资产,大多数贪污、诈骗、挪用公款等违法乱纪行为都与货币资金有关,因此加强企业货币资金的管理和控制,才能确保经营活动合法而有效。货币资金应实行集中管理模式,建立货币资金预算审核制度,实行钱账分管,相关岗位及相关人员应相互分离和制约,货币资金支付业务应按照申请、审批、复核、核准支付的程序办理,货币资金的收入应及时上缴财务部门。

2.4.2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控制。首先要加强实物资产的数量控制,定期进行实物盘点并将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核对,确保账实相符。对主要资产企业应通过保险来保护资产的安全。其次要加强实物价值的控制,定期对实物质量、市场价值进行检查,实事求是提取跌价和减值准备,。对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的投资要进行可行性研究与分析,并进行风险效益的计算,确保投资的价值。在建造过程中要加强监督、严格管理,完工后及时组织竣工验收,确保资产完整入账。

2.4.3债权性资产的控制建立应收账款回笼和催收责任制,通过对企业应收账款科目同客户应付账款科目相核对,发现差错及时纠正,对账期超过信用期的应及时反映,列入重点管理,加强催收,防止应收账款失去诉讼时效,对账龄进行分析,对可能造成的呆账或坏账及时处理,以免失去受偿机会。定期对债务人资信进行评估,并根据企业特点和情况计提坏账准备金。

2.4.4预算控制预算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预算是以数量、金额来体现预算内企业工作方针和经营决策的综合经营计划。预算控制的基本要求是编制的预算必须体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并明确责权,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应允许经过授权批准对预算进行调整,使得预算更加切实可行,应及时或定期反馈预算执行情况。

工商企业管控论文第3篇

成本作为企业价值创造的源泉,也是企业产生利润的驱动力。对成本进行管理才能达到节约耗费、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纵观国内外连锁企业成本控制的研究,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国外学者注重理论研究,我国学者注重对连锁企业成本控制存在问题的探讨,从研究内容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1 国外研究现状

连锁经营是现代流通体系的基本组织方式,它的经营范围覆盖整个商品流通业和服务业。国外学者一直对连锁经营进行研究,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1 连锁概念的产生

连锁是指在统一所有权或者统一的战略决策的批零一体化的多店铺零售体系。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本质把现代化工业大生产的原理应用于商品流通业。最终实现经营活动的标准化、专业化和统一化,从而达到提高规模效益的目的。

连锁经营是一种经营制度和商业组织形式,它是指经营同类商品或服务的若干企业以一定的形式组成的联合体,在统一规划下进行专业分工,在分工的基础下进行集中化管理。连锁经营有三种类型:直营连锁、自愿连锁、特许连锁。直营连锁是最基本的连锁的形态,所有的门店都在总部的统一领导下经营。而自愿连锁是在自由连锁的基础上,各个门店有较高的自主权,只是在部分的业务范围内合作。特许连锁是总部与加盟店依靠契约结合的一种形式。

1.2 连锁经营的发展

连锁经营最早产生在美国,美国仍然是世界上连锁经营最发达的国家。美国连锁经营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859年,美国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家连锁店“大美国茶叶公司”。在这之后,各个连锁企业相继成立,到1900年,全美连锁企业已发展到58家。1930年,美国人迈克尔?库伦在牙买开设了世界第一家超级市场,这一时期,连锁经营与超级市场相结合。1954年,麦当劳发展连锁店,连锁经营步入成熟、规范的轨道。发展到1980年,连锁经营进入全面国际化阶段。经营手段多样化,行业多样化。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连锁经营已经渗透到发达国家的零售、餐饮、服务各个领域。

国外学术界对连锁经营的研究经历了若干阶段,在对各个阶段连锁经营活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了相应的连锁经营的成本管理理论。

①交易成本理论。1937年,科斯第一次提到交易成本的概念,1960年,他在《社会成本问题》中明确使用了交易成本概念。交易成本是由于企业的专业分工与市场价格机能之运作,使用价格必须付出代价。交易成本泛指所有为促成交易发生而形成的成本,不同的交易往往就涉及不同种类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企业是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的统一。

②战略成本管理理论。最早由20世纪80年代英国学者西蒙提出,之后,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价值链理论,后来价值链理论成为战略成本分析的主要工具。1998年,美国罗宾?库泊提出了战略成本管理体系。战略成本管理理论认为连锁经营企业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的变化和企业内部战略管理的需要,通过建立成本管理系统对成本结构进行分析,为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③标准成本法理论。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产生了标准成本法。之后传到法国、瑞士等国。标准成本法将成本计划、成本分析、成本控制等有机结合建立成本控制系统。在西方的工业企业中广泛得以应用。标准成本法侧重与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它将原来的事后成本核算变为事中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它是成本控制史上的里程碑。但是这种传统的成本控制的方法受技术进步的制约发挥作用的空间有限,之后被现代作业成本法所代替。

④作业成本法管理理论。作业成本法简称ABC法。库柏和卡普兰于1988第一次提出了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是一种以作业为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方法。它认为在生产过程中生产会导致作业,作业会导致耗费,耗费会形成成本。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的标准成本法的缺陷。从传统的标准成本法发展到现代的作业成本法,是成本会计发展的趋势。

2 国内研究状况

2004年中国零售业实施全面开放,外资连锁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对本土连锁企业冲击很大。我国连锁企业起步晚,规模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我国的连锁企业成本管理的研究受制于连锁企业发展滞后的影响,理论的研究远远跟不上连锁经营实践发展的步伐。对于连锁企业成本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零售连锁企业的研究上,在对手机连锁企业、餐饮连锁企业、药店连锁等企业的成本控制的研究中主要从原料采购、商品储运、企业管理、商品销售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2005年6月,赵霞在《商业连锁企业的成本管理》一文中,从供应链、价值链、作业链三方面来谈商业连锁企业的成本管理,她认为商业连锁企业的成本管理是基于成本领先战略下企业各个层面全面的成本管理。

2007年5月,朱小燕在《浅议连锁经营企业成本控制研究》一文中,指出当前我国连锁经营企业成本控制存在以下的问题。表现在:

①没有形成统一的中央采购制度,采购成本增加。

②在物流成本控制上,经营者没有系统分析和研究整个物流的过程,物流成本控制标准不统一,导致物流成本过高。

③连锁企业门店多,门店房租成本的控制存在问题。

④人力资源管理上,人岗不匹配。

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策略。

2012年李红琨在《作业成本法在中国连锁餐饮企业成本管理中应用研究》一文中提到作业成本法强调成本动因和结果的关系,对中国连锁餐饮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进行了成因的分析,得出了作业成本法对成本管理有重要的意义的结论。

2012年3月,杨引娟在《零售连锁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一文中对连锁企业物流成本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优化组织机构、建立完善物流信息系统、共同配送、完善供应商、采购一体化、完善库存、运输成本控制的策略。

2013年4月雷杰在《关于商业连锁企业成本管理问题的研究》一文中总结了商业连锁企业在原料采购、商品储运、企业管理、商品销售等方面成本管理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最后指出企业管理者要积极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技术,实现对成本的管理和控制,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3 结 语

综合上述国外和国内文献资料分析,发现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连锁企业成本控制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随着信息技术的兴起,传统的成本管理方式己经不能满足现代管理的需要,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先进的高科技信息处理技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更大发展。

②成本控制是基于成本领先战略下的企业整体全面的管理。而不仅仅是某一个环节,某一个阶段的控制。

③加强供应链管理,以提高企业流程效率、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从而控制和降低企业总成本,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工商企业管控论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年金基金,基金托管,商业银行,银行风险

一般说来,商业银行在托管企业年金基金中面临的风险是很小的。但是由于企业年金基金对于基金受益人来说极为重要,关系到退休后的生活质量,一旦企业年金在托管中受到重大损失,后果就会极为严重,甚至会影响社会的稳定。这是因为,企业年金基金托管实行市场准入制度,政府一旦授予了某个机构企业年金基金托管资格,就在一定程度上用政府信用为这家机构的企业年金基金托管业务进行了担保。所以,商业银行在托管企业年金基金业务中容不得半点马虎,否则,不但基金受益人不答应,政府也不答应,最终会导致商业银行自身的重大损失,甚至倒闭。所以,仔细查找商业银行在企业年金基金托管中面临的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防范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商业银行在企业年金基金托管中可能遇到的风险

反思商业银行在企业年金基金托管业务中的整个流程,笔者认为商业银行应该高度关注以下几种风险:

1.控制风险

所谓控制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企业年金基金托管业务中,由于内部控制制度在设计或运行中出现差错而导致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企业年金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是一种新兴业务,而且发展很快,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无论在设计上还是在运行中,可能会出现差错。例如,由于内部控制设计上的疏忽,可能会出现不相容职务没有分离;由于商业银行内部某些高层领导人跨级直接对一线员工指示或越权指示,可能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失效等等。控制风险的存在可能会诱导商业银行内部员工的舞弊,后果将是很严重的。英国老牌银行巴林银行的倒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内部控制不严,银行员工金融投机失败。企业年金基金是基金受益人的保命钱,决不能因商业银行的控制不严而遭受损失。

2.信誉风险

所谓信誉风险是指由于所托管的基金出现问题而导致托管银行的信誉受损的可能性。导致信誉风险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的有以下三项:(1)企业年金基金投资失误或失当,基金收益不良,甚至亏损。这种情况下,尽管基金托管的商业银行没有责任,但是由于连带效应,社会公众对商业银行的评价也会降低。(2)企业年金基金其他管理主体舞弊。在企业年金治理结构中,最为核心的责任主体是年金基金的受托人,受托人要为委托人制定年金基金投资策略,选择、监督、更换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并负责收取年金缴费及向受益人支付年金待遇。法人机构受托人可以兼任账户管理人和投资管理人,若这种受托人要舞弊的话,托管银行几乎是无能为力的。当舞弊被揭露后,受托人要受制裁,托管银行的信誉也将受到损害。(3)商业银行内部的业务差错。在执行企业年金基金托管业务时,有些员工出现一些小差错是难以避免的,若这些小差错被现代媒体片面地扩大和渲染,那对银行的信誉也是有损害的。

3.竞争风险

现代市场上,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基金托管作为一项低风险、高收益的服务项目,自然会成为各个商业银行竞相争夺的对象。竞争可以促进市场的发展,但对于参与竞争的商业银行来说,竞争则意味着潜在的损失。首先,竞争使得既使满足了政府基本要求的一些商业银行也不能取得企业年金基金托管资格;其次,竞争可能会导致个市场利润的降低。价格竞争会导致企业年金基金托管人收入的直接减少,质量竞争会导致企业年金基金托管的成本增加,结果,无论价格竞争还是质量竞争都会导致利润的减少;最后,竞争可能诱发商业银行间的相互诋毁,损害整个行业的形象和利益。总之,竞争意味着风险。

二、商业银行在企业年金基金托管中的风险控制措施

1.对控制风险的控制

对于控制风险的控制,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健全内部稽核监控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二是加强员工的诚信教育。所谓内部稽核监控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是指一个机构内部有关稽核、审计、监督、控制的一系列程序和规则,是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的制度保障。只有有了科学的制度并严格执行,控制风险才能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然而,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而且制度是人制定的,在严密的制度也有漏洞,所以诚信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商业银行要在人员的招聘、培训、激励、晋升等各个环节贯彻“诚信至上”的原则,保证即使制度存在漏洞,员工不但不会为了私利而加以利用,而且会主动向银行管理层反映漏洞,甚至提出修改意见。

2.对信誉风险的控制

针对信誉风险的成因,对症下药是最好的措施:(1)加强信息沟通,提供信息服务,降低基金的投资风险。企业年金基金托管人要密切关注基金投资管理人的投资风险问题,及时向受托人和监管部门提供相关信息,降低投资风险,防止投资失误。(2)在接受基金托管委托时,要综合考虑企业年金基金的治理结构和基金受托人的诚信度及对待风险的态度。免费论文参考网。对于除了基金托管人外,主要基金管理角色全由一个利益集团担任的企业年金基金,要保持高度的关注,关注基金的内部控制风险;对于基金受托人诚信度有问题的基金,商业银行要坚决与之划清界线;对于基金受托人风险偏好很强的基金,商业银行要谨慎接受委托,防止日后信誉受损。(3)妥善处理内部员工的小差错。免费论文参考网。企业年金业务的社会影响巨大,商业银行要与媒体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妥善处理内部员工的小差错和各种突发事件。

3.对竞争风险的控制

从根本上来说,单个商业银行是无法控制竞争风险的。但是,面对竞争风险,商业银行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还是可以有一些作为的。这包括:(1)加强同业间的沟通,防止出现两败俱伤的竞争。这是可行的,因为企业年金基金托管市场是一个寡头垄断市场,竞争者数量有限,相互沟通起来成本并不高。而且,基于共同的利益,达成妥协或默契是很可能的。(2)加强对竞争风险的分析和衡量。商业银行充分了解了竞争风险的成因和程度后,参与企业年金业务时,根据风险收益原则,就可以做出恰当的决策,降低损失。免费论文参考网。假如,某个商业银行通过分析认为,由于市场竞争,即使自己具有了进行企业年金基金托管的条件也永远不可能拥有客户,那么它就不必进行企业年金基金托管业务的初始投资,这就避免了投资损失。

参考文献

[1]菲利普?乔瑞,《金融风险管理师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孙建勇,《企业年金运营与监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

[3]刘惠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对策》,经济要参,2000(5);

工商企业管控论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年金基金,基金托管,商业银行,银行风险

一般说来,商业银行在托管企业年金基金中面临的风险是很小的。但是由于企业年金基金对于基金受益人来说极为重要,关系到退休后的生活质量,一旦企业年金在托管中受到重大损失,后果就会极为严重,甚至会影响社会的稳定。这是因为,企业年金基金托管实行市场准入制度,政府一旦授予了某个机构企业年金基金托管资格,就在一定程度上用政府信用为这家机构的企业年金基金托管业务进行了担保。所以,商业银行在托管企业年金基金业务中容不得半点马虎,否则,不但基金受益人不答应,政府也不答应,最终会导致商业银行自身的重大损失,甚至倒闭。所以,仔细查找商业银行在企业年金基金托管中面临的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防范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商业银行在企业年金基金托管中可能遇到的风险

反思商业银行在企业年金基金托管业务中的整个流程,笔者认为商业银行应该高度关注以下几种风险:

1.控制风险

所谓控制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企业年金基金托管业务中,由于内部控制制度在设计或运行中出现差错而导致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企业年金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是一种新兴业务,而且发展很快,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无论在设计上还是在运行中,可能会出现差错。例如,由于内部控制设计上的疏忽,可能会出现不相容职务没有分离;由于商业银行内部某些高层领导人跨级直接对一线员工指示或越权指示,可能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失效等等。控制风险的存在可能会诱导商业银行内部员工的舞弊,后果将是很严重的。英国老牌银行巴林银行的倒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内部控制不严,银行员工金融投机失败。企业年金基金是基金受益人的保命钱,决不能因商业银行的控制不严而遭受损失。

2.信誉风险

所谓信誉风险是指由于所托管的基金出现问题而导致托管银行的信誉受损的可能性。导致信誉风险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的有以下三项:(1)企业年金基金投资失误或失当,基金收益不良,甚至亏损。这种情况下,尽管基金托管的商业银行没有责任,但是由于连带效应,社会公众对商业银行的评价也会降低。(2)企业年金基金其他管理主体舞弊。在企业年金治理结构中,最为核心的责任主体是年金基金的受托人,受托人要为委托人制定年金基金投资策略,选择、监督、更换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并负责收取年金缴费及向受益人支付年金待遇。法人机构受托人可以兼任账户管理人和投资管理人,若这种受托人要舞弊的话,托管银行几乎是无能为力的。当舞弊被揭露后,受托人要受制裁,托管银行的信誉也将受到损害。(3)商业银行内部的业务差错。在执行企业年金基金托管业务时,有些员工出现一些小差错是难以避免的,若这些小差错被现代媒体片面地扩大和渲染,那对银行的信誉也是有损害的。

3.竞争风险

现代市场上,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基金托管作为一项低风险、高收益的服务项目,自然会成为各个商业银行竞相争夺的对象。竞争可以促进市场的发展,但对于参与竞争的商业银行来说,竞争则意味着潜在的损失。首先,竞争使得既使满足了政府基本要求的一些商业银行也不能取得企业年金基金托管资格;其次,竞争可能会导致个市场利润的降低。价格竞争会导致企业年金基金托管人收入的直接减少,质量竞争会导致企业年金基金托管的成本增加,结果,无论价格竞争还是质量竞争都会导致利润的减少;最后,竞争可能诱发商业银行间的相互诋毁,损害整个行业的形象和利益。总之,竞争意味着风险。

二、商业银行在企业年金基金托管中的风险控制措施

1.对控制风险的控制

对于控制风险的控制,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健全内部稽核监控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二是加强员工的诚信教育。所谓内部稽核监控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是指一个机构内部有关稽核、审计、监督、控制的一系列程序和规则,是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的制度保障。只有有了科学的制度并严格执行,控制风险才能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然而,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而且制度是人制定的,在严密的制度也有漏洞,所以诚信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商业银行要在人员的招聘、培训、激励、晋升等各个环节贯彻“诚信至上”的原则,保证即使制度存在漏洞,员工不但不会为了私利而加以利用,而且会主动向银行管理层反映漏洞,甚至提出修改意见。

2.对信誉风险的控制

针对信誉风险的成因,对症下药是最好的措施:(1)加强信息沟通,提供信息服务,降低基金的投资风险。企业年金基金托管人要密切关注基金投资管理人的投资风险问题,及时向受托人和监管部门提供相关信息,降低投资风险,防止投资失误。(2)在接受基金托管委托时,要综合考虑企业年金基金的治理结构和基金受托人的诚信度及对待风险的态度。免费论文参考网。对于除了基金托管人外,主要基金管理角色全由一个利益集团担任的企业年金基金,要保持高度的关注,关注基金的内部控制风险;对于基金受托人诚信度有问题的基金,商业银行要坚决与之划清界线;对于基金受托人风险偏好很强的基金,商业银行要谨慎接受委托,防止日后信誉受损。(3)妥善处理内部员工的小差错。免费论文参考网。企业年金业务的社会影响巨大,商业银行要与媒体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妥善处理内部员工的小差错和各种突发事件。

3.对竞争风险的控制

从根本上来说,单个商业银行是无法控制竞争风险的。但是,面对竞争风险,商业银行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还是可以有一些作为的。这包括:(1)加强同业间的沟通,防止出现两败俱伤的竞争。这是可行的,因为企业年金基金托管市场是一个寡头垄断市场,竞争者数量有限,相互沟通起来成本并不高。而且,基于共同的利益,达成妥协或默契是很可能的。(2)加强对竞争风险的分析和衡量。商业银行充分了解了竞争风险的成因和程度后,参与企业年金业务时,根据风险收益原则,就可以做出恰当的决策,降低损失。免费论文参考网。假如,某个商业银行通过分析认为,由于市场竞争,即使自己具有了进行企业年金基金托管的条件也永远不可能拥有客户,那么它就不必进行企业年金基金托管业务的初始投资,这就避免了投资损失。

参考文献

[1]菲利普?乔瑞,《金融风险管理师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孙建勇,《企业年金运营与监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

[3]刘惠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对策》,经济要参,2000(5);

工商企业管控论文第6篇

2006年高级会计师考试已经结束,仍然是开卷考试。其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以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剧情为背景,通过某财经大学举办的辩论赛,正反两方围绕晋商在加强票号内部管理的经验教训,分别以“晋商文化值得弘扬”和“晋商文化值得反思”为题,提出了正、反方观点。要求考生从现代内部控制理论和方法角度,分析、判断并指出晋商在内部控制中的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作为一名考生,当笔者拿到这道题后,尽管对内部控制理论条文很清楚,可却不知如何下手。

晋商是中国最早的商人之一。明、清两代是晋商的鼎盛时期,而乔家的许多谋略,如诚信为本、以义制利、勤俭吃苦,群体精神,公平竞争,讲究信用和质量等,在中国经济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一、内部控制的发展和管理理论的关系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证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促进法律法规有效遵循和发展战略得以实现等而由单位管理层及其员工共同实施的一个权责明确,制衡有力、动态改进的管理过程。不难看出,内部控制是随着管理活动的出现而出现的,并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而发展。现代内部控制概念的出现及其理论的形成源于20世纪以后,其基本理论是由外部审计人员为了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而提出和发展的现代管理理论。这一理论的出现促使内部控制由模糊的思想进入到“内部牵制阶段”,即:劳动分工的提出有利于实现内部牵制,组织的发展为内部控制的实施找到了基础,管理控制职能的提出则确定了内部控制的重点。

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管理理论进入了行为科学理论阶段,促使管理者开始重视企业中最有活力的影响因素――人。管理理论的发展影响了内部控制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管理理论发展到以战略管理为主的企业组织管理阶段,这一时期,管理理论开始重点研究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的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谋求企业的生存发展并获取竞争优势的问题。与此相适应,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内部控制理论发展进入了“内部控制结构”阶段,提出控制环境,会计学说和控制程序是内部控制学说的三个要素。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普遍使用,原有的企业组织难以适应新的、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管理理论者又提出了从企业管理制度、流程、组织等多方面进行创新,这时内部控制进入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与监督五项要素构成。将这五个要素贯穿于企业管理中各个方面,不难看出管理因素纳入了内部控制范畴。

控制不仅是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而且也是管理成败的关键。为此,在20世纪90年代末到今,美国科索委员会于2004年9月的研究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将内部控制上升至全面风险管理的高度来认识,指出风险存在于企业管理的始终。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区别风险的预警主流,并形成危机处理系统,以应对无处不在的风险。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包括控制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等八个要素,致力于识别可能发生的风险,以规避风险,检测漏洞,并制定出处理风险的方案,以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内部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企业管理中控制职能的深入和发展。

二、晋商管理制度的可取之处

在长期经营管理中,晋商深深认识到:“号事之兴衰,全在人位之高下。”事在人为,得人则兴,失人则衰。晋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经营手法,具有独特的效用。晋商称雄商界五百年,其先进的管理制度主要表现在:

(一)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

一个企业能不能用好管好人,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大公无私、严于律己、不断进取的总经理。因为总经理拥有资本经营管理大权,在企业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这种体制是封建文化传统的延续,具有家长制的特征。从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这一点说类似现代企业制度,但比现代企业制度更具有集权性。总经理在企业的地位,决定着企业能否任人唯贤和知人善任,决定着企业职工人格塑造能否坚持始终如一。应该说,晋商在这一点上总结出了一套经验,形成了经理负责制,他们认为:商号经理聘用,唯才是举。同时,明确投资者与经营者的职责权限,注重选用业务强、德才兼备的掌柜。

(二)创建顶身股制度,实施激励机制

人力股制度是晋商企业管理机制中最有特色的、也是最有创造性的,在晋商的实践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它不仅为财东带来了极高的经济效益,也使经营管理人员获得极大的利益。激励经理和伙计的物质利益与商号的发展休戚相关,辛劳所得要到最后分红时才见分晓,这就使企业的员工不再抱按酬付劳、得过且过的苟且心理,“人人都可当东家”的灿烂前景摆在每一位票号人的面前。不难看出,人力股已把票商和票号的命运紧紧栓在了一起。当然,晋商的“人力股”不是每个职工都能得到的待遇。在这方面,晋商有着自己的衡量和考核标准,是由劳动者的品质、能力和绩效来决定的。如:商号新招的员工学徒期为三年,三年期满合格,才能录用为正式职工。而正式职工一般要经过几年的锻炼,在思想和业务等方面表现良好,德、勤、能、绩表现优秀者才能顶股。可以说晋商所创造的顶身股制度,是一项能极大刺激职工奋发进取精神的有效劳资制度。

(三)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进行有效约束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要想长治久安,没有规章是不行的。晋商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制定了严密且有些苛刻的号规,为商号或是票号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商号还是票号,都具有连锁的性质,所以对分号和总号之间的关系、业务经营的原则和工作人员的具体要求,都规定得比较详尽,内容也非常细致、严密。如:商号人员设置的原则是“因事设人”绝不“因人设职”,也就说以岗位定人,绝不因人定岗。这一方面能够体现人尽其才,同时也避免人浮于事。这样精干的机构设置,大大提高了商号的办事效率,减少了管理费用,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为晋商资本的稳定、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

三、内部控制与管理控制职能的关系

内部控制强调的重点是管理的控制职能,但内部控制超越了单纯的管理控制职能。内部控制的内容可分为风险控制、管理控制和作业控制三个层次。其中,风险控制是在设置和实现整个组织的长期目标和战略规划时必须考虑相应的风险,制定适合企业自己情况的发展战略和具体规划;管理控制是为了确保整体目标能够进一步分解和实现而进行的组织和权责分派,其根本目的是使所有组织成员以一种合作的形式执行本职工作,以最终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作业控制考虑的是作业层次为确保具体的作业和任务得到恰当执行而设置的程序性的控制。内部控制中虽然强调了控制的职能,但是也包含了决策,计划,组织,领导等职能,并把这些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虽然内部控制的范畴超越了管理控制,其本质仍然是一种管理控制活动,其目标的实现不能脱离其他管理职能的配合,而其他管理职能又影响、制约着内部控制的实施,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笔者认为,内部控制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部分,应与经营管理过程有机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凌驾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之上。因此,企业要改善经营管理,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借助于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能够为单位管理层实现目标提供合理保证,但由于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管理层的逾越行为和串通舞弊等原因,难以确保其实施必定取得成功,所以说内部控制也并不是绝对的保证。

工商企业管控论文第7篇

关键词:煤炭企业;工商管理;系统化;内部控制

1煤炭企业工商管理系统化的原因

煤炭企业工商管理系统化模式的创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1煤炭企业工商管理工作薄弱

煤炭企业工商管理工作基础十分薄弱,调查分析之后发现,煤炭企业工商管理工作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工商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煤炭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工商管理工作一直以来没有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人力、物力、财力没有足够的支出,而且缺乏技术支持,导致煤炭企业工商管理工作比较滞后,无论是工作质量,还是工作效率都比较低。(2)工商管理的体制不完善。煤炭企业工商管理在新的时期需要有完善的管理机制来提供保障。大多数煤炭企业因为自身在工作的过程中对工商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完善。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整个企业工商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就得不到提高。(3)缺乏民主性和科学性。煤炭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民主性和科学性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工商管理的过程中,大部分企业的管理只是高层领导的个人决议,缺乏必要的民主性。没有民主作为保障的决策,自然也就缺乏科学性。缺乏民主性和科学性的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自然得不到保障。

1.2煤炭企业工商管理的必要性

煤炭企业工商管理系统化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自身在不断完善和变革,企业的各项机制以及企业的各个部分设置都不断趋向完善,在企业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要求企业工商管理系统化,以此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同时煤炭企业工商管理系统化是社会发展的外在要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企业工商管理系统化就是其具体表现。

1.3煤炭企业工商管理系统化的重要性

(1)提高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企业工商管理是企业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调控的重要手段,随着企业工商管理不断朝着系统化方向发展,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效果越好,发挥了企业自身的操控能力,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和质量。(2)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在新时期发展的目标,在新的时期煤炭企业工商管理系统化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企业来讲,是企业自我调控的主要手段和主要方式,使企业的发展朝着预定的目标健康、快速发展。(3)有利于促进企业工作模式的转变。煤炭企业工商管理系统化的过程中,对企业的其他工作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带动作用,使企业的各项工作不断朝着科学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对于企业自身来讲,推动了企业工作模式的转变,实现了企业的自我变革。

2煤炭企业工商管理系统化的具体措施

煤炭企业工商管理系统化是社会发展对企业提出的要求,也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自我变革。

2.1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

煤炭企业在新的时期,要认清自身定位,找准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确定自身发展的目标,使企业的发展朝着正确的方法发展,为工商管理系统化提供正确的方法保证。

2.2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煤炭企业在新时期的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企业工商管理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主体作用,加强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要鼓励工作人员的自我学习,不断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工商管理系统化提供智力支持。

2.3加强工商管理工作宣传教育

在新的时期要充分使用新的媒体设备,不断对工商管理的工作内容、作用以及新时期时展的要求,进行宣传教育,使工作人员认识到工商管理系统化的作用,积极参与到工商管理工作之中,不断提高工商管理过程中各项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2.4坚持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

企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在工商管理系统化工作中也是如此,要积极使用新时期新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时代气息,从而不断提高企业工商管理系统化水平,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煤炭企业在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

3小结

煤炭企业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新时期煤炭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使用新的理念和新的工作方法来进行自我调控。工商管理系统化既是时代对企业发展的要求,也是企业自身变革的要求。新时期要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提高煤炭企业工商管理系统化程度,促进企业在新的时期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曹辉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煤田地质局

参考文献:

[1]崔冽.现代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下作业成本法的研究与探索[A].2011年中国航空学会管理科学分会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1.

[2]刘西林.以大柳塔煤矿为例浅析煤炭企业现场管理信息化精益管理模式[A].2010内蒙古煤炭工业科学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

[3]宋建新.地质勘探企业实施精细化财务管理问题研究[A].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