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党建人才工作计划(合集7篇)

时间:2022-04-07 11:38:19
党建人才工作计划

党建人才工作计划第1篇

一、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回头看活动,着力加强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

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行了深刻阐述,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要求。根据中央统一部署和上级党委的工作安排,我公司于2011年3月至8月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了巩固学习实践活动成果,公司将开展回头看活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深刻认识这次学习教育活动的重大现实意义和紧迫性,在上级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紧紧抓住“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这些关键环节,精心组织,高质量地完成这项任务。要以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活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注重实效,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达到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目标。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主动谋划对策,以知难而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应对各种挑战,以科学的态度和辩证的思维破解各类难题,努力把企业面临的外部压力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推动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二、继续深化“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切实加强各级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当前企业面临的市场经济环境对领导干部的精神状态和领导企业科学发展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公司各级党组织要把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干部能力素质作为当前事关企业成败的重要战略任务来抓。

要按照公司党委的要求和创建标准,继续深入开展“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认真总结创建活动经验,积极探索创建活动规律和方法,在分析班子现状、查找班子问题、落实整改措施中推动创建工作进一步深入,切实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职工群众信任和拥护的“四好”领导班子。要实现“四好”领导班子创建和党建工作与绩效考核的有机结合。

要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的整体素质。继续加大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强化他们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进一步提高他们把握市场规律、引领企业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要切实落实好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在领导班子内部努力营造鼓励探索、支持创新、相互宽容的良好氛围,不断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进一步完善领导班子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注重发挥班子集体的智慧和合力,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决策能力和水平。

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不断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要继续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使综合素质、工作实绩和群众公认成为我们选拔和任用干部的基本依据,切实将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群众认可度高的干部培养和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要加大干部交流力度,进一步优化班子的年龄、知识和专业结构,增强班子整体功能。要加强后备领导干部选拔培养工作,完善后备领导干部人才库。要继续坚持干部任前考核和公示聘用制度,扩大职工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要继续完善不适岗干部的调整和退出机制。对那些经过长期考察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干部,从既有利于企业发展又兼顾其历史贡献的立场出发,在做通思想工作的前提下,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岗位调整,尽可能地让每一名干部都在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尽可能地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继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

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继续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各级党组织的工作重点之一抓好、抓实,力争抓出成效。要深入贯彻十七大提出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按照我公司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关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路和要求,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坚持以人为本,加大为人才服务的工作力度。要满腔热情、坚持不懈地为人才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用实际行动感召和凝聚各类人才,真正把吸引高水平人才,培养、使用和管理好现有人才作为各级党组织的重要工作。

要按照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要求,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学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公开、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人才选拔机制,全面推进和创新人才强企战略。

要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通过政策支持、精神激励和待遇提高来不断改善各类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氛围,形成聚人才、兴人才的良好公司面。

要继续遵循人才分级培训原则,配合行政,统筹抓好战略性人才和一般性人才的培训工作,加大人才培训工作的力度和广度,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   1  

2011年公司党委工作计划相关文章:

2011年党委工作计划

农村党风建设工作计划

中学学校党建工作计划要点

2011年党支部党建工作计划

2011年基层党建工作计划

市水务局2011年党建工作计划

2010年机关党建工作计划

2010年学校党建工作计划

查看更多>>

要进一步加大对社会人才的引进力度,并切实采取措施保障其待遇,做到一视同仁。对那些思想品德、业务素质特别优秀的外聘人员,可以考虑提拔重用,为他们发挥才干、创造业绩、实现价值创造条件。

四、继续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进一步夯实企业党的组织基础。

全公司各级党组织要以创新的精神,积极推进企业党建工作,在谋大公司、议大事、把方向上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保证企业正确的发展方向。要在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方面发挥保证监督作用,在促进企业生产经营任务完成方面发挥支持协助作用,在企业重大问题决策方面发挥沟通参与作用,在构建和谐企业方面发挥指导协调作用,在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和群众工作方面发挥领导组织作用。

企业党建工作的重心在基层,基础在基层,创新在基层,活动在基层。全公司各级党组织要充分重视并切实加强基层党建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扩大党组织的工作覆盖面。要针对高度分散、流动性强、环境艰苦的企业特点,以优化组织设置、创新工作方式为重点,构建有利于项目(车间)支部开展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发挥项目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努力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加强对党支部工作的指导和考核。各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对党群干部的业务培训,对个别工作水平相对较弱的党支部,要加强对他们的指导,帮助他们练好内功,增强做好党务工作的能力。要加强对党支部建设情况的检查和考核,通过制定有效的检查和考核办法,保障各项党建工作目标得以实现。

要继续抓好党员队伍建设,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工作方针,抓好发展党员工作,严格程序,确保质量。要深入开展“双培养”工作,努力把生产经营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生产经营骨干,使党员成为企业的优秀人才。要进一步严格党内组织生活,认真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坚持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定期组织开展学习、参观、研讨等形式多样的主题党日活动,在活动中增强党性意识,陶冶志趣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塑造健康心理,激发先锋作用。

五、加强思想宣传和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要认真贯彻落实2011年职代会精神,广泛宣传2011年企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目标任务以及实现目标任务的重点难点、措施办法,以此来统一思想、激发智慧,凝聚力量,从而形成上下同心、共谋发展的良好公司面。

要充分发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的作用,积极研究探讨新形势下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按照“面向基层、服务一线、融入管理、贴近职工”的要求,做好在深化改革和转换体制机制过程中的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及时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确保企业持续稳定发展。要突出抓好一线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市场形势、质量安全和企业信誉等方面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职工的危机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品牌意识和效益意识。

要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的途径和办法,大力开展和谐文化、质量文化、安全文化、廉洁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企业文化理念,积极引导职工树立遵纪守法、廉洁从业、忠于职守、诚信经营、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的价值理念和职业精神,努力营造融洽的内外部氛围,为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要继续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巩固并扩大我公司多年来所取得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常抓不懈,扎实工作。要继续建立健全领导机构,明确创建目标,丰富创建内容,落实创建措施,争取更好的创建效果。要继续开展文明单位、文明集体、文明职工评选活动,将创建活动同生产经营紧密结合起来,切实达到促进改革、保证发展的目的。

要加大集团视觉识别规范手册的推行力度,严格标准,加强监督检查。公司党委将适时组织抽查,促使各项目在工程进度、质量、安全、形象建设上得到整体提高,并以此作为文明单位考核、评选的重要内容。

六、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和反腐倡廉工作,努力营造健康稳定的内部环境。

继续加强党风廉政教育,通过教育使企业领导人员更好地贯彻落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以及中央纪委提出和重申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自律七项要求等制度。

要继续推进廉洁文化建设,结合企业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管理理念,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方式,营造“廉荣贪耻”的氛围,建立完善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廉洁从业长效机制。

要严格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依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责任和压力落实到人,把责任制的执行始终贯穿于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各项工作之中。

要继续推进效能监察工作深入开展,发挥惩处的治本作用,维护国有资产安全运行。以群众举报和检查发现的案件为线索,继续加大查办案件的力度,加大对企业领导人员违反“七项要求”和“三重一大”制度行为的查处力度,扎实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七、加强对群众工作的领导,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全力推进和谐企业建设。 【2】

2011年公司党委工作计划相关文章:

2011年党委工作计划

农村党风建设工作计划

中学学校党建工作计划要点

2011年党支部党建工作计划

2011年基层党建工作计划

市水务局2011年党建工作计划

2010年机关党建工作计划

2010年学校党建工作计划

查看更多>>

全公司各级党组织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正确处理好企业发展和职工发展的关系。

各级党组织和工会要继续加强和完善企业民主建设,积极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下发挥职工民主管理作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落实职代会的各项职权,充分发挥职代会在劳动关系处理中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要认真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方针,深入一线,贴近群众,认真倾听职工心声,清楚把握职工思想动态,畅通职工意见反映渠道,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处理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以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加强信访维稳工作,保持企业稳定。

要继续深化群众性创新创效活动。要坚持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团建,支持工会和共青团组织开展好各种劳动竞赛、技能比武、合理化建议和争创青年文明号、争当青年岗位能手活动,组织开展好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努力使广大职工共享企业改革发展成果,为促进和谐企业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3)

2011年公司党委工作计划相关文章:

2011年党委工作计划

农村党风建设工作计划

中学学校党建工作计划要点

2011年党支部党建工作计划

2011年基层党建工作计划

市水务局2011年党建工作计划

2010年机关党建工作计划

党建人才工作计划第2篇

一、以学习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动力,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上来,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努力提高企业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实现集团公司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有力的政治保证和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重点,加强集团公司党的思想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

一是 必须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大力实施学习创新工程,重点解决一些党员、干部不学习、疏于学习、学风不正、学用脱节等问题,着力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切实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取得新成效,努力建设一支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干部队伍。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履行组织党员学习的职责,紧紧围绕服务中心工作,创新学习方法,丰富学习内容,完善学习制度,真正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战略任务落实到基层。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学习,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努力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以自己的示范作用带动党员干部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各级党员干部要着力在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质量、提升学习效果上狠下功夫,自觉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努力使学习过程成为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的过程,成为增长新技能、练就硬本领的过程。

二是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必须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回头看活动,认真总结成功经验,努力形成有利于学习研究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导向,不断推动学习实践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在推进集团公司科学发展的进程中,要坚持认真学习的优良传统,善于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不断推进和深化科学发展观同企业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创造性地提出发展理念,确立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力争掌握了工作的主动权,战胜各种困难挑战,继续保持集团公司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在当前推动集团公司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历史转折关头,新知识、新经验、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掌握新知识,摸索新经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促进新发展,要求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注重学习。

三是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中之重。以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把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加强党性修养结合起来。

(二)、以贯彻落实两条例(即党委颁布的《党委工作条例》和《党支部工作条例》)、建立实施一个考核(集团公司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为重点,加强集团公司党的制度建设、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是 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突出理论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认真落实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不断创新党委中心组学习形式,切实提高各级班子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坚持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进一步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结构,发挥班子的整体合力。继续推进“四好”班子创建活动,健全完善班子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各级班子的监督考核,调整充实基层单位领导班子,努力造就一支“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学习型领导班子队伍。

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领导干部党性教育,促进领导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按照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认真贯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注重选拔有才干、实绩突出的干部。加强岗位锻炼,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干部。完善和实施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体系。 (1)

2011年党委工作计划相关文章:

中学学校党建工作计划要点

2011年党支部党建工作计划

2011年基层党建工作计划

市水务局2011年党建工作计划

2010年机关党建工作计划

2010年学校党建工作计划

2010年企业党建工作计划

2010年村党建工作计划

【返回 栏目列表】

三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基层党建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建立实施《集团公司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细则》加强评价考核,持续不断改进,使企业基层党建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深入开展创建“红旗”党支部活动,进一步健全落实基层党支部工作目标责任制,大力推行基层党支部书记责任目标考核奖惩办法。高度重视基层党支部书记的选配和培训工作。

四是强化党员的教育管理。坚持和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规范党员管理,严格党的组织生活。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突出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要坚持每个季度召开一次支部党员大会,每月召开一次党支部委员会,年度至少组织党员上2次党课。认真开展好每年一次的民主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坚持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制度。建立完善党员培训、活动阵地。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怀、爱护基层党员。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注重培养和吸收优秀管理人员、优秀专业技术人员、优秀生产一线员工入党。提高党员发展质量,优化党员队伍结构。

五是抓好人才队伍建设。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观念,高度重视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竞争激励、择优聘用的用人机制,积极营造尊重人才、造就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优良环境。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建立完善人才培训机制,广泛开展各种培训,强化培训考核,增强培训效果,全面提升员工素质,打造优秀团队。注重全员学习,推进学习型企业建设,健全激励机制,形成自觉学习、自我提高的良好氛围。通过学习型企业建设,造就一大批适应不同岗位的人才,形成人才梯队,为企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三)、以党内民主建设为重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一是必须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要严格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规则,不断增强重大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要积极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营造党内民主讨论、民主监督的环境,保障党员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要严格实行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保证政令畅通,保证集团公司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二是开好集团公司党代会,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进一步规范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维护和发展好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

三是要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重点解决一些党员和干部宗旨意识淡薄、严重脱离群众、对工作不负责任、作风漂浮、得过且过等问题,以优良党风促进工作作风。

(四)、以落实《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责任制》为重点,扎实推进党风和反腐倡廉建设各项工作,推进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坚持以惩防体系建设为统领,加强党风和反腐倡廉建设。按照实行好党风建设、经营管理“一岗双责”的要求,探索反腐倡廉教育机制;完善制度,探索融入管理的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党风建设监督机制。改革创新,积极探索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工作途径。以作风建设为重点,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用权行为的监督,巩固和发展“七项要求”、“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的成果。

通过教育使企业领导人员更好地贯彻落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以及中央纪委提出和重申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自律七项要求等制度。要继续推进廉洁文化建设,结合企业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管理理念,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方式,营造“廉荣贪耻”的氛围,建立完善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廉洁从业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依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责任和压力落实到人,把责任制的执行始终贯穿于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各项工作之中。以落实《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责任制》为重点,扎实推进党风和反腐倡廉建设各项工作,推进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探索反腐倡廉教育机制;完善制度,探索融入管理的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党风建设监督机制。改革创新,积极探索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工作途径。以作风建设为重点,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用权行为的监督,巩固和发展“七项要求”、“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的成果。

二、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突出重点、创新改进,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坚持以人为本,把思想教育和严格管理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强对员工的理想信念教育、形势任务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弘扬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精神,建设以爱国奉献为追求,以人本管理为核心,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学习创新为动力,具有时代气息、健康向上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树立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关爱员工的企业形象;深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文明程度和生活品位。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2011年党委工作计划相关文章:

中学学校党建工作计划要点

2011年党支部党建工作计划

2011年基层党建工作计划

市水务局2011年党建工作计划

2010年机关党建工作计划

2010年学校党建工作计划

2010年企业党建工作计划

2010年村党建工作计划

【返回 栏目列表】

(一)、围绕企业中心任务,扎实开展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继续坚持好党委政治工作会、党委书记例会和思想政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增强会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员工思想信息月报和员工思想调查制度,及时准确地把握员工思想动态。提高政工干部素质,增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创新先进人物的宣传推广工作,充分发挥先进人物的典型引路作用和教育作用。

一是以贯彻落实集团公司2011年工作会议精神为重点,广泛宣传2011年企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目标任务以及实现目标任务的重点难点、措施办法,以此来统一思想、激发智慧,凝聚力量,从而形成上下同心、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广大员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创业精神,尽快把十一冶集团公司打造成内有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外有影响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主业强大、辅业丰满、多元化、集团化、充满活力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内一流施工企业。

二是以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十个一” 工程为重点。即:1、建设好一网站(集团公司网站的完善);2、办好一张报(《十一冶讯》);3、建立一橱窗(集团公司宣传橱窗);4、唱响一首歌(十一冶之歌);5、组建一系列文体社团(文艺、书画、体协等);6、建立一块项目文化宣传栏(项目部文化宣传栏);7、实施一行动(关爱行动);8、办好一场演讲会(讲讲我身边的共产党员演讲会);9、打造一个青年文明工地;10、建好一支服务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按照面向基层、服务一线、融入管理、贴近员工的要求,积极研究探讨新形势下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及阵地的建设,以此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变化为要求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从机关走向基层,从基层走向班组、走向岗位、走向个人。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理顺员工情绪,做好经常性走访同时,力争把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位、做到人,确保收到实效。

三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坚持把抓改革发展与创建文明单位相结合,统揽各项文明创建活动,统合各方资源和力量,突出抓好员工诚信意识教育和环境治理,着力提升员工素质和矿区形象。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各类文明典型的带头示范作用。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员工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宣传教育,加强“五五”普法依法治理等工作。

四是抓好员工队伍建设。加强员工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员工爱岗敬业意识,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感、归属感。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员工成长、成才,以创建学习型企业、实施素质工程为载体,制定实施员工教育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加大岗位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增强员工执行力。完善并严格执行员工管理制度,增强员工纪律意识,教育引导员工自觉遵守劳动纪律,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要突出抓好一线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市场形势、质量安全和企业信誉等方面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员工的危机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品牌意识和效益意识。

五是突出解决员工实际问题。进一步关注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完善安全设施装备,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减轻员工劳动强度。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做好扶贫济困工作,开展送温暖活动和各种助学活动。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加强“两堂一舍”(员工食堂、澡堂、单身宿舍)管理。

(二)、以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的途径和办法为重点,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系统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完整先进的企业文化体系,形成责任明确、运作规范、综合考评的企业文化长效工作机制。发挥企业文化在企业改革发展中的导向、凝聚、规范、激励、约束、纽带、融合和辐射作用,着力打造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切实提高文化软实力的认识。深刻认识先进企业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成立企业文化建设推进办公室,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切实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日常管理。按照集团公司“二次创业”的目标要求,依据已提炼出的理念层和企业实际需求,结合企业愿景、企业使命、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企业战略等科学性的制定《十一冶建设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纲要》。《企业文化建设三年规划》和2011年推进计划,出台公司《企业形象执行手册》的标准,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系统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培育共同价值观。努力构建完整先进的企业文化体系,形成责任明确、运作规范、综合考评的企业文化长效工作机制。

二是建立集团公司《企业形象执行手册》的标准,实施企业视觉形象系统的应用,严格执行,确保集团公司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的唯一性,确保公司整体形象的统一性。加大对“十一冶”的宣传推广力度,扩大应用范围,在高举“十一冶”这面旗帜的同时、全力塑造“十一冶”的良好形象。   3  

2011年党委工作计划相关文章:

中学学校党建工作计划要点

2011年党支部党建工作计划

2011年基层党建工作计划

市水务局2011年党建工作计划

2010年机关党建工作计划

2010年学校党建工作计划

2010年企业党建工作计划

2010年村党建工作计划

【返回 栏目列表】

三是努力打造具有建筑施工企业特色的项目文化建设。应着力于培育项目制度文化、培育项目改善文化、培育项目团队文化、培育项目执行力文化、培育项目技术质量文化、培育项目安全文化、建设项目廉政文化。创建创新的项目文化,确保项目施工过程的全方位控制,进而实现管理升级,树立了良好的项目形象才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并且赢得业主、占领市场。

三、完善群众工作机制,按照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落实、统一督查、统一考核的“五统一”要求,加快机制建设,加强对党群组织的领导,形成齐抓互动、共同发展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党群组织的优势和作用,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全力推进和谐企业建设。

一是各级党组织和工会要继续加强和完善企业民主建设,积极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下发挥员工民主管理作用、维护员工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坚持和完善员工代表大会制度,落实职代会的各项职权,充分发挥职代会在劳动关系处理中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深入一线,贴近群众,认真倾听员工心声,清楚把握员工思想动态,畅通员工意见反映渠道,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处理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以维护好员工的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加强信访维稳工作,保持企业稳定。认真抓好班组建设,抓好劳动竞赛活动,在取得实效上下功夫。创新“巾帼建功示范岗”活动,激励和引导女员工在平凡岗位上建功立业。

二是加强“党建带团建”工作。抓住服务党政中心工作和青年成长成才主题,发挥出共青团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以青年职业生涯导航规划、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和青年文化阵地建设等活动为载体,为青年成才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广大青年为企业改革发展贡献聪明才智。加强各级团组织自身建设,增强团组织凝聚力,激发团员青年的生机与活力。

  4  

2011年党委工作计划相关文章:

中学学校党建工作计划要点

2011年党支部党建工作计划

2011年基层党建工作计划

市水务局2011年党建工作计划

2010年机关党建工作计划

2010年学校党建工作计划

2010年企业党建工作计划

党建人才工作计划第3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作者简介]易后余(1974-),男,安徽金寨人,宁波工程学院学生处副处长,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地方文化。(浙江宁波315211)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2010年度科研计划项目“‘卓越工程师’培养中构建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路径探索”(课题编号:Y201018879)的研究成果、宁波市2010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借助‘三维管理’育成‘四方通才’——‘卓越人才’培养中加强学风建设的路径探索”(课题编号:YGH-04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028-03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全国有61所高校成为首批试点单位。该计划旨在培养“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师后备人才,对于高等教育对接社会需求、全面提升工程教育质量意义深远。学风建设在推动工程教育质量提升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卓越计划”中构建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并适应工程技术需要的应用开发型人才,是当前试点高校的迫切任务。

一、树立“德育为先”的学风建设思想引领机制

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实践证明,学风建设必须要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形成合力,才能取得实效。因此,明确学风建设的思想引领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家的现代人才观首先要求一个人要品质卓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学生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教育部颁发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及实现途径”也明确指出培养的学生“要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因此,在卓越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风建设必须要坚持“德育为先,品行为本”的学风建设思想引领机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学生成才意识,解决“培养什么人”的关键问题。

明确了“德育为先,品行为本”的学风建设思想引领机制,在构建学风建设长效机制中就要更加注重学生伦理道德、诚实守信、社会责任等人格品行的完善。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等等。把德育渗透于学风建设的各个环节,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成才意识,激发学生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这对于整个学风建设规划的组织与实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以学生党建工作促进学风建设

同志曾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我们的民族就是这样的民族,我们的政党就是这样的政党。”①“卓越计划”的实施,着眼于优秀工程人才的脱颖而出,这与我国党建的核心思想高度一致。“卓越计划”试点高校学生党建与学风建设在育人目标上具有高度一致性,两者互相促进又互相渗透,其良性互动对于培养卓越人才、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大有裨益。因此,所有试点高校的党建工作应该围绕教书育人这个中心来展开,通过学生党建凸显学生党员的先进性以及其在学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从而增强高校党建的针对性、有效性以及亲和力、感染力。把党建工作落到实处,与学风建设水融,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形成百舸争流、万帆竞发的良好局面,这样的党建工作才有吸引力、号召力和生命力。

学风建设是开展学生党建工作的良好平台,试点高校在推动学风建设中,要做到党员发展规范化、党员教育全程化、党员引领示范化、机制创新常态化,明确卓越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从而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要达到学生党建促进卓越人才培养的目标,一是要做到学生党员发展的规范化。“在大学生心中,培养和发展什么样的人入党,是一种导向,一个标尺。大学生在感受这种导向和标尺的过程中,深化了对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理解,从而自觉地向着这个目标努力。”②因此,“德才兼备”“民主公平”“从优吸收”的原则必须要坚持。二是坚持学生党员的教育全程化。各级党组织都要把学风建设作为学生党建的重要内容,并将之作为学生支部建设的核心工作来抓。强化学生党组织的学习型特征,实行学生党员的公开答辩述职机制,陈述集体或个人在学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取得的成效等,以增强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三是重视学生党员先进典型的示范激励作用。试点高校应以学风建设为支点,积极开展学生党员学风示范寝室、学生支部创新奖、学生党员先进集体、优秀学生党员等评选活动,激励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创先争优。四是注重学生党建工作机制的互动创新。注重学生党员和普通同学的互动、教师党员和学生的互动、党建带团建的互动、学校与社会的互动等,整合各种资源,为试点高校学风建设夯实基础、积聚力量,提升大学的办学层次和水平。

三、实施第一、二、三课堂联动,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实施第一课堂与第二、第三课堂的联动,开展适应“卓越计划”的教学实践改革,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风建设机制。一是实施课程体系重组等第一课堂改革工程。依据教育部的“卓越计划”培养通用标准,遵循工程集成与创新的特征,重构现有的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推动专业课程和工程伦理等公共课程的教学改革。着力推动CDIO和基于项目等研究型、经验型教学方法的改革,聘请企业一线的工程专家执教工程前沿、工程经验等方面的课程,鼓励常态化和工程能力导向的考试制度的创新,加大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加强“卓越计划”配套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建设以及教学改革成果的培育,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主动性。

二是实施企业实习实践等第二课堂改革工程。实施3+1的教学模式,在企业顶岗实习的一年中,每个学生都应该有“双导师”,即一名学校的专业导师、一名企业的工程师导师。双导师制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工程项目,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工程技术开发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联合行业、企业建立工程教育实践中心,探索学校、企业、政府的合作教育机制,为学生提供获取工程经验、工作经历等的工程环境,鼓励学生在工程历练中提炼毕业设计选题,在顶岗实习中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对毕业设计的考核从知识阐述为主转向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主等。

三是实施学生社会实践等第三课堂教育工程。大力开展以社会服务、创新创业、专业训练、社会调研、生活磨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青年领袖培养计划等为载体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服务教育、体验教育,培养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框架下勇于担当、善于合作、长于实践、乐于奉献的完善人格,并将各社会实践载体纳入卓越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团队化组织、项目化运作、课程化管理和学分化考核,实现学校学习和社会学习的对接,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第三课堂的全面联动,为卓越计划中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形成搭建教学改革及实践的平台,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无论是第一课堂、第二、还是第三课堂,都要注重工程能力训练,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标准对工程素养和工程技能提出很高的要求,不但要有相应行业的质量、环保、安全、服务意识,还需要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具有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等。有鉴于此,“卓越计划”试点高校的学风建设应围绕学生工程能力的训练而展开。各试点高校一是要出台工程能力训练实施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扎实基础的工程人才。工程能力训练的组织与实施应由校长领导,分管校长负责,教务处统筹,各二级学院组织实施,分别通过工程训练、科技竞赛、设计研发、职业素能拓展等途径,实现优良学风的培育及优秀学生的培养。二是要注重工程师资的培养及校内工程技术教育环境的建设,解决“卓越计划”学风建设中学生工程开发能力的提升问题。试点高校应大力引进优秀工程师和有工程师背景的博士、教授等担任专兼职教师,与相关联的企业合作实施“双合作”战略,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深入企业锻炼,掌握工程技能,提高教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需要建立一批与“卓越计划”相适应的工程实验室和实训中心,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建立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学科竞赛机制

“卓越计划”旨在培养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试点高校作为卓越人才培养的主战场,要调整人才培养思路,转变办学理念,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卓越计划”具有十大通用标准,如人文素养、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学习能力等。学科竞赛是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把理论和实践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研创新精神,培养科学思维、团队精神、学习能力等。在新的形势下,建立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学科竞赛机制,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培养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卓越计划”顺利推行的重要载体。因此,建立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学科竞赛机制,值得试点高校深入探索。

构建科学、系统的“卓越计划”学科竞赛体系必须坚持以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为指导,各试点高校应该依托学校的专业、学科特点,在设计学科竞赛体系时考虑针对性和全面性,着力于通用标准中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卓越工程师的成长需要大量实践过程的积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注意学科竞赛体系设计的阶段性,在不同的节点设计不同的竞赛项目,以利于学生的顺利成长。大学一年级应设计量大、面广的学科基础知识竞赛、工程创意设计竞赛等普及性的竞赛,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二年级应侧重于学科专业的课程设计竞赛、实验操作技能竞赛等,重在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运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三年级以上则要侧重学科综合竞赛、科技发明竞赛等高层次竞赛,注重实践和创新的结合,培养创新能力。上述螺旋式上升的学科竞赛体系的构建,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参与并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实践证明,“学科竞赛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专业课程与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推进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起到学科竞赛反哺教学的作用”③。因此,各试点高校要积极谋划,更好地组织和有针对性地实施学科建设体系,发挥其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五、建立适应“卓越计划”的学风建设考核评价机制

要让“卓越计划”中学风建设规划得以顺利推行,有必要建立学风建设的工作考核机制,把学风建设作为院系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并将之列入学生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形成学风建设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因此,所有试点院校要建立一套科学的、适合“卓越计划”要求的学风建设考核评估办法,对学风建设的成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判,从而改变学风建设成效难以衡量、考核标准随意性强的现象。考核评价机制应该符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指标设置合理、紧扣“卓越计划”这三个方面的要求,形成由学校对学院考核、学院对班级考核、班级对个人考核的三级联动机制,强调学工部、教务处、团委、科技处等部门共同参与评估,增强“卓越计划”学风建设的针对性、有效性及可操作性。

建立学风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要突出“卓越计划”的导向。因此,各试点高校要根据“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学校办学目标,构建指标完整、操作性强、权重合理的形成性评估指标体系,内容应该包括专业竞赛获奖、精工实习能力水平考核、专业实践成果、就业率、英语通过率、科研成果、升学率等关键指标,再因校制宜地设定其他的考核指标,并根据权重设置不同的系数,使指标的设置有的放矢,突出导向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解决“卓越计划”学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

此外,为让学风建设向纵深推进,各试点高校还可以从校园文化构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始业教育等方面积极开展学风创建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总之,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卓越计划”的实施标志着工程人才的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而这也意味着学风建设面临新的挑战,意义深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各试点高校应以此为契机,从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出发,紧扣“卓越计划”的实施要求及要点,着眼于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为“卓越工程师”的精细化培养铺路架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释]

①.迈向新世纪创造新业绩——在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N].人民日报,1998-06-20.

②徐霞,劳建民.试析大学生党建工作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功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7):23.

③严巍.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2):107-108.

[参考文献]

[1]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

[2]李曼丽.独辟蹊径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之道——欧林工学院的人才教育理念与实践[J].大学教育科学,2010(2).

[3]董方旭,况晓慢.高校学科竞赛运行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0(14).

党建人才工作计划第4篇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意见》、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建立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意见》以及全市党管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人才强区战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区党管人才工作,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市加强党管人才工作部署,进一步加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不断提高全区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为我区与全市同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总体目标。通过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有效推动各级党委(党组)切实履行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职责,建立健全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确保全区人才工作始终走在全市前列,确保到2015年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超过15万人,建成孵化器180万平方米,新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家,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3家,引进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300名以上,培育科技创业家20名以上,集聚中央“”创业人才20名以上,把建成人才与创业创新示范区。

二、切实强化党管人才工作领导机制

(三)进一步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系。全区各单位要牢固确立“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理念,把党管人才工作作为加强班子执政能力建设的“一号工程”,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明确区委书记、街镇(园区)党(工)委书记主抓人才,区长、主任(镇长)主抓教育,专职副书记主抓科技,形成人才、教育、科技三位一体、协调高效的领导机制。着力健全区、街镇(园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相关部门或内设机构主要负责同志组成;区级机关部门、区属企事业单位要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规范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例会制度,有效发挥领导小组谋划大局、把握方向、整合力量、破解难题职能,审议人才工作重要文件、重要活动和重点项目,重大事项要报同级党委(党组)审定。加大在重点村(居)和企事业单位建立人才工作领导机构的力度,努力构建区、街(镇)、村(居)三级人才工作领导体系,逐步实现党管人才工作全覆盖。

(四)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统筹协调。建立全区域人才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区、化工园区人才工作。组织部门要在党委(党组)领导下,坚持牵头不包办、抓总不包揽、统筹不代替,重点做好总体规划实施、重要政策制定、重点工程策划、重大典型宣传等工作。充分发挥区委组织部对全区域人才工作的牵头抓总作用,切实加强区人才工作办公室自身建设,确保编制、职责、人员、经费四到位;充分激发街镇(园区)招才引智积极性,各街镇(园区)要设立人才工作办公室并配备精干人员;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两新”组织设立人才专员,充实人才工作一线力量。注重在实践中提高各级干部的人才工作水平,有针对性地把有激情、有韧劲、敢担当、有潜力的年轻骨干力量放到人才工作一线岗位重点培养锻炼。

(五)进一步完善各司其职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加强部门沟通协调、理清单位职责分工、狠抓工作落实推进,在重点人才职责部门设立专门服务窗口。宣传部门要切实履行人才工作宣传职能;人社、科技部门要充分发挥专项办作用,在人才引进、人才申报、政策兑现、技术服务等方面充分发挥渠道优势和业务优势;财政部门要确保人才资助资金和人才工作经费;承担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的部门要切实履行好职责;统战、编制、教育、统计、税务、工商、法制等部门要根据各自分工,明确重点、密切配合,共同构建协同高效科学的工作落实机制。台办、侨办、外事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工商联等单位要发挥各自优势,找准定位、主动作为,推动全社会广泛支持和参与人才工作。切实加强与驻区大企业沟通联络,与知名猎头公司合作,积极引导中介机构参与和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形成“人才引领、科技创业,制度先试、园区先行”的强大合力。

三、突出抓好党管人才工作重点

(六)进一步加强人才发展规划的编制实施。区和街镇(园区)在研究制定和推进实施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时,要同步研究制定和推进实施人才发展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并把人才发展核心指标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的奋斗目标。各系统部门要结合工作职责,同步制定实施人才工作专项规划,着力构建起长期有规划、中期有计划、近期有方案的梯次推进体系。切实加强对人才发展规划实施情况的督促检查,确保人才发展规划及重点专项规划实施到位,并定期以公报形式面向社会公布。

(七)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服务机制。建立健全区领导联系高校和市“321”人才制度,全面实行街镇(园区)领导直接联系人才制度,区、街镇(园区)确定重点联系人才库,定期联系入库人才。建立决策咨询通报制度,及时就党委、政府重大决策事项,向重点联系人才通报,听取意见和建议。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服务系统,实行一人一档、专员服务制度。建立街镇(园区)与高校、科研院所联系制度,加强政产学研金合作平台建设,加大政府主导的天使基金投入,健全科技创业支持服务体系,开展企业发展市场拓展咨询辅导工作,积极推动企业与科技银行、风投、创司开展合作。切实加强紫金(化工园)、紫金(中山)特区建设,充分发挥“”化学化工研究院、南化院中山科技创业园、南航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等平台载体作用,大力推进校地、校企协同创新,引导科研人才参与创业、转化成果。大力推进人才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简政放权,精简规范人才评价、人才流动和项目申报等环节审批和收费事项。全力服务人才发展,区发改、安监、环保、投促、住建、消防、国土、规划、税务、工商、供电等部门要开辟绿色通道,切实为各类人才创业创新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八)进一步健全人才发展政策体系。紧盯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切实加大与中央、省、市有关部门对接力度,畅通信息,争取资源,力争在“”的组织实施上走在全市前列。建立区和街镇(园区)党政主要领导带头开展人才工作专项调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经常性开展人才工作调研的工作机制。在区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政策创新工作组,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发展的新要求,持续推进人才政策的完善和创新,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努力形成“洼地效应”。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强力推进人才公寓建设,全面落实“蓝卡”创新政策集成功能,健全完善人才公寓、人才落户、子女入学、医疗体检等相关配套政策及其操作流程,切实为各类人才提供优质的安居环境和配套服务。

(九)进一步推进重点人才工程。全面整合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工作力量,扎实推进部级“紫金人才特区”创建和“321计划”、“科技九条”、“创业七策”,以及“英才计划”、“集聚985行动计划”等“1+3+2”重点人才工程。建立健全重点人才工程目标责任制,按照“五年目标年度化、年度目标具体化”的思路,逐年逐项细化分解重点任务和时间节点,明确责任主体和具体责任人。街镇(园区)和区级机关部门要结合自身特点和工作实际,统筹实施重点人才工程,形成上下衔接、综合配套的人才工程支撑体系。各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要对重点人才工程的实施加强协调指导,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逐项听取工程进展情况汇报,统一组织重点项目验收评估,确保重点人才工程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四、切实健全党管人才工作保障机制

(十)进一步完善目标考核机制。发改部门要坚持“第一资源”第一权重,突出人才发展刚性要求,把人才工作列入区、街镇(园区)年度综合考核核心内容,所占分值高于其它各项内容。组织部门要完善人才工作专项考核办法,考核结果纳入领导班子和党政主要领导年度考核内容。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加强人才项目申报评审和资金使用管理等环节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定期开展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审计评估,努力实现公共投入效益最大化。建立人才工作督查机制,在区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督察工作组,由区督察办会同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等部门,采取年度检查与日常督查相结合、重点督查与全面检查相结合、督查结果与考核奖惩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对全区人才工作开展情况的督促检查,并将督查结果进行通报。

党建人才工作计划第5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党建工作,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会议精神,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决策和部署,牢牢把握“工业强区”发展战略,坚持强化基础、突出特色、开拓创新、注重实效的原则,扎实推进经信系统组织工作开展,为促进我区工业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组织和政治保障。

(二)重点工作

1、以提升基层组织建设为目标,全面探索党企联动、融合共进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路子。强组织,筑牢战斗堡垒。党委和各党(总)支部结合实际,制定和落实2013年度工作计划。积极探索创新非公经济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找准适合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活动方式和工作新路子。根据企业发展、生产经营、安全生产、节能降耗、职工思想和企业文化建设,找准党建工作的结合点,积极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开展“建强组织、建优队伍”行动,组织开展“非公党日”、“献计策、比技能、作贡献”活动,进一步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在企业转型升级中体现党员先锋带头作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坚持把表现突出生产管理能手、一线技术骨干作为发展党员重点,严格标准,规范程序,坚持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建阵地,夯实组织基础。按照有牌子、有人员、有场地、有制度、有经费”的“五有”标准,对党员活动室进行规范,并有计划、有安排、有主题地组织开展活动,发挥党员活动室“培训中心、服务中心、职工娱乐中心”作用。建机制,完善管理体系。建立党建联系点制度,局党委每名党员干部联系一家党(总)支部,企业各党(总)支部成员每人联系一名党员或职工,负责指导企业的党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培训管理等工作,紧紧围绕“强组织、增活力,创先争优”这一主题,提高基层党组织在企业转型升级中的战斗力。建立目标考评制度。把党建工作纳入企业年度考核,做到年初制定目标任务,年中督导检查,年终考核验收,表彰先进,鞭策后进。建设服务型机关党组织。局机关党组织要全面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党性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和民主集中制建设为主要内容,加强思想政治和党员廉政建设。以加强机关党员干部的党性锻炼、改进机关作风为重点,改进机关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不断提升机关服务效能。

2、以作风效能建设为重点,打造一支党性强、服务优、作风正的党员干部队伍。制定和落实党委中心组学习计划。认真学习十会议精神,重点加强相关业务知识学习,深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创建活动,进一步弘扬职业精神,严格遵守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和企业职工行为规范,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坚决杜绝和克服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现象,进一步提升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能力。广泛开展“党员先锋工程”活动。结合本系统的实际,在机关、企业中开展以“规范提升,作用发挥,促企业发展”为主题的“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党员承诺制”、“党员亮身份”等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在不同工作岗位的先锋模范作用。各单位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制定活动计划,党员制订“个人承诺”及创先争优规划。牢固树立服务企业理念。深入企业一线,实施领导及科室联系乡镇工业集中区、重点工业项目和重点企业的制度,着力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科学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及时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提出新对策,确保各项决策和措施更加符合发展规律,更加符合企业意愿。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政廉政的从政作风,清清白白做官、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干事,敢于接受监督,敢于接受批评,做身先士卒模范,做清正廉洁表率。

党建人才工作计划第6篇

关键词 新时期 党建工作 宣传 教育培训

一、注重党建知识与信息的有效传播与创新

一是在企业内,管理者应时常提醒各部门负责人,“在工作开展的每一个阶段中,企业内部都必须有关于党建知识学习的新点子”。只要在党建工作上,企业管理者觉得有需要的学习或宣传,就可以当作一个特殊工作来经营。党建工作要不断求改变,并执行创新的党建工作策略,这就要求企业仍然应该要持续做调整,来企业党建工作发展的新方向。企业应认为要在当今社会环境快速变化的局面下,为未来自身成长创造强大的引擎动力,就必须动用所有员工的创造力与执行力,来做好党建这一基础性工作。若企业想在社会环境快速演进中获得成功,那么它就得有持续性党建创新本领来为业务工作提供支持。然而,只坐下思考问题本身和领导班子参与会议作用不大,企业需要建立一个系统流程来引导全体员工,不停探寻现在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这才是企业党建工作持续创新中不可或缺的构想。但是党建工作创新的模式不该只有在需要之时才使用。它的最大力量来源,就在于党建工作创新要能够为业务工作做出表率,进而改写企业整体发展的新视野以及成长的规则。

二是企业管理者应通过公开的政策来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党建工作中来,要促进员工参与才能带来优良的创新模式。党群部门每年都要开展相关活动发挥员工的积极作用,不断推出开展党建工作的新点子。企业应重视如何让各个部门一起努力协同合作,企业内的员工在企业内并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通过企业中各种跨功能与部门间同事的互动过程和交流信息,这将有助于建立企业党建工作的专属知识库。另外,企业也应高度展现自身内部各项党建工作的特长,通过与其他企业的体验学习来争取开展党建工作的合作机会。

三是大力推动由下而上的创新想法,鼓励全体员工可以参与。高层主管距离新的党建工作模式的想法往往较为遥远,所以应将党建工作模式创新的责任交付给企业底层的人。重视企业内部模式创新,让员工大量阅读党建信息和反馈党建工作上所会遇见的状况,并将所需要的党建知识类别分为几大类。每月提交相关党建信息时,可运用当前流行的网络平台储存于部门内部数据库,不同部门便可在网络上进行信息下载并学习。然而,部门主管仅仅通过这个方式为党建工作创新管理加分的成功率并不高,因为网络是一个实时响应的世界,员工不应再是观众,而是参与者。党建活动要吸引年轻人内容不仅要表现得很便利,还要可以获得全体员工的热烈反应。

四是团队合作的机会。团队合作的做法能够突显部门的文化特色,也是金钱买不到的,可以让员工感觉被尊重,感觉在这个党建活动当中可以发挥自身的知识。在社会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为了满足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应用、经营管理的变革,以及更好地服务社会等种种因素,企业均必须努力且不断寻求创新党建工作开展,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让更多的员工融入党建工作中来。另一方面,企业必须加强知识创造、累积、增值与运用,将党建知识转化为党建工作开展的基础、并进一步转化为员工的党建意识,从创新发展的目标上改善工作质量、掌握党建信息,才能推动党建工作更好发展。

二、强化企业党建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为了有效地提升企业党建人才的工作水平,就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是一种目的性的活动,是一种有意图的行为,同时也是一种系统性的安排,其目的是在通过精心设计的培训活动,使企业成员能获得特定的知识、技能与观念态度,以符合党建工作对人员能力的要求,达成党建工作的实施期望。基本看来,企业党建工作教育培训规划实施策略分为应包括如下六个阶段活动:

第一,成立教育培训规划小组:为能妥善运用进行教育培训的规划,需要成立教育培训规划小组,而其成员最好包括企业内各层级人员与党建工作人员。

第二,教育培训信息搜集:要使教育培训课程、培训方式等安排合于企业员工的需求,必须搜集相关信息。其来源主要为以下三部分: (1)企业党建工作发展目标:这是教育培训要注重的,教育培训必须有助于企业党建工作目标的达成。而为实现可持续经营,企业党建工作目标最好由党建部门与业务部门共同建构。(2)需求评估调查:教育培训必须考虑企业员工的多元的需求,必须进行需求评估调查。(3)文献资料探索:教育培训能促进企业员工的党建工作知能的提升,要了解变迁社会中,企业员工该具备哪些专业素养、哪些核心能力或该如何角色调适等,需对于相关文献资料加以探索。

第三,拟定教育培训计划:相关的准备工作完妥之后,需进一步形成教育培训计划,包括教育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方式、讲师商请、经费来源等,均需慎重评估。而党建教育培训计划,最好能与时代议题相配合,以使教育培训具多元性、延续性,并避免相关议题一再重复致使参与员工失去教育培训的意愿。

第四,讨论、修正、公布:当教育培训计划完成后,应通过小组参与讨论,对计划充分沟通,必要时加以随时修正,而后共同做成教育培训决定,并在企业内部进行公示。

第五,教育培训执行实施:既将教育培训计划公布于企业内人员,即可进行培训计划执行。教育培训计划实施务求确实,并做成教育培训成果报告或档案,以提供未能参加培训的员工参与党建工作时加以参考。

第六,教育培训成效评估:评估的目的在于了解教育培训成效,并可了解成效的结果如何,以检讨整个教育培训整体程序,作为日后的处理的参考。

三、结语

新形势下给企业党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所以我们要立足以人为本,切实做好对广大员工进行全面发展,把不同员工的特点同发展变化的实际结合起来,勇于探索和创新,不断总结新的经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保证将党建工作目标切实落到实处。新时期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不能削弱,还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两个效益一齐要”的方针,更好地发挥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保证作用,从而实现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同频共振。

(作者单位为中国石油天然气运输公司沙漠运输公司)

参考文献

[1] 陈雪梅.浅议企业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以中铝集团玉溪矿业公司为例[J].湘潮 (下半月),2011(11).

[2] 林尚立.阶级、所有制与政党:国有企业党建的政治学分析[J].天津社会科学,2010(01).

党建人才工作计划第7篇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十三五”规划;治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D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048-(2015)01-0049-06

2015年10月26―29日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领导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十三五”规划是在党的领导下制定的,也终将服务于党的领导大局、党的执政大局。同时,为实现和落实“十三五”规划,对党的领导、党的执政、党的建设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完善,建立健全推动“十三五”规划贯彻落实的体制机制样态、组织动员形态、政治环境生态,也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一、党领导制定发展规划(计划)的历程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领导党、执政党。党的领导不是虚空的、不是抽象的,是通过制定和实施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来体现的。其中,党领导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就是体现领导党角色、展示领导党功能、落实党的领导的重大生动体现。

在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构想中,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社会主义的生产是有序的、有计划的,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无序性。据此,列宁在其1906年所写的《土地问题和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明确提出了“计划经济”的概念。斯大林时期将社会主义经济明确定性为计划经济,并着力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与推进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928―1932年,苏联开创性地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按照预先编制的详细计划开展大规模有计划的全面社会主义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基本上是全部照搬苏联,对“苏联模式”高度推崇,其中就包括学习苏联的有计划推进经济建设和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做法及经验。新中国初期的1949―1952年,由于经过长期的战乱,国家一穷二白、国民经济千疮百孔,根本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条件,所以这三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从1953年开始,在我国经济社会状况基本好转的前提下,我们效仿“苏联模式”开始在党的领导下研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那么,党的领导是如何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制定之中的呢?概括地说,就是每一个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形成之前,党都研究制定了《关于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建议》,最终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则是在党的“建议”的主导指导下编制完成的。党通过这种“建议”的形式,领导、主导、指导着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形成确立,并以党强有力的领导去保证计划的贯彻落实。

自全面执政与新中国成立66年来,我们党已经领导、主持制定了13个五年规划(计划)。分别是:

1.“一五”计划(1953―1957)。“一五”计划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2.“二五”计划(1958―1962)。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正式通过由主持编制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1958年8月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讨论并批准了《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意见》。

3.“三五”计划(1966―1970)。1963―1965年,是经历、三年困难时期“重创”以后,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调整时期,当然党也无力制定和实施发展国民经济计划。但是“三五”计划的研究和编制从1964年初就开始了。其中内容比较详尽的计划方案有两个:一个是国家计委会提出的经1964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并原则同意的《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的初步设想》(汇报提纲);另一个是1965年9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拟定的并经中央讨论基本同意的《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

4.“四五”计划(1971―1975)。“四五”计划于1970年开始进行编制。1970年2月15日―3月21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计划工作会议,制定1970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会上研究、讨论、制定了《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1970年9月,在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上《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曾作为参考文件印发。1971年3月,中央在批转1971年计划时,《“四五”计划纲要(草案)》的部分指标也作为附件下发。

5.“五五”计划(1976―1980)。1975年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其中着力安排了“五五”计划。

6.“六五”计划(1981―1985)。按照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到20世纪末经济建设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部署,中央主持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

7.“七五”计划(1986―1990)。1983年,国务院着手组织“七五”计划的起草工作。l985年上半年拟订形成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经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原则通过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交至1985年9月的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审议通过。

8.“八五”计划(1991―1995)。1990年l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

9.“九五”计划(1996―2000)。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这是我国在十四大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所制定的第一个发展计划、也是一个跨世纪的发展规划。

10.“十五”计划(2001―2005)。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11.“十一五”规划(2006―2010)。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中的突出特点是,以“规划”取代“计划”。

12.“十二五”规划(2011―2015)。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1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批准了“十二五”规划。

13.“十三五”规划(2016―2020)。2015年10月26―29日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十三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系统科学的顶层设计。

在中央领导制定这13个五年规划(计划)的过程中,有几个过程性变化必须予以特别关注。其一,我们党主要是效仿苏联搞五年计划的做法,通过提出五年一个周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建议的形式,去着力体现党对经济社会的领导权。其二,“六五”计划(1981――1985)是一个重大分水岭。在这之前,我们党的“一五”到“五五”计划,仅仅是关注“发展国民经济”。从“六五”计划开始,我们在计划制定中不仅关注“国民经济”,同时还关注“社会发展”,而且将二者并列、整合起来,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规划)建议”的形式进行呈现。其三,从“九五”计划(1996―2000)开始,每届中央委员会的第五次全体会议的主题固定为,本届中央委员会研究制定出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建议。其四,从“十一五”(2006―2010)开始,我们在提法上以“规划”代替“计划”。这既是因为在延展性上“计划赶不上变化”,而规划却可以很好地应对变化;也同时标志着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向市场经济靠拢,从表象到实质都致力于消除计划经济的影子及“后遗症”。

二、党对“十三五”规划的顶层设计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所作的《关于的说明》,党的领导在“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和形成中得到充分体现,尤其是在对“十三五”规划的顶层设计、体系架构设计中体现得尤为到位。

(一)党领导确立“十三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十三五”规划的提出、建议、编制及确立,都不能是空的,而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据此,党将十三五时期的指导思想的中心要义确定为:“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1〕

(二)党领导确立“十三五”规划的原则遵循。“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党确立了这一特殊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若干重大原则。一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原则,牢记发展的起点是人民,终点也是人民,切实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二是坚持科学发展原则,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三是坚持深化改革原则,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协调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四是坚持依法治国原则,深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五是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六是坚持党的领导原则,为“十三五”规划实施提供坚强组织、领导保证。

(三)党领导确立“十三五”发展的理念遵循。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先进的理念通常能够带来先进的行动。我们党在提出“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过程中深谙此道,特别明晰地确立了“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遵循,即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一,要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其二,要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因为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其三,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因为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其四,要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因为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五,要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因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四)党领导构建“十三五”“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以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五个新的发展理念为指导,我们党在“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构建形成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其一,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主要涉及到,要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等等。其二,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主要涉及到,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等等。其三,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主要涉及到,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等等。其四,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主要涉及到,要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内地和港澳以及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等等。其五,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主要涉及到,要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等等。

三、实现“十三五”规划关键在党

鉴于我们党的领导党、执政党地位,提出和形成确立“十三五”规划是党必须担负的政治责任;同时,贯彻落实、努力实现“十三五”规划确立的各项发展目标、发展部署,也毫无疑问关键在党。为使党的领导充分体现到“十三五”规划的落地落实中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及通过的《建议》,特别强调要着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组织和领导保证。

(一)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制度形态、工作模式。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决非是一劳永逸的。随着党领导经济社会面临的环境、形势、任务、使命等的变化,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或变革,否则,就会阻碍党的领导之实质内容的充分实现。“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基于这样的客观形势,从更好地推动“十三五”规划落地落实的角度出发,“十三五”时期我们必须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去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对此,《建议》就“十三五”时期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出了新举措。一是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各级党委全委会是由党代会选举产生的党的执行机构,同时又对党代会闭会期间的党内重大事务具有决策权、监督权。但是,长期以来,在党内政治权力运作中,由于全委会是一种会议性组织与功能性组织且有时处于虚置状态,因而由党委全委会选举产生的党委常委会很大程度上代行了全委会的职权,使得全委会的权力与运行均被边缘化、“空壳化”。这与规定的全委会是党代会闭会期间各级党的最高权力机关明显背离,与党内民主精神明显背离,也造成党委常委会过分高度集权。因此,恢复全委会在运行中的应然地位势在必行。《建议》聚焦于此,明确提出要“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2〕力图推动党委全委会的权力回归常态。二是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决策是行动的方向,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也是最大的浪费。“十三五”时期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决策上不能犯错、也犯不起错,否则,可能会造成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因此,从中央层面讲,必须切实保证“十三五”时期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决策是正确的,地方各级党委也是如此。对此,《建议》明确提出,应着力“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3〕

(二)强化党的政治动员力

实现“十三五”规划,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把各个方面的力量都充分调动起来,把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充分激发出来,形成广泛的政治动员、党内动员、社会动员,凝聚形成强大的政治合力、行动合力。对此,《建议》着力从以下方面加以强调。其一,就党内动员而言,必须深入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党的各级组织都投身到实现“十三五”规划的行动中去,重点是要切实“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广大干部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更好带领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4〕。其二,就社会动员而言,社会动员说到底就是对人民群众的动员、对社会各界的动员。从强化实现“十三五”规划的社会动员入手,《建议》着力强调了以下举措。一是必须“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能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依法保障人民各项权益,激发各族人民建设祖国的主人翁意识”〔5〕。二是必须“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6〕。三是必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7〕。

(三)打造过硬的执政骨干和人才队伍

实现“十三五”规划归根到底在人,这里所说的“人”,一个重要基本面就是领导干部和人才。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人才是推进党的各项事业发展壮大的中流砥柱。党管干部、党管人才,是我们党的看家宝。从打造过硬的执政骨干和人才队伍入手,《建议》提出了若干新思路。其一,在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上。依据“十三五”期间的发展目标、总体要求,《建议》着力提出,应“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其二,在对领导干部的考核上。《建议》突出强调要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进而充分调动各级领导干部为党工作的动力和热情。其三,在领导班子的结构优化上。《建议》着力要求应重点聚焦优化领导班子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致力于提高班子的专业化水平。其四,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建议》从党管人才的框架出发,着力提出:落实“十三五”规划必须“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8〕

(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实现“十三五”规划需要一个良性健康的政治环境、政治氛围。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我们才能踏踏实实、安安心心地去干事创业。良性的政治环境氛围,意味着要不断优化现有政治生态、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对此,《建议》强调指出,要从党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继续坚持高压反腐等方面强化全面从严治党,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营造“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和政治生态。

(五)推进党的治理能力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自此,“治理”取代“管理”,成为我国政治活动、社会活动中的基础理念。从推进国家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视角切入,我们党特别强调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等治理方式。实现十八届五中全会所确立的“十三五”规划目标,对党的治理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对此,《建议》在强化党的治理能力建设方面明确了以下路径。其一,突出依法治理。各级党委必须坚持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始终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做到依法执政,全面提高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其二,创新社会治理。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社会治理不好,国家治理也好不了。鉴于实现“十三五”规划需要最广泛地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所以充分发挥社会治理对人民群众的凝聚功能势在必行。对此,《建议》着力强调指出:在社会治理的体制和格局上,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9〕;在社会利益的协调和维护上,要“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