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消费市场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08-12 05:17:32
消费市场论文

消费市场论文第1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休闲消费市场开发

一、我国居民休闲消费的现状

1.休闲消费市场需求大

据专家分析,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三个50%”现象,即:114天的节假日消费占全年销售额的50%;周末消费占每星期销售额的50%;每天晚上6点以后的消费占全天消费的50%。由此可见近年我国休闲消费需求之大。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与人们收入的增加,以及2008年新节假日制度的实行,人们对休闲消费的需求将继续将有增无减。

2.休闲消费的弹性大

我国居民的闲消费弹性很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休闲消费的品种和质量的追求无止境,不断有“食不厌精”,“此山望见那山高”的诱惑在引导消费者刷新记录;二是表现在货币支出的数额差距巨大,同样是一场舞会、一桌宴席,档次不同其消费价格相差几倍甚至数十倍,打一场高尔夫球加上相关消费,其货币支出可能是一个低工资家庭的一两个月的总收入;三是人们在进行休闲消费时具有选择性,消费者可以消费也可以不消费,可以多消费也可以少消费。因此,休闲消费突出显示了收入差距与消费差距,显示了人们生活质量的高低。

3.休闲消费的个性化明显

我国居民在休闲消费上追求个性发展,表现在年龄、性别、文化层次、职业等方面不同休闲消费有很大的差异性。如年轻人在体育活动、旅游活动方面的休闲花费远远超出老年人;女性在日用商品、食物、衣物等方面的支出高于男性;文化层次相对高者在图书、技能知识的学习活动方面的休闲消费投入更多;白领阶层在献爱心等公益活动、赠送礼品等情感领域的消费更大。此外,人们在注重营养保健、娱乐、享受等方面的消费需求有很大差异,所选择的产品与服务与个体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相适应,人们越来越向往那些自然的、能体现主观意志和个性风采的东西。

4.休闲消费观念整体上依然陈旧

虽然休闲消费在我国需求大,但仍有不少人休闲消费观念依然陈旧,把休闲视为一种好逸恶劳行为,认为休闲消费既没有产出又需要消耗时间,只会浪费时间和金钱,与必要的节约和资本积累相对立。如对于一部分中老年人来说,休息日往往考虑如何做一些家务,或者在单位加班获得额外收入,休闲观念淡漠。即使是年轻人,双休日的休闲方式也倾向于单一化,看电视、看书、玩电脑、打牌等是年轻人常见的模式。据有关资料表明,看电视已成为我国不少城市居民主要的休闲活动。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社会没有提供与休闲时间增加相适应的更多休闲设施,休闲活动的方法和技术没有开发出来,只能靠看电视来消磨时光、消除孤独、寻求精神寄托等;二是看电视相对货币支出较低。

二、国内企业在开发休闲消费市场中存在的营销问题

1.休闲品种单一

由于企业提供的休闲品种单一,每逢节假日,消费者集聚于一些消费热点,势必造成拥挤和供给不足。据国家统计局的信息显示,截至2007年末,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7253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967亿元。如何让一部分存款用于休闲消费,主要取决于企业提供的休闲品是否能适应不同收入、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者的多样化需求。但是休闲品种、休闲设施的供给会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满足程度。从近几年的长假看,我国现有的休闲品种与休闲设施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不能满足人们休闲的需要。企业只有提供新奇多样的休闲品和休闲服务,才能满足居民休闲的需要。

2.休闲类企业服务质量较低

目前,休闲类企业特别是旅游企业忙于开拓旅游市场,重视产品数量,却忽视了产品质量。例如,有些旅行社任意改变行程、住宿条件及饭菜质量与所承诺不一致、司机困乏或酗酒酿成事故等等。尤其在节假日期间,由于供给不足,需求旺盛,有些企业服务质量更是大打折扣。从总体上看,休闲类服务水平尚不能令人满意。休闲产品质量的特殊性表现在其对消费者的心理、情绪、生命安全的影响和保障。休闲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消费使用往往需要通过一系列过程才能完成,其价值多是由有形的和无形的两部分组成。所以,一个好的休闲产品,不仅取决于有形产品本身,而且取决于一系列环节的配套服务。因此,对于提供休闲产品的企业来说,必须把有形的商品和无形的服务统一起来。

3.品牌竞争能力弱

休闲消费市场发展到现在,已经拥有了一批具有实力的企业,但其中给人留下深刻影响的企业品牌却不多。目前,休闲消费产市场尚缺乏有竞争力的品牌。事实上,消费者在在购买自己所熟识的品牌产品时往往有心理上的安全感。美国的迪斯尼乐园、深圳的锦绣中华等公园之所以在世界和全国范围内家喻户晓,正是因为它们走的是品牌路线。通过联合扩张或兼并所形成的品牌冲击对消费者的接受速度和程度有着很大的影响。毫无疑问,品牌将成为决定分时度假产品市场影响力的关键因素。一些大的休闲消费企业已经准备快速地树立自己的品牌。

4.缺乏社会市场营销观念

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强调在营销过程中,注重社会(整体利益)、企业(利润)、顾客(欲望的满足)三者之间的平衡,而不是顾此失彼。我国不少休闲消费企业缺乏社会市场营销观念,要么损害了社会整体利益,要么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比如,有些娱乐休闲企业只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提供不良表演节目来吸引观众,未考虑对顾客的身心影响,更未考虑到社会影响;有些休闲企业专门为好的人提供场所甚至进行欺骗等等。所有这些,最终的结果是损害了自己的声誉,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

三、国内企业开发休闲消费市场的营销策略探讨

1.改变休闲消费观念,唤起休闲消费意识

由于有些人存在休闲消费就是丧志,休闲消费就是浪费时间和金钱等一些被动、庸俗、抑制的消费观念,所以休闲消费企业在宣传企业自身、企业产品的同时,也可以宣传一种思想观念,唤起人们的休闲消费意识。具体来说,可以借助于电视广告,书面宣传资料,举办一些有意义的宣传活动等来实现。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创造休闲消费时尚的方式来唤起人们的休闲消费意识,让人们感觉不进行某项休闲消费那就是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就是落伍了。毕竟,休闲消费不是一种人们生活必须的物质消费,而主要是一种精神消费,那么企业要想让消费者实现休闲消费,就必须设法创造出一种时尚,赋予一些商品、活动与服务以丰富的文化与精神内涵,让人们在休闲消费时能够获得“与时俱进”的心理感觉。

2.树立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引导健康的休闲消费

我国休闲产业起步较晚,很容易因消费行为示范效应和文化势差的作用受制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不良文化影响。休闲活动中吸毒、色情等低级趣味的广泛兴起也是发展中的必然和人性复杂化的体现。在我国存在的一些不健康的休闲消费活动,给社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并严重影响人的素质能力提高,尤其是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面对这种情形,休闲消费企业不应该只看到自己的利益,应该树立社会市场营销观念,正确处理企业、顾客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担当起现代企业的责任,要以营造健康文明、创造力强、适于大众参与的休闲产业架构为己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休闲模式。很显然,树立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将有利于休闲消费企业的长远发展。3.发展大众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休闲消费

休闲消费的发展要面向大众,服务于人民。根据我国的国情,应广泛开展具有民俗民风、健康文明的民间休闲活动以满足大众的需求。同时,在休闲产品开发上要实施多元化战略,以满足不同层次休闲者的个性化需求。例如: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可针对老年人在休闲消费中具有的养老、防病、保健等性质来开发相应的休闲产品。集团化发展、品牌化经营是休闲消费发展的重要特征。根据产业组织原理,拥有主导地位的大公司对竞争压力有更强的抵抗力,因此集团化就成为休闲消费经营的最有效方式。同时,以品牌化经营为导向,注重休闲消费的整体形象塑造,形成鲜明的产业特征,是休闲产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

4.提高休闲产品和休闲服务的质量

目前我国休闲市场的需求潜力是巨大的,关键要看是否有合适的产品去带动消费。细致分析目前国民休闲消费的现状和特征,结合休闲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和现状,及时预测产品的发展趋势,以此开发和引进产品。全球目前正处于由理性消费时代向体验消费时代迈进的过程中,人们花钱购买的将是感觉、环境和心情。因而,只有能给人带来美好的精神层面享受的休闲产品才能占据市场,刺激消费。体验经济要求提供者并非仅仅针对不同消费群体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更要引导消费时尚,创造独特的休闲体验,以个性化取胜。

在提高有形休闲产品质量的同时,还要提供高质量的配套休闲服务。如果是纯服务性的休闲产品,则对服务的质量要求更高。众所周知,有形的产品容易复制,但无形的服务是很难模仿的。所以,服务对休闲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关系到企业的利润,关系到企业的声誉。

要提高休闲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按照需求加强休闲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如尽量减少休闲场所或设施的盲点地区、增加休闲用品专卖(租赁)店、发展汽车租赁业务等;(2)完善服务功能,如建立服务咨询中心网络,针对居民休闲时间的增多适时推出休闲活动安排等咨询服务;(3)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4)引入社区休闲活动中心的形式,为低收入者提供休闲服务。

5.提高休闲消费品牌的竞争能力

我国涉足休闲消费的企业众多,竞争激烈,但除了传统的一些旅游企业外,我国真正为消费者熟悉的品牌却很少。因此,休闲消费企业要加强对品牌的建设和维护。从国外市场看,实力强大的公司注重品牌经营,不但扩大了自己的市场份额,而且从整体上也带动了休闲产业的发展。有实力的休闲消费企业应着力打造品牌,提高休闲消费品牌的竞争力,以品牌效应促进休闲理念的推广,从而带动整个休闲产业的发展。

提高休闲消费品牌的竞争能力,首先需要有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保证,其次还需要从营销策略上下功夫。例如,可以通过差异化营销策略来展示品牌的独特魅力。休闲消费品与服务的差异化营销策略可以从多方面进行,休闲服务本身的与众不同,休闲服务人员的与众不同,休闲产品与理念宣传的与众不同等等。此外,还可增加休闲商品与服务的文化内涵,让消费者感觉到自己消费的不仅是商品与服务,而且消费本身能够展示个人的身份、地位与生活品味,从而获得一种从物质到心理的满足。

参考文献:

[1]田晖:休闲消费简论[J].太原大学学报,2006,7(3):28~33

[2]王琪延叶婷:迎接休闲消费时代的到来[J].经济观察,2005,(10).67~70

[3]邓崇清:简论休闲与休闲消费[J].改革与战略,2000,(5):1~7

[4]周雪晴:论休闲经济中的消费特点及其需求管理策略[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4),67~70

消费市场论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家电;消费市场;探讨

前言

2007年中国GDP增长11.4%,其中消费、投资、出口的拉动分别占4.4%、4.3%、2.7%,表明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正在加大。但在农村由于消费不协调,消费水平低等特点。从而使得农村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率贡献份额下降,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一、制约农村家电消费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决定消费支出的最重要因素。近年来,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呈现出两个明显特征:一是总体水平偏低,二是内部收入差距拉大,直接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张。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由1985年的1.86倍,扩大到1990年的2.2倍、2001年的2.89倍、2003年的3.23倍。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是3255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0493元,绝对差距是7283元,相对差距是1∶3.22,城乡差距较改革之初增长了66%。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尽管农民收入同比增长,但占全社会居民总收入的比重仍在下降,农村市场消费能力明显偏弱。

2.农村家电消费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也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消费

目前,中国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商品供应体系还不完善,很多地方和企业在工业消费品的设计、生产、供应上,多是面向城市需求,而适合农村消费市场特点的家电产品开发严重滞后,有效供给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家电消费市场市场的发展。况且在工业消费品生产领域,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较为普遍,现在市场大部分的商品都是针对城市消费市场,而适合农村特点的家电产品不多,从而影响整个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发展。

3.农村家电消费环境较差,影响了农民的消费积极性

农村消费环境的落后是制约农民消费需求实现的重要因素。目前,由于中国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影响着农民消费的实现,限制了农民消费的更快增长。农村基础设施落后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农村市场网点少,购物环境差,商品的品种和款式也单调,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限制了购物选择面。

其次是缺水缺电,严重制约了家用电器的普及。绝大部分农村的生产、生活消费基础设施无论在数量、布局、规模方面,还是在档次、质量、科技含量等方面,与城市相比,差距悬殊。一些地区供水、用电、道路、电视信号接转站等基本问题仍未解决好,家用电器等商品的普及严重受到限制,甚至出现了“买回的冰箱变成了碗橱、洗衣机变成米缸”的笑话。目前,全国自来水受益村只有4381个,普及程度仍较低。农村形容说:“电动洗衣机,人工上下水”;很多省份虽然消除了无电村,但是供电时间限制、电压不稳等问题也一直影响着电器商品进入农户;电讯基础设施因农村资金短缺、点多面广、铺设线路投资太大,一时难以满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基础设施使用费用远高于城市。据一份关于农村电价情况的调查报告:除了山西每度电在0.40元左右外,相当一部分省、市、自治区为0.60元~0.80元,高的达到2元~3元,远高于城市0.42元的平均电价水平,农民购头家电买得起用不起现象较为普遍。另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对住户的调查反映:农村电话费偏高,也是制约电话使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再次是交通不畅,制约了农村商品的流通。由于交通不便,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运不出去,不能及时换回货币影响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工业品不能顺利运过来,加大了工业品成本、抬高了价格,严重制约了农民消费需求的实现。

二、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对策及建议

(一)政策支持

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消费市场的环境

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处于升级价段,以“老三大件”为主要耐用消费对象的时代已经结束,而以彩电、冰箱、收录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和农业作业器械、运输机械为主要消费对象的新的消费热点正在形成。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农业投入不足,供电、供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已不能适应当今农村经济和农村市场发展的需要。因此,促进农村家电需求的增长,当务之急是要完善同消费配套的基础设施。其中关键问题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满足消费需求的效率和效果,是阻碍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最大的非制度性因素。鉴于此,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农村的基础设和科技的投入,确保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以保证农村水、电、交通、通信、医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基本到位。而农村地区电网、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不仅方便了农村居民的出行及信息流通,更重要的是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水果蔬菜的流通、水产养殖业以及非农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业等的发展作用更为突出,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对电话、电视、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据有关专家测算,电价下降40%,并提高信号接收质量,每百户彩电拥有量将新增11.5台。如果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洗衣机每百户拥有量将新增22.6台。

(二)组织支持

1.政府的支持

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现阶段农村融资渠道有限,正规金融缺位,资金市场运作极不规范。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乃当务之急。农村要探索建立一个由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等多样化金融机构组成的、具有相互竞争、内部互补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要探索建立农民贷款担保体系,分散农民贷款风险,健全融资渠道,进而启动农民长期抑制的消费需求。比如,农民的住房消费、家庭耐用消费品消费、教育消费等。其次要加强对农业的金融支持,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持,在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农业银行农村网点的撤并,管理权限上收;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的农业发展银行只承担粮、棉、油收储贷款业务,不与农民个人发生信贷业务,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无暇顾及;农村信用社自身难以满足农民的借贷需求,这种金融供给抑制,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于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服务战略应进行调整,特别是对农村信用社体制的改革,发挥其支农主力军作用。通过农村信用社来推行小额信贷以满足农民的借贷需求。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新的特殊的信贷方式,专门为具有一定潜在偿债能力的收入较低的农民提供信贷服务,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增加收入。

2.企业的支持

首先企业要树立先进的市场营销观念,明确发展方向。企业要面向农村,重视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开发,深入农村家电消费市场调研,在商品的品种、功能、价格、款式以及包装上要符合农村消费市场的需求,开发适合农村消费市场的产品,同时还要做好相关的产品配套服务,形成品牌比较优势,争取在服务三农和本土化经营中实现双赢。企业进农村不仅能带动农村小城镇建设,激活乡镇经济,还能更新农民的消费观念,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和自身素质,改善城乡居民的购物环境。如湖北省一家土生土长的民营商贸企业,近几年来,在江汉平原的乡村刮起了“超市旋风”,到目前已经有160多家连锁店,其中79家设在乡镇甚至是村里。其设在乡镇和村级的超市经营状况良好,没有一家亏损,平均每1000平方米纯利润在10万元以上,效益好于中等城市和县城[4]。

其次企业要建立、健全农村各营业网点的维修服务网络。据调查得知,很多农民消费者提出农村家电维修网点太少,维修费用太高,维修技术人员水平太低,而且有的地方配件不足等直接影响了人们的购买欲望。因此,维修服务网络的健全程度,决定着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3.农村居民的支持

长久以来,农村的消费观念就是轻消费,重积累;再加上农村信息不灵,农村盲目消费、盲目攀比,婚丧嫁娶讲排场、铺张浪费、搞封建迷信等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地区农民即使有钱,也不能接受城市的现代消费方式,对名优商品的了解较少,致使假冒伪劣产品在农村的销售比较旺盛。因此,要激活农村家电消费市场,就要通过舆沦宣传工具,通过“电视村”、“电话村”等示范作用,通过补贴、赊销等手段,加以正确引导,引导农民购买名优商品,提高消费的质量,让农民要树立科学的消费观,从而促进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发展。

(三)制度支持

1.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货币储蓄动机之一就是预防性动机。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健全,农民预防性动机较强,导致农民宁愿手持货币,也不愿即期消费。因此,国家应积极、稳妥地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促使农民放心消费。而针对农业生产的双重风险约束,政府还应该站在切实保障农民利益的角度上,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适度发展商业性农业保险。

2.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加强对农民消费者的消费意识教育

农村消费者的利益不容侵犯,农村家电市场虽然前景广阔,但这个市场尤其是农村消费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也非常脆弱,将农村当成城市淘汰家电产品的收容站,这样的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最终受损的将是整个家电产业。

3.制定相关监督制度

2007年12月23日,财政部与商务部联合宣布,旨在扩大中国农村消费的“家电下乡”工作将在山东、河南和四川三省率先试点。三省农民将可以买到专为农村市场生产的限价家电产品,同时还可以从财政部门申领“家电下乡”补贴。如何确保该政策落实到农民身上,这就要国家有关部门指定相关的监督制度以保证农民享受到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相关内容[EB/OL]./.

[2]尹世杰,王裕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义中的消费经济问题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85-190.

[3]舒富民.中国全面小康发展报告(200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0-24.

消费市场论文第3篇

1.1农村消费市场广阔,消费潜力巨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胶州市农村的消费水平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2012年胶州市全市人口达110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939元,农村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消费市场体系的日益完善,特别是“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深入发展,为农村居民消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肉、禽、蛋、水果、蔬菜及其他副食品价格的相对稳定,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娱乐活动和走亲访友等节日习俗更助推了农村消费增长。2011年2月份,胶州市农村居民购物消费达到1.4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其中“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销售额超过3500万元,增幅达到12%。由此可见,胶州市农村具有很广阔的消费市场,具有很强的消费空间,消费潜力巨大。

1.2农村居民收入逐年增长,消费能力不断增强

《胶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2013年胶州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2319、13939、15751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8.1%、13.2%、11.8%。由此可见,胶州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逐年增长,收入增长意味着农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从而也不断提高了其消费水平。

2胶州市二里河村农民收入和消费状况

2.1二里河村农民收入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胶州市二里河村农民的经济来源以务工收入为主,占84%;以个体收入务农收入子女供养和政策收入为主的农民所占比例较小,分别为8%、6%、1%、1%。这说明胶州市二里河村农民大多数通过打工赚取生活费用,由此可以了解到胶州市农民收入大多数是通过务工所得。据调查,二里河村家庭年均收入2万~3万元的占82%,家庭年均收入3万元以上的占13%,家庭年均收入1万元左右的占5%。大多数家庭都拥有了必备家电,农村生活条件正逐渐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

2.2二里河村农民消费情况

从图2可以看出,胶州市二里河村有47%的家庭选择将收入用于子女上学;31%选择将收入存起来;有11%的家庭选择购买家电;选择建房装修、购买农业生产资料都占4%;有3%选择购买交通工具。由此说明,子女上学还是农村家庭主要的消费领域,农民对子女教育投资比重大。此外,农村居民储蓄水平较高。由图3可以看出,胶州市农村家庭的年花费额大多数是在10000~20000元之间,所占比例为58%;其次是20000~30000元,所占比例为26%;再者是5000~10000元,所占比例为16%;没有年花费额为5000元以下和30000元以上的。由此说明胶州市农村家庭的消费支出一般,大多数人还是不太舍得消费,当然基本上没有入不敷出的家庭。从表1可以看出,各年龄段的农民纯收入都主要用于子女上学方面,其次是存起来。其中30~40岁农民选择将纯收入用于子女上学的比例最高,其次是41~50岁、50~60岁,比例分别是61%、47%、45%,而60岁以上将纯收入用于子女上学的比例略低于其他年龄段,比例是33%,但是子女上学与其他用途相比,仍然是最主要的选择。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收入段的农民都将子女上学作为纯收入的主要用途,其次是将收入存起来。其中年收入20000~30000元的农户将收入用于子女上学的比例最高,为49%;其次是年收入10000元左右的农户,为45%;年收入3万元以上的农户收入用于子女上学的也占到了40%。说明现在胶州市农民对子女上学方面的投资消费比较大,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3二里河村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

3.1中老年人居多,年轻的消费购买力不足

二里河村调查样本中,处在41~50岁年龄段的人数最多,有58人;其次是50~60岁年龄段,有11人;处在31~40岁年龄段有8人,而60岁以上的有3人。说明了胶州市二里河村常住人口还是以中老年人为主,年轻人相对较少,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而与年轻人相比,中老年人的消费购买能力比较低,消费欲望不是很高,从而说明了中老年的消费购买力亟待提高。

3.2农村市场缺乏高质量的商品,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

从图4可以看出,被调查的二里河村居民中,有38%的人认为农村市场缺乏合适的商品。由图5可以看出,胶州市二里河村有大型超市,但是多数大型超市的商品不是很齐全。笔者调查了解到,对于农贸市场需改善的方面,有47%的人选择质量太差,有40%的人选择价格过高,有13%的人选择了规划不正规。农村市场的商品质量问题成为制约农村居民积极消费的重要因素。

3.3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比较传统,尤其是在精神文化消费方面略显不足

由图6可以看出,胶州市农村的精神文化消费大多数是以看电视为主,所占比例为63%;其次是购买书籍,所占比例是23%;再次是去KTV,所占比例是10%。从中可以得出,胶州市精神文化消费结构比较单一,以看电视为主,而一些新的精神文化消费并不是非常广泛。由表3可以看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对精神文化消费的方式都是以看电视为主。男性除了看电视外,在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主要是去KTV,再者是去购买书籍。而女性除了看电视之外,则选择以购买书籍作为精神文化消费的方式,几乎没有选择去KTV。由此可见,男性在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观念要比女性开放一些,但是胶州市整个农村的消费观念还是有待改善。据调查显示,对于去KTV、足疗、网吧等消费行为,54%胶州市农村居民认为“不太值当、不会花这方面的钱”;认为这些“是比较新奇的消费,有钱可以尝试”的占46%。由此可见,胶州市农村精神文化消费观念需要再开放一些,居民要建立积极健康的消费理念,这样才有利于胶州市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4胶州市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对策建议

4.1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惠农政策,缓解农村老龄化问题

调查显示,胶州市农村中老年人居多,这极不利于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内需。因为中老年人的消费能力相对薄弱,购买消费品的欲望不如年轻人强烈,这样对于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张是不利的。而政府的政策措施、对农村的扶持力度与农民的生活、消费息息相关[1-4],所以,需要政府部门采取相关的措施,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比如提高补贴标准,完善农村居民生活保障制度,让年轻人不再为养老养小而发愁,让中老年人也能放心消费。

4.2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才能使农民有能力消费更多的产品,才能使农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目前胶州市农民的收入还是比较低的,胶州市的农民大都靠外出打工赚取收入,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城乡收入差距较大。所以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加快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发展新型农业,拓展农民的就业渠道,以此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5]。

4.3丰富农贸超市的产品种类,提高商品质量,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目前胶州市农贸超市的产品种类还不是很丰富,并且质量方面略有不足,而面对农民日益增长、不断变化的需求,农村市场中产品的种类必须多样化,这样农民才会乐意去消费。并且要提高商品质量,农村消费者更偏好持久耐用有功效的产品,要时刻关注市场信息,关注农村消费者的需求,以此来改善农村的消费状况[6]。

4.4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农民的消费权益不受侵害

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农民作为消费者的一部分,其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也屡见不鲜。虽然胶州市大多数农民都知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要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但是目前我国的消费法律体系还不够健全,所以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此来保护农民的消费权益,让农民消费得到保障,让农民觉得消费具有安全感,更放心消费。

4.5转变农村传统消费观念,促进农民的精神文化消费

消费市场论文第4篇

现用2009年1月到2013年12月的月度数据,对云南省定投资(INV)、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R1)和云南工业增加值(PROX)等指标分别建立回归方程。由以上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回归方程的拟合度都不是很好,说明贷款基准利率与投资间不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工业增加值与固定资产之间也不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但从解释变量的系数来看,贷款基准利率的变化与投资变化呈反向变动,这符合经济学意义,而工业增加值的变化也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趋势相反,其中可能的原因是当工业值增加时,厂商可能将大量资金转向其他方面的投资,并没有加大对固定资产的投资。此外,我们还能看出,利率变动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远远大于工业增加值对固定投资的影响。可见,面对投资决策,厂商更加关注利率的变动。

2利率与消费关系的研究

我们用2009年1月—2013年12月的月度数据来建模研究利率与消费之间的关系,设Δcons=βΔrt-i+λ1ar(8)+λ2ma(1),其中,Δrt-i为一阶差分存款基准利率的I阶滞后项,不同的i表示存款基准对消费存在一定的滞后影响,β为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的系数,Δcons为消费的一阶差分,之所以对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和消费进行一阶差分是为了消除方程的自相关,λ1、λ2分别表示ar(8)和ma(1)的系数,其中ar(8)和ma(1)分别表示方程存在8阶自回归和1阶移动平均现象,我们一共滞后了2期的利率,进行了3次回归,回归后的结果见表2所示。由表2我们可以看出,利率与消费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滞后期大约为2个月,从可决系数上看,方程拟合程度均比较好,滞后1期和滞后2期的t值也说明拟合方程的系数比较显著,β值为正,说明利率的提高对未来消费有促进作用,这符合跨时期消费模型中,利率对未来消费影响的情况,即若假设利率提高产生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则随着利率的提高,未来消费是增加的,我们回归分析的结果符合经济学意义。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出当利率滞后2期时对未来消费产生的影响最大,为2.208,而当期利率提高对消费产生的影响最小为0.309。

3结论

经过实证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研究结论:首先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与云南地区CPI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没有证据表明存款基准利率的变动能够抑制CPI的变动,也没有证据能说明利率的变动对CPI的变动具有前瞻性;第二,存款基准利率的变动对CPI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且该滞后期比较长;第三,存款基准利率的变动对固定资产投资具有反向作用,而且与工业增加值相比,存款基准利率的变动更能引起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度变动;第四,存款基准利率变动与未来消费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而且利率变动对消费的影响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滞后期大约为2个月。

4云南省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相关建议

消费市场论文第5篇

【关键词】:旅游;市场营销;问题;对策;发展趋势

我国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乡居民普遍开始关注和重视自己的生活质量,于是度假、休闲等旅游需求急剧增加,国内旅游的发展如火如荼。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深入发展,新世纪的中国旅游业开始从新的经济增长点迈向新的支柱产业,从世界旅游大国迈向世界旅游强国。中国旅游业正处于蓬勃兴旺时期,近年来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旅游业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代。各地的旅游开发也蔚为壮观,旅游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它们纷纷展示自己的优势,加大宣传力度,极力吸引游客,形成了激烈的旅游市场营销竞争,面临这种现象,研究旅游市场营销十分必要。

一、我国旅游市场发展概况

旅游业正在发展为世界上最大和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中国旅游市场在21世纪将进一步扩大,其不断发展的有利条件有: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不断得到开发;旅游产品结构不断完善;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旅游的大环境逐渐优化,这些都为中国旅游市场的扩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入境旅游市场:入境旅游市场将会继续扩大,亚洲是中国的最大客源市场,随着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过去,东南亚、日本的经济复苏,亚洲客源肯定有较大的发展;欧美远程客源国来华人数都在不断增长,在中国国际旅游市场上,来自欧美的游客只是一个全球的平均水平,欧美来华旅游的潜力显然很大。出境旅游市场:中国对出境旅游的政策是“适度发展”,但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速度很快,自2000年因私出境的人数首次超过了因公出境人数。随着一批高收入者的队伍不断扩大,中国的出境旅游将有一个大的发展,出境的目的地也将由目前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及近邻国家扩展到欧美发达国家。国内旅游市场:20世纪90年代国内旅游出游人数平均每年以18.5%的增长速度发展,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出游率不断上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可自由支配收入比重的增大,节假日的延长,闲暇时间的增多,必然会极大的促进国内旅游的发展。假日旅游的火爆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发达国家发展旅游业的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旅游的大众化、普遍化便开始迅猛发展,我国已经接近于这一临界值,说明我国的大众旅游时代很快就要到来。按国际惯例,国际旅游收入与国内收入的比例为1:8或1:9,,我国目前仅达到了1:2.35,潜力很大。中国的国际旅游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只及法国的一半,国际旅游收入还不到美国的1/5。由此可见,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中国的市场正处于转型阶段,与西方成熟市场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中国旅游业同样在承受着经济转型的洗礼,于是在旅游市场营销方面必然经历一个由市场初级阶段向市场高级阶段转化的过程。虽然整个旅游行业的营销意识普遍不强,营销能力不高,甚至有些地方还没有旅游营销意识,有些地方因为政府行为因素造成体制问题、资金问题、利益问题大于营销问题等现象的存在,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先进理念和成功的运作经验也随着一片“狼来了”的惊呼声进入了中国,这些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将被有识之士通过与中国特色的有效“对接”,合理运用到我国的市场实践当中,从而有效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作为世界旅游资源第一国,又拥有着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并且2020年将成为世界最大目的地国。在这种供需双向互动下,中国的旅游业前景辉煌。

1、旅游消费需求总量迅速增大。据统计2001年我国国内旅游者为7.84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为3522亿元人民币。到2020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次数将达到19.82亿人次,大致相当于每个国民一年出游1.5次,国内旅游收入将达到30436.6亿元,相当于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8.7%左右,仅国内旅游的贡献就足以确立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

2、国民的非工作时间更长,旅游休闲的机会更多。我国的“十五”规划纲要已经明确规定:在“十五”期间将推行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合理调整居民的非工作时间将增至3-4周,这就意味着国民的非工作时间将增至130-140天,闲暇时间的增多势必为国民创造更多的出游机会。20年后,工薪阶层一年出游2——3次将成为寻常之事。

3、国民出游的空间范围进一步扩大,出境旅游将成为国民的重要旅游活动。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出境旅游将跃居世界第四位,年出境人数将达到1亿人次。随着消费出境旅游将从目前的边境、港澳、毗邻国家等近距离的出境旅游逐渐向中远程的洲际旅游转变,由目前的观光旅游逐渐向休闲度假旅游发展。

4、旅游消费渐趋理性化、个性化。“半军事化、拉练式、追求看最多景点的观光旅游”逐渐转向“追求舒适静谧”为主要目的的休闲度假旅游和“体现个性审美”的民俗文化、生态环保、体育健身等特色旅游。出游方式也将从目前“随团出游”逐渐转向自行组织、自驾私家车的“自助旅游”。

跨入新世纪,旅游业正逐步由资源时代进入一个财智新时代。传统旅游时代对旅游业的投入是以资源、资金、设备为主,有形资产起决定性作用;而新经济时代的现代旅游业,营销、知识、智力、管理、创新等无形资产的投入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决定着市场竞争的胜负。因而旅游业也被形象地称为“点子”产业、“注意力”产业和“创新”产业,旅游资源深层次的开发、旅游市场的有效推广和旅游产业高效率的运营都离不开市场营销。显然,旅游市场营销,在未来的旅游事业发展进程当中,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旅游市场营销的涵义

旅游市场营销是通过分析、计划、执行、反馈和控制这样一个过程来以旅游消费需求为导向,协调各种旅游经济活动,从而实现提供有效产品和服务,使游客满意,使企业获利的经济和社会目标。旅游市场营销的主体很广,包括所有旅游企业及宏观管理的旅游局。如:旅游景区、景点、旅行社、宾馆酒店以及旅游交通部门等等。市场营销是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旅游市场营销是发展旅游事业,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研究旅游市场营销无疑会对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我国旅游市场营销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旅游企业的生产经营导向由计划转向市场,但就我国大多数旅游企业而言,在营销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为:

(一)在市场营销中存在盲目削价竞争问题。许多旅行社把降价作为主要竞争手段。抛开套汇问题,这一报价远低于成本。从表面上看,通过套汇赚取差额后,旅行社仍然有利可图。且不论其做法是否违法,如果以这样的营销战略长期进行营销,只会影响旅游企业的产品形象,损害旅游企业自身利益。另外,外团降价还会影响国内旅游收入。例,近几年来,由于东南亚团队价格偏低,致使该区潜在游客减少,旅游业收入相应减少,旅游业发展缓慢。

(二)旅游市场营销存在忽视售后服务问题,导致游客流失。现代旅游市场营销中,旅游产品是一个包含核心产品、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的整体概念。它不仅要求要给予旅游者生理上、物质上的满足,而且要给予旅游者心理上、精神上的满足。这就要求旅游企业把游客视作“上帝”并为之服务,否则必将被市场所淘汰。现在绝大部分旅游企业没有一个较好的旅游产品售后服务体系,许多旅游企业认为这根本没有必要。

(三)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的法制意识淡薄问题。有的旅游企业为旅游者提供虚假的旅游服务信息,以贿赂手段拉拢顾客,诋毁其他旅游企业的声誉,有的甚至冒用其他旅游企业的品牌等等。这种做法严重扰乱了旅游市场秩序,损坏了旅游企业形象,破坏了国家的法制,是旅游市场供需双方都受到不必要的损害。许多旅游企业除酒店行业外,大都采用的是承包经营的运作方式,特别是旅行社经营。许多经营者只顾经济利益而忽视法制化经营。经果造成因旅游合同未能履行而发生大量纠纷和旅游投诉。加强法制观念,用法律规范旅游市场营销中的行为,是我国旅游企业应注意的问题之一。从长远来看,依法办事是保护旅游企业和旅游消费者双方合法权益的必然选择。不要为了眼前利益而置国家的法律法规于不顾,最终只会使双方受损,并且会破坏旅游企业的对外形象,严重阻碍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四)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科技含量低的问题。系统性不强,没有把网络技术的优势充分运用到旅游市场营销当中去。缺乏高质量、高品位的旅游营销策略。没有高科技的旅游营销支持,会制约旅游业的规范化、智能化、信息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许多旅游企业在经营运用过程中,手工劳动较多,缺乏对高科技、新技能的运用。以旅行社日常业务为例,大都停留在对电话、传真的使用上,基本没有旅行社运用互联网辅助日常业务工作,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这样的营运模式显然是不能跟上时展需要的。

(五)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追求短期销售目标问题。中国的很多旅游企业追求的是短期的销售目标,而不是长期的营销目标。没有几个部门或旅游企业在年初即拥有自己完整的《年度营销计划书》,更别说近、中、长期旅游营销规划了。他们不熟悉旅游产品策略、旅游价格策略、旅游销售渠道策略、旅游产品促销策略之间微妙而又复杂的关系,不太根据消费者需求心理去选择适合的推广对策、促销载体。旅游市场营销战略与营销计划尚停留在初级阶段,不能深度挖掘,更不用谈什么旅游市场营销计划控制、旅游市场营销成本利润控制、旅游市场营销信誉控制和战略控制。即便是对于推动作用较大的节事活动与公关活动的策划设计和执行方面,也是如此,大家都知道一个好的节事活动或公关活动将带来巨大的眼前效益和未来的间接效益,然而,更多地方却并不深谙市场运作的妙处,或者抄袭照搬别人的模式,或者在自己管辖的地盘里“鼓吹”一番,将举办该类活动的真正意义颠倒过来,结果劳民伤财,却达不到促销的真实目的。

(六)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忽视旅游形象问题。旅游形象问题已成为各地一个较为头痛的普遍现象。而营销的主要诉求又是要将充分反映实际特色的旅游形象提炼出来,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传播予目标受众。但近几年国内在大力推销自身的形象特色时,由于没有认真分析旅游目的地文脉与地脉,不能充分根据市场需求来科学设计具有鲜明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形象,以致于促销经费花了不少,游客量却上不来,旅游淡、旺季差异性极大,形象宣传口号雷同等等现象比比皆是,更不用说打造旅游品牌了。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要建立行业协会,制定价格标准。使各个旅游公司都能在规定的价格范围内进行有序竞争,对违反价格规定的旅游公司,行业协会应当给予相应的制裁。协会成员应当预先缴纳价格保证金,存到行业协会,当哪个公司出现问题,协会立刻扣罚该公司,同时,开除协会,协会成员单位不许同其协作。

(二)要积极建立完备的旅游产品售后服务体系。旅游产品售后服务体系对于一个长期发展的旅游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应包括:对游客售后服务满意程度的跟踪调查,获取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要求和意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旅游者建立一个完备的资料库,以便今后在进行旅游市场营销及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时避免主观性和盲目性。另外,旅游产品售后服务体系的建立还可以帮助旅游企业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建立口碑效应,为今后旅游服务产品的市场营销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同时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要注意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法律培训。在各级导游证考试当中要加强对法律知识的考核,鞭策导游人员自觉学习法律知识,强化法律意识。在旅游公司经营活动中,旅游监管部门,要加强检查和监督,定期深入旅游市场,常抓不懈。聘请监督员,微服探察,适时进行监管,对有问题的单位责令其限期整改,达不到要求的要停业或吊销营业执照。

(四)要注重发展、应用科技手段,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把互联网等引入旅游经营当中,使各个公司网络连接,作到信息通畅、快捷、方便,促进旅游工作效率的提高。

(五)要有长期规划和发展眼光。注意研究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切实针对市场发展变化趋势,制定适合本公司的中、长期规划。根据旅游者消费心理,深入挖掘潜力,不断推出一系列有新鲜创意、有经济效益的营销策略,开掘新渠道,增加旅游公司的收益。

(六)要视形象为生命,把旅游公司的形象宣传作为一项工作目标。要经常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电台等媒体,广泛宣传旅游公司和旅游服务项目、景点、产品;多组织展览、旅游形象大使巡游、旅游知识有奖竞赛、旅游摄影比赛、模特表演等,积极搅动旅游市场,让更多的人更加认识旅游公司和旅游景点。导游和其他旅游公司成员要在工作当中注意仪表、举止、言谈等,在实际工作中努力为顾客留下良好的印象。恪守承诺,搞好服务,让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受,使旅游市场淡季不淡,增加旅游收入。

五、未来旅游市场营销发展趋势

(一)中国旅游业的市场营销问题需要全面整合。需要用一个系统性的方法来解决当前的困惑,需要一根链条将各个环节有效链接起来,从而形成整体优势。这就需要旅游整合营销传播理念(TIMC)在旅游营销领域中的全面应用。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舒尔兹等人提出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IMC),被认为是市场营销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的重大发展,被誉为“带领企业跨越21世纪的营销教战守策”。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营销传播计划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要求充分认识用来制定综合传播计划时所使用的各种带来的附加值的传播手段——如普通广告、直效广告、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并将之结合,提供具有良好清晰度、连贯性的信息,使传播影响力最大化。”消费者对一个企业及其各个品牌的了解,来自他们接触到的各类信息的综合(包括媒体广告、价格、包装、售点布置、促销活动、售后服务等),整合营销传播的目的在于使企业所有的营销活动在市场上针对不同的消费者进行“一对一”传播,形成一个总体、综合的印象和情感认同。这种消费者建立相对稳定,统一的印象过程,就是塑造品牌,即建立品牌影响力和提高品牌忠诚度的过程。因此,将这一超前的全新理念与中国旅游业的实际状况相结合,研究一套系统而又切实可行的方法来解决中国旅游业的市场营销问题,必将成为我们的旅游组织与企业制胜市场的法宝。将来政府与企业都需要整合营销,旅游业常常被称为政府主导的产业。政府不仅要主导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投资与建设,还应该主导市场。这同样需要旅游整合营销传播理念。目前,很多地方旅游主管部门,习惯于进行促销,而很少考虑进行系统的营销整合,也没有进行中长期的营销规划。我们认为,这是较初级的市场化运作。从长期、持续、有效的原则来看,政府应该主导市场的整合营销。运用旅游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政府可以编制3-5年的旅游营销规划,以此指导省、市、县区域旅游营销体系的建设,并实现营销定位的长期性与分阶段实施。运用旅游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政府也可以制定年度营销计划,以次取代现有的促销计划,使计划具有更系统的整合效果,达到更高的营销效率。企业进行旅游营销,则更需要旅游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无论旅行社、景区景点或宾馆饭店,整合营销传播都是最现代的营销武器。通过科学的市场定位和形象定位,充分运用产品改进和渠道调控的技术,整合所有传播渠道,可以实现企业高速发展。

(二)大力发展网络营销。凡利用互联网进行的营销工作,就可称其为互联网营销,营销中的诸多要素如:品牌、渠道、促销等要素都会在互联网营销中体现,而互联网营销更为营销各要素带来新的形式与内容。也就是说,在营销工作中利用了互联网,我们就称作在进行互联网营销。互联网营销起源于90年代末期,欧美的一些企业率先利用全球网络(互联网)为平台展开营销活动。九十年代末兴起的互联网技术对传统营销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并构成“21世纪营销领域的创新焦点”。

2002年的网络营销领域并没有发生什么惊人的事件,但正是在看似平静的表面下,网络营销环境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网络营销基础环境进一步发展,上网用户数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据调查,截止到2002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人数已达到4580万人,年底有望突破6000万人,互联网用户数量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有利于网络营销的发展。互联网营销的优势实质在于它的信息流的优势:高速即时,互动,全球性全天候,私人性。互联网通过将货币流和部分物流(比如软件)转化成信息流,将互联网营销的优势扩大,并通过信息优势提高传统商品的流通效率和降低其流通成本。互联网营销在信息流方面的优势是传统营销所难以替代的。

我们可以看到,利用互联网,企业可以有效地降低产品成本:企业可以廉价的成本寻得最好的供应商和最低的供货价格,以价格最低的原料制造产品,降低了产品成本;同时互联网还能有效节约顾客成本:网络商城的空间可以无限扩张,里面可以陈列无限多的商品,消费者在网上可以很低的成本搜寻产品信息,并订货;网上销售,顾客只是下订单,商品的送交由卖方或物流公司承担,节约了顾客的精力和体力、时间成本。现代市场营销的焦点是顾客,为顾客节约成本就是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三)互联网营销和传统营销需要紧密结合。从发展趋势来看,互联网营销的实施是必然的。但互联网营销和传统营销只有紧密结合,扬长避短,才能更好,更快,更有效率地满足顾客需要。但现实中,企业在实施互联网营销时应该根据企业当时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比较互联网营销实施的投入成本和收益,以决定是否采用互联网营销,多大程度上采用互联网营销,如何将互联网营销与传统营销结合起来,扬长避短。互联网营销还存在着很多弊病,比如付款方式、邮件浏览率低等问题,所以说互联网营销和传统营销需要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旅游市场营销,从而促进旅游市场的繁荣兴旺。

综上所述,我国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现在进入到营销主导时代的中国旅游业必须用科学、先进的旅游市场营销来武装自己。从而促进中国旅游业迅速朝健康有序的轨道高速发展。中国加入WTO使中国的旅游市场融入世界旅游市场竞争当中,这就要求我们更要积极研究旅游市场营销,把现代先进的旅游市场营销理念引进中国旅游事业,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已经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致胜市场的关键,我们一定要将这个先进的理念与中国旅游业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运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大力发展网络营销,同时要加强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方式的结合,促使中国的旅游市场渴望尽快走向成熟,为我国实现2020年旅游发展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晓慧,王谊,苟小东:《秦岭北坡森林公园旅游市场营销新策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7月;

2、游云飞:《森林旅游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策略》,《福建林业科技》,2001年3月;

3、毛勇:《北方经贸三峡重庆库区国际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经济纵横》,2001年12月;

4、徐栖玲,陈宏巨:《旅游开发与建设——中国老年旅游市场营销策略浅析》,《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2卷第4期;

5、刘锋:《旅游温冷区国内旅游市场营销研究》,《经济地理》,2001年5月;

消费市场论文第6篇

在动物性食品中,从营养、保健和安全角度考虑,兔肉可谓首屈一指。

1.1高蛋白兔肉以高蛋白而著称。兔肉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其他肉类。以干物质计算,兔肉含蛋白质高达70%,在家养的动物中是最高的[1]。不同肉类的水分和蛋白含量见表1。

1.2高必需氨基酸兔肉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在目前家养动物中是比较高的。兔肉与猪肉、羊肉(背最长肌)和仔鸡肉比较,主要必需氨基酸(如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是最高的,必需氨基酸总量,兔肉是35.95%,而猪肉、羊肉、肉仔鸡胸脯肉和大腿肉的含量分别为26.97%、30.25%、42.54%和30.13%,兔肉分别是他们的133.30%、118.84%、84.51%和119.32%。其中赖氨酸分别是他们的142.17%、121.65%、91.12%和121.86%[2-3](见表2)。

1.3高多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指Omega-3脂肪酸,人们简称ω-3,主要包括α-亚麻酸及其衍生而来的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五烯酸(D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多种生理功能,是人类的必需脂肪酸。研究发现,兔肉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在家养动物中含量最高,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兔肉为0.85,而猪肉、羊肉和牛肉的比例分别是0.58、0.15和0.11,因此说,兔肉是理想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来源[4](见表3)。

1.4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兔肉中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较丰富[5-6]。其中磷、钾和硒的含量是家养动物肉中最高的。维生素B12、叶酸、维生素B2也是最高的。因此,兔肉对于人体保健是有益的,尤其是儿童、妇女、老弱病人的适宜食品(见表4)。

1.5高消化率兔肉肌纤维细嫩,胶原纤维含量少,消化率高达85%,高于其他肉类(猪肉75%,牛肉55%,羊肉68%,肌肉50%)(见表5)。

1.6低脂肪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变,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富贵病逐渐增多。人们将其归罪于高脂肪饮食。尤其是与猪肉摄入过多有关。兔肉在目前家养动物中的脂肪含量是较低的,略高于鸡肉而远远低于猪肉、牛肉和羊肉。与这3种肉类比较,兔肉中的脂肪含量相当于他们的36.51%、61.66%和54.28%(见表5)。

1.7低胆固醇胆固醇是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因此,人们在膳食结构中,尽量减少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在家养动物的肉中,兔肉的胆固醇含量是最低的[7]。与猪肉、牛肉、羊肉和鸡肉比较,分别是他们的35.71%、42.45%、64.29%、65.22%~50%。同时,兔肉的磷脂含量较高,磷脂和胆固醇的比值高。食用兔肉可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的可能性,因此,兔肉是老人、动脉粥样硬化病人、冠心病患者理想的保健食品(见表5)。

1.8低能量由于兔肉水分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因此,其能量含量是家养动物中较低的。因此,常吃兔肉不易发生肥胖(见表5)。

1.9安全系数高到目前为止,在家养动物中,唯一没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动物仅仅剩下家兔;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发生的众多形形的食品安全事件,尚未发现与兔肉有关。因此,兔肉是目前最安全的动物性食品之一。由以上可知,兔肉是优质的动物性食品,代表了当今人类对于动物性食品需求的方向。人们将兔肉形象地比喻为“保健肉”、“美容肉”和“益智肉”,常吃兔肉可以健壮而不肥胖,身体苗条、肌肤细嫩,有利于大脑的发育,提高智商。被西方一些国家的运动员、演员和歌唱家们所青睐。由此可见,中国俗语“飞禽莫如鸪,走兽莫如兔”有其内在的科学依据。

2肉兔消费市场瓶颈分析

既然兔肉如此高的营养,对健康如此有利,安全系数位于家养动物食品之首,为什么国人消费兔肉地域非常局限。除了四川、重庆、福建和广东以外,绝大多数省份的消费量寥寥无几?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笔者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2.1对兔肉的营养特性的宣传力度不够绝大多数居民并不真正了解兔肉,缺乏对兔肉消费的正确认识。一些食品加工企业对兔肉的宣传,往往被消费者理解为商家的营销手段。

2.2传统习惯和莫须有的“传说”一种食品的消费习惯是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既有地域特点,也有时代特征。比如说,我国绝大多数地区消费猪肉比较普遍,无论人们如何宣传猪肉高脂肪、高胆固醇、高能量,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等,但是,国人对猪肉的青睐难以改变,居民对猪肉的消费变化无几。对于兔肉来说,除了少数省市已经形成了消费习惯,但是对于多数地区来说,习惯难以在短期内养成。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农村,流传这样的传说“妇女不能吃兔肉,否则生下小孩是豁嘴唇”。此言难以考证是谁的发明,但流传甚远。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唇裂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由多基因控制。此外,还与环境因素有关,在妇女妊娠前3个月内,当母体的生理状态受到侵袭或干扰时,就可能影响胚胎颌面部的生长发育,如营养缺乏、感染、药物因素、物理损伤和吸烟等[8]。是否唇裂,与吃不吃兔肉风马牛不相及。

2.3兔肉自身的某些不足兔肉尽管有“保健肉”、“荤中之素”、“美容肉”、“百味肉”等一系列的美誉,但自身的某些不足对于其市场消费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一,不香。兔肉被称作中性肉,没有什么香味。因此,与什么肉配合煮炖,就呈现什么肉的风味;第二,发柴。煮熟后的兔肉干瘦,柴瘠,口感不佳;第三,有一定的“土腥味”或“草腥味”或“腥味”。姜颖等[9]的研究表明,兔肉中有特殊腥味物质存在,且该腥味物质与组织结合紧密,在加工中不易去除,这对兔肉的食用价值和养兔业的发展都带来了不利影响。世人有关兔肉腥味产生原因的说法不一,从对兔肉的分析中,可初步确定的腥味物质有甲基肼、已醛和呋喃衍生物。张振华等[10]人在兔肉腥味来源的初步分析一文中指出,兔肉腥味是指兔肉在加热后所产生的一种令人嫌忌的特殊气味,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甚至不同的人对此味的敏感程度不同,但兔肉的“腥味”对其消费产生不良影响。

2.4兔肉烹饪技术知识普及不足由于兔肉的特殊结构特点和化学特性,绝大多数地区的消费者,不知道兔肉如何加工烹调。因此,按照常规猪肉的加工方法制作的食品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因此,烹饪技术不过关也是兔肉消费市场狭窄的原因之一。

2.5兔肉加工相对落后尽管近些年我国兔肉加工业开发出了许多产品,但适合大众消费的产品不多,科技含量不高,尤其是适合家庭消费的成品和半成品、方便食品不多,影响兔肉的消费市场和消费量。

3发展对策

3.1加强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中国畜牧业协会兔业分会为了加大兔肉的宣传,将每年的6月6日定为“兔肉节”,并在全国不同区域设置主会场和分会场,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对于兔肉的宣传和兔肉加工知识的普及产生积极影响。但仅仅一年一次的兔肉节的有限宣传是远远不够的,仅仅几家兔肉加工企业的参与更是身单力薄。进一步全方位多角度持久地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逐渐改变人们的传统思维定势,澄清以往对兔肉的错误看法,把不认识兔肉变成逐渐认识,把认识变成喜欢,把喜欢变成消费,把被动消费变成主动消费。

3.2强化加工能力,提高科技含量西南科技大学的兔肉加工专家李洪军教授在各大超市及淘宝网上的兔肉产品做了一次全面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兔肉产品都是兔肉干、肉丝或肉丁,口味上主要有五香和麻辣两种。暴露出我国兔肉产品单一的问题,因此,需要继续开发一些新的兔肉产品,而新产品的开发需要有一些新的技术作支撑。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我国兔肉相关理论研究的落后阻碍了兔肉加工这一新兴行业的飞速发展[11]。对此,应提倡鼓励开发分割系列产品、即食兔肉产品、小包装兔肉休闲食品。可以尝试向西式兔肉制品方向发展[12],将酶工程、发酵工程、超高压技术等实用高新技术与传统工艺方法相结合,优化兔肉生产工艺,使我国兔肉工业在研究开发上尽快和国际同行接轨[13]。另外,还可以通过加大天然调味料的开发利用,促进兔肉制品风味的独特化、美味化、差异化。以期充分利用兔肉资源,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提升产品的档次,创造企业利润[14]。令人兴奋的是,我国一些地方特色兔肉制品,区域性消费深受欢迎,比如四川广汉县的“缠丝兔”、开封的“风干兔肉[15]”、陕西“油皮全兔”和“脆皮全兔”[16]、河北张家口怀安县的“柴沟堡熏兔[17]”、河北保定清苑县的“书璞兔肉火锅”。此外,河北保定市是全国兔排消费量最大的城市,五香兔排的消费量平均每天1~2t。这些地方性特色产品的开发,对于促进兔肉消费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3.3针对性科技攻关,解决兔肉自身不足兔肉是优质动物性食品,但是由于自身的一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兔肉的消费。要针对这些不足开展攻关研究,比如,解决兔肉“土腥味”和“膻味”,“不香”和“发柴”等问题,开发出适合不同区域大众口味的产品,引导兔肉消费。在兔肉的研发方面,既需要更多科技人员的广泛参与,也需要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各相关企业的大力配合。

3.4开发大众消费食品,引导兔肉日常消费目前我国开发的兔肉产品,以礼品或以休闲食品形式为主。而大规模消费、提高国人的消费水平,把兔肉产品变成居民的日常消费形式,才是解决中国兔肉生产的永久性消费出路。首先,要向大众传授兔肉烹饪知识和技术,让他们学会如何做出好吃的兔肉菜肴;第二,要开发一些方便的半成品,减少消费者制作兔肉菜肴的前期复杂工序;第三,健全销售网络,方便大众购买。

消费市场论文第7篇

作者:岑道权 单位:陕西理工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

拓展陕南农村消费市场的制约因素

消费力因素消费力是指消费者消费各种消费资料和劳务的能力或力量[6]。制约消费力的因素的是消费主体的收入水平和文化素质。收入水平。收入和消费呈正比关系,收入越多,消费越旺,消费主体的绝对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陕南地区农村居民平均收入处于全国较低水平,偏低的收入水平势必使一部分消费需求受到抑制。收入来源影响居民消费水平,根据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持久性收入是支持居民消费需求升级的因素,暂时性收入并不能促使居民扩大消费水平。近几年来,虽然陕南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和财产转移性收入的比重上升较快,但仍未改变家庭经营性收入的主导地位。受农产品价格波动和农产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因素影响,以农业为主的家庭经营性纯收入呈下降趋势。文化素质。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对消费需求的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对高科技智能化消费品需求的影响。随着智能化产品数量的迅猛增长,如果农村居民缺乏消费这些智能化产品的文化素质,无法掌握智能化消费品的技术要领,就会造成一些新技术、新设备大量闲置,影响他们的消费需求;二是文化素质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资本”,会影响居民的就业与收入,从而制约他们的消费需求;三是部分传统的消费观念制约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如自给自足、偏好低价商品的消费观念等。收入差距。收入差距因素一般是通过收入预期机制和消费支出预期机制来影响和制约居民的消费需求,低收入消费者在与高收入消费者进行比较时,往往会通过储蓄财富或投资收益来缩小他们之间的收入差距。2009年末,陕西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6732.03亿元,比2005年净增加4407.84亿元,增长1.25倍,年均增长17.6%。而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105元,比2005年增长1倍,年均增长14.9%,明显低于储蓄增幅,反映出人们不敢消费的问题[7]。不论是储蓄还是投资,都会导致低收入者现期消费需求降低,而且在攀比心理的作用下,低收入者往往会预计将来消费支出的增加,从而减少现期消费支出,最终影响市场消费能力。收入差距因素还会通过影响供给关系来制约消费。有些企业为了提高经营效率,主动放弃低收入人群的消费市场,造成低收入的农村市场得不到应有的产品供应,而城市市场却出现大量库存和积压的问题。社会保障差距。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农村社会消费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是制约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陕南农村的养老、医疗等保障体系虽有较大发展,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养儿防老”、“小病扛,中病拖,大病等着见阎王”的现状。信贷资源分配差距。根据农村信贷功能可将其分为生产性信贷和消费性信贷2类,生产性信贷可扩大农业再生产,消费性信贷能有效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目前,陕南农村的金融支持主要来自农村信用社。由于农村信用社放贷需要抵押,农民很难贷到款,造成了生产性信贷资源和消费性信贷资源的不足,他们只能依靠自身和亲朋好友来筹集生产性资金,从而减少用于生活性的消费支出。为了应对消费性信贷资源的欠缺,农民往往会选择储蓄来应付像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盖房婚嫁或者防灾、防病、防老等支出,造成消费现金的紧缺,抑制了消费。供给因素产业结构影响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产业结构对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有着直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首先以工业品质量结构和品种结构为主体的工业品结构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如在家电销售过程中,居民对价格高但能耗低的产品的购买兴趣明显低于低档家电;在装修房屋时也是从价格方面考虑多而不是遵循质量优先原则。其次农业结构对农村消费市场有制约作用。在陕南,近8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他们主要依靠家庭经营性收入,养成了自给自足性质的实物消费习惯,在粮食和蔬菜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使得在城市蓬勃发展的餐饮业到农村基本没有市场。基础设施不足制约居民消费需求。基础设施作为农村消费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会影响农业生产,还会限制农民收入的提高。目前,陕南农村仍存在交通不便利、通信无网络、电力无保障、电视信号差、农田水利灌溉不到位等影响消费市场的基础建设问题,居民消费尚未脱离“大额消费走县城、日用百货到集镇、零星用品赶大集”的状态。为了改变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现状,在缺乏国家财政支持的前提下,农民只能通过压缩消费支出来筹集财力和物力,对信息商品、家电、农用机械的消费需求受到限制。流通设施供给不足制约居民的消费需求。在陕南农村,由于流通设施欠缺,企业无法实现大规模、低成本的物流配送,许多新产品在偏远的农村市场根本就找不到,使得消费者就是有钱也无法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农民的农产品也无法顺利运送到城市的市场上去变卖,从而削弱了他们的购买力。消费观念落后传统的风俗习惯支配着居民的消费行为,也影响着他们的消费决策方式,有些甚至演变成消费习俗,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陕南农村居民受传统文化影响,比较重视房产和婚丧嫁娶、添丁满月以及节庆消费,形成了多年积累一次性集中消费的特点。许多农民在日常生活消费支出上省吃俭用,但在婚丧嫁娶等方面却不惜重金大操大办、讲排场、比阔气,修房看风水,修坟墓讲气派,造成了居民消费支出的配置不合理和消费结构畸形发展。

拓展陕南农村消费市场的对策与建议

陕南城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其区域和资源优势,以发展生态旅游业、土特产、绿色食品和中药材生产等加工工业为重点的产业结构,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大幅度提高农民非农产业的收入水平。⑤引导农民外出务工的合理流动。要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规范中介组织行为,并通过“雨露计划”等措施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和工作技能,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工资水平[9]。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提高农业产出效率。鼓励农民对土地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减少土地的经营成本。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既要增加农业机械的总量,又要加强教育培训以提高农机化技术推广和应用水平,使农民能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科技务农水平,增强他们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能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科技农业等现代化农业,降低土地污染,提高产业化水平,保持农业生产经营收入的稳定增长。改善农村市场的消费环境消费环境是指消费者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对消费者具有一定影响的制约因素,一般分为自然消费环境和社会消费环境两方面。加强自然消费环境保护。陕南的自然消费环境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水资源分布不均且受工业污染的威胁。秦岭、巴山山地居民的生活用水主要来自山泉和溪流,受季节影响较大,备受干旱和洪涝的困扰,汉江河谷盆地水资源也不同程度受到工业和生活排污的影响。水土流失严重,频繁的洪涝灾害使可用土地的质量和数量呈下降趋势,空气质量也呈下降趋势,需要加强保护意识。加大财政投入,搞好农村市场的硬件设施建设。供水、供电、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是制约陕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基础设施与消费环境硬件设施的改善是开拓农村市场的重要步骤。因此要加强政府支持力度[10],要积极推动“以农补工”阶段向“以工养农”阶段转化的经济发展战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提高公共财政在促进农村发展的作用,加强农村道路交通、网络通讯和水电煤气等综合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交通状况,完善农村通讯网络,保障农民基本生活用水、用电供应,为人们使用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电脑、手机、小轿车等高档耐用消费创造条件。加快农村流通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农村市场体系。目前,我国农村供销社的流通功能已经基本丧失。为加快陕南农村消费市场的形成,政府应从投资、信贷、税收、价格等方面给予扶持,以规模较大的集镇为中心,大力发展连锁超市和专卖店,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提高农村市场的商品质量和数量,有效改善流通消费环境。完善社会保障、信贷和保险体系。有效消费需求的形成需具备2个基本条件,即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如果消费者有购买能力,但没有购买欲望,也不能实现有效消费。因此,要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国家财政对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完善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使农村居民敢于和愿意消费。完善陕南农村金融体系,通过制度和财力扶持,催生一批专业性的农村信用担保组织来解决农民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农倾斜力度,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开展农产品深加工,促进农产品的增值。建立农业生产预警和保险机制,增强农民抗御农业风险的能力,利用市场保险机制来分担农业、农村、农民的大部分风险,改变农民“靠天吃饭”的现状,确保农民增收。加强消费引导,鼓励并带动消费需求追求长期效用的最大化是合理消费行为的本质特征。消费者应在整个生命周期中获得最大的消费需求满足,如果只看到眼前利益,进行挥霍、浪费,或者只考虑未来,把储蓄作为唯一的目标,都不符合这一标准。提高劳动力素质。知识改变命运,教育程度差距是导致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西奥多•舒尔茨认为“改进穷人的福利关键因素不是空间、能量和耕地,而是提高人口质量,提高知识水平”[11]。因此,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3加强宣传引导。思想观念支配人的经济行为,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总会通过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渠道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加强消费观念的引导,是转变农民的消费观念,改善农村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关键。政府应通过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相关公共政策的出台,从宏观上约束不合理的消费行为,然后通过必要的经济手段,诸如价格、税收、补贴等措施倡导科学消费方式,并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农村居民培育现代消费理念,拓展农村消费市场。鼓励并带动消费需求。国内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内需是根本动力。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要在实施“万村千乡”工程中结合新农村建设,不断挖掘农村市场新的消费需求,积极发展农产品批发和零售市场,继续加大家电、汽车、摩托车等下乡实施力度,鼓励社会投资用于发展教育、旅游、现代物流等刺激消费的领域,发挥陕南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