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物业行政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09-21 00:20:41
物业行政论文

物业行政论文第1篇

第一种模式属单纯行政型管理模式,其优点在于实施管理时具有权威性和较强的约束力,政府基层组织的稳定性也有利于住宅小区管理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但其缺陷是容易形成管委会大包大揽,忽视专业管理部门作用,形成政府干企业的事,政企不分,置政府政权组织于大量琐碎的事务中,加重行政负担和经济负担;服务功能甚差,缺乏经济活力,不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第二种模式虽然发挥了房地产管理部门管房之所长,但局限性较大。这种模式常因缺乏总体协调而使小区总体管理上各专业部门各自为政,不易形成合力,出现房屋管理好而环境管理差、互相扯皮的现象。

第三种模式遵循产权与管理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建立政企分开的管理机构,发挥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营所长,将管理与经营活动结合起来,实行有偿服务,集小区内各项管理于一体,强化服务功能,经济上具有活力,可以通过一些服务项目和小区基础设施取得收入以弥补管理经费不足,使小区能够形成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改变小区一年新、二年旧、三年乱的状况。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规划、建设较好,住户经济能力较强的小区中尤应推广这种模式。成都市棕北物业管理公司在对成都市棕北住宅小区一年多来的物业管理实践,初步证明了内地住宅小区实行这种管理模式的可行性。

但是,无论那一种管理模式都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与合作。小区在政府管辖范围内,离开当地政府是不行的。实行第三种管理模式的小区巫应做好专业管理与属地管理之结合(即物业管理与行政管理),在这个前提下,充分发挥专业部门的作用,做到“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统一管理、各负其责”。行政管理是物业管理的后盾,物业管理是行政管理的有力助手和小区建设、管理、发展的经济基础。二者犹如运载小区管理向前推进之两轮,不可偏废.政府及所属各部门具有相关的行政职能和执法权,具有权威性和号召力,对保证贯彻执行各级、各项小区有关管理规定、规章制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物业管理因其承担了小区日常大量的策琐的管理、服务工作,如环境卫生、园林绿化、治安保卫、公共设施管理等,可以帮助政府从事务和经济负担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做好应做的工作。特别是那些政府基层组织尚未建立或完善的新建小区,由于开发企业新建的物业管理单位先行介人了物业管理,可以为小区未来的各项管理、服务莫定基础,防止小区初期管理出现“真空”。这些工作包括对小区房屋质量的监督,小区设施的进一步完善,环境的保护,在住户入住之前和入住之初制定小区管理办法,设计住户居住契约,协助完成小区内水、电、气的开通,维持小区各项秩序等.

在界定行政管理和物业管理职责上,笔者认为,行政管理主要应着力于小区政权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上级政府布置的各项阶段性任务和中心任务,如户籍普理.、小区治安管理、思想教育、计划生育、征兵、民政等;从宏观上指导、监督小区物业管理工作,协调小区内各产权单位关系,一般不具体介入小区物业管理事务,否则将可能步入单纯行政管理的旧辙;在物业管理单位依法进行管理受阻时给予支持、帮助。由于打破了旧的管理格局,势必造成贵、权、利的重新组合,两者之间应给予更多的理解、体谅,必要时有关部门亦可适度放权于物业管理单位以利于工作的开展。物业管理是小区管理的重要内容,事实上,小区物业管理工作做好了也是对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工作的支持,进而对提高整个城市管理水平起到推进作用。物业管理单位作为行政辖区内的一员,理应接受地方政府的行政领导,履行自身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接受地方政府的指导、监督、质询,遵章守纪、依法实施管理,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从多方面为小区建设作出贡献。物业管理单位应着力于专业管理工作,把重点放在提高管理、服务质量上,不断开辟渠道,寓管理于服务,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着取之于小区用之于小区的原则,为小区管理实现良性循环做好工作。沿海地区小区管理实践证明,凡是两者关系处理较好,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小区,物业管理和行政管理相得益彰,小区管理整体水平大大提高,为创造文明、舒适、整洁的居住环境提供了体制上的保证。

物业行政论文第2篇

【经济】工商、会计、人力资源、金融、保险、工农业经济、经济信息、信贷、宏观经济管理审计、企业管理、贸易、财政、银行、证券、经济体制、投资学、风险防范、市场研究、税收、统计学、电子商务、风险投资、WTO研究等

【政法、行政、政党】宪法、法理、司法制度、法制史、诉讼法学、行政法学、民法、刑法、商法学、地方法规、国际法、国家行政管理、中国政治、思想政治教育、国际政治、管理科学、党史、建党理论、政党研究、学习心得、"三个代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理论研究、邓小平理论研究、基层政权建设等

【数学、物理、地质、天文】数学、力学、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理、气象、地质、地球、海洋、测绘、资源、化工化学、环境与资源、金属、燃料化工、石油、矿业、冶金、轻工业、天然气工业、手工业、有机化工、无机化工其它化学工业等

【农业】农艺学、渔业、林业、水产、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园艺、植物保护、畜牧、动物医学等

【工程】工业通用技术及设备、机械仪表工业、航空、航天技术、交通运输、水利工程、农业工程、建筑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原子能技术、电工技术、国防科技、物资管理等

【医药、卫生】中药学、中医学、西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传染病、心血管病、呼吸、内分泌腺、预防医学、寄生虫病、消化系疾病等

【汉语言文学、新闻出版】文学史及创作理论、文秘、应用文、中国古代文学、书法理论、中国现代文学、文论、汉语与语言学、中文教育、新闻出版事业、图书情报、等

【哲学】哲学基本理论、心理学、宗教、美学、伦理学、逻辑学等

【历史】史学理论、中国通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各国史、历史人物、地方史志等

【艺术】艺术理论、电视、电影、音乐、舞蹈、戏剧、美术、书法等

物业行政论文第3篇

学习内容: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行政学理论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外语、公文写作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及科研的初步能力。

课程设置:

行政学:行政案例分析、公共关系学、组织行为学等。

管理学:管理学原理、行政学原理、项目管理、培训管理、公共管理学、财务管理学、现代企业管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

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法学:经济法、公司法、公务员制度、政治学原理、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等。社会学、公共政策分析、管理信息系统、领导学、地方政府与政治。政治学类:中国政府与政治、西方政府与政治、中国公共政策、西方行政学说史。

文秘:行政秘书与公文写作。

就业方向:事业单位行政工作、机关公务员,该专业是公务员的招聘大户;中外各类型企业前台秘书、行政主管、行政总监、总经理助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涉外经济管理部门、经济监督检查等管理部门,从事政策和法规研究及实际工作;学校、科研部门的教学或科研工作等。

信用管理专业

学习内容: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用管理国际惯例及相关的法律、规则,掌握风险管理、资信调查、信用评级、公司信用管理、消费者信用管理、国际业务信用管理、基金管理、投资组合设计与管理等专业知识。同时学习管理学、经济学、管理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信用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作为主要知识框架,掌握文献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收集信息并进行分析研究、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

课程设置: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市场调查与分析、会计学、财务管理、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信用和市场风险管理、企业和个人信用管理、征信数据库应用开发、资信评估、客户关系管理、信用经济学、投资项目评估等。

就业方向:国家公务员,如工商管理局、海关、征信局、财政部等;金融行业,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用卡公司等;大型企业中的会计审计部门、风险控制部门;政府监管部门;企业信用管理部门;信用评级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风险管理部门和资金借贷部门;科研单位和高校。

物流管理专业

学习内容: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会计、贸易、管理、法律、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培养具有一定的物流规划与设计、物流管理、物流业运作等能力,能在经济管理部门、贸易公司、物流企业从事政策制定、物流业运作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物流管理人才。

课程设置:物流概论、物流规划与设计、采购与供应管理、采购项目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国际物流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采购过程演练、运输实务、仓储管理实务、物流配送中心设计、国际物流实务、成功学、创新学、素质拓展训练等。

就业方向:在企业从事物流工作,如仓库(收发货,保管)、计划、采购、运输管理、进出口关务等;在物流企业从事操作、销售、客服、报关、运输、货代、物流咨询策划;国家机关公务员,如国家物资储备局、警用装备物资储备中心等。

会展与经济管理专业

学习内容:学习会展业经营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会展业经营管理的惯例与细则;会展活动设计、策划、管理与服务的全流程;会展经济研究;会展营销、会展招展、会展项目开发与管理、会议组织与管理、展位设计等。

课程设置: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公共关系实务、基础会计、经济法、美术基础、三大构成、展示设计制图、展示设计概论、展示环境与空间设计、展示信息传达、计算机网络应用、多媒体辅助设计(Photoshop、Autocad、3Dmax等)、商业展示设计、广告学、商务英语、会展营销、会展策划与组织、会展管理与服务、接待服务业管理、商务会议、沟通交流技巧、旅游消费心理、大型会议沙龙管理、商务谈判、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展概论、传播学、会议运营管理、会展项目管理、会展管理信息系统、会展政策与法规等。

就业方向:政府会展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从事会展政策法规制订和会展产业管理工作;在会展企业从事会展策划、会展设计、会展营销和会展项目管理等工作;在酒店、物流公司、商务服务公司从事会展相关服务工作;在贸促会、涉外服务机构从事出国展组织与服务工作;在大型企业从事参展设计、参展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车展、房展经营等。

物业管理专业

学习内容:学习物业的管理专业知识,兼备建筑工程学、管理学、环境科学、公共关系学等理论及实践运行知识,掌握物业管理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承担物业管理岗位工作的技能。

课程设置:管理学基础、物业信息管理、物业管理财税基础、物业管理实务、物业管理法规、房地产营销管理、物业设备设施管理、房屋构造与维护管理、文秘管理与应用写作、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关系学、社区规划与管理、合同管理、物业估价、商务物业管理等。

就业方向:从事各类物业的物业管理、咨询、中介服务;房地产行政管理服务;房地产销售;物业管理服务行业协会相关岗位;物业公司客服、行政、人事、办公等岗位;国家、省市各级机关公务员,如广东省国家税务局、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房地产管理司等。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学习内容:掌握管理科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能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需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进行质量管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社会调查和写作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物业行政论文第4篇

关键词:物流产业;理论价值;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F5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

在物流概念传入中国短短的二十多年中,人们对物流的认识不断深化,企业和各级政府发展现代物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在不断的提高,物流产业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新的利润点。物流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物流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有关物流产业的问题尤其重要,它是中国物流进入发展期提出的课题,是制约中国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是进行物流管理实践的理论基础,也是制定物流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

一、物流产业研究的理论价值

1.拓展物流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物流学作为新兴的应用性学科,其学科地位要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普遍认同,必须形成自己独有的概念体系和理论体系。一个成熟的产业,首先要求理论的成熟,而一个新兴的产业,在成熟的过程中,理论也自然是成长性的。物流学科的发展体现了这种成长性。近二十多年来,中国物流学科书籍林林总总,出了不少,总的来说对物流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起了推动的作用。本文针对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针对物流学科的发展和研究的需要,想从理论上作些思考和探索,力求对推进物流学科的发展和建设出一点微力。

2.是拓展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充实产业经济理论研究的需要。物流产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除了具有一般产业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的产业特性。物流产业是依托于“物”的流动过程建立起来并为“物”的流动过程服务的复杂产业系统,具有复合性、聚合性和概念性的特征,其边界跨越多个产业,且内容构成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因此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实体产业,而后者正是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此外物流产业输出的是具有不同品质构成的物流服务,物流服务千差万别,完全相同的物流服务几乎不存在,即物流服务具有异质性的特点,而产业经济学的分析基础是以同质产品为研究对象的微观经济理论。物流产业要进一步推进,必须加强对物流产业基本知识、基本运行规律的研究,因此,加强对物流产业经济的研究,既是产业经济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是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实践的需要。至今还没有一部得到大家公认的权威性的、全面综合系统研究物流产业经济发展规律的著作,发表的学术论文也不多见,目前大部分学术著作和论文仅停留在对物流及物流技术等有关问题的研究,物流产业理论研究有待拓展和深入。

在不断加深对物流活动基本规律研究、认识的基础上,从物流产业经济这个高度指导和推进物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认为对物流产业的研究主要把握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一是物流产业产生、发展过程。二是物流产业组织,主要为适应物流产业发展的物流产业组织形态、产业组织结构的变化规律等。三是物流产业结构,主要研究物流产业内部各产业要素之间的关系、物流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等。四是物流产业关联度。运用产业经济学的产业关联分析工具,研究物流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相互关系、提出物流产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五是物流产业发展环境支持。通过系统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所需的环境支持,了解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持及作用途径,从而为物流产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六是物流产业政策。产业发展离不开产业政策的指导,特别是作为新兴产业的物流产业,更需要系统配套的物流产业政策的指导和政府产业政策的倾斜支持。七是物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八是中外物流产业比较研究。研究不同国家物流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从中吸取有益的产业发展经验、教训和启迪。九是一些其他问题或交叉性问题。从产业经济理论角度来作更深层次的研究,目前成果较少。为此,本文想在有关方面有一个推进。

二、现实的呼唤:需要物流产业发展与理论研究的支撑

1.物流产业地位的确立对物流产业经济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已逐渐成为各级政府乃至社会大众关注的目标。2001年国家经贸委、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等六部(委)下发了《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中国第一部明确物流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新兴支柱产业之一的正式条文。2009年初,国务院通过的关于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物流产业赫然在列。这次物流产业的调整和振兴方案的规划出台,对物流产业的发展应该起到一个奠基石的作用,整个物流体系将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目前,全国已有北京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将物流产业列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进行培育与发展;或将物流产业列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或将物流产业列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或将物流产业列为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或将物流产业列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或将物流产业列为第三产业中的先导产业。这都充分说明各地看到了发展物流产业的前景,这将对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内需,扩大就业等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仅处于起步阶段,深入研究物流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对于制定物流产业现代化,优化物流产业结构,推动物流产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通过加强对物流产业经济理论的研究,在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创新,从而为物流产业地位的确立和巩固奠定理论基础。

2.物流产业发展的实践对物流产业经济研究的呼唤。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十分迅速,物流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缺乏科学的“物流产业观”,严重地影响物流建设速度、规模、结构和运行效益;物流服务配套设备、设施陈旧和落后,缺乏配套扶持政策;物流服务行业原则和标准落后,造成成本高,服务效果差,发展受阻;物流产业中的税收问题突出。这些都成了制约物流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而这其中许多问题是由于缺乏对物流产业经济发展基本规律的研究和认识,如物流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物流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不协调等问题。

3.适应物流产业发展的特殊性的需要。物流产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具有自身的产业特性。如物流产业具有很强的依托性和产业关联强度,它的发展涉及许多部门和行业。物流产业发展必须与其他产业发展相协调,物流产业政策必须与社会发展政策相协调,必须与其他的宏观经济政策相配套,只有把物流产业政策纳入国家总体产业政策体系中去,才能寻求有关方面的支持,才能使物流产业持续地发展。因而,向物流投入倾斜的财政金融投资政策等,政策的配套对物流产业的发展显得十分重要。

4.制定科学物流产业政策的需要。物流产业政策是物流产业经济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物流产业经济问题的任务之一就是为政府制定和实施物流产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而任何一种经济政策都有其理论根源,人们对同一经济问题的不同认识,就会产生不同的政策主张,导致不同的实施后果。中国目前对物流产业发展和物流企业运作的同时有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交通部、铁道部、外经贸部、民航总局、邮政局,甚至包括财政部,信息产业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等部委的参与和管理。由于现行体制的原因,有关各方对物流产业的认识和所实施的管理必然采取不同的视角,也可能具有部门利益的背景,它们在面对物流产业政策的制定时,必然会基于不同的视角。因此,从理论上正确分析各种经济政策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对物流产业经济问题的深入研究,切实掌握物流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及时地制定出科学的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和措施,在当前显得特别必要,当然物流产业政策涉及范围很广,如物流产业政策导向、产业布局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宏观政策等,这些都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研究。

总之,从理论和实际来研究物流产业意义重大,它将对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邓伟根.产业经济及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3]凌有生,高峰.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浅论我国物流业的发展[J].物流技术,2004,(7):10-12.

[4]傅成红.从物流本质论我国物流产业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7,(1):122-123.

[5]孙建丰.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及研究综述[J].物流科技,2007,(6):82-85.

On Theoretical Value and Realistic Signification of Logistics Industry’s Research

SUN Zhan-wei, TANG Ke-yue, WANG Yang

(Management School,Dalian Jiaotong University,Dalian 116028 ,China)

物业行政论文第5篇

关键词:区域物流;软环境;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51 文献标识码:A

作为服务业的重要分支,物流业是一个集协调性、复合性和整合性于一身的产业[1],直接服务于钢铁、石化、汽车、船舶、有色金属、装备制造业、纺织、轻工、电子信息等产业。虽然物流在国民经济活动中处于动脉地位,然而位于不同经济区域中的物流环境是不一样的。经济区域中的物流简称为区域物流,“是在一定的区域地理环境中,以大中型城市为中心,以区域经济规模和范围为基础,结合物流辐射的有效范围,将区域内外的各类物资从供应地向目的地进行有效的实体流动”[2]。区域物流以服务本区域的经济发展为宗旨,是实现区域内物流、跨区域物流和国际物流的有效运作的有力保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区域物流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资源表明物流能力每增长1%,区域经济的GDP将增长22%[3]。因此,作为国家10大调整与振兴规划的产业之一,当前物流业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更具有战略意义。

区域物流与区域发展政策等软环境因素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硬环境的支持,更需要软环境的保驾护航。在区域物流硬环境发展已获得普遍重视的今天,从系统的角度研究区域物流软环境资源的整合配置利用等,将成为未来区域物流的研究趋势,如研究如何协同政府、经济组织、企业在区域物流中的活动,以达到经济社会的协调有效发展。基于区域物流业软环境的战略建构机制,本文从理论上对物流产业的宏观经济环境进行解构,综合考虑制度环境中政府与市场协同机制,并提出区域物流软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物流软环境的研究综述

软环境是一个与硬环境相对的概念,前者具有更强的物质性,如地理条件、资源状况、基础设施等;后者具有更强的精神性,强调作用于经济发展的社会意识形态那部分因素,这部分因素集中体现在机制上,如思想观念、文化氛围、政策法规及政府行政能力水平和态度等。软环境是一个极具中国背景情境依赖性的名词[4],由于国情不同,国外学者通常以“企业外部环境”、“企业生态系统”或“企业社会资本”进行替代。在一些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中,制度的稳定性较强,表现出相对显性、甚至是刚性,制度类的环境因素通常被排除在软环境之外。目前,尽管不存在一个明确的概念,然而中国学者普遍赞同软环境是“社会生产实践与交往活动中创造并反映出的制度上和精神上的总和”[5]。

软环境具有以下特征:(1)人为特征。软环境的相对隐形使其易受人为因素干扰,从而难以进行量化研究。(2)系统性。软环境之所以称为环境,必然是一个系统,是一个要素间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有机统一体;软环境一般应包括法制环境、行政环境、人文环境、服务环境等子系统,但不同主体的软环境子系统又不尽相同。(3)发展渐进性。软环境的评价指标通常属于“慢指标”,软环境的发展是渐进的,需要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4)边际贡献递增性[6]。硬环境开发效益的发挥与回收成本有一定的时间限制,硬环境通常遵循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而软环境建设虽然历经的时间长以及开发的难度大,然而一旦形成良性循环,则会产生示范效应和巨大的吸引力,形成长效性。(5)单向循环性。软环境通常按自身规律进行演变,一旦形成则往往会单向强化,最终要么良性循环,要么恶性循环。

区域间经济发展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软环境的竞争,作为重要的生产力之一,软环境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硬件趋同的一般情况下,软环境是提高竞争力的惟一决定性手段,优良的软环境可以形成优势明显的“洼地”效应,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物流基础设施等硬环境的建设和发展日臻完善,软环境从过去被忽视日益转化为被关注的焦点,逐步成为学者们所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软环境的理论基础

基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国外学者通常对软环境展开研究。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包括政策、科技、人文环境[7]等,是一个企业与外部环境共生共促的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由Moore[8]提出,其内涵涉及区域软环境的各个层面。Baum和Singh认为企业的生存状态,简称为生态位,是企业在资源和能力方面的特征,是企业与环境互动匹配后的状态[9],企业可通过生态机制使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各要素协调匹配,因此外部环境要素深深影响着企业的战略行为。Berger 等提出“关系型融资”假说,强调中小企业的成长战略与区域服务环境具有很大的关联性[10],Baron则认为政府规制对于企业的成长路径影响显著[11]。应该说国外学者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拓宽了国内软环境的研究视角,并为国内学者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

Granovetter提出经济活动的组织及其行为方式受到社会关系的约束,即经济活动具有社会嵌入性[12],这一学说发展成为社会嵌入性理论。Zukin和Dimaggio[13]补充了嵌入性理论,认为经济行为还受到心理因素、文化因素、政治因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嵌入性理论阐述了经济活动对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的依赖,同时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构成了企业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本,企业组织被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外界各社会因素具有一定的联系,需要以一定的手段来解决企业这一系统与外界的协调与配合,企业应主动加强社会根植性,丰富企业的社会资本,事实上就此而言,嵌入性理论的企业社会资本学说的观点与企业战略理论是不谋而合的。国内外学者,如Bourdieu[14]、高静美和郭劲光[15]等,均基于企业社会资本的角度,强调了软环境对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建立了系统的社会分工制度理论体系,现代分工理论给予人们三点启示:一是社会分工将不断演进;二是制度创新将促进社会分工;三是社会分工的不断演进需要能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创新[16]。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理论从另一路径为软环境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其核心观点认为所有实际资源的使用都会产生交易成本,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制度安排将导致不同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制度演变的目的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17]。根据交易成本理论,交易的总成本由固定交易成本及变动交易成本构成,固定交易成本则与软环境有关,受到正式制度的安排及非正式制度的影响,由正式制度安排所不能解决的诸多问题, 如公平问题、信用问题、道德风险、机会主义行为等在交易中易导致的问题,需要非正式制度,如意识形态、文化、价值取向等手段来降低交易成本。因此,降低交易成本需从软环境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方面综合治理,惟其如此才能行之有效。

(二)物流软环境的实证研究

国内学者较少系统地展开物流软环境的实证研究,较有影响力的相关研究有张方、刘丙午分析了珠三角物流业软环境研究的现状,并结合现代物流的特点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珠三角地区现代物流软环境进行了实证研究,旨在创造良好的适应国际物流发展要求的政策环境[18];李晓娜、韩增林等则运用层次分析法,将东北经济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软环境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进行比较,并针对东北经济区存在的差距,提出改善和发展东北经济区现代物流业软环境的对策[19];周明、高杰从区域物流和区域物流系统理论入手,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全国具有代表性的12 个城市的区域物流环境条件,并据此提出中西部地区发展区域物流的战略方向[20]。此外,肖军、单圣涤针对长株潭现代物流中心软环境的构建,提出了政策、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战略构想[21]。以上研究者均提出了有助于区域物流持续发展的政策策略,有的学者也对物流软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展开了研究,但其测度指标体系尚未得到细化。

(三)物流软环境的研究评述

目前,欧美和日本等国的物流软环境研究领域,比较侧重于微观的企业层面,由于经济体制的差异,国内的物流软环境研究则对于宏观层面的问题较为关注。纵观国内现有的物流软环境研究文献,已有诸多学者基于各自的知识层面对物流的政治环境,如政策环境、法律环境等,经济环境,如经营环境、服务环境等,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展开探讨。可以认为基于各知识层面的物流软环境研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枝蔓,但大多数研究者对于物流软环境各变量之间的作用关系,以及各变量与物流软环境间的耦合关系等问题尚缺乏考量。物流软环境的多元性,即组织、规则、意识形态等综合因素的交互作用机制,决定了物流软环境的治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今后物流软环境的研究方向,应当从宏观层面思考物流资源的整合配置问题,如研究如何协同政府、物流企业和其他机构组织在物流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达到政治、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由于国内文献普遍偏重从理论视角分析物流软环境,以定量分析为主的实证性研究明显不足。现有的物流软环境研究,其研究方法较为简单,尚处于定性分析阶段,大多缺乏实证分析数据。物流软环境研究应用价值的提高,尚有赖于强化区域物流软环境综合治理方面的探索,如区域物流软环境的政策机制、法律机制、金融机制、保险机制和文化机制等的嵌入战略分析。为了发现物流软环境系统的运行规律,其研究前提是深化和细化物流软环境的衡量与评价模型,今后的研究路径应更注重实证研究方法的应用,如可在某个区域范围内展开市场调查并采集调查数据,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和挖掘,以此构建区域物流软环境系统指标体系。

二、区域物流软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区域物流软环境系统的关键构成要素

软环境系统的关键构成要素对于相关实证研究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缺乏实证的计量或测度,将难以厘清软环境具体构成因素对总体效果的影响程度,然而要获得科学客观的区域物流软环境系统的关键构成要素却并非易事。在沿袭、借鉴其他经济领域软环境的研究基础上,笔者首先通过业界专家访谈的形式,完成物流软环境评价指标的理论遴选。为建立动态软环境观测手段与方法,本文综合国内多个理论专家的已存研究成果和业界专家的访谈结果,认为区域物流软环境应包括以下五大关键构成要素。

1.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指区域各级政府的管理体制、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政府与物流市场的关系,以及政府在物流市场中的角色扮演,即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是政府为实现区域物流的高效运行与健康发展而制定的公共政策以及对物流活动的干预行为。物流业政策体系是国家或地方围绕物流业发展目标而制定的,一整套有关物流业发展、结构、技术、组织、布局等的一系列政策组合。因此,作为物流经济运行的基本保障,物流政策在宏观上对于物流产业发展具有规范、引导、激励和约束的效用。具体而言,物流政策应当包括由政府部门根据区域内物流运行状况提出的,各种增加或减少市场主体利益的系列措施、规划、计划、标准等。对于物流企业的创业与运营影响较大的政策有市场准入政策、金融政策、管制政策等,物流政策具有行政性和公共物品的属性,良好的物流政策环境一方面可减少或降低物流的外部不经济,譬如治理物流污染、超载行为等;另一方面,物流政策还可以扶持、促进和指导物流产业的良性发展,如加快物流标准化的建设,提高社会物流效率等。

2.法制环境。物流法制环境是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影响区域物流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物流法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促进物流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物流业的持续发展必然以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为依托和动力,实现现代物流法律体系化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物流法制环境既包括立法环境和执法环境,当前涉及物流的法律法规非常宽泛,一方面是因为物流系统处于转轨时期的复杂经济系统中,另一方是由于物流活动的特性决定的,物流活动涉及运输、仓储、采购、配送、搬运、流通加工和物流信息等各个方面,涉及法律、法规、规章等不同层次的立法。目前,我国尚不具备一部统一的《物流法》,现行的物流法律法规散见于各层面的法律规制中,主要由五部分构成:一是物流市场的准入规则;二是物流作业的技术规范;三是搬运配送环节的法律规范;四是包装环节的法律规范;五是仓储和流通加工环节的法律法规;六是行业标准规范[22]。区域政府可根据国家法律和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立法,但立法权较小,因此执法权在当前状态下对于区域物流的法制环境具有更为实质性的影响。

3.经营环境 。区域物流的经营环境是直接影响物流企业的软环境之一,而经营环境主要包括市场需求环境、经营的税费负担和诚信环境等因素。物流业具有整个区域经济市场中的重要连贯功能,在经济活动中犹如静脉和动脉系统。物流的需求环境对物流产业发展影响较大,但目前我国企业仍处于粗放扩张阶段,企业物流的发展极大程度上受到了这种高投入、高积累、高消耗带动经济增长模式的影响[23],因此对于物流的需求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目前,国内物流业所面临的畸高的经营成本也广受诟病,由于经营成本较高,物流业的利润率逐年下滑,企业除了要面临油价、路桥费等刚性成本,还要承受人力、土地等成本,以及高额的税负。此外,道德信用环境,即企业间、企业与个人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与商业道德环境是否符合基本伦理的规范化观念,也是构成区域物流经营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4.服务环境。在物流业的一体化运作过程中,只有当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合理流动且良性循环,才能带动整个物流业有序和有效发展。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良性循环必然需要金融、保险和信息等服务,否则将无法建立真正的现代物流产业。首先,物流金融能提升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经营利润和服务能力,物流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通过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的货币资金,为企业提高物流服务的增值性[24]。其次,物流与保险的结合是经济发展环境变化的必然产物,是物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因此物流保险也作为物流业的服务要素之一,为物流业务的运作承担保驾护航的责任。第三,标准化也是保障物流业规范发展的软性技术之一,如物流信息系统的代码、文件格式、接口标准,以及物流操作规程标准等,既有助于促进物流业的规范发展,又有益于物流运作效率和效益的提高[25]。第四,政务环境作为政府各级机构组织为区域物流经济市场主体提供服务的环境,由服务的质量、服务的效率和服务的态度等方面构成,它虽然不具可传递性,但同样对区域物流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5.人文环境。作为潜在影响区域物流发展的非制度性因素,物流的人文环境是社会、媒体以及个人在实践中孕育而成的,关于物流活动的思想意识、规则制度与价值体系的总和,因此既是物流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物流经济发展的条件。具体而言,物流人文环境包括社会环境中发展第三方物流的意识、发展绿色物流的理念、物流企业的创新精神、物流文化的开放性,以及物流文化的教育水平和物流人才的培养状况等。在社会性软环境中,培育现代物流的人文氛围是非常关键的, 良好的物流人文氛围有助于现代物流的道德信用、市场规则和物流创新的发展[26]。另外,物流发展离不开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各级院校的物流初、中、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氛围,以及行业或企业自身创立的学习氛围等人文环境,也会间接地影响区域物流软环境的发展。

(二)区域物流软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

软环境的概念是一个意识形态方面的东西,其主观性难以用客观指标去度量,但这并非是完全无法达到的。物流软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当遵循软环境的一般特性,通过挖掘软环境要素的可感知性,以及科学设计论证内容将可以弥补这一缺陷。软环境的内涵范围较广,几乎可说是包罗万象,适当聚焦其关键性指标,并采取预论证的理论遴选方式,能使研究结果更具有实操性。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已有研究设计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同时结合调研与访谈资料,在深入考察目前国内物流产业的运行状态的基础上,本文剔除了部分理论遴选后获得的指标,将五个大类的一级指标概括为政策环境、法律环境、经营环境、服务环境、人文环境,具体分为13个二级指标,并在尽可能保证各层面指标间的独立性的基础上,将二级指标细分为30个三级指标(见表1)。这种构建本着系统性、独立性、相对性和实操性的原则,旨在建立一个对区域物流软环境精确测评的模型,为进一步研究物流软环境系统的运行规律,以及提出物流政策、物流法律、经营环境、服务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系统优化提供依据。

三、结论与展望

本文基于区域物流经济发展的中国情境特征,结合调研与访谈资料,构建了区域物流软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阐述了关键要素指标的含义,旨在为建立区域物流软环境的衡量与评价模型奠定基础。为完善本文所构建的物流软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后续的研究将基于管理学方法论,拟将某经济区域的物流软环境作为评估对象,分别针对区域内物流业的供方、需方以及物流业的相关方,如政府管理部门、金融机构、保险机构、教育机构等展开大样本实证调查,获取所建构的各级指标权重。未来的研究将对物流软环境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价,旨在研究经济区域内的物流业软环境的战略建构机制,即特定制度环境下的政府与市场协同机制等,从理论上对物流产业的宏观发展环境进行解构,从而发现这一经济区域内物流产业软环境系统结构要素的权重次序,以此刻画物流产业战略运行机制的理论模型,并进一步为优化区域物流软环境,提出有效的金融机制、保险机制和文化机制等嵌入战略。

参考文献:

[1] 白雪洁.产业融合影响物流产业市场结构的路径及企业的应对策略[J].物流技术,2005(l0).

[2] 海峰. 怎样认识区域物流[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10).

[3] 许秀峰. 江苏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关系研究[J].物流技术,2009(2).

[4] 范钧. 区域软环境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战线,2008(9).

[5] 纪连永.科技发展软环境制约因素及对策浅议[J].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4).

[6] 何伟军.区域物流中心服务支撑体系的作用机理研究[J].当代经济,2011(2).

[7] Daft, R. L.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s and Perceiver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9, 1988(2):123-139.

[8] Moore, J.F. Predators and Prey: A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o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3(3):75-86.

[9] Baum, J.A. & Singh, J.V. Organizational Niche and the Dynamics of Organizational Founding[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4,5(4):11-26.

[10] Berger. N.A. & Udell G.F. The Roles of Private Equity and Debt Markets in the Financial Growth Cycle[J]. Journal of Banking Finance, 1998(22).

[11] Baron,D.P. The Non-market Strategy System[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5,37(1):73-86.

[12] Granovetter M.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5, 91(3): 481-510.

[13] Zukin S., Dimaggio P. Structures of Capital: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Economy[M].Cambridge, M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14] Bourdieu, P. Social Space and Symbolic Power [J]. Sociological Theory, 1989,7(1):14-25.

[15] 高静美, 郭劲光. 社会资本:理论回顾与本土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0(4).

[16] 傅首清.高技术产业软环境中的政府作用机制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19).

[17] 魏中海,李保刚.区域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因素及对策思考[J]. 理论研究,2002(2).

[18] 张方, 刘丙午.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珠三角地区物流软环境的评价[J]. 物流技术, 2007(10).

[19] 李晓娜, 韩增林. 东北现代物流业软环境的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 物流科技, 2006(2).

[20] 周明, 高杰. 区域物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实证研究[J]. 生态经济, 2007(7).

[21] 肖军, 单圣涤. 论长株潭现代物流中心软环境构建[J]. 湖湘论坛, 2009(2).

[22] 王鹏.中国物流法立法问题的分析[J]. 法学研究, 2010(7).

[23] 向玉冰, 安雪娇, 李玉东. 关于我国企业物流发展出路的探讨[J].中国商贸, 2011(8).

[24] 李建平, 郭志钢. 物流银行在物流金融中的风险研究[J]. 武汉金融, 2010(4).

物业行政论文第6篇

关键词:物流产业;理论价值;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F5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

在物流概念传入中国短短的二十多年中,人们对物流的认识不断深化,企业和各级政府发展现代物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在不断的提高,物流产业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新的利润点。物流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物流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有关物流产业的问题尤其重要,它是中国物流进入发展期提出的课题,是制约中国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是进行物流管理实践的理论基础,也是制定物流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

一、物流产业研究的理论价值

1.拓展物流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物流学作为新兴的应用性学科,其学科地位要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普遍认同,必须形成自己独有的概念体系和理论体系。一个成熟的产业,首先要求理论的成熟,而一个新兴的产业,在成熟的过程中,理论也自然是成长性的。物流学科的发展体现了这种成长性。近二十多年来,中国物流学科书籍林林总总,出了不少,总的来说对物流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起了推动的作用。本文针对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针对物流学科的发展和研究的需要,想从理论上作些思考和探索,力求对推进物流学科的发展和建设出一点微力。

2.是拓展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充实产业经济理论研究的需要。物流产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除了具有一般产业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的产业特性。物流产业是依托于“物”的流动过程建立起来并为“物”的流动过程服务的复杂产业系统,具有复合性、聚合性和概念性的特征,其边界跨越多个产业,且内容构成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因此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实体产业,而后者正是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此外物流产业输出的是具有不同品质构成的物流服务,物流服务千差万别,完全相同的物流服务几乎不存在,即物流服务具有异质性的特点,而产业经济学的分析基础是以同质产品为研究对象的微观经济理论。物流产业要进一步推进,必须加强对物流产业基本知识、基本运行规律的研究,因此,加强对物流产业经济的研究,既是产业经济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是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实践的需要。至今还没有一部得到大家公认的权威性的、全面综合系统研究物流产业经济发展规律的著作,发表的学术论文也不多见,目前大部分学术著作和论文仅停留在对物流及物流技术等有关问题的研究,物流产业理论研究有待拓展和深入。

在不断加深对物流活动基本规律研究、认识的基础上,从物流产业经济这个高度指导和推进物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认为对物流产业的研究主要把握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一是物流产业产生、发展过程。二是物流产业组织,主要为适应物流产业发展的物流产业组织形态、产业组织结构的变化规律等。三是物流产业结构,主要研究物流产业内部各产业要素之间的关系、物流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等。四是物流产业关联度。运用产业经济学的产业关联分析工具,研究物流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相互关系、提出物流产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五是物流产业发展环境支持。通过系统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所需的环境支持,了解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持及作用途径,从而为物流产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六是物流产业政策。产业发展离不开产业政策的指导,特别是作为新兴产业的物流产业,更需要系统配套的物流产业政策的指导和政府产业政策的倾斜支持。七是物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八是中外物流产业比较研究。研究不同国家物流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从中吸取有益的产业发展经验、教训和启迪。九是一些其他问题或交叉性问题。从产业经济理论角度来作更深层次的研究,目前成果较少。为此,本文想在有关方面有一个推进。

二、现实的呼唤:需要物流产业发展与理论研究的支撑

1.物流产业地位的确立对物流产业经济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已逐渐成为各级政府乃至社会大众关注的目标。2001年国家经贸委、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等六部(委)下发了《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中国第一部明确物流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新兴支柱产业之一的正式条文。2009年初,国务院通过的关于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物流产业赫然在列。这次物流产业的调整和振兴方案的规划出台,对物流产业的发展应该起到一个奠基石的作用,整个物流体系将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目前,全国已有北京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将物流产业列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进行培育与发展;或将物流产业列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或将物流产业列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或将物流产业列为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或将物流产业列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或将物流产业列为第三产业中的先导产业。这都充分说明各地看到了发展物流产业的前景,这将对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内需,扩大就业等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仅处于起步阶段,深入研究物流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对于制定物流产业现代化,优化物流产业结构,推动物流产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通过加强对物流产业经济理论的研究,在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创新,从而为物流产业地位的确立和巩固奠定理论基础。

2.物流产业发展的实践对物流产业经济研究的呼唤。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十分迅速,物流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缺乏科学的“物流产业观”,严重地影响物流建设速度、规模、结构和运行效益;物流服务配套设备、设施陈旧和落后,缺乏配套扶持政策;物流服务行业原则和标准落后,造成成本高,服务效果差,发展受阻;物流产业中的税收问题突出。这些都成了制约物流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而这其中许多问题是由于缺乏对物流产业经济发展基本规律的研究和认识,如物流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物流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不协调等问题。

3.适应物流产业发展的特殊性的需要。物流产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具有自身的产业特性。如物流产业具有很强的依托性和产业关联强度,它的发展涉及许多部门和行业。物流产业发展必须与其他产业发展相协调,物流产业政策必须与社会发展政策相协调,必须与其他的宏观经济政策相配套,只有把物流产业政策纳入国家总体产业政策体系中去,才能寻求有关方面的支持,才能使物流产业持续地发展。因而,向物流投入倾斜的财政金融投资政策等,政策的配套对物流产业的发展显得十分重要。

4.制定科学物流产业政策的需要。物流产业政策是物流产业经济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物流产业经济问题的任务之一就是为政府制定和实施物流产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而任何一种经济政策都有其理论根源,人们对同一经济问题的不同认识,就会产生不同的政策主张,导致不同的实施后果。中国目前对物流产业发展和物流企业运作的同时有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交通部、铁道部、外经贸部、民航总局、邮政局,甚至包括财政部,信息产业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等部委的参与和管理。由于现行体制的原因,有关各方对物流产业的认识和所实施的管理必然采取不同的视角,也可能具有部门利益的背景,它们在面对物流产业政策的制定时,必然会基于不同的视角。因此,从理论上正确分析各种经济政策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对物流产业经济问题的深入研究,切实掌握物流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及时地制定出科学的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和措施,在当前显得特别必要,当然物流产业政策涉及范围很广,如物流产业政策导向、产业布局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宏观政策等,这些都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研究。

总之,从理论和实际来研究物流产业意义重大,它将对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邓伟根.产业经济及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3]凌有生,高峰.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浅论我国物流业的发展[J].物流技术,2004,(7):10-12.

[4]傅成红.从物流本质论我国物流产业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7,(1):122-123.

[5]孙建丰.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及研究综述[J].物流科技,2007,(6):82-85.

On Theoretical Value and Realistic Signification of Logistics Industry’s Research

SUN Zhan-wei, TANG Ke-yue, WANG Yang

(Management School,Dalian Jiaotong University,Dalian 116028 ,China)

物业行政论文第7篇

关键词:物流产业;理论价值;现实意义

在物流概念传入中国短短的二十多年中,人们对物流的认识不断深化,企业和各级政府发展现代物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在不断的提高,物流产业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新的利润点。物流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物流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有关物流产业的问题尤其重要,它是中国物流进入发展期提出的课题,是制约中国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是进行物流管理实践的理论基础,也是制定物流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

一、物流产业研究的理论价值

1.拓展物流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物流学作为新兴的应用性学科,其学科地位要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普遍认同,必须形成自己独有的概念体系和理论体系。一个成熟的产业,首先要求理论的成熟,而一个新兴的产业,在成熟的过程中,理论也自然是成长性的。物流学科的发展体现了这种成长性。近二十多年来,中国物流学科书籍林林总总,出了不少,总的来说对物流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起了推动的作用。本文针对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针对物流学科的发展和研究的需要,想从理论上作些思考和探索,力求对推进物流学科的发展和建设出一点微力。

2.是拓展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充实产业经济理论研究的需要。物流产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除了具有一般产业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的产业特性。物流产业是依托于“物”的流动过程建立起来并为“物”的流动过程服务的复杂产业系统,具有复合性、聚合性和概念性的特征,其边界跨越多个产业,且内容构成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因此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实体产业,而后者正是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此外物流产业输出的是具有不同品质构成的物流服务,物流服务千差万别,完全相同的物流服务几乎不存在,即物流服务具有异质性的特点,而产业经济学的分析基础是以同质产品为研究对象的微观经济理论。物流产业要进一步推进,必须加强对物流产业基本知识、基本运行规律的研究,因此,加强对物流产业经济的研究,既是产业经济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是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实践的需要。至今还没有一部得到大家公认的权威性的、全面综合系统研究物流产业经济发展规律的著作,发表的学术论文也不多见,目前大部分学术著作和论文仅停留在对物流及物流技术等有关问题的研究,物流产业理论研究有待拓展和深入。

在不断加深对物流活动基本规律研究、认识的基础上,从物流产业经济这个高度指导和推进物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认为对物流产业的研究主要把握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一是物流产业产生、发展过程。二是物流产业组织,主要为适应物流产业发展的物流产业组织形态、产业组织结构的变化规律等。三是物流产业结构,主要研究物流产业内部各产业要素之间的关系、物流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等。四是物流产业关联度。运用产业经济学的产业关联分析工具,研究物流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相互关系、提出物流产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五是物流产业发展环境支持。通过系统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所需的环境支持,了解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持及作用途径,从而为物流产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六是物流产业政策。产业发展离不开产业政策的指导,特别是作为新兴产业的物流产业,更需要系统配套的物流产业政策的指导和政府产业政策的倾斜支持。七是物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八是中外物流产业比较研究。研究不同国家物流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从中吸取有益的产业发展经验、教训和启迪。九是一些其他问题或交叉性问题。从产业经济理论角度来作更深层次的研究,目前成果较少。为此,本文想在有关方面有一个推进。

二、现实的呼唤:需要物流产业发展与理论研究的支撑

1.物流产业地位的确立对物流产业经济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已逐渐成为各级政府乃至社会大众关注的目标。2001年国家经贸委、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等六部(委)下发了《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中国第一部明确物流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新兴支柱产业之一的正式条文。2009年初,国务院通过的关于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物流产业赫然在列。这次物流产业的调整和振兴方案的规划出台,对物流产业的发展应该起到一个奠基石的作用,整个物流体系将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目前,全国已有北京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将物流产业列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进行培育与发展;或将物流产业列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或将物流产业列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或将物流产业列为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或将物流产业列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或将物流产业列为第三产业中的先导产业。这都充分说明各地看到了发展物流产业的前景,这将对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内需,扩大就业等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仅处于起步阶段,深入研究物流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对于制定物流产业现代化,优化物流产业结构,推动物流产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通过加强对物流产业经济理论的研究,在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创新,从而为物流产业地位的确立和巩固奠定理论基础。

2.物流产业发展的实践对物流产业经济研究的呼唤。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十分迅速,物流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缺乏科学的“物流产业观”,严重地影响物流建设速度、规模、结构和运行效益;物流服务配套设备、设施陈旧和落后,缺乏配套扶持政策;物流服务行业原则和标准落后,造成成本高,服务效果差,发展受阻;物流产业中的税收问题突出。这些都成了制约物流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而这其中许多问题是由于缺乏对物流产业经济发展基本规律的研究和认识,如物流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物流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不协调等问题。

3.适应物流产业发展的特殊性的需要。物流产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具有自身的产业特性。如物流产业具有很强的依托性和产业关联强度,它的发展涉及许多部门和行业。物流产业发展必须与其他产业发展相协调,物流产业政策必须与社会发展政策相协调,必须与其他的宏观经济政策相配套,只有把物流产业政策纳入国家总体产业政策体系中去,才能寻求有关方面的支持,才能使物流产业持续地发展。因而,向物流投入倾斜的财政金融投资政策等,政策的配套对物流产业的发展显得十分重要。

4.制定科学物流产业政策的需要。物流产业政策是物流产业经济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物流产业经济问题的任务之一就是为政府制定和实施物流产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而任何一种经济政策都有其理论根源,人们对同一经济问题的不同认识,就会产生不同的政策主张,导致不同的实施后果。中国目前对物流产业发展和物流企业运作的同时有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交通部、铁道部、外经贸部、民航总局、邮政局,甚至包括财政部,信息产业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等部委的参与和管理。由于现行体制的原因,有关各方对物流产业的认识和所实施的管理必然采取不同的视角,也可能具有部门利益的背景,它们在面对物流产业政策的制定时,必然会基于不同的视角。因此,从理论上正确分析各种经济政策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对物流产业经济问题的深入研究,切实掌握物流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及时地制定出科学的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和措施,在当前显得特别必要,当然物流产业政策涉及范围很广,如物流产业政策导向、产业布局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宏观政策等,这些都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研究。

总之,从理论和实际来研究物流产业意义重大,它将对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邓伟根.产业经济及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3]凌有生,高峰.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浅论我国物流业的发展[j].物流技术,2004,(7):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