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实体经济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02-03 23:27:19
实体经济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第1篇

我国将实体经济作为经济转型的战略关键,并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政策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然而,我国的实体经济现状仍不容乐观,还存在不少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问题。在这形势下,研究主要税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分析它们如何影响实体经济,就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做实证之前,有必要对实体经济进行定义。现在国内外学术界对实体经济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各个学者在对实体经济进行实证研究时使用的指标也不相同。我国工业增加值作为实体经济变量。实体经济是真正创造财富的经济形式,其涵盖行业比虚拟经济要大得多,因此从实证角度出发,必须先定义虚拟经济,继而反向界定实体经济范畴。最早提出虚拟资本这一概念的是马克思。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最早把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划分开来,并描述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运行过程。从马克思的定义出发,不能单纯地划分哪些行业属于实体经济,哪些不属于实体经济,而是要看其对应的具体经济行为是否属于实体经济过程。也就是看,这一经济行为产生的经济增值是否创造了价值,是否属于实体增值。所谓实体增值,是指商品或者服务在流通过程中因实际需要产生的内在增值;与之相对的虚拟增值则是指以商品为载体进行的纯资本流通,从而导致商品市场价格大幅上扬的“增值”,其实质就是资本的自我增值。

二、样本选取、变量说明和数据来源

由于我国很多税种都是自1994年税制改革后才开始征收的,所以样本选取从1995年到2013年19年间的数据,分别包括实体经济(RGDP)、企业所得税(EIT)、个人所得税(PIT)、增值税(VAT)、营业税(YYT)和消费税(XFT)的数据。其中,实体经济由国内生产总值减去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增加值,金融业是典型的虚拟经济,而房地产业既有实体经济成分,又有虚拟经济成分,但《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房地产业增加值不包括建筑施工活动,也不计算建筑施工创造的增加值,剩下的就是纯粹的虚拟经济成分。而一些年份对农产品等实体物质进行的炒作也算是虚拟经济的一部分,但是由于数据无法获取,且相对而言数额较小,可以忽略不计。2013年的税收数据来自财政部网站的财政数据,国内生产总值、金融业增加值、房地产业增加值数据则来自国家统计局的《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三、实证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1995年到2013年实体经济的增长率曲线是一个比较平稳的曲线,增值税增长率、营业税增长率和消费税增长率整体而言,与实体经济的增长率曲线非常贴近,其中增值税和营业税的增长率上升或者下降的年份与实体经济完全一致,增长速度也十分接近,这与流转税在我国税制结构中的主体地位十分吻合。消费税增长率在2009年突然提高,这主要是由于2009年实行了燃油费改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增长率曲线一开始波动较大,后来逐渐趋于平稳并贴近实体经济的增长率曲线,其中由于2011年基于结构性减税实行了个人所得税改革,个人所得税收入在2011年出现负增长。

(二)平稳性检验

为了减少模型变量间的波动性,消除异方差,以及得出变量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对所有变量取自然对数形式。由于变量样本是时间序列数据,为了避免变量之间出现伪回归现象,必须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首先通过AIC准则确认各变量的滞后阶数,再采用ADF方法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对各变量进行二阶差分后,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所有变量均通过单位根检验。可见Lnrgdp与LNEIT、LNPIT、LNVAT、LNYYT、LNXFT均是二阶单整序列,符合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

(三)方程的回归估计与协整检验

利用OLS法(最小二乘法)建立线性回归模型,由于所求得的回归方程的DW值都小于dL=1.08(N=19,K=2,取显著性水平α为5%时),说明回归模型存在一阶正自相关。

(四)Grange因果检验

Granger因果检验是用于分析两个变量之间Granger因果关系的一种常用方法。在前文实证研究中可以得出,RGDP、EIT、PIT、VAT、YYT和XFT在二阶差分下是平稳序列,且调整后的回归模型的残差RESID通过了ADF检验,是平稳序列,满足Granger因果检验的前提条件。

四、实证分析的结论与启示

从调整后的回归模型,可以得出企业所得税收入增加1%时,实体经济总量增加0.113899%;个人所得税收入增加1%时,实体经济总量增加0.727112%;增值税收入增加1%时,实体经济总量增加0.635711%;消费税收入增加1%时,实体经济总量减少0.008897%;营业税收入增加1%时,实体经济总量增加0.764757%。在所得税方面,个人所得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比企业所得税大,因此应该更加注重个人所得税的完善。在流转税方面,营业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增值税,而消费税的影响为负。营业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比增值税大的原因,可能在于虚拟经济组成成分的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大多缴纳营业税,营业税通过影响虚拟经济,加大了自身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消费税的影响为负,但其回归系数很小,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大明显,这说明目前我国消费税不够完善,一方面是消费税税收收入太少,无法对实体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则是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太过狭窄,没有从调节收入分配和促进资源配置方面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实体经济论文第2篇

关键词:虚拟企业;虚拟经济

【本文来源】:经济论坛2004.18

【本文作者】:薛芳锦

一、虚拟经济的特点与功能

以虚拟资本为核心、以金融系统为主要循环依托的直接以钱生钱的虚拟经济,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复杂性、介稳性、高风险性、依附性、周期性、增长性、无形性等。这样,以虚拟资本为核心、以金融系统为依托的虚拟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

1.聚集资本功能。虚拟经济通过各种存款凭证和有价证券等虚拟资本形式,经由以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机构,将分散在个人和单位手中的资金聚集起来,以进行较大规模、收益较高的经济活动。据统计,2000年底全球虚拟经济的总量已达,/.万亿美元,而当年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只有30万亿美元,即虚拟经济的规模已达实体经济的5倍。

2.循环流通功能。所谓的虚拟经济,是指与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总而言之,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经济活动。由此可知,虚拟经济的实质就是循环流通。倘若一旦停止了其循环流通活动,就无所谓虚拟经济了。据统计,全世界虚拟资本日平均流动量高达1.5万亿美元以上,大约是世界日平均实际贸易额的50倍。

3.引导资金功能。从历史上看,虚拟经济的前期存在形态是生息资本,而当生息资本一旦社会化以后,就可以引导资金从不能用于生产、流通等实体经济活动的人和单位手中,转移到能将其用于实体经济活动的人和单位手中。当各种有价证券进一步市场化以后,不仅能使人和单位手中的有价证券可以随时变现,而且大大提高了引导资金向预期收益较好的产业流动的目的性和速度,从而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

4.扩张经济功能。国民经济要发展,各类企业要扩大,其基本前提就是必须要有资金,而资金的来源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向银行等金融机构间接融资。另一个则是通过发行各类有价证券直接融资。企业通过各类有价证券直接筹措到的资金,除了用于原有的技术改造之外,其余大部分或绝大部分,都是用于扩大其生产经营规模方面。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张了,整个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张也就由此得到了实现。从现实和发展的趋势看,这一点将会越来越突出。

5.增值价值功能。一般而言,就价值增值来谈,有下面两种情况。其一是:某甲急需从事一项经营活动,但他本人没有足够的资金,而某乙手头正好有一笔钱闲置未用,于是某甲便向某乙借一定数量的钱,许诺在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某乙手中的借据就是虚拟资本的一种雏形,它通过借款与还款的循环活动而取得增值。这时,某乙并未从事实际的经济活动,只是通过一种虚拟的经济活动来赚钱。另一种情况是:某甲将借来的钱投资于一项具体的经营活动从事经营,当该项经营活动结束之后,他获得了比原来投资时大若干数量的收益。这时,某甲从事了实际的经济活动,其前提仍然是虚拟经济的作用。当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情况会复杂得多,但基本原理却是相通的。

二、实体经济的特点与功能

传统的观点认为,实体经济就是指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部门或行业,最典型的有机械制造、纺织加工、建筑安装、石化冶炼、种养采掘、交通运输等。实体经济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有形性、主导性、载体性、下降性。那么,以物质资料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内容的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又是什么呢?

其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提供基本生活资料功能。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总要吃饭、穿衣、行动、居住、看病、休闲等,而保证这些活动得以继续进行的基础,则是各式各样的生活资料。那么,这些生活资料是由各式各样的实体经济生产出来的。如果实体经济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各式各样的消费活动也就得不到保障。

2.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的功能。同样,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不仅要生存,而且更要发展,亦即人们不仅要生活,而且还要生活得更好。保证人们生活得更好的物质条件,是由各式各样的更高水平的实体经济创造出来的。如果实体经济的更高级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

3.增强人的综合素质的功能。再同样,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不仅要生活得更好,而且还要使自己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增强,亦即人们不仅要有高层次的物质生活,而且还要有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保证人们高层次精神生活的物质前提同样是由各式各样的具有特殊性质的实体经济所提供的。如果实体经济的一些特殊活动形式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也同样会从根本上失去增强综合素质的根基。

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可以归纳为: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下面分别论述。

1.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这表现为三点:第一,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实体经济要生存、要发展,除了其内部经营环境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这个外部宏观经营环境中,就包括全社会的资金总量状况、资金筹措状况、资金循环状况等。这些方面的情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而这一切都与虚拟经济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第二,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后劲。实体经济要运行、尤其是要发展,首要的条件就是必须有足够的资金。那么,各类实体经济用于发展的资金从哪里来呢?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条是向以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另一条则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各类有价证券筹措资金。从发展的趋势看,相比较而言,通过第二条途径解决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资金问题,会更加现实,也会更加方便、快捷。这样,虚拟经济就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后劲。第三,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从历史上看,虚拟经济的发展过程经过了五个阶段,即闲置货币的资本化、生息资本的社会化、有价证券的市场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国际金融的集成化等。事实证明,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不同,亦即虚拟经济发展的高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总比虚拟经济发展的低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要大一些。反之,则会小一些。

2.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这也表现为三点:第一,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虚拟经济不是神话,而是现实。因此,它不是吊在天上,而是立足于地下。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无论是它的产生,还是它的发展,都必须以实体经济为物质条件。否则,它就成了既不着天也不着地的空中楼阁。第二,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整体经济的进步,实体经济也必须向更高层次发展。否则,它将“消失”得更快。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虚拟经济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对有价证券的市场化程度上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上。也正是因为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虚拟经济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所以才使得它能够产生、特别是使得它能够发展。否则,虚拟经济就将会成为无根之本。第三,实体经济是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虚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体经济,即发展虚拟经济的初衷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实体经济,而最终的结果也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因此,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如何,本身就表明了虚拟经济的发展程度。这样,实体经济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

综合上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谁也离不开谁,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会是这样的。

四、正确处理两者之间关系的原则

实体经济论文第3篇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在规模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方面实体经济决定虚拟经济的产生,实体经济的发展影响虚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虚拟经济的发展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反映,二者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从长远看,二者是相互促进的良性关系,但是一定程度上的背离也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的产物。本文基于实体经济与虚拟偶和协调的视角,以反映二者耦合程度的耦合度为指标构建二者之间独立的耦合系统。假设存在m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系统ui(i=1,2,…,m)和uj(j=1,2,…,m),则多个系统的耦合度模型可以表示为C2=n([u1×u2×……×un)/Π(ui+uj)]1/n(1)当我们将条件限定为两个系统,则此时两系统的耦合度模型可以写为:C2=2({u1×u2)×/([u1+u2)(u1+u2)]}(2)两个系统之间存在正向和负向两种关系,则进一步模型可以写为:C2=u1×u22姨(/u1×u2),u1+u2>0-u1×u22姨(/u1×u2),u1+u2<姨0,C2[0,1](3)C2即是最终得到的耦合度指数,其值位于0~1之间。当值趋向于1时,则表明二者在实体经济促进虚拟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协同发展,反之,虚拟经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当值趋向于0时,则意味着两个经济系统之间发展失调。为了使指标度量更加具体,我们在耦合度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发展评价指数和耦合协调度两个指标:U1+βU2D=姨CTD'=exp(-1D)(4)其中,C是根据式(1)、(2)、(3)得出的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耦合度,T表示实体经济或者虚拟经济的单独发展评价指数。D'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这一指标是在耦合度指标基础上的细化,其指标值涵盖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互状态,从极度失调到极度协调,共10个等级的耦合状态。

2测算结果及分析

根据第一部分构建的评价模型选择指标体系和相关数据。根据第一部分构建的评价模型选择指标体系和相关数据。衡量实体经济发展的指标主要是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主要是建筑业、工业等行业的产值以及第三产业产值,而虚拟经济的度量指标则与金融密切相关,如金融相关率、资本投入量、金融规模以及金融效率等。其中,资本投入量用固定资产投资与GDP之比表示,反映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对实体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金融规模以巴南区所有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区域实际GDP;金融结构以所有金融机构对企业贷款余额/所有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来表示;金融效率以贷款余额/存款余额来表示数据来源自《重庆市统计年鉴》和重庆市巴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00年的0.2903逐渐上升至2013年的0.5809说明实体经济与实体经济耦合发展程度提升,二者出现良性耦合,即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虚拟经济则反哺实体经济。虽然至2013年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仍然不算太高,为0.5809,但总体上渐入佳境。进一步具体观察,两个系统各自的发展指数评价,可以发现其走势表现为波浪状起伏,两者的缺口逐渐缩小。尤其是自2007年之后,虚拟经济系统在两个系统的耦合关系中表现出较突出的作用,促进了两者的协调性。巴南区作为重庆主城九区之一,是重要的装备制造业、汽摩制造基地和公路物流基地。“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总量扩大,工业化快速推进,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8.7亿元,年均增长16.6%。虽然巴南区的第一产业占有相当比重,但第二产业在实体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经济社会处于快速转型中,产业结构转型、新型城镇化对金融资本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为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但与此同时,从评价结果也可以发现,样本期间巴南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仍然偏低。原因在于,巴南区整体经济总量仍然偏小,产业结构仍然不尽合理,第二产业中过分依赖于汽摩产业、城乡二元经济鸿沟仍然显著,金融机构总量相对匮乏,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金融体系不够健全,农村金融抑制现象比较严重,金融辐射力极其有限,金融中介链条不够完善,导致金融资本流入实体产业仍然存在障碍,需要进一步扫清。

3结论与对策建议

实体经济论文第4篇

一、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涵义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的生产、销售、及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不仅包括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建筑等物质生产活动,也包括了商业、教育、文化、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

虚拟经济是指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的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虚拟资本是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和货币资本化的产物,包括银行信贷信用如期票和汇票、有价证券如股票和债券、产权、物权及各种金融衍生品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不断加深,金融活动占总经济活动的比例也越来越大,金融深化的程度日益提高,其结果是资本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大量创新。由于证券市场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存在大量的投机活动,金融市场的交易额和金融活动本身的产值迅速增长,形成规模不断扩张的虚拟经济。

泡沫经济是指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引致的股票和房地产等长期资产价格迅速的膨胀,是虚拟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实体经济增长速度所形成的整个经济虚假繁荣的现象。其形成过程为一种或一系列资产在一个连续过程中陡然涨价,价格上涨的预期吸引了大量新的买主,这些新买主一般只是想通过投机获取价差、牟取利润,而对所买卖的资产的实际使用价值或盈利能力不感兴趣;由于新买主的不断介入,价格节节攀升,形成泡沫经济现象;一旦价格上涨的预期发生逆转,价格暴跌,泡沫破裂,便引发金融危机并导致整个经济衰退。历史上著名的泡沫经济案例有1636年发生的荷兰郁金香泡沫、1791――1720年发生的巴黎密西西比泡沫、在伦敦发生的南海泡沫等,近年来发生的典型的泡沫经济案例拉美地区的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日本金融危机等。

在讨论泡沫经济时应严格区分泡沫经济和经济泡沫,泡沫经济并不等于经济泡沫。经济泡沫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不均衡现象,具体表现为上下起伏的经济周期。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市场机制会对经济泡沫起制衡作用,无论速度快慢,最终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总会出现一个均衡点,突出表现为价格上升,需求将下降。但市场机制对泡沫经济则无能为力,因为泡沫经济中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均衡点,突出表现为价格上升,需求随之上升,市场充溢着买涨不买落的投机气氛,泡沫经济运行不遵循市场的基本运行原则,是市场失灵的特殊典型。1846――1847年英国铁路狂热,1919――1920年伦敦和纽约股票和商品价格暴涨暴跌,1920――1923年德国物价剧烈波动,1982年黄金价格从每盎司850美元跌至350美元等,均是比较典型的经济泡沫的案例。

二、虚拟经济的特征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最终目的。随着虚拟经济迅速发展,其规模已超过实体经济,成为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的经济范畴。与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等四个方面。

1、高度流动性。实体经济活动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即使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其从生产到实现需求均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但虚拟经济是虚拟资本的持有与交易活动,只是价值符号的转移,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其流动性很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股票、有价证券等虚拟资本无纸化、电子化,其交易过程在瞬间即刻完成。正是虚拟经济的高度流动性,提高了社会资源配置和再配置的效率,使其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不稳定性。虚拟经济相对实体经济而言,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这是由由虚拟经济自身所决定的,虚拟经济自身具有的虚拟性,使得各种虚拟资本在市场买卖过程中,价格的决定并非象实体经济价格决定过程一样遵循价值规律,而是更多地取决于虚拟资本持有者和参与交易者对未来虚拟资本所代表的权益的主观预期,而这种主观预期又取决于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前景、政治及周边环境等许多非经济因素,增加了虚拟经济的不稳定性。

3、高风险性。由于影响虚拟资本价格的因素众多,这些因素自身变化频繁、无常,不遵循一定之规,且随着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交易规模和交易品种不断扩大,使虚拟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变得更为复杂和难以驾驽,非专业人士受专业知识、信息采集、信息分析能力、资金、时间精力等多方面限制,虚拟资本投资成为一项风险较高的投资领域,尤其是随着各种风险投资基金、对冲基金等大量投机性资金的介入,加剧了虚拟经济的高风险性。

4、高投机性。有价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虽然可以作为投资目的,但也离不开投机行为,这是市场流动性的需要所决定的。随着电子技术和网络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巨额资金划转、清算和虚拟资本交易均可在瞬间完成,这为虚拟资本的高度投机创造了技术条件,提供了技术支持。越是在新兴和发展不成熟、不完善、市场监管能力越差,防范和应对高度投机行为的措施、力度越差的市场,虚拟经济越具有更高的投机性,投机性游资也越容易光顾这样的市场,达到通过短期投机,赚取暴利的目的。

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内在联系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相对独立的两个经济范畴,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虚拟经济的产生源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无论虚拟经济发展多快、规模多大,其根本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实体经济,则虚拟经济将无从谈起,即实体经济是第一性的,虚拟经济是第二性的。同时,实体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中的货币、资金、电子货币、股票、债券、ABS等金融工具,已经渗透到实体经济的各个环节,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转和快速发展,离不开虚拟经济的支持,落后的虚拟经济会成为快速发展的实体经济的障碍。

但是,我们应看到,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虚拟经济的超前发展,并不能带动实体经济的超速发展,反而会引发泡沫经济,而泡沫经济破裂又会引致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破坏。以EdwardS.Shaw为代表的众多经济学家认为,金融活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着金融深化而不断增加,因此主张通过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促进经济增长。但经济发展的事实表明,这一主张是片面的。西方发达国家自80年代以来已相继实现金融自由化,金融深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资产总量迅速膨胀,目前均已大幅度超过本国的GDP,但在金融资产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GDP并没有随之快速增长,其增长速度反而有所下降,而且,在欧洲还引发了90年代的货币危机,在日本则产生了严重的泡沫经济现象。许多发展中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等在80年代中后期推行金融自由化之后,金融深化程度迅速提高、虚拟经济膨胀速度超过发达国家,经济的泡沫化现象日益严重,并引发了一系列的金融危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这些金融危机的发生,不仅对本国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损害,还通过国际贸易、汇率变动以及资本流动等渠道,对周边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冲击,形成区域性或世界性金融危机。

四、虚拟经济的功能及其对实体经济运行的影响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不仅可以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而且资本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提供的套期保值等服务,还为实体经济提供了稳定的经营环境,降低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和因价格或汇率波动引致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使实体经济能够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虚拟经济自身产值的增加本身即促进了GDP的增长,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直接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具体而言,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社会资本的配置效率。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是实现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优化配置。金融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发现的虚拟资本所代表的权益价格,是实现增量资本在实体经济各部门之间优化配置的主要诱导工具。通过发行并交易虚拟资本,使发行主体如企业等能及时并充足地获得发展所需资金,促进优良企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获得社会资金的企业有义务提高其经营透明度,由广大虚拟资本投资者予以监督和审查,通过市场的力量,自动调节资金流向,使社会资本流向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经营效益好、管理规范的行业和企业,使没有前途的企业由于资金匮乏而自生自灭,提高社会资本配置效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同时,金融市场还为存量资本优化配置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可以实现存量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再次优化配置,盘活因投资决策失误或市场需求结构转变而闲置的存量资本,提高社会资本的利用效率。在这一方面,一个颇具说服力的例子是美国经济近十年的强劲增长。美国经济的持续强劲增长与技术进步、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和经济结构的成功转换有关,但风险资本市场提供的巨大支持也起到了同样重要的作用:风险资本市场为美国的网络经济等新兴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发展资本,使其在短期内能够迅速发展,并成为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2、有助于提高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其一,虚拟经济在促进社会资本优化配置的同时,也带动了劳动力、技术以及自然资源在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优化配置,使有限的经济资源流向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实体经济部门,提高整个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其二,股票、债券等证券市场的发展,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为企业的规模扩张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股权置换、控股收购等产权交易方式的创新,为企业低成本规模扩张提供了便利渠道,有助于社会规模经济的发展。其三,制度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虚拟经济的发展是企业制度创新的重要源泉。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表明,对社会经济发展最具影响也最具推动力的企业组织形式就是股份制,而股份制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股权的分割、设置和股权交易,这些均是虚拟经济的重要范畴。

3、有助于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其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企业制度的创新,使企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同时也使企业产权的所有权、经营权和受益权相对分离,企业所有权的转让与处置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影响弱化,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增强。其二,资产证券化、ABS(资产担保证券)、期权交易等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对企业资金安排、投资选择、规避经营风险等具有重要影响,如通过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和外汇掉期业务,可使企业有效规避市场价格波动和汇率变动带来的经营风险,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等。其三,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反映了现货市场供求关系的未来转变,有助于企业及时调整经营战略,选择正确的经营方向;股票市场的价格发现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也有助于企业及时调整发展战略,规避投资风险。

4、虚拟经济规模的扩张,在增加GDP规模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虚拟经济日益发挥出对实体经济巨大的促进作用的同时,虚拟经济自身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1980年相比,1996年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金融资产总额均成倍增长,特别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金融资产的增长迅猛,并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1980-1996年主要工业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金融资产

1980-1996年主要工业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服务业增加值的变化(1995年不变美元)

1980-1996-年主要工业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变化(%)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中经网数据处理中心整理。

五、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的关系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是通过将储蓄有效地转化为实体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实现的。但虚拟经济的发展与投机活动始终是共存的,虚拟经济所提供的资本配置的高效率,取决于虚拟资本的高度流动性,而虚拟资本的高度流动性是依靠投机活动实现的;虚拟经济所提供的风险规避功能如套期保值和外汇掉期业务等,风险也是通过投机者分摊的。虚拟经济相对于实体经济所具有的高风险、高收益特点,很容易吸引大批资金滞留于虚拟经济领域进行投机活动,而投机过度会引致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并形成泡沫经济。从日本、东南亚各国以及墨西哥等拉美国家的经验看,泡沫经济的产生是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的直接结果,但与实体经济也有密切关系。引发泡沫经济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货币政策失误与金融监管不当是产生泡沫经济的体制性因素。在金融监管不利的情况下,低利率和超量的货币供给会使大量资金流入股票、房地产等容易产生泡沫经济的领域,导致投机活动猖獗,引发泡沫经济。如日本货币供应量在1982――1985年期间十分稳定,经济也稳步增长,出现大量外贸顺差,导致本币升值;且由于日本居民储蓄率始终很高,银行拥有大量过剩资金。为了继续保持其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日本央行在坚持零利率政策的同时,多次放松银根,增加货币供应量,1987――1990年日本货币供应量(M2+CD)超过了10%;日本银行积极向房地产经营者提供贷款,1985-1987年间对房地产的贷款增加了20%以上。由于大量新增资金并未投入实体经济部门,而是流入了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导致投机活动日益猖獗,并使日本经济迅速泡沫化:日经指数1985年为12000点,1986年开始急剧上升,到1989年底已突破39000点,四年之内翻了二倍多;日本土地价格以1980年为100,1985年上升为154,1990年上升为626,日本土地面积只有37万平方公里,按当时市值计算,1990年日本的土地总值已达15万亿美元,比美国土地资产总值多四倍(美国土地面积为93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五倍多。日本的泡沫经济与其货币政策的失误是密切有关的。

2、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扩张过度,金融资产质量低下,大量呆账、坏账的存在是引发泡沫经济的重要原因。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追逐高利率的利益驱动下,放松金融监管和金融审查,银行信贷过度扩张,大量信贷缺乏必要的可行性论证,贷款抵押品手段非常软弱,许多贷款以被高估的股票和房地产作抵押,当泡沫经济迸裂,股票和房地产价值回归其合理价格时,被抵押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股票和房地产等抵押品出现大量缩水,不仅高息无法收回,而且贷款本金亦难以到期收回,致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帐面出现大量呆账、坏账,金融资产质量低下,当广大民众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失去信心,便会发生挤提,致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出现流动性危机,进而引发金融危机。如泰国银行坏帐占银行总信贷的比例,1996年为9.8%,到1997年就上升为11.9%,1997年8月国际债信评价机构认为,泰国金融贷款中25%付不出利息。银行体系存在的大量呆帐、坏帐已经严重扭曲了泰国的金融体系,积聚了极大的金融风险,引暴了金融危机。

3、发展中国家在实体经济实力不强、结构性问题突出的情况下,金融市场过度开放,会导致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引发泡沫经济。七十年代以后,拉美和东南亚等地区国家经济快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受金融深化理论的误导,上述各国相继开放金融市场,企图通过金融完全自由化,依靠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刺激实体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但由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偏低,且存在诸多结构性问题,虚拟经济过快发展超过了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最终引发了泡沫经济并导致了一系列金融危机。以泰国为例,泰国在工业基础设施落后、建设资金匮乏、出口以资源型产品而非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虽然泰国政府力主投资并着重发展重化工业和高科技产业,但受教育和科技水平限制,严重制约了泰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实体经济存在比较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和金融监管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泰国政府却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外汇管理上推行了一系列激进的改革措施,加速了金融自由化和对外开放步伐,使虚拟经济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该国实体经济发展速度,特别是短期外资大量流入,且被投入到房地产和股市炒作而非实体经济领域,使泰国经济的泡沫化现象日趋严重,并成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1980-1996年期间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金融资产占GDP<的比例(%)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年鉴1997》

4、国际游资的大量存在也是产生泡沫经济的重要因素。国际游资属于短期投机资本。从新兴工业化国家泡沫经济的形成及其破裂过程看,国际游资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较快,金融市场开放度较高,且在金融监管方面经验不足,使国际游资有了大肆进行投机牟取暴利的机会。

1988-1997年新兴工业化国家股票证券投资流入(亿现价美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99年世行发展指标》

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必然引发泡沫经济,但并非说虚拟经济快速发展中形成的经济泡沫即为泡沫经济。由于美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发展举足轻重,且美国股市最近持续高涨,引致全球经济学界对美国经济是否泡沫化的担忧。事实上,美国目前仅仅是存在一些经济泡沫,整体经济并未泡沫化:其一是美国经济的持续强劲增长,是由实体经济中高科技、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的,80年代之后一直维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80年代后为5%,90年代为1-2%,目前为1.5%,失业率不断降低,98年跌至4.3%,消费持续旺盛,兼并收购浪潮风起云涌等,使美国实体经济稳步、持续增长,足以支撑美国虚拟经济中的金融泡沫;其二是美国虚拟经济中存在一些金融泡沫是合理的。首先,美国股市虽然频频创出新高,但主要是由NASTAQ科技股的强劲上扬所带动,工业、运输业、银行业等行业的股票走势较为平稳。NASTAQ的平均市盈率虽已经高达90倍,但以美国工业类股票的平均PE(市盈率)仅为25倍,运输业股份的PE平均为12倍,银行业平均为13倍,公用事业股平均为20倍,均处于合理区间,不能仅仅因为一个科技股板块市盈率偏高而认为泡沫成分过大。其次,科技股板块整体市盈率偏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根据现代的现金流量模型,股票价格更多地反映了投资者对该企业的成长性的预期,股票的内在价值由拥有这种资产的投资者在未来时期所预期并接受的现金流所决定,等于预期现金流的贴现值。其公式为:

V=D1÷〔1+K〕

若按此方法计算,除个别市盈率过高的股票,如有的科技股市盈率达2900倍,存在过度投机现象,大多数科技股若长期保持现在的增长势头,则美国科技股的定价尚不太高。其三,美国拥有全球最为健全、规范、高效的金融体系,具有较高的金融监管水平,金融机构资产质量较好,抗风险能力普遍较强。因此,美国经济虽然存在一定的金融泡沫,但并未泡沫化。

六、泡沫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危害

在看到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产生积极促进作用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引致的泡沫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的巨大危害。泡沫经济产生后,无论其持续时间有多长,最后均会发生破裂并引致严重的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构成多方面的损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扭曲资源配置方式、降低资源配置效率,阻碍农业、工业等实体经济的发展。在泡沫经济兴起阶段,投资于股市、汇市和房地产等可以得到远非实体经济能够企及的很高的回报率,高回报率使大量资本从实体经济部门流入股市、汇市或房地产,使股市、汇市和房地产异常繁荣,资金供求失衡又会引致利率大幅上升,使实体经济部门的发展因融资成本过高而萎缩甚至停滞;同时,股市、汇市和房地产业的高收益使大批人才流入泡沫经济领域,使劳动成本因人力资本短缺而迅速提高;生产成本的过度膨胀会降低实体经济部门的国际竞争力,阻碍出口贸易的增长。泡沫经济所扭曲的资源配置方式,会严重损害一国的综合经济实力,阻碍一国的经济增长。

实体经济论文第5篇

一、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涵义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的生产、销售、及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不仅包括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建筑等物质生产活动,也包括了商业、教育、文化、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

虚拟经济是指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的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虚拟资本是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和货币资本化的产物,包括银行信贷信用如期票和汇票、有价证券如股票和债券、产权、物权及各种金融衍生品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不断加深,金融活动占总经济活动的比例也越来越大,金融深化的程度日益提高,其结果是资本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大量创新。由于证券市场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存在大量的投机活动,金融市场的交易额和金融活动本身的产值迅速增长,形成规模不断扩张的虚拟经济。

泡沫经济是指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引致的股票和房地产等长期资产价格迅速的膨胀,是虚拟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实体经济增长速度所形成的整个经济虚假繁荣的现象。其形成过程为一种或一系列资产在一个连续过程中陡然涨价,价格上涨的预期吸引了大量新的买主,这些新买主一般只是想通过投机获取价差、牟取利润,而对所买卖的资产的实际使用价值或盈利能力不感兴趣;由于新买主的不断介入,价格节节攀升,形成泡沫经济现象;一旦价格上涨的预期发生逆转,价格暴跌,泡沫破裂,便引发金融危机并导致整个经济衰退。历史上著名的泡沫经济案例有1636年发生的荷兰郁金香泡沫、1791――1720年发生的巴黎密西西比泡沫、在伦敦发生的南海泡沫等,近年来发生的典型的泡沫经济案例拉美地区的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日本金融危机等。

在讨论泡沫经济时应严格区分泡沫经济和经济泡沫,泡沫经济并不等于经济泡沫。经济泡沫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不均衡现象,具体表现为上下起伏的经济周期。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市场机制会对经济泡沫起制衡作用,无论速度快慢,最终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总会出现一个均衡点,突出表现为价格上升,需求将下降。但市场机制对泡沫经济则无能为力,因为泡沫经济中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均衡点,突出表现为价格上升,需求随之上升,市场充溢着买涨不买落的投机气氛,泡沫经济运行不遵循市场的基本运行原则,是市场失灵的特殊典型。1846――1847年英国铁路狂热,1919――1920年伦敦和纽约股票和商品价格暴涨暴跌,1920――1923年德国物价剧烈波动,1982年黄金价格从每盎司850美元跌至350美元等,均是比较典型的经济泡沫的案例。

二、虚拟经济的特征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最终目的。随着虚拟经济迅速发展,其规模已超过实体经济,成为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的经济范畴。与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等四个方面。

1、高度流动性。实体经济活动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即使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其从生产到实现需求均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但虚拟经济是虚拟资本的持有与交易活动,只是价值符号的转移,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其流动性很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股票、有价证券等虚拟资本无纸化、电子化,其交易过程在瞬间即刻完成。正是虚拟经济的高度流动性,提高了社会资源配置和再配置的效率,使其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不稳定性。虚拟经济相对实体经济而言,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这是由由虚拟经济自身所决定的,虚拟经济自身具有的虚拟性,使得各种虚拟资本在市场买卖过程中,价格的决定并非象实体经济价格决定过程一样遵循价值规律,而是更多地取决于虚拟资本持有者和参与交易者对未来虚拟资本所代表的权益的主观预期,而这种主观预期又取决于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前景、政治及周边环境等许多非经济因素,增加了虚拟经济的不稳定性。

3、高风险性。由于影响虚拟资本价格的因素众多,这些因素自身变化频繁、无常,不遵循一定之规,且随着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交易规模和交易品种不断扩大,使虚拟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变得更为复杂和难以驾驽,非专业人士受专业知识、信息采集、信息分析能力、资金、时间精力等多方面限制,虚拟资本投资成为一项风险较高的投资领域,尤其是随着各种风险投资基金、对冲基金等大量投机性资金的介入,加剧了虚拟经济的高风险性。

4、高投机性。有价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虽然可以作为投资目的,但也离不开投机行为,这是市场流动性的需要所决定的。随着电子技术和网络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巨额资金划转、清算和虚拟资本交易均可在瞬间完成,这为虚拟资本的高度投机创造了技术条件,提供了技术支持。越是在新兴和发展不成熟、不完善、市场监管能力越差,防范和应对高度投机行为的措施、力度越差的市场,虚拟经济越具有更高的投机性,投机性游资也越容易光顾这样的市场,达到通过短期投机,赚取暴利的目的。

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内在联系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相对独立的两个经济范畴,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虚拟经济的产生源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无论虚拟经济发展多快、规模多大,其根本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实体经济,则虚拟经济将无从谈起,即实体经济是第一性的,虚拟经济是第二性的。同时,实体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中的货币、资金、电子货币、股票、债券、ABS等金融工具,已经渗透到实体经济的各个环节,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转和快速发展,离不开虚拟经济的支持,落后的虚拟经济会成为快速发展的实体经济的障碍。

但是,我们应看到,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虚拟经济的超前发展,并不能带动实体经济的超速发展,反而会引发泡沫经济,而泡沫经济破裂又会引致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破坏。以EdwardS.Shaw为代表的众多经济学家认为,金融活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着金融深化而不断增加,因此主张通过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促进经济增长。但经济发展的事实表明,这一主张是片面的。西方发达国家自80年代以来已相继实现金融自由化,金融深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资产总量迅速膨胀,目前均已大幅度超过本国的GDP,但在金融资产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GDP并没有随之快速增长,其增长速度反而有所下降,而且,在欧洲还引发了90年代的货币危机,在日本则产生了严重的泡沫经济现象。许多发展中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等在80年代中后期推行金融自由化之后,金融深化程度迅速提高、虚拟经济膨胀速度超过发达国家,经济的泡沫化现象日益严重,并引发了一系列的金融危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这些金融危机的发生,不仅对本国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损害,还通过国际贸易、汇率变动以及资本流动等渠道,对周边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冲击,形成区域性或世界性金融危机。

四、虚拟经济的功能及其对实体经济运行的影响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不仅可以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而且资本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提供的套期保值等服务,还为实体经济提供了稳定的经营环境,降低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和因价格或汇率波动引致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使实体经济能够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虚拟经济自身产值的增加本身即促进了GDP的增长,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直接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具体而言,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社会资本的配置效率。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是实现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优化配置。金融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发现的虚拟资本所代表的权益价格,是实现增量资本在实体经济各部门之间优化配置的主要诱导工具。通过发行并交易虚拟资本,使发行主体如企业等能及时并充足地获得发展所需资金,促进优良企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获得社会资金的企业有义务提高其经营透明度,由广大虚拟资本投资者予以监督和审查,通过市场的力量,自动调节资金流向,使社会资本流向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经营效益好、管理规范的行业和企业,使没有前途的企业由于资金匮乏而自生自灭,提高社会资本配置效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同时,金融市场还为存量资本优化配置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可以实现存量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再次优化配置,盘活因投资决策失误或市场需求结构转变而闲置的存量资本,提高社会资本的利用效率。在这一方面,一个颇具说服力的例子是美国经济近十年的强劲增长。美国经济的持续强劲增长与技术进步、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和经济结构的成功转换有关,但风险资本市场提供的巨大支持也起到了同样重要的作用:风险资本市场为美国的网络经济等新兴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发展资本,使其在短期内能够迅速发展,并成为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2、有助于提高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其一,虚拟经济在促进社会资本优化配置的同时,也带动了劳动力、技术以及自然资源在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优化配置,使有限的经济资源流向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实体经济部门,提高整个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其二,股票、债券等证券市场的发展,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为企业的规模扩张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股权置换、控股收购等产权交易方式的创新,为企业低成本规模扩张提供了便利渠道,有助于社会规模经济的发展。其三,制度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虚拟经济的发展是企业制度创新的重要源泉。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表明,对社会经济发展最具影响也最具推动力的企业组织形式就是股份制,而股份制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股权的分割、设置和股权交易,这些均是虚拟经济的重要范畴。

3、有助于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其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企业制度的创新,使企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同时也使企业产权的所有权、经营权和受益权相对分离,企业所有权的转让与处置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影响弱化,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增强。其二,资产证券化、ABS(资产担保证券)、期权交易等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对企业资金安排、投资选择、规避经营风险等具有重要影响,如通过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和外汇掉期业务,可使企业有效规避市场价格波动和汇率变动带来的经营风险,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等。其三,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反映了现货市场供求关系的未来转变,有助于企业及时调整经营战略,选择正确的经营方向;股票市场的价格发现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也有助于企业及时调整发展战略,规避投资风险。

4、虚拟经济规模的扩张,在增加GDP规模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虚拟经济日益发挥出对实体经济巨大的促进作用的同时,虚拟经济自身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1980年相比,1996年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金融资产总额均成倍增长,特别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金融资产的增长迅猛,并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1980-1996年主要工业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金融资产

1980-1996年主要工业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服务业增加值的变化(1995年不变美元)

1980-1996-年主要工业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变化(%)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中经网数据处理中心整理。

五、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的关系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是通过将储蓄有效地转化为实体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实现的。但虚拟经济的发展与投机活动始终是共存的,虚拟经济所提供的资本配置的高效率,取决于虚拟资本的高度流动性,而虚拟资本的高度流动性是依靠投机活动实现的;虚拟经济所提供的风险规避功能如套期保值和外汇掉期业务等,风险也是通过投机者分摊的。虚拟经济相对于实体经济所具有的高风险、高收益特点,很容易吸引大批资金滞留于虚拟经济领域进行投机活动,而投机过度会引致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并形成泡沫经济。从日本、东南亚各国以及墨西哥等拉美国家的经验看,泡沫经济的产生是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的直接结果,但与实体经济也有密切关系。引发泡沫经济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货币政策失误与金融监管不当是产生泡沫经济的体制性因素。在金融监管不利的情况下,低利率和超量的货币供给会使大量资金流入股票、房地产等容易产生泡沫经济的领域,导致投机活动猖獗,引发泡沫经济。如日本货币供应量在1982――1985年期间十分稳定,经济也稳步增长,出现大量外贸顺差,导致本币升值;且由于日本居民储蓄率始终很高,银行拥有大量过剩资金。为了继续保持其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日本央行在坚持零利率政策的同时,多次放松银根,增加货币供应量,1987――1990年日本货币供应量(M2+CD)超过了10%;日本银行积极向房地产经营者提供贷款,1985-1987年间对房地产的贷款增加了20%以上。由于大量新增资金并未投入实体经济部门,而是流入了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导致投机活动日益猖獗,并使日本经济迅速泡沫化:日经指数1985年为12000点,1986年开始急剧上升,到1989年底已突破39000点,四年之内翻了二倍多;日本土地价格以1980年为100,1985年上升为154,1990年上升为626,日本土地面积只有37万平方公里,按当时市值计算,1990年日本的土地总值已达15万亿美元,比美国土地资产总值多四倍(美国土地面积为93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五倍多。日本的泡沫经济与其货币政策的失误是密切有关的。

2、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扩张过度,金融资产质量低下,大量呆账、坏账的存在是引发泡沫经济的重要原因。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追逐高利率的利益驱动下,放松金融监管和金融审查,银行信贷过度扩张,大量信贷缺乏必要的可行性论证,贷款抵押品手段非常软弱,许多贷款以被高估的股票和房地产作抵押,当泡沫经济迸裂,股票和房地产价值回归其合理价格时,被抵押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股票和房地产等抵押品出现大量缩水,不仅高息无法收回,而且贷款本金亦难以到期收回,致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帐面出现大量呆账、坏账,金融资产质量低下,当广大民众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失去信心,便会发生挤提,致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出现流动性危机,进而引发金融危机。如泰国银行坏帐占银行总信贷的比例,1996年为9.8%,到1997年就上升为11.9%,1997年8月国际债信评价机构认为,泰国金融贷款中25%付不出利息。银行体系存在的大量呆帐、坏帐已经严重扭曲了泰国的金融体系,积聚了极大的金融风险,引暴了金融危机。

3、发展中国家在实体经济实力不强、结构性问题突出的情况下,金融市场过度开放,会导致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引发泡沫经济。七十年代以后,拉美和东南亚等地区国家经济快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受金融深化理论的误导,上述各国相继开放金融市场,企图通过金融完全自由化,依靠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刺激实体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但由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偏低,且存在诸多结构性问题,虚拟经济过快发展超过了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最终引发了泡沫经济并导致了一系列金融危机。以泰国为例,泰国在工业基础设施落后、建设资金匮乏、出口以资源型产品而非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虽然泰国政府力主投资并着重发展重化工业和高科技产业,但受教育和科技水平限制,严重制约了泰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实体经济存在比较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和金融监管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泰国政府却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外汇管理上推行了一系列激进的改革措施,加速了金融自由化和对外开放步伐,使虚拟经济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该国实体经济发展速度,特别是短期外资大量流入,且被投入到房地产和股市炒作而非实体经济领域,使泰国经济的泡沫化现象日趋严重,并成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1980-1996年期间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金融资产占GDP<的比例(%)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年鉴1997》

4、国际游资的大量存在也是产生泡沫经济的重要因素。国际游资属于短期投机资本。从新兴工业化国家泡沫经济的形成及其破裂过程看,国际游资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较快,金融市场开放度较高,且在金融监管方面经验不足,使国际游资有了大肆进行投机牟取暴利的机会。

1988-1997年新兴工业化国家股票证券投资流入(亿现价美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99年世行发展指标》

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必然引发泡沫经济,但并非说虚拟经济快速发展中形成的经济泡沫即为泡沫经济。由于美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发展举足轻重,且美国股市最近持续高涨,引致全球经济学界对美国经济是否泡沫化的担忧。事实上,美国目前仅仅是存在一些经济泡沫,整体经济并未泡沫化:其一是美国经济的持续强劲增长,是由实体经济中高科技、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的,80年代之后一直维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80年代后为5%,90年代为1-2%,目前为1.5%,失业率不断降低,98年跌至4.3%,消费持续旺盛,兼并收购浪潮风起云涌等,使美国实体经济稳步、持续增长,足以支撑美国虚拟经济中的金融泡沫;其二是美国虚拟经济中存在一些金融泡沫是合理的。首先,美国股市虽然频频创出新高,但主要是由NASTAQ科技股的强劲上扬所带动,工业、运输业、银行业等行业的股票走势较为平稳。NASTAQ的平均市盈率虽已经高达90倍,但以美国工业类股票的平均PE(市盈率)仅为25倍,运输业股份的PE平均为12倍,银行业平均为13倍,公用事业股平均为20倍,均处于合理区间,不能仅仅因为一个科技股板块市盈率偏高而认为泡沫成分过大。其次,科技股板块整体市盈率偏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根据现代的现金流量模型,股票价格更多地反映了投资者对该企业的成长性的预期,股票的内在价值由拥有这种资产的投资者在未来时期所预期并接受的现金流所决定,等于预期现金流的贴现值。其公式为:

V=D1÷〔1+K〕

若按此方法计算,除个别市盈率过高的股票,如有的科技股市盈率达2900倍,存在过度投机现象,大多数科技股若长期保持现在的增长势头,则美国科技股的定价尚不太高。其三,美国拥有全球最为健全、规范、高效的金融体系,具有较高的金融监管水平,金融机构资产质量较好,抗风险能力普遍较强。因此,美国经济虽然存在一定的金融泡沫,但并未泡沫化。

六、泡沫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危害

在看到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产生积极促进作用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引致的泡沫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的巨大危害。泡沫经济产生后,无论其持续时间有多长,最后均会发生破裂并引致严重的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构成多方面的损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扭曲资源配置方式、降低资源配置效率,阻碍农业、工业等实体经济的发展。在泡沫经济兴起阶段,投资于股市、汇市和房地产等可以得到远非实体经济能够企及的很高的回报率,高回报率使大量资本从实体经济部门流入股市、汇市或房地产,使股市、汇市和房地产异常繁荣,资金供求失衡又会引致利率大幅上升,使实体经济部门的发展因融资成本过高而萎缩甚至停滞;同时,股市、汇市和房地产业的高收益使大批人才流入泡沫经济领域,使劳动成本因人力资本短缺而迅速提高;生产成本的过度膨胀会降低实体经济部门的国际竞争力,阻碍出口贸易的增长。泡沫经济所扭曲的资源配置方式,会严重损害一国的综合经济实力,阻碍一国的经济增长。

实体经济论文第6篇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进程,经济一体化是为实现经济全球化这一目标必经的历史阶段。几十年以来,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不少理论与实践案例应运而生,这对于我们在新形势下加快发展中国经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无启示。

从理论和现实看,中国应该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

1.经济一体化有深厚的济学基础。

经济一体化有其经济学上的内在合理性。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已经证明,基于比较优势和规模报酬递增这两大理由之上的自由贸易能极大地促进各国的生产效率和世界的总产出。当前,由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传递用于协调和管理世界各地生产的信息及其处理成本大幅下降,组织国际分工的成本急剧减低。正因为如此,各国有强大的动力参加这种国际分工。而且,参加的国家越多,平均成本可以降得越低。因为它们的产品可以面对更大的市场。采取闭关自守政策的国家必定只能以本国为市场,各种产品的产量不可能很大,因而平均成本必然很高,根本无法同参加国际分工的国家相竞争。同时,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入,各国间的依存度会逐步加强,这将迫使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另外,各国也日益意识到,世界虽然人为地分成许多政治单位,但从生态、环保、资源、和人文的角度看,地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各国必须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共享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和防止全球生态的进一步恶化。

2.中国改革开放其实也是经济一体化的过程。

1978年以来。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目前,市场经济新体制的雏形已基本显现,长期困扰我们的“短缺经济”已基本消失。2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际上也是经济一体的过程。首先,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一方面是贸易额的增加,现在中国大陆已经是世界第十大外贸国;另一方面是随着对外贸易国别和地区的扩大以及深度的增加,对外贸易依存度越来越大。其次,资本流动数量不断增加。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资本流入国,同时,中国也开始适量对外投资。再次,加入国际经济组织,参与国际经济协调。目前,中国已经加入了包括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在内的国际经济组织,同时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这个准一体化的组织,不断参与世界经济和地区经济的协调。因此,整体上看,中国改革开放本身也是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也正是由于这一过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和世界的经济联系不断密切,迫使改革开发的力度一步步加大。

3.亚洲的现状决定中国应该加快一体化进程。

回顾上一世纪,我们发现,亚洲如同一串散落的珍珠一样,尽管次区域的经济整合度已相当高,但整个亚洲经济的一体化步伐却仍相对迟缓,缺乏一根有效的主线将他们由联起来。1997年之后,亚洲孤立的危险日益浓重,整合亚洲的压力也日甚。

和欧洲以及美洲的一体化相比,亚洲无疑已显得落后了。亚洲至今没有制度化的区域融合安排,长久以来,亚洲一体化的合作仅有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部长会议和高官会等,一直缺乏有效的谈判机制。尽管在《汉城宣言》正式确立了APEC的宗旨和目标为“相互依存,共同利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贸易壁垒”。但从严格意义上讲,APEC还不算一个经济一体化组织。APEC的特色在于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协商一致、自主自愿。这一方面赋予了APEC求同存异、灵活务实的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了清谈气氛过浓,缺乏多边谈判和制定多边行动纲领的制度化约束的弊端。一体化的收益和参与者为其支付的成本、为其所承受的风险呈正比,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亚洲希望加速其一体化。就不能不增强谈判机制和制度化约束色彩。亚洲内部曾经涌现出“东亚奇迹”,目前正被人津津乐道的则是“中国奇迹”,但区域经济整合进展不大。亚洲内部存在纷繁的次区域板块,例如东盟板块。澳新板块、“中国经济”板块、南亚板块等,次区域的社会经济合作也日趋频繁,但亚洲明显地缺乏推动者,如果这样的状况延续下去,则亚洲就可能仍是半个世纪前邱吉尔曾经说的那样,亚洲?那只是个地理概念!

4.一体化过程的推进有助于增加中国的国际空间。

尽管美国也参加了APEC,但其有两个明显的用意:一是借亚太一体化对付欧盟;二是想利用自己在APEC中举足轻重的作用遏制中国。同时,美国又在不遗余力地推进美洲一体化的进程:先是NAFTA的建立,解决了自己在北美一体化中的领导地位;另外,美国积极推动整个美洲的经济一体化,西半球贸易会议宣布,将2005年1月1日定为完成从加拿大到智利建立世界上最大自由贸易区的目标期限。美洲一体化是一个非常微妙的层次,欧美间在种族和人文方面存在千丝万缕的传承关系,而美洲和亚洲主要的经济体又同时为APEC所覆盖,因此其区域经济整合如果顺利,将给欧洲构成追赶的压力。而对亚洲构成示范的压力。这对中国拓展自身活动的国际空间来言是十分不利的。

中国如何加快经济一位化的进程

就目前而言,中国需要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加深经济一体化的力度。

1.对外方面,通过各种手段,加快以中日为主的东亚经济一体化。

亚洲经济一体化之所以发展速度不快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这一地区缺乏强劲的推动者,这使得区域竞争和区域融合不尽同步。欧盟中存在德法核心,美洲存在美加核心,但亚洲缺乏促成区域化的“凝聚核”。

从经济实力而言,中国和日本在东亚处于领先水平。尽管日本经济已在呆滞的泥潭中挣扎了十余年,日本国民财富也在迅速缩水,但此类缩水主要是不动产和股票市值蒸发引起的,例如2000年土地资产缩水了76万亿日元,股票市值缩水了88万亿日元,这并没有损害到日本经济的根本。迄今日本人均GDP仍然高达3.76万美元,位居全球第二,其制造业也涌现了例如液晶显示、光相关技术产品等一系列在2001年度增长达20%以上的行业,并且在超精密技术产业方面仍居于全球领先。中国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目前从GDP而言位居世界第七。另外,尽管目前东盟成立已有30多年,但由于这个一体化组织的十个成员整体实力比较弱,产业结构方面又存在着很大的雷同,因此,现在看来,这一组织的经济实力还不是太强。这样看来,亚洲特别是东亚的一体化应该由中日来充当核心了。但是,由于日本国内某些势力对二战中侵略亚洲国家的历史一直没有彻底悔过,这使得亚洲国家对日本还存有很大戒心,这对东亚的一体化十分不利。另外,当前日本似乎正成为亚洲区域经济的竞争对手,而非合作伙伴。回顾1997年的亚洲危机,当时日本的大型银行为尽力满足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全力从亚洲抽回贷款尤其是“君子协议”贷款,使得亚洲突然面临巨大的流动性困难,是引发亚洲金融出现雪崩式灾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从1997年起,日本对亚洲的贷款锐减了80%,对亚洲的海外直接投资则减半。这样看来,日本经济就不是日益整合于亚洲经济之中,而是孤悬于亚洲经济之外。

笔者认为,现在要培育中日核心,可以从两方面着手。第一,依靠日本国内各界,敦促其政府对侵略问题彻底反省,尽快融入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但笔者估计,如果没有其他外力的推动,这一进程将十分缓慢。第二,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同时应增强自身实力,迫使日本就范。具体来说,一方面中国应加强与东盟的合作。2001年11月5日在文莱召开了“10+3”(亚细安+中日韩)首脑会议。针对中国总理朱镕基正式提出的十年内建立起中国-亚细安自由贸易区(CAFTA)的建议,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对CAFTA表示赞同,认为“建立中国-亚细安自由贸易区机会千载难逢,我们决不能错过”,其余的东盟诸国对该提议基本上没有任何强烈的异议,这证明东盟各国对与中国的经济的互补性表示一致认可。不仅如此,亚细安已开始进一步寻求与中国的政治合作和地区安全协作。泰国外交部长素拉吉表示同意并支持CAFTA的提议,并期待“通过加强与中国的协作,使黄金三角地带出产的不再经由中国流向世界各地”。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在同一首脑会议上,由日本倡导的全面支持美国的谴责世界恐怖主义的决议遭到亚细安的否决。另一方面,中国与韩国应加强一体化的进程。如果中国和东盟、韩国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各方收益都明显增加时,将会迫使日本加入到东亚经济一体化中。

2.对内来说,中国应推进内部的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自身经济实力。

要真正成为经济一体化组织中的核心成员,自身的经济实力要强于非核心成员。目前,中国总量与日本相比还有相当差距,从人均经济指标看,不仅比日本差,而且与亚洲四小相比也逊色不少。因此,中国应在积极推动对外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通过内部的一体化,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具体来说,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积极推进两岸四地的经济一体化

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同是一个国家,文化接近,语言一致,由于历史原因,一直没有实行实质的经济一体化。由于香港、澳门都已经回归祖国,因此,现在不少贸易障碍已经减少。对于台湾,两岸首先应该“三通”,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经济的一体化。由于比较棘手,因此,应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扩大两岸的贸易、投资,使得双方经济关联性不断增强,在此基础上,通过台湾民间力量给台湾当局施加压力,从而推进两岸四地的经济一体化。

第二,大陆应实现此区域的经济一体化。

目前,大陆的地区差距比较大,这对实现东亚的一体化是不利的。从欧盟的实践看,由于一些成员国贫困地区比较多,因此,共同的财政预算给这些国家的份额比较大,这引起了其他成员国的不满,不利于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因此,缩小国内地区差,减少地方保护主义,首先实现大陆自身的一体化十分必要。

笔者认为,当前,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实现大陆的经济一体化:(1)加大西部大开发的力度。主要应通过输入技术的手段提高西部的经济实力。(2)加强边境地区的次区域一体化,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以加快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次区域的经济一体化,强化相对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为经济总量的增加做出更多贡献。

加强对及全球化的研究,拢出解决途径,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扫清理论障碍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其弊端也日益显现,如出现“马太效应”,穷国愈穷,富国越富,国家间的贫富差距在扩大。在当前的一些有关一体化和全球化的世界性会议上,出现了不少反对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呼声,这是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不和谐音。近来,随着这种噪声的加大,对一体化的阻碍也在加剧。因此,如何对付反对意见,是当前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问题。在国内,尽管还没有这种强烈的反对之音,但中国只要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一体化,对此问题未雨绸缪进行前瞻性思考同样有重大意义。笔者认为,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找到解决办法,应注意以下两个原则。

实体经济论文第7篇

国内学者对于实体经济的界定,较为统一,实体经济是指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的生产、销售、消费等经济活动,不仅包括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建筑等物质生产活动,也包括了商业、教育、文化、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5-7]。国内学术界其他相关的学术界定,都围绕上一概念展开:吴立波(2000)认为所谓实体经济是指生产可以增加人类使用价值、效用和福利的产品或为其服务的经济活动,其基础是物质生产部门[8];秦晓(2000)认为实体经济是指人类的生产、服务、流通和消费活动,其中生产包括物质生产和文化生产[9];李星等(2005)认为所谓实体经济是指用于描述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10];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11)认为“所谓‘实体经济’,是经济运行以有形的物质为载体、进入市场的要素以实物形态为主体的经济活动,主要指农业、制造业以及传统服务业等领域。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对提供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11]。以往的文献基本上是在研究虚拟经济时兼带研究了一下实体经济,对实体经济没有做深入具体的研究,因为传统的经济基本上就是实体经济。在虚拟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就有必要对相对应的实体经济进行具体分析。本文拟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演变趋势考察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揭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其发展规律,从而为我国进一步推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的演变趋势

(一)实体经济的测度指标

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实体经济的界定,初步将实体经济概述为这样一种经济活动,这种经济活动的内容是对物质产品及精神产品的生产、销售、消费,其在经济运行以有形的物质为载体、进入市场的要素以实物形态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实体经济不仅包括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建筑等物质生产活动,也包括了商业、教育、文化、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是对应存在的。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12]。结合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两者之间的概念,本文选取实体经济总量和虚拟经济总量两个指标分别对实体经济及虚拟经济进行衡量,实体经济总量是指除去金融业及房地产业之后的各行业生产总值(GDP),而虚拟经济总量则是指金融业及房地产业GDP总值。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的演变趋势

1.改革开放以来实体经济的时间演变及空间分布

为更加合理地分析实体经济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结构变化,本文引入了实体经济总量占GDP比重和虚拟经济总量占GDP比重这两个指标,测度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体经济总量及虚拟经济总量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的比重变化。如表1所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从1978年的3497.1亿元到2010年的357905.85亿元,前后增加了将近100倍。1978年至2010年这32年间,实体经济总量平均增加率为15.8%,其中1984-1988年、1992-1995年及2003-2007年这三个时间段实体经济总量增加率较高。相比较而言,我国虚拟经济却表现出了更为强势的势头,从1978年的148.1亿元到2010年的43296.18亿元,增加了近290倍,且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虚拟经济的年平均增加率近20%,其中1981-1989年、1992-1995年及2006-2007年这三个时间段虚拟经济总量增加率较高,这与实体经济的发展高潮时间段基本上是一致的并呈现一定的滞后性。以上分析说明,随着我国改革步伐的加快,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都呈现较快的发展态势,且从虚拟经济发展高潮阶段的滞后性来看实体经济作为虚拟经济发展基础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而从实体及虚拟经济总量占GDP比重指标来看,实体经济总量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比例不断下降,从1978年的95.9%下降到2010年的89.2%,共下降了6.7%;虚拟经济总量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比例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从1978年的4.06%上升到2010年的10.79%,共上升了6.73%。改革开放初期,实体经济总量占GDP的比重依然较高,维持在93%-96%之间,虚拟经济总量占GDP的比重相对较弱;步入90年代以后,实体经济总量占GDP的比重迅速下降,维持在89%-91%之间,虚拟经济总量占GDP的比重快速上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及金融业的迅速崛起促进了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进而驱使了我国实体经济总量占GDP比重的快速下降。

整体而言,我国实体经济及虚拟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相互促进的态势。特别是数据中显示的虚拟经济增长的滞后现象充分表明了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的促进作用。相比较而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表现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离的趋势,一方面是基础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迅猛发展,金融业异常繁荣,虚拟经济膨胀;另一方面却是实体经济的逐渐萎缩,投资率下降,经济停滞不前[13]。美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前车之鉴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调整提供了引导:一是保证我国实体经济资金的合理供应,避免虚拟经济膨胀对实体经济资金供应的挤占;积极推进实体经济的发展,避免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为更加全面地探讨我国实体经济的演变趋势,本文从东中西部三个地域视角对我国实体经济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我国东部地区实体经济总量的平均值为20200.6亿元,中部地区实体经济总量的平均值为12301.19亿元,西部地区实体经济总量的平均值为6288.06亿元,明显存在着地区差异。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较好,经济改革力度较大,因此东部地区实体经济总量和虚拟经济总量都比中西部地区较大。而就实体经济总量占GDP比重而言,东部地区虚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实体经济总量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比例较中西部地区较低,维持在79%-93%之间,平均比例为88.2%(虚拟经济总量占GDP总量维持在6%到20%之间,平均比例为12%);中部地区该指标维持在92%-94%之间,平均比例为93.6%(虚拟经济总量占GDP总量维持在6%到7%之间,平均比例为6%);西部地区该指标维持在90%-94%之间,平均比例为92.6%(虚拟经济总量占GDP总量维持在6%到10%之间,平均比例为7%)。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的结构演变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行业划分方法,本文将实体经济划分为三个产业:第一产业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包括工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及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金融业及房地产以外的相关行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行业。如图1所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中:第二产业所占比例围绕50%左右上下波动;第一产业所占比例在90年代以前较为平稳,而步入90年代以后呈现迅速下降的趋势,截止2010年所占比例仅为11.3%;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自80年代中期以后不断上升,截止2010年所占比例达到了36.3%。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的效益分析

本文为合理进行效益分析,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建立效益评价指标如下:1980-2010年相应的指标数据如下:数据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效益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如表4所示,实体经济的劳动生产率不断上升,由初期的0.1上升到2010年的4.7,上升了将近50倍,特别是步入20世纪初期,劳动生产率上升速度倍增;实体经济的能源消耗不断下降,绿色GDP的发展宗旨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实体经济能耗由1980年的13.78下降至2010年的0.91,充分体现了技术进步对于节能的贡献;然而投资产出率却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一方面存在着边际报酬递减效应的影响,另一方面与我国虚拟经济带动投资转向存在莫大关系———由于虚拟经济部门的高回报,虚拟经济膨胀挤占了实体经济的资金供应,致使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下降,投资产出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综上所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快速增长的33年。无论是总量还是经济效益,我国实体经济都取得了长足的提升。然而虚拟经济的发展势头更胜,特别是最近几年,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偏离也渐显端倪。吸取美国前车之鉴,合理协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引导我国经济政策的重点之一。而在二元经济的协调发展过程中实体经济是基础,积极促进实体经济合理增长是我国经济政策的导向之一。故此本文对我国实体经济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合理分析,以便为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建言献策。

我国实体经济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我国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力分析

结合新古典增长理论及制度变迁理论对经济增长动力进行的深入研究,本文归纳出了我国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即改革开放政策所牵引的制度变迁、科技创新所带来的技术进步、教育优化拉动的人力资源改善和金融制度进步带动的资本活跃。为更加科学地分析以上因素对我国实体经济演变的推动作用,本文选取合理的数据指标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的实证分析。回归模型为:lny=∑ni=1lnXi+ut,其中y表示实体经济总量,Xi表示影响因素中各指标变量。在指标选择上,制度变迁(ZD)参考王文博等(2002)[14]的分析,对非国有化率、市场化指数、市场化收入比重及对外开放度进行主成份分析得出制度变迁的指标值。技术进步选择以下三个指标来反映我国技术进步历程:一是专利申请授权数(ZL);二是研究与试验发展(R&D)发展人员全时当量(RDRY);三是R&D经费内部支出(RDJF)。人力资源参考朱承亮等(2011)[15]的人力资本存量指标值。资本活跃度采用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指标进行衡量。在实证分析过程中,为消除异方差,同时保持单位的一致性,本文对各项指标数据都取了对数。本文共设立4个模型:模型1为我国制度变迁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模型2为我国技术进步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模型3为人力资源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模型4为民间投资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具体实证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1.改革开放背景下制度变迁对我国实体经济增长的推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度变迁沿着市场化、开放化两个方向不断发展,特别是在实体经济方面“非国有化”不断合理深化,这为我国实体经济总量增加及其结构改善提供了很好的内在推动。具体而言,制度变迁对我国实体经济增长的推动逻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改革开放政策所牵引的制度变迁较好地优化了我国资源配置方式,使得资源从效率较低的部门释放出来转移到效率较高的部门,从而推动实体经济的较好较快发展;二是制度变迁带动的产权制度优化使得交易费用得到有效下降,激励约束机制也逐步完善,进而推动了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三是我国制度变迁积极地带动了虚拟经济的发展及相关制度的进步,进而从侧面推动了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如表5中模型1所示,指标ZD的系数为4.8155(t值分别为15.28),这也充分证实了制度变迁对我国实体经济增长的显著正相关影响关系。

2.创新性建设背景下技术进步对我国实体经济增长的推动

一般而言,技术进步是指技术的不断革新和进步,具体而言是指技术知识的深化和物质生产手段的革新,不仅包括技术设备等硬件的技术提升还包括软件的深化。一方面,技术进步是实体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前提,通过技术进步促进了实体经济部门的生产效率、资本回报率和利润率,进而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增长也为技术进步提供了支撑,实体经济增长为技术革新提供了充裕的资金支持和平台建设。技术进步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作用显示出了技术进步对实体经济演变的促进作用。如表5中模型2所示,专利申请授权数、R&D发展人员全时当量及R&D经费内部支出对实体经济总量呈现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影响关系(系数分别为0.0714、0.4767、0.3484,t值分别为1.02、3.91、4.36)。上述理论与实证分析表明,技术进步对我国实体经济演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教育优化背景下人力资源改善对我国实体经济增长的推动

我国教育等相关因素的优化极大地改善了我国人力资源质量,这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力资源的改善对我国实体经济增长的推动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源改善能有效地促进实体经济部门劳动生产率和投入产出率的提高,进而促进实体经济增长;二是人力资源的改善能积极地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从而带动实体经济发展;三是人力资源的改善包括人的思维方式和自身素质的更新以及对“新”思想的接受速度提升,从而带动了思维创新“风暴”,这也包括为制度创新准备的人力基础,实体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就此形成。如表5中模型3所示,我国人力资本存量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影响系数为5.2069(t值为8.32)。

4.金融制度进步带动的资本活跃对我国实体经济的推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进步使得我国资本投资十分活跃,而这种活跃度主要表现在投资渠道和民间投资份额的增加上。一方面,资本活跃促使实体经济部门的创业和投资增加,既带动了经济发展又解决了就业。另一方面,资本活跃也推动了我国实体经济部门的企业改制和“非国有化”程度加深,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如表5中模型4所示资本活跃对我国实体经济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系数为0.5533(t值为34.99)。

(二)虚拟经济对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及背离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作为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两种必然形态,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在两者的关系当中,实体经济是基础、是根本,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真实提供者,也是社会再生产的生产资料的主要供给者,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能够保持持续、稳定、高速发展,无疑是得益于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特别是对于仍然处于试图通过现代化来实现脱贫致富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实体经济的发展就更为紧迫和关键。虚拟经济是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又具有独立的发展逻辑,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既有虚拟经济对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有其背离现象及其负面影响。目前关于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演变影响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多。刘金全(2004)通过定量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在规模和活性上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发现虚拟经济无论是货币供给规模还是价格水平的波动都存在着对实体经济规模和增长的正向作用和影响[16]。王谢勇等(2005)利用Java语言编写元胞自动机规则模拟经济运行系统,结果发现虚拟经济的发展来源于实体经济的需求,它一旦形成便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17]。马卫锋等(2005)利用我国27个省市区1978-2002年的面板数据研究表明,我国金融系统对实体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通过投资总量而非效率提高的途径实现[18]。周业安等(2005)通过研究发现金融市场化指数能够一定程度上正向影响经济增长[19]。周莹莹、刘传哲(2011)通过实证发现,长期内虚拟经济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显著,且对实体经济发展变化的解释程度不断提高[20]。上述研究反映了虚拟经济对我国实体经济演变的影响,故本文不再利用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我国虚拟经济对实体经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虚拟经济的角色定位上,具体而言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虚拟经济起着一个“中介者”的作用,利用其流动性强和回报率高的特点将社会闲置的资金吸收起来,并直接或者间接地投入到实体经济中来,从而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二是虚拟经济作为实体经济的一个“服务者”,通过金融产品或者金融服务为实体经济部门的生产和交易提供更为快捷和广阔的渠道,从而有力地保障实体经济的发展;三是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宏观经济环境“营造者”,虚拟经济环境既是宏观经济环境的晴雨表也是引导宏观经济环境走势的一股重要牵引力,虚拟经济对宏观经济观景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实体经济的未来走势,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可以积极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合理成熟的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政府应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两部门之间的关系,积极发挥出虚拟经济的正向促进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虚拟经济的迅速膨胀,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现象也初见端倪且逐步加剧。随着现代市场机制的演进,我国虚拟经济不断发展和深入并呈现出了独立发展的趋势。在此过程中,虚拟资本迅速泛化,虚拟经济规模也逐渐超过实体经济,虚拟经济自身的运行机制使得其背离现象内在化和普遍化,而资金收益率差异是背离的主要原因[21]。甚至于,虚拟经济的背离在某种程度上损害到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如虚拟经济部门膨胀导致其对实体经济投资的挤占等,甚至国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缓解经济下行的投资有很大部分都被投入到虚拟经济中。我国近年来出现的房地产泡沫,无疑与虚拟经济过度投入有着紧密关系。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虽然还远未达到产生美国次贷危机的程度,但我国的经济体系也更无法承受像美国那种次贷危机的冲击。因此,对于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及其与实体经济的背离倾向,必须引起我们高度关注和警惕。

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总量与虚拟经济总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而其增长速度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密切相关,同时在国际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政府政策引导的作用也使得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从虚拟经济发展高潮阶段的滞后性来看,实体经济作为虚拟经济发展基础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就经济结构而言,虚拟经济总量占GDP比例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避免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合理协调二元经济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在空间分布上,我国东部地区实体经济总量较中西部地区较好,而东部地区实体经济总量占GDP比重相对较低,中西部地区相对较高。就经济结构而言,我国实体经济中,第二产业所占比例围绕50%左右上下波动;第一产业所占比例在90年代以前较为平稳,而步入90年代以后呈现迅速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自80年代中期以后不断上升。从实体经济效益来说,我国实体经济的劳动生产率不断上升,能源消耗不断下降,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体经济快速增长的积极表现。而投资产出率却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这也为我国虚拟经济膨胀对实体经济的挤占提出了一个警钟。在我国实体经济的演变过程中,改革开放政策所牵引的制度变迁、科技创新所带来的技术进步、教育优化拉动的人力资源改善和金融制度进步带动的资本活跃是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虚拟经济也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既有虚拟经济对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有其背离现象的初见端倪及逐步加剧。

(二)政策建议

为继续保持我国实体经济良好发展势头,协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法二元发展,本文基于影响因素视角提出以下四点政策建议:

1.坚持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基础,协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发展。合理引导资金供给方向,避免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资金供给的挤占,同时通过虚拟经济的发展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推进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改革,维护资金的合理流向,保证实体经济的发展拥有充实的资金供应(如在银行业的放贷上制定合理的制度安排,确保实体经济部门资金来源的最低限额或合理比例)。以此为实体经济增长提供更为广泛的资金支持,提高社会资本配置效率,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反作用推进实体经济的增长。

2.合理引导宏观制度和基础制度建设,积极推动我国实体经济的优先发展。宏观制度方面合理把握我国经济改革步伐,继续推进制度创新,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的总量发展和结构改善(如法律法规制度的健全等)。基础制度方面科学完善行业制度,一方面促进各行业更有效率地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制度规范维护虚拟经济行业部门的稳定,提升虚拟经济行业部门的抗风险能力,维护虚拟经济稳健发展,减少实体经济发展的外来威胁(当前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迅速,经济泡沫一旦出现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将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