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写作困境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1-07 04:30:21
写作困境论文

写作困境论文第1篇

一、交际语境写作理论简述

从写作理论的内涵上看,传统的文章写作理论、过程写作理论和交际语境写作理论之间存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关系。传统的文章写作理论主要从文章学的角度阐释写作,关注的是在写作中应该利用语言学、修辞学、语用学等理论知识指导写作,注重写作结果是否符合文章学的要求,写作训练中讲究文章主题、材料、结构、表达、语言、体裁、文风等。过程写作理论将写作视为一个加工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的过程,注重写作过程中对信息的把握处理,关注写作中内容和素材的组织和架构。与传统的文本写作理论相比,过程写作理论超越了文本制作的层面,关注作者的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交际语境写作理论在此基础上将文本、作者、读者综合起来,构建起融合文本、作者、读者、世界为一体的写作理论,明确了话题、角色、对象、目的是交际语境写作的四要素,该理论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写作教学的重要指导理论。

荣维东在其博士论文《写作课程范式研究》中指出:“写作中的交际语境指的是为完成一个语篇交际目的所涉及交际主体(作者)、交际对象(读者)、交际目的和交际话题等都构成的一个问题场。”[1]从中可看出语境与写作教学的密切关系,也揭示了交际语境写作范式中作者、读者、语境所构建起的写作联系是系统而科学的。

交际语境写作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与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语言学、传播学等有密切联系,同时也深受交际教学法的影响。建构主义兴起后,教育教学中更加关注和重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和中心作用,建构主义与写作理论结合形成了建构主义写作观,发现了写作中交际的意义,进而发展成为交际语境写作理论。交际语境写作理论将写作视为主体在特定的环境中对自己已有的见闻、体验、感受等进行有语境、有对象、有目的的语言运用表达行为。该理论以交际为中心和目的,将写作活动视为作者、读者、文本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适应、协调的活动过程。它对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改革有深刻影响,引导语文教师和学生注重交际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广泛的作文教学探究实践中,交际语境写作范式逐步成熟起来。

二、交际语境写作范式的优点和不足简析

与传统的文章写作教学范式和过程写作范式相比,交际语境写作范式呈现出适应当今教学需求的众多优点。其优点主要表在以下方面:

(一)基于时代背景揭示了语文写作的本质和目的

写作究竟是什么?写作究竟是为了什么?这是写作教学必须回答的问题,也关系到写作教学活动的实施和评价。在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效,教育改革步步推进,语文教育获得新的发展生机的背景下,语文作为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交际语境写作理论将写作的本质和目的指向交际,指出写作活动超越了文本制作及其过程,写作过程就是交际的过程,写作的目的是交际。交际在写作中的地位突显出来,以此为指导,写作教学中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施转向交际,交际语境写作范式在写作教学中发展成熟起来。

(二)从语文教学困境反思并关注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

交际语境写作范式的成长与写作教学的实际困难相互影响。写作教学面临高投入低收效的困境,从写作教学中师生的困惑与无奈出发,反思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寻写作教学新出路,这是发现问题到探寻解决办法的尝试。在此过程中,以交际为中心的交际语境写作范式成为拯救目前写作教学困境的一种途径。在文化反哺和信息共享交流的大背景下,这种教学范式有不可低估的能量和功效;交际语境写作范式对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有一定意义,对改善语文写作教学有借鉴价值。

(三)结合新课程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在新课程视野下,交际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交际语境写作与口语交际活动对提高学习者的语文综合能力和培养语文综合素养有促进作用。交际语境写作着眼于交际的实际效果,关注写作中作者的积累与表达、交际媒介(文本)的效能、读者的需求与接收力等因素,平衡其中各个因素,实现交际写作的最佳效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2]提倡“写真事”“抒真情”。作为新兴的教学范式,交际语境范式对实现该课程目标有不可取代的积极功能,对改变目前语文教学的诸多问题极为有益。在教学实施中,交际语境写作范式也存在着写作周期长、收效慢、要求高、挑战大、实施阻碍多等不足之处,相较而言,交际语境写作范式对改善写作教学有不可忽视的促进意义。

三、目前语文写作教学的问题解析

语文作文教学的问题包含多个方面,集中体现在教师教学困难、学生畏惧写作、写作教学效果低下三个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写作教学的三方面困境往往共同存在、相互影响。

从教师组织写作教学的角度讲,目前大多写作教学几乎都是一项付出大但收获小的教学活动;写作教学从设计到实施再到评价总结,其中每个环节都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往往是单向的,即一位教师对全体学生,在应试写作的影响下,“教师出题——学生依题写作——教师评改”成为写作教学的基本模式。在整个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任务十分艰巨,单看作文评改,就是写作教学的一大难题。在此模式下,写作几乎是训练出来的,提高写作教学的途径往往限于扩大阅读量,加强训练度,而这两者都与教师的写作教学密切相关,实施中往往伴随巨大的能量消耗和精力消耗。写作可教与不可教的疑问始终困扰着语文教师,而在写作教学中,大量的训练成为写作教学的重头戏。单调的、程式化的、训练型的写作教学使教师组织开展写作教学面临重重困难。

学生怕作文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写作教学的改革不断推进,但仍未在整体上改变学生怕写作文的状况。学生在写作学习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题由教师出,文由教师批,加之作文教学中的繁琐要求,学生很难在写作上找到乐趣,在应付和应试的压力下,学生往往借助作文大全、网络、模板等拼接作文,作文写作成了机械的训练和制造。在写作中学生怕写作文,往往是由于学生所写的不是自身所感所想,或是自身实践体验所得,而是“偷借”他人的东西,从而心理感到不踏实;而作文写作高要求的压力是存在的,所以学生怕写作文是现实和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心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在作文教学中,由于教师和学生都面临许多困惑,使作文教学受到阻碍,也使语文写作教学效果深受影响。从写作的要求关照写作教学,我们可以发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写作基础目标难以达成。“伪写作”确实存在,为写作而写作的应付真实存在,写作的应试性和功利性极强;写作变成了一项极其复杂的表达活动,偏离了写作的本质要求和正常发展轨道。

反思写作教学的困境,结合交际语境教学的理论和内涵,不难发现,交际语境写作教学范式对改变目前的教学困境有着积极意义和可行性。在写作教学中实施交际语境范式是改善作文教学的一种途径。

四、交际语境写作教学的实施建议

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必须的重要能力,是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写作教学中以交际语境写作理论为指导,培养学生的实际表达和交际能力,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从交际语境写作的理论出发,结合语文写作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可在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一)借助社会生活的真实事件开展交际写作

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社会不仅为教育提供了活动场所,也为教育教学提供了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环境,有选择地将真实鲜活的社会事件引入写作教学中,可避免学生说空话、说假话、说套话的为难之举。“写作离不开生活体验和情感积累,但并不是所有的体验和积累都能写出作文,生活体验只有借助一定的时机,在成熟的语境下才能最终写出作文,因此,写作又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完成的,是一种语境生成形式。”[3]真实语境易让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有想发表自己看法的冲动和意识,在预防伪写作的同时可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能力和意识,提高语文写作兴趣和能力。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就真实的生活事件进行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不但可以解决学生无话可“说”的困难,也能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就社会生活事件进行交际写作,学生就不易虚空架构写作、胡编乱造,也能使学生在写作中感受生活和社会的气息。

(二)结合时代背景创设拟真化情景开展交际写作

交际语境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相对真实的、拟真的,根据现实假设的。交际语境写作的语境创造尤为关键,语境决定着表达的方式和内容,巧设语境同样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体验真实,做到我笔写我心。在语文写作教学中,依据交际语境写作理论,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通过声音、图片、影像等材料,激起学生对某一话题的认识和思考,自主确定写作的对象,教师指导学生在拟真的情景中进行写作。例如,可观看电影《可可西里》,可从藏羚羊、捕杀者、维护者、记者等视角自选阅读对象,进行写作,要求写作符合阅读者的阅读水平和需求。

(三)在社会实践中进行交际写作

实践的平台很宽广,实践生活是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语文写作应该积极利用丰富的实践资源。在现实中,学生往往不是缺少素材,而是缺少对素材的敏感度和体验力。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可以将学生的实践与写作过程紧密联系起来,以学生在其中感受语言表达和身心体验的差异与统一。例如,可让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升旗仪式上演讲,演讲的对象是学生和老师,并将演讲稿和演讲总结作为写作成果。采访、访谈、辩论、朗诵等实践活动,也都可以与学生的写作联系起来,形成能体现学生真实体验,有益于学生交际能力培养的写作成果。

(四)采取灵活多元的写作评价方式

写作成果考评是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深刻。在交际语境写作理论的指导下,学生写作成果的评价决不可仅限于学生写、教师评的单一模式。在交际语境写作的背景下,评价的主体从教师转向读者、作者、教师、亲友、同学等,而其中读者的评价占主体。评价的结果能使学生清晰读者意识,认识写作目的,合理进行写作构架、自我表达和表现。例如,信件的写作评价依据于读者的评价,甚至回信的反馈;演讲稿的写作评价依据听众的反应和评价等等。交际语境下的写作要求写作得体、有实效,达成理想的交际效果。

语境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写作教学中应注重语境对交际写作的积极作用,合理利用和创造语境促进优质写作教学。正如荣维东老师指出的:“‘交际写作’是一种‘读者导向、交流驱动、语境生成’的写作。在这种写作观支配下,作者因为有了直接或潜在的对象,有了交际语境要素的参与,就可以选择并创生写作内容和表达形式。写作的内容、素材、体裁、结构、语言等,因‘交际语境’不断孕育生成。这样的写作,对作者来说,是真实的、具体的、有动力、有意义的。”[4]

交际语境写作范式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反思空间和探索途径,交际语境写作理论指导下的语文写作教学应明确写作的交际性本质。在交际目标的指导下,回到真实的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走出写作教学的困境。通过对交际语境写作教学范式的研究,力图使语文写作教学走出一条学生喜欢,教师欣赏的新道路。

注释:

[1]荣维东.写作课程范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1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

[3]杨邦俊.从写作的本质看作文教学的改革[J].写作教学与研究,2006,(6):14.

[4]荣维东.交际语境写作:我国写作教学的发展方向[J].语文教学通讯,2013,(4).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荣维东.写作课程范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魏小娜.语文科真实写作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9.

[4]单亚萍.交际理论的实践与思考[J].陕西工学院学报,2001,(3).

[5]杨振宇.从表达性与交际性看写作本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2).

[6]姜艳琰.创设交际语境 突破写作瓶颈[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0,(12).

[7]李细平.二语写作教学交际语境的整体建构——以商务英语文书为例[J].外国语文,2011,(6).

写作困境论文第2篇

要走出写作教学的困境,就必须加强写作思维特性的研究,如果我们能拿出有力的对策来 ,那么作文教学就会获得大面积的丰收。这个研究过程虽然是漫长的,也绝不是不能解决的。我认为,目前我们所要做的最主要的任务是继承传统教学中有用的成分,尤其是模仿训练,并切实地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联想能力、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和评判能力,惟有如此,我们的写作教学才会有新的突破。

1.悟文"析法",提倡学以致用的拿来主义

练武有套路,习字有字帖,书法要临摹,一个初学写作者自然也离不开模仿,这是传统教学中的精髓,也 是学习写作的一条基本规律。大量事实证明:让学生进行悟文析法的模仿,是使复杂的思维对象条理化、抽象 的写作思维过程具体化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古人谓学文有三偷,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这种"偷"就是模仿,其实就是苏轼所说的"隐括法":偷其意、偷其气就是模仿中的创新。让学生从范文中得到启示与借鉴,可以领悟到作者的 写作技巧,进而变成自己的写作本领,进入近代学者黄季刚所说的"妙得规摹变化之诀,自成化腐为新之功" 的境界。关于这一点,请见拙作《考场轻松作文步步高》一书(2009年本书获甘肃省第七届基础科研成果三等奖)。

2.自由练笔,张扬个性,不拘一格的创造主义

一学期,课内大作文一般只做七八篇,这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量变质才能变,没有一定量的保证,怎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让学生课外自由练笔,是加大学生写作量,促使学生多写作的一种 好方法。这种自由练笔由学生自己选材,自己命题,举凡人物速写、景物素描、音乐欣赏、书画评析、诗文鉴 赏、影评剧评、时事评论、旅游观感、读书笔记、知识小品、经验介绍、思考一得、科技信息、市场印象、街 谈巷议、社会调查、学校新风、家庭琐事,以及各种文体的习作,或虚或实,或长或短,即兴命笔,均可写入练习簿中,这种自由练笔能丰富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能使学生深入地感悟生活,使生活条理、清晰地贮藏 于大脑之中,并由这种自由练笔改创成正规的作文,往往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我班的十几位同学都在报刊上发 表过优秀作文,并多次获奖,这同他们平时的自由练笔是分不开的。

3.读、写、评、析系统思维相结合培养学生认知的度

学生认知水平低表现在缺乏辩证的观点以及抓不住事物的关键和实质上。比如为了强调信心的重要,就说 "只要有信心,任何困难都能克服",为了强调虚心的必要,就说"虚心的人在事业上一定成功",统而言之 ,谈不出个所以然来。

面对学生认知水平低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多读、多写分析评论文章是有益的。

写评论文章,一是与课文结合,如读《促织》就写《如何认识成名因促织而致富》,学《鸿门宴》就写《 从〈鸿门宴〉看项羽为什么失败》;二是结合课文认识社会现象,如读《包身工》就写《如何看待"打工仔" "打工妹"现象》;三是结合学生思想生活实际写思想评论,如《〈背影〉读后》、《对"早恋"的看法》等。

读分析评论文章,学生会与自己的认识作比较;写分析评论文章,学生会认真揣摩思考,这都会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并进一步培养他们对社会认识的深刻性。

写作困境论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 女性主义 文学批评 困境 对策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这一时期的欧美国家,并随着西方女权运动的发展而逐渐渗透到文化、文学等诸多领域。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入了这一外来理论,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先后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兴盛期三个阶段[1]。然而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日渐兴盛的同时,也逐步陷入到困境之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西方理论移植后的“水土不服”引起的。因此,面对“困境”我们要做的是怎样自救,在深入分析陷入困境的原因的基础上探讨解决对策。

一、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特点分析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形成的特点主要有三个:一是批评价值取向上的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创作与批评呈现出齐头并进的特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最初的立场是为了颠覆男权中心,与男权形成二元对立,而新世纪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则明确了“双性和谐”的价值取向。当前我国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的目标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性别诗学”。二是批评视野进一步开阔,批评对象除了传统的文学作品,还包括影视剧、网络、杂志、美术、广告,甚至还包括城市建筑。批评角度也更加多元化,不仅包括社会、文化、性别、阶级、哲学、美学等传统角度,还可以从符号学、语言学、叙事学、传播学等角度进行批评。从过去只关注表现社会“精英”人士的文本转向普通女性,体现出强烈的平民意识[2]。三是理论建设学科化。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最初是通过译介西方相关理论作品开始发展的,并在90年代后期成为学者研究的专门课题。在新世纪后国内高校开设了有关课程,并开始培养这方面的教学与科研人才[3]。同时,还成立了一些机构,创办了相关刊物。因此,这方面的学科建设非常明显。

二、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陷入的困境表现

虽然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我国已扎根30多年了,但是在理论引进之初没有注意这一西方理论在中国具体文化语境中的理论支撑点,从而导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逐步陷入困境之地。

(一)女性写作“看”与“被看”

20世纪90年代国内经济发展较快,意识形态领域氛围也日益宽松自由。在此背景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最初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到此时不再遮遮掩掩了。文化语境变得更加热闹喧哗,充斥着不同的声音。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提倡“身体写作”。这一现象引起了众人的广泛关注。这一概念由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埃莱娜・西苏提出的[4]。她认为“女性必须参与写作,必须写自己,必须写妇女。就如同被驱离她们自己身体那样,女性一直被暴虐地驱逐出写作领域。这是由于相同的原因,依据同样的法律,处于相同的目的。女性必须将自己写进文本就如通^自己的奋斗嵌入世界与历史一样。”因此,“身体写作”真正目的并不是单纯强调女性生理上的感受,更注重从女性角度来发现、挖掘过去被隐藏在男权文化下的富有深层次内涵的文化。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受到了金钱主义、消费主义、商品观念的冲击,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所提倡的“身体写作”也陷入了向男权话语媚俗的困境。其中,卫慧、棉棉等部分女性“身体写作”作家所创作的作品过于突出“女性身体”以迎合人们对女性的猎奇心理,从而获得更多经济利益。这背离了“身体写作”的初衷,让女性又一次沦为话语主体的“他者”,从“看者”沦为“被看”的尴尬境地。

(二)“突围”与“陷落”之间的矛盾

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逐步确立了男权话语的中心地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在批判男权文化,唤醒女性意识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正是男权话语过于强大,而给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尽管每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都反复强调自己是从女性的角度来审视女性的内外部世界。但是这个界限具体是怎么划分的却说不清楚,表现出偏执与狭隘的不足[5]。其实,从女性的角度来分析女性的内心与世界的初衷是为了以女性的立场与感受来客观看待女性世界,不带有任何有色眼镜,以期摆脱数千年来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抑。但是很多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学者越是急于与男权话语撇清关系,划清界限,却越是不由自主地落入男权中心这张大网中。刻意划清界限的做法只能表明在这方面还缺少足够的理论依据支撑。正是如此,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才会过度强调女性应该远离社会,远离人类,从而让自己陷入自说自话的境地中。

(三)批评理论与批评对象之间的矛盾

若将上述两个问题解决了,那么批评家所面对的下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说的问题了。具体来讲就是要根据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来对文学作品进行价值评判。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化,“文学的消费”日渐盛行。诸如“身体写作”、“私人写作”等文学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媚俗作品。而以卫慧与棉棉为代表的“身体写作”作家为了满足广大男性的猎奇心理,毫无顾忌地进行低俗创作。这给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她们并未从美学的视角来分析作品的价值,因此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缺少相应的价值。卫慧与棉棉的“身体写作”是对传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提出的“躯体写作”的误读,实际上是掌握着话语的男权社会献媚。学者杨r曾发表文章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批评,他认为[6]:“那种过度强调私人化写作与私人性,以致让二者对立起来的个人化与私人化写作主张必将导致文学与社会脱节。”正是如此,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放弃了对社会的反思与批评,转而只关心自己。此外,关于“身体写作”作家的相关批评理论发展迟缓,形成了两套毫无关联的话语系统,从而让批评理论陷入困境中。

三、造成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而深刻的。通过分析,笔者认为主要由两大原因引起的。

(一)相关理论具有多元性与复杂性的特点

造成任何一种批评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还是理论本身[7]。我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本身就是建立在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相关理论基础上的,因此,问题就更加复杂。首先,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流派非常多,形成的阶段性理论成果也多。我国很多学者都是选择性“译介”了一部分西方理论。这造成了中国批评家“译介”方面的不确定性以及中国女性主义理论上的差异性。从理论层面来讲,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不仅是一种纵向的历史过程,还是一种横向的理论过程。从纵向历史进程来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着重揭露了文学实践中存在的“厌女现象”;第二阶段是为了发现女性作家拥有一个属于她们自己的文学,挖掘那些淹没在父权价值观中的历史与主题的连贯性以及艺术价值。第三阶段不再单纯要求公众认可女性作品,而是倡导从本质上来研究文学研究的基本概念,重新修正完全基于男性文学经历的相关阅读与写作的现存理论假定。这三个阶段是一个批判“建构”修正的过程,各阶段的重点都明显不同[8]。从横向来分析,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存在多个派别,并各具特色。比如,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法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两大主力。尽管都打着相同的女性主义旗号,但都是各行其道。她们虽然都注重女性特点的张扬,但对女性主义的涵义理解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其次,理论自身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也是导致这一困境的主要原因。女性主义批评属于同时期的多种阐释模式之一,与其它理论存在很多联系。多样的身份给文学批评带来了更多需要关心的问题,也形成了多样化的批评视角[9]。同时,也导致了理论方面的自相矛盾。

(二)理论本土化构建还有待完善

理论本土化构建不足是让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10]。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是在矛盾中逐步形成的,通过不断提出理论方面的难题,不断陷入困境,并促使自身不断寻找走出困境的新理论。而我国在这方面却极少有这种理论上的追问。国内大多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章都是西方批评的回声,并无创新。这就是说,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缺少本土化的自我建构,属于一种“拿来理论”。由于缺少相对统一的标准,没有足够的理论支撑,导致全部批评都是从具体文本出发的。为了文本阐释的需要,不同的批评家对相同的命题会根据不同的文本斫行不同的界定。

四、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走出困境的建议

(一)增进“她们”与“他们”的对话

要想让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这一外来理论中国化,在中国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应该在发展进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通过文学批评理论的本土化,使其适应我国国情,从而发挥出相应作用。目前,该理论已引入国内很多年,大部分男性研究者对此抱着非常冷漠的态度。这从每年的学术研究成果数量就可窥见一斑。其实,与其他西方文论相比,这一西方文论并无太大的差别,无非是带着“女性”这个字眼[11]。不过也正是这个字眼让很多男性研究者躲之不及,担心自己一不小心就沦为其他女性主义批评家共同抨击的对象。不管这些男性研究者是为了避嫌,还是不屑,若长期这样下去势必会影响到西方女性文论在中国的发展。对此,笔者认为只有打破男女性别的对垒,让女性批评家与男性批评家实现良性沟通。在这一前提下共同构建开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这样才能让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得到新的发展动力。

(二)加强对相关理论资源的整合与构建

为了构建起本土化的相关理论体系,首先应做的是对现有的理论资源进行清理。西方女性批评文论是在女权运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国与之不同,不仅没有女权运动,也缺少独立的女权理论。最初学者引入的相关理论是为了拓宽国人的视角。我们在学习西方文论的同时,更应关注本土思想与文论实际。只有将西方文论中国化,才能更好地指导本土创作与价值评判[12]。其次,要注重理论方面的自我构建。我们不能只奉行“拿来主义”,应花更多精力在理论的构建上,逐步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切实可行的本土化理论体系。

总之,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我国已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了,并逐步在中国扎根生长。对于当前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陷入的困境,我们要深入分析原因并积极探索解决对策,尽快构建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以促进这一文论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谨旖.深入探讨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西方女性主

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进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6(9):71-72.

[2] 李小江.文学、艺术与性别[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199-199.

[3] 姜波,闻铭.论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J].理论观察,2010,31(3):25-27.

[4] (法)埃莱娜・西苏.“美杜莎的笑声”,[A]//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94-194.

[5] (美)贝尔・胡克斯.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243-247.

[6] 杨r.躯体写作的意义及局限性[J].文论报,2001,28(1):12-12.

[7] (英)弗吉尼亚.伍尔芙.妇女的职业,伍尔芙随笔全集:第3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96-108.

[8] 肖沃尔特.社会性别研究选译[M].北京三联书店,1998:132-142.

[9] 冯群英.对当前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反思[J].科教导刊,2011,26(20):199-200.

[10] C・雷吉斯特.美国女权主义批评书目导论[A]//约瑟芬・多诺凡.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探索[C].莱克斯顿:莱克斯顿出版社,1975.

写作困境论文第4篇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大学英语写作;困境;解决路径

1教育生态学概述

生态学概念在21世纪受到了广泛推崇,近年来,随着人们思想意识水平的提升,生态思维意识得到了空前发展。在此背景下,生态概念得到了充分拓展,除了在环境等方面有所涉及外,教育生态学也逐渐出现在了教育行业中。它是研究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与其周围生态外部环境(包括个体心理环境、班级课堂环境、学校环境乃至社会环境)之间的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探究“人-教育-环境”构成的三位一体的社会生态系统的边缘学科[1]。它存在的意义就是对现有的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使其自身系统功能和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并在此基础上,剖析教育和教育所处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出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确保教育生态环境优化方法的可行性。教育生态学理论提出:教育具有多元化、多途径等特点,因此无论是进行何种教育,其教育环境必将是丰富的。因此教育过程不仅存在于学校场所中,而且在社会各类环境中都有它的存在,例如广播、电视、社会团体等。由此看来,在某些特定环境下,教育结构和社会环境是相互作用的。明确教育情境范围,降低教育情境的复杂性,摒弃传统的、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模式,以寻求新的改革方法和策略,促使教育质量的提高是教育生态学的关键所在。教育生态学除了具备生态系统所固有的观点外,还在此基础上对传统教育理论框架进行了划分,推动了新型教育理论框架的建立,目前已成为高校长久稳定发展的必然因素。它的出现,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本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前景,因此,想要确保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化无疑是最有效的方式。

2大学英语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境以及产生原因

2.1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困境

在目前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在备课方面付出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是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学生对写作缺乏一定的积极性,写作作品质量较低,学生所学英语知识在英语写作中无法得到灵活应用,导致写作过程中错误频出,对其遇到的困境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在写作过程中,文不对题现象出现频率较高,学生组织语言能力较差,堆砌单词现象严重,使得文章内容语法出现错误,文章句子想表达的意思不明确。部分学生虽然语法错误出现较少,但是其表达方式上偏于“中式英语”,与实际英语表达形式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其次,文章内容空洞。虽然在写作过程中,学生按照写作要求完成了写作,但是对其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发现文章内容较为单薄,甚至部分学生整篇文章并没有与题目相对应的实际内容;再次,相关词汇和语句运用缺乏新意。这类问题主要表现为在写作过程中,为了保证语法的正确性以及语句的通顺性,一般会采用较为常见的英语句子,使得文章缺乏新意。同时,整篇文章多处运用同类句式的现象在写作过程中也经常出现,导致整篇写作文章过于单调;最后,写作文章不注重运用修辞手法[2]。虽然学生能够完成相应写作任务,但是因其对修辞手法等运用较少,或基本不用,使得文章不具有美感,无法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另外,上下句子之间缺乏一定的转折词,或段落之间衔接缺乏连贯性,使得整篇文章过于平淡,层次性较差。

2.2导致学生写作困境的出现原因

导致上述写作困境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学校方面来讲,挑选教材所涉及的相关内容较为烦琐,理论方面知识不够精简,导致学生在学习起来难度较大,无法保证其对所学知识的吸收。加之英语写作课程开设课时较少,因此想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教师就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较多内容的讲述与教学,无法保证所讲述知识的细致性与精简性。同时,在写作内容布置时,写作内容与实际生活不够贴切,所涉及内容在未来并没有太强的实用性,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对英语写作的兴趣。此外,学生进行的写作练习较为匮乏和教师的辅导程度不足等也是造成英语写作困境的关键因素。从教师教学方面来讲,教师在进行英语写作教学时采取的教学形式缺乏多样化。一般来讲,教师在英语写作教学时,都会给学生列举相关例子,在列举的句式中贯穿相关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可以对学生的句式应用有一定的帮助,但是整个过程都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在课堂上学生是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写作方面的潜力无法得到有效激发。同时也会在某些方面使得学生写作过于形式化,这些都是阻碍学生英语写作水平提升的重要原因。通常在教师讲述英语写作相关技巧后,都会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练习和测验,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但是在此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学生方面来讲,由于现有的英语写作练习模式都是教师布置写作练习任务,然后教师在对学生提交的写作文章进行批阅,以了解学生对英语写作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在此过程中,学生为了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作业和任务,一些抄袭现象时有发生,与教师所布置练习等初衷相违背,因此此种练习方式是否能达到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目标仍然是值得推敲的。

3教育生态化的英语写作教学观

3.1英语写作教学观的生态化

生态化的英语写作教学不仅停留在写作技巧和方法的传授方面,而是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思维发散能力等进行训练[3],从而使学生灵活应用所学英语知识的能力得到提升,为未来写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教师教学内容也不仅仅是以相关教材为参考制定的,课堂讲述方式也不局限于PPT演示,而是融入当下先进的、多元化的信息化技术,根据学生自身特点与个性差异,来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和课堂讲述方式。此外,在对学生写作能力评价时,要将学生日常写作成绩、课堂表现等纳入到教学评价中,确保其全面性。

3.2英语写作学习观的生态化

相关学者认为,学习环境的发生必然会有教育者、学习者、学习背景和学习信息的产生,而在这个环境中,教育者、学习者以及学习环境之间是具有一定的相互作用的。而教育生态学最具代表性的特点就是它的互动性,在英语写作学习观中主要表现为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教师与学习环境的互动等三方面内容。例如在写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应针对学习内容加强与班级同学之间的交流,了解其他学生对写作主题的看法,互相修改指正,提高学习成果的质量。此外,学生在听取教师的写作指导后,要及时与教师沟通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要让教师了解自己要表达什么?在表达过程中有没有发生错误?误解等?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更好的表达方式从而对自身的写作文章进行修改和完善。此外,学生还应积极参与到课外资源利用与学习的过程中,将课内学习到的知识与课外资源有效结合起来,从而有效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4教育生态视角下提升大学英语写作能力的途径

教育生态学也可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那么教师和学生就是生态系统中的构成部分,两者之间是相互平等的。因此在教育生态视角下,大学英语写作教学除了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英语写作基础知识外,还要注重学生与教师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及发散思维的培养,学生与教师共同学习和发展。4.1以学生的个性需求为指导进行教学教育生态学提倡平等,因此在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将学生置于与自身同等位置来进行[4]。教师在教学时,应对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有详细了解,例如大学生追求时尚,喜爱明星等,因此教师就可以以此为突破点,以此激发学生对英语写作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其英语写作能力的提升。

4.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自然生态环境中基本规律就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而在教育生态学背景下,此种规律同样适用。学生是课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参与者,因此在英语写作课堂中,最具其代表性的写作文章也必将会面临优胜劣汰的竞争局面。一些较好的英语写作文章就会在众多选项中凸显出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态系统中的“胜者”。所以为了更好地体现上述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使得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体现,进而带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4.2.1设立一定的竞赛机制

英语写作从本质来讲,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而教师设置一定的竞赛机制,例如在班级内举办英语辩论赛等,学生在辩论赛组稿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自身紧扣主题的能力以及洞察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题精准度和切题能力,而且在辩论过程中,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与表达能力,使得学生自身的英语理论知识得到了有效运用。这样在后期英语写作过程中,减少了当下文不对题等现象的出现,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对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4.2.2通过建立合作机制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负责多个班级的教学工作,由于学生数量较多,通常来讲,教师很难顾及每位学生。在此情况下,教师可以改变现有的作业批阅方式,而是引导学生将其写作的文章上传到班级社交群内,鼓励学生针对班内其他写作文章发表自身看法与意见,并对班级内作业进行评论与修改,以此提高英语写作对学生的吸引力。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了学生羞于开口而不敢发表自身观点的情况,另一方面,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同时,学生在查看其他同学写的英语文章时,还能及时发现其他学生的写作优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路径。此外,为了方便教师的管理,教师还可以对班级内学生进行分组,值得一提的是,在分组过程中,要注重小组成员英语写作水平的均衡性,既要有写作能力强的学生,也要有写作能力较低的学生,确保分组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避免出现全部小组成员写作能力过低或过高的出现。在分组完成后,小组内要将每位成员的文章进行阅读,鼓励小组成员对每位英语文章进行评价,随后,要在课堂中,展示每个小组组员写作过程中所使用的优美句子,同时还要总结出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从而确保每位学生的参与,在参与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进步。

写作困境论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写作教学;应对策略

一、高中写作教学的困境

从培养目标出发的写作教学思想与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写作教学思想相互激荡,导致部分教师写作教学的无所适从;中学写作教学“从考”“从分”的现实与写作教学内在规律要求的不一致性,使很多教师和学生对写作课产生了形形的认识偏差。中学写作教学积重难返的困难处境在教师、学生、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上均有令人沮丧的表现:教学理念机械陈旧。相当多的老师不“写”而只给学生“说”一点作文知识,这点知识也是无计划、无目的、无切实可行的方法、步骤,可有可无,随心所欲,心血来潮或许出上个题目,让学生写一写,一鳞半爪地做点即兴指导。写作指导庸俗功利。相当多的教师平时不研究作文教学的内在规律,却在应试作文辅导上煞费苦心。违背认知规律的传统作文教学,既难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更游离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于是,在“应试”这一强烈功利目的的直接促动下,催生了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新“八股”。

二、对高中写作教学困境的反思

高中写作教学走入困境,有着复杂的社会政治历史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应是高中写作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迷失。虽然早在上世纪80年代教育工作者就普遍认同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实践中并没有得到确立,反而随着高考竞争的加剧而越来越削弱,这种情况在高中写作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受科学主义的影响,写作理论研究偏重文章理论、写作技法的研究,忽视了学生作文内在心理机制的研究。

评价方式的单一性、苛刻性、主观随意性是影响作文教学的又一因素。教师是学生作文的权威评价者,也是唯一评价者。老师掌握了学生作文的生杀大权,不能不使学生养成迎合老师口味的习惯。作文的评判本身就具有主观性,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将这种主观性集中到老师一人手里,就常有偶然性、随意性发生。这就造成学生的一种错觉:作文的成功与否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做不做一个样,全靠运气碰。于是逐渐丧失了写作的兴趣。

教师对写作教学的研究近乎空白。应试教育使得高中语文教学受到其它学科的严重冲击,学生被淹没在题海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丧失殆尽,其结果是不会学习语文、不知语文该学什么。另有一部分教师对高考作文的理解片面化,或急功近利地传授诀窍,或陷入了虚无主义,认为高中写作教学无理论,写作能力不是教出来的,导致教学形同虚设,市场上五花八门的作文指导书成了学生的作文宝典。应试教育的氛围使学生丧失了对知识、对科学的敬畏,丧失了写作的兴趣,也丧失了对写作本质的认识。

三、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策略

高中写作教学要从目前的困境中走出来,必须解放学生,把学生作为写作的主体。

1、走开放式写作教学道路,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思想

写作教学应该从“人”出发,寻求一种对教育主体即学生具有开放性的写作教学体系。开放就是把人作为出发点,把开放作为着眼点,向社会、人生开放,向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感情世界开放,把写作教学这个独立的体系放到更大的系统中去考察,研究这一系统和其它系统的联系。

2、创新课堂写作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写作课堂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特征,把学生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创造性劳动降格为教师控制下的单调的知识技能的迁移训练。培养写作兴趣,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本前提。写作兴趣的培养有多种渠道,最主要的就是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在写作实践中不断尝到甜头,并有表现才能的机会。自由写作是学生的一种内在渴望,是对传统作文模式付出沉重代价后反思的结果,是对传统作文模式的革新,是写作本身发展的一种趋向,更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迫切需要。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写作中拥有绝对的选择权力,写自己想写的内容和方式,以我手写我心。

3、采用多元评价方法,提高学生写作积极性

过去在写作评价中,一般只是对写好的作文进行评价,简言之是一种结果评价。因此,是“结果主义”或“作品主义”的评价,按照教育评价的理论,这种结果评价更为显然偏重给学生评定作文成绩,而非帮助学生形成写作能力,远非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评价。

4、改革考试模式,发挥其积极的导向作用

写作困境论文第6篇

【关键词】走转改;新闻写作;内卷化;历史观;民族志

新闻始终有一个理想:反映时代、记录历史。

10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新闻写作如何改革、创新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1982年穆青重提“新闻向散文化方向发展”,引发社会讨论;20世纪90年代,随着都市报、晚报的兴起,新闻写作呈现叙事转向,要求讲故事、求深度;在此基础上,90年代末体验式新闻脱颖而出,1998年2月,《新闻记者》开辟专栏对体验式新闻展开大讨论;2000年之后,财经类媒体崛起,同时中国全球化参与度不断加深,与西方接轨的新闻专业主义成为新闻写作共同的文体追求。

但同时,也不乏叹息和质问。如邵培仁认为包括新闻写作学在内的整个新闻学是“一门绝望的学问……熟悉这一领域的人常常唉声叹气”,“给新闻学植入新的基因,注入新的血液,引进新的方法,是新闻学获得新生的唯一出路”。[1]

本文以“走转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为契机,引入“内卷化”(involution)概念分析当下新闻写作的内卷化困境,并从世界观、方法论和表达方式的角度尝试探索新闻写作的另一种可能。

困境:内卷化的新闻写作

内卷化,最早出现于格尔茨(Chifford Geertz)的《农业内卷化》(Agricultural Involution),黄宗智在《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和《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两书中使用了这一概念。将“内卷化”引入新闻学的是吴廷俊和阳海洪发表于2007年《新闻大学》第3期的《新闻史研究者要加强史学修养:论中国新闻史研究如何走出“学术内卷化”状态》,随后2008年阳海洪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论文继续深入阐释了这一观点,即认为新闻史的学术研究不能提供新的知识,无法产生新的边际效应,学术研究只是在不断重复自己和别人,缺乏史家通过研究成果所表现出来的真知灼见。[2]

回忆新闻史,能说出一串记者,如邵飘萍、邹韬奋、范长江、斯诺、穆青等;也能说出一组作品,如《西行漫记》《中国西北角》《谁是最可爱的人》《哥德巴赫猜想》《我要上学》等。当下新闻写作深陷“内卷化困境”,即产业扩大,从业人员增多,作品数量以指数的方式增长。为什么在新闻队伍不断壮大的今天却不能产生伟大的新闻作品?“这时代真的不能诞生被人民怀念的记者吗?”[3]

借用“内卷化”,可知新闻写作由于机械重复和缺乏创意而出现作品困境。但如果对“内卷化”概念的认识深度止于此,那么将忽视这一概念最重要的内涵。黄宗智将之用于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的研究,他把通过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来获得总产量增长,使得边际效益递减的方式,称为“内卷化”。[4]那么,大量劳动力在有限的土地上如何增长总产量呢?必须精耕细作,注重细节。在韦森、张小军等人看来,革命(revolution)、改良(evolution)和内卷化是三种不同的“变迁路径”。[5]换言之,他们承认内卷化是一种变迁方式,但这是与革命和改良相并列的“没有发展的增长”或者“没有进步的发展”。事实上,无论是消息写作的程式化(几乎规定了每一段讲什么、怎么讲),还是通讯写作的模式化,或者摄影的模板化(统一、固定的视角、元素)等都表明,在“专业主义”掩饰下,新闻写作的精耕细作已经到了惊人的程度。因为,如果不这样精密化、内卷化,就不能保证“总产量的增长”,就无法满足“生存的需求”。

综上,当下新闻写作的内卷化困境在于,追逐数量,机械重复,精耕细作,过于注重细节的专业,而没有超越和突破。

世界观:走基层

走基层,不仅要“一头汗两腿泥”“双脚沾满泥巴”,更要改变世界观和价值观。共和国历史上,新闻记者、编辑深入乡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是一种常见的工作方式。通过蹲点驻村,调查研究,一是能了解到基层的真实情况,二是能在生产劳动实践中改造自己,三是可以更有效地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并用农民熟悉的语言和方式传播科学知识。专业记者下乡,业余通讯员发稿,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上下沟通的机制,同时也有效地完成了意识形态的宣传。[6]

这是新中国新闻工作的经验遗产,其中蕴含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历史观,正是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所强调的。

90多年前,于1919年2月20日-23日在《晨报》上发表了《青年与农村》文章。他说:“现在有许多青年,天天在都市上漂泊,总是希望那位大人先生替他觅一个劳少报多的地位……皇皇数年,弄不到一个饭碗。这时把他的青年气质,早已消磨净尽,穷愁嗟叹,都成了失路的人……那炊烟锄影,鸡犬相闻的境界,才是你们安身立命的地方呵!”

方法论:转作风

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强调“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加强调查研究工作”,要求我们“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各种形式和类型的调查研究”。

作为新闻记者,如何调查研究并呈现在新闻作品中?本文引入“民族志”(ethnography)的概念,并澄清新闻学对民族志的误读。

民族志与新闻传播的相互影响可以追溯到芝加哥学派帕克等人的记者生涯。“新闻写作与质性研究写作拥有不少共同点”,“诸多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书籍中,始终对于新闻实务念念不忘”。[7]而新闻写作无论是新新闻主义、叙事转向还是体验式新闻,处处可见民族志的影子。章戈浩在文章中提到新闻写作的民族志转向,以其“深描”和“阐释性”挑战了新闻的客观性与新闻专业主义。[7]但目前对于新闻写作的民族志转向还主要停留在对“深描”等写作方法以及“焦点小组、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采访方法的运用上。

事实上,民族志应当是这样一种研究方法:民族志工作者或公开或隐蔽地、相当长时间地参与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观察发生了什么,倾听人们说了什么,提出问题并通过对社会结构、文化意义的整体描述和以当地人的视角及理解方式回答这些问题。[8]

这段话指出了民族志的三大特点:第一,参与到当地人的生活世界,从当地人的角度看待和思考问题;第二,问题意识,田野工作者需要针对社会结构和文化意义找到一个真问题,探索该问题,阐释该问题,回答该问题;第三,对意义的追寻。格尔兹在其《文化的解释》一书开篇即指出:人是悬置在由他自己织就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我把文化看作这些网,因而,人类学对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追寻规律的实验性科学,而是一种探索意义的阐释性科学。[9]

这三点恰恰是新闻在专业主义采访写作过程中遗失的。新闻写作也不应当仅仅是放下身段,到农村去采访几个致富带头人、几个村支书就可以的,而是要参与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之中去,他们在关心什么问题、为什么关心,了解他们的文化是如何解释这个世界的。民族志讲究的是人不是电脑,不是点击就能系统回忆的,人是讲感情也会撒谎的,如何与被采访对象建立基本信任?如何确保自己采访得到的是真实的信息?如何理解他们话语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地方性知识?因此,过分追求采访提纲的精致、技巧的运用,只会陷入内卷化的困境。

发现真问题,在当地的语境下“深描”问题,研究问题,阐释问题,得到意义,才是新闻写作的正路。这也是共和国新闻工作的经验遗产。

表达形式:改文风

诗人、散文作家周涛曾把散文形象地比喻为客厅:“在文学这个公寓里,各种文学的形式都有各自的居室,被墙隔开……(散文)是客厅。谁都可以到客厅里来坐坐,聊聊天。”[10]首先,客厅既然是大家的,新闻为什么不能进去坐一坐?新闻没有必要自我封闭。更进一步,如果新闻有更大的“野心”,新闻为什么不能是客厅,让各种文学形式来自己这里坐一坐?

半个世纪前穆青就曾指出“有一类新闻不能用这个框框(如5W的新闻写作模式)去套”,他提出“用散文的笔法写新闻,也是力求创新的一种努力”[11],到1982年,他再次强调新闻写作的散文化转向。今天对这一讨论已经不再热烈,但值得肯定的是无论穆青的探索,还是美国新新闻主义所鼓励的小说式写作,都是一代代新闻人面临写作困境时作出的探索,他们用心良苦。相较今天在新闻专业主义主导下的内卷化的新闻写作,是否应当让新闻有一些浪漫主义的“野心”?

首先,回顾历史,常常很难分清记者和作家的身份边界。如柳青及其《创业史》、丁玲及其《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夏衍及其《包身工》……而这些小说,反应的是一个时代。这恰恰是新闻写作的理想:写出反映时代、记录历史的大作品。

其次,从世纪之交开始,中国文学出现新的变化。军旅作家王树增的三部曲《远东朝鲜战争》《解放战争》《长征》,纪实文学重新被关注;美籍作家彼得·海勒斯的两部纪实作品《江城》《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被译成中文并迅速畅销;同时,一批钟情于纪实文学的后起之秀的作品,如梁鸿的《中国在梁庄》、曾维康的《农民中国:江汉平原一个村落26位乡民的口述史》……

有趣的是,能从当下文学的新变化中清晰地找到与历史上记者型作家一脉相承之处。这正说明,记者生涯,尤其是记者参与到基层社会的日常生活之中去,从他们的视角出发寻找问题和意义,正是文学的土壤和根基;反过来,新闻写作是否存在另一种可能,即从纪实作品(或者说非虚构类叙事作品)中得到启发和借鉴,从而突破新闻写作画地为牢的程式化和内卷化的困境,追求新闻作品的“野心”?

结 语

新闻始终有一个理想:反映时代、记录历史。但当下的新闻写作却陷入内卷化的困境,即程式化的机械重复和对细节精致的过分追求,甚至不乏对新闻作品画地为牢的自我束缚。对此,本文借助“走转改”的契机,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观和世界观出现危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方法论的民族志转向,深入群众,参与体验与反复访谈,发现真问题,从当地人的视角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最终找到价值和意义。进而从新中国新闻实践的经验遗产和当下文学写作的新变化中得到启示,探索新闻写作的另一种可能,认为与民族志相结合的纪实作品可以成为新闻写作新的文本表达形式。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中国六十年新闻事业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9AXW001)]

参考文献:

[1]邵培仁,叶亚东.新闻传播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1.

[2]吴廷俊,阳海洪.新闻史研究者要加强史学修养:论中国新闻史研究如何走出“学术内卷化”状态[J].新闻大学,2007(3).

[3]曾伯炎.鼓吹手反思录[M]//王晨,等,主编.新闻的幕后:百名记者的自白.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394.

[4]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2000:161-162.

[5]张小军.理解中国乡村内卷化的机制[J].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1998(2).

[6]王维佳.现代中国空间政治变迁中的知识分子与文化传播[J].天涯,2011(5).

[7]章戈浩.反身性新闻:质性方法与新闻业务结合,以民族志为例[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1(10).

[8]郭于华.从社会学的想象力到民族志的洞察力[J].清华社会学评论,2012(6).

[9]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M].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5.

[10]周涛,等.散文的前景:万类霜天竞自由[J].中国作家,1993(2).

[11]寄晨(穆青笔名).在工作中感到的几个问题[J].新闻业务,1963(1).

写作困境论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教学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78-02

1.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困境分析

学生实际学习及老师实际教学中影响作文写作的因素很多,下面将从几种普遍的因素上来分析初中语文作文的教学困境。

1.1教师教学方法上没突破

许多经验少的年轻老师,可能甚至不知道怎么在课堂上怎么教给学生写作方法与技巧;而有经验的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很少有新的突破,依然是一些陈旧的老方法。作文是老师讲,学生实际写,看似简单,在教学过程中实际操作却很难。传统的作文教学课堂一般是先选择好几篇优秀的范文,条款式地讲解其中的关键点、修辞手法及写作技巧,讲解的实际过程中因为涉及内容繁杂可能还会有缺乏层次、顺序的现象。如此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教学成效低,且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写作的热情,学生们把写作变成了机械性地完成任务。

1.2学生缺乏积极的写作态度

语文学科与其他理科科目相比,学习内容不要求那么精准化,是典型的学好难的科目,学的一般属于普遍现象,语文中的作文方面这一点显得尤为突出,因为提高作文是一个注重细节积累,成效慢的过程,有的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提高数理化成绩上,写作差一般也不会差到难以接受的程度,作文的提高难免被忽略,加上教师条款式的教学,限制性的作文题目布置,面对种种现状及陈旧方法的作用下,导致学生写作态度严重缺乏积极性,这种状况下的写作不仅质量差,长此以往,作文只是学生苦思冥想后的完成任务,心灵上甚还会出现排斥感,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成长,同时教师教学成效也会极差。

1.3学生缺少阅读积累及生活感悟

多读课外书的,增加文学修养,积累好词美句的同时,写作还需多观察、感悟生活,素材来源于生活,抽离了现实,作文就缺乏真实性和灵动性,就变成了天马行空亦或者是一棵没有根的树。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并引导学生亲近生活、感悟生活,获取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思考,为写出美好铺垫。

1.4抄袭的现状严重

初中阶段较小学阶段学习科目增多,任务加重,而作文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对时间越来越少的初中生来说,作文只是完成任务,可能没有构思的步骤,也没有积极准备素材,然而却滋生了消极对待的想法,拿出作文书直接抄袭,可想而知,学生的写作水平怎能有所提高。

2.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困境相应的对策分析

2.1把握目标,有条不紊的教学

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有一个具体的规划,包括明确的教学内容和教授序列,时长可以是一学期,一学年甚至更长远,毕竟提高写作水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老师可以在初中阶段刚开始的时候就培养学生自由写作的习惯,再对具体写作方法进行规范教育和示范教育,最后从根源上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主动性,这样一步一个脚印使写作能力慢慢有所提高。教师授课时主要起点拨作用,训练好学生思路后鼓励学生自由发挥,由衷的表达自己的感情,进一步增加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2.2作文教学方法改变

情境教学属于一种新的作文教学方法,将空洞的作文教学引入现实,让每一个学生敞开心扉,积极参与,还可结合现代计算机、投影仪等先进设备进行教学,激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为写作水平的提高提供先决条件。

2.3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写作需要许多素材来构成,生活中积累大量的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奠基石。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本中积累素材,推荐一些有价值的课外书,鼓励学生多读,在细枝末节中积小流,最终达到成江海的目的。

3.结论

总而言之,面对初中阶段作文教学的种种困难,语文教学组应该多做分析,根据教学难的不同方面,探讨出相应对策并用于实践。教师首先应该做好每一阶段学习计划,把握目标,有条不紊的教学,同时改变以往陈旧的授课方法,引进情境教学法,并鼓励学生感悟生活,多看课外书,积累大量素材为写作做好准备。分析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困境相应的对策旨在增强作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