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1-19 07:04:28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第1篇

关键词:工民建 理论和实践 教学思路 研究分析 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a)-0032-01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建筑领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社会对于优秀建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用人单位往往在人才招聘的过程中会发现很难找到动手能力强的专业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中等职业学校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基地,在新的历史时期要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不断改变教学思路,培养有较强实践动力能力的毕业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培养更多综合能力强的优秀人才。本文主要中等职业学校工民建专业的教学实践,分析探讨了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工民建课程的教学实际,并提出了将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教学思路,以期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1 中职工民建专业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缺陷探讨

中等职业学校传统的教学是先开展理论教学,然后进行实践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比较容易操作,也能过获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实践中由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往往是由不同的老师来担任,再加上课程的进度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别,学生在实践学习的时候经常会出现遗忘之前所学理论知识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等职业学校实际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传统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工民建教学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制约了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效果,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中职工民建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目前面临着以下几个比较典型的问题。

1.1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比较弱

工民建专业的基础理论学习一般比较抽象,加上中职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普遍比较差,这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普遍感觉比较吃力。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再怎么费劲脑筋的去讲述,学生也大多听的比较糊涂,课程教学的效果并不好。一些学生由于自身的文化基础比较差,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经常会感觉缺乏思路,久而久之还会产生厌学的心理,导致理论知识的掌握不牢固。进入到课程的实习阶段,虽然一些学生对于实习比较有兴趣,但是大多已经遗忘了理论知识,也就很难应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以实践来巩固理论知识的想法也就落空了。在这种情况,学生的综合能力很难得到很好的提升,学习的效果也比较差,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

1.2 专业课程的安排不够合理

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安排不够合理,一些课程的教学安排时间跨度比较大,这不利于对学生的培养,影响到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比如在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工民建专业制图学习一个学期之后才进入到了房屋构造课程的学习,这造成学生对于图纸的学习分散、缺乏连贯性和整体性,这不利于构建完整科学的学习体系,给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1.3 以学科为主的教学体系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工作没有能够摆脱普通教育教学方法的限制,很多职业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多采取的和普通高中教学相类似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体现在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思路,在教学内容上相对来讲比较苦涩,一般主要是强调知识的灌输和传授,这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有着比较大的偏差,往往会出现重视理论和轻视实践的问题,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之后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也有着比较大的差别,影响到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如果在中等职业学校工民建教学的过程中,不重视对于老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就不利于一支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也就很难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中形成比较好的学习风气,也会影响到对学生的教学效果。

2 中职工民建专业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思路分析

2.1 对传统的教学体系进行调整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课程开展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设置要结合职业学校教学的特点,依据职业岗位来选择相应的课程知识,将知识的应用作为课程教学的主线,将能力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打破原有的课程教育模式,同时要参考中职建筑施工专业领域技能进去人才培养的相关方案,对课程进行整合和优化。就文化基础知识来讲,必须要给中职的学生开设,和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意义重大。专业知识应当依据工民建专业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设置一些知识平台,让学生能够精通工民建专业所需要的多种知识。最后要注重实践环节的教学培养,增加实践环节的课程比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巩固自身的理论知识。

2.2 提升老师的实践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的老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和组织者,因此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升老师的实践能力,强化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为了能够建设一支理论扎实,技术过硬的中职学校的教师队伍,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利用双休日有计划的组织老师开展培训,组织一些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到施工现场锻炼,提升老师的实践技能。

2.3 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是先开展基础理论的学习,然后再进行必要的实践联系,理论课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多是以老师为主进行组织。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造成实践和理论的脱节。因此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工民建专业学生的特点增加实践环节的课程数量。在理论教学中也要以现场演示为主,改变以往的理论灌输的课堂模式,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的结合起来。实践充分证明,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讲,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的结合起来,不仅是可行的,同时也是十分必要,有利于促进课程教学的有效提升。

3 结语

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教学思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这种教学模式在中等职业学校工民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每一节课程都可以将示范与训练同步的开展,增强了课程教学的直观性,使得学生能够通过理论来对实践进行指导,在实践中消化理论知识,这很好的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灵活性,使得教学能够获得比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费丽渊,新.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教研版),2009(8).

[2] 费丽渊,新.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学习(中学),2009(3).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第2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271-03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一些高校工科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甚至不如某些高职院校、技校的毕业生就业分配好,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较差。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搞好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实时调整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促使工科毕业生的素质提高一个层次。因而,从可实践的层次,构建适合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力求改善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偏低的问题,这是目前许多高校关注及极力解决的热点问题。

一、现状及其分析

新疆有着得天独厚的众多优势资源,如煤、石油等,如何将这些优势资源能够高效转换为经济,是目前新疆急需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高技术应用型人才。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经济欠发达、教育事业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在这种客观条件下的少数民族工科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本文以新疆大学三个工科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和机械工程学院)、昌吉学院和昌吉职业技术学院工科专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课堂观察、走访等多种方式,对工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现状进行了全方位地调查,通过细致梳理和分析以及结合自身多年给“民考汉、民考民”班级授课,得出了影响新疆工科少数民族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偏低的主要因素,具体如下。

1.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据调研,由于新疆工科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生源上的“先天不足”――中学、高中数理化基础薄弱,从而导致他们在大学学习工科专业课程时显得非常吃力,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觉得好多公式推导难以理解,尤其是涉及到复变函数、高等数学、概率论等知识就更难理解了,因此与其对应的相关理论知识就不能完全掌握了。

2.“低进低要求”。由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所以新疆高校对少数民族的入学门槛放低,并且当地政府也给少数民族学生制定了一系列的加分政策,从而导致他们进入大学以后学习非常吃力,学习效果不好。虽然任课教师对他们的课程考核要求放低、放宽,但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好几门课程,甚至包括专业核心必修课程的考核不及格,频繁出现挂科、重修及补考的现象。大四的工科少数民族大学生,指导教师对他们的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并不是很高,有些只是对专业课程某个知识点的简单应用,主要包括梳理、设计、仿真,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完成不了,导致毕业论文进行二次答辩,甚至还有二次答辩仍不能通过的。

3.动手实践能力较弱。新疆工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比较弱,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少数民族大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应付理论课程的学习和考试,留给自己实践的时间偏少;二是他们不善于多动手进行试验操作,除了尽力完成每门课程按计划要求的实践学分,很少主动去设计、制作一个实践工程项目,学习非常被动;三是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工程实践技能培养力度不够,存在“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重视理论考试,轻视技能培养”的现象。

4.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全面。这里以昌吉学院能源动力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设置的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军训、劳动课、社会实践、认识实习、金工实训、电子工艺实训、煤化工实训、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实训、DCS、仪表及过程控制、电子线路CAD实训、毕业实习(基地实习)、毕业设计等。主要专业实验有:电路基础实验、模拟电路实验、数字电路实验、电机与控制实验、自动控制理论实验、电力电子技术实验、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等专业基础实验。这些实践环节还有些薄弱、不够全面,并且94%都是在校内实验室模拟完成的,没有推广面向企业,因而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5.实践教学评价及监控体系不够完善。通过走访、深度访谈的方式,共对十个班级的实践教学效果进行了深入了解,学生反映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大部分是针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以及组织课堂纪律方面的问题,从侧面反映出部分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各个方面的需求极不满意,比如对承担难度大、趣味性差的实践课程任课教师打分较低。但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调查问卷统计表明,竟然达到95%的教师自我评价为优秀,教师和学生之间出现了较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没有一个比较健全、客观、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及监控体系。

6.承担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有待壮大。据调研发现,承担实验、实训及其他实践教学环节的专职教师,比如实验员、实验师等,人数非常少,且他们学历并不是很高,主要以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学历为主,博士研究生学历只是极个别,而且他们中有90%的都没有在企业访学、进修以及企业工作的经历,从而导致学生进企业实习会出现校企导师对接不连贯等一系列问题。

二、解决对策

针对影响新疆工科少数民族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偏低的6大主要制约因素,本文结合相关理论,提出如下三条解决对策。

1.构建多样化实践教学体系。高校应以区域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遵循专业发展规律,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特点,坚持“应用技术主导型”的人才培养规格定位,根据“拓宽基础、强化实践、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本文构建了基本实验教学、校内实训强化、综合仿真设计、校外实践4年不间断的多样化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图1该体系是以就业为导向,在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结构改革前提下,通过校企导师对接,让学生深入企业顶岗实习,优化毕业论文设计,确保产学结合的高效对接,并组织学生多参加学科竞赛等实践环节,着重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当然,高校不仅要压缩理论教学学时,增加实验、实训学时,还要延长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学时,才能有效实现“三层次实践教学环节”,如图2所示,让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持续提高。

图2中,基础实验模块是指图1中的基本实验教学和校内实训强化的验证性实验;自选设计模块是指图1中的综合仿真设计以及自行设计类实验;综合创新模块是指图1中的综合仿真设计和校外实践环节。

2.构建实践教学保障与监控体系。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本文构建了实践教学保障与监控体系,其构成总结为“一个目标、三个保障、三个系统”,如图3所示。

本文提出的实践教学目标就是逐步培养大学生的三种能力,即从培养基础实践能力开始,逐渐过渡到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当专业实践能力达到一定高度时,就可以培养工程实践创新素质。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于三个保障,即组织机构保障、规范制度保障和执行过程保障。其中,组织机构保障就是成立教学质量监控领导小组,相互沟通信息,集体研究问题,制订实施方案;规范制度保障,就是建立符合工科专业实践教学规律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体系,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提供依据,使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有章可循;执行过程保障,此过程的主要责任人是一线任课教师,任课教师一定要把好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质量关。有这三个保障,三个系统就可以顺利运行。其中,实践教学监控体系就是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和事后调控;同时,引入激励竞争机制,激励教师、学生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对教师、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及时做出评价并进行奖惩。因此,构建如图3所示的监控体系是保证实践教学环节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3.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从日常的教学运行过程、课程建设(尤其是实验指导书的完善)、教师的培养培训(包括学历进修、单科进修、访学、外出教学会议、企业学习等)、教研室教研活动、教师备课授课听课评课、讲课比赛、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等多方面入手,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尤其是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比如通过教学研究立项的方式,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验项目、实验模式、实习模式等进行深入研究,并将教学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的实践教学中,将会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除此之外,高校借鉴以下三条措施来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①安排校内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工程实践,重在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经历,力争逐渐培养为“双师型”;②充分发挥对口支援政策优势,聘请对口支援院校的优秀师资作为校内教师的导师,提升校内师资队伍的水平;③深化校企合作关系,采用一种“师徒结对”的培养模式,就是让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任校内教师的导师,对校内教师的工程实践教学进行“一对一、一帮一”的培养。这种培养模式,能够促进校内教师尽快成长为业务全面的实践教学能手,为了保证培养效果,培养时间不少于2年。同时,建立校内外教师衔接、联合培养大学生的工作机制。

将学校与当地企业、行业紧密结合,通过调研、论证,本文构建了基本实验教学、校内实训强化、综合仿真设计、校外实践4年不间断的多样化工科实践教学体系和“一个目标、三个保障、三个系统”实践教学保障与监控体系,以就业为导向,在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结构改革前提下,采取校企交叉的学习方式,通过校企导师对接,让学生深入企业顶岗实习,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并进行完整的毕业设计等流程,从而促进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本文研究能为新疆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供某些理论依据和现实借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孙运兰,朱宝忠.工科院校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广州化工,2011,39(14):149-151.

[2]Christenson B T,Schunn C D.Spontaneous Acess and Analogical Incubtion Effects[J].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2005,17(2-3):207-220.

[3]Pawlak Z.Rough sets and intelligent data analysis [J].Information Sciences,2002,(147):1-12.

[4]Smola A J.Scholkopf B.A Tutorial on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J].Statistics and Computing,2004,14(3):199-222.

[5]杨丹.全面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举措[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7):1-5.

[6]赵立辉,霍春宝,陈晓英,等.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3):107-108.

[7]王丽梅.基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方法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19-21.

[8]章结兵,任秀彬,汪广恒,等.高校化工类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模式新探索[J].山东化工,2013,42(1):76-77.

[9]赵萍.团队式角色定位型毕业实习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冶金教育,2013,(1):74-75.

[10]张樱.高水平大学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趋势和特点[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6):95-100.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第3篇

[关键词] 高校 宣传思想工作 和谐 作用

高校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将为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持续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聚居的场所,其和谐程度往往影响社会的和谐程度,特别是当前我国已进入了“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控、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维护高校和谐显得特别重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共同思想基础。

统一的指导思想是激励师生员工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共同的理想信念是维系校园和谐的精神纽带。只有用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共同的理想信念来凝聚人心,强基固本,才能为实现学校的稳定、团结、和谐提供根本的思想保证。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科学指南。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造成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丧失高校和谐的思想灵魂。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打牢建设和谐校园的共同思想基础,最根本的是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体师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扎实实地做好科学理论的教育和普及工作,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深入人心。然而,在当前高校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多元的政治诉求和多元的价值观念,这种现象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相伴而生的一种客观存在,在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中,我们深感这种客观存在对于巩固共同思想基础确实是一种挑战。再加之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从来没有改变,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在高校还有市场,这就给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紧密结合师生的思想实际,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用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新鲜经验来回答师生共同关心的问题,坚决破除各种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坚决抵制各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要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优势,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回答师生的思想和实际问题,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澄清模糊认识,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发展中国的成功之路,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在全体师生中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离不开深入扎实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自觉地把个人追求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科学认识形势是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建设和谐社会信心的重要环节,要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师生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正确对待利益关系的调整,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巩固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的重要手段。要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当前要着力解决好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就业问题、贫困问题,着力统一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力量,消除不和谐因素,引导师生为促进校园和谐、实现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

第二,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为构建和谐校园营造正确的舆论环境。

和谐校园离不开和谐的舆论。舆论和谐是校园和谐的重要条件,舆论和谐的程度反映和影响着校园和谐的程度。特别是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舆论的作用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影响高校稳定的重要因素。正确引导校园舆论,积极营造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的和谐舆论氛围,最大限度地增进师生的共识,对于构建和谐校园至关重要。

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最根本的是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高校每一位宣传思想工作者都要认清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把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作为己任。当前,要把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政治任务,要利用党委中心组学习、教职工政治学习和大学生形势政策课深入宣传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精神实质、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宣传中央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宣传各地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引导师生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和谐校园建设。

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必须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不断提高工作实效。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的要求,深入研究、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师生思想活动的特点和接受信息的规律,把坚持正确导向与讲究宣传艺术统一起来,切实做好典型宣传、热点引导、舆论监督等工作,更好地为构建和谐校园服务。当今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对于弘扬社会正气、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校报、广播等校园媒体,满腔热情地宣传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示我们民族和人民的英雄业绩、优秀品格和精神风貌,特别是要注意宣传高校优秀的教学、科研人才和优秀大学生的典型事迹,用身边的人和事来影响师生。热点问题是一个时期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也是影响高校师生思想、情绪变化的重要因素。做好师生的热点问题的引导工作,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宣传部门要加强对社会舆论的调研分析,及时掌握师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多做解释说明工作,积极有效地引导校园舆论。舆论监督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职责,是高校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作用。要把舆论监督的立足点放在解决问题、改进工作、化解矛盾上,实行建设性监督,做到以人为善、出以公心、服务大局;实行科学监督,做到尊重事实、全面客观;实行依法监督,做到内容合法、手段合法、程序合法,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对促进高校和谐、推动高校发展的积极作用。

第三,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和谐的高校应当是充满创造活力的高校,是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高校。高校的活力首先表现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激发全体师生的创造活力,离不开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只有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能不断丰富师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师生的精神力量,为促进高校和谐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维护国家团结统一,鼓舞人们奋发进取的精神旗帜。中华民族在辉煌灿烂的历史进程中,培育和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写照,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力量。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源泉,时代精神是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必须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历史任务,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要把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既要继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又要与时俱进,大力弘扬富于时代特征的新时期创业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既要充分挖掘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利用重大事件、重大节庆日和重大纪念日,深入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奋斗史,宣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引导和激励师生同心同德地创造幸福和谐的美好生活;又要大力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树立与时代进步潮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要紧密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深入进行党的思想路线教育,坚持用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我们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伟大实践教育广大师生,形成民主讨论、求真务实的良好风气,形成鼓励探索、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形成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要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大力宣传具有时代特点、体现时代精神的模范人物,努力营造鼓励师生干事业、支持师生干成事业的校园氛围,使一切有利于高校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让全校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创造源泉充分涌流。

第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为构建和谐校园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文明道德风尚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和谐校园的重要特征。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构建和谐校园,要求我们必须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在学校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引导师生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在家庭做一个好成员,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和校园环境。特别要加强师德建设,推行师德承诺制,使广大教师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是高校和谐的道德基础。当前不少高校出现腐败现象,大学生考试作弊、恶性欠费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都对高校诚信建设提出了挑战。在宣传思想工作中,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结合学校的实际深入开展“共铸诚信”活动,不断强化全校的诚信意识。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健康成长是社会进步、家庭和睦的重要因素。要遵循大学生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切实抓好他们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各负其责又密切配合的教育网络,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生动具体地融入大学生成长的各个环节,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文化环境。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是人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建设美好生活的伟大创造。要紧紧围绕构建和谐校园这个目标,结合学校的中心工作,按照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文明处室、文明家庭为重要载体,深化拓展学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内涵,切实推动和谐校园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吸引师生参与,多做得人心、稳人心、暖人心的实事,增强工作实效,使创建活动成为陶冶道德情操、提高思想素养的过程。

第五,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为构建和谐校园创造良好文化条件。

当今世界,文化和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显,文化的力量、精神的力量,对于一个单位的健康发展和良性运行所产生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构建和谐校园,应该有丰富的文化提供精神支撑。

当前,做好先进文化宣传工作,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精神支撑,核心是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文化方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有效抵制和消除各种落后腐朽文化思想的影响,保证文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部门应当把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文化条件。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娱乐方式的日益多样,高校师生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多层次的特点,这给文化的内容、风格、样式、品种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繁荣发展校园文化,必须把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根本目的。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从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从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宝库中吸收营养,在观念、形式及表现手法上大胆探索创新,极大地丰富精神文化产品的内容、风格、样式和品种。要鼓励高校中的文化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着力表现人民群众的大情大义,生动反映家庭亲情、人间友情、社会真情,创作生产出更多倡导和谐理念、讴歌真善美的精神文化产品。要根据高校师生的特点,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讲座、科技活动、音乐会、书法美术展、演讲会、辩论赛、体育比赛等,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把德育与智育、美育、体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参考文献:

1.张琼.宣传思想工作要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柱[J].红旗文稿(京),2005(15).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第4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民族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迥异的自然条件、社会风俗和语言,孕育了极为丰富的多民族化地音乐资源。我国的民族音乐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在音乐创作、音乐表演以及音乐理论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进展,这些进步与成果所代表的都是我国多民族社会环境中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目前民族音乐的教学进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针对这些现存问题,本文将提出建构相应教学体系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民族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体制无根化

纵观我国音乐教育发展史上的数次潮流,我们会发现音乐教育的潮流中心总是在变化,但是好像一直都没有民族音乐占据主角的时候。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西方国家近几年对于我国的音肺幕精髓极为关注,但是国内却存在对民族音乐的贬斥的现象。而这种“洋崇内贬”的现象直接体现的就是国内民族音乐教学的一种“无根化”的现象。在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教学好像一直都处于边缘化的位置,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但是若想要更多地学生了解民族音乐的魅力,我们就必须让民族音乐教学工作切实立足于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根基之处。

2.教学内容畸形化

多年以来,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音乐教育实践中,符合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民族音乐教学活动,无论从数量到质量、从深度到广度,从措施到影响,一直处于式微的境地。单从教学内容的安排而论,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以唱歌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仍然在许多学校大行其道,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知识的传授鲜有涉及,因此,多数学生相关知识极为匮乏。即便是专业音乐院校相关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安排,也仍然难以摆脱“畸形化”的倾向。许多学生缺乏对我国各民族优秀民族民间音乐的了解和认识,畸形化的教学内容安排难辞其咎。

3.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化

在传统音乐教学师资队伍中,多数教师都以针对声乐、钢琴以及相关音乐理论的研究工作和教学工作为主,专门从事于针对民族音乐的研究的教师可谓是少之又少。及时是教师队伍中那一小部分从事民族音乐教学的教师队伍,他们也往往只是注重学习钢琴、声乐以及相关理论和技能,对民族传统音乐的学习往往只是一带而过。因此,我们可以发现目前高校内关于民族音乐的师资队伍建设仍旧非常滞后化,急需改变。

二、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建构与完善

对于建构民族音乐体系工作而言,学校肯定是整个构建工程的基础重镇所在,所有的体系建构都必须基于学校,学校是夯实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石。从构建体系的具体组件结构而言,本文人文想要建构和完成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必须从教材见谁、课程设置、师资培养以及体系建构这四大方面入手。

教材建设:教材是学生接收民族音乐知识的主要载体,因此在教材中添加合适的民族音乐素材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效果。为了促进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知识的汲取,音乐教材中应当选入一些民族特色特别突出、民族情感特别丰富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在这些情感丰富鲜活的民族音乐作品中感受到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美丽,提升其学习积极性与学习热情,在后续的音乐学习中能够对民族音乐产生自豪感并对学习充满信心。

课程设置:就课程设置而论,民族音乐教育的理念应当贯穿在所有课程之中。无论是音乐基础理论课、音乐技术理论课、文化共同课还是音乐专业课的设置,都应保留或是增设相应的民族音乐类课程,如在音乐基础理论课中安排民族音乐概论课和中国音乐史的内容(如《中国传统音乐概论》、《民族音乐学概论》等),在文化共同课中开设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史课程,在乐理课程中涉及中国的乐理(如《民族乐理》),在视唱练耳课程中,增加有关中国民族音乐特殊的视听训练(如《民歌、戏曲演唱及民族器乐的演奏》)等等。

对于我国民族音乐教学体系来说,师资队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意义重大。这是因为,从教材编写、课程设置、现场教学之间的许多环节,都无法脱离一线教师的身体力行。如果脱离了一线教师,纵使教材编得如何妥当、课程设置得如何完备也都无法在现场教学环节作用到学生身上。因此,民族音乐能否传承成功的关键点便是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培养出一批具有民族音乐素质的教师。我们也应当鼓励、支持和倡导教师自主地去学习和研究我国民族音乐,最大化地发挥他们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和决定作用。

体系建构:在这里,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建构和完善我国的民族音乐教学体系必将是一件艰巨的、复杂的、经过长时间建设才能达成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需要我国的民族音乐家、音乐理论家、作词家、作曲家深入到教学一线,也需要各级的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学校领导一同重视和关系民族音乐教育,给予民族音乐教学的实验改革以极大的支持。在建设师资队伍时,在借助学校力量的基础上,还需要积极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还要深入研究民族音乐理论,以培养相关的民族音乐教学人才。

三、结语

民族音乐能够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与政府和文化管理部门日常宣传工作紧密相关。与此同时,人民群众们能够了解民族音乐,进而喜爱民族音乐也是与良好的音乐教育密不可分的,但是如何开展良好的音乐教育工作则又是一个任重道远的重要命题。

参考文献: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第5篇

[关键词]工业设计工程;研究生培养;改革;实践

近年来,贵州省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在国家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改革及本省“大数据”“工业强省计划”等相关有利政策背景下,得以快速发展。贵州省经济社会工业化、信息化的迅速推进,迫切需要大量工业设计工程类相关专业的卓越人才以满足工业化社会发展的需求。但由于地域及历史原因,贵州本地工业设计相对东南沿海省份仍比较薄弱,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机制仍不够完善,导致工业设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难以适应和满足区域经济社会的需求,工业设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贵州师范大学作为本省唯一的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学位授权点,在及时把握国家、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及本省推进工业化、信息化进程的有利契机下,结合本省民族民间特色工艺文化资源,对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以培养更具特色、更加符合区域人才需求的高层次卓越人才。

一、根据区域经济社会情况,准确定位工

业设计工程卓越人才培养目标工业设计工程是研究产品美学设计、造型设计、功能性设计、结构设计、可靠性设计、生产工艺设计、生产系统集成设计等工程技术领域的实用性专业,是设计艺术类专业与工程相关专业相结合的新型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根据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及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基本要求》等文件精神,在把握工业设计工程专业的特点、瞄准学科前沿的同时,密切关注本省信息化、工业化导向政策,及时分析我省工业设计工程研究生教育教学现状,并总结前几届培养经验,结合贵州本地少数民族民间艺术文化资源,对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卓越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合理定位,制订出切合本专业领域的特色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总体定位为既具备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底蕴和艺术设计创新能力,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操能力和坚实的工程技术的研究生卓越人才。培养具备民族民间工艺美学、材料工艺学、设计美学、现代工业设计知识理念及工程学科领域的宽阔视野和学科前沿知识;具备民族民间工艺挖掘与设计重组传承、适应地域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创业的能力;具备民族民间工艺再设计能力,胜任民族旅游产品设计造型与色彩、形式与外观、功能与结构、外形与工艺、产品与环境、人机关系等方面的协同设计工作,可在全省乃至全国专业设计部门、科研院所从事旅游产品设计、工业产品创新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民族生态环境艺术设计以及工业设计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卓越专业人才。

二、采取“三段式”模块化教学模式,加大实践课程比重

一是采取“三段式”模块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三段式”模块化教学模式即“设计基础”“专业设计”“专题设计实践”等三部分模块为主的教学方式。三部分知识深度逐层递进,紧密承接。“三段式”模块教学课程设置既与本科学位课程紧密衔接,又围绕工业设计领域前沿展开,使工业设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层级性建设得以有效加强。在“设计基础”模块课程教学的基础上,采用导师工作室制、专题设计实践形式进行“专业设计”模块教学,并在原有培养方案基础上增设“旅游商品设计”专业课程及“贵州少数民族艺术理论与设计实践”“工业产品设计理论与旅游工艺产品设计实践”等设计实践专题,加强专业课程的研究深度,发掘研究生设计创新的潜能,使研究生将艺术与技术、人文与科技、民族工艺与传承创新等内容有效融合,夯实研究生的专业基础,增强研究生的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二是加大实践教学课程比重,充分利用本校硬件设施、本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西南工艺旅游商品资源,进行民族特色工业产品设计实践教学。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课程在融入贵州本地少数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知识的同时,注重专业技法、设计软件等实践技能的实训教学。卓越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加大实践教学课程的比重,专业必修、选修课程设置中,实践类课程与理论类课程比例为10∶1。实践类课程教学依托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蜡染•陶艺工坊综合美术实训中心、民族民间图像采集设计实验室、贵州民俗美术图像数据中心等各部门联合进行,充分注重民族民间工艺传承与设计创新;实行“工作室”制进行课程实践教学,突出在工作室中进行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为工业设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先后设立了设计工程专业实践工作室、设计专业教学工作室、技能实训工作室,为开展卓越研究生人才培养创造了有利硬件条件;并以设计公司提供的实践案例与国内外工业设计大赛项目为专题教学内容进行实践教学,积极鼓励研究生利用学校有利硬件资源及西南少数民族艺术资源,参加各类文创产品设计实践。

三、强化行业实习实践,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一是创新教学培养模式,开展校企(科研院所)联动培养卓越人才。根据工业设计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在培养模式上,从课程学习、实践训练、教师指导等方面构建“0.5+0.5+1.0”校企(科研院所)联动培养模式。第一学年采取0.5+0.5的模式进行教学,其中第一学期主要在校内学习相关“设计基础”“专业设计”等模块课程,使本硕知识的学习有效衔接,为卓越人才培养夯实专业基础;第二学期进行“专题设计实践”学习,研究生每周4天在校内进行“专题设计实践”学习,1天去实践基地,参与联合培养单位及其导师的项目设计实践学习,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指导设计实训,强化研究生的学科知识和科研训练,逐步掌握实践项目的申报、建设等相关内涵和流程。第二学年全部进入实践基地进行设计实践实训、毕业设计及学位论文撰写,针对市场调研方案设计、民族工艺产品研发、现代产品设计及工艺加工方法进行实践学习,并在实践中后期提交相关调研报告初稿、产品设计稿件、产品设计说明等材料,为学位论文积累信息与数据,并在校内外导师的联合指导下撰写硕士学位论文。二是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为卓越人才培养提供有利条件。为促进研究生的专业与职业有机结合,更加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通过与贵州省工艺美术研究所、贵州省旅游产品研发中心密切合作,在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进行合作科研的基础上,两个单位集中优势师资与硬软件资源,共同建立贵州省工业设计工程卓越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培养研究生卓越人才。双方从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制订、导师指导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探索与改革,并根据行业企业的职业分类和岗位特点,在把握工业设计工程专业与职业岗位关系的同时,不断完善卓越人才培养相关制度,促进研究生专业与职业有机结合,培养了一批具有民族工艺意识的产品创新设计高级专门人才,为西南地区民族工艺与现代设计融合创新提供了有利人才资源。此外,为进一步加大工业设计工程专业研究生卓越人才培养力度,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还先后与贵州博睿广告设计公司等设计单位开展合作计划,为工业设计工程研究生卓越人才培养提供有利实习实践平台,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四、注重学位论文应用价值,“双导师”指导学位论文

根据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实践性特点,要求工业设计工程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需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行业应用价值。学位授予与毕业要求由学位论文和毕业设计两部分构成。充分发挥“双导师制”联合培养的优势,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与毕业设计,对学位论文、毕业设计选题、开题、前期调研、资料查阅、设计制图、论文撰写、论文评阅及答辩等过程进行全方位指导。校内外导师重视毕业设计的指导,要求毕业设计选题、定位与构思、设计施工制图、设计作品等各内容与学位论文密切关联,并要求研究生将调研报告、研究报告、毕业设计方案说明、项目设计图等多种内容充实到学位论文之中,使学位论文更具应用价值。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及毕业设计过程中定期向校内外导师汇报目前实践设计成果、毕业设计进展情况,汇报内容作为学位论文、毕业设计等级评定的重要参考。结语贵州省工业设计工程研究生卓越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效果良好,通过一系列改革,工业设计工程学科定位更加清晰,研究生自身专业职业素养明显增强,不仅为贵州本地工业社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力支持,也为贵州省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改革提供了新的模式。一是使工业设计工程专业领域定位更加清晰、学科特色更加明显。确立了以民族民间美术基础理论研究为依托,以工业设计实践研究为重点,以区域少数民族旅游产品设计研发为主攻方向,具浓郁西南区域民族特色的实用型特色学科。为培养民族民间工艺设计理论丰富、专业技能扎实、具有旅游产品研发设计实践经验的卓越设计人才提供稳固的学科基础。二是学生自身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明显提高。通过一系列课程与校企(科研院所)联动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工业设计工程研究生20余人。研究生自身专业素质得到很大提升,研究生科研意识、创新意识、实践技能明显增强,设计调研与定位、设计构思与表达、设计生产与推广等能力显著提高。研究生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提取、整合、设计、研发,利用设计美学、现代工业设计理念、现代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产品模数化处理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民族民间工艺与现代工业设计创新实践教学成果显著,研究生参加各类设计实践20余项,产生现代产品设计作品20余套,取得各类奖项及申报设计专利10余项,联合培养研究生就业率达100%。三是为贵州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模式。通过“卓越人才计划”的实施与改革,打破了单一式、封闭式的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卓越人才的新机制、新模式,使工业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与行业实际有效结合;人才培养紧贴西南区域社会现实和贵州实际,培养过程中以现代工业设计与本地工艺文化传承融合创新为基本目标,“现代设计理念—地域民族工艺文化—再设计”为基本教学理念,培养了一批具有民族文化感、民族工艺与现代工业设计融合创新的新型卓越设计人才,为贵州工业强省、信息化社会建设、后发赶超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朱红林.构建专业与职业有机对接的环境艺术设计特色专业.科技资讯,2011.6

2.刘燕.基于产学研平台“高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模式与研究.学术论文联合比对库,2012.5

3.王福丽.基于小户型住宅的模块化组合家具设计研究:以多功能桌凳为例.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3

4.韩瑞娜.以苗族传统艺术元素为题材的餐具设计研究.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5

5.孙振利.基于材料对比的产品设计:以灯具设计为例.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5

6.王波.现代简约风格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以系列座椅为例.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4

7.吴士鹏.推拉功能在家具设计中的合理运用:多功能桌子的改良设计.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2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第6篇

关键词 工作过程 教学模式 少数民族 建筑材料与检测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历史原因造成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少数民族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有两个先天不足,一是汉语言上的学习障碍,二是中学文化基础薄弱,这给建筑工程专业培养带来较大的困难。《建筑材料与检测》是建筑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广泛、涉及学科较多,且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但是,目前的很多学校对这门课的开设大多数注重于理论教育,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动手能力强于理论学习的少数民族而言,这种教学模式不太合适。

在面向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中,如何优化《建筑材料与检测》的课堂结构,完善理论知R和实践能力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1少数民族的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

应该讲,长期以来西部地区在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许多的努力。但随着国家大力促进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现有的少数民族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今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育观念在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的重要性在认识上不足,对人才市场需求要素重视不够以及少数民族工科大学生本身特点的研究认识也不够深入,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手段与方法方面缺少效益评估和总结,还有办学资源上的局限性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少数民族工科教育发展和就业率的提高。

目前西部地区高校建筑工程专业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的人数比例不小,如何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开发合理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用人单位认可、愿意接收的毕业生,这是高校要下大力气研究的课题。

2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材料与检测》教学特点

目前,“建筑材料与检测”的教学内容由于受到传统旧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模式上还是一成不变,把课本内容知识直接全部照搬给学生或者是随意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不高。而且,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没有明确具体的实验目标,没有对学生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调查,没有了解学生们的内心所需,都只是一味笼统地给学生们做实验指导,教学实施力度薄弱,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导致学生们学习兴致不高,无法把握学习目标和方向。

工作过程教学是依托于实际工作来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并以实现任务目标而按完整的工作程序来进行教学活动。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材料检测实训的教学设计包括知识讲授、任务模式、独立操作、技能形成等几个阶段。教师通过学习情境的设计来下达检测任务,讲述必要的知识、师生共同讨论完成任务的方案;学生独立实施方案,教师负责实施过程中的解惑释疑;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新知识、新方法,再去独立解决问题,最后师生评价成果,使技能得以提高。这一过程,解决了《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教学内容陈旧落后、缺乏重点以及教学实施力度薄弱等缺点。

3面向少数民族培养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材料与检测》教学模式

《建筑材料与检测》的教学可以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知识理论基础差但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打破以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的实施方式,形成任务实施、学生构建,教、学、做一体的实施方式。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以强调“怎样检测”和“如何更适用”取代了传统课程开发重点是介绍“是什么”和“为什么这样”,更符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特点。同时,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采取以“工作任务为驱动”,遵循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这一普适性工作过程,强调让学生在具体的真实工程情境中学习,重复训练,得到岗位必须的工作过程经验的积累和强化,从而转化为某些工作所需要的职业技能。

4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教学,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方法更加明确,学习兴趣及主动性有所提高,强化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明显提高。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与理论基础底子非常薄弱和《建筑材料与检测》教学模式传统,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教学,打破专业理论知识作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结合实际的工作任务需求,把职业活动作为教学主线,营造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情境,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讲义以及实训指导书,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对《建筑材料与检测》的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陈峦,马小洁,姜波,等.新疆少数民族工科人才培养策略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21(7):138-139.

[2] 胡申华,姜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民族班的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4):194-195.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第7篇

踏上新甲子的征程,兵团该如何围绕“聚焦新目标、踏上新征程、唱响新军垦战歌、谱写新篇章”这一主题,更多展示干部职工群众新风貌?如何进一步加强宣传文化系统作风建设?如何推进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面对这一系列问题,本期“新闻会客厅”栏目特别约请了参与兵团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座谈会的部分代表,与大家共同探讨――

嘉 宾

一师、阿拉尔市党委宣传部部长 李小宁

二师、铁门关市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井盛泉

五师八十一团政委 张恪军

六师、五家渠市文明办主任 宗克穷

十师、北屯市党委宣传部部长 王建伟

十二师二二一团政委 黎焰明

十三师党委宣传部部长 魏红花

《当代兵团》:近年来,兵团各师、市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新时期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发挥先进文化的带动引领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可以和大家分享?

李小宁:“去极端化”是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2013年以来,一师、阿拉尔市紧紧围绕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注重结合渗透,推动师、市形成“去极端化”大格局的基础上,还坚持重心下移,将基层阵地作为遏制宗教极端思想的第一道防线,深入持久地开展“理论走基层”活动,组建双语理论宣讲队伍,用少数民族职工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传达中央精神和政策,开展新疆史、民族史、兵团史和宗教史宣传教育,引导各民族淡化民族宗教意识,强化公民意识。同时,师、市还充分运用各类宣传教育载体,建立全方位、全覆盖、立体式的主流传播体系,采取面对面宣讲、发放宣传册、文体活动等多种方式,形成强势主流思想舆论。

王建伟:近年来,十师、北屯市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发挥先进文化带动引领作用的抓手,坚持从实际出发,传承戍边文化,弘扬戍边精神,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壮大维稳戍边实力、履行维稳戍边使命之中。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师、市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例如开展以“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为主题的戍边精神教育,为履行使命铸牢“兵”魂,使戍边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凝聚强大正能量。开展“文明诚信北屯”三大行动,即诚信建设行动、志愿服务行动、“书香北屯”阅读行动,为军垦新城打造文化名片。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为培育文明风尚拓展实现路径。大力宣传先进典型。深入开展道德模范、文明市民、身边好人评选表彰和学习宣传活动。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深入开展“最美人物”、劳模先进事迹进校园、“和谐家庭”创建等主题实践活动。持续推进工人先锋号、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示范岗等品牌创建活动,大力弘扬传统美德。

《当代兵团》:文化的交流是更深层次的交流,是我们民族团结优良传统得以传承的有效途径,积极做好推动各民族间的文化融合、推进兵地文化交流共建尤为重要。在这方面,基层有没有什么好的经验做法?

李小宁:近年来,一师、阿拉尔市针对周边复杂社情,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建立塔里木新闻网站、“阿拉尔我和你”微信平台和手机短信平台,和地方合作,常年向各族职工群众深入持久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编印双语宣传手册,用先进文化引导少数民族群众自觉抵制非法极端宗教思想渗透和侵害;加强民族团结先进典型宣传,每年先进评比表彰中,都有指定的民族团结方面的评选比例,师、市涌现出一大批鲜活的民族团结先进模范集体和个人典型,进一步巩固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

黎焰明:十二师二二一团与吐鲁番市的艾丁湖乡毗邻,连队和村庄交错,形成了相互嵌入的社会格局。多年来,二二一团所属连队与艾丁湖乡各村各种形式的文化交往交流活动始终没有间断过。为进一步推动兵地交往、融合共建,今年年初,团党委与艾丁湖乡制定了《互学共建实施方案》,围绕“宣传教育连心、经济发展联动、矛盾纠纷联解、社会治安联防、基础设施联建、生态环境联保、旅游产业联手、干部人才联培、科教文卫联做”的“九联”目标,全面开展“双百结对、兵地共建”活动,共同打造兵地融合发展示范区。

《当代兵团》:要想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首先要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队伍。在加强宣传思想文化队伍建设这方面,师、团做了哪些工作?

张恪军:近年来,五师八十一团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坚持抓队伍、强素质,坚持文化强基、思想育人,坚持接地气、出实招,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方法,促进了团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在学习方面,团党委带头作表率,坚持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同时注重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培训。通过培训,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文化素质、语言表达能力都有很大提升,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明显增强。

除此之外,团党委一直十分重视优化政工队伍,通过将基层经验丰富、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干部调整到指导员岗位,选用有一定政策水平和理论功底的大学生连官担任连队副指导员,为基层单位配备了政工员、文化管理员等方式充实基层政工队伍,为强化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魏红花:新一轮援疆工作启动后,十三师抓住机遇,将文化援疆作为对口支援的重点工程来抓,培养造就一支留得住、带不走、有作为、能够推动科学发展的宣传思想文化队伍,是师党委确立的文化援疆工作的战略重点。

2010年以来,十三师一是启动了新闻从业人员赴河南培训项目,已分期培训56名新闻专业技术人员;二是邀请河南电视台高级编辑、编导到十三师授课,为十三师电视台改版提供全方位支持;三是建立河南省文艺家赴十三师采风创作长效机制,今年河南省派出包括知名导演、编剧、编导等在内的10余名艺术家来我师采风,计划2015年内创排一批反映兵团生活的剧目和歌曲;四是积极参加河南省举办的文博讲解员培训班、处置突发事件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提高业务水平。

《当代兵团》:如何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现有的文化资源,不断提高职工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