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新课程体育教学(合集7篇)

时间:2022-04-07 03:48:52
新课程体育教学

新课程体育教学第1篇

一、如何改变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

1、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随着生产自动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社会物质生活的较大改善以及余暇时间的不断增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参加健身锻炼,正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随着医疗改革制度的实施和完善,健康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每天晨练、登山、打球的人络绎不绝,加入体育锻炼的人群越来越广,终身锻炼的意识已逐渐深入人心。因此,体育教师也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利用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一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增进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

2、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教材转,教师教无兴趣,学生学无乐趣。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生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如,首先,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其次,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

3、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地发挥。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习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服务者。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成绩的判定者和绝对的权威者,而且,总是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师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转变成合作型的良师益友,使教学过程转变为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过程。例如,在上一年级立定跳远课时,我改变了以往惯用的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纠正错误动作,这一传统的“格式化”的教学方式,采用了让学生在师生共同创设的虚拟的动物王国运动会中,学习模仿各种动物的双脚起跳,双脚落地(立定跳)的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思考创造发现学习等步骤,在老师的鼓励和师生共同探讨、实践下掌握了动作技能。整个学习过程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服务者,在与学生平等的交往中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一旁起着鼓励、促进作用,如此合作教学较以往事半功倍。

4、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探究学习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例如,《跳短绳》一课,过去教师一般采用传授式教学法和学生反复练习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目前,在教法上我改用激趣法和鼓励法进行教学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前,激发学生模仿小兔、袋鼠等动物跳,然后,布置小动物学跳绳,比一比谁学得快的任务,让学生自由练习。练习过程中,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很快就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了保持学生的练习兴趣,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花样跳绳,一方面,让学生当小老师教不会的同学。每当发现学生微小的进步,我都会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有时作出惊呀的表情,有时有意输给学生,在我的激发和鼓励下,学生对跳绳充满了兴趣,不仅体育课上跳,回家跳,课间十分钟也在跳,学生只要一见到我,就拿着跳绳跑到我跟前,让我数数,面对学生的进步,我深感成功的快乐。体育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有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游戏竞赛法、动机迁移法、成功教学法、创造思维法、兴趣教学法等,从而改变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在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5、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结构

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来自苏联的“四段教学模式”,其表现形式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学目标单一,组织形式死板,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能力培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如在准备过程中,体育教师一般采用慢跑,跑完之后就是做徒手操,无论遇到什么课题都是如此。这种固定模式的教学结构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活动时间和空间,阻障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对体育活动散失兴趣,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

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对陈旧的教学模式提出了质疑,要求教师改变原有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建立和形成多样化教学模式。例如:我在一年级《投掷》一课教学中,改变以往:开始部分(宣布课的要求)准备部分(徒手操)基本部分(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结束部分(放松)的四阶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生理活动规律,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以下模式:引导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提高活动能力学习技术发展身体素质(满足活动愿望)放松与恢复等六个阶段。课的开始,我将课堂喻作大森林,带着学生在动物世界里自由地玩耍,模仿动物作各种动作、学习飞行(引导激发兴趣)。接着,让学生在预先设计好的飞机场内练习掷纸飞机,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飞机怎样才能飞得高飞得远(增强信心提高活动能力学习技术)。学生基本掌握飞行方法后,要求学生将飞机搂成纸球,比一比谁掷得远(发展身体素质,满足活动愿望)。最后,学生在乐曲声中欢快地结束活动(放松与恢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教学中让学生在反复、单调的投掷练习中掌握动作的办法,使学生在自己喜闻乐见的飞行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投掷动作,课堂上学生学得开心,玩得有趣,个个满怀激情地大胆表现,身心愉悦地完成了学习目标。

二、新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1、加强专职体育教师的配备。目前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存在数量不足,业务素质不高的问题,体育教师兼职人员较多,一些学校往往安排部分无法胜任其它学科教学工作的老师任体育教学,从而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课改的顺利进行。国家规定必须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活动时间,每周开设3-4节体育课,由于师资的缺乏,无法按要求安排课程。

2、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教师的地位一直以来得不到学校领导的重视,第一线的教师不仅要负责学校的“两操”工作和学生课余训练,每周还得任12-16课时的课堂教学,体育教师的工作量相对都是最高的,而相当部分学校在教师发展和业务提高上仍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这样,不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

3、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利用多种方式组织广大教师积极学习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并在参与实践、研究和学习中逐步提高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改善教育行为,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

4、落实学校场地器材的配套。《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给予学校和教师以更大的选择余地和自主的空间,大大降低了对特定场地和器材的依赖。但是,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许多地方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十分不足,造成体育场地、器材的严重缺乏。

新课程体育教学第2篇

我们清楚地明白体育教学则是凭据课程目的、领域目的和水平目的来主动教授体育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同时进行思想、品行、意志、品格方面谆谆教诲。这是一个有目的、有筹划、有构造的学习活动历程。体育课教学有其明显的特点,它以身段和头脑细密团结在一起的一项特别活动,主要以室外课为主,阳光下开展活动,在不同场合进行严格训练,刻苦顽强地锻炼与拼搏,既磨练意志,又增强体质、提高体育技能,同时还要让学生锻炼好身体,顺应社会需求的种种体育娱乐活动。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下的体育课教学,我们务必更新教学观念,讲究课堂艺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益,全面培养社会有用人才。

一、注重学生行为与仪表的培养

体育课其实是严格训练学生思想行为和完美学生体格仪表最有效的过程。注重学生行为与仪表的培养正是我们体育教师的神圣职责,也是我们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作为体育教师更应看重自己的仪表和行为,做到着装整洁、得体,自觉服从体育课要求,言行、活动要文明,手势、心情要适当,作风要端正,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重要意义就显得更加重大了。师表就得起表率作用和模特儿作用,我们培养学生个个举止端庄大方,体魄健美强壮,技能多元娴熟,既有利于祖国现代化建设,又有利于科学腾飞发展。所以我们还要在教学实施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体育技能和教学能力,才能当好与时俱进的合格体育教师,共同发展体育事业,共同推进素质教育。

师生是有机合作的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依赖,共存共在。因此,教学中老师要熟知学生的喜好和需求、学生身、心成长的需要,一切为学生服务。教学别是团体性、游戏性的活动,老师首当其冲,积极参与,进入互动角色,使课堂气氛变得越发生动、有趣、活泼、融洽,充分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就会明显变得越发显著。

二、注重体育教学观念的更新

观念是人们思想认识的一种格局与形成,情绪是讨论人与人之间的纽带,要缩小师生之间的间隔,就必须和学生广泛交流,与学生创建朋友式的教法与学法。所以,我们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紧密联系新课程标准,开拓创新。处于主导地位的老师在严正时一定要板着脸,绝不姑息迁就,绝不疏忽大意,特别是伤害性活动项目。但是,该愉悦时一定要融入其中,与“民”同乐,与生共享体育活动带来的快乐,这种“阴”“晴”变化的“变脸”要适当、得体,就能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有序,就能使师生关系变得融洽和谐。这样不仅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自动性,而且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好效果。这种效应可激活课堂生机,还能提高教学质量。那么,这种“变色龙”式的教学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注重探究与改革体育课教学

新课程体育教学第3篇

关键词:情感、行为、环境、创新、快乐体育、素质教育、动作表象

体育教学则是按照课程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有效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教育。这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过程。体育课教学主要以室外课为主,它是以身体和思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项特殊活动,在活动中除要教给学生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外,同时还要教给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种体育娱乐活动能力。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下的体育课教学应做到:

一、注重行为和仪表

行为是指各种活动和举止、作风、表情、手势、动作、言语等。作为体育教师更应注重自己的仪表和行为,做到着装整洁、得体,自觉遵守体育课常规,言行、举止要文明,手势、表情要恰当,作风要端正,爱岗、敬业。只有为人“师表”才能统领学生、取悦学生。一方面,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外还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补充新知识、新技能);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只有不断地进取、不断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才能跟上现代化教育步伐,才能做一个与时代并进的学校体育工作者。

二、师生是有机的统一体

“师生”是相对学生和老师而言的,两者是共存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爱好和需求,内容的安排应尽量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服务。教学别是集体性、游戏性的活动,教师参与到其中去进行引导和协作,能使课堂气氛变的得更加活跃和融洽,能提高学生练习积极性,教学效果也会变的更加显著。

三、体育课上的阴、晴转变

情感是联系人与人之间的纽带,要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就必须和学生多交流,与学生建立朋友式教学法。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该严肃时一定要板着脸,决不含糊(特别是危险性运动项目如:单、双杠、铅球等)。但是,该愉悦时一定要融入其中与“民”同乐,与学生共享体育活动带给我们的快乐,这种“阴”“晴”转变的“变脸”只要要恰当、得体,就能使课堂气氛变的活跃有序,就能使师生关系变得融洽,这样不但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应时、应境、应情况变换自己的角色、面目,以“变脸”的形式来领导和建立协调、和谐、欢乐的师生关系;不仅能调节课堂生机,而且能提高教学质量。那么,这种“变色龙”式的教学方法又何乐而不为呢?

四、体育课教学要开放化

在课程改革、教学不断创新的今天,体育课教学也应以创新为主,面向未来、面向社会。不应再是以教师为主的传授性教学为主,而应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尝试性教学为主,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兴趣和水平目标来安排课的内容,内容应以协作性和互为主,重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再根据本课内容的需要来选择场地、器材等,要尽量让我们的运动场所向社会场所转变,让学生与社会接轨,这不仅是体育教学的功能,也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途径。教学时不应让学生清一色地去吸取某些知识、技能和具备的某些能力,而应多给学生一点自由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学生有选择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为终生体育奠定基础,因此,教学时不应强求一律。体育课要开放,不光是教学形式和教学理念的开放,而更应是体育活动内容的设置要多样化、协作化、趣味化、强身益智化,从而全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五、教师对术课的教学应做到

(一)根据目标来科学、合理地安排教材

对教材的安排要科学化、合理化、灵活化;课的内容要单一化,内容的形式要多样化、全面化;课的设计要新颖化、趣味化、个性化。体育教学要始终贯彻一个主题-----健康第一、快乐体育、以学生为主。尽量让枯燥、单调的教学变得新颖、活泼、轻松,让学生的身、心、德、智在愉悦的活动中得到全面地发展,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体育课教学只有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探索,才能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在实践中优化体育课教学。

(二)选择适宜的教学环境

场地、环境的选择要有助于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新颖别致的场地布置以及有选择地变换运动地点,都能调动学生的练习兴趣,同时环境具有调节情绪的功能,当学生处于一个整洁优美,生机盎然的环境中时,能产生轻松、愉悦、安宁等积极的情绪,表现出活泼开朗、自信大方、朝气蓬勃、乐观向上与人友好相处易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反之,则表现出委靡不振、情绪底下、烦躁不安、不友好等不良行为。

(三)动作、技术教学应做到:

1、教师在新、难动作教学时,应充分运用视觉的直观性,应用挂图、影象、多媒体等辅助教学设备来满足学生的视觉和思维的需要;同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1)传统教法和尝试性教法

若学生的理解和领悟能力还跟不上的话,应采用传统教法以示范、领做为主;若学生的悟性和自学能力较强,应采用尝试性教学,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动作技术,而不应为学习技术而反复练习。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应随机应变(据内容、对象、项目特点等)。

(2)讲解要准而形象

由于体育课的形式比较特殊,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讲解要少而精,同时讲解要抓住时机(先示范,后讲解;先讲解,后示范;边示范,边讲解。动作术语的讲解要结合具体的动作讲,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和领会动作的“含义”)。讲解时语言要生动、形象,如:“蹲踞式起跑”这一动作源于“袋鼠”起跑时卷缩身体;“各居各位”时象紧压的弹簧;“预备”时象拉满的弓;“鸣枪”时象离弦之箭。“蹲踞式跳远”腾空步时手臂动作象一手拿镜子,一手拿梳子做准备梳头的动作(一手臂高,另一手臂低);“篮球”单手肩上投篮的手臂动作就象鸭子伸脖子等。这类形象的语言只要运用的恰当,就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纠正--巩固--提高动作

此时应根据内容的特点,采用让学生自由组合的练习形式、自主练习和教师引导的练习形式或分组练习师生点评的互补形式等。此时教师的示范要少而精,主要用语言提示学生在动作细节和质量上下功夫,并不时地纠正、指导学生的动作。

2、学生在学习新、难动作时应:

(1)看准、听清

在新动作学习时,学生要看清动作路线,看准动作细节,听清教师对动作细节和动作术语的讲解;最好能记住动作名称,这样有助于对动作的学习和记忆,有助于对动作难点的化解。

(2)积极模仿

每个动作的学习,学生都是从模仿开始的。特别是新、难动作的学习,学生一定要积极动手——跟做模仿,不光动眼、动脑,还要用肢体去体会动作,以便在头脑中建立动作表象。

(3)逐步完善动作

学生在逐步掌握动作以后,教师应根据动作质量的高低进行分组练习,让动作好、能力强的学生来辅导其他同学,然后再进行各种组合练习,最后进行观摩表演和学生评价等方式来进一步完善动作,提高技能,直至掌握动作。

六、教师对理论课的教学应做到:

新课程体育教学第4篇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广东广州 510275)

摘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理性分析法对学校实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进行了理性分析,阐述了体育与健康的关系,释义了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内容、目标、意义等,并相应地提出了适合学校实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学校体育与健康过程目标三层管理结构模式,较为全面的论述了学校体育与健康过程目标三层管理结构模式是能够贯彻素质教育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能够落实学校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 课程标准 目标管理模式 特性 原则

1 引言

党中央国务院于1999年6 月13日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中提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不准挤占体育活动时间和场所。举办多种多样的群体性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统筹规划,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必要条件。培养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决定指出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内容、任务、及基本要求。为了贯彻和实施这个重要决定,国家教育部在2000年底印发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并要求从2001年9月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统一使用新修订的过渡性大纲来上好新课程标准的体育与健康课。对于有效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改革,就很有必要研究学校实施新课程标准所应进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改革。本文就实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构建学校体育工作新模式作了肤浅探索分析及阐述。探讨学校体育工作如何适应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改革。仅供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参考。

2 理性认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1 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体育”与“健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体育一词在《学校体育学》书上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都有明确解释,在其释义之末都有通过身体练习即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之含义。健康一词之定义,世界卫生组织已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不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众人均知,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遗传、自然环境、教育、生活习惯、个性心理、营养、体育锻炼,还有社会文化环境等。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体育锻炼是最能积极促进身体健康的。科学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免疫功能,全面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和身体的正常发育,而且能磨炼意志,培养自信心,提高抗挫力,陶冶美的性情,增强社会与适应能力。引用“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增进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这一事实可肯定体育健康之关系。体育锻炼的存在是身体健康的需要,身体健康本身就表示为体育运动状态。体育锻炼或体育运动是身体健康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2.2 认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和不同国家,对课程的理解都有着不同的认识和解释。从现有相关文献资料和媒介传体中可知,当今对课程的理解已超过传统意义“课程表”式的理解。我国李秉德教授就曾提出“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解也不能仅仅局限在《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之规定的体育教学课上,要从其思想内涵上去理解思考。

新大纲确定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其课程标准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定义为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深化了原有体育课程改革,融入了健康教育内容。从以增进学生大脑为核心的学生身心全面和谐,主动发展

的综合水平上,包含学生生理、心理、社会三要素的完整组合等方面体现着健康第一的指导

思想。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构建了五个学习领域、三个课程目标层次的课程目标体系。三个层次的递进关系为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但课程目标并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换而言之,就是目标统领内容。在内容方面,各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都留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和空间。施教方只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就可实现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同时新课程标准还建立了评价体系。以人为本,尊重个体的差异,强调学生参与评价过程。把学生的态度、行为表现和体能、技能的进展幅度纳入评价范围。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改变了过去有的人不练也跑得快而得到好成绩,有的人怎么练也不行体育成绩差的现象。

3 构建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三层目标管理工作模式

3.1 学校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三层目标管理工作模式

依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指导精神,以及对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的理解和当前教育思想的发展、学校师资现状、学生身心发展等特点,可构建学校体育与健康过程三层目标管理结构模式。

3.1.1 模式内容及层次间关系

第一层次:学校体育健康的总目标

根据1990年6月国家颁布施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三条:“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基本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勇敢、顽强、进取精神”。将其结合新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的总目标,是可以将其基本任务理解为学校体育健康的总目标。但总目标只是代表一个方向,不可能在工作中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学校可根据自我实际情况,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循序渐进的分步制定阶段性总目标以逐步达到总目标之要求。

第二层次:学校体育健康过程目标和条件目标

学校体育健康过程目标包括教学过程(运动知识技能教学、身体锻炼知识教学等)、健身健心过程(课内课外节假日通过各种形式用运动或休闲培养、锻炼、养护身体、磨炼意志、增强耐挫力和提高社会适应性)、卫生过程(常见病宣传及预防、运动卫生常识的学习掌握及应用)、养成目标(在教学健身健心过程中,培养学生体育意识、能力、锻炼习惯、体育文化欣赏品味、终身体育观等)、环保过程(运动与环保教育、夏令营、冬令营等)、科研过程目标(科研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课余运动训练及竞赛过程目标(正确理解和对待竞赛,开展“健身型、娱乐型”竞技运动。让学生学会遵守游戏规则,学会自律、自信,尊重他人,开拓进取,完善社会人格)等。

学校体育与健康条件目标应包括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经费投入,体育师资,学生的基础,以及管理机制,运行效率,奖惩措施等。

学校体育健康过程目标和条件目标同属一层次并相互牵制相互促进。堪称总目标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它是实现总目标的关键所在。

第三层次:学校体育健康效果评价目标

学校体育健康效果评价目标应包括学生体质与健康、健康心理和社会适应性、体育能力、卫生习惯、保健知识、体育文化素养、体育人才、师生研究性学习体育与健康科研成果、学校改革创新的管理机制、师资水平提升幅度等。此层次目标是对中间层次的检评,是为学校制定下阶段总目标提供参数的层次,其评价效果一定要准确且客观。

3.1.2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目标管理模式的特性

第一、 统一性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目标管理模式将学校体育功能与学校教育功能、体育过程与体育条件、师生互动与管理、管理与科研、体质与健康、学校体育任务与过程及结果等都统一起来了。做到了教育目标与体育目标相结合;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与促进全面发展相结合;学生时代体育与学生终身体育相结合;课内体育与课外体育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环保生态体育与社区体育相结合;课堂体育与校园体育相结合;过程目标与条件目标相结合。增强了学校体育工作在时间上的延续、空间上的扩展、内容上的拓宽。

第二、 适应性

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体育设施的学校都能适应,各学校可根据自校的人力物力资源实

况,有的放矢,既不“单打一”,也不要“大而全”,而要实事求是的制定切实可行得各层目标,充分发挥学校体育优势,有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第三、   实用性

课内课外一体化、校内校外一体化、决策层管理与施教一线一体化,体卫艺相融,教材统一,给了学生到操场、阳光下,到大自然中陶冶身心的时间与空间,给了教师施展才华的时空,整合了体育资源,发挥了学校体育功能,合理评价了学校体育成效,满足了师生对体育的要求及愿望,大大丰富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达到了育人的宗旨。

第四、 科学性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目标管理模式强调了新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综合性、灵活性。各级各类学校可根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不同要求而制定不同的目标,以实现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优化了管理结构,体现出了合理性、完整性、科学性。

3.2 制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目标管理模式的原则

第一、 适应体育教育功能变革的原则

以“教育改革”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准绳,遵循教育规律和学校体育的功能特点,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创新管理机制,整合学校及周边社区体育资源,实事求是的制定切实可行得各层目标管理体系。

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人才,深化教育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思路,全面加强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体育教育在学生的发育成长中,其作用独特且不可替代。体育教育应与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保持高度的一致。学校体育健康目标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主体性提出目标,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目标的制定一定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功能,推进学校体育教育进一步发展。其方可称之为创新、科学。

第二、 遵守体育学科特性的原则

体育与健康虽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但体育单列出来确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学校在制定目标时一定要遵守其学科的特性。

体育学科的特性主要有:(1)室外上课且不用课本,但需要场地和器材;(2)学生自由度大难以组织;(3)各年级间上课内容好像都差不多,教学内容庞杂,内容之间难以找到逻辑关系;(4)有理论课但不难,掉几节课后再赶上也不难;(5)在升学中显得不那么重要,好像不太受到领导的重视;(6)体育教师要上课、带操、训练、管体检等工作内容杂;(7)体育对学生的知、情、意等培养作用大而强;(8)体育考核评价的标准很难有效把握尺度等等。签于体育学科具有以上等特性,学校在制定目标时要慎重考虑。目标的制定要利于学科的发展,促进学科的发展,促进体育与健康交叉互补体系的完善。

第三、 遵守目标管理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目标管理模式是属于学校整体教育计划中一个部分,应随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而发展。不能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应。学校应充分考虑各环节的体育活动,充分挖掘教师教与引的潜能,让全体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展现,以欢快地、和谐地、健康地内容和形式自然地去实现学校体育过程目标,让体育课自身改革创新去实现体育评价效果目标,从而实现学校体育总目标。

新课程体育教学第5篇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广东广州 510275)

摘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理性分析法对学校实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进行了理性分析,阐述了体育与健康的关系,释义了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内容、目标、意义等,并相应地提出了适合学校实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学校体育与健康过程目标三层管理结构模式,较为全面的论述了学校体育与健康过程目标三层管理结构模式是能够贯彻素质教育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能够落实学校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 课程标准 目标管理模式 特性 原则

1 引言

党中央国务院于1999年6 月13日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中提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不准挤占体育活动时间和场所。举办多种多样的群体性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统筹规划,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必要条件。培养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决定指出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内容、任务、及基本要求。为了贯彻和实施这个重要决定,国家教育部在2000年底印发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并要求从2001年9月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统一使用新修订的过渡性大纲来上好新课程标准的体育与健康课。对于有效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改革,就很有必要研究学校实施新课程标准所应进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改革。本文就实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构建学校体育工作新模式作了肤浅探索分析及阐述。探讨学校体育工作如何适应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改革。仅供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参考。

2 理性认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1 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体育”与“健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体育一词在《学校体育学》书上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都有明确解释,在其释义之末都有通过身体练习即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之含义。健康一词之定义,世界卫生组织已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不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众人均知,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遗传、自然环境、教育、生活习惯、个性心理、营养、体育锻炼,还有社会文化环境等。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体育锻炼是最能积极促进身体健康的。科学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免疫功能,全面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和身体的正常发育,而且能磨炼意志,培养自信心,提高抗挫力,陶冶美的性情,增强社会与适应能力。引用“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增进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这一事实可肯定体育健康之关系。体育锻炼的存在是身体健康的需要,身体健康本身就表示为体育运动状态。体育锻炼或体育运动是身体健康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2.2 认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和不同国家,对课程的理解都有着不同的认识和解释。从现有相关文献资料和媒介传体中可知,当今对课程的理解已超过传统意义“课程表”式的理解。我国李秉德教授就曾提出“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解也不能仅仅局限在《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之规定的体育教学课上,要从其思想内涵上去理解思考。

新大纲确定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其课程标准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定义为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深化了原有体育课程改革,融入了健康教育内容。从以增进学生大脑为核心的学生身心全面和谐,主动发展

的综合水平上,包含学生生理、心理、社会三要素的完整组合等方面体现着健康第一的指导

思想。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构建了五个学习领域、三个课程目标层次的课程目标体系。三个层次的递进关系为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但课程目标并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换而言之,就是目标统领内容。在内容方面,各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都留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和空间。施教方只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就可实现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同时新课程标准还建立了评价体系。以人为本,尊重个体的差异,强调学生参与评价过程。把学生的态度、行为表现和体能、技能的进展幅度纳入评价范围。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改变了过去有的人不练也跑得快而得到好成绩,有的人怎么练也不行体育成绩差的现象。

3 构建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三层目标管理工作模式

3.1 学校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三层目标管理工作模式

依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指导精神,以及对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的理解和当前教育思想的发展、学校师资现状、学生身心发展等特点,可构建学校体育与健康过程三层目标管理结构模式。

3.1.1 模式内容及层次间关系

第一层次:学校体育健康的总目标

根据1990年6月国家颁布施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三条:“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基本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勇敢、顽强、进取精神”。将其结合新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的总目标,是可以将其基本任务理解为学校体育健康的总目标。但总目标只是代表一个方向,不可能在工作中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学校可根据自我实际情况,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循序渐进的分步制定阶段性总目标以逐步达到总目标之要求。

第二层次:学校体育健康过程目标和条件目标

学校体育健康过程目标包括教学过程(运动知识技能教学、身体锻炼知识教学等)、健身健心过程(课内课外节假日通过各种形式用运动或休闲培养、锻炼、养护身体、磨炼意志、增强耐挫力和提高社会适应性)、卫生过程(常见病宣传及预防、运动卫生常识的学习掌握及应用)、养成目标(在教学健身健心过程中,培养学生体育意识、能力、锻炼习惯、体育文化欣赏品味、终身体育观等)、环保过程(运动与环保教育、夏令营、冬令营等)、科研过程目标(科研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课余运动训练及竞赛过程目标(正确理解和对待竞赛,开展“健身型、娱乐型”竞技运动。让学生学会遵守游戏规则,学会自律、自信,尊重他人,开拓进取,完善社会人格)等。

学校体育与健康条件目标应包括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经费投入,体育师资,学生的基础,以及管理机制,运行效率,奖惩措施等。

学校体育健康过程目标和条件目标同属一层次并相互牵制相互促进。堪称总目标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它是实现总目标的关键所在。

第三层次:学校体育健康效果评价目标

学校体育健康效果评价目标应包括学生体质与健康、健康心理和社会适应性、体育能力、卫生习惯、保健知识、体育文化素养、体育人才、师生研究性学习体育与健康科研成果、学校改革创新的管理机制、师资水平提升幅度等。此层次目标是对中间层次的检评,是为学校制定下阶段总目标提供参数的层次,其评价效果一定要准确且客观。

3.1.2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目标管理模式的特性

第一、 统一性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目标管理模式将学校体育功能与学校教育功能、体育过程与体育条件、师生互动与管理、管理与科研、体质与健康、学校体育任务与过程及结果等都统一起来了。做到了教育目标与体育目标相结合;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与促进全面发展相结合;学生时代体育与学生终身体育相结合;课内体育与课外体育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环保生态体育与社区体育相结合;课堂体育与校园体育相结合;过程目标与条件目标相结合。增强了学校体育工作在时间上的延续、空间上的扩展、内容上的拓宽。

第二、 适应性

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体育设施的学校都能适应,各学校可根据自校的人力物力资源实

况,有的放矢,既不“单打一”,也不要“大而全”,而要实事求是的制定切实可行得各层目标,充分发挥学校体育优势,有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第三、 实用性

课内课外一体化、校内校外一体化、决策层管理与施教一线一体化,体卫艺相融,教材统一,给了学生到操场、阳光下,到大自然中陶冶身心的时间与空间,给了教师施展才华的时空,整合了体育资源,发挥了学校体育功能,合理评价了学校体育成效,满足了师生对体育的要求及愿望,大大丰富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达到了育人的宗旨。

第四、 科学性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目标管理模式强调了新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综合性、灵活性。各级各类学校可根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不同要求而制定不同的目标,以实现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优化了管理结构,体现出了合理性、完整性、科学性。

3.2 制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目标管理模式的原则

第一、 适应体育教育功能变革的原则

以“教育改革”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准绳,遵循教育规律和学校体育的功能特点,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创新管理机制,整合学校及周边社区体育资源,实事求是的制定切实可行得各层目标管理体系。

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人才,深化教育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思路,全面加强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体育教育在学生的发育成长中,其作用独特且不可替代。体育教育应与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保持高度的一致。学校体育健康目标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主体性提出目标,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目标的制定一定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功能,推进学校体育教育进一步发展。其方可称之为创新、科学。

第二、 遵守体育学科特性的原则

体育与健康虽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但体育单列出来确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学校在制定目标时一定要遵守其学科的特性。

体育学科的特性主要有:(1)室外上课且不用课本,但需要场地和器材;(2)学生自由度大难以组织;(3)各年级间上课内容好像都差不多,教学内容庞杂,内容之间难以找到逻辑关系;(4)有理论课但不难,掉几节课后再赶上也不难;(5)在升学中显得不那么重要,好像不太受到领导的重视;(6)体育教师要上课、带操、训练、管体检等工作内容杂;(7)体育对学生的知、情、意等培养作用大而强;(8)体育考核评价的标准很难有效把握尺度等等。签于体育学科具有以上等特性,学校在制定目标时要慎重考虑。目标的制定要利于学科的发展,促进学科的发展,促进体育与健康交叉互补体系的完善。

第三、 遵守目标管理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目标管理模式是属于学校整体教育计划中一个部分,应随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而发展。不能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应。学校应充分考虑各环节的体育活动,充分挖掘教师教与引的潜能,让全体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展现,以欢快地、和谐地、健康地内容和形式自然地去实现学校体育过程目标,让体育课自身改革创新去实现体育评价效果目标,从而实现学校体育总目标。

新课程体育教学第6篇

关键字 新课程;体育教学;素质教育

一、体育教学现状

传统的课程标准,极大程度的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手脚,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只能按照“大纲”、教材内容上课,没有更多的机会结合实际进行教学,全国体育教育现状表现为学生总体的身体锻炼太少,对体育锻炼缺少的欲望和兴趣,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严重滞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能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跟学生很好的打成一片,使得体育教育的效率和质量得不到保证。并且,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差异非常明显,一些偏远的山区连最基本的学生锻炼场地和教学所需要的器材都严重缺乏,根据他们现有的条件,根本无法完成传统体育课程所规定的教学任务的。而比较发达的地区在体育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吃不了苦。学校领导不重视体育教育,家长们也不能理解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时间学习体育,并且由于现在的学生学业越来越紧张,所学的学科越来越多,学习时间越来越紧迫,导致体育运动活动的时间越来越不充足,使体育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困难。所以,改变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迫在眉睫的。发展体育教育就是要以发展学生身心健康为重点,教学方法、手段和内容的选择丰富多采,这正是新课标所期待的。

二、如何进行新课程体育教学

1.强调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强调体育运动的必要性,使学生打心底里真正地理解和认可体育运动对于个人及社会的重要意义,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将体育锻炼真正付诸实践。比如体育运动中的长跑,绝大部分学生觉得这项运动没有任何的“技术含量”,单调、无聊又辛苦,不仅对长跑运动不感兴趣,而且还“畏而远之”,刻意回避。教师针对这一心理,如果只是单单对学生进行教育说服或者强硬态度,并起不到任何作用,甚至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并不是通过说服教育就能激发起来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首先向学生说明长跑运动的好处,在提高人体心肺功能、提升个人意志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心肺功能提高了,也就提高了自身的健康水平;个人意志提升了,也就是提高了克服困难的能力。如果学生能坚持长跑锻炼,得以保持良好的心肺功能和坚强的意志,那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就可以保持充沛的精力,拥有良好的心态,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也为今后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就能以良好的体魄和顽强的意志,肩负重任,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2.教学手段多样化,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随着体育内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必须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明确教师的教学手段必须是为学生身心健康服务、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从实际情况出发,把握好健身体育和终身体育的正确方向,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和多样化,将体育运动项目很好的地运用到体育教学当中来,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来进行选择和运用。所以.教师在运动项目的处理问题上,除了要进行教材化改造外,还要注意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来发挥它的多重功能和其潜在价值。Rinkzhi(2006)指出:“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为学生的终身体育作准备,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情感目标,学生可能是技能型的和知识型的学生,他们可能选择不参与身体活动”。因此,将体育运动技能的教学和培养学生正确体育态度、积极的情感、道德的规范、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的运动技能教学才更有意义和价值。新课程教学要求要“以人为本”,其核心问题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主动学习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的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内心需要和情感体验的现状。例如在《开火车》这一游戏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就是教师告诉学生该怎样做,而新的课改思想是只给学生开出条件,用单脚跳的形式自由组合到达终点。新课程让学生自己去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自身实践,体验失败,然后体会成功,这便是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新课程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跟上时代的脚步。

三、归纳总结

新课程标准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一场大的思想解放,同时也为每一个体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勇于创新,不断的探索新方法,掌握新知识,积累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体现新课标赋予的内涵,充分体现体育育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董军.新课程标准下影响中小学体育教学方法创新因素探析[J].考试周刊,2011,69.

[2]刘春萍.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5,06.

新课程体育教学第7篇

一、旧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1.体育教学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丰富的内容、复杂的对象、多变的环境、多样化的场地器材、固定的时间以及其他多种影响因素,要想在诸多因素影响下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优质高效地达到预定目标,就要对其进行全面细致地安排和巧妙的设计。因此,体育教学设计无论是在体育教学理论,还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历来得到高度重视。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往往把体育教学设计与备课甚至编写教案划上等号,片面追求规范化和格式化,从而使体育教学过程变得有“章”有“序”、有“条”有“理”,教学活动四平八稳,追求教学结果与教学目标的完全吻合。于是许多“目标明确、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的优秀体育课就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设计下产生出来。

2.传统体育教学设计使教与学程式化、机械化、呆板化。

3.传统体育教学设计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旧的体育教学设计关注的是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是学科中心论的产物,这种只见学科不见人的教学背离了教育培养人的神圣使命,把本来应该生动活泼的体育教学活动固定在狭窄的认知注意框框中,只关心体育知识技能教学的程序性和逻辑性,从而也失去了从整体上培养人和教育人的价值。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设计思想分析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课的目的已不是以增强体质,掌握“三基”,接受甄别和选拔为主要目的,而是旨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充分体现体育新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都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应用教学媒体和策划教学过程。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3.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4.教师角色的转变。旧的课程理念下,填鸭式教学,在教学中教师把自己看成了主体,按照固定模式进行教学,缺乏课堂教学中的随机应变能力。在新的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题地位,真正成为“授之以渔”的角色,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建议

1.体育教师是体育设计的执行者、建设者和开发者,应该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设计课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主体性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遵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体育兴趣爱好,选择搭配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