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阳光工程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10-28 17:18:25
阳光工程论文

阳光工程论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 阳光体育运动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C-0015-03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于2006年12月月23日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作出了指示,提出力争用3年的时间,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鼓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本文以广西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广西高职院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具体的发展策略,以促进我国西部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以广西12所具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桂林山水职业技术学院、北海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研究国家阳光体育运动和学生体质健康的文件精神,运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有针对性地了解本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根据论文研究的需要,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并根据体育科研方法访谈提纲的研制方法设计出《广西高职院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的教师访谈提纲》,对15名学院领导、86名体育教师(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12名、讲师42名)和2236位学生进行访谈,访谈内容涉及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现状和对策。调查问卷回收率与有效率达94%以上,利用重测法检验信度,相关系数r=0.83。问卷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可以用于本研究。

二、广西高职院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理论基础不扎实,具体实施研究多,理论构建研究少,对阳光体育的理解缺乏深度

阳光体育是目前一项面对学校体育实际提出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举措,随着阳光体育运动发展,阳光体育的概念、意义的外延在不断地变化。作为这项运动的管理者与实施者,高职院校的领导与教师应当意识到阳光体育理论构建的紧迫性,善于从阳光体育实践中提炼出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的观点,深刻理解阳光体育推广模式、阳光体育发展长效机制。在调查中发现,只有79.3%的学院领导能够理解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尚有8.7%的体育教师对阳光体育运动的理解比较模糊,只有7.8%的体育教师对阳光体育运动进行过理论研究。由于目前基础理论研究的比较薄弱,各高职院校对阳光体育的研究大多局限在现状发展与对策研究领域,研究成果雷同现象较为普遍。

(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情况不理想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是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内容,测试工作的实施决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成效。2011年对12所广西高职院校调查表明,有89.5%的学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但只有81.3%的院校完成数据录入和上报工作。在测试场地方面。9所学校有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专用场地,同时按要求配备专职测试人员与医务工作者。调查发现,47。6%的高职院校在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中存在经费投入不足的现象,12所学院只有6所学院的《国家学生体素健康标准》测试工作量纳入体育教学工作量,在工作计划制定、保障机制等方面做得不到位,导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处于一种临时应急状态。

(三)体育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亟待加强

师资方面,体育教师是高职院校体育运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体育教师对阳光体育运动的理解、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调查发现,由于高职教师年龄层次高低不等,多数教师从中职学校转过高职,在教育和教学理念方面差距大,对阳光体育内涵的理解不一致。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不易于统一监督和要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学生方面,高职院校体育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学生的体育意识不强。受场地、器材等影响,部分学校体育运动的强度和时间难以保证,学生自我锻炼的积极性不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学生热量、脂肪等摄入量过多,食物结构不合理,导致营养过剩、体重超常的情况明显增多。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学生提高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识,增强体育锻炼意识。因此,要全力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应加强教师引导作用,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四)高职院校领导对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舆论氛围营造

阳光体育运动不仅仅是高校一项简单的体育运动,它的成功开展与实施需要通过社会、经济、政治等不同的层面进行人类健康理念的宣传。广西高职院校应发挥自身人才优势与场地优势,多渠道地进行健康理念的正确引导和舆论宣传。调查发现,高职院校普遍认为学校领导的重视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最关键的因素,这个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体育工作的实效。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仅有6所条件比较好的高职院校能够认识到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的重要性,把此项工作作为学校年度体育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在学院领导的正确决策下制定有关实施的文件,将体育工作列入学校年度、学期工作计划中。可见,阳光体育运动实施还需要学校领导更加关心重视。

实践证明,舆论导向和制度管理的结合可以调动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积极性,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组织与监管,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可以大大提升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然而,调查中发现,78%的高职院校没有做好阳光体育的宣传和动员工作,通过浏览12所高职的门户网站,只有3所院校在校园网和宣传栏中进行了文字和图片展览,这明显影响了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的进程,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锻炼观念,从而影响他们掌握科学锻炼的理论知识、方法、技术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阳光工程论文第2篇

摘 要 通过专家访问法、文献整理法等方法,总结当前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经验和教训,结合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概括、分析阳光体育运动的相关理论,以期为阳光体育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指导。研究表明: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已经成为促进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且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制度,更重要的是发展形成了较为实用的评价体系,不仅为其发展绩效的认定提供了保障,而且也为其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导向。虽然其理论发展取得一些可喜的研究成果,但是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仍然面临巨大挑战,表现在:其运行实体的界定,权责划分以及监控体系等等,需要进一步分析论证。

关键词 普通高校 阳光体育运动 理论 实践

一、引言

2007年4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近4年来,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在发展形式上,已基本融入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配合学校体育改革,阳光体育运动已经发挥出了本身的作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参与体育,而且还对学校体育发展模式和改革动力的探寻,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有效路径。阳光体育运动不仅被学生大范围的认可和接受,在非学生群体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

二、研究目的

对当前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实际状况做出客观真实的描述,总结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经验和教训,在此基础上,分析概括阳光体育运动发展的理论,以期进一步指导其实践。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离不开管理,其管理体制的分析和构建是理论建设的重点内容;同时,其监督体系和评价体系也是构成阳光体育运动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进而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趋势作出分析和探讨。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整理法

检索中国期刊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博硕论文数据库等网站和数据库,会议论文集、新闻报刊,访问相关网站,并查阅超星图书馆等网上图书资料,进行认真研读、分析、概括与总结。

(二)专家访谈法

在2010年教育部直属高校阳光体育运动高层论坛、教育部直属综合大学阳光体育展示会等学术会议和陕西省阳光体育运动专项督察评估期间,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学者、体育界专家等,就阳光体育运动发展征询意见和建议。

四、研究对象

本文以教育部直属综合性重点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状况为研究对象,以各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理论建设及其实践中遇到和发现的问题为重点。为了确保研究对象的有效性,特别选择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长安大学、新疆大学、云南大学等24所高校,分析他们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中具有共性的理论经验总结,完善具有个性的而且有效地发展措施,为本文的理论构建提供保障。

五、研究内容

(一)对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认知

阳光体育运动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或者是一次活动,笔者认为,这是党和政府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从建设人才强国的国家战略目标出发做出的重大部署,是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结构变革、经济社会发展方式面临深刻改革时期,教育领域由数量发展向质量、效益和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对我国新时期教育事业规划的一次完善和有效补充。

高校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发展现状表明:第一,各高校认真组织落实中央七号文件,基本上都成立了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真正把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作为学校体育事业的重要工作来抓,杜绝了面子工程,形式主义的陋习。第二,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已经初具规模,充分利用了学生社团、组织了校园有生力量,使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基本达到每天一小时,充分发挥体育竞赛活动的杠杆作用,使学生能够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走进大自然。第三,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能够和学校体育教学相互融合,发挥两者相互协作的功能。逐渐形成了以体育课程为主,进行技术技能学习的主战场,以阳光体育运动为锻炼体质、练习技能的主战场,两者的相互结合,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第四,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形式灵活多样、途径有效,充分发挥学生体育骨干作用的同时,还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实施与阳光体育活动相联系,以此为导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将体育文化节日、论坛活动等宣传性的活动组织发展起来,不仅能够鼓励学生体育骨干参与赛场,还能够有效调动学生非体育骨干投入活动中来,基本达到了让大多数人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

基于上述情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第一,阳光体育运动是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高层的发展规划,还是基层的工作任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和支持。阳光体育运动发展的规模不断扩大,其影响程度不断纵深,应从战略高度把握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方向,即阳光体育运动要以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为根本目的。第二,阳光体育运动可以和体育课程协调发展,并且是巩固体育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体育课程是保障学生掌握体育技术技能的重要基础,也是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的核心,当前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但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效果的保障还缺乏有效手段,而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有效地巩固了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两者存在先天性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学生学习掌握体育技术技能角度上讲,体育课程是主战场,阳光体育运动是辅助战场;从学生锻炼体质、发展自我的角度上将,阳光体育运动是主战场,体育课程是辅助战场,两者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双双战场”,应该大力发展,深入发展,重点发展。第三,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已经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相互融合,以《标准》实施为导向,有效引导阳光体育运动发展。通过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使学生对自我能够较为全面、客观地角色定位。充分发挥体质测试的激励作用,淡化测试的诊断和评定,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我锻炼、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状态。

(二)阳光体育运动的管理体系

阳光体育运动的管理体系是阳光体育运动管理制度,权责划分和运行模式的总和。阳光体育运动的管理制度是开展活动的基础保障,也是阳光体育运动成熟发展的标志。当前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形式主要是以分管学校体育的校领导为核心构成的发展模式。其运行特点:第一,建立学校有关职能部门、院系与体育部门之间的体育工作机制,统筹协调解决学校体育工作中的重要问题。第二,将体育工作业绩纳入考核序列。要求学工部门把院系学生体育工作纳入年终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对体育工作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对《标准》测试情况向院系进行通报,并在学校的各项评优活动中实行投票否决。第三,学校计划安排具体活动。学校每年将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指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的体育活动,努力改善学生身体形态和机能,提高运动能力,达到体质健康标准,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对达到合格等级的学生颁发“阳光体育证章”,达到优秀等级的学生颁发“阳光体育奖章”,增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荣誉感和自觉性。第四,各执行部门的协调运作。各院系要负责自己学生的各项管理工作;体育部门要担负学生锻炼的技术指导工作;团委要承担各院系学生实际参与情况的评定工作;教务处要合理地安排体育课程和学生作息制度等,尽可能做到下午7、8节课不安排学生上课或少安排学生上课,并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使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次课外体育锻炼;体育部门要合理地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的体育比赛,在安排上做到月月有赛事,周周有比赛,天天有活动,营造校园锻炼氛围,激发学生锻炼的热情;各项体育协会要合理开展各类体育活动;各院系要因地制宜地经常开展以年级、班级为单位的学生体育活动,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丰富学生课余文体生活。

(三)阳光体育运动的监督保障体系

阳光体育运动的监督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构建以学校领导为责任人的监督制度,学生体质状况的变化直接反应学校分管体育工作领导的绩效,而不是仅仅监督体育工作执行部门的工作情况。监督工作的核心是权责划分的明确具体,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涉及多部门的合作和协调,少部分学校只有体育部门一家独撑大局,难以形成有效监督体制,对将来的发展是不利。在当前体制下,阳光体育运动的监督工作应是谁负责、谁监督。二是,构建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的安全制度和活动伤害保险机制。通过制度的完善和保险机制的引入真实保障学生的身心安全,特别是当前情况,如何使学生安全地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已经成为阳光体育运动发展的瓶颈。三是,学校专门成立“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大学生体育活动宣传报道组,围绕体育活动展开情况全面的宣传报道工作,在校园网、校广播台、校园宣传栏、校报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体育活动及体育赛事的有关报道,使学校上下人人知晓,共同监督。定期上报学院在活动和比赛中的好人好事、赛事进展情况、竞赛成绩等。达到人人关注,主动参与的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阵地,高校体育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环节,积极贯彻落实“中央七号文件”精神,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要认真贯彻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教育指导思想,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已近4年的时间,已经成为颇具规模的运动品牌。无论是从运行模式、发展机制,还是监督保障、评价绩效等都已经形成具有制度化保障的有效体系。阳光体育运动将会向着科学化发展,不断将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引入阳光体育领域,丰富其内容,保障其运行。再者,阳光体育运动还会向着公益化发展,学生范围内的活动不宜商业化、应加强其公益性,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阳光体育运动发展将会呈现联盟化,地域组织突出化,地域文化范围内的竞赛体制也是促进阳光体育运动发展的有效手段。

(二)建议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的意见》精神,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响应“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倡议,大力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不断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保证学生每天一时间的课外体育锻炼,促进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不仅需要制度保障,更需要资金支持。建议将学校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阳光体育发展的基础保障来抓的同时,重点开发现有场地的利用率;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全面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以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继续加强和完善阳光体育运动发展规划,统筹当前和长远,把握好政策实施的重点、力度、节奏,既要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又要切实推进深层次矛盾的化解,为阳光体育运动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Z].教体艺[2006]6号.2006.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Z].中发[2007]7号.

[3] 周济.推进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创体育工作新局面[R].2008.5.12.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Z].中发[2002]8号.2002.7.

阳光工程论文第3篇

[关键词]独立院校 “阳光体育工程” 实施状况 吉林省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112-01

一、研究目的

在吉林省独立院校开展“高校阳光体育工程”对学校体育工作来说,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学校体育相关的各个组成部分形成的一个整体系统。体育课教学、课外有组织的体育活动、课外无组织自发练习体育活动、学校组织的体育赛事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相互依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落实“高校阳光体育工程”体系。这样在高校校园内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高校阳光体育工程”系统。在增加体育人口的同时,也更好地落实了“高校阳光体育”的精神。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高校领导的重视程度

学校领导往往对安全问题的担心,在学校开展体育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意外伤害状况,一旦出现意外,因现阶段关于体育意外伤害的法规不是很明确,很难处理相关的伤害赔偿问题。因此,学校领导主观意愿上不愿意开展体育活动,即便开展了体育活动,也是将一些对抗性强、风险性高、竞技性强的体育项目取消,这样就客观地抹杀了一些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不利于“阳光体育工程”的开展,也会对各独立院校落实“阳光体育工程”造成困难。

(二)高校体育教师的重视程度

体育教师是开展“阳光体育工程”最直接的参与者之一,也是“阳光体育工程”的策划者、组织者及执行者。因此,教师应明确自身职责,担负起自己应承担的光荣而伟大的职责。“阳光体育工程”在大学校园里是一系统的工作。体育教师应将全校所有的体育活动看成一个相互支撑、相互依存的整体,课堂教学内容要为学校开展“阳光体育工程”服务。在课堂上的体育教学内容要丰富多彩,应及时开展新兴体育项目、娱乐性强体育项目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体育课堂上激发大学生学习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

(三)高校学生的重视程度

在校大学生是“阳光体育工程”能否顺利开展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也是直接参与者之一。调查发现,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普遍参加体育活动锻炼的意识不强,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体质问题已经到了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程度。大学生现阶段主要状况分为几类:在大学阶段认真学习,为毕业之后考研和就业做准备;整日上网、玩游戏,消磨大量时间。由于都是独生子女,家里的劳动都由父母做,生活方式由“静”代替了“动”。再加上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造成了现阶段大学生身体体质普遍较差,结果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也没有认识到自身体质所存在的问题。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吉林省各独立院校学生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整体身体素质偏低,各学校领会“阳光体育工程”精神不够,落实“阳光体育工程”力度不足。因此,在各独立院校开展“阳光体育工程”是当务之急。综合上面的研究,在独立院校开展“阳光体育工程”活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但经过独立学校各级领导重视,体育教师及各部门老师的积极配合,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我们一定能实现教育部所倡导的“阳光体育工程”工程,为实现提高所有学生的身体素质的目标做出扎实的贡献。将“阳光体育工程”与学校工作相结合,将“阳光体育工程”中的体育工作上升到理论层次,将学校的体育工作系统化、整体化。将体育课堂教学存在课外体育活动、学校组织的传统赛事,甚至包括学生离校后的社会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联系起来,使学校的体育工作整体上一个台阶。

(二)建议

各高校应从上层到基层都重视“阳光体育”,认真阅读相关文件及精神,努力开展“阳光体育”相关工作,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好的运动氛围,让学生学会运动、喜欢运动,真正做到“天天运动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

【参考文献】

[1]王安平.论全民健身计划中的学校体育[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9(09).

[2]王京琼.对湖南省高校体育俱乐部现状与发展的研究[J].高校体育,2001(01).

[3]吴明深.大学生体育俱乐部管理初探[J].体育学刊,2002(11).

阳光工程论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推进策略

 

1 前言

1.1研究背景

“阳光体育运动”的出台,体现的是国家对青少年的关心和负责。我们有些学校打着为学生负责的旗号,却只管学生文化成绩好坏和学校升学率的高低,其实质则是为了学校知名度,为了校领导的政绩。学校教育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现在,也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学生各项身体素质的发展都有一个敏感期,错过了这个敏感期再去锻炼,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青少年时期缺乏应有的锻炼,体弱多病,也许后果还未能显现,但今后就业和工作时,就会为身体健康问题所拖累,没有健康的体魄做保障,一切都将是空谈。我国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工程”,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是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未来大计。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阳光体育的抓手作用,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大力宣传健康理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提高青少年学生对健康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和体育行为体育论文,引导青少年学生改善生活方式,使体育成为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高等学校是实施阳光体育工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大学时光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阶段,是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刻,也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掌握技术技能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学生的可塑性很强,通过实施阳光体育工程,对于养成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进入大学校园后,作业、升学等压力要比中学生小得多,大学生有不少的空余休闲时间,对于实施阳光体育工程很有优势。

南京是高校密度较高的省份之一,对南京高校实施阳光体育工程的情况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全国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现状。通过对南京高校实施情况的调查,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分析原因,进而分析比较,提出相关的建议和策略。以为高等学校进一步提高阳光体育运动的质量起到参考作用怎么写论文。

1.2研究现状

“阳光体育”这个概念是在2006年提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至今不到5年的时间,时间尚短。对阳光体育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亦不丰硕。通过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筛选、分类,阳光体育的研究现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特点:

1.3研究目的

1.3.1调查现状:调查南京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

1.3.2研究策略:深入领悟文件精神,为更好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供政策措施。

1.3.3促进学校体育工作:以阳光体育运动为切入点,有效促进学校体育工作更进一步。

1.3.4推进素质教育: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为突破口,深入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分层抽样法,从普通高等院校中选取8所学校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关于阳光体育运动的文献以及国外的相关研究,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借鉴其研究方法和已取得的成果。

查阅网上社会各界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看法,尤其学生对“阳光体育”的心声,了解他们对阳光体育运动的意见和建议。

2.2.2问卷调查法

问卷主要就学生对“阳光体育”的认识、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情况等方面来设计。选取南京大学等8所院校,每校随机选取100名学生发放问卷,共发问卷800份,回收741份,回收率92.6%,其中有效问卷698份,有效率94.2%。

2.2.3观察法

对上述8所学校进行实地考察体育论文,主要考察各校的体育场馆情况、各校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修建的场地和学生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情况。

2.2.4访谈法

与8所院校体育部领导或老师,了解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制定的制度、采取的措施以及近三年学生健康体测的数据。

2.2.5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运用Excel2003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并根据得到的数据进行了表格绘制和图表制作。

2.2.6逻辑分析法

在研究过程中将采用归纳、演绎、类比、综合分析等逻辑方法,对所取得的数据和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政策、文件进行较深入的探讨,推导出相应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而科学的建议。

3结果与分析

3.1“阳光体育”的内涵

“阳光”代表青春、活力与健康,“阳光体育”并不是代表在阳光下的运动,而是代表学生青春活力而积极的体育锻炼,因此“阳光体育” 并不单纯指某项运动,而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阳光体育运动,就是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享受阳光的温暖,享受运动的快乐,让运动给学生带来快乐、带来健康。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目的就是要通过“阳光体育”的抓手作用,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要把“阳光体育”作为一个品牌来推广,把“阳光体育” 品牌做广做响,让“健康第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我运动,我快乐”等口号深入人心,品牌追求的不是经济效应,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健康。

3.2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

3.2.1扭转学生体质下降

2005年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查状况令国人担忧,青少年的体质与健康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要求广大青少年走向运动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地参与到锻炼中,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这必将提升我国青少年的体质与健康水平。青少年要了解体育的作用和功能,要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清楚地意识到体育锻炼不但是自己的权利,而且是自己义务。

3.2.2关系到青少年一代健康和民族康强

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关系到每一个学生、家庭的切身利益和幸福,关系到国家的教育质量和人力资源水平,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这句名言鲜明地指出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体育论文,国家的基石。通过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切实提高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水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3.2.3推动学校教育和体育的改革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来保障,给学校体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机遇是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学校体育了,对学校体育的投入加大了,学校体育工作的空间更大了;挑战是能不能抓住这次机遇,关键在于体育工作者要适应时代的趋势,对自己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改变现有的教学和管理的方法与手段,大胆创新,不断充电学习,努力完善自己知识结构,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开创学校体育工作的新局面。

3.2.4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推进素质教育。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有不同的看法怎么写论文。比如知识掌握的难度,学生的学习尺度,众说纷纭。而大家对体育的认识容易统一,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比较容易认同,因为孩子喜欢体育活动,家长不会反对孩子参与体育锻炼,社会各界都会支持。因此要把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体育运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也能得到大家的共识。

3.2.5促进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

与竞技体育相比,我国群众体育相对落后。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体育成了全社会的焦点,运动成了全社会的时尚,健康成了全社会的目标,这必将在全社会营造良好体育锻炼氛围,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运动”的局面,将群众体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4结论

4.1阳光体育运动在南京高校广泛启动

南京各高校都积极响应了号召,举行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启动仪式和两次冬季长跑活动的起跑仪式,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

4.2阳光体育运动促进了南京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体现了领导人对青少年体质的关心,反映了党对体育工作的重视。学校体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阳光体育运动促进了高校体育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

4.3健康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阳光体育运动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为宗旨。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以来,通过一定的宣传,“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思想正渐渐被接受和采纳,健康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4.4学校对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优劣的关键在学校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体育论文,尤其在现行的体制下,领导重视的作用更显突出,调查发现各学校对阳光体育运动普遍不够重视,开展有关阳光体育活动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或被动响应文件的精神,对如何持续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学校漠不关心,没有相关制度予以保证。

4.5师生对阳光体育运动认识不够深入

阳光体育运动是什么,在调查中发现,许多老师和学生对此存在疑惑,有些人认为阳光体育就是课外体育活动,还有人认为阳光体育运动就是单纯一项活动,阳光体育运动属于学校体育范畴,“阳光体育”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

4.6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体系不够完善

如何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调查发现,学校无从下手,还没有形成系统的阳光体育体系,阳光体育运动系统包括:阳光体育的宣传、冬季长跑活动、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质与健康测试、阳光体育的组织领导。

4.7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有待加强

制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场地器材的不足,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这个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必须使体育场馆的建设与招生规模同步,这个硬件条件能否解决,直接影响阳光体育能否顺利开展。当前要加快体育场馆的建设,改善体育锻炼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邓雷,杜遥捷《对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理性思考》[J].时代教育2008,8:70-71

[2]刘海元,袁国英《关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若干问题的探讨》[J].体育学刊,2007,8:35-38

[3]李振聪《阳光体育,让校园活起来》[J].中国学校体育2007,4:56-57

[4]王明立《“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与普通高校体育新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构建》[J].体育与科学2008,5:68-72

阳光工程论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推进策略

 

1 前言

1.1研究背景

“阳光体育运动”的出台,体现的是国家对青少年的关心和负责。我们有些学校打着为学生负责的旗号,却只管学生文化成绩好坏和学校升学率的高低,其实质则是为了学校知名度,为了校领导的政绩。学校教育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现在,也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学生各项身体素质的发展都有一个敏感期,错过了这个敏感期再去锻炼,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青少年时期缺乏应有的锻炼,体弱多病,也许后果还未能显现,但今后就业和工作时,就会为身体健康问题所拖累,没有健康的体魄做保障,一切都将是空谈。我国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工程”,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是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未来大计。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阳光体育的抓手作用,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大力宣传健康理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提高青少年学生对健康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和体育行为体育论文,引导青少年学生改善生活方式,使体育成为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高等学校是实施阳光体育工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大学时光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阶段,是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刻,也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掌握技术技能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学生的可塑性很强,通过实施阳光体育工程,对于养成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进入大学校园后,作业、升学等压力要比中学生小得多,大学生有不少的空余休闲时间,对于实施阳光体育工程很有优势。

南京是高校密度较高的省份之一,对南京高校实施阳光体育工程的情况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全国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现状。通过对南京高校实施情况的调查,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分析原因,进而分析比较,提出相关的建议和策略。以为高等学校进一步提高阳光体育运动的质量起到参考作用怎么写论文。

1.2研究现状

“阳光体育”这个概念是在2006年提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至今不到5年的时间,时间尚短。对阳光体育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亦不丰硕。通过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筛选、分类,阳光体育的研究现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特点:

1.3研究目的

1.3.1调查现状:调查南京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

1.3.2研究策略:深入领悟文件精神,为更好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供政策措施。

1.3.3促进学校体育工作:以阳光体育运动为切入点,有效促进学校体育工作更进一步。

1.3.4推进素质教育: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为突破口,深入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分层抽样法,从普通高等院校中选取8所学校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关于阳光体育运动的文献以及国外的相关研究,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借鉴其研究方法和已取得的成果。

查阅网上社会各界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看法,尤其学生对“阳光体育”的心声,了解他们对阳光体育运动的意见和建议。

2.2.2问卷调查法

问卷主要就学生对“阳光体育”的认识、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情况等方面来设计。选取南京大学等8所院校,每校随机选取100名学生发放问卷,共发问卷800份,回收741份,回收率92.6%,其中有效问卷698份,有效率94.2%。

2.2.3观察法

对上述8所学校进行实地考察体育论文,主要考察各校的体育场馆情况、各校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修建的场地和学生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情况。

2.2.4访谈法

与8所院校体育部领导或老师,了解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制定的制度、采取的措施以及近三年学生健康体测的数据。

2.2.5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运用Excel2003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并根据得到的数据进行了表格绘制和图表制作。

2.2.6逻辑分析法

在研究过程中将采用归纳、演绎、类比、综合分析等逻辑方法,对所取得的数据和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政策、文件进行较深入的探讨,推导出相应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而科学的建议。

3结果与分析

3.1“阳光体育”的内涵

“阳光”代表青春、活力与健康,“阳光体育”并不是代表在阳光下的运动,而是代表学生青春活力而积极的体育锻炼,因此“阳光体育” 并不单纯指某项运动,而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阳光体育运动,就是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享受阳光的温暖,享受运动的快乐,让运动给学生带来快乐、带来健康。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目的就是要通过“阳光体育”的抓手作用,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要把“阳光体育”作为一个品牌来推广,把“阳光体育” 品牌做广做响,让“健康第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我运动,我快乐”等口号深入人心,品牌追求的不是经济效应,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健康。

3.2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

3.2.1扭转学生体质下降

2005年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查状况令国人担忧,青少年的体质与健康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要求广大青少年走向运动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地参与到锻炼中,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这必将提升我国青少年的体质与健康水平。青少年要了解体育的作用和功能,要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清楚地意识到体育锻炼不但是自己的权利,而且是自己义务。

3.2.2关系到青少年一代健康和民族康强

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关系到每一个学生、家庭的切身利益和幸福,关系到国家的教育质量和人力资源水平,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这句名言鲜明地指出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体育论文,国家的基石。通过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切实提高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水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3.2.3推动学校教育和体育的改革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来保障,给学校体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机遇是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学校体育了,对学校体育的投入加大了,学校体育工作的空间更大了;挑战是能不能抓住这次机遇,关键在于体育工作者要适应时代的趋势,对自己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改变现有的教学和管理的方法与手段,大胆创新,不断充电学习,努力完善自己知识结构,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开创学校体育工作的新局面。

3.2.4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推进素质教育。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有不同的看法怎么写论文。比如知识掌握的难度,学生的学习尺度,众说纷纭。而大家对体育的认识容易统一,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比较容易认同,因为孩子喜欢体育活动,家长不会反对孩子参与体育锻炼,社会各界都会支持。因此要把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体育运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也能得到大家的共识。

3.2.5促进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

与竞技体育相比,我国群众体育相对落后。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体育成了全社会的焦点,运动成了全社会的时尚,健康成了全社会的目标,这必将在全社会营造良好体育锻炼氛围,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运动”的局面,将群众体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4结论

4.1阳光体育运动在南京高校广泛启动

南京各高校都积极响应了号召,举行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启动仪式和两次冬季长跑活动的起跑仪式,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

4.2阳光体育运动促进了南京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体现了领导人对青少年体质的关心,反映了党对体育工作的重视。学校体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阳光体育运动促进了高校体育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

4.3健康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阳光体育运动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为宗旨。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以来,通过一定的宣传,“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思想正渐渐被接受和采纳,健康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4.4学校对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优劣的关键在学校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体育论文,尤其在现行的体制下,领导重视的作用更显突出,调查发现各学校对阳光体育运动普遍不够重视,开展有关阳光体育活动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或被动响应文件的精神,对如何持续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学校漠不关心,没有相关制度予以保证。

4.5师生对阳光体育运动认识不够深入

阳光体育运动是什么,在调查中发现,许多老师和学生对此存在疑惑,有些人认为阳光体育就是课外体育活动,还有人认为阳光体育运动就是单纯一项活动,阳光体育运动属于学校体育范畴,“阳光体育”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

4.6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体系不够完善

如何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调查发现,学校无从下手,还没有形成系统的阳光体育体系,阳光体育运动系统包括:阳光体育的宣传、冬季长跑活动、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质与健康测试、阳光体育的组织领导。

4.7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有待加强

制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场地器材的不足,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这个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必须使体育场馆的建设与招生规模同步,这个硬件条件能否解决,直接影响阳光体育能否顺利开展。当前要加快体育场馆的建设,改善体育锻炼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邓雷,杜遥捷《对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理性思考》[J].时代教育2008,8:70-71

[2]刘海元,袁国英《关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若干问题的探讨》[J].体育学刊,2007,8:35-38

[3]李振聪《阳光体育,让校园活起来》[J].中国学校体育2007,4:56-57

[4]王明立《“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与普通高校体育新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构建》[J].体育与科学2008,5:68-72

阳光工程论文第6篇

关键词 光伏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64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26-0031-04

随着全球性常规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供给的日益紧缺以及环境污染和气候变暖问题的日益严峻,开发新型替代能源已刻不容缓。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新能源,太阳能光伏发电则是一种零排放且能够规模应用(独立发电及并网发电)的能源技术,其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据欧盟联合研究中心预测[1],太阳能光伏发电在21世纪将替代常规能源,而且将成为世界未来主要能源供应的主体,到本世纪末太阳能发电量将占全世界发电总量的70%。

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迅猛,自2007年起就一直位列世界光伏制造大国的首位。然而,与之不相适应的是光伏专业人才紧缺,尤其是从事实际光伏产品制造、光伏系统的使用和维护检修等生产应用领域的技能型人才非常匮乏。相关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光伏产业产值超过3000亿元,从业人数超过30万人。预计未来3~5年,我国光伏产业年产能的增速有望超过35%。由此推算,国内光伏企业人才需求量巨大。

一、光伏专业及其人才培养现状

由于太阳能光伏发电是在2000年以后才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太阳能光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我国也是近几年才得到快速发展。因此,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太阳能光伏专业都是一个全新的专业。目前,国外仅有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设立了专门的光伏与可再生能源工程学院,并开设了光伏与太阳能本科专业。国内少数重点大学(如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虽然成立了与光伏材料研究相关的研究所,但主要培养博士与硕士层次研究型人才。国内其他大学一般是在原有专业基础上设立太阳能光伏方向,如山东建筑大学在建筑学专业下设立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方向,河北科技大学在应用物理专业下设立太阳能光伏方向,南昌大学在材料物理专业下设立光伏发电技术方向,江西科技学院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下设立太阳能光伏工程方向,江西新余学院则专门开设了专科层次的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专业。

与传统专业相比,目前我国应用型光伏专业开办时间比较短(普遍仅有2~3年时间),人才培养还处于摸索阶段。

二、“两平台+能力模块”人才培养模式概况

“两平台”是指在课程体系中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两个平台。“两平台”内设置的课程相对稳定,其作用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育、基本技能训练和基本应用能力培养。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平台由学校层面统一协调管理,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为学生奠定素质基础;而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以专业所属院(系)管理为主,强调与专业交叉、融合,拓宽专业口径,以满足多个专业方向的需要。

“能力模块”是指在课程体系或实践教学环节中设置多个课程组合或实践教学环节组合,形成多个教学模块,其作用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专业技能训练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能力模块”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核心,注意与毕业设计紧密结合,设置系列专业方向课程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训练,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能力模块”属于专业教育内容,由专业所属院(系)设置并管理,以利于各院(系)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与专业特点设置“模块”并组织教学,其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针对性,可以随社会需求进行相应调整。

三、基于“两平台+能力模块”的光伏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特色

以江西科技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太阳能光伏工程方向)本科专业建设为例。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既不同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所培养的理论型人才,也不同于职业性院校所培养的实用性技能人才。其不仅要掌握现代社会生产、建设与服务一线从事管理和直接操作的各种高级技能,还应具有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即具有设计和开发能力[2]。基于此,学校将光伏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立足于区域经济的行业发展,培养具备太阳能光伏工程方面知识和设计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线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课程体系设计

基于“两平台+能力模块”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对光伏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构建,如图1所示。

光伏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包括社会能力、专业理论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三个方面。

社会能力的培养依托文化基础课程,包括英语、数学、计算机基础、物理、人文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良性竞争能力、职业道德能力、健康心理能力以及人际交往协调能力等。社会能力培养一般安排在第一学年。

专业理论能力的培养依托专业理论课程,包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力学及工程材料、电工电子基础及实习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机械加工设计能力以及电子电工基本操作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工程理论素养,为后续光伏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专业理论能力培养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

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依托专业技术课程,包括太阳能电池材料、硅片加工技术、材料物理导论、半导体物理学以及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施工及应用等课程,主要培养光伏材料制备能力、光伏电池加工能力、光伏电池性能检测能力和光伏系统设计及应用能力,具备这四大能力的光伏专业人才,可以在生产一线从事生产制造、设计、质量控制、产品检测及产品服务等工作。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一般安排在第三、第四学年。

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强调将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有机结合,使学生“精专”与“博通”并举。因此,在理论课程知识方面强调“实基础”。所谓“实”,是指实在、实用,即基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3]。在课程内容上,从光伏产业需要的知识能力出发,对课程进行适当整合、精简处理。例如,可以对《材料物理导论》和《半导体物理学》中内容接近的部分进行整合,对教材中出现的大量不易理解的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简化。创新教学手段,综合利用各种方法进行引导,以“用”导“学”,以“用”促“学”。如利用多媒体将光伏材料的制备、太阳电池的加工、光伏系统的设计及应用等知识点以图片和视频的案例形式展示给学生,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太阳能光伏专业作为新兴特色专业,目前缺乏现成的、公开出版的、具有针对性的教材。为避免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光伏专业教材开发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聘请在光伏企业有工作经历的工程师授课,把企业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及时反映到课程中来;二是专业教师根据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特点,编写教材。

(三)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从江西科技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太阳能光伏工程方向)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构成及学分比例(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其实践教学课时占总教学课时的比例达33.2%,其中,集中实践环节的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达到17.22%。实践教学主要在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完成。

在光伏专业学科基础实践课程中,主要是电子电工实训和数控加工实训。电子电工实训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选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常用接线与电工线路布线、印制电路板设计与制作及电子产品的装配与调试等电工电路基本技能。数控加工实训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金工实训、数控工艺及加工程序的编制、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实训、数控加工仿真实训及加工中心实训等机械加工基本技能。电子电工实训和数控加工实训主要是为后续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施工及光伏电池加工封装实习打下基础。

在光伏专业技术能力模块实践课程中,校内实验实训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太阳能电池工艺及性能实验室完成太阳能电池串焊、太阳能电池电特性(如太阳电池的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填充因子、转换效率等)检测等训练;二是在太阳能光伏系统实验室,完成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组装以及各部分(如蓄电池、控制器、逆变器等)的使用、维护训练;三是在光伏发电模拟系统实验室完成LED光伏照明系统、光伏物联网气象站、光伏充电器、光伏屋顶系统、新能源汽车系统等应用实验。条件允许的学校甚至可以组建达到一定发电规模的光伏太阳能发电站,不但为实验室提供能源,还可以作为实训基地来使用,让学生参与一些管理、维护和检修工作。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对于光伏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十分必要。首先,可以解决学校实验室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因为一条光伏生产线(尤其是偏中上游的晶体硅太阳电池材料生产线)的投入成本巨大(均在亿元以上),学校不可能建设一条完整的生产线供学生实训。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可以满足学生认识实习(如硅材料的提纯、硅棒的拉制等)和生产实习(如硅棒及硅锭的切片、PN结的形成、减反射膜的蒸镀、金属电极的制作、太阳电池片的层压封装等)的需要,从而使学校可以集中精力建设投资相对较小的太阳能电池性能测试实验室及光伏系统应用实验室。其次,学校可以定期派送校内专任教师到合作企业锻炼,促进学校“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最后,可以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因为光伏专业的就业面窄,毕业生的就业选择相对较少,校企合作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如江西科技学院在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及江西晶科能源有限公司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双方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学生在订单企业顶岗实习和就业。

参考文献:

[1]Waldau A J.A European Roadmap for PV R&D [C].3nd World Confe- rence on Photovoltaic Energy Con- version,Osaka:2003.

[2]贾慧敏,赵艳芳,李珍.面向市场设专业变中求新建特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7):31-32.

[3]汪禄应.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J].大学教育科学,2005(2):42-44.

Analysis on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of Photovoltaic Specialty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GUO Lian-gui,ZHANG Hong-tao,ZHOU Qing,ZENG Yu

(Jiangxi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chang Jiangxi 330098,China)

阳光工程论文第7篇

关键词: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太阳能工程;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创新实验;课程思政

1引言

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作为农业工程领域下辖的七个二级学科之一,是我国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学科。由于专业的针对性不强、农业产业发展缓慢以及一些学生对从事农业领域工作的偏见,因此该专业较少有高校开办且均由农业类大学设立。随着传统化石能源危机和全球范围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越发突出,以及“双碳”背景下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现代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该专业将在低碳化农业及“新能源+新农村”的建设进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1]。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环保的可再生能源(5%的太阳能相当于世界能源需求的50倍),将其应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是缓解甚至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的根本途径[2]。近年来,结合我国能源产业结构改革,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光热利用得到了广泛推广,从而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作为农业工程领域中与能源利用紧密相关的专业,设立太阳能工程课程对确保整个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完整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河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在农业工程领域的学科特色,对太阳能工程课程的内容设置、课程思政建设、课堂教学改革、课后创新实验建设及考核方式多样化等环节进行探讨,从而实现对现有课程的改造与提升,满足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

2太阳能工程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材针对性弱。由于太阳能工程技术涉及学科众多,因此太阳能工程课程的教材选择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目前有关太阳能利用技术的教材较多。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有些教材主要围绕光伏发电技术而展开,有些教材则是针对光热发电技术来阐述,但已有的教材主要集中于太阳能在工业及高端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偏离了农业类大学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因此缺乏适用于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的优质教材。(2)课程实验设备匮乏。完善的配套课程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堂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3]。目前尚没有企业开发针对太阳能光热转换和光伏发电的课堂配套实验设备,已有的实验平台存在体积大、可移动性和操作性弱等问题,导致实验教学不能有效融入课堂教学过程。(3)辅助教学资源较少。辅助教学资源是指可以丰富和强化教学过程的各类素材,如工程案例影视介绍、系统运行原理动态解析、复杂仪器的分解等教程。目前缺乏太阳能应用于农业工程领域的教学资源,从线上线下可以查阅搜集到的可用素材非常有限,且大部分素材为企业产品的宣传视频,不适用于课堂教学。教师只能采用文字描述或静态图片加文字注释的模式进行教学,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活跃度较低。(4)考核形式单一。在义务教育阶段,主要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通过试题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到了大学后亦是如此,考试内容教材化、考试题型标准化、考核方式单一化以及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凸显[4]。特别是大学生在脱离了家长和教师的约束后,容易出现迟到、旷课、逃学等问题,严重者甚至出现大面积挂科、拿不到学位证书的情况。

3太阳能工程的课程建设

培养目标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是影响课程内容设置的两个主要因素。在培养目标方面,要满足社会的需求且形成专业特色。我校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立足于农业大省河南,历经了近四十年的发展,成为部级特色专业,在农村清洁能源利用如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氢/沼气)、粮食干燥和太阳能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开设的相关课程主要包括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沼气工程、生物质能工程、节能原理、能源与环境、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工程等。太阳能工程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太阳能利用对新农村建设和低碳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用专业的理论和方法处理农村能源相关领域需求要素之间的关系,最终运用所学知识对农业工程领域太阳能利用工程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和设计,使学生成为绿色农业工程方面的建设者、低碳农业生产技术的开拓者,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在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方面,由于太阳能工程课程涉及光学、传热学、热力学、材料学、电子学以及环境学、地理学等多种学科,因此需要科学合理地设计先导课程,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课程知识,避免教学过程出现知识点错乱穿插及重复讲授等问题。可以参考现有的太阳能利用相关优秀教材、专著以及结合我校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特色,加工整理自编讲义。教学内容包含五部分:第一部分,对太阳能的概述。使学生了解太阳能的特点、资源分布、利用方式和现状、太阳辐射计算等,掌握太阳常数、大气质量和太阳辐照度等基本概念。第二部分,首先介绍太阳能光热转换原理,通过常见的太阳能集热系统,使学生掌握与太阳能有关的热传导问题如导热、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等,然后介绍常见的集热器如平板式、真空管式、槽式、塔式集热器以及新型的菲涅尔式聚光集热器的结构和原理。第三部分,利用太阳能空调系统使学生掌握太阳能制冷的物理原理和常用方式,包括吸收式制冷、吸附式制冷及喷气压缩式制冷等,并能够通过工程热力学知识对常见的太阳能制冷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及性能评价。第四部分,通过简单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使学生掌握光伏发电系统的构成、原理以及光伏系统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了解光伏发电系统的分类及制造。第五部分,介绍太阳能利用技术的具体应用实例,即太阳能复合系统在农村能源领域的应用,如农村家用太阳能光伏发电、供热与空调集合系统(光伏屋顶),农业建筑(新型太阳能生态农业大棚)一体化太阳能光伏光热技术系统[5],太阳能光伏/光热耦合生物质的分布式能源系统等。结合具体的农业工程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太阳能热电冷联供系统的常用形式、系统设计方法和系统运行控制策略等。

4太阳能工程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4.1加强课程思政环节

高等教育是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其不仅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肩负着培育学生的思想品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等职责。大学课堂是实施人才培养和落实立德树人的主战场,有效地把课堂知识讲授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是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7-8]。太阳能工程作为新兴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产业,与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息息相关。可以通过介绍行业内有着突出贡献的人物如获得2020年太阳能热利用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的葛新石教授以及因发明渐变铝氮/铝太阳能选择性吸收涂层技术而取得太阳能热利用技术重大突破的殷志强教授,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通过介绍光伏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如隆基股份、天合光能和晶澳科技等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弯道超车”的故事,培养学生勇于挑战、攻坚克难的品质。合理挖掘各章节知识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能够实现课堂知识能力和思政素养的双重培养。

4.2实施教学方法改革

太阳能工程作为一门工程类课程,是在学生掌握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基本理论以及电工电子技术的基础上开展的。因此,太阳能工程课程不能像上述理论课程一样局限于书本,并过多地关注理论知识的讲解与推导,而应当更多地把多媒体教学和实验教学融入课堂教学中[9]。利用多媒体视频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有关太阳能利用的工程案例,确保课堂声像俱佳,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10]。另外,太阳能技术发展迅速,特别是在光伏发电技术领域,因此可以结合最新的科研讲座视频开展相关的教学研究,使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掌握最新的科研动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课堂教学的深度。虽然现有的太阳能工程课程设置了相应的实验环节,但是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基本上是分开的,即在学生在完成了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再进行统一的实验。因此,可以把简易的实验引入课堂教学中,或者把课堂教学搬到实验室进行,实现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有效结合。

4.3更新实验装置及实验内容

实验教学是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重要环节,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及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1]。一方面,可结合我校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特色,搭建太阳能光伏光热耦合干燥器实验平台,通过光伏发电为整个干燥系统提供强制对流动力,提升干燥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换热器对光伏板进行冷却,提升光伏发电效率,同时对进入干燥系统的冷风进行预热。通过该平台了解太阳入射角影响、太阳能电池板伏安特性、电池板温度与输出功率间的关系等[12],并且可以实验探究太阳能电池板冷却特性如冷却介质、换热工况及换热器形式等因素的影响。筛选出对太阳能利用技术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指导其完成诸如新型太阳能生态农业大棚的设计、太阳能干燥系统与吸收式制冷系统耦合的限氧干燥装置设计、利用热管和相变储热技术的太阳能沼气发酵加热系统设计等农业工程领域的创新实验,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全国大学生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相关专业创新创业竞赛,形成以研促学、以赛促学的创新教学模式。

4.4考核方式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