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综合实训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1-21 16:32:31
综合实训论文

综合实训论文第1篇

关键词:说课设计;综合实训;以赛促学

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是一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一门实训课程,通过国际贸易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国际进出口贸易流程的基础上,熟悉国际贸易单证的缮制与流转,实现对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目标.而说课是基于授课教师在事先准备好说课内容、说课设计和说课方法的基础上,向评委或专家解说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方面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说课既是授课教师对所教课程的梳理总结,也是对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种思考[1],有助于教师利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也是教师职业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

1教学目标

1.1知识目标

1.1.1课程性质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属于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为了适应“实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该课程重点在于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完成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核心课等课程的基础上,一般于第六学期集中开设该课程,为学生的毕业实习和正式工作提供一定的实践经验.1.1.2课程地位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是在学生学习了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原理、国际贸易单证、外贸英语函电、报关实务、报检实务、货币银行学、国际货运等课程的基础上展开实训,作为一门后续课程,需要实现对以往课程的总结与梳理,使得学生对国际贸易相关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理解与体会.1.1.3课程联系该课程的特色是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前期的基础理论课程为实训课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导,扎实的理论基础使得学生能抓住国际贸易流程的内在联系,发现国际贸易的发展规律,使得学生能够纵观国际贸易流程的全局、高瞻远瞩,预见国际贸易流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提出解决措施,促使每一笔进出易的顺利完成.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决定了实训过程能否顺利开展,而实训课程过程中获得的与国际贸易中备货、保险、运输、报关报检、结汇和退税等相关知识的认知和经验,加深了学生对理论课程的理解.总之,国际贸易的系列理论课程为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提供了科学指导,而实训的过程检验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统一.

1.2能力目标

据海关统计,2015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比2014年下降7%.面对全球更加严峻复杂的贸易形势,对外贸易在全球市场中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企业对国际贸易就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国际贸易专业基础知识,熟悉国际贸易政策与法令、惯例,熟知国际贸易流程、掌握国际贸易单证的缮制,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沟通协作经验等.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具备综合业务程序的应用能力,还要具备单证缮制的能力.

1.3素质目标

首先,单证制作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顺利及时结汇,因此实训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谨慎、严谨的工作态度.其次,单证制作要依据最新的国际贸易惯例和法令政策以及合同的具体要求,同时交易方对单证提出的各种特殊要求也要满足,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索的素质,体会到国际贸易的工作既有国际标准化的一面,又有地区特殊性的一面.最后,国际贸易中涉及的单证种类繁多,而实训课程时间有限,只能教给大家常用的、典型的单证,在实际工作中遇到新的单证需要学生具备灵活应对的素质.

2教学内容

为了实现国际贸易综合实训的教学目标,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如下:

2.1实训内容对课程目标的支撑

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训室条件即仿真物理沙盘、教学软件和实训室全真模拟的企业经营环境[3],实现学生、教师和国际贸易岗位专业人员的相结合,在实训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指导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思考总结,实现教学、科研的相结合;在校期间的认知实训和专业实训要与毕业实习层层递进,为毕业实习提供实践基础.实训的内容应体现对课程目标的支撑,体现“三结合、三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求.

2.2课程内容

2.2.1国际贸易综合业务程序国际贸易的综合业务程序一般分为三大阶段:交易前的准备阶段、交易磋商合同订立阶段、合同履行阶段[4].熟悉合同履行阶段的备货、保险、运输、报检、报关、结汇、退税等专业知识.具体综合业务程序如下图1:2.2.2国际贸易单证缮制在掌握国际贸易综合业务程序的基础上,正确、及时的缮制相应程序的单证.培养学生的单证缮制的能力和沟通协作的能力.具体内容如上图1.

2.3实训重点难点

综合以上教学内容,第一个教学重点即国际贸易综合业务程序,涉及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原理、国际贸易单证、国际金融等多课程内容,要求学生对国际贸易的全程有综合的理解;第二个教学重点即国际贸易单证的缮制,单证制作过程中既要符合信用证、合同的要求,也要满足最新的国际贸易惯例和法令要求.第一个教学难点即国际贸易单证缮制的技巧以及如何实现单证在国际贸易不同当事人之间的流转;第二个教学难点即及时掌握国际贸易惯例、法令及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更新.比如我国海关总署2008年第52号公告对报关单的填制规定了最新的要求,对“合同协议号”、“申报单位”、“运输方式”等相关栏目的填制要求做了调整,在实训过程中应按照最新规定缮制.

3教学设计

为了落实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重点,突破实训过程的教学难点,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

3.1教学目标设计

首先,通过与应届毕业生的交流,了解其在工作中对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诉求,根据学生的实际与需求设置了课程的知识目标,使得课程所授知识能真正的运用到工作实际中;其次,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设置了课程的能力目标,旨在提升学生的国际贸易相关实践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2].通过理论与实践相融、兼顾知识与能力,实现共性与个性相长、求实与创新并重.

3.2课堂内容设计

3.2.1课时安排.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一共18课时,教学中采用案例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3.2.2课前准备.准备一套空白的单证模板和教学案例,并对班级学生按照国际贸易流程中的当事人进行角色分配,使学生分别承担出口商、进口商、通知行、运输公司、保险公司、检验机构、海关、进口商、开证行等角色.3.2.3课中理论讲授.对国际贸易的综合业务流程简单介绍,对相应流程总涉及到单证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对最新的国际贸易惯例和各国的国际贸易政策进行简单解读.3.2.4课中实践操作.根据国际贸易综合业务程序进行单证的缮制并实现单证在不同当事人之间的流转.3.2.5课后考核.对实践操作的过程和形成的单证成果进行考核.

3.3课堂组织及管理设计

对实践操作环节的具体组织管理设计如下:3.3.1案例导入.充分利用教材案例、教学软件中的案例,采用情景法使国际贸易综合业务程序中的各方当事人充分了解所引入的案例.3.3.2分配任务.按照课前对角色的分配,要求学生充分领悟自己在该案例中所扮演的当事人.3.3.3角色体验.学生在了解自己扮演的当事人的基础上,采用鼓励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实现与各方当事人的沟通与交流.比如,出口商开始通过邮件、广告等各种方式积极推广产品.3.3.4制作单证与流转.根据国际贸易综合业务程序的进展情况,及时缮制相应的单证并实现单据根据流程实现在当事人之间的流转.比如,在出口商与进口商完成了发盘、询盘、还盘、接受的基础上,进出口双方开始积极准备签订销售合同,并且在双方充分沟通基础上互相签字盖章.3.3.4总结提炼.对学生的国际贸易业务完成进展实时监督并考核,对学生制作的单证进行技巧指导与考核.

3.4课程考核设计

课程的考核首先要实现学生互评与自评的相结合.比如在交易磋商阶段,进口商可以根据出口商发盘函电写作的水准来决定是否与其达成合作意向;比如在出口商结汇议付阶段,议付行对单据进行严格审核,如果发现出口商单据与单据之间、单据与信用证之间、单据与实际出口货物之间存在不符点,可以拒绝议付.其次,课程考核应体现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的相结合.教师在实训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学生相互沟通、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对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产生的纸质单证成果应进行及时的批改与反馈,指出错误所在并监督其进行修改.

4教学反思

4.1学生学习反思

4.1.1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第一,学生英语基础和理论基础差,在实训过程中学生对全英文的单据难以完全理解,对一些专业术语记忆模糊.第二,学生在制作单证过程中缺乏自信,喜欢用铅笔填写单据并且填写过程中交头接耳.4.1.2解决措施.第一,从大一开始教师应强调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的重要性,以及英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重要性,为以后的实训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充分鼓励学生,增强其自信心,使其相信能利用以往的理论知识在掌握国际贸易流程的基础上缮制一整套正确、完整的国际贸易单证.

4.2教师教学反思

4.2.1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第一,模式化教学.国际贸易业务程序中涉及的国际贸易单证的种类繁多,但是在实训过程中只涉及常用的纸质单证,比如海关发票、领事发票、海运单、预约保单等单据涉及较少.第二,缺乏实践经验.教师缺少在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实践经验,只能教给学生理论知识,没有实际操作过程中真实的心得体会.第三,信息化水平低.随着跨境电商和互联网的发展,单据的信息化和电子数据交换的实现,改变了传统贸易的方式,而教学中依旧以纸质制单为主.4.2.2解决措施第一,校企合作.通过学校、学院与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师应增加与企业合作交流的机会,增加对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调研,将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反馈到国际贸易综合实训的课程内容中.第二,双师建设.加强与专业技术人员的沟通交流,积极参加各种专业培训与学习,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加深自身对理论知识和综合业务程序的理解和把握,把握在国际贸易综合业务程序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最佳的解决方案,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使自己满足双师要求.第三,以赛促学.从完成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的实训任务的学生中,选拔学生参加《安徽省大学生国际贸易综合技能大赛》,在参赛过程中通过与其他院校的竞争,发现知识的匮乏处,比如:市场调研方法、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对外报价核算、制定商品或服务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商品展销会、新产品会等知识.通过比赛的形式,不仅检验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检验了学生对实训课程的掌握程度.将教学中的不足以及学生实际应用需求不断地反馈到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中来,从而实现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水平的提升.5总结文章以说课的形式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四个方面对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展开论述.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的对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和改革,同时,应始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落实和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

作者:刘凡 刘红军 单位:宿州学院

参考文献:

〔1〕林榕.以说课形式探讨高职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4-16.

〔2〕龚奇.以“课证融通”为导向的高职报关实务课程说课设计[J].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160-161.

综合实训论文第2篇

(一)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计划设置为素质教育、技能训练、综合模拟及实训实习四个环节。一是依据人才培养标准进行文化理论课程学习;二是依据物流管理类别实施物流专业的学习与实践,掌握物流管理程序、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三是依据物流企业业务需要设置岗位综合模拟,培养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四是依据就业诉求,培养应用能力、职业素养等。

(二)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

课程教学要以课程学习与企业岗位相衔接。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亟需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通过模拟网络系统平台将实训中心设置为物流管理市场化,使用数据信息办理物流公司业务和原始票据,构建虚拟网络背景下物流管理生产在线平台,通过在线平台驱动区域物流交易、包括单据的使用、软件操作、技能提高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物流企业实践中,培养师徒制,意向合约,签订服务年限,招之能用,用之能行,行之有效的机制,特别是劳动观念和职业素养的塑造。

(三)物流管理校企共建对接机制

学院在教学中与设置与企业岗位相对接,建立校企共建资源库,对学生实训学院应调整计划由第五个学期提前到第一学期结束,每一学期结合课程与课程相关的企业岗位设计,通过顶岗实习,将课程所学知识、与就业相衔接,使学生尽快融入企业员工角色,保证毕业、就业无缝对接。通过校企共建机制的实施,培养学生的认知、技能、岗位相链接的操作系统。

2物流管理课程构建与教学的创新

(一)物流管理岗位职业能力设置

物流管理专业亟需人才,尤其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应从业务操作员和业务主管来加强培养,部门经理需要拓展培养,对物流管理筹划及物流信息系统的应用。物流管理操作员的业务,包括对货物仓储的配送方式、货单的调度实施、国际货运单证处理、物流货物信息录入;业务主管侧使用网络管理系统进行分析物流管理筹划等。毕业生初入职场面对的是操作员的基础工作,经过多年历练才进入业务主管、部门经理,负责仓储配送部、物流运输业务部、企业信息管理部工作。

(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与实施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置,涵盖物流管理业务中的任务及专业核心能力、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实施,从实践课程体系的组成来说,第一阶段培养学生岗位的职业技能和业务知识的学习。第二阶段培养学生物流业务技能综合应用能力。第三阶段企业顶岗实习,培养专业应用能力、职业道德。

3物流专业综合实训中心建设的构建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相关文件,加快发展高职教育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

(一)完善物流管理实训中心建设,建立仿真型物流管理公司

针对现有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考量实训实习模式、基地建设软件、岗位环境、岗位职责等设计实训沙盘、提升企业文化等。改善校内实训条件,拓展校外实训建设。促使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平台以信息化物流业务流程为支撑、学训一体化模式的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实践教学环节,使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践相融合、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相衔接,打造物流管理专业信息化、规范化,实现融技能培训、服务社会等多功能的综合实训中心。

(二)实现校企物流资源共建、资源共享,健全物流管理实训中心建设配套制度

综合实训论文第3篇

根据案件现场的勘查情况,参考物证检验鉴定,综合分析案情,并通过对案件的认识划定侦查方向、范围。当案件的性质确定下来之后,就要对犯罪嫌疑人予以定位,并分析作案时间以及案发过程。模拟综合实训进入这个阶段,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学生要学习制作法律文书。按照公安部统一标准制作刑事案件卷宗。

二、模拟综合实训教学方法

按照犯罪情节设计模拟犯罪现场,并布置好与犯罪有关的物证。

(一)开展实训教学前的培训

在实训课程开展之前,学科教师以及刑事科学技术专家要集体备课,主要讨论综合实训的思路、方案,如何将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实训体现出来。将实训的内容设计为案例,要围绕着教学内容设计犯罪现场、案情的演变以及物证,以培养学生的现场勘验和物证处理能力。现成勘验能力包括笔录、绘图、照相、摄像;物证的处理,主要是物证的检验鉴定,即物证的发现、提取、保存。

(二)模拟犯罪案例的抽取

为了让学生熟悉模拟犯罪现场,并对现场的勘察做好准备,在实训的前一个天,就让学生抽取设计好的案例,教师则根据学生所抽取的案例布置模拟现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15个人为一个小组,要求学生自行根据案例进行分工,并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工作。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分别为案发现场勘察指挥、案件痕迹检查、法医、摄影和照相以及案件现场的保护工作等等,并根据情节需要准备必要的勘验器材。

(三)模拟案发现场的勘验

模拟案发现场的勘验环节占有45%的评分。平均每一个模拟现场都有4名教师在场监督。在进行案发现成勘验的时候,要严格按照勘验程序进行。犯罪现场物证的提取包括发现物证、做好现场记录、提取证据并做好包装工作。

(四)模拟物证检验鉴定

模拟物证检验鉴定环节占有30%的评分。学生从模拟犯罪现场所提取的各种物证,经过分类后,包括痕迹物证、文件资料、法医提取证据等等,这些证据都要经过检验鉴定后,制作为鉴定文书。每一个鉴定科目都由两名教师参与检验鉴定评分。

(五)模拟汇报

模拟汇报环节占有25%的评分。学生对模拟犯罪现场所获得的资料,包括勘验情况、“三录”材料以及现场物证检验鉴定资料经过分类、汇总之后,制作成卷宗。在模拟汇报环节,要将汇报内容制作成PPT课件,发表自己的案件分析思路,并提出案件侦查措施。模拟汇报考核组由5名教师组成。教要根据学生的汇总材料以及案件汇报情况评分。

(六)模拟综合实训考核评分

模拟综合实训考核的成绩,即为模拟案发现场的勘验、模拟物证检验鉴定和模拟汇报三项成绩汇总。将模拟实训的考核评分列入到评分表中。评分表制作标准以及评分项目和评分标准都要严格规定,给教师以明确的评分提供参考依据。为了防止教师在考核评分中缺乏客观性,还需要请科学技术专家对模拟实训的实施情况进行综合,提出其中尚需改进和完善之处,以督促教师对综合实训课程不断地调整。

三、刑事科学技术综合实训的意义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以理论知识为主。知识的抽象性,加之刑事科学技术的应用性,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存在着漏洞。实施刑事科学技术综合演练,可以培养学生提高团队精神,进而认识到面对刑事案件如何有调理地解决问题。学生参与到综合演练中,凭借自身的能力完成各项任务,可以提高现场勘验操作水平,同时还能弥补自身专业的不足。教师在监督模拟实训现场的时候,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有所了解,以在今后的教学中适当改进。学生经历了综合实训之后,不仅培养了自我学习能力,还提升了技术创新能力。

四、结语

综合实训论文第4篇

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相关项目进行设计及使其得以实现是综合每项技术的持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需要不断进行修改、处理的问题,因此学校对专业课程进行安排的过程中应该是没有课时概念的、连续的,这样才能更好的、灵活的分配课时。另外,在整个过程中必须有总体时间方面的要求,但学生的工作时间必须在老师的指引下,让项目小组经理对其进行安排。学校在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之前就必须安排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进行综合实训,且保证学生在实训中具有灵活的、充足的、连续的课时,一般情况下实训时间至少需要两周,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各项操作任务的综合实训,进而才可以使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达到最低的就业岗位要求。

2应不断增强老师的实训指导水平

在开展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综合实训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提升老师的实训指导水平、能力,进而才可以使实训任务顺利地完成。综合实训指导不仅要遵循服务、生产的规律,而且要遵循相关的教学规律、规则,且应安排双师型、具有实践经验和相关工作经历的老师来开展综合实训工作。必要时应安排专业、年龄、技能等优势能够互补的指导小组,并依靠集体力量将综合实训的指导工作完成。另外,学校可以聘请相关企业中的骨干人员来担任学校教学中的实训指导人员,让学生在这些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进一步地对企业需求进行了解,进而增强老师综合实训的指导能力及学生的综合实训能力[3]。

3分析专业课程的综合实训教学成果

3.1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形成综合的职业能力

专业课程中的综合实训主要是通过对岗位进行轮换,利用项目或任务模式,把学生按照课程的顺序及教学环节中的进度分散掌握能力全部贯穿在一起,让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前就全面地了解、掌握工作环境。同时,在进行综合实训时,学生必须在指导老师的指引下独立将相应的任务完成,且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严格、完善的考核标准、实验条件,进而才会让学生更加重视课堂综合实训,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及综合操作的职业技能的提升。

3.2可以使教学和就业岗位之间实现零距离的对接

在中等职业教学中,其专业设置通常是针对实际的岗位而设立的,其培养的所有学生都必须要与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因此,学校要求学生在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之前,就必须掌握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方法。在以往的专业课程教学中,老师强调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点及单项的技能,却忽略了这些技能、知识在具体工作、操作中的综合运用。而课堂综合实训主要就是针对该问题,解决技能、知识在工作岗位、工作环节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3.3可以有效推进本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

综合实训教学的灵魂在于根据就业岗位的实际要求,利用综合的知识技能的方式、思路对学生进行训练,其效果的实现与前期课程教学有关。因此,在开展课程综合实训的过程中,一定会引发前期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倒逼态势,使课程整合得到深入的开展,所有课程都必须根据综合实训教学来进行。在综合实训教学中形成的新教学方式、教学理念、考核及评价方式、课程结构,给其它教学、课程做出了相应的示范,这必然会带动整体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的改革。

4结束语

综合实训论文第5篇

【关键词】 法商结合 综合性 模拟实训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b)-0004-02

1 法商结合应用型人才综合性模拟实训的界定

1.1 法商结合应用型人才的界定

法商结合应用型人才是指以本科法学教育为基础,具备系统的法学基本知识和一定商科应用性基础理论与实践知识,拥有较强的职业岗位技能,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熟练的外语应用能力,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现代商务理念的有竞争能力的专门从事实践性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法律人才。

1.2 综合性模拟实训的界定

综合性模拟实训是一个从教学目标厘定、案例选编、教学组织到后期分析、信息反馈的系统化实训过程。它是把主体与客体、解决问题与系统学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法学理论与实务操作充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精选的典型案例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以庭审、仲裁、调解、商事谈判为参照进行模拟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综合运用实体法、程序法、文书制作、辩论技巧以及相关知识解决个案的实践能力,是融实践、理论与思想于一体的实训方法。与其他的教学活动相比,综合性模拟实训具有教学过程实践性和公开性、知识运用综合性和实效性、能力培养全面性和实用性等特点。通过综合性模拟实训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办理刑事、民事、经济和行政案件的基本知识,提高具体应用法律处理各类法律案件的基本技能,掌握各种纠纷解决方式的基本技巧,特别是增加了商事谈判的模拟演练,使学生在具备基本法律实务操作能力的基础上积累一些商事知识的储备,具备一些商事谈判的技巧,实现法商结合,进而拓展了法科学生的就业路径。

2 综合性模拟实训的意义

综合性模拟实训方案的设计及应用对于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学习和参与意识,优化学生的知识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

法律的生命并非逻辑,而在于经验。因此,法律人才的培养应尤其注重培养学生关注法律现象、思考法律问题、提高法律运用的能力。综合性模拟实训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融入具体生动的案件中,并通过模拟审判、调解、仲裁、谈判等情景加以展示,这就要求学生既要学好基础理论知识,以便对案件材料进行分析、归纳、筛选以形成对案件性质的正确判断以及法理上的充分阐释。同时,又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辩论技巧、调解技巧、谈判技巧,提高法律化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系统的逻辑思维能力等。通过综合性模拟实训,不仅可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可增强学生实际操作演练庭审、调解、仲裁、谈判中的各种技巧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法律职业素养。

2.2 活跃学生的法律思维

良好的法律思维品质是法律职业综合能力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现代法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综合性模拟实训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将法学理论知识转化为案件审理需要的实践知识、普通思维转化为法律思维、通俗化的表达转化为法言法语的平台,而且自由化和开放式的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允许、甚至要求学生尽其可能地学会摸索法律规则的外部界线,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敏感地意识到并且寻找到既存法律规则在适用特定事例中的“不确定性”,找到所谓法律的“边缘”。通过这种教学训练,使学生学会发现法律“不确定性”的基本方法和门径,学会将具体的社会生活现象提取为抽象的法律关系,学会用理性的思考代替感性的思考,学会用法律的评判代替道德的评判,从而为日后的法律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2.3 搭建互动的教学平台

在综合性模拟实训中,有原告、被告、法官、证人、调解员、仲裁员等不同的角色定位,有案情陈述、逻辑推理、法律论证、质证辩论、调解、仲裁、谈判等不同的行为要求,学生设身处地地分析案情,充分考虑所赋角色的利益,全力以赴地争取最佳结果,思维活跃,求知欲、参与欲与表现欲得到充分满足,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其学习法律的积极性,从而克服了传统“填鸭式”单方教学的缺陷,有效地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

2.4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

综合性模拟实训让学生走出其原已熟悉的格式化法律条文和理论知识圈,在模拟的环境中熟悉、掌握纠纷解决的各种方式和过程,较直接地面对法律实践问题的考验。由于模拟所采用的案例一般来源于社会生活实际,而实践中案件的处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是只靠法律就可以解决的事情,在具体的案件处理中,要从政治、法律、经济、文化、风俗、伦理等各个角度去研究、分析,这会使学生立足于法律对案例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使其思维超出法学的范畴,深刻分析社会生活。通过不同角色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使其理解不同职业的内涵,塑造其职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观念,为今后的从业奠定良好的职业教育基础。

3 综合性模拟实训的具体设计

3.1 综合性模拟实训的内容(如图1)

3.1.1 诉讼模拟

所谓诉讼模拟就是我们通常所知的模拟法庭。但是对现有的模拟法庭作了改革创新,建立了综合性模拟法庭实训演练。针对模拟法庭课程实践教学的不足,如真实对抗不足,模拟内容单薄,模拟方法简单,模拟设备缺失,模拟教材空洞,缺乏相关制度等弊端,我们需要丰富模拟法庭的内容,重新制定教学大纲,设计模拟实训环节,设立综合性模拟实训模式并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配置充足的课时量。

这种综合性体现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横向的综合实训是指对同一个案例分别适用大陆法系、英美法系进行对比模拟的模式,使学生在了解诉讼法具体程序的基础上,能够清晰地感悟两大法系审理模式的不同,进而加深了对实体法的认识;纵向的综合实训是指对同一个案例分别适用马锡五审判方式和当代的审判模式进行对比模拟,使学生了解我国审判模式的历史变迁,并对当代的能动司法有更深刻的感悟。

3.1.2 非诉讼模拟

除了常规的诉讼模拟之外,本文所指的综合性模拟实训还将其拓展至非诉讼模拟,即由单纯的模拟法庭拓展至模拟仲裁、模拟调解、模拟商事谈判等非诉讼的纠纷解决方式。

(1)模拟仲裁 在温习仲裁法课程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仲裁的程序和技巧有更深入的认识与运用,并培养仲裁中各主体的职业道德修养;掌握仲裁文书的写作技巧;分组、分角色进行仲裁的模拟练习并作出各小组的总结。(2)模拟调解 在温习有关调解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调解的计划和实施步骤,进而培养学生调解的技巧与技能;分组、分角色进行调解的模拟练习并作出各小组的总结。(3)模拟商事谈判 在了解商事谈判的含义和作用的基础上,重点掌握谈判的步骤与技巧,并进行模拟练习,通过商事谈判,培养团队精神,追求合作与双赢。

3.2 综合性模拟实训的形式

丰富的综合模拟实训内容仅凭课内的实训是不够的,为了很好地实现综合实训的目的,笔者认为,有必要将课内实训延展至课外予以补充。课外实训的形式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实现:

3.2.1 设立综合性模拟法庭训练营

综合性模拟法庭训练营是一个法律人职业训练培训基地,其设立的直接目的在于通过训练营的系统培训,缔造一支参加各种模拟法庭比赛的学生精英队伍,而其设立的根本目标则是通过锻炼学员的法律思维,提高其处理法律实务的能力,进而为促进学生直接与社会接轨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同时,训练营也力争为扩展学生的国内外视野,加强与国内外法学院的交流搭建平台。该训练营面向有志于参加模拟法庭大赛、锻炼法律实务能力的学生。训练营成立后,将开设各类模拟法庭赛事的培训课程,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项国内外的重要模拟法庭赛事。

3.2.2 成立12355青少年维权中心工作站

12355工作站是青少年维权中心设立的青少年维权工作机构,各法律院校可以与青少年维权中心合作设立工作站。设立该工作站的目的在于面向全校师生及社会提供法律服务。其与综合实训模拟交相呼应。一方面,工作站解决的实务案例可以作为综合模拟实训的案例来源,另一方面工作站可以作为学生真正的实训平台,实践诊所式教学。该工作站可由各法律院校类似于法律实践中心的部门负责运作,由拥有法律执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轮流值班带领学生团队接洽当事人。

4 综合性模拟实训的配套成果及规范管理

4.1 综合性模拟实训的配套成果

现有的模拟实训教材只是针对三大诉讼法编写的模拟法庭教材,无法满足综合性模拟训练的需求。综合性模拟实训的具体操作不仅包括程序法的模拟,也包括实体法的运用,不仅包括庭审诉讼的模拟,也包括非诉讼的模拟,如仲裁、调解、谈判等;不仅包括大陆法系的模拟,也包括英美法系的模拟,并进行对比研究。相应的,配套教材也应体现这种综合性,对各种纠纷解决方式进行模拟设计。为此,应编写与综合性模拟实训相配套的综合性实训教材、实训指导手册及相应的教学大纲。

4.2 综合性模拟实训的规范化管理

综合性模拟实训的规范化组织管理是发挥其综合实训的重要前提,也是加强专业建设规范化管理的核心部分。因此,必须制定综合性模拟实训的规范化管理制度,如《模拟法庭大赛选手选拔方案》、《模拟法庭大赛规则》、《模拟法庭教学管理条例》、《模拟调解规则》、《模拟仲裁规则》、《模拟谈判规则》、《模拟实训讲评制度》以及《模拟实训教学资料管理制度》、《模拟实训教学记录制度》等等。通过建立健全这些管理制度可以实现综合模拟实训教学的规范化高效运作,加强专业建设的规范化管理,同时,通过不断的摸索实践及相关的课题研究继续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该文为2009年山西省教育厅教改项目《独立学院法商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379)和2010年山西大学商务学院院级课题《法律系法学专业特色教学体系研究》(项目编号:FL2010023)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郭英杰.创新商法教学方法,培养有竞争力法学应用型人才,中国大学教学,2009(10).

[2] 张士磊.模拟法庭仿真实训教学改革理论研究,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1).

综合实训论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实训迁移;模式;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158-02

“因素类同迁移”实训理论模式,对改变高职学生“会考试”,“不会做事”,“高分低能”,“有分无能”的现状,变传统的学科应试体系为技能型应用培养体系,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理论模式有其产生的理论根源,有其明确的内容范围以及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因素类同迁移”实训理论模式的理论根源

所谓“因素类同迁移”实训理论模式是指受训人在实训基地所运用的设备、环境、条件和承担的任务与其参与企业职业岗位工作后的设备、环境、条件和承担的任务基本相同和基本相似,从而使受训人将其在实训中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迁移转化为实际职业能力的基本理论或模式。“因素类同迁移”实训理论也可称之为“同因素理论”或“同因素迁移理论”,它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最有代表性的学习迁移理论,19世纪末,由学者桑代克提出。桑代克等人认为,经过训练的某一官能并不能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方面,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或共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相同要素也即相同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刺激相似而且反应也相似时,两情境的迁移才能发生,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共同要素理论在当时的教育界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它使学校脱离了那种在形式训练影响下不考虑实际生活,只注重所谓形式训练的教学状况;学校在各方面开始注意应用学科,教学内容的安排也尽量与将来的实际应用相结合。行为主义学派除提出“同因素说”和“形式训练说”的学习迁移假设外,其基本的代表性的理论还有“强化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目标设定理论”、“期望理论”等。行为主义学派理论对于高职学生综合实训迁移有一定启示:它强调实训目标要明确;强调实训中应激发受训人的学习动机;应结合实践反复训练;实训的内容有逻辑和可操作性;强调“因素类同”可促进知识的迁移;尤其是对技能性实训设计更有其借鉴意义。

二、“因素类同迁移”实训理论模式的主要内容

“因素类同迁移”实训理论认为,实训成果的迁移最容易发生在各类相同的因素之间,而且相似的因素越多,实训学习的成果迁移转化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实训中要想取得最高效益的实训成果,那么,其实训学习的任务、设备、材料、环境等都要与实际工作的任务、设备和环境有着极大的类同性和相似性。同因素的相似性和实践模式的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训迁移中的设备和环境与实训成果的关联性。实训迁移中的设备和环境与受训人未来的工作设备和环境一致,或基本类同,那么综合实训成果就能得到稳定的、快速的迁移转化。例如,文秘专业学生实训室的布局,应包括实训办公室内的布局,秘书工作涉及的外部机构的场景布局,还有主要设施及办公用品等等。下面仅以会议室的布局为例,说明秘书专业学生对会议室的布局的直观认识。如图所示:

文秘专业学生在实训中,有了对会议室布置的感性、直观的认识和了解,以及对会议室布置性质、各种设备使用的把握,当文秘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业于企业,那么,学生对会议室的布局和布置及其设备的运用,就能驾轻就熟,实训成果就能很快的转移到职业能力中去。

2.综合实训中的工作任务与实训成果的关联性。综合实训中的工作任务与受训人未来工作任务项目、工作性质相似或基本类似,那么,综合实训成果的迁移转化则更加容易、更加得心应手。例如,某旅游专业学生,在实训中组织一行人去北京旅游,这位学生当导游。一方面,他要了解北京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历史文物等;另一方面,他还必须学会购票、乘车、住宿、餐饮等组织协调活动;此外,他还要把握人际关系艺术、演讲艺术等。在实训中,他学会了“导游”的职业技能。当他被分配到某旅行社工作时,第一次带团也是去北京旅游,那么,他的实训成果的转化和迁移就十分容易,因为实训中的任务、条件与参加工作后的任务和条件基本一致和类同,所以,综合实训给他带来了适应工作岗位的良好效果。

3.实训迁移中受训人的专业技能与实训成果的关联性。实训迁移中的受训人专业技能与受训人到企业上岗所从事的专业与技能一致,那么,综合实训成果就会达到“近迁移”的最佳效果。因为人们可以将实训中所学习的内容直接应用于岗位实际工作中去。例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实训迁移中具备了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业能力和技术,学生就可以将综合实训成果直接迁移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去,工作中可能得心应手。如果企业将该学生分配到财务部门从事财务会计工作,在专业技能上相悖,那么学生必然在工作中遭受挫折。

4.综合实训心理要素与实训成果的关联性。综合实训心理要素与实际工作心理要素相似,那么实训成果的迁移转化效果也比较理想。心理要素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如气质、性格、能力、理想、信念、动机和追求等。综合实训中,学生应认识了解各类心理要素的特征和表现,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去应对不同个性心理的人群。这种实训成果的迁移转化,对实际工作是很有意义的。例如,营销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还未从事过销售工作,在综合实训中,某学生扮演营业员的角色从事销售工作,指导教师有意安排与那些爱发脾气、爱挑剔、爱吵架的顾客面对面地进行销售工作,他积累了化解矛盾冲突的销售艺术和技巧。那么,当他毕业后分配到商店搞营销工作时,他仍然会遇到销售工作中的矛盾冲突,这样,他就会有经验应对这种局面,这就是心理要素相似性引起的实训成果的迁移和转化。

“因素类同迁移”实训理论的内容还可以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过程表现出来,它是实训迁移的一般规律,把握这一规律,有助于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综合实训迁移效果的提升。

三、“因素类同迁移”实训理论模式的应用价值

“因素理论”对于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综合实训迁移活动有着重要启示,对于综合实训成果的获得有着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1.综合实训岗位工作环境的仿真度高有利于受训人快速进入职业角色。从岗位工作的环境上考虑,在综合实训迁移中,受训人只有充分认识和了解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的时间、地点、条件、设备等,以便在未来的职业岗位上,能更快地进入职业角色,更有效地运用和操作各类设备。如果能够模拟不同的岗位角色,就能通过岗位的职责和任务,体会不同时间、地点和工作环境对职业能力的不同要求。因而,在综合实训中,要注意了解实训中与实际岗位工作中的环境、设备等实物的相似性,这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综合实训迁移的基本要求。

2.综合实训岗位工作任务的仿真度高有助于受训人完成职业任务。从岗位工作的任务上考虑,首先,让学生明确企业各实际岗位工作的职责与职能及所需要的技能,以便在实训中有针对性地设计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保证训练中岗位任务的类同与相似,以达到实训成果转化的目的。例如,在防暴警察的实训中,不仅从环境上模拟人质挟持的各种情况和表现,而且更为重要的问题是,让学生提出解救人质的行为方案和计划,然后有效地、安全地完成人质的解救任务。当学生成为警察后,在大街上真正遇到人质挟持局面时,他们就能运用在实训中提出的各种行动方案和计划,以完成人质解救的任务。这里,无论是实训,还是实际工作,其岗位工作任务类似相同,实训最终效果容易达到。

3.综合实训岗位工作专业技能的仿真度高有助于受训人提升专业核心能力。从岗位工作的专业技能上考虑,在实训中,仿真系统的选择和建设,要求具有再现企业实际的真实性、专业性和可操作性系统,只有两者的一致和类似,学生通过训练才能取得一定实训成果,才能在实训中培养专业核心能力。

当然,“因素类同迁移”实训理论模式,也不可避免地存留着行为主义学派学习理论的许多弱点,如机械性、不变性以及过分强调外部因素的作用等,这些都是应该在实训中要纠正的。总之,“因素类同迁移”实训理论模式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它广泛地应用于高职学生各专业的综合实训迁移过程。例如,案例学习、商业游戏、角色扮演、职业模拟、模拟训练等,都遵循“同因素迁移理论”模式的训练规律,为培养人才的实际技能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R].2001-1-17.

[3]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刘占文,温景文.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35).

[5]丁萍芳.综合实训课程迁移模式与实践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6]陈婧.加强实训教学力度,全面提高高校教学质量[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7).

综合实训论文第7篇

重庆工商大学“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大致经过了4年时间筹建就获得正常运转,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如实验题目实行项目团队制,学生对该类实验项目兴趣都比较高,积极性也比较强,学生在实验报告的写作过程中,对宏观经济现实问题某些方面的分析表现出了较为深刻的思维分析能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但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如下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1.学生经济学素养不足、实际分析能力不够

经济学课程一般在大学本科的一年级下半学期或二年级上半学期开设,这些低年级学生长期习惯于应试教育,学习主动性不强,更缺乏对社会和企业的深入了解,缺乏经济学基本素养。尽管学生能够记住所学的理论知识,但由于缺乏对现实经济现象的感性认识和实际经验,甚至少数学生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都知之甚少,因此不少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对经济原理理解不够透彻,无法将书本理论与现实经济现象有效联系起来。[2]

2.学生文献阅读能力不高

通过实训课程近几年的运行,发现大多数学生文献阅读能力欠缺,不能对项目所涉及的相关文献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也不能通过对文献的分析,找到对项目工作完成有益的启发点,不能对文献进行有效借鉴。由于对相关文献未做深入学习,因此在实训项目的完成过程中,方向性不够明确,对项目所涉及问题的分析也不够深入。

3.前期知识准备不足

“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的运行流程一般是:周一上午学生确定研究题目,接着由小组长与组员进行工作分工,各成员按分析完成各自工作,由组长汇总。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未能系统地对各个小组所涉及的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统计学理论知识等学生所学相关课程进行复习回顾,造成学生后期学习和先期知识脱钩现象,在运行相关工具分析实际问题时显得办不从心。

4.对学生学习引导不充分

由于学生实训时间一般只有五天,即一般从周一上午接受工作任务,周五上午口头汇报,实际工作时间只有四天半,时间较短,学生很难对相关的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计量经济学知识和统计学知识进行深入复习,从而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不够。

5.学生写作能力训练不足,模仿能力有待提升

尽管学生在参加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之前就已经完成过学年论文的写作,但由于学生不认真、指导教师不强调等诸多原因导致学生的文献学习吸收能力、报告写作能力没有得到有效训练。在“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实践课程中发现,本科学生的文献学习能力和中文写作能力不足的问题尤其突出。

6.考核方法不尽合理

综合实训成绩分为三种,一是原始成绩,二是学生自评分,三是最终成绩。最终成绩是在原始成绩基础上通过学生自评分修正而成。原始成绩一般由实验报告和实验汇报两部分组成,由于实验汇报只能随机抽取一位学生来进行口头汇报(而以该生的汇报成绩作为全组的汇报成绩),因此汇报成绩带有一定随机性。

二、“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创新教学法思考

通过对当前“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学生大四学习的特点,在以后的实训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课程训练目标,明晰课程改革思路,优化教学创新环节,不断提高“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完善项目驱动实训法。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生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它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概念,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探索。[3]“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在运行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项目驱动实训法,项目任务要具体、可操作。在实训过程中,要做到:以一个完整的实验项目贯穿整个实训过程;以实验项目的理论工具为线索安排教学重点;实训过程由实验项目任务驱动。学生团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参与项目设计、理论与应用工具复习、统计分析数据收集等过程,这样就能在实训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就是积极的参与者。为了提高实训效果,整个实训过程应做如下改革。

1.实训项目准备阶段

本阶段是在实训项目开展以前,要对实训用到的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统计学基本理论进行简要复习。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本科教学内容,应以经典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为主。统计学基本理论要以计量经济学当中用到的假设检验和区间估计为主。经济学理论主要以实训项目所涉及到的为主。在学生团队确实实训项目以后,实训教师就可以按照这三个层次针对学生项目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重点复习指导。这一环节是目前实训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2.实训项目牵引阶段

本阶段对整个实训项目的顺利完成非常重要,既要使学生实训项目有思考切入点,又要使学生理解实训项目各个部分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还要让学生最终完成一个实训报告。在此阶段,指导教师以“导师”的身份出现,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训项目中,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侧重检查项目子任务完成情况,并适时为学生归纳总结写作技巧和理论知识。对学生参与项目的引导不是简单说教,而是通过一些理论讲解、上机演示等形式,如计量经济学参数估计、统计检验等的演示,使学生能够动手实现,从而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复习和应用。

3.实训项目完成阶段

本阶段是指实训项目的初步完成阶段,主要工作是通过完整实训报告的写作和汇报PPT的制作对整个一周的实训内容进行总结。这一阶段的工作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借鉴各种现成的资料,按一定格式完成项目文档,并制作汇报PPT。指导教师在学生口头汇报之前,对学生完成的实训报告内容和汇报PPT的制作进行初步检查,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4.实训项目汇报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检验学生对实训报告内容的口头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般由团队小组组长先进行汇报,主要介绍实训项目的组织策划、项目分工、项目研究的技术路线及项目时间安排。在此基础上,再随机抽取两位学生来对实训报告内容进行陈述,指导教师再做进一步的点评。这一阶段能对学生文字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进行有效训练。

三、小结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