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护理教育研究方法(合集7篇)

时间:2024-04-10 14:50:46
护理教育研究方法

护理教育研究方法第1篇

关键词:护理基本技术;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0-0194-02

一、护理基本技术的发展背景

护理基本技术是基础护理学的前身,最初本门课程的建设主要集中于基本的注射技术、输液技术以及卫生环境技术等基本护理技术的学习。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国家对护理专业的重视以及大力支持,护理基本理论体系、护理临床实验技术、护理教育教学体制得到了一定的完善与发展。近年来,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了国家、社会的重点关注对象之一,护理基本技术与护理理论体系也在不断的改革与完善过程中,护理健康教育理念、护理技术发展的重要性、护理系统理论体系、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护理专业的辐射带动作用研究已经成为了目前护理专业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护理基本技术课程介绍

1.护理基本技术课程的开设目标。护理基本技术课程的开设符合国家护理开发项目的发展方向。从宏观看来,通过开设护理基本技术课程,旨在培养一批专业化的应用型实干护理人才,不断丰富护理基本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目标、规范教学管理方式,争取将护理基本技术课程建设成为高校护理专业的一流学习科目。从微观看来,护理基本技术课程开设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医院以及护理相关专业输出专业化的护士人才,建立一支技术过硬,自身素质强,服务贴心到位的应用型护理队伍,不断开拓护理行业的建设道路,描绘护理行业的发展蓝图。

2.护理基本技术课程的发展特点。护理基本技术课程是一门特殊的医科类学习科目,它虽然没有临床专业的缜密性,也没有医院管理专业的全局性,但它却拥有自身发展的显著特点,具体特点概括如下:(1)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统一。护理基本技术课程不同于一般的高校专业课,护理专业的从业对象是相对弱势的疾病患者,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以及更加贴心优质的护理服务,因此,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有一定的职业操守和自身素质,要切实对护理对象付出真心,不可敷衍了事,态度不端不正。(2)护理教学资料完善全面。护理基本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型学习科目,要想实现教育教学的现代化以及完整化,护理教学资料的完善与全面是学好护理基本技术课程的前提条件。这里所说的护理教学资料并不单单指护理专业的配套指导教材,还包括先进的实验器材、丰富的模拟资源库、全面的文献查阅资源以及高质量的护理教师团队等辅助学习资料与对应学习手段。(3)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基于护理基本技术课程的建设特点,本课程以培养专业化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实现手段。在教学理念建设过程中,注重培养护理人员的职业操守,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护理手段的创造创新,注重合作式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的使用。

三、护理基本技术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法

1.充分运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本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并不是简单地将教师、学生、实际应用实践三者强行的融合到一起,而是将三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穿插,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加入适当的实验操作,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加入适当的理论研究。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本领,还要有良好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不但要掌握所学知识,还要学会举一反三,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具体的实际操作能力。(2)具体实施步骤与实施方法。“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要有规范的实施步骤和正确的实施方法,这里针对具体的临床案例,提出了基本的三步运行法。①课前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以教师为实施主体,教师根据学生的基本特点和教学基本内容设置不同的案例对象,在上课之前提前将设计好的案例交给同学们进行预习、思考,让学生自行设计护理步骤,找到护理方法,以备课上讨论实践。②课堂及时修正。采用流水化作业的实施步骤,学生提出护理意见,教师在学生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对学生护理的缺点和不足进行及时的改正,并为学生演示正确的护理步骤,以此加深学生对护理知识的理解。③严格考核与评估。护理专业的学生在真正走上护理岗位前,要进行严格的考核与评估,考核分为笔试、临床实践和面试三大部分的内容,笔试试卷采取百分制,学生要达到80分以上的优秀成绩才能进行临床实践项目;在进行临床实践考核时,考核队伍由专业的医师和授课教师组成,学生达到各位评审的平均成绩才可以通过考核,最后面试通过才能最终走上工作岗位。(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作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学生形成专业的护理技能。相对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图片的展示以及视频模拟实验增加自身的实际操作技能,进而针对具体的临床案例,提出个人独到的见解,进行充分的研究思考,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具体的探索以及团队交流,切实改正自身的错误实践观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推动建设精品课程体系。针对护理基本技术教育教学课程的完善与发展,我们提出了精品课程建设体系。所谓精品课程就是对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配套设施进行改革与完善。(1)完善理论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的完善主要在于对教育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在每一章节的护理学习中加入实践操作和护理技的人际沟通交流等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人际沟通能力,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和做好必要的准备。(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许多高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都提出了加强实践化教学的教育方法,但如何实现实践化的教育教学发展要求,是值得我们探讨的关键问题所在。要增加实验的设计性,学生在进入医院实习之前,可以独立设计护理小手册,把基本的护理知识和护理常识写入手册,通过一定的宣传与推广,让人们了解基本的护理知识,这也是实践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3)引进先进设备,拓宽实习渠道。由于护理基本技术课程的特殊性与较强的实际应用性,对教学设备的要求较之一般课程要高的多,因此学校要加大投资力度,引进先进的教学模拟设备,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基础学习条件。同时,要加强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除了学生课上的模拟实验,实验室的实际操作,学校还应该与更多的医院基地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医院等相关场所感受真实的操作环境、学习真正的操作技术,增强自身应对突发问题的能力。

3.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护理基本教学。(1)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护理基本技术教育教学中充分引入多媒体技术是指对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视频等具体先进网络技术的应用。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多媒体视频进行实际护理案例的动态实验过程演示,可以将专家的实际操作过程通过视频的方式制作出来,并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在学生面前,实现学生与专家的近距离接触,方便学生学习先进的操作手法以及独特的教育理念。(2)建设专门的知识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号传播平台。专门的知识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号传播方式是现代化教育教学推广的关键手段之一。在实际的护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专门的护理网站向人们传播基本的护理知识,以此丰富人们的护理常识,而网站的维护者可以由护理专业的学生担任,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护理知识体系,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民意,了解人们基本的日常护理需要。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护理知识和护理常识,可以有效引起人们对护理专业教育的重视,扩大护理专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便于从侧面稳固护理专业的发展地位。

四、结语

在护理基本技术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任何教育教学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发展目标,那就是培养专业化的应用型护理人才,要想实现护理专业“做”的质量性与完备性,就必须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效结合起来。本文深入剖析了三种基本护理教学方法,都主张将理论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以此提高医护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应对紧急护理问题的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赵玲莉.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妇产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22):54-55.

护理教育研究方法第2篇

一、护理基本技术的发展背景

护理基本技术是基础护理学的前身,最初本门课程的建设主要集中于基本的注射技术、输液技术以及卫生环境技术等基本护理技术的学习。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国家对护理专业的重视以及大力支持,护理基本理论体系、护理临床实验技术、护理教育教学体制得到了一定的完善与发展。近年来,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了国家、社会的重点关注对象之一,护理基本技术与护理理论体系也在不断的改革与完善过程中,护理健康教育理念、护理技术发展的重要性、护理系统理论体系、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护理专业的辐射带动作用研究已经成为了目前护理专业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护理基本技术课程介绍

1.护理基本技术课程的开设目标。护理基本技术课程的开设符合国家护理开发项目的发展方向。从宏观看来,通过开设护理基本技术课程,旨在培养一批专业化的应用型实干护理人才,不断丰富护理基本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目标、规范教学管理方式,争取将护理基本技术课程建设成为高校护理专业的一流学习科目。从微观看来,护理基本技术课程开设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医院以及护理相关专业输出专业化的护士人才,建立一支技术过硬,自身素质强,服务贴心到位的应用型护理队伍,不断开拓护理行业的建设道路,描绘护理行业的发展蓝图。

2.护理基本技术课程的发展特点。护理基本技术课程是一门特殊的医科类学习科目,它虽然没有临床专业的缜密性,也没有医院管理专业的全局性,但它却拥有自身发展的显著特点,具体特点概括如下:(1)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统一。护理基本技术课程不同于一般的高校专业课,护理专业的从业对象是相对弱势的疾病患者,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以及更加贴心优质的护理服务,因此,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有一定的职业操守和自身素质,要切实对护理对象付出真心,不可敷衍了事,态度不端不正。(2)护理教学资料完善全面。护理基本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型学习科目,要想实现教育教学的现代化以及完整化,护理教学资料的完善与全面是学好护理基本技术课程的前提条件。这里所说的护理教学资料并不单单指护理专业的配套指导教材,还包括先进的实验器材、丰富的模拟资源库、全面的文献查阅资源以及高质量的护理教师团队等辅助学习资料与对应学习手段。(3)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基于护理基本技术课程的建设特点,本课程以培养专业化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实现手段。在教学理念建设过程中,注重培养护理人员的职业操守,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护理手段的创造创新,注重合作式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的使用。

三、护理基本技术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法

1.充分运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本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并不是简单地将教师、学生、实际应用实践三者强行的融合到一起,而是将三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穿插,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加入适当的实验操作,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加入适当的理论研究。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本领,还要有良好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不但要掌握所学知识,还要学会举一反三,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具体的实际操作能力。(2)具体实施步骤与实施方法。“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要有规范的实施步骤和正确的实施方法,这里针对具体的临床案例,提出了基本的三步运行法。①课前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以教师为实施主体,教师根据学生的基本特点和教学基本内容设置不同的案例对象,在上课之前提前将设计好的案例交给同学们进行预习、思考,让学生自行设计护理步骤,找到护理方法,以备课上讨论实践。②课堂及时修正。采用流水化作业的实施步骤,学生提出护理意见,教师在学生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对学生护理的缺点和不足进行及时的改正,并为学生演示正确的护理步骤,以此加深学生对护理知识的理解。③严格考核与评估。护理专业的学生在真正走上护理岗位前,要进行严格的考核与评估,考核分为笔试、临床实践和面试三大部分的内容,笔试试卷采取百分制,学生要达到80分以上的优秀成绩才能进行临床实践项目;在进行临床实践考核时,考核队伍由专业的医师和授课教师组成,学生达到各位评审的平均成绩才可以通过考核,最后面试通过才能最终走上工作岗位。(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作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学生形成专业的护理技能。相对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图片的展示以及视频模拟实验增加自身的实际操作技能,进而针对具体的临床案例,提出个人独到的见解,进行充分的研究思考,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具体的探索以及团队交流,切实改正自身的错误实践观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推动建设精品课程体系。针对护理基本技术教育教学课程的完善与发展,我们提出了精品课程建设体系。所谓精品课程就是对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配套设施进行改革与完善。(1)完善理论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的完善主要在于对教育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在每一章节的护理学习中加入实践操作和护理技??的人际沟通交流等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人际沟通能力,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和做好必要的准备。(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许多高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都提出了加强实践化教学的教育方法,但如何实现实践化的教育教学发展要求,是值得我们探讨的关键问题所在。要增加实验的设计性,学生在进入医院实习之前,可以独立设计护理小手册,把基本的护理知识和护理常识写入手册,通过一定的宣传与推广,让人们了解基本的护理知识,这也是实践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3)引进先进设备,拓宽实习渠道。由于护理基本技术课程的特殊性与较强的实际应用性,对教学设备的要求较之一般课程要高的多,因此学校要加大投资力度,引进先进的教学模拟设备,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基础学习条件。同时,要加强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除了学生课上的模拟实验,实验室的实际操作,学校还应该与更多的医院基地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医院等相关场所感受真实的操作环境、学习真正的操作技术,增强自身应对突发问题的能力。

3.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护理基本教学。(1)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护理基本技术教育教学中充分引入多媒体技术是指对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视频等具体先进网络技术的应用。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多媒体视频进行实际护理案例的动态实验过程演示,可以将专家的实际操作过程通过视频的方式制作出来,并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在学生面前,实现学生与专家的近距离接触,方便学生学习先进的操作手法以及独特的教育理念。(2)建设专门的知识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号传播平台。专门的知识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号传播方式是现代化教育教学推广的关键手段之一。在实际的护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专门的护理网站向人们传播基本的护理知识,以此丰富人们的护理常识,而网站的维护者可以由护理专业的学生担任,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护理知识体系,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民意,了解人们基本的日常护理需要。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护理知识和护理常识,可以有效引起人们对护理专业教育的重视,扩大护理专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便于从侧面稳固护理专业的发展地位。

护理教育研究方法第3篇

 

自从2008年实施了《护士条例》以后,护士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等多个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对于学校来说,怎样在学校护理教学中落实《护士条例》的内容,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出有水平的、能够解决临床问题的护士成为其研究的关键。文章从人才培养模式、临床实习安排时间和建立护理院校教师参与的长效机制,合理配置资源等多个方面加以探究,为相关护理教学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护理教育开始发展以来就一直在变革,各个护理院校都努力建设自身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为医院提供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在1996年,教育部启动本科的护理教育改革项目,这样一来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的教育培养模式,通过和护理院校工作相结合,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在进行护理教育改革时,尽管有很多院校认识到理论和实践的连接强度不够,但是因为学生数量多,实习基地欠缺等因素的影响,很难在短期内解决好这一问题。因此,必须建设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护理课程设置,合理利用临床资源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具体来看,各个护理院校要在落实《护士条例》的前提下,按照学校自身状况,不断提高临床实践的课程,使学生们可以更好的参与临床实践,督促学生们主动学习,努力探究,积极承担责任,提高护理技能。

 

2 合理安排好临床实习时间

 

对于护理学来说,这是一门理论性强的学科,所以要利用临床实践应用护理理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护士的专业水平。在护理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以后,需要通过临床实践应用知识,深化对知识的学习。在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中,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也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潜力,推动学生全面提高。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再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进一步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过程中,通过良性循环,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应用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励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除此之外,利用临床实践,学生可以实现和社会环境的接触,更新思维模式,有利于提高自身和病人、家属或者和其他护理人员沟通交流意识。对于各个护理院校来说,要合理安排学生临床实习实践,为护理学生创造优良条件,按照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结合逻辑顺序,科学的安排临床实习时间,不能把所有学生的临床实践都安排在护理学生生涯的最后一年,这样会错过为护理学生提供临床实践的最佳时机,不利于护理人员内化护理知识。

 

3 建立护理院校老师参与临床实践的长效机制

 

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强的学科,它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而对于护理教育机构来说,它培养的人才一方面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还要有一定的临床实践能力,只有具备这两个方面才可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因此,各个护理院校努力研究如何通过临床实践提高护理学生的个人技能,内化理论知识。在进行护理教育过程里,老师的积极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护理态度,同时也影响着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这一背景下,各个护理院校必须建设教师参与引导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安排各个教师参与到临床实践教学工作里,改变传统的为学生联系实习岗位的角色。通过学校和临床教师的共同作用,指导学生更好的参与实践工作,进一步实现护理理论和护理实践的有机结合。除此之外,在每年抽出一定时间使教师参与到临床护理工作里,一方面可以连接现在的临床护理工作发展状况,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更好的掌握学生实践水平,通过和学校的有机结合,努力培养高水平护理人才。

 

4 合理配置护理人才资源

 

在现在的医院发展状态下,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十分短缺,在这一背景下,合理配置护理人才资源会影响着护理水平和质量,进一步影响护理工作的效率。对于一些学者来说,他们逐渐从多个层次上开展研究,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怎样激励面对护理人才配置不合理的状况,护理人力资源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是否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与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都密切相关,许多学者均对此从不同层面有所研究并提出各种建议。针对内地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严重不足的现况,要合理安排学生的实习工作,除此之外,还要合理安排临床带教工作。所以,相关部门要设置医疗机构最低人力配置标准,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医院护理人员的配置要求,另一方面还要加大对社区服务里的护理人员配置重视力度,合理设置配置标准,增加护理人员。初次之外,护理院校要加强和临床单位的沟通交流,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树立良好的文化氛围,即使是人才资源短缺,也要使学生能够及时获得教师的指导。通过把护理理论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努力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护理人才。

 

5 总结

 

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护理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必须通过护理院校努力提高护理学生的护理技能,这必然需要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文章通过分析实现护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学的方法,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护理教育研究方法第4篇

[关键词] 健康教育方法;2型糖尿病足;足部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11(a)-0130-02

依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设定,对DM患病人数已经极高。糖尿病作为一种长期性的慢性疾病,对人体具有极大的危害,其并发症高发和危害严重等特点使糖尿病在医学病症方面成为了一种极为危险的病症。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在其病发过程中不能进行有效的阻止,多数病人因此截肢。对于糖尿病足的治疗方法目前仍旧缺少有效的方法和条件,对糖尿病足的治疗也要消耗极高的费用,糖尿病足病人在其治疗过程中并不能得到妥善的处理,在其治疗过程中病变极为严重,因此对待糖尿病足病人的有效治疗和护理是目前对待糖尿病高发的现状的重要措施。该文通过对糖尿病足病人进行3种健康教育方式的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该院选取2015年7月―2016年9月入住接受治疗的糖尿病足病人105例,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看图组,教育组和辅导组,每组病人35例。看图组男性病人18例,女性病人17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6.2±3.5)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6例,初中11例,高中9例,大学及以上9例。教育组男性病人19例,女性病人16例;年龄21~69岁,平均年龄(47.1±3.4)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7例,初中10例,高中10例,大学及以上8例。辅导组男性病人17例,女性病人18例;年龄22~70岁,平均年龄(47.3±3.8)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5例,初中12例,高中8例,大学及以上10例。3组病人的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看图组采用国际糖尿病联盟推行的看图工具,对病人进行课程安排,使病人在对图片的了解过程中,对自身的病情有更加明确的认识,更好的对病人治疗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有效的把握,使病人能够在课堂上通过教育者的看图引导,对糖尿病足的治疗和护理方法获得更多的了解,加强病症的治愈效果。对教育组采用多媒体信息化的知识讲座,对病人按照授课的方式进行集体性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教育,使病人更直观的了解自身病症的危害和应对措施,更好的将病症的发展进行控制。教育人员在授课过程中要对病人提出的疑惑进行有效的解答,使病人能够更好的明确自身对于病症的知识短板,从而对自身的病症进行有效的治疗。对o导组采用一对一的模式,依照护理手册的指示,进行护士和病人面对面的单独指导,使病人能够受到更加有针对性的病程指导,更好的使自身的病症得到理论性的帮助,重视自身的病症护理和保养,使病情得到稳定,从而加速病症的好转,为病症的治愈做出有效的帮助。对3组病人在接受健康教育干预后的第4周、第12周和第24周都要进行专业性的电话随访,对病人的FBG、P2BG、HbA1c和CNAFF指数都得到明确的了解并进行记录。同时在随访中不对病人进行任何医疗过程的指导,使其按照规则正确就医。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为病人在受到健康教育干预后的空腹血糖指数(FBG)、餐后2 h血糖指数(P2BG)、糖化血红蛋白指数(HbA1c)以及足部护理行为水平指数(CNAFF)进行观测。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第4周、干预后第12周和干预后第24周进行测量。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平均数(x±s)表示。P

2 结果

根据实验显示,通过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使用多重对比的LSD方式,对3组病人在干预结果前后的组间FBG、P2BG、HbA1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检验,3组病人的FBG和P2BG的变化存在先降后升的固定趋势,而HbA1c存在下降趋势,然而在干预前后的3种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结果在3组病人之间的前后时间点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糖尿病足的病发是对DM病人造成截肢和致残的最主要原因[1]。通过各国对糖尿病的不断临床经验和研究证明,糖尿病足的治疗和管理需要多种科学进行联合性的治疗,使糖尿病足能够在其病发期间得到有效的治愈[2]。糖尿病足的并发期间需要病人根据医护人员的指示,在对待糖尿病足治疗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健康教育中所学到的技巧,在对病症的治疗上发挥有效的作用,使病人能够对糖尿病足的溃疡和截肢的发生几率进行大幅的降低[3]。尽管健康教育在对病人的血糖调控上不能起到关键的作用,但是其对糖尿病足的调控和护理能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为糖尿病足病人的病情恶化进行了有效的防治,加强了病人的自我治疗意识,完善了其相对应的知识体系,使病人的病症得到有效的稳定[4]。

综上所述,3种健康教育干预手段对糖尿病足病人的血糖调控起到的作用不明显,但能够明确的将其足部护理行为水平进行有效的提高[5]。使病人能够更好的对自身的病情进行认识,并在生活中加以防治,可以在临床中广泛推广[6]。

[参考文献]

[1] 敖洁,陈家英,高同娟. 医院-社区延续性护理干预模式对中高危糖尿病足患者自护行为的影响研究[J]. 内科,2015(3):420-421,419.

[2] 王芳,袁丽,李饶,等.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护理学杂志,2015(17):29-31.

[3] 丁娜,孔令磷,张红菊. 社区2型糖尿病病人足部护理的研究进展[J]. 全科护理,2014(1):13-15.

[4] 戴冉,罗崴,张知光,等.不同干预模式对糖尿病患者知信行影响的评价[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4(4):259-262.

[5] 颜萍平,汤观秀,高飞等. 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动机性访谈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J]. 中国全科医学,2016(15):1763-1767.

护理教育研究方法第5篇

1.1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授课方法,即课堂讲授+社区调查实践,试验组则在传统授课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不同灵活采用多元化教学法。

1.1.1案例教学

“老年人常见疾病与护理”这个单元,为督促学生主动学习,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提前1周准备好临床典型的老年疾病案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7~8名为1组)抽取案例,要求小组成员进行课前预习,搜集资料,组内成员按照护理程序的方法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达成共识,最后写出案例讨论分析结果。每组推选代表在课堂上发言,老师负责引导及总结剖析各组讨论情况,最后根据教学目标梳理出理论知识点进行讲解。

1.1.2学生小讲课

选择难易适中的教学单元如“老年人常见健康问题的护理”,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小讲课方法进行教学。教师提前2周布置小讲课内容,要求每名学生在自学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利用业余时间查阅文献资料备课,编写教案和讲稿,制作PPT课件上交给老师,备课资料记入平时成绩,教师根据学生备课情况在每个学习组中遴选出1个优秀学生代表在课堂上进行小讲课,每次讲课时间20min,教师最后进行点评,强调重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1.1.3角色扮演

“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护理”这个单元的部分内容和技能学生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已经学过,为突出老年人生活护理特色,强化学生的基础护理技能,我们采用了角色扮演法教学。教师选择若干老年人日常生活护理案例,在上1周课后发给每个学习小组,要求学生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自编自导自演,教学地点选择在模拟病房,教师创设老年人的生活护理场景。每个学习小组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教师负责引导课堂气氛,学生和老师共同进行评价,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1.1.4题讨论教学法

“老年人健康保健与养老照顾”这个单元,采用专题讨论教学法。教师在课前设计与之相应的讨论专题,如“庞大的老年人群给社会带来哪些压力、中国目前的养老现状是什么、社会和家庭如何提供有效的养老服务”等问题,将专题讨论的问题、有关要求、参考书目、网站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写出讨论发言稿。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推选1~2名代表参加,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发言,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学生的讨论发言稿上交,记入平时成绩。

1.1.5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及健康教育

为提升《老年护理学》实践教学质量,精心设计社区调查实践课。3~4名学生为1小组调查1名校内或周边社区老年人,选择教材中或自行设计的评估量表,对老年人的身体、心理、社会、日常活动能力、安全用药等方面进行调查评估,并要求每组成员运用所学知识对该老人进行健康教育,最后写出调查报告。

1.2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1.2.1考试成绩

学校期末用同一份试卷统一组织闭卷考试,总分100分,采取密封式阅卷。授课老师不参与命题、阅卷。

1.2.2问卷调查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试验组学生对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效果的评价。在《老年护理学》课程结束后,当场发放问卷116份,回收116份,回收率100%。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对多元化教学效果的评价采用描述性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讨论

2.1多元化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质量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老年护理学》内容多,课时少,并且与其他课程有交叉重复,采取传统的课堂教授法,学生易感觉到枯燥乏味,也很难深入了解老年护理的特色和需求。现代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终身教育的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潜能,因此我们根据教学内容不同灵活采用了多元化教学法。多元化教学法中教师把案例、问题提前交给学生,让学生课余时间去学习、查找资料、预习等,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精神;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和临床病例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理解;学生小讲课、专题讨论教学法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得以增强,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表1显示,试验组期末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76.72%学生认为多元化教学法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82.76%学生认为多元化教学法激发了学习兴趣,87.93%学生认同有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81.03%学生认为多元化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

2.2多元化教学法培养了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

我们采用的案例、专题讨论等教学法中,教师用启发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组织引导学生去主动讨论、质疑、分析问题,让学生在《老年护理学》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老年护理特色的理解,并能将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综合应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表2显示,74.13%学生认为多元化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84.48%学生认为多元化教学提高了各课程之间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2.3多元化教学法培养了学生沟通交流及团队协作能力

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要求护理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学习单位,自我组织、分工合作、互相启发,在小组相互讨论中,学会容纳、理解、交流,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和观点,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多元化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通过上台发言、讨论、表演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在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及健康教育中培养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表2显示,75.86%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培养沟通交流能力,93.10%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2.4多元化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情感,增强了对老年人的关爱

护理教育研究方法第6篇

[关键词]护生;临床能力;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3-59-05

临床能力是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掌握相关知识和获取相关技能的能力,包括临床处置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健康教育能力、临床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临床能力。因此,培养护生的临床能力,适应社会需要是护理教育的重点之一,也是护理教育者进行教学改革的初衷。

1.护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自由支配时间较少,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有效的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沟通交流、健康教育等方面的训练,不利于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当今社会,护理教育要以现代护理教育观为主线,注重护生多元文化的培养,使其获得专业护士所具备的技能、态度和行为。因此,进行护理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基于临床能力的教学方法改革

2.1临床处置能力的培养

临床处置能力是护士运用护理程序和护理操作技术向服务对象提供整体护理的能力,是护生应该具备的首要能力。然而我国护生的临床处置能力却是各项能力中最薄弱的方面。为此,护理教育者从多角度进行了教学改革。一方面将教学内容有目的的整合,如开设《护理实务临床处置》课程,具体包括课堂模拟训练、开放式实训、综合实训、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等;另一方面,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如小组演练结合录像反馈法、模拟教学法、AIDA教学法(即引起注意、诱发兴趣、刺激欲望和促成行动四个教学步骤)等;此外,教育者在临床带教模式方面也进行了改革,如目标反馈带教模式和操作分级模式等,都可以提高护生临床处置能力。

2.2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

沟通交流能力是指护理人员在护患沟通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对沟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能力,是建立治疗性护患关系必须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护生沟通交流能力的强弱关系到护患关系、护理质量及专业承诺等方面。因此,护理教育者非常重视通过教学改革培养护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具体体现在:(1)在课程设置方面,通过增设沟通交流课程、人际沟通技巧讲座等方式培养护生沟通能力。(2)在理论教学方面,教育者针对各专科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护生沟通能力,如高保真模拟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式学习法、角色扮演、同行评审、标准化病人、情景模拟结合规范化用语培训、网络虚拟临床模拟教学法等;(3)在护理技能教学方面,研究者主要侧重沟通交流与技能的融合,如“模板式”操作用语与技能流程相结合、标准化病人与技能教学相结合、将沟通交流内容纳入护生技能考核标准之中等,使该能力与技能有机结合。(4)在临床教学方面,主要包括经验学习圈理论带教法、反思性学习法、护患冲突案例培训、参加临床服务活动和人际沟通培训等。

2.3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

健康教育能力是指护理人员针对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进行教育的能力。其目的是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从而促进健康行为。然而研究显示,护生健康教育能力水平不容乐观,而对健康教育知识和实践却有很大的需求。目前,对于该能力培养的改革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方面。护理教育者通过课程设置和专业课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夯实和拓展护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其健康教育能力,如参与式教学模式、阶段式目标教育法、经验学习法、情景模拟演示、标准化病人、实际承担健康教育项目以及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教学和健康教育讲座等方法。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对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却不够重视,这可能与临床带教老师日常工作任务繁重、教学意识不强以及对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有关。目前,这方面的培养方法仅局限于健康教育路径模拟教学法、健康教育与临床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PBL教学法等。

2.4临床管理能力的培养

临床管理能力是指护理管理者在护理管理工作中必备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目前我国护生的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对于这方面的改革也相对较少,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在理论教学方面,将护理管理学的实践内容贯穿到护理学基础实训课中,如实行学生干部竞争上岗、举办技能竞赛活动、设立小值日制度和仿真模拟教学等,在临床实践教学方面,运用纽曼系统模式、高保真模拟教学、护士长一对一带教模式和“层级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护生的护理管理水平。

2.5科研能力的培养

科研能力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完成科研活动所需的能力或本领。研究显示护生的科研水平较差,具体表现为科研意识欠缺、文献检索和统计知识薄弱、科研设计能力低下等。为此,护理教育者主要从两方面对护理教学进行了改革。首先,巩固、理解和强化护生科研理论知识。如在开展《护理研究》课程的同时,将护理科研设计嵌入所有课程当中,并选用资深教师任教,同时进行文献检索、科研写作、统计分析和循证思维等培训和讲座,为护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促进其理解理论和实践与科学研究的相关性;与此同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在《护理研究》课程中采用互动式教学、利用博客作为科研知识的传授工具,能够增加护生学习的便利性。其次,科研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如鼓励护生亲自参与护理研究,采用“最佳实践”合作模式(CMBP)、矩阵式临床综合素质团队(MCQ)教育模式、SCI论文讨论、PBL与导师制教学、开展护生研究助理项目(NS-RAP)以及将毕业论文设计植入临床实践中、进行科研实习等,能够促进护生保持积极的科研态度,深刻理解科研知识和研究过程。

护理教育研究方法第7篇

关键词: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人类学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民族村寨被认为是中国最大文化遗产和未来10年中国文化最大的问题。2009年,国家民委和财政部联合开展了少数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截至2013年底,中央财政已投入9.1亿元资金。2014年2月国家民委了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湖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仅次于云贵两省。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湖南境内有63个,占湖南8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国保”名录的79%。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下辖的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占全国“国保”名录66%。本项目首次将法人类学、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连接起来研究,国内外没有直接的研究文献,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民族村寨文化保护方面,研究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村寨民族志,典型的有《中国民族村寨研究》(张跃,2004)介绍了包含文化在内的民族村寨13个方面的问题,此类文献为研究者提供了全面而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但整体民族志的浅层建构需要足够的后续性研究。另一类是少数民族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保护的现实对策,学者们提出了很多可资借鉴的观点。田茂军指出在民俗旅游中文化保护与开发的辩证关系:“保护是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保护了,才有可能进一步开发;合理开发也是一种保护,是一种发展性质的保护”。[1]麻三山指出在村寨旅游开发要产业开发和民族遗产保护双赢等[2]。还有人研究了民族村寨文化遗产社区参与式保护模式(林丽,2009)、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规划保护(陈华,2012)等,此类文献大多集中于村寨发展中的经济应对、行政应对,尚欠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最有效的应对手段即法律的介入。

(二)民族村寨文化教育传承方面的研究文献约有10篇,仅有朱祥贵以民族法学视角分析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自治权,指出“我国立法在立法理念、权利体系、权利内容、国家义务、救济程序等方面存在不足,需深化立法的理论基础和重构制度设计”。[3]显然,民族村寨文化教育传承的法学综合研究仍十分滞后。

(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法律保护方面,现有文献可以分为三种研究视角,一是整体立法研究视角,学者们就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立法保护问题、背景、意义、立法框架作了思考,多数人认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立法可操作性不强;涵盖文化各个领域的私法不完善,利益保障机制缺失,权属不明;法律保护滞后(高永久、叶盛荣等)。二是权利研究视角,周勇的著作《少数人权利的法理》指出“对这类冲突的调处不可能仅仅凭籍道德上的善意和政治上的方略,还必须依据公平、正义、人权等人类的基本价值理念,通过法律的技术手段来协调和构建和谐的族群关系。”[4]169David W.Elliott论述了加拿大对原住民权利进行保障所采取的各种有力措施及所取得的巨大成效,其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与措施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三是文化遗产法视角,国际文件典型的有1982年《关于小聚落再生的Tlarcala宣言》提出了小聚落保护建议。国内学者们研究了文化遗产立法对策、文化遗产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等方面,文献资料十分丰富,但遗憾的是村寨文化遗产形态的立法未及细化。

(四)法律人类学对本项目研究的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研究方式的贡献。法人类学强调田野调查,乃至参与性观察;法人类学注重典型案例的深入分析;提倡文化个体间的比较研究。这些研究方法对本项目研究影响颇大。二是理论观点的影响。法人类学研究是在19 世纪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孟德斯鸠、萨维尼、梅因、马林诺夫斯基、霍贝尔、斯奈德等人的学术成就,引导我们关注“规则应如何去适应人类生活”。[5]97国内研究中苏力研究法与乡下人习惯人情的关系,是应用法人类学分析中国乡村法律社会的经典表述。三是分析思路的启示。澳大利亚法人类学家参与原住民遗址保护权的工作,他们力图把法律规范、概念和社会控制过程置于具体的历史和社会场景之中。国内将法人类学应用于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文献不多,王启梁,刘希等运用法人类学对民间文化保护进行了尝试性分析,为研究提供了思路。但正如胡守勇(2008)的批评,“人类学一直以来对文化的研究侧重于对不同文化现象的描述和解释,较少专门针对文化建设出谋划策。” [6]将法人类学应用于新一类文化遗产――村寨的研究,正可谓是人类学的使命所趋。

二、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人类学研究价值

(一)理论价值

针对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的特殊区位,以法人类学进路研究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打破了传统法学原来刻板的面孔、狭窄的视野,弥补了法律规则与村寨内生规律研究的不足,推动了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实质性法制的系统研究。以法人类学研究进路,就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学术热点、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律保护的学术难点开展系统研究,具有较强的新颖性。

(二)实践价值

法人类学将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纳入一个“开放的社会科学”之中,为文化遗产管理部门、立法机构、民委提供决策的思路、方法和策略,推动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的依法进行。法人类学作为人类学对法学的“闯入者”,不拘泥于静态的法律条文,用动态的观点看待法律,把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置于情理法、法律现代性、法律语境化、民族社会现实、经济发展之中,在传统法律无法满足变迁中的复杂社会的要求时,担当起开拓视野、提供思路、贡献方式方法的作用。

三、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人类学论纲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的现状与法人类学进路。主要研究:(1)遗产概念下民族村寨的重新解释和话语建构。以民族村寨的遗产本体及本质属性的高度抽象形成民族村寨的规范概念,分析遗产法体系中民族村寨的准确定位,构造民族村寨法人类学研究的话语体系。(2)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的基本现状和存在问题、影响因素分析。(3)法人类学反思与进路。既存相关立法的主要视点在于遗产文化的表面现象与外部特征,而对其内涵文化的生成规律与文化延续的社会机理缺乏理性深究,法人类学能积极地为村寨遗产的本土化研究提供反思与创造的空间,克服既有法律模式选择存有的功能性缺陷。

2.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的法人类学分析。主要研究(1)法律理解问题。针对连片特困地区的村寨社会,探讨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中的法律意识、法律传播、法治认同。(2)国家权力问题。在国家主导的遗产运动、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战略背景中,研究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中的国家义务、权力运行等。(3)遗产主体的权利问题。分析地方性遗产主体的地位、内在结构、利益获取与利益分享及制度需求。(4)维权行动的逻辑解读。分析地方性遗产主体在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中支配与反抗的行动过程和方式,阐释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中法与人类学的双重控制。(5)个案研讨,围绕武陵山地区田野个案进行研讨,探索多民族、欠发达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的实践过程。

3. 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律制度的法人类学建构。主要研究:(1)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律制度中的人类学理性。①法制建构中人类学因素考量。从文化与经济互动、传统与现代的有效整合、文化多样性、文化整体生存伦理,探求法律规则与指向客体间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层连接和互融。②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律制度的法人类学建构原则。从村寨社会的利益控制与平衡,探讨连片特困地区权力与权利在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中平衡与配置。③从法律制度的核心――权力与权利展开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律制度的总体架构。(2)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的村寨权力规范。继续强化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功能,实现权力设定、行使到违法责任的法律控制。(3)村寨文化主体权利的精细化研究。从多元主体的类型化研究出发,重点分析原住社区、原住民权利的性质、表征、法律保障,以达致法律规制与内生的、自觉的保护行为、教育行为之和谐。(4)法人类学下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的具体制度,探讨以公法和私法双向系统展开民族村寨文化保护制度与教育传承制度。

(二)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基本思路:本研究以问题-理论分析-解答为主线,首先对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基本现状以法人类学反思,检审法律“客位”规则的局限性,分析遗产法体系中民族村寨的法人类学进路。其次就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制核心领域,即法律理解问题、国家权力问题、遗产主体的权利问题、维权行动的逻辑解读展开法人类学分析。最后提出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律制度的法人类学建构。

2.方法:(1)田野调查法。针对性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村寨进行调耍深入民族村寨实际生活领域,研究民族村寨的人文环境,获取客观、真实、准确、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进而谙熟民族村寨保护与教育传承的实践运作及存在的问题。(2)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民族村寨国内外的相关学术著作、论文及地方文献资料,并对这些文献进行较为细致地归纳、演绎等分析工作,为课题的研究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3)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一方面,充分注意民族村寨法律规律的抽象归纳、总结;另一方面,充分反映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的实践规律,将法律制度应用于实践中检验。

(三)研究确定的重点与难点

1.重点: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的法人类学分析。法人类学分析是突破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现实法制障碍的前提,又是法人类学法制建构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基础,故为研究重点。

2.难点: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律制度的法人类学建构。无论是从人类学角度,还是民族法学角度,学界几乎没有阐述如何将法与人类学联系起来形成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的法律制度,故提出具有正当性和可操作性的法人类学制度建构为研究难点。

四、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人类学主要观点

1.整体看来,以村落遗产为单位的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相关法律规定,仅仅是以工具化的视角、“ 客位”的立场加以规范,法律保护不尽人意。村寨文化遗产有其生成、延续的社会机理,法律规则应当 “体察” 保护对象的全方位的特征,这正是法人类学应用研究的新领域。

2.伴随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的国家权力的强势介入,法律实践形态几乎都不证自明地将国家立于法律保护优位。而权力纵向的绝对支配性,既存在着战略开发的突破性推进,又存在各类权力衍生出的“利益链” 组成的利己主义。

3.在政府主导的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中,基本上沿用了公权力的背景,村寨保护的主体权呈隐性状态,文化主体的参与、集体性私利、单子式个人利益在整体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中往往被忽视,法律保护缺乏对本土民族私主体生存与文化自主性的关注。

4.村寨主体的维权是围绕权力-权利-利益之网表现出一种弱者的抗争,在隐藏的法律文本下的点状事件容易激发为非理性群体对抗事件,并影响社会稳定。

5.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的法律保护应置于特定社会的知识谱系中去看待和考察,法律保护应致力于原生土壤上文化主体的认同与支持、文化主体与文化客体的相容共生、民众生存与经济、文化的和谐。

6.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的法律保护具备公私权融合的公私法域特质,公私权的平行关系决定了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律保护的公私法混合式法律选择模式。价值目标上,创设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公私法平位保护秩序。既要跳出公法或私法单点要素的模糊评价,又要转到多要素的多元化调整;内在结构上,建立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私权为目的、公权为基础的公私法合一法律体例。法律选择的权重在于村寨文化主体私权保障的具体法律安排,公法则是以总体性的宏观管控为核心;实现路径上,以利益平衡推进民族村寨公私多层利益的体系之间定位、衡量、评估,以法律配置方式最终使公权利益和私权利益各得其所。

结语

绝大多数民族村寨研究是从非法律领域出发,法学研究鲜有涉及且失之琐碎,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人类学创新之处在于就此类相关论题开展的法学系统研究,是单项式、断裂式、零散式研究范式的重大突破。 运用法人类学的新视野研究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是一种新的研究方式,具有较强的新颖性和创新性。从文化与经济互动、传统与现代的有效整合、文化多样性、文化整体生存伦理,探求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律规则与指向客体间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层连接和互融,既是人类学的拓展,又是传统法学的重大突破。

参考文献:

[1]田茂军.保护与开发:民俗旅游的文化反思――以湘西民俗旅游为例[J].江西社会

科学,2004(9).

[2]麻三山.对民族文化村旅游开发的思考[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8(4).

[3]朱祥贵.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自治权立法保护的完善[J].社会科学家,

2010(11).

[4]周勇.少数人权利的法理[M].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

[5](英)马凌诺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M].梁永佳,李绍明译.华夏出版社,2001.

[6]胡守勇.文化建设:人类学应用研究的新领域[J].云南社会科学,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