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实习的意义(合集7篇)

时间:2024-04-10 14:50:47
教学实习的意义

教学实习的意义第1篇

关键词: 《大教学论》顺应自然学习理论现实意义

引言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不仅把反映教育这一复杂事物的各种属性和关系的概念与范・畴构成一个互相联系的独立的理论体系,而且对于教育和自然、社会和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作了新的探索和论证,试图寻找教育的规律性还表现在他使教学理论近代化。同样对于学,它也有很深刻的指导意义。它如何体现在“学”的理论体系中?我就这一观点谈谈自己的见解。

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思想在现代社会中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素质的人

夸美纽斯的“教育教学理论体系”的内容是:(1)熟悉万物;(2)具有管束万物与自己的能力;(3)使自己与万物均归于万物之源的上帝。其中熟悉万物指的是博学,博学包括一切事物、语言和语文的知识。阐明了教育要培养见多识广而具有献身精神的人,而这光靠教育还远远不够。具有管束万物与自己的能力指的是德行与恰当的道德,包括外表的礼仪,还有我们内外动作的整个倾向;自己与万物均归于万物之源的上帝指的是宗教与虔信,宗教与虔信是内心的一种崇拜,使人心借此可以皈依最高的上帝。

按照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的观点,教育目的是培养在身体、智慧、德行和信仰各方面和谐发展的人。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启迪、发展学生的智慧。要注重学生本身的因素,尊重人、注重人的个性充分地、自由地、全面地、和谐地发展。这正是新课标培养人才的一项重要标准。

二、在现代社会学习理论中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理论是对学习的实质及其形成机制、条件和规律的系统阐述,其根本目的是为人们提供对学习的基本理解,从而为教育教学奠定较科学的基础。学习最终要回归自然。

夸美纽斯在第六章开篇提到:“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美、最美好的,我们已经知道,知识、德行与虔信的种子是天生在我们的身上的,但是实际的知识、德行与虔信却没有这样给我们,这是应该从祈祷、从学习、从行动中去取得的。”因此,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完成:“人人都应该接受教育”,“人人均须学习一切”,“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夸美纽斯的这种“泛智教育”思想,可迁移为“泛智学习思想”:“人人都应接受学习”,“人人均需学习一切”,“一切人要学习一切事物”。这里的“应”、“需”、“要”正体现了学习中需要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思想在现代社会学习中的现实意义及启示表现在以下方面: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式方法。

(一)兴趣来源于自然顺应性

夸美纽斯在第十五章―第十九章中阐述了教学理论,其中在第十七章教与学的便易性原则中在提及学的一般原则中提到“自然使它的原料真能获得它的形状”,“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的求知与学的欲望激发起来”。的确,学习兴趣是内在动机在学习上的体现,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产生学习动力。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动力,或者说几乎是唯一的动力。“教未见趣,必不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热爱学习、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基础。人作为一种动物,所有的行为都是直接或间接按照自己的意志一直行动的,而这一切都必须有足够的动机――可能外界的压迫或者一时的发奋可以暂时充当这种动机,但是任何纯被动的行为是无法持续太久的。只有有了内在的动力――兴趣,学习行为才能高效地持续下去。

2.端正学习态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源于态度,因此态度决定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这一说法的根源还是在于自然原理。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思想并不完全是从“自然原理”中引申出的,而是他以丰富的教育实践为根基,运用了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的结果,而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又得自于他丰富的教育实践和对客观自然规律的尊重。同样,学习也应尊重客观自然规律,人对于某一事物的学习,只有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产生学习动机,将这转化为动力,从而完成这一事物的学习。

3.使人集中注意力,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的个别差异,并不完全因天资不同,更主要的是由于注意不同,可见,高度集中注意力是保证高效率学习的必要条件。

(二)学习习惯起源于自然顺应性

夸美纽斯首次向自然要真理,以自然为师,运用自然的法则解决人类的自身问题。大教学论中提到我们的身体需要一种有规律的、有节制的生活,才能保持健康精壮。知识的习得亦如此,“点滴复点滴,顷刻成大垤”,于此就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从现有学校多年来的教育看。

初中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成效并不理想,教学有效性不高,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不能适应与时俱进的社会,终将被社会淘汰,教育必须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必须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2.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看。

不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对学生的学习不利,而且可能会影响到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3.从实际教育工作看。

没有培养起下一代良好的个体素质,学生只会“死学”,就相当于学生有了知识没有实践,或者不会实践,甚至有的学生只有在老师督促下才能学,自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不会学。这不是教育的目的。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本质要求是使学生自主学习,学会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因此,习惯培养是必需的、非常重要的,一定要落实,让他们懂得如何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学习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做到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形成懂得生活、学习、纪律习惯,以致终生受用。

(三)学习方法来源于自然顺应性

“人类的学习应从人生的青春开始”,“早晨最宜读书”等都说明学习讲究的是自然顺应性。

1.做好学习开端的准备。

学习的知识不是孤立的。当基础知识记得越来越牢,学习的难度系数就会递减。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夸美纽斯说:“在开始任何专门学习以前,要有心灵的准备,使之能接受那种学习。”在把握学习的黄金时间的同时,要在每一个阶段的学习中开好头,打好基础,为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2.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

原则四中提到,自然从容易的进到较难的,学习就好比鸟儿学飞,人学走路一样,要遵循一定的认知规律。

3.做好回顾与反思。

辛尼加所曾说:“回到自然,回到我们被共同的错误(即最初的人所作出的人类错误)所驱使以前的状态就是智慧。”大教学论中“自然选择一个合适的物件去动作,或是先把它加以合适的处理,使它变得更合适”,正体现了这一观点,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回顾与反思,才能够不断使自己进步,使自己不断完善。

《大教学论》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是夸美纽斯留给人类的宝贵的教育理论财富,为历代教育家所瞩目。他依据自然适应性原则,详述了教与学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则。作为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无论在教育理论还是在教育实践上都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并且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捷]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12.

教学实习的意义第2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有意义;”学习方式全面发展

学习方式又称学习风格,是当代教育理论范畴中出现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作为一种专业术语最早由美国学者哈伯特•赛伦在1954年提出。它首先出现在心理学领域,之后和“学习方式变革”一起引入课程改革语境,成为学界不断探讨的重要问题。从内涵上看,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达到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学习方法或学习手段的总称。它不仅包括学习者在学习时形成的独特行为习惯和操作风格,而且还关涉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是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性。从这个角度而言,学习方式直接决定着学习的效果,从方式、手段、策略等角度内化着学生对课程内容接受的真实状态,同时也有效地外化为学习者对课程内容操作、应用的实际水平。在现有的研究资料中,以北京师范大学廖泽英、南京师范大学谭顶良、天津师范大学郝贵生等为代表的学者们,他们的研究主要针对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出现的问题,真正基于大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研究寥寥。而实际上,在高等教育领域,同样也会因学生的学习方式选择失误进而带来教育行为的失效,并且教师“预设”的理想状态与学生接受教育之后的实际情况也常常出现牴啎。瑞克(BrownRic)曾针对学生的学习明确指出:“如果教师的教学形态与学生的学习形态一致,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较佳,学生的成就表现较好。”[1]从这个方面而言,探索一个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更贴近我们的教育实际,更具有一定的实践应用价值。在多渠道地探索有意义的学习方式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同时尤其要注意搭建教师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意义生成的有效桥梁,针对当前教学实践以及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弊端,提倡自主、探究、体验、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老师为中心、课堂为阵地、教材为圣经、考试为准绳的传统格局,大力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素质以及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

1传统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型学习。所谓的接受型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而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的方式,接受是掌握知识的唯一途径。在接受型学习中,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宰,是主体。学生是客体,他无需行独立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只需接受、汲取和掌握老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判断其学习优劣的标准是其知识掌握得是否精准,在一定的时期或环境下是否能做到较好地反馈和运用。这种方式有助于建构一种稳定清晰的认知结构,这些知识是学习者探索世界的基础和主干,是必备的思想养料。另外,人类的知识浩瀚无垠,学习者不可能一一穷究获取,通过老师的传授和学生的接受,大大减少了学习者独立学习的时间,学习者只需将这些知识作为间接经验吸纳到自己的认知体系中,这一学习过程无疑是高效的。同时需要看到的是,传统的学习方式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首先,传统的学习方式旨在接受,接受与否成为衡量学习效果的重要参照。过分注重接受,会自然阻遏学生的探究和思考,影响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所能体现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学习者不会更多关注知识与知识之间的链条关系,也不会更多对现成的知识加以质疑和评判。相反,学习者会以老师和教材及笔记马首是瞻,把准确地掌握和反馈知识作为学习的主要目的,教师也会以此作为评判学生学习的主要参照。符合答题标准的学生试卷会得高分,游离于答题标准的学生试卷会得低分或不及格。这样的考察标准虽然能保证学生获取基础知识,但更大的弊端是,学生无法在学习过程中建构独立的思维能力,做不到举一反三,更无法形成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其次,传统的学习方式更多在于对理论知识的识记和掌握,这种学习目的自然放松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会阻塞知识转化能力的渠道。传统的学习方式更多依凭于课堂和教材,忽视了实验室和校外课下等有效资源的利用,导致学生死读课本,死背笔记,过于仰赖或盲从于老师,造成了高分低能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欠缺。

2影响学习方式的主要因素

传统学习方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产生是社会、历史、文化及体制等多方面综合因素造就的结果。

(1)学习方式离不开观念基础和物质基础,自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物质环境和经济环境。比如,相对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在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环境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在现代化程度、观念思想等方面表现得更为开放、进步和自主,这些自然会带动学习方式向多元、人文、丰富等方面发展。没有高度发达的经济环境,远程学习和网络学习也是不可想象的。在意识形态领域,合作还是压制,平等还是奴役,民主还是屈从,自然也会带来学习方式的不同选择。

(2)不同的文化形态也会影响学习方式的选择。陈佛松先生认为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差异性,比如东方文化属于大河内陆文化、封闭农业文化、哲学伦理型文化,富于爱国精神、君主专制重人治等,而西方文化则属于海洋多岛文化、开放商业文化、科学知识型文化,富于冒险精神、民主共和重法制等。[2]由此可见,传统的东方文化追求伦理秩序,贬抑个性和变化,推崇稳定和集体,而西方文化相对而言更推崇个性和创新,尊重个体和冒险精神等等,这些会带动东西方文化体系下不同的学习方式,合作、体验、互动和交流在不同文化环境下会体现为不同的学习类型和方式。

(3)学习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不同的教育体制。大体而言,教育体制是指用以调整个体行动者之间以及特定教育组织内部行动者之间关系的强制性或权威性的行为规则体系。[3]从这个角度而言,教育体制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自然会对学习方式构成约束力。比如,在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基本上是围绕着高考和中考制度进行的,高考和中考是指挥棒,考得不好一切只会显得很苍白。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成熟,教育体制也会随之转型,逐渐改变以往的忽略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旧有模式,力图使教育体制从呆板、单一、僵化、封闭走向民主、多元、高效,相信学习方式也会有一个更为科学、更为完善的发展走向。

3有意义的学习方式的优化探索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非常强烈,那些没有形成独立思维缺乏全面发展能力的学习者变得越来越没有竞争力。尤其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新传媒技术广泛应用,社会日益需要有专业能力为核心技能的多栖人才,具有综合专业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身心以及熟练的实用能力越来越成为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比如单位招新人,除了专业水平外,还希望其对相关领域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和运用,此外是否有吃苦耐劳精神、待人接物是否得体、团队意识是否强等,均会纳入考察其是否具备竞争力的范畴。为此,注重把基础理论的掌握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性需求与社会多元需要有机结合,注重把加强基础与强调广泛社会适应性有机结合应该成为学习方式改革优先需要考虑到的。

(1)明确传统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学习方式的内涵外延,界定二者的联系和区别,探索转变及优化整合的途径、手段,努力实现“意义”的多元性。明确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的内涵与外延,密切学习者与教学者以及社会需求的内在关系,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不相适应的部分,实现学习、研究、产出的优化组合。

(2)明确专业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目标要求,细化学生的差异性,提倡分层、分级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行为的针对性和效果。明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结构,重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阐明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关系范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促进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3)全程跟进与质量检验。对过程、结果的关注,其实质是对专业学生学习的每个环节的关注。有意义的学习不仅表现在学习的质量上,还表现在学习影响的长度和广度上。通过学科竞赛、就业质量、考研率、人文维度、社会反响等各个层面去检验学生学习质量,根据结果形成整改方案,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方式的“意义”增长点。

(4)完成专业有意义学习方式的路径初探。如创造对学生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变革满足学生需要和社会需求的培养模式;建立专业导师制,帮助学生实现学习阶段的转变,优化学习成果;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互运用,搭建学习、研究、产出三维一体的学习平台;改革考试方式,加大论文、口试、作品展示等实践环节考核力度;调整教师的教学方式,变更教师的育人理念,在各个学习环节中老师们要尽力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力图向学生传达一种信赖和支持。探索多元化学习方式的灵活运用,如体验型学习方式、研究型学习方式、机械型学习方式、合作式学习方式等。学习方式直接关涉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对学习方式的变革势在必行。同时,学习方式的改革一方面要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另一方面也要遵循教育和学习的内部规律,从学习者的特点、育人理念、学习环境等综合因素出发,努力缩短教育培养目标与教育现状的显著差距,弥补创新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欠缺的不足,在助推社会发展、服务于全人教育培养等方面做出有意义的探索。

参考文献

[1]BrownRic.Perceptionsofteaching-learningstyle:theMediatingprocessinstudentevaluationofinstruction[J].CEPRQuarterly,1979,12(4):16-18.

[2]陈佛松.世界文化史[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105.

教学实习的意义第3篇

关键词:  通识教育;实习;教学

     医学本科实习节段是学生从学校向社会、从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过渡的特殊阶段,是学生整体素质和专业知识的应用和体现的时期,是学生从业生涯中重要的伦理道德、职业习惯、作为未来医务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等人文素养构建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其专业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起始阶段,这一时期的教育不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其相关的多方面的教育更是十分关键,加强通识教育强化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医学实习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医学实习节段的通识教育是培养未来医学专业人才社会责任感的关键阶段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和提高,现代医学人才必须是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高级医学人才,传统医学目的是救治人的生命, 而现代医学目的则更关注人的生命质量。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越来越迫切, 对生存和生命的价值越来越关注, 并且随着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等社会因素关系的更加密切, 医学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功能,保护人民健康, 提高人口素质, 保护社会和自然环境, 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保证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协调发展。未来的医生不仅承担着治病救人的功能,还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职能[1],因此,我们目前的医学教育就要树立起医学大基础观、医学文化观、大卫生观以加强医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培养。

    医学学科发展离不开社会发展,社会的进步对医学的社会功能的要求日益突出, 医学的目的和内涵将会进一步深化。医学科学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不仅有正面效应也同时具有负面效应,因此医学工作者必须用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系统对技术的非人格化性质加以平衡,这种思维就是人文精神,正如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的器官移植、生殖技术、克隆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等都与人类的道德和伦理同行,否则人类的命运、前途将无法想象。因此, 医学教育必须使医学生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高度责任感与把握科学的精神相结合, 专业教育必须与通识教育相结合。作为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过渡节段的临床实习节段,更是学生接触和培养责任感、社会感和人文精神的关键节段,一个好的医生不仅要具有专业的医学知识,而且要有深厚的人文社会学的积淀,要具有一只眼睛关注着医学科学的进步,一只眼睛关注着医学活动中的正义、公正、义务、美德、仁慈、责任、同情、忠诚、自主、允许的能力和责任, 保持科学的医学与人文的医学之间的平衡[2]。在这一阶段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有义务和责任帮助学生完成医学专业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共同发展和进步的培养。

    2  医学实习节段的通识教育是培养医生良好医学道德的关键阶段

    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完全德性的人。高尚的职业道德是保证医务人员做好工作的必要条件,而且医疗卫生领域中的职业道德状况也会影响整个社会风气。医务人员面对的对象是人,受当前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病员和家属为了治好疾病向医务人员送红包。这时就需要医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抵御这种诱惑。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 他们将来在工作中能否经受得住这样的道德关的考验, 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要看医学院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的力度和效果,是否已经将道德观念深深扎根于医学生的脑海中,尤其是临床实习节段教师的表现和表率作用会对学生未来医学道德的形成具有直接和直观的作用。教师在医疗工作中所表现出的医德、医风和工作责任感, 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实习节段我们不仅要强化带教教师的医德行为,而且要进一步强化教育,让学生在这一阶段树立起医学道德底线,强化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医学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将体现在其工作态度、服务态度上。在未来工作中是以病员为中心还是以自我为中心, 是献身医疗卫生事业还是凭借自身掌握的知识谋取不正当的私利,是全心全意为病员服务还是作风懒散、不负责任, 这些都是医学道德和社会公德意识在工作中的反映。加强医学道德和社会公德意识教育就是要让医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能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自身与病员之间的关系,使之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3]。  3  医学实习节段的通识教育是培养复合型医学专业人才的关键阶段

    1993年英国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提出了21 世纪的医生应是交流专家, 有判断力的思想家, 主动的终身学习者, 信息专家, 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流行病学和行为医学的应用者, 卫生小组的管理者, 社会的支持者和初级保健的提供者。1995 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未来的医生是保健的提供者、决策者、健康教育者(或交际家)、社区领导者、服务管理者。21 世纪医学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使得医学教育的范围更广泛, 实践通识教育将促使医学生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

    医学实习节段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节段,是学校中学习的各种知识在实践中进行实践的开始节段,这一阶段加强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融会贯通的学习方式, 形成较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同时认识和了解当代社会的重要课题, 发展全面的人格素质与广阔的知识视野[4]。使学生不仅学有专长, 术有专攻, 而且在心智等方面能够全面协调地发展。实现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通融, 遇到问题时能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 收集资料,与人交流合作, 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

    4  医学实习节段通识教育实现的方法

教学实习的意义第4篇

[关键词]意义学习;变态心理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0064-03

一、变态心理学课程及其教学困境

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亦称为心理病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心理障碍与异常行为的科学。大学本科教育中,变态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四部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区分标准;心理学各理论流派对心理异常的解释与观点;心理异常的实质即异常心理的原因、机制和心理结构问题;心理异常的分类和表现特点。[1]

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变态心理学是我国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的核心课程,是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也是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的重点内容。可见,变态心理学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虽然多数学生对各类心理障碍案例较感兴趣,但由于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形成原因仍需进一步探讨,导致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都有一定难度。再加上变态心理学中绝大多数心理障碍患者都不是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对象,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因此,要推动变态心理学的教学改革,必须转变教学思维,将专业知识的传递和学生的愿望兴趣需要有效的结合起来,注重学生有意义的、内发的和经验的学习。罗杰斯的意义学习观为这种教改的尝试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罗杰斯的意义学习观简介

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罗杰斯(C.R.Rogers)指出,意义学习(或有意义学习)(Significant learning)是指所学的知识能够引起变化、全面渗入人格和人的行动之中的学习。[2]这样的学习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积累,而是渗透到了学生个人的成长经验之中,学习的结果既是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是情感和人格的完善。

在罗杰斯意义学习观中,学习是以以下十个假设为基础的:第一,学习是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第二,学习是有意义的心理过程;第三,学习是学习者对自身状态变化的觉察;第四,外部威胁最小时,学习内容才更易被觉知、理解和同化;第五,把有意义的经验与其他部分区别开来,学习就会得以顺利进行;第六,有意义的学多是通过“实际做”获得的;第七,学习者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要比被动的学习有效得多;第八,最持久的学习是学习者自己内发的,最有效的学习是整个人的智力与情绪参与的学习;第九,自我评价比他人评价对学习更为重要;第十,学会学习的过程(learning the process of learning),使自己与变化的过程相结合,并对经验持续开放。[3]

意义学习不仅证明了有意义的、内发的、经验的学习的可能性,而且也表明了有意义的、依赖于自己的学习能够激励学生学习的可行方式。[4]这一理论为变态心理学的教学实践打开了新思路。

三、罗杰斯意义学习观视域下的变态心理学教学实践

(一)专业知识的传递和学生的愿望兴趣需要相结合

罗杰斯认为,人类具有学习的自然倾向或学习的内在潜能,在适当的条件下,这种学习、发现、扩充知识经验的欲望能够释放出来。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教师必须根据学习者的天然学习需要进行教学。此外,罗杰斯还指出,当学习者觉察到学习材料的意义与他们的目的的关系时,就会产生有意义的学习。[5]这就意味着教师在传递专业知识的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愿望兴趣和需要。

经调查,教师发现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对单纯的理论授课兴趣不大,学生普遍希望有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教师能在课堂上讲授一些实用性较强的知识,并希望以课程为凭借,提高处理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培养积极的心态。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引入一些学生较感兴趣的教学环节,如在讲授心理评估三要素之一评估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时,教师强调了良好观察能力的重要性,并引入了“真假情侣”环节。随即播放10个小视频,视频内容是10位男生分别向10位女生表白说“我爱你”,其中有五对男女是真正的恋人,另外五对是临时的“拉郎配”,请学生猜猜哪组为真哪组为假。辨别真假的要素既包括声音和语调等言语线索,也包括眼神、面部表情、面部朝向、身体朝向、身体动作和空间距离等非言语线索,这些线索不仅是心理障碍评估的要点,其实也是心理咨询中心理学工作者须观察的要素。此外,教师还借此环节介绍了心理咨询时来访者言语线索和非言语线索不一致时的应对方法。类似的活动环节能够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颇受学生欢迎。

在讲授焦虑症中日常焦虑的应对时,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了简化版的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和想象音乐放松训练。简化版的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即由教师采用“由外到内、由上到下”的顺序,现场指导学生依次放松双手、前臂、上臂、前额、嘴唇、颈背、肩膀和下颈部、胸部、腹部等身体部位;想象音乐放松训练即以音乐为背景,学生在老师的指示下想象特定的情境,达到放松的目的。此外,教师还教会学生如何应用放松训练应对失眠。

(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发性和主动性

罗杰斯认为,最持久的学习是学习者自己内发的,最有效的学习是整个人的智力与情绪参与的学习。学习者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要比被动的学习有效得多。[6]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发性和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了课堂试讲环节、小组讨论环节和情景剧环节。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从教学内容中抽取出“儿童青少年期的心理障碍”这一章交由学生讲授,把全班学生分为7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节内容。在多个年级试验后发现,学生对课堂试讲的积极性很高,大多数小组备课很充分,并积极查阅参考资料给其他小组的学生拓展视野,有部分小组还播放了相应的心理视频,如讲授“抽动障碍”的小组播放了心理电影《叫我第一名》片段、讲授“学习障碍”的小组播放了心理电影《地球上的星星》片段,讲授“注意缺陷与多动症障碍”的小组播放了心理访谈视频《我家有个多动症》,这些素材极大程度的激发了其他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心理。值得指出的是,教师在最后的补充总结前先由本小组成员评价本小组的讲授,之所以强调自我评价,是由于意义学习观认为自我评价比他人评价对学习更为重要,当学习者比较多的注意自我批评和自我评价而不是靠别人评价时,独立性、创造性、自力更生等因素都会对有意义的学习起促进作用。[7]

罗杰斯特别针对大学教学提出了“学习自由模式”,他坚信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自主性,强调讨论式学习比讲座式教学具有更大的优越性。[8]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开展小组讨论,首先采用随机的方式划分小组,然后提出讨论主题,如运用心理学各理论流派分析青少年吸烟成瘾现象、躯体化障碍与疑病症的异同点、强迫冲动障碍与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区别等,引导学生组内充分讨论,最后组间交流。

情景剧的开展须有一个前提,即学生只有掌握了课本知识才有可能把知识通过情景剧的形式展示出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讲授完“癔症”这一章后,把全班学生分成3个小组,然后把“癔症”中的分离性遗忘、分离性漫游和分离性身份障碍作为3个主题随机分派给3个小组,每个小组围绕主题用30分钟时间准备8分钟的情景剧,用剧情充分展示出相应的临床表现、产生原因和治疗方式。该环节深受历届学生欢迎,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发性和主动性。

(三)“实际做”――帮助学生获取“行动中的知识”

罗杰斯认为,有意义的学多是通过“实际做”获得的。“实际做”是改进学习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如要成为一名外科医生,在教室里学习和在手术室里学习是不一样的。[9]这种“实际做”的理念与美国学者舍恩提出的“行动中的知识”有异曲同工之处。所谓“行动中的知识”,是指专业工作中那些书本知识无法发挥效用,而只能凭借实践者通过体悟、反思而形成的知识。[10]通常这种知识需要通过长期的专业实践慢慢积累,但也可以从大量模拟性实践训练中获得。

变态心理学的实践教学通常会安排学生到精神病院进行短期实践或临床观摩,但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直接观察和接触心理障碍患者的机会不多,而心理障碍的临床表现又复杂多样,容易混淆,要理解掌握课本知识实属不易。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引入了沙盘游戏疗法(sandplay therapy),该疗法是一种以荣格心理学原理为基础,由瑞士荣格心理分析师多拉・卡尔夫(Dora Kalff)发展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沙盘游戏是运用意象进行治疗的创造形式,“一种对身心生命能量的集中提炼”,其特点是在治疗关系和沙盘的“自由与保护的空间”中,把沙子、水和沙具运用于意象的创建。沙盘中所表现的系列沙盘意象,营造出沙盘游戏者心灵深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持续性对话,以及由此而激发的治愈过程和人格发展。[11]

在讲授“抑郁症”时,教师引入了荣格心理分析师茹思・安曼(Ruth Ammann)的案例,她曾经治愈了40岁的重度抑郁女性伊娃,共经历了16次沙盘,她在著作中清晰地呈现了这16幅沙盘图。[12]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把这16幅沙盘图呈现给学生,并请学生动手在沙箱中模拟出这些沙盘图,然后由教师结合系列沙盘讲解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成因和治疗方式。再如讲授“焦虑障碍”时,教师介绍了学者陈顺森的案例,他曾经治愈了一位重度考试焦虑学生,历经20次沙盘。教师也请学生亲手在沙箱中模拟出这些沙盘图,然后给学生介绍该患者的沙盘图如何从最初的贫瘠、凌乱、静态发展到丰富、有序、动态,并最终实现自我整合。[13]通过“实际做”,把患者的心路历程清晰的重现在沙盘上,赋予无形的心理以可见的表现和转化形式,给教学带来了形象直观的视觉效果,极大改善了授课效果。

在讲授人本主义理论中的“共情”时,教师开展了一场团体心理辅导:“漂流瓶”。活动步骤大致如下:请学生把自己的小困惑写在一张小纸条上(不记名),然后塞进漂流瓶里扔入“大海”漂流;教师着重讲解共情的含义、意义及共情的五个水平;漂流瓶漂到每一位学生手中(每位学生拿到的都是他人漂流瓶),要求学生对漂流瓶中的小烦恼做出共情,并要求写在小纸条上;各学生依次宣读纸条上的小困惑及自己的共情内容;分享活动感悟;教师总结。通过这样的“实际做”,一则让学生宣泄了压力,二则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人本主义的重要知识点共情,三则学生体会到共情不但可以用于心理咨询与治疗,也可用于日常生活。

在讲授“自杀的预防”时,教师在教室现场设立了危机热线电话,由教师提供危机事件,学生现场模拟热线干预。通过这样的“实际做”,学生掌握了电话咨询的策略。

综上所述,以罗杰斯意义学习观指导下的变态心理学教学实践,主要采用的是把专业知识的传递和学生的愿望兴趣需要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以及“实际做”――帮助学生获取“行动中的知识”这三种措施,由此而带来的学习效果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变态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素养的培养。

[ 注 释 ]

[1] 刘毅,路红.变态心理学(第二版)[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1-2.

[2][3][4][5][6][7][8][9] 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44,442-443,442,442,443,443,

451,443.

[10] 唐纳德・A・舍恩著,郝彩虹等译.培养反映的实践者――专业领域中关于教与学的一项全新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

[11] 高岚,申荷永.沙盘游戏疗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4-5.

教学实习的意义第5篇

【关键词】 通识教育;实习;教学

The significance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medical practice teaching

XU Guo-hua, XU Hong, WANG Lai-gen.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Second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03,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desire to Aesculapius, the modern medical must have both scientism and humanism. On the change period from medico to medical, stronger general edu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to cultivate ethic and ethics, society liability and occupation custom of medical practice students. Meanwhile, in this period the medicine specialty science spirit and innovate idea is being radicated, so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stronger general education.

【Key words】 General Education; practice; education

医学本科实习节段是学生从学校向社会、从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过渡的特殊阶段,是学生整体素质和专业知识的应用和体现的时期,是学生从业生涯中重要的伦理道德、职业习惯、作为未来医务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等人文素养构建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其专业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起始阶段,这一时期的教育不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其相关的多方面的教育更是十分关键,加强通识教育强化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医学实习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医学实习节段的通识教育是培养未来医学专业人才社会责任感的关键阶段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和提高,现代医学人才必须是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高级医学人才,传统医学目的是救治人的生命, 而现代医学目的则更关注人的生命质量。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越来越迫切, 对生存和生命的价值越来越关注, 并且随着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等社会因素关系的更加密切, 医学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功能,保护人民健康, 提高人口素质, 保护社会和自然环境, 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保证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协调发展。未来的医生不仅承担着治病救人的功能,还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职能[1],因此,我们目前的医学教育就要树立起医学大基础观、医学文化观、大卫生观以加强医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培养。

医学学科发展离不开社会发展,社会的进步对医学的社会功能的要求日益突出, 医学的目的和内涵将会进一步深化。医学科学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不仅有正面效应也同时具有负面效应,因此医学工作者必须用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系统对技术的非人格化性质加以平衡,这种思维就是人文精神,正如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的器官移植、生殖技术、克隆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等都与人类的道德和伦理同行,否则人类的命运、前途将无法想象。因此, 医学教育必须使医学生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高度责任感与把握科学的精神相结合, 专业教育必须与通识教育相结合。作为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过渡节段的临床实习节段,更是学生接触和培养责任感、社会感和人文精神的关键节段,一个好的医生不仅要具有专业的医学知识,而且要有深厚的人文社会学的积淀,要具有一只眼睛关注着医学科学的进步,一只眼睛关注着医学活动中的正义、公正、义务、美德、仁慈、责任、同情、忠诚、自主、允许的能力和责任, 保持科学的医学与人文的医学之间的平衡[2]。在这一阶段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有义务和责任帮助学生完成医学专业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共同发展和进步的培养。

2 医学实习节段的通识教育是培养医生良好医学道德的关键阶段

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完全德性的人。高尚的职业道德是保证医务人员做好工作的必要条件,而且医疗卫生领域中的职业道德状况也会影响整个社会风气。医务人员面对的对象是人,受当前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病员和家属为了治好疾病向医务人员送红包。这时就需要医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抵御这种诱惑。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 他们将来在工作中能否经受得住这样的道德关的考验, 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要看医学院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的力度和效果,是否已经将道德观念深深扎根于医学生的脑海中,尤其是临床实习节段教师的表现和表率作用会对学生未来医学道德的形成具有直接和直观的作用。教师在医疗工作中所表现出的医德、医风和工作责任感, 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实习节段我们不仅要强化带教教师的医德行为,而且要进一步强化教育,让学生在这一阶段树立起医学道德底线,强化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医学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将体现在其工作态度、服务态度上。在未来工作中是以病员为中心还是以自我为中心, 是献身医疗卫生事业还是凭借自身掌握的知识谋取不正当的私利,是全心全意为病员服务还是作风懒散、不负责任, 这些都是医学道德和社会公德意识在工作中的反映。加强医学道德和社会公德意识教育就是要让医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能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自身与病员之间的关系,使之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3]。

转贴于

3 医学实习节段的通识教育是培养复合型医学专业人才的关键阶段

1993年英国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提出了21 世纪的医生应是交流专家, 有判断力的思想家, 主动的终身学习者, 信息专家, 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流行病学和行为医学的应用者, 卫生小组的管理者, 社会的支持者和初级保健的提供者。1995 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未来的医生是保健的提供者、决策者、健康教育者(或交际家)、社区领导者、服务管理者。21 世纪医学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使得医学教育的范围更广泛, 实践通识教育将促使医学生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

医学实习节段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节段,是学校中学习的各种知识在实践中进行实践的开始节段,这一阶段加强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融会贯通的学习方式, 形成较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同时认识和了解当代社会的重要课题, 发展全面的人格素质与广阔的知识视野[4]。使学生不仅学有专长, 术有专攻, 而且在心智等方面能够全面协调地发展。实现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通融, 遇到问题时能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 收集资料,与人交流合作, 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

4 医学实习节段通识教育实现的方法

4.1 传承理念 指导实习生阅读祖国医学和西方医学史,了解自己学科的思想、观念的演化历史和医学发展中的精神遗产和价值精华。强化对中国传统人文医学典籍的现代辐射作用的学习,积极地、有选择地传播西方人文医学新作,改善以实用知识、技能为价值取向的医学教育。强化医德教育导向,教员要多向学生展示其正面的良好的医德表现,同时利用和学生聊天、休息的时间讲授医德的规范和意义及其人文价值,指导实习生阅读一些关于哲学、伦理方面的书籍,并可以就一些热点的伦理问题进行探讨,引导学生的思想向正确地方向发展。

4.2 培养公民意识、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做准备,而是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和公民。因此, 要首先培养学生作为一个人,一个普通的家庭成员、社会成员和公民来积极有效地承担各种责任,然后再培养学生作为以人的生命为工作对象的一名医生的职责。培养医学生的道德素质应把公民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起点和重点,公民教育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同时利用教员自身的人文素养特点,有意识的对带教学生的人文素养加以引导和交流,通过相同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带教的学生阅读一些人文方面的书籍,强化学生的自身修养。

4.3 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医学生必须以科学的精神对待每一次科学研究, 以求实的态度诊治每一位病人, 同时, 医学生应成为宣传、发扬科学精神的主力军。医学生的通识教育应尽早让学生在接触临床实践、社会医疗实践中发现问题, 进一步增强学习动力, 树立崇尚科学、学习科学的信念。同时要充分利用医院和临床医学院的资源,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学术环境培养实习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发展学生提供必要的沃土。

【参考文献】

1 孙立军,曾勇,臧德泉,等,试论医学生的通识教育.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1:12-14.

2 李鲁,郭永松,施卫星.以医学人文课程为基础的全程医德教育改革与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6:25-27.

教学实习的意义第6篇

关键词: 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教学实践 意义

一、认知同化学习理论的特征

认知同化学习理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对传统的学习理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奥苏伯尔认为,传统的学习理论只是根据实验室的学习得出的结论,并未探讨课堂里发生的学习。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1.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意义学习是奥苏伯尔心理学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其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相反,如果学习者并未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是依据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是一种死记硬背式的机械学习。意义学习的产生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学习者具有意义学习的意向,即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其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第二,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如果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又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那么这种学习材料对学生来说就构成了潜在的意义,即学习材料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联系的可能。第三,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上述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构成有意义的学习。

2.接受学习的实质与技术。

同化是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接受学习也是概念同化的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过程。学习者接受知识的心理过程表现为:首先在认知结构中找到能同化新知识的有关概念;其次找到新知识与起固定点作用的观念的相同点;最后找到新旧知识的不同点,使新概念与原有概念之间有清晰的区别,并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融会贯通,使知识不断系统化。奥苏伯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为此,他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育策略。先行组织者是在学习任务之前给学习者呈现的一个引导性材料,他比学习任务本身具有较高的抽象性、概括性和包摄性,并且能够清楚地与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及新的学习任务关联。在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下,学习者可以尽快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间接知识,所获得的知识是系统的、完整的、精确的,便于储存和巩固的。而在发现学习中,要学习的内容并未直接呈献给学习者,要经学习者自己去发现。从认知功能中的作用看,大量的知识是通过接受学习获得的,而各种问题则是通过发现学习解决的。

二、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1.学生的学习应以接受学习为主,也不排斥发现学习。

人们往往认为,接受学习必然是机械的,发现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对此,奥苏伯尔提出批评。他认为,无论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都有可能是机械的,也都有可能是有意义的。这取决于学习进行的条件及教师对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把握。如果接受学习符合有意义学习的条件,那么它就是有意义的。而有的学生虽经发现学习掌握了一点概念、定理、规则,但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只能照葫芦画瓢式地解决问题,那么他的学习就属机械的发现学习。我们之所以主张学生的学习应以接受学习为主,是因为:首先,发现学习费时较多,一般不宜作为获取大量信息的主要手段;其次,在一些学习情境里,学生必须用言语来处理各种复杂的、抽象的命题。诚然,纯粹言语形式的学习会使学生在理解方面带来一些问题,但只要在讲授教学中提供各种具体的经验,就可弥补这方面的不足。的确,人类的知识浩如烟海,如果我们事事躬身实践,可以想象我们获得的知识只能是沧海一粟,而不能在有生之年迅速有效地掌握大量知识。因而“有意义接受学习是课堂学习的基本形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虽然发现学习有其弊端,但在课堂学习中我们也应对其予以重视。这样可以开发学生智慧的潜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在学校教育中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配合发现学习等教育手段、教育措施,以充分实现预期的教育目的。

2.教师在教学之前,必须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之后才能为理解、接受新知识提供固定点。具体地说,学生具备有关的知识经验后,呈现新的学习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尽快进入有效的学习状态。同时,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旺盛的求知欲,从而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学习时认真思索、刻苦钻研、积极探索,否则学生就会感到无所适从,茫然不知所措,丧失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困难面前望而却步。综上所述,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经验越丰富,掌握水平越高,理解层次越深,对学习材料产生的影响越大。如果教师的讲述里完全都是新材料,那么学生就无法把新材料和自己的思想挂起钩来,教师想竭力保护的学生的思路就会中断,使学生被一种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的感觉所控制。

3.教学中要注重精讲精练。

由于概念学习是一切学习的核心,可以说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获得概念的过程。概念是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关键特征的一类对象、事件、情境或性质。因而掌握概念实质上就是要掌握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然而,现在有的教师却走入了“精讲多练”的误区。当然,“精讲”是无可厚非的,“多练”实在不可取,因为何谓“多”缺少一个统一的标准,操作起来不太容易把握。这样自然有的就“过了头”,把“多练”作为夺取高分的灵丹妙药,学生陷入书山题海当中,整天搞题海战术、疲劳战术,久而久之,便疲于应付,对学习产生厌烦、抵触心理,丧失学习兴趣和求知的动力。当然,在学习过程中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是要把握“度”。我们应该怎样确定练习的数量呢?奥苏伯尔指出,既要考虑练习课题的同一,又不可忽视课题的变化。所谓同一,就是练习课题类型与例子不宜过多,应保持基本稳定;所谓变化,就是指为了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概括和分化,促进知识的迁移,课题类型和例子又要力求多样化。练习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这就要求精选练习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高效率地进行“精练”。有的教师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学生对所讲知识还未消化、吸收之前,便敦促他们去做名目繁多的练习,那是有害无益的。

4.教学中应注意总结、归纳。

如前所述,不断分化和整合协调的原则是意义学习组织的原则。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都要注意通过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对所讲知识加以梳理,加强与其它学科的横、纵向联系,找出异同点,把握知识的脉络,理清思路,从而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教学实习的意义第7篇

【关键词】合作学习;英语写作;实践意义

一、引言

在英语写作实践中,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依然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是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写作教学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多年来一直停留在传统的结果教学法上,教师强调的是语言的准确性,重视学生的写作结果,而没有重视写作过程和培养写作技巧,使不少学生失去了写作兴趣,甚至害怕英语写作。因此,改善英语写作教学现状,探索适合当前学生的新的写作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作者通过实践和探索,认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二、合作学习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理论依据

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合作学习的研究已经遍布世界许多国家的大中小学,约翰逊和霍勒别克将合作学习定义为“一种以小组学习为形式,旨在促进学生合作从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不断发展,甚至被认为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之一”,与其有众多的理论支持是分不开的。支撑合作学习的理论主要有:1. 学生中心理论。该理论认为以学生为中心既是合作学习理论最基本的出发点,也是其归属。2. 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构建知识的过程。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受到建构主义者的广泛重视。3. 选择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不爱学习(如英语写作),绝大多数不是因其智力因素,而是他的非智力性因素如兴趣、需要、动机等导致的,这就是我们常言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在群体学习情况下,彼此年龄相近又能在最近的发展区内操作、学习,知识增长、写作效率和水平提高最快。

除了以上几种代表性的理论外,合作学习还有很多其他的理论基础。各种理论观点存在着互补性,而不是彼此矛盾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石。

三、合作学习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一)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合作学习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体现了《新课标》以“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强调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它旨在通过小组合作互助的方式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合作写作活动中“学会写作”,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在小组合作学习遇到困难时进行帮助和指导。教师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以组织者、督促者、评价者、辅助者等角色发挥其指导帮助作用。

(二)可激发英语写作兴趣

合作学习中学习任务的确立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贴近学生实际,有选择性、有一定难度、有思考价值。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学习任务;小组成员间根据个人的特点灵活分配任务。学生在活动中相互启发,共同学习,获得成功体验。合作学习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强调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学生之间平等轻松地协作、交流、讨论和评价,每个学生都有发言、展示和成功的机会,极大地保护和增强了学生英语写作的兴趣,使其敢于开口,敢于下笔,敢于评价,乐于实践并获得成就感,真正成为整个英语写作过程的主人。

(三)可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

合作学习只是教学的手段,目的是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

1.交往能力。要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首先应该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首先要养成学生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并在听的过程中学会分析别人的发言,边听边想,积极吸取精华,补充自己。其次就是要让学生敢说,表达清楚,敢于质疑问难。与人合作交往时,要尊重别人,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学生增强了交往,形成了初步的社交能力。2.培养承受能力。人人都想尝试成功的喜悦,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失败是一种常见的挫折,一个人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越高,可以使人激发其潜力,去取得更大的成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组内真诚地合作,组织公平竞争,在合作与竞争过程中逐步完善人格,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3.激励主动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一些问题放手让小组合作讨论,这时的学生已主动参与了学习。在合作讨论中,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得到一些自己的学习成果结论。参与学习过程,尝试成功的喜悦,合作学习能使学生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加。

(四)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减轻教师负担

当代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它是一个人最终走向社会,生存和参与生活的重要素质。在英语写作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划分成组,互帮互助,学会发表观点和交流沟通。要想在整个班级中取得优异成绩,就必须精诚合作,将个人融入这个小小的集体中,一切以集体利益为出发点,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学习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肯定会大大提高。在合作写作的“同伴互改”阶段,学生相互传阅和修改作文,既做学生又做老师,转变了写作的态度,减轻了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从而使教师把精力集中到培养学生英语写作技能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