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社区运营体系(合集7篇)

时间:2024-04-04 10:57:45
社区运营体系

社区运营体系第1篇

中图分类号:R197.32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1)03―0006―02

社区卫生服务以个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是近年来世界各国公认的一种整合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随着社会经济和小康社会建设的不断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评价体系和指标也要与时俱进。本文就社区卫生服务运营管理评价体系制定的原则、内容及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与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内容报道如下。

1 社区卫生服务运营管理评价体系制定的原则

1.1 公平原则 公平是指无论其收入水平的高低和支付能力的大小,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拥有的数量和质量是相等的。公平又分为水平公平和垂直公平两种,水平公平是指具有等量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的人能得到相同数量和质量的服务;垂直公平是指需求不同的人们所得到的社区卫生服务数量和质量也不同,需要水平高者得到较高数量和质量的社区卫生服务,反之则小。

1.2 效率原则 效率是单位卫生资源所获得的社区卫生服务的产出,可分为三种,即分配效率、技术效率和管理效率。

1.3 可行性原则 评价的指标要能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进行有效的评价。一个好的指标不仅可以反映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真实水平,也能使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更有方向。

2 社区卫生服务运营管理评价体系的内容

2.1 方针与政策 这包括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视力度,一、二级医疗卫生机构结构功能改造成为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比例,大医院、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情况,政府和社会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投人情况,社区卫生服务结构纳入医疗保险的情况,社区卫生服务的延伸、自主定价情况等。

2.2 网络建设 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否纳入区域卫生规划,居民区是否有家庭责任医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否布局合理、基本设施齐全、具有人性化的环境,是否建立了方便、快捷的服务呼叫系统,上级医院与建立了明确分工的双向转诊体系等。

2.3 人才队伍建设是否有一定数量经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可培训的社区卫生服务技术人员,全科医师的布局是否合理,是否有全科医师培训基地,上级医院是否有专家定期到社区指导工作,是否有明确的政策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2.4 绩效评价主要包括社区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诊所等各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比例,社区疾病预防控制、重点人群保健、残疾人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医药进入社区等工作的成效,以及妇女儿童系统保健管理率、老年保健管理率、慢性病规范化管理率、健康档案利用率、社区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及社区居民的医药费用平均支出逐年下降幅度等。

3 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与评价体系建设

3.1 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地方政府要制订发展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以诊所、医务所(室)、护理院等其他基层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在大中型城市,政府原则上按照3~10万居民或按照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规划设置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可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可实行一体化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通过调整现有卫生资源,对政府举办的一级、部分二级医院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医疗机构等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转型或改造改制设立。现有卫生资源不足的,应加以补充和完善,要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统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作用。

3.2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加强高等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科教育,积极为社区培训全科医师、护士,鼓励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完善全科医师、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制度,制定聘用办法,加强岗位培训,开展规范化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要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和组织大中型医院、预防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有计划地组织卫生技术人员到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进修学习、参加学术活动。鼓励退休医护人员依照有关规定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3.3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 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属于事业单位,要根据事业单位改革原则,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按照服务工作需要和精干、效能统一的要求,实行定编定岗、公开招聘、合同聘用、岗位管理、绩效考核。对工作绩效优异的人员予以奖励,对经培训仍达不到要求的人员按国家有关规定解除聘用关系。要改革收入分配管理制度,实行以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收入分配办法,加强和改善工资总额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的收人不得与服务收入直接挂钩。要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社区卫生服务收支运行管理机制,规范收支管理,有条件的可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试点。地方政府要按照购买服务的方式,根据社区服务人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数量、质量和相关成本核定财政补助,尚不具备条件的可以按人员基本工资和开展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核定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财政补助,并积极探索、创造条件完善财政补助方式。各地区要采取有效办法,鼓励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生产、供应质优价廉的社区卫生服务常用药品,开展政府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药品和医药分开试点。

3.4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督管理 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条件和标准,依法严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和技术服务项目的准人,明确社区卫生服务范围和内容,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技术操作规程和工作制度,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考核评价制度,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标准化建设,对不符合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工作人员,要及时调整,保证服务质量。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执业监管,建立社会民主监督制度。将接受服务居民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业绩的重要标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作用。加强药品、医疗器械管理,确保医药安全。严格财务管理,加强财政、审计监督。加大考核力度,继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社区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切实履行社区卫生职能。完善逐级考核、多方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评价机制,采取年度考核和日常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绩效评估、社会评价和专家指导相结合的方法,推动社区卫生工作健康、快速发展。

社区运营体系第2篇

关键词:区域生态资本;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14)040075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生态资本运营机制和管理模式研究”(70873135);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生态资本运营中利益相关者权益博弈及其保障机制研究”(2013M542101);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生态脆弱性视角下区域生态资本运营风险问题研究”(13JJ410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态资本运营安全问题研究――基于生态脆弱性分析”(12YJC790029)

作者简介:刘加林,经济学博士,湖南大学应用经济学流动站博士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副教授(湖南 娄底 417100);朱邦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北 武汉 430073)

我国是一个人均生态财富较低的国家,但能源消耗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却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这严重脱离了我国人均资源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的基本国情。走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要以一定生态资源环境作为支撑,通过对生态资本的有效运营来维持生态资本存量的非减性,进而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充分发掘绿色经济发展潜力。

我国生态资本运营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政府对生态资本运营重视不够、生态产品市场消费不足、企业对生态资本运营意愿不高等方面。主要原因在于生态资本市场不完善,缺乏对生态资本运营主体的激励与约束作用。本文认为,问题的根源主要是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的缺失。因此,厘清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的逻辑思路,探讨其作用机理,设定其绩效评价维度,对于推动我国生态环境管理水平,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的逻辑思路

(一)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的效率标准

效率通常是用来描述客观世界中任意两点之间的物质互换频率,而在经济社会中则是用来反映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这种方式往往忽略生态资源的投入。在引入生态要素之后,效率就不再仅仅是一个价值上的投入产出比例了,生态效率的概念更强调经济社会活动的价值产出与物质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高效率的人类活动直接导致高效率的资源配置,因此,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要考虑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生态效率的运用充分考虑到生态资本的稀缺性。经济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已经逼近甚至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人类不得不考虑如何以最少的生态资本消耗获取最多的物质资本服务,并将这种思想贯穿于经济系统生产和消费的整个过程中。因此,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的效率概念的基本前提是: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所得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必须限制在其承载力范围之内。随着可供人类利用的生态资源与环境容量的日益减少,资源生产率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只有通过有效配置生态资本与保护生态环境,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将经济规模控制在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才能保持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生态经济效率将有助于人们制定各种战略和政策来进行生态资本项目投资,以使政策和行动更好地服务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除了要考虑经济效率与生态效率以外,还要考虑代际效率,也就是要兼顾后代人的权益。代际效率是一个现存所有人的集合体,并假定有可能界定该集体在任何时期的效用。就当前某种给定的效用水平而言,如果未来所有时点上的效用在经济方面都尽可能高,则这种跨期的生态资本配置在代际上是有效率的。代际效率需要两个条件:第一,生态资本在整个经济系统中的收益率都是均等的;第二,投资的实际收益率δ等于消费贴现率γ。

(二)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的逻辑起点:生态资本运营的价值取向

区域生态资本运营是将生态资源转化为资本,作为资本的一般属性进行经营,其本质内涵是要保持生态资本存量的非减性。区域生态资本运营好坏对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区域生态资本运营不仅要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生态资本存量的非减性,同时也要维持一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即保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区域生态资本运营遵循一定的价值取向,人类社会的生存权、发展权与环境权决定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的价值取向维度,即生态效用价值取向、生态要素价值取向、社会价值取向以及生态文化价值取向。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的价值取向影响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方向,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就有什么样的绩效评价指标来配套执行。因而对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不能仅从经济效益角度来衡量,同时还需考虑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效率问题。

二、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一)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的评价维度

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维度的构建取决于其价

图1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作用机理

值取向,而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的价值取向则是从生态、经济以及社会等三个方面来设置的,这决定了区域生态资本运营要从生态、经济以及社会三个面向来设立绩效评价体系,即为生态绩效、经济绩效以及社会绩效“三位一体”的绩效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生态绩效评价维度是通过评价区域生态资本运营中生态要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生态环境的贡献程度,主要用资源利用以及生态保护两个子维度来描述。其主要目的是利用节约资源、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推行经济效益高的生态化技术,不断进行模式探索来推动生态价值的实现(P391)。经济绩效是评价区域生态资本运营成效的核心标准,生态资本运营关键在于生态资本的市场化价值实现与增值,因此,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经济绩效评价维度要评价生态投入要素在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经济价值增值的程度,通常用经营效果以及发展潜力两个子维度来表达经济价值变化过程。区域生态资本运营不仅要关注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与生态效益,同时也要充分体现公众利益诉求,保持社会的公平性。这种社会属性决定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社会绩效评价维度要考虑生态投入要素在生态资本运营中所带来的社会公正性与社会正能量,实现资源环境的代际公平(P109-110),它主要通过社会文明与社会环境两个子维度来体现。由此可知,生态绩效、经济绩效以及社会绩效是有机统一的,缺一不可。经济绩效是核心,生态绩效是基础,而社会绩效是保障,三者共同构成绩效评价体系,保障区域生态资本的良性运营。

(二)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要全面、正确地衡量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就必须从多层面、多维度来选择绩效评价指标,形成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系统最为核心的构成要素。区域生态资本运营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从整体而言,其应用层面主要分为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主要是区域(全国、省、市级),中观层面为行业,微观层面为企业。,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仅考虑宏观层面的绩效指标设计,下文中区域生态运营绩效评价即为宏观层面的生态运营绩效评价。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准则层(摘述绩效评价的主要方面,本文主要是从经济绩效、社会绩效以及生态绩效三个方面来衡量)、指标层(可以反映要素特性的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三级,

三、实证分析:以恩施州为例

(一)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指标赋值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我国湖北省西南部,与重庆市和湖南省临界,国土面积为24 061平方公里,现辖2市6县,属于老、少、边、穷地区。恩施州森林覆盖率高、环境污染小、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功能突出、生态资本雄厚,是我国极其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态服务区”之一。目前恩施州正在实施生态化发展战略,对外争取生态补偿,对内实施生态资本运营,力图实现从“生态立州”到“绿色繁荣”。

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综合评价要求对评价区域内的生态资本运营质量进行分等定级,而这种等级划分是否准确反映了生态资本运营质量区域分异的客观实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指标选取是否科学合理。为了准确评价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绩效,根据前文中所选用绩效评价指标,构建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Delphi法与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确定指标体系各层次因子权重。评价指标体系各因子权重。

(二)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结果

本次计算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综合值,是选用2007年的恩施州的数据为例。通过查询2008年恩施州统计年鉴、2008年恩施州统计公报、各部门统计年报以及2008年湖北省统计年鉴,加上调查统计数据计算出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各值,根据各指标的值查找其在中赋值表中的区间,该区间即为各指标的作用值。各指标综合评价值等于权重值与各指标作用值的乘积,公式如下:

指标综合评价值=指标权重值×指标作用值

各指标层的综合作用值为各指标要素层综合评价值之和,则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综合评价值为各指标层综合评价值之和,即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综合评价值为:F综合评价值=F经营绩效+F发展潜力+F社会文明+F社会环境+F资源利用+F生态保护=F生态绩效+F社会绩效+F经济绩效。

根据2007年恩施州数据,利用上述的计算过程,计算出2007年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综合值如表3所示。

其余年份2001―2010年的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值按照2007年的方式计算。数据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个来源是根据2001―2010年恩施州统计年鉴、历年恩施州统计公报、历年湖北省统计年鉴;第二个来源是各个部门的统计年报、各部门历年工作报告与工作总结、各部门发展研究报告;第三个来源是研究者自行调研数据。2000年―2009年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值如。

其一,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总体绩效水平呈相对平稳,且逐步提高的趋势。从表4可知,2002年之前,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总体绩效基本维持不变,总体绩效水平在45左右浮动;在2002―2005年期间,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总体绩效水平有缓慢上升,这主要得益于“十五”期间,州政府逐渐认识到生态资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006―2009年期间,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绩效水平增长较快,从2000年的4564增长到2009年7052,增幅达到60%左右。在“十一五”期间,恩施州政府开始实施生态产业兴州战略,制定相关措施提升生态资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其二,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经济绩效水平出现波动,但整体上还是呈增长趋势。从表4可知,在2000―2003年期间,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经济绩效水平从稳定到逐步平稳增长,经济绩效下的两大指标经营效果与发展潜力表现各异,经营效果的变化基本与经济绩效水平变化趋同,而发展潜力水平基本维持不变,这充分体现,经济绩效的变化主要是经营效果的影响;在2003―2006年期间,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经济绩效水平处于下降趋势,而经营效果水平同样保持同一趋势,逐渐下降,但是发展潜力指标还是维持稳定状态。在2006―2009年期间,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经济绩效水平又逐步上升,增幅较大;同时经营效果水平同样保持同一趋势,而发展潜力指标还是维持稳定状态。生态资本运营经济绩效水平上升要归于恩施州在这段时间的生态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生态产业、生态旅游业等方面的发展。

社区运营体系第3篇

关键词 : 农村新型社区; 污水处理设施; 建设运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S276文献标识码: A

在全国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下,山东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全面展开。截至2013年底,山东省已建成农村新型社区5000多个。污水处理设施作为基础设施之一,已经开始在山东省各农村新型社区进行配套建设。通过调研,我们对农村新型社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模式和运营模式进行了调查分析。

1、农村新型社区简介

1.1 农村新型社区的概念

农村新型社区不是简单的农村人口再聚居,也不等同于农村社区的翻新,它是指现状农村居民点通过城乡规划的指导与政策的调控、引导和激励,向地域位置较为集中,基础条件较优越的地方聚集,或以某一村落为中心采取社区化管理的方式,形成具有一定规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设施配套齐全,建筑和景观风貌突出的社区。

1.2 农村新型社区的特点

农村新型社区主要有如下特点:

1.2.1 新的层次定位

农村新型社区是城乡之间的过渡形态,发展到一定阶段,社区居民要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

1.2.2 新的经营方式

农村新型社区从传统农村经营方式,逐步形成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协调发展工业、商业、旅游业的新的经营方式。

1.2.3 新的建设方式

农村新型社区要通过村庄合并或社区化管理的方式,有效解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配置和运营效率问题。

1.2.4 新的建设标准

借鉴城市社区的建设标准,积极推动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覆盖,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

1.2.5 新的人际关系

农村新型社区打破基于血缘的人际关系,构建基于市场和契约的新的理性、和谐人际关系。

2、农村新型社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模式

2.1我国农村新型社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模式介绍

目前,我国农村新型社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主要有BOT建设模式、自主建设模式。

BOT是私人资本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投资方式,主要包括建设、经营、移交三个过程。BOT 融资模式不但具有速度快、见效快、污水处理设施运营效率高等特点,而且可以使政府回收一部分资金,用于其他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加快提高基础设施的总量和质量。

自主建设模式是指政府或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投资与建设的主体,负责

筹集新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资金,并组织污水处理工程的选址、勘察、设计、

施工、监理、招标与合同的签订和执行等工作。严格掌握和控制工程的投资,保

证污水处理工程的顺利建设[1]。

2.2 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模式介绍

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污水处理主要采用两种模式。一是镇驻地农村社区污水直接纳入镇区污水管网,集中处理;二是一般农村社区远离镇区污水管网,采用分散处理采用自主建设模式。融资模式主要有社区投资、政府专项资金投资、银行贷款等。

总得来说,农村新型社区由于污水产生量少,收取污水处理费用困难,投资回报率低等原因,导致农村新型社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融资困难。主要靠农村社区投资和政府专项资金支持来维持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

3、农村新型社区污水处理设施运营模式

3.1农村新型社区污水处理设施常见运营模式

目前,我国农村新型社区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这几种管理模式内部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3.1.1 社区居民自主管理模式

社区居民自主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污水处理收益社区居民为管理主体,主要依托社区居民的自觉性进行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管理。需要满以下几个条件:

1.社区建设起步较早,建设条件比较成熟,当地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污水处理意识较强;

2.污水处理设施对环境的敏感程度较低;

3.社区居民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有一定的污水处理技术管理水平;

4.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简单。

该种运营模式的运营管理费用主要收取社区居民污水处理费。

3.1.2 社区维修、保养合约管理模式

社区保养合约管理模式是指社区通过与取得一定资格的技术保养工人签订合约,将污水处理设施的保养与运营管理工作交由技术工人管理,由合格的技工对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日常的修理与养护工作,此运营管理模式适用于较适合社区自觉管理模式的系统复杂的处理系统且集体经济较好的社区。

该种运营模式的运营管理费用主要社区从集体经济收入中列支污水设施运营管理费用。

3.1.3 操作准许管理模式

操作管理准许模式是通过给住户签发限期的操作准许证的方式实现社区的污水处理设施的顺利运营管理。这种模式的优点是通过明确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人员的责任,提高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效率。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如果分散型污水处理系统运营管理状态良好,可以重新签订污水处理设施操作准许证。该管理模式体现了系统运作表现与设计相结合的运营理念,适合在对处理过的污水水质要求较高的社区。在这种管理模式下,需要制定合理可行的奖惩制度,根据操作人员的表现及管理效果,采取相应的激励与惩罚措施。

3.1.4 管理实体负责操作和保养制模式

管理实体负责操作和保养制模式区别于操作准许管理模式的区别是:前者是

委托公司实体对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进行运营管理,后者是委托个人进行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管理。该模式适用于使用频率高且维修、保养要求高的农村新型社区污水处理模式,用以实现敏感环境地区的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

3.1.5 负责管理的实体所有权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和BOT模式相近,即将社区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权交给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污水处理公司进行管理。但是这种模式与BOT模式的区别是,前者的建设权为当地政府部门,不需要交给运营管理公司进行建设。该种模式的收益群体为运营管理公司,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营。

3.2 新型社区污水处理设施运营模式

山东省目前社区污水运营主要采用社区自主管理模式,通过调研,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3.2.1运营管理模式单一

已建成社区污水运营模式主要采用的是“社区居民自觉管理模式”。

3.2.2运营维护人员专业水平不一

通过调研,山东省现有农村新型社区污水设施运营人员水平普遍不高,导致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不稳定、出水不达标等问题。

3.2.3运行管理费用不足

山东省大部分农村新型社区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费用大都由社区自己承担,集体经济实力不强的社区,存在后续运行管理费用不足等问题。

4、对策和建议

通过对农村新型社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模式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如下几点措施,促进农村新型社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运营管理:

4.1 创新“建设运营一体、区域连片治理”模式

发挥省级、市级或县级行业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将县域、市域或省域范围内独立建设的所有污水处理项目整体打包,并把项目建设和运营权权捆绑起来,集中招标采购,并采用统一处理技术,建立区域化运营控制平台,实行“建设运营一体化推进、区域连片治理”的方式,发挥规模化项目群的优势。

对已建成的社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议以设区市为单位,通过公开招标聘请专业环保公司,对辖区内污水处理设施进行统一管理,做到运营情况统一调度,化学药剂统一采购,复杂难题统一研究,类似问题统一处理,排放中水统一回用,发挥资金合力,节约运营成本,提升绩效水平,增强分散型污水处理设施运转效率,发挥出最大效益。

4.2 完善乡镇社区污水处理长效机制

一是统筹编制乡镇社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进一步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村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主要目标、工作任务、建设时序和支持政策,并明确将社区污水管网建设纳入财政资金支持范围;二是建立乡镇社区污水处理收费机制;三是完善污水处理责任追究制度;四是完善乡镇社区污水处理监管体系。

4.3 加强污水处理技术指导

研究制定适合山东省的乡镇社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技术指南和产品推荐目录; 加快配套建设乡镇、社区污水管网,与污水处理设施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积极推广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降低污水处理设施日常运营成本,并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维护人员的技术培训,整体提升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

4.4 多渠道筹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资金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明确各级财政投入比例;二是积极吸引社会化、市场化资金,通过创新市场化融资办法,以合资合作、BOT、TOT等方式建设经营污水处理项目,争取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支持,以缓解建设资金的不足。

4.5 发挥好财政扶持资金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一是注重发挥规模效应。通过财政资金的统筹和调控作用,对全省社区污水处理设施统筹布局、规模采购、分类推进,发挥规模优势,吸引社会资本,进一步激活和拓展市场化融资渠道;二是建管并重。研究财政资金支持项目日常运营管理办法,防止项目因后续运营经费欠缺而无法持续运转,造成前期建设资金的浪费;三是厂网并重。适当加大财政资金对污水处理设施管网配套建设的支持力度,更好地利用好现有设施污水处理能力,提高运营效率;四是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对财政资金使用的合规性、效率、效果和可持续性开展年度综合评价,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确保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切实改善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环境面貌。

社区运营体系第4篇

关键词:机场运营能力;区域经济社会;熵权法;耦合协调度;南京禄口国际机场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5-0023-03

0 引言

民用航空运输作为一种现代的交通运输方式,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当前我国的民航发展越来越受到来自国家层面的重视。根据中国民航“十二五”规划,预计到2015年,我国运输机场数量将达220个以上,包括63个机场新建、88个机场改扩建、20个机场迁建在内的工程即将实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预计超过4000亿元,较“十一五”增加60%以上。事实上,民用航空运输应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其滞后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则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而超前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又会占用大量的建设资金,影响其他行业的投资,最终同样也会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困难。基于此,有关民用航空运输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与否的问题值得研究。对此进行文献梳理发现,与此相关的研究大多数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一是民用航空运输业同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如国外学者Keith的研究表明,航客货运量和区域经济、就业之间存在一定数量关系,航空客货运输将持续作为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Brueckner的研究认为机场运营不但可以改善本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并且优质航空服务还对城市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国内学者刘雪妮采用协整理论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得出我国的民航运输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之间仅存在单向因果关系,谢立等根据投入产出法建立了衡量航空运输业与国民经济之间关联性的相关模型,并以此为依据推算出航空运输业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对其他产业部门的影响力和制约度,管驰明等从论证航空运输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出发,剖析民用航空运输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等等。

二是民用航空运输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影响研究,如国外学者Button等将航空运输的社会经济效益分为原生效益、次生效益、衍生效益和永久性效益四个层次,并通过建立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测算出国际航空运输对美国区域经济和就业的影响,Bowen等通过实证分析表明,大型枢纽机场对城市技术创新有很多贡献,欧洲国际机场协会通过采取向机场发放调查问卷和分析机场社会或经济影响报告的方式验证了机场对国家经济的重要贡献,对区域可达性及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等等;此方面为国内较多研究所参考的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发展北京临空经济的经济社会影响研究报告》,该研究报告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将民航运输的影响分为直接、间接、诱发和催化影响,并利用宏观乘数模型和一般均衡模型对首都机场货运大通关建设的经济和社会影响进行了分析,此外,戴福青等运用模糊数学和灰色系统理论两种方法对我国民航空域系统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齐险峰等以深圳机场为例,运用增加值方法分析了航空运输业对地区经济的贡献,并从节省时间、较强的集聚和辐射效应等方面对社会效益作了定性分析,王剑雨、陈林则运用投入产出方法,从直接经济效益、前向波及和后向波及效益等方面分别对我国民航运输业、北京民航运输业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等等。

总体而言,现有研究更多关注民用航空运输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而对两者发展的协调性关注不够,而科学测度其协调性,对于合理推动民用航空运输的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从实证角度,以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简称禄口机场)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等量化方法,具体分析其运营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协调度,以期为正确对待机场及周边建设等提供有益的理论依据。

1 禄口机场运营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权重确定

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综合已有研究成果,构建禄口机场运营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机场运营能力方面,综合考虑机场的货运及客运能力两大方面;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方面,主要从现有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消费实力、科技发展水平以及外商投资等角度选择指标,按照科学性、合理性及可操作性等原则,建立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1.2 基于熵权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1.2.1 原始数据标准化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计量单位不同,统计方法和代表的意义都不尽相同,因此在综合评价之前,需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已有研究较多采用一种非负值的区间处理法,标准化后,对每一个指标而言,各评价对象中最好者的标准化值为1,最差者为0。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式(1)中,Uij为第i个指标下第j个评价对象的原始功效值,Um为临界功效阈值,Umax为第i个指标最大功效值,Umin为第i个指标最小功效值,U*ij为第i个指标下,第j个评价对象标准化后的功效值,反映了第i个指标下,第j个评价对象达到目标值的满意程度1.2.2 指标权重确定

熵权法是根据评价指标信息熵,即评价指标功效的相对变化程度,以及对系统整体的影响来确定指标的权重,同层次分析法等其他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相比,该方法相对客观,对于相对变化程度大的指标,会赋予较大权重。具体计算步骤及公式如下:

步骤1:计算第i个评价指标的信息熵ei,计算公式如下:

2 禄口机场运营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2.1 协调度模型构建

式(4)中,αi、βj分别表示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U*xim、U*yjm分别表示第m个评价对象在各评价指标下的标准化功效值。

将物理学中的协调度模型与禄口机场运营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相结合,得到协调度模型如下:

2.2 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由于协调度只能说明相互作用程度的强弱,而无法反映协调发展水平的高低。因此,为更好地反映禄口机场运营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间交互耦合的协调程度,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如式(6)所示:

式(6)中,D为耦合协调度,C为协调度,T为禄口机场运营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数,δ1、δ2及θ为待定系数,一般取θ=0.5,此外,综合文献及类似研究中的观点,机场子系统与区域经济社会子系统在相互作用过程中二者产生的作用并不对等,结合专家访谈,最终取δ1=0.3,δ2=0.7。

2.3 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

耦合协调度的取值在0到1之间,其值越接近于0,说明各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越差,机场运营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良性互动能力越弱;其值越接近于1,说明各子系统耦合协调度越好,机场运营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良性互动能力越强。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本文设定两者之间耦合协调度等级及其划分标准,如表2所示。

3 禄口机场运营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实证分析

以2000-2012年为研究样本区间,对禄口机场运营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情况展开实证分析,研究数据均来自历年的《南京市统计年鉴》与中国民用航空局的《全国机场生产统计公报》。

3.1 禄口机场运营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数据标准化与权重运算

首先根据公式(1)分别对禄口机场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这两个子系统中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继而利用公式(2)和(3)求得各评价指标的熵权,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3.2 禄口机场运营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运算

综合各评价指标权重,运用公式(4)、(5)和(6),得到2000-2012年禄口机场运营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结合表2进一步对比分析,可以确定其对应的基本类型,结果如表4所示。

3.3 禄口机场运营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特征分析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进一步分析禄口机场运营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耦合协调发展的特征,主要结论如下。

3.3.1 禄口机场运营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阶段性特征明显

由表4的结果可知,禄口机场运营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在所研究的时段内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其中2000-2002年这3年为中度失调阶段;2003-2007年为勉强协调阶段;2008-2009年为中度协调阶段;2010-2012年为良好协调阶段。由中度失调发展至良好协调,两者的耦合协调度阶段性特征明显。

3.3.2 禄口机场运营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

表4中的数据结果显示机场子系统与区域经济社会子系统的综合得分u(x)、v(y)整体上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在此影响下,两者的耦合协调度除2005年为0.4919略低于2004年的0.4927外,均呈现出持续攀升的良好态势,从2000年的0.2559增至2012年的0.9496,年均增速约为1158%。值得一提的是,自2010年以来连续3年耦合协调度的数值均高于0.8,这表明禄口机场运营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水平已达相对理想的状态,两者已具备较好的互动能力。

3.3.3 禄口机场运营能力增强是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间耦合协调度提升的重要原因

由表4可知,机场子系统与区域经济社会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处于中度失调的2000-2002年,前者的综合得分u(x)均小于后者的综合得分v(y),这一结果表明机场运营能力滞后于同期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者的耦合协调度,而机场子系统与区域经济社会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处于中度协调的2008-2009年、良性协调的2010-2012年,前者的综合得分u(x)均大于后者的综合得分v(y),且所研究时段内,机场子系统综合得分的平均增长速度约为35.01%远高于同期区域经济社会子系统综合得分的平均增长速度19.26%,上述结果表明同区域经济社会子系统相比,机场子系统在两者耦合协调度提升方面的贡献度相对更高,换而言之,禄口机场运营能力的增强是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间耦合协调度显著提升的重要原因。

4 结束语

本文在构建禄口机场运营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引入系统动力耦合协调度模型,以2000-2012年为研究时间段,展开实证分析,并得到如下结论:(1)禄口机场运营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阶段性特征明显,研究时间段内经历了中度失调、勉强协调、中度协调以及良好协调4个发展阶段;(2)禄口机场运营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年均增速约为11.58%,当前两者的协调发展水平已达相对理想的状态,具备较好的互动能力;(3)禄口机场运营能力增强是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间耦合协调度提升的重要原因,所研究时段内,机场子系统综合得分的平均增长速度约为35.01%远高于同期区域经济社会子系统综合得分的平均增长速度19.26%,同区域经济社会子系统相比,机场子系统在两者耦合协调度提升方面的贡献度相对更高。

本文从耦合协调度层面对禄口机场运营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展开比较研究,在重点关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指标权重确定、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以及耦合协调度标准划分的同时,以2000-2012年为研究时间段,展开评价研究,并针对具体结果,进行特征分析与讨论。总之,本文构建和提供了一个分析与比较机场运营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的框架与方法,其研究结果不仅有利于综合把握禄口机场运营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状和特征,更为相关部门进行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Keith G D. The geography of air passenger volume and local employment patterns by US metropolitan core area:1973-1996[J].Journal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2001,7(3):159-167.

[2]Brueckner J K. Economic contribution of the aviation sector to HongKong: a valueadded approach[J]. The Chinese Economy,2006,39(6):19-38.

[3]刘雪妮,宁宣熙,张冬青.区域间民航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比较研究[J].管理评论,2007,19(7):21-28.

[4]谢立,陈林,田静.航空运输业与国民经济关联性研究[J].中国民航大学学报,2009,27(6):37-40.

[5]管驰明,马奇骐.航空运输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10):47-56.

[6]Button K, Taylor S. 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2000,6(4):209-222.

[7]Bowen, J. Network change, deregulation and access in the global airline industry[J].Economic Geography,2002,78(4):425-439.

[8]Burke J.The social and economic impact of airports in Europe[R].ACI Europe,2004.

[9]戴福青,李铮.民航空域成本系统用户满意度模糊评价[J].华东经济管理,2008,21(11):99-103.

[10]齐险峰,胡华清,王延彬.航空运输对地区社会经济贡献研究――以深圳机场为例[J].空运商务,2007(18):28-31.

[11]王剑雨,谢敏.民用航空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关联分析――基于2002年全国投入产出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7-22.

[12]陈林.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北京民航社会经济效益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2):60-63.

社区运营体系第5篇

关键词:

社区营造;桃米社区;环境整治

检索:.cn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5-0078-03

一、引言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台湾地区开展了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为重心的社区总体营造。经20多年的发展,社区的物质空间环境得到了优化,地方特色产业得到振兴,文化艺术活动延伸到生活各方面,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大陆的社区营造开始于2002年,它以一种自上而下的组织形式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们所生活的物质空间,但由于居民对社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参与的较少,并没有构建出可持续性发展的社区。台湾社区营造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大陆的社区发展新的思路和方向。本文期望通过以桃米社区为研究例,对台湾社区营造发展过程、营造内容、营造机制、面临困境等内容进行分析,为大陆社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发展方向。

二、什么是社区营造

“社区”是一个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是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Tonnies)在1881年出版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中提出的。社区概念是在西方社会产业革命和城市化发展的背景提出的,它是传统社会体系向现代社会体系转变的产物,滕尼斯认为,在一定程度上,社区体现了居民的归属感和亲密的伙伴关系。19世纪30年代社区概念由费孝通等人引入中国,是指人们在地缘关系基础上结合互助合作的共同体,用以区分在血缘关系基础上形成的互助合作的共同体。

1951年,联合国首次提出了社区营造(community building),并开始应用于实践。它是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的社区环境改造运动,促进社区自身力量的协调与整合,从而为社区发展开辟新的道路。在诸多国家的社区营造运动中,日本率先在该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将经验传播给台湾、韩国等地区和国家。

社区总体营造是有社区居民凝聚共识、积极参与并创造社区文化特色的一种改造运动。在日本,社区营造运动盛行于经济快速发展的20世纪60-70年代,它是以地域范围内社会现有的资源为基础,进行多样化、多层次的合作,逐渐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社区的活力的过程。社区营造被日本的学者描述成居民都市自治的有机体,其理念有五个内涵:居民全体参与、地方文化的再检讨、人与自然共生、相互扶助的友情以及社区资源的价值创新与宣扬。

三、台湾社区营造的发展过程

台湾的社区营造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从社区营造的思想萌芽到社区营造的成功实践,经历了四五十年的时间。50年代到70年代社区营造的思想探索,80年代正式提出了社区总体营造的名词和概念,90年代新故乡社区营造在理论层面开始普及,1999年“九二・大地震”后社区营造的理论付诸了实践。在不同时间段先后推行了社会空间改造运动、地方产业振兴运动和文化艺术活动。

(一)50年代到70年代的社区营造思想萌芽

台湾社区营造的思想萌芽深受日本社区营造运动的影响。日本和台湾在历史上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台湾的文化活动和建造活动在20世纪上中叶有很强的日本痕迹。日本的“社区营造”产生的原因是地方劳动力向大城市迁移,导致中小城镇和农村日渐衰落,以环境牺牲为代价的经济增长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严重威胁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因此,日本政府开展了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保持地域的多样性与独特性,发掘地区的传统文化潜质为目的的“日本列岛改造计划”。

在日本开展社区营造过程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古川町。古川町始建于1589年,坐落在日本关西崎埠县,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在进行社区营造前,古川町面临着环境污染、公共设施不完善,建筑损毁,社区杂乱,人口减少等诸多问题。经历了以当地居民为主导的社区营造运动,街区环境变得整洁,穿城而过的河道中放养了鲤鱼,各类构筑按照传统的样式进行修复或重建,传统的节日与祭祀活动得到了延续,吸引了众多游客。古川町社区营造的成功实施,为台湾地区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的经验,也指明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图1)

(二)80年代和90年代的社区总体营造

上世纪80年代,在台湾兴起了文化自觉运动和社会民主运动,它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基层民主氛围的形成,从而发展成了今天自下而上的民主体制。广大基层民众作为社会运动的主要动力开始崛起,陆续开展了社区自救运动,社区文化保存运动和社区环境改良运动。1994年,文建会正式提出了“社区总体营造”规划,标志着台湾社区营造运动的开始。同年,台湾还开展了生活工艺运动,着重发展社区工艺扶植计划,吸引了大批的艺术工作、工匠和传统工艺爱好者的参与,为台湾传统产业的复兴提供了动力。此后,各部门又陆续出台了“环境生活总体改造”计划、“校园我家”计划、“创建城乡新面貌”计划等各项促进社会总体营造的计划。

(三)21世纪的社区营造

1999年,台湾发生了九二一大地震,以桃米社区为代表的重灾区的成功营造,为其他社区的建设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震后,以生态先行,振兴传统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在地域旅游资源进行多角度、深层次开发的基础上,大大吸引了外来游客,也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与水平。

2002年,行政院正式将“文化创意产业”列为“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台湾开始了大规模的社区营造活动。并三大愿景:一是提升台湾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中的地方识别性;二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与文化艺术环境;三是促进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提升附加价值并开创就业。此外,行政院正式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挑战2008”的―项重要内容,为社区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化资源的创新活用成为了社区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此诞生了一系列文化创意园区,如华山文化创意园区、台中文化创意园区、花莲文化创意园区等。

四、台湾社区营造的经验

台湾社区营造的成功实践,主要经历了社区空间改造,地方产业振兴和文化艺术活动复兴三个阶段。在社区营造发展的过程中,居民始终作为社区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社区的规划和营建,非营利组织作为社区与政府和之间桥梁,起到了良性互动的作用,建立了有效的互助机制。社区营造过程中有市民的广泛参与,体现出了社会的活力与社区自治能力,为社区可持续性运营的奠定了基础。

(一)社区居民的参与

社区居民的在地参与是社区营造的核心,也是社区营造的基础。社区居民自发组成了各类社区组织,以团体的方式参与到社区营造的过程中,逐渐的形成了社区共同体,社区成员身份互相认同,并产生了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共同体意识。社区改造过程中居民的参与,可使社区空间更加人性化,更容易的融入居民的生活,真正成为适合居住者的公共环境。此外,居民的价值可以得到体现,社区环境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居民的情感,使人更加珍惜环境,有益于形成社区的自我管理与更新的体系,从而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区。

(二)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和指导

非政府组织在社区营造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政府部门与社区的沟通;社区意见的整合;弱势社区的关注。非政府组织对社区营造活动的参与和指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取得居民的信任是关键,对居民意识与思想的引导和社区的建设是同步的。

(三)社区保障制度

社区保障制度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保障制度和资金保障制度。在人力资源方面,台湾当局推出了社区规划制度和文化服务替代役制度,以替代服兵役制度。在鼓励年轻人回乡建设家园的同时,积极开展青年社区规划师的培训计划,建立了社区大学,提倡终身学习。人力资源保障制度为社区的发展输送了专业的人才,提高社区居民的认知水平。在资金方面,台湾各级政府机构对社区营造在财政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从1994年开始,每年都有对社区营造都设置了固定的款项,资金数量也是逐年增加,并设置了相应的资金流向监督制度,其资金使用流程达98.66%。

五、桃米社区案例分析

(一)桃米社区概况

桃米社区位于台湾省中部的南投县埔里镇,毗邻中潭高速公路,沟通了台中和日月潭,地理位置优越。其地形、地貌十分丰富,有高山、丘陵、自然湿地、溪流,海拔高度在420于800米之间。正是由于地形的复杂,耕地面积不多,土壤土质较差,导致年轻劳动力流失严重,人口构成以老人和儿童为主;此外,以农业为主的桃米社区,其主要农作物麻竹笋经济效益较差,因此,桃米社区的经济水平十分落后。

1999年,台湾地区发生了九二一大地震。桃米里距震中央20多公里,受灾情况极为严重。严重的灾情使其成为“明星灾区”,面对生产结构简单、基础薄弱的桃米里,灾后重建工作对当地政府和社会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工作者的关注和反思。

桃米社区的营造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1999.9――2002.9),主要是灾后重建工作,对原有环境进行恢复和改造,如重建房屋、清理垃圾和杂草等活动,此时得到了新故乡文教基金会、淡江大学、中兴大学等非营利组织的支持,桃米社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生态村”。中期阶段(2002.9-2008.9),为桃米社区自主运营时期,在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了以青蛙、蜻蜓和蝴蝶为主题的文化特色,发展了完整的旅游体系,如服务中心、导视系统、旅游解说等,此外还引进了日本著名建筑纸教堂,增加了社区的吸引力。后期阶段(2008-至今),桃米社区发展了基于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如纸教堂、青蛙王国、蝴蝶王国等主题,发展成一个社区营造的典范,成为了经验分享、学术交流的场所。

(二)社区营造机制

非政府组织在桃米社区起到关键作用,一方面协调政府与居民的关系,为社区发展指明了道路;另―方面带领居民从零开始,建造出一个崭新社区。1999年2月,非政府组织(NGO)――新故乡文教基金会成立,震后的“新故乡”配合将原有的社区发展协会进行了扩编,同时引进社区的年轻人,增加了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并对社区的居民进行动员和能力培训。桃米社区的重建是由社区居民的护溪运动开始的。

(三)社区保障制度

桃米社区在由农业社区转换为生态旅游社区的过程中,完善了各项社区保障制度。桃米社区起点较低,社区居民缺乏相关知识,内部人力资源的不足和对产业认识的不足是社区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世新大学、淡江大学、中兴大学等非政府组织在社区培训方面提供了支持。政府及非政府组织还指导社区的民宿经营,建立识别系统,成立游客营运中心等,为建成富有特色的生态旅游社区奠定了基础。社区建设初期由政府提供资金进行灾后重建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后期社区自给自足,吸引了大批游客,并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图2)

(四)注重社区生态环境的建设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桃米社区最终的旅游资源。物种保护与生态恢复,是桃米社区震后重建之初的唯一资源。在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双重参与下,对房屋、河道等物质环境进行了恢复和清理,注重生活垃圾与污水的处理,并在复杂的地形上规划出适合游客游览与观赏的路线,并配置相应的服务设施,将此处建设为天然的生态景观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使桃米社区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经过调查发现,常见的青蛙有23种(台湾省共29种,占79%),蜻蜒49种(台湾省共143种,占34%)鸟类72种(台湾省共450种,占16%)及稀有的萤火虫。因此,桃米社区成为人们贴近自然、认识自然的必然选择。(图3-5)

(五)发展社区特色文创产品

文创产品是增加居民收入、刺激游客消费的最直接手段。桃米社区被建设成为了“青蛙共和国”与“蝴蝶王国”,创作了很多以青蛙和蝴蝶为原型的文化创意产品,邀请了摄影爱好者来社区拍摄,社区居民组织起来学习有关青蛙、蝴蝶的知识,竭力宣传了青蛙社区与蝴蝶社区,使台湾人提起青蛙蝴蝶就能想起桃米社区。此外,在2005年,当地引进了日本著名建筑师板茂先生设计的纸教堂,在增强两地合作的基础上为社区的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特色,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到此参观或举办婚礼,并针对纸教堂开发了一系列文创产品,深受参观者的喜爱。(图6-10)

六、结语

中国大陆的社区发展可以从台湾社区营造的经验中得到诸多启示。

首先,社区发展的可持续性为社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社区建设不仅要注重物质空间,综合性的社区规划才能使社区得到可持续性发展。物质空间是社区的基础,在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去完善、去改进,使居民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在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去维护社区物质与精神空间,使其成为理想的生活环境。

社区运营体系第6篇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管理模式 探索

Abstract: Reviewing the later operation management of subsidized housing management at home and abroad,and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mmunities’characteristics of subsidized housing,then found that community self-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model with government guidance is a new field of subsidized housing communities’ later operation management.

Key words: Subsidized Housing,Management model,Exploration

中图分类号:TU113.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构建多层次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十二五”末,全国保障性住房覆盖面将达到20%左右,但大量的保障性住房社区的后期运营管理却没有形成有效的模式,并且较早投入使用的保障性住房小区的后期运营管理问题已初现端倪,所以保障性住房社区后期运营管理模式很值得探索,这对改善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社会稳定、社会公平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研究对象是竣工交付、分配入住后的保障性住房社区的运营管理模式,着眼于对保障性住房社区特点及居民诉求等软件的分析,涉及物业服务企业、政府相关部门、居委会、非政府等组织的合理定位等。

2.国内外保障性住房社区后期运行模式研究综述

住房保障问题是各国政府关心的问题。马泽发指出:在实践中,美国形成了以地方住房局(PHA)为主体、私营管理选择和居民团体参与为辅的管理体系[1]。对于住房补贴,美国在1998年国会通过的《高质量住房和工作责任法》在为居住在政府房的市民提供了一些优惠保证的同时也规定,所有居住在政府房内的18到62岁的居民,如果没有工作或者不是全时在大学深造,每个月必须至少参加8个小时的社区服务。

国内各地住房保障安居工程的推进速度不一,保障性住房社区后期运营模式处在探索阶段。吴鸿根提出:如何按照“政府主导、法律支撑、资金保证、税收减免、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住户满意”的原则,探索保障性住房物业管理的组织形式、管理方式和运行模式,对“十二五”期间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马万里指出:廉租房社区物业管理新模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考虑汗水入股、阶梯定价与爱心互助等模式要素[3]。此外,保障房建设走在前列的成都市房管局探索出“公共服务进小区、基层社区进小区和社会组织进小区”的“三进”模式,引导多元力量加入保障房小区的管理体系。

3.我国保障性住房社区后期运营现状及构成要素特点分析

3.1我国保障性住房社区后期运营现状

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社区后期运营管理大多沿用传统商业社区物业管理模式:开发建设完成后引入物业公司,按行政区域划分纳入街道—居委会的管辖,同时居委会也在引导组建业主委员会。但通过对宁波市部分保障性住房社区的调研,发现在这种模式下存在诸多问题,例如:(1)物业方面:业主(对物业满意度低,物业费难以收缴、物业公司亏本经营以致物业公司弃管小区、物业公司频繁更换;(2)居民(业主)方面:居民认知程度较低,社区公共活动和公共事务参与度较低,业主委员会组建难度大;(3)居委会方面:工作面广量大,但人少,以至只能侧重行政职能的发挥;(4)其他方面:政府、开发建设企业对社区基本公共设施投入不足,非政府组织参与度较低等问题也加大社区管理的难度。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保障性住房社区没有形成系统的、相互监督制衡的管理模式,经济上没有形成一定的保障和监督链,管理服务方面相关机构定位不明确、权责关系模糊,组建过程没有处理好市场调节与政府主导的关系等。

3.2我国保障性住房社区构成要素特点分析

3.2.1保障性住房社区产权复杂

我国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情况决定了目前我国同一个保障性住房社区内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住房、拆迁安置房等多种类型的产品共存,在商品房竞配保障性住房的开发模式下,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也会共存于同一个小区。产权方面,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归业主所有,公共租赁住房产权归国家所有,并且还存在同一套房屋,部分产权归业主所有,部分产权归国家所有的情况。保障产品的多样性和产权的复杂性增大了保障性住房社区后期运营管理的复杂性。

3.2.2保障性住房社区被保障对象群体构成复杂

从申请保障性住房的条件来看,保障对象包括城市个人或家庭年收入、财产总额低于限额的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阶层和住不上“公租房”,没资格买“经适房”,更买不起“商品房”的夹心层群体。根据访谈了解的实际情况是入住群体失业人员多、残疾人多、归正人员多、低收入无收入者多、孤寡老人多。现阶段被保障群体不仅仅是中低收入阶层,更多的是需要关怀的群体。他们对社会比较敏感,自我约束能力普遍较差,对居住环境没概念,甚至当生活不顺时还聚众闹事。这就要求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要考虑到居民的收入、消费水平、消费观念及价值重塑等问题。

3.3.3保障性住房社区居民生存能力较低、依赖性强

目前保障性住房社区的居民学历一般较低,其较低的文化水平及综合素质使其生存能力较低,很多居民无稳定的收入来源,这将导致后期运营中出现无法交物管费和房租等情况,影响社区正常用转。还有可能有些居民由于生活所迫将房屋出租或转租来降低生活成本,而二次租赁者又不参与社区事物和活动,这也将使保障对象的服务管理逐步走向边缘化。另一方面,部分居民心理上认为他们是弱势群体,本来就应得到政府的保障和照顾,集中入住保障性住房后对政府的依赖性更强了,并且他们个体诉求量的累加会引起是质的变化。这就要求在保障性住房社区后期运营管理中要引导居民及时表达需求,提供其需要的服务。目前来看,社区自组织管理在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运营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4.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模式的新探索

保障性住房社区运营管理现状和其构成要素的特殊性要求保障房社区不能像商业社区完全市场化运作,也不能让政府一管到底,结合国内外社区治理经验及教训,认为政府以顾问团体的身份及早介入的社区自组织管理模式是保障性住房社区后期运行管理的新视域。

4.1保障性住房社区自组织运营管理基本模式

社区运营体系第7篇

随着互联网思维的盛行,越来越多的传统厂商开始利用这种思维来变革运营思路。现今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终端的普及正在悄然改变人们的生活,为此太川提出了智慧社区建设及运营的新思路,改变旧有的把各个智能化子系统堆砌的智能社区做法,这种做法没有深入融合移动互联网精神和思维,用户的参与性差,致使智慧社区建设效果不理想。而新的智慧社区运营思路则主要体现在家庭生活智能化,家庭生活安全化以及社区生活便利化,以此为目的,运用移动互联网思维及方法,在小区内建立电信级网络,各类智能化操作、体验及流程注重用户的体验,并配备专业团队可持续的运营智慧社区,围绕最终用户(家庭成员)最基本的需求,从科技方式到最终服务体验实现智慧社区的建设及持续运营。

太川智慧社区解决方案,首先满足业主家庭的需求,实现邻里视频、智能家居、娱乐,建立物业管理以及统一的客服中心,从物业管理角度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一些无人职守统一管理,确保设备的有效运转,以及利用小区投放的门口机、PAD、手机等终端为居民提供便捷的生活服务。

其提倡社区的多网合一,包括停车场、监控、对讲,安防等系统设备均采用同一条电信光纤传输,减少重复布线,统一网络、统一标准实现整个社区网络的解决方案,使得智慧社区平台形成了一个共享且开放的平台,改变了现在很多小区封闭式的监控系统的局面,未来小区的公共摄象头都会开放到居民的电脑、手机、PAD,这样用户可以通过自持终端查看小区的视频,实现社区IP化的远程监控。该智慧社区解决方案还提倡智能家居微智能化,以满足现在年轻人追求时尚的诉求,他们要求智能家居易操作,无需布线,安装简单,可手机远程操作。太川将智能家居开发成一个有乐趣的、有交互的、智能化的、简单实用的多个可自由组合的产品,由用户按照自己需求在超市就可自由选购,只需简单按照说明书安装,并与手机形成多应用,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智能家居。

除了变革智慧社区建设的思路,太川还提出了“智慧社区O2O+OTT运营”的新思路。运营智慧社区,是传统楼宇对讲企业未来发展智慧社区最重要的转型。太川致力于打造智慧社区生态系统,利用持续性的运作以及后续专业的运营团队,以开放心态整合多方资源,来提升最终用户(家庭成员)对智慧社区服务体验。目前在南京、杭州多个小区已成功运作智慧社区服务运营,引领着社区生活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