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化学中的方程式(合集7篇)

时间:2024-03-28 11:08:34
化学中的方程式

化学中的方程式第1篇

一、如何打好元素符号及化学式基础

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三部分内容是环环相扣的,元素符号是基础,化学式是拓展,化学方程式是延伸。所以熟记元素及原子团对应的符号、化合价,是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关键。笔者一般采取如下措施,解决学生如何打好元素符号及化学式基础的问题。

1.以兴趣教学法增强学习效果

初中阶段的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学科,因此学习兴趣浓厚,参与欲、表现欲也很强。教师此时应当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将重点、难点有计划地分布在不同的教学方法中去,使学生可以较为轻松愉快地学习化学知识,比如把元素符号或者化合价等用顺口溜的形式说给学生听,既有趣也容易记,学习效果很明显。

2.巧妙降低教学难点

学习化学用语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项比较头疼的任务,在教学时可以将难点分散开,稳步推进、循序渐进,让一个难点变为数个简单点。另外,把化学用语梳理成系统,归为三个阶段的学习是比较恰当的。

第一阶段,把部分简单的、易于理解的元素符号及化学式等内容的规范形式介绍给学生知道,使学生基于猎奇心理感受并记住一些常见符号。具体的方法是每节课利用课前或者课后的二三分钟,识记三五种元素符号,这种分散记忆的方法,学生感觉轻松,没有过重的负担,而且觉得有趣,愿意学。在正式的化学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教材所涉及的物质下面示范性标记出化学式,让学生能够经常性地接触化学式,而不必做硬性掌握要求。久而久之,学生熟而成诵,已经具备深刻印象的基础,教学质量亦会因之而提高。

第二阶段,是理解元素符号与化学式的关系、理解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关系的时期,使学生掌握这三个概念的具体含义,并基本了解它们的逻辑关系,学会用元素符号书写化学式,再用化学式书写化学方程式。另外,化学方程式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需要以化学式及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为基础,也就是说,了解了化学式及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就基本能够正确书写、理解、掌握化学方程式。还应当注意,配平化学方程式是化学方程式学习中的难点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讲解数学中的最小公倍数法,还要以实例的方式介绍奇数配偶法等知识。

第三阶段,学生此前已经对化学方程式有了基本的认知领会,此时的教学要侧重于成果巩固,扩大化学用语在学生头脑中的应用范围和影响力度,比如使用化学方程式进行酸碱盐性质的表述、氧化物关系的表述,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如何指导学生正确地书写化学方程式

学习化学方程式,正确领会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够正确书写,毕竟格式标准是考试考查的重点内容。首先,若想书写正确,必须注意条件的全面性。有些学生书写方程式的时候,很容易遗忘反应条件,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应当时刻强调反应条件全面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确因条件不同,所产生的产物也会大相径庭。例如二氧化碳同水溶合后产生碳酸,但是在光合作用状态下则产生氧气和葡萄糖。其次,若想书写正确,就要厘清反应的基本类型。初中阶段化学反应类型有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数种,将这些化学反应类型明确区分,并掌握其各自所属的特征,对于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大有帮助。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整理如下:化合反应的基本特征是从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书写与之相关的方程式时,要重点识记产物,例如铁在有氧燃烧状态下必然产生四氧化三铁。产物生成是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在水的作用下,非金属氧化物产生酸,金属氧化物产生碱。帮助学生找出规律,或者指导学生自行找出规律,有助于提高学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能力。初中阶段会遇到三种置换反应,包括金属活动性优于氢的金属置换酸中的氢,用活泼金属置换盐溶液里面的不活泼金属,作为还原剂的氢气、木炭同金属氧化物所形成的置换反应等。而学习复分解反应时,则要让学生认识到互相交换成分这一特定规律再进行产物确定则容易得多。此外还要注意以下内容:盐与盐之间的反应、盐与碱之间的反应,反应物一定要做到均为可溶;生成物析出沉淀、生成水或者放出气体;氢离子同碳酸根离子发生反应产生水与二氧化碳;铵根离子同氢氧根离子发生反应生成水与氨气,这些普遍规律是应当让学生作为常识加以熟记的。

三、如何帮助学生快速记忆化学方程式

方程式是化学方程式的保证,也是继续学习化学的基础。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正确、熟练地记忆化学方程式可以借助两种手段加以实现。第一种手段是归纳记忆。按照化学方程式的知识系统及反应类型等规律,让本来零乱分散的知识总结成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图表、口诀,或者以重点物质当作引领条件,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第二种手段是以实验现象为引导,实现兴趣记忆法。化学方程式枯燥难记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怎样让这种独特的化学用语变得兴味盎然、有声有色,实在是值得教师探讨的课题。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记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比如氧气中的硫产生燃烧,便可以用这样的口诀完成记忆:“燃硫进入氧,燃烧肯定旺。火焰色蓝紫,瑰丽真漂亮。出现的气体,却也真够呛。”同样地,氧气中的磷产生燃烧,可以用这样的口诀完成记忆:“红磷烧着够热闹,明亮、浓烟一起到。”实验反应现象记熟了,化学方程式的记忆自然也不是难事。

四、学生学习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1.化学变化记忆失误

化学变化的过程记不住,参与过程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也就难以被记住,例如在实验室中进行二氧化碳制取以后,再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无法弄清用过了什么药品,生成了哪些成分,也就没有办法写出准确的化学方程式。实验过程中的化学式没有掌握,直接写化学方程式,无异于缘木求鱼、盲人摸象。针对此种情况,可以采取下列办法予以解决,一是让学生用回忆实验药品、器材、现象的办法加强过程记忆,使学生在实验记忆的过程中加深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认知。二是将不同的化学方程式进行分类归纳,按照其所属的类别予以系统划分,使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忘记配平过程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忘记配平过程是很常见的问题,具体可以分成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未能掌握配平技巧。处理这种问题时,教师应当经常提醒学生运用最小公倍数法,并把常遇到的化学方程式配平经验展示给学生,再让学生练习独立配平,使学生熟能生巧,从而建立学习的信心。接下来再不断地提高配平练习的难度,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方法,提升技能。第二种情况是虽然掌握了技巧,但是却因疏忽大意而犯错,有些学生因为不细心,只配平了方程式中的几种原子,却忘记配平另一种原子。解决学生疏忽大意的问题,除了在日常学习中培养其细致的习惯外,再就是硬性地要求学生互查。

3.写错条件或者标错符号

写错条件与标错符号的原因同忘记配平的原因基本相同,实例也比比皆是,如将“点燃”错写为“燃烧”或“高温”,或者是干脆省略不写。反应物里面原本就有气体,却依然加注生成物气体符号等。针对这些问题,一方面要让学生加深记忆、加强练习,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再通过讲解、习题训练等方式纠正错误,并将错误内容与纠错过程展示给全班学生知道。

化学中的方程式第2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能力目标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统一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应严格按照课本中的五个步骤方法和书写格式来进行计算。即①设未知量;②根据题意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③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已知量和未知量;④列比例,求解;⑤答题。这样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这种题要求对化学计算题里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那就是依题意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某个物质的化学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平,尽管数学计算得很准确,也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可见正确书写并配平化学方程式是顺利解答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关键要素。

化学计算题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数学为工具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它不仅要有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还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解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什么,设未知量才不至于盲目。第二是将题目中给出的化学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依题意找出已知量。然后按解题步骤进行。同时要克服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不要惧怕化学计算,要相信自己。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先做些简单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逐渐体会将数学的计算方法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然后再做较难的题目。基础好的同学应具有解一定难度题目的能力。在初中阶段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题,较易的题目是运用数学的列比例式,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即设一个未知量,一个等式关系。中等偏难的题,往往要用到解二元一次方程,解三元一次方程的知识。计算过程难度并未增加多少,只是步骤多,稍微麻烦些。难度主要体现在如何设好多个未知数以及找出这些未知数之间"量"的关系式。总之,要根据自己的化学知识和数学知识水平,加强化学计算的训练,以求达到熟练掌握解化学计算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法建议

本节只要求学生学习有关纯物质的计算,且不涉及到单位的换算。计算是建立在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含义的基础上的,包括用一定量的反应物最多可得到多少生成物;以及含义的基础上的,要制取一定量生成物最少需要多少反应物。所以在教学中要将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与计算结合起来。

化学计算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因素,其中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数学是化学计算的工具。要求学生对涉及的有关化学方程式一定要掌握,如: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及配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作解题格式的示范,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加深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辨证观点。本节课可采用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重、难点: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过程:

引入: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那么,化工,农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如何通过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和原料的质量,充分利用,节约能源呢?本节课将要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是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

投影:例一写出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叙述出各物质之间质量比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32g硫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克二氧化硫。1.6克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________克二氧化硫,同时消耗氧气的质量是__________克。

讨论完成:

S+O2点燃SO2

323264

每32份硫与32份氧气完全反应,必生成64份二氧化硫。

32克64克

1.6克3.2克

学生练习1:写出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_____________。现有31克白磷完全燃烧,需要氧气__________克,生成五氧化二磷_________克。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求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根据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又可由已知物质的质量,计算求出未知物质的质量,此过程就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板书:第三节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投影:例2加热分解11.6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板书:解:(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设可得到氧气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2KClO3Δ2KCl+3O2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24596

11.6克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245/11.6克=96/x

x=96×11.6克/245=4.6克

(5)答:答:可以得到4.6克氧气.

学生练习,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

投影:

学生练习2:实验室要得到3.2克氧气需高锰酸钾多少克?同时生成二氧化锰多少克?

练习3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要得到铜1.6克,需氧化铜多少克?

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讨论:1.化学方程式不配平,对计算结果是否会产生影响?

2.化学方程式计算中,不纯的已知量能带进化学方程式中计算吗?

投影:例三12.25克氯酸钾和3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生成多少克氧气?反应后剩余固体是多少克?

学生练习:同桌互相出题,交换解答,讨论,教师检查。

出题类型(1)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2)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

解设比答要牢记

板书设计:

第三节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2.加热分解11.6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解:(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设可得到氧气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2KClO3Δ2KCl+3O2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24596

11.6克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245/11.6克=96/x

x=96×11.6克/245=4.6克

(5)答:可以得到4.6克氧气.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化学中的方程式第3篇

关键词:化学方程式; 配平; 方法

化学方程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化学用语,也是初中学生学好化学的关键所在。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呢?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通常按以下三个步骤来进行:首先根据化学反应的客观事实正确写出反应物及生成物的化学式。反应物的化学式写在左边,如反应物有两种或多种,那每个化学式之间用加号(+)连接,生成物的化学式写在右边,如生成物有两种或多种,那每个化学式之间也用加号(+)连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用短线连接。其次是配平化学方程式,这就要求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再次是注明反应条件及生成物的状态符号。

从化学方程式书写的三步中,我们不难发现.初中学生最易出错的是第二步,即配平化学方程式。所谓配平化学方程式,就是要使化学方程式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方程式左右两边原子的种类相同,原子的个数对应相等。如原子个数不相等,就在化学式前面配上一个适当的计量数(即系数),使原子的个数对应相等。但要注意不能改动化学式。配平化学方程式是一个难点。在这里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简单归纳一下有关化学方程式配平的方法与技巧。

初中阶段的化学方程式比较简单,一般可以用观察法、最小公倍数法、奇偶数法等方法来配平。

(一) 观察法

这是配平化学方程式最简单的一种方法,但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对于一个化学方程式先观察左右两边的原子个数是否对应相等,如相等了,就直接把短线改为等号。这个化学方程式的计量数都为1,但1不写出。

例1: Fe+H2SO4==FeSO4+H2

如果原子的个数不相等,那就要配上计量数。先确定最复杂的化学式为配平的起点(最复杂的化学式就是指原子个数比较多的)。最复杂的化学式的计量数定为1(1不写出),以它所含的原子数为准将其它化学式依次配上适当的计量数。

例2: 配平Fe+O2----Fe3O4

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原子的个数不相等,就需要配上适当的计量数。最复杂的化学式为Fe3O4,以它为起点,它的计量数定为1(但1不写出)。右边有3个Fe原子,则左边Fe应配上3,这就使得Fe原子配平了;接下来配O原子,右边有4个O原子,而左边一个O2分子中有2个O原子,要使O原子个数相等,那么左边也应有4个O原子,所以左边O2应配上计量数2,这就使O原子也配平了,那么化学方程式也就配平了。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 3Fe+ O2----Fe3O4

第二步 3Fe+2O2 == Fe3O4

例3: 配平C2H4+O2----CO2+H2O

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原子的个数不相等,需要配上适当的计量数。确定最复杂的化学式为C2H4,以它作为配平的起点。(它的计量数为1,但不写出。)因为左边有2个C原子,则CO2的计量数配为2,左边有4个H原子,则H2O的计量数配为2。接下来就是配O2的计量数了,因为右边的O原子数共为2×2+2×1=6个,则左边的O2就必须配上计量数3。那么此化学方程式就配平了。具体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 C2H4+O2----2CO2+H2O

第二步 C2H4+O2----2CO2+2H2O

第三步 C2H4+3O2==2CO2+2H2O

例4: 配平C6H6+O2----CO2+H2O

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原子的个数不相等,需要配上适当的计量数。确定最复杂的化学式为C6H6,以它作为配平的起点。(它的计量数为1,但不写出。)因为左边有6个C原子和6个H原子,则右边CO2的计量数配为6,H2O的计量数配为3。接下来就是计算右边O原子的总数了,右边O原子的总数为6×2+3×1=15个。则左边的O2就必须配上计量数15/2,才能保证左右两边的O原子数相等。但是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数不能为分数,必须是最简的整数比。因此我特别强调一下,当配平后的计量数中有分数时,只要将化学方程式中的各个计量数乘以分母,就可把分母去掉变为最简的整数比了。那么此化学方程式就配平了。具体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 C6H6+ O2----6CO2+3H2O

第二步 C6H6+15/2O2==6CO2+3H2O

第三步 2C6H6+ 15O2==12CO2+6H2O

(二) 最小公倍数法

这一配平方法就要选择化学方程式左右两边化学式中某种原子数目出现最小公倍数的原子为配平的起点,即那种原子的数目就配为最小公倍数这个值,则化学式相应的计量数就可确定了。

例5: 配平KClO3----KCl+O2

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左边KClO3这个化学式中O原子数为3,而右边O2这个化学式中O原子数为2,3和2的最小公倍数为6,依据此方法,所以O原子的个数就配为6个。则左边KClO3的计量数配为2,右边O2的计量数配为3。这样就把O原子配平了。接下来就来配K和Cl两种原子了,由于左边KClO3的计量数配为2,表明K和Cl两种原子的个数都为2个,所以右边KCl的计量数就配为2,那么此化学方程式就配平了。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 2KClO3----KCl+3O2

第二步 2KClO3==2KCl+3O2

(三) 奇偶数法

这一方法配平化学方程式时,应选择化学方程式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原子为配平的起点。找出含这种原子个数为奇数的化学式,将其计量数配为2,即变为偶数,再依次配平其它的原子。

例6: 配平FeS2+O2----Fe2O3+SO2

我们通过观察发现Fe原子和S原子各出现2次,而O原子出现3次,所以出现次数最多的原子就是O原子。我们就以O原子为配平的起点,而O原子为奇数的化学式是Fe2O3,依据此方法,它的计量数为2。则右边Fe原子的个数就为2×2=4个,为保证左右两边Fe原子的个数相等,所以左边FeS2这个化学式的计量数就配为4。这样左边S原子的个数就为4×2=8个,为保证左右两边S原子的个数相等,所以右边SO2这个化学式的计量数就配为8。此时我们已经配平了Fe原子和S原子,接下来就计算右边O原子的总数。右边O原子的总数为2×3+8×2==22个,所以左边O2的计量数必须配为11。这样就把整个化学方程式配平了。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 FeS2+O2----2Fe2O3+SO2

第二步 4FeS2+O2----2Fe2O3+SO2

化学中的方程式第4篇

关键词:化学方程式 中学化学教学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a)-0172-01

化学方程式在化学这门学科中有着内在的一些特性,而在方程式里也包含着一些非表象所见的内容。化学方程式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一些概念,而且还有助于学生理解物质的化学性。相关内容的掌握可以为一些化学题打通思路。从而全面让学生掌握学方程式里的内在要素,可以让学生正确的去运用化学方程式,从根本提升学生的化学成绩。在教学环节里,理论结合实践,完善教学模式,深化知识体系,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认知度,让学生更易于学好化学。

1 化学方程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基本作用

首先学生一定要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了解其内在的作用,与实质的物质相结合,利用一系列的反应去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实质,再去分析,只有这样才可以掌握化学方程式内在的东西,因此去深化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认知度。化学方程式为一种将化学现象进行拆分,处理化学问题的介质[1]。其主要体现在:可以阐明化学的规律性;剖析化学的一些基本反应。还可以利用化学方程式实施量化阐述以及相应的运算以及构建一些简单化工模式过程。一般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里,我们都会利用化学方程式与化学实质反应相结合的方法,从而去提升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在此过程也可以让学生感知化学的乐趣。

而在中学化学的教学环节,教师要按照化学的基础内容、一些核心的原理与知识框架特性,掌握学生的认知度以及此年龄段的心理,有指向性的去培养学生的认知、分析、对比与想象能力,从根本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2]。

2 运用化学方程式对实践进行深化

中学化学方程式教学环节,实验可以促进学生建立起化学方程式的框架,一些化学反应可以利用反应的现象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学生在分析现象的同时还了解了化学反应的实质内容,因此去掌握化学方程式的特点及深层次作用。在构建化学实验课时,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要循序渐进的做化学实验。教师则依附于实践,去调动学生的整体思维,学生通过掌握化学反应,从根本提升其学习的有效性。比如,在铁和氯化铜进行反应的实验中。铁粉和氯化铜产生置换反应,从而获得金属铜与氯化亚铁;而铁粉和氯化铁溶液进行反应,将混合溶液都改变成纯净的氯化亚铁溶液,因此我们得到的方程式为:Fe+CuCl2=

FeCl2+Cu。因为在实验中我们加入铁粉过量[3],因此滤渣里不仅仅有置换出的铜,里面还存在没有完全进行反应的铁;这时再将稀盐酸加入到滤渣里的铁粉,从而进行反应,除去剩下的铁,最后生成氯化亚铁与氢气;这样我们得出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 +Fe=Fe-Cl2+H2。同学们在分析实验后再研究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律,此环节不仅与教学主体要求相匹配,且教师也真正的主导了教学。在实验环节里,多层次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内容的掌握。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主要依附于实验。同样这也是中学化学教学最为有效的教学模式[4]。

3 以化学方程式教学内容作为切入点深化学生的逻辑能力

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过程里,以化学方程式内容作为切入点,有机的与教学措施相结合,是构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中学生已经对化学形成了一些基础的意识,针对理论性内容、一些化合物等的简单的理论知识也有了一定的掌握。所以在此基础上,中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应用,可以说是在延伸基础的知识内容,补充已掌握的理论知识,从而形成更为全面的知识体系[5]。因此,进行以化学方程式为介质的教学模式,其核心目的意在深化学生如何运用逻辑思维,去分析所涉及的一些问题。

按照化学反应运用相应的化学方程式的教学模式,可以从根本深化养学生的整理以及概况能力。比如:氧化还原反应为中学较为重要的知识点,学生对此内容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从而在教学环节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一般来说氧化以及还原的规律性十分强,其中有守恒律以及价态律等[6]。所以要从物质的基础分析物质存在的实质作为切入点,从物质里的元素价态的改变情况与实践,进而总结出反应的产物;从对比以及实践过程里整理氧化还原性。

4 结语

只有将实践和理论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模式,才会体现出其真正的价值。而高中化学教学也不是单纯的运用一些简单的模式就可以做好的,化学教师只有依附于新课标,按照学生的认知度、以及此年龄段的心理特性,在与学科教学的特点相融合,多层次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只有这样才可以从根本提升化学方程式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凡芳红.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C]//甘肃省化学会二十六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2011,14(22):1941-1946.

[2] 李晓霞.初中化学概念中的六种学习方法[C]//甘肃省化学会二十六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2010,12(8):1003-1005.

[3] 李克俭.训练学生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谈化学计算部分的复习[C]//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二),2012,16(11):1302-1308.

[4] 陈恩普.初中化学课本里的化学方程式――怎样在总复习中复习化学方程式[J].高师专科学刊,2012,14(2):104-106.

化学中的方程式第5篇

化学方程式在化学这门学科中有着内在的一些特性,而在方程式里也包含着一些非表象所见的内容。化学方程式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一些概念,而且还有助于学生理解物质的化学性。相关内容的掌握可以为一些化学题打通思路。从而全面让学生掌握学方程式里的内在要素,可以让学生正确的去运用化学方程式,从根本提升学生的化学成绩。在教学环节里,理论结合实践,完善教学模式,深化知识体系,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认知度,让学生更易于学好化学。

1 化学方程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基本作用

首先学生一定要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了解其内在的作用,与实质的物质相结合,利用一系列的反应去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实质,再去分析,只有这样才可以掌握化学方程式内在的东西,因此去深化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认知度。化学方程式为一种将化学现象进行拆分,处理化学问题的介质[1]。其主要体现在:可以阐明化学的规律性;剖析化学的一些基本反应。还可以利用化学方程式实施量化阐述以及相应的运算以及构建一些简单化工模式过程。一般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里,我们都会利用化学方程式与化学实质反应相结合的方法,从而去提升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在此过程也可以让学生感知化学的乐趣。

而在中学化学的教学环节,教师要按照化学的基础内容、一些核心的原理与知识框架特性,掌握学生的认知度以及此年龄段的心理,有指向性的去培养学生的认知、分析、对比与想象能力,从根本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2]。

2 运用化学方程式对实践进行深化

中学化学方程式教学环节,实验可以促进学生建立起化学方程式的框架,一些化学反应可以利用反应的现象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学生在分析现象的同时还了解了化学反应的实质内容,因此去掌握化学方程式的特点及深层次作用。在构建化学实验课时,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要循序渐进的做化学实验。教师则依附于实践,去调动学生的整体思维,学生通过掌握化学反应,从根本提升其学习的有效性。比如,在铁和氯化铜进行反应的实验中。铁粉和氯化铜产生置换反应,从而获得金属铜与氯化亚铁;而铁粉和氯化铁溶液进行反应,将混合溶液都改变成纯净的氯化亚铁溶液,因此我们得到的方程式为:Fe+CuCl2=

FeCl2+Cu。因为在实验中我们加入铁粉过量[3],因此滤渣里不仅仅有置换出的铜,里面还存在没有完全进行反应的铁;这时再将稀盐酸加入到滤渣里的铁粉,从而进行反应,除去剩下的铁,最后生成氯化亚铁与氢气;这样我们得出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 +Fe=Fe-Cl2+H2。同学们在分析实验后再研究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律,此环节不仅与教学主体要求相匹配,且教师也真正的主导了教学。在实验环节里,多层次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内容的掌握。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主要依附于实验。同样这也是中学化学教学最为有效的教学模式[4]。

3 以化学方程式教学内容作为切入点深化学生的逻辑能力

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过程里,以化学方程式内容作为切入点,有机的与教学措施相结合,是构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中学生已经对化学形成了一些基础的意识,针对理论性内容、一些化合物等的简单的理论知识也有了一定的掌握。所以在此基础上,中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应用,可以说是在延伸基础的知识内容,补充已掌握的理论知识,从而形成更为全面的知识体系[5]。因此,进行以化学方程式为介质的教学模式,其核心目的意在深化学生如何运用逻辑思维,去分析所涉及的一些问题。

按照化学反应运用相应的化学方程式的教学模式,可以从根本深化养学生的整理以及概况能力。比如:氧化还原反应为中学较为重要的知识点,学生对此内容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从而在教学环节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一般来说氧化以及还原的规律性十分强,其中有守恒律以及价态律等[6]。所以要从物质的基础分析物质存在的实质作为切入点,从物质里的元素价态的改变情况与实践,进而总结出反应的产物;从对比以及实践过程里整理氧化还原性。

化学中的方程式第6篇

【关键词】化学方程式;记忆;方法

在中考中,化学方程式所占的比例较大,这充分说明了化学方程式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化学方程式的教学。

化学方程式既是重要的化学用语,又是化学计算应用的基础,而且它还是国际上通用的表示化学反应的一种简明语言。因此,化学方程式的各类知识便成为中考考查的重点。但化学方程式的记忆和正确书写始终是初中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我总结了如下的方法进行教学:

一、夯实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的基础

化学式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重要基础,如果在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的教学过程中没有打牢基础,那么学生越往后学习书写化学方程式就越为困难,以至于到后期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始终难以攻克,成为夹生饭。因为,利用化合价口诀,根价口诀正确书写化学式显得尤为重要,一定要夯实基础,让学生切实掌握,以便于学生学习、记忆化学方程式时能够有充足的知识储备。

二、依据实验现象记忆化学方程式

1、磷和氧气反应,这个实验的现象是产生大量的白烟,白烟是五氧化二磷,学生就可以知道磷和氧气反应后的产物是一种白烟,而白烟是五氧化二磷,这样反应物和产物就记住了,在进行配平。

2、硫和氧气反应,这个实验的现象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硫,那么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硫,这样学生记记住了现象,又同时记住了反应物和产物。

3、铁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实验现象是铁的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变为了浅绿色。红色的物质是铜,浅绿色的溶液是硫酸亚铁,这样产物就记住了。当然这个反应,用置换反应来记忆也是很简单的。

4、电解水的反应:可以连着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化学方程式进行配平的记忆,反应物都是配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现象,两只试管产生两种气体,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那么产物就是氢气和氧气,化学计量数比也是2:1。

三、据共同特点进行记忆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有三个:首先记住反应物的化学式,过氧化氢(H2O2),高锰酸钾(KMnO4),氯酸钾(KClO3),这个三个化学方程式的共同特别,都是分解反应,反应物都配2,都要制出氧气。那么从第一个开始,H2O2中加入催化剂二氧化锰开始反应,那么H2O2和谁长得像呢?H2O,那么第一个产物就是水,这个反应要制什么呢?制O2,于是产物就都写出来,同时反应物已经配2,分解反应,后面就很好配平了。

第二个利用KClO3制氧气,条件是加入二氧化锰并加热,产物的记忆方法,把“KCl/O3”分成两部分,前一半变成氯化钾,后一半变成了O2,再根据已经配平的反应物就可以配平了。第三个,高锰酸钾制氧气,让学生读出化学式,KMnO4,那么请同学们记住KMnO4(按字母读)加热后分解出K2MnO4,那么这个反应为什么没有加二氧化锰呢?因为它自己产生了二氧化锰,最后制出氧气,这样产物就都出来了。

2、Ca(OH)2 + CO2 = CaCO3 + H2O对学生来讲记忆是比较困难的,我是这样帮助学生记忆的,把反应物分成三部分,钙离子,氢氧根离子,二氧化碳分子,前面有二氧化碳,后面容易出现碳酸根离子,那么先写出CO3,但是碳酸根是阴离子,需要得到阳离子,那么只有钙离子可以和它配对,于是得到了碳酸钙,也就是看见的浑浊物,还有氢氧根离子没有去处,于是变成了和它很像的水分子。同理推出2NaOH + CO2 = Na2CO3 + H2O,二氧化碳变成碳酸根离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结合阳离子钠离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所以钠离子需要两个,氢氧根离子还是变成水。

3、Ca(OH)2 + SO2 =CaSO3 + H2O

二氧化硫的反应教给学生去想二氧化碳,例如上面这个反应先写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Ca(OH)2 + CO2 = CaCO3 + H2O,第二步,把C改成S就好了。同时练氧化硫和氢氧化钠的反应。

四、依据反应类型进行记忆

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在初中阶段特点比较显著,可以用现象,特点等方面帮助学生巧记。

置换反应可以用字母表示为A+BC=AC+B,如:Fe + CuSO4=FeSO4 + Cu简单的看,就是铁和铜交换了位置,再从现象上帮助学生理解,正二价的铜离子形成的溶液都是蓝色或蓝绿色(如硫酸铜、氯化铜、硝酸铜),正二价的亚铁离子形成溶液都是浅绿色(如硫酸亚铁、氯化亚铁、硝酸亚铁)。铁表面析出的红色物质是因为生成了铜单质。

复分解反应可以用字母表示为AB+CD=CB+AD,两端结合,中间结合,例如,HCl + NaOH = NaCl +H2O,两端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中间的氯离子和钠离子结合生成氯化钠,这样就很容易记忆了。

还原反应的记忆,还原反应是一种夺氧的反应。

例如: H2+ CuO =Cu+H2O,还原剂要夺氧,氢气夺走了氧化铜的氧,变成了水,氧化铜被夺走了氧元素,变成了铜。

五、利用反应实质进行记忆并配平

1、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OH-=H2O,那么让学生练习NaOH和H2SO4反应的书写,由于一个氢离子结合一个氢氧根离子生成一个水分子,那么一个氢氧化钠分子中只有一个氢氧根离子,而一个硫酸分子中有两个氢离子,怎么办,学生可以得出给氢氧化钠配2,这样就是两个氢氧根离子和两个氢离子反应得到两个水分子,再练习Fe(OH)3和H2SO4反应,学生很快可以得出需要六个氢氧根离子和六个氢离子反应得到六个水分子,这样就使得中和反应很容易配平并记忆。

2、碳酸盐和酸反应的实质是CO32-+2H+=H2O+CO2,例如:Na2CO3和HCl反应,一个碳酸根离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一个氢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那么一个碳酸根离子肯定需要两个氢离子,所以HCl的前面肯定需要配2,得到一个水分子和一个二氧化碳分子。再如:Na2CO3和H2SO4反应,一个硫酸分子已经提供了两个氢离子,那么反应物就不用配了,已经平了。

3、碳酸氢盐和酸反应的实质是HCO3-+H+=H2O+CO2,例如:NaHCO3和H2SO4的反应,是一个碳酸氢根离子和两个氢离子的反应,那么根据1:1的关系,碳酸氢根离子就需要两个,于是生成两个水分子和两个二氧化碳分子,再根据复分解反应的原理得到另一个产物硫酸钠。

六、熟读化学方程式的宏观读法

其实很多化学方程式,学生只要会读就能很容易掌握它的书写,当然需要有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的基础,在读出宏观物质的同时,还可以强化学生正确书写化学式的基础,例如,硫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硫,这样简单的化学方程式,学生基本会读就会写,不失为是记忆化学方程式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在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中,有些老师教完后就让学生强记化学方程式,在老师的督促下,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记忆,聪明的学生总结出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还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效果非常差,甚至就像被单词句子一样,用字母数字从头背到尾,然后很快又忘记,完全不懂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如果老师没有在化学方程式的记忆上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方法或技巧,那么对于不少学生来讲,化学方程式无形的加重了学生的课后负担,反复记忆,却不牢固,甚至到后期学生对放弃记忆化学方程式,以至于失去学习化学的信心。有些我们觉得很简单的东西,但是对学生来讲却很难,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帮助学生寻找规律,总结技巧,帮助学生记忆化学方程式,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化学中的方程式第7篇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Modelling and Stylization Method in Teaching

YANG Qingguo[1], HAN Xueli[2]

([1]Civil Architecture college,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2]School of Humanities,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AbstractA common phenomenon in current studing is that: People through specialized knowledge repetition and examples solving to improve learners' acknowledge to this knowledge, this method waste time and energy and usually too specific, students will get in trouble when they facing new problem. Introduce modeling method in cognitive process, can highly summarize some special knowledge to several generalization model, the highly systematized knowledge is good for solving problems, the introduction of stylization method can give the general steps to solve problems, as long as you follow these steps, you can solve the actual problem.

Key wordsmodelling; styliazation; modelling method; stylization method cognitive competence

0 引言

完整的课程教学应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一是课程中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二是超越该课程、在该课程之上的学习方法。长期以来,教学中最为重视的是课程中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而对于普遍的学习方法却研究较少,或者并未真正运用到课程教学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掌握了适当的方法,才能解决教学效果不佳的难题,因此,方法的重要性必须予以重视。

模型化和程式化是目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应用最广的两种普遍方法,在教学中主动融入模型化和程式化方法必然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且可以使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审视课程内容。按照这两种方法去剖析课程内容和学习,不仅对具体知识的掌握大有好处,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也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帮助。本文较系统地介绍了模型化方法和程式化方法,并给出了其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和步骤,本文的内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模型和模型化方法

1.1 模型

我国的《辞海》对于“模型”是这样定义的:“根据实物设计或设想,按比例、形态或其它特征制成的同实物相似的物体,供展览、观赏、绘画、摄影、试验或观测等用。” 但随着现代实验科学的兴起和现代科学认识的深化,模型的含义已经大大超出了“实物”模型这样一个范围。《大百科全书》中,把模型定义为:“按照科学研究的目的,用物质形式或思维形式对原型客体本质关系的再现,通过对模型的研究来获得关于原型的客体的知识。” 当今学术界的诸多学者认为,模型的概念在现代有被泛化和扩大的倾向,这也说明了模型和模型化方法在现代科学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和被重视。

模型是相对原型而言的,所谓原型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和生产实践过程中所关注和研究的实际对象。这种实际对象可以是一个具体的实体事物,如飞机、轮船等,也可以是一个系统, 比如社会系统、生态系统等,还可以是一种过程,如人口增长过程、污染扩散过程等。而模型正是人们为了一定的目的对原型的一种抽象。模型是把实体系统(原型)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经过主体基于想象和抽象的取舍,以一定的规则展示或描写出来的客体系统的映像。模型是对原型的反映,但不是机械的被动地对原型的模仿和反映,而是对客观既存系统的本质把握,是对原型的抽象和升华,能正确揭示实体系统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所以,模型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具有同类事物或问题的共性。

1.2 模型化的内涵及特点

模型化,就是把所考察的实际问题的复杂过程和关系简化为若干组成要素,用一些图形、符号把这些要素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抽象出来,从而构造、研究模型,使实际问题得以解决的一种研究方法。简言之,就是通过研究原型来构建模型,揭示和认识原型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为科学认识活动普遍地采用。模型化方法之所以成为现代科学广泛应用的富有成效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这与模型化方法本身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1.3 工程问题和模型化方法

工程问题中,为求得工程结构在力的作用下的效应,普遍采用了模型化的方法。

工程问题的模型化包括以下步骤:工程结构本身模型化,即按照结构的几何尺寸将结构视为杆、板或者实体等;结构与外界联系的模型化,即根据物体与外界联系的性质,将结构的与外界联系的具体方式视为具体不同的约束类别,如固定铰约束、活动铰约束等;荷载的模型化,根据荷载的性质,可以将荷载视为集中荷载或者分布荷载,当然还可以是约束的变位及温度的改变等。

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实际工程问题就被模型化为一个力学模型,然后对该模型展开研究,得出的结论就可以用于工程结构的设计、校验等。

从工程问题的模型化及研究应用可以看出:模型化的方法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只要掌握了这样的方法,任何具体工程问题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进行解决。

模型化的方法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般的途径和操作方式,显然,只要掌握了模型化方法和思路,解决实际问题就有据可循,实际问题的解决就不再是智者和天才们的专利。

2 程式和程式化方法

2.1 程式

“程式”又称“程序”,最早指一组指示计算机或其他具有消息处理能力装置每一步动作的指令,通常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写,运行于某种目标体系结构上。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式被引申为完成某一任务的、固定了的具体步骤。现在,程式被特别用作完成某一具体任务的标准化步骤。

2.2 程式化方法

随着学科知识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学科中的许多问题都有了比较成熟的结论,于是在实践中,就有了“程式化方法”。 “程式化方法”特指完成任务的标准化步骤,以及每一步骤的注意事项。

学科的成熟发展为程式化方法提供了基础,而程式化又向前走出了一步,它在系统工程的基础上对学科知识进行总结和提升,形成了用于实践的具体步骤和措施。因此,某一学科中的具体问题是否程式化是考量该学科发展程度的指标:只有程式化强的学科才是发展完善的学科,对于那些无固定模式、操作方法和步骤因人而异的学科,其中必然存在着很多无法达成共识的问题。

程式化方法要求将问题的实现步骤标准化,按照这样的标准化步骤必然完成、且最为合理地完成任务。

2.3 程式化方法的应用

在日常生活和工程实践中,程式化的方法被应用得十分广泛。比如,人们常见的菜谱就是典型的程式化范例――菜谱列出了要得到一道菜所需要的各种原料,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做这道菜的具体步骤,只要稍懂烹饪的人按照菜谱行事,均能得到较好的结果。又比如,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也已进入了程式化阶段,很多的工程都有详细的规范、标准和要求,按照这些步骤进行的工作被称谓“满足规范要求”、被判定为合格,相反如果不按这些步骤进行,常被称谓“未按规范要求”、被判为不合格。

程式化的方法是保证具体工作顺利进行、保证具体工作达到预期目的的根本手段,是被各行各业普遍采用的常用方法。

3 模型化和程式化在教学中的应用

模型化和程式化在教学中联合使用,必将提高教学质量,且能够大幅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教学中采用模型化和程式化时,需要做以下工作:

(1)结合学科特点,将相应内容模型化。不同学科的特点不同,因此将其中知识进行模型化的方法也不同,因此必须结合学科特点,根据学科知识的特点和内在联系重新梳理知识,将它们变成若干个模型。

(2)模型化过程中应注意知识的体系性和方法的体系性。在模型化过程中,可按照知识体系,将相对独立的知识内容用不同的模型来描述,同时也可按照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将该学科的方法模型化,模型化得到的模型应该简单、容易掌握,且不应失去概括性。应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发展模型,最终使之升华。

(3)模型化后需引入程式化。模型化后的程式化是保证模型化顺利实现的有效手段,没有程式化,模型化会流于空谈,甚至无疾而终――仅是理解问题的工具,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手段。程式化的引入才能使解决问题有法可依,所有的问题都有固定的模型和步骤对应,难题将不再困难;程式化的引入使解决问题有法必依,按照这些步骤必然得到结果,避免中间犯错。

4 结语

模型化和程式化是在各领域运用最为广泛的两种基本方法,然而在教学中,它们的应用还比较少。本文介绍了模型化和程式化的基本内涵、方法和应用情况,并结合教学给出了模型化和程式化的一般步骤和注意事项。

在教学中,结合学科内容和方法,对学科知识、方法进行模型化和程式化,必将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