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放射性污染的特点(合集7篇)

时间:2024-03-08 14:51:23
放射性污染的特点

放射性污染的特点第1篇

Abstract: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environmental radiation in management and prevent radioactive contamination in the process of extra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mine resources associated with radioactivity .To learnthe difference of contamination between nickel and molybdenum mines and other radioactive mine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was made. This paper proposes prevension measures according to characteristics of radioactive contamination in nickel (molybdenum) mining.

关键词:伴生放射性矿;放射性污染;防治措施

Key words: mine associated with radioactivity;radioactivity contamination;preven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D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0-0105-02

0引言

伴生放射性矿,是指含有较高水平天然放射性核素浓度的非铀矿,具有活度浓度低、寿命长、数量大、分布广等特点。伴生放射性矿石含有U-238、Th-232、Ra-226和K-40等较高水平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在开采、冶炼、加工和利用过程中,矿石中的天然放射性物质也将迁移、浓集和扩散,含有天然放射性核素的产品、废弃物也将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放射性污染,危害人体健康,造成环境放射性污染,提高环境的辐射水平。有资料显示,我国湖南、广东、四川、内蒙古等省区伴生放射性矿所产生的年集体有效剂量对公众的危害已远大于核工业[1]。因此,必须加强伴生放射性矿藏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放射性环境污染监控,以保障人们身体健康。镍(钼)矿是一种多金属矿,除含有镍(钼)外,还有镁、砷、铅、磷、硫、铁、锰、铜、镉等多种非放金属和非金属以及放射性核素,是一种典型的伴生放射性矿。镍(钼)是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的稀有金属,镍(钼)矿的开发利用在我国已成为重要产业,但很多镍(钼)企业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放射性环境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对周边环境造成了放射性污染,使得矿山周围的放射性水平比背景值水平有所增加,造成工作人员和周边的居民的外照射与内照射的额外剂量增加,对他们的人身安全带来隐患。为此,加强对镍(钼)矿放射性环境监督管理及放射性污染的防治,确保人们生活安定健康,促进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镍(钼)矿开采造成的放射性污染

镍(钼)矿开采产生的放射性污染源主要为含天然放射性核素的采矿废石,我国镍(钼)开采的废石主要为炭质页岩,采掘比约为1:50,除少量用于坑道回填外,其余需要外排,露天就地堆放,侵占大量的土地。废石中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辐射污染环境,提高当地环境γ辐射水平。同时由于受到雨水的浸蚀,废石中放射性核素进入土壤和地下水,使矿区周边土壤中的非放重金属和镭-226、钍-232、钾-40含量升高,转移到地表植物中,造成其总α、β量增加,从而造成食物链的放射性污染。镍(钼)矿开采产生的废水主要有:伴生矿湿法开采由坑道排出的采矿废水,废石堆场淋滤雨水,工艺废水等。这些废水含有大量的放射性核素,成为的另一种放射性污染源,污水流入受纳水体,提高了水体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浓度,一旦被人畜饮用,放射性核素通过饮用水、动植物转移进入人体后,会选择不同的沉积部位,如镭-226食入后大部分沉积骨骼组织,而放射性母核和子核发出的α、β射线会对人体造成持续、长久的照射,从而诱发各种相关疾病。

矿石、废石、废水析出的放射性气体氡及其子体进入大气,并向四周弥散,污染空气,氡及其子体与空气中的浮游粒子结合,构成放射性气溶胶,漂浮在空气中,使伴生矿井和堆场空气中存在较高浓度的氡及子体。氡及子体随呼吸进入人体后,通过内照射给人类造成损害,甚至致癌。有调查显示云南锡业公司及个旧地区公众肺癌的高发,经医学界长期研究确定是吸入过量的氡及其子体所致[2]。

2镍(钼)矿开采放射性污染防治措施

在矿山开采过程中,要时时对造成的放射性污染进行跟踪监测并及时治理,实行边开采边治理的制度,及时做好采完部分的矿山的退役治理工作,避免放射叉污染。

2.1井下坑道中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措施井下坑道是高浓度氡及高γ辐射工作场所,γ辐射来自于矿石开采面和井壁四周的围岩。井下氡来自矿石、围岩以及地下水的析出,井下空气中氡及其子体的浓度和井壁围岩及矿石中的含铀量及其井下通风换气状况有极大的关系。根据这些特点可采取以下措施:

2.1.1 保证井下坑道空气足够的换气率降低镍(钼)矿井下的主空气中氡及其子体的浓度要是保证通风系统的完善,通过合理应用排氡通风技术实现。利用机械通风压力防止来自采空区及矿岩裂隙的污染,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方法[3]。具体操作时尽可能保证通风时风流在井下停留的时间最短,关闭暂时不用的巷道和采空区以减少工作面的数量,尽量减少通风体积,增大换风次数等,把矿井中的氡浓度稀释到安全浓度后再排放。有关资料显示[4]换气率可以大大降低井下坑道空气中氡与子体的平衡因子,平衡因子与换气率有如表1关系。由此可见提高井下空气换气率可以降低氡及其子体的平衡因子,大大减少因吸入氡子体而产生的额外年有效剂量。由于井下工人的额外年有效剂量主要是由氡子体所贡献,因此,提高井下空气换气率是降低井下工人额外年有效剂量的最有效的途径。

2.1.2 预通风和湿式作业放射性气体氡衰变产生的子体钋、铋、铅等重金属粒子,采用湿式作业不仅可以降尘,还可使氡衰变产生的子体迅速被水雾携带而沉降,极大地减少井下空气中的氡子体吸入体内的几率,减少因吸入氡子体而产生的额外年有效剂量。表2中的实验数据充分说明了预通风和湿式作业的好处。

2.1.3 佩戴防护口罩井下工人在作业时,应当佩戴防护口罩,这样既可防尘还可使氡衰变产生的金属粒子得到过滤,减少因吸入氡子体而产生的额外年有效剂量。

2.1.4 井下矿石废矿石及时运出井下坑道中氡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坑道中堆积的矿石、废矿石将析出氡,及时将坑道中的矿石、废矿石运出,避免在坑道中大量堆积,是降低井下氡及其子体α潜能浓度的有效途径之一。

2.1.5 井壁降低氡的析出井壁析出的氡是井下氡的主要来源,利用壁面水泥喷浆的办法可以大大抑制氡从井壁析出,可使井下氡及其子体α潜能浓度再度降低。

2.1.6 采空区及早填埋封闭及早封闭井下采空区可大大减少井下通风设施的负荷,提高井下空气换气率,降低井下氡浓度,降低平衡因子,从而降低井下空气中氡子体α潜能浓度,减少井下氡的排出量,有利于井外空气放射性环境的改善。可以减少井下工人和井下通风排风口周围居民的额外年有效剂量。

2.1.7 井下工人佩戴个人剂量计,能有效对γ辐射和氡及其子体的剂量进行测量,建立矿工个人剂量档案。

采取以上措施后,可大大降低氡及其氡子体α潜能的影响,井下工人额外年有效剂量可降至6.25mSv/a,这一结果虽然略高于放射性环境保护控制目标5mSv/a,但大大低于限值20 mSv/a[5]。除此之外,为使辐射防护最优化,采取缩短井下工人的工作时间的办法。上述剂量是按每年工作300d,每天8h计算的,如果井下工人实行6h/d工作制,则井下工人额外年有效剂量可降为4.78mSv/a,这一结果低于放射性环境保护控制目标5mSv/a,在控制目标之内。

2.2 废石污染防治措施由于废矿石场通常建在紧靠井口下的山谷中,井口工业场地则建在井口附近,在建设工业场地的过程中,其地基一般都要铺垫大量的坑道开拓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矿石。工业场地是井下工人和矿山非职业人员工作和生活的场所,铺垫的废矿石和矿山开采过程中废矿石运出时大量撒落,使工业场地一带的陆地γ辐射水平增高,增加了相关人员的辐射剂量。因此做好废矿石放射性污染的防治对减少他们的辐射剂量非常重要,为此废矿石场须建拦石坝集中堆放,尽量减少堆放的面积,工业场地建成以后,地面应铺设水泥对铺垫废矿石的辐射污染进行治理。另外,工业场地的选址应加注意,应距废矿石场有足够的距离,最好在建设工业场地时,地基不要用放射性水平高的废矿石作为地基的铺垫材料。废矿石在废矿石场内的堆放应采用渐进式堆放,一边堆放一边覆土治理。

对GZ镍(钼)矿中的废矿石场析出的氡防护安全距离可下列方法计算得出[6]:

D=3αTCF/(1.81×108)

其中:T为年照射时间,C为氡浓度增加值,F为平衡因子,D为年有效剂量,α为以零归一化距离系数。

同时应注意矿石和废矿石在运输过程中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矿石和废矿石往往具有相当高的放射性水平,在有些情况下,需要经过较远距离的运输废矿石才能进入冶炼厂或废矿石场。在运输途中,不可避免要经过人员密集的村庄和城镇。做好矿石和废矿石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防护,对于减少居民不必要的额外辐射照射剂量十分重要。因此,运输线路应避开人员密集的村庄和城镇,同时应对运输车辆加膜加盖,避免矿石在运输途中的撒落。

2.3 废水污染的防治措施矿区废水包括坑道废水和废矿石场淋溶渗水,为含放射性物质废水。矿山废水含有天然放射性核素衰变系列中产生的各种天然放射性核素,其中绝大部分核素都具有一定的毒性,对放射性污染最重要的铀、钍、镭、钾四种核素中,镭为极毒物质,做好对矿山废水的放射性污染防治,对确保有关人员的辐射剂量安全也非常重要。为了防止废矿石场淋溶渗水对环境的影响,可以在废石场建拦石坝和泄洪道及集水池,雨水经泄洪道排走,废石场渗水进入集水池,集水池下建适当规模的二级坝,既可防止坝跨塌,又可防止集水池外泄污染坝下水体。

在坑道废水治理方面可以借鉴铀矿山首先要确保矿山含放射性物质的废水实行监测达标排放,当废水放射性水平超过《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规定时,应先用石灰乳中和-氯化钡沉淀除镭处理方法进行处理达标(总α

3镍(钼)矿矿区居民辐射安全防护措施

3.1 矿区空气质量的安全防护措施矿山附近居民通常距废矿石场较远,不受γ辐射影响,产生影响的是氡,井下通风排风口应选在距居民区1.5km外影响较小,危害最大的是废矿石场和矿石场析出氡的弥散,为使居民剂量不超标,为此居民区与矿石场或废矿石场的直线距离应大于辐射安全防护距离,也就是说在矿石场、废矿石场堆有大量矿石或废矿石,而未退役治理之前,在辐射安全防护距离之内不应有居民区。经验表明,辐射安全防护距离一般在300-500m之间,这一结果对矿山其他人员是不适用的。处于辐射安全防护距离以外的居民通常也处在粉尘的卫生防护距离之外。

合理选择井下通风排风口的位置可以减少废气中的氡及其子体对矿区居民的影响。因通风排风口排出的氡浓度很高,若以3000Bq/m3计算,在距通风排风口1.5km处空气中氡浓度增加值为123Bq/m3。处于该处的居民仅因吸入氡就产生额外年有效剂量0.185mSv/a。因此,井下通风排风口位置的距离选择直接影响居民的辐射剂量安全。如果能将井下通风排风口选在居民区的下风向更好,最好将通风排风口的位置选择在矿区内周围有山梁和树林阻隔的地方。

对于镍(钼)矿区的空气质量应遵循HJ/T193-2005《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在不同风力条件下,定期对出风口空气污染情况进行监测定期监测,各类生产服务设施、生活居住地均应安置在主要风向的上风位置。

3.2 矿区饮用水的安全防护措施对生活饮用水的安全保护至关重要,只要一升水中混入很少量的含放射性核素的粉尘,便有可能使饮用水放射性超标,因此加强生活饮用水的保护对有关人员的辐射剂量安全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必须对矿山的生活饮用水定期抽样检测,其放射性含量符合国家GB5749《生活饮用水标准》方可饮用。住在主井、废矿石场附近的居民生活饮用水源应注意加盖外用,避免使用室外敞开的水池、水缸等。矿区职工生活饮用水要加强保护,可用桶装等封闭的饮用水,防止粉尘进入水中。

对以山泉为居民生活饮用水源的地区,应铺设水管从山上引山泉水入村中使用。由于矿山开采中水源和饮水管常常被破坏,应注意加以保护和维护。

4结论

镍(钼)矿开采产生会产生大量的放射性污染,其危害较严重的有井下氡及其子体对矿工的危害,废矿石量对土壤、地下水、空气的影响以及矿山开采产生的废水对水源的影响。根据污染产生的原因提出井下坑道中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措施、废矿石污染防治措施、废水污染的防治措施、矿区空气质量、生活饮用水的保护措施。实践表明,只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开采和治理环境, 镍(钼)矿山的各类放射性和非放射性污染完全可以降到公众可接受的范围。

参考文献:

[1]潘自强.中国核工业三十年辐射环境质量评价[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0.

[2]孙世荃.氡子体和含砷矿尘对矿工肺癌的贡献[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1,11(1):1.

[3]余庆华.非铀矿山排氡通风方法在云锡矿井的应用[J].中国矿山工程,2004,33(5):34.

[4]张智慧.空气中氡及其子体的测量方法[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4.

放射性污染的特点第2篇

矿石中的天然发射物物质性质会在人们开采或者冶炼、加工、使用过程中发生迁移、浓集或者扩散的现象,同时这些含有天然放射性核素的产品也好,废物也好,都会对环境以及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性,因此,必须加强对其钼矿放射性环境监督管理及放射性污染的防治,进而来保证人们的生活安全以及生命安全等,有效的推动人们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 钼矿开采导致的放射性污染

对于开采钼矿的放射性污染原体主要源自于含有天然放射性核素的采矿废石。其原因在于:废石中放射性元素的不断衰变产生的,属于辐射污染环境,提高了当地环境γ辐射水平。再者,加上长期受到雨水的灌溉,使得废石中的放射性核素逐渐的渗入到土壤以至于地下水中,致使矿区周边土壤中的非放重金属和镭-226、钍-232、钾-40含量升高,转移到地表植物中,造成其总α、β量增加,也就形成了相应的食物链放射性污染。在开采钼矿时产生的废水有:处理后的工艺废水、开采过程中由坑道而排出的采矿废水、还有废石长期的受到的淋滤雨水等。这些水中都有着大量的放射性核素,长期的变化成为了另一种放射性污染源,逐渐的渗透到低下水中,使得水体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浓度逐渐提高。

随着矿石、废石、废水等放射污染源的扩散,逐渐的进入大气层中,开始向着四周蔓延,形成一种强烈的空气污染现象,尤其,其中的氡与空气中的浮游粒子相结合,会形成一种放射性的气溶胶,长期的弥漫在空气中,而这些物质会随着人的呼吸进入到人体当中,对人类的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会导致人们致癌。

2 钼矿开采放射性污染防治措施

2.1在矿山开采过程中,要时时对造成的放射性污染进行跟踪监测并及时治理,实行边开采边治理的制度,及时做好采完部分的矿山的退役治理工作,避免放射叉污染。

2.1.1保证井下坑道空气足够的换气率降低钼矿井下的主空气中氡及其子体的浓度要是保证通风系统的完善,通过合理应用排氡通风技术实现。利用机械通风压力防止来自采空区及矿岩裂隙的污染,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方法。由此可见提高井下空气换气率可以降低氡及其子体的平衡因子,大大减少因吸入氡子体而产生的额外年有效剂量。由于井下工人的额外年有效剂量主要是由氡子体所贡献,因此,提高井下空气换气率是降低井下工人额外年有效剂量的最有效的途径。

2.1.2预通风和湿式作业放射性气体氡衰变产生的子体钋、铋、铅等重金属粒子,采用湿式作业不仅可以降尘,还可使氡衰变产生的子体迅速被水雾携带而沉降,极大地减少井下空气中的氡子体吸入体内的几率,减少因吸入氡子体而产生的额外年有效剂量。

2.1.3佩戴防护口罩井下工人在作业时,应当佩戴防护口罩,这样既可防尘还可使氡衰变产生的金属粒子得到过滤,减少因吸入氡子体而产生的额外年有效剂量。

2.1.4井下矿石废矿石及时运出井下坑道中氡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坑道中堆积的矿石、废矿石将析出氡,及时将坑道中的矿石、废矿石运出,避免在坑道中大量堆积,是降低井下氡及其子体α潜能浓度的有效途径之一。

2.1.5井壁降低氡的析出井壁析出的氡是井下氡的主要来源,利用壁面水泥喷浆的办法可以大大抑制氡从井壁析出,可使井下氡及其子体α潜能浓度再度降低。

2.1.6采空区及早填埋封闭及早封闭井下采空区可大大减少井下通风设施的负荷,提高井下空气换气率,降低井下氡浓度,降低平衡因子,从而降低井下空气中氡子体α潜能浓度,减少井下氡的排出量,有利于井外空气放射性环境的改善。

2.2废石污染防治措施废矿石一般都建筑与紧挨井口下的山谷之中,而进口工业场常铸于进口附近,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地基都需要垫支大量的坑道来进行开发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的废石,为了节省其堆放的面积,一般都将这些大量的坑道废矿石弄成拦石坝实施集中对方,待工业场落实之后,其地面一般可以采取铺设水泥来对废石矿的放射性污染进行处理,在此,应该注意的是:工业场在选择建筑地理位置时,应离废矿石有一定的距离,并且建设中的地基,最好不要采用具有放射眭强的废矿石以图省事为铺地材料,将对人体的伤害降至到最低。

2.3废水污染的防治措施在开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即是水的使用,而当水使用过后,其废水经过长时间的渗透,将会渗到地下,影响正常的地下水。在钼矿开采过程中,其废水的形成主要有:坑道废水以及废矿石场得淋溶渗水。对此,在对废水污染的防治过程中,可以采取在废石场建立栏石坝或者泄洪道以及集中性的水池等,防治废水的到处流窜,将废水进行集中管理,在此,其石坝的建筑应加强其质量方面的监督,防治使用过程中石坝的垮塌。

此外,在建设石坝的基础之上,对矿区内的固定水体,如:河流、水库、山泉等采取定期的水质监测,并成立水质监测点,便于及时对矿区的进水或者出口水流实施监测,对有污染源的水质,可以做到及时查明来源并消除,同时对于沉淀在地下的污染物可使用化学物质进行处理,确保废水污染的防治工作顺利进行。

3 钼矿矿区居民辐射安全防护措施

3.1矿区空气质量的安全防护措施

钼矿开采的放射性核素可以通过空气实施大面积的辐射,对空气严重影响,同时对人体也有大量的危害性,但是,放射性的核素受一定距离的限制,其散播方式是以通风、排风口,以及不收v辐射影响而产生的氡,其危害性主要是废石场析出的氡的弥漫,一般在1.5之外的影响将会很小,能够在居民的接受范围内,因此,可以安排居民在辐射范围以外安居,确保居民区与矿石场、废石场之间的距离必须大于辐射安全防护距离,借以保证居民的剂量不超标,在辐射区内严格禁止居民的居住。在此,还应注意的是通风、排风位置的放射性辐射的防御,空气是随风跑动实施的弥漫,所以,对于通风口、排风口的位置应选择有山梁或者树林等能够阻隔的矿区周围。

3.2生活饮用水方面的安全防治措施

放射性污染的特点第3篇

【关键词】核电站;放射性物质;去污

1做好放射性去污工作的必要性

在电厂的运行以及维修当中,放射性物质会附着在系统设备、工器具、地面、墙壁等表面,形成放射性污染。当放射性污染超过控制标准时,极易对操作及维修人员造成过度照射和污染。同时,由于人们的操作、检修不可避免要接触这些表面,放射性表面污染物可能会附着在工具、衣服、材料表面,从而形成放射性表面污染。伴随着人的活动这些放射性污染物会进一步转移到厂房其它位置,就是通常所说的污染扩散。放射性表面污染和污染扩散会给电厂的安全带来隐患,因此有必要对放射性表面污染进行去污。

2对放射性去污工作的简述

放射性去污是指去除或减轻表面放射性污染的过程。以达到减少维修人员受到的辐照剂量和受到污染可能性,防止污染扩散的目的。大部分工具、地面以及人体表面的污染主要是由于工作人员辐射防护做得不到位,或者是工作中有错误的操作而造成的。在进行放射性去污工作时,会产生一定量的可压、不可压废物,给废物处置造成负担。(去污并不是消除放射性,而只是将其转移到不同的地方。对于基材被活化的部件,不能进行去污。)

因此,只要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既做好辐射防护同时又能采取正确的操作,就能大大减少放射性污染的发生。

3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1)戴棉纱手套时,不能接触湿的物品,不随意靠、坐、躺;打电话先摘掉手套等;

(2)在控制区发现有不明液体和跑、冒、滴、漏时不能自行处理,要通知辐防人员进行检测,然后再做处理;

(3)工作人员在工作前要正确穿戴辐防用品,进入辐射控制区要穿必要的防护用品,如蒸发器开人孔必须穿纸衣、污染区打磨作业必须带气面罩等;

(4)能正确穿脱防护用品,对于气面罩、气衣等防护用品,一定要在服务人员协助的情况下脱除,不可自行脱下;

(5)对于检修时使用的工具、材料,不能随意摆放,需要包覆的一定要包覆;

(6)进入可能有放射性污染区域工作前,与工作无关的物品不要带入工作现场;

(7)经常使用,但不利于去污的工具要进行包装,使用完毕后要拆掉包装。例如手电、测量仪表等;

(8)对有污染风险的检修现场要设置污染控制区,进行可靠的布置,辐射控制区所有拆卸下来的设备零件都要放置在预先铺设的塑料布上,不能直接放于地面;

(9)对检修时设备流出带放射性的水、油等液体,要可靠收集,避免淌到地面,收集时还要防止溅到人体表面;

(10)污染控制区内有尖锐棱角的物件,要妥善包覆或者铺垫才能放置,避免将地面铺设的塑料布划伤;

(11)污染控制区铺设的塑料布出现划伤、破损,要及时修补;

工作过程中如发生人员污染,则工作场所可能存在有放射性表面污染,这时,我们要通知辐射防护人员对其工作区域的设备表面、地面、墙壁以及使用的工具进行测量,找出污染位置,及时通知去污人员对污染区域进行去污。同时,在该区域工作的其他工作人员应到卫生出入口进行体表污染检测,防止由于在工作中人员与人员、设备之间的相互接触而造成污染扩散(并不是怀疑有污染就要进行去污,一定要经过辐防人员确认后才进行去污)。

4建立完善的工作规范

在维修工作中,我们不可避免的要接触到放射性物质和被污染的物体表面,从而导致我们使用的工具、材料等受到污染,工作中使用的物品及作业区域经测量确定存在污染,工作人员按以下步骤进行工作:

工作负责人提出工作申请

OPM计划科计划工程师审核

ONH辐防工程师给去污意见和表面污染限值的要求

填写《小型设备放射性去污申请》同时将待去污物品交给去污人员

等待(去污中)

去污执行工程师通知领取已去污物品领取物品并核对签字

去污申请规则按照以下流程进行:

(1)地面、固定设备的去污:由保健物理处(OPH)提出工作申请,并填写去污申请单,去污申请和工作申请一起交给去污人员。去污完成后由ONH测量验收。去污人员填写完工报告。

(2)小件物品的去污:由物品使用/所有工作负责人提出工作申请并填写去污申请单,经保健物理处(ONH)测量验证后,工作申请、去污申请单连同物品一起交给去污人员。去污完成后由ONH测量验收,去污人员填写完工报告并通知申请人取回物品。

注:为了方便通知工作负责人领取已去污物品,去污申请单上必须填写去污申请人的电话;对于有特殊去污要求的物品,必须填写清楚。例如不能使用酸碱性去污剂、不能刷洗、浸泡等;在递交物品时,双方必须逐一清点物品是否与申请单上填写一致。

为了方便通知工作负责人领取已去污物品,去污申请单上必须填写去污申请人的电话;对于有特殊去污要求的物品,必须填写清楚。例如不能使用酸碱性去污剂、不能刷洗、浸泡等;在递交物品时,双方必须逐一清点物品是否与申请单上填写一致。

5总结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去污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对放射性物质进行处理的一种补救手段,在工作过程中采用正确的操作规程以及做好完善的辐射防护才是避免被污染的根本。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杜绝工作中的不规范行为,做到从领导到个人都对去污工作给予更高的重视,同时不断探索新技术来更彻底的来降低放射性物质的污染程度,从多种渠道来加强核电站放射性物质的去污工作。

参考文献:

[1]顾仁康,侯振荣,沈恩升,胡明考.秦山核电站周围及上海地区放射性水平航空检测[J].辐射防护.1997(03).

[2]吕殿全.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理及暂存措施[J].辐射防护.1996(04).

[3]潘自强.核燃料和煤燃料链对健康、环境和气候影响的比较[J].辐射防护.1996(01).

[4]王文海,侯爱珍,刘建,朱月龙.秦山核电厂运行前的环境放射性本底调查和运行期间的环境监测计划[J].辐射防护.1995(02).

放射性污染的特点第4篇

关键词:核污染 食品 安全 放射性 措施

2011年3月初,一场发生在日本东北部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的里氏9.0级的强烈地震,将人们从播种希望的喜悦中猝不及防地带入到顿失家园和亲人的惊慌与悲痛中。而伴随其后的日本福岛核电站熔毁导致辐射泄漏的事件,又让全世界的眼光都聚焦到了核污染带来的危害问题上:核电站周边空气与土壤中放射剂量超标;在日本几个灾区城市的蔬菜、牛奶等食品中被发现受到不同程度的核污染;在我国沿海部分省区的一些蔬菜中也检测到了放射性物质,一些海产品中的和物质含量也有所增加,部分地区甚至发生了以为能预防核辐射的食盐抢购和囤积的现象,致使在一段时间内许多超市和食品店里的食盐严重缺货。这一连串的消息使得本来谈核色变的人们更加束手无措,惶惶不可终日。虽然这场灾难已经成为过去,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的事件都向我们警示:核污染问题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近,已经对我们赖以生存的食品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民以食为天,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认真思考:核污染会对食品安全造成哪些影响?对我们人体健康造成哪些危害?我们在该如何控制食品核污染?

一、食品的核污染问题

1.核污染

所谓核污染主要指核物质泄露后的遗留物对环境的破坏,包括核辐射、原子尘埃等本身引起的污染,还有这些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后带来的次生污染,比如被核物质污染的水源对人畜的伤害。核污染具有危害范围大,对周围生物破坏极为严重,持续时期长,事后处理危险复杂等特点。

核污染的起因有:核武器实验、使用,核电站泄露,工业或医疗上使用的核物质丢失等。这次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问题主要是因为发生在日本东北部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的里氏9.0级的强烈地震引发的,既存在核辐射问题,对抢修工人的直接照射危害,在日本本土的空气及周边构架的空气中都检测出不同剂量的原子尘埃;也从核电站周边的土壤及水源中检测到放射性物质,甚至在大叶蔬菜及牛奶中检测到超过卫生标准的微量放射性元素,这就是典型的核污染现象。

2.食品核污染

食品污染是指食品受到有害物质的侵袭,致使食品的质量安全性、营养性和感官性状发生改变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化学物质的不断产生和应用,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来源也进一步繁杂。根据引起食品污染的物质种类不同, 食品污染可被分为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物理性污染。其中食品核污染属于食品的物理性污染,即食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杂质超过规定的含量,或食品吸附、吸收外来的放射性核素所引起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所谓核污染的食品是指含有了放射性物质的食物。当我们吃下这些食物,其中的放射性元素继续产生射线,破坏人体细胞和DNA,最后导致癌变。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放射性元素的广泛存在,通常的食物中也能检测到放射性。也就是说,问题不是“有没有放射性”,而是“放射性有多强”。正常的环境中生产出来的食物不会有超过常规强度的放射性,一般也就不会去检测。如果出现了放射性物质的泄漏或其他严重的核事故,它们就有可能通过水和土壤进入植物体内,在进入动物体内。于是,这个地方生产的任何食物都可能被污染。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食物进行放射性的检测。如果明显高于通常值,这些食物就是“辐射污染的食物”,不能再食用。跟细菌等污染不同,食物加工手段,不管煎炒烹炸还是涮煮烤蒸,都无法破坏这些放射性元素。

3.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途径及危害

核污染中的放射性沉降物除直接通过辐射作用影响人体健康外,还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在体内达到一定剂量时就会产生有害作用。一般来说,放射性物质主要经道消化道进入人体(其中食物占94~95%,饮用水占 4~5%), 通过呼吸道、皮肤进入的较少。而在核试验和核工业泄漏事故时,放射性物质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这三条途径均可进入人体。进入人体的放射性物质,在人体内继续发射多种射线引起内照射。当放射性物质达到一定浓度时,便能对人体产生损害,其危害性因放射性物质的种类、人体差异、浓集量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人在大剂量照射的情况下,可以发生放射病,并可致死;一般剂量和小剂量照射,均能引起慢性放射病和长期效应,如血液学变化,减退,生育能力障碍,以及诱发肿瘤等,人会出现头晕、头疼、食欲不振等症状,发展下去会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症状。如果超剂量的放射性物质长期作用于人体,就能使人患上肿瘤、白血病及遗传障碍。

4.食品核污染对人体危害的特点

食品放射性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由于摄入污染食品后放射性物质对人体内各种组织、器官和细胞产生的低剂量长期内照射效应,主要表现为对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的损伤和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食品放射性污染对人体的危害是小剂量、长期内照射作用。具有种类较多、半衰期一般较长、被人摄取的机会多、 有的在人体内可长期蓄积、影响或危害程度大、消除影响的时间长等特点。

二、核物质污染食品的途径

放射性物质对食品污染的来源包括天然放射性物质和人为的放射性物质。

1.食品中的天然放射性物质

天然放射性核素分成两大类,其一为宇宙射线的粒子与大气中的物质相互作用产生,如14C、3H等;其二是地球在形成过程中存在的核素及其衰变产物,如238U、235U、32Th和40K、87Rb等。

天然放射性物质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很广,存在于矿石、土壤、天然水、大气中。矿石、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随水体流动的稀释扩散等进入大气,成为放射性尘埃,又经气流和雨水扩散,大部分会沉降到江河湖海和大地表面,污染水域和植被,通过吸附滞留、固着滞留、生化浓缩、物化浓缩、生物回游运转等方式进入生物圈,然后通过作物、饲料、牧草等进入畜禽体内,最终以食品途径进入人体。

各种放射性物质经食物链进入人体的转移过程,会受到诸如放射性物质的性质、环境条件、动植物的代谢情况和人的膳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并通过食物链成为动植物组织的成分之一,这就形成了环境天然放射性本底。食品的天然放射性本底取决于天然放射性污染的机会规律和生物富集作用,一般认为,除非食品中的天然放射性物质的核素含量很高,基本不会影响食品的安全。

2.食品中的人工放射性物质

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核能不仅仅应用于国防、军事领域,也广泛应用于核工业、核动力工业、放射性矿石的开采与冶炼、医学、辐照食品技术、农业、科研等领域,使地球表面的人工放射性物质明显增加。如核爆炸时会产生大量的放射性裂变产物,随同高温气流被带到不同的高度,大部分在爆点的附近地区沉降下来,较小的粒子能进入对流层甚至平流层,绕地球运行,经数天,数月或数年缓慢地沉降到地面。因此,核试验的污染带有全球性,且为放射性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核电站,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统计,截至2010年10月底,全世界共有441台核电机组在运行。从一座核电站排放出的放射性物质,虽然其极微量的浓度几乎检不出来,但核电站的温排水排放量很大,经过水生生物的生物链,被成千上万倍地浓缩,成为水产食品放射性物质污染的一个来源。进入人体的放射性物质,在人体内继续发射多种射线引起内照射。当放射性物质达到一定浓度时,便能对人体产生损害。

环境中人工的放射性核物质人为污染的放射性核素主要有以下几种:131I、90Sr、89Sr 、137Cs,主要来源于核爆炸,核废物的排放和意外事故。自从人类利用核物质以来,人为核污染事故已发生不少。二十多年前发生在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故是最严重的核污染事故,其危害是令人触目惊心的。

三、核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核污染可通过多种方式影响食品的安全性,因核泄漏、核事故等事件的发生概率极低,更应该在利用核辐照技术处理食品时注意这类问题。因辐照食品可通过核辐射技术杀灭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及害虫,可不经高温处理而保持食品的新鲜度和卫生品质,是食品保鲜的有力措施之一。食品在接受核辐射后可能出现以下问题:

1.营养成分的破坏

辐照后食品中的营养素受到影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被破坏或变性,存在营养价值降低的问题,特别是对蛋白质和维生素A、E、K及维生素C的破坏,同时也涉及感官性状的变化。但因日常人们食用辐照食品比例很低,每天大量食用的混合膳食相比,不会因辐射引起某些营养成分的损失而造成营养不足和食品的安全性。

2.有害物质的生成

辐照后的食品是否生成有害成分或带来有害作用的问题,与照射剂量有关。过高剂量 (大于 104Gy) 照射时,会产生有害物质;低剂量 ( 小于 104Gy) 的照射,目前尚未发现产生有害物质。因此,辐照处理食品时,只要使用规定照射剂量,就可降低放射物质对食品营养物质破坏的程度

3.致癌物质的生成

1968年美国曾对高剂量辐照的火腿进行动物试验,观察到受试动物除繁殖能力及哺乳行为下降、死亡率增高、体重增长率下降、血液中红细胞减少外,还观察 到肿瘤的发生率比对照动物高。但中剂量(103~104Gy)和低剂量辐照食品的实验,还未发现致病效应。目前,研究者们认为,食品在推荐和批准条件下辐照时,不会产生具有危害水平的致癌物。

4.诱变物质的生成

辐照食品可能生成具有诱变和细胞毒性的少量分解产物,这些产物可能诱导遗传变化,包括染色体的畸变。实验表明,用经过照射的培养基来饲养果蝇,则其突变率增加,数代后死亡率增加。

5.伤残微生物的危害

食品微生物是引起食品霉烂变质的主要因素,控制或杀灭食品表面上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就是目前提高食品保鲜的手段之一,其中,利用核辐射技术灭菌就是其中的一项手段。已有实验证实,在完全杀菌剂量(4.5×10-2Gy 至5.0×10-2Gy)以下,微生物会出现耐放射性,而且反复照射,其耐性成倍增加。这种伤残微生物菌丛的变化,生成与原来腐败微生物不同的有害生成物,有可能造成新的危害。

四、控制食品放射性污染的措施

食品放射性污染给人体带来的危害是小剂量、长时间的照射作用。为了防止这种污染,必须从预防入手。防止食品的放射性污染,主要在于控制污染源。

1.适时或定期地进行食品卫生监测

食品遭受放射性污染的途径是多方面的,要经常预测,及时掌握污染的动态。进行核试验,要事先做好附近地区生物和食品的预防覆盖工作,事后适时开展放射性沉降物的监测。对应用于工农业、医学和科学实验的核装置及同位素装置附近地区的食品,要定期进行卫生监督。

2.防止已受放射性污染的食品对人体的危害

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规,坚持对食品进行放射性物质的监测和检验,严格执行国家食品卫生标准,按章处理放射性污染的食品。发生意外事故造成的偶然性放射性污染,要全力进行控制,把污染缩小到最小范围。包装密闭的食品因干燥灰尘使外部受到放射性污染时,可用擦洗或吸尘方法除去。如果放射性物质已经进入食品内部或已渗入食品组成成分时,则应予以销毁。

目前,核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食品的加工、保鲜等环节,只要认真做好防控工作,就可以避免食品核污染事件的发生,保证食品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莫惠兰.食品营养与食品卫生监管并重应对食品安全双重挑战的思考分析.中国保健营养 2012年 第14期.

[2]沈培均.日本核污染危机启示录.综合运输 2011年 第04期.

放射性污染的特点第5篇

内照射防护就是防止放射性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或使进入人体的放射性物质的数量减少到最低限度或容许限值以下,以保障人体不受超过剂量限值的照射。1内照射对人体的危害特点 内照射特点是人员即使脱离辐射场所与环境,但已进入人体内的放射性物质所发出的辐射仍然会对人体造成照射。核素入体后,直到全部衰变或全部排出体外为止,对机体是持续性照射,累及照射剂量。内照射危害较大的核辐射是α、β射线。因为损伤大小取决于电离密度。所以,α>β>γ。内照射人体的危害与很多因素有关,主要有:①侵入人体内放射性核素的辐射类型、能量、半衰期;②进入人体的放射性物质的数量;③核素的理化状态,毒性大小;④核素在体内积聚部位和滞留时间等。如碱金属化合物很快布于全身,碘集中于甲状腺、钙、锶、钚、镭沉积在骨骼中,而氚分布于全身。进入体内的核素排出体外的速度,如90Sr、90Y、239Pu、226Ra等有很长的半排出期,碱金属半排出期较短,14CO2吸入肺后很快排除,惰性气体虽然能够吸入肺内并且溶于血液中,但它们不形成任何人体组织的化合物,也很快被排出体外。2内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内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是采取各种措施,隔断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各种途径,或者使摄入减少到容许水平以下的尽可能低的水平。 内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概括的说就是隔离与稀释两种方法。隔离,就是分隔、包容,把操作人员与放射性物质隔离开。例如为防止放射性物质进入空气而被人体吸入,蒸发放射性液体或操作放射性粉尘时,必须在通风柜或手套箱内进行。反应堆舱密闭与其它舱室隔开。稀释,就是把例如空气或水中的放射性物质的浓度稀释到容许水平以下。例如通风、废水用水稀释、废气用高烟囱排入到大气等。控制工作场所内空气中放射性物质的浓度,除通风稀释分散外,还可以采用去污措施控制表面污染水平使污染的空气净化。3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途径 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内主要有三个途径:呼吸进入、口腔进入、创伤进入。从而造成内照射和体内污染。3.1吸入 放射性气体和液体或固体微粒都可能通过污染空气经呼吸道进入体内。气体往往迅速吸收入血。放射性气溶胶粒子直径>10um者,往往不能进入肺泡。吸入被看作最危险的途径。3.2食入 工作人员有时用口腔接触被放射性物质污染了的器具、物品、或环境受到放射性物质污染,通过食物、饮用水导致居民和工作人员长时间摄入放射性物质。胃肠道对核素的吸收率主要取决于核素的化学性质。3.3皮入 当皮肤创伤时,放射性物质通过伤口进入,吸收率较高。4内照射防护的一般措施 主要是"包容、隔离"和"净化、稀释"。包容就是密闭。将可能成为污染的污染源的辐射源实行容器密闭。如通风厨、手套箱。操作强放射性物质时,在密闭热室内用机械操作手操作。工作人员穿戴工作服、鞋、帽、口罩、手套、围裙等,使工作人员围封起来,以防止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隔离,还便于区分管理。 净化,就是采用吸附、过滤、除尘、凝聚沉淀、离子交换、蒸发、贮存衰变、去污等方法,尽量降低空气、水中放射性物质浓度、降低物体表面放射性水平。如空气净化就是根据空气被放射性核素污染的性质不同,分别可以选用吸附、过滤、除尘等方法降低空气中放射性气体、气溶胶和放射性粉尘的浓度。再如放射性废水在排放前应根据污水性质和其被污染的放射性核素特点,可选用凝聚沉淀、离子交换、贮存衰变等方法进行净化处理,以降低水中放射性物质的浓度。 稀释,就是利用大量空气或水冲稀空气或水中的放射性浓度,使之降低到控制水平以下。 当放射性物质没有密封的包壳时,有可能向环境扩散,这种物质称开放型或非密闭型放射性物质。挡在开放型放射操作中,"包容、隔离"和"净化、稀释"往往联合使用。 内照射防护措施还主要有:将放射性核素的毒性分类和工作场所分级;开放型工作场所分区和内部建筑特殊要求;开放型实验室的重要设备设有通风厨和手套箱;开放型放射工作人员配备个人防护用品;开放型工作场所严格管理制度;内照射检测等。4.1防吸入的一般措施 ①尽量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因为空气污染是造成放射性物质经呼吸道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如限制污染源;对放射性工作场所实行检测等;②对已污染的空气,采取空气净化、空气稀释、密闭包容和备用个人防护用品等。4.2防食入一般措施 主要防止手和衣物污染食物和水源污染食入。为此,①禁止放射性工作场所吃、喝和吸烟;②为防止手污染,操作放射性物质时,必须戴手套,手污染时必须要认真洗手,指甲常剪;③为保持食堂和宿舍卫生,不许穿着放射性工作场所的工作服进入食堂和宿舍;④警惕食用水源的污染。4.3防皮入的措施 手或皮肤有小创伤时,要妥善包扎好并戴上手套,才能操作低水平的放射性;不准用有机溶剂洗手,避免增加皮肤渗透性。5放射性核素的排出与加速排出的治疗5.1排出 放射性核素主要通过胃肠道(粪便)和泌尿系统排出体外,也可以通过呼吸道、汗腺、唾液腺排出体外。但各种核素的排出途径和速率与其种类、物态、入体途径和代谢特点有关。胃肠道是各种核素的主要排出途径。①凡经口入体的放射性核素都有粪便排出体外,②分部积聚在肝脏的核素,经胆汁排入胃肠道后,再有粪便排出体外,③各种核素代谢过程中,未被吸收部分也将有粪便排出。肾脏是被有机体吸收的放射性核素的主要排出途径,也是入血的核素主要排出途径。就排出核素数量而言,粪便要比尿得多,一般来说,粪与尿的放射性排出比例为9:1,因入体途径。核素种类、入体时间长短及个体代谢特点而有很大差异。气体和挥发性核素主要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且排出率高,排出速度快。5.2核素加速排出治疗 核素体内污染的治疗主要有两个方面。①加速排出最初沉积部位的放射性核素,采取减少吸收措施。吸入污染时最初沉积部位至呼吸道和肺;口入污染时指胃肠道;体表污染时指被污染的体表部位。②对已经吸收的核素采取加速排出措施。 这两类加速排出治疗措施,对放射损伤来说,均属于预防措施,应用效果主要取决于开始治疗时间。假如核素多数尚停留于最初污染部位,则阻止吸收措施将起到很大作用,假若核素相当部分刚刚抵达源器官,则以药物加速排出治疗效果颇佳,倘若核素污染时间已久,核素已沉积于源器官中,则加速排出药物效果甚微。 减少放射性核素吸收措施。①减少吸收措施:核素污染时,鼻咽腔往往沉积大量核素,首先用棉签拭去鼻孔污染物,剪去鼻毛,向鼻咽腔喷洒血管收缩剂,再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鼻咽腔。必要时给予祛痰剂,如氯化铵和碘化钾。②减少放射性核素食入吸收措施:首先进行空腔含漱;催吐:用钝器引吐,或用药物催吐。 必要时洗胃,用温水或生理盐水均可。勿用可促进放射性核素溶解和吸收的酸性溶液。服用沉淀剂和缓泻剂对清除各种核素污染都有效。常用硫酸镁10g,硫酸钠15g。一般在放射性物质摄入后3~4h后应用。 清除137Cs内污染采用亚铁氰化物效果显著。应用最多的是亚铁氰化物的三价铁盐,即普鲁士兰,且长期服用无毒。6结论 238U、235U、239Pu等核素都可能导致工作人员内照射,只有正确的认识内照射对人体的危害,采取科学而有效的措施对内照射进行防护,才能把内照射降低到最低水平,才能保证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确保部队战斗力的形成及保持。参考文献:[1]马兴田,主编.舰船辐射安全学[J].海军工程大学,2008.[2]《核武器损伤及其防护》编写组.核武器损伤及其防护[M].北京:中国人名战时出版社,1980.[3]李星洪,编著.辐射防护基础[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2.编辑/孙杰

放射性污染的特点第6篇

关键词:电气设备;电磁污染;环境危害;防护

引言

随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科学技术飞跃进步,生产自动化程度快速提高。供配电系统,电气设备、电子设备也随之高速发展,为提高生产力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伴随而来的电气设备、电子设备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我们创造高效率、高质量生活的同时,也毫不客气地让人类付出了环境的代价。

电气设备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电磁污染、无线电干扰、电压高次谐波、电流高次谐波、空气污染、噪声污染、事故及检修对环境的污染、及腐蚀污染等。其中电磁污染已成为公认的继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之后的第四大污染,倍受关注。

1 电磁污染

1.1 电磁污染的定义

电磁辐射是指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通过空间传播的现象。交流电在其周围都要形成交变的电场,交变的电场又产生交变的磁场,交变的磁场又产生交变的电场,这种交变的电场与交变的磁场相互垂直,以源为中心向周围空间交替地产生并以一定的速度传播,即为电磁波。

电磁辐射达到一定量级时就形成电磁污染。我们工作生活的自动化程度非常高的工厂、车间,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电磁环境。电磁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在空间环境中传播,它是一种运动着的物质,没有静止的质量。不像建筑物、机械设备、生产原材料那样可以静止的安放在某一空间,有其固定的体积和重量。电磁波是看不见、听不着、摸不到的,但是却确实存在,可以用仪器探测到。正是电磁波具有不独占空间,不存在空间物理外形互斥这一特殊属性,使得我们所处生产空间电磁环境错综复杂,可能形成明显或严重的电磁辐射污染。

电磁污染包括各种天然的和人为的电磁波干扰和有害的电磁辐射。电磁辐射主要指射频电磁辐射。电磁污染又被称为频谱污染或电噪声污染。

1.2 电磁污染的来源

构成电磁污染的电磁辐射首先产生于天然的电磁环境,包括来自行星、恒星和银河系即宇宙方面的电磁辐射;来自于大气层、电离层、地面磁场和地球电磁辐射,如雷电、火山喷发、地震。人为电磁辐射,有电波发射设施,通信设施,各种高频设备,交通设备,电力设备,家用电器等等。

这里主要研究供配电系统和电气设备所产生的电磁污染及电噪声。

1.2.1 输配电系统、电气设备放电所造成的污染源

(1)在送配电系统中,高压线、大电流会引起的静电感应、电磁感应、大地泄露电流等情况,使得周围的电荷在空气介质中发生移动,都会造成电晕放电污染。电晕放电,是电极间的气体还没有被击穿,电荷在高电压的作用下发生移动而进行的放电,放电的现象是:在黑暗中可以看到电极的尖端有蓝色的光晕。

(2)辉光放电,在生产生活中用以照明的日光灯,装饰用的霓虹灯,和氖稳压管、氦氖激光管等设备在工作的过程中,都会产生辉光放电。辉光放电是指低压气体中显示辉光的气体放电现象。辉光放电包括正常辉光和反常辉光两个过程阶段。

(3)弧光放电,在工业上用于冶炼、金属焊接和高熔点金属的切割,在医学上用作紫外线源(汞弧灯),在地铁和电气铁路工作时,及等大电流电路开关接通、断开时都会产生的弧光放电。弧光放电,呈现弧状白光并产生高温的气体放电现象。无论在稀薄气体、金属蒸气或大气中,当电源功率较大,能提供足够大的电流(几安到几十安),使气体击穿,发出强烈光辉,产生高温(几千到上万度),这种气体自持放电的形式就是弧光放电。

(4)火花放电,雷电就是自然界中大规模的火花放电。工业上各种燃油发动机的点火系统,应用电路的整流器,工业、科学实验的放电管都会产生火花放电。当高压电源的功率不太大时,高电压电极间的气体被击穿,出现闪光和爆裂声的气体放电现象。由于气体击穿后突然由绝缘体变为良导体,电流猛增,而电源功率不够,因此电压下降,放电暂时熄灭,待电压恢复再次放电。所以火花放电具有间隙性。火花放电时,碰撞电离并不发生在电极间的整个区域内,只是沿着狭窄曲折的发光通道进行,并伴随爆裂声。

1.2.2 工频交变电磁场源

工频电磁场,任何一种接通电源的交流电器设备周围,输电线、电线周围都会产生工频电磁场。如车间的机床、显示屏,电视机、计算机等等。甚至是电器接通、关闭的时候,都会产生短暂的电磁场脉冲。这种电磁场是工作的工频交流电产生的,频率和工频交流电相同,被称作工频电磁场。

1.2.3 射频辐射场源

高频热处理、焊接、冶炼;半导体材料加工;食品工业用的高频炉;塑料制品的热合、木材、棉纱烘干,橡胶硫化等工业生产都会产生电磁射频辐射。在我们的通信和生活中射频波波段的电磁波更是比比皆是。如:雷达导航、探测、通讯、微波加热(微波炉)、电视、核物理科学研究。

射频辐射是非电离辐射的一部分,频率在100kHz~300GHz的电磁辐射(高频是频率由100kHz~300MHz的电磁波;微波是频率由300MHz~300GHz的电磁波。)又称无线电波。

2 电磁辐射污染的危害

2.1 电磁辐射污染的特点

2.1.1 危害性

电磁辐射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对电磁环境内的电气设备电子装置产生干扰。对周围人员的健康损害两个方面。

2.1.2 潜伏性

电磁辐射污染属于能量流污染,这一污染很难被人感知,部分电磁辐射污染的危害性仍然未被人们所认识,因此,其危害性或者说电磁辐射污染的特点存在危害的潜伏性。

2.1.3 不可预测性

关于电磁辐射与人体致病之间的致病机理还没有科学上的定论。电磁辐射污染对人体的作用还没有清楚的得到认识,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如国际辐射保护协会:“目前流行病学研究无法证实暴露在电磁场与癌症有关联。”;世界健康组织:“暴露在极低频电磁场不会产生生理影响。”

2.1.4 隐蔽性

在我们工作、生活中,辐射源很多,输配电线路、电气设备、电脑、电视机、空调、微波炉、手机等等,都会产生电磁辐射,而电磁波是看不见、听不着、摸不到的,但是却确实存在,可以用仪器探测到。正是电磁波具有不独占空间,不存在空间物理外形互斥这一特殊属性电磁辐射污染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2.2 电磁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电磁污染环境产生电磁干扰,经过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证明可以使电气设备、电子设备控制装置及过程测量装置性能下降、工作不正常或发生故障。高电平电磁感应和辐射可以引起易燃易爆物质、挥发性液体或气体爆炸性介质发生意外爆炸或燃烧。电磁辐射对生态环境也有一定的危害。

2.3 电磁污染对人体的影响

电磁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特别是电磁辐射和微波对人体危害最大。若长期生活在电磁污染的环境中,由于磁场的改变,人会出现乏力、记忆力减退为主的神经衰弱症候群和心悸、心前区疼痛、胸闷、易激动和月经紊乱等症状。

科学家经过15年的研究发现,细胞膜对电磁辐射相当敏感,由此会产生生物化学改变,导致细胞的激素、蛋白质等生产速度变化。不管这些细胞自身是否有危害,都对其他细胞的功能导致连锁反应,出现功能障碍。引起眼部其他疾病等;破坏的生精能力,导致不孕症;引起心血管功能改变。儿童的神经系统娇嫩,若遭受到强大的电磁辐射后,使大脑发育迟缓,生物钟调节紊乱,人会出现乏力、记忆力减退为主的神经衰弱症候群。

3 电磁污染的防护措施

3.1 电磁污染的防护原理

3.1.1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设备辐射标准。国家环境保护局1988-03-11批准,1988-06-01实施了《国家电磁辐射防护标准》。

3.1.2 必须从产品设计、屏蔽及吸收等角度入手,采取治本与治标相结合的方案,减少污染源,防止电磁辐射污染与危害

3.1.3 加强电气系统及装置的抗干扰设计,使系统或装置既不因外界电磁干扰、误动作或丧失功能,也不向外界发送过大的电磁、电噪声干扰。其设计原则为:(1)抑制噪声源,直接消除干扰产生原因;(2)切断电磁干扰的传递途径,提高途径对电磁干扰的衰减作用;(3)加强设备抗干扰能力,降低噪声敏感度。

3.1.4 工业布局应当合理,使电磁污染源远离居民稠密区和对电磁污染敏感的重要设备区。

3.2 电磁污染的防护措施

对已进入环境中的电磁污染采取技术防范措施,避免对生产和日常生活产生干扰。

3.2.1 工业、科学和医学中应用的电磁辐射设备,出厂时必须具有满足“无线电干扰限值”的证明书。运行时应定期检查这些设备的漏能水平,不得在高漏能水平下使用,从根本上治理电磁污染源。如在变电所中,当电压大于35kV时一般不采用矩形母线,而采用圆形或管形母线;在线路施工中,应避免造成导线的损伤,出现毛刺等。

3.2.2 合理布局,使污染源远离居民稠密区,设置安全带、植树造林、用能吸收电磁辐射的材料进行屏蔽防护,提高途径对电磁干扰的衰减作用。

3.2.3 加强个人防护,如穿具有屏蔽功能的工作服、戴具屏蔽功能的工作帽和眼镜等一切必要的安全生产防护措施。

4 结束语

电气设备、电子设备已经不可取代的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给人们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电磁辐射污染,我们应该提高对电磁辐射危害性的认识,树立防范意识,采取积极的、有针对性的、可行的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放射性污染的特点第7篇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正式颁布实施,上海的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迈入了新阶段,同时也对环保部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居世界前列,与此同时主要污染物排放也居高不下,为此,节能减排成为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根据上海特大型城市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国际影响重大等特点,在“十一五”期间将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好节能减排工作,促进核技术应用和电磁辐射事业健康发展,以提高核与辐射安全监控、预警、应急和应对突发性辐射环境污染事件处置的能力为核心,以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和改善辐射环境质量、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构筑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在强化核与辐射安全监控方面应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一是建立地方性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规,实现放射性同位素统一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符合上海特点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地方性实施细则。在“十一五”期间,完成《上海市辐射环境管理办法》的立法,以适应本市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的需要,实现放射性同位素的统一监督管理。严格执行辐射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制度,辐射安全许可证制度,放射性同位素转让许可制度,加强辐射操作场所和从业人员的资质审核、操作规程、环境监测、安全保卫、辐射防护、废物处理、事故应急等监督管理。同时,会同公安、卫生、海关等相关部门,严控废源、废钢等污染物的转移,实施放射性物质“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监控,从源头上尽最大可能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实现减排的目的。

二是健全市区分级管理体制,完善辐射安全监管网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环保部门对辖区内放射性物质、核材料、放射源等负有监督检查职责。自法律实施后,上海就在探索施行核与辐射安全的市区分级管理体制,目前正进一步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精神,协调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努力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方式手段、人员资质、技术培训、仪器配备等方面有所突破,健全市区分级管理体制,完善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网络。另一方面,还要加大核与辐射安全培训和宣传力度,在提高各级监管部门的行政监控能力和核技术应用单位守法意识的基础上,营造全社会知法遵法的良好氛围,促进辐射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