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财务危机的特征(合集7篇)

时间:2023-12-14 09:59:42
财务危机的特征

财务危机的特征第1篇

1.财务危机本身的渐近性。企业财务危机的形成具有渐近性,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看上去是在危机中“突然”倒下的企业,实际上并不是突然倒下的,企业的资源是逐渐被蚕食殆尽的,也可以说多个事件的发生过程,从量变到质变,导致了财务危机的发生。财务危机的客观渐近性表现为期间概念,它是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在资金筹集、投资、占用、耗费、回收、分配等各个环节上所出现的失误,而非会计报表上某一时点或某一项目的失误。

2.财务危机状况的突发性。由财务危机的累积渐近性可知,当企业诱发财务危机的因素累加到一定程度时,将爆发财务危机,这种状况发生时是突发性的、意外性的,这些状况将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急转直下。譬如,一向经营较好的企业,由于其长期合作的重要客户发生终止经营,由于双方是长期信用合作关系,客户的消失,造成数额巨大的应收帐款不能如期收回,使企业陷入困境。在突发性这一特征显现时,若在企业承担短期风险的控制能力范围内,企业则可安然度过风险;相反,若超过企业短期承担风险的最高限度,那么,企业就将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

3.财务危机事态的有限可控性。可控性是现代控制论中极为重要的基本概念。在社会科学领域,要做到完全可控是不太可能的,只能是有限可控。可控是指事物的发展在我们能够预期和把握的范围内。一般理解的有限可控概念为,可以对某事物的发展方向和进程加以调节和掌握。诱发企业财务危机的因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有些事件是可以改变的,有些事件是不可逆转的。企业只有正确理解有限可控原理,在面对财务危机的时候才能做到理性思考和应对,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4.财务危机事件的可预防性。预防,包含有预见的积极管理意义。“积极”是指主动地在事情发生之前进行管理,而不是被动地处理那些令人忙乱的危机,有预见地积极管理意味着我们应当关注那些常被忽略了的业务运作,并养成习惯。财务危机预防成本应小于不计代价的事后补救,最成功的危机解决办法应该是在危机潜伏期就解决危机。由于财务危机会给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带来巨大的成本付出,防范和及早化解财务危机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必要性。另外,由于财务危机具有累积性和可逆性,为财务危机的预警提供了前提条件。

5.财务危机诱因的多样性。财务危机诱因的多样性主要受企业经营环境的多样化和企业经营过程的多样化以及财务行为方式的多样化的影响。这其中包含了引发财务危机的外因和内因,也可以理解为主客观因素兼备。大体分为三类:一是受企业经营环境多样化的影响。二是受企业经营过程多样化的影响。三是受财务行为方式多样化的影响。企业财务行为方式包括筹资、投资、资金使用、资金回收、利润分配等,在这些活动环节中不管哪一个环节出问题,也都可能带来财务危机。

6.财务危机后果的灾难性。企业发生的财务危机虽然包括多种情况,但不论是资金管理技术性失败,还是企业破产,或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任何一种情况的发生都会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损失。相对而言,在诸多危机种类中,是比较轻微、比较次要的,一般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补救或通过担保、资产抵押等形式借新债还旧账。这样做虽然可以避免破产,但企业也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如增加资金成本或提高财务风险程度。至于破产,其给企业带来的毁灭性、灾难性打击更无须赘述。

二、企业财务危机的表现形式

1.从资产存量角度看,企业总资产的账面净值相当于或小于账面记录的负债金额,即企业净资产小于或等于零。当企业净资产为负值时,就是所谓的“资不抵债”,表明企业已经事实上破产。

2.从可持续经营的角度看,企业主营业务量持续负增长,市场销售黯淡,盈利能力差,存在数额巨大的未弥补亏损。

3.从现金流量角度看,企业现金流入小于现金流出,经营性现金净流量为负值,并常常伴有资金流量萎缩的情况,一些必要的约束性支出被压缩或拖欠,且这种现金流量的非正常情况处于长期的持续状态,其应履行的偿债义务受到阻碍。

三、企业财务危机的成因

1.市场竞争失败。许多亏损企业由于主营业务陷入困境、主营业务萎缩以致出现亏损的,这些企业为了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往往实行多元化经营。表面上是其注重外延性扩张,但是实际上其主业的发展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还不能产生稳定的收入,主业的脆弱性及多元化经营的不成功使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很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逃财务危机的厄运。

2.内部控制失灵。企业管理不善,财务监控缺失,由此产生的企业账面利润为负数,因资金枯竭而引发财务危机,直至破产。

3.资产质量不良。企业资产主要由货币资金、应收款项、存货、固定资产等项目组成,资产质量差主要是指企业的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等资产项目质量差,而多数企业引发财务危机的根源与应收账款管理或存货管理失败有关,这些状况严重影响了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财务危机的特征第2篇

【关键词】 汉王科技; 财务风险; 新特征; 管理策略

随着现代产业的不断融合和经济的转型与发展,财务风险也呈现新的特征。了解和掌握财务风险的新特征、新特点,对制定各项财务风险管理策略,预防财务危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案例资料与分析

(一)汉王科技股份公司简介

汉王科技股份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全球文字识别技术与智能交互产品引领企业,在联机手写识别、光学字符识别(OCR)、数位绘画板等领域拥有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基于手写识别技术及电子纸显示技术的汉王电纸书销量进入全球三甲行列,并稳居国内电子阅读器市场头把交椅。汉王产品链丰富,在电子政务、智能交通、个人办公、移动通信、数字家电等方面实现普及化和规模化处理信息。汉王科技在手写市场占有率超过70%,OCR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50%,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作为中国IT业中为数不多的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汉王科技拥有手写识别技术、笔迹输入技术、OCR技术和嵌入式软硬件技术等四大核心技术。2010年3月3日,汉王科技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上市,并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010年度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010年度国家规划布局企业”等荣誉称号。

(二)汉王科技财务分析及讨论

作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汉王科技在2008年到2010年企业利润不断提高,规模持续增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到了2011年,公司财务状况突然恶化,如表1所示。

汉王科技在2008年净利润只有2 992.7万元,2009年飞涨到了8 560.04万元,几乎翻了三番,2010年公司的净利润稳定在8 790.16万元,但是2011年公司的净利润陡转直下,从2010年的将近9 000万元下降为-49 669.57万元。公司年报显示,2011年度汉王科技股份公司出现4.34亿元的巨额亏损,同时其他的财务与会计指标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突变。每股收益从2009年的1.07元变为-2.32元,净资产收益率也下降到了-53.80%。2010年5月24日,汉王科技股价最高达到了175元,荣登“股王”宝座。然而自此之后一路下跌,2011年因此成为“年度业绩变脸王”,被评为“2011十大熊股”之首,全年跌幅高达73.2%,目前股价在12元左右波动,“退市”疑云弥漫。面对企业从高峰跌落到谷底,公司管理人员只能坦承“没有预估到会这么严重”。

从图1中可以看到,汉王科技股份公司财务出现恶化并不是进入2011年后才开始的。2010年整个会计年度,该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稳步上升,年末达到最高的123 703万元,2011年第一季度才出现收入的拐点。然而,反映企业真正盈利状况的净利润的拐点在2010年就已经出现。2010年第二季度末,公司利润实现8 688万元,较上个季度上升4 501万元,增长幅度超过了一倍,但是到第三季度利润增长已经放慢了脚步,只有1 314万元,财务风险初现端倪。形势在第四季度明朗:企业的净利润由三季度末的10 002万元下降到8 790万元。即2010第四季度汉王科技就开始出现亏损,亏损额已经达到了1 212万元。进入2011年后,公司的财务状况开始全面恶化,主营业务收入几乎“腰斩”,净利润一路下降,经营亏损持续增加,一年之间,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一个明星企业变成年亏损达到4.34亿元、濒临退市的上市公司。

汉王科技在2011年度报告中提到,受iPad等新产品的影响,国内电纸书市场竞争形势发生急剧变化,行业整体价格出现大幅下降,终端厂商利润摊薄并纷纷退出市场,市场整体出现衰退现象。市场的剧烈冲击加上公司管理层对市场变化估计不足,导致公司营业收入大幅度下降,经营业绩较大亏损。不仅如此,在资本市场上,汉王科技也出现了重大问题:2011年3月21日,汉王科技9名高管集体利用信息优势精准减持,涉嫌内幕交易。2011年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中国证监会对其进行了立案稽查,这样不成熟的股市行为大大影响了汉王科技的社会形象和公众口碑,公司近年来面临的法律纠纷不断,在自身发展不利的情况下雪上加霜,使汉王科技股份公司深陷泥淖,形势极为被动。

二、财务风险表现出的新特征辨识

从汉王科技的案例中我们发现,财务风险越来越表现出爆发突然、破坏性大的特点,一旦爆发甚至会造成毁灭性的后果。财务风险与其他风险大不相同,多种因素交错复杂、风险网络相互交叉,在市场系统性风险不断增大、脆弱性越来越强的大背景之下,财务风险逐渐呈现出以下具体特点:

1.财务风险的突发可能性增大,传播速度加快。汉王科技属于信息技术行业,近些年来技术更新明显加快,要求IT企业持续开发和利用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手段,以消费者需求导向为基础,设计丰富的产品。显然,汉王科技低估了非正面竞争对手抢夺其市场份额的能力,当发现威胁,采取应对措施时为时已晚,在短短的几个季度内从行业巨头迅速沉沦为巨额亏损的问题企业。

2.企业的内部系统风险连环,连锁反应普遍、多米诺现象明显。资料显示,汉王科技股份公司控股汉王制造有限公司(100%)、三河汉王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参股北京汉王机器视觉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中自技术集团。现代企业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在电纸书等主营业务遭遇滑铁卢后,整个汉王科技公司也进入经营困境,经营成本高、资金周转慢,势必影响其他业务或者其他公司的运营。多元化经营把不同的部门和产业联系到一起,虽然危急时刻可以采取适时的资产剥离策略,但是一旦核心利润源出现问题,会逐步影响整个产业链,缺少运作空间和余地。

3.财务风险的潜伏时间长、隐蔽性强、识别难度大。2011年3月份,汉王科技股份公司第一季度财务报表曝光之前管理层获知了企业经营困境信息,但是在本文的分析中,2010年第二季度财务指标已经给汉王科技股份公司敲响了财务风险的警钟。当财务危机真正爆发的时候,风险已经潜伏了长达将近三个季度的时间,此时汉王科技却仍然没有拿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财务风险出现端倪时,并没有引起企业足够的重视,经营收入一直在稳定快速增长,但是利润却没有随之上升,管理层的传统管理方法和辨识风险工具已无法满足要求。

4.财务风险的传染性越来越强,波及范围越来越广。汉王科技在2010年3月3日上市,共发行2 700万股,每股发行价为41.90元,发行总市值达到113 130万元。截至2011年12月31日,持有该公司股票的股东为40 025户,总股本仅为2.14亿元,股价也仅有11.6元。抛去宏观经济形势和股市总体趋势影响,公司股价的巨幅波动使股民和消费者对公司产生了质疑和不满,高层管理人员的内幕交易和信息违规披露更让公司形象受损,极大地动摇了消费者对汉王科技的信任和忠诚度。

三、财务风险新特征出现的原因分析

一般来说,企业所属的行业特点、生产经营方式、资本运作以及管理层的治理水平决定了面对的财务风险种类和程度。从汉王科技的案例中我们发现,财务风险表现出的新特点更多地与现代经济的特征相联系。

1.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开放与外商企业在大陆市场的逐步布局,以IT业为首的新兴产业面临的竞争全球化越来越明显,新的竞争格局和竞争对手给传统的经营和管理、创新等领域都带来了挑战。各种信息、资源、人才巨量而迅速的流动要求像汉王科技这样具有民族品牌特色的本土企业重新进行市场定位,要想在严酷的竞争中生存发展,企业必须在抢占足够的市场份额基础上,掌握所在行业的核心技术和领导力。

2.财务信息的曝光度和透明度越来越高,决定了一旦出现财务危机,市场不会给企业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调整。汉王科技财务恶化迹象出现立即引起了众多媒体、竞争对手、监管部门、理论研究界的极大关注,并逐步对汉王科技的财务状况进行了深入透彻的追问和探析。本身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汉王科技由于极高的负面曝光率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生存危机,资金链的断裂、供应商和营销商的失信以及社会形象的损害,把汉王科技逼入了绝境。

3.财务风险的险源扩散,来源更加广泛,增加了信息挖掘和风险控制的难度。汉王科技股份公司的电纸书业务也一度遭到国内其他厂商的挑战,但是坚强的生存下来并成为行业龙头。然而不是其相同产品的竞争对手却给其致命一击,说明财务风险的市场性越来越强,与其他风险的交织程度趋向紧密,让企业无从下手。

4.现代企业之间资金融通活动频繁,扩大了财务风险的波及范围和破坏性。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会采取多样化的融资手段或者担保业务,以实现双赢或者多赢的局面。汉王科技与其他国内外企业合作众多,拥有的多项专利技术创造了多样化的合作机会,然而财务风险与资金活动交织存在,纽带是把双刃剑,为汉王科技打造利益链的同时,也成就了一条风险链,增加了承担其他企业财务危机和亏损的风险。

四、财务风险新特征的应对策略

汉王科技的案例显示,传统的管理手段无法满足新形势下应对财务风险新特征的要求,因此本文认为,在做好基本的风险控制措施之外,企业应该从以下方面针对财务风险出现的新特点进行控制和管理:

1.应当提高企业内部全体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形成防控风险的组织文化,建立以财务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综合监测体系,建设和补充险源库、战略措施库。汉王科技仍采取传统的被动处理风险的思路,导致了极度被动、反应迟缓的局面,因此,企业应主动地掌握各类风险信息及动态变化,及时采取准备好的战略措施。组建企业职能部门、业务单位、财务风险管理专员和内部审计部门构成的多层次、全面综合的监测与控制体系,保证企业面对财务风险的有利局面。

2.企业必须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引进科学先进的财务管理系统,学习和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逐步提高资本市场意识和运作水平,保证财务信息披露质量以及披露程序合规,切实提高公司的管理效率尤其是财务风险管理效率,对社会公众负责,从而保证消费者以及股东的信任,提高公司的社会形象,避免像汉王科技在股票市场上出现的内幕交易、披露违规等不成熟行为。

3.企业应密切关注所在行业动态,从整体的角度思考行业所处的成长阶段,同时洞察国内及全球市场内消费者需求变化情况,根据市场信息不断调整发展策略,设计产品层次、明确市场重点,避免核心利润源单一、市场单一的状况出现,增强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汉王科技出现财务恶化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思想准备不足,低估市场变化速度。所以企业最好在立足行业的基础上,持续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掌握领先技术和核心竞争力,分别对企业短、中、长期制定不同的财务战略。

4.企业应当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对企业的财务运营过程进行随时的跟踪与监控,在财务信息中挖掘和发现企业的危险信号,帮助管理者对企业运行状况进行全面的诊断。当财务状况出现不良信号时,财务预警系统可以发出警报,提示经营管理者尽快采取调整和应对措施。杜绝出现汉王科技后知后觉的现象,同时帮助发现企业内部的薄弱环节,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中,避免潜在的风险扩大甚至造成现实的损失。

【参考文献】

财务危机的特征第3篇

一、财务危机国内判断依据

财务危机包括无力支付到期债务、丧失支付能力以及经营不善、资不抵债等经济现象,它是企业由于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引起财务风险的一种极端表现。如果在这一阶段,企业能够识别危机信号,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就能化解危机,回到正常的财务风险阶段,反之,企业的财务危机就会加重,并最终导致破产。按照这一理解,企业的财务危机有轻重之分,轻者可能仅仅发生了暂时的流动性危机,只要有外部资金注入就可以渡过难关,重的则是经营失败和破产清算,而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还存在很多属于中间状态企业财务危机。

在国内,学者们将上市公司是否被“特别处理”(ST)作为其是否发生财务危机的判断依据,本文认为该依据是合理的,这是因为:第一,由于我国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的限制,学者们在进行实证研究时只能通过企业财务年报的形式获得微观数据,而只有上市公司才会定期公布其财务年报,因此,能够分析的企业一般也只能是上市公司。第二,根据沪深证券交易所的规定,上市公司在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之一时,就会被“特别处理”,一个是上市公司连续两个会计年度的净利润为负值,另一个是上市公司最近一年的每股净资产小于其股票面值。这两个指标在某种程度上均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出现问题,可以作为界定危机的依据和标志;第三,上市公司在我国是宝贵的“壳资源”,当上市公司被“特别处理”(ST)后,其市场价值会大幅缩水,这就给那些想上市却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上市的资本提供了“借壳上市”的可能性,即外部资本以较低的价格获得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这对于那些被ST的上市公司而言,已经属于实质破产。因此,在我国,上市公司的“ST”涵盖了企业财务危机的各个层面和阶段,可以作为危机发生的判断依据。

二、财务危机预警分析一般模型

财务危机预警是指在选择一组对企业财务危机影响较大,与企业财务经营状况密切相关的指标的基础之上,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整理与分析对企业的财务危机状况作出判断,并提出纠正措施的过程。它主要包括信息搜集、风险分析、程度判断和对策制定四个阶段。从国内外的研究来看,财务危机预警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模型进行:

(一)单变量预警模型 该模型首先需要确定一个对企业财务危机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一个指标,然后依据该指标进行排序从而对企业的财务危机状况进行预警。根据Beaver(1996),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净收益与资产总额之比、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现金流量与债务总额之比以及反映企业资本结构的债务总额与资产总额之比这三个指标与财务危机的关系最为密切,但是其准确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

(二)多元线性预警模型 该方法为了克服单变量分析的片面性,根据财务指标重要性程度的不同对多个指标进行加权平均从而得到一个判断企业财务危机的综合性指标。使用该模型进行分析时,一般会以以下五个变量作为基础:留存收益/总资产、权益市值/负债总额、(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总资产、息税前收益/总资产以及销售收入/总资产。

(三)逻辑回归预警模型 该方法进一步克服了线性模型对于因变量分布假设的局限性,使用对打似然估计法对经典的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并通过拟合结果直接判断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如果可能性大于0.5,则意味着企业面临着严重的财务危机,反之则意味着企业产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四)神经网络预警模型 相对于逻辑回归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对样本的要求更低,并能够进行自我学习和培训,因此具有很强的自适应能力,再加上运算快捷,容错性较强,该模型一经出现就迅速应用到企业财务预警分析中,但是该模型存在黑箱,对某些处理过程不能很好地说明,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旅游上市公司行业特征分析

(一)行业上市公司数量较少,不适宜大样本分析 目前,我国的旅游类上市公司主要包括综合类、景点类和酒店类等三种类型的旅游公司,涉及到旅游社服务、旅馆服务、景点经营、餐饮服务、交通服务以及娱乐服务等多种产业,因此其界定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也正是由于这种模糊性,各大网站对于旅游类上市公司的认定存在一定差异,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旅游类上市公司的数目相对于制造业等传统产业来讲,其上市公司的数目较少:截止到2013年,东方财富网统计旅游酒店类上市公司有30个,新浪财经网统计有23个,而凤凰财经网统计只有18个。可见无论是以哪一个数据为准,旅游类上市公司的数目都较少,这就意味着无论是logistic模型,还是神经网络模型,都不能用来对旅游类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预警进行分析,因为这两个模型对于样本的数量有较高要求,大样本可以显著提高这些模型的估计精度,反之,像旅游类上市公司这样的小样本则无法满足其对精度的要求。

(二)经营多元化特征明显,经营波动剧烈,线性预警模型无法提供全面准确信息 旅游类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经营特征明显,这主要表现在:(1)旅游业内部的多元化经营。以首旅股份为例,2013年首旅股份经营涉及旅游服务收入、景区收入、展览广告和酒店四个板块,其中,旅游服务收入占比最高,而展览广告收入占比最低;(2)跨行业的多元化经营。以新都酒店为例,2013年新都酒店的收入包括:食品销售收入、租赁收入、餐饮收入、客房收入、商品收入和其他收入。像这种多元化经营的状况并不是个别旅游上市公司的个别现象,而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无法依据单个指标或有限的几个指标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经营状况进行科学判断。

此外,根据旅游类上市公司财务指标波动性的分析,还发现其经营状况波动剧烈,以资产收益率为例,2005~2013年间,30家上市公司的资产收益率围绕0上下波动,即使在相近的年份也会由盈利变为亏损,经营状况极不稳定,更有上市公司的资产收益率在一年之间从2%跌至-40%,这种极不稳定的波动状态就意味着传统的线性预警模型已经无法满足旅游类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的需要。

(三)公司经营状况严重分化、兼并重组频繁,企业财务危机频现 从30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来看,一方面,黄山旅游、中青旅游、宋城股份等的每股收益率均在50%以上,全聚德每股的收益率则高达70%。而另一方面,ST张家界和ST东海仍然处于“特别处理”的状态,每股收益率为负值。此外,从公司市值来看,中国国旅、东方明珠的市值都在200亿元以上,而大连圣亚的市值还不到15亿元,这充分说明旅游类上市公司的财务经营状况出现严重分化,财务危机并不是危言耸听。

也正是由于严重分化的财务经营状况,我国旅游类上市公司的兼并重组十分频繁,根据相关统计,其资产重组率达到了80%。这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公司的资产规模较小,容易成为外部资本借壳上市选择的对象,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旅游业自身的行业特征使得外部因素特别是自然灾害和传染性疾病等对旅游业的打击较大,因此其财务危机的预警分析也显得格外重要。

四、旅游类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构建

(一)预警指标选取 由于旅游类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的特征较为明显,在选取预警指标时,本着全面性、有效性、可比性和可获取性四个基本原则,从偿债能力、资本结构、运营能力、发展能力、盈利能力以及投资收益等六个方面来描述其财务经营状况,下面分别予以详细分析。

(1)偿债能力指标。包括: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速动资产是企业流动资产中变现能力最强的核心部分,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账款等,它集中体现了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强弱,如果企业的流动比率较高,但是速动比率较低,那么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一般也不高,因此,速动比率相对于流动比率来讲是对企业偿债能力的更好度量。资产负债率,指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之比。其主要描述了企业债务性资产的比例,该指标越小,表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因为企业的债务性资产比例越高,企业在破产清算时需要承担的清偿责任就越大。反映企业利息支付能力的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之比,该指标一般大于1,而且其值越大,说明企业偿还负债(利息)的能力越强。

(2)资本结构指标。包括:长期负债与长期资金之比,其中长期资金为长期负债与股东权益之和;负债总额与所有者权益之比,该指标是评价企业资金结构合理性的常用指标,可以依此判断企业财务政策是否稳健,该比率无论是过高还是过低,都反映了企业没有很好的利用财务杠杆;反映企业负债合理性的股东权益与资产总额之比,如果其比值过小,表明企业负债超过了合理界限,降低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增加了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反之则意味着企业没有很好地利用财务杠杆来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3)运营能力指标。包括:固定资产周转率,指企业销售收入与固定资产净值的比率,即每一元固定资产所支持的销售收入,其衡量了企业固定资产的利用程度;存货周转率,反映企业购入存货、投入生产、销售收回的过程,能反映企业的现金流情况和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存货周转速度越快,企业的销售能力越强;总资产周转率,指业务收入净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能反映企业的资产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4)增长能力指标。包括:反映单位公司股权的利润增长程度的单股收益率指标,该指标主要用于横纵向的比较,以反映公司的投资价值;反映企业资产扩张能力的净资产增长率指标,计算公式为本期净资产总额/上期净资产总额,该指标也是衡量企业成长状况的重要指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是从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的视角来分析企业的财务风险,如果该比率超过10%,则认为企业发展状况很好,基本没有财务风险,如果该比率小于5%,则认为该企业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存在着爆发严重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如果该比率在5%到10%之间,则认为该企业存在着财务风险的可能性。

(5)盈利能力指标。包括:反映企业全部资产获利能力的企业息税前利润与总资产之比,即通常所说的资产回报率,其中,息税前利润等于净利润、利息费用与所得税费用的加总,与净资产报酬率相比,总资产报酬率从债权人和所有者共同的角度来考察企业的盈利能力;销售净利润率,指每一元销售收入带来的净利润,它与净利润成正比,与销售收入成反比,反映了销售收入的盈利能力;股本回报率,指税前盈利与年均股本的比值,也适用于行业内不同企业的比较以反映其盈利能力的指标。

(6)投资收益指标。包括:股息发放率,指每股股利与每股净收益的比值,主要是针对普通股股东而言,即其能够从每股净收益中分得的利润;市盈率,指股票价格与每股收益的比率,投资者依据该指标判断股票的投资价值;市净率,与市盈率类似,其值等于股票价格与每股净资产之比,该指标也是投资者选择资产组合形式的主要依据,一般来讲,市净率越低,则股票的投资价值越高。

(二)预警模型选取 根据上文的分析,在第二部分中提出的四种预警模型均不适合分析中国的旅游上市公司,本文基于第三部分提出的旅游行业特征提出使用新近发展起来的灰色预测模型作为分析和预测中国旅游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工具。该模型主要是基于灰色系统理论提出,其对样本数量和信息质量的要求较低,对于那样小样本,信息较少的对象尤其适合,而这正符合中国旅游上市公司的行业特征,此外,灰色预测模型不需要对总体的结构方程进行预设,而只需要通过一阶方程来对变量的动态特征进行描述,因此比较适合中国旅游上市公司收益率变动剧烈的个体特征。更重要的是,灰色系统理论认为模型预测所基于的原始数据也是现实世界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可以通过对现有数据的分析来得出系统运行的一般规律,从而为科学预测提供基础和依据。同时还可以使用级比检验、残差检验、灰色关联度检验和后验差检验等方法对灰色预测模型的结果进行检验。

在使用灰色预测模型获得预测结果后,再通过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旅游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价。该方法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有机结合,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为广泛。其中,层析分析法的主要优点是在设计权重时较为科学,通过将总目标分解为不同层次的子目标,再对不同子目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评价,对于那些较为重要的子目标,设计较高的权重,而对于那些较不重要的子目标设计较低的权重,这样就可以为选择总体的最佳方案提供依据。在确定好权重之后,再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关键是指标权重和隶属度矩阵的确定,这需要专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打分并形成判断矩阵,因此要求专家组成员在充分调研、认真分析、深入讨论、客观公正的基础上确定权重,尽量降低由主观打分带来的模型误差。

参考文献:

[1]王玲:《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2]王静:《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构建与实证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财务危机的特征第4篇

【关键词】董事会 上市公司 财务危机 相关性分析 回归分析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因董事会治理失效而导致财务危机发生的时间频发,四川长虹因董事会制定的以规模取胜的战略思路导致巨额应收账款无法收回,而发生了严重的财务危机。中科健公司因治理结构不完善,对高管层严重缺乏监督和制衡,导致公司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巨人集团在成立不到六年就陷入了财务危机,以上事件中所提到的财务危机的爆发,内部治理结构失效是关键,而内部治理的核心是董事会治理,因而可以见得董事会治理十分重要。

二、研究假设

(一)伴随董事人数的增加,董事成员间的交流沟通会有障碍,会导致“群体性思维”这一现象,董事们会产生偷懒行为,决策的质量会随着降低。因此,本文认为随着董事规模的扩大,增加了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提出假设1:董事会规模与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正相关

(二)目前我国董事会“内部人控制”现象突出,问题较为严重。董事长在兼任总经理时,权利过于集中,监督机制失去效力,所以,相比较两职分离而言,两职合一将加大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提出假设2:二职合一与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正相关。

(三)由于委托问题的存在,从而造成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中间,始终有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此,独立董事的比例越大,就越能抵消内部人控制的负面作用。提出假设3:独立董事占董事会人数比例与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负相关。

(四)从目前我国的董事会会议现实情况看,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董事的出席率不高,议事规则不健全等问题,不能起到增强董事会治理的效果的作用。

提出假设4: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正相关。

(五)董事会成员越高的持股比例,董事们将要承担因财务决策的失误造成的损失。董事持股将个人利益与公司的长远利益联系起来。

提出假设5:董事会成员总持股比例与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负相关。

三、统计检验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

本文选取了2010~2014年间在我国沪、深两地上市的A股公司,并对样本进行如下筛选剔除:(1)剔除金融、保险行业公司;(2) 剔除数据缺失不全的公司;(3)剔除数据存在奇异值的公司。最终取得2752家上市公司的8542个样本观测值,行业类型18个行业大类。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统计分析均使用STATA12.0软件完成。

(二)变量与模型

本文以经典的Altman模型中的Z值作为衡量财务危机可能性的关键指标,z=0.012x1+0.014x2+0.033x3+0.06x4+0.999x5,其中X1=营运资本/总资产,X2=留存收益/总资产,X3=税息前利润/总资产,X4=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总负债,X5=销售收入/总资产,Z值越大,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越小,解释变量为董事会规模(LNBSIZE)、董事会两职设置情况(DUALITY)、独立董事比例(INDEPENDENT)、董事会会议次数(FREQUENCY)、董事持股比例(PERCENT),控制变量为:公司规模(LNSIZE)、财务杠杆(LEV)和总资产增长率(GROWTH)。本文控制了5个年度哑变量和18大类行业哑变量。

(三)统计结果及其分析

1.描述性统计。为了消除极端值对统计结果的影响,我们对Z值与GROWTH指标在1%水平(双侧))上进行了winsorize缩尾处理,描述性统计结果详见表1:

从上述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①财务危机衡量指标Z值方面,根据Altman模型可知65.72%的样本公司财务状况稳定,其Z值大于2.675;1671家样本公司可能走向财务危机的边缘,其Z值小于1.81;剩余1257家样本公司Z值位于1.81与2.675之间,属于灰色地带,无法判断其财务状况。全行业Z值的平均数为7.102,远远大于2.657,说明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总体财务状况稳定②董事会规模方面,董事会人数的自然对数最大为2.8904(18人),最小为1.3863(4人),且平均值为2.1571,说明董事会规模差异略大,但人数基本控制在9人左右。③根据理论,为减少“内部人控制”的影响,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约74.53%)实行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两职分离。④独立董事所占比例方面,从样本数据来看,99%的上市公司均达到证监会的最低要求。⑤董事会会议次数的标准差为3.7528,表明公司会议的召开次数相差悬殊,一年内召开董事会会议次数最小为1次,最大为57次。⑥董事会持股比例方面相差巨大,约三分之一上市公司持股比例为0,严格遵守我国公司法中有关“董事在任职期内不得购买本公司股票”的规定。同时还发现:上市公司规模(LNSIZE)相差较大,标准差为1.237;资产增长率(GROWTH)均值在20%以上,远远大于我国GDP的平均增长率;财务杠杆即资产负债率(LEV)水平在44%左右,整体偿债能力尚可。

2.回归分析。模型回归结果表2所示,根据模型回归数据发现,样本R2值为35.26%,调整后样本的R2值为34.61%,并且在1%的水平上通过了F检验,说明该模型拥有较高的拟合优度和较强的解释能力。方差膨胀因子VIF均小于2,说明模型中的各自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本文通过上述理论与实证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

1.董事会规模与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关系显著为正

2.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与财务危机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即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公司更不易发生财务危机。

3.独立董事比例与财务危机的发生呈负相关关系,但负相关关系并不显著。

4.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概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5.董事会持股比例与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1]朱乃平,田立新,陈娜.民营企业终极控制性股东特征与公司融资决策行为[J].预测,2013,06:22-28.

[2]赵琳.创业板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绩效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4.

财务危机的特征第5篇

近年来,因董事会治理失效而导致财务危机发生的时间频发,四川长虹因董事会制定的以规模取胜的战略思路导致巨额应收账款无法收回,而发生了严重的财务危机。中科健公司因治理结构不完善,对高管层严重缺乏监督和制衡,导致公司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巨人集团在成立不到六年就陷入了财务危机,以上事件中所提到的财务危机的爆发,内部治理结构失效是关键,而内部治理的核心是董事会治理,因而可以见得董事会治理十分重要。

二、研究假设

(一)伴随董事人数的增加,董事成员间的交流沟通会有障碍,会导致“群体性思维”这一现象,董事们会产生偷懒行为,决策的质量会随着降低。因此,本文认为随着董事规模的扩大,增加了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提出假设1:董事会规模与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正相关

(二)目前我国董事会“内部人控制”现象突出,问题较为严重。董事长在兼任总经理时,权利过于集中,监督机制失去效力,所以,相比较两职分离而言,两职合一将加大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提出假设2:二职合一与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正相关。

(三)由于委托问题的存在,从而造成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中间,始终有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此,独立董事的比例越大,就越能抵消内部人控制的负面作用。提出假设3:独立董事占董事会人数比例与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负相关。

(四)从目前我国的董事会会议现实情况看,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董事的出席率不高,议事规则不健全等问题,不能起到增强董事会治理的效果的作用。

提出假设4: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正相关。

(五)董事会成员越高的持股比例,董事们将要承担因财务决策的失误造成的损失。董事持股将个人利益与公司的长远利益联系起来。

提出假设5:董事会成员总持股比例与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负相关。

三、统计检验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

本文选取了2010~2014年间在我国沪、深两地上市的A股公司,并对样本进行如下筛选剔除:(1)剔除金融、保险行业公司;(2) 剔除数据缺失不全的公司;(3)剔除数据存在奇异值的公司。最终取得2752家上市公司的8542个样本观测值,行业类型18个行业大类。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统计分析均使用STATA12.0软件完成。

(二)变量与模型

本文以经典的Altman模型中的Z值作为衡量财务危机可能性的关键指标,z=0.012x1+0.014x2+0.033x3+0.06x4+0.999x5,其中X1=营运资本/总资产,X2=留存收益/总资产,X3=税息前利润/总资产,X4=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总负债,X5=销售收入/总资产,Z值越大,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越小,解释变量为董事会规模(LNBSIZE)、董事会两职设置情况(DUALITY)、独立董事比例(INDEPENDENT)、董事会会议次数(FREQUENCY)、董事持股比例(PERCENT),控制变量为:公司规模(LNSIZE)、财务杠杆(LEV)和总资产增长率(GROWTH)。本文控制了5个年度哑变量和18大类行业哑变量。

(三)统计结果及其分析

1.描述性统计。为了消除极端值对统计结果的影响,我们对Z值与GROWTH指标在1%水平(双侧))上进行了winsorize缩尾处理,描述性统计结果详见表1:

从上述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①财务危机衡量指标Z值方面,根据Altman模型可知65.72%的样本公司财务状况稳定,其Z值大于2.675;1671家样本公司可能走向财务危机的边缘,其Z值小于1.81;剩余1257家样本公司Z值位于1.81与2.675之间,属于灰色地带,无法判断其财务状况。全行业Z值的平均数为7.102,远远大于2.657,说明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总体财务状况稳定②董事会规模方面,董事会人数的自然对数最大为2.8904(18人),最小为1.3863(4人),且平均值为2.1571,说明董事会规模差异略大,但人数基本控制在9人左右。③根据理论,为减少“内部人控制”的影响,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约74.53%)实行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两职分离。④独立董事所占比例方面,从样本数据来看,99%的上市公司均达到证监会的最低要求。⑤董事会会议次数的标准差为3.7528,表明公司会议的召开次数相差悬殊,一年内召开董事会会议次数最小为1次,最大为57次。⑥董事会持股比例方面相差巨大,约三分之一上市公司持股比例为0,严格遵守我国公司法中有关“董事在任职期内不得购买本公司股票”的规定。同时还发现:上市公司规模(LNSIZE)相差较大,标准差为1.237;资产增长率(GROWTH)均值在20%以上,远远大于我国GDP的平均增长率;财务杠杆即资产负债率(LEV)水平在44%左右,整体偿债能力尚可。

2.回归分析。模型回归结果表2所示,根据模型回归数据发现,样本R2值为35.26%,调整后样本的R2值为34.61%,并且在1%的水平上通过了F检验,说明该模型拥有较高的拟合优度和较强的解释能力。方差膨胀因子VIF均小于2,说明模型中的各自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本文通过上述理论与实证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

1.董事会规模与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关系显著为正

2.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与财务危机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即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公司更不易发生财务危机。

3.独立董事比例与财务危机的发生呈负相关关系,但负相关关系并不显著。

财务危机的特征第6篇

【关键词】 财务危机;渐进型财务危机;突发型财务危机

财务危机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不论是定性研究还是定量研究,都有大量的研究文献。近年来,国内涌现出了大量财务危机的研究成果。但研究的重点多集中于财务危机概念的界定、财务危机的预测、财务危机成本的计量、财务危机与公司治理等问题,对于财务危机的类型及其不同的特性则鲜有研究。本文拟对此作一尝试。

按照企业财务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特征,我们可以将财务危机划分为渐进型财务危机和突发型财务危机两大类。所谓渐进型财务危机,就是一般文献中所指的财务危机,即由于企业经营管理不善、项目投资过度、财务杠杆过高等原因所导致的严重亏损、现金流严重不足、无力清偿、资不抵债和破产清算等事项。它通常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体现为企业财务状况的不断恶化。突发型财务危机是指由于一些突发事件如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等给企业带来了资产的损失,从而所导致的财务危机。两者在表现形式上是相同的,但在形态特征、形成机理、外部影响和防范机制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下文从四个方面对这两种财务危机进行比较分析。

一、形态特征

由于渐进型财务危机是逐步缓慢发生的,而突发型财务危机是瞬间突然发生的,因此两者在形态特征上自然有着明显的差异。企业是否陷入财务危机可以以现金流是否充足作为判断的标志。如果把现金流量作为时间的一个函数,以时间(T)作为横坐标,企业拥有的现金流量(C)作为纵坐标作图,那么,渐进型财务危机和突发型财务危机的形态特征大致可以用图1、图2来表示。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现金流指的是净现金流,即相对于企业的现金支付需求来说,其现金供应是否充足。位于零点之上的则表明现金流入足以应付现金流出,而在零点之下则表明现金不足,企业陷入财务危机。

从图1可以直观地看到,渐进型财务危机类似于“自然死亡”。企业作为组织系统,象生物有机体一样,有一个从生到死、由盛到衰的过程,要经历发起、成长、成熟、衰退等不同的阶段,有一个生命周期。当一个企业开始进入市场后,随着其规模的扩大、技术的进步和经营管理的改善等,其现金流逐步增加。随后,由于外部市场竞争或企业内部存在的一些问题等原因,其市场规模和市场份额渐渐萎缩,在财务上表现为现金流的逐渐减少,这时,企业如不能采取有力的措施扭转局面,则最终陷入财务危机甚至完全退出市场。

图2表示的是突发型财务危机,与渐进型财务危机不同,这种财务危机类似于“猝死”,具有偶然性、突发性、瞬间性和不可预见性等特点。突发型财务危机可以发生于企业生命周期中的任何阶段,图中表示的只是一个可能的时点。从图2中可以看出,它可能与企业原来所处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完全不相关。例如,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一些原本经营业绩良好、现金流充沛的企业也遭受了重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即刻陷入了财务危机。

二、形成机理

(一)渐进型财务危机的形成机理

渐进型财务危机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不同时间段里,一般会依次出现导致企业陷于财务危机的各种原因、症状,企业最后陷于财务危机。

从产生的原因看,根据John Argenti的研究结论,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主要原因有八项:一是企业管理差。企业管理差主要是指高级管理层的结构缺陷,包括首席执行官一人独断控制企业;其他董事不作为;知识结构不平衡的高管队伍;财务职能弱;缺乏管理深度、具有很高权力的首席执行官等六个方面。二是会计信息不足或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缺陷。包括没有使用预算控制系统,或者预算控制系统不健全,或者完全不存在;缺乏现金流量预测;不存在成本核算系统;资产价值的不恰当估价等四个方面。三是企业对经营环境的变化不能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经营环境的变化可分为竞争趋势的变化、政治环境的变化、经济环境的变化、社会变化、技术变化等五大类。四是制约公司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的因素。五是过度经营。六是开发大项目。七是高杠杆经营。八是常见经营危险。其他学者对企业财务危机产生的原因有不同的分析和归类。但是,不管如何分析,都包含了企业内部原因和外部市场原因,而这些原因本身也是逐渐发生和演变的。同时,在众多原因中,企业管理差是其根本原因。

从形成的时间段看,根据财务预警分析中的“四阶段症状”分析法,企业的渐进型财务危机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财务危机潜伏期,特征是企业盲目扩张、市场营销无效、疏于风险管理、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企业资源配置不当、无视环境的变化。第二阶段为财务危机发作期,特征是自有资金不足、过分依赖外部资金、利息负担重、缺乏会计的预警作用、拖延债务偿付。第三阶段为财务危机恶化期,特征是经营者无心经营业务和专心财务周转、资金周转困难、债务到期违约不支付。第四阶段为财务危机实现期,特征是负债超过资产、完全丧失偿付能力、宣布破产。所以,渐进型财务危机是一个动态持续、逐步递进的过程,且具有经常性的特点。

(二)突发型财务危机的形成机理

突发型财务危机的形成具有瞬间爆发的特点,没有一个较长时间持续演化的过程。

从产生的原因看,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突发性财务危机来源于自然灾害,即企业本身处于良好的经营状态,完全由于自然灾害等不可抗的外部因素所造成的财务危机。另一种情况是虽然财务危机的直接原因是外部突发事件,如环境污染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和披露,但产生的根源仍来自于企业的内部管理不善,如污水排放超标、产品质量不合格等。所以其实质上来源于人为灾害,如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实际上是行业潜规则曝光,吉化松花江水体污染事件和南京冠生园月饼陈馅事件则是个别企业不重视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的人为灾害。不论是何种情况,突发型财务危机产生的原因相比渐进型财务危机更单一、更明显、更直接。

从形成的时间段看,第一种情况下的突发型财务危机几乎没有阶段性,随着自然灾害的发生,企业同时发生了资产损失,随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陷入了财务危机。第二种情况下的突发型财务危机发生的时间比第一种情况下相对要长一些,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信任危机期,表现为客户流失、产品滞销、市场竞争力显著下降等。第二阶段是财务危机期,表现为现金流不足、无力偿付、筹资渠道缺乏等财务危机的一般症状。

三、外部影响

作为整个社会组织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某个企业所发生的财务危机也具有外部性,对企业外部产生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

(一)经济影响

不论是渐进型财务危机还是突发型财务危机,都会产生外部经济影响。

在微观层面,一个企业的财务危机会给其外部利益相关者带来经济影响。首先,给同行业的其他企业(竞争对手)带来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不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原因所引起的公司特有的财务危机使得竞争对手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甚至实行寡头垄断,从而带来利润的增长等好处;另一方面,一个企业的财务危机会“传染”给行业内其他公司,这一负面影响往往占了上风。其次,企业的客户和供应商也会受到其财务危机的损害。再次,企业的财务危机也对其贷款银行产生影响,对此,国外有很多研究,虽然具体的结论和观点不同,但都说明企业的财务危机这一事项对贷款银行产生了负面影响(张培莉,2005)。

财务危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企业的财务危机能引发银行体系脆弱性,进一步可能引发金融危机或深化金融危机,使经济难以复苏。并且,这种诱发作用存在必然性(王克明,2004)。

(二)社会影响

除了经济影响外,突发型财务危机还会产生显著、直接的社会影响。虽然渐进型财务危机因影响了宏观经济从而也可能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但这种影响是长期的、间接的。但突发型财务危机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并不是通过经济影响间接作用的,且在危机发生当时就产生了。当然,有时候很难区分这种影响有多少是由于突发型财务危机产生的,又有哪些是由于引发突发型财务危机的事件本身所产生的。

四、防范机制

渐进型财务危机和突发型财务危机的不同特征必然导致其防范和控制的时点和重点也有所不同。

关于企业财务危机预测的研究历史悠久,从20世纪60年代Beaver和Altman采用的单变量、多变量线形判别分析开始,涌现了很多预测的方法,如多元逻辑回归方法、生存分析法、神经网络模型等。有研究结果(吕长江、周现华,2005)表明,多元判别分析、逻辑线性回归和人工神经网络这三个主流的预测模型尽管其使用有各自特定的前提条件,但均能在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前1年和前2―3年较好地进行预测。渐进型财务危机的可预测性使得企业能够对其可能发生的财务危机进行事前的防范。防范的重点在于调查企业内部存在的管理问题,寻找将要导致财务危机的主要根源,对症下药,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当然,如果企业的事前防范失败,陷入财务危机时,仍然可以进行事中和事后的控制,采取与企业现状相适应的经营策略和财务策略,提高盈利能力,增加现金流量,使企业逐步走出财务危机。

相反,突发型财务危机具有的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使得事前的防范非常困难,但仍然可以进行一定的风险防范。企业可以在盈利年度提取应急基金进行稳健性投资,平时的财务政策应注重流动性管理,对易损、危险性财产和工程项目进行保险等。这样,当意外事件突然发生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损失,防范财务危机。而对突发型财务危机的防范重点还是在于事后控制,即当意外事件发生后,财务危机已成为必然时,采取迅速的应急措施和策略安排,防止财务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尽可能降低企业所遭受的损失。 这时, 企业一方面要与股东和各债权方等进行良好的沟通,争取一切机会取得其谅解,对债务协议作出重新调整。另一方面,缩减日常开支,降低费用,生产自救。此外,还要积极筹集资金,特别是争取政府补贴和无息贷款,争取包括国际社会在内的社会捐助,从而弥补现金不足。

综上所述,渐进型财务危机和突发型财务危机由于其产生的原因不同,从而在形态特征、形成机理、外部影响以及防范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理解这些差异对于企业改善管理、有效应对财务危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工孟,芮萌,许庆胜.现代企业财务困境预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 J. Argenti, Corporate Collapse-The Causes and Symptoms. New York: McGraw-Hill, New York: 1976.

[3] 李秉成.企业财务困境形成过程研究[J].当代财经,2004,(1):109-112.

[4] 张培莉.财务困境及其经济影响[J].财会月刊,2005,(B8):60-61.

财务危机的特征第7篇

【关键词】财务危机;渐进型财务危机;突发型财务危机

财务危机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不论是定性研究还是定量研究,都有大量的研究文献。近年来,国内涌现出了大量财务危机的研究成果。但研究的重点多集中于财务危机概念的界定、财务危机的预测、财务危机成本的计量、财务危机与公司治理等问题,对于财务危机的类型及其不同的特性则鲜有研究。本文拟对此作一尝试。

按照企业财务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特征,我们可以将财务危机划分为渐进型财务危机和突发型财务危机两大类。所谓渐进型财务危机,就是一般文献中所指的财务危机,即由于企业经营管理不善、项目投资过度、财务杠杆过高等原因所导致的严重亏损、现金流严重不足、无力清偿、资不抵债和破产清算等事项。它通常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体现为企业财务状况的不断恶化。突发型财务危机是指由于一些突发事件如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等给企业带来了资产的损失,从而所导致的财务危机。两者在表现形式上是相同的,但在形态特征、形成机理、外部影响和防范机制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下文从四个方面对这两种财务危机进行比较分析。

一、形态特征

由于渐进型财务危机是逐步缓慢发生的,而突发型财务危机是瞬间突然发生的,因此两者在形态特征上自然有着明显的差异。企业是否陷入财务危机可以以现金流是否充足作为判断的标志。如果把现金流量作为时间的一个函数,以时间(T)作为横坐标,企业拥有的现金流量(C)作为纵坐标作图,那么,渐进型财务危机和突发型财务危机的形态特征大致可以用图1、图2来表示。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现金流指的是净现金流,即相对于企业的现金支付需求来说,其现金供应是否充足。位于零点之上的则表明现金流入足以应付现金流出,而在零点之下则表明现金不足,企业陷入财务危机。

从图1可以直观地看到,渐进型财务危机类似于“自然死亡”。企业作为组织系统,象生物有机体一样,有一个从生到死、由盛到衰的过程,要经历发起、成长、成熟、衰退等不同的阶段,有一个生命周期。当一个企业开始进入市场后,随着其规模的扩大、技术的进步和经营管理的改善等,其现金流逐步增加。随后,由于外部市场竞争或企业内部存在的一些问题等原因,其市场规模和市场份额渐渐萎缩,在财务上表现为现金流的逐渐减少,这时,企业如不能采取有力的措施扭转局面,则最终陷入财务危机甚至完全退出市场。

图2表示的是突发型财务危机,与渐进型财务危机不同,这种财务危机类似于“猝死”,具有偶然性、突发性、瞬间性和不可预见性等特点。突发型财务危机可以发生于企业生命周期中的任何阶段,图中表示的只是一个可能的时点。从图2中可以看出,它可能与企业原来所处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完全不相关。例如,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一些原本经营业绩良好、现金流充沛的企业也遭受了重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即刻陷入了财务危机。

二、形成机理

(一)渐进型财务危机的形成机理

渐进型财务危机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不同时间段里,一般会依次出现导致企业陷于财务危机的各种原因、症状,企业最后陷于财务危机。

从产生的原因看,根据John Argenti的研究结论,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主要原因有八项:一是企业管理差。企业管理差主要是指高级管理层的结构缺陷,包括首席执行官一人独断控制企业;其他董事不作为;知识结构不平衡的高管队伍;财务职能弱;缺乏管理深度、具有很高权力的首席执行官等六个方面。二是会计信息不足或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缺陷。包括没有使用预算控制系统,或者预算控制系统不健全,或者完全不存在;缺乏现金流量预测;不存在成本核算系统;资产价值的不恰当估价等四个方面。三是企业对经营环境的变化不能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经营环境的变化可分为竞争趋势的变化、政治环境的变化、经济环境的变化、社会变化、技术变化等五大类。四是制约公司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的因素。五是过度经营。六是开发大项目。七是高杠杆经营。八是常见经营危险。其他学者对企业财务危机产生的原因有不同的分析和归类。但是,不管如何分析,都包含了企业内部原因和外部市场原因,而这些原因本身也是逐渐发生和演变的。同时,在众多原因中,企业管理差是其根本原因。

从形成的时间段看,根据财务预警分析中的“四阶段症状”分析法,企业的渐进型财务危机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财务危机潜伏期,特征是企业盲目扩张、市场营销无效、疏于风险管理、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企业资源配置不当、无视环境的变化。第二阶段为财务危机发作期,特征是自有资金不足、过分依赖外部资金、利息负担重、缺乏会计的预警作用、拖延债务偿付。第三阶段为财务危机恶化期,特征是经营者无心经营业务和专心财务周转、资金周转困难、债务到期违约不支付。第四阶段为财务危机实现期,特征是负债超过资产、完全丧失偿付能力、宣布破产。所以,渐进型财务危机是一个动态持续、逐步递进的过程,且具有经常性的特点。

(二)突发型财务危机的形成机理

突发型财务危机的形成具有瞬间爆发的特点,没有一个较长时间持续演化的过程。

从产生的原因看,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突发性财务危机来源于自然灾害,即企业本身处于良好的经营状态,完全由于自然灾害等不可抗的外部因素所造成的财务危机。另一种情况是虽然财务危机的直接原因是外部突发事件,如环境污染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和披露,但产生的根源仍来自于企业的内部管理不善,如污水排放超标、产品质量不合格等。所以其实质上来源于人为灾害,如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实际上是行业潜规则曝光,吉化松花江水体污染事件和南京冠生园月饼陈馅事件则是个别企业不重视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的人为灾害。不论是何种情况,突发型财务危机产生的原因相比渐进型财务危机更单一、更明显、更直接。

从形成的时间段看,第一种情况下的突发型财务危机几乎没有阶段性,随着自然灾害的发生,企业同时发生了资产损失,随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陷入了财务危机。第二种情况下的突发型财务危机发生的时间比第一种情况下相对要长一些,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信任危机期,表现为客户流失、产品滞销、市场竞争力显著下降等。第二阶段是财务危机期,表现为现金流不足、无力偿付、筹资渠道缺乏等财务危机的一般症状。

三、外部影响

作为整个社会组织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某个企业所发生的财务危机也具有外部性,对企业外部产生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

(一)经济影响

不论是渐进型财务危机还是突发型财务危机,都会产生外部经济影响。

在微观层面,一个企业的财务危机会给其外部利益相关者带来经济影响。首先,给同行业的其他企业(竞争对手)带来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不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原因所引起的公司特有的财务危机使得竞争对手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甚至实行寡头垄断,从而带来利润的增长等好处;另一方面,一个企业的财务危机会“传染”给行业内其他公司,这一负面影响往往占了上风。其次,企业的客户和供应商也会受到其财务危机的损害。再次,企业的财务危机也对其贷款银行产生影响,对此,国外有很多研究,虽然具体的结论和观点不同,但都说明企业的财务危机这一事项对贷款银行产生了负面影响(张培莉,2005)。

财务危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企业的财务危机能引发银行体系脆弱性,进一步可能引发金融危机或深化金融危机,使经济难以复苏。并且,这种诱发作用存在必然性(王克明,2004)。

(二)社会影响

除了经济影响外,突发型财务危机还会产生显著、直接的社会影响。虽然渐进型财务危机因影响了宏观经济从而也可能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但这种影响是长期的、间接的。但突发型财务危机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并不是通过经济影响间接作用的,且在危机发生当时就产生了。当然,有时候很难区分这种影响有多少是由于突发型财务危机产生的,又有哪些是由于引发突发型财务危机的事件本身所产生的。

四、防范机制

渐进型财务危机和突发型财务危机的不同特征必然导致其防范和控制的时点和重点也有所不同。

关于企业财务危机预测的研究历史悠久,从20世纪60年代Beaver和Altman采用的单变量、多变量线形判别分析开始,涌现了很多预测的方法,如多元逻辑回归方法、生存分析法、神经网络模型等。有研究结果(吕长江、周现华,2005)表明,多元判别分析、逻辑线性回归和人工神经网络这三个主流的预测模型尽管其使用有各自特定的前提条件,但均能在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前1年和前2—3年较好地进行预测。渐进型财务危机的可预测性使得企业能够对其可能发生的财务危机进行事前的防范。防范的重点在于调查企业内部存在的管理问题,寻找将要导致财务危机的主要根源,对症下药,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当然,如果企业的事前防范失败,陷入财务危机时,仍然可以进行事中和事后的控制,采取与企业现状相适应的经营策略和财务策略,提高盈利能力,增加现金流量,使企业逐步走出财务危机。

相反,突发型财务危机具有的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使得事前的防范非常困难,但仍然可以进行一定的风险防范。企业可以在盈利年度提取应急基金进行稳健性投资,平时的财务政策应注重流动性管理,对易损、危险性财产和工程项目进行保险等。这样,当意外事件突然发生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损失,防范财务危机。而对突发型财务危机的防范重点还是在于事后控制,即当意外事件发生后,财务危机已成为必然时,采取迅速的应急措施和策略安排,防止财务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尽可能降低企业所遭受的损失。 这时, 企业一方面要与股东和各债权方等进行良好的沟通,争取一切机会取得其谅解,对债务协议作出重新调整。另一方面,缩减日常开支,降低费用,生产自救。此外,还要积极筹集资金,特别是争取政府补贴和无息贷款,争取包括国际社会在内的社会捐助,从而弥补现金不足。

综上所述,渐进型财务危机和突发型财务危机由于其产生的原因不同,从而在形态特征、形成机理、外部影响以及防范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理解这些差异对于企业改善管理、有效应对财务危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工孟,芮萌,许庆胜.现代企业财务困境预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 J. Argenti, Corporate Collapse-The Causes and Symptoms. New York: McGraw-Hill, New York: 1976.

[3] 李秉成.企业财务困境形成过程研究[J].当代财经,2004,(1):109-112.

[4] 张培莉.财务困境及其经济影响[J].财会月刊,2005,(B8):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