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生命科学产业特点(合集7篇)

时间:2023-12-01 10:37:14
生命科学产业特点

生命科学产业特点第1篇

关键词:现代科技革命企业管理人才素质 现代管理技术

一、前言

现代科技革命的内涵及时间上如何划分等,至今尚有不同说法。美国阿尔温·托夫勒在其《第三次浪潮》一书中认为,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两次文明浪潮:农业社会和工业文明时代。美国预测学家奈斯比特在其《大趋势》一书中,将工业社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纺织机械化和煤炭炼铁、蒸汽机和炼钢技术、电动机和内燃机、电子技术阶段。除此之外,还有二次产业革命论、三次产业革命论、四次产业革命论等提法。以美国科学家科塔莱克为代表的四次产业革命论,认为前两次产业革命与三次产业革命论基本一致,将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核技术、计算机、半导体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视为第三次产业革命,把新出现的科技与产业发展高潮视为第四次产业革命。本人基本赞成科塔莱克的观点,只是第四次产业革命应该是当今的光电子、激光、千亿次大型计算机、新能源新材料、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尽管各种说法不尽相同,但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革命对世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这次革命称之为现代科技革命。

二、现代科技革命的特点

1.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紧密结合

科学革命侧重于自然科学理论的突破性进展,技术革命则是强调改造客观世界的手段的改进和更新。历史上的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往往是是相互分离的。比如蒸汽机技术的发展大大早于蒸汽机理论即卡诺循环理论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当今是科学与技术高度渗透的年代,例如没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如计算机,就无法从事科学理论研究。再如生物工程不仅是一个技术方面的重大课题,也是一个科学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

2.科学与生产一体化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没有单独的科学活动,一些简单朴素的科学知识直接来自于生产活动,随着生产活动的专业化和分工的出现,科学活动从生产活动中分离出来,二者距离越来越大,到20世纪中期,科学出现工业化、群体化的趋势,对生产的依赖日益增强,一方面,科学成果的获得往往取决于能否生产出先进的科学仪器和实验设备,另一方面,科学成果能够很快转化为生产力,出现了科学与生产新的一体化。

3.影响深远的信息革命

现代科技革命是一场影响深远的信息革命,这是区别于以往任何一场科技革命的标志。现代科技革命的核心是信息革命,或者说是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革命,这场革命的实质不是减轻人的体力负担,而是人脑的延伸,人工智能的发展是现代科技革命最突出的成就之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地球村、信息高速公路等新名词的出现无不说明这场革命是对社会各方面产生巨大影响的信息革命。

三、企业管理中的科技革命

生命科学产业特点第2篇

关键词:现代科技革命企业管理人才素质现代管理技术

一、前言

现代科技革命的内涵及时间上如何划分等,至今尚有不同说法。美国阿尔温·托夫勒在其《第三次浪潮》一书中认为,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两次文明浪潮:农业社会和工业文明时代。美国预测学家奈斯比特在其《大趋势》一书中,将工业社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纺织机械化和煤炭炼铁、蒸汽机和炼钢技术、电动机和内燃机、电子技术阶段。除此之外,还有二次产业革命论、三次产业革命论、四次产业革命论等提法。以美国科学家科塔莱克为代表的四次产业革命论,认为前两次产业革命与三次产业革命论基本一致,将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核技术、计算机、半导体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视为第三次产业革命,把新出现的科技与产业发展高潮视为第四次产业革命。本人基本赞成科塔莱克的观点,只是第四次产业革命应该是当今的光电子、激光、千亿次大型计算机、新能源新材料、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尽管各种说法不尽相同,但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革命对世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这次革命称之为现代科技革命。

二、现代科技革命的特点

1.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紧密结合

科学革命侧重于自然科学理论的突破性进展,技术革命则是强调改造客观世界的手段的改进和更新。历史上的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往往是是相互分离的。比如蒸汽机技术的发展大大早于蒸汽机理论即卡诺循环理论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当今是科学与技术高度渗透的年代,例如没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如计算机,就无法从事科学理论研究。再如生物工程不仅是一个技术方面的重大课题,也是一个科学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

2.科学与生产一体化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没有单独的科学活动,一些简单朴素的科学知识直接来自于生产活动,随着生产活动的专业化和分工的出现,科学活动从生产活动中分离出来,二者距离越来越大,到20世纪中期,科学出现工业化、群体化的趋势,对生产的依赖日益增强,一方面,科学成果的获得往往取决于能否生产出先进的科学仪器和实验设备,另一方面,科学成果能够很快转化为生产力,出现了科学与生产新的一体化。

3.影响深远的信息革命

现代科技革命是一场影响深远的信息革命,这是区别于以往任何一场科技革命的标志。现代科技革命的核心是信息革命,或者说是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革命,这场革命的实质不是减轻人的体力负担,而是人脑的延伸,人工智能的发展是现代科技革命最突出的成就之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地球村、信息高速公路等新名词的出现无不说明这场革命是对社会各方面产生巨大影响的信息革命。

三、企业管理中的科技革命

生命科学产业特点第3篇

三次科技革命是中考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但在复习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此知识掌握较差,经常弄混淆这三次科技革命的知识点,为了便于学生弄清,这里我把三次工业革命整合在一起,层层深入地分析,让学生清楚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二、教学过程

1.前提与条件

第一次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在英国确立;英国拥有了劳动力、资本、技术、市场等条件。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近代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理论的新突破。

2.时间和标志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标志是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标志是电力的广泛应用。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标志是以信息、生物、材料、空间、海洋、能源为主导的高技术发展与应用。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是核心。

3.主要内容

第一次工业革命:棉纺织;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动力;珍妮机出现,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交通运输:富尔顿—轮船(美1807年);史蒂芬逊—火车(英1814年)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的广泛应用(西门子—发电机、格拉姆—电动机);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卡尔·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莱特兄弟—飞机);新通讯手段的发明(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

4.领先的国家和新兴工业部门

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

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德国;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电力工业。

第三次科技革命:美国;信息技术产业,核工业,航空航天工业,电子工程,生物工程。

5.进入的时代和代表人物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瓦特。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爱迪生。

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时代;比尔·盖茨。

6.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生产方式的机械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生产方式的电气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实现了生产方式的自动化,并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7.交通工具

第一次工业革命:火车(英国人史蒂芬孙)、汽(轮)船(美国人富尔敦)。

第二次工业革命:汽车(福特被称为汽车大王)、飞机(莱特兄弟)。

第三次科技革命:宇宙飞船。

8.特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1)首先发生在英国,并以英国为主体。(2)以轻工业为主导。(3)以蒸汽动力为主要标志。(4)技术发明主要源于工人和技师的实践经验。

第二次工业革命:(1)科学同技术开始密切结合。(2)新技术发明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国家。(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第三次科技革命:(1)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2)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3)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相互渗透。

9.意义

第一次工业革命:(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广泛建立。(2)使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3)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开始了城市化进程。(4)使世界格局发生变化,东方从属于西方。(5)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殖民侵略进入以商品输出为主时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1)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2)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3)列强加紧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扩大。(4)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格局发生改变;列强争夺与冲突加剧。(5)无产阶级壮大,工人运动逐渐走向高潮。

第三次科技革命:(1)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改变。(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变革。(3)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各地联系更紧密。

10.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1)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近代工业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3)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第二次工业革命:(1)列强继续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如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强化国家资本主义和科技竞争;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11.三次科技革命给我们的启示

(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2)落后就要挨打。(3)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4)只有不断发展高新科技,提高综合国力,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教学反思

生命科学产业特点第4篇

【关键词】高科技企业;生命周期;银行信贷

一、高科技企业及其生命周期的内涵

根据学界的一般规见,高新技术主要是以微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空间科学与航空航天技术、光电子科学与光电一体化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技术、材料科学与新材料技术、生态科学与环境保护技术以及其他在传统学科和传统技术基础上产生的新工艺新技术等一批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高技术产业。国际上对于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认定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标准。

1.产品的销售额中RGD(研究与开发)支出所占的比重;

2.科学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占全部职工人数的比重;

3.产品的主导技术必须是所确定的高技术领域;

4.产品主要技术必须包括领域中处于技术前沿的工艺或技术突破。

高新技术与传统的技术和产业相比有着许多显着特点。主要体现在:它是智力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高新技术发展快、产品更新周期短且产业一般呈高速增长态势。高速成长性是高新技术企业的一个重要的特点。企业只要能开发出满足市场需要的新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凭借其新颖性和高技术特性能迅速占领市场,从而能获得具大的经济效益,进而在短短的几年内由原来的小公司发展成为组织和管理日趋完善的的大公司。

但高科技企业与生俱来的是需要高额投资、且伴随高风险和高收益。由于高新技术企业所从事的是以科学技术上的新发明、新创造为基础的技术商品化活动,它不可避免的存在开发失败的风险。而20%-30%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巨大成功是以70%-80%的企业失败作为代价的。2001年4月美国NASDAG市场网络估价的大跳水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特性。

高科技企业产品生命周期,一般是指高科技企业产品从诞生到消亡的整个过程。根据美国管理学家伊查克·爱迪思(工chak Adizes)提出来的企业生命周期的概念。主要从高科技企业企业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分析企业成长与老化的本质及特征,其核心是通过“内耗能”转化为“外向能”,引发企业管理创新从企业内部到外部的扩散。

二、高科技企业生命周期模型

根据爱迪思的企业生命周期模型,他按企业所具有的灵活性和可控性把企业生命周期分为成长和老化两个阶段,并根据风险偏好、期望值、资金、责权、主导部门、目标导向等因素把这两个阶段细分为:孕育期(Courtship)、婴儿期(Infancy)、学步期(Go-Go)、青春期(Adolescence)、盛年期(Prime)、稳定期(Stable)和贵族期(Aristocracy)、官僚化早期(Recrimination)、官僚期(Bureaucracy)、死亡期(Death),形象地描述了企业整个生命周期的形态变化,每个阶段的特点都非常鲜明。按照爱迪思的理论,高科技企业同样也具有生命周期。

1.第一阶段:引入期

新产品投入市场,便进入了引入期。此时顾客对产品还不了解,除了少数追求新奇的顾客外,几乎没有人实际购买该产品。在此阶段产品生产批量小,制造成本高,广告费用大,产品销售价格偏高,销售量极为有限,企业通常不能获利。

2.第二阶段:成长期

当产品进入引入期,销售取得成功之后,便进入了成长期。这是需求增长阶段,需求量和销售额迅速上升,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利润迅速增长。

3.第三阶段:成熟期

经过成长期之后,随着购买产品的人数增多,市场需求趋于饱和,产品便进入了成熟期阶段。此时,销售增长速度缓慢直至转而下降,由于竞争的加剧,导致广告费用再度提高,利润下降。

4.第四阶段:衰退期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产品和替代品的出现以及消费习惯的改变等原因,产品的销售量和利润持续下降,产品从而进人了衰退期。产品的需求量和销售量迅速下降,同时市场上出现替代品和新产品,使顾客的消费习惯发生改变。此时成本较高的企业就会由于无利可图而陆续停止生产,该类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就陆续结束,以至最后完全撤出市场。

本文根据高科技企业全寿期发展特点,考虑国内学者关于一般企业生命周期模型,采用的是典型的高科技企业生命周期模型,其形状类似于正态分布曲线。

三、高科技企业生命周期对银行贷款投向结构的影响

高科技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对于商业银行对高科技企业贷款的市场定位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商业银行可以根据高科技企业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采用不同的信贷策略,决定其对高科技企业的贷款结构。

贷款的投向结构是指贷款的不同投向及其投放数量在贷款总量中所占比重。总体来说,贷款的投向结构与银行所服务的地区经济特点、在多年经营中所形成的融资范围及业务专长或特色有密切关系。

一般而论,许多处于成熟期的大企业、大公司由于业绩稳定,因而备受商业银行的青睐。而高科技企业从初生期到成长期需要大量的资金用于企业发展,但是由于其风险较大,银行对于处于这一阶段的高科技企业的贷款需求是慎之又慎。高科技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风险程度的不同决定了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偏好也不同,表现为银行信贷投向偏好于成熟期的大企业,众多处于成长期的高科技企业得不到足够的信贷支持。

需要强调的是,商业银行对贷款投向结构的政策在银行紧缩时期更显得必要。由于这一时期银行的放款能力受到抵制,难于满足来自各方面的贷款需求,这样,银行贷款重点支持或限制哪些产业、行业部门和企业,是贷款政策必须加以明确的重要问题。

四、高科技企业产品生命周期对贷款期限配置的影响

贷款的期限长短及长短期贷款的配置,对银行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水平具有重要影响。一般说来,期限越长,流动性越低,借款人的偿付能力也因许多无法意料的因素的影响而越难以确定,使得潜在的信用风险增加,但通常期限越长的贷款能获得越高的收益。因此,银行必须就有关贷款期限的确定及贷款组合结构中期限配置制定明确的政策要求。就贷款期限而言,通常应根据贷款的用途、借款人对资金使用的实际需要和财务情况加以确定。由于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的生产特点和生命周期,所以,按企业资金的实际周转时间掌握贷款期限是最为普遍的做法。 转贴于  高科技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特点与风险程度的不同,决定了银行对高科技企业发放贷款的期限配置也有所不同。初生期的高科技企业大多处在投资建设期,中长期贷款需求较多,但是这一类高科技企业的风险也比较大,在借款合同中,商业银行应根据这一类企业的生命周期合理确定对这一类企业的贷款期限。一般来说,根据高科技企业生命周期的特点,银行在对企业发放贷款时,初生期与成长期的企业发放中长期贷款居多,而到了成熟期和衰退期以后应以短期贷款为主。

五、高科技企业产品生命周期对商业银行信贷市场定位的启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进一步融入国际经济体系,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在逐步崛起、壮大,而且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技术创新的突飞猛进,高科技企业生命周期及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呈现缩短和快速变化的特点,银行势必面临着适应企业变化,尽早发现和培养优质客户,预警并主动退出正在衰退的企业,适应企业需求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服务,并使处于高速发展和成熟期的企业客户成为银行的信贷主体。

(一)高科技企业成长各阶段商业银行的信贷市场定位

对于高科技企业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划分,本文以典型的高科技企业生命周期模型为例,即分为孕育期、初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对于处在孕育期的企业,由于其尚未诞生,故不考虑其信贷市场定位。

(二)高科技企业初生期的信贷定位

高科技企业刚开始创业之时,技术不太成熟,经营管理不够规范,市场前景也不一定明朗,资金需求量大。这个时期商业银行如果不充分考虑初生期企业的特点贸然介入,就可能面临较大风险。一般来说,商业银行对于初生期企业的贷款总量不宜超过项目投资总量的50%,企业的自有资金应该成为项目投资的主体。通常情况下,一家银行的贷款只能作为投资项目融资的一项辅助资金来源,而不能作为投资的主体。初生期的高科技企业大都处在投资建设期,中长期贷款需求较多,在借款合同当中,商业银行应该合理确定对这一类企业的贷款期限。对一些融资量特别巨大,投资项目本身前景看好的贷款需求,可运用项目贷款和银团贷款的方式进行融资。在高科技企业初生期发放的中长期贷款,银行应特别注重办理相关的信贷资产保全手续。

(三)高科技企业成长期的信贷定位

成长期的高科技企业发展迅速,需要扩大厂房,购买设备,扩充人员,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因此企业需要庞大的资金为其快速发展提供支持。在对成长期高科技企业进行全面考察分析后,那些业绩优良、成长迅速的高科技企业应作为银行信贷投放的主要对象,可以合理满足这一类企业的资金需求,在贷款期限的设计上可适当多发放一些中长期贷款,充分分享企业发展所带来的效益。但应注意的是,银行的信贷资金仍必须涉入有度,这个“度”因企业所处的行业、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的经营状况而异;一般来讲,高科技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不宜超过70%。还有一些高科技企业在进入成长期后,容易满足眼前所取得的成绩,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认为企业无所不能,从而不顾自身承受能力盲目扩张,银行如果鉴于过去良好的记录而予以追加贷款,则该企业很可能因债务负担过重而由优质客户沦为次优客户甚至劣质客户,不但银行追加的贷款无法收回,就连原来可以按时偿还的贷款也沉淀为不良资产。因此对这一类高科技企业成长期的信贷资金投放应主要放在企业的主营业务上,并随时监控企业对信贷资金的使用,以防止企业将信贷资金用来盲目扩张。

(四)高科技企业成熟期的信贷定位

高科技企业在进入成熟期以后,业绩稳定,市场占有份额保持在一定水平,往往成为商业银行竞争的对象。商业银行应该认识到,处于这一阶段的高科技企业大都有一定的规模,盈利能力良好,资金相对比较富足,并不需要太多的银行贷款。因此,商业银行不应再盲目扩大对这一类高科技企业的贷款量,对企业的信贷总量一般不宜超过对其成长期的信贷投放总量。高科技企业在成熟期稳定经营一段时间以后会趋于保守而不敢冒风险,创新精神不足,惰性加大,获利能力下降,而新的竞争对手不断成长给企业带来了威胁,危机开始逐渐显露。商业银行的信贷策略应该是逐渐退出,寻找新的贷款客户,开拓新的信贷市场。这种退出机制应该是主动性的,在企业由盛转衰之时就应及早采取措施,逐渐退出。考虑到成熟期高科技企业的特点,信贷资金的主动性退出并不是一次性从企业撤出,而是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渐从企业淡出。

(五)高科技企业衰退期的信贷定位

高科技企业在进入衰退期以后,产品缺乏竞争力,盈利能力急剧下降,甚至出现亏损。企业财务状况逐渐恶化,企业四处举债。处于这一阶段的企业常常会极力掩盖企业的败象,制作虚假报表,夸大企业的经营业绩,企图制造企业欣欣向荣的景象。商业银行应仔细甄别企业所提供的信息,应抑制企业的贷款饥渴症,杜绝新增中长期贷款,有步骤地将信贷资金从企业退出。当然商业银行在退出方式和退出策略上可以灵活掌握,做到既不影响银企关系,又能使信贷资金稳妥退出。

六、结论

通过对高科技企业生命周期和商业银行信贷市场定位的研究,本文得出了以下基本研究结论。

其一,高科技企业及其产品与众多一般企业一样具有不同的生命周期,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特征是不一样的,其风险也是不一样的。

其二,创新是高科技企业生命的源泉。企业创新推动着企业成长的实现,是企业成长的前提。企业创新是企业生命力的体现,是决定企业生命周期长短的核心所在。

其三,高科技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银行与其关系应是不一样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不同阶段交替出现主动与被动的情况。企业生命周期的整个过程中,现金流量从一大一小,企业销售收入从小一大一小,企业从银行融资难度由难一易一难,银行承担风险由大一小一大。

其四,商业银行可以根据高科技企业的生命周期进行信贷市场定位。在考虑其他相关因素之后,可以把企业生命周期的分析纳入信贷分析的范畴,根据高科技企业生命周期选择贷款进入与退出的时机。

其五,商业银行信贷投向应以成长期和成熟期的高科技企业为主,在贷款期限配置上成长期的高科技企业可以多发放一些中长期贷款,成熟期的高科技企业应该逐渐转向发放短期贷款为主。

参考文献

刘斌.产业集聚竞争优势的经济分析[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58-78.

王毅,应瑛.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战略管理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3).

罗珉.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创新[J].财经科学,2001(1).

蔡宁,吴德兵.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资源的结构性整合[M].中国工业经济,2004(7).

王艳薇,刘旌.从信息不对称看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N].国际金融报,2001-7-30.

王琳.信息不对称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J].金融论坛,2001(8):18-21.

袁丁.房地产金融风险与信息经济学的微观解释[OL].realestate.cEi.gov.cn.

杨耀华,杨永明.浅析我国消费信贷中的信息不对称[J].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00(12):8-10.

生命科学产业特点第5篇

【关键词】高科技企业;生命周期;银行信贷

一、高科技企业及其生命周期的内涵

根据学界的一般规见,高新技术主要是以微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空间科学与航空航天技术、光电子科学与光电一体化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技术、材料科学与新材料技术、生态科学与环境保护技术以及其他在传统学科和传统技术基础上产生的新工艺新技术等一批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高技术产业。国际上对于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认定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标准。

1.产品的销售额中RGD(研究与开发)支出所占的比重;

2.科学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占全部职工人数的比重;

3.产品的主导技术必须是所确定的高技术领域;

4.产品主要技术必须包括领域中处于技术前沿的工艺或技术突破。

高新技术与传统的技术和产业相比有着许多显著特点。主要体现在:它是智力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高新技术发展快、产品更新周期短且产业一般呈高速增长态势。高速成长性是高新技术企业的一个重要的特点。企业只要能开发出满足市场需要的新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凭借其新颖性和高技术特性能迅速占领市场,从而能获得具大的经济效益,进而在短短的几年内由原来的小公司发展成为组织和管理日趋完善的的大公司。

但高科技企业与生俱来的是需要高额投资、且伴随高风险和高收益。由于高新技术企业所从事的是以科学技术上的新发明、新创造为基础的技术商品化活动,它不可避免的存在开发失败的风险。而20%-30%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巨大成功是以70%-80%的企业失败作为代价的。2001年4月美国NASDAG市场网络估价的大跳水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特性。

高科技企业产品生命周期,一般是指高科技企业产品从诞生到消亡的整个过程。根据美国管理学家伊查克・爱迪思(工chak Adizes)提出来的企业生命周期的概念。主要从高科技企业企业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分析企业成长与老化的本质及特征,其核心是通过“内耗能”转化为“外向能”,引发企业管理创新从企业内部到外部的扩散。

二、高科技企业生命周期模型

根据爱迪思的企业生命周期模型,他按企业所具有的灵活性和可控性把企业生命周期分为成长和老化两个阶段,并根据风险偏好、期望值、资金、责权、主导部门、目标导向等因素把这两个阶段细分为:孕育期(Courtship)、婴儿期(Infancy)、学步期(Go-Go)、青春期(Adolescence)、盛年期(Prime)、稳定期(Stable)和贵族期(Aristocracy)、官僚化早期(Recrimination)、官僚期(Bureaucracy)、死亡期(Death),形象地描述了企业整个生命周期的形态变化,每个阶段的特点都非常鲜明。按照爱迪思的理论,高科技企业同样也具有生命周期。

1.第一阶段:引入期

新产品投入市场,便进入了引入期。此时顾客对产品还不了解,除了少数追求新奇的顾客外,几乎没有人实际购买该产品。在此阶段产品生产批量小,制造成本高,广告费用大,产品销售价格偏高,销售量极为有限,企业通常不能获利。

2.第二阶段:成长期

当产品进入引入期,销售取得成功之后,便进入了成长期。这是需求增长阶段,需求量和销售额迅速上升,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利润迅速增长。

3.第三阶段:成熟期

经过成长期之后,随着购买产品的人数增多,市场需求趋于饱和,产品便进入了成熟期阶段。此时,销售增长速度缓慢直至转而下降,由于竞争的加剧,导致广告费用再度提高,利润下降。

4.第四阶段:衰退期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产品和替代品的出现以及消费习惯的改变等原因,产品的销售量和利润持续下降,产品从而进人了衰退期。产品的需求量和销售量迅速下降,同时市场上出现替代品和新产品,使顾客的消费习惯发生改变。此时成本较高的企业就会由于无利可图而陆续停止生产,该类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就陆续结束,以至最后完全撤出市场。

本文根据高科技企业全寿期发展特点,考虑国内学者关于一般企业生命周期模型,采用的是典型的高科技企业生命周期模型,其形状类似于正态分布曲线。

三、高科技企业生命周期对银行贷款投向结构的影响

高科技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对于商业银行对高科技企业贷款的市场定位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商业银行可以根据高科技企业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采用不同的信贷策略,决定其对高科技企业的贷款结构。

贷款的投向结构是指贷款的不同投向及其投放数量在贷款总量中所占比重。总体来说,贷款的投向结构与银行所服务的地区经济特点、在多年经营中所形成的融资范围及业务专长或特色有密切关系。

一般而论,许多处于成熟期的大企业、大公司由于业绩稳定,因而备受商业银行的青睐。而高科技企业从初生期到成长期需要大量的资金用于企业发展,但是由于其风险较大,银行对于处于这一阶段的高科技企业的贷款需求是慎之又慎。高科技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风险程度的不同决定了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偏好也不同,表现为银行信贷投向偏好于成熟期的大企业,众多处于成长期的高科技企业得不到足够的信贷支持。

需要强调的是,商业银行对贷款投向结构的政策在银行紧缩时期更显得必要。由于这一时期银行的放款能力受到抵制,难于满足来自各方面的贷款需求,这样,银行贷款重点支持或限制哪些产业、行业部门和企业,是贷款政策必须加以明确的重要问题。

四、高科技企业产品生命周期对贷款期限配置的影响

贷款的期限长短及长短期贷款的配置,对银行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水平具有重要影响。一般说来,期限越长,流动性越低,借款人的偿付能力也因许多无法意料的因素的影响而越难以确定,使得潜在的信用风险增加,但通常期限越长的贷款能获得越高的收益。因此,银行必须就有关贷款期限的确定及贷款组合结构中期限配置制定明确的政策要求。就贷款期限而言,通常应根据贷款的用途、借款人对资金使用的实际需要和财务情况加以确定。由于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的生产特点和生命周期,所以,按企业资金的实际周转时间掌握贷款期限是最为普遍的做法。

高科技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特点与风险程度的不同,决定了银行对高科技企业发放贷款的期限配置也有所不同。初生期的高科技企业大多处在投资建设期,中长期贷款需求较多,但是这一类高科技企业的风险也比较大,在借款合同中,商业银行应根据这一类企业的生命周期合理确定对这一类企业的贷款期限。一般来说,根据高科技企业生命周期的特点,银行在对企业发放贷款时,初生期与成长期的企业发放中长期贷款居多,而到了成熟期和衰退期以后应以短期贷款为主。

五、高科技企业产品生命周期对商业银行信贷市场定位的启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进一步融入国际经济体系,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在逐步崛起、壮大,而且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技术创新的突飞猛进,高科技企业生命周期及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呈现缩短和快速变化的特点,银行势必面临着适应企业变化,尽早发现和培养优质客户,预警并主动退出正在衰退的企业,适应企业需求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服务,并使处于高速发展和成熟期的企业客户成为银行的信贷主体。

(一)高科技企业成长各阶段商业银行的信贷市场定位

对于高科技企业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划分,本文以典型的高科技企业生命周期模型为例,即分为孕育期、初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对于处在孕育期的企业,由于其尚未诞生,故不考虑其信贷市场定位。

(二)高科技企业初生期的信贷定位

高科技企业刚开始创业之时,技术不太成熟,经营管理不够规范,市场前景也不一定明朗,资金需求量大。这个时期商业银行如果不充分考虑初生期企业的特点贸然介入,就可能面临较大风险。一般来说,商业银行对于初生期企业的贷款总量不宜超过项目投资总量的50%,企业的自有资金应该成为项目投资的主体。通常情况下,一家银行的贷款只能作为投资项目融资的一项辅助资金来源,而不能作为投资的主体。初生期的高科技企业大都处在投资建设期,中长期贷款需求较多,在借款合同当中,商业银行应该合理确定对这一类企业的贷款期限。对一些融资量特别巨大,投资项目本身前景看好的贷款需求,可运用项目贷款和银团贷款的方式进行融资。在高科技企业初生期发放的中长期贷款,银行应特别注重办理相关的信贷资产保全手续。

(三)高科技企业成长期的信贷定位

成长期的高科技企业发展迅速,需要扩大厂房,购买设备,扩充人员,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因此企业需要庞大的资金为其快速发展提供支持。在对成长期高科技企业进行全面考察分析后,那些业绩优良、成长迅速的高科技企业应作为银行信贷投放的主要对象,可以合理满足这一类企业的资金需求,在贷款期限的设计上可适当多发放一些中长期贷款,充分分享企业发展所带来的效益。但应注意的是,银行的信贷资金仍必须涉入有度,这个“度”因企业所处的行业、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的经营状况而异;一般来讲,高科技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不宜超过70%。还有一些高科技企业在进入成长期后,容易满足眼前所取得的成绩,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认为企业无所不能,从而不顾自身承受能力盲目扩张,银行如果鉴于过去良好的记录而予以追加贷款,则该企业很可能因债务负担过重而由优质客户沦为次优客户甚至劣质客户,不但银行追加的贷款无法收回,就连原来可以按时偿还的贷款也沉淀为不良资产。因此对这一类高科技企业成长期的信贷资金投放应主要放在企业的主营业务上,并随时监控企业对信贷资金的使用,以防止企业将信贷资金用来盲目扩张。

(四)高科技企业成熟期的信贷定位

高科技企业在进入成熟期以后,业绩稳定,市场占有份额保持在一定水平,往往成为商业银行竞争的对象。商业银行应该认识到,处于这一阶段的高科技企业大都有一定的规模,盈利能力良好,资金相对比较富足,并不需要太多的银行贷款。因此,商业银行不应再盲目扩大对这一类高科技企业的贷款量,对企业的信贷总量一般不宜超过对其成长期的信贷投放总量。高科技企业在成熟期稳定经营一段时间以后会趋于保守而不敢冒风险,创新精神不足,惰性加大,获利能力下降,而新的竞争对手不断成长给企业带来了威胁,危机开始逐渐显露。商业银行的信贷策略应该是逐渐退出,寻找新的贷款客户,开拓新的信贷市场。这种退出机制应该是主动性的,在企业由盛转衰之时就应及早采取措施,逐渐退出。考虑到成熟期高科技企业的特点,信贷资金的主动性退出并不是一次性从企业撤出,而是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渐从企业淡出。

(五)高科技企业衰退期的信贷定位

高科技企业在进入衰退期以后,产品缺乏竞争力,盈利能力急剧下降,甚至出现亏损。企业财务状况逐渐恶化,企业四处举债。处于这一阶段的企业常常会极力掩盖企业的败象,制作虚假报表,夸大企业的经营业绩,企图制造企业欣欣向荣的景象。商业银行应仔细甄别企业所提供的信息,应抑制企业的贷款饥渴症,杜绝新增中长期贷款,有步骤地将信贷资金从企业退出。当然商业银行在退出方式和退出策略上可以灵活掌握,做到既不影响银企关系,又能使信贷资金稳妥退出。

六、结论

通过对高科技企业生命周期和商业银行信贷市场定位的研究,本文得出了以下基本研究结论。

其一,高科技企业及其产品与众多一般企业一样具有不同的生命周期,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特征是不一样的,其风险也是不一样的。

其二,创新是高科技企业生命的源泉。企业创新推动着企业成长的实现,是企业成长的前提。企业创新是企业生命力的体现,是决定企业生命周期长短的核心所在。

其三,高科技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银行与其关系应是不一样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不同阶段交替出现主动与被动的情况。企业生命周期的整个过程中,现金流量从一大一小,企业销售收入从小一大一小,企业从银行融资难度由难一易一难,银行承担风险由大一小一大。

其四,商业银行可以根据高科技企业的生命周期进行信贷市场定位。在考虑其他相关因素之后,可以把企业生命周期的分析纳入信贷分析的范畴,根据高科技企业生命周期选择贷款进入与退出的时机。

其五,商业银行信贷投向应以成长期和成熟期的高科技企业为主,在贷款期限配置上成长期的高科技企业可以多发放一些中长期贷款,成熟期的高科技企业应该逐渐转向发放短期贷款为主。

参考文献

[1]刘斌.产业集聚竞争优势的经济分析[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58-78.

[2],应瑛.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战略管理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3).

[3]罗珉.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创新[J].财经科学,2001(1).

[4]蔡宁,吴德兵.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资源的结构性整合[M].中国工业经济,2004(7).

[5]王艳薇,刘旌.从信息不对称看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N].国际金融报,2001-7-30.

[6]王琳.信息不对称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J].金融论坛,2001(8):18-21.

[7]袁丁.房地产金融风险与信息经济学的微观解释[OL].realestate.cei.省略.

[8]杨耀华,杨永明.浅析我国消费信贷中的信息不对称[J].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00(12):8-10.

[9]刘姝威.商业银行发展策略与市场定位[J].新金融,1997(7):35-38.

生命科学产业特点第6篇

[关键词] 现代科技革命企业管理人才素质 现代管理技术 

一、前言 

现代科技革命的内涵及时间上如何划分等,至今尚有不同说法。美国阿尔温·托夫勒在其《第三次浪潮》一书中认为,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两次文明浪潮:农业社会和工业文明时代。美国预测学家奈斯比特在其《大趋势》一书中,将工业社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纺织机械化和煤炭炼铁、蒸汽机和炼钢技术、电动机和内燃机、电子技术阶段。除此之外,还有二次产业革命论、三次产业革命论、四次产业革命论等提法。以美国科学家科塔莱克为代表的四次产业革命论,认为前两次产业革命与三次产业革命论基本一致,将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核技术、计算机、半导体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视为第三次产业革命,把新出现的科技与产业发展高潮视为第四次产业革命。本人基本赞成科塔莱克的观点,只是第四次产业革命应该是当今的光电子、激光、千亿次大型计算机、新能源新材料、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尽管各种说法不尽相同,但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革命对世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这次革命称之为现代科技革命。 

二、现代科技革命的特点 

1.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紧密结合 

科学革命侧重于自然科学理论的突破性进展,技术革命则是强调改造客观世界的手段的改进和更新。历史上的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往往是是相互分离的。比如蒸汽机技术的发展大大早于蒸汽机理论即卡诺循环理论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当今是科学与技术高度渗透的年代,例如没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如计算机,就无法从事科学理论研究。再如生物工程不仅是一个技术方面的重大课题,也是一个科学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  

2.科学与生产一体化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没有单独的科学活动,一些简单朴素的科学知识直接来自于生产活动,随着生产活动的专业化和分工的出现,科学活动从生产活动中分离出来,二者距离越来越大,到20世纪中期,科学出现工业化、群体化的趋势,对生产的依赖日益增强,一方面,科学成果的获得往往取决于能否生产出先进的科学仪器和实验设备,另一方面,科学成果能够很快转化为生产力,出现了科学与生产新的一体化。 

3.影响深远的信息革命 

现代科技革命是一场影响深远的信息革命,这是区别于以往任何一场科技革命的标志。现代科技革命的核心是信息革命,或者说是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革命,这场革命的实质不是减轻人的体力负担,而是人脑的延伸,人工智能的发展是现代科技革命最突出的成就之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地球村、信息高速公路等新名词的出现无不说明这场革命是对社会各方面产生巨大影响的信息革命。  

三、企业管理中的科技革命 

1.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管理是协作劳动生产的。马克思说:“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这里的指挥就是管理。从朴素的管理思想到现代的管理方法,管理理论的发展与科学技术革命一样经历了传统管理、科学管理、现代管理和信息管理四个阶段。传统管理阶段是从18世纪80年代开始到19世纪末,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就是企业资本所有者,一切凭经验办事,没有统一的管理办法;科学管理阶段是从20世纪初至40年代,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管理工作日益复杂,出现了单独的管理者阶层,对过去积累的管理经验系统化、科学化、理论化;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企业管理进入了现代管理阶段,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学说有马斯洛的“需要学说”、赫茨伯格的“双因素学说”、麦格雷戈的“X学说”,还有后来的Z理论和权变理论;第四次科技革命即信息革命使企业管理进入了最新阶段——信息管理阶段。光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飞速发展,带来了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的巨大变化,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是信息加工传递的过程,所有管理活动都是基于信息的管理。Garter Group咨询公司总结了MRP(制造资源计划),提出了ERP即企业资源计划,ERP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近年来,诸如客户关系管理(CRM)、业务流程再造(BPR)、物流与供应链管理(SCM)、知识管理、虚拟企业、战略联盟等管理理论已应用于管理实践。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已被多数企业重视并付诸实施,信息化的实质就是以信息技术等手段支持的企业管理革命。

一些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实践中,也总结出了大量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杰克·韦尔奇,1981年接任通用电气公司第八任总裁,在20年的通用领导生涯中,韦尔奇提出了无边界行为等200多个管理名词概念,推动通用公司各类主要指标达到两位数增长,连续四年被《财富》评为“全美最受推崇的公司”,连续四年被《金融时报》评为“全球最受尊敬的公司”。1979年,在一次管理会议上摩托罗拉执行总裁Art Sundry 拍案而起:“摩托罗拉真正的问题是我们的产品质量低劣!”Sundry提出了6σ质量管理法,当绝大部分美国公司还在认为质量会浪费美元的时候,摩托罗拉率先认识到提高产量、提供最佳产品实质上会降低成本,随着流程质量的优化,质量管理投入转化为每年最低限度8亿到9亿美元的巨大回报。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大胆创新,打破旧的业务流程模式,进行海尔业务流程再造,此举加速了海尔国际化进程,在十几年的市场竞争中,海尔立于不败之地,归因于先进的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方法,人们称海尔的各种管理方法为“海尔模式”。  

2.现代科技革命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现代科技革命的特点之一就是与生产形成一体化,新的理论不断应用于生产活动,企业管理对企业生产活动起到监控、协调和指挥作用。历次科技革命使企业规模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再走向集团化、国际化,企业结构向扁平化方向发展,导致企业管理不断随之相适应,管理手段、管理工具的更新是管理者从现场退至后方,从局部管理到全局管理,从手工管理到办公自动化。新一轮企业技术创新浪潮推动了企业管理向职业化、知识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其原因在于:现代科技革命使得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化,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导致了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技术创新势在必行,技术创新必将推进管理创新。 

现代科技革命缩短了科学与技术的时滞,加速了企业生产与科学一体化的进程,即使是高度抽象的科学理论,只要它正确地概括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通过某些中间环节或中介,很快就能运用于生产实践,创造出更大的价值。科学与技术的短时滞要求管理思想的解放与创新,一些旧的管理模式、经验阻碍了生产,就必须吸收和借鉴新的管理思想,避免管理者之间的管理思想“代沟”。 

现代科技革命使企业的资源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和知识逐步取代了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而日益成为企业生存的重要资源,加速了企业管理由原来对物的管理转向对人的管理,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具有学习能力的人才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这正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基本观点。企业资源结构的变化要求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 

现代科技革命改变了企业的生产方式。生产过程趋于复杂化、自动化、连续化,过去关于生产管理的方法已不适应现代企业的生产方式要求。计算机控制的生产过程使得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特点日益明显,柔性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等生产方式使得制造和管理贯穿在一起,大量尖端技术的运用加速了企业管理自动化的进程。   

四、结束语 

生命科学产业特点第7篇

[关键词] 现代科技革命企业管理人才素质 现代管理技术

一、前言

现代科技革命的内涵及时间上如何划分等,至今尚有不同说法。美国阿尔温・托夫勒在其《第三次浪潮》一书中认为,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两次文明浪潮:农业社会和工业文明时代。美国预测学家奈斯比特在其《大趋势》一书中,将工业社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纺织机械化和煤炭炼铁、蒸汽机和炼钢技术、电动机和内燃机、电子技术阶段。除此之外,还有二次产业革命论、三次产业革命论、四次产业革命论等提法。以美国科学家科塔莱克为代表的四次产业革命论,认为前两次产业革命与三次产业革命论基本一致,将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核技术、计算机、半导体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视为第三次产业革命,把新出现的科技与产业发展高潮视为第四次产业革命。本人基本赞成科塔莱克的观点,只是第四次产业革命应该是当今的光电子、激光、千亿次大型计算机、新能源新材料、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尽管各种说法不尽相同,但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革命对世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这次革命称之为现代科技革命。

二、现代科技革命的特点

1.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紧密结合

科学革命侧重于自然科学理论的突破性进展,技术革命则是强调改造客观世界的手段的改进和更新。历史上的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往往是是相互分离的。比如蒸汽机技术的发展大大早于蒸汽机理论即卡诺循环理论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当今是科学与技术高度渗透的年代,例如没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如计算机,就无法从事科学理论研究。再如生物工程不仅是一个技术方面的重大课题,也是一个科学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

2.科学与生产一体化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没有单独的科学活动,一些简单朴素的科学知识直接来自于生产活动,随着生产活动的专业化和分工的出现,科学活动从生产活动中分离出来,二者距离越来越大,到20世纪中期,科学出现工业化、群体化的趋势,对生产的依赖日益增强,一方面,科学成果的获得往往取决于能否生产出先进的科学仪器和实验设备,另一方面,科学成果能够很快转化为生产力,出现了科学与生产新的一体化。

3.影响深远的信息革命

现代科技革命是一场影响深远的信息革命,这是区别于以往任何一场科技革命的标志。现代科技革命的核心是信息革命,或者说是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革命,这场革命的实质不是减轻人的体力负担,而是人脑的延伸,人工智能的发展是现代科技革命最突出的成就之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地球村、信息高速公路等新名词的出现无不说明这场革命是对社会各方面产生巨大影响的信息革命。

三、企业管理中的科技革命

1.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管理是协作劳动生产的。马克思说:“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这里的指挥就是管理。从朴素的管理思想到现代的管理方法,管理理论的发展与科学技术革命一样经历了传统管理、科学管理、现代管理和信息管理四个阶段。传统管理阶段是从18世纪80年代开始到19世纪末,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就是企业资本所有者,一切凭经验办事,没有统一的管理办法;科学管理阶段是从20世纪初至40年代,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管理工作日益复杂,出现了单独的管理者阶层,对过去积累的管理经验系统化、科学化、理论化;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企业管理进入了现代管理阶段,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学说有马斯洛的“需要学说”、赫茨伯格的“双因素学说”、麦格雷戈的“X学说”,还有后来的Z理论和权变理论;第四次科技革命即信息革命使企业管理进入了最新阶段――信息管理阶段。光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飞速发展,带来了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的巨大变化,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是信息加工传递的过程,所有管理活动都是基于信息的管理。Garter Group咨询公司总结了MRP(制造资源计划),提出了ERP即企业资源计划,ERP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近年来,诸如客户关系管理(CRM)、业务流程再造(BPR)、物流与供应链管理(SCM)、知识管理、虚拟企业、战略联盟等管理理论已应用于管理实践。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已被多数企业重视并付诸实施,信息化的实质就是以信息技术等手段支持的企业管理革命。

一些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实践中,也总结出了大量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杰克・韦尔奇,1981年接任通用电气公司第八任总裁,在20年的通用领导生涯中,韦尔奇提出了无边界行为等200多个管理名词概念,推动通用公司各类主要指标达到两位数增长,连续四年被《财富》评为“全美最受推崇的公司”,连续四年被《金融时报》评为“全球最受尊敬的公司”。1979年,在一次管理会议上摩托罗拉执行总裁Art Sundry 拍案而起:“摩托罗拉真正的问题是我们的产品质量低劣!”Sundry提出了6σ质量管理法,当绝大部分美国公司还在认为质量会浪费美元的时候,摩托罗拉率先认识到提高产量、提供最佳产品实质上会降低成本,随着流程质量的优化,质量管理投入转化为每年最低限度8亿到9亿美元的巨大回报。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大胆创新,打破旧的业务流程模式,进行海尔业务流程再造,此举加速了海尔国际化进程,在十几年的市场竞争中,海尔立于不败之地,归因于先进的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方法,人们称海尔的各种管理方法为“海尔模式”。

2.现代科技革命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现代科技革命的特点之一就是与生产形成一体化,新的理论不断应用于生产活动,企业管理对企业生产活动起到监控、协调和指挥作用。历次科技革命使企业规模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再走向集团化、国际化,企业结构向扁平化方向发展,导致企业管理不断随之相适应,管理手段、管理工具的更新是管理者从现场退至后方,从局部管理到全局管理,从手工管理到办公自动化。新一轮企业技术创新浪潮推动了企业管理向职业化、知识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其原因在于:现代科技革命使得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化,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导致了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技术创新势在必行,技术创新必将推进管理创新。

现代科技革命缩短了科学与技术的时滞,加速了企业生产与科学一体化的进程,即使是高度抽象的科学理论,只要它正确地概括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通过某些中间环节或中介,很快就能运用于生产实践,创造出更大的价值。科学与技术的短时滞要求管理思想的解放与创新,一些旧的管理模式、经验阻碍了生产,就必须吸收和借鉴新的管理思想,避免管理者之间的管理思想“代沟”。

现代科技革命使企业的资源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和知识逐步取代了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而日益成为企业生存的重要资源,加速了企业管理由原来对物的管理转向对人的管理,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具有学习能力的人才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这正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基本观点。企业资源结构的变化要求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

现代科技革命改变了企业的生产方式。生产过程趋于复杂化、自动化、连续化,过去关于生产管理的方法已不适应现代企业的生产方式要求。计算机控制的生产过程使得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特点日益明显,柔性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等生产方式使得制造和管理贯穿在一起,大量尖端技术的运用加速了企业管理自动化的进程。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