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技术创新的方法(合集7篇)

时间:2023-11-25 09:40:55
技术创新的方法

技术创新的方法第1篇

摘 要 文章作者通过讲述自己五年来人创新经历,通过大量的案例来论述技术创新的思路、策略和方法,对启迪读者的创新思路很有意义。

关键词 问题 解决 需求 方法

我是一位科技工作者,重新从事技术工作5年来,我坚持面向实际、面向需求、努力钻研、志在创新的原则,共取得发明专利5项,实新专利15项,众多创新成果的取得,除了个人努力之外,还需要恰当的策略和方法。

一、创新的策略

(一)问题意识

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成果的来源,在创新界有一句名言:最好的创新成果就是发现一个问题并解决它。在从事技术的工作中,我经常深入生产现场,了解现状,发现问题。有一次我在生产现场巡视过程中,发现一群工人围在一起,手拿刀片刮一种漆包线,一个工人不小心伤了手指。看着他们忙碌并受伤着,我感觉这是一个问题。一打听才知道,他们在加工一种叫磁珠的电子元件,这道工序是刮漆,刮完漆后还要进行搪锡,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极易伤害手指。我决定解决这个问题,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发明了一种不需刮漆和搪锡的新型磁珠,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并获得一项实新专利。

还有一次,我到生产车间,发现工作现场堆了一堆废品,经了解,才知道他们正在安装南网上铭牌,于由材料问题、加工方法问题、着力点不确定及受力大小不均匀等原因导致上铭牌易破损,不合格率仅高达10%,我感觉到这是一个问题,我下决心解决它。经研究,我们发明了一种自动压接上铭牌设备,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解决破损问题的同时获得一项发明专利。

过去,我们的自动化生产线,前装配有两台自动打螺钉机将电表上电端子的八个螺钉拆掉,后装配两台螺钉机需将电表的八个螺钉装上,经常因检修螺钉机造成自动化线停产,严重影响着自动化线的生产效率,我感觉这种现象不正常,是一个大问题。经深入调查,我才知道前后装配之所以要拆装螺钉,是因为自动化线电表上电端子不能通过大电流,当电流超过80A时,上电端子因热硬性不足易导致检测台报警。经过研究,我们创新了端子材料和结构,解决了上电端子热硬性不足的问题,取得技术创新的成功。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更重要,关键是要求我们要经常深入工作现场,培养自己发现问题的眼光,锻炼自己不怕困难,不解决问题决不放弃的勇气。

(二)面向需求

任何技术创新都离不开社会的普遍需求,没有需求,技术含量再高,产品方案再完美,又有谁需要它呢?正如《创新之路》中指出:没有人的需要,创新发明什么都不是。

我取得的技术创新,都是围绕着提高效率、提高质量,降低成本、降低劳动强度这一普遍的需求进行的。如我们的创新成果自动拆PC铅封装置,源自于安徽省计量中心的需求,因此才具有推广的价值;我们的快速上电装置来自于郑州一家电子公司的需求,我们的安装防反转螺钉装置来自于生产一线的需求,我们的很多技术创新都来自于企业对自动化的需求。

(三)研究工作

条条道路通罗马,在生产过程中,有多种方法都可达到同一目的,但这些方法中有适用的方法、有经济的方法、也有高效率的方法,我们只有深入实际,仔细研究工作,研究工作原理、研究工作的性质、研究工作的要求,总能在各种方法中找到一种最适合的方法,最有价值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我们技术创新的方法。

二、创新的方法

(一)以不克不法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面对各种不事,如工作环境不好,大电流不能通过,不好找准位置等等问题,我们如果用常规思维,问题往往很难解决,但是,当我们换一种思路,以不克不,常常能化腐朽为神奇,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如在磁珠创新过程中,面对刮漆搪锡工序造成的工作环境恶劣,我们曾试验过自动刮漆法、化学刮漆法,但效果都不理想,后来我们改变工作思路,不刮漆、不搪锡如何?结果,我们通过新技术、新材料发明一种不需要刮漆和搪锡的新型磁珠。

再如,在自动化线检表过程中,面对大电流不能通过,我们前装配不得不拆掉螺钉,后装配不得不装上螺钉,即使购买四台自动打螺钉机也还是造成生产效率不高这一现象。后来,我们改变思路,以不克不,朝着不拆螺钉、不装螺钉的方向思考,于是,我们创新了上电端子的材料和形状,轻易摆脱了拆装螺钉的烦恼。

还有,如在设计自动压接上铭牌设备过程中,面对压接头太小,不好找正联接销的烦恼,我们以不克不,变过去的以内部定位为从外部定位,不需找正联接销,从而轻易取得定位的成功。

(二)自然改造法

自然改造法,就是针对原来产品的缺陷,自然升级,从而取得创新的成功。如切板机没有定位机构,造成切板效率不高,易切坏PCB板,我们设计一种带定位机构的切板机,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因此我们发明了一种能定位的切板机;针对振动盘不能在缺料时自动报警,通过自然改造法,我们创新了一种能在缺料时自动报警的振动盘;针对自动打螺钉机容易将工件带起的缺陷,我们创新了螺钉接头结构,发明了一种不带起工件的打螺钉机。

技术创新的方法第2篇

[关键词]竞技 武术发展 创新

中图分类号:TE933.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2-0177-01

在20世纪的末期,竞技武术套路是中国史上新旧的交替时期,武术套路即将开始了由近代武术向现代武术的历史转变,从发展的进程来看,武术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而中华民族新中国的诞生,推动了中国武术套路踏上了新的历史征程,标志着武术的巨大变化。从现代武术的成立到至今经历了50多个春秋,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武术套路运动发展非常迅速,这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新问题和新内容。学者和专家们为此付出了很多艰辛和努力。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做了大量的武术研究工作,论文的发表达到了上百篇。主要研究以下几个大问题:武术套路的发展问题;攻防实用技术的组织;武术普及推广问题;奥运战略问题;武术的市场化问题。

一、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和特点

1.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过程

武术在中国发展历史悠久,武术的产生起缘于远古时代的生产劳动。远古时期人们的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为了保证生存下来,这样就自然引起了同自然界进行搏斗的现象。

在现代,国家体委和武术协会指导各省、市建立武术协会、包括各大武术馆、研究协会和武术社等。形成了广大的武术活动网,为武术能更好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道路。

2.竞技武术套路的特点

(1)寓技击于体育之中

武术套路在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之一,同军事斗争紧密相连在一起,另外,武术还作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在技术上也具有功防的特点。

(2)能够磨练自身的意志、培养自身的道德情操

武术的练功和学艺过程,要有足够的意志力和坚持不懈的吃苦耐劳精神,要持之以恒。另外,在中华民族武术还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更能显现出武术功力和技巧的演示,都会引人注目,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更能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3)提高自身保卫的能力

通过武术的几大特点和技击的方式方法,能够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持之以恒地练功,还能增长劲力、抗击摔打,克敌制胜,具备防身自卫的能力。若系统的训练,掌握技击术,可以为国防、公安建设服务。

二、攻防实用技术的组织与方法

武术运动的技击术就是攻防实用技术。武术的功击方法和流派更为繁多、丰富。在武术中徒手的攻防技术方法主要是以踢、打、摔、拿为主。人体各个部位的功能在相互对战中充分体现出来,增强了防卫功能和进攻对方的武器。

1.攻防实用技术的策略

功防实用技术一般是通过两人进行一攻一防的对抗性训练,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攻击的基本方法。根据两人对练的特点,需采用配对的形式进行有利教学。

(1)由于男女学生生理上的差异不适合相互配对的训练,这样可采纳男女分别进行分组训练。

(2)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按照体重情况进行配对练习,这样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2.攻防实用技术的方法

功防实用技术的技术结构非常完整,包括几个不同的动作。通常采用先分解的动作,再使用完整连贯的方法。把基本的动作掌握以后,再进一步掌握动作的内外结合法和虚实变换的方法,使学生一气呵成地掌握动作。

(1)整体训练,通常是按照教师口令的指示,再加上基本的功防技术方法整体的进行训练。

(2)小组训练,把整体划分成各个小组进行训练,做到互帮互助,做到相互促进的训练原则,把学生能够培养成自觉训练和对错误的动作进行识别的能力。

(3)模防实战训练,在课上通过教师的认真指导,让学生进行有条件的实战训练,达到教师规定部位来实现进攻和防守,做到即可。

三、竞技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与裁判法

基层武术竞赛的组织一般由成立组织机构、制定竞赛规程、组织裁判队伍、宣传动员工作等部分组成。

(一)成立组织机构

组成竞赛委员会,领导竞赛工作。竞赛委员一般设竞赛组、裁判组、总务组。

(二)制定竞赛规程

竞赛规程应在竞赛前加以制定,并提前发到各有关单位。它应包括下列内容:(1)竞赛名称。

(2)目的任务。(3)比赛日期和地点 。(4)比赛方法 。(5)比赛项目。 (6)报名办法。 (7)奖励办法。 (8)注意事项。

(三)竞赛裁判法

评判时,裁判员须独立进行评分,并应在评分记录表上用数字或符号作简明的扣分记录。由于武术竞赛主要依靠裁判员掌握规则的精神,根据运动员临场发挥的技术水平定成绩。一个完整的套路数十个动作,时间短而变化快,裁判员要在短时间内看清和记准每一个错误动作有一个的困难,特别是对于劲力、协调、风格、精神、节奏等的扣分没有一个定量的标准。所以,为了能较正确的评判,在评分时必须注意:动作规格错误随时记录,具体实扣;劲力、协调与精神、节奏、内容、内格、布局、结构等整体性错误综合比较,一次总扣;其他错误出现扣。

(四)预访伤害事故

在攻防实用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严格要求,杜绝伤害事故的发生。在练习前必须育分做好准备活动,活动开各个关节。在配对模拟练习时,要注意先轻打近着;在接近实战的练习中,用力也要注意掌握分寸,不得用蛮力,更不能情绪冲动地施暴力。练习难度较高的摔、拿动作,没有掌握技术要求之前不要过于用力,避免伤害对手。另外,练习要集中精神,认真练习每一个动作,上课时切忌学生身上佩带铁质硬物等易伤人体的东西,练习前要进行检查,防止意外的伤害事故。

近年来,全国性的武术竞赛活动除相关的锦标赛以外,还有一些业余的武术比赛和武术观摩交流比赛,散打比赛,太极拳、剑比赛等。根据竞赛性质不同,也有不同的竞赛规程、规则和相应的组织、编排方法。

参考文献

[1] 武术.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编.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6

[2] 薛晓媛.大学体育概论.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11

技术创新的方法第3篇

关键词:创新方法 兽医技术 应用

整个兽医行业虽然不断向可持续、高效的良好方向发展,但目前依然有很多问题存在,尤其是原始创新技术的匮乏,从而使整个行业的进步显得动力不足。如何使兽医技术创新问题解决,从而使行业的高速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并且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的兽医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1.兽医行业管理的机构不健全

仍然有大部分地区的兽医行业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不健全,特别是在基层畜牧兽医的行业表现得最为明显。基层的兽医管理机构比较的分散,很多管理机构根本不清楚自己的管理责任,而且由于管理机构不是集中在一起进行行业管理,导致管理部门之间的配合和衔接存在弊端,兽医行业的管理体制中也并没有明确规定每一个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责,最终致使兽医行业管理体制运转不灵活,管理机构配合不密切,从而影响了整个兽医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2.兽医行业内部不重视管理以及技术改革

首先,兽医行业的从业人员本身就对兽医行业的了解程度不高,不能认识到兽医技术和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所以从业人员主动对兽医行业的管理体制和兽医技术的改革和创新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上兽医行业的领导因为惧怕兽医技术和管理体制改革带来的未知性的结果,并没有对从作人员进行正确的改革性指导。

二、创新方法在兽医技术方面应用

1.完善并规范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相关体系

要强化畜牧兽医行政执法职能,重点负责畜牧业种畜禽管理、饲料饲养、草原管理等工作,要加强县镇政府、兽医院、兽医站、村级防疫员之间的衔接纽带,在各自职责明确的前提下,进行密切的合作和协调,必须建构并完善基层动物防疫、防疫检测、动物疾病诊治的统一性机构,做好日常畜牧生产及免疫动物的登记工作;要以《动物免疫法》为依据,对档案内的所有动物都要进行强制免疫,包括禽流感、口蹄疫等,还要关注动物免疫的效果,要达到动物免疫抗体水平在100%合格率的标准,对于不符合规定进行动物免疫的要进行制度处罚,确保动物免疫工作的依规、有序发展。

2.强化畜牧兽医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提升畜牧兽医人员的素质

为了实现畜牧生产的大跨越,要建构一支专业水平精湛、素质较高的畜牧兽医技术推广队伍,要对“进口”加以疏畅,引进全日制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对于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到县镇畜牧事业单位可以带编进人,不受编制的限制。同时,要建立明确而统一的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责任制度和激励机制,对畜牧兽医人员实施优选劣汰,要通过各种培训手段提高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素质,如以会代训、岗位培训班等,提高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在畜禽品种改良、饲料喂养、防疫检疫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并采用有效的激励机制实施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绩效核算和奖惩,科学合理地评定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职称,使更多优秀的畜牧兽医技术人才进入基层进行锻炼和提高。

3.加强兽医领域中生物技术的应用

(1)动物育种

生物技术在动物育种中的应用,主要是胚胎技术、DNA技术、克隆技术和转基因等的应用,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对传统人工育种的形式加以改善,加快培育和品种优选的时间,缩短培育的周期,提高育种质量,实现分子级的培育效果。例如通过生物技术可提取特殊基因,在插入基因簇的基础上开展生物的遗传性再造,这样能够对品种的某一特性加以改变,优化品种或改造种群。然后利用相关的生物技术,有效进行检测与诊断,对遗传改造效果进行科学分辨,保留达到预期的小组,提高育种过程的速度与准确性,提高畜牧业的生产能力。

(2)动物疫病诊断与防治

运用生物技术来诊断与防治动物疫病,其主要是通过该技术培育基因工程兽用疫苗,其培育时间比常规疫苗生产时间要短,并且疫苗具有更加强大的效果和更多的种类,降低因污染或残毒而导致的生物污染几率。一般来说,常见的包括预防禽痘病毒的核酸疫苗、基因缺失疫苗、活病毒载体重组疫苗等。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新型有效的诊断方法用于畜禽的疾病诊断中,尤其是多种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如聚合酶链反应法、核酸探针法、免疫印迹法、限制酶分析法等。

(3)饲料资源开发

动物的养殖需要以饲料为基础,其直接关系到畜牲畜的成长和畜牧业的经济效益;而生物技术的应用发展有效推动了畜牧业与农业的技术变革,为饲料资源的研发提供了有力条件。将生物技术应用在饲料研发中,能够促进饲料营养成分的提高,减少因饲料短缺而产生的压力情况,为畜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基础。如生物技术在发酵饲料中的应用,其对传统饲料来源加以改变,降低饲料成本,提高畜禽的适应性和抵抗力,减少畜禽的发病率。澳大利亚的部分科学家已经研制出新的首蓓,其含有十分丰富的蛋白质,去除相关基因之后可作为新型的高蛋白质含量的饲料。

4.纳米在畜牧兽医方面的运用

(1)纳米饲料

动物饲养业的可持续发展计划一直受到可利用资

源短缺的影响,如何提高饲养动物所需饲料的营养物质的含量就成了动物学家以及相关饲养人员应当率先思考的问题。而纳米技术在饲料方面的应用无疑是给饲养员们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因为纳米微粒的细小特质能够融合更多的营养元素,并且能够提高动物肠胃的吸收能力,促进动物的消化能力,使其能够更好更安全的成长。除此之外,纳米技术还大幅缩减了动物饲料的料肉比以及料蛋比,这就保证了动物饲料的营养物质。增长了动物的安全性以及健康性。

(2)纳米技术在兽药的研制以及生产中的应用

疾病的肆虐向来是无可避免的问题,无论是在人类领域还是在饲养方面。因此,如何能够保证药效的快速有效成为了现代医学最为头疼的问题。纳米技术的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问题。在畜牧兽医方面,纳米技术对兽药的研制以及生产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药物的使用也越来越为广泛,抗菌以及抗寄生虫的药物在畜牧兽医方面的应用也是越来越多。但是,由于大量的使用,甚至于说是滥用和不合理的运用抗生素以及抗菌药,导致了动物体内抗药性的提升,从而使得药的作用越来越低下,大幅增加了动物的健康风险。而在畜牧兽医领域采用纳米技术以后,因为纳米微粒的细小,不仅仅是减少了药物的剂量而且还增加了药物的效力,为动物的健康提供了保障。除此之外,纳米机器人的运用也能够有效的清除药物在动物体内留有的残渣。比如说已经上市的“正清”消毒剂,就是纳米技术在畜牧兽医界的应用典范。

结语

我国要重视对兽医行业的管理,针对兽医行业要制定出更详细的法律法规来对兽医行业进行约束,加强兽医行业的规范化管理,总之,我国的兽医行业要想实现飞速发展,就必须重视行业的创新改革,各个地区都要针对兽医行业的创新改革采取有效的措施,让创新方法在兽医技术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技术创新的方法第4篇

1企业技术创新流程

由于该应用模型基于企业创新流程设计,本文首先对企业创新流程进行确定与分类。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A.Schumpeter)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1912年)中指出,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创新是企业行为。创新不等于发明,一种发明只有成功应用于经济活动时才能算是创新。创新者不是实验室的科学家,而是有胆识,敢于承担风险又有组织实干才能的企业家。一般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应该包括创新构思产生、研究开发、技术管理与组织、工程设计与制造、用户参与、市场营销等一系列活动。在创新过程中,这些活动相互联系、相互衔接,形成循环交叉或并行的关系。学界对创新流程也有相关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创新流程模型的构建。新产品开发及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敲开未知世界大门的钥匙。创新过程模型的建立基于创新的基本定律,可以解释管理创新流程中的过程、顺序、路径。(1)创新漏斗模型。近年来,创新漏斗(Innovationfunnel)(见图2)是应用较多的创新过程模型。该模型将创新分为模糊前端、新产品开发及商业化等3个阶段。(2)技术创新过程分段。张武城[3]在《技术创新方法概论》一书中提出产品技术创新的3个阶段,即制造前端、生产制造和制造后端(见图3),是从企业生产活动的视角对创新过程的一种阐述。(3)制造业“6+1”模型。郎咸平指出现代制造业可以用“6+1”模式涵盖其整条产业链(见图4)。产业链当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为大物流环节,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和零售等6个环节,也就是“6+1”中的“6”。谁掌握了这6个环节,谁就掌握了定价权,而这6个环节往往掌控在发达国家手中。“6+1”中的“1”是制造环节。中国玩具业正是因为只掌握了“6+1”中的“1”,即“制造”环节,导致中国完全丧失定价权;而欧美通过定价控制了我国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毛利率。所以中国制造业,尤其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越辛勤地制造,越使发达国家富裕。参考已有创新流程模型,本文将企业技术创新生产流程分为计划与概念开发、产品设计、测试改进、生产制造等4个阶段(见图5)。如果能够找到有效的方法推动这4个技术创新环节的顺利开展,将能够有效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效率。

2创新方法应用模型构建

在梳理技术创新方法和工具的基础上,依据各创新流程的需求以及各创新方法的作用,构建基于企业创新流程的创新方法应用模型如下(见图6):该模型通过生产过程与不同类别创新方法一一对应,勾画出创新流程对应的创新方法,及其应用的可能性和效能。(1)在计划与概念开发阶段,一项重点工作是在制定技术创新战略和识别客户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产品研发方向,形成产品开发创新。通过有效用户需求分析、技术战略管理等创新方法为企业决策提供高效率的分析工具,辅助企业决策行为。(2)全流程管理方法覆盖创新流程各个阶段。该方法着眼于企业创新全流程的监控和统筹,确保企业生产每一个环节都在为企业创新活动及企业终极目标服务。因此全流程管理方法适用于企业创新的所有环节。(3)逻辑思维方法适用于全流程。现代技术研发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系统中的问题不会都有最优解,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不断形成新的问题。面对任何一类创新问题,都要基于现存状况、逐层分析直到本质问题出现;在实践验证过程中对已有方法的可行性进行分类排序,并对问题解决的程度进行评估,将最优方案应用于系统中;在解决旧问题的过程中,对新问题进行提炼,进入下一个解决问题的循环。因此逻辑思维方法适用于创新各流程。(4)非逻辑思维方法重在对创新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在新产品研发初期具有重要作用。创造学方法是对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成功经验的提炼和总结。创造学方法中的非逻辑思维方法能提升创造性活动的效率,在概念开发、产品设计、测试改进各阶段,可帮助企业高效解决问题。(5)基于创新规律的方法重在探寻技术系统规律,在此基础上找到符合技术系统进化方向的技术难题解决方案,使技术系统进化方向可预期;解决技术难题的方法系统化、可掌握;企业技术难题、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有经验可循、有方法可依,极大地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目前,技术难题解决方法的研究逐渐成为一门科学,对企业产品研发、设计和测试改进具有重要意义。(6)创新活动管理方法重在改进与提升常规生产制造活动的效率能够辅助提升创新活动的整体效率。

3验证:全浸液精密数控转台研制中创新方法应用

3.1技术研发背景

北京市电加工研究所主攻研究课题是难加工材料的复杂曲面零件制造问题,课题组通过自主创新,攻克了五轴联动精密数控电火花加工技术及装备关键技术,自主开发出五轴联动精密数控电火花加工系列机床,主要技术参数均达到或超过国际同类产品指标。在技术研发过程中,课题组首先应用TRIZ抽取/分离原理,将所要研制的电火花加工机床分割成6个独立技术系统:①五轴联动电火花加工数控;②难加工材料电火花加工;③高效精微脉冲电源及其控制;④电火花精密数控转轴;⑤全浸液精密数控转台;⑤复杂曲面零件五轴联动精密电火花加工工艺。下面以全浸液精密数控转台研制为例,介绍产品研制过程中技术创新方法的应用,以验证模型效果。

3.2全浸液精密数控转台研制中创新方法应用

3.2.1产品概念生成阶段创新方法应用

在概念生成阶段,课题组依据任务书规定,仔细研究了五轴联动电火花机床的各项考核指标,并对其中涉及专用全浸液数控转台的指标进行提取。在提取过程中,运用“客户心声法”,即聆听客户心声,收集确认客户需求,最终迎合和满足市场需要。通过提取和研究机床考核指标,课题组明确了课题目标、任务和要求。

3.2.2研发设计阶段创新方法运用

研发设计是产品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此阶段,课题组按照图7所示的流程完成了研制方案的制定。(1)信息收集。在方案调研环节,课题组运用信息收集方法,对国内外同类产品进行了调研,同时通过各种电子数据库搜集相关资料。通过信息收集和整理,课题组了解到目前先进机床主要采用的是力矩电机式数控转台,其结构简单、精度较高,代表了未来转台的发展趋势。根据调研得到的产品信息和实际操作人员的使用反馈,结合电加工所现有电火花加工设备的技术特点,课题组多次召开研讨会,最终确定转台研制方案。(2)运用类比分析和创意十二诀技法开展技术指标设计。国内外数控转台产品很多,课题组首先运用类比分析,对代表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瑞士3R、日本松本机械、德国JS等国际高端旋转轴附件进行解剖分析、检测及试验,为设计开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全浸液数控转台提供技术指标参考。在降低成本并充分利用有效资源的指导思想下,课题组运用创意十二诀技法中的“加一加”、“学一学”理论,在电加工所现有的三轴、四轴联动机床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参考对比分析得出优势指标,设计与现有结构匹配的、增加高端设置又能够满足新要求的全浸液数控转台。(3)应用TRIZ40发明原理进行全浸液数控转台整体开发。全浸液数控转台开发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在制定研制方案的过程中,课题组应用TRIZ抽取/分离原理将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进行分解和抽取,将整体研制方案分解为4个相对容易的子难点,分别为:①转台结构设计;②回转工作台密封技术研发应用;③回转工作台高精度零件加工技术研发应用;④回转工作台可靠性技术研发应用。

3.2.3详细设计阶段创新方法运用

在此阶段,课题组着手转台机械结构设计。主要包括:转台采用的整体结构设计;高精度零件加工技术设计;转台密封技术开发。(1)转台整体结构设计中属性列举法应用。课题组成员在确定转台结构的过程中,集中列举了现有转台结构的优势特性,并比较优劣后作出最终选择。第一种:蜗轮蜗杆结构,可承载大型零件加工,具有较高的刚性,但其体积很大,传动效率低,蜗轮和蜗杆的精度制作要求很高。第二种:谐波减速器结构,结构体积小、传动效率高、传动精度高、间隙小,维护保养简单,但刚性较低,不耐冲击。第三种:全闭环力矩电机直接驱动结构,其机械设计简单,运动准确性高;应用力矩电机,对轴承偏摆精度要求小,但是大力矩、大半径的力矩电机很难保证偏摆精度。由于电火花加工属于非接触加工,没有切削力,对承载能力要求不高,专用数控转台只要能满足工件质量与动静态性能要求即可,因此最终选用力矩电机直接驱动结构的小型号(直径≥100mm)专用数控转台。(2)信息交合法(魔球理论)在转台设计中的应用。在转台设计过程中,课题组运用信息交合法思路,从以下5个方面对机床转台的设计进行了研讨:①有无类似的转台结构,原有结构与新设计转台结构在原理、结构、性能、制造工艺、材料、用途、价格、寿命和经济效益等方面是否有耦合或超越;②该结构被成功采用后,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企业的贡献如何;③完成结构革新需要涉及哪些知识和技术,哪些技术是关键性的;④产品设计完成后,根据国内生产加工水平,能否完成机床主机的加工制造;⑤研究确定产品开发的近期任务和长期计划。(3)转台密封技术中组合法应用。全浸液数控转台密封问题是方案中的关键问题,课题组成员利用组合创新方法,将基于气室加压静密封和多层复合动密封、磁流体动密封等多种密封方案相结合,提出了满足全浸液数控回转工作台密封要求的设计方案(见图8)。

3.3模型验证效果

技术创新的方法第5篇

关键词:教育培训 方法与技术 创新探索

作为当今社会人们提升自我的主要途径,教育培训的质量要求在逐步提高,不管是教育培训理念,还是教育培训体系,相较于以往都有了非常大的改变。在当今教育培训全民化的环境下,如何结合当下时代背景,以最新的培训方法与技术来让培训质量得到更好的保证,是当今许多从事教育培训的工作者所考虑的问题。教育培训方法与技术的创新,是如今全球教育培训界所关注的热点。

一、教育培训方法与技术的主要内容与发展背景

教育培训方法与技术是实现教育培训目的的一种必要手段,在培训过程中起着非常核心的作用。通常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包括了培训目标及培训需求的制定,培训内容的设计,培训方法与技术的使用,培训场所与设施的准备以及培训中的后勤准备等等。虽然教育培训方法与技术只是其中的一个要素,但却是最为核心的要素,与其他要素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比如说教育培训的目的与需求和培训对象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完全根据培训对象来定位培训目的与需求,而教育培训的方法与技术也同样与培训对象相关,需要根据培训对象的具体情况,使用合适的方法与技术,以达到提升培训效果的目的。另外,培训方法与技术会影响到培训内容的设计,而培训的内容也会对培训方法起到一定的反作用。最后,教育培训方法与技术也决定着培训中的场所与设施准备以及后勤的准备。因此,教育培训方法与技术可以说是影响整个培训过程中的各个要素的关键,更对培训的质量产生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二、教育培训方法与技术的创新探索方向

在当今的教育培训行业环境中,进行培训方法与技术的创新,需要从培训要素的多方面进行,从多角度入手,实现培训方法与技术的完全革新。目前进行培训方法与技术的创新,主要包括了先进方法与技术的开发以及多种培训方法与技术的组合两个方向,表现在具体的培训要素转变上,则主要包括培训模式的创新,师资队伍的创新,学习方式的创新,培训环境的改善等多个方面。

1.培训模式的创新

在传统的教育培训过程中,所采用的培训模式为单一的授课模式,将培训内容以集中授课的方式传授给受培训者。这种培训模式有易于实现,成本较低,方便操作,可培训内容量非常大等多方面的特点,但却有一个非常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培训模式过于简单,内容显得太过枯燥,很难被受培训者所接收。因此,在培训方法与技术的创新影响下,培训模式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将培训内容的重心逐渐转移,除了传统的授课模式之外,还通过多媒体授课模式以及网络信息模式进行培训,以话题讨论,案例分析,情景再现等方法使受培训者能够更加轻松地接收培训内容,从而使培训效果有所提升。

2.师资队伍的创新

师资队伍的水平是影响教育培训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在许多教育培训过程中,正式由于师资队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陷,使得培训效果非常差。师资队伍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培训教师的现代科技应用能力上面,要让教师拥有基本的现代多媒体教学以及网络教学的能力,拓宽自己的教学模式,并拥有与时俱进的行业思想,打开教育培训的思路,让教师与受培训者之间的沟通更加深入。

3.学习方式的创新

教育培训过程中,“教”所占的比例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学”才是影响教育培训质量最重要的因素。培训方法与技术的创新,其实也就是通过教育培训过程,提倡一种更加适合人们发展的学习模式,让人们能够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教育培训只能在一时对人们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能力起到直接的提升作用,如果人们想要在工作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话,那么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才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4.培训环境的改善

培训环境的改善主要是教育培训方法与技术在培训的硬件基础上的反应,只有具有了完善的硬件设施,创新后的教育培训方法与技术才能够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比如说要实现培训模式的创新,就需要具有多媒体设备、网络计算机室、视频会议室等完善的硬件设施,如果要让师资队伍实现创新,也需要有相应的高科技培训设施作为支持。

三、教育培训方法与技术的创新探索中的实践应用

目前教育培训方法与技术的创新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新技术的应用与多种培训技术融合的实践成果,让教育培训不再是单一的培训工作,更与多媒体产业、网络信息产业等多产业相结合,将多种培训技术相综合。如今的教育培训方法与技术的创新有了非常巨大的实践应用成果。

1.新技术的创新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技术在教育培训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比较常见的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云计算技术等等。比如说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将现实虚拟化,可以让受培训者亲身感受到现实中发生相应事件的效果。特别是对于一些高危险职业来说,进行现实的虚拟化培训,所起到的效果非常明显。

2.多种技术融合的创新应用

现代教育培训方法与技术的创新,不仅体现在新技术的应用上面,更体现在多种培训技术的融合上面。比如说将传统的集中授课与网络信息技术相融合,在实现了受培训者获取知识的目的的同时,也让教学变得更加有趣,教学形式更加灵活多变。

四、结束语

在当今的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影响下,教育培训方法与技术的创新非常重要,是当今有效提高人们工作水平的必要手段。而随着教育培训行业的不断发展,培训方法与技术必将继续面临着新的挑战,不断对培训的方法与技术进行创新探索,是教育培训行业工作者长期探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青华.试论电力教育培训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城市建设,2013,(5)

[2]穆虹、高福辉、郭英杰.浅析教育培训方法与技术的创新[J].继续教育,2012,(6):32-35

技术创新的方法第6篇

[关键词] 技术创新能力 权重 函数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便于组织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实施的企业的一系列综合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的整体功能;(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能力;(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与企业创新战略密切相关的。

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定性分析比较容易,但进行定量分析则比较困难。目前有不少的研究者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进行过深刻的研究。但是可操作性都不是太强。要想构建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操作简便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的确是困难的。我们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由人员能力、信息能力、设备能力和组织能力四个要素构成。在每个构成要素中又有若干个具体的指标,每个构成要素和具体指标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中都有一定的重要程度。以Ni表示第i个构成要素的能力指数,ri表示第i个构成要素的重要程度,zij表示第i个构成要素中的第j个评价指标,rij表示指标zij的重要程度。则可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和评价指标列表如上。

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

在上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和评价指标中,各构成要素的评价指数可以用(1)求出:

(i=1、2、3、4) (1)

其中:Ni―第i种构成要素的能力指数。

Zij―第i中要素中,第j种指标的评定值。

rij―第i中要素中,第j种指标的权重。且满足

(i=1、2、3、4) (2)

从而得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数的计算方法:

(3)

其中N―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数。

NI―同上

ri―第 i种要素的权重。且满足:

(4)

在计算构成要素的评价指数和企业创新能力指数时,必须给rij、ri、zij赋值才能进行。rij和ri可以用专家评分法来确定,专家可由同行业中多年从事技术研究和开发及技术管理人员组成,同时还可以吸收个别从事市场调查及研究的人员。

Zij的值可以用比较评分法来确定。在确定某一zij值时,把国内同行业(或国际同行业)最好企业的指标值定为100,最差企业的指标值定为0,则有:Zij [0,100]。比如,行业科技带头人的比例,若本企业为10%,最好企业为15%,最差企业为0%。则本企业这一指标的评定值为66.7。对难以定量的指标,如企业文化和凝聚力,可以用专家评分法来确定。

由公式(1)和公式(3)确定的要素能力指数和技术创新能力指数用的是加权法。在技术创新能力的四个构成要素中,既使某项要素的评定值为零,技术创新能力的计算结果也不可能为零,事实上,在技术创新能力的四个构成要素中,缺少任何一个要素,技术创新要进行下去,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公式(1)和公式(3)是有缺陷的。

我们可以用另一个函数式来计算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公式为:

N=aN1a1N2a2N3a3N4a4(5)

其中:ai―第i种构成要素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关联程度,且ai>0

Ni―同前

N―同前

a―是企业外部因素的影响量,在此可把它作为常量。

从公式(5)可以看出,技术创新能的四个构成要素是同时起作用的,缺一不可。因此,Ni(i=1,2,3,4)必须是非零值,ai(i=1,2,3,4)必须满足0<ai<1. 对公式(5)全微分则:

即:(6)

公式(6)表明,技术创新能力的增长率是以ai为权重,各个构成要素按比例增长的和。如果四个构成要素的增长比例相同,即则:

(7)

由(7)可知,当a1+a2+a3+a4=1时,技术创新能力和各个构成要素是同比例增长的,当企业的外部环境为变量时,即: a1+a2+a3+a4<1时,则技术创新能力增长速要低于构成要素的增长速,从而可知,总体技术创新能力的增长是有“滞后”效应的。

在公式(5)中,Ni的值可由公式(1)求出,ai的值可以用专家意见法来确定,且满足。

显然用公式(3)和公式(5)确定的技术创新能力指的值域是不同,在公式(3)中N∈[0,100],在公式(5)中N∈(0,100)。N值越大,则技术创新能力就越强。

三、结束语

自从熊皮特1912年提出创新概念以来,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和观点,就宏观方面的研究,理论比较成熟;就微观方面,企业的多样性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式、能力也各不相同。本文的研究难免会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在中国大陆地区,企业的技术水平普遍落后于发达国家,技术创新和改造任重道远,因此,对企业技术的创新研究仍将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英)约翰.齐曼:技术创新进化论.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技术创新的方法第7篇

摘 要 每一个新的篮球进攻技术的出现,都会带动进攻战术及防守技、战术的进步,而攻防技、战术之间的矛盾,是现代篮球运动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新的进攻技术都具有实效和观赏的双重属性,这种属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观众的存在不仅是篮球运动本身的一部分,而且是篮球运动发展的外在动力。

关键词 篮球 进攻技术 创新 原则 方法

一、篮球进攻技术创新的概念

篮球运动诞生百余年来,随着规则的不断修订、技战术的不断创新、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从最初的一个十分简单的游戏发展成为今天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运动项目之一,应归功于篮球进攻技术的创新。

篮球进攻技术的创新是指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结合自身的身体条件和技术特点,对原有的进攻技术的机理、结构、功能、方法及应用进行合理的改进或改变,以期达到更好的实战效果和更高的观赏价值。

二、篮球进攻技术创新的原则

(一)领先性原则

每一个进攻新技术的产生,都是领先设计和领先实践的,新的进攻和技术设计,应首先考虑其在结构、方法等方面有别于其他技术动作,而功能则优于或至少等同于同类进攻技术。这样,进攻技术的多样性,在实践中给防守的一方带来更多的困难。例如被称为“天勾”的贾巴尔,首先设计并在实践中运用了篮下勾手投篮技术,极大的丰富了篮下进攻的内容,提高了中锋的攻击能力。在以强对抗为主体的篮下攻防中,勾手投篮技术已成为不可缺少的杀手锏。

(二)实效性原则

一个创新的进攻技术价值主要是体现在是否具有实际效果,也就是该技术在比赛中能否达到理想的攻击目的,具有较强的攻击能力的主动应变的技术动作就是创新技术。乔丹经典的突破篮下换手投篮,就是这种复杂多变的创新技术,既具有很好的实战效果,又具有极强的观赏价值。

(三)观赏性原则

篮球运动发展到现在,尤其是职业篮球运动的发展,可以说,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来看比赛,而随着观众对篮球运动技、战术认知能力的提高,假如没有难度大、动作新奇的进攻技术不断出现,篮球运动将失去独特的魅力,也就会失去观众。

三、篮球进攻技术创新的规律

(一)螺旋上升规律

进攻和防守是贯穿于篮球运动始终的一对矛盾。正因为这一对矛盾的相互作用,才有篮球运动的存在和发展,进攻技术的创新发展,势必会促进防守技战术水平的提高。反过来防守技、战术水平进步,又对进攻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交互作用,互相矛盾的过程,在客观上起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效果。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实质上是篮球运动在新的水平线上的一次次突破,最终的结果才使篮球运动水平呈螺旋上升,不断提高的趋势。

(二)优存劣汰原则

新出现的进攻技术,并不是都能够在实战中运用或得到发展,只有符合创新技术的基本原则,尤其是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或观赏价值的动作才被保存下来,并得以发展。与此相反,有些创新的进攻技术,没有被球员和观众接收,则被无情的淘汰掉。

四、篮球技术创新的方法

篮球进攻技术创新的方法归纳起来有单个技术创新法、重组技术创新法和非常规技术创新法几种。

(一)单个技术创新法

在不违背进攻技术的一般规律和技术创新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将某一个进攻技术的结构、机理、方法加以改进,使之成为更具攻击力的技术,这种改进即是单个技术创新法。这种创新首先由教练员或运动员进行合理的设计,然后进行针对性的练习,最后运用于比赛中。

(二)重组创新法

根据创新目的,将一定数量的成熟技术或部分结构进行合理的重新组合,就是重组创新法。

事实上,在比赛中所有的进攻技术的运用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别的进攻技术组合或组合使用,但我们不能将所有组合使用的技术都称为重组创新技术。重组创新技术与常规组合技术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一,重组创新技术是一种不同寻常的组合技术,体现在难度大,不是每个队员都能完成的,在此前也无人做过。其二,具有明显优于一般组合技术的实战效果,给观众的感觉是自然流畅又出其不意。曾经是NBA国王队后卫的贾森•威廉姆斯的假背传结合真突破就是一个很有新意的重组创新技术。

(三)非常规技术运用创新法

此方法是指在实践中所出现的不符合现有技术动作规范要求,而客观上又具有理想的攻击效果和观赏价值的进攻技术。

随着篮球运动攻、防技术的提高,这种非常规动作的出现是个别高水平运动员对临场突发事件做出的灵活应变的结果,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攻击效果。这种技术一方面因其违背常理而出人意料,给观众一种赏心悦目,耳目一新的感觉,另一方面因具有理想的效果而备受队员青睐。因此,这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充满激情的高难度表演。

五、小结

综上所述,篮球进攻技术的创新,增加了进攻队员的攻击手段,提高了进攻能力,进攻能力的提高,又导致防守、战术的进步,而攻防矛盾的相互作用,是篮球运动发展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由于创新的进攻技术往往具有实战效果和观赏价值的双重属性,一些高、难、新的进攻技术的出现,大大的刺激了球迷们的观赏欲望,为职业篮球营造了良好的市场,这种市场正是推动篮球运动向前发展的外在动力。

所以,我们必须借鉴NBA的一些经验,成立创新技术的理论体系,有目的的设计创新技术,大胆推出新人、新技术,有力地推动篮球运动健康、快速地向前发展。

基金项目:湖北师范学院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7F06。

参考文献:

[1] 于振峰.论现代篮球对抗技术的训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4).

[2] 卢亮球.现代篮球运动攻防技、战术及训练发展新特点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