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合集7篇)

时间:2023-11-02 10:17:57
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

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第1篇

摘要:教育制度改革热潮在我国掀起之后,引起了教育观念及教育模式的改变,我国各大院校的语文教育工作也越来越被重视,语文教学在随后几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在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应该看到,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实现对接不仅是提高语文教育水平的发展需求,也是适应新时期,新文化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语文教育 汉语言文学 对接性 实践能力 多媒体技术

汉语言文学应该说,它本身就属于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但是,我国的教育制度,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并没有重点把握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反而更多的是为考试而学习而不是为文学而学习。加上我国语文教育的师资水平整体来说还没有满足新时代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要求,因此,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应该实现更多方面的共通和交流,应实现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性教育,这样才能够重建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高素质和高质量,也才能更好地弘扬我国的汉语言文学精髓。现代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其实不会存在什么不良的冲突,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比如在语文知识的运用上,教学方式或者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的运用上,都要进行对接性思考,这样才能够把汉语言文学的一些信息反馈到语文课堂教育中去。另外,我们应该抱着开放的心态来看待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对接,特别是现在教学理念越来越宽容,开放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来正确理解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问题。

一、关于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对接,在实践能力方面的思考。

不管是语文教育还是汉语言文学教育,其根本目的都是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二者都能够对学生的精神面貌或者认识观念等产生一定的影响,都能够丰富人的见识,并重塑自我。汉语言文学和语文教育要实现很好的对接,要能够形成结合性发展模式,首先要实现二者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对接。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应该寻找他们的共通点,虽然语文和汉语言文学在本质上有区别,但是语言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包含汉语言文学教育这个模块的,因此,二者在教学内容或者一些理论指导上其实是有相通之处的,在实践方面,应该抓住这些共通的东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要积极地探索提高实践能力的方法,挖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对汉语言文学中,诗词歌赋的品读和学习也是要重视的,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索和运用方面。而在语文教育中,也要把握汉语言文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方向,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创作诗词歌赋的能力进行培养。比如开设一些实践性课程就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实践课程相对语文教育来说是比较少的,因此,应该加大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课堂的创设和开展。汉语言文学实践课堂的开展形式可以参考语文教育的实践课程,比如通过开展一些汉语言文学实践讲座,或者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知识的社会调查等,参考语文教育的一些有效的实践方法,更好地实现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另外,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二者要明确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这样,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才能满足对接要求。

二、实现多媒体技术或者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对接。

在科技时代,语文课堂教学一般都会运用到计算机信息技术或者是多媒体教程,远程教育也被广泛地运用到语文教育中,各种各样的新型教学形式,教学活动被广泛地开展起来。实现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对接其实就是强调语文教育应该更多地利用这些渠道从汉语言文学中收集更多的教学素材,或者更多地借助多媒体或者网络等渠道从汉语言文学中汲取更多的语文教学内容,汉语言文学作品库就像一个巨大的图书馆,可以满足语文教学的许多素材收集及发展。另外,现在我国很多中小学或者是大学的语文教育已经基本能够实现多媒体教学,特别是高等院校,在汉语言文学多媒体教学方面,发展的比较完善。但是由于汉语言文学教育涉及到较多的专业性知识,所以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涉及到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内容相对较少,高等教育阶段才会开展这方面的专业课程,这样就导致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断层,即初中等教育阶段断层,而高等教育阶段突然拔高,因此,汉语言文学教育有必要更多地融入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去。在多媒体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就为将汉语言文学教育融入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事实上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因此可以探索更多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汉语言文学的知识更多地带入到语文课堂中去,在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之间,实现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对接,通过多媒体技术架起二者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

三、更多地实现人文关怀方面的对接。

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性思考,不仅仅体现在二者关系的对接,还应该考虑语文,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课堂,与教师或者学生之间的对接。这种对接主要体现在对人文关怀方面的对接。人文关怀一直是现代教育关注的重点,特别是在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这两个方面,人文关怀更应该被重视。不管是语文还是汉语言文学,他们都是属于文学化的东西,文学要融入学生的生活或者走进他们的心灵,就需要教师在进行语文或者汉语言文学教育时,更多地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语文和汉语言文学可以说,都充满一定的情感意识或者二者都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和丰富人的情感,但是,实现这些功能,不管是汉语言文学教育还是语文教育,都需要增加教师教学中的人文关怀,这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关怀,或者是采用有效的方法来增加教学情趣,活跃课堂氛围等方面,建立学生和课堂的互动,促进学生和老师的交流,沟通。

总的来说,人文关怀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品格,另外,人文关怀对促进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发展来说,也是很有利的。

参考文献:

[1]蒋黎欣.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对接性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

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第2篇

论文摘 要:作为抽象的时间,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家们研究表明隐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最有效手法。隐喻的使用说明了其在人类语言中的普遍性和各民族认知的共性;同时,隐喻概念也很受到民族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也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

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是指将熟悉的、具体的、有形的语义域概念映现或投射于抽象的无形的概念。它不仅是一种语言中的修辞手段,它实际上表达了两个不相似或不同领域的概念之间的相互影响,它存在于人的广泛的认知系统里。Lakoff和Johnson(1980,1999)强调指出人们头脑中的概念系统的大部分都是由隐喻性的关系构成的。时间概念隐喻是用隐喻的方法来表达时间的。由于时间具有着很强的抽象性,所以人们在认识、表述时间时就得用一些熟悉的、具体的、有形的概念来代替表达,即借助于另一个语义范畴里的某个相关概念、表述来表达时间,如“时间就是金钱”、“时光飞转”等。当然如若文化不同,那么对于时间的概念隐喻也就不同了;即使时间概念隐喻相同,和这些概念隐喻相对应的语言表达也有差异。英汉文化中均有“时间是实体”、“时间是空间”的概念隐喻,但相对应的语言表达却不全都相同。Lakoff和Johnson的研究表明,“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情或经验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情和经验。”隐喻最基本的功能是表达不可表达的事物和思想。Lakoff在《人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列举的隐喻大致分为三类: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和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其结构的基本形式为“A是B”:A是被描写的对象,即目标;B是用来描写对象的项,即喻源。概念隐喻是将喻源域的结构框架投射到目标域上,投射实现的依据是意象图式。

一、英汉语中时间概念隐喻的相似性

由于人类在概念形成上具有相似性,很多语言都有着类似的隐喻表达,英汉有很多时间隐喻同时为两种文化都共有的,即反映出相同的认知方式。(汪少华,2006)时间概念隐喻有三大类:时间是金钱(Time is money)、时间是实体(Time is entity)、时间是空间(Time is space)的隐喻概念。

(一)时间是金钱——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

结构隐喻是指用一种概念的结构构建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用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词语来谈论另一概念。通常是用喻源域中具体的或比较熟悉的概念去类比目标域中抽象的或比较陌生的概念。两个概念表现的客观事物不同,不过认知结构不变,各自的构成成分存在不变的对应关系。把时间比做金钱或有价的东西,也是一种常见的结构隐喻。劳动是人们创造价值的一种方式,把劳动的时间作为衡量价值的标准,时间也就变成了具有价值的东西,特别是商品经济以后,时间和金钱的就有着更紧密关系了。例1:时间是金钱(Time is money);例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例3:时间宝贵、节省时间、计划好时间、浪费时间、花时间、用光时间。在英语中如例1以及汉语中如例2,时间都直接被比做金钱,另外两种语言更是把金钱和时间看成一样的,通过“金钱”这个喻源概念来构造“时间”这个目标概念。谈论money的所有词语都可以用于谈论time,时间被当作金钱一样宝贵的东西。时间和金钱一样,也可以花、浪费、节省和计划。

英:How did you spend your time these days?

汉:他花了两天才完成作业。

两种语言都把时间比成金钱,这就又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人类思维的共性。即英语和汉语中时间是金钱的相似的隐喻概念并不是偶然出现的。

(二)时间是实体——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

人们最初的生存是物质性的,人类对物体的经验为我们将抽象的概念表达,理解为“实体”提供了物质基础,由此派生出另一类隐喻——实体隐喻(束定方,2000)。在这类隐喻概念中,人们将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因而可以对其进行谈论、量化,识别其特征及原因等。就如同人类空间方位的基本经验导致了方向性隐喻一样,有关物体为各种不同的本体隐喻提供了参考。时间也是这样,如“时间给他开了个玩笑”,这句话将时间隐喻为人;“时间好像静止了”,此句将时间看作一个运动的实体。这种隐喻在语言中很多,以至于我们都意识不到它们是隐喻。实体隐喻最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是容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人是独立于周围世界以外的实体,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容器,有身体分界面、里外等。人们将这种概念投射于人体以外的其他物体,如房子、丛林、田野、地区,甚至将一些无形的、抽象的事件、行为、活动、状态也看作一个容器。尽管时间看不见、摸不着,无始无终,无边无涯,人们却都将时间设想成有边界的实体,我们可以看到某一相对的时间有边界,可以丈量。如半夜里、三小时之外、今天之外、一个星期内(中)、一年内。

1、半夜里,寺院里钟声不断。

2、两年时间里,学校一直在为新一轮的本科评估做准备。

3、The world exists in space and time.

4、He ran the mile in record time.

(三)时间是空间——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

方位隐喻是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隐喻概念。空间防卫来源于人们与大自然的相互作用,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上-下、前-后、深-浅、中心-边缘等。方位概念是人们较早产生的、可以直接理解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人们将其他抽象的概念,如情绪、身体状况、数量、社会地位等投射于这些具体的方位概念上,形成了用表示方位的词语表达抽象的语言,用在时间的表达,如:

1、昨天下午,在天安门广场有一场公益演出。

2、两天后,我收到了广西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3、Time is up.

4、Michal Jackson were a bit before my time.

正如Gluckberg ,Keysar&McGlone所说:“人类语言的一个普遍特性,甚至说,人类思维的一个普遍特性,是系统地使用空间概念和词汇来喻指时间概念。”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我们都找到了以上这样的实例,在生活中还有更多这样的表达。

二、英汉语中时间概念隐喻的差异性

时间隐喻是指将非时间概念结构投射到时间概念结构上的隐喻。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人类也不具有能感知时间的器官,所以时间必须靠其他具体的概念来表述,要借事物、运动、方位等观念以隐喻的方式来理解,这是时间隐喻形成的生理基础。理解时间的来源不同,时间隐喻方式不同。英汉文化在这方面有相似性,就像上文提到的三种隐喻模式。同时,虽然隐喻模式相似,但由于文化环境、价值观念以及经历等方面的差异性,又导致许多不同的时间隐喻表达,如汉语里常把时间喻作“箭”,有“光阴似箭”之说,而英语则把时间比做“鸟”,有“How time flies”、“the bird of time”的说法。再如东方人根据对自然周期云状的观察,如昼夜更替、月份和季节的周期轮换,人的生老病死和农业生长周期、劳作更迭,归纳出时间自身复归的观念(时间是不停运动的圆),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人的活动和思维方式、民族性格及交际行为(方略、方式、风格)。而西方的传统文化则认为时间有起点,它或者在创造万物的上帝那儿,或从创世纪开始,它也必有终端这样,时间就是一条直线,单向地持续运动:时间在前进,流逝,飞行……“岁月飞快地消逝”;“我的生命行程”;“岁月刚刚结束它的进程”。这种时间观念显然与东方文化时间观念相去甚远,这种时间观念自然塑造了与其相适应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民族性格和交际行为(贾玉新,1997)。

三、结束语

以上例证从一定程度上证明,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现象,它是由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及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汉语和英语中有关于时间的相似表达说明隐喻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是有其普遍性的。区别是不同民族的认知活动是基于其文化和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对隐喻的理解又得借助于它自身的文化背景来理解。

参考文献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庄恩平.东西方文化差异与对外交流[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5、Johnson M.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 Imagination and Reason[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7.

6、Lakofff &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第3篇

关键词:英汉 时间 认知 隐喻 文化

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是指将熟悉的、具体的、有形的语义域概念映现或投射于抽象的无形的概念。它不仅是一种语言中的修辞手段,它实际上表达了两个不相似或不同领域的概念之间的相互影响,它存在于人的广泛的认知系统里。lakoff和johnson(1980,1999)强调指出人们头脑中的概念系统的大部分都是由隐喻性的关系构成的。时间概念隐喻是用隐喻的方法来表达时间的。由于时间具有着很强的抽象性,所以人们在认识、表述时间时就得用一些熟悉的、具体的、有形的概念来代替表达,即借助于另一个语义范畴里的某个相关概念、表述来表达时间,如“时间就是金钱”、“时光飞转”等。当然如若文化不同,那么对于时间的概念隐喻也就不同了;即使时间概念隐喻相同,和这些概念隐喻相对应的语言表达也有差异。英汉文化中均有“时间是实体”、“时间是空间”的概念隐喻,但相对应的语言表达却不全都相同。lakoff和johnson的研究表明,“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情或经验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情和经验。”隐喻最基本的功能是表达不可表达的事物和思想。lakoff在《人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列举的隐喻大致分为三类: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和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其结构的基本形式为“a是b”:a是被描写的对象,即目标;b是用来描写对象的项,即喻源。概念隐喻是将喻源域的结构框架投射到目标域上,投射实现的依据是意象图式。

一、英汉语中时间概念隐喻的相似性

由于人类在概念形成上具有相似性,很多语言都有着类似的隐喻表达,英汉有很多时间隐喻同时为两种文化都共有的,即反映出相同的认知方式。(汪少华,2006)时间概念隐喻有三大类:时间是金钱(time is money)、时间是实体(time is entity)、时间是空间(time is space)的隐喻概念。

(一)时间是金钱——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

结构隐喻是指用一种概念的结构构建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用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词语来谈论另一概念。通常是用喻源域中具体的或比较熟悉的概念去类比目标域中抽象的或比较陌生的概念。两个概念表现的客观事物不同,不过认知结构不变,各自的构成成分存在不变的对应关系。把时间比做金钱或有价的东西,也是一种常见的结构隐喻。劳动是人们创造价值的一种方式,把劳动的时间作为衡量价值的标准,时间也就变成了具有价值的东西,特别是商品经济以后,时间和金钱的就有着更紧密关系了。例1:时间是金钱(time is money);例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例3:时间宝贵、节省时间、计划好时间、浪费时间、花时间、用光时间。在英语中如例1以及汉语中如例2,时间都直接被比做金钱,另外两种语言更是把金钱和时间看成一样的,通过“金钱”这个喻源概念来构造“时间”这个目标概念。谈论money的所有词语都可以用于谈论time,时间被当作金钱一样宝贵的东西。时间和金钱一样,也可以花、浪费、节省和计划。

英:how did you spend your time these days?

汉:他花了两天才完成作业。

两种语言都把时间比成金钱,这就又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人类思维的共性。即英语和汉语中时间是金钱的相似的隐喻概念并不是偶然出现的。

(二)时间是实体——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

人们最初的生存是物质性的,人类对物体的经验为我们将抽象的概念表达,理解为“实体”提供了物质基础,由此派生出另一类隐喻——实体隐喻(束定方,2000)。在这类隐喻概念中,人们将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因而可以对其进行谈论、量化,识别其特征及原因等。就如同人类空间方位

的基本经验导致了方向喻一样,有关物体为各种不同的本体隐喻提供了参考。时间也是这样,如“时间给他开了个玩笑”,这句话将时间隐喻为人;“时间好像静止了”,此句将时间看作一个运动的实体。这种隐喻在语言中很多,以至于我们都意识不到它们是隐喻。实体隐喻最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是容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人是独立于周围世界以外的实体,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容器,有身体分界面、里外等。人们将这种概念投射于人体以外的其他物体,如房子、丛林、田野、地区,甚至将一些无形的、抽象的事件、行为、活动、状态也看作一个容器。尽管时间看不见、摸不着,无始无终,无边无涯,人们却都将时间设想成有边界的实体,我们可以看到某一相对的时间有边界,可以丈量。如半夜里、三小时之外、今天之外、一个星期内(中)、一年内。

1、半夜里,寺院里钟声不断。

2、两年时间里,学校一直在为新一轮的本科评估做准备。

3、the world exists in space and time.

4、he ran the mile in record time.

(三)时间是空间——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

方位隐喻是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隐喻概念。空间防卫来源于人们与大自然的相互作用,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上-下、前-后、深-浅、中心-边缘等。方位概念是人们较早产生的、可以直接理解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人们将其他抽象的概念,如情绪、身体状况、数量、社会地位等投射于这些具体的方位概念上,形成了用表示方位的词语表达抽象的语言,用在时间的表达,如:

1、昨天下午,在天安门广场有一场公益演出。

2、两天后,我收到了广西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3、time is up.

4、michal jackson were a bit before my time.

正如gluckberg ,keysar&mcglone所说:“人类语言的一个普遍特性,甚至说,人类思维的一个普遍特性,是系统地使用空间概念和词汇来喻指时间概念。”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我们都找到了以上这样的实例,在生活中还有更多这样的表达。

二、英汉语中时间概念隐喻的差异性

时间隐喻是指将非时间概念结构投射到时间概念结构上的隐喻。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人类也不具有能感知时间的器官,所以时间必须靠其他具体的概念来表述,要借事物、运动、方位等观念以隐喻的方式来理解,这是时间隐喻形成的生理基础。理解时间的来源不同,时间隐喻方式不同。英汉文化在这方面有相似性,就像上文提到的三种隐喻模式。同时,虽然隐喻模式相似,但由于文化环境、价值观念以及经历等方面的差异性,又导致许多不同的时间隐喻表达,如汉语里常把时间喻作“箭”,有“光阴似箭”之说,而英语则把时间比做“鸟”,有“how time flies”、“the bird of time”的说法。再如东方人根据对自然周期云状的观察,如昼夜更替、月份和季节的周期轮换,人的生老病死和农业生长周期、劳作更迭,归纳出时间自身复归的观念(时间是不停运动的圆),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人的活动和思维方式、民族性格及交际行为(方略、方式、风格)。而西方的传统文化则认为时间有起点,它或者在创造万物的上帝那儿,或从创世纪开始,它也必有终端这样,时间就是一条直线,单向地持续运动:时间在前进,流逝,飞行……“岁月飞快地消逝”;“我的生命行程”;“岁月刚刚结束它的进程”。这种时间观念显然与东方文化时间观念相去甚远,这种时间观念自然塑造了与其相适应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民族性格和交际行为(贾玉新,1997)。

三、结束语

以上例证从一定程度上证明,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现象,它是由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及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汉语和英语中有关于时间的相似表达说明隐喻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是有其普遍性的。区别是不同民族的认知活动是基于其文化和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对隐喻的理解又得借助于它自身的文化背景来理解。

【参考文献】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庄恩平.东西方文化差异与对外交流[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5、johnson m.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 imagination and reason[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7.

6、lakofff &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7、束定方.隐喻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第4篇

关键词:英汉 时间 认知 隐喻 文化 

  

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是指将熟悉的、具体的、有形的语义域概念映现或投射于抽象的无形的概念。它不仅是一种语言中的修辞手段,它实际上表达了两个不相似或不同领域的概念之间的相互影响,它存在于人的广泛的认知系统里。lakoff和johnson(1980,1999)强调指出人们头脑中的概念系统的大部分都是由隐喻性的关系构成的。时间概念隐喻是用隐喻的方法来表达时间的。由于时间具有着很强的抽象性,所以人们在认识、表述时间时就得用一些熟悉的、具体的、有形的概念来代替表达,即借助于另一个语义范畴里的某个相关概念、表述来表达时间,如“时间就是金钱”、“时光飞转”等。当然如若文化不同,那么对于时间的概念隐喻也就不同了;即使时间概念隐喻相同,和这些概念隐喻相对应的语言表达也有差异。英汉文化中均有“时间是实体”、“时间是空间”的概念隐喻,但相对应的语言表达却不全都相同。lakoff和johnson的研究表明,“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情或经验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情和经验。”隐喻最基本的功能是表达不可表达的事物和思想。lakoff在《人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列举的隐喻大致分为三类: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和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其结构的基本形式为“a是b”:a是被描写的对象,即目标;b是用来描写对象的项,即喻源。概念隐喻是将喻源域的结构框架投射到目标域上,投射实现的依据是意象图式。  

  

一、英汉语中时间概念隐喻的相似性  

  

由于人类在概念形成上具有相似性,很多语言都有着类似的隐喻表达,英汉有很多时间隐喻同时为两种文化都共有的,即反映出相同的认知方式。(汪少华,2006)时间概念隐喻有三大类:时间是金钱(time is money)、时间是实体(time is entity)、时间是空间(time is space)的隐喻概念。  

(一)时间是金钱——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  

结构隐喻是指用一种概念的结构构建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用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词语来谈论另一概念。通常是用喻源域中具体的或比较熟悉的概念去类比目标域中抽象的或比较陌生的概念。两个概念表现的客观事物不同,不过认知结构不变,各自的构成成分存在不变的对应关系。把时间比做金钱或有价的东西,也是一种常见的结构隐喻。劳动是人们创造价值的一种方式,把劳动的时间作为衡量价值的标准,时间也就变成了具有价值的东西,特别是商品经济以后,时间和金钱的就有着更紧密关系了。例1:时间是金钱(time is money);例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例3:时间宝贵、节省时间、计划好时间、浪费时间、花时间、用光时间。在英语中如例1以及汉语中如例2,时间都直接被比做金钱,另外两种语言更是把金钱和时间看成一样的,通过“金钱”这个喻源概念来构造“时间”这个目标概念。谈论money的所有词语都可以用于谈论time,时间被当作金钱一样宝贵的东西。时间和金钱一样,也可以花、浪费、节省和计划。  

英:how did you spend your time these days?  

汉:他花了两天才完成作业。  

两种语言都把时间比成金钱,这就又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人类思维的共性。即英语和汉语中时间是金钱的相似的隐喻概念并不是偶然出现的。  

(二)时间是实体——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  

人们最初的生存是物质性的,人类对物体的经验为我们将抽象的概念表达,理解为“实体”提供了物质基础,由此派生出另一类隐喻——实体隐喻(束定方,2000)。在这类隐喻概念中,人们将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因而可以对其进行谈论、量化,识别其特征及原因等。就如同人类空间方位

的基本经验导致了方向性隐喻一样,有关物体为各种不同的本体隐喻提供了参考。时间也是这样,如“时间给他开了个玩笑”,这句话将时间隐喻为人;“时间好像静止了”,此句将时间看作一个运动的实体。这种隐喻在语言中很多,以至于我们都意识不到它们是隐喻。实体隐喻最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是容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人是独立于周围世界以外的实体,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容器,有身体分界面、里外等。人们将这种概念投射于人体以外的其他物体,如房子、丛林、田野、地区,甚至将一些无形的、抽象的事件、行为、活动、状态也看作一个容器。尽管时间看不见、摸不着,无始无终,无边无涯,人们却都将时间设想成有边界的实体,我们可以看到某一相对的时间有边界,可以丈量。如半夜里、三小时之外、今天之外、一个星期内(中)、一年内。 

1、半夜里,寺院里钟声不断。  

2、两年时间里,学校一直在为新一轮的本科评估做准备。  

3、the world exists in space and time.  

4、he ran the mile in record time.  

(三)时间是空间——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  

方位隐喻是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隐喻概念。空间防卫来源于人们与大自然的相互作用,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上-下、前-后、深-浅、中心-边缘等。方位概念是人们较早产生的、可以直接理解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人们将其他抽象的概念,如情绪、身体状况、数量、社会地位等投射于这些具体的方位概念上,形成了用表示方位的词语表达抽象的语言,用在时间的表达,如: 

1、昨天下午,在天安门广场有一场公益演出。  

2、两天后,我收到了广西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3、time is up.  

4、michal jackson were a bit before my time.  

正如gluckberg ,keysar&mcglone所说:“人类语言的一个普遍特性,甚至说,人类思维的一个普遍特性,是系统地使用空间概念和词汇来喻指时间概念。”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我们都找到了以上这样的实例,在生活中还有更多这样的表达。  

  

二、英汉语中时间概念隐喻的差异性  

  

时间隐喻是指将非时间概念结构投射到时间概念结构上的隐喻。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人类也不具有能感知时间的器官,所以时间必须靠其他具体的概念来表述,要借事物、运动、方位等观念以隐喻的方式来理解,这是时间隐喻形成的生理基础。理解时间的来源不同,时间隐喻方式不同。英汉文化在这方面有相似性,就像上文提到的三种隐喻模式。同时,虽然隐喻模式相似,但由于文化环境、价值观念以及经历等方面的差异性,又导致许多不同的时间隐喻表达,如汉语里常把时间喻作“箭”,有“光阴似箭”之说,而英语则把时间比做“鸟”,有“how time flies”、“the bird of time”的说法。再如东方人根据对自然周期云状的观察,如昼夜更替、月份和季节的周期轮换,人的生老病死和农业生长周期、劳作更迭,归纳出时间自身复归的观念(时间是不停运动的圆),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人的活动和思维方式、民族性格及交际行为(方略、方式、风格)。而西方的传统文化则认为时间有起点,它或者在创造万物的上帝那儿,或从创世纪开始,它也必有终端这样,时间就是一条直线,单向地持续运动:时间在前进,流逝,飞行……“岁月飞快地消逝”;“我的生命行程”;“岁月刚刚结束它的进程”。这种时间观念显然与东方文化时间观念相去甚远,这种时间观念自然塑造了与其相适应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民族性格和交际行为(贾玉新,1997)。  

  

三、结束语  

  

以上例证从一定程度上证明,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现象,它是由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及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汉语和英语中有关于时间的相似表达说明隐喻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是有其普遍性的。区别是不同民族的认知活动是基于其文化和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对隐喻的理解又得借助于它自身的文化背景来理解。  

  

【参考文献】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庄恩平.东西方文化差异与对外交流[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5、johnson m.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 imagination and reason[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7.  

6、lakofff &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第5篇

关键词:英汉 时间 认知 隐喻 文化 

  

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是指将熟悉的、具体的、有形的语义域概念映现或投射于抽象的无形的概念。它不仅是一种语言中的修辞手段,它实际上表达了两个不相似或不同领域的概念之间的相互影响,它存在于人的广泛的认知系统里。Lakoff和Johnson(1980,1999)强调指出人们头脑中的概念系统的大部分都是由隐喻性的关系构成的。时间概念隐喻是用隐喻的方法来表达时间的。由于时间具有着很强的抽象性,所以人们在认识、表述时间时就得用一些熟悉的、具体的、有形的概念来代替表达,即借助于另一个语义范畴里的某个相关概念、表述来表达时间,如“时间就是金钱”、“时光飞转”等。当然如若文化不同,那么对于时间的概念隐喻也就不同了;即使时间概念隐喻相同,和这些概念隐喻相对应的语言表达也有差异。英汉文化中均有“时间是实体”、“时间是空间”的概念隐喻,但相对应的语言表达却不全都相同。Lakoff和Johnson的研究表明,“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情或经验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情和经验。”隐喻最基本的功能是表达不可表达的事物和思想。Lakoff在《人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列举的隐喻大致分为三类: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和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其结构的基本形式为“A是B”:A是被描写的对象,即目标;B是用来描写对象的项,即喻源。概念隐喻是将喻源域的结构框架投射到目标域上,投射实现的依据是意象图式。  

  

一、英汉语中时间概念隐喻的相似性  

  

由于人类在概念形成上具有相似性,很多语言都有着类似的隐喻表达,英汉有很多时间隐喻同时为两种文化都共有的,即反映出相同的认知方式。(汪少华,2006)时间概念隐喻有三大类:时间是金钱(Time is money)、时间是实体(Time is entity)、时间是空间(Time is space)的隐喻概念。  

(一)时间是金钱——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  

结构隐喻是指用一种概念的结构构建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用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词语来谈论另一概念。通常是用喻源域中具体的或比较熟悉的概念去类比目标域中抽象的或比较陌生的概念。两个概念表现的客观事物不同,不过认知结构不变,各自的构成成分存在不变的对应关系。把时间比做金钱或有价的东西,也是一种常见的结构隐喻。劳动是人们创造价值的一种方式,把劳动的时间作为衡量价值的标准,时间也就变成了具有价值的东西,特别是商品经济以后,时间和金钱的就有着更紧密关系了。例1:时间是金钱(Time is money);例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例3:时间宝贵、节省时间、计划好时间、浪费时间、花时间、用光时间。在英语中如例1以及汉语中如例2,时间都直接被比做金钱,另外两种语言更是把金钱和时间看成一样的,通过“金钱”这个喻源概念来构造“时间”这个目标概念。谈论money的所有词语都可以用于谈论time,时间被当作金钱一样宝贵的东西。时间和金钱一样,也可以花、浪费、节省和计划。  

英:How did you spend your time these days?  

汉:他花了两天才完成作业。  

两种语言都把时间比成金钱,这就又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人类思维的共性。即英语和汉语中时间是金钱的相似的隐喻概念并不是偶然出现的。  

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第6篇

汉语言文学是研究中国语言的词语、句法,赏析古今诗歌、散文、小说等众多的文学作品,熟悉有关编辑出版的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培养目标: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汉字学、汉语史、中外语言学史、语言文字信息处理、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献学、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民间文学、比较文学、写作、文艺心理学、中国文学批评史、语文教学论等。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第7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语言;意境解析

我国拥有五千年绚烂的历史文化,在这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中,语言文化一直是其中的精髓,从甲骨文到文言文,从文言文到白话文,我国的语言文化一直在发展,在国际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依靠语言,因此,对语言的运用和意境的揣摩十分重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汉语言文学的语言应用,并阐述了汉语言文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以促进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和传承。

一、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意境解析及语言的应用

(一)人际交往

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的讲人际关系的社会,在社会关系中,交往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能力。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然而,我国现代社会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培养,主要采用应试化教育的方式,重视学习书本上的语言知识,忽视了语言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不利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增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力度,注重锻炼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水平,既有利于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又丰富了学生的见识。

(二)阅读理解

在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学习中,理解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文学的理解能力取决于人们对语言的掌握程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并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研究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汉语言文学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并不只是理解文学内容,需要更深层次地理解文学文字,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对于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并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写作

应用汉语言文学进行写作,是一种静态的文学语言应用,应用汉语言文学进行写作的能力并不只是表现在人们的口头上,而是体现在文章中的文字所表达的情感上,培养学生这样的能力,对学生在现代社会的发展非常重要。在工作中,可以提高学生工作经验的总结能力和工作管理中的沟通能力,在学习中也可以很准确地了解所学的知识,取得更好的成绩。[1]

二、汉语言文学中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学习意识

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幅度地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然而,经济的飞速发展却给我国人文文化的发展带来了阻碍。由于社会上的一些人只重经济利益不重文化修养,造成“重钱轻文”的不良社会风气。人们将时间和精力放在了生活、经济利益方面,对于自身的文化修养过于漠视,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与传承,人们对汉语言文学失去学习的兴趣,将不利于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二)对汉语言文学缺乏了解

在现代社会,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很多人只注重汉语言文学给自己带来的经济利益,却并不注重汉语言文学的应用和研究。另外,汉语言文学的应用研究非常枯燥乏味,在当今社会的浮躁风气中,很难会有人沉下心来研究汉语言文学的应用,从而使得汉语言文学没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与发展。[2]

三、汉语言应用和意境分析能力的提高途径

(一)培养人们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意识

要提高人们对汉语言文学应用和意境解析的能力,必须要培养人们对汉语言文学的语言学习意识,通过开展汉语言文学辅导班,举办汉语言文学作品大赛,举办汉语言文学的语言交流活动,开办汉语言文学的语言角等活动,来培养人们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意识,使人们意识到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另外,学校也要加强对学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加强学生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训练,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学语言应用和意境解析能力。除此之外,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的语言写作能力,加深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语言认知,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的语言组织能力。

(二)增加背诵、朗读、阅读量

阅读、背诵、朗读永远是学习语言最好的途径,增加学生汉语言文学的阅读量,通过反复大量地阅读汉语言文学作品,加深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印象。另外,可以通过重复朗读汉语言文学作品,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的语言语感,提高学生汉语言文学的语言运用能力;而背诵可以拓展学生汉语言文学的知识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知识。比如每天的早读课可以用来朗读汉语言文学作品。

四、结语

本文阐述了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并分析了汉语言文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几点建议,期望能促进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邱金.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分析[J].文学教育(中),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