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中哲学方法论(合集7篇)

时间:2023-11-01 10:05:55
高中哲学方法论

高中哲学方法论第1篇

随着我国经济地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增高,人们的越来越喜欢研究一些哲学范畴的内容,特别是现在各个高校的课程中也越来越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教学,学习人数直线上升,因为它具体的指出了实践的重要性,所以作为高校教师就更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进行深入的了解。近些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研究与讨论也进行了许多必要的改革,将以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必要的解决,这对我国未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浅议;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

一、前言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大众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支柱,不断研究与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可以使得大众更加务实,更注重实际,这对中国现在的高校学生是十分必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健康安全发展现已成为重中之重了,本文经通过介绍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分析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现状以及存在地问题,让读者初步了解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基本概况

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一定是不陌生的,因为他是公认的科学的,正确的一个理论,我国一直追求实践出真知,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就是将实践通过更为科学的方式更好的展示出来,有助于我们了解事情的本质。并且现在高校中基本都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作为一种课程进行讲授,并且基本上所有的高校都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方便我们各个高校不断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不断将正确的观念传输给将来的社会建设人才们,因为现在各个高校的学生将来会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相当重要的,并且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与我国是相符的。但是在世界范围内比较,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研究并不能算是世界一流的,有不小的差距。现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一种大热的趋势,并且全国各地高校都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讲授划为重点。不过因为我国现有的某些受限因素,并且我国地域辽阔,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策略也略有不同,现在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发展还有着很多问题,当务之急我们应该尽快的解决现有问题,不断完善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体系,进而为我国的综合发展提供大力的支持。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基本现状

1、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必要性

我国提出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对我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国家在思想觉悟上占得先机,就是在世界的经济大战中占得先机,有利于发展,获取更多的利益。并且现在高校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教学是现在当代学生对其了解的主要来源,所以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得到保障,可以更为妥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提高我国的学生的思想觉悟。但是不能否认的是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已经初具规模了,在高校进行讲授时,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与实际生活做结合,不断提高同学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积极性,令同学们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科学性,以及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方法的重要性。综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不断发展对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是对人们不断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实践变为一种方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符合我国国情,符合现如今形势的一项正确举措,我们必须对这件事情提起相当大的重视,也希望过国家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以及相关的政策支持,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能安全、稳定、快速的发展。

2、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措施

我们已经清楚了不断研究以及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相当重要的,但是就目前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并且现如今的应用还是有很多的问题的,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第一点,就是我国的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人才并不够多,并且高校中熟练掌握的程度不够。虽然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人才有很多,但是能真正融会贯通,真正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与实际结合在一起的教育人才并不多,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使用或发展时并不能快速有效,上课方式比较死板,比较单一,不够新鲜,浪费人力物力,得不偿失。所以我国应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人才的培养,加大投入教育资金,发展潜在的人才,将教学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融会贯通,培养一线的教学人才,增加后备人才的储量。不仅仅可以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在教学中的问题,还可以加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人才更为多样化,毕竟在全球化的今天,现在国家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第二点就是现如今的各个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发展不均衡,像是经济基础较为雄厚以及发展速度比较快的地区,相关科研人员吸收新鲜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相关知识的速度会比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快,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展也会快不少,长久以往下去,地区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不利于中小城镇的发展。解决这个问题也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加强城镇协调发展。第三点就是现在新时期下出现了许多在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工作建设上较为浮夸的问题,工作中有弄虚作假的问题存在,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建设工作是一个需要脚踏实地,能吃苦,付出很多的工作,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工作建设的工作态度。

四、结语

我国也应尽快提出加快提出行之有效的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措施,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利用率,使用率,为我国实践理论科学和谐发展提供服务,进而加快我国经济的更为快速、安全、稳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进一步发展的阻碍。

参考文献:

[1]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对马克思哲学的基础理论和当代意义的反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2-146页。

[2]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96、54页。

高中哲学方法论第2篇

【关键词】高校哲学理论教育现实困境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65-01

一、高校哲学理论教育的内涵

所谓的高校哲学理论教育,就是指高校通过哲学理论教育,从而启发大学生的智慧、培养大学生真善美的道德品质和促使大学生积极探索人生价值。要义主要包括:其一,高校哲学理论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真善美的道德品质。哲学彰显的是美的价值与学问,对大学生进行哲学理论教育对大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价值统一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二,高校哲学理论教育启示大学生积极探索人生价值。中国传统儒学通过“立德、立言、立功”来获得生命的永恒,给大学生提供“应当如何”、“应当追求什么”的价值指引,把大学生带到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不断追求新的人生境界。为此,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如此盛赞哲学:“哲学,人生的导师,至善的良友,罪恶的劲敌,假使没有你,人生又值得什么。

二、高校哲学理论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工具理性的认识导致对哲学理论教育的漠视

马克思·韦伯将合理性分为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所谓工具理性是指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的有用性,从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为人的某种功利的实现服务。工具理性在大学的盛行导致哲学理论教育日渐衰微,其主要表现在:第一,就业前景好,待遇高的课程受到青睐,在大學生中出现了“考证热”。各种新兴行业催生了一大批热门课程,而哲学课程则受到冷遇。第二,导致大学生更加注重知识的运用效率,知识结构严重失衡。在大学生中,一些能让他们安身立命的专业知识受到重视,而把与就业曲高和寡的哲学知识视为边缘知识,这就造成大学生对哲学的漠视。

(二)灌输式教学方法导致难以满足学生需求

灌输式教育也被称做“注入式”教育,是以被认定的客观知识单向输入受教育者的教学方式。它是一种控制的、封闭的、远离生活的教学方式。灌输式教育导致哲学理论教育中大学生的学习障碍,其主要表现在:第一,灌输式教育导致大学生在认知上的障碍。第二,灌输式教育导致大学生在情感方面的障碍。灌输式教育忽视学生的情感,把学生视为形而下的知识的容器,使学生难以在心理倾向上产生学习的欲望和主动向学的积极态度。第三,灌输式教育导致大学生在行为方面的障碍。灌输式教育把知识当成僵化的教条,学生无法用所学的哲学理论指导实际的问题。

三、高校哲学理论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重新认识高校哲学理论教育价值

哲学的价值是无限的。哲学理论教育的价值体现在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上。第一,认识哲学理论教育的个人价值,哲学是从人类长期实践的经验中总结和凝练出来的具有普适价值的知识和智慧。哲学为个人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对实现个人的生存、发展、共享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二,认识哲学的社会价值。哲学是对社会的应然状态的拷问和对人类理想境界的追求,加强哲学理论教育,对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哲学的不断的反思、批判肩负着重建价值坐标和规范体系,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为此,重新认识高校哲学理论教育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推进高校哲学理论教育的前提基础。

高中哲学方法论第3篇

关键词:哲学方法论;大学生就业;唯物论;辩证法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6-0101-02

近年来,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8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调查显示,2009年将有600多万大学生面临就业,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加之部分地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使得大学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研究生,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并且将其上升到哲学方法论的高度加以研究,值得我们探讨。

一、什么是方法论

要认清什么是方法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首先就要明晰和理解哲学方法论与哲学世界观之间的紧密联系,即哲学方法论和哲学世界观的一致性和差别性。世界观,通俗地讲,就是“观世界”,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简单来说,它是研究哲学方法的应用问题的理论。哲学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根本的方法。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我们通过方法论来探求一种认识事物的普遍方法。这种思考所得出的结论是原则性的,是可操控的、有趋向性的理念。

1.哲学方法论和哲学世界观的一致性

总的来说,哲学方法论和哲学世界观的一致性,是指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联系,从本质上来看它们是一个东西。这是因为哲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以自己所特有的形式来反映自己的时代,来满足时代的要求,也就是说,任何一种哲学体系,都是本体和功能的特殊的统一体。亦即哲学方法论和哲学世界观的关系,是功能和本体的关系。

哲学方法论和哲学世界观的一致性,还体现在前者对后者的依赖性上。古代唯物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基础上所形成的方法论是机械还原论的方法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哲学世界观所形成的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哲学方法论。它们认识事物的方法,是把事物从总的普遍联系中割裂出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所形成的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方法论。它要求人们从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从事物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去看待事物。简言之,哲学方法论的性质决定于哲学世界观的性质,哲学方法论的变化决定于哲学世界观的变化。

哲学方法论和哲学世界观两者之间的一致性,同时还体现在哲学世界观向哲学方法论的转化上。哲学世界观同哲学方法论的转化,这不仅是哲学世界观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这是哲学世界观满足社会需求的主要方式。哲学世界观只有转化为哲学方法、哲学体系才能实现它作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发挥指导人们行动的重要功能。哲学世界观要转化为哲学方法,这是从哲学的性质和任务上来说明哲学世界观和哲学方法论的一致性。

2.哲学方法论和哲学世界观的区别性

哲学方法论和哲学世界观的区别性,首先体现在思想内容的差别性上。哲学世界观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它的侧重点或者说任务,是研究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不同的哲学世界观体系是不同时代人们对于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对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联系的认识所达到的标志。哲学方法论也是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它的侧重点或任务是研究如何用哲学方法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们面对客观世界应该怎么办、怎样行动的问题。或者说怎样利用客观世界及其变化规律来为人类服务的问题。

二、方法论意义

哲学方法论是对各种哲学理论的概念、范畴、观点、理论体系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和各种哲学关于自身方法的专门学说的统称。哲学理论的概念、范畴、观点和理论体系,作为主体理性所把握到的关于存在的存在或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知识,在一定哲学理论的概念、范畴、观点和理论体系中,必然潜存着体现着它特有的哲学的思维角度和意识取向。真正的哲学理论,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和体现,是人们借以进一步认识未知事物的最高依据和支撑点。在西方古代哲学中,原子、气、人是万物尺度、万物皆流、本体和变体、质料和形式、潜能和实现等范畴和观点;近代哲学的感觉经验、反省经验、实体、第一性质、自我设定非我、历年的实践活动等范畴和观点,马克思哲学中的物质结构、内容和形式等范畴和观点,以及各种哲学自己特有的范畴、观点构成的理论体系。同样都具有它们自己特有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如何发挥其方法论功能的一般理论。它的研究对象,是如何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方法功能的内在规律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这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性质和功能,它的概念、范畴、观点和理论体系都具有方法论意义,在这里,大致从唯物论、辩证法及价值观几个方面在接下来一个部分里结合具体当前就业形势来进行分析。

三、当前就业形势分析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可以用“压力空前,危中有机”这几个字来概括。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与年俱增,另一方面中国劳动力市场管制逐渐强化,同时雪灾、地震、奥运会、全球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交织发生,这些重大事件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并构成了当前就业面临的基本形势。从社会大环境上来看,首先,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间,城乡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国际市场竞争所产生的下岗失业人员,是冲击大学生就业的几大因素,使得整体就业压力增大。其次,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非发达地区吸收能力相对不足;二是产业发展的不平衡,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限制了就业机会。

1.一切从实际出发。唯物论最根本的一条原理,就是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这一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就是要求我们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事实)作为根本出发点。

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中国高等教育23%的毛入学率只有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67%)的1/3,但为什么每年却有100多万大学生就不了业?是人才的“现实”需求赶不上经济学家们阐述的“理论”需求,还是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抑或是高校没有培养出货真价实的大学生?其实我们从实际出发,结合现实不难发现:首先,中国产业结构及发展主要依靠粗加工,与许多高校的培养目标不对路,因而吸纳大学生极为有限;其次,近年大学生竞相应聘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现象表明,大学生就业观念并非就业难的主因。以上两点的排除,意味着唯一的可能就是过快的教育规模扩张速度影响了大学生的培养质量。

2.人的主观能动性。唯物论还有一条重要原理,即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一是客观规律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二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它的方法论意义在于: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人们也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自身造福。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形式。如果作为高校毕业生的我们自身本着消极等待的态度,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或者仍然自视为“天之骄子”,过高估计自身知识和能力水平;那么在本就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只能是被早早的淘汰出局。所以,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正视现实,调整心态,增强危机感和挫折消化能力,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增值潜力,我们才能在就业竞争中立足于不败之地。

3.事物是发展的。唯物主义辩证法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它的方法论意义在于,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阶段;同时,要有创新精神。

前不久,大学生当搓澡工一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更早还有名牌大学毕业生卖肉、擦皮鞋、卖鸡蛋的。对于这些人的就业选择,我们是否就该大惊小怪,嗤之以鼻呢?其实我们没必要大惊小怪,而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大学生的初次就业。大学生毕业后无论干什么,只要能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都应当鼓励。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看似不起眼的工作起步,脚踏实地奋斗,实现了人生价值。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在“大众化”的条件下,应当认可大学生不仅什么工作都可以做,而且什么工作还都能够做好。

参考文献:

[1]倪志安,辜堪生,谭辉旭.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M].南充: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欧阳康.哲学研究方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3]刘幼樵,吴永瑜.哲学方法论[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4]李柯勇,吕诺,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大学生就业问题[EB/OL].新华网,2009.

[5]汪昊,梁功平.这样找工作:名牌高校毕业生求职心路历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高中哲学方法论第4篇

【关 键 词】哲学研究中心/本体论/方法论/创新/转移

【 正 文 】

人类研究哲学主题的兴趣并非是永恒不变的。“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恩格斯语)那么,哲学的改变是怎样表现的呢?哲学史上发生过几次重大的哲学改变以及它们的作用如何?探讨这些问题对于认识现代哲学的特点,把握哲学发展的脉络,促进哲学现代化具有理论及实践的双重意义。

任何哲学都是实践和时代的产物,它们集中反映了实践发展过程中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时代潮流和构成生存发展主题的重大现实问题,形成从普遍、稳定和深层次角度去把握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帮助人们正确地思维,然后反过来影响并指导进一步的实践。

纵观人类实践与哲学相互作用及其演变的历史,不难看出人类实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它们不仅在自然界及社会历史进程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更使人们的哲家及其思维方式产生了剧变。由于哲学研究对象具有高度的普遍本质性,这种剧变不同于其他学科那样完全依靠改变自身表现出来,而体现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哲学研究偏好。这些哲学研究偏好如果在某一时代具有主导潮流的意义,我们就称之为“哲学研究中心”。相应地,我们把这种哲学研究偏好的迁徙变化,称为“哲学研究中心的转移”。

我们这里提出一个假说,即哲学的剧变是通过哲学研究中心的转移而实现的。在以往的哲学发展进程中,主要发生了两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哲学研究中心转移。在近代科学兴起以前,生产力水平的普遍低下使哲学家们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于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创生及演变关系上,形成古代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激烈斗争。双方在本体论上的相互攻击责难,推动了人类对整个世界本质的认识,深化了人类主体对客体的实践作用,最终为人类实践模式转换奠定了基础。整个农业和神学时代,哲学研究偏好基本上集中于本体论,因此它成为“哲学基本问题”。

近代科学兴起以来,由于仅仅依靠探讨主客体创生关系还不足以解决生存与发展的实际问题,困惑中的哲学家们另辟蹊径,哲学研究偏好一下子出现了以认识和提示自然界奥秘为主的一股全新的潮流。它冲破了唯心主义本体论的壁垒盛行了近300多年。这一阶段哲学家们的兴趣偏好,主要集中于认识自然规律及提示物质运动奥秘上,体现在哲学史上主要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矛盾斗争。在哲学研究过程中,人们不约而同地把主体与客体等涉及本体论问题悬置起来,集中兵力于认识论领域。当时所有的哲学讨论几乎都带有某种工具性的意义。哲学家们则在自己的著作思想上冠以“工具”的字样,张扬其认识论的指导意义或作用。

从本体论到认识论的变化,是哲学研究中心的第一次转移,哲学则完成了从古代哲学向近代哲学的巨变,这些变化促进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动人类从“搜集材料”走向了“整理材料”的过程。恩格斯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宣布了本体论理论合理存在的最高判据,划分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标志哲学界关于本体论争论的终结。

认识论作为哲学研究偏好的中心,所产生的主要争论与歧见体现在:世界是一个孤立静止的事物,还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东西。争论中自然会涉及本体论的一些研究成果,但它们已经是明日黄花,一旦有人再纠缠于本体论问题时,人们往往将其归于“形而上学(metaphysics)”而巧妙地舍弃或回避开。从培根到爱因斯坦,哲学家的主要兴趣是认识论研究。方兴未艾的认识论几乎成为哲学的代名词,这期间,笛卡尔、黑格尔和马克思等人都为人类认识工具宝库增添了重要武器。

现代科学兴起以来,一般性认识论问题已经不再能满足哲学家们的好奇心了。他们捡起前一阶段萌芽而出的方法论作为大力弘扬的主题,探究把认识的力量转化为改造的力量,方法论成为左右哲学研究偏 好潮流的中坚。从认识论到方法论的哲学研究中心转移,使近代哲学跨入了现代哲学的范畴行列。这是哲学研究中心的第二次转移。这一转变过程始于马克思的“关键在于改造世界”的认识,整个20世纪以来的哲学家们最感兴趣的是方法论,尤其是以正确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为基础的方法论。

引人瞩目的是,这一阶段出现了哲学转变严重滞后于实践转折的现象。一大批长于认识论研究的哲学家由于不能很好地把握已上升为社会生产力主体的科学技术及方法的具体细节而显得严重落伍。据我们分析,这种哲学研究中心转移中的滞后现象,其产生主要有四个原因:(1)社会化生产方式及精湛的认识论的推动作用,使科学技术进入了一日千里的高速发展状态;(2)哲学研究中心转移主要发生在一个世纪左右的时段,它不像上一次转移比较缓慢可以让人慢慢适应;(3)认识论与方法论之间天然固有的些微差别又常常迷惑人们,使人看不清这一哲学转变的大趋势;(4)由于C.P.斯诺所说的“两种文化”教育传统的阻碍作用,等等。

不管怎样,经过近100年的演变,方法论成为哲学研究中心已日益显露出来。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著作,不再仅仅局限于认识论而更多的是方法论方面的重要成果。这一时期,人们更关切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原则。方法得当,运用成功往往能够直接检验认识的正确与否,从而一举解决认识论上的争议。

我们正处于一个以方法论为哲学研究中心的哲学时代。人们或许会问,我们所处的哲学时代是否像以前一样也孕育着一个新的转移?答案是肯定的。超越方法论的时代将是以创造为哲学研究中心的时代,或者可以借用张岱年先生的“综合创新论”称之。细心的人可以从关于方法论的普遍争论中看出其端倪。恰到好处地运用方法论的结果无疑是创新的。随着实践的深入,包括创造发明和发现等诸多内容也慢慢进入哲学研究者的视野。它们既属于实践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于以往哲学矿藏里,又具有全新的内容充满现代新哲学的气息。它们将是21世纪哲学研究的偏好。

上述哲学研究中心转移分别与古代中世纪、近代科学技术革命和高新技术革命相对应,虽然两者之间并不完全同步,但具有较强的呼应关系。关于哲学研究中心转移的动力机制、作用,我们已在以前文章中阐述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哲学研究中心转移是对哲学史上发展脉络的一种人为认识和归纳,它的存在与否肯定会引起哲学家们的异议,见仁见智是正常现象。但事实上,只要存在哲学研究的个人偏好,必然存着哲学活动综合统计的宏观结果,不同时代这种宏观统计结果肯定是不同的。在尚未建立哲学研究内容的实证统计分析基础之前,本文主要研究哲学偏好的本质特征,为提示哲学研究中心转移的性质属性奠定基础,最终确认哲学研究中心转移。

我们认为,哲学研究中心转移具有确定性,主要在于哲学研究偏好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同一时代不同的哲学家有各自的研究偏好,不同时代哲学家们的研究偏好也不同。这种客观上的研究偏好及其差异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哲学王国。

一般而言,哲学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途径进行:(1)从日常的知识或常识的问题出发来研究;(2)从科学实证知识和问题的角度来研究。前者可以称为人文认识视角,后者可以称为实证认识视角。哲学历史上,狄德罗、黑格尔、费尔巴哈、叔本华、海德格尔和萨特等哲学家主要偏好第一种研究方式,培根、笛卡尔、洛克、莱布尼茨、康德和穆勒等人却主要采取第二种研究方式。他们大多殊途同归,提示了哲学认识的奥秘。这些研究偏好使哲学家们既彼此相互区别,又分工协作,呈现为一个哲学认识整体。

马克思和恩格斯清楚地意识到了哲学研究的偏好特征,他们之间进行了科研分工和合作。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模式不仅使他们成功地登上认识论的高峰,为本体论哲学争论的终结奠定了基础,而且使他们得心应手地分析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中的问题,从实践创新的角度为后人哲学研究树立了典范。通过哲学史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这一事实,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处于哲学研究中心转移的峰值期,不仅标志本体论争论终结、认识论高峰期和方法论的肇始,同时又孕育着实践创新哲学的萌芽。因此,人们通常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是一场革命,这是一个实事求是的论断。

从哲学研究偏好角度上看,19世纪中期哲学的高度是几个哲学研究偏好不同程度的叠加后形成的一个哲学研究高潮。现在我们还处于这一高潮震荡的余波之中。不同的哲学研究偏好像是一个波,他们相互作用,有时互相抵消;有时形成谐波,甚至巨波,既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同时又带有极大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表现为:(1)个人哲学研究偏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2)多种个人哲学研究偏好构成社会哲学研究中心转移,但我们不能说在本体论时期就没有认识论研究的存在和偏好,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在方法论时期的今天会有本体论研究的“小阳春”等等。

哲学研究中心转移观确定性的另一个依据,就是哲学研究成果受到社会 普遍认可的程度。在近代科学革命过程中,哲学家研究偏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垂青于认识论研究,对于解决生产过程和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发挥了指导和启迪作用;哲学家的睿智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从事哲学研究成为最有学问的象征。当哲学研究偏好背离了时代潮流,那么哲学家就会受到冷遇,遭人唾弃。现代科学革命前后,整个哲学出现了这样情况,其中出现的哲学疆域的日常“坍塌”危机感的此起彼伏,仿佛像两朵不祥的“乌云”飘荡在哲学王国的天空,本来哲学研究中心已经从人文主义转向科学实证研究,但大多数哲学家仍然固守残山剩水,所以出现了哲学危机,人们惊呼社会没有伟大的哲学家。

后来,目光敏锐的神学家A.哈纳克捅破了窗户纸,他在担任德国威廉皇帝学会首任会长的就职演说中讲道:“人们抱怨我们这一代没有哲学家,可是他们错了。他们现在在别的学院里,他们的名字是普朗克和爱因斯坦。”由于缺乏哲学指导,科学家们被迫自己起来探索相应的哲学问题,并且集中于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特别是后者。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科学家型的哲学大师,他们的名字当中有罗素、玻尔、海森伯和卡尔纳普等等。

这种危机局面从维特根斯坦开始转机。维特根斯坦的一生充满了试图完成哲学研究中心转移而斗志未酬的悲剧色彩,但他那具有启发性的观点深受社会各方面的好评。此后,经过维也纳学派的奠基特别是波普尔的刻苦努力,哲学再度焕发了青春。由于波普尔理论在方法论上的深刻造诣,对人们的社会实践富有启发,受到社会的普遍青睐,扭转了哲学清谈和备受鄙视的窘状。20世纪30年代以来,哲学家们在自然科学中的信誉日高,包括一大批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内的社会各方面人士对哲学赞赏有嘉,它们代表了20世纪新哲学的进步,充分显示了哲学研究中心转向方法论之后的繁荣状态。

事实上,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开始,一大批敏锐的哲学家就从人文认识论视角转向科学实证认识视角,进行了战略转移。一旦这种哲学上的“长征”胜利之后,哲学界将面临一个全新灿烂的世界。与此同时,一大批在消除了两种文化差异影响下的新哲学工作者正沐浴新时代的阳光,以全新的现性分析视角,探索新哲学朴实无华的哲理,勇敢地走向未来。

哲学研究中心转移也是哲学与实践关系作用产生新的生长点的结果;哲学疏远时代主题就会缺少活力,逐步丧失其特有的敏锐和洞察力。哲学研究中心转移的事实,对于我们今天审视哲学研究,完成历史赋予的任务具有启示作用。它使我们能够正视哲学与时代相伴、荣辱与共的主题,冷静地反思哲学研究的客观现状,面对哲学研究中心转移的新态势,站在跨入21世纪的门槛,我们认识到哲学研究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或称之为“不适应”:

首先是哲学家队伍及其研究的文化构成不适应问题。我们的哲学家队伍出身于社会科学领域的居多,他们虽然刻苦钻研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但是缺乏从根本上根除不熟悉科学技术状况的决心,而我们面对的又是一个到处充满科学技术的时代。这种文化构成上的差异,造成许多人不敢涉及科学技术领域,不愿意探讨方法论问题,同国际哲学界的大气候相背而驰;更有甚者抱残守缺,或者浮光掠影而拒斥新思想。没有科学技术方面的深刻修养,就不具备探讨哲学资格的时代正在向我们逼近。同志一再告诫全党,“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各级干部要从事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高度来认识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的自觉性。”这一谆谆教诲对于今天的哲学家无疑是金玉良言。只有整个哲学界来一次彻底的“脱毛”,熟练地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绝大多数人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我们才能承担起繁荣21世纪哲学的重任。否则,哲学家落后于时代主旋律,哲学就会出现倒退。

其次,是哲学研究主题和内容的人文构成不适应问题。人学是哲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不同的哲学研究偏好乃至哲学研究中心转移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进步,这就是哲学研究的人文功利性。谁否认这一点,谁就会丧失哲学发展的方向。人作为主体最早期就是本体论中的研究对象;在认识论中人又是认识和实践的重要承担者;同时在方法论和综合创新论的研究热潮中也脱离不了人。众所周知,人类的发展和社会共同进步表明这样一个事实,人是最宝贵的,人要遵循规律来发展自己。历史发展表明,解决人类自身发展和自我管理的问题,主要依靠民主和人权、法律和道德这些根本途径。前二者作为人际关系的激励与协调构成社会整体的基本准则,后二者作为社会硬约束与个人软约束的根本内容,都应该进入哲学方法论研究的中心,没有真正的民主与人权、法律和道德的飞速发展,就不会有社会的繁荣昌盛。然而,由于国情的差异和不同,我们必须大力倡导繁荣民主、保护人权的具体方法论的研究,哲学方法论研究在这一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 BR>如果说从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诞生以来,科学和经济繁荣大于人学繁荣的话,那么社会主义经历从低谷走出攀向高峰时,必将为人类带来真正的人学繁荣,它将在21世纪或者更远一点真正协调科学与人学的关系,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那时,全世界经济繁荣,人民快乐安康,现今棘手的社会问题得到了妥善的解决。我们认为经历“综合创新论”的哲学研究中心阶段之后,要么哲学将在更高层次上重新回归本体论研究,要么哲学将向宇宙文明飞跃。

科学和人学的协调发展,综合利用,不仅是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当今世界及现代中国一系列问题的关键和方法论原则。我们正处于方法论研究蓬勃兴起的时代,我们责无旁贷地面临着加强科学与人学协调持续发展的方法论研究任务,使人类能够从普遍、稳定和深层次的视角去看待它们,为最终解决问题提供启示和指导,重新沐浴哲学的春天。

关于哲学研究中心转移的研究还向人们昭示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哲学研究要明确时代的主题,顺应历史潮流,集中力量加强涉及现实问题方法论方面的研究,不回避现实问题和矛盾,不畏惧强权和钱势,才能切中时弊,一针见血。我们的时代不能回避的主题:(1)经济与科技代表了发展的方面;(2)民主和人权代表了生存的方面;(3)和平和安宁则代表了宏观背景方面。上述主题也是当代最令人们棘手的问题,无疑解决的根本途径之一在于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重大哲学问题,也是当代哲学研究的总偏好。如果哲学家们因为知识构成和畏首畏尾而回避上述两个方面的研究,而放纵自己的研究偏好,那么他就会远远偏离哲学研究中心,不能取得任何有意义的成果。

2.当代的棘手问题接踵而至,如果仅仅从本体论和认识论角度去探索答案,是无法不东支西绌的。我们必须加强方法论方面的研究,主动出击,不仅加强各个方面及环节的方法论研究,更要深化动用哲学方法论的系统性,并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协同应用中,适应综合创新论研究时代的变化,为哲学研究进入综合创新论阶段添砖加瓦。

3.广泛博采众多学科研究的专长,丰富哲学方法论内容,积累和吸取综合创新论所需要的素材,特别要放下哲学高不可攀的大架子,深入现实生活,深入科技研究创新的前沿,在探索中前进。从前,各门学科吸吮着哲学的乳汁,踏着欢快的节拍走向成熟。现在,哲学这个母体干瘪了,枯萎了。要实现哲学这只火凤凰的再生,哲学必须吸收其他学科之优长,各类学科现在也确实具备了“反哺”哲学的能力和条件。

4.加强哲学对创新内容的研究,有备无患,为实现哲学研究中心转移创造条件。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今天,重视建设与发展的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程序性较强的方法了,他们视创造、发明为第一生命,提出“资源有限,创意无限”的神圣口号。21世纪人类发展日益离不开创造。从现在开始,哲学研究创造,形成创新论理论体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高中哲学方法论第5篇

实证主义是西方哲学中影响深远的哲学流派,从实证主义的创始人孔德到现代实证主义的各个学派(如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维也纳学派等),即有一脉相承的一面,又有各自的特点。但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放弃对世界本质、万物本原的追求,把哲学研究限制在经验、观察、现象的范围内,认为超出这个范围就会成为虚妄、无用、不确定和不精确。他们把超出经验、观察与现象范围的、追求世界本原的问题统称为“形而上学问题”,因而,“拒斥形而上学”成为一切实证主义的共同旗帜。逻辑实证主义作为新一代的实证主义不同于老实证主义(如孔德)的地方,在于他们在高举“拒斥形而上学”旗帜的同时,又为那种不超出经验范围的理性增加了数理逻辑工具,并把哲学的本质极其片面地归结为逻辑分析。

广谱哲学认为,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区别与分界恰恰在于前者追求的是超出经验、现象、观察范围之外的、具有普遍本质性、规律性的知识,后者追求的则是经验、现象、观察范围之内的具有局部本质性、局部规律性的知识。因此,哲学的本质恰恰在于“追求形而上学”。广谱哲学坚持哲学作为普遍的世界观的学科地位,始终站在“高度的普适性”、“高度的应变性”的“两高”层次上去考察各类哲学问题,坚决摈弃各类实证主义的哲学观。同时,为了推进哲学的数学化、精确化,认真开拓用现代科学形态武装“形而上学”的道路。在这方面,广谱哲学做了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她所建立的广谱本体论、广谱联络论、广谱阴阳论、广谱演化论等基础理论,以形式具体的广义量化模型,把(狭义)实证主义所拒斥的“形而上学”—超出经验、观察与现象范围的众多哲学问题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构造了一种新型的“形而上学”体系,这对于各种实证主义确是另一种名符其实的“超越”。

(二)用现代数理形式论证和描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用精确的数理语言批判各种唯心主义和庸俗辩证法。

当代西方流行的几十种哲学流派,有的具有唯物主义倾向,但不能贯彻到哲学问题的各个方面;更多的则是坚持主观唯心主义的立场,用各种“论据”维持、论证和修饰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在西方哲学界和思想界造成了极大的混乱。这些思潮也多次涌到中国,为一些人所利用,在新形式上制造混乱,变相地批驳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有的则借用系统科学的新成果,以似是而非的语言和例证宣传庸俗辩证法,否定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广谱哲学坚定不移地站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原则立场上,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寻找和建立现代科学形式,充分利用现代数理科学成果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原理,对古典哲学问题开拓新的研究方式和途径,以新的研究成果批判各类唯心主义和庸俗辩证法。例如在广谱本体论中,不仅提出了客观存在范畴的几种具体数学模型,而且对于以贝克莱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从数学模型上做了令人信服的批判。又如在广谱阴阳论中,不仅给出了辩证法矛盾理论的广义量化结构,而且就国内外一些学者对“矛盾辩证法”的攻击从数理形式上做了系统的反驳,这些成果具体地捍卫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

(三)认真探索哲学问题广义量化建模的道路,清除思辨主义、神秘的直觉主义等研究方法。

用观念的、思辨的方法讨论哲学问题具有悠久的历史,这种方法在黑格尔那里达到了顶峰,以后的哲学家们,除了实证主义、语言哲学、分析哲学等流派使用数理逻辑的工具外,绝大多数仍沿用思辨的方法,在当代西方哲学非理性化、人本主义化的浪潮中,这种方法仍然是最时髦的方法。

广谱哲学认为,观念的、思辨的方法在现代集成性、结构性数学(如集合论、图论、近世代数、形式语言、自动机理论、范畴与函子理论等)产生前是哲学中唯一可用的、确曾产生过伟大的哲学成果的方法,譬如以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以老庄为代表的中国古代道家哲学都是典型例证。但这种方法的致命缺陷是不能确定地、精确地描述和研究哲学问题,因而使哲学概念、判断、推理、陈述、命题、思想、观点、原理等带有极大的模糊性、多可性、歧义性,这是哲学领域里众多问题长期争论不休乃至诡辩论层出不穷的主要根源。这种局面严重地阻碍了哲学的发展,使哲学中的众多问题几十年乃至几百年难有“看得见的”、可观察的进展,这与使用现代科学方法的自然科学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因此,在许多哲学家迷恋这种方法的时候,广谱哲学却义无反顾地抛弃了它。至于以柏格森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者所吹捧的神秘直觉方法,在广谱哲学看来,更是经不起推敲的,靠直觉“悟”出来的东西、体验出来的东西,除了某些片断猜测(这不排斥有时“猜对了”)以外,剩下的往往是哲学家个人的局部心灵体验。

另一方面,广谱哲学认为,哲学的研究也不能以自然科学为蓝本。这是因为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与哲学比是过于具体、过于狭窄了,因此它们所使用的方法,包括各种观察实验方法以及一整套传统数学方法,在哲学问题上均是无效的。由于哲学的世界观性质、由于哲学要满足“两高”(高度的普适性、高度的应变性)标准,因而哲学只能走广义观控、广义量化建模的道路。广谱哲学所提出的“广义公理化、广义模型化、广义数学化、广义程序化”的“四化”条件,在哲学研究方法上确是开辟了一条宽广而充满希望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广谱哲学已经在某些重大哲学问题上,做出了自己富有创造性的贡献。

譬如在广谱联络论中,广谱哲学从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中创造性地抽象出两条基本原理——异同公理和联络公理,并分别给出了这两条公理的形式简洁而内涵丰富的数学形式,又从这两条公理出发,把系统科学中的“系统”概念作为子联络处理,合乎逻辑地推出了系统分析的若干基本原理。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崭新的研究方法确实使人耳目一新。又如在广谱认识论中,广谱哲学对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与理性阶段的划分、过渡与转换做了新的定性定量研究,对于“经验论”与“唯理论”的方法与失足做出了模型化的分析,并且从广义可观性的角度,对于认识的真理性问题给出了形式具体的广义判据。显然,这些深入而具体的工作,靠思辨主义、直觉主义的方法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来的。

(四)重视和运用形式化方法处理哲学问题,同时又防止形式主义的侵蚀,使哲学内容与“四化”形式实现内在的统一。

形式化方法是现代数学、逻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摆脱了具体研究对象的具体内容和性质,只从一般形式上进行数学刻划和推演,因而它所反映的就不是某种特定对象的具体内容和性质,而是许多具有相同数学或逻辑结构的对象的共同性质,这使形式化方法的研究成果具有极大的普适性。例如现代公理化方法就是典型的形式化方法,它用一组抽象规则来刻划对象,因而它的对象不限于某种特定对象,而是任何可能的对象,只要满足该组公理即可。这使公理化方法获得的结果具有极高的概括性和通用性。

广谱哲学认为,形式化方法不是任何内容和任何形式的分离,仅是一般形式与具体对象的具体内容的分离。形式化方法的合理性在于它在抽象形式上概括了同类事物的共性——抽象规则代表同类事物的共同制约机制,在这个意义上,形式化方法是一般形式和一般内容的统一,抽象形式和抽象内容的统一。这就划清了形式化方法与纯粹形式主义的界限。同时,由于哲学的命题、原理、思想、观点反映的正是一般事物的共同性质和规律(一般内容),而非特定对象的具体内容,因而它可以和形式化方法相协调。

形式主义是把形式化方法推向极端,把数学对象看成纯粹的符号或符号系列,完全抹煞一般形式具有一般内容的背景,完全割裂抽象形式和抽象内容的联系,因而把形式化方法变成完全没有实际背景意义的方法,这就必然走向失败。

广谱哲学运用形式化方法,是为哲学内容寻找适宜的反映形式,它坚决反对把哲学内容变成无意义(无实际背景)的符号系列。它认为正是哲学内容的一般性、抽象性才便抽象的数学形式具有一般意义或普适意义。因而广谱哲学的每个公理、模型与模式都紧密联系着一定的哲学内容,紧密联系着一大类实际问题的背景。在这点上,广谱哲学可以和理论物理相类比,理论物理充分而广泛地应用了数学形式,但它本身不是纯粹数学,它仍是物理—反映客观世界物理变化规律的科学。广谱哲学也一样,它充分挖掘离散数学的概括潜力,使用集成性、模块性数学的形式,但它本身不是数学,而是哲学—反映一般事物的一般机理的科学。

(五)注重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的内在联系,在研究重大实际问题中检验和发展理论。

广谱哲学的理论与方法除了吸取传统哲学、系统科学和现代数学中的有益成果外,尤其注重理论与实际的内在联系,注重应用基础理论去解决重大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检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与方法。目前,广谱哲学已在人学、文艺理论、管理学、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领域的若干问题上做了一系列的应用研究工作,创造性地构造了一批广义量化模型,对这些学科向着规范化、精确化的方向发展具有直接推动作用,同时也在这些应用中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新观点、新理论和新方法。例如在人的本质的研究中,广谱哲学提出了人性的子场网理论。在文艺创作的研究中,广谱哲学提出了广义影像模拟理论;在管理学研究中,广谱哲学提出了复杂管理大系统的偏导调控理论;在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中,广谱哲学提出了主序同构理论;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研究中,广谱哲学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的非单值因果联系与历史望远镜理论等等。这些新理论、新方法既解决了一批令人困惑、又非常现实的重大理论问题,同时也检验、丰富和发展了广谱哲学本身。

从广谱哲学的应用研究中,我们也看到了她的潜在的应用价值,可以说在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上,在学派林立的哲学领域中,像广谱哲学这样的学科是较为罕见的。

当然,从成熟程度上说,广谱哲学还只是哲学百花园里的一株幼苗,正所谓“小荷初露尖尖角”,还处在初创阶段,她的一些模型、模式、推论或原理也还需要不断地接受科学与实践的检验。但从她的发展势头上看,她的发展壮大和成熟是可以预料的。我们期望广谱哲学有更多更好的成果问世,期望她以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丰姿屹立于哲学理论之林。

高中哲学方法论第6篇

广谱哲学与国内外流行的其他哲学学派比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用现代数理形式论证和描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用精确的数理语言批判各种唯心主义和庸俗辩证法。

当代西方流行的几十种哲学流派,有的具有唯物主义倾向,但不能贯彻到哲学问题的各个方面;更多的则是坚持主观唯心主义的立场,用各种“论据”维持、论证和修饰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在西方哲学界和思想界造成了极大的混乱。这些思潮也多次涌到中国,为一些人所利用,在新形式上制造混乱,变相地批驳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有的则借用系统科学的新成果,以似是而非的语言和例证宣传庸俗辩证法,否定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广谱哲学坚定不移地站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原则立场上,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寻找和建立现代科学形式,充分利用现代数理科学成果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原理,对古典哲学问题开拓新的研究方式和途径,以新的研究成果批判各类唯心主义和庸俗辩证法。例如在广谱本体论中,不仅提出了客观存在范畴的几种具体数学模型,而且对于以贝克莱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从数学模型上做了令人信服的批判。又如在广谱阴阳论中,不仅给出了辩证法矛盾理论的广义量化结构,而且就国内外一些学者对“矛盾辩证法”的攻击从数理形式上做了系统的反驳,这些成果具体地捍卫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

(二)坚持哲学现代化的“两高”标准,摈弃狭义实证主义的哲学观和研究方向。

实证主义是西方哲学中影响深远的哲学流派,从实证主义的创始人孔德到现代实证主义的各个学派(如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维也纳学派等),即有一脉相承的一面,又有各自的特点。但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放弃对世界本质、万物本原的追求,把哲学研究限制在经验、观察、现象的范围内,认为超出这个范围就会成为虚妄、无用、不确定和不精确。他们把超出经验、观察与现象范围的、追求世界本原的问题统称为“形而上学问题”,因而,“拒斥形而上学”成为一切实证主义的共同旗帜。逻辑实证主义作为新一代的实证主义不同于老实证主义(如孔德)的地方,在于他们在高举“拒斥形而上学”旗帜的同时,又为那种不超出经验范围的理性增加了数理逻辑工具,并把哲学的本质极其片面地归结为逻辑分析。

广谱哲学认为,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区别与分界恰恰在于前者追求的是超出经验、现象、观察范围之外的、具有普遍本质性、规律性的知识,后者追求的则是经验、现象、观察范围之内的具有局部本质性、局部规律性的知识。因此,哲学的本质恰恰在于“追求形而上学”。广谱哲学坚持哲学作为普遍的世界观的学科地位,始终站在“高度的普适性”、“高度的应变性”的“两高”层次上去考察各类哲学问题,坚决摈弃各类实证主义的哲学观。同时,为了推进哲学的数学化、精确化,认真开拓用现代科学形态武装“形而上学”的道路。在这方面,广谱哲学做了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她所建立的广谱本体论、广谱联络论、广谱阴阳论、广谱演化论等基础理论,以形式具体的广义量化模型,把(狭义)实证主义所拒斥的“形而上学”—超出经验、观察与现象范围的众多哲学问题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构造了一种新型的“形而上学”体系,这对于各种实证主义确是另一种名符其实的“超越”。

(三)认真探索哲学问题广义量化建模的道路,清除思辨主义、神秘的直觉主义等研究方法。

用观念的、思辨的方法讨论哲学问题具有悠久的历史,这种方法在黑格尔那里达到了顶峰,以后的哲学家们,除了实证主义、语言哲学、分析哲学等流派使用数理逻辑的工具外,绝大多数仍沿用思辨的方法,在当代西方哲学非理性化、人本主义化的浪潮中,这种方法仍然是最时髦的方法。

广谱哲学认为,观念的、思辨的方法在现代集成性、结构性数学(如集合论、图论、近世代数、形式语言、自动机理论、范畴与函子理论等)产生前是哲学中唯一可用的、确曾产生过伟大的哲学成果的方法,譬如以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以老庄为代表的中国古代道家哲学都是典型例证。但这种方法的致命缺陷是不能确定地、精确地描述和研究哲学问题,因而使哲学概念、判断、推理、陈述、命题、思想、观点、原理等带有极大的模糊性、多可性、歧义性,这是哲学领域里众多问题长期争论不休乃至诡辩论层出不穷的主要根源。这种局面严重地阻碍了哲学的发展,使哲学中的众多问题几十年乃至几百年难有“看得见的”、可观察的进展,这与使用现代科学方法的自然科学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因此,在许多哲学家迷恋这种方法的时候,广谱哲学却义无反顾地抛弃了它。至于以柏格森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者所吹捧的神秘直觉方法,在广谱哲学看来,更是经不起推敲的,靠直觉“悟”出来的东西、体验出来的东西,除了某些片断猜测(这不排斥有时“猜对了”)以外,剩下的往往是哲学家个人的局部心灵体验。

另一方面,广谱哲学认为,哲学的研究也不能以自然科学为蓝本。这是因为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与哲学比是过于具体、过 于狭窄了,因此它们所使用的方法,包括各种观察实验方法以及一整套传统数学方法,在哲学问题上均是无效的。由于哲学的世界观性 质、由于哲学要满足“两高”(高度的普适性、高度的应变性)标准,因而哲学只能走广义观控、广义量化建模的道路。广谱哲学所提出的“广义公理化、广义模型化、广义数学化、广义程序化”的“四化”条件,在哲学研究方法上确是开辟了一条宽广而充满希望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广谱哲学已经在某些重大哲学问题上,做出了自己富有创造性的贡献。 譬如在广谱联络论中,广谱哲学从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中创造性地抽象出两条基本原理——异同公理和联络公理,并分别给出了这两条公理的形式简洁而内涵丰富的数学形式,又从这两条公理出发,把系统科学中的“系统”概念作为子联络处理,合乎逻辑地推出了系统分析的若干基本原理。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崭新的研究方法确实使人耳目一新。又如在广谱认识论中,广谱哲学对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与理性阶段的划分、过渡与转换做了新的定性定量研究,对于“经验论”与“唯理论”的方法与失足做出了模型化的分析,并且从广义可观性的角度,对于认识的真理性问题给出了形式具体的广义判据。显然,这些深入而具体的工作,靠思辨主义、直觉主义的方法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来的。

(四)重视和运用形式化方法处理哲学问题,同时又防止形式主义的侵蚀,使哲学内容与“四化”形式实现内在的统一。

形式化方法是现代数学、逻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摆脱了具体研究对象的具体内容和性质,只从一般形式上进行数学刻划和推演,因而它所反映的就不是某种特定对象的具体内容和性质,而是许多具有相同数学或逻辑结构的对象的共同性质,这使形式化方法的研究成果具有极大的普适性。例如现代公理化方法就是典型的形式化方法,它用一组抽象规则来刻划对象,因而它的对象不限于某种特定对象,而是任何可能的对象,只要满足该组公理即可。这使公理化方法获得的结果具有极高的概括性和通用性。

广谱哲学认为,形式化方法不是任何内容和任何形式的分离,仅是一般形式与具体对象的具体内容的分离。形式化方法的合理性在于它在抽象形式上概括了同类事物的共性——抽象规则代表同类事物的共同制约机制,在这个意义上,形式化方法是一般形式和一般内容的统一,抽象形式和抽象内容的统一。这就划清了形式化方法与纯粹形式主义的界限。同时,由于哲学的命题、原理、思想、观点反映的正是一般事物的共同性质和规律(一般内容),而非特定对象的具体内容,因而它可以和形式化方法相协调。

形式主义是把形式化方法推向极端,把数学对象看成纯粹的符号或符号系列,完全抹煞一般形式具有一般内容的背景,完全割裂抽象形式和抽象内容的联系,因而把形式化方法变成完全没有实际背景意义的方法,这就必然走向失败。

广谱哲学运用形式化方法,是为哲学内容寻找适宜的反映形式,它坚决反对把哲学内容变成无意义(无实际背景)的符号系列。它认为正是哲学内容的一般性、抽象性才便抽象的数学形式具有一般意义或普适意义。因而广谱哲学的每个公理、模型与模式都紧密联系着一定的哲学内容,紧密联系着一大类实际问题的背景。在这点上,广谱哲学可以和理论物理相类比,理论物理充分而广泛地应用了数学形式,但它本身不是纯粹数学,它仍是物理—反映客观世界物理变化规律的科学。广谱哲学也一样,它充分挖掘离散数学的概括潜力,使用集成性、模块性数学的形式,但它本身不是数学,而是哲学—反映一般事物的一般机理的科学。

(五)注重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的内在联系,在研究重大实际问题中检验和发展理论。

广谱哲学的理论与方法除了吸取传统哲学、系统科学和现代数学中的有益成果外,尤其注重理论与实际的内在联系,注重应用基础理论去解决重大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检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与方法。目前,广谱哲学已在人学、文艺理论、管理学、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领域的若干问题上做了一系列的应用研究工作,创造性地构造了一批广义量化模型,对这些学科向着规范化、精确化的方向发展具有直接推动作用,同时也在这些应用中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新观点、新理论和新方法。例如在人的本质的研究中,广谱哲学提出了人性的子场网理论。在文艺创作的研究中,广谱哲学提出了广义影像模拟理论;在管理学研究中,广谱哲学提出了复杂管理大系统的偏导调控理论;在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中,广谱哲学提出了主序同构理论;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研究中,广谱哲学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的非单值因果联系与历史望远镜理论等等。这些新理论、新方法既解决了一批令人困惑、又非常现实的重大理论问题,同时也检验、丰富和发展了广谱哲学本身。

高中哲学方法论第7篇

广谱哲学与国内外流行的其他哲学学派比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用现代数理形式论证和描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用精确的数理语言批判各种唯心主义和庸俗辩证法。

当代西方流行的几十种哲学流派,有的具有唯物主义倾向,但不能贯彻到哲学问题的各个方面;更多的则是坚持主观唯心主义的立场,用各种“论据”维持、论证和修饰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在西方哲学界和思想界造成了极大的混乱。这些思潮也多次涌到中国,为一些人所利用,在新形式上制造混乱,变相地批驳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有的则借用系统科学的新成果,以似是而非的语言和例证宣传庸俗辩证法,否定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广谱哲学坚定不移地站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原则立场上,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寻找和建立现代科学形式,充分利用现代数理科学成果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原理,对古典哲学问题开拓新的研究方式和途径,以新的研究成果批判各类唯心主义和庸俗辩证法。例如在广谱本体论中,不仅提出了客观存在范畴的几种具体数学模型,而且对于以贝克莱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从数学模型上做了令人信服的批判。又如在广谱阴阳论中,不仅给出了辩证法矛盾理论的广义量化结构,而且就国内外一些学者对“矛盾辩证法”的攻击从数理形式上做了系统的反驳,这些成果具体地捍卫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

(二)坚持哲学现代化的“两高”标准,摈弃狭义实证主义的哲学观和研究方向。

实证主义是西方哲学中影响深远的哲学流派,从实证主义的创始人孔德到现代实证主义的各个学派(如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维也纳学派等),即有一脉相承的一面,又有各自的特点。但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放弃对世界本质、万物本原的追求,把哲学研究限制在经验、观察、现象的范围内,认为超出这个范围就会成为虚妄、无用、不确定和不精确。他们把超出经验、观察与现象范围的、追求世界本原的问题统称为“形而上学问题”,因而,“拒斥形而上学”成为一切实证主义的共同旗帜。逻辑实证主义作为新一代的实证主义不同于老实证主义(如孔德)的地方,在于他们在高举“拒斥形而上学”旗帜的同时,又为那种不超出经验范围的理性增加了数理逻辑工具,并把哲学的本质极其片面地归结为逻辑分析。

广谱哲学认为,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区别与分界恰恰在于前者追求的是超出经验、现象、观察范围之外的、具有普遍本质性、规律性的知识,后者追求的则是经验、现象、观察范围之内的具有局部本质性、局部规律性的知识。因此,哲学的本质恰恰在于“追求形而上学”。广谱哲学坚持哲学作为普遍的世界观的学科地位,始终站在“高度的普适性”、“高度的应变性”的“两高”层次上去考察各类哲学问题,坚决摈弃各类实证主义的哲学观。同时,为了推进哲学的数学化、精确化,认真开拓用现代科学形态武装“形而上学”的道路。在这方面,广谱哲学做了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她所建立的广谱本体论、广谱联络论、广谱阴阳论、广谱演化论等基础理论,以形式具体的广义量化模型,把(狭义)实证主义所拒斥的“形而上学”—超出经验、观察与现象范围的众多哲学问题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构造了一种新型的“形而上学”体系,这对于各种实证主义确是另一种名符其实的“超越”。

(三)认真探索哲学问题广义量化建模的道路,清除思辨主义、神秘的直觉主义等研究方法。

用观念的、思辨的方法讨论哲学问题具有悠久的历史,这种方法在黑格尔那里达到了顶峰,以后的哲学家们,除了实证主义、语言哲学、分析哲学等流派使用数理逻辑的工具外,绝大多数仍沿用思辨的方法,在当代西方哲学非理性化、人本主义化的浪潮中,这种方法仍然是最时髦的方法。

广谱哲学认为,观念的、思辨的方法在现代集成性、结构性数学(如集合论、图论、近世代数、形式语言、自动机理论、范畴与函子理论等)产生前是哲学中唯一可用的、确曾产生过伟大的哲学成果的方法,譬如以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以老庄为代表的中国古代道家哲学都是典型例证。但这种方法的致命缺陷是不能确定地、精确地描述和研究哲学问题,因而使哲学概念、判断、推理、陈述、命题、思想、观点、原理等带有极大的模糊性、多可性、歧义性,这是哲学领域里众多问题长期争论不休乃至诡辩论层出不穷的主要根源。这种局面严重地阻碍了哲学的发展,使哲学中的众多问题几十年乃至几百年难有“看得见的”、可观察的进展,这与使用现代科学方法的自然科学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因此,在许多哲学家迷恋这种方法的时候,广谱哲学却义无反顾地抛弃了它。至于以柏格森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者所吹捧的神秘直觉方法,在广谱哲学看来,更是经不起推敲的,靠直觉“悟”出来的东西、体验出来的东西,除了某些片断猜测(这不排斥有时“猜对了”)以外,剩下的往往是哲学家个人的局部心灵体验。

另一方面,广谱哲学认为,哲学的研究也不能以自然科学为蓝本。这是因为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与哲学比是过于具体、过于狭窄了,因此它们所使用的方法,包括各种观察实验方法以及一整套传统数学方法,在哲学问题上均是无效的。由于哲学的世界观性质、由于哲学要满足“两高”(高度的普适性、高度的应变性)标准,因而哲学只能走广义观控、广义量化建模的道路。广谱哲学所提出的“广义公理化、广义模型化、广义数学化、广义程序化”的“四化”条件,在哲学研究方法上确是开辟了一条宽广而充满希望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广谱哲学已经在某些重大哲学问题上,做出了自己富有创造性的贡献。

譬如在广谱联络论中,广谱哲学从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中创造性地抽象出两条基本原理——异同公理和联络公理,并分别给出了这两条公理的形式简洁而内涵丰富的数学形式,又从这两条公理出发,把系统科学中的“系统”概念作为子联络处理,合乎逻辑地推出了系统分析的若干基本原理。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崭新的研究方法确实使人耳目一新。又如在广谱认识论中,广谱哲学对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与理性阶段的划分、过渡与转换做了新的定性定量研究,对于“经验论”与“唯理论”的方法与失足做出了模型化的分析,并且从广义可观性的角度,对于认识的真理性问题给出了形式具体的广义判据。显然,这些深入而具体的工作,靠思辨主义、直觉主义的方法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来的。

(四)重视和运用形式化方法处理哲学问题,同时又防止形式主义的侵蚀,使哲学内容与“四化”形式实现内在的统一。

形式化方法是现代数学、逻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摆脱了具体研究对象的具体内容和性质,只从一般形式上进行数学刻划和推演,因而它所反映的就不是某种特定对象的具体内容和性质,而是许多具有相同数学或逻辑结构的对象的共同性质,这使形式化方法的研究成果具有极大的普适性。例如现代公理化方法就是典型的形式化方法,它用一组抽象规则来刻划对象,因而它的对象不限于某种特定对象,而是任何可能的对象,只要满足该组公理即可。这使公理化方法获得的结果具有极高的概括性和通用性。

广谱哲学认为,形式化方法不是任何内容和任何形式的分离,仅是一般形式与具体对象的具体内容的分离。形式化方法的合理性在于它在抽象形式上概括了同类事物的共性——抽象规则代表同类事物的共同制约机制,在这个意义上,形式化方法是一般形式和一般内容的统一,抽象形式和抽象内容的统一。这就划清了形式化方法与纯粹形式主义的界限。同时,由于哲学的命题、原理、思想、观点反映的正是一般事物的共同性质和规律(一般内容),而非特定对象的具体内容,因而它可以和形式化方法相协调。

形式主义是把形式化方法推向极端,把数学对象看成纯粹的符号或符号系列,完全抹煞一般形式具有一般内容的背景,完全割裂抽象形式和抽象内容的联系,因而把形式化方法变成完全没有实际背景意义的方法,这就必然走向失败。

广谱哲学运用形式化方法,是为哲学内容寻找适宜的反映形式,它坚决反对把哲学内容变成无意义(无实际背景)的符号系列。它认为正是哲学内容的一般性、抽象性才便抽象的数学形式具有一般意义或普适意义。因而广谱哲学的每个公理、模型与模式都紧密联系着一定的哲学内容,紧密联系着一大类实际问题的背景。在这点上,广谱哲学可以和理论物理相类比,理论物理充分而广泛地应用了数学形式,但它本身不是纯粹数学,它仍是物理—反映客观世界物理变化规律的科学。广谱哲学也一样,它充分挖掘离散数学的概括潜力,使用集成性、模块性数学的形式,但它本身不是数学,而是哲学—反映一般事物的一般机理的科学。

(五)注重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的内在联系,在研究重大实际问题中检验和发展理论。

广谱哲学的理论与方法除了吸取传统哲学、系统科学和现代数学中的有益成果外,尤其注重理论与实际的内在联系,注重应用基础理论去解决重大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检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与方法。目前,广谱哲学已在人学、文艺理论、管理学、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领域的若干问题上做了一系列的应用研究工作,创造性地构造了一批广义量化模型,对这些学科向着规范化、精确化的方向发展具有直接推动作用,同时也在这些应用中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新观点、新理论和新方法。例如在人的本质的研究中,广谱哲学提出了人性的子场网理论。在文艺创作的研究中,广谱哲学提出了广义影像模拟理论;在管理学研究中,广谱哲学提出了复杂管理大系统的偏导调控理论;在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中,广谱哲学提出了主序同构理论;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研究中,广谱哲学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的非单值因果联系与历史望远镜理论等等。这些新理论、新方法既解决了一批令人困惑、又非常现实的重大理论问题,同时也检验、丰富和发展了广谱哲学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