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合集7篇)

时间:2023-10-25 10:56:11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第1篇

【关键词】 东西方 女性 语言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143-01

引言

随着社会进步和国际交流的发展,东西方的交流更加频繁,这必然会涉及到和女流,东西方女性由于历史,地域,宗教,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的不同,她们在实际的交流中出现或多或少的差异。这种差异往往会导致彼此理解的失误乃至很多矛盾的产生, 从而产生了语用失误,影响交流顺利进行。本文将对比东西方女性的语言特点,分析其原因,或许对实际交流有一定的意义。

1 东西方女性语言差异的特点及原因

由于东西方女性从小的历史文化背景完全不一样,那她们的语言特点也有很大的差异。笔者只是小小地归纳了如下几点:

1.1 言语目的不同

Tannen曾用九个词概括女性的会话目的:亲 密(intimacy),联系(connection),融合(inclusive),关系(relationship),和谐(rapport),社团(community),问题(problem),新手(novice),倾听(1istening)[1],这同样符合中国女性。中国女性由于受到几千年的封建文化思想的影响,她们更多地被儒家思想束缚。她们害怕孤独,所以语言交流的目的就是为了不被排斥,有集体归属感。东方女性使用的语言也比较顺从,消极。

对于西方女性却又一定差别,西方女性性格开放,前卫,这与西方的女权运动比东方早有关。西方女性语言直接,随意和坦诚,不会转弯抹角地。

1.2 话题的不同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这是东方女性的典型特点。她们的话题主要是围绕生活,情感和家庭等等。这是因为东方女性价值观决定的。东方人的传统思想是女主内,男主外。女性在一起的话题是围绕与她们戚戚相关的东西,那就是闲聊东家长西家短的。

西方女性由于很早就被女权运动所影响,她们比东方女性早许多年进入社会,因此,西方女性的话题主要偏向于工作,社会环境,或许还有大众关心的国家大事等等。她们思想意识比东方女性要觉悟得早些。这也是由于西方女性没有对家庭的依赖性。

1.3 言语表达的不同

东方女性喜欢使用正规含蓄的话语,喜欢虚张声势,夸大其词。东方女性通常会避免非此即彼,这是中庸之道。有句谚语“The mouth is the cause of calamity”(祸从口出)[2]。东方女性多采用调节式的结构和问句结构,比如说模糊语、附加疑问句的使用。

西方女性个性强,独立,并且有忍耐力,她们对人对事有独立的价值观念。由于她们的耐力极强,在许多事情上都敢于大胆尝试,事业心强烈。因此喜欢使用霸气,命令性的语言,比如说必须,应该等比较强势的语言。

当然,东西方女性语言的差异还有很多,这里仅仅是点到为止。

2 东西方女性语言的共性

2.1 语音语调方面

由于生理特征都相同,因此,在语音方面,东西方女性的声音都比较高和细。在语调上,由于受到社会心理的影响,女性的语调都比较丰富,更偏向于温柔委婉,多轻柔上扬,变化丰富而且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语调上的表现,充分显示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心理体验和感彩的一面,同时也显示了女性语言在语言交际上礼貌、温柔、善感的一面。

2.2 词汇方面

许多研究都表明,东西方女性在语言交际中使用了较多的描述性词语,如形容词、副词和叹词等。女性在表达自己的思想、看法,在描述一个事物或事情的时候,会使用带有感彩的词。也正是由于这些词语的存在,才使得女性语言在表达上更具有具体性、明确性,也更具有感彩。

2.3 话语风格方面

在交流中,会话双方采用的交流方式和言语行为与会话的意图紧密相连,会话的意图直接决定了话语的风格和方式[3]。女性表达主要目的是为了交流感情,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能够深化彼此的人际关系,比如说表达对朋友的关心时,东西方女性在交流过程中会经常使用委婉的方式,把自己置身于说话者的立场,并试图去理解对方的感受,让对方得以安慰。

3 女性语言和跨文化交际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与东西方女性的交流中,一定要注意到西方女性象火,东方女性象水,她们的话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西方女性崇尚独立自主,个性发挥,某种程度上,西方女性不拘小节,语言也比东方女性嚣张。而东方女性是五千年文化的影响深远,是温柔贤静的,语言比较内敛,也不如西方女性那么犀利和坦诚。因此,在交际中,我们得注意这些共性和个性,以免导致语用失误。

4 结束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东西方女性的语言由于受到不同的社会地位,心理因素,个性发展,思想意识等等的影响,她们的语言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同时表明语言和历史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语言特点很大程度上由文化决定的。

参考文献

[1] .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第2篇

中国地大物博,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而东南亚是东西方文明交汇之地,历来有着“文化博物馆”的美称,自古,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就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关系,至今已有2删多年的历史。

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直以来,郑和的故事在东南亚国家广为传唱,有关郑和的文献、文物、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已经成为东南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古代中国南方和东南亚都属于“铜鼓文化圈”,早在2000年前,中国南方与东南亚就已经在铜鼓制作方面展开了交流,双方铜鼓文化相互影响。另外,中国的儒家传统文化对越南以及其他一些东南亚国家的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而生活在东南亚地区的很多华人华侨也深受东南亚文化习俗的影响,甚至被同化,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而与东南亚山水相连的广西在这方面犹为突出。

首先,广西位于中国南疆,地处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交汇点,是中国与东南亚山水相连的惟一省区,具有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沿海、沿江、沿边的独特区位优势,因此成为东南亚进入中国的门户,也成为中国与东南亚民间及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其次,广西是中国的第三大侨乡,大部分华人华侨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尤其是中南半岛的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因此,广西与东盟国家有着密切的人文关系。

第三,广西的许多民族与中南半岛国家的多个民族是同源异流的关系,双方地缘相邻、文化相通、习俗相近,广西的壮族与这些国家的一些民族在历史上早已有一定的交往,这一民族亲缘关系会为双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合作起到催化促进作用,从而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友好关系的发展。

此外,广西与东南亚信息、文化交流已有相当的基础和丰富的途径,已经树立了独特而多样的文化形象,首府南宁更是与东盟国家保持了悠久而友好的文化交往历史。

教育交流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东盟关系的不断发展以及对外交流的频繁,中国出现了“东南亚语言热”,同时东南亚国家也出现了 “中国语言热”和“中国留学热”。

由于地理位置上的毗邻、文化风俗上的相通,越来越多的东盟国家学生选择到广西南宁来学汉语、来留学。位于南宁市相思湖畔的广西民族学院,是国家批准对外开放、招收外国留学生最早的高校之一,也是中国东南亚语种大学人才重点培养基地,越南、老挝、束埔寨、泰国等语种人才资源储备丰富。近年来,东盟国家的学生、学者纷纷以自费或互派交换的形式到广西民族学院学习,或学习汉语与中国文化、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或攻读国际贸易与管理、旅游管理、英语、计算机等科专业。作为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广西民族学院不断加强与东南亚国家高校和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从1993年起,学院就在全国首开先河,创造了 “3+1”、“3+0.5” 的培养模式一越南语、老挝语、泰国语、束埔寨语以及对外汉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旅游管理、艺术等本科专业学到三年级时均可到东南亚相关国家留学一年或半年,第四年回国继续深造。除了互换留学生、合作培养外,互派教师、合作科研、合作办学、交换图书教学资料等,源源不断地为中国以及东南亚各国输送了许多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的实践型、应用型外语人才,也为中外友谊搭起了坚固的桥梁。今年3月底,广西民族学院列出了增设印尼―马来语专业、缅甸语专业,建立中国―东盟语言文化交流基地的计划,;隹备大力培养旅游和商贸双语人才,使之成为中国和东南亚文化交流的纽带。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交往的日益加深,以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举办,汉语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东南亚国家的大学都设立了中文专业,汉语中心如雨后春笋。泰国早在1992年就批;隹了汉语进入中小学外语选修课程,老挝、柬埔寨中小学的汉语教学也十分普及,有些院校还聘请了中国的汉语教师。国外汉语教师们多年来一直为培养本国的汉语人才,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友谊付出辛勤的劳动,中国汉语办为帮助外国汉语教师进一步提高汉语水平,启动了“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 项目、“国外汉语教师来华培训等资助项目。2001年, 国家汉办批准广西民族学院为“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学校”,2002年又批准为 “国外汉语教师来华培训资助项目” 执行学校,既积极配合国家汉办派出教师出国支教,又举办汉语培训班,为越南、老挝、柬埔寨和泰国培训了130多名国外汉语教师,使得他们在提高汉语水平的同时,对中国文化历史、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面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和东盟国家悠久的睦邻友好关系,使得人民加强相互交流的愿望非常强烈,从2002年开始,广西国际青年交流学院举办国际青年干部高级研修班,至今已是第三期了。学员来自于东南亚各国,绝大部分是本国青年事务工作者或政府部门年轻的干部,他们在广西进行为期1年的研修,学习汉语、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状况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并且参与到诸如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南宁国际民歌节等重大活动中来,与广西各族青年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交流。这样的青年干部培训班,为中国尤其是广西的青年与东南亚各国青年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交流机会,它将成为中国和东盟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使得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由于同根同源、文化习俗有许多相近之处,许多中国学者、东南亚学者开展了长期的学术研究项目,他们深入彼此的国家进行调查研究,以期探讨双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及发展状况。

艺术交流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艺术交流从来就没有间断过:一些根据中国古典名著或现代题材拍摄的电视剧、电影被翻译、公演于东南亚国家;中国的流行歌曲风行于东南亚一带,许多东南亚普通民众都喜欢唱已经翻译成他们国家文字的中国流行歌曲;中国的民间艺人开始长住在东南亚地区,与当地的民间艺人亲密交流;而东南亚国家的艺术作品也不断被介绍到中国来,比如极具东南亚风情的各种舞台表演及影视剧等;有些东南亚国家甚至通过戏剧表演、出版等方式主动将中国文化引进到自己国家。

广西南宁具有鲜明的城市个性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在促进与东盟国家的经贸活动与文化交流上,南宁市特地打造了一个文化品牌,那就是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的 “东南亚风情夜”。从2002年开始举办的这台晚会,以“乘着歌声的翅膀”的形式,邀请东南亚各国演员登台演出,更注重民族文化摇曳多姿的风韵,不仅让观众领略到了柬埔寨椰子舞、印尼爪哇舞、老挝下寮沙湾拿吉民歌、马来西 亚南洋舞、菲律宾情歌、泰国典雅宫廷舞、越南独弦琴等别样风情,而且以南宁为出发点,与东南亚各国紧密相连,提升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原有的内涵,让更多人了解南宁这个与东南亚交往最便利的区域性中心枢纽城市,以艺术为友谊的纽带,全力打造了广西与东南亚国家文化艺术交流平台。

2004年的“东南亚风情夜”定名为 “风情东南亚――欢聚南宁2004”,这台晚会将注入一批新的元素,主创人员采取边走边收集的方式,请来国内具有国际水平的顶尖艺术家帮忙提炼优秀艺术元素,并与东盟10国的部级文化机构合作,挑选最具各国特色的节目参加,通过东盟10国的主流媒体把 “风情东南亚”推向世界。同时,会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比如举办东南亚时装周、东南亚电影节、东南亚美食节等,从方方面面展现东盟各个国家风情和兴旺发达的景象,让其不仅仅是广西、中国的一台晚会,更成为东南亚、全世界文化交融的一次盛会,开启东方民族文化的新舞台。

由南宁市艺术剧院创作排演的大型广西民族歌舞《美丽壮锦》是促进广西与东南亚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又一舞台艺术精品,也是特地为迎接中国一东盟博览会而献上的民族文化贺礼。它通过艺术形式塑造广西、南宁的新形象,展示广西、南宁的新风貌,以民族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对广西的宣传。整台晚会精选了历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优秀作品,进行重新演绎,力求以更加精美的剧目和富含山韵、水情、乡梦、飞歌4层涵义的创新舞台艺术向东盟各国展现广西魅力,让世界了解更多的广西文化。

为了给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铺垫文化交流的基础,除了将东南亚艺术引进来,广西还将中国传统艺术推出去。最近,广西歌舞剧院民族音乐艺术团受中国驻越南使馆委托,参加了在河内举行的亚欧首脑会议前夕的亚欧艺术节演出,极富广西特色和民族韵味的节目不仅让越南观众兴奋不已,也让在越南的各国朋友大饱眼福。此外,艺术团还在越南中越友好协会组织的中国国庆纪念演出活动中频频亮相,与越南观众进行了亲密的艺术交流。

饮食文化交流

由于民族众多,东南亚各国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各国都有许多独特而美味的菜肴和食品。虽然东南亚国家人民的饮食特点是偏好辛辣食品,但随着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接受并爱上了风味独特的东南亚食品。在广西就有多家东南亚餐厅,如泰国餐厅雨石阁、越南风味餐厅,南宁市第一家包罗正宗东南亚各国美食文化、娱乐、商务、休闲、保健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东南亚主题休闲会所泰国城等。这些餐厅充满浓郁的东南亚风情,既有让人大开胃口的美味佳肴,也有热情纯朴的东南亚风俗歌舞,以及特地营造的最具东南亚原始生态风貌的人文环境。透过这些诱人美食、炫丽服饰,魅力歌舞,典雅环境,大大加深了广西人对东南亚国家文化的了解。另外,扬名世界的中国烹调在东南亚也同样很受推崇,东南亚各地的华人餐馆都被当地人视为美食餐馆,而当地许多菜肴也是学习了中国菜的烹调技法。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第3篇

关键词 广西高校 专业特色 教育交流 科研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广西北部湾、中国—东盟背景

2008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规划开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及相关方面制定《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标志着北部湾经济区成为国家重点战略经济区之一。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广西及北部湾发展带来了机遇与,广西及北部湾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北部湾经济区地处于祖国的西南沿海,主要由四个市和两个市物流中心组成,四个市包括南宁、北海、钦州以及防城港;两个物流中心包括玉林、崇左。北部湾经济区具有沿海优势,面向着东南亚,服务着西南、华南以及中南,北部湾经济区成为中国—东盟交流合作的物流、商贸、加工制造基地。

随着北部湾开放开发步伐的加快和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入,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对广西人才、科技的大量需求。广西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广西高校应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凸显特色,以服务广西为立足点,走服务当地经济的道路,在推动广西发展的同时促进高校自我发展。广西高校要切实明确办学思路和办学特色,广西北部湾、中国—东盟背景为广西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科研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契机。

2 北部湾、中国—东盟背景下的专业特色

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和相关产业规划,结合经济区人才发展实际和产业特点,广西编制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人才发展规划》提到重点规划的有九大重点发展产业。这九大重点发展产业包括石化、林浆纸、能源、钢铁和铝加工、粮油食品加工、海洋产业、高技术、物流和现代服务业。随着北部湾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广西的经济结构进行着大调整,相应地,劳动力就业结构也发生着变化。这样的背景对广西高校专业结构提出了新要求。广西高校牢牢把握北部湾产业发展的动态,调整和规划学科专业,强化特色专业的设置,培养更多的人才支持北部湾经济区建设。

北部湾经济区开发重点规划的九大产业,包括石化、林浆纸、能源、钢铁和铝加工、粮油食品加工、海洋产业、高技术、物流和现代服务业,需要大量的技术型、专业型人才;同时北部湾经济区逐渐形成了如制糖、汽车、食品、医药、林浆纸一体化等等优势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也迫切需要大量技术型、外向型人才。目前,广西还是比较缺乏适合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各类人才。广西高校应当发挥功能,为广西北部湾特色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广西高校要充分考虑北部湾经济区各项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改进学科专业设置,凸显特色,以此来更好地为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服务,同时高校在此过程中自身也得到了发展。

3 广西高校与东盟国家高校之间的教育交流

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这不仅是中国—东盟贸易合作的平台,同时也是双方教育交流的场所。广西高校应以广特的地理、资源以及文化优势,抓住与东盟国家教育交流的机遇。广西高校与东盟国家的教育交流是双方互利共赢的选择。

3.1 互派留学生

目前广西高校的外国留学生中,东盟国家的留学生占的比例最大,其中来自泰国、越南、老挝、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的留学生较多,占广西高校留学生总数的90%左右,其中来自新加坡、菲律宾、文莱、柬埔寨等东盟国家的留学生相对较少。广西区教育厅新闻发言人李清先介绍,“广西与东盟的教育交流合作由来已久,已成为招收东盟留学生最多的省区。预计到2015年,广西与东盟的学生流动人数将达到3万人。”广西高校吸引东盟国家大多数留学生,主要由于广西的地理、气候以及文化与东盟国家比较相近。

3.2 联合办学

早在20世纪90年代,广西民族大学就开始与泰国、越南等东盟国家展开联合办学,提出“3+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3年在国内学习,1年到所学语言国学习。广西民族大学与泰国、越南、老挝等30几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这种培养模式下,使得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有了相当程度的提升,同时,学生通过了解所学语言国的文化,为更好的融入中国—东盟的经济贸易打好良好的基础。2006年,广西民族大学与泰国玛哈沙拉坎大学合办孔子学院获得国家汉办批准,开始正式合作办学。2007年广西民族大学与老挝国立大学、印尼国民大学分别签署协议合办孔子学院。

再如,从2004年起,广西师范大学经广西教育厅批准,与越南河内外国语大学、越南胡志明市外语信息民立大学联合办学,提出“2+2”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学生前两年在广西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学习,由中越双方共同授课,后两年在越南两所高校学习,由越方高校授课。2006年,广西师范大学开始与泰国宋卡王子大学合办孔子学院,最近几年先后与越南河内外国语大学、顺化外国语大学、胡志明市外语信息大学分别合办孔子学院。

广西与东盟国家之间的教育交流除了互派留学生和联合办学,教师交流和学术交流也是广西与东盟国家之间教育交流的主要方式,广西高校与东盟国家高校以及研究机构的教师、专家、学者长期保持着互学、互访的关系。

4 广西高校对广西特有的学术资源进行研究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第4篇

关键词:文化渊源 东西方 跨文化交流

1.东西方文化渊源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而且这些文深深地影响了一个国家,更确切地讲,虽然很多国家的具体文化不同但是他们的文化具有相同的文化来源。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简单地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块来研究,东方文化主要来源于长江-黄河流域文化和印度流域文化。东方文化的特点在于浓郁的怀旧思想,浓厚的神秘色彩以及重感性轻理性。然而西方文化主要来源于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西方文化的特点在于对人的尊重,对个人自由,独立,平等的追求和强调个性的表现。由此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来源的不同造成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特点。

2.文化来源引起的东西方差异

文化来源的不同引起了众多的差异,而了解这些差异对于成功的跨文化交流具有极大的作用。在此,我们主要研究三个方面的差异:社会行为,工作习惯,时间观念。所有的相互影响和互动的行为都是一种社会行为,其中思维方式就是一种社会行为,东方文化强调曲线性思维方式,西方强调直线性思维方式,这种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就来源于文化来源的差异。东西方的公司员工在思维方式,交流习惯,工作方式上都存在很大差异,如果对这些差异处理不好,在工作过程中就会产生很多摩擦和误解,这就会影响到同事之间的关系,公司的发展。在这里,我们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天,美国总部派来的项目负责人‘Frank’ 想要听项目进展报告,小李就带来了厚厚的一叠项目文件和内容丰富的演示文稿,准备进行精彩的讲解,但是在这过程中,小李不断地被打断。Frank想要小李讲解重要的部分并且给出直接的建议,显然他对小李的讲解很不满意”。在这个例子中双方都没错,只是作为中国人的小李想要尽可能充分地详细地解释与项目相关的信息,这完全符合中国的文化特点。然而,Frank的讲话方式也符合西方的文化特点。正是这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两个人交流过程中的不愉快。东方传统的农业文化和西方的工业文化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很大差异,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和农业是传统中国文化构建和形成的基础。他们认为时间是个循环,世界上所有的事情经历了一定的时间之后就会回到原点,循环的时间观念强调重复和标准化,比如昼夜交替,四季循环等。由于缺乏线性时间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观念不是很强。相比之下,西方人具有积极,敏感,准确的时间观念,在西方的哲学史上,有关于时间的纯理论问题。古希腊哲学家说过一句名言“没有人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所以西方的思想强调时间的不确定性。与东方社会相比,西方社会很少受过去事情的影响,整个社会在单向时间的影响下迅速变化和创新,但是,同时人们也面临着时间的压迫和紧张的人际关系的压力。由此可见东西方文化来源的不同引起的东西方的差异。

3.这些差异对于跨文化交流的具体影响

跨文化交流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讨论文化差异引起的跨文化交流的障碍以及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交流失败的原因。这些具体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日常生活,跨国公司的管理,国际商务谈判。在日常生活方面,有很多跨文化交流的例子,“一位意大利的项目经理来到中国的分公司考查,中方派了一名助理全天陪伴这位经理,这位助理尽心尽力,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和谐,融洽”。其实问题在于,这位助理的全天陪伴让她没有了个人空间。在跨国公司的管理方面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上海一家非常有名的国有企业,大部分的员工都是上海人,公司采取的是传统的管理方式和生产方式,但是不久后这家公司与一家外企合并,管理方式和生产方式和以前大不一样,起初员工们都有些不习惯,但是慢慢的大家都适应了,生产效率确实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这里的问题在于,员工们并不了解西方的企业文化,如果他们在此之前对西方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方式有所了解,他们就不会不习惯了。随着商业全球化的发展,在商务活动中,文化多样性的程度在不断增长。所以文化差异将不仅影响谈判双方对于各种行为的解释,还将影响谈判双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无意识地将这些东西带到谈判桌上,所以是它们使得谈判变的复杂。由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在文化方面存在差异,所以他们需要采取不同的谈判风格和技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作为一个外语学习者或者说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关注其他国家的文化,这对于我们进一步的学习也是很有帮助的。(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书目:

[1]Cao Jianhe.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M].Shanghai:Shanghai Education Press.1996.

[2]Song,Li.Gateway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Harbin:Harbin Industrial University Press.2004.

[3]江波,浅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外语教学[J],广西大学梧 州分校学报,2002,(03)。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第5篇

摘要:广西对东盟的传播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传播现象,其本质是塑造中国广西在东盟国家受众中的文化认同,进而提升广西在东盟地区的区域影响力,为广西加强与东盟地区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方面的合作提供持久的动力。本文阐释了文化差异与认同的学理,分析了广西文化特征的解构性、广西与东盟文化差异的表现以及广西对东盟的文化传播现状,从而提出广西对东盟的文化传播策略。

关键词:文化差异 文化认同 跨地域传播 维模原理

新闻传播中的文化差异是一个影响传播效果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它从某种程度上左右了信息传播的效果。这是新闻传播学在进行效果考察及策略优化时必须考虑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广西对东盟的传播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传播现象,是以广西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向东盟文化进行“扩张”,并进行影响力塑造和美誉度包装的过程。为此,了解这个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元素以及优化信息传播效果的认同度,就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广西的地域文化与东盟文化的差异与认同作为具体的视角,分析了广西对东盟传播的策略。

文化差异与认同的学理阐释

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认为,对于一个民族、国家和地区构建起历史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集体的(或主体间的)文化变迁的过程,他通过对成员及外来者的表征来创造一个民族,这种表征则是通过撰写虚构的故事或历史,创作风景画和静物画,设计节庆和庆典来完成的”。同时,“这种历史在再现的过程中,致力于通过确定使其成为一个共同体的事物来建立集体的存在:抽绎出民族的性格,确定关键的历史时刻或重点地点。”①

文化差异与认同的基本界定。所谓的差异,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它是一个个体与另外一个个体矛盾的主要方面存在的个性特征,是一个体区别于另一个体的决定性因素。在本文中,文化差异重点是指信息传播的主体和客体由于所属的地理、人文环境及历史传承等因素不同所导致的文化层面的差异。文化的差异则表现在文化层面,可以为人感知的诸如风俗习惯、理念信仰、衣食住行等层面的差异,它具有历史传承性、相对稳定性和外在的感知性。在跨文化传播层面,则重点指的是那些带有审美价值、信息实用价值和娱乐功能的可以为人直接体验、获取并感知的形态,这实际上是一个大文化的概念。

跨文化传播所追求的至高境界是传播的客体对主体的认同,即一种理念经过包括大众媒介、公关活动等在内的途径传播出去后所催生的客体对传播主体产生的倾向性态度、观念和行为上的强化或改变。在广西对东盟的文化传播中,它所可能细化出的标准是广西对东盟的经济投资环境、人文发展环境、历史文化继承、民族发展理念等整体的一个积极的评价,并在这个积极评价的基础上,触发东盟国家到广西旅游或者投资。

跨文化传播中的维模原理。“文化的维模功能是社会文化的基本功能之一。由于文化的这种功能的存在,在文化传播中,维模功能使文化圈对外来文化起到了一种选择作用和自我保护作用。外来文化有利于维护本土文化模式,便容易被接受,并被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营养补充到本土文化机体中去。”②文化的维模原理具有两重基本的含义:一是文化流动过程中文化圈对外来文化具有借鉴、吸收和认同的功能,这种功能所导致的结果就是文化圈通过吸收外来文化的养分实现自我的提升和发展;二是文化圈对外来文化中的不利因素具有抵制、排斥和过滤的作用,它体现的是一个“文化警察”的角色。这两个基本的层面,都体现的是文化圈对外来文化的一种主动性和自觉性。

议程建构与文化移情原理。作为“议程设置”理论修正的“议程建构理论”认为:媒介发挥的角色更明确地说应该是一种“议程建构者”的角色,其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媒介强调某些事件,通过不同种类和数量的报道以有效地引起民众的注意,媒介这种初步的强调,会影响民众思想和言谈的内容;第二阶段,这些被引起注意的事件经过加工整理后,贴上“标签”,尽可能地与某些现实议程或民众关心的“热点”相连接;第三阶段,媒介将事件或议题与次象征符号相连接,使之变成与特定利益集团“挂钩”的鲜明的议题。③建构议程是通过巧妙的策划,将某些特定的信息嵌入到新闻事件的传播过程中,赋予某些新闻事件以特定的符号信息。

所谓的“文化移情是跨文化交际中主体和客体相互适应和情感沟通的重要方法。文化移情是既立足本土文化又超越本土文化基础之上的跨文化对话和交往,旨在本土文化与异质文化之间建立双向协调、双向互馈和双向建构的机制”。④文化移情原理告诉我们,在对外传播时,不可能仅仅将那些受众感兴趣的信息进行传播,而是需要通过专业的策划,使一些让受者不觉得很重要,但对传者很重要的信息嵌入到传播的议程中,进而扩大媒体报道所承载的信息内容。同时,在这个传播的过程中,受众的反馈意见极为重要,互联网媒体的互动优势已经为受众的反馈铺平了道路。

广西文化特征的解构性分析

每个地区都有每个地区的历史与自然,这是决定该地与另外一个地区不同的最为重要的表现方式。对于一个地区而言,文化的差异是民族特色差异的前提,这也是对外传播的信息能够吸引观众注意的特殊卖点,也是提升美誉度和知名度的根本之所在。经过前文的理论分析,我们有必要首先对广西的基本文化特点、文化构成进行解构分析,在此基础上便于有针对性地运用文化差异的基本原理,去探索传播路径,改进传播策略,最终达到预定的传播效果。

广西对东盟文化传播的过程解构。文化的产生与一个群体、部落、甚至是城市的历史等因素有着较大的关系,每个地区因其地理环境、自然因素的差异,也会导致其文化层面的差异。同样,文化作为反映一个群体、一个民族甚至是一个国家的一面镜子,也是其地理层面差异的表现,为此我们可以根据下图所示的广西对东盟文化传播的过程及文化认同进行分析。

根据上图所示,在广西对东盟的传播中,广西地域性文化是以整个中国民族文化为基础的文化内容,通过大众媒体手段传播到以东盟区域文化为背景的东盟受众中,这些受众获取文化后会产生一种批判性的吸收,甚至是文化的认同。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过程有两个:一是东盟区域文化与广西文化产生了一种接近性,尽可能让广西在对外传播时了解受众的文化观念,便于媒体制定有效的传播策略;二是在信息传播后,如何达到强势的传播效果,让受众获得文化上的认同。

广西对东盟传播的文化内容解构。广西对东盟的文化传播,必然包含的意思有两类:一是广西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分子所具有的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精神特质,这是中华民族在团结一致、自强不息的数千年历史中积淀出来的与其他的国家和民族不相同的地方;二是广西地区所特有的文化特质,这是由广西地区所具有的特殊的人文、地理、历史等因素构成的,它主要包含广西的文化地理学层面的特质,自然生态景观层面的特质,多民族融合共处的特质,以及广西的人民所具有的风俗、习惯、礼仪、饮食、服饰等层面的特质。

广西对东盟传播的文化优势分析。广西所拥有的文化特点是我国其他省市地区所不具备的,它虽然不是我国历来的文化中心或者任何商业、政治中心,但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却形成了自己不可多得的文化景观。广西的这种驳杂、交错的文化派系相互融合,使广西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交流中心,而这正是广西对东盟进行传播的优势,它海纳百川却又不失其本色。

广西与东盟文化差异的表现

经济水平决定的文化差异表现。经济水平是从根本上影响一个国家文化特点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就越开放,越容易吸收和借鉴未来的异质性文化,而国家经济越不发达则对同质的文化有着更明显的倾向。新加坡是世界转口贸易、商业和金融发达的国家,对中国的国学、饮食,甚至是中医都有非常浓厚的兴趣;而与此相反,越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它更容易接受广西的某些与越南有共性的文化内容,比如教育和科技。

地理环境决定的文化差异表现。虽然地理环境对文化不具有决定性,但却是一个影响文化特点和风貌的极为关键的因素。广西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影响了它文化的多样性,包括与湖南、广东、云南等地的影响而产生的湘楚文化、岭南文化、云南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共融局面。此外广西沿海、沿边、沿疆又与东盟各国家有着复杂的海陆和内陆的经济、贸易往来,东盟各国与广西的文化又互相渗透,相互影响,因此广西的文化特质又包含了东盟各国文化的渗透性。

历史传承决定的文化差异表现。广西在历史上开发得较晚,历朝历代都被刻上了蛮荒的印记,因此在历史上,广西历来都是政治风云人物的流放之地,是带有顽强性格的部落群体逃难之所。这里汇集过柳宗元、苏轼等中原文化的先进典型,并将中原的纯正文化带入广西,培育了广西文化坚韧、顽强、激昂和深沉的文化特质。而东盟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虽然也受到了中国儒、道等文化的影响,但并没有如广西那般深刻。广西文化所具备的这些特质对于开发今天的广西依然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广西对东盟进行传播的优秀内容。

广西对东盟的文化传播现状

东盟在地理位置上或与中国接壤,或与中国隔海相望,具有天然的地域接近性,我国与东盟所有的成员国都建立了外交关系。对于中国广西对东盟的传播而言,具有地理上的接近性和认同性。

广西对东盟的文化交流。目前,广西电视台已经在越南、老挝、柬埔寨等东盟国家落地,而2010年广西电视台国际频道正式开播,成为广西第一个电视国际频道,面向东盟各国进行定向传播,成为向东盟推介中国文化、商贸、经济、科技等信息的重要平台。同时,广西电视台也积极开展与东盟各国重要城市的合作,在推介广西的同时也向广西的受众推介东盟的文化,起到了传播的双向性和利益的双赢性。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对广西与东盟的文化交流较为重视,通过财政和政策的支持,鼓励开展诸如歌舞团出访东盟的“广西文化舟”活动,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广西旅游局持续举办东盟赴广西旅游等都对东盟游客推广广西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诸如广西电视台所举办的“寻找金花”等通过电视的形式进行文化的渗透,绕开政治上的传播障碍因素,搭建了广西和东盟各国进行互动交流的平台。

广西对东盟的商贸交流。商贸交流也是广西对东盟进行文化传播的方式之一,近年来,广西各部门将商业活动提升到国家战略,上升到外宣的高度,站在国际化的平台上利用北部湾建设等机会,落实国家“三基地一中心”的工作都起到了助推广西与东盟合作的效果,诸如泛北部湾经济论坛等高端活动的举办,也为东盟的商业人士了解广西起到了搭建桥梁的作用。

自2002年11月4日我国与东盟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后,中国广西与东盟的商贸交流就不断地扩大,从2004年中国与东盟的“早期收获计划”到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建立,都是广西和东盟加强商贸合作与交流的巨大进步,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广西对东盟进行传播所起到的积极效果。

广西对东盟的新闻交流。广西对东盟的传播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式是举办新闻类的专题活动,一方面这个活动将东盟的媒体界及宣传界的领导和精英召集一堂,通过论坛、研讨、会议、交流的方式了解东盟媒体和东盟受众对广西的期待,同时,此类活动又通过这些高端的与会者扮演起舆论领袖的角色,例如已经成功举办过四届的“中国东盟新闻部长会议”就是加强与东盟在传媒领域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为在今后推进广西对东盟的传播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根据笔者的调查发现,“中国东盟新闻部长会议”所探讨的议题已经涵盖了新媒体发展、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等若干领域,这既是一个议题深刻的研讨会,又是一个东盟和中国广西媒体加强合作与交流,熟悉对方媒体运行原则的平台与机会。

以上是笔者在调研中发现的广西对东盟传播过程中做出的一些积极的努力,从近年来日益增加的东盟到广西旅游的游客来看,这些努力的确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广西对东盟的传播面临着不少的问题或者困难,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广西和东盟的新闻媒体之间的交流还没有很好的形成,而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新闻体制不同,在新闻价值的选择上经常会发生错位;与此同时,目前广西的经济实力和在东盟国家受众群体中的核心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广西对东盟的文化传播策略

广西对东盟传播所起到的积极效果包含了政府和各部门的努力,而在整个传播过程中,扮演着最为重要角色的当数中国-东盟博览会,对于广西而言,理所应当地利用这一平台借势造势,对传播的效果进行强化,但与此同时,对东盟的传播不能仅靠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更需要文化、外宣、媒体等各个相关部门分别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优化传播路径,改进传播策略,最终实现广西对东盟传播更上一个台阶。

利用广西与东盟的文化渊源,寻找传播的共性。学界专家也在研究中指出:“在文化联系上,广西与东盟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人文渊源,尤其是泰国的泰族与广西的壮族,在血缘、语言、文化方面都有相通之处。在生活习性和文化传统上,东盟国家和广西有很多相似之处,容易引起东盟国家对广西文化的认同与共鸣,有利于加强相互间的文化交流。”⑤可见,广西对东盟的传播已经具备了天然的优势,而且根据东盟在广西高校读书的一些留学生的调查也可以看出,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比如有留华大学生积极报名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志愿者等)。因此,当前我们通过对东盟的文化传播可以通过传播路径的优化和传播策略的改进来强化其效果,其一方面寻找东盟和广西文化的接近性,使传播的信息更容易被东盟的受众所接受;另一方面又利用广西文化和东盟文化的差异性来塑造吸引力。

运用广西文化的吸引力,助推广西文化的扩散。广西对东盟的报道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基本内容:首先是中国广西的文化特点哪些能够对东盟地区的受众产生兴趣,并融入东盟的文化,可以通过维模原理中的“文化吸引”功能顺利地让东盟的受众接受并认同广西乃至中国的整个民族文化。其次,在中国广西对东盟的传播中,需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除了那些具有兴趣共同点的文化色彩外,将中国的特色文化,特别是那些尚未被东盟受众群体所认知的文化进行推广,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中国广西对东盟的传播,将广西甚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精心地嵌入到媒体的报道中,使媒体在传递中国-东盟博览会相关信息的时候,附带大量对中国有利的文化元素。比如中国儒学、养生理念、中华民族的和谐观等,都从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出发,嵌入了和平、友谊、团结、以人为本、和谐共处的文化理念。

整合对东盟的传播方式,扩大核心影响力。笔者认为,对于中国广西而言,需要整合媒体资源优势,发挥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事件效应,将中国广西的文化特点和经济、科技、教育的成果传播出去,为提升中国广西在东盟地区的区域影响力作出应有的贡献。在这一跨文化传播的操作中,笔者认为,强化传播效果要重点发挥东盟十国中来广西旅游的游客(舆论领袖)、博览会参展商、东盟媒体记者的二级传播效应。同时,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各大媒介形态中,广播媒体和互联网媒体具有跨地域和跨文化传播的优势,除了开设中国-东盟博览会官方网站的外文版外,更应该发挥媒体的舆论优势,建立受众面更为广泛的对东盟传播的专门平台,通过发挥网络受众信息获取的主动性和受众的主动参与性,使信息的传播更为精准,同时,利用网络媒体的互动优势,可以将SNS、Web2.0等的互联网技术手段运用到网络信息的传播及反馈上。同时,除了网络平台的运用外,广播媒体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传播渠道,它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投资小、覆盖面广的特点,因此,笔者建议有必要整合广西的广播媒体资源优势,根据中国广西地区的文化资源特点,对东盟各个国家展开有效的信息传播,从而拓展传播平台,整合资源优势,强化传播效果。

修正媒体报道偏颇,促使东盟受众态度改变及强化。国外的媒体、受众由于受不同的文化背景、新闻价值观的影响,可能会在报道或者获取信息的时候产生一定的偏颇。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三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向国外媒体提供关于中国-东盟博览会、广西文化、中国的民族文化的相关介绍,采用背景资料的方式对国外媒体的从业人员进行广西文化的“培养”;二是广泛利用互联网、广播媒体、海外广告等方式采用多种语言形式对普通大众进行广西文化的宣传和普及,以消除因为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对广西文化的误解;三是需要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尽可能地去培育国外记者的兴趣观念,可以组织东盟国家的专家、学者、媒体等话语精英到广西旅游、参观、举办论坛,引导他们对中国的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他们的话语优势,引导更多的受众对中国广西的文化产生兴趣。

结语

广西对东盟的传播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并且已经在逐步的操作中建立起了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为重点平台的对外传播途径,而广西电视台和广西的文化部门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对东盟传播的方式。为此,笔者结合文化学和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对广西的文化特点和外宣优势做了细致的分析,认为广西对东盟的传播工作必须站在国际传播的高度,以文化中的共性寻找效果的认同,以文化中的差异性寻求传播的吸引力,发挥媒体、政府的积极助推作用,整合多种媒体手段,实现广西对东盟的有效传播。

注释:

①阿雷恩·鲍尔德温[英]:《文化研究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62-163页。

②张国良:《传播学原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22-223页。

③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8)。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第6篇

关键词:文化差异 文化认同 跨地域传播 维模原理

新闻传播中的文化差异是一个影响传播效果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它从某种程度上左右了信息传播的效果。这是新闻传播学在进行效果考察及策略优化时必须考虑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广西对东盟的传播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传播现象,是以广西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向东盟文化进行“扩张”,并进行影响力塑造和美誉度包装的过程。为此,了解这个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元素以及优化信息传播效果的认同度,就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广西的地域文化与东盟文化的差异与认同作为具体的视角,分析了广西对东盟传播的策略。

文化差异与认同的学理阐释

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认为,对于一个民族、国家和地区构建起历史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集体的(或主体间的)文化变迁的过程,他通过对成员及外来者的表征来创造一个民族,这种表征则是通过撰写虚构的故事或历史,创作风景画和静物画,设计节庆和庆典来完成的”。同时,“这种历史在再现的过程中,致力于通过确定使其成为一个共同体的事物来建立集体的存在:抽绎出民族的性格,确定关键的历史时刻或重点地点。”①

文化差异与认同的基本界定。所谓的差异,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它是一个个体与另外一个个体矛盾的主要方面存在的个性特征,是一个体区别于另一个体的决定性因素。在本文中,文化差异重点是指信息传播的主体和客体由于所属的地理、人文环境及历史传承等因素不同所导致的文化层面的差异。文化的差异则表现在文化层面,可以为人感知的诸如风俗习惯、理念信仰、衣食住行等层面的差异,它具有历史传承性、相对稳定性和外在的感知性。在跨文化传播层面,则重点指的是那些带有审美价值、信息实用价值和娱乐功能的可以为人直接体验、获取并感知的形态,这实际上是一个大文化的概念。

跨文化传播所追求的至高境界是传播的客体对主体的认同,即一种理念经过包括大众媒介、公关活动等在内的途径传播出去后所催生的客体对传播主体产生的倾向性态度、观念和行为上的强化或改变。在广西对东盟的文化传播中,它所可能细化出的标准是广西对东盟的经济投资环境、人文发展环境、历史文化继承、民族发展理念等整体的一个积极的评价,并在这个积极评价的基础上,触发东盟国家到广西旅游或者投资。

跨文化传播中的维模原理。“文化的维模功能是社会文化的基本功能之一。由于文化的这种功能的存在,在文化传播中,维模功能使文化圈对外来文化起到了一种选择作用和自我保护作用。外来文化有利于维护本土文化模式,便容易被接受,并被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营养补充到本土文化机体中去。”②文化的维模原理具有两重基本的含义:一是文化流动过程中文化圈对外来文化具有借鉴、吸收和认同的功能,这种功能所导致的结果就是文化圈通过吸收外来文化的养分实现自我的提升和发展;二是文化圈对外来文化中的不利因素具有抵制、排斥和过滤的作用,它体现的是一个“文化警察”的角色。这两个基本的层面,都体现的是文化圈对外来文化的一种主动性和自觉性。

议程建构与文化移情原理。作为“议程设置”理论修正的“议程建构理论”认为:媒介发挥的角色更明确地说应该是一种“议程建构者”的角色,其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媒介强调某些事件,通过不同种类和数量的报道以有效地引起民众的注意,媒介这种初步的强调,会影响民众思想和言谈的内容;第二阶段,这些被引起注意的事件经过加工整理后,贴上“标签”,尽可能地与某些现实议程或民众关心的“热点”相连接;第三阶段,媒介将事件或议题与次象征符号相连接,使之变成与特定利益集团“挂钩”的鲜明的议题。③建构议程是通过巧妙的策划,将某些特定的信息嵌入到新闻事件的传播过程中,赋予某些新闻事件以特定的符号信息。

所谓的“文化移情是跨文化交际中主体和客体相互适应和情感沟通的重要方法。文化移情是既立足本土文化又超越本土文化基础之上的跨文化对话和交往,旨在本土文化与异质文化之间建立双向协调、双向互馈和双向建构的机制”。④文化移情原理告诉我们,在对外传播时,不可能仅仅将那些受众感兴趣的信息进行传播,而是需要通过专业的策划,使一些让受者不觉得很重要,但对传者很重要的信息嵌入到传播的议程中,进而扩大媒体报道所承载的信息内容。同时,在这个传播的过程中,受众的反馈意见极为重要,互联网媒体的互动优势已经为受众的反馈铺平了道路。

广西文化特征的解构性分析

每个地区都有每个地区的历史与自然,这是决定该地与另外一个地区不同的最为重要的表现方式。对于一个地区而言,文化的差异是民族特色差异的前提,这也是对外传播的信息能够吸引观众注意的特殊卖点,也是提升美誉度和知名度的根本之所在。经过前文的理论分析,我们有必要首先对广西的基本文化特点、文化构成进行解构分析,在此基础上便于有针对性地运用文化差异的基本原理,去探索传播路径,改进传播策略,最终达到预定的传播效果。

广西对东盟文化传播的过程解构。文化的产生与一个群体、部落、甚至是城市的历史等因素有着较大的关系,每个地区因其地理环境、自然因素的差异,也会导致其文化层面的差异。同样,文化作为反映一个群体、一个民族甚至是一个国家的一面镜子,也是其地理层面差异的表现,为此我们可以根据下图所示的广西对东盟文化传播的过程及文化认同进行分析。

根据上图所示,在广西对东盟的传播中,广西地域性文化是以整个中国民族文化为基础的文化内容,通过大众媒体手段传播到以东盟区域文化为背景的东盟受众中,这些受众获取文化后会产生一种批判性的吸收,甚至是文化的认同。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过程有两个:一是东盟区域文化与广西文化产生了一种接近性,尽可能让广西在对外传播时了解受众的文化观念,便于媒体制定有效的传播策略;二是在信息传播后,如何达到强势的传播效果,让受众获得文化上的认同。

广西对东盟传播的文化内容解构。广西对东盟的文化传播,必然包含的意思有两类:一是广西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分子所具有的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精神特质,这是中华民族在团结一致、自强不息的数千年历史中积淀出来的与其他的国家和民族不相同的地方;二是广西地区所特有的文化特质,这是由广西地区所具有的特殊的人文、地理、历史等因素构成的,它主要包含广西的文化地理学层面的特质,自然生态景观层面的特质,多民族融合共处的特质,以及广西的人民所具有的风俗、习惯、礼仪、饮食、服饰等层面的特质。

广西对东盟传播的文化优势分析。广西所拥有的文化特点是我国其他省市地区所不具备的,它虽然不是我国历来的文化中心或者任何商业、政治中心,但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却形成了自己不可多得的文化景观。广西的这种驳杂、交错的文化派系相互融合,使广西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交流中心,而这正是广西对东盟进行传播的优势,它海纳百川却又不失其本色。

广西与东盟文化差异的表现

经济水平决定的文化差异表现。经济水平是从根本上影响一个国家文化特点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就越开放,越容易吸收和借鉴未来的异质性文化,而国家经济越不发达则对同质的文化有着更明显的倾向。新加坡是世界转口贸易、商业和金融发达的国家,对中国的国学、饮食,甚至是中医都有非常浓厚的兴趣;而与此相反,越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它更容易接受广西的某些与越南有共性的文化内容,比如教育和科技。

地理环境决定的文化差异表现。虽然地理环境对文化不具有决定性,但却是一个影响文化特点和风貌的极为关键的因素。广西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影响了它文化的多样性,包括与湖南、广东、云南等地的影响而产生的湘楚文化、岭南文化、云南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共融局面。此外广西沿海、沿边、沿疆又与东盟各国家有着复杂的海陆和内陆的经济、贸易往来,东盟各国与广西的文化又互相渗透,相互影响,因此广西的文化特质又包含了东盟各国文化的渗透性。

历史传承决定的文化差异表现。广西在历史上开发得较晚,历朝历代都被刻上了蛮荒的印记,因此在历史上,广西历来都是政治风云人物的流放之地,是带有顽强性格的部落群体逃难之所。这里汇集过柳宗元、苏轼等中原文化的先进典型,并将中原的纯正文化带入广西,培育了广西文化坚韧、顽强、激昂和深沉的文化特质。而东盟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虽然也受到了中国儒、道等文化的影响,但并没有如广西那般深刻。广西文化所具备的这些特质对于开发今天的广西依然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广西对东盟进行传播的优秀内容。

广西对东盟的文化传播现状

东盟在地理位置上或与中国接壤,或与中国隔海相望,具有天然的地域接近性,我国与东盟所有的成员国都建立了外交关系。对于中国广西对东盟的传播而言,具有地理上的接近性和认同性。

广西对东盟的文化交流。目前,广西电视台已经在越南、老挝、柬埔寨等东盟国家落地,而2010年广西电视台国际频道正式开播,成为广西第一个电视国际频道,面向东盟各国进行定向传播,成为向东盟推介中国文化、商贸、经济、科技等信息的重要平台。同时,广西电视台也积极开展与东盟各国重要城市的合作,在推介广西的同时也向广西的受众推介东盟的文化,起到了传播的双向性和利益的双赢性。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对广西与东盟的文化交流较为重视,通过财政和政策的支持,鼓励开展诸如歌舞团出访东盟的“广西文化舟”活动,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广西旅游局持续举办东盟赴广西旅游等都对东盟游客推广广西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诸如广西电视台所举办的“寻找金花”等通过电视的形式进行文化的渗透,绕开政治上的传播障碍因素,搭建了广西和东盟各国进行互动交流的平台。

广西对东盟的商贸交流。商贸交流也是广西对东盟进行文化传播的方式之一,近年来,广西各部门将商业活动提升到国家战略,上升到外宣的高度,站在国际化的平台上利用北部湾建设等机会,落实国家“三基地一中心”的工作都起到了助推广西与东盟合作的效果,诸如泛北部湾经济论坛等高端活动的举办,也为东盟的商业人士了解广西起到了搭建桥梁的作用。

自2002年11月4日我国与东盟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后,中国广西与东盟的商贸交流就不断地扩大,从2004年中国与东盟的“早期收获计划”到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建立,都是广西和东盟加强商贸合作与交流的巨大进步,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广西对东盟进行传播所起到的积极效果。

广西对东盟的新闻交流。广西对东盟的传播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式是举办新闻类的专题活动,一方面这个活动将东盟的媒体界及宣传界的领导和精英召集一堂,通过论坛、研讨、会议、交流的方式了解东盟媒体和东盟受众对广西的期待,同时,此类活动又通过这些高端的与会者扮演起舆论领袖的角色,例如已经成功举办过四届的“中国东盟新闻部长会议”就是加强与东盟在传媒领域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为在今后推进广西对东盟的传播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根据笔者的调查发现,“中国东盟新闻部长会议”所探讨的议题已经涵盖了新媒体发展、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等若干领域,这既是一个议题深刻的研讨会,又是一个东盟和中国广西媒体加强合作与交流,熟悉对方媒体运行原则的平台与机会。

以上是笔者在调研中发现的广西对东盟传播过程中做出的一些积极的努力,从近年来日益增加的东盟到广西旅游的游客来看,这些努力的确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广西对东盟的传播面临着不少的问题或者困难,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广西和东盟的新闻媒体之间的交流还没有很好的形成,而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新闻体制不同,在新闻价值的选择上经常会发生错位;与此同时,目前广西的经济实力和在东盟国家受众群体中的核心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广西对东盟的文化传播策略

广西对东盟传播所起到的积极效果包含了政府和各部门的努力,而在整个传播过程中,扮演着最为重要角色的当数中国-东盟博览会,对于广西而言,理所应当地利用这一平台借势造势,对传播的效果进行强化,但与此同时,对东盟的传播不能仅靠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更需要文化、外宣、媒体等各个相关部门分别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优化传播路径,改进传播策略,最终实现广西对东盟传播更上一个台阶。

利用广西与东盟的文化渊源,寻找传播的共性。学界专家也在研究中指出:“在文化联系上,广西与东盟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人文渊源,尤其是泰国的泰族与广西的壮族,在血缘、语言、文化方面都有相通之处。在生活习性和文化传统上,东盟国家和广西有很多相似之处,容易引起东盟国家对广西文化的认同与共鸣,有利于加强相互间的文化交流。”⑤可见,广西对东盟的传播已经具备了天然的优势,而且根据东盟在广西高校读书的一些留学生的调查也可以看出,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比如有留华大学生积极报名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志愿者等)。因此,当前我们通过对东盟的文化传播可以通过传播路径的优化和传播策略的改进来强化其效果,其一方面寻找东盟和广西文化的接近性,使传播的信息更容易被东盟的受众所接受;另一方面又利用广西文化和东盟文化的差异性来塑造吸引力。

运用广西文化的吸引力,助推广西文化的扩散。广西对东盟的报道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基本内容:首先是中国广西的文化特点哪些能够对东盟地区的受众产生兴趣,并融入东盟的文化,可以通过维模原理中的“文化吸引”功能顺利地让东盟的受众接受并认同广西乃至中国的整个民族文化。其次,在中国广西对东盟的传播中,需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除了那些具有兴趣共同点的文化色彩外,将中国的特色文化,特别是那些尚未被东盟受众群体所认知的文化进行推广,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中国广西对东盟的传播,将广西甚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精心地嵌入到媒体的报道中,使媒体在传递中国-东盟博览会相关信息的时候,附带大量对中国有利的文化元素。比如中国儒学、养生理念、中华民族的和谐观等,都从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出发,嵌入了和平、友谊、团结、以人为本、和谐共处的文化理念。

整合对东盟的传播方式,扩大核心影响力。笔者认为,对于中国广西而言,需要整合媒体资源优势,发挥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事件效应,将中国广西的文化特点和经济、科技、教育的成果传播出去,为提升中国广西在东盟地区的区域影响力作出应有的贡献。在这一跨文化传播的操作中,笔者认为,强化传播效果要重点发挥东盟十国中来广西旅游的游客(舆论领袖)、博览会参展商、东盟媒体记者的二级传播效应。同时,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各大媒介形态中,广播媒体和互联网媒体具有跨地域和跨文化传播的优势,除了开设中国-东盟博览会官方网站的外文版外,更应该发挥媒体的舆论优势,建立受众面更为广泛的对东盟传播的专门平台,通过发挥网络受众信息获取的主动性和受众的主动参与性,使信息的传播更为精准,同时,利用网络媒体的互动优势,可以将SNS、Web2.0等的互联网技术手段运用到网络信息的传播及反馈上。同时,除了网络平台的运用外,广播媒体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传播渠道,它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投资小、覆盖面广的特点,因此,笔者建议有必要整合广西的广播媒体资源优势,根据中国广西地区的文化资源特点,对东盟各个国家展开有效的信息传播,从而拓展传播平台,整合资源优势,强化传播效果。

修正媒体报道偏颇,促使东盟受众态度改变及强化。国外的媒体、受众由于受不同的文化背景、新闻价值观的影响,可能会在报道或者获取信息的时候产生一定的偏颇。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三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向国外媒体提供关于中国-东盟博览会、广西文化、中国的民族文化的相关介绍,采用背景资料的方式对国外媒体的从业人员进行广西文化的“培养”;二是广泛利用互联网、广播媒体、海外广告等方式采用多种语言形式对普通大众进行广西文化的宣传和普及,以消除因为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对广西文化的误解;三是需要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尽可能地去培育国外记者的兴趣观念,可以组织东盟国家的专家、学者、媒体等话语精英到广西旅游、参观、举办论坛,引导他们对中国的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他们的话语优势,引导更多的受众对中国广西的文化产生兴趣。

结语

广西对东盟的传播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并且已经在逐步的操作中建立起了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为重点平台的对外传播途径,而广西电视台和广西的文化部门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对东盟传播的方式。为此,笔者结合文化学和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对广西的文化特点和外宣优势做了细致的分析,认为广西对东盟的传播工作必须站在国际传播的高度,以文化中的共性寻找效果的认同,以文化中的差异性寻求传播的吸引力,发挥媒体、政府的积极助推作用,整合多种媒体手段,实现广西对东盟的有效传播。

注 释:

①阿雷恩・鲍尔德温[英]:《文化研究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62-163页。

②张国良:《传播学原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22-223页。

③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8)。

④林娜:《论文化与传播的相互影响》,《河南社会科学》,2008(4)。

⑤茅量:《广西卫视以独特内容打造独家传播优势》,《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10)。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第7篇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中国与东盟各国开始愈来愈重视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重视彼此间的文化产品输出和交流。广西社科院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研究岗位特聘专家杨亚非、助理研究员陈禹静认为,面对巨大的文化市场需求和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的需要,地处中国与东盟合作前沿地带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应充分发挥与东盟国家在地缘、语缘、亲缘上的“三缘”优势,将其作为撬动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合作的有力杠杆,以夯实中国-东盟自贸区不断发展的基础。

推进文化产业国际合作优势明显

首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对于东盟拥有文化认同上的优势。北部湾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包括海洋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华人文化等。历史上,广西合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该区域与东盟国家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可谓是源远流长。广西还是中国的第三大侨乡,东盟各国华侨众多,华侨亲属与东南亚保持着亲缘的密切往来。由于民族起源、历史承传、地理风习以及文化交流等原因,广西和东盟国家有较多的文化认同理念和稳定的友好关系,为双方合作孕育了巨大的文化产业市场和产品消费主体。因此,充分挖掘和发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文化资源优势,有利于将该区域打造成中国与东盟进行文化产业合作的重要窗口和平台,能为我国与东盟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商机和广阔的天地。

其次,在地缘和时机上有优势。北部湾经济区处于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中国西部地区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桥梁和东盟各国文化产品进入中国的前沿地区。凭借特殊的地缘时机优势,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一是可以有助于发挥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品牌效应,通过旅游、出版、电影电视、音像、网络、演艺娱乐、文化用品、文化信息传输、文博会展、传统艺术等方面的产业链接,形成品牌集合群,深化双方的文化产业合作。二是有助于坚持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发展道路。利用边疆及沿海便捷的通道,能较好地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它的博大精深,并加快向世界文化市场进军,把我国的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同时,利用毗邻海外市场的区位和机遇,能较好地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合作,广泛参与世界文明的对话,促进与各国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另外,具有特色文化项目上的优势。广西与东盟的文化交流行动早,收获大。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为代表的会展品牌、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代表的节庆文化品牌、以《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广西民族歌舞品牌,在东盟国家社会各阶层已产生广泛影响。广西与越南合作打造的下龙湾海上实景演出《越南越美》、与柬埔寨合作建设的吴哥窟实景演出《微笑的高棉》两个山水实景演出项目,开创了广西与东盟交流合作的新境界,项目已列入中国文化部对外文化贸易重点项目。在文化图书出版方面,如广西师大出版社和马来西亚智慧城有限公司共同出版的《儒学四书精选漫画》,短短半年在马来西亚的发行量即达10万册。在期刊出口方面,如接力出版社的《小聪仔》畅销新加坡、马来西亚,已拥有众多的小读者。广西已成立中国-东盟青少年培养基地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设立“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培训中心”并开展系列活动。这些都为深化文化交流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加强文化产业国际合作的对策

杨亚非、陈禹静认为,北部湾经济区应利用好各种优势,从以下方面加强与东盟文化产业国际合作。

——搭建文化产业合作平台。利用北部湾经济区处于中国-东盟枢纽的地位,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为平台,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支撑,以正在建设的广西文化产业城为基础,有效整合国内文化产业资源形成合力,加强中国与东盟各国政府和企业在文化产业领域的紧密合作关系。在东盟国家的中心城市和南宁,建立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园区,由双方共同投资,共同开发中国与东盟的文化产品市场。建立合资企业,吸引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提高产品研发创新能力,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文化艺术产品,使园区成为批发、销售对方特色文化艺术产品的集散地,扩大当地的就业,带动双方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加强与东盟各国媒体间的合作。合作开办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栏目,共同开发数字化的内容和节目,以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形式增进双方人民的沟通交流,促进双方媒体业的发展。

——开展“中国-东盟文化”巡展和巡演。可由文化部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牵头,在南宁设立“中国与东盟文化合作协调事务办公室”。文化合作协调办公室可与东盟各国的文化部门联手,开展“中国-东盟文化”双向巡展和巡演活动。可先沿南宁—河内—胡志明—金边—曼谷—吉隆坡—新加坡经济走廊,形成巡展和巡演亮点,然后由线到面,依次向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圈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巡展和巡演辐射,加深与东盟国家和人民间在文化艺术方面的了解和认识。

——实施中国与东盟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开发项目。建设中国-东盟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市场,组建销售网络合作实体,把广西特有的画扇、绣球、三皮画、壮锦,以及中国各地特有的工艺美术品推介销往东盟各国,把东盟各国特有的工艺美术品推介销往中国,逐步建成面向双方市场乃至世界市场的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的销售网络合作企业联盟,扩大产品销售覆盖面,促进工艺美术产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