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公共安全形势(合集7篇)

时间:2023-10-13 09:42:12
公共安全形势

公共安全形势第1篇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

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既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又是整个社会公共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科学文化教育中心和主阵地,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校园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影响,和谐校园建设对整个和谐社会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加强新形势下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是高校落实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具体体现,更是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这对于推进高校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提到:“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和高校改革的深入进行,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涉及的内容日益广泛。根据顾海良教授对高等学校安全的归纳,高校安全包括十三项内容,即人身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心理安全、政治安全、网络安全、国家安全、国防安全、教育安全、财务安全、学术安全、行政安全等。这十三项内容高校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也几乎全部涉及。许多高校已建立起一整套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机制,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特点,当前依然凸显其必要性。

1、加强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客观需要。

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重最要的基地,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高校进行西化、分化的阴谋从未停止。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国内外各类人员来往流动频繁,西方敌对势力乘机以各种形式对高校进行渗透,培养和平演变的内部力量。而和平年代的大学生很容易放松警惕,淡化安全意识,对国家安全认识模糊,不能全方位理解新形势下的国家安全,不能正确看待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不能自觉地把维护国家安全与自身的责任联系起来,认为国家安全是部队、公安、消防、情报系统和其他国家安全系统相关部门的事情,于己无关。一些大学生缺乏政治敏感度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甚至思想麻痹,有意无意地充当了敌对势力的帮凶,给国家安全带来极大危害,给国家利益造成重大损失,其深刻教训不容忽视。因此,高校安全是关系政局的稳定,是争夺未来接班人的主战场。加强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新的国家安全观,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客观需要。

2、加强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是保持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

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个体发展的基本保障。邓小平同志在1989年与美国总统布什会谈时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离开这一点,什么都搞不成”。新形势下中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高校由过去的封闭型转变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开放型,传统意义上的高墙深院已经只是一种形式。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滚滚大潮,高校的大学生公共安全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多种形式、多个校区办学和后勤社会化改革,校园各方面的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已经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小社会”。今日的高校已不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之塔”,而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纽带,其拉动辐射作用和推动产业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周边地区的商业、服务业等发展迅速,流动人员不断增加,成分更趋复杂,这就使高校周边地区的治安环境相对严峻,校园公共安全问题越来越关系到社会稳定。特别是近几年来,涉及高校的案件逐年增多,使校园正常的秩序受到严重影响,同时也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所以,正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指出,要做到“切实抓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工作,有效防范各种潜在风险,善于趋利避害,积极化危为机”,就应该切实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公共安全教育,这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

3、加强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迫切需要。

加强在校生的公共安全教育,能提高大学生自身防灾抗变的能力。大学生在校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学习、了解、掌握一些安全常识,可以减少自身在校期间的安全风险。大学校园治安刑事案件及各类事故的发生除了某些客观原因,还与当代大学生社会经验缺乏、安全意识薄弱密切相关。李岚清同志曾在其《教育访谈录》中说:“每见到一份事故报告,都要引起我阵阵心痛。尽管许多事故最终都能依法查处并追究责任,但人死不能复生,亡羊补牢,毕竟为时已晚。人死了,还谈什么教书育人呢?生命不保,谈何教育!”保护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就是保护国家的人才资源。学生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提高,能够使学生对可能发生的危害有高度敏感性,维护校园公共安全,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加强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能够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今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能否独立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社会纷繁复杂的现象,经受得住挫折是现代人才素质的一个考验。学习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的技能,提高安全防范能力,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从而实现职业生涯的安全与健康,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可见,加强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安全成长和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滞后性

根据社会现实的需要,在《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试行)》、《普通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和法规中,明确指出高等院校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公共安全教育;2008年7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也颁布了《上海市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强调要进一步提升上海市高校安全工作管理水平,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知识和能力。目前各高校普遍制定了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及管理规定,通过专题讲座、报刊杂志、横幅宣传等形式来开展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但绝大多数高校的公共安全教育明显落后于新形势的发展,造成教育效果不明显。这种滞后性体现在多方面,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既有宏观因素,也有微观因素,既有外在因素,也有内在因素。

1、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滞后的外在因素。

第一、社会原因。不管是自然灾害诱发的还是人为原因诱发的高校公共安全事故,事故的背后都离不开社会原因。一方面整个社会公共安全教育滞后,公众公共安全防范意识不强,直接影响大学生公共安全的意识。在社会变革、权益相争的过程中,忽视公共安全、权钱交易的现象屡见不鲜,因而各行各业都有可能发生公共安全问题。特别是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日益集中,对公众公共安全防范的滞后性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全员参与的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模式尚未形成。公共安全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保障,也是毕业后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胜的重要条件。国家提倡“全员育人”,但现实中要真正实现全员参与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仍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第二、家庭原因。一方面,家庭教育是第一课堂,大学生公共安全意识的强弱最先取决于家庭教育对公共安全的重视程度。在号召全员育人的过程中,家庭作用的发挥缺失或滞后,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公共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高校并轨,后勤逐渐向社会化过渡,权责利分解到职能部门,当代大学生的各种日常开支明显增加。与此同时,许多家长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面临下岗待业,家庭经济来源没有保障,经济负担不断加重。家庭在经济上的困难若处理不当,就可能演变成在校大学生的不安定因素,给高校公共安全带来隐患。

第三、法律原因。一方面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国在公共安全建设领域的立法,总的来说已经初具规模,但由于没有从总体上来把握对公共安全建设的制度设计,所以我国关于公共安全建设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特别是一些关于高校公共安全的重要法律法规尚未完善,有关公共安全的立法适用范围较窄或者层次比较低,仅适用于个别领域的公共安全法律法规占绝大多数。另一方面可操作性不强,在已经制定出台的公共安全法律法规中,公共安全建设的组织保障体制也比较分散,形成了公共安全建设组织保障体制错综复杂的局面,可操作性有待提高。

2、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滞后的内在因素。

第一、学校方面。一是重视不够,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公共安全教育理念仍跟不上新形势的发展,没有全面贯彻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方针,没有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大安全观,致使公共安全教育长期得不到真正落实。随着学校管理系统的分化,真正落实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只有高校保卫干部和政治辅导员。二是投入不够,部分高校领导片面强调学术科研,轻视政治引导,应该安排的课时没有安排,应该解决的教研设备没有更新,甚至必要的师资培训也没有进行,没有将公共安全教育纳入正规课程教学体系,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缺乏深入性、系统性。加之高校全员育人意识不强,导致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第二、教师方面。一是教师队伍专业素质有待加强。高校保卫干部和大学生辅导员是安全教育教师队伍的主体,在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方面付出了很多大量心血。但这支公共安全教育队伍往往没有经过正规学习和专业训练,难以开展深入的公共安全教育,也缺乏必要的学习与交流,更谈不上进行安全教育的研究工作。二是教育内容老化枯燥,不能体现出时代性,缺乏规范的教材和系统的科学知识,公共安全教育内容五花八门,深度和广度皆达不到要求,教学效果不理想。三是教育手段陈旧落后,往往停留于传统的说教和宣传方式,对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强调不够,公共安全教育就像纸上谈兵,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影响了学生安全意识的养成与防范能力的提高。

第三、学生方面。一是大学生耐挫能力较弱,目前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艰难、社会竞争激烈、贫富差距加大等因素,使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增大,失去了“天之骄子”优越感;二是大学生社会阅历肤浅,当代大学生都是在父母和老师的呵护下长大,其社会经历往往是从一个学校升学到另外一个学校,思想比较单纯,良莠不分,加上大学生群体头脑中固有的理想化、任性化、简单化等因素,自律意识淡薄,导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偏离;三是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有限,大学生虽然生理、心理趋于成熟,知识水平较高,但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安全问题,缺乏必要的重视和警惕,留下了种种影响安全的隐患,并由此造成各种安全事故。

由此可以看出,当前高校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改变这种教育的滞后性,就要注重加强公共安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可操作性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是新形势下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改变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滞后性,增强教育过程的可操作性,解决客观存在的实际问题,是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

1、教育观念重视,这是改进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前提。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上真正重视了,才能标本兼治。一要坚持“高校无小事”。学校各级组织真正从思想观念上予以重视,高校一旦发生公共安全问题,大多是突发性事件,作为人员密集、知识分子扎堆的地方,高校中的事件传播速度比社会上要快,且产生的影响远比社会公共安全问题更深远。二要坚持“育人目的”。高校公共安全工作的目的与社会公共安全是有区别的。新时期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要求,为保障学校的中心工作创造有利条件,这是开展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三要坚持“以人为本”。高校公共安全教育要适应新形势,确立人身安全高于经济效益和财产安全的价值衡量标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要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掌握信息,将各种不安定、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校园的公共安全。

2、教育制度规范,这是改进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关键。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离不开安全制度的规范,健全的公共安全制度也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应根据国家相关安全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和完善各种公共安全管理制度,按照“谁主管,谁在岗,谁负责”的要求,具体实施和全面负责公共安全教育工作,规划和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加强对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要将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列入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把全体师生员工履行安全管理和教育责任的情况纳入年度考核范畴,作为责任追究的依据。从制度上确保高校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促进大学生形成完善的心理结构,规范自己的行为,强化督导检查,形成从上到下高度重视公共安全教育的良好局面,达到建立长效的安全教育管理机制的目的。

3、教育内容更新,这是改进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基础。随着形势的变化,安全观在内容上已经历了从传统安全观到新安全观的演变。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要坚持贴近现实的原则,及时更新公共安全教育内容,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公共安全知识的主动性。新的历史时期,与大学生有关联的公共安全问题日益增加,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加强对大学生的公共安全教育,应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民主法治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相结合,在内容上要及时更新,与时俱进,这是社会发展对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4、教育方法改进,这是加强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手段。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普遍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学生对安全知识的需求不尽相同,保证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采用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方法,一方面要使学生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强调实践教育环节。积极引导学生开展问题分析、安全演练、社会调查、小组讨论等活动,寓教于乐,为公共安全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要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校报、校刊、宣传栏、图片展等阵地,结合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活动和党团组织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在有关安全的特殊时期开展公共安全教育活动,采取现场演示,实际模拟等形式,提高教育质量,以达到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巩固安全知识、提高防范自护自救能力。

5、教育队伍优化,这是改进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保障。要做好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在校内,高校保卫干部和辅导员是安全教育教师队伍的主体,在此基础上要充分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法律学科教师、心理学教师、国防教育教师等资源,建立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公共安全教育教师队伍,保证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质量。同时还需要调动社会资源,聘请公安民警、消防官兵等充实到公共安全教育队伍中来,共同参与教育活动,形成良好的公共安全教育队伍梯队。要加强公共安全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鼓励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学术水平和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公共安全形势第2篇

【关键词】图书馆安全;安全意识;危机管理

0 引言

根据《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文财务发[2011]5号)文件精神, 目前各地图书馆已经基本实现面向社会免费开放,但近年来各地公共场所频发的火灾、网络安全事故甚至类似“3.1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件”等突发公共安全事故为我们敲响了新形势下公共图书馆安全管理工作的警钟。临沂市图书馆作为新建公共图书馆,因其处于繁华的城市中心,资源集中、读者量大、楼层布局复杂等客观条件,安全管理工作更加繁重。

1 影响图书馆安全的因素

1.1 自然隐患

自然隐患指由自然原因引起的人身财产安全隐患,如火灾、水灾、虫蛀、温、湿、光照等引起的化学物理变化造成的隐患[1]。比如在不合适的光、温环境下古籍类图书的纸质将会发霉甚至损毁。

1.2 社会环境

社会治安状况好坏、人流量大小往往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日常管理。比如临沂市图书馆地处繁华的城市中心,人流量日均接待读者4000人次,免费开放要求的“零门槛”入馆导致人员成分复杂,这给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不小的压力。

1.3 设备隐患

设备隐患指图书馆的建筑设计缺陷造成的或者设施使用过程中引起的安全隐患,由于图书馆经常要使用大量的照明设施和中央空调设备,管道、线路在铺设施工布置不当,线路老化等问题都可能存在水灾、火灾的安全隐患[2]。比如临沂市图书馆2012年夏季因中央空调部分冷凝水回水管道倾斜角度不合理导致的溢水事故就是此类问题。

1.4 网络安全隐患

这主要针对网络安全造成的隐患。目前大多数图书馆都已经基本实现了自动化和网络化,但同时面临来自网络环境的安全威胁也在与日俱增。以临沂市图书馆为例,我们目前图书借还主要依托于interlib系统及Rfid高频物流识别技术,如果interlib系统受到网路病毒的攻击和破坏,图书馆的借还工作将全部停滞,甚至会导致数据库信息泄露、篡改甚至破坏的严重后果。

1.5 突发性安全隐患

常见的主要有突发事件、盗窃、打架斗殴和人为破坏等,作为公益性开放式窗口,临沂市图书馆在日常工作中遇到过精神病患者、酗酒人员闹事、盗窃图书、为了争抢自修区座位打架的各种突发性安全隐患,这类安全问题如果不及时合理的处置可能会带来一些列不良社会影响。

2 临沂市图书馆在安全管理工作探索

2.1 建立安全管理防范体系

2.1.1 强化领导,落实责任

进一步落实了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室负责人具体负责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坚持一手抓业务工作,一手抓安全生产工作,做到“两手抓、两手硬”。成立安全消防领导小组,层层分解安全生产目标任务,逐级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全面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并在《临沂市安全生产岗位管理实名制信息系统》上登记备案,做到职责明确、任务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到位。

2.1.2 建章立制,完善制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危机管理过程也要遵循这一规律。临沂市图书馆结合本身情况,根据当前新形势的变化,积极借鉴上海图书馆、深圳图书馆等先进馆的安全管理经验,依照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将图书馆的各项管理规定从安全危机管理角度重新审视并修订,新制定了《临沂市图书馆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临沂市图书馆安全消防应急预案》、《临沂市图书馆夜间值班巡查制度》、《临沂市图书馆领导带班制度》等,做到岗位到人,职责明确。建立健全各种安全管理制度能够从制度层面做到有据可依,这是加强和落实安全管理工作的有力措施。

2.1.3 建立和配置应有的安全防范设施并做到定期检查

临沂市图书馆区域内共配备95个消防栓,232处消防灭火器,每年定期更换干粉,在各大书库都设有烟感报警器、喷淋头,并委托专业消防机构进行设备的经常性维护。在馆内通道口、电梯间、服务台等关键部位设置闭路监控系统,实现全覆盖无死角。自开馆以来,利用监控系统抓获各类偷窃读者财务不法分子9名,共挽回读者损失过万元,有效地保护了进馆读者的财产安全,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

2.1.4 综合防范,全面加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安全工作

临沂市七楼电子阅览室配备一个中央机房、98台公用电脑,为了保证给广大读者营造一个安全绿色的上网学习娱乐的环境我们主要从以下三点做好防范:(1)软件防范:一是安装防病毒软件,在网卡、工作站、中心服务器上安装防病毒软件,及时更新升级;二是构建防火墙、网络绿霸,能够实现对非法网站的及时隔离屏蔽,并有效阻挡来自网络外部的攻击。(2)升级硬件:近期我们对中心机房进行了改造搬迁,配备更大容量的UPS防断电系统,更换机房专用精密空调,实现机房温度的24小时恒温控制,杜绝了火灾隐患,同时也为市图书馆今后更好地、规范地开展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2 树立安全意识,加强安全危机管理

树立安全意识,就是图书馆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将安全危机管理纳入到图书馆中长期的战略规划中来,时刻保持应对安全危机的状态。临沂市图书馆作为新建馆,员工年龄梯队呈现年轻化,35岁以下的同志占总人数的76%,在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安全危机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的意识还不够。为此,我们非常重视对员工的安全责任意识的培养和安全危机管理的教育,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处理条例》等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安全常识,掌握相关安全技能,牢固树立“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加强员工对安全危机的心理承受力,使他们掌握安全危机处理的基本知识。我们认为安全意识的培养是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图书馆员工的必备条件,图书馆每一名同志只有真正树立起安全意识,保持对安全危机的高度敏感性,从关系自身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安全危机管理的重要性,才能做好预防、规避和应对安全危机状况的工作。

2.3 加强与公安部门的合作,充分发挥馆内治保人员的作用

根据属地管理,我们积极与临沂市兰山区银雀山派出所密切配合,形成联动机制,制定安全危机管理计划,把图书馆作为其日常巡逻的常规设点,图书馆内部安保人员与其巡逻人员形成联动,确保民警能够在馆内发生安全突发事件的5分钟内到达现场进行处置。

3 结语

图书馆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是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规范治馆的需要;是保护国家财产安全的必要方略。图书馆应高度重视,以科学、理智的态度,做好对周边自然环境和图书馆内部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制定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正视危机和挑战,紧随时代潮流,发展壮大图书馆事业,是新时期图书馆人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潘梅,刘兹恒.图书馆安全危机的防范与处置[J].图书与情报,2007(2).

[2]蔡秋文.图书馆危机管理的框架与对策[J].情报科学,2008,1.

公共安全形势第3篇

根据《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文财务发[2011]5号)文件精神, 目前各地图书馆已经基本实现面向社会免费开放,但近年来各地公共场所频发的火灾、网络安全事故甚至类似“3.1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件”等突发公共安全事故为我们敲响了新形势下公共图书馆安全管理工作的警钟。临沂市图书馆作为新建公共图书馆,因其处于繁华的城市中心,资源集中、读者量大、楼层布局复杂等客观条件,安全管理工作更加繁重。

1 影响图书馆安全的因素

1.1 自然隐患

自然隐患指由自然原因引起的人身财产安全隐患,如火灾、水灾、虫蛀、温、湿、光照等引起的化学物理变化造成的隐患[1]。比如在不合适的光、温环境下古籍类图书的纸质将会发霉甚至损毁。

1.2 社会环境

社会治安状况好坏、人流量大小往往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日常管理。比如临沂市图书馆地处繁华的城市中心,人流量日均接待读者4000人次,免费开放要求的“零门槛”入馆导致人员成分复杂,这给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不小的压力。

1.3 设备隐患

设备隐患指图书馆的建筑设计缺陷造成的或者设施使用过程中引起的安全隐患,由于图书馆经常要使用大量的照明设施和中央空调设备,管道、线路在铺设施工布置不当,线路老化等问题都可能存在水灾、火灾的安全隐患[2]。比如临沂市图书馆2012年夏季因中央空调部分冷凝水回水管道倾斜角度不合理导致的溢水事故就是此类问题。

1.4 网络安全隐患

这主要针对网络安全造成的隐患。目前大多数图书馆都已经基本实现了自动化和网络化,但同时面临来自网络环境的安全威胁也在与日俱增。以临沂市图书馆为例,我们目前图书借还主要依托于interlib系统及Rfid高频物流识别技术,如果interlib系统受到网路病毒的攻击和破坏,图书馆的借还工作将全部停滞,甚至会导致数据库信息泄露、篡改甚至破坏的严重后果。

1.5 突发性安全隐患

常见的主要有突发事件、盗窃、打架斗殴和人为破坏等,作为公益性开放式窗口,临沂市图书馆在日常工作中遇到过精神病患者、酗酒人员闹事、盗窃图书、为了争抢自修区座位打架的各种突发性安全隐患,这类安全问题如果不及时合理的处置可能会带来一些列不良社会影响。

2 临沂市图书馆在安全管理工作探索

2.1 建立安全管理防范体系

2.1.1 强化领导,落实责任

进一步落实了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室负责人具体负责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坚持一手抓业务工作,一手抓安全生产工作,做到“两手抓、两手硬”。成立安全消防领导小组,层层分解安全生产目标任务,逐级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全面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并在《临沂市安全生产岗位管理实名制信息系统》上登记备案,做到职责明确、任务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到位。

2.1.2 建章立制,完善制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危机管理过程也要遵循这一规律。临沂市图书馆结合本身情况,根据当前新形势的变化,积极借鉴上海图书馆、深圳图书馆等先进馆的安全管理经验,依照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将图书馆的各项管理规定从安全危机管理角度重新审视并修订,新制定了《临沂市图书馆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临沂市图书馆安全消防应急预案》、《临沂市图书馆夜间值班巡查制度》、《临沂市图书馆领导带班制度》等,做到岗位到人,职责明确。建立健全各种安全管理制度能够从制度层面做到有据可依,这是加强和落实安全管理工作的有力措施。

2.1.3 建立和配置应有的安全防范设施并做到定期检查

临沂市图书馆区域内共配备95个消防栓,232处消防灭火器,每年定期更换干粉,在各大书库都设有烟感报警器、喷淋头,并委托专业消防机构进行设备的经常性维护。在馆内通道口、电梯间、服务台等关键部位设置闭路监控系统,实现全覆盖无死角。自开馆以来,利用监控系统抓获各类偷窃读者财务不法分子9名,共挽回读者损失过万元,有效地保护了进馆读者的财产安全,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

2.1.4 综合防范,全面加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安全工作

临沂市七楼电子阅览室配备一个中央机房、98台公用电脑,为了保证给广大读者营造一个安全绿色的上网学习娱乐的环境我们主要从以下三点做好防范:(1)软件防范:一是安装防病毒软件,在网卡、工作站、中心服务器上安装防病毒软件,及时更新升级;二是构建防火墙、网络绿霸,能够实现对非法网站的及时隔离屏蔽,并有效阻挡来自网络外部的攻击。(2)升级硬件:近期我们对中心机房进行了改造搬迁,配备更大容量的UPS防断电系统,更换机房专用精密空调,实现机房温度的24小时恒温控制,杜绝了火灾隐患,同时也为市图书馆今后更好地、规范地开展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2 树立安全意识,加强安全危机管理

树立安全意识,就是图书馆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将安全危机管理纳入到图书馆中长期的战略规划中来,时刻保持应对安全危机的状态。临沂市图书馆作为新建馆,员工年龄梯队呈现年轻化,35岁以下的同志占总人数的76%,在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安全危机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的意识还不够。为此,我们非常重视对员工的安全责任意识的培养和安全危机管理的教育,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处理条例》等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安全常识,掌握相关安全技能,牢固树立“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加强员工对安全危机的心理承受力,使他们掌握安全危机处理的基本知识。我们认为安全意识的培养是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图书馆员工的必备条件,图书馆每一名同志只有真正树立起安全意识,保持对安全危机的高度敏感性,从关系自身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安全危机管理的重要性,才能做好预防、规避和应对安全危机状况的工作。

2.3 加强与公安部门的合作,充分发挥馆内治保人员的作用

根据属地管理,我们积极与临沂市兰山区银雀山派出所密切配合,形成联动机制,制定安全危机管理计划,把图书馆作为其日常巡逻的常规设点,图书馆内部安保人员与其巡逻人员形成联动,确保民警能够在馆内发生安全突发事件的5分钟内到达现场进行处置。

公共安全形势第4篇

论文摘要: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纲要的提出,为地区公共信息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建立起地区公共信息安全的联动体系,有利于提高地区信息交流,保证信息沟通渠道的安全畅通,不断提高各地市联合公共服务、公管管理的能力,保证珠三角地区加快经济一体化的步伐。

珠三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经济市场化和外向化程度很高。但受当前国际金融海啸的影响,国内外经济形式发生深刻变化,区域发展受到严重冲击。国家从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制定出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用以指导珠三角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

我们把以政府为主体的一切负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包括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委托的组织,来源于纳税人税款的政府财政拨款的社会团体、组织等公共事业法人和社会组织)在行政过程中产生、收集、整理、传输、、使用存储和清理的所有信息,称为公共信息。珠三角地区是我国信息化程度的高度集中的地区,“数字珠三角”的提出,使公共信息在珠三角地区更富多元化和复杂化,而公共信息安全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区域的,社会的长治久安,国家的安全与稳定。珠三角作为我国新时期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在摸索构建信息安全联动体系的道路上更应体现“科学发展,先试先行”的核心理念,在危与机并存的新形式下,信息安全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建立信息安全联动体系的呼声也越发响亮。

一、珠三角地区公共信息安全现状的分析

公共信息安全是指个人、组织、社会和国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保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害,它包括物理设施安全、技术安全、信息内容安全等国家、社会公共安全的总和。珠三角地区目前信息化程度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在信息化普及过程仍存在诸多安全问题。

(一)信息共享渠道不畅。当前的难点在于信息归部门所有,在信息管理上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区域内小到政府部门,大到地方政府,大多只考虑自身的管理和利益的需要,很少能从全局发展的战略需求角度考虑,各部门,各地方间缺乏必要的沟通配合,相互问协调联动不够,信息获取存在障碍,不能有效整合信息资源。面对突发安全事件时,由于事件自身具有复杂多变的特性,需调动各方力量,收集各类信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分析提炼,加工处理,才能为决策领导层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提供素材。但因存在部门信息保护主义,以及访问权限的设置问题,容易导致管理部门相互间推诿扯皮现象的出现,不仅不能及时便捷的处理问题,有时反而“延误战机”,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电子政务建设华而不实。政府门户网站提供服务的能力直接反映了政府信息化的综合水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真实政府的运作情况和应对信息威胁的能力。随着珠三角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本地区的信息产业也不断得到提高,电子政务建设无论在资金投入上还是技术设备上都处在全国领先地位,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珠三角地区在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相互攀比,急于求成,重复建设的现象,有的政府部门为了实现所谓“政务公开,公务透明”的电子化办公,盲目投资,建设内容贫乏,失去时效,形同虚设的网站。不但容易造成资源的铺张浪费,不利于对公共信息的采集、传递、确认、分析和理解,而且容易造成政出多门,办事效率低下的深层问题。

一旦遭遇公共危机,政府信息系统在危机期间的信息采集,信息整合、信息将出现紊乱,导致政府信息准确性的降低,影响政府的公众形象和政府公信力。另一方面,政府网络有其特殊性,网络和信息安全防护十分重要。但作为面向公共社会服务的信息平台,却没有专门设立公共信息安全知识的服务型网站,公众对公共安全基本知识缺乏了解。

(三)公共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统一规范。公共信息系统的建设标准尚未规范和统一。“数字珠三角”意味着信息化,信息化意味着网络化,网络化意味着互通互联、资源共享,规范和统一信息建设标准十分重要j。珠三角各地的信息化程度普及率高,有条件率先实现统一的公共信息系统建设的标准。但鉴于珠三角城市问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存在差距,如果全都划一要求,一统到底,势必造成“水土不服”。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合理的、讲求效益的界定。

(四)信息安全防范治理能力不强。公共信息安全的关键在于防范。目前,珠三角信息和网络安全的防范能力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许多应用系统处于不设防阶段。全国范围内,包括珠三角地区的信息与网络安全研究任停留在封堵现有信息系统的安全漏洞阶段。区域的综合信息安防能力面临考验。一方面,虽然珠三角地区的政府在推进信息安全的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管理的推广、规范工作上步伐较快,但维护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却基本被国外垄断。对可信安全计算、信息安全内容管理、网络安全管理与风险评估、应急响应和安全应用支撑平台等一系列网络信息安全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仍处在起步阶段,与国外先进国家、地区的信息安防技术能力存在明显差距。另一方面,许多公众和政府工作人员对公共信息安防领域的认识仍局限在防病毒、入侵检测、vpn、垃圾邮件等基本防范手段上,而忽视对utm(统一威胁管理)、soc(安全运营中心)等新型信息防范手段的学习。

二、建立珠三角公共信息安全联动体系的必要性

(一)面对人为事件、事故,自然灾害建立联动信息安防体系是公共安全的基本必要。珠三角在空间上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系统,空间的分布并不是根据行政界线来划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毗邻港澳,华侨、港澳同胞众多,具有发展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引进外资和技术等方面优越的条件,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地区;地区内的经济活动频繁,相互间关系密切,在交通运输、生产事故、刑事犯罪等人为事件、事故处理上具有区域的联发联动性,此外该地区是洪涝灾害和台风等自然灾害的频发地区,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急亦需要跨地区跨部门的相互联动合作。建立珠三角信息联动体系,可以有效整合各地资源,及时有效的采取应对措施,排除险情,解除危难;保证在信息收集、分析、传递、方面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防止信息失真带来的严重后果的。

(二)珠三角作为我国经济改革发展的“试验田”,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政策导向下,建立联动信息安防体系是公共安全的特殊必要。城市区域内的矛盾和冲突是必然的,这是由于城市区域经济活动本身的外部性及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珠三角城市区域内的某些地方政府,常通过建立地方保护链条、重复建设项目等手段,来实现地方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加大了珠三角地区城市间经济交易的成本,不利于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打破这种信息不对称性所照成的城市经济“孤岛危机”就必须建立公共信息共享以及安全保护的联动体系,通过制度变迁,建立相应的城市区域信息协作组织,在安全可靠的环境下,对公共经济等信息实现互联互动,不仅可以实现区域内城市不同利益主体的相互间信息交流,降低不同利益主体达成交易的成本,并能对区域的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有效的监督。

三、珠三角公共信息安全联动体系的构建和管理

(一)注重公共信息安全法律建设。

加强公共信息安全法制的立法工作。法律本身就是确保公共信息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保障,为有效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在总结基础调查和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和印发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等相关条例,确定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各项工作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等级保护工作中的责任、义务,各职能部门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中的职责分工以及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行业主管部门的安全保障法律责任。

但是中国目前尚没有形成专门的“公共信息安全”法规体系,还有许多公共领域在信息安全方面无法可寻、无法可依,地方性在公共信息安全方面的行政法规良莠不齐,难以统一。公共信息安全法律体系的研究可以选择不同的切入点。按照法律效率,我们可以从法律、法规和规章层次讨论信息安全的法律体系。也可以另辟蹊径,以战略作为出发点探讨信息安全的法律体系。我国应从国情出发,积极探索加强信息安全法制建设的新思路,加快信息安全的立法工作,尤其是要加快信息安全基本大法的立法进程,以建立起一套既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又具有中国特色、门类齐全、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的信息安全法律体系,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法律支撑j。在珠三角规划出台的新形势下,国家可以不妨逐步探索、建设和制订与区域一体化相适应的公共信息安全法律体系,这不仅有利于公共信息安全治理的规范化和稳定化;有利于为公共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和管理提供系统性、针对性、可行性的指导和服务;有利于优化信息安全资源的配置,重点保障基础信息网络和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的重要信息系统安全;有利于明确国家、法人和其他组织、公民的信息安全责任,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有利于推动各类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信息安全模式,为以后我国全面实施公共信息安全保护工作提供政策支持。

(二)建立统一的、共享的、安全的公共信息网络系统。

首先,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导向,加强珠三角公共数据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在信息化过程中得到不断积累,只有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导向,城市信息化综合效益才能得到提高。到目前为止,各城市都建立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数据库,但是多数数据库的使用都处于封锁状态,这严重影响了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效益发挥。未来几年,城市公共数据整合将成为未来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公共数据整合要结合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和现状,构建城市各部门、各组织共享的公共数据库,这也是当前城市信息化建设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根据我国信息资源规划和建设的总体要求,各地要建立一批具有公益性、基础性、实用性的公共数据库;加紧建设和健全自然人基础信息库、法人基础信息库,作为建构公共数据库的基础,合理、高效地利用信息资源,整合现有的信息资源;加强生产、流通、科技、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等领域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加快教育、文化、公共文献等领域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

其次,加强信息和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从技术上统一标准。当前,我国在信息和信息安全领域总体上处于关键技术和设备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发展信息和信息安全高端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我国掌握信息安全主动权的唯一出路。为加强信息和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的研发,我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坚强有力、运转灵活、工作高效的新体制,全方位地指导信息和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的规划、研发、成果转化,同时组织和动员各方力量,密切跟踪世界先进技术的发展,逐步形成基础信息网络、重要信息系统以自主可控技术为主的新格局。

再次,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在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要进行信息安全的总体设计和信息系统安全工程建设,在系统验收时必须对信息系统安全进行测评认证。对于已建的信息系统,要完善信息安全的总体设计和信息系统安全工程建设,进行系统安全测评认证。在信息系统建设中信息安全的投资应占系统投资的一定比例。各级机关和重点单位新建和改建信息系统必须配套建设信息安全子系统,并与主体工程实行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加强对修订稿安全产品、服务商资质、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与测评认证,在系统建设总体方案评审时强化对安全保障方案的审查和各项安全保障功能的认证。

最后,加强对信息网络、信息产品和网上交易行为的监管,提高对网上信息的跟踪管理能力、对专案对象的监控能力和对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非法入侵、泄密、窃密以及散布有害信息等行为的防范能力,严厉打击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和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犯罪活动。保障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权利,抵制不良文化、不实新闻在网上传播,维护信息安全和社会稳定。

(三)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公共信息安全组织体系,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

公共信息安全工作综合性强,涉及单位、部门多,需要在统一领导下实现职能的有机组合。因此,应建立一个具有高度权威的实体化领导管理机构,并强化其权限和职能,使其能从战略高度统揽全军的信息安全工作。应该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工作领导体制,明确各业务部门的具体职责,形成科学高效的信息安全管理体制。政府主导下可以成立“珠三角信息安全工作小组”,加强信息安全的组织领导。“珠三角信息安全工作小组”的管理职能是负责协调珠三角各市及其有关部门间的工作关系,理顺管理体制,明确职责,以统筹规划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并促进资源的共享,信息安全的管理。在机构的组织形式上,既要使其能够在正常时期充分履行职能,又要便于公共信息系统出现崩溃时快速转入应急体制并发挥作用;在机构职能的确立上,既要能对全社会的信息安全工作进行战略指导和宏观管理,又要能对公共信息安全的具体问题进行策略支持和微观控制j。

公共安全形势第5篇

论文摘要: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纲要的提出,为地区公共信息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建立起地区公共信息安全的联动体系,有利于提高地区信息交流,保证信息沟通渠道的安全畅通,不断提高各地市联合公共服务、公管管理的能力,保证珠三角地区加快经济一体化的步伐。

珠三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经济市场化和外向化程度很高。但受当前国际金融海啸的影响,国内外经济形式发生深刻变化,区域发展受到严重冲击。国家从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制定出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用以指导珠三角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

我们把以政府为主体的一切负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包括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委托的组织,来源于纳税人税款的政府财政拨款的社会团体、组织等公共事业法人和社会组织)在行政过程中产生、收集、整理、传输、、使用存储和清理的所有信息,称为公共信息。珠三角地区是我国信息化程度的高度集中的地区,“数字珠三角”的提出,使公共信息在珠三角地区更富多元化和复杂化,而公共信息安全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区域的,社会的长治久安,国家的安全与稳定。珠三角作为我国新时期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在摸索构建信息安全联动体系的道路上更应体现“科学发展,先试先行”的核心理念,在危与机并存的新形式下,信息安全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建立信息安全联动体系的呼声也越发响亮。

一、珠三角地区公共信息安全现状的分析

公共信息安全是指个人、组织、社会和国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保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害,它包括物理设施安全、技术安全、信息内容安全等国家、社会公共安全的总和。珠三角地区目前信息化程度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在信息化普及过程仍存在诸多安全问题。

(一)信息共享渠道不畅。当前的难点在于信息归部门所有,在信息管理上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区域内小到政府部门,大到地方政府,大多只考虑自身的管理和利益的需要,很少能从全局发展的战略需求角度考虑,各部门,各地方间缺乏必要的沟通配合,相互问协调联动不够,信息获取存在障碍,不能有效整合信息资源。面对突发安全事件时,由于事件自身具有复杂多变的特性,需调动各方力量,收集各类信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分析提炼,加工处理,才能为决策领导层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提供素材。但因存在部门信息保护主义,以及访问权限的设置问题,容易导致管理部门相互间推诿扯皮现象的出现,不仅不能及时便捷的处理问题,有时反而“延误战机”,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电子政务建设华而不实。政府门户网站提供服务的能力直接反映了政府信息化的综合水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真实政府的运作情况和应对信息威胁的能力。随着珠三角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本地区的信息产业也不断得到提高,电子政务建设无论在资金投入上还是技术设备上都处在全国领先地位,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珠三角地区在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相互攀比,急于求成,重复建设的现象,有的政府部门为了实现所谓“政务公开,公务透明”的电子化办公,盲目投资,建设内容贫乏,失去时效,形同虚设的网站。不但容易造成资源的铺张浪费,不利于对公共信息的采集、传递、确认、分析和理解,而且容易造成政出多门,办事效率低下的深层问题。

一旦遭遇公共危机,政府信息系统在危机期间的信息采集,信息整合、信息将出现紊乱,导致政府信息准确性的降低,影响政府的公众形象和政府公信力。另一方面,政府网络有其特殊性,网络和信息安全防护十分重要。但作为面向公共社会服务的信息平台,却没有专门设立公共信息安全知识的服务型网站,公众对公共安全基本知识缺乏了解。

(三)公共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统一规范。公共信息系统的建设标准尚未规范和统一。“数字珠三角”意味着信息化,信息化意味着网络化,网络化意味着互通互联、资源共享,规范和统一信息建设标准十分重要j。珠三角各地的信息化程度普及率高,有条件率先实现统一的公共信息系统建设的标准。但鉴于珠三角城市问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存在差距,如果全都划一要求,一统到底,势必造成“水土不服”。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合理的、讲求效益的界定。

(四)信息安全防范治理能力不强。公共信息安全的关键在于防范。目前,珠三角信息和网络安全的防范能力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许多应用系统处于不设防阶段。全国范围内,包括珠三角地区的信息与网络安全研究任停留在封堵现有信息系统的安全漏洞阶段。区域的综合信息安防能力面临考验。一方面,虽然珠三角地区的政府在推进信息安全的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管理的推广、规范工作上步伐较快,但维护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却基本被国外垄断。对可信安全计算、信息安全内容管理、网络安全管理与风险评估、应急响应和安全应用支撑平台等一系列网络信息安全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仍处在起步阶段,与国外先进国家、地区的信息安防技术能力存在明显差距。另一方面,许多公众和政府工作人员对公共信息安防领域的认识仍局限在防病毒、入侵检测、vpn、垃圾邮件等基本防范手段上,而忽视对utm(统一威胁管理)、soc(安全运营中心)等新型信息防范手段的学习。

二、建立珠三角公共信息安全联动体系的必要性

(一)面对人为事件、事故,自然灾害建立联动信息安防体系是公共安全的基本必要。珠三角在空间上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系统,空间的分布并不是根据行政界线来划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毗邻港澳,华侨、港澳同胞众多,具有发展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引进外资和技术等方面优越的条件,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地区;地区内的经济活动频繁,相互间关系密切,在交通运输、生产事故、刑事犯罪等人为事件、事故处理上具有区域的联发联动性,此外该地区是洪涝灾害和台风等自然灾害的频发地区,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急亦需要跨地区跨部门的相互联动合作。建立珠三角信息联动体系,可以有效整合各地资源,及时有效的采取应对措施,排除险情,解除危难;保证在信息收集、分析、传递、方面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防止信息失真带来的严重后果的。

(二)珠三角作为我国经济改革发展的“试验田”,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政策导向下,建立联动信息安防体系是公共安全的特殊必要。城市区域内的矛盾和冲突是必然的,这是由于城市区域经济活动本身的外部性及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珠三角城市区域内的某些地方政府,常通过建立地方保护链条、重复建设项目等手段,来实现地方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加大了珠三角地区城市间经济交易的成本,不利于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打破这种信息不对称性所照成的城市经济“孤岛危机”就必须建立公共信息共享以及安全保护的联动体系,通过制度变迁,建立相应的城市区域信息协作组织,在安全可靠的环境下,对公共经济等信息实现互联互动,不仅可以实现区域内城市不同利益主体的相互间信息交流,降低不同利益主体达成交易的成本,并能对区域的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有效的监督。

三、珠三角公共信息安全联动体系的构建和管理

(一)注重公共信息安全法律建设。

加强公共信息安全法制的立法工作。法律本身就是确保公共信息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保障,为有效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在总结基础调查和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和印发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等相关条例,确定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各项工作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等级保护工作中的责任、义务,各职能部门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中的职责分工以及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行业主管部门的安全保障法律责任。

但是中国目前尚没有形成专门的“公共信息安全”法规体系,还有许多公共领域在信息安全方面无法可寻、无法可依,地方性在公共信息安全方面的行政法规良莠不齐,难以统一。公共信息安全法律体系的研究可以选择不同的切入点。按照法律效率,我们可以从法律、法规和规章层次讨论信息安全的法律体系。也可以另辟蹊径,以战略作为出发点探讨信息安全的法律体系。我国应从国情出发,积极探索加强信息安全法制建设的新思路,加快信息安全的立法工作,尤其是要加快信息安全基本大法的立法进程,以建立起一套既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又具有中国特色、门类齐全、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的信息安全法律体系,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法律支撑j。在珠三角规划出台的新形势下,国家可以不妨逐步探索、建设和制订与区域一体化相适应的公共信息安全法律体系,这不仅有利于公共信息安全治理的规范化和稳定化;有利于为公共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和管理提供系统性、针对性、可行性的指导和服务;有利于优化信息安全资源的配置,重点保障基础信息网络和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的重要信息系统安全;有利于明确国家、法人和其他组织、公民的信息安全责任,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有利于推动各类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信息安全模式,为以后我国全面实施公共信息安全保护工作提供政策支持。

(二)建立统一的、共享的、安全的公共信息网络系统。

首先,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导向,加强珠三角公共数据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在信息化过程中得到不断积累,只有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导向,城市信息化综合效益才能得到提高。到目前为止,各城市都建立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数据库,但是多数数据库的使用都处于封锁状态,这严重影响了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效益发挥。未来几年,城市公共数据整合将成为未来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公共数据整合要结合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和现状,构建城市各部门、各组织共享的公共数据库,这也是当前城市信息化建设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根据我国信息资源规划和建设的总体要求,各地要建立一批具有公益性、基础性、实用性的公共数据库;加紧建设和健全自然人基础信息库、法人基础信息库,作为建构公共数据库的基础,合理、高效地利用信息资源,整合现有的信息资源;加强生产、流通、科技、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等领域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加快教育、文化、公共文献等领域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

其次,加强信息和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从技术上统一标准。当前,我国在信息和信息安全领域总体上处于关键技术和设备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发展信息和信息安全高端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我国掌握信息安全主动权的唯一出路。为加强信息和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的研发,我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坚强有力、运转灵活、工作高效的新体制,全方位地指导信息和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的规划、研发、成果转化,同时组织和动员各方力量,密切跟踪世界先进技术的发展,逐步形成基础信息网络、重要信息系统以自主可控技术为主的新格局。

再次,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在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要进行信息安全的总体设计和信息系统安全工程建设,在系统验收时必须对信息系统安全进行测评认证。对于已建的信息系统,要完善信息安全的总体设计和信息系统安全工程建设,进行系统安全测评认证。在信息系统建设中信息安全的投资应占系统投资的一定比例。各级机关和重点单位新建和改建信息系统必须配套建设信息安全子系统,并与主体工程实行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加强对修订稿安全产品、服务商资质、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与测评认证,在系统建设总体方案评审时强化对安全保障方案的审查和各项安全保障功能的认证。

最后,加强对信息网络、信息产品和网上交易行为的监管,提高对网上信息的跟踪管理能力、对专案对象的监控能力和对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非法入侵、泄密、窃密以及散布有害信息等行为的防范能力,严厉打击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和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犯罪活动。保障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权利,抵制不良文化、不实新闻在网上传播,维护信息安全和社会稳定。

(三)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公共信息安全组织体系,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

公共信息安全工作综合性强,涉及单位、部门多,需要在统一领导下实现职能的有机组合。因此,应建立一个具有高度权威的实体化领导管理机构,并强化其权限和职能,使其能从战略高度统揽全军的信息安全工作。应该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工作领导体制,明确各业务部门的具体职责,形成科学高效的信息安全管理体制。政府主导下可以成立“珠三角信息安全工作小组”,加强信息安全的组织领导。“珠三角信息安全工作小组”的管理职能是负责协调珠三角各市及其有关部门间的工作关系,理顺管理体制,明确职责,以统筹规划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并促进资源的共享,信息安全的管理。在机构的组织形式上,既要使其能够在正常时期充分履行职能,又要便于公共信息系统出现崩溃时快速转入应急体制并发挥作用;在机构职能的确立上,既要能对全社会的信息安全工作进行战略指导和宏观管理,又要能对公共信息安全的具体问题进行策略支持和微观控制j。

公共安全形势第6篇

【关键词】北部湾经济区;公共安全;应对

【作者简介】曾伟,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治安系副主任,副教授,广西 南宁530028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3—0080—06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和社会的转型关键时期,也是公共安全问题凸显期。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达6500亿元。约占GDP总量的6%,每年公共安全问题夺去约20万人的生命。我国的党委、政府近年来对于公安安全十分重视,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首次把公共安全作为独立领域进行战略研究。广西是我国唯一一个沿海、沿边、沿江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域;同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位居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大湄公河次区域、泛珠三角经济区等多个区域交汇点。特殊的区域位置和社会环境在推进广西北部湾开发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公共安全也同样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对影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公共安全问题的社会环境进行深层次地分析,探索公共安全问题的发展趋势。对于建立公共安全管理机制,维护区域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公共安全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

当前全球性的风险社会已经形成。充分认识风险社会的规律,应对来自于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已成为各国政府的普遍共识。我国党委、政府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健全科学、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有效应对各种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破坏活动,确保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同样面临着来之传统的和非传统的安全威胁,而且其中一些威胁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使得公共安全形势复杂多变。

1.传统的安全威胁。传统安全威胁一般是指国家间军事行为有关的冲突,主要是军事、政治等方面的安全。军事方面的安全威胁主要是存在于战争时期或者冷战期间,而在当前的和平年代中,政治方面的安全是传统安全威胁的主要因素。政治因素对于公共安全问题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强大的制约作用。无论是积极方面的。还是消极方面的,都会对公共安全带来重大的影响。政治因素在公共安全领域表现为传统的安全威胁,政治安全也是我国安全问题的首位。当前我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对于社会公共安全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但是,我国当前的来自政治方面的传统安全威胁仍形势严峻:一是北部湾周边的国际环境不安定。其中最突出的是南海争端问题。复杂的南海局势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周边海域国家,它俨然成为了各国关注的焦点。广西地处于南海的前沿,南海局势的紧张对于北部湾经济区的公共安全产生直接的影响。二是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境内外的“”和其他各种敌对势力蓄意破坏我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分裂祖国的斗争将更加复杂、更加尖锐、更加激烈。北部湾经济区面向东盟,民族分布、地理位置特殊,在对境内外势力和敌对分子的斗争中面临严峻的考验。西方敌对势力图谋实施“壮族独立”计划,激化我国民族矛盾,且敌对势力、敌对分子还在网上成立了“广西壮族自治过渡政府”;境外别有用心的人和对现实不满的人与境外媒体勾结,大肆炒作一些社会热点问题、造谣、污蔑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网

2.非传统的安全威胁。非传统安全威胁是相对于传统安全威胁而言,是指除军事、政治冲突以外的其他对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根据公共安全事件的发展过程、机理和性质的不同,公共安全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主要涉及自然灾害、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以及社会安全等四大方面。相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而言,来自这四方面的安全仍不容乐观。一是在自然灾害方面,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频繁、受灾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广西则在其中是受灾比较严重的省份。2012年12月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中列举了广西主要的自然灾害包括干旱、洪涝灾害,台风、冰雹、雨、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广西目前的基础设施抗灾能力还比较薄弱,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2008年广西的冰冻灾情,造成了1411万人受灾。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05.58亿元。二是在安全事故方面。广西各类安全事故频发。据广西安监局公布。广西全区2012年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5881起,其中重大事故2起,各类较大事故79起,共死亡2742人。三是在公共卫生方面,广西地处边境,属于东南亚炎热地区,是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区。以艾滋病为例,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全区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63127例(其中艾滋病病毒携带者41796例,艾滋病病人21331例),发病数居全国第2位,是全国防治艾滋病的重点地区。而且艾滋病疫情呈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城镇向周边农村地区扩散的态势。四是在社会安全方面,恐怖袭击事件由于其不确定性的特点,对公共安全构成的威胁最大。近年来。东南亚“伊斯兰祈祷团”、“阿布沙耶夫”等恐怖组织策划和实施恐怖活动,对东南亚地区安全构成威胁。东南亚各国在加大打击力度的同时加强了各国的反恐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东南亚的反恐形势依然严峻,反恐斗争仍然任重道远。非传统安全因素引发的公共安全问题不断增多,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不仅仅将会直接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甚至会对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形成冲击。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此外,由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公共安全的格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西部首座核电站——防城港市红沙核电站的开工建设和中石油钦州大型炼油厂等重大项目的建成投产。不仅对本地区的环境安全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还增加了核安全的问题。这就对于公共安全管理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危及公共安全的社会矛盾凸显

在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同时,势必会形成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城乡和地区发展差距拉大以及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分化等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矛盾。从而引发各种各样的公共安全问题。广西作为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处在追赶型发展阶段,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更为突出,导致社会矛盾多发,新旧矛盾相互交织,给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带来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

1.人口流动与社会融合度问题成为影响公共安全的重要因素。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临海产业集群的逐步形成。促进了人口的大流动。近年来,南宁市和几个沿海城市的流动人口大幅度增加,据公安机关的调查统计,目前广西流动人口总量约为500多万人,登记在册1915740人,不少城市的流动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市区常住人口的数量。人口的流动使社会利益群体的结构分化,增加了城市的社会风险。随着经济区产业的多元化,使各个社会利益群体的结构由相对简单转化为复杂、多样化,而利益的分化重组与价值观念的重新定位使得城乡、区域、产业之间以及不同社会人群之间财富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拉大。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流动人口主要以农民工为主,但由于自身素质的缺陷。大部分都是重工业、制造业、建筑业等的体力劳动者,总体处于贫富分化的底端,是对贫富的分化感受最为强烈的社会群体。他们一方面感受着眼前形形的物质财富诱惑,另一方面由于政治、经济、职业、教育以及婚姻子女等制度方面的不公平待遇等导致其难以融入社会,从而对社会漠视和不信任,甚至的会形成对立、的情绪,并将之付诸于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严重影响着当地的社会治安。

2.由社会矛盾引发的影响着地区的社会稳定。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现代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分化加速,从而容易诱发社会结构的失衡和失调现象,产生大量矛盾和冲突,诱发各种。根据广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区发生438起,参与人数为31800人,分别同比上升了4.3%和20.3%。全区8个市的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先后发生20多起。其中高速公路和铁路项目建设引发的18起。㈣除了本身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并造成严重危害之外,还由于其具有相互感染的特征,可能会使非理性的情绪在不同群体之间传递,严重时多起聚集在一起,造成强烈的社会震荡,甚至会影响到国家政权的稳定。

(三)公众的公共安全需求呈扩展趋势

英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人的基本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安全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安全的需要是人的低级需要,也是最基础的心理需求,包括“安全、稳定、依赖、保护、免受恐吓和混乱的折磨、对体制的需要、对秩序的需要、对法律的需要、对界限的需要以及对保护者实力的要求等等。”随着人们的物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于公共安全的需求增高。根据广西社会科学院2009年广西南宁、北海等地的公众社会心态与社会热点调查中显示,广西公众对于2009年广西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的判断中,“突发公共事件增多”占了25.0%,排在第二位。而与公共安全密切相关的“社会治安形势严峻”也占到了6.9%,排在第四位。

公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对政府的公共安全问题应对能力和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能不能紧紧地围绕公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安全问题,最大限度减少不稳定、不安全、不和谐的各种因素,协调和平衡利益关系,增强群众公共安全感,是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成功应对公共安全问题的基础。

(四)公共安全问题国际化程度增大

随着国际分工与国际交往的深化,北部湾经济区与东盟各国的经济逐步融合,世界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联系日益紧密,公共安全问题所造成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发生地的范围,愈来愈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成为了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公共安全问题的国际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恐怖主义等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组织网络普遍具有国际化特征。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自从2011年的“9.11”事件以来,跨国恐怖主义网络所带来的危险在全球风险社会中已经成为非常重要层面的危险。二是公共安全危机影响的国际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不断增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生的公共安全危机往往会影响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甚至会引发相类似的公共安全危机。如在东南亚造成很大影响的“茉莉花”事件。三是公共安全危害的国际化。很多公共安全事件都是没有国界的,如自然灾害、疾病转播等。这些事件一旦发生,就会对一个地区乃至全世界造成危害。如联合国于1987年通过的169号决议中正式地把20世纪的最后十年定为国际减灾年。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世界性的减灾活动的背景实际上就是由于各种非战争因素的灾难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日益严重,从而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结果。

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公共安全应对策略

(一)建立和完善公共安全法律体系

在现代法制社会中,政府权力的法定性决定了在公共安全危机状态下政府行使的权利是国家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宪法和法律是政府行使紧急权力的正当性、合法性的来源。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基本方略。按照我国的精神来健全公共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构建完善的公共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把公共安全管理纳入到法制化轨道,是提高我国应对公共安全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公共安全管理水平的基础。同志在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指出,中国政府要重点做好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等方面的立法,推进社会应对公共危机体系建设。经过这些年来的法制建设,我国在处理公共安全问题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包括综合性和专门性的公共安全应对法律法规。此外,我国为了提高政府处置各种突发事件和保障公共安全的能力,还依法制定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79个部级的应急预案,应对公共安全问题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

虽然我国在公共安全的法制建设有了显著的成就。但公共安全法律体系整体上仍然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进而保障全面规范公共安全管理。提高应对公共安全问题的水平。一是调整目前法律的结构和层次。应当根据公共安全各个领域的现实情况,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或提升当前的法律法规层次,完善法律结构。如在的应对方面,目前专门性的法律规范是公安部的《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的规定》,这个规定不仅法律效力上层次太低,而且处置主体的局限也过于狭隘,难以适应当前治安形势的需要。二是要丰富内涵,拓宽覆盖面。既要加大宏观方面的公共安全立法的力度,又要注重微观方面的具体实践过程的程序性法律规范。在制定相关法律的实施细则及其他配套的法规规章的同时,广西应当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或修订应对公共安全问题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提高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三是协调相关法律法规的关系,使其协调统一。由于综合性的法律《突发事件应对法》是2007年才颁布施行,各个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大多数是在其之前颁布实施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法律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在系统地、全方位地进行法律体系建设的同时,要确保上不跟基本法冲突,横向不跟其他公共安全相关的法律、各行业和各部门的法律制度等法律条文矛盾,并保证对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和职权统一。

(二)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安全管理体制

公共安全问题一旦发生,仅仅靠政府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借助全社会的力量,才能经受得起考验。要摒弃以往由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在确定政府主导位置的同时,准确定位政府应对公共安全问题需履行的职能和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建立起政府与社会合作互助、风险共担的综合公共安全管理新体制。

1.健全政府公共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完备的组织机构是政府应对公共安全问题的依托和组织保证,也是政府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进行预警、沟通和决策的前提。我国目前的公共安全管理模式是政府负责制。国务院及地方各级政府按照分工对相关领域的突发事件处置工作全权负责,地方各级政府是本行政区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国务院及地方各级政府成立相关应急指挥机构,对不同级别、不同类别的突发事件实行分级分类管理与处置。这种模式使权力集中、统一,在应对汶川地震等严重的公共安全问题时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为了更加快速、高效地应对各个级别的公共安全问题,应当进一步加强公共安全管理组织建设。一是设立具有应对指挥权的公共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目前虽然各级政府都设立了专门的公共安全管理部门,如国务院的应急管理办公室和各级的应急管理机构,但这些机构承担的是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的职能,没有相对应的指挥职权,这就难以落实公共安全应对的快速反应原则。二是设立有咨询机构。国内外大量事例表明,应对突发事件应当设置咨询机构。建立应急管理专家制度十分必要,让应急管理专家参与处置与预防工作,可以为应急管理和突发事件应对决策出谋划策,起参谋作用。

2.积极组织公共安全的民间力量。区别于政府的民间力量在公共安全管理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国家只能从自身利益出发来维护公共安全。即便真想维护公共安全,也很难察觉与之相距甚远的公共安全威胁。而公民社会则不同,公共安全与公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关系其切身利益。因此,它对公共安全的维护会不遗余力。一是建立专门性的公共安全志愿者组织。在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中,志愿者组织能够利用其组织资源和成员们训练有素的技能迅速开展救援等应对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受灾者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西方各国都十分注重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在公共安全管理中的作用,而且每个国家都在公共安全管理中赋予其重要的使命,使其成为公共安全管理中在政府机构之外的一股重要力量。如美国的“全国抗灾志愿者组织”、澳大利亚的“志愿服务澳大利亚”(Volunteering Australia)等,这些非政府组织的应急事态管理主体被公认为是各种应急事态的第一应急这和有效救援者。二是提高公民个体应对公共安全问题的能力。公共安全问题的发展蔓延的趋势及其造成的危害后果的严重性,很大程度是取决于公民自身在发生公共安全问题时的态度和表现。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公民的积极自救、自我管理的意识,提高整个社会应对公共安全问题的水平。

(三)加强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机制建设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机应急制机制是以公共安全事件的发展为主线的应对,包括事前的预警和准备机制、事中的应急响应机制和事后的恢复重建机制等。我国各级政府近年来也开始意识到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国内许多城市对作了一些积极有效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公共安全机制。南宁市是我国最早投入公安安全管理应急机制建设的城市之一,在2001年建立了我国第一套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在维护南宁市公共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应在以南宁市应急联动系统为基础,进一步扩展和完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机制。一是要建立协调的组织框架。目前,我国的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分属16个职能部门归口管理,来自不同职权范围、管辖地域或者不同层次的部门势必会由于界面不清而出现资源浪费或者相互推诿、相互抢功的现象,难以发挥整体功效,迅速、统一地采取应对措施。因此,要建立协调的组织和指挥,所有具有不同管辖部门或者对事件承担某些职责的部门,以及那些能够提供特殊资源支持的部门,都纳入到组织框架中,相互协调,共同决定全部事件的战略、选择目标以及确保应急方案的实现,保证具体行动的整合,最恰当地使用所分派的资源。二是完善、规范应急联动系统的功能和职责。目前我国的应急联动系统的功能比较单一,大多数都局限于前期的接警、处警和指挥调度以及先期处置,而对于后期的控制与处置以及事后的恢复重建等方面都没有相关的功能和职责。因此,要紧扣公共安全的各个重要环节,设置、完善相对应的功能,并对相关部门赋予相对应的职责,使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具有全面性和延续性。

公共安全形势第7篇

【关键词】校园安全;公共安全管理;SWOT分析

一、SWOT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SWOT分析方法起初是一种企业内部分析方法,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SWOT方法自形成以来,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研究与竞争分析,成为战略管理和竞争情报的重要分析工具。近来,该分析方法已广被应用在许多领域,如单位状况及个人能力的自我分析等等。

二、校园公共安全管理的SWOT分析

校园公共安全管理是关系教育事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也是学校正常运转的保障。近年来,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学校公共安全的任务更加繁重、复杂和多样化,面临的形势也更加严峻。学校的公共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食宿安全、社会交际安全、兴趣活动安全、教学实验安全、网络安全、心理安全、就业安全等。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当前我国校园公共安全管理的优势、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有利于发挥优势,能够针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到未雨绸缪,同时也有利于从根本上寻求我国学校公共安全管理的战略和对策,提高管理的水平,为创建平安和谐校园而努力。

(一)校园公共安全管理的优势

学校本身是从事教育与培训的机构,因此对于培养师生员工的公共安全意识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另外,相对于社会人员而言学校的师生群体的素质相对较高,也更容易调动师生员工进行安全管理的积极性。通过增强师生的公共安全意识,使之成为学校公共安全管理的受益者。

(二)校园公共安全管理的劣势

1、学校规模大,公共安全意识淡薄。目前由于教育的统一调整部署后,普遍在校人数较以往有大量的增加,公共安全管理涉及的任务在增加。而且一旦发生事故则涉及面较大,造成的社会影响恶劣。除此之外,目前学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教学及素质训练而轻公共安全的思想。把公共安全工作看作只有投入但没产出的软指标,认为只要注意就出不了大事,对公共安全管理也存在着忽紧忽松、消极应付的情况。

2、学校管理机制不合理。学校由于调整组建时间短,不适应当前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现行原有的公共安全管理机制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运转不灵、反应迟钝,部门间尚未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公共安全管理模式也存在严重问题,权责不对等。公共安全保障制度和预警机制尚未健全,公共安全工作的管理水平与保障要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

3、公共安全事故应急能力差,缺乏相关应急预案。学校公共安全事故应急能力差主要表现在缺乏相应的公共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和模拟演练。必要的应急处置预案和定期演练,对于增强师生员工的危机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十分有效。学校管理部门应把公共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作为对该学校管理考核的内容之一,把公共安全事故处置模拟演练作为安全培训主要内容。

(三)校园公共安全管理的机会

首先,各级领导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公共安全给予了足够重视。自2006年以来国家在法律、法规中都规定学校必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管理。其次,国内对学校公共安全管理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涌现出一批研究成果,其中很多具有独创性和实际操作性;再次,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近些年来公共安全事故频发所带来的血的教训,使人们对公共安全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这些都客观上为开展学校公共安全教育创造了条件。

(四)校园公共安全管理的威胁

现代学校教育是开放式教育,学校在改革中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校园成了一个多元化、多因素、多层次的社会场所,公共安全工作的对象已不仅仅是校内师生员工,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学生接受来自不同主体、不同途径传递的各种思想意识也越来越多,意识形态安全、人身财产安全形势较以往更加严峻。此外,校区周边环境复杂,校园周边治安形势严峻,以及道路交通安全、违章建筑比比皆是,摊点屡禁不止等都在威胁着学生的安全,而社会管理部门的管理又跟不上,校园周边治安状况令人担忧。

三、校园公共安全管理的对策研究

(一)营造公共安全文化氛围,增强安全意识

营造公共安全文化氛围是提高全员公共安全意识和增强全员公共安全观念的有效途径。营造校园公共安全文化氛围,目的是在师生员工中建立起强烈的公共安全意识,让“时时刻刻讲安全”的理念,“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和“安全规程必须遵守”的安全准则深入人心,并落实到公共安全管理中。根据大学生上网时间较多及心理问题较多等现实情况,应在公共安全教育中更多的利用网络平台及建立健全使之落实到自觉的安全行为,成为人们自觉行动的一部分。营造校园安全文化要突出全员公共安全教育,重点加强对新员工、新学生的公共安全教育。面对当前现状,作为学校,不能只是一味的单一强调学生的知识理论与素质教育,同时对于学生的公共安全教育也同样要提到一定的重视程度上来。学校应该制定相应的公共安全教学的计划,调动学校的各部门,如学生工作及安全保卫等部门,从生活上和制度上将公共安全教育进行得无处不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公共安全教育的气息。改变以往只在表面上做做工作的工作态度,防微杜渐,把所有的公共安全教育推进到实处,将一切可能发生的公共安全事故抑制在摇篮之中。

(二)完善学校公共安全管理机制,强化管理力度

学校要切实履行维护公共安全的职责,加大人力和物力投入,落实各方面的安全措施,做到“人防、技防、物防”相结合,保证学校和师生员工的安全。加强公共安全教育,必须落实公共安全责任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制定必要的公共安全考核指标,定期进行指导、监督、考核,保证公共安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公共安全管理要体现以“以人为本,学生第一”的原则,要依据学校的实际,建立一整套规范合理的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制度体系。相应公共安全管理制度规范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能落实到学校中的每一位个人,及时预防和控制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建立和完善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从小事着想,从细处着眼,要建立和完善公共安全事故的预警机制。对常发或新出现公共安全问题,要利用各种媒体及时向学生通报,提醒学生注意,避免同样的情况发生。要建立和完善长效的公共安全意外事故应急处理机制,确保一旦发生意外事故,要按照“迅速到场、及时上报、妥善处理”的原则,以“实事求是、保护师生”为目的,争取把损失降到最低。

四、结束语

学校是进行知识传播和教育培训的主要阵地,只有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把公共安全管理放在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才能避免各种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才可能创造一个高质量、高标准的教学环境。学校的公共安全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利用先进的方法寻求更多更好的对策,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陆锦冲.关于高校安全教育新内容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4).

[2]黄伟灿.为了校园的平安:上海高等学校公共安全管理[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3]黄艳燕.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与危机管理机制建设[J].科学时代,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