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新生儿科护理工作(合集7篇)

时间:2023-10-10 10:40:21
新生儿科护理工作

新生儿科护理工作第1篇

【关键词】新生儿科;护理;风险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新生儿科是整个医院中护理风险很高的科室,患儿年龄特殊,无家属陪护,从进入新生儿科到出院的整个过程中所有操作均由护理人员进行,在护理操作的每个环节都潜伏风险。本文试图通过对新生儿科病房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分析,提出相应防范措施。

1 新生儿科存在的主要风险

新生儿科存在的风险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表象风险,也就是已经显示出来或稍加观察即能发现的风险,此类风险易于及时发现并消除,另一类是潜在风险,也就是不易被人发现或根本无法发现的风险,此类风险相对于外露风险,所能造成的危害结果更大。

1.1表象风险

1.1.1 体质风险。新生儿科的患儿都是从刚出生到XX天,正常情况下,最大不会超多XXX,尚不会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状况,患儿本身的体质孱弱,患病后身体机能差,使得病情变化迅速。这就对护士的观察能力及护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也无形中增加了护理的风险。如果护士不能及时发现患儿的病况变化,很可能会导致患儿病情恶化,甚至导致患儿死亡。

1.1.2 感染风险。新生儿科危重病人多,加之患儿自身免疫力低下,在当下病房紧张,床位之间间距较小的现状下,不同疾病患儿混住造成了易感人群的高度密集。护理人员的双手在传播病原体上起着重要作用,一旦清洁不到位,极易造成交叉感染,另一方面,医疗用品、医疗器械消毒不到位,也极易造成获得性感染的发生。

1.1.3 损伤风险。由于新生儿科患儿皮肤薄嫩,极易发生皮肤压伤性红臀。输液时高浓度液体对血管及周围组织有一定的刺激以及外渗致使局部皮肤坏死。因称重、沐浴、摄片、吸痰等治疗环节使患儿脱离氧环境导致难以逆转的低氧,时间一旦没有控制好,严重的可能引起脑损害。

1.2 潜在风险

1.2.1 人员风险。由于新生儿科护理工作量大、护士劳动强度强、护士工作紧张、压力大、高体力付出,加上过快的人员更新,以及对于新仪器、新设备使用知识的缺乏,使得护理人员整体水平不稳定,技术不够,经验不足,在工作中容易造成患儿发生危险。

1.2.2文书风险。护理记录是护理人员记录病人的病情变化、治疗情况和所采取的护理措施的文书。书写护理记录应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客观真实地反映患儿的病情变化,但由于护理人员人手不足,忙于应付,使得书写记录不全面、不规范,出现漏记或错记的情况,从而影响对患儿的进一步治疗措施的制定。

2 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风险的存在容易造成工作的失误,甚至会危及患儿的生命,在新生儿科的护理工作中必须予以消除。首先必须对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找出消除风险的方法。

2.1 医院及科室的不合理安排。院方对新生儿科护理人员的安排不尽合理, 护理人员配置不按床护比例或是岗位安排不明确、不合理等, 使得她们不能兼顾到患儿的各方面而导致护理风险的增加。另外管理层危机意识缺乏或管理方法不当,忽视了护理人员风险意识的培养,也直接导致了护理风险的增加。

2.2 护理人员的素质与工作要求不适应。护理人员缺少必要的机会和时间去学习新技术、新仪器,同时加上年轻护士工作经验的缺乏,对新生儿生理特点不熟悉,在遇到异常情况时不能及时发现造成安全隐患。

2.3 夜班过多造成护理人员身心疲惫。由于新生儿科护理人员少,相比较其他科室而言,夜班更多,过多的夜班导致:①心理负荷过重。护士值夜班基本上是一人,夜间病人病情变化大及其他突发性事件等潜在性因素, 造成护士夜班工作量大、风险高。②强迫性担心。夜班责任重大,总担心事情出错,表现为不自信, 做过的事情重复检查或反复回忆,惟恐出错。③睡眠障碍。频繁的昼夜轮班扰乱了人体生物钟节律, 导致睡眠质量下降、体力恢复不足, 随着年龄的增长, 影响日趋明显。

3 风险应对方法及措施

3.1 完善并规范护理管理制度、优化工作流程。①护士长根据工作量的变化及时合理调配人员,防止护理人员忙中出错。②规范工作职责,修订各班工作流程,制订紧急风险预案等。③及时总结发生的缺陷事件,对每起缺陷事件认真总结,找出原因,制定改进措施。

3.2 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强化风险意识。针对临床先进医疗设备的广泛应用,科室定期组织培训,确保相关人员全面掌握并熟悉仪器的操作事项。不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现有知识加强和巩固、新知识和新业务培训及考核。

3.3 改善新生儿科室的环境。医院由于业务用房有限,新生儿科的病房布局欠合理, 面积有限。应定期对新生儿科病房保持通风, 并对室区的环境质量进行每月一次的检测, 如果发现一项不合格项, 立即分析原因进行整改,并且定期对科室内的物品进行消毒,有效减少感染的风险。

护理风险在护理过程中是客观存在的,随着患儿的逐年增多和医疗技术的发展,护理工作的风险也在不断增高, 因此医院应该正确面对护理风险, 定期在新生儿科室内开展护理风险教育, 并且不断地完善护理管理和安全制度, 护理人员也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 积极改善护患关系, 这样必定能不断提高科室的护理质量, 提升护理品质。

参考文献:

新生儿科护理工作第2篇

【关键词】妇产科 新生儿护理 产后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5010)08-284-01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保障孕妇与胎、婴儿的健康,提倡优生优育,以提高民族素质,发展围生医学,这是产科学上一大进展。任何一位医护工作者面对新生命的诞生,都希望这个婴儿能够顺利健康的成长。

1正常新生儿护理措施

妊娠37周末至42周末以前,出生时体重>2500g的新生儿,称足月新生儿。从生后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内,称为新生儿期。此期是新生儿逐渐适应子宫外生活的过渡阶段,在此期内,必须根据新生儿的生理特点细心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1)保暖:生后应立即用预热的毛巾擦干新生儿,并采取各种保暖措施,使婴儿处于中性温度中。冬季除保持合适的室温(20~24℃)外,可采用母亲体温、热水袋或空调等保暖方法。(2)喂养:生后半小时即可抱至母亲处哺乳,以促进乳汁分泌,提倡按需哺乳。(3)测量体温、体重:每日测体温2次,如高于37.5℃或低于36℃,应每4小时测1次。体温过低,应予保暖;体温过高,应先检查是否穿衣过多、被太厚、室温过高所致。每日测体重1次,如体重下降超过出生时体重的10%,应查明原因并进行处理。(4)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呼吸和面色,如出现面色苍白或青紫、啼哭异常、呼吸急促等,提示呼吸道不畅。此时,应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予以左右交替侧卧位,避免窒息。(5)脐带护理:新生儿出生后24h内密切观察脐部有无渗血或出血,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干燥。(6)沐浴:每天早晨休浴1次,可以清洁皮肤,预防感染,促进血液循环,使新生儿舒适、安静,促进亲子间互动。(7)眼、耳、口、鼻的护理:眼部应保持清洁,如有分泌物,可用生理盐水或3%硼酸棉球由内毗向外轻轻拭净,再滴0.25%氯霉素眼药水每日2次。(8)皮肤及臀部护理:胎脂于生后6小时内用消毒植物油擦去。所用衣服、被单、尿布须清洁、柔软。经常更换卧位,防止局部皮肤受压。(9)预防感染:接触新生儿前应严格洗手,护理和操作时应注意无菌,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10)预防接种:新生儿生后一天内接种乙肝疫苗,三天内接种卡介苗。

护理人员应向产妇宣传提倡纯母乳喂养,不给婴儿添加任何食物(包括糖水)。母乳中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糖类及适当比例的钙、磷,有利于婴儿的吸收利用,是新生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通过母乳喂养,婴儿在母亲怀抱中吸吮,能够给婴儿带来愉快,能加深母子感情,增加母亲喂奶的信心和促进泌乳。

2胎儿宫内窘迫的护理措施

胎儿在宫内有缺氧征象危及胎儿健康和生命者,称为胎儿窘迫。发生胎儿宫内窘迫的产后极易出现新生儿窒息,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和儿童伤残的重要原因之一。引起胎儿宫内窘迫主要原因有:(1)母体血氧含量不足:如心肺功能不全、失血性休克或全身麻醉等。(2)胎盘病变:如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高血压疾病、原发性高血压等引起胎盘功能减退。(3)子宫胎盘血运受阻:如子宫收缩过强,脐带脱垂、绕颈、打结或过短。(4)胎儿因素:巨大儿、先天畸形、胎儿有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宫内感染等。(5)分娩因素:头盆不称、宫缩乏力、胎头吸引等各种原因引起产程延长使胎头受压过久,引起颅内出血,或产程中镇痛药催产药使用不当等。如果发生上述情况护士应尽量使孕妇情绪稳定,树立信心,使患者心理上感到温暖。及时发现胎心率、胎动异常,采取相应措施,使胎儿情况改善,胎儿健康出生。护理人员要严密监测胎儿情况:每10分钟听胎心1次,慢性胎儿窘迫可行胎盘功能检查、胎心监测,指导孕产妇计数胎动方法。同时护理人员应配合医生治疗工作。

3心理护理

给婴儿以心理护理。刚出生的婴儿是最软弱的,因而对成人的依赖也最强。婴儿这时的反射活动和运动动作受大脑皮层的控制以求得生理需要的满足。父母温和的语言、亲切的笑容常会使不安的新生儿安定下来。婴儿如果得到和悉心的照料,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就会对环境产生信任感。对新生儿应结合日常生活护理进行心理护理,尽早建立起母婴之间的依恋关系,这对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尤其是以后小儿性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很多家长意识不到这一点,所以笔者提出来,期望心理护理得到重视。妇产科护士可以将这样的心理规律传授给初为父母的人们:多孩子、和他说话、和他游戏等。

给孕妇以心理护理。人性化的服务,要了解产妇的需求与心理,向孕妇提供相关信息,如操作过程、预期结果、配合手段,并适时将真实情况告知。人在不确定未来风险的情况下会产生焦虑,当把实际情况告知家属的时候,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轻焦虑。我们首先要告诉产妇婴儿是健康的,对于性别方面我们要事先进行沟通了解,产后不要急于告诉产妇婴儿的性别,这个时候产妇过喜或过悲都不利于产后恢复。如果新生儿的性别与产妇期望的相反而精神受打击,这个时候要着重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共同帮助产妇解除思想顾虑。如果胎儿不幸死亡,暂时不要告诉产妇,或选其他适当时间再告诉产妇,护理人员可以安排产妇远离其他婴儿,以免产妇触景生情更加痛苦。根据患者不良情绪的不同特点,因人而异地进行心理疏导,再将婴儿实际的病情用科学的手段予以解释,将产妇的情绪适当的转移,消除心理障碍,以免留下阴影,使其顺利渡过生理、心理不适期,减少不良因素对产妇心理健康的影响,促进产妇的康复,达到护理目标。

人性化的护理的基础是谙熟并精湛的护理技术,在此基础上了解母婴的心理,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最终提高妇产科护理质量,为新生儿健康生长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沈晓明,王卫平,主编,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0-95

新生儿科护理工作第3篇

计划对工作既有指导作用,又有推动作用,搞好工作计划,是建立正常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21儿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仅供大家查阅。

2021儿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一

20xx年是困难与机遇共存的一年,新的院领导班子重新考虑科学的分配方案,结合儿科目前实际情况,对今年全科工作做以下安排:

一、杜绝医疗事故、医疗纠纷的发生,提升医院、科室形象。

1、加强医护质量管理,完善医患沟通制度,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2、继续熟悉掌握并落实医疗核心制度,各级医护人员岗位职责,防范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

3、提高服务意识,树立全科医护人员“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热情接待患儿及家长,树立儿科服务新形象。

二、加强业务学习

1、加强基本技能及操作的练习,特别是心肺复苏操作的复习及巩固,提高危重病儿的抢救能力;

2、学习儿科新知识新进展。充分利用医院华西远程教育平台,争取各种培训及讲座学习的机会,了解学科发展动态,让科室诊疗技术尽快更新;

3、结合本科实际,着手对常见病多发病诊疗规范的制定,推广临床路径工作;

4、组织全科室医生认真学习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逐渐拒绝滥用抗菌药;

5、加强新生儿相关知识学习及技能培训,争取新生儿病房能投入使用。

三、开拓市场,加强宣传,扩大儿科影响力。

1、加强雾化治疗宣传,扩建门诊留诊病房,方便患儿及家长就诊方式选择;

2、利用医院宣传平台,多种方式下乡及社区宣教,提高科室及医院知名度。

四、学生带教工作。

1、加强实习生管理,严格考勤;

2、强调带教老师责任,相关知识认真讲解,操作要放手不放眼;

3、带教老师加强学习,以适应重医教学基地角色。

总之,全科每位医护人员都应端正态度,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加强学习,努力完成医院及医务科下达的各项任务。

2021儿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二

第一、认真学习党的十三五规划,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杜绝科室医护人员收受红包及药品回扣,发现以上情况及时上报,并根据医院规定从严处理。进一步推进业务能力、沟通能力、执行能力建设;进一步深化儿科改革,严格按照二甲标准建设,规范管理科室,做到科室持续改进。

第二、儿科今年仍存在合法执业医师严重不足的情况,儿科医师队伍的建设仍是20xx年的重中之重,科室拟通过多渠道引进儿科人才,如:科室进一步加强培养科内儿科医师队伍,对需考证医生提供力所能及的方便与支持;向医院争取儿科专业医生,在本县或县外医院引进有证儿科专业医生等;并向医院争取相关的优惠政策;条件成熟时向社会呼吁儿科医师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第三、加强业务学习,对疑难病例及多发病例,典型病例及时科内学习讨论,坚持科内讲课制度,一如既往的积极参加院内外各种学术活动,申请外派进修人员,引进新技术新疗法。

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使大家自觉自愿的在工作之余学习熟悉业务知识,开阔视野,涉猎儿科领域新近展。在新的一年里,积极拓展儿童保健门诊,开展儿童CPAP辅助通气,进一步加强新生儿病房的建设,探索开展新生儿相关业务,努力与产科沟通合作,在拓展儿科业务的同时为医院产科保驾护航,也为我县新生儿提供就医方便。

进一步开展新生儿黄疸的光疗,申请增加新生儿蓝光治疗仪,提高疗效,进一步提高静脉穿刺水平,继续推广静脉留置针,减少患儿痛苦;条件许可,尝试外周静脉置管技术的开展,继续不断探索新技术、新疗法。

2021儿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三

进一步巩固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成效,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推进优质护理服务持续、深入开展,提高护理管理品质,根据优质护理服务规划和优质护理服务评价细则的要求,按照医院优护方案,拟定新生儿科优质护理工作计划如下:

一、工作目标

以患者满意为总体目标,夯实基础,巩固成果,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提升服务内涵,持续改进护理质量。使患儿家属满意度≥95%;健康教育知晓率≥85%。

二、实施措施

(一)继续完善修订科内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继续完善修订质量控制标准,加强对护理不良事件督查整改制度,加强对危重病人的管理。

(二)全面提升职业素质、优化护理服务

1、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培训和专科知识培训,使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得到提高,强化基础护理及分级护理的落实并保证质量。

2、加强护理专业技术操作培训。按照新生儿科培训计划分层对全科护士进行技能操作培训,牢固掌握护理基本技能,夯实基本功底.

3、采取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以提高全院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护士观察病情、落实护理措施、记录护理文书的能力。

(三)严格遵守《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并按其要求规范管理。

1、新生儿科护士必须持证上岗,并经新生儿专业培训,掌握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技能,熟悉新生儿急救操作技术和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控制技术。

2、严格执行身份确认制度、查对制度,患儿住院期间必须配戴身份识别腕带,如在沐浴、检查、治疗时损坏,应及时补戴,确保患儿身份正确。

3、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的进入,工作人员上班时要穿统一服装、洗手,进行各项操作时一律要求洗手、戴口罩,任何人在接触患儿前后均应认真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液。

4、病室设备应当定期检查、保养,保持性能良好,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安全使用和妥善保管易燃易爆设备、设施,防止发生火灾事故。

5、按照规定建立医院感染监控和报告制度,定期对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剂进行细菌学监测。病室的医疗废弃物管理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

6、制定新生儿外出检查、治疗、转科和出院安全流程并有效落实。制订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快速有效应对意外事件,确保医疗安全。

(四)夯实基础护理,切实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工作,使护理工作更加规范化。保持病床整洁、无异味、无污迹,物品摆设整齐规范,输液滴数与医嘱相符,勤巡视输液患儿,防止或减少输液外渗,善于观察病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五)严格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

1、改变排班方法,实施责任制排班模式,弹性排班。

2、全面履行护士职责,责任护士从入院到出院的各种治疗给药、病情观察、基础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等为患儿提供连续、全程的工作,切实做好优质护理服务。

3、深化护士分层使用,依据患儿病情、护理难度和技术要求分配责任护士,危重患者由年资高、能力强的护士负责,体现能级对应。

(六)定期满意度调查

1、患儿出院时发放满意度调查,听取家属对优质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2、定期坚持出院患儿电话随访,做好病情随访、健康宣教、意见反馈。

新生儿科护理工作第4篇

关键词:护理管理;新生儿科;感染;措施;应用

院内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1]。新生儿是一类极其特殊的群体,其各个器官的发育还不是很完善,体内的正常菌群也还没有完全建立,免疫功能较低,所以,新生儿患者是院内感染发生的高危人群[2]。随着对健康知识了解的不断提升,人们不再单纯地关注医疗行为,对于医疗环境也越来越关注,对其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新生儿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健康问题获得了患儿家长的高度关注,甚至是过度关注。在以上因素影响下,近年来,由新生儿感染问题引发的医患纠纷事件不断增加,所以新生儿科的感染预防工作应该作为医院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本研究采用加强新生儿科护理管理模式对2014年8月~2015年2月期间在余姚市第二人民医院新生儿科进行治疗的200例患儿护理管理情况进行干预,对新生儿科感染预防工作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研究选择2014年1~7月在我院新生儿科进行治疗的20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2014年8月~2015年2月在我院新生儿科进行治疗的200例患儿作为干预组。纳入标准:①新生儿。②患儿家长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早产儿、足月小样儿、巨大儿、珍贵儿。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按照传统护理管理模式进行新生儿护理工作,即新生儿到达科室后,护理人员在传统护理管理模式方法对新生儿进行护理,护理质量管理小组负责对新生儿的护理质量进行监测,对新生儿的感染发生情况进行记录,整理出患儿的呼吸系统感染发生率、消化系统感染发生率和其他系统感染发生率的详细数据,并调查患儿家长的护理服务满意度情况;干预组在加强护理管理模式下对新生儿进行护理工作,具体内容包括:制定新生儿科感染预防安全目标;建立新生儿科护理管理规范和护理操作规范;落实新的新生儿科护理管理制度的实施;全程质量监察等。

1.2.1制定新生儿科感染预防安全目标

加强新生儿各系统管理,确保患儿各个系统感染发生率为零。加强患儿护理管理,提高护理效果,提升患儿家长的整体护理服务满意度。严密监测新生儿护理工作,及时处理护理不良反应,消除传染源与易感渠道。

1.2.2建立新生儿科护理管理规范和护理操作规范

(1)正确识别新生儿身份。正确识别新生儿的身份是避免操作失误的第一步,因此它是有效护理管理的首要措施。新生儿入科后要及时建立新生儿管理腕带,详细填写新生儿的身份信息,每次进行护理操作前后需认真核对新生儿腕带上的信息,需与治疗单上的信息相符合,并在护理操作前与患儿家长再次核对患儿信息,避免护理对象错误,造成护理差错,从而进一步引发护患纠纷。(2)建立新生儿各项护理操作规范。建立新生儿各项护理操作规范,不仅是预防新生儿感染发生的有效方法,同时也可以避免由于操作方式不统一带来的纠纷问题。操作规范主要内容包括:异常症状护理如新生儿黄疸、假月经肿大、口腔上皮珠等;基本生活护理如换尿布、穿衣、睡眠、洗澡等;治疗性护理如静脉输液、肌肉注射、给口服药等。对上述每一个护理操作的过程进行细化,对操作关键点进行详细的标注,对易发生护理失误的部分要重点标注,必要时可采取制定卡通的操作流程图,利用形象记忆加深印象[3]。(3)加强新生儿科护理人员培训。新生儿是一类特殊的人群,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结构,是感染发生的高危人群。因此对新生儿进行护理时务必仔细谨慎。但是在现实工作中,新生儿科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还有待提高,尤其是新入科的护理人员,安全防范与感染预防意识不高,容易造成护理差错,造成患儿感染。针对这一问题,新生儿科需定期组织新生儿科护理知识与感染预防知识培训工作。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对入科5年以内的新护士进行护理知识培训,对容易造成护理差错以及患儿感染的细节进行深入讲解,对相关护理技能进行手把手的培训,以促进新护士风险防范意识的提升及护理质量的提高[3]。(4)做好隔离工作。做好已经发生感染的患儿与未发生感染患儿之间的隔离工作,尤其是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的隔离;对不同病种的患儿也要进行隔离;同一病房内适当增加床间距,以避免交叉感染发生[4]。(5)加强基础护理。基础护理是减少各系统感染发生的基础,所以护理人员应该加强新生儿口腔护理、脐带护理、臀部护理以及眼部护理等基础护理措施[4]。(6)强化考核机制。建立护理质量管理小组。小组成员由护士长、资深护士、责任护士组成,小组对新生儿的每班护理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护理护士、护理效果、护理不良反应的发生及处理效果等。对科室护理人员定期实行护理知识考核,包括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将科室护士的护理记录、护理考核成绩与个人工作绩效挂钩,以提高护理质量,实现新生儿安全护理目标[5]。

1.3研究工具

采用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调查。问卷共包含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工作责任心、护理质量等10个模块,每个模块10分,满意度90分以上记为阳性指标。

1.4统计学方

采用SPSS19.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统计频数、频率,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质量指标比较本研究对照组200例新生儿患者中,有21名新生儿发生呼吸系统感染,16名新生儿发生消化系统感染,13名新生儿出现其他系统感染;干预组对应的数据分别为5名、2名、2名。将对照组和干预组的呼吸系统感染发生率、消化系统感染发生率和其他系统感染发生率代入进行χ2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在这三个指标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2.2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比较护理满意度方面,对照组有153例患儿家长总体评分为满意,干预组有189名患儿家长总体评分为满意,差异显著(P<0.01)。见表2。

3讨论

发达国家的研究显示,每例医院感染产生的额外费用为1000~4500美元(平均1800美元),但在儿科病房特别是新生儿病房额外费用可超过10000美元[6]。新生儿的家长是刚涉足社会的年轻人,高额的费用无疑会增加患儿家长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另一方面感染会导致患儿的病情进一步加重,甚至会影响新生儿的正常发育。因此,近年来新生儿科医疗纠纷屡屡发生,给医院带来严重损失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医院的声誉。在医疗卫生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无疑会给医院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加强新生儿科的护理管理工作后,新生儿的感染发生情况显著好转,新生儿的治疗与康复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患儿家长的护理服务满意度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此结果提示加强护理管理对于新生儿科感染预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魏萍 单位:浙江省余姚市第二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马微丰,岑雷音.新生儿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J].健康研究,2015,35(3):340-341.

[2]杨小艳.基层医院新生儿病房控制医院感染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7):1463.

[3]杨巧玲,于淑琴,轩杰.儿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监测与预防措施[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3,10(7):679.

[4]李有敏.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分析与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11):2657-2659.

新生儿科护理工作第5篇

中图分类号:R24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1-0275-02

护理风险是护理实践中客观存在的一种具有不确定性、损害性事件,它不仅对病人带来风险,而且也给医院带来不利的影响。新生儿病房是高风险科室,护理中存在着许多风险与护理缺陷。新生儿病房的急、危、重症患儿数量不断攀升。刚出生的新生儿就住新生儿病房,给患儿家长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护理工作具有责任重、难度大、风险高、工作量大、工作繁琐等特点,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及风险。因此加强新生儿病房的管理是防范各种护理缺陷、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1 新生儿科的相关风险因素

1.1 护理人员因素

1.1.1 新生儿科由于工作特殊性,护士面对很大的脑力、体力和心理压力,过度的压力不仅影响护士身心健康,还降低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和护理服务质量。

1.1.2 护理人员配置不足或不合理,在新生儿病房工作的护理人员不仅要完成患儿日常的治疗工作,还要完成大量的新生儿基础护理工作。工作繁琐、工作量大。

1.1.3 岗位技能的竞争性强:随着现代技术科学的飞速发展,新仪器、新技术层出不穷。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护理,各种监护仪的使用都要求护士熟练掌握各种机器的性能与用途,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技术操作。如股静脉穿刺、动脉血气标本采集、静脉留置针穿刺等。护理操作技能要求高、难度大。

1.2 患儿方面因素

由于新生儿患病后代偿能力差、疾病变化快、无自我保护能力和语言功能,细微的病情变化都需要护士通过密切的观察来发现;在加上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早产、先天畸形、产伤、感染、窒息较为多见,均对新生儿护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相对增加了护理风险。

2 干预对策

2.1 不断强化新生儿病房制度建设与质量监控 周密详尽的规章制度是做好各项护理工作的保证。成立新生儿护理质量监控小组、制定风险管理制度、规范各项护理工作流程,让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护理质量管理层层相叠,环环相扣,责任到人,职责分明。

2.2 强化危机和风险意识 在护理工作中,护理危机的发生随时存在,有些可以预料,有些却在意料之外。因此,管理者做好预防工作至关重要。每月进行护理安全教育及缺陷分析,强化危机和风险意识。

2.3 强化专科护理学习,提高专科技能及护理观察能力 新生儿科护士需要不断学习。了解最新技术动态。通过分批安排外出进修,学术交流等各种方式,进行知识更新。不断拓宽知识面以适应医疗技术发展的需要,减轻新技术带来的压力。进行定期的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核,让知识技能在工作中强化。熟练掌握急救技术,模拟心跳,呼吸骤停患儿的抢救及配合,并与实际工作相联系。

2.4 实行人性化管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合理排班,以免影响护士的工作热情和身体健康年资长的护士在理论、技术方面优秀者,负责一对一带教年轻护士,言传身教,促进年轻护士专业水平快速提高。安排护理骨干二线值班,与年轻护士搭配值班,减轻一线值班护士的工作压力。在工作中转变护士的服务观念,强调以人为中心。

2.5 建立危、重新生儿护理观察管理制度 危、重新生儿病情危重、疾病变化快,对于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双胎、新生儿窒息、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等,在病房内护士给予重点监护。

2.6 加强安全管理 开展普法教育,为了患儿安全和维护自身权益,加强法律法规知识学习。科室制定详细的安全防护制度,切实分析不安全因素,研究相应对策,最大限度的减少医疗纠纷及事故的发生。工作人员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在进行交接班和做治疗是严格核对腕带,做到万无一失;严格探视制度,按时交换陪护人员;充分利用门禁系统。

新生儿科护理工作第6篇

【关键词】 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对策

人民群众医疗安全意识的提高促进医疗改革不断深化, 同时随着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项目的开展, 多数孕妇选择在医院进行分挽, 增加了产科护理工作量, 医院承担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妇产科服务对象特殊, 不安全因素复杂。本研究结合实际工作总结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分析相应的对策, 旨在不断改进护理质量和防范风险的能力, 具体如下。

1 不安全因素

1. 1 环境因素 主要是病床问题。在院分娩人数不断增加, 对床位要求越来越多。大多数医院采取扩大病区方式来缓解床位压力, 但这也使得病区不集中, 增加了管理困难。院内感染也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不安全因素[1]。院内病原体种类多, 构成复杂, 容易引发交叉感染。新生儿免疫功能弱, 尤其是早产儿、低体重及在出生时体征过低的新生儿, 对常见病菌的抵抗力非常低, 是院内感染的易感人群。

其次还包括设备问题等, 妇产科仪器设备密集, 且人员集中, 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较多, 都可能成为新生儿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

1. 2 人员因素 新生儿护理工作中涉及的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新生儿及其家属。医护人员因素中主要的不安全因素有:综合素质欠缺, 操作不规范, 仪器使用不当, 工作不到位, 不认真, 责任心不强, 等。新生儿无语言表达能力, 没有意志支配行为能力, 护理对象这一特殊特征也增加了不安全因素。家属主要的不安全因素有对护理知识了解欠缺, 护理不科学等。这几方面的因素相互交叉, 都使得新生儿护理工作变得复杂。任何一方工作做的不好, 都会成为新生儿护理工作的不安全因素。

如果医护人员之间工作分工不明确, 协作能力差, 对新生儿检查及护理工作不到位, 新生儿即存在较高的安全隐患;住院过程中家属对于新生儿护理和管理意识淡薄, 单纯依靠医护人员进行护理, 不重视辅助工作也可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医护人员与产妇及其家属沟通不足, 进行某些护理操作, 如新生儿疫苗接种时未告知产妇及家属, 易引起医疗纠纷。

1. 3 管理因素 妇产科护理人员不足, 无法满足新生儿安全及生活护理和严格实施等级护理的需要。长期高强度工作容易引发精神紧张, 如果心理调节不良, 可能导致护理工作出现差错, 给医患关系埋下隐患。

对护理工作的管理和监察也非常重要。管理制度要严格执行, 有系统性和针对性, 并定期对护理质量进行检测。责任是否明确到个人, 分级护理制度执行是否到位, 监控及修正是否及时都影响护理质量[2]。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责权不清、查对制度执行不严格、对护理安全标准认识不统一、交接班和护理记录不规范, 管理人员对上述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和主动防范性、处理方式不得当、修正不及时都会成为新生儿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

1. 4 技术因素 科技不断进步, 越来越多的新设备、新仪器逐渐应用于临床, 同时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加大, 多数医院也引进了最新的电子管理系统。要求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对新生儿进行护理, 且护理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要按规程在电脑上做护理记录。这就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程度和内容也越来越复杂。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 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医护人员技术水平跟不上或经验不足都对影响新生儿护理产生影响。

2 防范对策

首先, 医院应加强病房巡视采以尽量保证病区安全。做好病区的清洁卫生和新生儿物品管理工作,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合理使用抗生素, 同时规范医疗行为, 应自觉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禁止探视人员随意进入, 以防止院内感染[3]。

其次, 医护人员应做好本职工作, 提高综合素质, 加强责任心, 严格按规章制度进行护理操作, 定期开展对新生儿科医护人员专科知识和技术能力的培训, 加强业务能力, 了解新生儿相关疾病基本知识和临床表现, 掌握操作技能及常规急救技术, 熟悉新仪器新设备和抢救治疗仪器的使用方法, 明白护理记录、护理交接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注重医护人员法律意识和信息学知识的培训, 完善医护人员知识结构, 提高医护人员综合素质。同时要做好产妇及家属的教育工作, 多与其进行沟通, 加强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的保护意识, 共同做好新生儿的护理工作[4]。

再次, 规范入院、住院及出院流程。入院时必须和家属一起对新生儿进行细致检查, 当面给新生儿佩戴腕带, 注明基本信息并签字;住院期间护理时应严格按照等级护理制度进行护理, 检查并核对腕带, 告知产妇及家属关于新生儿的基本注意事项;出院时再次严格核对、查看新生儿基本资料情况, 向家属进行育儿知识指导[5]。完善管理和监察制度。尽可能增加医护人员数量, 注意对医护人员心理状况的监察, 并要求医护人员严格遵照护理分级制度进行巡视, 责任到人, 权责明细[6]。规范交接班流程, 在床头进行交接, 认真核对新生儿基本资料和特别注意事项, 详细填写交接班记录和护理记录。定期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快速处理问题[7]。

3 小结

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较复杂, 定期进行不安全因素分析有助于发现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并针对不同时期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8]。另外, 医护人员与新生儿家属的共同努力是保障新生儿护理安全的关键因素。要重视护理流程、医护人员专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医护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还要重视不安全因素及解决对策的分析[9]。注意观察医护人员在工作中的方法和表现, 收集医护人员及家属对新生儿护理管理工作的意见, 进一步加强对相关护理行为及操作规程的规范, 从而不断改进新生儿护理工作[10]。

参考文献

[1] 孙春花,张鑫.不安全因素分析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 2010,16(21): 103-104,

[2] 戚琳,武建岭.浅谈影响妇产科护理安全的因素及防范对策.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6):268-269

[3] 赵化林.产科护理不安全因素与防范对策.当代医学, 2010, 16(19):143-144.

[4] 王德智.胎儿窘迫与宫内复苏新生儿窒息的诊断与急救.中国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1,16(1):23.

[5] 赵时敏,徐景秦, 籍孝诚, 等.胎粪吸入综合征的临床分析.中华儿科杂志, 2010,1( 22):233.

[6] 黄华艳,张艳.基层医院新生儿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防控对策. 右江民族医院院学报, 2012, 34(2):185-187.

[7] 邓翠芳,李葵兴.预见性护理预防新生儿感染的临床效果.当代护士(专科版), 2010, 7(12):57-58.

[8] 王玲.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护理管理.中国现代医生, 2010,48(22):75-76.

新生儿科护理工作第7篇

1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构建程序

1.1调研儿科护理岗位工作过程通过教师对临床医院的儿科护理专家、毕业护生进行访谈和临床一线见习,了解儿科护理岗位的日常工作流程、儿科护士的岗位职责,了解儿科护理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需求等。根据儿科护理岗位调研结果和《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要求,与临床一线兼职教师一起整理归纳典型的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如儿童保健和计划免疫护士岗位的工作任务包括生长发育指标的测量与评价、小儿喂养技术、各年龄儿童的保健护理、预防接种等;新生儿科护士岗位的工作任务包括正常新生儿护理、早产儿护理、各种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新生儿专科护理技术等;住院儿童护理岗位的工作任务包括小儿营养性疾病护理、各系统常见疾病护理、小儿传染性疾病护理、儿童专科护理技术等),以及完成这些工作任务的职业活动需要掌握的工作流程、各种护理文书书写和和相应的职业素质等。

1.2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儿科护理课程标准①根据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为主线,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参考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标准,制定本课程的知识目标(掌握儿童护理基础知识、社区小儿保健预防知识、新生儿护理及新生儿疾病护理的专科知识、儿科各系统常见病及多发病的专科护理知识、小儿传染病的专科护理知识)、技能目标(具备规范进行儿科常用护理操作技术和常用检查配合的能力;按照护理程序,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患儿实施整体护理能力;对儿童、家长及社区群体进行儿童保健指导和健康宣教的能力)、素质目标(具有慎独、诚信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娴熟的专业技术素质;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患儿同情、爱护与关心;知识迁移和终身学习能力;亲和力及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②设定学习领域。学习内容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结合儿科护理岗位(儿童保健护士、计划免疫室护士、新生儿科护士、各临床科室护士岗位)的工作任务,将《儿科护理学》原有的学科体系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序化,整合为“社区儿童保健、新生儿护理技术、患病儿童护理技术”3大模块,共16个工作项目、53个工作任务。③教学模式和方法上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围绕护理程序,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④考核方式采用三段式突出能力考核,包括平时考核(能力、态度、方法)、工作任务过程实施考核(即模拟实践考核)、期末考核(参照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方式,利用40个临床护理案例,围绕案例提出相关问题来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设计“工作过程系统化”儿科护理教学方案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和护理工作流程,设计“教学做一体化”的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各个学习情境之间为平行、递进、包容的关系。以临床病例为载体,围绕典型工作任务来展开学习过程,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架构相关的医学知识、护理技术、沟通方法、职业素养,把课程体系同职业活动中的行动体系衔接起来。

2实施方法

2.1工作情境设置利用儿科实训室或理实一体化教室、模拟人、护理仪器和设备,按照学习单元教学方案设计的学习情境要求来布置仿真的工作情境。

2.2教学组织安排选择“正常新生儿的护理、新生儿窒息护理、维生素D缺乏性疾病患儿的护理、肺炎患儿的护理、腹泻患儿的护理、贫血患儿的护理”六个教学内容,将理论课教学与实践技能课教学融为一体,采用教师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3],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和思考”。将护生分为若干小组,确立学习目标,分配工作任务。课前准备:护生自己预习、查阅资料、寻找完成工作任务的方法。课堂教学过程:按照工作过程的要求,每小组的护生分别担当护士、家长、患儿角色参与相应任务中,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展开学习过程,把以往所学的理论知识、护理技能与工作过程相衔接;教师围绕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医嘱内容、护理措施等提出相应问题,启发护生独立思考,培养护生临床思辨能力;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各小组分工协作,教师采用引导启发、任务导向、角色扮演、小组协作、交叉检验等教学方法,最后护生互相点评,教师总结。

2.3课程案例例如“腹泻患儿的护理项目”工作情境。患儿,男,7个月,吐、泻2d,伴发热,大便为蛋花汤样或水样,大便次数每天约20次,自昨夜起尿量明显减少。体格检查:T38.8℃、P120/min、R50/min,体质量7kg。精神萎靡,皮肤弹性差,前囟、眼窝明显凹陷,哭时泪少,口唇干燥、樱桃红色,呼吸深快,肺部听诊未见异常,心音低钝,腹稍胀,肠鸣音减弱。实验室检查:白细胞(WBC)0.8×109/L,中性粒细胞比值0.25,淋巴细胞比值0.70,血清Na+140mmol/L,血清K+3.2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2mmol/L。大便黄色,呈稀水样便,WBC0~1/HP,红细胞(-)。大便细菌培养(-)。门诊以“小儿腹泻病、中度等渗脱水、代谢性酸中毒、低钾血症”收入院。该患儿长期医嘱如下:儿科护理常规,Ⅰ级护理,无乳糖奶粉喂养,更昔洛韦40mg、10%葡萄糖溶液100mL静脉滴注,1次/d,复方乳酸菌胶囊0.33g口服,3次/d,蒙脱石粉1/3包口服,3次/d。临时医嘱如下:10%葡萄糖溶液200mL、5%碳酸氢钠溶液30mL静脉滴注,10%葡萄糖溶液200mL、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200mL、10%氯化钾溶液10mL缓慢静脉滴注,10%葡萄糖溶液100mL、10%氯化钾溶液2mL缓慢静脉滴注。任务一:评估患儿的健康状况。①与患儿、家长沟通,收集病史(一般资料、健康史、家族史、近期治疗和用药情况、心理状况)。②为患儿进行护理体检(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③查阅病历记录、实验室检查结果、辅助检查记录。任务二:提出该患儿存在的护理问题。①阐述临床诊断和护理诊断的依据。②分析疾病的病因。③为什么会发病(发病机制)。④有哪些治疗方法。任务三:制定护理计划。①阐述该患儿的护理目标。②制定该患儿的具体工作方案。③指出该患儿实施Ⅰ级护理的原因,Ⅰ级护理有哪些要求。④该患儿为什么用无乳糖奶粉喂养。⑤该患儿为什么使用更昔洛韦,临时医嘱为什么要求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溶液、10%葡萄糖溶液200mL、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200mL+10%氯化钾溶液10mL。⑥如何观察该患儿的病情变化。任务四:实施护理计划。①与家长一起制定小儿饮食。②评估脱水的程度和脱水性质,制定第1天的补液方案。③为患儿做臀红护理。④护生为患儿做物理降温;⑤护生对患儿进行病情观察;⑥护生对患儿和家长进行出院后健康指导。任务五:护理评价。根据患儿的症状是否缓解、护理问题是否解决、评价护理计划是否正确、有效。

3效果

3.1护生访谈护生们普遍认为,通过课前查找资料,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也增加了对上课的兴趣和热情;这种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增进了对未来工作岗位和工作流程的了解,增强了到临床一线工作的信心;目前的授课方式,把所学的知识与临床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提高了他们的临床思辨能力。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护生们体会到护理人员只有掌握大量的护理专业知识,才能正确完成观察患者病情等工作;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授课模式上课,不仅夯实了他们的各项操作技能,也提高了他们的专科护理能力、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健康教育能力,也培育了他们的职业情感。

3.2教师访谈通过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后,教学过程与临床工作过程紧密结合,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工作过程将医学理论知识系统化地融入护理临床实践中,在课程结构和内容上减少了医学知识重复学习的现象,减轻了护生的学习负担,也提高了专职教师的职业能力和课改能力。护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课堂上积极提出问题,积极思考;通过角色扮演,亲身体会患者的感受,培养了护生的人文关怀和敬业精神,锻炼了护生的沟通能力,提高了护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3.3课间实习带教教师对护生评价临床实习是培养护生实际工作能力并向专业化角色转换的重要环节,但课间实习时间较短,以往护生由于缺乏对临床护理工作过程的了解和体验,缺乏与患儿、家长和医护人员的沟通意识,到新的学习环境中常常手足失措。进行课改后对带教老师进行访谈,儿科带教护理教师评价:护生适应临床岗位能力强,能很快进入护士角色;会沟通,做事很沉稳,有团队合作精神;体贴患儿,责任感较强;护生的整体护理能力较强,善于独立思考,对待临床问题能用系统化的护理思维方法处理。

4体会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适应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工作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人才培养的过程应该是知识、技能、价值观的整体教育过程。护理教育的整体过程,是护生的知识、技能以及价值观的自动构建过程。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借鉴德国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以工作动态过程中过程性知识为主的课程内容来设计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儿科护理课程构建中,追求的不是学科架构的系统化,而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围绕护理专业的特殊工作过程-护理程序,即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实施、护理评价,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来构建儿科护理课程。我们以病例为载体设计护理工作过程情境,并在临床情境中完成多个护理任务,逐步展开技能、知识的学习,并在操作过程中培养护生的职业素养,护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参与到教学中,更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本次课改,把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紧密联系起来,以工作动态过程中的过程性知识来设计课程内容,在特定的工作情景中,将医学知识、护理技能、沟通技巧、职业养成等围绕护理程序穿来形成一种系统化的整体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使护生们明白处理实际问题时学校学习的知识或者技能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护生能较快的适应临床实践过程,达到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