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工程风险评估的核心问题(合集7篇)

时间:2023-10-09 16:07:48
工程风险评估的核心问题

工程风险评估的核心问题第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稽核;风险导向模式;应用    

 

    一、风险导向稽核的定义和特点

    (一)风险导向稽核的定义。

    综合国内外关于风险导向稽核的理论研究,可以概括出风险导向稽核是指在账项基础稽核和制度基础稽核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稽核模式,是指稽核人员充分了解稽核对象内部控制基础上,分析、判断其风险所在、风险程度及发生频率,将稽核资源集中于高风险领域,进行实质性测试,将内部稽核剩余风险降低到最低水平,进行创造价值的一种稽核模式。

    (二)风险导向稽核的特点。

    风险导向稽核不仅仅是稽核技术方法、稽核程序上的一大变革,更重要也最根本的是稽核理念的更新,是一种基于战略系统观的稽核新理念。它的主要特点表现为:

    1.稽核监督层面趋于宏观。风险导向稽核是建立在对被稽核单位全方位深入了解以及把指导思想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的基础上, 以对企业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的评估为稽核重心,从源头上去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通过了解被稽核单位所处的经济环境,分析其经营战略、经营目标、经营风险及其业务流程,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从而针对风险点来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以降低稽核风险至可接受水平。

    2.风险评估贯穿稽核全过程。风险导向稽核的基本原则是全流程移动性风险评估,即将风险评估贯穿于稽核过程的每个环节,包括计划、现场、报告等各个阶段。全面风险分析评估是风险导向稽核的立足点和核心,对风险分析评估结果的充分运用则是风险导向稽核的重点。

    3.注重分析性程序的运用。风险导向稽核从风险评估到最终稽核结论的确定均可使用分析性程序,尤其是在风险评估中。风险导向稽核中的分析性程序与传统稽核中的分析性复核相比,其分析范围更加广泛,工具更加多样,功能更加强大。风险导向稽核中的风险评估需要充分运用现代管理的分析工具,包括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它扩大了传统稽核模式的分析量,并充分运用信息化和计算机稽核等技术,使稽核抽样更加全面和针对性,使得出的风险评估结论更加准确。

    4.稽核证据内涵扩大。稽核人员形成稽核结论所依据的证据不仅包括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获取的证据,还包括了解企业及其环境获取的证据。风险导向稽核要求稽核人员扩大取证范围,不仅从被稽核单位管理层获取稽核证据,还要从一般员工或客户、上级管理部门、监管部门等处获取稽核证据,这是获取管理层舞弊线索的有效途径。此外,由于作为稽核立足点的风险评估注重宏观因素对重大错报风险影响的分析,因此稽核人员也必须从外部获取大量证据来证明风险评估结果的恰当性。

    二、风险导向稽核在商业银行稽核工作中应用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一)风险导向稽核在商业银行稽核工作中应用的必然性。

    1.适应银行内在发展要求的需要。随着金融全球化趋势的加深,金融风险也不断加剧和分散,使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难度越来越大。传统的稽核理论和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银行的发展需求。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应用风险导向稽核,通过稽核评估、结果和建议等帮助改进管理控制系统,直接影响银行的经营决策,确保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目标与业务发展目标保持一致,从而在源头上加强风险管理,实现稽核为银行增值的目标。

    2.改变银行稽核现状的迫切要求。虽然银监会在2006年出台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中,就明确了银行的内部审计方式要转为“以风险为导向”。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稽核模式仍停留在以合规性稽核为重点的制度导向稽核上,而未完全转为风险导向稽核,总体上呈现重事后监督而非事前控制、重事后复核而非风险稽核、重部门稽核而非过程稽核、重高风险业务稽核而非全面评价的特点,稽核效果不够明显。近年来发生的齐鲁银行存单骗贷案、建行北京分行谢根荣骗贷案、“高山案”等银行重案都反映了传统银行稽核方法的尴尬。这些案件说明当一个单位发生多个控制环节的责任人联手作案的情况时,内部控制就会失效;所谓的低风险业务也往往会导致重大风险。因此银行稽核应该以风险为导向,其工作重点必须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分析评价”,重视对管理层和全流程的稽核。

    (二)风险导向稽核在商业银行应用的可行性。

    1.商业银行已建立比较完善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平台。如何建立稽核对象的信息数据库是实施风险导向稽核的难点之一。商业银行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包括业务处理系统、渠道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其他系统在内的比较完善的计算机体系,实现了金融数据的集成管理与应用,这为稽核的数据采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稽核人员能够充分了解被稽核单位的资产质量、负债状况、客户信息、结算信息、内部控制措施等。

    2.商业银行已初步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按照监管要求,国有上市商业银行需要建立起coso框架下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erm)。全面风险管理(erm)明确了风险管理的完整循环流程,即从目标设定到事项识别、风险应对、控制活动,最后是对整个过程的监督控制和检讨纠正;同时强调了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和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机制。目前商业银行已基本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的内控三道防线,即一道防线强调过程实时控制和自我评估程序,二道防线强调各职能管理部门对一线部门(过程)进行设计、管理、指导、检查和监督,三道防线强调稽核部门对业务操作职能及业务管理职能进行再监督和评价,发现问题并督促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经验已比较成熟,为风险导向稽核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三、风险导向稽核在商业银行稽核工作中的实际应用谈讨

    (一)充分开展风险评估,突出稽核重点和范围。

    全面风险分析评估是实施风险导向稽核的核心环节和立项的基础,应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思路。只有做好风险评估工作,才能抓住稽核重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稽核措施。

    1.进行集中于外部因素的环境与战略风险评估。要通过评价分析被稽核单位外部环境包括政治、法律环境,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货币政策目标、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及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资金需求总体状况,信用发展程度和金融机构竞争状况等情况,来识别来源于被稽核单位外部的威胁或风险,了解其所采取的应对策略。结合外部环境评估,了解被稽核单位基本情况和战略定位,重点关注其经营目标与理念、风险管理战略等,进行全面的战略风险评估。

    2.进行集中于内部因素的内控与流程风险评估。不仅要评估被稽核单位的会计控制、程序控制、风险控制等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还要评估其组织机构、经营方式、资产管理、整个业务流程的风险管理水平和效果。识别重要风险点及风险领域,要关注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员工专业胜任能力与风险偏好等人力资源因素;关注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财务因素;更要重点关注资产、负债、财务、中间业务等业务经营领域,对信息系统和金融创新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3.进行将经营风险与稽核目标结合起来的剩余风险分析。剩余风险是那些未能为被稽核单位所控制的环境与战略风险及内控与流程风险。针对被稽核单位的各分支机构、各业务流程、各金融产品,列出主要风险因素,分析得出其固有风险。结合被稽核单位自身针对其固有风险所采取的化解和防范措施进行分析,评估其控制风险的能力和主观态度;用固有风险减去控制能力,计算出剩余风险的净风险值。

    4.进行以风险等级为主要内容的风险评估打分。针对稽核项目,将错报风险划分为低风险、适中风险、敏感风险和高风险等几个层次,分别确定a级0.8-1、b级0.7、c级0.4-0.6和d级0-0.3的风险可能系数进行打分。对每个项目或产品等从涉及金额、监管部门和管理层关注程度、核心业务热点领域及变现能力等四项内容进行风险度打分评价,每项内容满分10分,可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打分。评估方法可使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等,通过对评估指标的定量分析和对各种风险的分类评价,进行综合评估,客观判断风险状况。

    (二)针对性实施现场稽核,深入挖掘风险源头和成因。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稽核重点和范围,制定稽核计划和程序、措施,并开展现场稽核各项工作,完成稽核证据收集工作。

   1.实施控制测试。通过控制测试可以检验相关规定是否被一贯执行,控制措施是否恰当,能否达到控制目的。具体可以对业务量大、风险相对较高的重要业务或典型业务所进行业务测试,按照规定的业务处理程序进行检查,确认有关控制点是否符合规定并得到认真执行,以判断内部控制的遵循情况,主要是判断某一流程是否得到控制;也可以对某项控制的特定环节,选择不同的时期的同类业务进行功能测试,确认该环节的控制措施是否一贯或持续发挥作用,主要是判断某一环节是否持续得到控制。

    2.实施实质性测试。要针对风险源,按照风险大小、紧急性等因素排出次序,抓大放小,关注重点,实施现场稽核。要按业务需要配置稽核人员并按特长合理分工,要将稽核资源向重点风险领域倾斜。充分运用细分风险层次的抽样法,对高风险区域进行详细稽核,对敏感风险区域抽样50%,适中风险区域抽样25%,低风险区域抽样10%,以实现“全面稽核、突出重点”,提高稽核效率与效果。

    3.时刻注意查找风险源头和成因。风险导向稽核的职责不仅是检查问题、揭示风险,更重要的是把问题的成因找准,把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既要治标,更能治本。因此在现场稽核过程中,稽核人员不能忽视任何风险线索,要深入挖掘潜在风险,透过现象看问题本质,寻找现象背后的东西;发现问题之后要通过与相关人员沟通、查找其他资料证据等方式,从制度层面、流程控制和机制建设等方面,深刻剖析问题的成因,从而为提出有效的管理建议奠定基础。如发现某分行一家支行存在月末滚动发放存单质押自助贷款时,稽核人员就应该对该分行的其他几个是否存在类似情况进行延伸检查;并了解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如管理层的业务发展思路、考核导向、系统控制、人员素质等。

    4.突出风险内容,出具稽核报告。现场稽核工作完成后,稽核人员要以经过核实的稽核证据为依据,形成稽核结论和建议,出具稽核报告,对业务风险予以充分揭示。如有必要,可以在稽核过程中提交期中报告,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以改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稽核报告应当客观、完整、清晰、及时,并具有建设性,其针对稽核对象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缺陷提出的建议应当充分考虑可行性及稽核项目的重要性和风险水平;一般合规性、没有实质风险的问题可以不反映在稽核报告中。

    (三)围绕日常稽核工作,全面应用风险导向稽核。

    商业银行的稽核工作不仅仅包括现场稽核,还包括非现场稽核、岗位稽核和日常监督等工作,都应该推广应用风险导向稽核。

    1.在非现场稽核方面,要提高计算机稽核水平。要开发使用计算机稽核系统,注重计算机数据的采集与分析运用,根据业务风险点不断建立完善风险模型,扩大业务领域覆盖的广度和深度,实现利用先进的稽核手段和平台,通过非现场数据分析发现风险、提前预警的目的。

    2.在岗位稽核方面,要重点揭示风险和经营管理中的不足。关注领导班子成员尽职履责意识不强及不按规矩办事、出现违规经营苗头现象;关注“表面清洁”和弄虚作假现象;关注长期发展较慢或过快、人员流动性较大、风险较为突出的区域、机构和岗位。

    3.在日常监督方面,要紧盯风险源头快速跟进。在日常稽核监督中,要注意收集分析被监督单位的各类信息,结合被监督单位经营特点、风险特征及领导关心的问题等进行重点监督;从机构、人员、客户、业务等方面对信息进行系统性梳理,综合内外部检查发现问题,抓住潜在风险源头对重点事项进行快速调研检查,及时进行风险提示,提升稽核增值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余效明,商业银行风险审计研究(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工程风险评估的核心问题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稽核;风险导向模式;应用

一、风险导向稽核的定义和特点

(一)风险导向稽核的定义。

综合国内外关于风险导向稽核的理论研究,可以概括出风险导向稽核是指在账项基础稽核和制度基础稽核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稽核模式,是指稽核人员充分了解稽核对象内部控制基础上,分析、判断其风险所在、风险程度及发生频率,将稽核资源集中于高风险领域,进行实质性测试,将内部稽核剩余风险降低到最低水平,进行创造价值的一种稽核模式。

(二)风险导向稽核的特点。

风险导向稽核不仅仅是稽核技术方法、稽核程序上的一大变革,更重要也最根本的是稽核理念的更新,是一种基于战略系统观的稽核新理念。它的主要特点表现为:

1.稽核监督层面趋于宏观。风险导向稽核是建立在对被稽核单位全方位深入了解以及把指导思想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的基础上, 以对企业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的评估为稽核重心,从源头上去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通过了解被稽核单位所处的经济环境,分析其经营战略、经营目标、经营风险及其业务流程,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从而针对风险点来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以降低稽核风险至可接受水平。

2.风险评估贯穿稽核全过程。风险导向稽核的基本原则是全流程移动性风险评估,即将风险评估贯穿于稽核过程的每个环节,包括计划、现场、报告等各个阶段。全面风险分析评估是风险导向稽核的立足点和核心,对风险分析评估结果的充分运用则是风险导向稽核的重点。

3.注重分析性程序的运用。风险导向稽核从风险评估到最终稽核结论的确定均可使用分析性程序,尤其是在风险评估中。风险导向稽核中的分析性程序与传统稽核中的分析性复核相比,其分析范围更加广泛,工具更加多样,功能更加强大。风险导向稽核中的风险评估需要充分运用现代管理的分析工具,包括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它扩大了传统稽核模式的分析量,并充分运用信息化和计算机稽核等技术,使稽核抽样更加全面和针对性,使得出的风险评估结论更加准确。

4.稽核证据内涵扩大。稽核人员形成稽核结论所依据的证据不仅包括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获取的证据,还包括了解企业及其环境获取的证据。风险导向稽核要求稽核人员扩大取证范围,不仅从被稽核单位管理层获取稽核证据,还要从一般员工或客户、上级管理部门、监管部门等处获取稽核证据,这是获取管理层舞弊线索的有效途径。此外,由于作为稽核立足点的风险评估注重宏观因素对重大错报风险影响的分析,因此稽核人员也必须从外部获取大量证据来证明风险评估结果的恰当性。

二、风险导向稽核在商业银行稽核工作中应用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一)风险导向稽核在商业银行稽核工作中应用的必然性。

1.适应银行内在发展要求的需要。随着金融全球化趋势的加深,金融风险也不断加剧和分散,使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难度越来越大。传统的稽核理论和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银行的发展需求。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应用风险导向稽核,通过稽核评估、结果和建议等帮助改进管理控制系统,直接影响银行的经营决策,确保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目标与业务发展目标保持一致,从而在源头上加强风险管理,实现稽核为银行增值的目标。

2.改变银行稽核现状的迫切要求。虽然银监会在2006年出台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中,就明确了银行的内部审计方式要转为“以风险为导向”。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稽核模式仍停留在以合规性稽核为重点的制度导向稽核上,而未完全转为风险导向稽核,总体上呈现重事后监督而非事前控制、重事后复核而非风险稽核、重部门稽核而非过程稽核、重高风险业务稽核而非全面评价的特点,稽核效果不够明显。近年来发生的齐鲁银行存单骗贷案、建行北京分行谢根荣骗贷案、“高山案”等银行重案都反映了传统银行稽核方法的尴尬。这些案件说明当一个单位发生多个控制环节的责任人联手作案的情况时,内部控制就会失效;所谓的低风险业务也往往会导致重大风险。因此银行稽核应该以风险为导向,其工作重点必须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分析评价”,重视对管理层和全流程的稽核。

(二)风险导向稽核在商业银行应用的可行性。

1.商业银行已建立比较完善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平台。如何建立稽核对象的信息数据库是实施风险导向稽核的难点之一。商业银行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包括业务处理系统、渠道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其他系统在内的比较完善的计算机体系,实现了金融数据的集成管理与应用,这为稽核的数据采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稽核人员能够充分了解被稽核单位的资产质量、负债状况、客户信息、结算信息、内部控制措施等。

2.商业银行已初步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按照监管要求,国有上市商业银行需要建立起COSO框架下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ERM)。全面风险管理(ERM)明确了风险管理的完整循环流程,即从目标设定到事项识别、风险应对、控制活动,最后是对整个过程的监督控制和检讨纠正;同时强调了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和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机制。目前商业银行已基本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的内控三道防线,即一道防线强调过程实时控制和自我评估程序,二道防线强调各职能管理部门对一线部门(过程)进行设计、管理、指导、检查和监督,三道防线强调稽核部门对业务操作职能及业务管理职能进行再监督和评价,发现问题并督促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经验已比较成熟,为风险导向稽核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三、风险导向稽核在商业银行稽核工作中的实际应用谈讨

(一)充分开展风险评估,突出稽核重点和范围。

全面风险分析评估是实施风险导向稽核的核心环节和立项的基础,应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思路。只有做好风险评估工作,才能抓住稽核重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稽核措施。

1.进行集中于外部因素的环境与战略风险评估。要通过评价分析被稽核单位外部环境包括政治、法律环境,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货币政策目标、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及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资金需求总体状况,信用发展程度和金融机构竞争状况等情况,来识别来源于被稽核单位外部的威胁或风险,了解其所采取的应对策略。结合外部环境评估,了解被稽核单位基本情况和战略定位,重点关注其经营目标与理念、风险管理战略等,进行全面的战略风险评估。

2.进行集中于内部因素的内控与流程风险评估。不仅要评估被稽核单位的会计控制、程序控制、风险控制等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还要评估其组织机构、经营方式、资产管理、整个业务流程的风险管理水平和效果。识别重要风险点及风险领域,要关注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员工专业胜任能力与风险偏好等人力资源因素;关注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财务因素;更要重点关注资产、负债、财务、中间业务等业务经营领域,对信息系统和金融创新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3.进行将经营风险与稽核目标结合起来的剩余风险分析。剩余风险是那些未能为被稽核单位所控制的环境与战略风险及内控与流程风险。针对被稽核单位的各分支机构、各业务流程、各金融产品,列出主要风险因素,分析得出其固有风险。结合被稽核单位自身针对其固有风险所采取的化解和防范措施进行分析,评估其控制风险的能力和主观态度;用固有风险减去控制能力,计算出剩余风险的净风险值。

4.进行以风险等级为主要内容的风险评估打分。针对稽核项目,将错报风险划分为低风险、适中风险、敏感风险和高风险等几个层次,分别确定A级0.8-1、B级0.7、C级0.4-0.6和D级0-0.3的风险可能系数进行打分。对每个项目或产品等从涉及金额、监管部门和管理层关注程度、核心业务热点领域及变现能力等四项内容进行风险度打分评价,每项内容满分10分,可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打分。评估方法可使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等,通过对评估指标的定量分析和对各种风险的分类评价,进行综合评估,客观判断风险状况。

(二)针对性实施现场稽核,深入挖掘风险源头和成因。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稽核重点和范围,制定稽核计划和程序、措施,并开展现场稽核各项工作,完成稽核证据收集工作。 1.实施控制测试。通过控制测试可以检验相关规定是否被一贯执行,控制措施是否恰当,能否达到控制目的。具体可以对业务量大、风险相对较高的重要业务或典型业务所进行业务测试,按照规定的业务处理程序进行检查,确认有关控制点是否符合规定并得到认真执行,以判断内部控制的遵循情况,主要是判断某一流程是否得到控制;也可以对某项控制的特定环节,选择不同的时期的同类业务进行功能测试,确认该环节的控制措施是否一贯或持续发挥作用,主要是判断某一环节是否持续得到控制。

2.实施实质性测试。要针对风险源,按照风险大小、紧急性等因素排出次序,抓大放小,关注重点,实施现场稽核。要按业务需要配置稽核人员并按特长合理分工,要将稽核资源向重点风险领域倾斜。充分运用细分风险层次的抽样法,对高风险区域进行详细稽核,对敏感风险区域抽样50%,适中风险区域抽样25%,低风险区域抽样10%,以实现“全面稽核、突出重点”,提高稽核效率与效果。

3.时刻注意查找风险源头和成因。风险导向稽核的职责不仅是检查问题、揭示风险,更重要的是把问题的成因找准,把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既要治标,更能治本。因此在现场稽核过程中,稽核人员不能忽视任何风险线索,要深入挖掘潜在风险,透过现象看问题本质,寻找现象背后的东西;发现问题之后要通过与相关人员沟通、查找其他资料证据等方式,从制度层面、流程控制和机制建设等方面,深刻剖析问题的成因,从而为提出有效的管理建议奠定基础。如发现某分行一家支行存在月末滚动发放存单质押自助贷款时,稽核人员就应该对该分行的其他几个是否存在类似情况进行延伸检查;并了解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如管理层的业务发展思路、考核导向、系统控制、人员素质等。

4.突出风险内容,出具稽核报告。现场稽核工作完成后,稽核人员要以经过核实的稽核证据为依据,形成稽核结论和建议,出具稽核报告,对业务风险予以充分揭示。如有必要,可以在稽核过程中提交期中报告,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以改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稽核报告应当客观、完整、清晰、及时,并具有建设性,其针对稽核对象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缺陷提出的建议应当充分考虑可行性及稽核项目的重要性和风险水平;一般合规性、没有实质风险的问题可以不反映在稽核报告中。

(三)围绕日常稽核工作,全面应用风险导向稽核。

商业银行的稽核工作不仅仅包括现场稽核,还包括非现场稽核、岗位稽核和日常监督等工作,都应该推广应用风险导向稽核。

1.在非现场稽核方面,要提高计算机稽核水平。要开发使用计算机稽核系统,注重计算机数据的采集与分析运用,根据业务风险点不断建立完善风险模型,扩大业务领域覆盖的广度和深度,实现利用先进的稽核手段和平台,通过非现场数据分析发现风险、提前预警的目的。

2.在岗位稽核方面,要重点揭示风险和经营管理中的不足。关注领导班子成员尽职履责意识不强及不按规矩办事、出现违规经营苗头现象;关注“表面清洁”和弄虚作假现象;关注长期发展较慢或过快、人员流动性较大、风险较为突出的区域、机构和岗位。

3.在日常监督方面,要紧盯风险源头快速跟进。在日常稽核监督中,要注意收集分析被监督单位的各类信息,结合被监督单位经营特点、风险特征及领导关心的问题等进行重点监督;从机构、人员、客户、业务等方面对信息进行系统性梳理,综合内外部检查发现问题,抓住潜在风险源头对重点事项进行快速调研检查,及时进行风险提示,提升稽核增值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余效明,商业银行风险审计研究(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工程风险评估的核心问题第3篇

摘要: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和信用业务的特殊高风险行业,风险管控工作时刻不能放松,而稽核是商业银行风险管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商业银行内部实施风险导向稽核,不仅有利于提高稽核的效率与效果,而且有利于加强银行的风险管控。

关键词:商业银行;稽核;风险导向模式;应用

一、风险导向稽核的定义和特点

(一)风险导向稽核的定义。

综合国内外关于风险导向稽核的理论研究,可以概括出风险导向稽核是指在账项基础稽核和制度基础稽核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稽核模式,是指稽核人员充分了解稽核对象内部控制基础上,分析、判断其风险所在、风险程度及发生频率,将稽核资源集中于高风险领域,进行实质性测试,将内部稽核剩余风险降低到最低水平,进行创造价值的一种稽核模式。

(二)风险导向稽核的特点。

风险导向稽核不仅仅是稽核技术方法、稽核程序上的一大变革,更重要也最根本的是稽核理念的更新,是一种基于战略系统观的稽核新理念。它的主要特点表现为:

1.稽核监督层面趋于宏观。风险导向稽核是建立在对被稽核单位全方位深入了解以及把指导思想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的基础上, 以对企业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的评估为稽核重心,从源头上去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通过了解被稽核单位所处的经济环境,分析其经营战略、经营目标、经营风险及其业务流程,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从而针对风险点来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以降低稽核风险至可接受水平。

2.风险评估贯穿稽核全过程。风险导向稽核的基本原则是全流程移动性风险评估,即将风险评估贯穿于稽核过程的每个环节,包括计划、现场、报告等各个阶段。全面风险分析评估是风险导向稽核的立足点和核心,对风险分析评估结果的充分运用则是风险导向稽核的重点。

3.注重分析性程序的运用。风险导向稽核从风险评估到最终稽核结论的确定均可使用分析性程序,尤其是在风险评估中。风险导向稽核中的分析性程序与传统稽核中的分析性复核相比,其分析范围更加广泛,工具更加多样,功能更加强大。风险导向稽核中的风险评估需要充分运用现代管理的分析工具,包括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它扩大了传统稽核模式的分析量,并充分运用信息化和计算机稽核等技术,使稽核抽样更加全面和针对性,使得出的风险评估结论更加准确。

4.稽核证据内涵扩大。稽核人员形成稽核结论所依据的证据不仅包括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获取的证据,还包括了解企业及其环境获取的证据。风险导向稽核要求稽核人员扩大取证范围,不仅从被稽核单位管理层获取稽核证据,还要从一般员工或客户、上级管理部门、监管部门等处获取稽核证据,这是获取管理层舞弊线索的有效途径。此外,由于作为稽核立足点的风险评估注重宏观因素对重大错报风险影响的分析,因此稽核人员也必须从外部获取大量证据来证明风险评估结果的恰当性。

二、风险导向稽核在商业银行稽核工作中应用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一)风险导向稽核在商业银行稽核工作中应用的必然性。

1.适应银行内在发展要求的需要。随着金融全球化趋势的加深,金融风险也不断加剧和分散,使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难度越来越大。传统的稽核理论和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银行的发展需求。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应用风险导向稽核,通过稽核评估、结果和建议等帮助改进管理控制系统,直接影响银行的经营决策,确保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目标与业务发展目标保持一致,从而在源头上加强风险管理,实现稽核为银行增值的目标。

2.改变银行稽核现状的迫切要求。虽然银监会在2006年出台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中,就明确了银行的内部审计方式要转为“以风险为导向”。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稽核模式仍停留在以合规性稽核为重点的制度导向稽核上,而未完全转为风险导向稽核,总体上呈现重事后监督而非事前控制、重事后复核而非风险稽核、重部门稽核而非过程稽核、重高风险业务稽核而非全面评价的特点,稽核效果不够明显。近年来发生的齐鲁银行存单骗贷案、建行北京分行谢根荣骗贷案、“高山案”等银行重案都反映了传统银行稽核方法的尴尬。这些案件说明当一个单位发生多个控制环节的责任人联手作案的情况时,内部控制就会失效;所谓的低风险业务也往往会导致重大风险。因此银行稽核应该以风险为导向,其工作重点必须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分析评价”,重视对管理层和全流程的稽核。

(二)风险导向稽核在商业银行应用的可行性。

1.商业银行已建立比较完善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平台。如何建立稽核对象的信息数据库是实施风险导向稽核的难点之一。商业银行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包括业务处理系统、渠道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其他系统在内的比较完善的计算机体系,实现了金融数据的集成管理与应用,这为稽核的数据采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稽核人员能够充分了解被稽核单位的资产质量、负债状况、客户信息、结算信息、内部控制措施等。

2.商业银行已初步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按照监管要求,国有上市商业银行需要建立起COSO框架下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ERM)。全面风险管理(ERM)明确了风险管理的完整循环流程,即从目标设定到事项识别、风险应对、控制活动,最后是对整个过程的监督控制和检讨纠正;同时强调了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和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机制。目前商业银行已基本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的内控三道防线,即一道防线强调过程实时控制和自我评估程序,二道防线强调各职能管理部门对一线部门(过程)进行设计、管理、指导、检查和监督,三道防线强调稽核部门对业务操作职能及业务管理职能进行再监督和评价,发现问题并督促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经验已比较成熟,为风险导向稽核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三、风险导向稽核在商业银行稽核工作中的实际应用谈讨

(一)充分开展风险评估,突出稽核重点和范围。

全面风险分析评估是实施风险导向稽核的核心环节和立项的基础,应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思路。只有做好风险评估工作,才能抓住稽核重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稽核措施。

1.进行集中于外部因素的环境与战略风险评估。要通过评价分析被稽核单位外部环境包括政治、法律环境,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货币政策目标、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及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资金需求总体状况,信用发展程度和金融机构竞争状况等情况,来识别来源于被稽核单位外部的威胁或风险,了解其所采取的应对策略。结合外部环境评估,了解被稽核单位基本情况和战略定位,重点关注其经营目标与理念、风险管理战略等,进行全面的战略风险评估。

2.进行集中于内部因素的内控与流程风险评估。不仅要评估被稽核单位的会计控制、程序控制、风险控制等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还要评估其组织机构、经营方式、资产管理、整个业务流程的风险管理水平和效果。识别重要风险点及风险领域,要关注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员工专业胜任能力与风险偏好等人力资源因素;关注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财务因素;更要重点关注资产、负债、财务、中间业务等业务经营领域,

对信息系统和金融创新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3.进行将经营风险与稽核目标结合起来的剩余风险分析。剩余风险是那些未能为被稽核单位所控制的环境与战略风险及内控与流程风险。针对被稽核单位的各分支机构、各业务流程、各金融产品,列出主要风险因素,分析得出其固有风险。结合被稽核单位自身针对其固有风险所采取的化解和防范措施进行分析,评估其控制风险的能力和主观态度;用固有风险减去控制能力,计算出剩余风险的净风险值。

4.进行以风险等级为主要内容的风险评估打分。针对稽核项目,将错报风险划分为低风险、适中风险、敏感风险和高风险等几个层次,分别确定A级0.8-1、B级0.7、C级0.4-0.6和D级0-0.3的风险可能系数进行打分。对每个项目或产品等从涉及金额、监管部门和管理层关注程度、核心业务热点领域及变现能力等四项内容进行风险度打分评价,每项内容满分10分,可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打分。评估方法可使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等,通过对评估指标的定量分析和对各种风险的分类评价,进行综合评估,客观判断风险状况。

(二)针对性实施现场稽核,深入挖掘风险源头和成因。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稽核重点和范围,制定稽核计划和程序、措施,并开展现场稽核各项工作,完成稽核证据收集工作。

1.实施控制测试。通过控制测试可以检验相关规定是否被一贯执行,控制措施是否恰当,能否达到控制目的。具体可以对业务量大、风险相对较高的重要业务或典型业务所进行业务测试,按照规定的业务处理程序进行检查,确认有关控制点是否符合规定并得到认真执行,以判断内部控制的遵循情况,主要是判断某一流程是否得到控制;也可以对某项控制的特定环节,选择不同的时期的同类业务进行功能测试,确认该环节的控制措施是否一贯或持续发挥作用,主要是判断某一环节是否持续得到控制。

2.实施实质性测试。要针对风险源,按照风险大小、紧急性等因素排出次序,抓大放小,关注重点,实施现场稽核。要按业务需要配置稽核人员并按特长合理分工,要将稽核资源向重点风险领域倾斜。充分运用细分风险层次的抽样法,对高风险区域进行详细稽核,对敏感风险区域抽样50%,适中风险区域抽样25%,低风险区域抽样10%,以实现“全面稽核、突出重点”,提高稽核效率与效果。

3.时刻注意查找风险源头和成因。风险导向稽核的职责不仅是检查问题、揭示风险,更重要的是把问题的成因找准,把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既要治标,更能治本。因此在现场稽核过程中,稽核人员不能忽视任何风险线索,要深入挖掘潜在风险,透过现象看问题本质,寻找现象背后的东西;发现问题之后要通过与相关人员沟通、查找其他资料证据等方式,从制度层面、流程控制和机制建设等方面,深刻剖析问题的成因,从而为提出有效的管理建议奠定基础。如发现某分行一家支行存在月末滚动发放存单质押自助贷款时,稽核人员就应该对该分行的其他几个是否存在类似情况进行延伸检查;并了解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如管理层的业务发展思路、考核导向、系统控制、人员素质等。

4.突出风险内容,出具稽核报告。现场稽核工作完成后,稽核人员要以经过核实的稽核证据为依据,形成稽核结论和建议,出具稽核报告,对业务风险予以充分揭示。如有必要,可以在稽核过程中提交期中报告,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以改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稽核报告应当客观、完整、清晰、及时,并具有建设性,其针对稽核对象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缺陷提出的建议应当充分考虑可行性及稽核项目的重要性和风险水平;一般合规性、没有实质风险的问题可以不反映在稽核报告中。

(三)围绕日常稽核工作,全面应用风险导向稽核。

商业银行的稽核工作不仅仅包括现场稽核,还包括非现场稽核、岗位稽核和日常监督等工作,都应该推广应用风险导向稽核。

1.在非现场稽核方面,要提高计算机稽核水平。要开发使用计算机稽核系统,注重计算机数据的采集与分析运用,根据业务风险点不断建立完善风险模型,扩大业务领域覆盖的广度和深度,实现利用先进的稽核手段和平台,通过非现场数据分析发现风险、提前预警的目的。

2.在岗位稽核方面,要重点揭示风险和经营管理中的不足。关注领导班子成员尽职履责意识不强及不按规矩办事、出现违规经营苗头现象;关注“表面清洁”和弄虚作假现象;关注长期发展较慢或过快、人员流动性较大、风险较为突出的区域、机构和岗位。

3.在日常监督方面,要紧盯风险源头快速跟进。在日常稽核监督中,要注意收集分析被监督单位的各类信息,结合被监督单位经营特点、风险特征及领导关心的问题等进行重点监督;从机构、人员、客户、业务等方面对信息进行系统性梳理,综合内外部检查发现问题,抓住潜在风险源头对重点事项进行快速调研检查,及时进行风险提示,提升稽核增值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余效明,商业银行风险审计研究(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2】李学辉,基于风险导向的商业银行稽核模式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5(1)

工程风险评估的核心问题第4篇

关键词:土地估价;质量控制;风险防范;问题

二0一一年度土地估价师协会举办的估价机构年度信用评审年会中再次提及土地估价报告质量及风险防范问题,对于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日趋激烈的土地评估市场中的确让人深思。随着土地评估机构市场化进程的深入,与土地估价相关的各种风险也日益显现出来,土地评估机构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如何向客户提供一份合格的土地评估报告,不断提升土地评估机构的土地评估报告质量并同时加强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是值得每个土地评估机构执业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结合几年来的土地估价实务,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述。

土地估价报告质量的控制

1.根据项目的类型和特点对项目实行分类管理.

评估项目从技术操作流程上来说,大致是相似的,但每个项目又各有其特点,要将每个项目做好,则应根据受托项目业务类型、特点及其重要性进行分类管理,重大项目应突出项目的工作方案、科学可行的技术路线、严密的质量审核流程、项目后续跟踪服务。

特殊项目如司法鉴定项目,应注重程序的公正,当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发生冲突时,要优先突出程序公正,在评估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独立、客观、公正原则,严格遵守评估技术操作规程。

2.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

评估工作的成果是以评估报告的形式体现的,评估报告是公正、客观、准确的概述估价过程和估价成果的文件,是关于估价对象的客观合理价格的研究报告,报告的质量直接体现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只有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即为减少及控制风险而设置的一系列保证估价质量的组织模式、制度如估价业务承接制度、估价相关资料搜集制度、现场查勘制度等,才能确保估价报告结果的准确无误。

估价业务承接:估价机构在承接业务时应考虑机构的胜任能力,如是否具备相应的资质、执业人员是否具备完成委托所需的专业知识等。

估价相关资料收集:估价相关资料的收集是提升土地估价报告质量的基础,一份好的估价报告应是逻辑推理严密、分析有据,而分析有据应建立在基础资料详实的基础上,基础资料收集可分为一般性基础资料收集及房地产交易资料的收集;一般性基础资料的收集可通过统计年鉴、政府工作报告等载体上获得,房地产交易资料的收集主要包括对区域内土地招、拍、挂一级市场、房地产交易二级市场、楼盘预售资料的收集,基础性资料收集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具体估价项目的评估结果。

实地查勘:尽心尽职做好实地查勘工作是提升土地估价报告质量的前提,估价人员必须认真、仔细踏勘待估宗地,实时实地了解掌握待估宗地土地坐落位置、现状、土地利用强度状况、基础设施状况、道路交通状况以及周围环境等状况,但在实际土地评估工作中,估价人员往往对实地查勘工作走马观花、走一圈、拍几张照片了事,甚至只是通过与委托方的电话联络对估价对象的情况进行了解,没有尽心尽职进行实地查勘从而不能正确把握估价对象客观合理的价格。要做好实地查勘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做好实地查勘工作前准备工作,对委托方提供的资料,进行初步验证核实,罗列需委托方进一步提供的资料,并依据估价对象的用途收集相关的社会经济、环境等一般资料,拟定工作实地调查表。②实地查勘的工作重点:依据拟定的实地调查表进行逐一调查,并对地价有重大影响的区域、个别因素进行重点调查,针对估价对象的用途收集相关的交易实例资料。

3.建立及完善三级审核制度.

三级审核制度是指估价作业人员初审、项目负责人复审、审核部负责人终审。估价作业人员初审主要从估价对象界定、估价依据、价格定义、需要特殊说明的事项、土地利用状况、影响地价因素、估价方法的选择及应注意的问题去核查、纠偏,如市场比较法中的案例选择是否恰当、价格修正中对交易情况、交易区域及个别因素修正中指数选择是否适当,剩余法估价中建筑物总价估算是否合理充分,开发成本、税费估算是否全面且依据充分等方面进行核查;项目负责人复审主要核查估价主要环节问题的处理,即对估价人员撰写的估价报告及估价技术报告在估价依据是否充足、报告描述是否得当、报告结构是否完整、报告逻辑思维是否矛盾、技术路线选用是否正确、案例及参数选择是否准确、估价结果是否合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及审核;审核部负责人终审主要是对审核初审及复审中发现的问题是否已经解决,对估价项目的合规性再度进行审查。

土地估价风险防范

1.加强估价人员的法律意识与风险意识.

土地估价人员应认识到土地估价风险的广泛性和可能带来的危害性,强化风险意识。土地估价机构与人员的执业风险就是承担法律责任,因为无论是经济赔偿、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都是依据法律、法规相应的条出的,许多估价人员埋头钻研业务,对估价规范、估价技术估价参数娴熟到家,但对法律知识却知之甚少,导致许多估价人员难以把握是与非、合法与违法的界限。

2.提高估价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及估价师的职业道德教育.

土地估价风险防范应在不断提高估价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加强估价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估价人员在估价过程中,由于方法、参数选择不合理、市场信息掌握的不全面导致估价报告结果的失真,从而给机构带来风险,因此必须不断提高估价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只有执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及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才能在执业过程中有效地规避风险;同时还须加强土地估价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如果估价师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即使估价人员精通估价理论及有丰富的估价经验,评估出的价格也不一定会客观公正,当前一些估价机构及其执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个别估价机构及其执业人员为谋求不正当利益,高估或低估土地价格,有的评估机构及其执业人员不顾能力、水平所限承担无力承接的评估项目。

3.建立土地估价师职业风险保险制度及保障金制度.

工程风险评估的核心问题第5篇

(一)会计人员的胜任能力

包括会计管理者在内的所有会计人员都必须具备相应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操作技能,确保能够胜任工作,确保各项政策和措施的有效落实。

(二)会计管理理念

人民银行会计从业人员无论是管理者还是一般的操作人员都应树立风险意识,从思想上提高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

(三)职权与责任的分配

会计核算工作分工要准确明晰,只有有效地分配职权与责任,才能有效增强会计核算的风险控制意识,从而规避风险。

(四)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

只有建立有效的会计人员的调配、培训考核机制才能保证人民银行会计人员的胜任能力和职业品行。

二、会计核算风险评估

会计核算工作风险评估是对会计核算工作中制度缺失、制度执行不力、会计人员操作失误或道德问题等所带来风险的可能性的评估。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风险评估是为了更好地对风险进行跟踪和控制,促使相关部门及时防范和化解风险。会计核算工作风险评估包括信息的收集以及风险评估两个程序。相关部门要指定会计风险管理员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和风险评估。

(一)信息的收集

信息收集是指通过各种方式获取风险评估所需要的信息。信息收集是保证风险评估得以正常运行的前提和基础。会计核算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建设,需要全方位、多视角地采集预警信息,并以科学的界定和分析评价,增强预警机制的准确性。信息的收集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准确性原则。即收集到的信息必须真实,可靠,这是信息获取工作的最基本要求。会计风险管理员必须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反复核实,不断检验,同时要尽量减少收集的信息中的虚假信息和模糊信息,避免给评估结果造成影响。二是全面性原则。即收集的信息要完整、广泛,只有广泛、完整地收集信息,才能获知涵盖整个会计核算工作的安全问题,为风险评估内容的完整性提供基础。三是连续性原则。即信息的收集工作必须持续,持续的信息能为风险评估工作提供较为翔实的评估依据。四是重点性原则。即信息的收集要突出重要岗位和人员、重要业务、重要环节及风险点。信息收集方式可采用现场收集和非现场收集:现场收集应主要收集会计管理预警信息,收集主体是会计财务、内审部门。方法上可采取询问被检查部门管理者和其他人员,了解被检查部门对现行制度执行上的难点以及完善制度的建议,通过询问内部监督人员,收集其针对本部门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有效性而实施的工作,以及管理者对内部监督发现的问题是否采取适当的措施以及是否存在重大差错隐瞒不报等风险,通过实地查看、翻阅资料等方式收集该部门内控制度的制定、执行,岗位的设置、业务交接、柜面监督、操作流程、重要物品的的保管、查询查复、重要事项的审批等方面存在的风险。非现场收集应主要收集会计核算预警信息,收集主体是事后监督中心。事后监督中心收集的信息包括:规范类,如漏盖印章、凭证要素不全、凭证填写不规范等;差错类,如账务处理错误、利息计算错误、受理无效外来凭证、资金收付不及时或错误、查询查复不及时等可能带来风险的信息;事故类,如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资金损失的信息。现场和非现场结合,收集会计核算人员思想预警信息。纪检监察部门通过调查问卷以及个别谈话等形式对重要岗位人员的思想动态进行了解,必要时可对重要岗位人员8小时外的生活、交往情况进行了解,收集预警信息。

(二)风险识别及评估

对会计核算风险业务的监督主要分为事前控制监督、过程控制监督及结果控制监督。一是事前控制监督:就是为了保证人民银行会计职责在履行中不发生偏差所进行的事前控制,主要是指各项业务和活动通过依法授权合理界定各级的业务权力。明确各个会计人员的职责分工和岗位互控,能有效防止相关人员的舞弊行为。二是过程控制监督:就是对会计业务活动中正在发生的行为进行的控制,如会计核算记录、重要事项的登记及重要空白凭证的登记等。记录业务与保管重要凭证的职责由不同人员承担,确保凭证和账单得到正确的记载。三是结果控制监督:是对会计业务活动最终结果采取的各项控制措施,如对会计核算业务的事后监督、会计风险业务的定期排查等。会计风险管理员在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汇总和整理,对尚未发生的潜在风险和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归类和全面识别。风险识别的主要内容是:识别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识别潜在的风险、识别风险可能引起的后果。风险识别是一种具有持续性和系统性的工作,由于各种条件的不断变化,会计核算工作面临的风险也在不断变化,因此要求不断地对风险进行识别,密切注意原有风险变化的同时,随时发现出现新的风险,风险识别需要制度化。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计核算工作预警联席会议,会计财务会同内审、事后监督、纪检监察等职能部门,抽调业务骨干对整理汇总的预警信息进行科学界定。对会计核算工作风险的评估可采用定性分析法,由会计风险管理员进行。会计风险管理员必须熟知会计核算工作制度,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经验,会计风险管理员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对问题作出判断,划分出风险等级。

三、会计核算风险预警

对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分别实行提示性、警戒性、惩戒性为内容的警示机制。

(一)对风险类型为初级的作提示性预警

提示性预警针对会计核算工作较为正常,规范性问题出现频率较高,但没有出现风险隐患,如会计凭证要素不全、漏盖印章、漏写错写会计分录等。提示性预警重在引导会计人员正确履行职责,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二)对风险类型为次级的作警戒性预警

警戒性预警针对会计核算工作存在一定风险隐患,需要尽快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如内控制度不健全、岗位职责不明确、交接手续不完善、重要事项未按规定程序审批、账务处理错误或依据不充分、资金收付与划拨不及时、查询查复不及时、未按规定进行数据备份、会计人员加班无审批等。通过警戒性预警提醒会计核算部门领导加强内部管理,强化会计核算人员安全意识,警戒性预警达三次以上者上升为惩戒性预警。

(三)对风险类型为重大的作惩戒性预警

工程风险评估的核心问题第6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高度关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注重从重大决策、政策、项目、改革等方面加强利益协调、诉求表达和权益保障等机制建设,切实做到凡是不能使多数群众受益、得不到多数群众理解和支持的政策不能出台,思想工作没有做好可能引发社会震动的政策不能出台,保护部门利益和少数人利益与民争利的政策更不能出台”三个不出台”要求,不断提高党委、政府管理经济社会建设的科学性、民主性和法制性,最大限度地控制社会稳定风险,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基本原则:一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把人民群众是否支持拥护作为衡量各项政策和举措出台与否的基本标准,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各项工作成效的基本准则,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与人民共享;二要坚持科学发展原则。把实现科学发展作为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要目标,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通过科学预测评估,及早预测、防范和化解风险,着力预防并解决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要坚持全面客观原则。把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党委、政府沟通联系群众,掌握民生意愿和关注热点的重要载体,科学、全面、客观、真实地征求社会各界群众的意见建议,把握各个阶层、各类群体、各地群众的不同利益诉求,确保风险评估工作的真实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四要坚持民主法治原则。把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与政务公开、阳光政府、诚信政府建设,与建立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建设,与法治、平安、幸福建设相结合,建立健全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重大决策制定规划和出台程序,逐步形成有效协调利益关系、保障社会利益公平的制度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二、风险评估的范围和重点领域

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目的对关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重大事项,出台实施前或过程中,认真分析可能对社会稳定带来的负面影响,采取针对性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保障和促进重大决策、项目、事项的顺利实施:

(一)风险评估范围

1关系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重大决策;

2关系较大范围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调整;

3关系相当数量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项目;

4关系相当数量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

5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和问题。

(二)风险评估的重点领域

1企业改制;

2征地拆迁;

3涉农利益;

4教育;

5医疗;

6环境保护;

7安全生产;

8食品药品安全;

9城镇建设;

10劳动保障;

11社会管理;

12组织人事。

三、风险评估的重点内容

(一)合法性评估。评估重大事项的制定和出台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否有充足的政策、法律依据;重大事项所涉政策调整、利益调节的对象和范围是否界定准确,调整、调节的依据是否合法,否遵循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重大事项实施出台是否符合规定的议事决策程序。

(二)合理性评估。评估是否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否代表大多数群众的根本利益,否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情;否在绝大多数群众的承受能力之内,能否为本级财力所承受,实施的时机是否恰当;思想工作是否到位,否得到大多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否会对生态、人居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和潜在影响,否会对长远发展产生影响等。

(三)可行性评估。否经过严格的审查、审批和报批程序;否考虑到时间、空间、人力、物力、财力等制约因素;方案是否具体、详实、配套措施是否完善;政策是否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严密性,否会造成其他地方、其他行业、其他群众的相互攀比等。

(四)安全性评估。重大事项的制定和出台是否会引发重大社会矛盾等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这些隐患能否得到有效消除;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否有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等。

四、风险评估的责任主体

(一)组织实施的责任主体。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落实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责任主体。各级责任主体必须牵头抓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并形成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估报告,与决策建议、决策草案、项目报告、改革方案等一并提交有权作出决定的机构审定。对需要提交本级党委政府研究决定的重大事项,需提交同级党委维稳领导小组进行审查审核,再报本级党委政府审批。

1重大事项方案制订的职能部门,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责任主体。几个部门共同实施的事项,牵头部门是责任主体。涉及到多部门职能交叉难以界定评估责任主体的由同级党委、政府指定。

2镇重大事项由镇职能部门牵头负责进行评估,村(社区)重大事项由村(社区)职能部门牵头负责进行评估。

(二)协调督促的责任主体。各级维稳领导小组办公室是协调督促的责任主体,负责牵头抓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督促落实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具体措施,并组织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考核。

五、风险评估的基本程序

(一)确定评估事项,落实工作报备。镇各有关部门和村(社区)每年年初对重大决策、项目、事项进行认真梳理,确定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事项,向同级维稳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备(新增的事项随时进行报备)经维稳办公室汇总、审定后,向镇维稳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备(新增的事项随时进行报备)

(二)建立专门班子,深入调研评估。组织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要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1各部门和单位要成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部门、单位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同时要针对具体的评估事项成立相应的评估工作班子;

2要认真制定风险评估方案,明确评估工作人员组成及资格条件、评估内容、措施、方法、程序、时限、纪律等要求;

3要分别采取座谈会、问卷调查、民意测评、重点走访等形式,广泛征求事项涉及人、涉及地的村(社区)委员会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准确把握群众对评估事项的反应和心理动态。风险评估走访对象中必须要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且原则上不低于走访对象的5%

4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组织相关群众和专家对评估事项进行听证和论证,必要时委托专业评估机构进行评审,为评估提供科学、客观、全面的第一手资料;

5要确保每个步骤落到实处,建立评估台帐,对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均要记录在案。

(三)汇总分析论证,形成专项报告。对调研收集的各方面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对评估事项实施的条件、内容、时机及后续社会影响、配套措施等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和论证研究。特别要对因实施评估事项可能引发的矛盾冲突及所涉及的人数、范围和可能的表现形式及激烈程度等作出评估预测,作出总体评估结论,提出意见和建议,形成专项报告,并提交本部门、单位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查审核,报本级党委、政府分管领导。对需要提交本级党委、政府研究决定的评估事项,需提交本级维稳领导小组进行审查审核。所形成的评估报告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重大事项的基本情况;

2重大事项实施的必要性、合理性、合法性;

3群众的反映、涉及地政府的意见、专家的意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意见;

4重大事项实施的风险预测及相关防范化解措施;

5评估结论。

(四)严格标准要求,科学审核评估。各部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领导小组要全程跟踪评估工作的组织实施过程,严格审核报告,对评估事项作出同意实施、暂缓实施、暂不实施的审查审核意见;对需要提交本级党委政府研究决定的评估事项,要由本级维稳领导小组作出同意实施、暂缓实施、暂不实施的审查审核意见。

各部门要将审查审核意见和决定向本级维稳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同时各村(社区)维稳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将本村(社区)审查审核意见和决定上报镇维稳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1经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事项,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作出同意实施的评估意见:

(1)符合法律法规的政策规定,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符合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人民利益的根本利益;

(2)应当公示的已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公示;

(3)经过民意测评,主流民意认同;

(4)参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部门、单位和专业机构的意见一致或基本一致,核心问题上无不同意见。

房地产开发项目和企业改制、兼并重组等事项还应当同时具备如下条件: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单位和群众知情率达100%反映的核心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主要矛盾化解率达100%

2经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事项,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作出暂缓实施的评估意:

(1)应当公示的未公示,或者公示的范围比较小,社会稳定存在重大隐患的

(2)经过民意测评,主流民意暂时未认同的

(3)参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部门、单位和专业机构对核心问题的处理意见存在重大分岐的

(4)被媒体、网络持续炒作形成热点,暂缓实施不会造成重大损失的

(5)存在重大矛盾和问题暂时无法化解消除,实施有待时机和条件成熟的

(6)房地产开发项目和企业改制、兼并重组等事项直接利益关系单位和群众反映的主要问题暂时未得到妥善解决的

(7)其他暂缓实施的情形。

3经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事项,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作出不予实施的评估意见:

(1)明显违反法律法规、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

(2)明显侵犯群众利益,与民争利的

(3)存在大量矛盾和问题不可能解决的

(4)容易引发相关地区、部门和利益群体连锁反应、相互攀比,将对社会产生明显震动的

(5)其他应当不予实施的情形。

(五)完善维稳对策,做好全程稳控。对已经评估、审核,付诸实施的重大事项,要坚持全程稳控并做好后续跟踪,及时发现和化解实施过程中遇到矛盾和问题,完善相应措施,确保决策、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和项目建设、改革举措的顺利推进。

重大事项完成后,要将过程稳控的情况形成报告报镇维稳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六、工作要求

(一)坚持党委政府主导。各部门要把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作为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正确引导,坚持把工作的出发点放在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促进改革发展上,放在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问题上。要加大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实施力度,研究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制度和机制,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提供必要的工作保障和支持。

(二)强化组织领导。各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高度重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将其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切实抓紧抓好。各部门主要领导是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纳入年初工作目标,从机制、程序、组织、力量、决策等各个方面予以重视和落实,明确具体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有效协调和督促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扎实推进。

(三)加强制度建设。各部门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具体办法。特别是牵头单位实施改革、制定发展规划、审批建设用地和重大项目的部门,要研究制定针对性、操作性强的行业、部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导意见和办法,加强对重大事项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从源头上筑牢社会稳定防线。

工程风险评估的核心问题第7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高度关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注重从重大决策、政策、项目、改革等方面加强利益协调、诉求表达和权益保障等机制建设,切实做到“凡是不能使多数群众受益、得不到多数群众理解和支持的政策不能出台,思想工作没有做好可能引发社会震动的政策不能出台,保护部门利益和少数人利益与民争利的政策更不能出台”的“三个不出台”要求,不断提高党委、政府管理经济社会建设的科学性、民主性和法制性,最大限度地控制社会稳定风险,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基本原则:一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把人民群众是否支持拥护作为衡量各项政策和举措出台与否的基本标准,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各项工作成效的基本准则,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与人民共享;二要坚持科学发展原则。把实现科学发展作为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要目标,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通过科学预测评估,及早预测、防范和化解风险,着力预防并解决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要坚持全面客观原则。把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党委、政府沟通联系群众,掌握民生意愿和关注热点的重要载体,科学、全面、客观、真实地征求社会各界群众的意见建议,把握各个阶层、各类群体、各地群众的不同利益诉求,确保风险评估工作的真实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四要坚持民主法治原则。把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与政务公开、阳光政府、诚信政府建设,与建立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建设,与法治顾山、平安顾山、幸福顾山建设相结合,建立健全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重大决策制定规划和出台程序,逐步形成有效协调利益关系、保障社会利益公平的制度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二、风险评估的范围和重点领域

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目的是对关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重大事项,在出台实施前或过程中,认真分析可能对社会稳定带来的负面影响,采取针对性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保障和促进重大决策、项目、事项的顺利实施:

(一)风险评估范围

1、关系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重大决策;

2、关系较大范围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调整;

3、关系相当数量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项目;

4、关系相当数量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

5、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和问题。

(二)风险评估的重点领域

1、企业改制;

2、征地拆迁;

3、涉农利益;

4、教育;

5、医疗;

6、环境保护;

7、安全生产;

8、食品药品安全;

9、城镇建设;

10、劳动保障;

11、社会管理;

12、组织人事。

三、风险评估的重点内容

(一)合法性评估。评估重大事项的制定和出台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是否有充足的政策、法律依据;重大事项所涉政策调整、利益调节的对象和范围是否界定准确,调整、调节的依据是否合法,是否遵循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重大事项实施出台是否符合规定的议事决策程序。

(二)合理性评估。评估是否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是否代表大多数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情;是否在绝大多数群众的承受能力之内,能否为本级财力所承受,实施的时机是否恰当;思想工作是否到位,是否得到大多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是否会对生态、人居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和潜在影响,是否会对远发展产生影响等。

(三)可行性评估。是否经过严格的审查、审批和报批程序;是否考虑到时间、空间、人力、物力、财力等制约因素;方案是否具体、详实、配套措施是否完善;政策是否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严密性,是否会造成其他地方、其他行业、其他群众的相互攀比等。

(四)安全性评估。重大事项的制定和出台是否会引发重大社会矛盾等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这些隐患能否得到有效消除;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否有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等。

四、风险评估的责任主体

(一)组织实施的责任主体。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责任主体。各级责任主体必须牵头抓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并形成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估报告,与决策建议、决策草案、项目报告、改革方案等一并提交有权作出决定的机构审定。对需要提交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的重大事项,需提交镇维稳领导小组进行审查审核,再报镇党委政府审批。

1、重大事项方案制订的职能部门,是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责任主体。几个部门共同实施的事项,牵头部门是责任主体。涉及到多部门职能交叉难以界定评估责任主体的,由镇党委、政府指定。

2、镇重大事项由镇职能部门牵头负责进行评估,村(社区)重大事项由村(社区)牵头负责进行评估。

(二)协调督促的责任主体。各级维稳领导小组办公室是协调督促的责任主体,负责牵头抓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督促落实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具体措施,并组织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考核。

五、风险评估的基本程序

(一)确定评估事项,落实工作报备。镇各有关部门和村(社区)每年年初对重大决策、项目、事项进行认真梳理,确定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事项,向本级维稳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备(新增的事项随时进行报备),并向镇维稳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备(新增的事项随时进行报备)。

(二)建立专门班子,深入调研评估。组织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要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1、各部门和村(社区)要成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部门、村(社区)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同时要针对具体的评估事项成立相应的评估工作班子;

2、要认真制定风险评估方案,明确评估工作人员组成及资格条件、评估内容、措施、方法、程序、时限、纪律等要求;

3、要分别采取座谈会、问卷调查、民意测评、重点走访等形式,广泛征求事项涉及人、涉及地的村(社区)委员会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准确把握群众对评估事项的反应和心理动态。风险评估走访对象中必须要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且原则上不低于走访对象的5%;

4、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组织相关群众和专家对评估事项进行听证和论证,必要时委托专业评估机构进行评审,为评估提供科学、客观、全面的第一手资料;

5、要确保每个步骤落到实处,建立评估台帐,对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均要记录在案。

(三)汇总分析论证,形成专项报告。对调研收集的各方面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对评估事项实施的条件、内容、时机及后续社会影响、配套措施等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和论证研究。特别要对因实施评估事项可能引发的矛盾冲突及所涉及的人数、范围和可能的表现形式及激烈程度等作出评估预测,作出总体评估结论,提出意见和建议,形成专项报告,并提交本部门、村(社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查审核,报镇党委、政府分管领导。对需要提交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的评估事项,需提交镇维稳领导小组进行审查审核。所形成的评估报告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重大事项的基本情况;

2、重大事项实施的必要性、合理性、合法性;

3、群众的反映、涉及地政府的意见、专家的意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意见;

4、重大事项实施的风险预测及相关防范化解措施;

5、评估结论。

(四)严格标准要求,科学审核评估。各部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领导小组要全程跟踪评估工作的组织实施过程,严格审核报告,对评估事项作出同意实施、暂缓实施、暂不实施的审查审核意见;对需要提交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的评估事项,要由镇维稳领导小组作出同意实施、暂缓实施、暂不实施的审查审核意见。

各部门要将审查审核意见和决定向本级维稳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同时各村(社区)维稳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将本村(社区)的审查审核意见和决定上报镇维稳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1、经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事项,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作出同意实施的评估意见:

(1)符合法律法规的政策规定,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符合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人民利益的根本利益;

(2)应当公示的,已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公示;

(3)经过民意测评,主流民意认同;

(4)参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部门、单位和专业机构的意见一致或基本一致,在核心问题上无不同意见。

房地产开发项目和企业改制、兼并重组等事项还应当同时具备如下条件: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单位和群众知情率达100%,反映的核心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主要矛盾化解率达100%。

2、经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事项,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作出暂缓实施的评估意:

(1)应当公示的未公示,或者公示的范围比较小,社会稳定存在重大隐患的;

(2)经过民意测评,主流民意暂时未认同的;

(3)参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部门、单位和专业机构对核心问题的处理意见存在重大分岐的;

(4)被媒体、网络持续炒作形成热点,暂缓实施不会造成重大损失的;

(5)存在的重大矛盾和问题暂时无法化解消除,实施有待时机和条件成熟的;

(6)房地产开发项目和企业改制、兼并重组等事项直接利益关系单位和群众反映的主要问题暂时未得到妥善解决的;

(7)其他暂缓实施的情形。

3、经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事项,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作出不予实施的评估意见:

(1)明显违反法律法规、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

(2)明显侵犯群众利益,与民争利的;

(3)存在大量矛盾和问题不可能解决的;

(4)容易引发相关地区、部门和利益群体连锁反应、相互攀比,将对社会产生明显震动的;

(5)其他应当不予实施的情形。

(五)完善维稳对策,做好全程稳控。对已经评估、审核,付诸实施的重大事项,要坚持全程稳控并做好后续跟踪,及时发现和化解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完善相应措施,确保决策、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和项目建设、改革举措的顺利推进。

重大事项完成后,要将过程稳控的情况形成报告报镇维稳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六、工作要求

(一)坚持党委政府主导。各部门要把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作为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正确引导,坚持把工作的出发点放在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促进改革发展上,放在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问题上。要加大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实施力度,研究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制度和机制,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供必要的工作保障和支持。

(二)强化组织领导。各部门要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高度重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将其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切实抓紧抓好。各部门主要领导是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纳入年初工作目标,从机制、程序、组织、力量、决策等各个方面予以重视和落实,明确具体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有效协调和督促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扎实推进。

(三)加强制度建设。各部门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具体办法。特别是牵头单位实施改革、制定发展规划、审批建设用地和重大项目的部门,要研究制定针对性、操作性强的行业、部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导意见和办法,加强对重大事项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从源头上筑牢社会稳定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