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建筑工业化研究(合集7篇)

时间:2023-10-09 16:07:33
建筑工业化研究

建筑工业化研究第1篇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rough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design and building component manufacturing factory, improves the construction service company's living environment. The management mode should also change, and labor management should tend to be information and closed circuit, labor training should be elite. With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ial specialization gradually clear, the construction labor mobility is reduced, the occupation training channels increases, and cooperating with the government's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he sense of belonging of employees of labor service is gradually strengthened.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conducive to the construction service enterprises to increase technical personnel reserves, strengthen cohesion, create enterprise brand, and improve competitiveness.

P键词: 建筑工业化;建筑劳务企业;劳务用工

Key words: construction industrialization;construction service enterprises;labor employment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5-0023-03

0 引言

我国建筑业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国民经济做出突出贡献,与此同时也存在着生产方式粗放、能耗高等方面的问题。建筑工业化是将建筑作为产品,采用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方式,变建造房屋为制造房屋,达到建筑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从而提高效率,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寿命,降低能耗,达到实现建筑生产现代化的综合目标[1]。建筑劳务企业已经发展成为建筑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方面发挥作用。随着现代工业化和现代产业化组织,建筑工业化建设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的集成和全过程各阶段的生产要素的系统集成,必将对传统的建筑劳务企业带来深远的影响。

1 建筑工业化与传统建筑生产方式的区别

建筑工业化有别于传统的建筑全现场单件式生产的施工方式,新型建筑工业化采用成套集成生产技术,通过建筑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工厂化、施工安装装配化实现建筑产品节能、 环保、全寿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建筑生产方式[2]。由图1与图2对比可知,与传统的建筑生产方式相比,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有较大区别,对建筑劳务企业的要求也出现重大变化。

①建筑劳务用工专业化提升,作业环境改变。建筑工业化生产分工更加精细,标准化设计环节、部品构件生产环节、运输流通环节、现场安装环节等各个环节分工明确,各个环节建筑劳务用工工种专业化程度极大提高。与传统生产方式建筑劳务用工工作地点集中在施工现场相比,建筑工业化生产中建筑劳务用工将分布在部品构件预制生产工厂、部品运输流通环节、安装施工现场等不同作业环境。

②建筑劳务用工需掌握BIM技术实现建筑工业化生产高精度要求。传统技术记录和生产难免会产生错误和误差,无法满足建筑工业化构件生产及安装的精度需要,因此要求生产及技术人员能够利用BIM技术采集构件生产中的相关信息[1],并完整地展示给制造人员或者能够完整地导入技术其他系统,提高构件的设计精度和制造精度,得以保证实现构件生产的工厂化。

③建筑工业化施工安装装配化需要记录及采集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极大提高。传统的建筑生产由于采用现场生产,各受力构件可实现一次浇筑完成,对搭接的位置和顺序要求不高,可以实现及时错误修正,建筑生产的信息记录可以由人力记录完成。建筑工业化使得各构件分别预制,现场组装,在安装过程中对搭接位置和搭接顺序有极高要求。

在施工之前需要借助BIM技术实现模拟现场装配施工过程,优化安装流程,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案编制,记录构件安装时搭接顺序,搭接位置等关键数据,确保信息的完整和正确。优化安装方案实现加快生产进度、节约人工、提高效率和保护环境的工业化生产要求。

④建筑工业化生产资源再生环境友好。标准化构件生产回收再利用与传统建筑生产相比回收难度及成本降低,回收环节也作为建筑工业化生产的必要的一个环节,循环再利用,减少建筑垃圾带来的各种环境影响。

总之,建筑工业化带来的生产方式的转变,对建筑劳务企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必然对建筑劳务企业的企业经营环境、管理方式、企业管理人员素质以及建筑劳务用工等各个方面带来重大影响。

2 建筑工业化对建筑劳务企业环境影响

建筑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给建筑生产方式带来根本性的变革,建筑劳务企业的经营环境也必将发生重大改变。建筑劳务企业现阶段主要定位为建筑总承包企业劳务分包方,建筑劳务企业的准入门槛较低,建筑劳务投标过程中充斥着大量违法挂靠的劳务分包企业甚至是包工头[2]。这些企业经营管理大多只负责对建筑工人的临时组织管理,对现阶段施工现场作业为主的状况下尚可以完成劳务分包工作。尽管劳务分包制度已经发展多年,但是在实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资质挂靠现象屡禁不绝,劳务层层转包违法分包普遍存在。

建筑工I化不断发展,构件生产将逐步实现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违法挂靠劳务企业或者包工头将无法通过临时组织管理完成对精密性和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劳务用工组织,同时构件工厂化发展也意味着建筑构件生产的标准化,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参照普通工业化产品生产要求完善相关配套法规,逐步加强对建筑劳务分包企业市场监管,杜绝违法转包分包,违法挂靠企业会被市场逐步淘汰。

3 建筑工业化对建筑劳务企业管理方式影响

随着建筑市场专业化分工逐渐清晰,建筑工业化不断推进,工程难度和规模的提高,建筑劳务企业市场的环境逐步改善,建筑劳务企业管理方式也必将迎来诸多改变。建筑工业化将使建筑劳务企业的管理从全部工地现场施工管理,逐步转变为构件预制工厂+物流运输+工地现场组装管理+运营维护管理+再生回收管理相结合。企业管理方式将出现以下变化:

①劳务用工管理信息化。建筑工业化使得建筑构件逐渐由工厂生产,现场安装工人比例大大减少。工厂化生产为各地监管部门及建筑劳务企业实行实名制管理、市场信用信息平台建设等提供良好条件及基础。用工管理信息化这对于解决劳务纠纷、促进建筑工人培训、完善务工人员社会福利保障等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可以有效解决政府部门监管乏力,劳务企业门槛过低,劳务企业管理水平偏低,承担能力不足的问题。

②劳务用工管理闭路化。建筑工业化使得建筑产品生产趋同于普通工业产品生产。建筑劳务企业可以借鉴普通工业化产品生产工人的“闭路化”管理模式,包括入职的信息采集和培训、入职后的行动记录以及离职时手续办理三个环节。建筑劳务企业协同政府监管部门,在统一信息平台基础上对建筑劳务用工实现实名制精细化管理[3]。入职前实名制管理包括信息采集、签订合同、入场教育等方面内容,通过信息化建立个人电子档案、办理门禁出入卡实现;入职后可通过门禁信息设备记录劳务人员考勤等信息,减少劳资纠纷;离职手续包括签订退场承诺书、收回门禁卡、人员电子信息变更等方面内容,确保劳务工人劳动合同完美终结,形成完整 “闭路式”管理。

③劳务用工培养精英化。建筑工业化生产将极减少了工地现场的用工数量的同时提高了用工的质量要求。现有的粗放化培养模式将不能适应建筑劳务用工的要求,建筑劳务企业劳务用工培养定位将从现在的大众化,粗放化培养模式转变为精英化培养方式。建筑劳务企业逐步转变企业劳务用工数量优势为质量优势,以适应建筑工业化生产对劳务人员技术、职业素质的更高要求,在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环境下,创新企业营销策略,树立企业品牌。

④劳务企业管理人员职业化。目前建筑劳务企业普遍规模小,还未形成现代化企业的管理运行机制,企业普遍处于“人治”的管理模式,管理者自身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偏低。管理人员面临的劳务用工流动性过大,多为完成一个工程临时拼凑起来,相互信任及认同感极低[4]。建筑劳务企业管理实际上由一些大小包工头凝聚松散的临时组织,管理人员形同虚设,导致建筑劳务企业管理人员管理经验缺乏,本身流动性也较大,无法适应职业化需要。

建筑工业化工厂化生产,技术门槛的提高必然要求相应组织管理水平的提升,包工头无法满足工业化生产管理要求,企业的管理人员面临精英化的技术型劳务用工,主要负责工业化建筑部件品质监管及劳务组织管理,便于与劳务用工相互信任及认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管理水平,适应建筑工业化的管理职业化要求。

4 建筑工业化对建筑劳务用工影响

建筑劳务用工是建筑劳务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建筑工业化的快速推进离不开现代化、素质高、技术精的建筑劳务用工队伍。建筑工业化必然改变目前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建筑工人队伍的现状,作为建筑劳务企业核心的建筑劳务用工也将发生以下变化:

①建筑劳务用工流动性降低。建筑劳务用工高流动性一直是建筑劳务企业所必须面临的问题,建筑工人流动性主要分为跨项目流动和跨工种流动。无论是由于福利待遇、生活环境、家庭等原因工程未竣工前而中途离开的跨项目流动,还是在跨项目工作过程中,从事一个工种作业的同时从事着其它工种作业的跨工种流动,劳务用工流动性大的主要原因是工地现场施工诸多因素制约,如施工周期长,施工环境及生活环境差,工种技术要求门槛不高,组织不完善等因素有关。

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构件生产主要在预制工厂进行,现场只进行组装和部分现浇作业。构建工厂化生产使得建筑劳务用工不需要过于频繁更换作业场地,工作环境和居住地点相对固定。同时工地现场作业环境及生活环境将得到很大改善,便于劳务用工融入城市,更易产生对企业归属感。劳务用工跨项目流动意愿将大大降低。建筑工业化缩短建筑施工周期,技术要求提高的同时专业分工更加明确精细,建筑劳务用工流水作业,对从事的某一工序的技能要求更高,跨工种流动的可行性极大降低。

③建筑劳务用工培训提升渠道增多。由于现场作业技术监管难以实现实时全方位监控,使得建筑劳务用工技术门槛过低,建筑劳务企业以及建筑总承包企业由于建筑劳务用工流动性过大,为了追求高效益,并不舍得浪费更多的经济效益对施工一线技术岗位上的劳务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和岗位再教育。多数建筑劳务用工培训流于形式,甚至在“包工头”带领下直接跳过培训直接参加上岗操作[2]。建筑工业化使得建筑劳务用工流动性降低的同时也极大提高劳务用工的技术门槛,建筑劳务企业对劳务用工的培训必要性和迫切性使得建筑劳务用工的培训数量与质量必然显著提高。

建筑工业化背景下,政府相关部门、建筑劳务企业与建筑施工企业、各类高校及职业技能培训机构都应担负起建筑劳务用工培训的职责,多层次全方位拓宽培训渠道,提升建筑劳务用工的职业素质:政府监管部门联合高等职业院校等培训机构开展基本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建筑劳务企业组织安全培训,企业文化培育以及岗位技术技能培训。培训有效开展将解决目前劳务用工职业素质过低,缺乏企业归属感的问题,满足新常态下对建筑产业工人的要求,促进建筑劳务企业技术结构升级。

③建筑劳务用工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劳务用工的社会保障一直是建筑劳务企业和劳务用工都比较关心的问题,为了能够完善社会的保障体系,各地各部门为了维护建筑劳务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规定施工企业必须申请就业工人的社会保险。施工总承包或者R党邪企业对于直接雇用的工人,必须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和按规定为其办理各种社保业务[5]。为提高劳务用工的社会保障水平,政府监管部门将施工劳动社会保险,强制工程服务企业、施工企业管理,保险覆盖率数据作为企业信誉等级评定标准。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不仅建筑劳务企业甚至是劳务用工本人对缴纳社会保险积极性不高,导致建筑劳务用工社会保障水平过低。

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使得建筑劳务用工从以前多个项目频繁短期流动的临时工,变为生产生活环境相对固定的产业化工人。建筑劳务用工的社会保障机制可以参照工业化大生产的企业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1)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险体系。强制建筑劳务企业办理员工失业保险,使得员工被辞退后可以得到经济补偿,同时规范企业用人制度,进一步降低建筑劳务用工流动性,维护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2)政府相关部门与建筑劳务企业协同建立针对建筑劳务用工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筑劳务用工所从事的多为高危工作,因此政府及建筑劳务企业应在建筑劳务用工在建筑工业化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可能发生意外风险做预判评估,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制定相应合理可行的救助政策,解决建筑劳务用工后顾之忧。

3)多方协同构建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政府、社会、企业各方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保障建筑劳务用工最基本生活保障,建筑劳务企业及总承包企业提供改善利措施,社会着重营造建筑劳务用工融入城市的各项福利环境,多方协同减轻建筑劳务用工生活压力。

4)构建完善的法律救助体系。建筑行业是高危行业,建筑劳务用工发生劳资纠纷或者不公正待遇的情况屡屡发生。建筑工业化发展使得建筑劳务用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必将不断增强,完善的法律救助体系可以使得建筑劳务用工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杜绝不理性维权,及时化解矛盾,促进建筑劳务企业和谐发展。

④建筑劳务用工后续储备提高。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使得建筑劳务企业对建筑劳务用工进行人才储备,成为企业的客观和主观的需要。建筑劳务用工的流动性降低以及社会保障的不断完善为建筑劳务企业进行人才储备提供客观的条件。

1)建筑生产构件化及工厂化使得人才储备成为可能。较低的流动性,相对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建筑劳务企业在户口、住房、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为储备人才提供基本的条件,有利于解除储备人才后顾之忧,建筑劳务用工真正成为产业化工人,能够集中精力为企业作贡献。2)构件标准化生产有利于建筑劳务企业建立储备人才评价标准,建立并实施科学、完善的绩效考核系统来留住储备人才。标准化生产有别于现场施工,通过构建生产、组装流程细分及优化,建全企业生产标准,建立一个公平、有竞争力、与绩效挂钩的薪酬体系,公开、公平、公正的企业绩效评估真正调动储备人才工作积极性、为建筑劳务用工提供足够的职业晋升通道和空间,留住储备人才。

5 结语

建筑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给建筑劳务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建筑劳务企业积极适应建筑工业化带来的有利的生存发展环境,从企业本身的管理方式入手,不断改进管理方式和模式,着力从建筑劳务用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闭路化管理、建筑劳务用工的精英化培养方面积极探索,适应建筑工业化的新要求。在建筑劳务用工及其管理人员机构建设方面,不断推进管理人员职业化、建筑劳务用工产业化培养,提升企业人员的技术结构等级。保持人员结构基本稳定,降低建筑劳务用工流动性,多措并举拓宽培训渠道和方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企业员工的后顾之忧,加强建筑劳务用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加强建筑劳务用工的人员储备,创建企业品牌,提升建筑工业化生产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纪颖波,周晓茗等.BIM技术在新型建筑工业化中的应用[J].建筑经济,2013(8):14-16.

[2]贾胥永鑫.建筑施工企业劳务分包制度体系的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4.

[3]阎西康,常璐平,兰天,等.建筑业劳务用工产业工人化途径调查研究[J].建筑经济,2015(12):9-12.

[4]周文涛.施工总承包企业与劳务分包企业运作机制建设研究[D].成都:西华大学,2014.

[5]曲杰.社会保障体系下降低企业用工风险的基本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5):93-94.

[6]王吉飞.我国建筑劳务企业的现状及发展[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7-49.

[7]吴书安,闫志刚,高云.政府规范建筑劳务分包工程交易对策的研究[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3(1):42-45.

建筑工业化研究第2篇

关键词:预制混凝土PC墙体;建筑工业化设计;住宅工业化;外墙防水技术

中图分类号:TU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34-0029-03

长期以来,我国建筑业实行的都是高消耗、用资源去换取效益的方式,原有的分散手工业的生产方式与目前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很不适应,因此,必须改变这种落后的状况,尽快实现建筑工业化。

一、建筑工业化内涵

建筑工业化,就是指用现代大工业的生产方式来建造工业和民用建筑,使建筑业从传统的手工操作为主的生产方式逐步过渡到社会大生产方式的全过程。建筑工业化以技术为先导,将现代工业生产的成熟技术经验应用于建筑业,把不同类型的房屋作为工业产品,分别采用成套的标准构配件和统一的结构形式,用机械化手段生产建筑定型产品。同时按照专业分工,先在工厂集中进行大批量生产,然后再在现场进行机械化的施工和安装。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就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实现建筑标准化和体系化,建筑构配件生产工业化,施工机械化和建筑管理科学化。

二、我国建筑工业化的现状

(一)国外建筑工业化发展过程

国外(以日本和美国等一些发达的工业国家为代表)从20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了构件的工业化生产,发展开放的建筑体系,进入工业化的第一阶段,即依靠提高生产效率加快建设进程。随着建筑数量的增加,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开始由量向质进行转变,行业重点逐渐转移到建筑的性能和质量上,从而进入了建筑工业化的第二个阶段。进入21世纪,国外的建筑工业化体系开始向大规模通用体系转变,建筑工业化更加强调标准化、体系化、专业化,建筑构配件和产品更加注重通用性,住宅模式采用社会化生产和商品化供应的方式,更加强调节能、节水、环保、资源的循环利用等,从而进入建筑工业化可持续发展

阶段。

(二)我国建筑工业化的现状

我国最早提出走建筑工业化道路的文件是在1956年。1966年以前,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建筑工业化主要采用标准设计,也就是采用标准的配件和构件设计,这对促进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到20世纪80年代末,建筑工业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部门,但由于设计与施工脱节,单纯采用标准化设计已经不能与发展需要相适应。因此我们必须走出一条适应我国的建筑工业化道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国产化,不断地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建设普遍还是以粗放型为主,浪费非常严重,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使用大量传统陈旧的技术;建筑标准化工作滞后,相应部件的通用化程度低;并未充分的发挥新部件以及新材料的优越性,新型建筑结构体系仍然处在摸索的阶段,并未达到工业化的要求;节电、节水、节能等先进的环保技术并未有效的形成和推广使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

三、关键技术研究

(一)PC墙体

在许多发达国家由于人工成本很高,工业化生产的住宅不但品质好、施工速度快,甚至比传统的现场施工造价更低,其成熟的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并逐渐成为住宅生产的主流方式,其中用预制混凝土构件(Precast components,简称PC)建设的PC住宅以优良的性能在不同国家受到普遍欢迎。

建筑的预制构件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生产的基础构件,是半成品,如板、梁、板墙、楼梯、住宅单元等。预制混凝土外墙(PC外墙)板模板主要采用钢模,钢筋加工后整体绑扎,然后调到模板内安装,混凝土浇筑后进行整体养护。生产过程中的模具清洁、钢筋加工成新、面砖粘贴、窗框安装、预埋件固定、混凝土施工即蒸汽养护、拆模搬运等工序均采用工厂式流水施工,每个工种都由相对少数固定的娴熟工人实施操作。

与传统的现浇结构相比,预制混凝土结构整体现浇的外板,保证了结构构件连接的整体性、连续性,不会因不同材料热膨胀系数之间的差异而引起的砖墙与混凝土接缝处开裂,导致渗水的现象。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众多板块拼接,势必会产生预制板墙之间的水平缝和竖向缝等纵横交错的板块拼缝,从而有可能产生渗漏现象。

(二)PC外墙防水技术

常见的外墙拼接防水技术有三种,一般采用构造与材料防水相结合的方式:(1)水平拼缝排水;(2)垂直拼缝排水;(3)预制窗板窗框防水。

1.水平拼缝防水:在水平拼缝防水技术中常见的防水措施有三种:(1)材料密封防水做法;(2)采用物理防水的方式――空腔构造防水排水;(3)为空心密封条防水。水平拼缝最外侧可采用材料密封防水的做法,将最外层作为材料密封防水层,可选用耐候硅胶等高分子密封胶将拼缝最外侧密封,直接阻止水气进入接缝。拼缝中部是构造形成的空腔,采用的防水方式是分别在上下两块预制混凝土墙板相应的部位设置凹槽,这样在两块板墙拼接时就会形成一个内高外低的空腔。同时可以在空腔的下部也就是在下块板的顶部设置一个排水槽,并将排水管设置在排水槽的近端垂直拼缝底部。在预制墙板的拼接内侧采用的防水措施是在内侧设置空心橡胶止水条。图1为水平拼缝防水技术的示意图:

2.垂直拼缝防水:垂直拼缝防水措施就是设置竖向空腔。节点竖向空腔可以有效的防止水流向内侧,同时也可以通过下部设置的排水管排出流入水平空腔的水。为了使防水更加的安全有效、阻挡渗入的水汽,可以在空心橡胶止水条后部设置现浇混凝土结构。图2为垂直拼缝防水措施的示意图:

3.预制窗板窗框防水:采用铝合金窗框与预制混凝土板浇灌的方法,将PC外墙的外门窗框直接预埋于预制混凝土板中,铝合金窗框与混凝土墙体被一次性制作成一个整体,从工艺上解决了外门窗的渗透问题,大大提高防水性能并可以有效的减少施工现场工程量,同时也提升了房屋的性能,改善了客户的居住质量。

(三)PC外墙尚未解决的难点问题

虽然目前PC墙体得到广泛的认可,应用范围也在逐渐的扩大,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尚未解决:

1.就PC墙而言国内技术的整个系统并未能达到工业化的标准。建筑工业化需要一个完整的设计、生产、运输、施工安装、后期维护的产业系统。每个环节,环环相扣并需要相应的技术、人才及法律法规的相互配合。但国内在这些方面还只是初期阶段。就开发研究需要强大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就这一项目而言,国内现在不管从政府还是企业都还在探讨和博弈中。

2.成本方面的较量。国内廉价的“人口福利”虽然在快速消失,但在建筑这一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毕竟有着强大的劳动力基础。比起花大价钱建造PC墙体的生产场地、从国外进口生产线、高标准的技术人才、运输费用及吊装所需设备及安装限制等,砌块墙体所需要的运输、安装、养护及技术方面所需的投入就倍显其现阶段的优势――所以还是市场限制其

发展。

3.防火及防水配件不成熟。现在国内使用的防火材料不太能满足PC墙体与楼板之间的防火要求及墙体变形要求。还有就是PC墙体四周都需防水胶条,但国内产品一般太易老化,大大降低了PC墙体系统的防水能力,并且胶条的使用周期和PC墙体的使用周期还存在严重不匹配的问题。

4.设计及施工技术的转型未完成。由于国内近30年粗糙的设计要求及粗矿型的施工方法使得国人对精细化和人性化的建筑环境暂时还没有更高的要求。但是随着人们对自己身处环境认知程度的不断提升,对生活质量的无止追求,建筑的“产品”性将慢慢体现出来。

四、对建筑工业化的再认识

(一)结合我国国情,吸取国内外的经验教训

国外目前已有工业化程度很高的建筑工业化体系,但是,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如欧美大量采用的木结构显然并不适合我国的国情。要发展我国的建筑工业化,首先要立足于现有的条件,立足于我国的国情,找准切入点。

(二)标准化和多样化

标准化和多样化是工业化建筑设计中的基本矛盾。工业化建筑与一般建筑一样,需要满足各种规范和标准,同时还必须满足建筑使用功能在个体和规划等方面多种多样的要求。但是多样化的设计,只有建立在标准化的基础上才能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才能加以实施。同样标准化是工业化的基础,工业化不能以牺牲多样性换取标准化。因此工业化住宅应当适应多样性的需求,通过大量标准构配件组合的方式,找到多样性和标准化最佳结合点。

(三)采用新型的结构体系和新型节能材料

采用新型的结构体系和新型的节能材料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重要手段,是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建筑体系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关键所在。比较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建筑,我们不难发现,国外之所以工业化水平很高是因为他们有成熟的成套建筑体系并且有与之配套的成套技术。而我国的建筑技术则仍以单项技术的发展为主,对标准化概念和实际技术不够重视,缺乏标准化和配套化的技术,并未形成成套的建筑体系。因此总结国内外的经验教训,我们应当重点的解决建筑体系的问题,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例如可以采用混合结构或者轻钢结构来逐渐的取代原来的内部围护体系。采用新型节能材料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新型墙体材料的应用和实施节能建筑,符合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保护环境。

五、结语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建筑工业化能够提升建筑业的科技水平和地位,改变传统建筑业的操作方式、施工工艺和人们的观念,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建设成本,还能带动国内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冶金业、建材业、农业和装饰装修等行业的发展,加快实现建筑业的整体现代化。我国建筑工业化目前已取得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当整合各种资源,走出一条适合我国的建筑工业化之路。

参考文献

[1] 温可.浅谈建筑工业化与工业化建筑[J].今日科苑,2010,(8).

[2] 钱志峰,陆惠民.对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思考[J].江苏建筑[J].2008,(23).

[3] 潘志宏,李爱群.住宅建筑工业化与新型住宅结构体系

[J].施工技术,2008,(2).

建筑工业化研究第3篇

关键词: 住宅产业化;建筑工业化;设计标准化;工厂化制造;专业化施工

近年来,我国住宅建筑飞速发展,其建造和使用对资源占用和消耗都非常巨大。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住宅建造周期长、施工质量差、能源及原材料消耗大、产业化程度尤其工业化程度低等问题,迫切需要采取工业化手段来提高住宅建设的质量和效率。开发符合产业化发展要求,工厂化、标准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节能省地、经济性好的新型工业化住宅体系,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推进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 工业化住宅建造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背景

1、立项必要性

我国“十五”以来,对住宅产业化问题进行过研究和推广,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预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建筑的关键技术没有进行过系统、深入的研究,至今没有形成配套的工业化技术政策和标准规范体系,已建成的示范小区工程多是现浇混凝土结构,不具有高效环保的工业化节能减排特征。研究实施装配整体式工业化住宅建筑体系,符合目前我国正在推行实施的住宅产业化政策要求,不但可以提高住宅工程质量和装修品质;而且可以最大限度满足我国倡导地 “四节一环保”的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要求。

2、目前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发建设的预制装配式住宅建筑存在许多问题,照搬过去的经验已经不适应现时期我国住宅建设的实际需求。目前开始进行的新型工业化住宅建筑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和工程试点,主要从性能和功能两方面完善提高工业化住宅的技术经济性。由于多年来我国缺乏工业化住宅的研究积累和工程实践,结构构件和部品的工业化率仍然很低。

3、主要研究内容:1)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的结构性能、抗震性能等关键技术研究。2)建筑配套部品的系统研究、产品开发、设计配套技术研究。3)构配件生产、施工安装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4)技术标准的研究与编制。5)较大规模的示范工程。

二 住宅工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1、基础理论与试验研究:1)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体系研究:包括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等;主要研究装配式叠合楼盖结构性能;装配式框架节点受力性能、抗震性能;装配式剪力墙节点受力性能、抗震性能;构件承载与变形性能,装配节点大直径钢筋浆锚连接构造的承载及连接整体性能等。2)装配式混凝土工业化住宅的建筑性能研究:包括墙体保温隔热性能、接缝防水性能、建筑防火性能、外墙装饰性能、墙体耐久性能及隔声性能等。3)装配式混凝土工业化住宅经济性能研究:包括设计与施工总体策划管理,标准化设计与施工技术,项目实施的时效性与规模效应对比等。

2、工业化建筑设计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三点技术:1)结构体系选择与模数化、标准化设计:我国的住宅建筑工业化结构体系还没有完全确立,通用结构体系和专用结构体系的协调配合还没有解决,标准化概念和设计技术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导致目前工业化住宅设计方案实施成本高、周期长,最大的原因是缺乏有经验的设计咨询人员。2)构件及装配节点的深化设计:工业化住宅的关键是要解决构配件的标准化定型和装配节点的构造详图设计。3)工业化专用三维设计软件开发:由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构造的自身特点,要求设计方案必须在施工前检查复核,确保各专业的交叉重复在设计阶段解决,提高工业化设计的准确性。

3、构配件优质高效加工制作技术应制定采用机械化水平较高、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预制工厂取代目前无质量保证的分散的小厂认证管理办法,鼓励预制工厂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流水线、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完善运输安装过程服务。实现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主要研究开发三点关键技术:1)构配件高效生产技术:采用机械化生产线可以减少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2)构配件清洁生产技术:采用工厂化定点批量生产,最大限度减少建筑垃圾及废弃物排放,满足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对建筑业推广绿色施工要求。3)构配件节能生产技术:采用自动控温的节能养护窑可有效降低能耗,加速模板周转,缩短工期,降低成本。

4、专业化施工安装技术:1)工业化施工安装软件管理系统开发:应针对工业化住宅结构体系开发施工安装管理软件,规范指导预制构件的施工装配。2)安装设备及配套机具开发:结合具体工程示范开发标准化定型化住宅配套设备安装机具。3)工业化定型模板配件及支撑系统开发:配套模板及支撑固定用脚手架的开发与完善。4)装配节点专业化施工及配套材料开发:连接套筒及高强无收缩灌浆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三 住宅工业化实施方案

1、政策引导与行业管理

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研究、建立或完善有关技术经济政策;针对装配式工业化建筑的特点,建立推广装配式建筑体系的构配件工业化生产、专业化施工安装的管理体系;建立设计研究、构配件生产、安装施工队伍的培训体系;走专业化、集成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道路。

2、预制工程标准规范体系建立与完善

建立以科研院所、高校、设计单位、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构配件生产企业、施工企业组成的“产学研”团队;建立符合受力性能和抗震性能要求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住宅结构体系,并建立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建立适用于装配式住宅建筑体系的节能配套技术,保证装配式建筑的能耗低于现浇混凝土结构。

建筑工业化研究第4篇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预制;装配;可持续;江苏

建筑工业化是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方式,以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为特征,能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整个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寿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为此,不仅要从生产方式的角度充分考虑建筑生产的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管理信息化及其在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表现,更要从环境、社会效益、全寿命周期等方面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因素。

一、 江苏建筑业的发展及其工业化的必要性

“十一五”期间,江苏建筑业取得令人瞩目的骄人业绩。总产值从“十五”末的4 000多亿元,先后突破5 000亿元、7 000亿元、8 000亿元,2009年又在全国率先突破1万亿元,2010年达到12 900亿元,其中出省施工产值4 620亿元,约占总产值的36%;专业施工产值4 770亿元,约占总产值的37%。同时,2010年度2 700多亿元的增加值、930亿元的利税总额、832家特级、一级建筑企业数量以及“十一五”期间共获得63项鲁班奖、63项国优奖均列全国各省市区第一。目前,全省建筑业完成的总产值约占到全国建筑业的14%,增加值占全省GDP的6.1%以上,上缴税金占全省地税的20%左右,从业人数达到560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超过95万人,一、二级建造师总数全国第一。

“十二五”期间,江苏要全力推动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的转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突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不断促进建筑业做强优势、做大规模;更加突出建筑经济发展质量,努力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更加突出科技进步,全面提升行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更加突出节能环保、资源利用和绿色施工,充分发挥建筑业在节约型城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建筑工业化,完全契合我省建筑业“十二五”期间四个突出的总要求。2008年,江苏就在国内率先出台了《江苏省建筑工业化发展导则(试行)》。近几年,全省的建筑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从能够一定程度反映建筑工业化水平的两个指标动力装备率和技术装备率每年的增长率来看,2007年分别是1.17%和-8.16%,2008年分别是8.7%和9.3%,2009年达到21.4%和20.6%,说明建筑工业化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大。

二、 江苏建筑业工业化的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

1. 江苏建筑业工业化的可行性。

首先,江苏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始终与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相连,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1)大力推动工程总承包,着力培育一批施工总承包企业向工程总承包企业过渡,使一部分企业初步具备了对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竣工验收)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承包的能力,特别增强了企业设计—施工一体化能力,提高了应对建筑工业化时代大量现场深化设计的能力。(2)为适应国家支持西部大开发、支持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的形势,改变江苏建筑业过度依赖房建企业的现状,2009年对营业额达到15亿元的房建企业,给予其基础设施二级资质,共有104家大型总承包企业取得铁路、公路、港口、水利等210项增项资质。通过鼓励房建企业向基础设施(土木工程)这一工业化水平最高的传统建筑领域进军,客观上促进了房建企业进而使整个建筑业的工业化水平得到提高。

其次,从全国的趋势和今后的发展来看,江苏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必然与住房建设尤其是保障房建设紧密相连。江苏已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成品住房开发建设实施意见》,全力推进住房成品化。成品住房是指套内所有功能空间的固定面铺装或涂饰、管线及终端安装、厨房和卫生间基本设施配备等全部完成,已具备基本使用功能的住房。从2011年起,全省新建的保障性住房一律按成品住房标准建设。到2015年,苏南城市中心城区新建住房中成品住房的比例达到60%以上,其他地区达到40%以上。保障房从设计、质量、工期、规模效益等许多方面都非常适合推广建筑工业化,现在又强制推行一次性装修到位,更能吸引房建企业的极大关注。另外,住房成品化所带来的巨大的市场份额,以及房建企业自身的地位优势,必然促使其深入新建住宅的装修领域,在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建筑装饰及安装领域提高其自身以及整个建筑业的工业化水平。

最后,江苏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保持与示范工程的带动作用紧密相连。早在2000年,南京大地建设集团就从法国引进世构(SCOPE)技术体系(预制预应力砼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即先由专业工厂生产预制柱、预制预应力梁、预制预应力板,然后运送到建设工地,进行装配,通过键槽节点及后浇层钢筋混凝土将其连成整体。南京大地建设集团在对该体系结构设计软件的转换、节点的抗震性能试验、技术规程的编制、施工成套技术及工法等内容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已成功应用于南京金盛国际家居广场江北店、南京审计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等近100万平方米的工程中,目前已形成年产50万平方米工业化房屋的生产能力。近几年,南京万科与南京大地建设集团合作,在江宁上坊保障房片区中拿出20万平方米打造工业化住宅,现场施工采用的是万科借鉴的香港技术,即外墙板作为外侧模板通过浇筑梁、柱、楼面叠合板与结构刚性连接,形成叠合式承重剪力墙。值得一提的是其预制混凝土外墙保温技术采用了保温板外加一层硅钙板后涂料饰面的新工艺。近期,省内最有影响的是中南控股集团有限公司2007年从澳大利亚引进的(NPC)技术体系(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其原理主要为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柱、墙,预制钢筋混凝土叠合梁、板,通过预埋件、预留钢筋插孔浆锚连接、钢筋混凝土后浇部分等将梁、板、柱等节点连接成整体,形成整体结构体系,预制装配率达到90%。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南通海门中南世纪城33#~36#楼以及南通军山半岛的住宅,并已通过省住建厅组织的抗震性能评审。该体系被一致认为符合我国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方向。

2. 目前江苏建筑工业化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无论国内还是省内,建筑工业化均集中体现在工业化住宅的建设中,尤其以发展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为重点,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结构体系单一,对原有钢结构、钢—混凝土结构等体系的工业化未提出新思路。(2)现有预制构件生产技术不精细,导致预制构件的质量、外观和尺寸精准度不高,并且达不到高效、节能和清洁生产的要求。(3)预制构件尤其是非结构构件没有通过模数和模数协调来完成在不同结构体系中通用,未实现预制构件的标准化定型。(4)对带装饰的预制装配外墙板的保温、防火性能缺乏实验性的深入研究。(5)未形成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精益化现场建造技术体系,尤其缺少对现场综合拼装技术的研究,如拼装支撑和移动外脚手架的形式及安全性论证、吊点及吊具选择、水平接缝的处理等内容。

三、 加快江苏建筑业工业化的对策建议

首先,改变混凝土行业整体对建筑工业化参与度不高的现状,通过相关政策的调整,促使现有大型混凝土预拌企业向新型预制构件企业转变。从江苏的情况来看,积极推进建筑工业化实践的主体是实力雄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施工总承包企业,往往还利用施工总承包企业内部实力并不强的构件厂生产预制混凝土制品。2010年,江苏混凝土行业的总体状况是全年累计实现销售产值544.76亿元,实际供应混凝土方量1.932 6亿立方米(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第一),占现浇混凝土总量的65%以上,实际产出率为44.29%。全行业技术装备率33.04万元/人,劳动生产率109.41万元/人,而2009年传统建筑业中这两项指标最高的土木工程(基础设施)领域也就只有2.24万元/人和22.28万元/人。混凝土行业积极参与建筑工业化,生产转向新型预制构件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进而提高产业集中度。而且通过充分利用原有大型生产设备,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以减少大量的重复投资,切实提高现有设备的产出率。反之,混凝土行业整体的加速发展,也会为建筑业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政策层面来说,主要需落实新型预制构件的税收优惠政策。由于混凝土行业属于制造业,适用的是制造业一般纳税人17%的增值税税率,即使进项税可以抵扣,也远高于建筑业3%的营业税税率。由于建筑工业化将构件特别是结构构件的生产方式由现场现浇变为工厂化预制,同样的部品采用更加合理的生产方式却大大加重了税赋,这显然会严重影响生产企业的积极性。同时,客观上也加重了整个建筑业的税赋水平。初步设想是现阶段为保持税收政策的延续性,对传统的预制构件(主要是非结构构件)征收增值税,对新型的预制构件(主要是结构构件)改征营业税。今后对新型预制构件的部品目录不断推陈出新,目录内的部品即可享受征收营业税的优惠政策,这样既可以鼓励新型预制构件企业积极开发新部品,又可以扶持其提高自身生产技术的精细度,适应高效、节能和清洁生产的要求。

其次,改变设计院对建筑工业化的旁观立场,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促使其全力投入对工业化结构体系和通用化部品体系的研究。现浇方式下的少量预制构件往往是定型产品,设计中可直接套用,简便、快捷。预制装配方式应针对不同的结构体系,通过模数和模数协调,实现部品的标准化定型及在不同结构体系中的通用。现阶段缺乏预制构件节点的统一标准和图集,也没有一套完整的标准化、通用化的部品目录,设计过程中增加的工作量很大,而收费标准的相应提高又没有任何依据,这就使得设计院缺乏动力。从政策层面来说,可以考虑在现有工程设计收费调整系数中增加工业化建筑调整系数,此系数主要针对不同的预制化率选用一个大于等于1的值。另外,还要大力提倡工程总承包企业内部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院发挥自身与施工紧密结合的优势,把企业专用化结构体系和部品体系尽快建立起来。在各种专业化体系日趋增多并成熟的基础上,由综合性设计院整理、归纳并研发出适合省情的通用化体系。在此过程中,要积极发挥江苏作为人才大省的优势,利用高校及科研院所众多的优势,借助“十二五”期间新型装配式结构的集成技术研究已被国家列为支撑项目的契机,切实解决精益化建造过程中的一系列技术问题。

最后,通过保障房建设的系列政策调整,大力倡导建筑工业化。2011年,我省已投资200多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其中新增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15万套(间),新建经济适用住房6万套。在配套政策方面,主要是在《关于加快推进成品住房开发建设实施意见》中要求的保障性住房按成品住房建设。结合之前出台的保障房建设的系列政策,建议进行如下调整:(1)在新建经济适用房中全面推行工业化住宅试点。经济适用房采用的成本加固定百分率酬金(3%)的合同形式使得开发商乐意接受工业化住宅试点阶段较高的建设成本。(2)公租房和廉租房建设中,按照一定的认定原则,对工业化住宅奖励不超过其总建筑面积3%~5% 的面积。集中建设时,奖励面积用于配套商业用途;与商品房配建时,奖励面积可用于商品房或配套商业用途;与经济适用房配建时,奖励面积可用于经济适用房或配套商业用途。其中涉及土地价款的,必须及时补交。(3)尽快出台工业化住宅的认定办法和部品使用管理办法,探讨采用SI分离体系(内装与主体结构分离)下内装饰材料和厨卫设施的部品化。

参考文献:

1. 栗新. 工业化预制装配式(PC)住宅建筑的设计研究与应用. 建筑施工,2008,30(3): 201-202,208.

2. 张军,侯海泉,董年才等. 全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住宅结构设计及应用. 施工技术,2009,38(5): 22-24.

3. 崔建宇,孙建刚,王博等. 装配式预制混凝土结构在日本的应用.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9,11(1): 67-70.

4. 蒋勤俭. 住宅建筑工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混凝土世界,2010,(3): 34-36.

5. 顾自翀.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精度的控制. 建筑施工,2010,32(7): 655-656.

6. 刘洋. 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建造技术研究. 南京: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 钱志峰,陆惠民.对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思考.江苏建筑,2008,(S1).

8. 温可.浅谈建筑工业化与工业化建筑.今日科苑,2010,(8).

9. 王华.钢结构住宅: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建筑,2003,(6).

10. 仇保兴.建立五大创新体系 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建筑,2006,(9).

11. 王华.结构体系应符合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江苏建筑,2006,(1).

12. 孙德俊,孙成扬.浅谈建筑工业化与工业化建筑.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0).

13. 陈振基,吴超鹏,黄汝安.香港建筑工业化进程简述.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06,(5).

14. 姚谦峰,黄炜.新型住宅结构体系发展与应用研究综述.施工技术,2003,(10).

15. 季方.PC结构在“北京万科万恒家园”工程中的应用.建筑施工,2009,(11).

16. 封浩,颜宏亮.工业化住宅技术体系研究——基于“万科”装配整体式住宅设计.住宅科技,2009,(8).

17. 金毅程,赵兴祥.住宅建设工业化若干问题的实践与探讨.建筑施工,2008,(10).

18. 赵兴祥.住宅建设工业化实践与探讨.建筑经济,2008,(S2).

基金项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科技合作项目(项目号:2010-H-30)、江苏省社科联研究课题(项目号:11SB-061)、东南大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创新基金项目(项目号:SKCX20110018)。

建筑工业化研究第5篇

【关键词】工业化建筑;建造成本;影响因素

一、引言

所谓建筑工业化,指的就是根据大工业的生产模式,对建筑业进行改造,使它从原来的纯手工业生产逐渐转变成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一种模式。实现建筑工业化的基本途径包括:建筑标准化、构配件生产产业化、施工过程全机械化以及组织管理规范化等,并将上述各种途径融入进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使得劳动生产率明显得以提高,加速建设进程,加快工程成本水平下降,以及提高建筑工程的|量与实际效用。对于当前因为工业化建筑建造成本较高而导致的工业化建筑难以广泛普及的现状,本文首先对当前国内外工业化建筑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深入剖析了影响工业化建筑建造成本的相关因素,旨在为愈来愈全面地普及工业化建筑提供切实可行的保障。

二、国内外工业化建筑发展现状分析

1.国内工业化建筑发展现状

我国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大规模建设的发展时期,工业化建筑方式建设所耗时间较短、效率高,是当前时期下建筑工程建设的一个全新的建造模式。但是,国内工业化发展遇到了瓶颈期,成本方面面临着居高不下的态势,各种工业化体系成本增加量显著上升,对于不同的工业化体系而言,它们之间的差异非常大。与传统现浇体系相比,工业化体系平均成本要增多200至500元每平方米,成本差距这么大,使得很多开发商望而却步,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工业化建筑难以全面普及与推广。本研究认为,工业化发展模式的综合效益非常显著,然而人们只看到的是工业化建筑的成本高方面的问题,但是他们却很少看到工业化建筑的服役年限问题,综合成本观念并未形成。人们并未对市场对工业化的优势性能以及品质给予清晰地认识,对工业化建筑建造成本增量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目光不够长远。

2.国外工业化建筑发展的现状分析

对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建筑而言,其发展主要是取决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通过发挥其主导地位,政府可以不断的将资金与技术进行集中,实施大规模的生产,使得传统的半手工半机械化的建设模式完全被工厂化建设所替代。以美国为例,在工业化实际发展历程中,颁布各项法律法规,并制定一套完整的工业化建筑补偿机制,使得工业化建筑产品的生产以及销售畅通、规范、有序。对于工业化建筑成本而言,对于不同生产方式以及属性的成本,如基础成本、改造宅基地成本以及土地开发利用成本E,均完全一致,由工业化而造成的成本不同点一般主要集中于建筑成本以及资金成本等方面,其中工期变短而造成的人工成本以及资金使用率等指标的下降,恰恰弥补了工业化导致的成本增量。对于欧美这样的国家而言,其国内人力成本保持较高的水平,通过工业化生产模式的实施,工人在现场工作或者操作的时间显著减少,加快了劳务升级,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劳动力成本水平下降,从而很好地控制了工业化建筑建造成本。

三、影响工业化建筑建造成本的相关因素分析

1.材料费用增量

工业化建筑建造需要增加某些材料来确保构配件正常的安装以及建筑等方面的功能,主要内容包括:预埋件、PE胶条以及防水胶等方面的内容。其中预埋件主要有吊环、套筒以及调节件等方面的内容。吊环以及调节件是组成构件安装中的辅材料,构件拆分设计对套筒的数量产生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防水胶以及PE胶条则能够很好地对建筑节点防水方面的问题加以解决,其使用量则受到工业化结构体系的选型以及节点做法等方面的影响。由此可见,材料增加费同工业化建筑体系技术的合理性与经济性存在较好的关联性。

2.构件生产费用的增量

对于工业化建筑构件而言,一般需要在工厂之中按照严格的生产工序和流畅开展生产活动(具体流程如下图1所示)。根据如下图1所示的生产工序及流产图可以看出,工业化建筑构件在工厂内的生产需要经历台模加工及安装、钢筋及注浆管加工、钢筋骨架及网片绑扎、注浆管以及安装预埋预留、侧模安装、工序验收、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护、脱模以及成品堆放等10道工序。模具的类别与周转频率均会对构件生产过程中所引起的生产成本增量产生重要的影响,模具类别与工业化的前期拆分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之中,对建筑整体预制部位的把握对预制体系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此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之中的模具数量也随之而受到较大的影响。在设计过程之中不同类别的预制构件的数量越多,构件的类型也就随之而增多和变得更加复杂,那么模具的成本也就会随之而变高。

3.业化建筑的运输费用增量

工业化的建筑构件需从工厂运输到达项目建设地,增加的运输构件所需要的费用与运输效率存在较大的关联性。工业化建筑构件的运输效率受到构件运输距离与构件重量以及大小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工业化构件设计初期,需要着重考虑构件的大小及其重量,在常规的设计过程之中,一般控制构件的重量约为5t之内,其长度均控制在5米之内(按照实际工业化建筑项目之中的经验数据进行计算),从而确保工业化建筑构件可以高效地运输至施工工地之中。除此之外,工业化建筑构件生产的厂址选取与项目所在地之间的距离关系也显得非常重要,距离效率越高,其成本增量则越低。下表1中所示的为某个区域十字型标准楼型测算的运输费用增量表:

4.现场施工费用的增量

工业化现场施工的费用增量主要包括机械费、人工安装费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机械费用控制主要体现在塔吊的布局以及选型的经济性上面。合理的塔吊选型需要与工业化构件的设计过程相结合,构件的数量与重量对吊装的效率存在较大的影响,构件设计得过多吊装效率显著降低,若构件重量设计过大,那么远端构件可能不能很好地被起吊,这均会对工业化建筑的施工成本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说,在构件拆分设计过程中,应该将构件的数量以及重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数值上面。建筑工业化的节点施工与传统的现浇体系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常常也需借助其他工具来辅助工程项目施工,新的施工操作方式使得工业化施工部分的人工成本也随之而显著提升。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进步,人们的建筑理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其中工业化建筑就是最近几年新型的一种全新的概念。然而,工业化建筑的普及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出现了瓶颈,根源在于工业化建筑建造成本较传统的建筑成本要高,本文主要分析了影响工业化建筑建造成本相关因素,旨在为工业化建筑的普及率的提高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

建筑工业化研究第6篇

关键词:建筑企业;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

随着施工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以及建筑企业内部对施工节约要求的上升,如何对施工技术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创新便成为建筑企业关注的课题。特别是,施工过程中新型材料、设备,新型管理方法的不断运用对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探讨建筑企业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和创新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建筑企业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内涵

建筑企业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要求施工人员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熟练的掌握施工技术,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流程、各种细节非常“精通”,从而能够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如为保证工程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不出现裂缝,原材料可以选用水化热较低类型的水泥、2区中的砂,并利用添加粉煤灰技术来进行技术处理,这种精细化的技术处理方案可以更好的满足施工的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求人员在细节上下功夫,即施工人员在施工前要详细的计算、分析施工的外部环境,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前在细节上做好准备,做出安排,从而达到施工要求。同样以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为例,在施工过程中要对稳定的预测、浇筑后温度监测等做出安排,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施工的要求。

建筑企业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具有其自身的必然性,一方面,随着技术的进步,当前高层建筑、各种具有文化内涵的建筑不断增多,这些建筑的施工对技术的要求极高,一旦施工技术粗糙或者没有达到预定的要求,则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如当前建筑市场中较多出现的高层建筑楼板裂缝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技术上精细化处理不够。另一方面,我国消费者对各类建筑的消费期望不断上升,如在商品住宅的精装修房产中,购房者在购房时会通过聘请专业验房人员对住宅质量进行检验,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如墙面空鼓、角线固定不牢、墙面阴角不垂直等会进行关注,并要求施工企业进行整改,这也要求在施工过程中更加关注施工技术的精细化。

二、建筑企业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面临的挑战

虽然大量的建筑企业都已经意识到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但从具体的实践来看,由于施工人员自身素质等方面的原因,这种技术精细化管理还面临不小的挑战。

1、精细化管理文化有待建立

当前,我国建筑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存在滞后的现象,对技术精细化管理等先进理念吸收不够,从而难以形成一种习惯、一种氛围。特别是,由于建筑业内部“转包”、“分包”等现象普遍存在,一些施工队通过挂靠等方式来参与建筑施工,这些施工队本身的实力相对有限,内部管理也不规范,在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文化建设方面投入明显不足,对精细化管理文化的研究存在了解不深、认识不透、应用不广等方面的问题,即既没有全面了解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的内涵,更难于在把握其内涵的基础上以文化来促进实践。

2、精细化管理模式有待完善

首先,从精细化管理的内容来看,当前建筑企业在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方面更多的注重现场管理,通过对原材料、施工人员的管理来推行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但在岗位设置、内部管理制度的精细化方面还存在不足。其次,从精细化管理的方法来看,建筑企业在人员分配如如何改进人员结构配置、根据岗位特征和个人特长设置技术精细化管理考核目标等方面还有待细化。再次,从精细化管理组织来看,建筑企业多没有成立专门的部门或者指定专门的人员来从事这一工作,从而导致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存在研究不够,落实不到位等方面问题。

3、执行精细化管理的人才还存在不足

首先,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设计人才不足,由于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制度设计既涉及到建筑行业本身的专业知识,又需要有丰富的管理知识,并且不同建筑工程面临的施工条件、施工环境各不相同,从而导致能够胜任这种制度设计的人才就相对稀缺。其次,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组织实施人才短缺,精细化管理的重点在于落实,但当前我国建筑企业的管理人才中有相当部分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他们虽然经验丰富但理论知识相对缺乏,在组织实施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执行不到位的问题。

三、促进建筑企业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促进建筑企业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可以从规范制度制定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方案,加强培训提高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能力,狠抓落实促进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实施等方面着手。

1、规范制度制定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方案

首先,要加强研究深入调研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的现实背景。一方面,建筑企业要积极借鉴行业内的先进技术、成功经验,并了解利用这些精细化技术的条件、本企业实施这种管理模式的可行性。其次,要制定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文件,在调研的基础上,施工企业要组织专门人才甚至通过邀请高校相关领域专家等方式编制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文件,对整个施工进行描述,便于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的推行。

2、加强培训提高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能力

首先,要加强对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知识的培训,即通过将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的内容细分到建筑企业的各个领域,并结合建筑企业自身的特征详细的描述出各部门、各岗位在精细化施工过程中的工作内容,从而为推行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提供基础。在细化内容的基础上,建筑企业要利用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文件等文本对施工员进行培训,帮助职工了解如何贯彻执行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了解自身推行精细化管理的手段、方法和目标,从而提高其执行能力。其次,要营造氛围,建筑企业要利用员工培训等方式,通过张贴标语等方法来宣传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理念,帮助企业职工特别是施工现场管理人员、施工人员树立精细化的理念,提高精细化管理的意识,从而形成一种人人参与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的良好氛围。

3、狠抓落实促进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实施

首先,要加强监督促进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的落实,建筑企业要通过成立专门的机构并指定专门的人员来监督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的落实情况,并制定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的目标体系来提供参考标准,以此衡量各部门、关键岗位落实精细化管理的情况。其次,要制定富于激励性的制度鼓励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的落实,建筑企业可以制定包含薪酬、福利、职务、津贴等在内的激励制度,鼓励职工积极参与到精细化管理中来。

参考文献:

建筑工业化研究第7篇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设计;现状;要点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实行工业化设计和管理后的建筑工程,无论在建筑构架、建设理念方面,还是在运输供给和建筑施工方面,由于现代社会对建筑的质量、建设效率、建设环保节能的追求更高,建筑工业化成为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建筑工业化设计要点分析

(一)建筑模数的利用

建筑模数是指在建筑设计中,统一选定的协调建筑尺度的增值单位。它是建筑物、建筑构配件、建筑制品以及相关设备尺寸相互协调的基础,所以每项建筑工程的启动,都必须进行相应模数的分析。目前世界上统一采用的基本模数数值用M表示,也就是1M=1000mm,在它的基础上又分为扩大模数和分模数。其中扩大模数的基数是3M、6M、12M等,我国一般采用3M为标准建筑模数,可以满足使用的要求,又能减少构配件规格类型。建筑部件的构造都应该按照模数进行设计,这样就有利于生产企业生产出工程所需规格的生产预制构建。

(二)建筑结构设计

建筑结构设计就是设计人员对施工建筑的表达。安全性是建筑工程首先需要保证的,在工业化建筑施工前就要对建筑结构体系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核算。常见的房屋建筑结构有砖木结构、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钢结构等,每种结构各有自己的特点,其中砖木结构是以砖墙、砖柱和木屋为主要承载结构的建筑,一般在农村和庙宇用的比较多;砖混结构适宜砖块、钢筋混凝土和屋顶承重构件为主要承重结构的建筑,目前的住宅建设中最为常见;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都是用于大型公共建筑的结构形式。但是这些传统的建筑类型,并不是我国现阶段发展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模式,建筑工业化设计需要的建筑结构体系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分别是全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全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和全预制装配式板柱结构体系等。这些结构形式全采用工厂化的制作,产品质量有保证;外墙装饰面和外墙板同时预先制定减少了现场的装饰工作量,提高了建筑工程的进度;此外减少现场的作业量降低了粉尘和污染比较环保。

(三)建筑图纸的绘制

建筑图纸的绘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步设计阶段,它是在工程开始前针对工程的建设目的、施工方案、平面和结构要求等绘制的参考图纸;第二阶段是施工中为了修改和完善初步的施工设计,对出现的一些变动的再设计。建筑工业化的图纸绘制是根据建筑构建的类型、规格、质量材料等,将其中建造量最大、使用面积广、共性多、通用性强的建筑配件和零部件、设备装置经过综合研究编制而成的标准设计图。建筑工业化对建筑工程的效率、环保、成本和技术都有很高的要求,建筑图纸的准确绘制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建筑工业化的各项要求,将工程的各项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减少问题出现的几率,保证工程的质量。

(四)建筑材料的购置

建筑材料是整个项目工程进行的基础,它与建筑结构共同搭建起整个工程的框架,所以对材料进行科学合理地购置非常重要。现代建筑工程对材料的要求是高强度、轻质量和多功能,而这些材料正是新型建筑材的特点,所以加强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制开发,着重推广高性能、低能耗以及可再生的建筑材料是建筑工业化的要求,更是现代建筑工程的发展趋势。

(五)构造节点的安排

每一项工程的开展都会产生一些交接口,这些交接点就是问题经常出现的地方,所以在交接点材料的使用上必须慎重,既要保持其经济适用性更要保证其安全性。一般而言,在工业化的建筑工程中,各构造节点的施工设计是整个建筑工程的重中之重,因为作为工程的薄弱环节,任何节点出现问题可能导致整个工程项目宣告失败。而构造节点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组件之间的连接点、预制构件和设备管线的组合、建筑构件与预制品的组合等方面。对这些构造节点的设计要从整个工程的大结构下进行,能不设置这些节点就最好少设置,而节点的材料之间的类型和特点也要相适应,在使用这些节点材料的同时,更要注重对这些材料的研发。

二、工业化进程中BIM关键技术分析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和建筑工业化建造工艺都是面向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然而在实际建设中两者被割裂开。设计环节参与人员更加关注建筑信息模型,建造和业主方人员更加关注建筑工业化。美国总承包商协会在2010年的一次调查中发现,只有18%的建造商认为BIM在预制化中起到关键作用。这种割裂的状态需要通过一些系统的研究才能够改善,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对面向建筑工业化发展的BIM标准、BIM构件资源、BIM设计软件和BIM协同平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一)BIM构件

BIM构件技术在新型工业化发展中至关重要。建筑、结构、机电的构件厂商需要将自己的产品规格、可定制化生产能力及其批量化的产品信息以BIM构件的方式,提供到公共资源平台中,设计、采购人员可依据自身的需要,自由选择合适的构件产品,以实践工业化和产业化思想的精髓。

为了实现工业化设计方式,构件需要支持建筑工程的设计、绘图、制作及安装等多功能需求,BIM构件必须包含以下几个特性:一是尺寸参数化。构件的外形尺寸可根据设计的需要进行调整,各种参数间具有自动匹配的特性;二是尺寸模数化。根据产品的特点和相关的产品规范,设置一定的模式,通过模数组合实现尺寸的多样化;三是属性参数化。将关键属性与可变参数关联,实现参数变化的联动;四是包含制造和安装信息,将标准化制造和安装所需的材料、配件、人工信息设置到构件中,实现精确的算量和估价。

(二)BIM软件

在建筑工业化项目中应用BIM,软件是技术落实的关键。目前,全球有上百种BIM软件,包含设计、分析、模拟、算量、可视化、审查、数据管理等专业软件。其中,只有少数能够支持建筑工业化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款软件:

AutoCAD Architecture(简称ACA)是欧美常用的设计软件,由于其操作的简易性和灵活性,AutoCAD平台受到设计师的欢迎。ACA基于2D/3D相结合的技术,采用标准化、构件化工作模式,设计功能强大,便于多人员、多专业协同设计,是面向建筑工业化的设计软件。

Revit是国内最主流的BIM三维建模和多专业模型综合软件,多专业模型综合能力强,与AutoCAD数据有较好的集成性,在设计深化阶段的模型综合和信息集成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TEKLA精于钢结构的深化设计,与制造装配结合度高,可以实现数控加工代码的生成,通过IFC格式与其他软件交换数据。

ALLPLAN擅长混凝土深化设计,可进行配筋模拟、墙板预制的拆分和加工,可以实现数控加工代码的生成,通过IFC格式与其他软件交换数据。

(三)BIM协同

建筑工业化是采用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开展建设项目的实施,每个项目涉及的产品、专业技术门类繁多,每个项目所承载的信息量巨大,没有合适的信息交换手段,势必无法发挥工业化的优势。结合BIM模型的信息承载能力,以可视化的BIM模型为信息交换方式,实现设计、采购、建造、施工各环节协同作业,是BIM的最大价值所在。

与先进制造业采用PDM/PLM进行产品数据管理和供应链协同类似,BIM可以帮助建筑项目的所有参与方、供应商协同工作,真正实现工业化、全供应链协作的建造方式。由于BIM协同技术对项目的组织方式、项目参与人员专业技能有非常特殊的要求,目前,我国的建筑工业化还没有见到真正的协同工作的案例。不过随着技术和人才的发展,基于信息化协同的工业化建造方式必然会成为行业的主流。

由于环境资源、建筑质量和品质、劳动力资源等方面的影响,我国已进入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新阶段。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化革命中,信息化对建筑工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建筑业走向建筑全产业链信息集成的技术路线,以BIM为核心的建筑信息化技术为建筑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快捷、高效的发展通道。因此,在当前我国建筑工业化与建筑信息模型相互隔离发展的状况下,应当以BIM技术为支撑,推进我国建筑工业化由传统工业化迈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工业化,同时,以建筑工业化为载体,尽早实现BIM在建筑及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制造、施工、运维全过程的集成化应用。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形势非常好,无论是国家相关部门还是地方政府,都对建筑工业化给予了重视,一批大型建筑企业开始从转型升级中寻求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而更为重要的是,目前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诱因大部分来自于市场和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

参考文献:

[1]张丛.基于开放建筑体系的建筑工业化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