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农村发展措施(合集7篇)

时间:2023-10-09 16:07:25
农村发展措施

农村发展措施第1篇

随着改革开放的新农村建设的日益推进,农村经济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占的比重,但是目前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因此对于农村经济的管理十分必要。农村经济管理能够让农村经济更加高效有序的发展,同时还能够解决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更好地发挥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因此,只有加强对有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应对措施的研究,为农村经济发展建言献策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发展;应对措施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同时我国历史上长期以农业发展为主,进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于农村的发展日益重视,旨在通过农村经济的发展来促进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我国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管理制度主要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但是这种制度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已经不能够适应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我国对于农村经济发挥日益重视,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管理也被提上了日程。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只有不断深化农村经济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管理模式才能够真正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1相关政策和优惠制度没有有效落实

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针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制定了许多政策和优惠制度,这些政策和制度旨在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便利,但是在落实的过程总却遭遇到了许多问题,使得政策和优惠制度并没有落实到实处。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相关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低下,没有很好地领会到相关政策和制度,同时部分管理人员存在着公款私用的现象,并没有将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重要的地位。同时,一些管理人员只是照搬相关政策,并没有因地制宜地开展相关政策,导致农村生产的优质农村品没有合理有效的销路,无法为农民带来真正的效益,更无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2人才的不足和农业转型缓慢

人才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缺少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进行农村经济管理的人员都是当地的行政官僚,不具备相应的经济管理知识。由于我国农村的条件较为艰苦,且发展的速度较慢,因此许多大学毕业生和优秀人才都不愿到农村进行经济管理和相关行政工作,这导致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大量人才。人才的缺乏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能够让农村经济的发展跟随上时代的脚步。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我国的农业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有着自己的农业发展模式,但是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农业模式无法给农村带来以往的经济效益,但是对于许多地区来说还没有形成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徘徊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总体来说我国的农业转型十分缓慢,这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应对措施

2.1加强监管保证优惠政策的有效落实

为了使政府的惠农政策、条例得到有效的实施,党中央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农村地区政府官员的教育和培训的力度,使他们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让农村的相关管理人员认真学习相关政策,同时还应当提升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进行定期的培训工作。要让农民真正了解到优惠政策和相关制度能够为自身带来的经济利益,只有人民大众深入了解,努力配合才能够真正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关管理人员还应当做到灵活、因地制宜地使用和践行政策,更好地为农民谋福利。

2.2引进人才促进农村经济管理发展

我国农村应当加强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让相关专业的大学生能够愿意到农村基层工作,并发挥自己的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解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吸引更多的政策。对于扎根基层的大学生,应当进行相应的培训工作,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农村生活中,并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还应当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激励农村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升他们促进农村发展的积极性。相信人才的引进会促进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为农村经济管理带来新点子、新想法和新途径。

2.3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和加快农村经济转型

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较为低下,因此要全面替身农村人民的整体素质,加强对于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农民真正了解到政策和制度的真正含义。同时要定期举办相关的农村经济发展和种植等技术的讲座,让农民了解到自身的致富途径。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不断改善和农村的教育体制和加大教育工作,进而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我国农村经济转型的缓慢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应当通过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手段来促进我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应当因地制宜的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开展不同种类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开发出适合于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相关副业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诸如开发农业旅游、生态观光、娱乐休闲等一体化农业园区,全面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丰富化发展。

3建立农村经济发展管理的长效机制

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还处在起步的阶段,因此只有建立农村经济发展管理的长效机制才能够真正促进农村经济的长效发展。也就是说要不断引进人才,创新地区发展模式引进先进的技术和发展理念,不断制定相应的制度和优惠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

结语:

通过上述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管理应对措施的研究,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要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建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管理和保障队伍,也就是要在农村引进人才,让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身于农村的发展,同时要对现有农村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以提升管理素质。其次要向农民宣传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提升农民的经济管理和经营意识。同时要转变农村政府的相关职能,向服务型政府不断迈进。只有树立信心,采取适当的农村经济发展管理手段,因地制宜进行经济建设,才能够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艳秋.对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应对措施[J].经贸实践,2015,08:61.

农村发展措施第2篇

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后得以快速发展,农业经济也随之发展,现在我国的重点工作之一便是使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一系列管理手段,调控市场经济,发展现代化农业,提高农民群众构建新农村的积极性。

 

1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作用

 

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提出了有效的管理措施,为农村现实需求提供了细致的分析,使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促使农村经济得到发展,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理论指导,解决发展中的遇到的问题。

 

1.1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结合农村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农业经济管理,并结合农村的经济状况和现有条件,产生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发展制度,形成了符合实际情况的发展方式,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也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更科学、更规范。合理的制度能够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保证了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速度。

 

1.2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点明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使农业有目的性的进行发展,确立了农业在市场的地位,更有利于找准农业的发展方向。

 

1.3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解决制约问题

 

农业经济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或缓解农村经济存在的众多制约问题,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并对农村未来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保护环境,保证农村经济快速而平稳发展。

 

2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2.1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21世纪是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建设的新时期。目前中国社会保障体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是新农保,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它是以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时的基本生活为目的,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模式,养老待遇由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为老年农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二是新农合,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使农民可以摆脱因病致贫并得不到有效治疗的情况。三是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农村中丧失劳动能力、因灾因病致贫的特困人口以及传统意义上的“五保户”得到有效的供养。

 

2.2制定科学完善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

 

针对上文提到了农产品市场供需不合理问题,国家政府机关需全面落实惠农惠民政策,鼓励农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进程。此外,针对农村中出现的占用耕地、低价强制出售土地等问题,国家要坚决打击。

 

2.3重视教育,推动农村文化建设

 

首先,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农村文化发展。国家必须在政策、财政、法律法规等方面加大对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投资,在紧抓农村经济建设和生产力建设的同时,开展“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活动,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健身活动,举办农民艺术节、乡村青年文化节,从而促进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其次,重视农民素质教育和科技教育。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和教育设施投入,比如建立农村书屋、构建农村计算机互联网系统,鼓励农民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最后大力发展现代化高科技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械设备,开发有实力、有品牌效应的农产品,从而引导农业向现代化、旅游化、绿色化的生态农业前进。

 

2.4加大资金投入,缩小城乡差距

 

在农业经济发展体制上,结合当地的地理资源和环境优势,极力缩小城乡差距,拓展农民增收的途径。此外当地农村政府应该详细调查农村经济的现状,理出农村经济发展存在区域差异的原因,然后找出优势,适时抓住机遇,带头招商引资,加快农村资源优势转化为农业经济发展优势。此外当地农村政府要善于引进人才,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重视科技运用。

 

2.5对农村债务进行合理处理

 

为进一步保障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有序发展,利用精简机构、费用包干等方法减少农村资金的指出。为了避免出现新的经费或者债务,还要实现对村级集体经济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审批制度。对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还需要针对发展需求建设工程,保证管理费用的具体化以及精细化,还要对农村经费支出进行预算与评估,避免出现浪费现象,还能节约公共管理经费。此外,还要采取激励政策,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制定一个科学的激励机制,实现考核工作,保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

 

2.6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农村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主体是农户,但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大部分农户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及经营分散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不仅发展缓慢,也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快速转移。因此,要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将产业化作为地区经济结构优化的“牵引点”,进而“以点带面”,实现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能够有效地将市场信息、农业科学技术和销售渠道等优势快速、直接地带给农民,让农村经济加快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步伐,让农民在围绕市场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实现经济结构调整。

 

3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是保障农村经济活动的基础,并且也是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因素。积极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能够实现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在本文中笔者从多个角度探析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其中要组建一批高素质的农村经济管理人员,要从农村财务管理、土地承包等多个方面出发,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只有如此,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础。

农村发展措施第3篇

(一)、农村党员教育难,体制建设不够健全

在村级基层组织建设中,农村党员队伍中存在着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年轻党员流动性大,导致农村党员带头致富能力降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还有一部分党员因年老体弱多病,卧床不起,导致家庭贫困。同时还带来了农村发展新党员困难,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村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致使农村党员教育和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困难。

(二)、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学用结合彰显不足

由于乡里的中心工作较多,加上农村党员干部的文化程度较低,政治理论学习显得并不重要,忽视了理论指导实践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将“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精髓应用于各项工作的能力相当缺乏。其主要原因是思想上不够重视,对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先进文化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日益加快,对用正确的理论指导科学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能很好地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与我乡各项工作具体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对如何把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制度方法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等方面还缺少思考,只片面追求业务工作的完成。但从客观上分析,由于近年来农村工作日益繁重,乡村干部应付业务工作也显得疲惫不堪,很难抽出精力和时间去认真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特别是科学发展观要求掌握的经济、社会、文化等现代知识。

(三)、创新意识有待加强,思想解放程度不够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行的工作方法和规章制度显得相对落后,而目前很多党员干部还没有深刻透彻地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还没有真正形成以科学发展观要求审视本职工作、定位本职工作、谋划整体工作、提升全局工作的实际能力。面对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进一步解放思想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办法不多,在推进事业发展上思路还不够开阔,开拓创新的意识还不够强,工作创新的力度还不够大。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充分发挥好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没有树立一种“想做事,做成事,做好事”的工作热情。再加上党员干部自身所学专业单一,不能站在更高的层次去看问题,分析问题,更不能从大局地角度系统地去解决问题,缺少创新工作的意识。

(四)、乡村干部服务能力不强,服务范围领域不广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干部队伍普遍存在的文化程度不高,掌握的科技知识少,带头致富能力不足,对新政策理解不透,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很模糊,农村道路建设亟需加强,特别是村庄道路因资金缺乏而无法修建。个别村干部有闹不团结的现象,乡村干部整天忙于行政事务,官小责任大,形成农村工作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现象,无暇顾及学习和思想改造。致使部分乡村干部为群众、为基层的服务能力水平不够,把握大局、统筹兼顾、协调各方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在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上,虽有所思考,但提炼升华不够;深入基层开展专题性、问题性调研较少。

(五)、农村党员文化偏低,带动能力不强

我乡部分基层党组织力量比较薄弱,缺乏促进科学发展的凝聚力、发展力,农村党员队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整体素质不高,“双带”能力不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比较乏力,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亟待提高等问题。

二、整改落实的具体措施

我们认为要实现全乡工作的科学发展,既要抓住学习理解这个环节,又要抓住实际运用这个关键。我乡党政领导班子认真对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针对存在的问题,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继续坚持“科学决策,服务发展,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宗旨,全面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切实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发展的整体水平,为此,特制订整改落实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坚持“”制度,及时召开民主生活会,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通过理论学习、专题辅导、集体交流、个人自学等多种形式,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广泛深入学习掌握现代经济、金融、法律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知识,不断提高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的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进一步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及时把学习研究成果转化为工作服务科学发展的思路和措施,全力推动我乡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

(二)依法行政,服务大局。牢固树立领导班子依法行政的法制观念,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努力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牢固树立大局意见,服从服务于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注重研究宏观经济走势,加强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调研分析,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从不同角度提出应对措施,为我乡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三)完善制度,创新体制。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机关作风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围绕转变工作方式,加快制度完善,认真研究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创新体制机制工作,加强管理,提高行政效率,要从完善相关制度入手,该废的废,该立的立,该修订的修订,不拘一格,与时俱进,重新理清工作秩序,使责任更加明确,脉络更加清晰,使我乡的管理机制更上一个台阶。

(四)改进作风,从严治政。深入贯彻民主集中制,凡重大决策和事项,都按领导集体重大问题议事规则进行集体讨论、集体决定,确保决策的科学、民主。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自觉维护班子的团结统一,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主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指导工作,解决问题,形成具有全面系统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不定期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积极听取基层群众和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经常与党员干部进行思想交流,关心和解决党员干部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营造生动活跃、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

(五)配强干部,加强组织

以选好配强农村基层领导班子为重点,建立健全民主开放、广纳群贤的农村基层选人用人机制,培养选拔一大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坚持拓宽视野选人才,围绕发展配班子,通过建立完善村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激励保障、干部下派等机制,着力提升村干部整体素质。一是村党组织换届中全面推行“两推一选”,拓宽视野选能人,围绕发展配班子,真正选拔善于领导科学发展、带领群众致富的干部。二是推行村干部轮训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力实施“村干部素质工程”。三是进一步做好选派机关干部驻村、挂职工作。要加大选派机关干部到农村帮助指导工作的力度,切实通过人力资源的倾斜带动其他资源向农村倾斜。四是全面推行在职村干部养老保险和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制度,全面落实离任村干部生活补助制度,建立农村基层干部报酬待遇正常增长机制和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

(六)发展经济,增加收入

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增收致富为重点,组织实施强村富民工程,全面夯实党在农村执政的经济基础和组织基础。一是具体落实各项帮扶职责,协助建好村“两委”班子,指导确立发展思路,帮扶发展集体经济。二是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增强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使每个村都达到“五个好”党组织建设的要求。三是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尽快搞好新农村规划,落实新农村建设,搞好村通工程,力争3至5年的时间搞好村庄道路改造,切实把民生工程落实好。

(七)培养人才,优化结构

以加强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和实用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为重点,大力开展“双培双带”活动。坚持把农村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党员队伍三支队伍统筹起来抓,整合农业、科技、业余党校等部门组织资源,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狠抓定向培养、跟踪管理,从根本上优化农村干部队伍结构,提升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组织和人才保证。

农村发展措施第4篇

近年来,黑龙江省农村小额贷款的投放量呈现出平稳持续走高的形势,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为推动黑龙江省种植业和促进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根据有关数据显示,黑龙江省农村小额贷款数额从1990年的35.7亿元,已提升到了2009年的503亿元,在这20年间,平均每年增长23.4亿元。根据黑龙江省1990年—2009年间农村小额贷款额度走势图(见图2-1)可以看出,黑龙江省哦那个村小额贷款数额大体上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从每年的贷款数额来看,黑龙江省农村小额贷款量有增有减,但总体以增长为主,除了1993年和2000年有小幅度负增长外,其余年份均保持稳定正增长的趋势,而且从2002年开始,农村小额贷款的增长幅度不断增大。图2-1 1900年—2009年黑龙江省农村小额贷款贷款额度走势图农村小额贷款是农户获得贷款资金的首要途径,小额贷款的出现很好的弥补了农村金融的不足,小额贷款是黑龙江省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拓宽了商业性农村金融的发展空间,是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成功营造出了“政府满意、百姓受益、银行赢利”的良好局面。

二、黑龙江省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存在问题

农村小额贷款新颖的信贷方式,活跃了农村金融市场,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虽然黑龙江省的农村金融事业在发展进步,但是随着农村的发展进步,人们的需求在不断的加大,农村小额信贷体系涌现出诸多问题。

(一)农村小额信贷的经营模式不规范目前,黑龙江省地区农村小额信贷机构还没有成文的治理规范,对小额信贷的管理手段还相对落后,这是造成小额贷款机构业务经营出现不规范的主要原因。许多小额贷款机构的信贷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而且现在大多数机构从建立客户档案到新用户评定以及贷款的发放和回收多数采用手工操作,不仅使工作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形成失误,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从事农村小额信贷的机构内控制度不完善除了正规的金融机构外,由于受到机构规模和自身经营领域的制约,农村小额放贷机构还存在缺乏风险内控机制的弊端,普遍缺乏内控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为确保实现企业目标而实施的程序和政策,一个良好的企业应该确保能够识别可能阻碍实现有利目标的风险因素并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然而,现在黑龙江省多数小额信贷机构的决策权集中在一两个人的手中,缺乏必要的内部监督管理,无法有效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客观性。

三、对黑龙江省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农村金融法制建设拥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不仅可以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健康持续发展,也可以有效的控制农村金融的风险的发生,使农民比较容易的从金融机构进行贷款获得融资服务。当前,黑龙江省的农村金融法制环境有待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最大的经济团队就是农民,那么就应该顺应当地经济发展趋势,尽快出台可能让农民融资得到保障的法律政策,来维护农民的融资行为和权益。例如建立小额信贷组织或非政府金融机构的法律制度,或者在遵循“和谐统一、突出特色”的基础上,制定农村合作金融商业银行法律政策等等,为保障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

农村发展措施第5篇

(一)加大农村教育财政性投资

增加对农村的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使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运转,才能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促进地区发展。教育经费投资问题一直是我国的投资领域里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西部省市教育投资达到GDP的4%的区域只是极个别。西部地区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新机制,但在财政基础教育支出中,人员支出所占比重最大,财政拨款相当大的部分用于支付教职工工资,真正用于添置教学公共用品的资金并不多。所以,务必把握好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几大原则。

1.注重投资比例兼顾投资数量的原则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其主要参考指标并不是教育经费投入总量的多少,也不是资金总量是增还是减,而是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的多少,占GDP的比例是升是降。

2.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和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并举的原则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是增加教育投资的一个的重要方面。一些城镇中小学人员臃肿,机构重叠,而乡村中小学师资短缺,聘请人员较多;公用经费紧缺而有些学校节约意识不强,浪费严重;校舍维修管理不善和一些教学设施利用率不高等都会降低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3.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要与其他投资同步增长的原则一些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速度快,平均每年在10%以上速度增长,而教育支出的增长速度均在10%以下。

(二)完善农村教育培训体系

完善农村人力资源教育培训体系是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1.狠抓基础教育是提高农村者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的根基工程西部地区城乡教师分布极不均衡,城镇教师人员臃肿,乡村教师十分紧缺。笔者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在乡下初中升学率远远低于53.3%的比例,大约在40%左右。也更低于《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的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60%左右的比例。所以,农村基础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程,地方政府在农村基础教育上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2.采用多样化的职业和成人教育体系,建立与农村实际相结合的人力资源开发系统在农村建立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多种教育方式是适应当前农村人力资源现状的一项重要举措。所以,必须进一步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一要在数量上做到以农村学校为基地,一乡一校;二要在质量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素质,保证教学效果;三要革新专为向外输出劳务为主的办学模式,重点开设面向农村发展的专业课程;四要让学生走出学校,深入企业和农村,走“企业+学校+农村”的产学相结合的道路。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务必走出把劳动力州外输出就叫劳动力转移的误区,向非农业转移才是真正的转移,必须坚持面向当地,面向农村的方针,否则职业学校就成了单一的劳务输出基地,这样的直接后果是造成当地人才流失,人力资本亏空。构建成人教育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对于正在从事耕作而不能上正规学校的成人来说,农闲期间的短期训练班、教授新耕作方法和家庭技术的示范及不定期对农民进行教育的会议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笔者比较赞成采用现代远程教育的形式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因为它是一种覆盖面大、利用最充分、最经济最有效最适合农民生活的一种教育方式。农民可以在白天劳作之后,晚上可以学习新的知识技术,既可以解除劳作的疲劳,又可以在第二天用于实践。

3.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解除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瓶颈”据统计,西部农村初中学生升学率在约70%左右,也就是约三成的初中毕业生没有上高中阶段读书。高中阶段教育资源不足,已成为了制约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大力发展高中阶段的教育已经成了农村教育的当务之急。在高中阶段的教育中,尤其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缓慢,形成了农村教育体系中“瓶颈中的瓶颈”。

4.全面落实农村中等职业免费教育在广大农村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读书就是要上高中读大学,初中毕业没能升上高中摆在学生面前的就只有两条路,要么出门打工,要么等着结婚成家,从事农业耕作,继承父辈们的生活方式艰难的生存下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还需要进一步宣传、投资和逐步落实。

(三)设置有利于农村发展的课程体系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教育课程设置对农村来说针对性不强,成绩优秀的学生就能升上高一级学校,走出大山,而落榜者对自己所学又很难直接的运用于农村实践,出现高不着低不就的教育怪现象。同时,农民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是要孩子考大学,跳出“农门”,为了迎合这一目的,所以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授课方法上都是为此目的而展开。这样的教育方式,其实是在为城市培养人才,为别人制“嫁衣”,直接后果是农村人才流失,人力资本存量降低,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抑制了农村地区社会经发展。所以,必须改革教学内容,开设与农村社会发展相联系的实用性课程。有的学者曾提出在农村教育中各级实行技能教育的前提下,在初中三年级和高中三年级实行人员分流,建立基础班和技能班,二者之间没有截然的差别,只有主次之分,我们认为这种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实用意义。

(四)建立公平合理的城乡受教育制度

公平是人类社会的首要价值。目前,我国正致力于追求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已得到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总理多次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城乡教育差距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使是在经济发达的东部省份也仍然存在。我国历年城乡两种教育制度是形成城乡教育差距的主要根源,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是教育不公平的最主要表现。教育专家则担心,由政府扩建重点学校将导致“锄弱扶强”,有悖“教育公平”。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而教育资源中又数教师资源分配尤其不均。其实在农村教育中,无论是家长、学生还是社会人士,他们都还没敢奢求办学条件、基础设施等资源与城镇学校接近,因为乡下的孩子艰苦惯了,有吃苦耐劳的能力,但连最起码的教师资源都无法实现公平这的确是令人心寒的事。各级政府掌握着公共权力应当履行公共义务。

(五)加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建设

西部地区教师队伍的现状:一是老年教师多,中青年老师少,人力资源年龄结构不均。二是代课教师多,骨干老师少,人力资源知识层次失衡。三是“磨洋工”的教师多,潜心教学的老师少,人力资源整体合力堪忧。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是师资流失,商品经济下教师的价值观念发生改变。二是教育管理发展滞后于教育教学改革是造成人力资源现状的根本原因。教育主要注重对教学的研究而忽略了对管理的探讨,缺乏合理科学的管理机制,长期以来呈现“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局面。所以,一要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以人为本,以法治校。二要建立合理的流动机制,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但最主要的是健全教师激励机制。首先,要提高教师物质待遇。激励教师安心农村教育工作。同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扶持,增强学校的“造血”功能。其次,建立合理考核机制。公开、公平、公正、科学合理是考核评价所应遵循的原则,务必铲除考核上的平均主义、职称评定上的论资排辈和评优表模上的长官意志的束缚,将职称评定、评优表模与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直接挂钩,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使作出贡献的教师能够名利双收,在适宜的范围内拉开差距,从而使他们扎根岗位,安心教学。再次、正确选贤用人。不得出现“近亲繁殖”和扼杀优秀人才的现象。可以说,越是偏远的学校越不民主,“指任”干部的现象越普遍。所以,贫困地区务必要消除层层任命的误区;务必要建立民主选举的激励机制;务必要建立用人制度上的监督机制。减少行政命令和行政干预,认真落实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工资结构制,竞争上岗制,真正形成“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职务能上能下”的激励机制。

二、总结

农村发展措施第6篇

要解决的农业问题,任重道远。我认为,加快农业产品的结构调整,实行土地集约化经营,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发展我乡农业的必然之路。

一、先谈一下我乡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随着“短缺”经济的结束,我乡的特色经济“不特”,农副产品的销售面临巨大挑战。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曾经尝试通过发展林果业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可是刚刚等到果子成熟,收获在望时,却面临市场疲软的问题。我们知道,产品能否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这是决定产品命运,从而决定它的生产者命运的“惊险跳跃。”如果不能实现这一跳跃。摔坏的不仅仅是产品,而且是生产者。对于农民,他们的经济基础还十分脆弱,经不起折腾和打击。如果生产出来的东西不能变为商品,不能实现其价值,会极大地损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许多干部和农民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仍然沿袭“短缺经济”时代形成的传统思想来指导和组织生产,根本不看市场的变化,不问消费需求,一味在扩大生产,增加总量上做文章,这是十分有害的。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土地使用权的分散,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行,曾经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中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基本解决了十几亿人吃饭问题。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种自给自足式的生产显然不能适应农业经济向市场化方向迈进。首先千家万户的农民在极为分散和极为闭塞的条件下进行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带着极大的盲目性,很难适应市场变化莫测的需求。而且这种小而全的生产方式,使每一户农民平均经营少量土地,产品仅能满足自给性需要,投资容量小,无法发展商品生产。对农民来说,即无利益驱动力,又无现实需要对农业进展较大规模的投入。因此,生产积极性大大降低,致使劳动生产率和产出率都很低下,科学技术和农业机械很难推行,成为阻碍我乡农业向产业发展的瓶颈。

二、针对我乡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要打破发展瓶颈,走现代化农业之路,带动经济腾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至关重要。

1、调整农业生态布局,优化产品结构

近年来我乡出现的农副产品过剩,并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是一种低水平下的结构过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变化,买方的挑剔性增强,选择性增加,对农产品的结构提出新的挑战。所谓调整结构,第一位的就是调整品种结构,大大提高优质产品的比重,政府要扶持它们根据农产品绿色化的趋势,尽快使其生产过程达到生态农业标准,使产品真正成为绿色健康食品。要加大力度,促进农业和工业的结合,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要摆脱农产品相对过剩的困扰,除了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抓好结构调整之外,另一个有效的途径是要大搞农产品的加工,特别是深加工,精加工,逐步实现农业和工业的结合。

2、实行土地集约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前面对农村家庭联产责任制的种种弊端已经作了分析,为了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走现代化农业之路,我们的切入口是进行农地制度改革。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有些地方通过改革实践创造出“两地制”,我认为值得推广:即把农村土地先进行回收整改,然后分为口粮地和责任地,两者的比例通常定为1:2。口粮地按人口均分,无偿使用,保证农村人口基本口粮提供对农民的基本社会保障。责任地引入市场流转机制,实行有偿使用,采用招标方式,可跨地区择优选择承包者。招标土地尽可能形成规模,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此外,对荒山、荒地、荒坡、等土地可实行使用权的拍卖。把它的使用权由承包关系变为“买卖关系,”实行谁购买谁投入治理,谁收益。使用权的集约化经营,为农业向产业化向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谓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即根据农业市场化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合同契约为手段,以广大农户为基础,依托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围绕区域性经济支柱和主导产品,实行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

(1)要以市场为导向,走贸工农一体化的路子,培植和建设农业龙头企业,使之成为联结农户和市场的中介组织。在组建龙头企业的过程中,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我们必须做好。一是在项目选择上,根据各村不同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着眼于群众参与面大、资源支撑面广、受益面宽的品种;二是在产品结构上,把名优产品、新产品作为重点,科技含量要高、市场潜力要大,政府要进行宏观调控,尽量避免小而全,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基地,形成专业批量生产;三是在组织形式上,提倡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四是在利益分配上,引导龙头企业通过预付定金、提供信用贷款、赊销种苗和饲料、对产品实行保护价收购,或采取联营、、反利、股份分红等分红形式,处理好与农户的关系,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

(2)要加大财政、信贷的扶持力度,增加投入,搞好配套服务,增强龙头企业发展后劲。农业产业化具有集约型、高投入、高产出的特征,需要采取一定的配套政策措施加以扶持。特别是搞好产品基地、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服务体系的建设。我们还要培养农民的投资意识,充分利用民间闲散资金,组建几个股份合作制龙头企业,在集体与农户、工商企业与村、户之间通过股份合作的关系,扩大资金规模,增强竞争力、分散风险,以达到利益相关、互利双盈的目的,使之成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农村发展措施第7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丘陵山区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新机制和新模式;坚持以市场运作,政策引导,项目支撑,努力提升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坚持以创新专业服务组织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建立农机化新型股份合作组织,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安全水平和服务水平;坚持以机械化试验示范带动为抓手,大力提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有效促进全区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目标任务

三、保障措施

(一)大力提升农机化装备水平。积极引进适合丘陵山区特色农业生产的先进机具,通过市场运作、政策引导、项目支撑和示范带动,引导大中小微农机具协调发展,注重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粮食机械与经济作物机械、常规机械与高性能机械的协同推进。通过对农机合作组织的改造,新型农机化股份合作组织的建设,加快合作组织先进农机具装备配套进程,引导建立一批具有规模性、规范性、特色鲜明、辐射力强,具备农机化全程作业示范带动作用和特色的稻油茶生产基地。

(二)推进项目区全程机械化作业。针对全区稻油种植与收获机械化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加大轻便、耐用、低耗等中小型直播机械与联合收割机推广力度,推进稻油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结合市稻油全程机械化示范区项目建设,在 等镇,选择水源条件好、灌溉设施配套、建10000亩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确保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有新突破;在 等3个镇街,新建1000亩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村社,提升全程机械化辐射带动能力。同时组织开展好机耕、机插、机收、机械运输、跨区作业等作业服务,大力推行代耕、代育、代插、代管、代收等一条龙作业服务,通过订单作业、承包作业、跨区作业等有效形式,不断扩大合作社的服务规模,壮大合作社的经济实力。

(三)加快园区农业机械化示范建设。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金龙绿色蔬菜示范园区、大安标准茶园、宝峰循环蚕业示范园区等园区项目建设,围绕水果、园艺、设施蔬菜、标准茶叶、规模养殖、农产品保鲜、冷藏、加工等特色产业资源,大力推进高效特色产业机械化生产,加快高效特色产业机械化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促进特色主导产业机械化生产快速发展。

(四)创新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模式。依托农机协会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探索创新农机化社会服务新模式,积极培育农机销售、经营、作业、维修、租赁等中介服务市场。健全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农机大户为骨干,农机作业服务公司、农机协会、农机中介组织为补充,多种组织形式并存、高效便捷的新型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培育1个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管理规范、服务优质、信誉良好的部级农机化专业示范合作社;发展和改造10个农机股份合作组织,30户农机化大户。探索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新模式,建立农机与种子、土肥、植保等推广服务机构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逐步有序地引导农民实施“八统一”生产模式(品种、播期、机插、行距、行向、施肥、植保、机收),为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创造良好条件。

(五)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制造水平。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生产制造、教学科研、推广使用等密切结合的农机科技创新体系。推进我区汽油机、发电机、水泵、耕整机、农用三轮车等农机企业发展,促使更多“造”农机产品进入市的农机推广重点和购置补贴目录。积极引进品牌农机制造工业企业,鼓励、引导民间社会资本投入农机工业发展。

(六)强化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以“平安农机”示范建设为载体,健全农机安全监理制度,建立农机安全考核机制,明确农机安全监管职能,落实农机安全监管职责,完善农机安全监管体系。继续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积极探索和创新农机安全监管工作方式,科学设置农机监理机构,规范管理安全监管人员,努力提高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配合完善农机安全生产互助保险机制,建立健全农机安全互助保险组织,确保农机安全监理规范化、执法程序化,装备现代化。加快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库(棚)建设用地、维护保养、维修站(点)用地要给予积极支持,并进行合理规划。加大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质量监督、安全监理、教育培训、网络信息、媒体宣传等公益性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建立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大户、农机市场、农机企业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农机服务体系的职能作用。

四、扶持政策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要建立健全农机化发展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农机化发展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每年从农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重点扶持新农机具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扶持农机合作社发展,并逐年增加。在安排“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和有关农机科技项目时,向农机合作社倾斜,给予优先安排和重点扶持。继续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完善农机购置补贴管理办法,完善经销商管理制度,严格程序,规范操作,严肃纪律,强化监管。

(二)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免征农机作业、农机具维修服务企业的所得税和营业税;免收农机跨区作业联合收割机、运输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的车辆通行费。农机专业合作社从事农田排涝、灌溉、蔬菜种植、茶叶种植、水产养殖、现代化或专业禽、畜养殖业等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电价政策。将机耕道路、机电提灌设施纳入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高标准农田、农村土地整治工程,统一规划实施。支持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机具停放库棚,涉及用地按农业用地对待。建立农机用油保障机制,在农业生产重要季节,农机用油应给予优先、优质、优惠。

(三)强化金融信贷支持。大力发展农机小额信贷,对机具库棚建设、维修设备购置、购置农机具、承包经营土地、购买化肥、种子、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提供便捷的贷款支持;农机合作组织可以房产、机具设备等作为抵押,或采取合作社互保、担保公司担保等形式进行担保抵押贷款;采用政府贴息方式,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民通过贷款购买先进适用农机;积极推进农机具政策性保险,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参保农户给予保费补贴,保险经办机构不得拒保或者变相拒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