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合集7篇)

时间:2023-05-29 16:10:50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第1篇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对策

作为具有9亿农村人口的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正确认识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探索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前景,对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1)教育环境差。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教学环境相当艰难,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2)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无法保障。由于农村老师的工资普遍较低,一般大学毕业生都不愿到农村去,因此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普遍较低,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教师力量的调整。(3)教育财政经费少。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教育经费严重入不敷出,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远远跟不上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4)课程设置滞后。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义务教育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片面追求升学率阻碍着课程改革。同时课程改革又受到具有守旧思想的教师、学校和家长的强烈反对,因此改革总是迟缓的。

二、农村义务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是造成农村义务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稍微有点头脑或能力的农民均出去打工,在农村就留下老弱病残和孩子。这样农业也无法搞上去,农村经济得不到发展,结果当然是农村积贫积弱的恶性循环。(2)《义务教育法》落实差。《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了适龄儿童、少年必须依法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又规定了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对适龄儿童、少年进行义务教育所应负的法律责任。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认为《义务教育法》是“软法”,对违犯《义务教育法》的现象,既不追究,更不制裁。(3)财政政策、教育体制的改革造成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地方政府、农村、农民自己负担。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后,60%左右的县级财政无力保证义务教育支出,农民的教育负担仍然很重,教育质量难以保障。由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城乡之间同等教师工资差别很大,必然使得好的资源流向城市,进而使得城市越来越发展,农村越来越困难,使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陷入恶性循环。(4)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教育产业化改革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波及到义务教育,最现实的结果就是农民不愿承担这种高昂的教育风险投资,读书无用论也开始上扬,加上留守生的急剧增多、隔代教育的负面效应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九年义务教育的流失率增大。

三、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发展的建议

(1)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经济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政府要制定各项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措施,让农民有其利、有其权、有其教。要建立支持和保护农民、农业的法律政策体系,通过补农、助农、护农,让农民拥有财富,享受不断提高的现代物质文化生活,保持发展经济的活力。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大的财政支持。(2)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途径大致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推进教学改革,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二是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形成“以城带乡”的教育模式。(3)加大义务教育执法力度。首先要做好《义务教育法》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教育意识和法制观念。其次要做到依法治教,认真实施,执法严格,违法必究。(4)加大政府经费投入。教育经费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没有钱,什么事也办不成,更不用讲教育。各级政府必须保证逐年增加教育经费投入以解决教育乱收费问题。教育经费要做到专款专用。各级政府不向学校伸手,不向学校摊派。(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足够数量的合格师资,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必须全面推进教师聘任制,实行优胜劣汰,同时对中小学校教师要长期有效地抓好继续教育,采取组织交流教学经验活动等形式,提高农村教师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思沁.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0(07)

[2]李菲.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2009(1)

[3]陈静.社会公正视野下的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初探[J].职业.2010(5)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第2篇

关键词 城乡统筹 农村义务教育 教师队伍 发展对策

2007年,国务院批准重庆市成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在此背景下,教育方面,重庆提出了要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大力统筹城乡教育,打造长江上游地区教育中心和西部教育高地的战略目标。要达成这一目标,必须促进师资队伍的均衡、协调发展。当前,重庆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数量大,专业基础薄弱,是影响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要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推进城乡教育统筹,首先必须着力建设一支与之匹配的高素质农村教师队伍。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的基本现状

根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07年编印的《重庆市教育事业统计分析资料》和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编印的《2008年重庆教育发展报告》,笔者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有关情况进行了专门统计、分析,情况如下:

学校及在校学生分布。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有9089所,在校学生3701225人,其中,农村初中和小学(含县镇)8755所,占学校数的96%,在校学生3349637人,占学生数的90%。

专任教师分配情况。全市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共188406人,其中,小学119831人,初中68575人。其中农村初中教师(含县镇)60653人,占初中教师总数88%,农村小学教师(含县镇)107046人,占小学教师总数的89%。

专任教师规定学历和提高学历。规定学历:全市小学教师达标数118010人,达标率98.48%;初中教师达标数70279人,达标率97.63%。农村专任教师中,小学教师达标数62282人,达标率97.63%;初中教师达标数16730人,达标率96.22%。提高学历:全市小学教师提高数84953人,提高率90.89%;初中教师提高数42219人,提高率58.65%。农村专任教师中,小学教师提高数39737人,提高率62.29%;初中教师提高数7747人,提高率44.56%。

专任教师高级职称和未评职称。高级职称:全市小学高级职称教师44649人,占37.26%;初中高级职称教师3976人,占5.52%。农村小学高级职称教师20471人,占32.09%;初中高级职称教师355人,占2.04%。未评职称:全市小学未评职称教师10105人,占8.43%;初中未评职称教师5743人,占7.98%。农村专任教师中,小学未评职称教师8027人,占12.58%;初中未评职称教师2135人,占12.28%。

市级骨干教师数量。全市认定的中小学市级骨干教师共3103人,其中,城市占33%、县镇占52%、农村占15%。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重庆直辖历史短,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经济社会基础尚不雄厚,教育事业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教师总量不足。全市现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8万余人,农村学校7286所,农村学生153万余人,农村学校分布广、生源分散、教学点多,存在专任教师实际缺编情况。在核定教职工编制时,县镇义务教育阶段师生比按1:20至1:23、1:15至l:18核定编制;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师生比则按1:22至1:25、1:20至1:23,且基本都按低限标准核定编制。由于教师数量不足,出现大班额、课程课时“打折”、教师一人包班现象,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一是学历层次方面,农村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低0.85%和1.41%。二是职称结构方面,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初级职称占了大多数,具有高职称的农村小学和初中教师所占比例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低5.17%和3.48%,而无职称比例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高4.15%和4.3%。三是学科结构方面,语文、数学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高达70%以上,而英语、计算机、艺术、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紧缺。四是年龄结构方面,农村教师年龄老化和断层现象严重。因编制紧张和财政困难,有的农村学校近几年基本停止录用新教师,导致教师平均年龄越来越大。

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部分农村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学历师范教育,参加工作后,主要通过自学考试和函授等形式进修学历,专业基础知识较为薄弱,教育教学观念比较落后,备课、说课、上课、评课等常规工作能力低下,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缺乏有效的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普遍欠缺,教育科研几乎没有开展。此外,由于农村教师工作环境较差,相当一部分教师敬业精神不强,逐步成长起来的农村优秀教师向城区流动。

教师专业素质提高培训明显不足。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主要以学历补偿教育为主,而以教师专业技能为主的非学历培训很少惠及农村教师。近年来,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条件较差,设施设备老化,师资不足,教研与培训未能有机整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不能对校本研修进行有效的指导,制约了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队伍建设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当前,各级政府重视农村教育,但主要以校舍修建,设施设备完善为主,对软件建设力度不够;用于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培训l的经费保障机制还未建立,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还有待完善,市、区县、校三级培训体系未能有机衔接。

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补充的新计划。一是实施农村教师附加编制。各地区应根据本区域农村中小学学校分布、生源等情况,适度增加农村教师附加编制,并且统筹配备到编制需求较大的边远地区村小和教学点。对教学点学生数规模没有达到25人的地方,每个点至少要配备2名教师。二是实施农村教师补充系列计划。实施“农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为边远贫困地区定向培养一批留得住的本土教师;实施“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农村教育事业;实施“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计划”,组织高师院校学生到对口区县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实习支教。三是加大城镇教师到农村教育支教任教力度。实行区域内教师流动、城乡教师流动和校与校教师的定期流动;有计划的组织名师、学科带头人、市级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驻校讲学;组织高职称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上优质示范课。

着力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体系。一是建立市、区县、片区、学校相互衔接的培训层级系统。学历提高培训、培训者培训、名师队伍打造主要由市级教师培训机构来实施和完成;区域性的骨干教师、短期教学技能培训、全员提高培训作为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重要职责;本片区的示范性研修、教学研讨由乡镇片区组织承担;学校主要承担校本研修和新教师的岗位培训。二是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农村教师网上学习、交流、考核、学分管理的研修网络,方便农村教师在学校、家里进行学习和在线研讨。三是开通“空中课堂”,利用教育电视台,录制教育专家讲座,进行滚动播放,农村教师可进行集中或分散收看,弥补因没有机会参加高层次培训而不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突出问题。四是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市、区县级培训要结合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现状,按教师的层次、学科等情况进行分层次分批次培训。大力开展校本研修,学校要规划与落实校本研修方案,教研部门加强检查和业务指导,提高农村学校校本研修实效。

进一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措施。

第一,提高认识,进一步落实组织保障。强化各级政府职责,深入细致地进行教师基本情况调研,摸清并掌握教师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的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要把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改革与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大力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二,加大投入,进一步落实经费保障。要切实保证本地区教职工工资总额1.5%的培训经费;设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农村中小学名师培养计划等专项经费;严格执行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用于教师参加培训所需支出;加强对经费使用的监管,保障各项计划顺利实施。

第三,加强建设,进一步落实资源保障。在有条件的区县建设片区教师培训分中心,将培训、教科研、电教、电大等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农村教师就近就便学习的学习与资源中心。组建由高校专家、优秀教研员,一线中小学名师组成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专家资源库,形成一支适应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要求,集培训、指导、研究、服务于一体的专兼结合的专业队伍。制定农村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标准,开发切合农村教师需求的本土化、多样化课程资源,制作一批各学科优秀教师的优质示范课远程教育课件,建成农村教师自主选择学习的“课程超市”。

注释: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第3篇

【摘要】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后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有师资匮乏、公办学校生源流失和教育“倒退”现象的出现。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新问题

1农村义务教育及经费保障机制发展历程

我国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国在1990年前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师资问题。截止1984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超过95%。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要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明确提出,义务教育是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为此需要制定义务教育法。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到2000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宏伟目标。在2000年总体上实现了“普九”的目标,普九人口覆盖率和初中毛入学率均超过85%。200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新的《义务教育法》明确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明确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截至2007年底,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99.3%,实现“普九”的县数已占全国总县数的98.5%。

2000年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村教育集资和教育费附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逐步纳入财政预算,经费投入由以农民为主承担转为以政府为主承担。2006年,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2007年,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2008年8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做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的通知》,规定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2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后存在的新问题

2.1师资匮乏问题

我国师资力量的匮乏和师资分布配置的不平衡,以及教师待遇的城乡差距,教师心理负担大等因素直接导致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在农村,800万教师承担着6600万中小学生的教育,这个庞大人群的生存状态直接关系着整个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中小学教师多数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偏低。以小学为例,小学教师中有71.2%的人认为教师生活水平低于当地其它行业生活水平,25.0%的人认为与当地其它行业生活水平持平,而认为教师生活高于当地其它行业生活水平的只占3.1%。由于工资较低,又缺乏保障,不少地方教师流失严重。

2.2公办院校生源减少问题

随着近年来私立学校的兴建与壮大,农村公办学校受到极大冲击,生源流失严重,教学管理松懈,教师积极性低落,教学质量急剧下滑。长期以来,由于经济、观念、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城乡之间,公办与私立学校之间教育发展不均衡。

2.3教育“倒退”现象的出现

农村义务教育的“倒退”现象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设施和教育公平方面。部分农村小学只开语文和数学两门课程,与十年前相比少了体育、美术、音乐、历史和自然等课程,不利于学生增长见识和基础知识的学习。教学设施方面缺乏财政支持,房屋破旧、桌椅残缺在很多农村小学都存在,部分农村初中基本上不上实验课,这与十年前相比确实是在倒退。教育公平方面主要是贫富与学历高低直接挂钩,在升入高中就学机会上,穷人家的孩子远远低于富人家孩子。

3解决对策

3.1改善农村教师待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改善农村教师待遇。首先,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在现有状况下,应保证农村教师工资不低于国家标准,实施农村地区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并及时发放;其次,改善农村教师办公条件及生活条件。在合点并校的同时为农村教师配置完备的办公教学及生活设施,鼓励教师扎根农村教育。

建立严格的教师职业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和质量关,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改一次性资格考核为多次考核;逐步提高新聘教师的学历层次,特别是第一学历要求;建立规范的教师聘任制度,面向全社会招聘、录用愿为农村教育作贡献的合格教师。

建立新的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体系。继续教育是农村教师实现观念转变和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政府应当定期为教师提供免费的培训,并适当地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以及校本培训,以便更好地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2推进社会力量办学,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市场化”

在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中,要积极吸引民间资本的投入,使义务教育的投资主体呈现多渠道和多元化的情景。这样既能减轻政府办教育的经费负担,又能满足人们对教育多元化需求,给教育界带来活力和竞争的氛围,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一,进一步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资助学,筹资办学,建立一批私立学校及公办民助学校。把社会力量办学作为政府办学的补充,同时加强对其进行监督与引导,从而拓宽教育投资渠道,增加教育投入。

第二,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义务教育模拟市场化。政府应退出教育的竞争性领域,改变以前与学校纯粹的行政隶属关系,扮演教育市场的监护者,教育质量的监督者和教育消费的保障者。

3.3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增强对教育经费管理使用的监督

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正常运转,既要弥补历史性欠账,又要改善现在恶劣的办学条件。这就需要建立一个更有效的教育经费投入、管理和使用机制。

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提高国家财政性经费支出比例,同时增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在教育经费中的额度。加快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的制定。只有用法律形式规范各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才能从源头上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尤其要建立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制度。

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建立一个既有权威又有权力的监督机构,每年不定期的对教育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进行审计监督,并及时采用公开、公正、透明的方式将监督结果向社会公布,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特别是接受广大教师和学生家长的监督。

3.4转变办学思想,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农村义务教育要为大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服务。这就需要我们转变过去生产性质的应试教育办学思想,积极推行服务意识的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价值主体,确定“为‘三农’服务”的价值取向,逐步实现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培养造就一代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第4篇

关键词:义务教育 农村义务教育 经费投入 师资力量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教育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大量的事实和数据表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全面正确认识和研究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和原因,对促进我国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

1.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管理体制不健全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城乡差距过大

义务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国家和社会是义务教育的最大受益者,所以国家应承担教育投入的大头。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在农民减负的同时,教育经费也大幅度缩减,一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状况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2)缺乏科学的管理监督,办学效益不高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问题不仅仅是缺钱,还存在着教育经费管理的随意性,缺乏公平性和无效率性。

2.农村学校的教育环境急需改善

(1)硬件设施不足,设备利用率低,闲置现象严重

由于经费短缺,大多数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有些学校的学生根本就没有见过电脑,没有机房、语音室,更没有图书馆。

(2)农村学校危房依然存在,危改资金缺乏

改革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学校实行分级办学,以村级管理为主,区县级管理为辅;改革后农村学校以区县级管理为主。因此,在危房改造时,上面的资金不能到位,有的资金到位也挪做他用了,这样农村的危房改造资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教师办公条件差,缺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历年来,农村教师的办公条件就是一枝粉笔一本书,一张木桌一把椅,辅导性的材料少之又少。由于公用经费极度缺乏,一些农村学校的办公条件十分简陋。

3.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差,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迅速,成绩显著,但师资队伍问题仍是阻碍教学质量提高的最大因素。

(1)农村教师工资水平低,拖欠现象严重

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低、工作条件差,而且又以各种理由的拖欠、扣留甚至挪用,部分教师的微薄工资长期得不到兑现,农村教师的劳动支出和工资收入形成明显的“倒挂”,部分教师心理失去平衡,难以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学上。

(2)教师素质偏低

按教育部规定,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师必须分别具有中师、大专、本科的学历。但从当前的总体状况来看,农村学校的师资与这些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加之学校给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培训及交流的机会少,多数教师不能进行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使得队伍整体学历水平偏低,素质较差。

(3)优秀教师流失严重

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再加上这几年城市学校扩招,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也开始从农村招聘教师。随着进城教师的择优录取,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

4.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和人员流动的加快,农村的生源数量在不断下降,产生了一系列的新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留守子女的义务教育处于尴尬的境地。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第二,由于生源不断减少,人口分散,学校不能相对集中,即使部分学校进行合并后,仍无法达到规模效益。

二、农村义务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农村经济发展落后

经济发展水平是实现教育供给的决定性因素,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存在的根本性原因是农村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程度,中国农村的贫困落后既有历史成因,又有现实原因。

(1)农村贫苦落后的历史成因

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经济很发达的国家,小农经济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根深蒂固,顽固的抵制了世界工业文明的传入与普及,使国家一直没有走出农业这个圈子。这样,就使农村和农民处在一种相对与城市居民来说发展机会不平等的状态之下,仍然处于城乡之间、工农之间不相协调的“二元结构”。这种不断强化的二元经济结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导致了农业生产的长期低速增长,也极大地阻滞了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制约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农村贫困落后的现实原因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左右,而且均田制思想在人们的观念中占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就是土地人均占有制,使农民又继承了小农经济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工业经济相比,这种经济模式的特点是自救能力极强、发展后劲不足。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经济非常薄弱、温饱问题难以解决的历史关键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随着城市改革的展开和进一步深入,现行的农村经济体制把大量的劳动力资源禁锢在有限的土地上,造成我国农村每个劳动力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受到限制,农民生产的产品数量少、创造的价值就少,从事农业生产的效益低,收入就难以提高,因而农民越来越穷,农村越来越落后。这是工农、城乡、地区差距越来越大,共同富裕的目标无法实现,农民问题越来越多、矛盾越来越尖锐的主要原因。

2.缺乏对义务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

坚持把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方针,也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创新性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但目前社会上好多人对基础教育的战略性地位还缺乏必要的认识,读书无用论在社会流行。这些人既包括地方政府、农村基层领导,也包括普通老百姓。部分地方的领导对巩固提高“普九”成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普九”验收合格后出现了松懈情绪,对义务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幅度明显减弱减少;部分地方的领导出于功利需要,把重点放在能及时取得显性政绩的工作上,而对具有滞后性和隐性效益的义务教育采取应付、敷衍的态度,有的甚至将其视为包袱。

在农村很多地区,农民观念陈旧,家长们普遍还没有危机感,父母只是把供子女上学当作自己的一项义务,并不关心他们是否学到知识,让他们混到十六七岁再回来家里帮忙或打工。还有的家长没有法制观念,认为孩子上不上学是自己的私事,不知道送适龄子女读书是家长法定的义务,更多的学生辍学成为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3.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

(1)历史根源

从产生初期开始,我国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就基于国家本位的角度出发,而没有从所有儿童均享有受教育的普遍、平等的权利本位的角度出发,教育被当成了一个实现富国强兵的工具,见效期短而又明显的高等教育被视为优先发展的重点,而义务教育就只能退居其次。并且,农村义务教育从其初始发展阶段,就被与城市义务教育区别对待,“城市优先论”在漫长的中国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则基本上被忽视了。

(2)文化原因

城乡文化存在着差异。第一,我国传统农业社会是安土重迁、农恒为农、不思变革的自然经济状态的农耕社会,农村社会具有自然性。第二,在我国传统农业,土地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村落是其生活和活动的基本范围。加之我国地形的复杂,交通落后,农民几乎没有社会流动。因此,在这种闭塞的社会土壤中培植起来的农村文化带有很强的封闭性。第三,在工业革命的推动和现代大众传媒的影响下,以创新、进取、理性、开放等主要表征的城市强势文化的侵袭,使农村文化日趋边缘化并处于弱势地位,使农村文化难免带有很强的落后性。

(3)政策原因

城乡教育政策的失衡。一是教育投资向城市“一边倒”;二是课程编制和课程内容奉行“城市中心主义”,导致农村学校课程和教学内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农村生产和生活实际的问题;三是一些地方政府官员有意制造与拉大城乡校际差距,造成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这些市县政府官员为了显示自己的政绩,大搞“形象工程”,对“示范性学校”、“重点学校”的建设过分投入,使本来有限的教育资源分配显得更加不合理,致使农村义务教育不公更趋恶化。

4.农村学生流失的原因分析

(1)家庭原因

农村学生流失原因很多,涉及社会、经济、文化、家庭、教育等各个方面,但导致其流失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目前世界各国实施义务教育的通行做法是义务教育是免费的。但在我国现阶段实行的义务教育还不是免费的,家长必须交杂费,甚至在很多地区中小学生除了杂费、书本费外,还有各种名目的、数额不等的乱收费和乱集资。此外,有的家长甚至认为,若不能考上名牌大学,便不如趁早打工、经商,既可以节约家庭的经济开支,又可以早日谋求生活的出路。正是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引导下,新的“读书无用论”日益升温,农村学校的学生辍学或流失现象屡禁不绝。

(2)社会原因

在农村地区,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农民家庭收入的高低及地位与曾经受到的正规学校教育关系不大。为了眼前的利益,学生辍学务工挣钱的事屡见不鲜。农村人口的职业技能或是劳动技能的获得方式以及生存标准,决定了教育在他们中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即便有些农村的子女接受了高等教育,这些农民的生活境遇也没有多大的改变,有的甚至负担更重。所以孩子不上学,也没有在家长心理产生什么不好的后果,家长也不是很关心,有的学校、基层政府对此又表现出漠视的态度。

(3)学校原因

部分农村学校内部管理不善,家长不得不让学生进城读书。有些农村中学人浮于事,管理松散混乱,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导致教育教学质量连年滑坡,招生局面每况愈下,形成恶性循环。

三、结语

综上所述,充分认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及其原因,就可以为我们找到正确的解决措施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小融.中国基础教育两难问题[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2]纪晗.税费改革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影响[J].财会月刊,2005,(10).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第5篇

关键词 四川;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现状

作者简介孔丽苏(1984—),女,宜宾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和基础教育。(四川宜宾 644000)

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2012年青年项目《四川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十年研究》(项目编号:SLQ2012C-10)研究成果之一。

农村义务教育在四川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四川革命老区涉及17个市(州)的81个县(市、区),占全省的52.47%,其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因此认真搞好农村义务教育,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革命老区乃至整个四川省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一、四川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现状

自2001年我国如期实现“两基”战略目标以来,四川革命老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10年,老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比2005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共有小学4263所,普通中学2274所,小学专任教师14.34万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2.86万人;”1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四川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相比省内平均水平,①革命老区显然还处于低位,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教育质量和效益来看,虽然近年来有所发展,但革命老区素质教育普遍还处于起步阶段。应试教育始终占据统治地位,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许多音、体、美教师都是兼职,自身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也无法给予学生相应的高水平教育;加之素质教育本身相应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使得革命老区素质教育大多时候处于“放羊”状态;从教育经费投入水平来看,相比之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严重,依然是制约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大问题。尽管每年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经费都有所增加,但还是无法满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公用经费严重短缺,许多农村中小学甚至无力支付教师到县城参加培训的费用;从生均拥有的教育资源看,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资源配置率还很低,办学条件严重不足。一些学校甚至连最基本的音、体、美教学设施都难以配备,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正常完成;从师资力量来看,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基本现状十分堪忧。由于革命老区农村普遍偏僻、落后,环境较差,教师队伍存在总体年龄偏高、教育观念陈旧、知识结构老化、生师比偏高等问题,难以保障教育质量。

二、四川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滞后原因分析

教育是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共产品,其发展的水平如何以及如何发展主要受公共选择的影响,受一定社会的教育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影响。这就意味着四川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滞后的原因不仅有经济上的,还存在观念上的和制度上的诸多因素。

(一)经济原因:经济发展滞后,贫困人口众多

四川革命老区由于历史与地理原因,大多分布在深山区、边远山区、高原牧区和地方病多发区,近半数的农村贫困人口都集中在这些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恶劣、土地贫瘠、交通不畅等诸多因素,导致经济发展受阻,贫困落后状况难以改善,严重滞后于其他地区。

这些客观因素不仅使得留住人才面临很大的困难,还大大限制了资金、人才、项目等的引进,造成自我发展更新能力不足,无法顺利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这也是教学设施设备和师资队伍建设长期得不到改善的重要原因。

(二)观念原因:家庭教育观念落后,与学校教育脱节

四川革命老区一方面平均受教育程度低,文盲半文盲发生率达20%以上;另一方面是留守儿童聚居地区,大部分家庭的青壮年为养家都出外打工挣钱,老人和小孩留守家中“隔代监护”。这样的状况使得革命老区农村家庭教育观念落后甚至缺失,与学校教育脱节,不利于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三)制度原因:农村义务教育相关体制机制缺失

由于义务教育投入法的缺失,政府责任重心明显出现过分下移的迹象,导致国家和省虽然大力支持革命老区发展,但城乡差距使得农村义务教育生均经费投入始终不足,不能及时更新教育设施设备,教师待遇得不到改善,延缓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快速发展进程。

三、对策和建议

四川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和特殊意义。促进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并以此推进省域范围内义务教育的高水平均衡发展,既是社会公平的重要领域,又是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改变观念,政府责任重心适度上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并指出“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2从国家层面明确提出政府是举办义务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但责任“重心”低,主要在县、乡基层政府。这对于革命老区这种县、乡经济基础薄弱、环境恶劣的不利地区来讲,往往是财力不足、不堪重负甚至是负债累累。这种条件下实现的农村义务教育只能表示农村孩子有书可读,与城市优质义务教育相比,根本不能同日而语。城乡差距、区域间的落差大,严重影响教育均衡发展。

因此,要发展好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需要中央至省政府统筹协调解决四川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短板”问题,转变观念,树立教育公平理念、教育民生理念,将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问题提升到全国性、全民公共性产品的层面上,政府责任重心适度上移,不仅从县、乡政府落实,更从四川省政府、中央政府高层调配资源,从政策、资金、制度上给予实质性的支持扶助,推进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跟上省内其他地区发展步伐,实现城乡、区域间均衡发展。

(二)加强立法,规范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的指导下,尽快建立《义务教育投入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与之相匹配的监督体制,依托法律来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规范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与保障机制。

就全国范围而言,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环境、自我发展能力等实际状况,制定相应的中央、地方(省)、县、乡镇各级政府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同时加大中央级省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比例,形成中央、省、县、乡各级政府按比例分担,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以法律形式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中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对各种违法行为要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就四川省而言,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对革命老区深入调查研究,根据实际农村义务教育成本和财政收支情况,设立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资金,明确资金的投入、申报、审批程序、使用效益等,专款专用,切实用到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各项资源优化配置上,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强宣传,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由于历史、经济、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革命老区农村家庭一方面父母长期在外形成家庭教育空白,另一方面主要留守监护人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无法给予良好的家庭教育,导致革命老区农村家庭教育的状况始终处于落后甚至缺失状态,成为城乡差距的一大特征。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在孩子的全面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反之,则阻碍学校教育。因此,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要发展,需要政府、学校联合相关的社工组织,通过宣讲、社工活动、媒体等各种途径,加强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农村家庭真正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和意义,与学校教育配合起来共同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四)创新管理,提高农村师资队伍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设一支数量适中、质量较高、思想稳定的教师队伍对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十分重要。在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方面,国家政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继续执行“特岗教师计划”,加大“支教”、“支边”力度的同时,也应该制定相应的持续的、灵活的优惠政策和保障机制,鼓励教师长期留在农村任教。切实落实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工资待遇、住房问题,以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在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方面,学校应为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进修机会,鼓励和支持农村教师在职进修,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同时强化城乡交流,定期安排城镇优秀教师到革命老区农村任教,并有计划地安排农村有潜力的教师到城镇学校交流,在教学实践中学习进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还应设立专款用于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培训,确保培训工作落到实处。要特别重视发挥乡镇重点中小学的带动作用,鼓励并支持乡镇重点中小学牵头同年级、同学科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定期集体备课、集体研讨交流,还可采用在县城范围内几个乡镇一片,定期开展教学研究和培训活动,由县教研室直接管理,既保证教研和培训质量,又使多数教师能就近参加。3

注释:

①据2012年四川省教育事业基本情况数据显示,全省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53%。

参考文献

1《四川省“十二五”革命老区发展规划》(川办发201163号)8.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第6篇

[关键词] 义务教育 教育改革 质量

作为具有9亿人口的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以往的义务教育都不是真正完全免费的全民义务教育。2005年,苏州市和北京市都宣布:从2006年开始,将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全免费义务教育。这似乎昭示着全国在“十一五”期间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已经拉开序幕,农村的义务教育即将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正确认识和研究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和问题,探索农村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困难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农村教育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严峻。2004年,中央党校组织的“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课题组”先后奔赴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辍学率出现了较大反弹,并不是2002年统计所说的小学和中学入学率分别达到了98.6%和90%,辍学率远远高于普九所规定的3%,在很多地方达到了6%以上,一些农村学校不惜采取造假的办法来完成“普九”任务,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1.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教育教学资源严重短缺,农村义务教育环境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农村学校的环境相当艰难。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看见过电脑,也没有图书室,有也只是聊胜于无。有些学校危改资金缺乏,潜在的安全危险仍然没有消除。以前分级办学,以村为单位负责,区县为辅;改革后农村以区县为主,上面的资金不能到位,农村的危房改造出现真空。

2.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欠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由于农村学校地处边远山区,条件艰苦,尽管这几年毕业的大学生补充到教师的队伍里,但是还有一部分代课教师,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化,后继乏人情形日益严峻。据调查,超过40岁的老教师多达一半以上。二是学历水平较低。好多老教师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生,有的甚至只是完小毕业生,多年来只依据日常积累的教学经验在任教。可见学历提高任务仍需加强。三是专业教师不足。在城市,专业化教学是理所当然之事,或许不值一提,而在许多农村小学,专业教师却严重不足,像音乐、美术、劳动、自然教学大多是兼职的。四是教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包括多个方面,如学历、职业道德、思想观念、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等。农村小学中专生在教师队伍中占了绝大多数,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很不完善,又因长期生活、学习、工作在乡村,教学中缺乏热情和竞争意识,信息闭塞,无法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几乎没有教学科研。教师素质偏低是农村教育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二、改善义务教育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1.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

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是要发展经济。政府要转变解决农民、农村问题的指导思想,制定各项有利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制度,让农民有其利、有其权、有其教。通过补农、助农、护农,让农民拥有财富,享受不断提高的现代物质文化生活,保持发展经济的活力。要提高农村的社会地位,这既要清除来自社会的障碍,又要清除农民自身的障碍,培养农民维权、用权的权力观。要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增强农民自身发展经济的能力,要改革城乡失衡的教育制度,教育投入就要向农村有所倾斜。

2.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它与农村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2003年总理提出了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途径:一要推进教学改革。农村中小学在实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成人教育以农民技能培训为重点,两者都要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和培训方式,切实培养能真正服务于农村的各类人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二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在我国广大农村,教育资源不足同农民群众教育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并将长期存在。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积极发展公办教育,同时要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办学。办好农村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三是推进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办好农村学校,关键是要有好校长、好教师。要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到西部任教,鼓励城镇教师到乡村任教,通过定向招生等方式培养乡村教师,切实解决“老少边穷”地区乡村学校缺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不稳定的问题。四是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的综合改革。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合作机制,有效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资源,构建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培训网络和科技推广网络。要彻底转变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使农村职业教育在今后几年有一个较大发展。

3.要建立部分城市教育资源为农村服务的体制

目前农村经济还不发达,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因此还没有出现像沿海和国外高度重视农村教育的情况。在这样的条件下,需要政府加以政策的引导,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城市教育资源的优势,更积极、更有效地为农村和农民提供服务,特别是要向他们培养输送合格教师,需要先发展起来的城市教育资源来带动农村的发展,发达地区城市应进一步做好对贫困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工作。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第7篇

关键词: 农村义务教育 教育质量 现状 思考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义务教育关注的重点将逐步由数量向质量转变。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教育实践中的核心问题和教育研究的焦点问题。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农村学校,不断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深刻地认识到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把它作为教育工作研究的重点,认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已成为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因而,在此阶段对农村义务教育质量进行研究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一、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现状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资源贫乏。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目前农村教育最大的实际,也是最大的困难。通过观察发现,由于城乡差别、贫富差距,这些年农村的教育事业费用支出仍是远远低于城市教育事业费用支出。由于教育经费短缺,农村学校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设施、实验用品等都非常缺乏,甚至有的学校连教室都还是危房。试想,在这样一种条件下何谈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说,正是教育经费投入方面的差距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2.教学师资薄弱,制约教育质量。

农村教师素质是制约农村教学质量的关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民办、代课教师支撑着农村基础教育。现任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是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较难胜任新时代的教学工作,严重影响教育质量。虽然随着高等师范院校的发展,大量的受过正规教育和培训的教师充实到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来,但总的来说比例还是过低,难以应付教学的需要。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的大量存在和公办专任教师的严重短缺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质量与健康发展。

(2)青年骨干教师大量流失。由于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低,许多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或是通过关系调到上一级学校,或是调离现有教育教学岗位,极大地削弱了农村师资力量。青年骨干教师的流失,不仅带走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经验,影响了当地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造成其他教师人心换散,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

(3)教师素质与能力水平偏低。我国农村小学相当一部分教师教育观念滞后、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陈旧,不能适应当前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质量提高的需求。近年虽然经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教师的学历达标了,但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而且不少教师的职后学历教育与其所授科目不配套。

3.新课程改革的“城市取向”并不适应农村小学。

现行新课程改革主要以城市学生的学力为依据制定全国统一大纲、材和统一标准,有明显的“城市取向”,无视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儿童少年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这无疑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生是不适应的。加之农村学校课程观念落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无论是校长还是行政干部、教师还是家长,都认为农村学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将学生送出“农门”,进入大学,或进到城里。新课程的理念并没有深入农村教师和学生心中。而且现行教材以城市学生的发展特点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不切实际和偏难,致使部分农村学生难以胜任,成为学业的失败者,最终失去学习兴趣而被迫辍学。

4.教学缺乏规范管理。

一些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过于重视县一级中心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而把村小当作小儿科,疏于管理。加之一些农村小学领导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相当部分校长和教导主任就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心中无底,无章可循。有些学校沿袭旧制,学校教学工作缺乏激励机制,目标管理不明确,跟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很不适应。

5.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

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必要条件。学校教育是全体,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外部环境,是学校教育的继续和扩展;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基础。而现今许多农村小学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失衡。现在农村许多成年夫妇双双外出打工,他们将子女交给老人或亲戚照顾,甚至将他们独自留在家中。一些留守儿童由于平时缺乏父母的管教,再加上老人们的溺爱,学习上一旦遇到困难就放弃。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缺乏父母的督促,而老人的管教毫无力度和效果,部分学生经常缺课、逃课,还影响了其他学生,造成学校学风不正、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质量下降。

二、对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现状的思考

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偏低的现状严重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不仅仅应从制度、机制上来改革,还应从人们的观念上来更新。因此,就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呈现的状况来看,理应从以下入手。

1.加大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教育经费短缺带来的困难是农村最大困难,无外乎是校舍、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设施、实验用品等的缺乏。构建合理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保证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下限”投入是当务之急。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理应法制化,而且要重视农村地区差异,按东、中、西部三类地区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建立不同的政府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资源不合理的状况。

2.提高师资,夯实教育发展基础。

一是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鼓励和引导有经验的教师和师范类毕业生到农村地区任教。在切实落实工资和国家规定的各项补贴补助待遇的同时,对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在住房、医保、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优待,拓展他们的生存空间,增加教师的发展机遇。二是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切实加强在职教师的学历教育和经常性培训。鼓励和要求教师通过在岗培训、定期进修、网上学习等多种形式,按照学用一致、专业对口的原则,提高学历学位层次。三是认真组织中小学短缺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实施骨干教师专项培训计划,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3.整合课程,优化课程设置。

针对农村学校无法适应在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国家制定统一大纲、材和统一标准的问题,应该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本土课程整合优化。在坚持《新课程标准》精神的前提下,改革现行教材。可由各省(市、区)根据本地实际编写教材,有必要考虑城市普及型和农村普及型两种版本,在农村版本中要体现对农村实用性的教学内容。教材改革要坚持两个适合的原则:一是难度适合农村大部分学生,着眼于所有学生打好基础;二是尽量适合各地实际,使教育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要理清思路,合力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新课改,以职业指导为突破口,分类分层教育,让人人都能进入不同的学校升造,最终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4.规范管理,使教学走向正常化。

学校管理层要积极为提升自身教学管理水平、改变落后观念、提升教学水平、加强工作责任心而努力,尽力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形成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办好学校要依靠全体教师,为了科学有序地实施教学、科研工作,必须创新工作措施,调动老师们工作的积极性,真正使教学走向正常化。

5.转变观念,学校、家庭相互支持。

学生的教育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相互支持。虽然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家长在观念上有着较大的差别,但是就家长来说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因此在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办好学校,充分利用有限的新闻媒体向社会广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农村家长树立正确观念,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共同促进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颖,王嘉毅.农村学校义务教育教学质量问题研究述评[J].教育评论,2007,(11).

[2]高尚刚.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对策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