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社区服务的运作模式(合集7篇)

时间:2023-10-08 15:33:16
社区服务的运作模式

社区服务的运作模式第1篇

康复医学的发展为广大患者带来了提高生存质量的希望,康复治疗的有效性在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中已经达成广泛共识。在我国目前人口多,医生少,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社区康复无疑是最佳的一种方式。因此,依托社区卫生服务完善社区康复功能,建立完善的社区康复运作模式十分必要。

本文探讨依托社区卫生服务完善社区康复功能的运作模式,并对社区康复进行实践和对策研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者“六位一体”的功能,其中康复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区康复的发展和完善符合现代社区医疗发展方向和医学教育发展需要,在我国目前人口多,医生少,需要充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社区康复无疑是最佳的一种方式。

整合社区资源,推广社区康复工作,形成整合的社区康复模式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将残疾人的社区康复作为重要工作内容,扎实落实包括社区康复在内的社区卫生“六位一体”功能,要基于社区将其融为一体。因此,整合的社区康复模式是指将残疾人社区康复中的各项服务内容整合到社区建设的各个项目之中,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该模式既符合卫生事业和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要求,又符合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需要,具有更理想的可持续发展潜力。资料表明,我国社区康复目前已形成了大发展的趋势,而这大发展的特色将是由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开拓社区康复的新局面[1]。

建立“医学-心理-社会”社区康复模式,构建社区康复网络

现代医学区别于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医学与心理学、社会工作的有机融合。综合运用多学科的视角进行有效整合,在技术上多方面提供弱能人士在日常生活、工作、社交、休闲、治疗、护理、心理及人际支持、政策关怀等诸多方面支持。建立起“医学-心理-社会”社区康复模式。

借鉴香港社区复康网络,采用高校培养、机构培训、义工加盟和志愿服务等方式建立社区康复支援网络。其服务目标是帮助慢性病患者建立自我管理及自助互助能力,全面提高生活质量,争取平等机会,促进社会融合[2]。

推行自我管理模式

自我管理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患者教育中心于1993年提出的一个患者教育课程。课程的目标是让患者学习如何积极正面地面对长期健康问题,并采取积极配合的态度与医务人员合作。2005年,自我管理在国际会议上被定义为“任何有长期健康问题的人士可以通过自我管理制定目标或方针去面对及处理因健康导致的处境并与它共存”。

实行分类康复服务,拓宽康复服务对象

有统计称,近90%的脑卒中患者患病后无职业或者离退在家[3],脑卒中的病后康复必将成为肢残康复指导中心调整后的主攻方向。同时有资料显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社区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因素,康复的推广能有效地改善慢性病患者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4]。实行分类康复服务,针对脑卒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伤科及精神疾患等开展信息化管理,健全康复管理网络和技术指导,实现预防、治疗、康复、回归社会的一体化管理。推动康复服务对象的扩展,在制定具体政策以及实施过程中,将目标人群的范围拓宽,在重点服务残障群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涵盖了老年人以及慢性病患者等,把他们的康复需求与服务纳入社区康复的总体规划中,对潜在的服务对象提供预防。

规范双向转诊制度,提高转介服务质量

双向转诊制度是根据病情和人群健康的需要而进行的上下级医院间的转诊。在康复过程中,康复对象需求的多样性,康复诊断的复杂性及康复对象参与社会生活的全面性,决定了康复目标的实现需要社区内外多部门和多专业的横向及纵向转介。据资料显示急、危重及抢救患者社区上转率为100%,而术后或恢复期下转社区继续治疗的患者只占5%[5]。因此在我国,慢性病患病率的增长和人口老龄化促使双向转诊制度的加强尤为必要,所以早在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要建立双向转诊制度”。

灵活拟订康复计划和目标,承担各类病伤残人的康复治疗训练

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水平,改善社区卫生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社区康复治疗方案,灵活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和目标。社区康复治疗方法要注重康复实用技术,注重技术的普及化、简化,在家庭许可范围内就可以进行康复训练,不需要很复杂的康复器械,利用家庭中可获得的装备进行改造后完成基本的康复训练。创立适合社区应用的实用的社区康复治疗方案仍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符合我国的国情[6]。

加大康复知识培训及康复技术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开展康复医学的教学和培训,与医学院校联合(定向)培养康复技术实用型人才,以补充康复技术专业人才的不足。同时为全科医师开展康复医学和社区康复知识培训,明确全科医师在社区康复中的职责范围。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已明确要求熟悉社区康复的概念和要素、工作任务、组织结构、社区康复与机构康复的关系,熟悉社区康复的模式,工作程序与制度,社区康复工作与人员的培训。

讨 论

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的国策,我们都要积极开发这一机遇,积极研究和探讨社区康复的运作模式,有效地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已有的优势,推动社区康复工作的发展。构建和谐的社区康复环境,社区群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群众自发的集体健身运动和日益重视的残疾人合法权益等,这些都是康复医学发展最强有力的动力,也预示康复医学发展的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1 卓大宏.社区康复与社区卫生服务[J].中国全科医学,2002,5(5):337-339.

2 王荣丽,谢斌,王宁华.香港社区康复的借鉴与启示[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9):897-898.

3 田然,陈立典,陶静.福州市脑卒中患者社区康复现状调查分析[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9,19(6):46-48.

4 励建安.康复医学在21世纪的发展趋势[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7,4(4):1-3.

社区服务的运作模式第2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7-0033-02

社区卫生服务及“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是我国卫生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与成果。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与传统的医疗服务有很大的不同,根本改变了过去“坐堂”式的等待病人上门就诊。它要求社区卫生医师深入社区,走进社区居民家庭,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等全方位的卫生服务,主动关注社区居民的健康问题。然而,作为一名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参与者,通过自己观察与亲身体会,总觉得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在运作模式与实际效果上,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其主要原因有:相关配套政策的缺失、真正全科医学人才缺乏、高效全科团队组建难,以及评估、考核机制不健全等。如何使社区卫生服务以及“六位一体”工作开展得行之有效,并高效率运作,我们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套用,需要不断加以探索、思考和总结。

1997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作出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对象,开展疾病预防、常见病与多发病的诊治、医疗与伤残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妇女儿童与老年人和残疾人保健等工作”。

1999年7月18日,国务院10部委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为社区卫生服务下的定义是:“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简称六位一体),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1]

1现阶段基层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模式和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1.1政策落实难到位,协调不够顺畅:国家规定,社区医疗实行定额补助政策,各级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分别由同级财政支出,支出额度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社区疾病预防控制的重点来确定。但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等、政府重视程度不一,以至有的地方出台了投入额度和办法,但不落实,即便落实了,力度也远远不够。另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调整和运行往往涉及民政、财政、规划、建委、消防、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范围,协调难度大。

1.2全科人才队伍力量薄弱:社区卫生服务需要“多面手”式的全科医学人才,目前取得人事部、卫生部认可资格的全科医师只有2000多人,按每万名城市居民至少需要2名全科医师的要求相差很远。尽管自1999年底卫生部制定了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的各类大纲,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全科医学教育网络,然而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有:全科医学特性不突出、缺乏具有适宜服务模式的社区培训基地、带教老师师资问题等。[3]

1.3缺乏高效的社区全科队伍:一个团队就是为数不多的员工群体,他们在技能上互为补充,并且相互协作以采用相同的方法完成相同的任务,实现同一个目标。一支高效的团队应该具备的特点:拥有明确的共同目标;成员之间具有开放、互补的沟通机制;具有良好工作能力和协作意识;具有持续的创新能力;具有优秀的团队领导。[5]然而,目前大多数的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基本上是由各科室抽调人员再整合在一起,他们的全科知识水平、业务素质、工作责任心都参差不齐,无法形成一支高效的全科服务团队。

1.4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时间难保证:当前,许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服务团队成员都是从临床、防保等各科室抽调出来的。他们在走进社区服务的同时,还要兼顾原来的岗位。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业务部门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考核仍按过去的模式分条线进行。这势必造成全科服务团队成员处于两难境地。因此,下社区服务的时间不能完全保证,社区服务质量大大折扣。

2解决方法

2.1政策扶持要到位:政府部门应当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给予政策倾斜,协调好相关部门的关系,努力为社区卫生服务站点的设置应当提供合适的房源、添置必要的医疗卫生设施,对供优质社区卫生服务站点进行激励。

2.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领导层要更新观念:深刻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主要职能;同时清楚认识到社区卫生服务与传统医疗卫生服务的运作模式的差别。

2.3传统医疗卫生服务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学”模式,它以治疗疾病为主,偏重于治病救人。而社区卫生服务的医学模式则是“生物――心理――社会”的模式,它把人体的健康与生物、心理和社会关系紧密地联合起来。医师自然应该关心病人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各个层面的问题。社区卫生服务是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全科医师在社区工作,经常深入病人家庭,才有可能为病人提供这种全面的医学照顾。

2.4服务对象不同:传统的医疗服务对象往往是患者个体。而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是不分性别和年龄,不管是否患病还是健康人,只要是在所管辖社区内的都是服务对象,并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等作为服务重点。同时也重视对个体健康的卫生干预和指导。就其服务范围而言,包括个人、家庭和社区,是一种综合性的服务。

2.5服务方式不同:传统的医疗服务只是为前来就诊的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属于“坐堂”式的被动服务。而社区卫生服务不仅对前来就诊者提供医疗服务,而且还深入社区,走进居民家庭,把健康带给千家万户,是属于主动服务。

2.6是一种连续性的服务:传统医疗的服务过程是“患病――治愈”或“住院――出院”的过程。也就是说患者一旦病愈康复,离开医院了,那么所提供的医疗服务也就终止了。而社区卫生服务则贯穿于服务对象生命的全过程,它对所管辖社区居民的健康负有长期的,相对固定的责任。疾病发生、发展、演变、康复的各个阶段,从病人住院、转院到出院等不同时期,都提供连续性的卫生服务。

2.7能提供经济、方便的医疗服务:传统的医疗服务要求居民不管大病还是小病都要前往医院就诊。而社区卫生服务就能使居民在社区甚至不出家门就得到及时的诊治,社区全科医生可以根据病情决定是否需要住院或转入上级医院。极大得方便了居民的就医,并可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出。

2.8加大全科人才培养力度:上级卫生部门应当制定出符合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全科医师培训计划,聘请具有社区卫生服务经验、能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模范的全科医师来担任授课。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领导要重视全科医学培训,严格学员考勤制度,指定相关的奖惩措施,保证学习质量。

2.9建立高效的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团队成员必须接受一定的训练,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具备解决问题做出决定的能力,有自己的专长与优势,工作中善于沟通与交流,有较强的协作意识。确立团队目标,制定共同远景。建立健全团队激励机制,建立绩效考评体系,激发团队成员工作积极性。

社区服务的运作模式第3篇

作为社区卫生工作者,尤其是社区卫生工作的决策者,应对社区检验医学的地位、作用和专业功能认识到位,使其定位准确,方向清晰明了,并且能够充分发挥检验工作者积极性和能动性。在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应以社区居民人群为对象,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项工作融合于检验医学的全过程,提供连续的、动态的和综合性的检验医学服务,应应积极参与社区的健康普查,重点了解社区人群健康状况及疾病分布状况,从检验专业角度提出异常存在的原因和预防的措施、对于异常结果分布人群进行动态的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建议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及治疗,将检验医学纳入社区医学卫生服务的各个环节,使其成为该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拟定社区检验医学业务开展范围

随着"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等医疗服务新格局越来越贴近广大社区居民并被不断的认识与接受,这样,就意味着绝大多数患者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接触将更加频繁。在目前状况下,医疗体制的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二级医院的服务观念要发生改变,要切实以服务患者为中心,真正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主动适应医疗市场变革,紧抓发展机遇。作为检验医学要主动把业务开展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延伸。我们医院从2000年以来开始不断探索和调研社区检验医学工作,在当地现实情况及地域因素等各方面的条件下,我们以医院为主体,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为对象,扩大了检验医学的服务半径,形成了服务网络化,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促进了医院在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困惑及问题的解决。在我们的工作中,针对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调研,了解到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高血脂、风湿性疾病等相对发病率高,发病人群年龄相对偏大。我们针对社区开展了血、尿分析、肝功能、肾功能、血脂、心肌酶谱、风湿系列、糖化血红蛋白、甲状腺功能、肿瘤系列、肝炎系列等检查,并以表格形式,标明采血时间、采血量、采血要求及优惠服务价格,广泛张贴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所)等,供社区卫生人员及广大社区居民选择检查;对年老体弱者,我们开展了电话上门服务,真正把服务理念落到实处。另处,我们还帮助较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常规检验室。目前,已有两所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了血细胞分析仪、尿液分析仪、血糖仪等仪器,使社区居民的检查更加方便了。

宣传检验医学知识

要开展好社区检验医学工作,必须大力宣传检验医学在疾病诊断、治疗、转归和推测预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由于社区卫生从业人员层次不一,我们先后编写了许多宣传资料,并以简单、明了的表格形式,宣传检验项目的参考值范围、临床意义等,以备快速查阅。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感到仅有的宣传资料,对于社区卫生从业人员的知识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随即,我们组织编写了《检验医学诊断手册》,并续编了《新编检验医学诊断手册》两本内部资料,分发给社区医生。通过实践,这些资料深受社区医护人员欢迎,使检验医学在社区卫生工作中的作用愈发显现,极大的方便了社区居民,有力的支持了社区卫生工作。在这些成绩的鼓励和我们的努力下,我们结合社区工作的需要,会同上级医学院专家学者,并在其指导下,以社区卫生从业人群为读者主体,组织专业人员编著了《临床疾病与检验》一书,2005年由陕西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的面世满足了社区卫生从业人员的知识需求,而且在今年被省卫生厅作为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教材 ,再次推动了社区检验医学工作,使社区卫生工作者对检验医学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社区服务的运作模式第4篇

【关键词】服务区运营模式价值

一、天津高速服务区运营模式现状分析

运营模式的基本含义是对企业结构特征的一种描述,用以说明企业为谁创造价值,如何向顾客传递价值以及如何获取收益。

高速公路服务区所提供的商品以及形成的产业的特殊性使得大量的市场商机向高速公路服务区聚集。市场竞争与经济及社会效益的并存要求管理者必须采用现代科学的运营管理方法,以更加合理的标准进行业绩的考核,从而发挥服务区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善。

(一)天津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移交模式

服务区的建设移交模式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0年之前建设的服务区规划、选址、征地、设计、设备采购、建设工作全部由建设单位独立完成,服务区运营管理单位仅被动地作为接收方对服务区进行现状接收。

第二阶段:2010年之后建设的服务区,服务区运营管理单位逐步参与到了服务区的设计阶段,能够对服务区交通组织、内部布局、外延方案有一定的话语权,服务区在功能布局上有所改进。虽服务区运营管理单位参与了部分服务区的设计方案,但无法对服务区的建筑质量进行把控,目前仍是采取现状交接模式,服务区后期运营成本较高。

(二)天津高速公路服务区招商模式

天津高速服务区招商模式也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变化:

第一阶段:2003年―2010年,服务区整体打包出租,此阶段,服务区运营管理单位的主要工作内容及流程为:寻找商户―整体租赁―日常检查―整改反馈。此模式下,商户既承担社会责任,又赚取利润商户因逐利性使然,往往不重视服务区的社会效益,服务区内的设施设备多个闲置,损坏严重;同时因各个业态打包招商,不同业态的价值不能充分体现。

第二阶段:2010年―至今,路段车流量较好的服务区采取分业态招商,在此阶段,服务区盈利项目与基础服务项目分开,基础服务由业主单位负责,使商户回归逐利本原。

(三)天津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监督管理模式

服务区运营管理单位对服务区的监督管理模式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粗放式监督管理阶段,在2010年之前天津高速对服务区采取的是监督管理的服务模式,单位内部设置一个检查小组,对服务区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的抽查,采取检查意见书的方式督促经营商户提高服务意识。此租赁运营、监督管理的方式存在先天不足,租户短期利益与业主长期效益存在冲突,容易导致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失衡以及管理效率的低下,监督管理弊端日渐突出。

第二阶段:服务区逐步进驻自主物业的模式。自2010年始,服务区运营管理单位陆续对服务区采取进驻自营物业的监督管理模式,即将服务区公共服务项目从经营商户手中脱离出来由管理单位自行负责,经营商户仅负责可盈利项目的经营。此种模式的运行,梳理了服务区社会公益属性和经营商户追逐经济利益的经济属性的矛盾,特别是随着节假日免费通行政策的实施,司乘人员对服务区公共服务项目使用频率和使用要求的提高,该运营模式的优势更加凸显。

(四)天津高速公路服务区的车户服务模式

目前服务区对司乘人员提供的服务区分为免费和付费两种方式,免费的项目仍集中在最为基础的服务项目上,包括公用卫生间、免费开水、免费停车、路网图;付费项目包括加油站、超市、餐厅、住宿、汽修。

通过满意度调查统计可以看出,车户对员工工作态度及礼貌、服务区整体环境、安全防控的满意度最高,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车户对这三方面的关注度较高。同时,数据中也显示车户对提供的服务品类满意度最低,出现这种评价的原因为:一方面个体需求差异性较大;另一方面是服务区的多样化运营程度仍不足,与南方发达城市服务区的差距较大。

图1 服务区整体满意度评价图

二、层次分析法下高速公路服务区运营模式目标选择

(一)层次分析法模型的建立

(1)目标层的建立。本文是对服务区运营模式的方案措施的选择,最终目的是通过建立服务区运营模式方案从而提升服务区的价值,这里所指的价值既包括服务区的经济价值也包括服务区的社会价值,既包括有形价值也包括无形价值。

(2)准则层的建立。准则层选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品牌效益、技术水平、可持续运营五项指标。其中,经济效益是指通过运营模式选择方案直接或间接带来的服务区收益的提升。社会效益是指通过运营模式选择方案对服务区社会功能属性的认可度或服务水平的提升。品牌效益是指通过运营模式选择方案对天津高速品牌的提升价值。技术水平是指通过运营模式选择方案带动服务区技术措施的更新或改进水平。可持续运营是指通过运营模式选择方案对服务区资产寿命周期内的持续影响价值。

(3)方案层的建立。方案层选取了价值链分析模型中涉及的指标以及其他对服务区价值有影响的指标,包括服务区建设、招商策略、商业氛围提升、租户维护、创新运营、物业服务、行业监督、硬件提升改造、文化建设。

建立的层析分析模型如下:

图2 高速公路服务区运营模式目标选择层次结构模型

(二)服务区运营模式的分析

(1)层次总排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求解各元素排序权重的方法有很多,本文采用最大特征根法,即用最大特征根对应的特征向量归一化后作为权向量。

经计算,层次总排序见下表:

表1 层次总排序表

经计算,CR=CI/RI=0.064

层次分析法的运用对服务区运营策略进行提炼,并按重要性进行了排序,对指导服务区管理单位的实际操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结论

本文立足于天津高速服务区实际运营现状,对天津高速服务区运营模式现状从建设移交阶段、招商阶段、监管方式、车户服务四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分析,并客观的总结了天津高速服务区目前的运营模式难以实现规模化和竞争力,不利于天津高速服务区的长远发展。通过创新的将层次分析方法运用到服务区运营模式策略研究中,将九个策略按重要性进行了排序,对指导服务区管理单位在服务区运营管理的实际操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社区服务的运作模式第5篇

内容摘要: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是以整合现有物流资源为基础,以高效率低污染方式满足分散的社区物流服务需求的新型物流组织方式。由于参与主体的多样化和差异化,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顺利实施依赖于完善的运行机制。本文在构建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其运行的组织机制、合作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及协同决策机制。

关键词:城市社区物流服务 物流共同化 运行机制

引言

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是一种以高效率低污染方式满足分散的社区物流服务需求的新型物流组织方法。它是各种配送主体以实现企业间资源共享为前提,在集成社区物流需求的基础上,对不同发货人的物品进行优化组合,采用统一化、规范化的单一窗口服务模式,由特定的社区配送服务人员针对特定社区集中开展配送服务。这种社区物流组织模式可发挥配送作业规模经济性,缓解交通拥堵和大气污染,降低物流成本,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要。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顺利实施依赖于完善的运行机制。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模式运行的组织机制、合作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及协同决策机制。

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模式

在以“厂商中转中心派送网点社区居民”为基本流程的传统城市社区物流服务模式下,不同物流服务商各自独立完成社区配送,从而形成大量物流设施设备资源浪费、运输效率不高、对社区环境造成污染及服务质量不高等弊端。而城市社区物流共同化模式(见图1)以“厂商城市物流中心社区物流中心社区居民”为基本流程,它突破了单个物流服务商的界限,实现了企业之间资源的共享。首先由城市物流中心通过信息平台,在集成社区物流中心需求的基础上,对由干线运输服务商运抵城市物流中心的不同厂商的货物进行优化组合,集中配送至社区物流中心;然后由社区物流中心依据社区居民需求,采用统一化、规范化的单一窗口服务模式,由特定的社区配送服务人员针对特定社区开展配送服务。城市社区物流服务的共同化是对传统模式下的中转中心或营业网点的横向整合,变分散配送为集中配送,以实现配送作业的规模化,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运输效率,缓解交通混杂和空气污染,降低物流成本,同时也方便了社区居民生活需要。

组织机制

完善的组织机制是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模式成功实施的先决条件。城市物流中心和社区物流中心是实施物流服务共同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具有不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此它从性质上属于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既具备一定的公益性,又具备一定的市场性,其供给应该注重政府主导与市场参与相结合(陈小安,2006)。因此,本文认为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的推行应采取“行政-市场”两阶段组织模式。

在以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的设施规划、选址和建设为主的第一阶段,要以政府的行政组织手段为主。因为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的过程,是城市物流资源整合和系统集成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这一调整过程势必会影响一部分相关者的利益,只有政府动用行政力量才能保证物流共同化的顺利推行。另外,由于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设施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且投资回报期较长,所以政府也应成为主要投资者。

在以正式运营为主的第二阶段要坚持使用市场手段。由于准公共产品有政府的行政力量与财政力量作保证,在提供服务时容易出现不注重服务质量的现象,因此应该引入竞争机制和经济激励措施,避免因垄断产生服务水平下降,从而促使准公共产品的服务得到不断优化与提升(张京京、刘嵩,2012)。政府可通过招投标等方式将城市社区物流的运营权授给企业,由企业按照市场规则来经营。

两阶段模式的组织机制既保证了社区物流共同化服务的公益性,又引入了市场活力,使其管理与服务不断趋于完善。

合作机制

合作机制是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模式成功实施的动力来源。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实际上是由物流服务商、城市物流中心和社区物流中心、社区居民组成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系统。供应链合作可以降低成员企业之间的协调难度,减少交易成本,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获得供应链合作而产生的超额利益(马翠华,2009)。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成员之间良好合作机制的形成有三个关键:

第一,城市物流中心和社区物流中心作为社区物流服务的集成商,在选择物流服务商时,要兼顾企业相容性、服务能力、合作承诺三方面标准。企业相容性是指社区物流服务的集成商在选择干线物流服务商时,要考虑双方在战略目标、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方面的适应性。社区物流共同化虽然有政府的参与,但不能强制企业加入共同化体系,必须由双方自愿达成共同化的意愿才能保证正常合作。服务能力是指参与方应具有很强的物流服务专业能力,并且还要考虑双方能力的互补性。社区物流共同化的推行逐步淘汰一些散、小、弱的物流服务商。合作承诺是指合作企业能为促进长期稳定关系而愿意承担一定义务和责任,其中包括社会公益性方面的责任。

第二,社区物流共同化项目是一项长期稳定的项目,合作成员应该选择中长期的合作形式,减少临时合作的情况。有限次数的合作容易引发合作方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破坏合作。而长期的物流服务合作增加了任何一方的违约成本,从而减少甚至杜绝败德行为。

第三,对社区物流共同化项目的合作实施进行动态跟踪和评价,以便及时修正。基于社区物流共同化项目的社会公益性和盈利性,其评价主体应包括政府和社区物流经营者双方。在评价内容上,政府侧重从交通拥堵缓解程度、噪声及尾气污染减少程度、社区安全保障程度、解决就业人数等指标去跟踪评价;社区物流经营者侧重从车辆和设施设备的利用率、各项作业(进出货作业、储存作业、流通加工作业、盘点作业、订单处理作业、拣货作业、配送作业)操作效率、客户满意度、利润率等指标去跟踪评价。

信息共享机制

信息共享机制是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模式成功实施的必要支撑。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模式是对原有分散化的配送服务供给和配送服务需求的整合和集成,这一过程是通过城市物流中心和社区物流中心来实现的。因此,城市物流中心和社区物流中心与从事干线运输的物流服务商和社区居民之间的信息共享,成为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的前提条件。本文在卢冰原等(2011)面向社区提出的双向一体化智能物流信息平台的基础上,构建基于Web的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信息平台,该平台主要由城市物流中心信息平台和社区物流中心信息平台两个二级平台组成。物流服务商、城市物流中心、社区物流中心及社区居民通过该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城市物流中心信息平台位于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信息平台的顶层,包括前台业务管理模块、后台业务管理模块和智能决策支持模块。前台业务管理模块主要发挥配送预约、退货预约功能。相关企业(主要指干线运输服务商、本区域的商贸企业等)可以通过配送或退货预约功能,委托物流中心进行社区配送或退货回收。后台业务管理模块主要发挥订单管理、仓储管理、分拣管理、送货管理、退货管理、车辆管理等功能。智能决策支持模块由知识库管理系统和模型库管理系统作为支撑。知识库中知识主要包括区域服务站知识、合作企业知识、企业内部业务知识等,通过知识地图、知识社区等方式进行访问和共享。模型库中模型涵盖仓储管理、车辆调度优化等众多领域,提供统计、预测、仿真等能力。

社区物流中心信息平台位于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信息平台的底层,包括前台业务管理模块、后台业管理模块以及知识管理模块三部分。前台业务管理模块主要发挥商品订购、退货预约、社区论坛、即时通讯等功能。通过前台业务管理模块可以收集社区客户需求信息、配送要求以及退货信息。后台业务管理模块主要发挥订单管理、仓储管理、分拣管理、配送管理、退货管理等功能。知识管理模块利用数据挖掘等工具,从各类社区数据库中进行知识发现,经评估后存放在社区知识库中,通过知识库管理系统进行维护。同时通过知识地图、知识社区等功能,提供了良好的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的平台。

协同决策机制

协同决策机制是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长期发展的基本保障。为避免社区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双边际效应,提高决策正确性,协同决策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张辰彦,2007)。在社区物流服务供应链中,作为集成商的城市物流中心和社区物流中心对其他成员的决策具有很大影响力,比如城市物流中心制定的服务价格直接影响到干线运输商的利润。但作为非核心成员的物流服务商作为独立经济理性人,不会放弃自主决策的权力。在协同决策机制下,作为非核心成员的物流服务商能根据城市物流中心和社区物流中心的决策,选择使自己目标优化的对策;城市物流中心和社区物流中心在选择策略时,也考虑到作为非核心成员的物流服务商可能采取的策略对自己的影响,然后在尽可能范围内做出整体的最优决策。这种协同决策分为两个层次,即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战略决策是城市社区物流共同化成员之间的一种协同决策,处于决策模型中的最高层。城市社区物流共同化成员之间是一个跨组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既独立又合作的虚拟体,其战略目标与内容必须兼顾所有成员的利益得失,最终目标是达到多赢。城市社区物流共同化的战略决策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对城市社区物流共同化具有重大影响并且指导其发展方向与目标的内容,主要包括:共同化成员之间的合作模式、共同化成员的进入与退出机制以及约束机制及行为准则、共同化的运作目标及管控方案、共同化利益分配、风险防控机制等。二是每一共同化成员企业内的战略决策内容必须服从共同化的战略目标,不能与其产生冲突。

战术决策的总体目标是在社区物流共同化运行过程中,根据社区物流业务逻辑和工作流程,对战略决策的内容进行总体设计与安排,并同时对战略决策中的不合理内容进行反馈与修改。战术决策内容的重点是对共同化过程的设计、安排、协调、控制与监督,具体内容包括: 订单需求传递设计,货物包装的标准设计、物流条码的标准设计、货物流转过程设计、费用结算过程设计、客户服务过程设计等。

结论

在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模式中,参与主体的多样化和差异化使其运行过程变得相当复杂。只有具备完善的运行机制,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才能实现应有的发展目标。对于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的顺利推行而言,组织机制是先决条件,合作机制是动力来源,信息共享机制是必要支撑,协同决策机制是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小安.我国准公共产品垄断与竞争性供给改革[J].经济体制改革,2006(5)

2.张京京,刘嵩.公交车理论在准公共产品服务中的启示[J].学理论,2012(23)

3.马翠华.基于能力合作的物流服务供应链协同机制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9(2)

社区服务的运作模式第6篇

[关键词]PPP模式;社区居家养老;人口老龄化;政府;私人部门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606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的人口达23088万人,占比167%,其中65周岁及以上的人口达15033万人,占比108%。我国正从“老龄化社会”向“深度老龄化社会”迈进,因老龄化而引发的老人养老问题持续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家“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第六十五章“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明确提出: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但受“四二一”家庭结构、社会民众文化观念变化的影响,家庭的养老功能式微,与此同时,机构养老的费用较为昂贵、供给不足,也导致机构养老占比甚微。目前,我国主要的三种养老方式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以及机构养老。在实践当中,城市社区的建设、社区养老实际上是居家养老服务的补充与支撑,相伴而行,界限相对不分明,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相结合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受到欢迎并逐渐起重要作用。

1我国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现状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城市社区建设而兴起的。民政部于2001年6月8日启动“全国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该计划为老年人建构了系统的社区服务网络,“全国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的开展是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形成的重要标志。目前学界对于社区居家养老的定义也颇多,但重要的两个核心要义――“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都有所体现。因此,本文在总结前人的研究以及结合本文的研究内容对社区居家养老做出如下定义:老年人居住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主要通过社区来获得各种资源与服务来满足老人日常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是一种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互补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老年人依靠所居住的社区为其提供各种服务,主要服务包括生活照料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等。

在我国政府的关注及推动下,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构建得到一定的发展。首先,相关的法规政策陆续出台,逐步构建起社区居家运行框架。其次,养老服务逐步完善化,养老项目有所增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得到一定发展。最后,各地方因地制宜,城市社区居家养老形成各地特色,养老服务网络化与城市发展逐步协调。

11相关的法规政策陆续出台,逐步构建起社区居家运行框架

2000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老龄工作决定》,明确强调“需要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的功能建设,就必须加快加强对社区服务工作建设与完善,依托社区发展养老服务业”这是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从国家法规政策角度首次提到将社区服务纳入该体系建设中。之后陆续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等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些法规政策的颁布为我国社区居民养老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更好地确认政府、市场及个人的角色定位,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角色参与的一种社区居民养老模式。

12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数量逐年增加,养老服务逐步善化

2016年7月11日,民政部《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116万个,比上年增长234 %,并且近几年一直呈增长趋势。其中:注册登记的养老服务机构28万个,社区养老服栈构和设施26万个,互助型养老设施62万个;各类养老床位6727万张,比上年增长164%(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03张,比上年增长114%),其中社区留宿和日间照料床位2981万张。从数据中可知,社区中养老服务设施有所提升,养老服务逐步善化。

13各地方因地制宜,城市社区居家养老形成各地特色,养老服务网络化与城市发展逐步协调

以上海和北京为例。上海形成“政府购买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上海市社区居家养老的管理主体是上海市政府,其中民政等相关组织部门具体跟进落实,并形成区与街道两级管理方式。现阶段,“政府购买服务”由上海市民政局投入费用。社区资源协调配套,形成以日托、上门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六助”服务。北京形成了“九养”服务模式,残疾人联合会和北京市民政局共同拟定了九项相关政策,即自2015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九养政策”规定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选择便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九养政策”在北京开创养老服务券模式,养老服务券流通于市。提供“96156”服务信息平台。精神慰藉、公益性岗位服务工作人员可以得到政府补贴。

2我国社区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21政府主导下资金保障不足,筹资渠道单一

资金是养老事业的发展基础,现阶段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投入、社会资本以及老年人自费投入等。而政府划拨的经费在维持社区工作人员工资及日常运转下往往无过多剩余,这样就导致无多余资金来投入养老服务项目的开展和养老专业队伍的扩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经费又有大部分依靠社会资本投资,然而社会投资者作为一种“经济人”具有“逐利性”,往往使私人资本不敢投入于这投入大、回报少的产业。因此需要寻求一种途径破解这一困境。

22养老服务项目及内容供需失衡

由于我国老龄人口不断上升,老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不断扩大,而根据2016年民政部的数据,社区机构服务覆盖比529%,比例较低,需求量大,而供给又不能补上。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然而较为常见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饮食与健康为主题,老年人心理等精神层面的服务比较少。

23养老服务队伍构建不协调

目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大部分是社区管理人员、专职服务人员和志愿者。社区管理人员所要管理的社区事务繁杂,对于养老服务无论是精力还是能力都是有限的。而在专职服务人员中,由于工资水平较低,专业技术型人才往往不满足于社区工资水平,愿意从事的是下岗工人和外来务工人员,其专业水平较低。志愿者虽然在精力和知识水平上对社区管理人员和专职服务人员有一定补充,但志愿者也只能是起辅助作用,流动性较大。因此,服务队伍构建不协调。

3PPP模式应用于中国社区居家养老建设的探索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在我国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分别发文大力推广下,各级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纷纷跟进,积极寻求各领域的合作,掀起了一轮PPP热潮。PPP是英文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缩写,汉语直译为“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模式是在不同背景下发展起来,又被不同领域所应用。目前学界对其定义还不统一,本文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本文实际研究需要把PPP模式定义为,是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通过订立某种契约,建立起的合作伙伴关系。其中公共部门提供政策、场地等支持,私人部门提供资金、设备、管理技术、人力资本等;公共部门在项目运行过程中起主要监督作用,私人部门引入市场机制,具体操作运行。公共部门可以更为高质量地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私人部门在公私合作基础上,也可以获得一定的投资回报。在概念中有几点需要注意:其一,PPP模式强调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良性的合作伙伴关系,良性合作可以弱化各自存在的失灵――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强化各自主体的优势;其二,PPP模式提供了一条私人部门参与公共产品与服务投入的渠道,公共产品与服务是由公共部门提供,但单一的提供主体也存在低效的弊端,PPP模式为这种低效的打破提供了可能;其三,PPP模式强调的不仅仅是一种融资模式,还是一种管理模式。

31PPP模式应用于社区居家养老的优势

作为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建立合作关系的方式,PPP模式在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方面,有着传统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可以实现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进而实现“双方共赢”的效果。将PPP模式应用于社区居家养老,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拓展资金来源,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缓解供需矛盾。资金一直是困扰政府主导下社区居家养老更为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养老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保障,而政府这方面往往投入的资金不足,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顺利开展。PPP模式最主要的功能是融资,该模式通过合作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引入私人资本,私人资本的引入不仅扩大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整体的资金资源,而且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公共部门资本与私人部门资本较好地结合在一起,可以弥补社区居家养老建设的资金缺口。

其次,改善运营机制,提高服务质量。PPP模式的引入在运行机制上结束了政府“包办”的这种局面。政府主导下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运行效率低的问题,“无人管”“重叠管”“多龙治水”局面时常可见,所提供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不高。但政府主导下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运行连贯性、信度上是私人部门无法比拟的。PPP模式引入社区居家养老,私人部门参与运营,由于私人部门作为“经济人”,具有“趋利性”,这也必然促使私人部门引入市场机制,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提高。公私双方的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可以极大地提高社区居家养老管理的效率和服务的质量。

最后,分散和降低风险,实现规模效应。一方面,对于私人部门而言,以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存在着投资大、回报低的风险,并且在之前我国存在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产业的准入门槛,许多私人部门不敢也不易进入。另一方面,就此情况下,政府成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唯一的风险负责人,当出现问题是,政府成为最终买单人。PPP模式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和降低私人部门单独投资的风险,也缓解政府的风险担子。双方风险的降低,既有利于私人资本加大对社区居家产业的投入力度,也有利于政府财政政策对社区居家养老的支持力度,资金与政策的双重互动性,社区居家养老产业规模将扩大,单位的投资成本有所降低,实现规模效应。而良性的规模效应的有利方不仅仅是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社会民众所获得的实际效益也是明显的。

32PPP模式应用于社区居家养老在实践中仍出现一些问题

笔者2016年12月曾参加关于“PPP模式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的调研,调研地点为江西省南昌市万达星城社区。万达星城金葵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作为江西省南昌市第一家、也是运行最好的一家PPP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以南昌市万达星城社区为例,分析其运行中存在的问},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在对PPP所涉及的政府代表、私人部门代表(金葵花养老服务中心)进行访谈,听取双方代表对于该模式运行困境的介绍以及笔者相关分析,得出以下出现的问题。

(1)相关法规不健全。作为社会公共产品的一部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帮助与支持。据万达星城社区居委会徐主任介绍,目前我国针对PPP的基本法律法规还未颁布,而PPP所涉及的各方关系又相对复杂,没有基本法律法规作为支撑,PPP模式运行的效果将大打折扣。一方面,PPP模式作为近几年“流行”的新事物,政府对PPP中的私人部门进入标准、运行过程、结果考核都需要一根标尺,这根标尺就是PPP的基本法律法规。另一方面,私人部门投资养老产业风险较大――初期投资大、回报期长、利润率低,使得私人部门望而却步,这需要专门的法律法规给予私人部门一张“保护网”。

(2)政府政策落实不到位。虽然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出台了相关政策,制定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财政补助政策,明确了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具体标准,但在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养老服务涉及诸多部门,这种条块式的管理使各部门养老服务资源分散难以统一管理,导致投入不足、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优惠政策碎片化等问题。据万达星城金葵花养老服务站的杨站长反映,政府养老服务政策落地的难题:政府经费运行机制缺陷,政府补贴无法全额到位。政府文件规定每个站点每年补贴8万元,但经过多个部门审核最后真正落实到站点的只有一半金额。

(3)机构筹资渠道不通畅,获利空间狭小。据万达星城东区居委会分管养老工作的徐主任介绍,金葵花作为民营资本,最初由理事长个人斥资建立,到目前为止金葵花已亏损300多万元,资金问题严重制约着服务中心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首先,政府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小,财政补贴不到位,对金葵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整体运作只是杯水车薪。其次,金葵花造血遇阻,公司融资渠道不顺畅。最后,养老服务的供给对象是收入水平较低的老年人,因此不能以营利作为最大目标。为照顾老年人的经济负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无偿和低偿为主,创收项目不足,服务产业化程度较低,机构获利甚微,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支持其长远的发展。

(4)智能化养老产业不完善。据金葵花养老服务中心杨站长介绍,目前互联网运用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强度不大,智能化养老产业不完善,直接阻碍了养老服务信息和资源的整合。一方面,社区老人的信息搜集需站长挨家挨户上门完成,工作量大;另一方面,社区老人需要通过社区居委会反映自身的困难和需求,然后等待社区养老服务站安排相关人员上门服务,一些紧急的健康问题、安全问题可能得不到及时解决,既不利于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反馈,也不利于社区养老服务站对老人们信息的动态掌握。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老年人需求多元化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多样化,为实现养老服务的供求及时对接,养老产业智能化问题亟待解决。

33促进PPP模式更好应用于我国社区居家养老的建议

(1)公共部门完善PPP的相关法律法规。其一,要制定PPP应用于社区居家养老的基本法律,对PPP模式下社区居家养老所涉及的权责关系给予明确与规定。其次,相关部门出台具体的规章制度,对进入标准、运行过程、结果考核设定统一标准,以保证项目的顺利运行,让PPP模式在居家养老服务实际运行当中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现效应最大化。

(2)政府完善对PPP模式下的社区居家养老扶持体系。目前政府部门对养老产业有财政、税收等政策的支持,但政策间碎片化严重,应当互相串联,避免碎片化。一方面,政府应加大财政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投入力度,监督社区内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使用状况,在私人部门养老产业运行拓展过程中给予税收支持。并依据社区内现有的老年人口数量建立一定规模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在土地资源中给予配套的优惠政策,拓宽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的占地面积。另一方面,政府应以收政策鼓励社会对养老机构进行捐助。以此构建完善的政府扶持体系。

(3)私人部门强化自身“造血”能力,拓展居家养老资金来源,以良好的心态参与合作。私人部门作为另一方主体,自身的造血功能要加强。其一,私人机构应自觉主动地与外地知名机构、企业合作,积极开辟多元化筹资渠道。其二,私人企业通过与相关行业的互动式发展,试探性地建立老人饮食、休闲子公司,延长产业链,以获得资金。当然社区居家养老产业作为一种公益类性质的产业,利润回报率较低,私人部门要摆正心态,不要一味地追求高利益,以良好的心态参与合作。

(4)公私双方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着力推进智能养老。由于PPP模式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专业养老服务人员有限,需要照料护理的老年人也在不断增多,为提高社会服务中心的养老能力、提升各类养老服务的品质,私人部门必须联合政府共同推进养老智能化,完善养老信息库,搭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相关政府部门需尽可能搜集与老年人的健康、医疗等方面有关的各类信息,汇集于养老信息库中,以供随时调用,与私人部门共同搭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主要用于信息传递和为老年人提供实体,通过该平台,促使老年人及其家庭的信息与社会所提供的各类养老资源相对接,实现对老年人的实时救助。

4结论

社区居家养老是符合我国当代国情的一种理性选择,也是我国社会养老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社会实践当中由于经济形式与社会的转型变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的凸显,PPP模式的引入对于解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金不足、供需不平衡等诸多问题起到建设性作用,有利于应对我国养老问题,并推动社区居家养老的新发展。通过研究我们得出结论:PPP模式应用于社区居家养老是可行的,为社区居家养老的建设运营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对社区居家养老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海霞PPP模式应用于我国养老机构建设的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

[2]牛永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企业运营模式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3]周迪雯以PPP模式支持我国社会养老机构建设的对策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6

[4]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702/t20170228_1467424html[EB/OL].[2017-02-28].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5]郜凯英PPP模式应用于中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5(9):82-84

社区服务的运作模式第7篇

作者简介:张 昕(1978-),女,黑龙江人,讲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服务管理及物流管理研究。E-mail:zhangxin0614@126com

摘 要:2012年电商物流在“最后一千米”共同配送上的各种新尝试可谓百花齐放。本文首先对末端物流的需求与供给情况分别进行分析,即先基于零售业态改变和社区服务发展对末端物流需求进行分析;其次对末端物流已运行的各种新模式的差异点、优缺点及其适用性进行分析;再次基于电商供应链网络关系图提出各种可能合作模式;最后依据供需情况及纵向一体化战略所需考虑的三个决策点提出电商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选择上述模式时的决策路径。

关键词:电商物流;末端物流;共同配送

中图分类号:F2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3)03012307

2012年中国电商的业务增长速度备受关注,近日淘宝和天猫交易总额突破1万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美国eBay和亚马逊2012年交易额的总和,相当于2011年全国GDP的2%。为此,电商物流也呈现出各种新运营模式。先是以亚马逊、京东、凡客为代表的电商自建物流和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商社区物流的搭建;后是以顺丰、申通为代表的快递企业向电商业务的渗透和以圆通为代表的快递企业社区物流的合作模式;还有以南京苏果超市为代表的社区连锁超市与快递企业的社区物流合作。但这些模式不尽如人意的实际运作效果使得我们要追问哪种模式更符合市场需求和行业现状?

一、基于零售业态改变和社区服务发展的末端物流需求分析

1基于零售业态改变看末端物流需求

自2007—2010年电商增速均超过30%,数据统计我国去年网络购物用户规模接近2亿人,网络零售总额超过7 500亿元;而截止至2012年12月初,仅阿里巴巴集团网络零售交易额已突破10 000亿元。预计2013年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网络零售市场。而电商的快速发展必然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零售业和流通业的业态。

2012年7月北京一家连锁超市(婕妮璐)提出覆盖25千米的免费送货服务;10月天猫“社区服务站”的建立,意味着天猫有可能尝试从单纯的网购,通过社区服务站拉近与消费者距离,发展为线上+线下结合的“零售沃尔玛”;接着2012年光棍节1天时间天猫淘宝交易额竟达191亿元,同比增260%。由上述事件可看出未来零售的发展趋势:一是订单将向线上发展,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大型百货年均销售额50亿元,而京东商城2011年净销售额210亿元,天猫商城2011年交易额超1 000亿元;二是服务上将增加周边一定范围的配送服务;三是原有卖场将变成体验和物流中转场所;四是传统零售店将增加线上订单处理、仓储、配送和自提等服务职能。

2从社区服务发展看末端物流需求

在强调E化的今天,社区今后不仅仅是提供安全的居住环境,同时将提供大量的商业功能,社区将成为新型业态的消费市场。社区服务需求的增加以及网购需求的增加,使得未来对社区物流的需求将不断激增。且今后无论是在社区商业模式中还是在社区物流共同配送体系中,社区物业企业和社区零售终端(如社区便利店)都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基于未来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来看,社区连锁超市因其可实现顾客体验的消费需求,相比物业企业重要性要更胜一筹,这应是电商物流各节点企业选择合作模式时值得注意的一点。

二、基于网络关系图的末端物流共同配送模式分析

自2010年8月京东商城校园营业厅的建立,电商物流上各节点企业就开始酝酿着对末端物流“最后一千米”进行渗透和资源整合。2012年这种发展趋势更是势不可挡,各种合作模式不断被提出与尝试,正在通过与处在“最后一千米”的便利店、社区物业自提点、高校自提点的合作,对由电商、快递企业、连锁超市/便利店、物业企业等构成的电商物流这条供应链逐步进行着深度整合。笔者首先对已运行的几种做法的差异点汇总分析(如表1所示),其次对其优缺点、适用性及改进方向进行讨论,最后基于电商供应链的网络关系图提出可供选择的各种合作模式。

1已运行的几种末端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的对比分析

(1)基于校园“最后一千米”的末端物流共同配送模式对比分析

目前中国大学在校生人数已超过2 200万,庞大的学生市场潜力加上其巨大的网购需求与购买力,使其已成为提升电商销售额的重要力量。而快递行业是电商的命脉所在,校园快递便成了电商企业和快递企业最重要的“最后一千米”。表1中的第1、2、3种模式,主要是电商基于校园“最后一公里”进行的资源整合模式的尝试。京东校园营业厅项目启动最早,时隔两年阿里巴巴也于2012年8月底宣布建设“阿里小邮局”[1]。这两种模式的差异点及优缺点分析如下:第一,京东校园营业厅由于起步最早,目前遍布华北、东北、华东、华南、西南、华中地区的各大校园,全国已有64家。而阿里小邮局由于起步晚且渠道建设难度大,至今只与国内10家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且多数为民办院校与专科院校,人数覆盖过少。第二,京东校园营业厅是由京东快递负责配送至校园营业厅,而阿里小邮局还是由商业快递配送,使得安全性与京东相比欠缺。第三,京东校园营业厅可以支持货到付款,而阿里小邮局只支持网上付款,其只承担物流功能且物流又是外包,使得其可靠性与京东相比欠缺。第四,京东校园营业厅位置处于校园之内繁华地带,阿里小邮局则无法保证位置,导致其便捷性欠缺。第五,淘宝购买商品时需付运费,而使用京东校园营业厅自提的消费者在京东全场购买商品都是免运费,且针对校园营业厅商品有优惠政策,使得阿里小邮局在价格方面不具竞争力。由此可见,相比之下阿里小邮局模式略显不足,该模式与顺丰、中通、申通和宅急送等快递公司所推出的校园专线及设立校园零售店自提点相差不大,故还谈不上对末端物流的资源整合。

除了上述电商的尝试,四川外语学院的学生还办起了限于本校服务的“快递超市”,并希望与其他高校合作,成立高校快递服务联盟,将这种模式推广至各个高校[2]。这种基于第三方的资源整合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能保证服务水平质量高于物流快递公司,且服务收取成本要低于物流快递公司自营成本。要实现这些的关键在于要与各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铺设规模足够大的终端网点。而做到这点对于不掌握任何资源的大学生来讲是无法实现的,必须取得政府或相关主管部门的支持,进行资源整合才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2)基于社区“最后一千米”的末端物流共同配送模式对比分析

表1中的第4、5、6种模式,主要是为提高社区物流“最后一千米”的配送效率,多家电商、快递企业进行各种资源整合模式的尝试。2012年7月底,圆通速递公司与上海万科30家小区物业合作,设立“物业快递代办点”,并希望在试点逐步成熟后将此业务在上海其他小区推广[3]。随后2012年9月初,苏果超市携手外资快递巨头DHL在南京试点“便利店—快递”业务[4]。接着2012年10月底,为解决用户不希望透露地址的需求,天猫物流将触角伸向了大型社区和连锁便利店。“天猫社区服务站”推出了“为你收货,替你保管”的代收货服务,让消费者从“等快递”变为就近到服务站自提“取快递”[5]。下面我们对比分析上述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快递企业与物业企业的合作模式,该模式在初次试水的三周时间里效果不错,也将是社区物流合作模式中值得推广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快递行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了其工作效率,而且也为物业企业拓展了新业务、提高了其服务质量与品牌形象。但在运转过程中,物业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运作负荷,快件量不断增加导致快件所占空间及工作量也随之增加,如何合理消化这些增加的工作量并控制成本是物业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此外,目前物业企业只有代收件时快递企业才会支付其一定比例的提成,而代收件是无收入可言的,导致物业公司又需消化代收件而产生的相关成本。所以,在其他社区及城市的快速推广显然不易。快递企业与物业企业必须改变目前的利润分配模式,使其利润合理化才能实现长期合作。

第二种是连锁超市与快递企业的合作模式,最大的不足在于服务项目过于单一,目前仅限于国际快递文件。服务项目的单一主要源于连锁超市若要增加所支持的商品种类,就必须面对如何解决存储空间、人员培训等问题。但这种模式将是社区物流合作模式的主要模式之一,其优势比物业企业更明显,因为它能实现上游企业拓展零售业务所需的用户体验功能。

第三种是电商企业与末端零售点及物业企业的广泛合作模式,包括与第三方社区服务企业的合作(如北京安杰社区服务有限公司与天猫合作运行社区服务站)。但这种模式在执行过程中表现得并不尽如人意,目前已有部分自提点单方终止了代收货服务,还有些物业企业只针对本小区业主提供此项服务。原因主要是:一是没有合理解决社区服务站成本由谁来承担的问题,如前所述目前代收件没有任何提成,这块成本就只能由自提点承担;二是利润本已微薄的物流企业和电商企业无法给予社区服务站更多的利益,使其参与积极性不高。

除表1所示的六种模式,还有很多其他做法:如2011年12月底北京城市一百物流有限公司在整合北京地区优质快递网络资源的基础上,立足社区与高校,以营业门店为载体,以C2C快递和B2C配送为基本业务,以“共同配送”为核心,建立了一个面向公众的末端物流配送及社会服务平台;也出现了如北京安杰社区服务有限公司这类致力于整合快递企业与物业企业资源的第三方服务公司。

2基于网络关系图的合作模式方案

前文已对所运行的各种合作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那么除了上述几种合作模式,电商物流与社区服务整合的过程中究竟有多少种合作模式可供选择呢?

由上文分析,本文构建的电商供应链由电商企业、快递企业、连锁社区超市和物业企业等节点企业构成。其中,电商企业的物流业务可选择自营或外包两种方式;而靠近消费者的物流终端主要是连锁超市、便利店之类社区零售终端,物业企业,以及社区服务站(可电商独立运营或与上述两个物流终端合建);此外还有定位于整合社区服务资源的第三方社区服务企业。本文构建了电商供应链上各节点构成的网络关系图,如图1所示,基于此图指出了所有可能方案和选择路径。

(1)第一组方案集

当电商企业物流业务外包给快递企业时,可有三种合作模式(即第1、2、3种合作模式)选择:第1种合作模式是通过快递企业自建自营社区服务站或零售终端完成“最后一千米”的末端物流;第2种合作模式是快递企业通过与连锁社区超市等社区零售终端合作完成“最后一千米”的末端物流;第3种合作模式是快递企业通过与物业企业合作完成“最后一千米”的末端物流。

(2)第二组方案集

当电商企业物流业务自营,即自建物流时,可有三种合作模式(即第4、5、6种合作模式)选择:第4种合作模式是通过独立运营的自建社区服务站或零售终端完成“最后一千米”的末端物流;第5种合作模式是通过与连锁社区超市等社区零售终端合作完成“最后一千米”的末端物流;第6种合作模式是通过与物业企业合作完成“最后一千米”的末端物流。

(3)第三组方案集

第7种合作模式是电商企业自营的配送中心或快递企业借助大型第三方社区服务企业整合社区资源完成“最后一千米”的末端物流,即在政府的支持与适当补助下,整合社区超市连锁店、便利店和物业企业等资源,在快件到达集中区域统一规划、建设配送场地,设置电子商务自提点等服务。

三、企业选择末端物流共同配送模式时的决策路径

对于电商企业、快递企业和连锁社区超市而言,面对可供选择的不同合作模式应采取的决策路径如下分析:

第一,对于电商企业而言,在决策前要考虑如下两个问题:一是方向决策,即若制定了纵向一体化战略,进行前向集成,自营物流业务,最终实现管理输出,逐步实现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经营,则需自建自营配送中心,否则将物流业务外包给快递企业。二是范围决策,即在实施前向集成中究竟走多远,若想尝试从“单纯网购”发展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零售模式,则需自建自营具备零售、订单处理、仓储、配送和自提等功能的社区服务站,或与连锁社区超市合作,不可选择与物业企业合作,即只可选择第1、2种合作模式;若只想拓展物流业务,而不涉及线下零售业务,则不必自建自营社区服务站,而可选择与连锁社区超市或物业企业合建社区服务站,或借助于第三方社区服务企业建立社区服务站,即可选择第2、3、7种合作模式。总之,电商企业在进行末端物流共同配送的资源整合过程中,为达到提高配送效率和满足未来零售发展需求的双重目标,需以“线上传播、线下体验、虚实结合”为重要原则,进行模式的选择。

第二,对于快递企业而言,在决策前同样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方向决策,即根据纵向一体化战略,若只想逐步渗透线上的电商业务则选择后向集成,若想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零售模式则后向集成和前向集成同时进行,或者不采取任何扩张型战略。其中,若只选择后向集成,不必自建自营社区服务站,可选择第5、6、7种合作模式;若选择后向集成和前向集成同时进行,则不能选择与物业企业合作,只可选择第4、5种模式;若不采取任何扩张型战略,则不必自建自营社区服务站,可选择第5、6、7种合作模式。二是平衡决策,即比较拓展的新业务与之前业务的运作能力是否平衡,若不完全平衡则可考虑将技术可行性不高或规模经济不合理的业务外包,如选择外包给第三方社区服务企业完成“最后一千米”的末端物流,即选择第7种合作模式。

第三,对于连锁社区超市而言,在决策前同样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方向决策,即若制定了纵向一体化战略,进行后向集成,即逐步渗透线上的电商业务,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零售模式,则需增加线上订单处理、仓储、配送和自提等服务功能,同时拓展社区服务业务,将自身定位于整合线上线下资源、社区资源的集成服务商,可选择第2、5合作模式。二是平衡决策,即比较拓展的新业务与之前业务的运作能力是否平衡,若不完全平衡则可考虑将技术可行性不高或规模经济不合理的业务外包,如物流业务外包;或主动与其他电商企业、快递企业进行末端物流合作,承担其用户购买体验、仓储、配送和自提点等服务功能,实现合理的规模经济。

四、结论及建议

1末端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的对比分析与结论

本文针对近期电商物流为提高“最后一公里”效率在末端物流涌现出的京东校园营业厅、阿里小邮局和天猫社区服务站等新运营模式,分别从校园和社区这两个角度分析了目前所运营模式的差异点、优缺点及改进方向。在校园“最后一千米”的合作模式上,从覆盖率、安全性、可靠性、便捷性和价格优势方面京东校园营业厅的模式都明显优于阿里小邮局。在社区“最后一公里”的合作模式上,无论是天猫社区服务站、苏果超市的“便利店—快递”试点还是圆通与万科合作的“物业快递代办点”,虽然其合作模式有所不同,但实施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没有合理解决末端物流服务点成本由谁来承担的问题,由于目前代收件没有任何提成,成本只能由这些服务点承担;二是利润本已微薄的物流企业和电商企业无法给予这些服务点更多的利益,使其参与积极性不高。此外,在校园和社区“最后一千米”共同配送的供给市场中,还有一些致力于整合连锁社区超市、便利店和物业企业等社区资源,正在构建末端物流配送及社会服务平台的第三方服务企业。这些企业能否成功整合末端物流资源的关键就在于其技术的可行性和规模经济的合理性,即能否保证服务水平高于企业自营的服务水平,且服务收取成本低于企业自营成本。此外,选择何种合作模式除了考虑行业的供给情况,还要考虑未来对末端物流的需求。本文从未来零售发展趋势提出未来无论是在社区商业模式中还是在社区物流共同配送体系中,社区便利店都将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在末端物流的资源整合过程中,因物业企业无法实现线下零售业务及用户消费体验的功能,使得选择合作伙伴时物业企业的重要性远远不如社区便利店,尤其是社区连锁超市。

2节点企业整合资源时决策路径的分析与结论

基于上述对电商物流整个供应链中末端物流供给和需求的分析及整个供应链的网络关系图,本文提出了末端物流资源整合的七种可供选择的合作模式,并根据纵向一体化所需考虑的三个决策问题(即方向决策、范围决策和平衡决策)提出了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即电商企业、快递企业和连锁社区超市)进行合作模式选择时的决策路径。第一,对于电商企业,方向决策时若制定了纵向一体化战略,希望拓展物流业务最终实现管理输出,则需自建自营配送中心,否则将物流业务外包给快递企业。范围决策时若想尝试从“单纯网购”发展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零售模式,则需自建自营社区服务站或与连锁社区超市合作,不可选择与物业企业合作,可选择第1、2种合作模式;若只想拓展物流业务而不涉及线下零售业务,则不必自建自营社区服务站,而可选择与连锁社区超市或物业企业合建社区服务站,或借助于第三方社区服务企业建立社区服务站,即可选择第2、3、7种合作模式。而基于需求分析,建议电商企业在进行末端物流共同配送的资源整合过程中,为达到提高配送效率和满足未来零售发展需求的双重目标,需以“线上传播、线下体验、虚实结合”为重要原则,进行模式的选择。第二,对于快递企业,方向决策时有三个选择:一是在制定纵向一体化战略的基础上希望逐步渗透线上的电商业务则选择后向集成,则不必自建自营社区服务站,可选择第5、6、7种合作模式;二是在纵向一体化战略的基础上想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零售模式则需后向集成和前向集成同时进行,则不能选择与物业企业合作,只可选择第4、5种模式;三是不采取任何扩张型战略,则不必自建自营社区服务站,可选择第5、6、7种合作模式。平衡决策时需比较拓展的新业务与之前业务的运作能力是否平衡,若不完全平衡则可考虑将技术可行性不高或规模经济不合理的业务外包,如选择外包给第三方社区服务企业完成“最后一千米”的末端物流,即选择第7种合作模式。第三,对于连锁社区超市,方向决策时若制定了纵向一体化战略,希望通过逐步渗透线上的电商业务最终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零售模式,则需增加线上相关服务功能,同时拓展社区服务业务,将自身定位于整合线上线下资源、社区资源的集成服务商,可选择第2、5合作模式。平衡决策时可考虑将技术可行性不高或规模经济不合理的业务外包,或主动与其他节点企业进行末端物流合作,创新并承担更多线下有关服务功能,实现合理的规模经济。

参考文献:

[1]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 淘宝进军校园快递,校内建智能邮局[EB/OL] http://b2btooclecom/detail--6055017html, 2012-08-29

[2] 凃源,周童川外学生办快递超市,多家快递公司“归顺”,生意还做到西政[EB/OL] http://newsifeng com/gundong/detail _2012_05/17/14599471_0shtml, 2012-05-17

[3] 徐驰 杭州:圆通推广“物业快递代办点”谁来买单?[EB/OL] http://wwwcztvcom/zspd/jjkx/2012/08/2012-08-243532728html, 2012-08-24

[4] 周西宁 苏果:在南京初探“便利店—快递”业务[EB/OL] http://qyscyxsmofcomgovcn/espc/mme/_news/2012/9/1346894518668ht ml, 2012-09-05

[5] 颜菊阳 近600社区服务站推出,天猫物流进军社区商业[EB/OL] http://wwwcb-hcom/news/gdsb/2012/1025/12102572JBCKJH355972782html, 2012-10-26

[6] 严建援 电子商务运作模式及其战略的比较[J] 南开管理评论, 2003,(2):71-76

[7] 劳帼龄, 钟艳萍, 覃正 基于智能小区的社区电子商务模式研究[J] 情报杂志, 2007,(4):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