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金融行业前景分析(合集7篇)

时间:2023-10-08 15:32:58
金融行业前景分析

金融行业前景分析第1篇

关键词:银行 互联网金融 发展趋势

互联网金融成为现代社会金融产业的重要支柱,在资金流通、支付、转账等多个领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互联网金融有效的吸收社会分散资金,加快资金利用率,依托网络交易、网络银行等发展起来。从2005年发展到今天,互联网金融得到极大完善。各大银行将业务向着互联网金融转型,建立线上线下形结合的新模式,进一步促进支付、信贷、融资等多种业务的网络化。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将成为银行的重要力量。

一、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特点

互联网金融业务立足于现代经济发展,关注小微客户,在网络虚拟平台中开展灵活多变的金融服务,满足客户的现实需求。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特点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一)低成本

互联网金融业务是在现代互联网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其运行后台具备海量数据、计算迅速、覆盖范围广泛的特点。互联网交易过程中省去了金融中介环节,减少了交易成本,加快了交易效率。大量的数据信息和计算机技术减少了信息处理成本,减低内耗,维护了交易双方的根本利益,使得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壮大起来。

(二)金融产品的实惠性

互联网金融业务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于金融产品的实惠性。通过互联网的智能筛选、数据库综合性处理,将客户分为不同的类别,针对性的推出个性化金融产品,贴近客户的现实需求。金融产品的门槛普遍较低,对客户需求的满足程度比较高,使得长期收益较低的银行客户转向互联网金融。

(三)网络金融便捷、高效

互联网金融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银行金融业务办理形式,提高了客户对资金的利用效率。大量的用户通过移动终端进行第三方支付;发达的互联网技术根据客户的浏览和网络痕迹进行信息处理,及时提供针对性内容;计算机监测系统,交易跟踪体系,快速处理各种交易漏洞,确保网络金融的安全。客户处于时间和便捷程度的考虑,适应了网络金融的处理方式,接受便捷、高效的服务,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四)更新速度快

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带来巨大的动力。不同的经营模式和发展理念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尝试。近些年,淘宝、滴滴打车、美团外卖多种经济活动转移到网络平台上,以其较低的价格和快速的传播速度,迅速打出较大市场。互联网金融业务也随着网络经济内容的变化而不断改革,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可以找到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影子。互联网金融更新速度是银行无法相比的,这也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了机会。

二、银行金融业务的结合点和发展趋势

(一)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结合点

银行在金融领域有着特殊的地位,具备一定的优势。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的金融形式还存在着不足。虽然互联网减少了金融中介对交易的影响,降低了总体的交易成本,但是,虚拟平台无法进行开户业务,资金储备无法完全独立。只有将银行实体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才可以进一步做大、做强电子金融市场,让现代人体会到科技力量带来的便捷服务。

银行的资金雄厚、经营业务广泛,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银行的实体特性,使得银行具有优于互联网的业务处理能力。银行开展的网上银行和电商平台在网络金融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带动了其他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都是在虚拟平台进行的资金转化和流通,虽然达到了交易双方的目的,但是,资金的落脚点在银行。虚拟平台无法彻底摆脱银行,独立运行与金融市场。电子网络平台和银行虽是竞争对手,但是,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一同进退。因此,银行和互联网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将双方的优势和特点结合起来,才可以取得最理想的效果。

(二)银行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

1、P2P业务

P2P业务指的是依靠互联网技术进行网络上借贷双方额的直接交易。网上银行成为交易中介,为交易双方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提供一定的参考内容,避免资金难收,影响金融产业的稳定。P2P模式的审核机制和门槛还需要做详细规划,将信用不良、无偿还能力的部分客户分离出来,保障银行利益。

2、网络第三方支付业务

人们的日常消费逐渐走上网络支付的路线。电子支付手段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在生活中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各种移动扫描设备满足现实电子支付需求;支付宝、掌上银行等多种网络支付软件满足网络电子支付需求。银行需要认清时代的发展需求,建立稳定的第三支付平台,为电子支付提供便捷服务,处理消费和支付的关系,让银行有效的占据电子支付市场。

3、网银

其开展时间高,但是,操作方式比较复杂,需要利用“盾”设备进行网络转账和交易,大大影响了交易的效率。因此,银行需要改变其运行方式,简化操作流程,融入互联网技术,发展出新型网银,让银行客户充分体会到网上银行的便捷性,进一步冲击支付宝在电子支付中的作用。

4、融入电商平台

电商时代给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电商平台是金融行业及其衍生行业的重要支撑点。比如:网络购物、网络红包、网络转账等。银行需要认识到电商在整个互联网金融中的重要性,进而融入电商,为电商提供更多便捷服务,拉近与电商之间的关系,稳定整个互联网的金融秩序,突出银行的地位。

三、结束语

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是银行转型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关系到银行的长期运行和发展,银行需要认识到自身发展的不足,积极改革内部机制,打造便捷的网络服务平台,成为互联网金融业务新力量。

参考文献:

[1]杨洋,张字.互联网金融在金融改革中的机遇与挑战――以阿里金融为例[J].时代金融,2014(2)

金融行业前景分析第2篇

关键词:区块链;应用前景;金融业;发展分析

中图分类号: F8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2-167-2

1 区块链的产生及其运行机制

区块链起源于比特币。2008年11月1日,中本聪发表了《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一文,比特币由此诞生。2009年1月3日第一个序号为0的比特币区块诞生,6天之后序号为1的区块也随之出现,与序号为0的创世区块相连接形成了链式结构,区块链正式诞生。

从本质上看,区块链技术是一种不依赖第三方、通过自身分布式节点进行网络数据的存储、验证、传递和交流的一种技术方案。简单来说,区块链等同于一个大型数据库,将其视为一本账本,在一段时间内找到记账最好最快的人,由其进行记账,之后将账本信息发给系统内所有人,所有人维护同一个账本,也就是一种典型的分布式共享的记账方法。

2 金融行业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2.1 去中心化

在传统交易中,我们往往通过第三方中介作为信任中心实现交易,比如消费者和商家的交易依赖于银行支付。区块链技术认为第三方信任中心的存在不仅使得交易双方缺乏信任,泄露交易双方信息,而且增加了交易费用,因而采用了点对点的直接交易方式。在这种模式之下,共识和互相信任会在交易双方进行数据交换时自动达成,不仅可以确保信息安全,与此同时有效地提高了效率并且降低交易成本。

2.2 匿名化

由于采用计算机算法实现了去信任的点对点直接交易模式,各个节点之间没有必要公开自己的身份,交易双方传递信息都是通过公共地址来实现,尽管区块链上的全部数据都是公开透明的,由所有人共享,但数据并没有具体绑定到每个个体,从而有效地实现了匿名性,极大的保护了个人的隐私。

2.3 信息安全性

区块链技术下系统内部全部交易记录都自动储存在相应的数据区块当中,配合时间戳的技术,即每个区块上的记录都有发生时间和顺序,可以对每笔交易记录进行追踪查询,如果个人想要篡改,必须取得51%及以上的人认可才行,这在数据和用户量极大的现实条件下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可以有效解决交易后的纷争等问题。

2.4 开放性

区块链的数据系统对所有人是开放的,除了每个交易方的私有信息是被加密处理之外,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公共的接口查询寻找区块链数据,所以整个系统信息透明度极高,交易方获取信息更加便捷。

3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业的主要应用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全世界范围内传统金融的业务模式发生了改变,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对于社会金融体系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其当前直销银行、互联网券商等的发展重点在于经营模式的改变,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则会使得金融业更接近其本质――信用。

3.1 数字货币

目前,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是区块链技术最为广泛,也是最为成功的应用。在比特币的基础上,衍生了莱特币、狗狗币、瑞波币等一系列竞争币。世界上曾经先后出现数千种的数字货币,目前还存在的大概有七百多种。

数字化的货币凭借去中心化和交易相对频繁的特点,具有相对较高的交易流通价值并且能够维持相对稳定,全球区块链信用体系今后一旦形成,数字货币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传统的国际货币支付结算系统中,美元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人民币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和美元直接进行竞争,但之后人民币也许可以借助数字货币的发展实现国际化。在之前召开的中央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讨会上,央行也明确了发行数字货币的战略目标,研究其多场景应用。

3.2 支付、转账与清算

当前发展条件下,商业贸易的支付与清算全都依赖于传统的银行体系,这种方式进行的转账清算要经过开户行、对手行、清算组织、境外银行等多个组织参与以及十分繁冗复杂的流程,花费时间长而且使用成本高。相比之下,区块链技术在交易双方之间创造直接的付款流程从而避开繁杂的流程,能够为用户提供跨境支付以及任意币种的实时支付结算,低价而且迅速,无需任何手续费。

在跨境支付领域,Ripple支付体系已经开始实验性应用,作为世界上第一家国际网络支付公司,其利用通用的全球基础架构连接孤立的网络,为不同的成员银行提供软件接入Ripple网络,以分布式账本的方式做到实时结算,同时,银行的交易支付信息通过加密算法进行隐藏,只有银行自身的系统可以进行追踪查询,确保了交易的安全性和私密性,提高了金融的结算效率。

3.3 金融基础设施

区块链技术独特的去中心化的方式能够使得传统的中心化为特征的金融基础设施产生较大的改变。首先,股票、债券、衍生品等资产传统方式下需要在相应的信任机构进行登记、保管,区块链技术可以以全新的分布式账户对数据进行记录、保存、管理,使其无法篡改并增强市场信息的透明度和可靠性;其次,智能合约功能的发展使得货币可编程化,支付可以在特定条件下执行。比如,央行发行一种特定的数字货币,制定某种政策,只有达到条件才可以以该种数字货币支付。

3.4 银行征信管理

目前,商业银行对所有信用主体包括企业和个人在进行信贷业务的开展时,最基础的考量都是借款主体本身的金融信用。商业银行会把每个主体的信用信息全部上传到中央银行的征信系统,在需要的时候,先取得客户的授权然后再从征信中心下载参考。在这种情况下无法避免的出现信息不完整、使用成本高以及数据不准确的问题。然而在区块链技术下,可以依靠相关算法自动进行信用信息的记录,然后存储在区块链系统的所有计算机上,进而客户在申请贷款时,商业银行可以在获得客户准许的情况下直接调取相应区块链上的信息完成征信工作。

4 区块链技术应用的主要困难

从目前实践的进展来看,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大多处于测试与构想阶段,距离在社会的广泛应用还面临着很多挑战。

4.1 技术问题

目前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仍然处于初步阶段,其广泛应用仍然面临许多技术问题:

①没有成熟可用的直观产品。区块链应用尚处于开发状态,相比之下,互联网有浏览器和各种客户端实现信息的浏览、传递、应用。

②灵活性较差。区块链的信息在写入之后将无法更改,会使得交易不可以回退。

③区块链的容量问题。区块链的信息是一个不断积累增加的过程,下一个区块信息会大于前一个区块,长此以往,伴随着区块的信息量不断增大,对存储空间的占用量也在不断增加,从而带来的信息验证、存储、容量问题有待解决。

④安全问题突出,难以保证其安全性。区块链网络的安全性是建立在有大量的可信的节点之上,确保可信节点不被攻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挑战,与此同时也要确保用户的私钥的安全性,防止黑客攻击窃取信息。此外,还有交易时间延迟过长、确认流程等诸多问题。

4.2 监管问题

金融领域对监管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由其对于金融科技的前沿技术。区块链技术特有的去中心化以及自我管理和集体维护的方式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模式,对政府部门的管理起到一定的冲击,也影响到法律制度的安排。此外,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尚且处于初步阶段,缺少完善的体系,即使对于十分成熟的比特币,不同的国家也有不同的态度,大多数国家仍然保持谨慎观望的态度。以上问题使得在区块链发展的各项经济活动过程中可能缺乏相应的必要的规范和制约,增大市场主体所面临的风险。

4.3 竞争压力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可估量的,虽然目前区块链技术受到青睐,但如果出现更加高效合理的技术,人们会立刻选择另外的技术。比如,区块链技术在信息传递上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只有个人才能通过私钥打开信息,而量子通信技术通过量子纠缠效应同样可以达到安全保障,并且量子技术也有了长久的发展。所以说,区块链技术也面临着来自竞争性技术的压力。

5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措施

5.1 关注技术发展动向,加强对技术的研究

区块链技术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未来技术的发展如何需要不断研究探索。

为此,首先,国外技术的发展更快,我们应该密切关注国外银行和机构对于区块链的研究进展,尤其是在区块链所面临的瓶颈上的突破,不断进行应用评估,加强对外合作和交流,同时,积极参与区块链发展的国际标准和国际规则的制定,共同研究制定行业标准,取得主动权和话语权;

其次,充分利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政策支持,推进产学研相结合,以专业的研究团队确立研究方向,通过对不同应用场景的不断测试分析,模拟建立若干区块链,探索全新技术标准;

再次,加大对民间区块链研究的政策支持,鼓励参与,建立区块链项目投资基金。

5.2 完善对技术的监管体系

国家监管机构对于区块链发展的态度以及规范力度对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区块链的发展要求与我国传统的金融监管思路有一定的矛盾,务必要加强与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符合监管部门需要的同时努力获得认可与支持,同时,也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的思路对监管手段和方式进行补充发展;

其次,成立专项研究小组,加强在区块链技术领域的立法研究,加强对新技术法律法规的国际交流,出台行业规范和标准,从而限制市场上的投资活动,保障参与主体的利益,降低金融创新的风险;

再次,明确新的监管体制的改革方向,可以适当借鉴混业监管模式,从区块链技术行业做起,由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逐步过渡。

6 结语

周小川行长在2016年2月提出“区块链技术是一项可选择的技术,人民银行部署了重要力量研究区块链应用技术。”虽然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仍处于初步阶段,世界各国对区块链的接受程度也有待观察,区块链的发展仍面临许多挑战,但区块链的优势已经凸显,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金融业发展的模式也在不断创新,相信以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创新会对未来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笔者认为,我们应该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去积极研究区块链技术,同时也要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应对各种不确定性。

参 考 文 献

[1] 程华,杨云志.区块链发展趋势与商业银行应对策略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6(6):73-91.

[2] 谌麒艳.区块链:金融业即将面临的一场革命[J].银行家,2016(7).

金融行业前景分析第3篇

关键词:两岸金融合作 银行业 前景分析

一、台湾银行业发展现状

1997年6月的台湾金融统计月报显示台湾金融机构466家,其中外国银行分行32家,分支机构共计2846个;截至2009年1月在接受存款的货币机构中,除台湾当地“中央银行”外,共有37家台湾本地银行(含中小企业银行):一类是台湾本地一般银行,如台湾银行等:一类是专业银行,即中小企业银行,包括台湾中小企业银行等;32家外资银行在台分行;264家农会信用部;25家渔会信用部;邮汇局一家,下辖分支机构共计5885个。金融机构在近10间扩充1倍有余,但是金融创新业务并未随着银行数量爆炸式的增长而同步增长。这也是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台湾本土型金融风暴及近年来银行资产恶化、逾期贷款率升高的重要原因。

从金融机构存贷状况看,截至2007年5月底,包括全体货币机构和邮汇局在内的主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25.34万亿新台币,比上年增长0.9%;贷款余额17.81万亿新台币,比上年增长1.08%。就各类金融机构分析,台湾本地银行占有率最高,存贷款占有率分别达到72.7%和91%,农渔会信用部次之。外国银行在台分行的存贷款占有率仅占3.07%和3.18%。

从逾放贷款来看,2007年5月台湾银行总体逾放金额4168亿新台币,逾放比率为2.26%较之2001年的8.16%有了大幅回落,但是比上一年度增加11%。

从盈利能力来看银行的税前盈余在近10年间除2004年出现较大增长外其余年份表现平平,2002年甚至出现较大亏损。

台湾本地银行的获利能力一直受到市场规模的限制,体现在过去近10年银行资产报酬率几乎未出现增长,甚至在个别年份资产报酬率为负。净值报酬率虽然体现在原始值上波动较大。但是大起大落,总体上来讲也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具体数字方面,2007年5月盈余为120.5亿新台币,但是在3月却有184.2亿新台币的亏损,所以2007年整体盈利水平并不高。从其近年发展趋势来看无论是资产报酬率还是净值报酬率都呈现出增长不能逐渐减缓的态势。

在整体金融实力、银行的数量、软硬件设施、金融的高度自由化和国际化、金融业的管理与秩序等方面台湾和香港、新加坡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从上述数据也可以看出台湾银行业务在现有条件下已经没有更大突破的空间。地理上临近两大国际化金融中心,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能力和经验都无法形成竞争优势,使台湾的金融行业发展受到了限制,获利能力缺乏持续增长的动力。

二、台湾银行业向大陆转移的动因分析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台湾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及台当局推动经济金融自由化政策,岛内服务业步入快速发展期。服务业占台湾GDP比重迅速由1987年的52.2%大幅攀升至2006年的71.65%。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金融保险业作为台湾服务产业中的支柱行业,至2006年产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到10.33%。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岛内外环境的转变对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台湾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保险业增速减慢,在1987年到1997年其平均年增率高达11.5%,是带动台湾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动力;但1998年至2002年间,年均增长率骤降至2.6%,低于全体服务业的增长率。占岛内GDP比重高达三分之二以上的服务业增速减慢,直接导致台湾经济增长率由过去的中速增长转入低速增长。

如果作为台湾经济核心的台湾金融业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和优化,如果台湾服务业无法加快产业升级、增加国际竞争力和拓展海外市场,就很难带动台湾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

台湾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下述几点:

第一,台湾海岛经济的市场容量有限,台湾金融业服务主要对象其一是台湾民众,但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泡沫经济的破灭及人均收入增幅趋缓,台湾民众的消费扩张速度减慢,相应减弱了金融服务业的扩张。

第二,台湾金融机构的另一主要客户――制造业部门出现向大陆地区加速外移的现象,使得台湾金融机构的服务客户逐渐减少。

第三,自由化政策所导致的台湾银行开放造成了新设银行过多的问题,平均3700人就有一家银行提供金融服务。

从另一方面来看,台湾和大陆之间的经济联系却在逐渐紧密。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6年底,大陆累计批准台商投资项目71847项,合同台资金额1010亿美元,实际投资438.9亿美元:两岸间接贸易总额累计6036.9亿美元,其中大陆对台出口1024.5亿美元,台湾向大陆出口5012.4亿美元,台湾对大陆实现贸易顺差累计达3987.6亿美元。大陆自1991年以来一直是台湾贸易顺差的来源地,从2002年开始成为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目前,在大陆设立的台商投资企业已超过7万家,有近60万台商及其眷属在大陆工作、生活。2006年两岸贸易额首次超过千亿美元。

三、台湾银行业布局大陆市场现状

台湾当局于1995年7月提出分三阶段开放两岸金融往来方案。入世后的2002年,台湾当局扩大开放两岸金融往来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台湾银行赴大陆设立办事处,从而为台湾银行进入大陆及两岸银行业的合作提供了条件。随后,符合条件的台湾大型银行开始积极争取在大陆设立办事处。中国人民银行于2002年3月14日批准台湾世华联合商业银行和彰化商业银行在上海和江苏昆山设立代表处:2002年9月12日批准了华南银行在深圳、合作金库银行在北京设立代表处的申请2002年12月中下旬批准了土地银行和第一商业银行在上海设立代表处以及中国信托商业银行在北京设立代表处的申请。至2002年底。7家台资银行来大陆设立代表处的申请已全获批准。台湾地区银行的国际金融业务分行(OBU)纷纷与大陆地区的各银行完成密押交换作业,建立关系。并开始两岸直接通汇业务的实际操作。至2006年12月获准申办授信业务的台湾本地银行31家,获准申办应收账款收买业务的为29家:外国银行分别为15家和14家。

台湾金融机构目前在大陆的布局很明显地带有“客户跟随”的现象,即目前在大陆开设办事处的台湾金融机构主要是为了给在大陆的台商提供金融服务,目前台湾在大陆的7家金融办事处分别分布在珠三角的深圳、长三角的上海、苏州、昆山及北京等台商投资密集区,因此台湾银行在祖国大陆布局目前锁定台商作为其主要服务对象。此外台湾金融机构在大陆的初期主要业务为信息收集、与祖国大陆当地银行进行策略联盟或为台湾总行开拓潜在客户等。台湾世华银行的主管就明确表示,大陆祖国办事处初期在

政策范围内主要以服务台商、拓展客户和征信业务为主,同时该行也会积极与当地银行进行策略联盟,或与当地银行合作,建立更便捷的通汇管道服务台商。

台湾银行通过在大陆建立支行或者代表处的形势不仅可以利用其熟悉台湾企业业务状况的优势,通过大陆市场更好的为台商服务,提高其经营业绩,还可以通过布局大陆。利用台商资源为起点,逐步熟悉大陆市场,为其未来的发展铺平道路。

就投资经营环境来讲,台湾银行业在大陆的投资相对于大陆银行赴台投资也有很大优势。首先是政治环境,不同于台湾当局对于外国投资银行业的诸般限制,大陆政府对于台湾对大陆的投资一直秉持支持态度,不仅在设立审批等环节上,还在经营条件上给予最大的优惠。相对于台湾银行业在大陆设立分支机构的快速实现,在2003年已经得到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赴台设立办事处的浦东发展银行等4家银行至今尚未正式登台。

四、台湾银行业与大陆展开金融合作的前景分析

通过在大陆建立分支机构处理台商在大陆的资金问题,可以使银行监控大陆台商的经营以及资金使用状况,在授信管理方面的成本将减少,同时经营安全性、经营效率也较之前有所提高。在大陆投资的中小企业也可以直接对其大陆办事处提出贷款申请,减少了取得贷款的成本,资金的使用效率得到了提高使公司盈利可能性增加,反过来减少了银行的信用风险。这些改变也能使台湾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在大陆的发展更加平稳。

金融行业前景分析第4篇

1 区块链的产生及其运行机制

区块链起源于比特币。2008年11月1日,中本聪发表了《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一文,比特币由此诞生。2009年1月3日第一个序号为0的比特币区块诞生,6天之后序号为1的区块也随之出现,与序号为0的创世区块相连接形成了链式结构,区块链正式诞生。

从本质上看,区块链技术是一种不依赖第三方、通过自身分布式节点进行网络数据的存储、验证、传递和交流的一种技术方案。简单来说,区块链等同于一个大型数据库,将其视为一本账本,在一段时间内找到记账最好最快的人,由其进行记账,之后将账本信息发给系统内所有人,所有人维护同一个账本,也就是一种典型的分布式共享的记账方法。

2 金融行业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2.1 去中心化

在传统交易中,我们往往通过第三方中介作为信任中心实现交易,比如消费者和商家的交易依赖于银行支付。区块链技术认为第三方信任中心的存在不仅使得交易双方缺乏信任,泄露交易双方信息,而且增加了交易费用,因而采用了点对点的直接交易方式。在这种模式之下,共识和互相信任会在交易双方进行数据交换时自动达成,不仅可以确保信息安全,与此同时有效地提高了效率并且降低交易成本。

2.2 匿名化

由于采用计算机算法实现了去信任的点对点直接交易模式,各个节点之间没有必要公开自己的身份,交易双方传递信息都是通过公共地址来实现,尽管区块链上的全部数据都是公开透明的,由所有人共享,但数据并没有具体绑定到每个个体,从而有效地实现了匿名性,极大的保护了个人的隐私。

2.3 信息安全性

区块链技术下系统内部全部交易记录都自动储存在相应的数据区块当中,配合时间戳的技术,即每个区块上的记录都有发生时间和顺序,可以对每笔交易记录进行追踪查询,如果个人想要篡改,必须取得51%及以上的人认可才行,这在数据和用户量极大的现实条件下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可以有效解决交易后的纷争等问题。

2.4 开放性

区块链的数据系统对所有人是开放的,除了每个交易方的私有信息是被加密处理之外,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公共的接口查询寻找区块链数据,所以整个系统信息透明度极高,交易方获取信息更加便捷。

3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业的主要应用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全世界范围内传统金融的业务模式发生了改变,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对于社会金融体系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其当前直销银行、互联网券商等的发展重点在于经营模式的改变,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则会使得金融业更接近其本质――信用。

3.1 数字货币

目前,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是区块链技术最为广泛,也是最为成功的应用。在比特币的基础上,衍生了莱特币、狗狗币、瑞波币等一系列竞争币。世界上曾经先后出现数千种的数字货币,目前还存在的大概有七百多种。

数字化的货币凭借去中心化和交易相对频繁的特点,具有相对较高的交易流通价值并且能够维持相对稳定,全球区块链信用体系今后一旦形成,数字货币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传统的国际货币支付结算系统中,美元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人民币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和美元直接进行竞争,但之后人民币也许可以借助数字货币的发展实现国际化。在之前召开的中央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讨会上,央行也明确了发行数字货币的战略目标,研究其多场景应用。

3.2 支付、转账与清算

当前发展条件下,商业贸易的支付与清算全都依赖于传统的银行体系,这种方式进行的转账清算要经过开户行、对手行、清算组织、境外银行等多个组织参与以及十分繁冗复杂的流程,花费时间长而且使用成本高。相比之下,区块链技术在交易双方之间创造直接的付款流程从而避开繁杂的流程,能够为用户提供跨境支付以及任意币种的实时支付结算,低价而且迅速,无需任何手续费。

在跨境支付领域,Ripple支付体系已经开始实验性应用,作为世界上第一家国际网络支付公司,其利用通用的全球基础架构连接孤立的网络,为不同的成员银行提供软件接入Ripple网络,以分布式账本的方式做到实时结算,同时,银行的交易支付信息通过加密算法进行隐藏,只有银行自身的系统可以进行追踪查询,确保了交易的安全性和私密性,提高了金融的结算效率。

3.3 金融基础设施

区块链技术独特的去中心化的方式能够使得传统的中心化为特征的金融基础设施产生较大的改变。首先,股票、债券、衍生品等资产传统方式下需要在相应的信任机构进行登记、保管,区块链技术可以以全新的分布式账户对数据进行记录、保存、管理,使其无法篡改并增强市场信息的透明度和可靠性;其次,智能合约功能的发展使得货币可编程化,支付可以在特定条件下执行。比如,央行发行一种特定的数字货币,制定某种政策,只有达到条件才可以以该种数字货币支付。

3.4 银行征信管理

目前,商业银行对所有信用主体包括企业和个人在进行信贷业务的开展时,最基础的考量都是借款主体本身的金融信用。商业银行会把每个主体的信用信息全部上传到中央银行的征信系统,在需要的时候,先取得客户的授权然后再从征信中心下载参考。在这种情况下无法避免的出现信息不完整、使用成本高以及数据不准确的问题。然而在区块链技术下,可以依靠相关算法自动进行信用信息的记录,然后存储在区块链系统的所有计算机上,进而客户在申请贷款时,商业银行可以在获得客户准许的情况下直接调取相应区块链上的信息完成征信工作。

4 区块链技术应用的主要困难

从目前实践的进展来看,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大多处于测试与构想阶段,距离在社会的广泛应用还面临着很多挑战。

4.1 技术问题

目前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仍然处于初步阶段,其广泛应用仍然面临许多技术问题:

①没有成熟可用的直观产品。区块链应用尚处于开发状态,相比之下,互联网有浏览器和各种客户端实现信息的浏览、传递、应用。

②灵活性较差。区块链的信息在写入之后将无法更改,会使得交易不可以回退。

③区块链的容量问题。区块链的信息是一个不断积累增加的过程,下一个区块信息会大于前一个区块,长此以往,伴随着区块的信息量不断增大,对存储空间的占用量也在不断增加,从而带来的信息验证、存储、容量问题有待解决。

④安全问题突出,难以保证其安全性。区块链网络的安全性是建立在有大量的可信的节点之上,确保可信节点不被攻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挑战,与此同时也要确保用户的私钥的安全性,防止黑客攻击窃取信息。此外,还有交易时间延迟过长、确认流程等诸多问题。

4.2 监管问题

金融领域对监管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由其对于金融科技的前沿技术。区块链技术特有的去中心化以及自我管理和集体维护的方式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模式,对政府部门的管理起到一定的冲击,也影响到法律制度的安排。此外,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尚且处于初步阶段,缺少完善的体系,即使对于十分成熟的比特币,不同的国家也有不同的态度,大多数国家仍然保持谨慎观望的态度。以上问题使得在区块链发展的各项经济活动过程中可能缺乏相应的必要的规范和制约,增大市场主体所面临的风险。

4.3 竞争压力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可估量的,虽然目前区块链技术受到青睐,但如果出现更加高效合理的技术,人们会立刻选择另外的技术。比如,区块链技术在信息传递上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只有个人才能通过私钥打开信息,而量子通信技术通过量子纠缠效应同样可以达到安全保障,并且量子技术也有了长久的发展。所以说,区块链技术也面临着来自竞争性技术的压力。

5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措施

5.1 关注技术发展动向,加强对技术的研究

区块链技术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未来技术的发展如何需要不断研究探索。

为此,首先,国外技术的发展更快,我们应该密切关注国外银行和机构对于区块链的研究进展,尤其是在区块链所面临的瓶颈上的突破,不断进行应用评估,加强对外合作和交流,同时,积极参与区块链发展的国际标准和国际规则的制定,共同研究制定行业标准,取得主动权和话语权;

其次,充分利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政策支持,推进产学研相结合,以专业的研究团队确立研究方向,通过对不同应用场景的不断测试分析,模拟建立若干区块链,探索全新技术标准;

再次,加大对民间区块链研究的政策支持,鼓励参与,建立区块链项目投资基金。

5.2 完善对技术的监管体系

国家监管机构对于区块链发展的态度以及规范力度对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区块链的发展要求与我国传统的金融监管思路有一定的矛盾,务必要加强与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符合监管部门需要的同时努力获得认可与支持,同时,也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的思路对监管手段和方式进行补充发展;

其次,成立专项研究小组,加强在区块链技术领域的立法研究,加强对新技术法律法规的国际交流,出台行业规范和标准,从而限制市场上的投资活动,保障参与主体的利益,降低金融创新的风险;

再次,明确新的监管体制的改革方向,可以适当借鉴混业监管模式,从区块链技术行业做起,由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逐步过渡。

金融行业前景分析第5篇

关键词:乘用车;恩格尔系数;逆势发展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183-02

近年来,中国以钢铁、汽车、化工等为代表的重化工业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即使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房地产和汽车等重化工产业的发展仍显示了巨大的潜力。

一、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中国乘用车行业的发展现状

2008年9月,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受次贷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很多行业产销量大幅下滑、失业率增加。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乘用车行业产销量平稳增加,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受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影响,2008年12月份的乘用车产销量都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而从2009年2月开始乘用车的产销出现了强势回升,并以稳定的增速发展。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乘用车市场的逆势发展?这种发展是短期因素所致还是长远态势?

二、中国家用轿车行业逆势发展的原因分析

在乘用车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产品种类等没有明显改变的情况下,中国乘用车2009年的强势发展,几乎所有的乘用车品牌的产销量都得到了稳步增加,出现了难得的逆势下的大繁荣,本文认为这主要是归功于巨大的需求潜力的释放。

(一)中国乘用车市场的刚性需求

1.消费结构的升级。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用恩格尔系数判定生活发展阶段的一般标――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随着居民的生活进入小康水平,其消费结构就会随之升级,从而进入“大额消费阶段”。目前,中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早已步入小康水平,其中城镇居民已经达到了生活富裕水平。消费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带动了大规模万元级和10万元级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使得诸如汽车、住房等进入大众化消费阶段,从而形成推动汽车行业发展的稳定需求。

2.郊区城市化及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发展。近几年,一方面,随着城市急剧增加的人口数量超过市区地域的负荷容量,居住环境恶化、土地利用紧张等状况导致越来越多的城市步入郊区化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工作在市区、居住在郊区,或者是居住在市区、工作在郊区的情况。另一方面,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进入了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城镇的数量和规模较以前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跟世界相比还是处于偏低水平。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1996年全世界城镇化水平已达45.5%,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一般都在70%以上,而中国2008年的城镇化率也只有45.7%而已。所以,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是中国城镇化的扩张期,据有关专家预计,到205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0%~70%。郊区城市化及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发展都使得越来越多人的生活和工作区域大大扩展,必将产生对乘用车的需求,以便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由中国郊区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所引致的乘用车需求,是建立在具有现实购买力的基础上,因此,中国的乘用车需求是一种刚性需求,这种刚性需求可以成为中国乘用车市场长远发展的有力支撑。因此,即使处于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的乘用车的需求也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

(二)中国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

中国的国内市场的重要特点就是,消费的刺激政策效应明显。同样地,汽车政策的变化和走向已经成为影响中国车市的最关键因素之一。中国的乘用车市场之所以能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政府的相关鼓励和刺激政策功不可没。由于汽车产业的中间投入比重很大,并且其整个产业链延伸很宽、很长,因此汽车产业对整个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可以有效带动相关工业和服务产业的发展。正是基于汽车产业的这一特性,所以政府在2009年实施了一系列的汽车刺激消费政策。

事实证明,这一系列的汽车新政措施确实极大地刺激了乘用车市场的发展。以购置税减半政策为例,根据新浪网的调查数据显示,62%的消费者表示其购车行为将受到购置税政策的影响。而据有关专家估计,2009年度已有的乘用车销售量约50%以上都是由政策所带动的。

以上数据说明,由于中国的国民收入水平还不高,价格仍然是影响乘用车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而政府实施的汽车刺激消费政策降低了乘用车的购买成本,是对乘用车消费需求的一种释放。因此,中国目前乘用车的高产销量具有明显的短期性的特征。2010年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购置税优惠政策虽然继续,但优惠幅度降低:从原来的5%提高到7.5%,这保证了乘用车市场,尤其是小排量乘用车市场的平稳发展,但是从长远看,随着优惠政策的彻底取消,中国的乘用车市场仍将面临较大变数。

三、促进中国乘用车行业长远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乘用车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要想促进乘用车行业的长远发展必须提高整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并且要求能够把目前的乘用车的刚性需求释放出来,转化为有效需求。只有着眼于产品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改善和提高,才能促进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一)提高产业集中度以降低乘用车成本

汽车产业是典型的规模经济产业,只有达到很高的规模经济范围才能降低生产成本,国际上汽车工业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的过程。而电国汽车工业的总体现状是“企业多、规模小、水平低”。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至2008年,中国汽车整车生产数量超过130家,其中前十大汽车企业年销量占总量的80%以上,而其余100多家整车企业总销量不到150万辆(经济观察报,2009年11月23日)。由表1我们可以看到,中国2006年的汽车产业集中度相比国外1997年的数据仍有非常大的差距,甚至还不到韩国和日本的一半,这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同款汽车国内生产销售的价格要高于国外生产销售的价格。

因此,要想支持中国乘用车市场的长远发展,必须要通过产业重组的方式来提高汽车产业的集中度。然而,由于担心本地税收及经济统计指标的变化从而影响政绩,地方政府一直是阻碍汽车产业重组的主要障碍。所以,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很难通过自发的市场行为来提高中国的汽车产业集中度,只能依靠中央政府的主导作用。只有在中央政府的主导下,走集团化道路,提高产业集中度,才是支持中国乘用车行

业乃至这个汽车行业长远发展的根本所在。

(二)促进技术进步以提高乘用车的质量

总体来说,促进技术进步的方式不外乎有两种: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自1984年开始,中国汽车产业对外资开放,此后几乎所有主要的汽车企业都成为合资企业,国家希望通过合资的方式来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从而促进中国汽车行业的技术进步。但是目前多数合资企业尚处于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阶段,并且消化吸收的效率不高。究其原因在于,合资企业由于有一定的利润基础,其本身技术的消化吸收积极性就不高。针对这一情况,政府应该积极介入,可以通过税收优惠、出口补贴等方式来干预和鼓励合资企业对技术的消化吸收乃至再创新。另一方面,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应该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自主品牌轿车产销量占全部轿车的比例2008年为25,92%,但多数并未达到利润的盈亏平衡点,仍处于亏损的状态。由于自主创新的研发成本高,往往是某一家企业所无法承受的,所以在国外大多采用技术联盟的方式,从而实现优势互补、成果共享。我们的自主品牌可以借鉴国外技术联盟的方式,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技术联合研发模式。另外,作为民族品牌,应该加强产学研的合作。据有关统计,中国每年有20000余项比较重大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和5000多项专利,但是其中最终转化为工业产品的成果不足5%,而欧美发达国家的转化率则高达45%(郭淼、陆琳琳,2007)。因此,国家应该加强自主品牌的技术转化方面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从而推动中国自主品牌的技术进步。

(三)推行汽车消费信贷以释放乘用车的消费约束

在国外,汽车消费信贷是促进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据统计国外汽车消费总量的70%是由汽车消费信贷完成的,但是中国汽车消费信贷比例只占汽车消费总量的20%(李博,2008)。2009年,新浪汽车频道与新华信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共同推出“您会采用贷款方式购车吗”的网络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6748份,46.2%的被访者认为贷款购车是合理规划,是轻松享受生活的消费观念;20.6%的被访者认为贷款购车可以节省现金支出,是合适的消费方式(宋芳秀,2009)。这说明在中国具有广阔的汽车消费信贷空间,如果大力推行汽车消费信贷必然会大幅度提升乘用车的消费需求。

目前中国汽车消费信贷比例偏低的原因主要在于个人信用体系的不完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等,只要能够着力于完善个人信用记录、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改进汽车消费信贷模式等,汽车消费信贷势必会得到推广,从而成为推动乘用车行业长远发展的另一驱动力。

参考文献:

[1]刘世锦.中国正在进入新的重化工业阶段[J].金融信息参考,2004,(3).

[2]郭可莎.汽车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J].财经问题研究,2001,(9).

[3]罗 飞.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分析[J].经济纵横,2005,(6)

[4]董 浩.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绩效的分析和评价[J].2008,(5).

金融行业前景分析第6篇

一、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特点

互联网金融业务立足于现代经济发展,关注小微客户,在网络虚拟平台中开展灵活多变的金融服务,满足客户的现实需求。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特点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一)低成本

互联网金融业务是在现代互联网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其运行后台具备海量数据、计算迅速、覆盖范围广泛的特点。互联网交易过程中省去了金融中介环节,减少了交易成本,加快了交易效率。大量的数据信息和计算机技术减少了信息处理成本,减低内耗,维护了交易双方的根本利益,使得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壮大起来。

(二)金融产品的实惠性

互联网金融业务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于金融产品的实惠性。通过互联网的智能筛选、数据库综合性处理,将客户分为不同的类别,针对性的推出个性化金融产品,贴近客户的现实需求。金融产品的门槛普遍较低,对客户需求的满足程度比较高,使得长期收益较低的银行客户转向互联网金融。

(三)网络金融便捷、高效

互联网金融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银行金融业务办理形式,提高了客户对资金的利用效率。大量的用户通过移动终端进行第三方支付;发达的互联网技术根据客户的浏览和网络痕迹进行信息处理,及时提供针对性内容;计算机监测系统,交易跟踪体系,快速处理各种交易漏洞,确保网络金融的安全。客户处于时间和便捷程度的考虑,适应了网络金融的处理方式,接受便捷、高效的服务,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四)更新速度快

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带来巨大的动力。不同的经营模式和发展理念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尝试。近些年,淘宝、滴滴打车、美团外卖多种经济活动转移到网络平台上,以其较低的价格和快速的传播速度,迅速打出较大市场。互联网金融业务也随着网络经济内容的变化而不断改革,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可以找到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影子。互联网金融更新速度是银行无法相比的,这也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了机会。

二、银行金融业务的结合点和发展趋势

(一)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结合点

银行在金融领域有着特殊的地位,具备一定的优势。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的金融形式还存在着不足。虽然互联网减少了金融中介对交易的影响,降低了总体的交易成本,但是,虚拟平台无法进行开户业务,资金储备无法完全独立。只有将银行实体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才可以进一步做大、做强电子金融市场,让现代人体会到科技力量带来的便捷服务。

银行的资金雄厚、经营业务广泛,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银行的实体特性,使得银行具有优于互联网的业务处理能力。银行开展的网上银行和电商平台在网络金融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带动了其他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都是在虚拟平台进行的资金转化和流通,虽然达到了交易双方的目的,但是,资金的落脚点在银行。虚拟平台无法彻底摆脱银行,独立运行与金融市场。电子网络平台和银行虽是竞争对手,但是,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一同进退。因此,银行和互联网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将双方的优势和特点结合起来,才可以取得最理想的效果。

(二)银行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

1、P2P业务

P2P业务指的是依靠互联网技术进行网络上借贷双方额的直接交易。网上银行成为交易中介,为交易双方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提供一定的参考内容,避免资金难收,影响金融产业的稳定。P2P模式的审核机制和门槛还需要做详细规划,将信用不良、无偿还能力的部分客户分离出来,保障银行利益。

2、网络第三方支付业务

人们的日常消费逐渐走上网络支付的路线。电子支付手段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在生活中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各种移动扫描设备满足现实电子支付需求;支付宝、掌上银行等多种网络支付软件满足网络电子支付需求。银行需要认清时代的发展需求,建立稳定的第三支付平台,为电子支付提供便捷服务,处理消费和支付的关系,让银行有效的占据电子支付市场。

3、网银

其开展时间高,但是,操作方式比较复杂,需要利用“盾”设备进行网络转账和交易,大大影响了交易的效率。因此,银行需要改变其运行方式,简化操作流程,融入互联网技术,发展出新型网银,让银行客户充分体会到网上银行的便捷性,进一步冲击支付宝在电子支付中的作用。

4、融入电商平台

电商时代给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电商平台是金融行业及其衍生行业的重要支撑点。比如:网络购物、网络红包、网络转账等。银行需要认识到电商在整个互联网金融中的重要性,进而融入电商,为电商提供更多便捷服务,拉近与电商之间的关系,稳定整个互联网的金融秩序,突出银行的地位。

金融行业前景分析第7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竞争;发展;挑战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2

互联网金融模式是一种直接融资,但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它是依托于互联网这个平台更方便快捷地提供服务的一种新的金融业态,具有交易信息相对对称、去金融中介等特征。

一、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1.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角色面临弱化[1]。首先,从融资角度看,作为资金信息的新型中介,互联网金融的搜索功能不断被强化,金融信息的获取和扩散也更加便利,在金融业务往来中主要起到资金中介的职能。例如Face book社交网络与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合作,使用户可以直接获取融资信息,既节约了通过银行融资所消耗的高成本,也能获取更真实的信息,便利了人们的金融交易工作。其次,从支付角度看,互联网金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能为客户提供收付款、自动分账以及转账汇款等结算和支付服务。2014年“双十一”,交易总额就创纪录达571亿元。可见,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已打破了商业银行独占资金支付中介的格局,正在弱化商业银行作为社会支付平台的地位。另外,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业务形式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以往银行具备的缴纳费用、信用卡还款、票务订购等业务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已经普及,无形中加速了金融脱媒,促使商业银行的资金中介功能边缘化、弱化。

2.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受到蚕食。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分流了银行客户,影响商业银行的传统利差盈利模式。一是网络理财的兴起不断分流银行存款。网络理财凭借其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这一独特优势,且收益较高,大幅度的分流了银行存款[2]。如今,网络理财业务范围的半径越来越大,支付、基金等业务已经不再是银行专属,早已囊括在网络理财的范围内,而且为了竞争,网络理财的收益率往往高于银行,分割了大量的银行客户。如余额宝的收益远高于银行活期存款,严重冲击了银行活期存款;与银行活期存款利率相比,基金收益高达10倍,造成银行客户的大量流失。二是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形成冲击,在小微企业、个人借贷领域与银行形成竞争。众所周知,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重要业务,是其利润的保障。然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很多企业通过大数据创新征信形式,打破了信息不对称局面,使得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此外,互联网金融还缩短了审批流程、加速了放款速度,加之衍生出形式多样、各具优势的信贷业务,逐渐成为信贷业务的新星,甚至逐步超越了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全面开放伴随着种种机遇和挑战,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可以以此为契机争取更多的大客户;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如果不及时采取应对策略,势必会失去更大的市场份额。

二、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的竞争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SWOT分析

1.机遇(opportunity)。互联网用户基数庞大,这是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客户源。根据2014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截至2013年12底,我国上网用户数量为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了3.7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人们对互联网越来越依赖,也说明互联网金融的规模经济潜力巨大。

2.威胁(threatens)。第一,互联网金融面临系统性的技术风险。(1)安全隐患。网络安全问题已经上升为社会问题,因黑客技术、网络病毒和系统故障等引发的经济问题频频发生,对于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互联网金融来说,这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2)技术风险。互联网金融需要高端的技术平台做保障,从信息征集、录入到传输,对于技术系统和客户端软件的兼容性、功能性等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如果不能加以防范、及时克服,一个技术选择失误就可能导致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机构失去生存的基础。第二,互联网金融面临法律风险。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特别是涉及信息技术领域,单凭法律条文并不能全面、彻底地维护交易主体的合法权益。另外,现有的关于银行业、证券业的法规主要是针对传统金融业务制定的,不能完全适用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3.优势(strengthen)。一是互联网金融拥广泛的客户资源。近年来电子商务平台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客户信息数据,为互联网金融奠定了广泛的客户资源基础。二是互联网金融具有数据信息积累与挖掘优势。三是互联网金融具有便捷和高效的服务。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交易流程被简化,成本被降低,交易的效率更高,更容易被客户接受;同时,智能搜索引擎可以通过高效的信息搜集工作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匹配,通过对信息的组织、整理,可以了解客户的偏好、能力等级等信息,大幅度提升了服务的效率[3]。

4.劣势(weakness)。一是操作风险。互联网金融不拘泥于地域,可以突破地点的限制进行,这是传统的商业银行所望尘莫及的。但是,互联网金融服务方式趋向于虚拟性,也就是说,在处理业务的过程中,一旦安全系统出现漏洞,或者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人为的过失,就可能为其埋下安全隐患。特别是在高端信息技术人才短缺的情况下,任何操作不当所带来的危害都是不可预知、不易控制的,很可能对整个行业都会产生恶劣的影响。二信誉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众多不可控因素,故障的发生也是难免的,但是,面临客户时,任何失误和损失都是不能接受的,因此,其信誉度很容易打折,进而出现客户流失和资金来源减少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整个行业的长期发展。

5.应对策略。首先要改进互联网金融的运行环境。一方面加大硬件投入,增强系统的防攻击、抗病毒能力;另一方面采用身份验证方式限制非法用户登录互联网金融门户网站。其次,健全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加强互联网金融内部控制,同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建立信用评价体系来提高信用度,增强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稳定性,逐步提升服务质量,避免客户流失。最后,尽快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定网络公平交易规则,为互联网金融的安全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二)商业银行SWOT分析

1.机遇(opportunity)。一是商业银行有强大的政策支持。二是商业银行面对汹涌的互联网大潮,商业银行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必须具备前瞻性,充分汲取网络技术的优势,加快业务创新和服务转型,在强化风险控制的同时拓展业务范围,利用既有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不断与时俱进,突破发展瓶颈。

2.威胁(threatens)。如前文所述,在互联网时代,不论是从信息角度,还是从业务层面,互联网金融可谓商业银行的劲敌。

3.优势(strengthen)。一是商业银行资金雄厚、覆盖面广、认可度高、基础设施完善,竞争力强。二是口碑好,品牌效应强,拥有实体经济所独具的安全感,公信力更强。三是管理经验丰富,对于风险的管控能力更强。在多年的发展中,商业银行逐渐形成了能够应对各种突发事变的风险管理流程,建立并完善了风险控制体系,因此在处理业务中更加从容不迫。

4.劣势(weakness)。一是部分商业银行高管不能居安思危,没有意识到互联网金融的潜在危害,所以对于未来的生存空间持乐观态度。二是商业银行多是风险规避者,对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服务重视不足。三是一些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机构庞杂,官僚气息浓厚,各自为政,难以实现资金供需双方信息真实性的实时匹配。

5.应对策略。一是商业银行要不断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发展并壮大电子商务平台,提高线上服务的质量,以现有客户为基础,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将其转化为网络业务客户,根据客户需求制定发展战略,巩固和扩大客户群。二是商业银行要加强与电商平台及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合作,在网络交易量剧增的情况下,力求在支付结算领域掌握主动权,收取交易佣金也可称为银行拓展业务的渠道之一[4]。

三、共建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竞争、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

互联网金融以其支付便捷、资金配置效率高、资金匹配成本低等优势迅速扩张,新产品层出不穷,新业务源源不断,从多角度、深层次冲击着商业银行的发展。但是,互联网金融毕竟还不成熟,资金不足、技术滞后等因素都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安全隐患时时可能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阻碍了互联网金融前进的步伐,所以,目前互联网金融是无法撼动、取代商业银行的,而其行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却给商业银行未来的长期发展带来的“鲶鱼效应”:促进商业银行的战略调整和业务转型,刺激商业银行借助网络技术完善信息体系,在变化的环境中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业务形态。

从长远来看,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应建立竞争合作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谋求共赢。首先,可以共享数据资源与客户信息。将商业银行在实体运营中的合作关系与互联网金融积累的客户信息共享,实现资源优势互补,甚至不失时机地达成交叉营销,进而实现共赢。其次,双方可以联合起来做好贷款业务。互联网金融以丰富的信息数据库可以灵活地调集、整理具备某个特征的客户群,有利于有针对性地推进业务;而商业银行资金雄厚,对于存款的吸收能力和信贷风险的管理能力不容置疑,二者强强联合,可有效避免业务流失,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邱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和挑战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3(8):45-46.

[2]郑霄鹏,刘文栋.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其对策[J].现代管理科学,2014(2):78-79.

[3]戴东红.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的比较分析[J].时代金融,2014(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