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宏观经济监督(合集7篇)

时间:2023-10-08 10:21:30
宏观经济监督

宏观经济监督第1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执行审计情况;审计和监督分析

一、引言

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通过政策调控的手段,从而实现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也在一种重要的行为。但是无论在何种政策,在规划和实施时都存在一定的偏差性。所以国家审计部门也在这里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其职能除了保证宏观经济政策能够顺利落实,同时也对政策起到了监督管理的作用,即检查政策是否合法,对于政策的可行性以及资金流向进行管控,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等等。而笔者将通过本文,就宏观经济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监督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目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监督审计存在的问题

1.政策制定以及决策存在的问题

对于目前来说,宏观经济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政策的制定以及决策方面,就制定方面而言,一些相关审计部门缺乏一定的长远考虑,而且当前市场经济的情况以及发展趋势不了解,同时又欠缺相关的理论知识,从而导致政策制定方面出现问题;而决策方面,虽然审计是审计部门的主要职责,但是在政府的很多重要项目中,审计部门都是通过实时追踪完成审计,而审计过程也是比较被动的,对于不符合市场规律的问题或者决策时,审计部门只能通过建议的方式减少政府损失,却难以达到督促遏制的作用。

2.对于宏观经济金项目缺乏监督

监督和管理本来就是审计部门的基本职责,但是目前很多审计部门碍于审计风险,从而导致投鼠忌器。对于一般的经济项目能够保证到位的审计监督,例如:一些常见的资金预算、财务税收、采购统计以及投资核算等,而对于政府税收配置、公民住房保证以及政府债务等的决策落实,显然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从而导致决策出现问题,甚至与国家政策相悖。

3.在金融政策贷款方面缺少监管

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审计部门对于金融行业的政策贷款关注度不高,反而是对企业公司的资本、债务情况以及收支的审计监管频率较高,而对于国家已经规定的项目反而涉及比较少,例如企业本身的流动资金、不良资产等,而且对于本身政策贷款的比例没有进行严格的监管,从而导致一些银行避害趋利,将政策贷款重点投向房地产等发展和收益较好的行业,而对于发展趋势不明显的农业或者小型企业的贷款会被刻意的减少。

三、完善经济政策执行审计监督的措施

1.界定职责,创造审计条件

针对目前审计部门在审计风险以及审计职责范围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政府部门需要修订目前的《审计法》,并且在法规中明确界定国家审计部门对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具有监管职能,能够参与到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经济项目、国企发展等重要项目的决策和修改,从而为审计部门创造基本的审计条件,保证对于经济政策的审计监管能够有效达成。

2.加强范围,保证全面监管

对于目前审计情况而言,需要对审计部门的审计范围进行扩大,一方面坚持预算审计为中心,同时加强对财政政策方面的审计监管,例如财政税收政策和政府决策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管,同时对于政府方面的债务情况进行审计,保证审计过程的有效性和合法性。让审计能够更加全面和完善。

3.关注扶助,保证政策落实

对于目前审计存在的问题,审计部门首先需要重点关注一些国家扶助产业的政策落实与监管情况,一方面保证中小型企业的优惠政策得到推广和落实,让中小企业得到长久的发展,同时普及国家减负政策,让企业坚持按照政策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以及义务,同时对于乱收费现象进行遏制与杜绝,保证审计的质量以及效率。

4.公开流程,接受民众监督

为了保证审计的公平性以及透明化,审计部门应当酌情对审计流程进行筛选,对于涉及到国家机密以及信息安全的流程不予公开,而对于一些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或者惠民扶助政策的审计都需要通过公告进行公示,从而让群众对审计的流程和内容都有知情与监督权,也能更好的体现出宏观经济政策本身就是服务于人民的基础思想。

宏观经济监督第2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执行审计情况;审计和监督分析

一、引言

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通过政策调控的手段,从而实现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也在一种重要的行为。但是无论在何种政策,在规划和实施时都存在一定的偏差性。所以国家审计部门也在这里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其职能除了保证宏观经济政策能够顺利落实,同时也对政策起到了监督管理的作用,即检查政策是否合法,对于政策的可行性以及资金流向进行管控,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等等。而笔者将通过本文,就宏观经济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监督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目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监督审计存在的问题

1.政策制定以及决策存在的问题

对于目前来说,宏观经济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政策的制定以及决策方面,就制定方面而言,一些相关审计部门缺乏一定的长远考虑,而且当前市场经济的情况以及发展趋势不了解,同时又欠缺相关的理论知识,从而导致政策制定方面出现问题;而决策方面,虽然审计是审计部门的主要职责,但是在政府的很多重要项目中,审计部门都是通过实时追踪完成审计,而审计过程也是比较被动的,对于不符合市场规律的问题或者决策时,审计部门只能通过建议的方式减少政府损失,却难以达到督促遏制的作用。

2.对于宏观经济金项目缺乏监督

监督和管理本来就是审计部门的基本职责,但是目前很多审计部门碍于审计风险,从而导致投鼠忌器。对于一般的经济项目能够保证到位的审计监督,例如:一些常见的资金预算、财务税收、采购统计以及投资核算等,而对于政府税收配置、公民住房保证以及政府债务等的决策落实,显然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从而导致决策出现问题,甚至与国家政策相悖。

3.在金融政策贷款方面缺少监管

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审计部门对于金融行业的政策贷款关注度不高,反而是对企业公司的资本、债务情况以及收支的审计监管频率较高,而对于国家已经规定的项目反而涉及比较少,例如企业本身的流动资金、不良资产等,而且对于本身政策贷款的比例没有进行严格的监管,从而导致一些银行避害趋利,将政策贷款重点投向房地产等发展和收益较好的行业,而对于发展趋势不明显的农业或者小型企业的贷款会被刻意的减少。

三、完善经济政策执行审计监督的措施

1.界定职责,创造审计条件

针对目前审计部门在审计风险以及审计职责范围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政府部门需要修订目前的《审计法》,并且在法规中明确界定国家审计部门对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具有监管职能,能够参与到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经济项目、国企发展等重要项目的决策和修改,从而为审计部门创造基本的审计条件,保证对于经济政策的审计监管能够有效达成。

2.加强范围,保证全面监管

对于目前审计情况而言,需要对审计部门的审计范围进行扩大,一方面坚持预算审计为中心,同时加强对财政政策方面的审计监管,例如财政税收政策和政府决策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管,同时对于政府方面的债务情况进行审计,保证审计过程的有效性和合法性。让审计能够更加全面和完善。

3.关注扶助,保证政策落实

对于目前审计存在的问题,审计部门首先需要重点关注一些国家扶助产业的政策落实与监管情况,一方面保证中小型企业的优惠政策得到推广和落实,让中小企业得到长久的发展,同时普及国家减负政策,让企业坚持按照政策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以及义务,同时对于乱收费现象进行遏制与杜绝,保证审计的质量以及效率。

4.公开流程,接受民众监督

为了保证审计的公平性以及透明化,审计部门应当酌情对审计流程进行筛选,对于涉及到国家机密以及信息安全的流程不予公开,而对于一些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或者惠民扶助政策的审计都需要通过公告进行公示,从而让群众对审计的流程和内容都有知情与监督权,也能更好的体现出宏观经济政策本身就是服务于人民的基础思想。

四、结语

审计工作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注重效果以及流程的工作,对于审计部门而言,要想提升审计的有效性,首先就需要提升自身的审计要求,扩大审计的范围以及监督管理的力度,对于国家一些扶助政策要进行关注和监管,保证政策的合法性和切实性,同时保证审计的流程公开化、透明化,让审计工作能够更好地推动国家的发展,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宏观经济监督第3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执行;审计

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当前,我国为了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制定了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这些政策能否有效执行,关系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终效果。

自1982年我国恢复建立国家审计制度20多年来,各级国家审计机关认真履行《宪法》赋予的神圣使命,不断开拓进取,审计工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监督制度。审计监督在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近年来,审计工作自觉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有力地促进了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各级审计机关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在所有的审计项目中,进一步深化对重大政策贯彻执行情况的跟踪审计和调查,各项审计都重点关注了中央政策的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根据审计署的部署,近年来审计工作的首要任务便是加强对中央重大方针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贯彻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促进中央重大经济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位和目标实现。因此,无论是当前还是今后,都迫切需要加强对宏观经济政策执行的审计监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目标。

一、宏观经济政策执行中审计应关注的重点

(一)加强对宏观经济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促进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到市场、社会、资源、环境和民生等多个层次和方面,必然带来利益格局和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实现这一重大调整,除了借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外,也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进行有力调控。从这些年的审计情况看,由于各地区的主体功能定位不明晰、经济发展的协调补偿机制缺失,区域间、行业间的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问题,已成为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难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以主体功能区建设为切入点,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做好区域功能分工,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推动宏观经济政策从过去以支持重点地区发展为主向支持主体功能区建设为主转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今后审计监督的重点要放在促进规划和配套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上,高度关注国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和走向,及时揭露和查处在贯彻各项决策部署过程中失职渎职、弄虚作假、不作为和乱作为等问题,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同时,继续加大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的跟踪审计力度,关注政策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确保中央决策和部署落实到位。

(二)加大对体制机制性问题的揭示和反映力度,推进深化改革、完善法治和健全责任追究制度。

从近年来的审计情况看,财税、金融、投资等方面存在的体制和制度性缺陷,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以财税体制为例,现行分税体制使得事权与财权不完全匹配,地区间财力不够均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差距较大,由此导致相应的政策执行和落实不到位,影响了政策导向作用的发挥和政策的实施效果。为此,在审计中,要始终坚持从制度安排入手,从宏观和全局的角度,去认识和审视审计掌握的情况,去分析和反映审计发现的问题,去研究和揭示政策、制度和管理中的问题和漏洞,提出深化改革、规范管理和健全制度的建议,促进完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同时,还要进一步深化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促进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政绩观,严格守法守纪守规守责,严格依法行政,严格按程序办事,推进健全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三)加强对重点民生工程和资金的审计监督,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民生问题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从这些年的审计情况看,一方面,我国的工资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较低;另一方面,在关乎民生的社会福利、医疗卫生、住房和教育等领域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偏低,导致内需拉动乏力,看病难、上学难、安居难等一系列民生难题相互交织。同时,因政策制度不够配套,很多地方出现了涉及民生的补贴资金大量结余和民生问题比较严峻并存的状况。促进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是今后一个时期审计关注的重点。要进一步加强对“三农”、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重点民生项目和资金的审计监督,揭示和反映落实国家政策不到位、政策目标未实现以及严重影响和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还要关注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分散、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规范资金管理和运行,促进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到位,推动社会福利、医疗卫生、住房和教育等民生领域的改革。

(四)加强对科技和自主创新投入的审计监督,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优化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从审计情况看,一些企业忽视对自有品牌、技术等国有权益的必要保护,缺少对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的消化掌握,内生技术能力没有得到实质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能力不足;一些地方的科技经费投入在总量、结构、管理使用和效益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不完全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今后一个时期的审计工作,要以企业审计为依托,加大对科技及自主创新等方面投入的监督力度,着重关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推动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注重揭示制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体制、机制性问题,推动企业根据发展战略和市场需要,做大做强主业,增强竞争力。同时,在财政、金融等审计中,积极关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扶持力度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促进形成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和金融环境。

(五)加强对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o的审计监督,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近年来,我国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取得明显成效,但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没有根本扭转,资源消耗偏高,环境压力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一定制约。从资源环保审计情况看,有的地方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污染环境、非法征地、越权审批、违规出让土地和矿业权等问题有禁不止;一些地区的环保部门监测能力较弱,环保统计数据失真,给有效治污带来了一定困难。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监督,已经成为审计工作的又一重要领域。要加大对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审计力度,关注节能减排资金使用及重点行业执行节能减排政策情况,促进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推动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在财政、金融、企业和经济责任等审计中,都要加大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相关内容的审计,促进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通过揭示制度不健全和标准不合理等问题,促进完善有关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

(六)加大对经济运行中突出矛盾和潜在风险的揭示和反映力度,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必须加强风险监管。国际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最大、最直接的教训就是对风险监管的忽视。在审计工作中,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高度关注经济转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和问题,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安全运行;更加关注政府性债务问题,促进有效防范和化解潜在财政风险,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更加关注银行信贷结构和资产质量,促进防范受宏观经济波动和企业经营周期影响而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更加关注因决策不科学、不合规、管理不严格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和市场经济秩序;更加关注企业执行“走出去”战略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和内部管理模式,维护境外国有资产安全;更加关注在土地征用、拆迁安置、企业改制、环境保护以及工程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防范可能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二、审计工作必须努力做到与时代要求同步。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不断提高审计能力。

(一)更新审计理念,努力发挥建设性作用。

要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各项任务,科学选择审计项目,合理确定审计重点,使审计监督更加切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要坚持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结合,在依法严肃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的同时,更多地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的宏观层面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更多地从制度、体制和机制方面着眼,揭示和反映体制、制度性缺陷和重大管理漏洞,促进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

(二)转变审计方式,将真实合法性审计与绩效审计融为一体。

要坚持从财政财务收支入手,以责任履行和责任追究为重点,从政策执行、资金使用、资源利用和行政效能等方面,全面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切实提高审计监督的实效。

(三)创新审计方法,提高审计工作的现代化水平。

要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运用先进的组织管理方法和手段,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工作方式,大力推进以在线审计、实时审计为特征的联网跟踪审计,使审计工作逐步实现由传统审计方式向现代审计技术方法的转变。

宏观经济监督第4篇

关键词:电子产品;质量监督;经济效果;措施

社会在发展,经济在进步,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的社会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的经济发展更是进入了一个持续的上升期。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当前社会对电子产品的需求逐渐变大,电子生产企业已经迎来了一个战略发展的机遇期。在这一时期,各大电子企业都进行了相关的改革和发展,获得了更大的市场,赢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其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另外,我国当前也另有一些新的电子生产企业加入市场,并在发展中不断进步,有着自己的发展空间。但是,我国当前的电子产业的发展缺乏可持续性。随着社会的进步、产业的发展,电子产品在市场内将趋于饱和,而电子生产企业也难以获得现在的市场,因而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电子市场,竞争将会十分激烈。经一些学者研究指出,我国的各大电子产业将不能再持续的保持在小压力的转况下超过十年,因而必须从现在起就做好市场竞争的准备。有人指出,质量监督将能大大的提高电子产业的竞争力,本文笔者就针对电子产业的质量监督,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从产品质量优势、产品的价格优势两个方面阐述质量监督的经济效果,希望能引起相关业者的注意,促使其进行质量监督的发展和完善,为我国电子产品的发展提供帮助,为我国电子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一、产品的质量优势

质量是消费者消费的着重点之一,各大生产和销售产业,要想抓住消费者,抓住市场,就必须保证商品的质量,打造出企业的质量信誉,使消费者更愿意对自己进行消费。我国当前的市场中,电子产品已经呈现出了泛滥的迹象,产品质量良莠不齐,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对消费者的危害也不在少数。在这一情况下,消费者更倾向于质量好的产品。我国的电子生产企业,着眼于了当前市场的需求,将大量的精力用在了市场的开拓和新产品的研究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质量,产品的不合格率越来越高,制约着我国电子产业的整体发展。因而,进行产品质量监督的优势,首先就表现在质量上,有了产品的质量监督,就能更好的保证产品的质量,从而更好的抓住消费者的心理,使自身能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在大量的分析和研究中笔者发现,在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中,要保证产品质量,至少做到以下几点:

(一)增加监督环节

我国的产品质量监督,尤其是电子方面的质量监督,工作不够全面。一般来说,其监督工作主要是在产品完成以后,对产品的外形或者说是损害度进行监督,难以对产品的整体质量进行分析。因而导致许多品牌的产品,有着极高的返厂率,这对公司信誉以及公司形象的损害,是极大的,而消费者也不会青睐于这种问题产品。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必须增加监督环节。首先是零件生产环节,要对组成产品的各类零件进行监督,零件是组成产品的部分,也是影响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在零件监督环节就发现问题,将能对产品质量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其次我们要进行产品组装环节的监督,电子产品的组装,是一类比较精细的工作,尤其是手机、MP3等小型电子产品,零件小,工序多,组装环节更容易出现问题。因而我们要对其组装环节进行监督,保证组装环节不会出现问题。最后是产品的运行质量监督。电子产品的运行质量,也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这其中包括产品的系统问题、储存问题、视频问题、音频问题等多个方面,因而我们要对这一环节的问题进行严格的把关,避免出厂的产品,遇到运行方面的问题,给企业的品牌形象造成恶劣的影响,笔者调查发现,有相当数量的消费者,愿意消费运行流畅的产品,因而产品的运行问题监督,对电子产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建立系统的监督体系

我国电子产业对产品的监督工作有待于完善,尤其是附加值低的小型电子产品,更是缺乏质量的监督。一个品牌的形象和信誉,是包含在其各类产品当中的,因而小产品的问题,也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笔者调查发现,这种产品监督的不完善,主要是企业缺乏系统的监督体系所造成的。因此,我们的电子产业,必须关注这一问题,建立健全产品监督体系。首先,我们要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监督部门,令其立足于整体,对企业内的各类产品进行监督。其次我们要让这一体系适用于每类产品,每一类产品都必须经过这一系统的监督,保证每个出厂产品的质量。最后,这一体系要有不同的针对性,对每一类产品实行不同的监督方法,使其质量保证作用能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

二、产品的价格优势

产品的质量监督,能大大促进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创新积极性,极大的调动人才的生产热情,从而在监督之下,使得产品的成本更低,使产品获得更大的价格竞争空间,让产品的竞争力再上一个台阶。我国的电子产品性价比低的问题已经普遍存在,据统计,我国市场上的电子产品,有很大一部分是国外品牌,而我国的自主品牌缺乏竞争力。在质量方面的优势,笔者前文中已经详细提出,而价格上优势的体现也至关重要。企业对产品进行质量监督,产品通过其监督和指导,能够大大的降低成本,从而获得价格优势。笔者对一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我们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监督产品加工程序

在质量监督的同时,我们会对产品加工的每个环节进行分析,因而在此我们能监督产品的加工程序。我国的电子产品起步较晚,因而在加工程序上,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通过这种监督,我们能及时的发现产品在加工程序中的问题,及时的对加工程序进行调整,并能整体掌握加工环节,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技术研究,促进产品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为产品带来更大的价格优势。

(二)监督产品的材料

我国各大电子产业,对电子产品的材料要求都是较为严格的,一般来说,同一产品都是使用同样的材料,从而保证成本、提高效率。产品的质量监督,必然也要对这一环节进行监督,而在监督中,我们可以更为方便的监督这些材料的使用情况,避免有人利用职务之便,对材料进行虚报或者调换,从而造成企业的损失。这类监督能在产品材料使用环节上,降低产品的成本,这一成本的降低是绝对性的,也是十分有效的。因此,我们要发挥质量监督体现出来的价格优势,就必须加强产品材料的监督,使产品在材料环节,就有成本的保证,为其价格空间的再扩大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并占有了更大的市场份额,我国的电子产业,在这一时期内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国电子产业的发展,缺乏一定的可持续性。本文笔者就从产品质量监督出发,探讨了其优势,并总结了一些措施,希望能为我国电子产品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宏观经济监督第5篇

(一)制度的概念

制度即管理制度,它是组织或企业为实现一定目标、宗旨和目的,而制定的要求组织及成员共同遵守的各种规范准则,它是维护组织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和确保组织实现终极目标的根本保证。

(二)制度建设的内容

制度建设的内容包括企业发展的宗旨、使命以及发展的终极目标,同时还包括企业精神,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以及企业管理活动全过程的规范,是维护公司一切生产经营秩序的基本准则,协调企业内外关系的基本遵循。

(三)制度建设的原则

制度建设首先要体现企业的宗旨、使命、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的战略性原则;其次,要体现企业管理所涉及的各方面进行规范和指导的可操作性原则;再次,必须体现法治精神,具有合法性原则,体现民主、公平、公正、公开的合理性原则,责权利对等原则,体现人为关怀、集体智慧和与时俱进理念的原则。最后,要体现制度的权威性、严肃性和阶段稳定性原则。

(四)制度建设的误区

制度建设的误区主要表现有违反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不合法合规,缺乏民主,责权利不对等,显失公平和公正,权利就是制度,制度执行没有可操作性,制度制定朝令夕改,执行、监督不严,制度出台万事大吉等。如果不纠正认识误区,制度制定的初始就已经形同虚设,制度执行和监督根本无从谈起。

二、不折不扣做好制度执行

(一)制度执行的重要性

执行是制度的生命。制度只有彻底地不折不扣地执行方能实现企业的目标、使命、宗旨和理念,否则再宏伟的战略规划布局、再健全的制度,只挂在墙上或者摆在桌面,只能是一文废纸。万科地产王石曾说“企业最缺的不是制度,而是制度的执行”。海尔集团张瑞敏曾说“制定一项好的制度不宜,能够坚决执行则更重要。管理能否到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规章制度是否真正落实到底”。美国通用公司CEO杰克•韦尔奇曾说“执行力决定着企业和个人的成败,无论对于企业还是个人,任何成功都必然是执行的成功,任何失败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执行的失败”。由此可见,企业要发展,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企业战略布局规划,坚决执行管理制度。

(二)影响制度执行的原因分析

执行是从目标出发达成结果的过程,需要组织上下一致贯彻,人员、制度、流程、文化等方面都有可能影响执行力问题。但从制度的执行层面分析,影响执行力的主要原因归结起来有:

1.制度设计不严谨。制度的设计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程序,体现集体智慧和意志。而有些制度在制定的初始就违背了制度制定的原则,不是内容违法、违规,就是显失公平、公正,或者是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冲突等,这样的制度从诞生之日起,就已经丧失了制度执行的意义和积极性。

2.制度没有操作性。有些制度不健全,没有覆盖工作全局,或者是制度内容过于宏观、抽象,表述含糊不清,缺乏具体操作和指导,遇到实际问题执行起来束手无策,无法实现用制度管人、管事。

3.缺乏有效监督考核评价。人浮于事、消极怠工、应付差事、报喜不报忧、营私舞弊等等现象都是执行不力的表现,原因是企业的监督职能缺失,缺乏系统考核评价依据,致使执行不力者违规成本低,不能及时发现、遏制和给予惩处。

4.领导没有带头执行。领导干部带头执行是制度执行的关键。凡是要求职工做到的,领导干部必须首先做到。但实际上有些企业,规章制度到了领导身上就失灵,有变通,不严格遵守和执行,久而久之,打击了职工遵章守纪的积极性,影响了制度的权威,要求彻底执行也就成了空话。

5.制度没有稳定性。制度如同组织的行动纲领和指南,企业的基本理念、价值观、发展目标、基本规范在一定时期和阶段具有极大的相对稳定性,只会随着企业经营发展的内外环境变化不断加以完善,而不会朝令夕改,否则影响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导致制度执行者迷失方向。

6.用人机制有问题。有些企业制度很健全、奖惩措施很严厉、考核办法也很精细,但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屡禁不止。这种现象是由于误将责任心不强、政治觉悟不高、道德品质差、业务能力不强的人放到重要岗位,结果就会出现执行不坚决、不彻底、打折扣,应付差事,不但自身不能遵规守纪,传递正能量,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而且还会影响和削弱身边其他人员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这样的人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巨大损伤和破坏。

(三)如何提升制度的执行力

制度只有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方能发挥制度的作用。制度制定后,如何确保制度彻底、不折不扣地执行下去呢?重点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做到制度的宣传和职工培训。制度制定后,要对企业成员广泛宣传,答疑解惑,理清思路,统一思想,涉及复杂的、专业的内容还需进行辅导、培训,惟有如此方能为后续顺利执行创造条件。

2.领导带头执行。领导是制度的首要制定者,也是第一责任人。因此凡是制度规定的,领导干部首先要带头不折不扣地执行,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带头做制度执行的表率。

3.合理的选人用人。人是制度执行的关键因素。运用竞争机制,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去,发挥应有的作用是选人用人的基本原则。只要能够胜任和满足岗位工作要求即可,设定过高、过低用人标准都不合适。蒙牛集团总裁牛根生曾说“有德有才破格使用,有才无德限制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才无德坚决不用。”只要人选合适了,就等于打通了制度执行的通道,铺平了道路,为后续顺利执行奠定了基础。

4.运用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优秀的员工也需要不断激励。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永恒的法则。为了确保企业制度强有力地执行,就要对各岗位人员的工作不断进行激励,实行优胜劣汰。激励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薪酬激励、晋升激励、荣誉激励、榜样激励、培训激励、情感激励、事业激励等。无论何种激励,都是确保企业队伍执行的积极性、主动性的有效手段,确保企业政令统一、行动一致,运转有效。

5.塑造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员工信心。企业文化是企业制度执行的剂和推进剂。企业要重视和培养企业文化,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先进的文化教育人,以榜样的力量鼓舞人。把企业精神、行业传统与优秀的中华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妥善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利益关系,教育引导职工树立“企兴我荣,企衰我耻”的思想,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和追求,进一步增强企业凝聚力,增强员工对企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企业和谐发展。

三、加强对制度执行力度的监督检查

(一)影响监督检查工作质量的原因分析

没有监督检查就无从了解制度执行情况,无法发现和解决问题,更无法对执行的偏差进行纠正。影响监督检查工作质量的原因主要有:

1.企业监督机构不健全,监督职能缺失。监督机构缺失或者根本就没有监督检查职能。在此情况下,制度的执行和监督就如同运动员兼任裁判员,监督检查形同虚设。

2.企业管理的架构设置缺乏制衡和约束。责权利不对等,权力缺乏制约和监管,导致监督检查无法深入企业活动全过程。

3.对监督检查工作重视不够。传统思想认为只要不出事就是正常。其实监督检查是一种工作机制,也是重要的管理手段,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对企业活动的全过程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经营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如何实现有效监督检查

有效的监督就是按照责权利原则对企业制度贯彻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的监督检查,反映客观情况,积极为解决问题提供决策意见,通过各种考核、激励机制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正常开展,实现更好地发展。实现有效监督检查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完善监督机构的设置,增加权责利三者之前的均衡和制约。大力营造监督检查氛围和文化,增强监督检查意识,将监督检查工作覆盖经营管理管理工作的全过程,自觉接受监督。

2.严明监督检查制度,建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设置、执行,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可以杜绝人为感情因素影响监督检查的结果。

3.聘用第三方管理机构。第三方管理机构具有专业性、客观性的特点,可以排除人为因素干扰,通过第三方管理咨询公司、审计机构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全过程、重要部门和环节进行考核、检查、审计、客观分析和评价,从而达到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提供决策建议,实现企业健康发展的目标。

4.引入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软件。现代化的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手段,软件的强大功能已经广泛运用到企业经营管理当中。企业可通过软件的强大功能实现对企业经营全过程的掌控和监督。

四、结论

宏观经济监督第6篇

【关键词】国家审计;宏观经济管理;地位;作用

宏观经济管理是确保国家市场经济运行稳定,加快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经济手段,国家审计工作的开展则能够确保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研究国家审计工作在宏观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对进一步发挥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有重要意义。

一、国家审计和宏观经济管理

(一)宏观经济管理

1、经济管理。经济有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两种相对概念,其中宏观经济是指国家社会宏观范围上的经济关系与经济活动,是对国家社会经济总量之间相互关系以及总体运动的全面反映,微观经济则是指某一经济单位活动以及经济变量,以企业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经济活动为主。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不同层次和方面,二者的正常运行和国家经济稳定与发展息息相关,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中明确指出,现代经济是市场、税收、支出、调节的混合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宏观经济运行主要受市场机制内在调节动力和国家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两方面控制力量的制约,两种力量互相合作,维持国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任何市场经济体系都涉及到宏观经济管理,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自我需要,也是市场经济国家发展运行的重要保障,宏观经济管理则是指依据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规律,采取有效的经济、法律、行政手段,有组织的对经济总体变化以及比例关系的协调与控制,是国家对过敏经济总体活动的全面与综合性管理。

2、组织体系。宏观经济管理工作需要在严密完善的组织机构体系下有序开展,宏观经济管理的组织体系是各种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宏观经济管理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有宏观经济决策、宏观经济调控、监督管理以及信息服务等多种功能。我国现行管理体制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经济管理最高权力机关,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相关的战略、规划、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的制定和落实都要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国务院作为国家政府最高首脑机关,是国家最高权利执行者,统筹管理中央政府职能部门和地方政府,制定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整体目标和重大方针决策,对国民经济相关政策的制定以及组织管理直接负责。宏观经济调控系统主要负责落实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调节控制工作,涉及到计划、财政、税收以及金融等不同经济机构,高效率的调控系统是保证宏观决策正确性的前提基础。宏观经济调控工作非常复杂,涉及到许多互相依赖关联复杂的部门以及行业,其间联系非常复杂。

(二)国家审计

1、本质。对客观事件的认识随着经验的积累而逐渐加深,从现象到本质,从浅表到深刻。人们对于审计工作的认识与探索从未停止,迄今为止,审计工作主要经过了查账、方法过程以及经济监督三个阶段。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明确指出,本质是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是事物基本要素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具有高度概括性、唯一性以及稳定性,审计的本质也应该是高度概括审计工作实践活动总体的规定性根本概念,对审计工作的认识也要从审计活动总体以及审计实践活动要素两方面出发。本质上,审计工作是一种独立经济监督控制行为,国家审计则是国家法律确认,为纳税人负责的国家设立审计机关以及执业人员对国家财政资金使用安全性以及能效的监督和控制工作,国家审计是国家重要的上层建筑组成部分,通过对经济基础的监督与控制,提高经济活动效率,为国家管理以及社会公众提供经济监督服务,因此根本上,国家审计是国家权力的体现。

2、特征。国家审计是对国家权力的监督,理论与实践表明,国家意志和国家管理需要决定了国家具体权利的确立与行使,国家审计权也是国家意志以及国家管理的客观需求,现代国家普遍设立国家审计权,不同只体现在审计权隶属于哪一种权力形式,现代国家审计模式把审计权力作为其他权利附庸,出现了立法型审计、司法型审计以及行政型审计以及独立型审计等几种不同模式,初步确立了国家权力监督中,审计权的地位和作用。国家审计是一种对人民权利的监督,国家是人民的国家,国家管理需要税收,国家管理并使用人民纳税,国家审计是一种对国家管理和使用税费行为的监督,代表人民,为人民负责,是人民权利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的体现。国家审计也是一种经济权力监督,恩格斯指出,国家权力也是一种经济力量,无论经济力量来自革命剥夺等暴力形式或者西方世界所谓人民协议,都是新国家占有资源、财物以及税收,并将部分资源和财产交由国家管理,国家管理需要成本,国家管理不计成本,就会导致经济崩溃政府灭亡,国家审计则把国家财政收支以及公共资金使用安全与能效作为审查对象,进而发挥经济监督与控制作用。

二、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地位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地位

主要指政治经济环境下,国家审计工作所处位置,国家审计工作需要放在恰当的位置上才能够真正发挥监督和调控经济行为的作用。社会经济生活全部活动中,审计都是一种有力的经济监督行为,通过审查财务财政收支以及经济活动能效和安全性,来确认或解除资源财产经营人的受托经济职责,这一特殊工作性质决定了审计工作是独立于资产所有者、经营管理之外的第三方监督、鉴证、评价地位。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体系有决策、调控、监督、国有资产管理以及信息系统等几部分结构,国家审计单位是独立的经济监督机构,专职负责国家经济监督,行使国家经济监督权,发挥国家经济监督职能,因此在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中,国家审计工作属于国家宏观经济活动的监督控制系统。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监督体系包括监督审计、财务监管、税务监督、金融监督、工商行政、物价海关、统计会计等多方面内容,依据逻辑学原理,审计监督和其他经济监督工作都具有相同监督属性,但是审计监督和其他专业监督工作涉及到的范围、工作对象、工作目标、权力属性又有很大不同,和其他专业性经济监督工作相比,国家审计层次更高,工作更加广泛,综合性更强,在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十分特殊。

1、法定监督地位。国家审计和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工作其他监督专业相比,最显著的差别是国家审计工作具有明显的法定性与强制性特点,1991年,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北京宣言》指出,“应该在宪法或者立法部门的法令中明确规定审计权力。”1982年,国家第五届全国热搭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91条也明确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国务院部门以及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国家财政金融机构以及企业事业组织财务收支都需要接受审计监督,国务院总理领导审计署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以及个人干涉。《宪法》第109条进而补充,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都要设立审计机关,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对本级政府以及上一级审计部门负责。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相关文件也明确规定,审计机关在干部管理部门委托下,负责党政领导干部以及国有企业领导的任期经济责任审查,并将审计结果作为干部升降任免的重要依据。

2、超脱性。审计监督属于独立第三方,第一方为委托人和授权人,分别为政府和立法机关,第二方为被审计方,为政府部门和单位,第三方为审计人,也即审计机构。审计人不参与被审计人经济活动,和被审计人也没有知己经济利益,对于被审计人来说有一定的超脱性和独立性。其他专业经济监督属于两房关系,分别为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监督者直接参与到被监督者的经济活动中,和被监督者之间有直接利害关系,因此其他专业监督没有超脱性和独立性,以税务监督为例,税务部门监督纳税单位,税务部门直接指定并执行税务法规,征收纳税同时进行纳税检查监督,而涉及税收问题的审计工作则是审计者在接受授权或委托,代表授权人或委托人基础上,根据税务法规对被审计人进行纳税审查,审计人本身不负责不参加征税纳税活动。

(二)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1、提高国家预算管理工作水平。通过对世界各国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律的总结,可以得出结论,国家审计是在国家预算管理需求基础上出现并逐渐发展起来的,根本上,国家审计主要为国家预算管理工作服务,现代国家审计机关都以政府财政收支为工作核心开展国家审计工作,审计是国家预算管理中非常关键的环节,例如英联邦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国家审计机关在审计财政资金使用效用和安全的同时,还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协议,审计政府部门年度财务报表,同时给出审计意见。审计机关的财政资金效益以及财务部门报表审计工作能够全面审查评价预算执行过程的合法性、能效以及执行结果的真实性,为国家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客观依据。

2、宏观经济间接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中,市场机制发挥着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作用,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主要通过经济宏观调控实现,宏观调控手段有经济、法律、行政等方面,财政以及货币是宏观调控重要的手段途径,财政以及货币职能的发挥情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长远发展以及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国家财政、税收、金融等各种综合经济管理部门都掌握大量财政和信贷资金,将这部门资金作为宏观调控途径,国家审计机关就有职能对这一部分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监督,从而确保其宏观经济调控职能的正确行使。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国家财政收支,也可以督促政府财政部门以及其他预算执行部门依法履行自身职责,充分发挥财政职能,面向银行保险以及证券等金融机构以及证监会、银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的审计,则可以更真实客观的揭示金融机构经营风险和金融行业的系统风险,进而审查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和工具的有效性与合法性,进一步增强国家的金融监管、金融风险防范以及国家金融安全保障力度。

三、结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需要做好对宏观经济的管理与控制工作,才能够有效克服市场的弱点和消极作用,分析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对提高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蒋敏,尚锐.简析国家审计在公共经济管理中的作用[J].当代经理人,2017(04)

[2]张文祥.强化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作用的对策[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6(05)

[3]张文祥,王羚,马绪忠.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J].审计研究,2016(06)

[4]熊敏荣.试论宏观经济管理中国家审计的地位与作用[J].经贸实践,2017(03)

宏观经济监督第7篇

关键词:国家审计;宏观调控;保障监督;作用机制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正处于转型关键时期,市场体制还不够健全,经济市场秩序还比较混乱,市场竞争激烈但不够有序,国家宏观调控手段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在实施国家宏观调控程序时可能会偏离目标,因此,就需要国家审计来保障监督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落实。

一、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地位

(一)较高层次监督地位。国家审计是一种全方位的监督形式,对企事业单位和国家经济活动,以及对具有宏观调控职能的税务等进行监督,规范经营管理并促进宏观经济的稳步发展。如果没有国家审计监督或者审计监督不力,则可能难以全方位落实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

(二)综合经济监督地位。国家审计作为独立性的经济监督形式,审计机构及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关系,且不参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保持了较高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其审计结论的权威性和可依赖性较高,在宏观经济调控中位于综合经济监督的地位,通过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的方式,全方位控制和检查各项财经活动,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

(三)间接调控地位。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位于间接调控地位,运用经济监督职能通过对微观审计对象进行分析和处理,作出审计结论及提出建议,不像财政、计划、金融等部门可以对宏观经济直接进行调控和管理,它是调控的中介,与其他直接调控手段共同控制,增强了中央宏观调控的能力。

二、国家审计在宏观调控中的保障监督作用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存在不少违法乱纪行为,更加需要国家审计的保障监督作用。一方面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给经济注入活力;另一方面又特别需要有效的监督,以保障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健康发展。这在客观上要求加强财政经济管理,建立健全经济监督机制,维护国家财经法纪。国家审计不仅要处罚处理事后的财务违纪行为,而且要注重在事前、事中从机制与制度层面揭示、分析与反映问题,高度关注影响经济安全与\行的一些重大宏观调控与决策,充分发挥其保障功能,维护经济秩序的正常和稳定。

三、国家审计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机制

国家审计通过履行审计监督基本职能,特别是通过全面审计各地区、部门、单位、项目,监督制约经济违法、违规行为,推动宏观经济规范运行,是其他监督部门所不能替代的。国家审计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作用的机制主要有:审计机关审计和调查宏观调控的各个环节,向被审计单位出具审计意见或下达审计决定,促进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实施;向政策制定部门反馈信息、提供意见和建议,促进政策的调整与完善。国家审计在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中发挥作用,要贯穿“依法性、经济性、宏观性”这三条主线,坚持遵从依法独立审计、遵守市场经济规律和遵循宏观调控经验等基本原则,努力提升国家审计宏观调控质量,保障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取得实效。

四、国家审计在宏观调控中保障监督作用的实现方式

(一)通过项目审计实现审计监督性作用。国家审计一方面要围绕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实施审计监督,一是对国家“宏观性部门”的审计,通过对财税、金融、建设、物价、工商等部门进行审计监督,完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和政策措施,确保宏观调控规范有序,提高宏观调控政策效益;二是对国家“宏观性资金”的审计,通过对影响宏观经济调控的国家公共财政、信贷等资金的审计,监督这些资金来源和运用的合法有效情况,为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提供资金保障;三是对国家“宏观性项目”的审计,通过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确定的新农村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环境治理、教育发展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投资决策及经济活动的审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资效益,为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围绕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改进审计方法,即相关领域同步审计的方法、重点部门项目必审的方法、通过财政制裁为主的方法等,通过围绕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审计监督宏观性部门、资金和项目,同时围绕宏观调控的需要改进审计方式、方法,制定审计工作法定文件并落实,实现国家审计监督、约束和警示作用。

(二)通过法定文件展现审计警示性作用。通过制定报送、落实执行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审计工作法定文件,体现国家审计在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中的监督、约束和警示作用。其一,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的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其二,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审计监督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提出的审计结果报告;其三,审计机关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依法在职权范围内下达的审计决定书;其四,审计机关依法向政府有关部门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的文件等法定文件。

五、结语

总之,国家审计在国家宏观调控中处于全方位、间接、综合经济调控地位,可以通过审计监督各种经济项目,制定相关法定文件,以及通过专项调查报告,完善宏观调控手段和秩序,保障国家宏观调控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