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教育的道德标准(合集7篇)

时间:2023-10-08 10:21:29
教育的道德标准

教育的道德标准第1篇

关 键 词 道德教育;价值澄清;榜样示范;社会行动

作者简介 王方林,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讲师

一、道德教育及其标准

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和行为习惯,它主要包括私人生活的道德、公共生活的道德和职业生活的道德。道德教育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即培养学生在私人生活、国家与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中的道德意识,以及合乎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任何道德教育都应满足以下三个标准:

1.善的意图

善的意图不仅推动学生道德动机的激发,使学生的内心需求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契合群体的道德诉求,使社会发展注入道德力量。譬如一位因在原学校表现顽劣不得不转学的同学,在新学校上学的第一天,该校班主任当着他爸爸的面向全班同学介绍到:“诚诚同学因搬家的原因转到我们学校,他是一个真诚的孩子,这一点他的名字可以作证;他在家是一个勤劳的孩子,这一点他的爸爸可以作证;他在我们班将会是一个表现优秀的孩子,这一点你们可以作证。”听完班主任充满无限期待和关爱的介绍,诚诚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全班同学立刻表现出欢迎、友善的态度和情感……求善的价值判断不仅是个人的意识,也是群体的意识。求善应该是道德教育的核心意蕴和价值追求。

2.有价值的内容

道德教育所选择的内容应该是有价值的,要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所帮助,进而促进社会的良好发展。道德教育的内容,可谓繁杂多样,有价值的内容也是不胜枚举,但最重要的还是要选择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以及顺应时展要求的内容对其加以适时适当的教育。首先,道德教育的内容应体现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上。一方面,道德教育内容必须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需求相匹配,必须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社会公共生活、私人生活、职业生活等)相融通,必须能让学生通过共识、模仿、渴望、努力、唤醒问题、质疑、不喜欢、抵制等对自己的成长产生印记或影响。另一方面,道德教育内容必须包含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所共同认可的社会性内容,必须是有助于共同体或人类社会生活延续的。

其次,道德教育的内容还应体现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上。从根本上讲,“文化是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其核心是人自觉不自觉地建构起来的人之形象。”[1]当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已对中国的学校德育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一些学生心里,最时尚的事就是穿有英文字母的服装,用刀叉吃饭,讲英语,上国际学校,到教堂做礼拜,唱“You raise me up”庆祝感恩节,买圣诞树、找圣诞老人要礼物欢度圣诞节……而端午节佩戴香囊、在自家门上插艾叶,春节放鞭炮和烟花、悬挂中国结和红灯笼等蕴含中国元素的事情则被视作“老土”,学生开始有意无意地疏远传统文化,甚至将其慢慢遗忘……这些转变不是简单的个人言谈举止的变化,而是文化的转变,是一些学生从中国传统文化向西方文化的转变,在他们身上,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逐渐衰退,西方文化的价值得到了传承与发展。这虽然顺应了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等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但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民族文化的衰退与缺失(事实上,有关中国汉字的传统书法文化已经在衰退)。因此,如何不让学生成为“新奴性”的载体,如何让学生对自己的社区、自己的城市、自己的国家内每天所发生的事情产生认同感,如何让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文化,应该是中国学校德育工作者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民族文化的根只有在一代人的心中扎根壮大,才有绵延发展的生命力,这是学校教育恒古不变的使命,在全球化还处于弱势地位的今日中国,这一使命的实现虽然更为艰巨,但也更为关键和迫切。”[2]

3.合乎道德的方式

一位老师发现学生午餐时扔掉一块猪肉,便强迫学生捡起,用开水冲冲,然后吃掉它。毋庸置疑,老师的意图是善的,让学生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客观上讲,猪肉对学生的身体发育也是有价值的,但是老师所使用的强制方式超出了学生理智和情感可接受的限度,不仅无法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且可能会引起学生对老师和猪肉产生消极、不健康甚至扭曲、畸形的心理和态度。因此,道德教育的方式应该是植根于学生的内心需求,能唤醒学生对美好事物向往的自觉自愿的过程,任何强迫学生从事某种道德行为的做法都是一种恶,都会将美好的道德异化成丑陋的东西,都需要予以反抗。

二、如何实施道德教育

如果我们教学生学骑自行车,即使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也能学得很好,数年甚至一生都不会忘记,这种动作技能的训练目标、方法和效果很容易被测量,教师的指导也相对容易。但是,如果我们要对学生的道德施加影响,事情就变得复杂了。譬如当我们向学生解释“嫉妒是可鄙的”,我们立刻感受到来自一些学生本能的抵制;当我们向学生说明“欺负弱小同学是邪恶的”,我们立刻看见一些强壮学生轻蔑的微笑;当我们告诉学生“撒谎会毁掉生活”,我们会发现一些可怕的实情:班上的一个最恶劣的撒谎老手竟能头头是道地漫谈如何诚实……更困难的地方还在于:在所有的学科教学方面,公布学科教学意图不会影响最终的结果,因为师生之间很容易就学科教学目标达成一致。但对具有独立个性的学生来说,他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形成的是非、善恶、好坏的标准以及做人的准则,与教师所试图培养的道德品质有着显著差距,因此,他们不愿意听任自己被别人教育,更确切地说,他们不喜欢别人有教育他们的意图。显然,对于教师来说,闭口不谈道德教育的意D或采取诡秘、圆滑的行动都是不合适的,那么,如何才能确保教师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起着真实而有力的影响呢?

1.价值澄清

价值澄清的主要方法有:1)个别交谈。譬如学生对老师说:“周末,我们全家一起到北京玩。”教师的反应可以是:“你要去北京吗?是你要去吗?你是否喜欢去?”学生的反应有可能是:“不,想起来了,我并不喜欢去北京。我宁可参加学校少年足球队的比赛。”2)填写价值表。不适合交谈的场景和问题可填写价值表,如堕胎、安乐死等。3)团体讨论。对一些富有价值意义的主题可以在小组或全班内讨论,如政府的预算、宗教问题等。

在价值澄清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认同、传授“正确的价值观”,而在于帮助学生学会评价分析和批判性思考,学会澄清其自身的价值并形成适合本人的价值体系。这样,学生就可以获得适合于他的环境的价值观;同时,他可以调整自身去适应变化着的世界,能够在影响世界变化的方式中扮演一个理智的角色。教师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发现学生隐含在其行动中的各种动机和观念,从而为以后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奠定基础。

价值澄清包括四大要素:1)关注生活。要注意生活方式以及个人爱好如何反映出价值观的层次,要关注生活中有价值的事物,注意到使价值混乱和生活复杂化的一般问题。2)接受事实。教师要接受学生的一切,使学生坦诚地表达自己,但不意味着赞同学生的观点。这种接受实际上是要帮助学生作为个人来接受自己以及诚实地对待自己。3)激发进一步思考。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思考更多地了解多种选择,更好地了解个人珍视和珍爱的东西,较好地将选择和珍视结合到日常的行为中去。4)提高个人能力。通过价值澄清使个人正视个人的价值问题,整合自己的选择、珍视和行动,从而提高澄清价值的技能和自我指导的能力。[3]

2.榜样示范

“在各种教导儿童以及培养他们的礼貌的方法中,其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眼前。”[4]通过榜样示范,可以刺激学生的道德动因,在学生的深层世界产生思想共鸣和情感反应。班杜拉将这一过程称为观察学习,并将其细化为四个组成部分[5]:一是注意过程,通过对榜样行为的观察,在人的头脑中产生榜样的记忆,它决定了一个人在显示给他的大量范例中选择什么来进行观察,以及在这些示范原形中把哪些东西抽取出来;二是保持过程,将榜样行为转换成表象或言语符号并保持在记忆中,这些记忆代码在以后就能指导操作;三是动作再现过程,把观察学习到的东西付诸行动,并经过自我矫正将这一近似行为加以精炼;四是动机过程,动机是行为产生和激发的内在动力所在,贯穿于观察学习的整个过程。譬如当某个学生看到自己的同学因救助一只生病的流浪猫而得到老师的表扬时就会爱心大增,认为自己以后也能做同样的事情;如果看到老师批评该同学甚至让该同学直接把生病的流浪猫丢进垃圾桶时就会倍感沮丧,觉得自己以后不会做类似的事情。这是一个无缝衔接的过程,更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其中,观察是前提和基础,强化是条件和保障,模仿是途径和方法。

榜样不仅指人本身(革命领袖、模范人物、家长、教师、三好学生和影视作品中的典型形象),还包括文字符号、图像信息、语言描述、艺术形象及校园环境等。它的作用也是多向的,一些示范可即时表现出来,另一些示范可能在以后某种条件作用下才再现,其中一些示范会产生相反的作用。一般来说,拥有较高社会地位(与学习者相比)的榜样经常被模仿;学习者与榜样的相似性越大,模仿就越强烈;榜样与真实个人越少接近,模仿就越弱;敌对的或攻击方式比较容易模仿;一种被观察到的受他人赞赏或者赞同的行为,比较容易被接受。

3.社会行动

社会行动主要包括:1)借助媒介的活动,如微信、电话交谈、写信等;2)面对面的活动,如参加会议、研讨、交涉与谈判等;3)社会实践活动,如当着公共团体的面作证、为筹措资金制造舆论、志愿者服务、挨家挨户游说等。它的目的是影响公共政策的走向(譬如改善自行车专用道或反对学校的某种服装条例)和提高学生理性干预社会公共事务的行动能力。社会行动可以发生在学校,也可以发生在街道、家庭、办公室和工作场所;可以涉及数个场所间的活动,也可以集中在一个场所。它突出了两项基本原则:其一为积极信任。它强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进行实质性的磋商,以确定彼此共同维护的价值取向、共同遵循的发展原则和策略等,最终建立一种强调合作的新形式的社会和专业关系。其二为生产性政治。它允许并鼓励个人和团体主动地促使事情发生,而不是被动地受到事情的影响。[6]

在学生的社会行动中,教师可以扮演信息员、顾问、专家、活动分子等角色,每一种角色都会碰到与之相关的冲突和难题。无论充当何种角色,教师必须意识到自己只是对学生的道德产生影响的众多他人(或因素)之一,但与他人(或其它因素)不同的地方在于:他有参与学生道德发展的强烈意愿,他能站在教育者的视角,清晰地意识到一种特定的选择如何影响学生的成长,他能坦率而真诚地参与学生的生活并担负起因这样地参与生活所引起的责任,他能让学生感到舒服和可信。譬如一个有点挑衅、恐惧和鲁莽的孩子找到教师并寻求帮助:他最信任的朋友出卖了他,他不知道该如何做?教师要意识到这是一个道德教育的契机,其任务不是在一般意义上告诉他什么是善恶,而是要回答具体问题,要告诉他在当前的情景下怎样做才是最好、最正确的,要愿意与学生一起行动并直面因现实选择而带来的一切后果。当教师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学生就不再抵制被教育,他会把教师当作一个具有自发性本能和朝气蓬勃的人来接受,他感受到他可以信任教师,教师不是在利用他,而是在参与他的生活。

真正的道德是人正义行为累积的结果,是一种能够给人带来美好、高尚、崇高与进步的品质。真正的道德教育是在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中、在各种各样的活动和交往中来完成的,是一种责任唤醒责任、正义唤醒正义、公平唤醒公平、善意唤醒善意、美好唤醒美好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衣俊卿.文化哲学:未来哲学的自觉形态[J].社会科学战线,1999(2):51-60.

[2]叶澜.试论当代中国学校文化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06(15):1-10.

[3]路易斯・拉思斯.价值与教学[M].谭松贤,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2.

[4]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55.

教育的道德标准第2篇

近些年,关于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讨论越来越多,社会各界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各级各类培养幼儿师资的院校课程设置中师德教育的内容也在不断凸显。随着教师专业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专门指向学前教育领域的幼儿教师师德规范呼之欲出。2011年12月,教育部正式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以下简称《专业标准》),在我国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专业标准》的出台促使培养幼儿师资的各级各类院校在制定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有据可循,使人才培养目标更加具体与科学。

一、《专业标准》中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解析

1. 从历史的角度看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变迁。回顾学前教育史,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伴随着幼儿教师这一职业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社会早期,幼儿教师雏形即“单人乳母”,可以看到“保教结合”的身影。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统治阶级开始对“保姆”进行专业培训,对幼儿教师有了“德”的要求。民国时期,蒙养园保姆的培养被列入学制系统,标志着我国幼教师资培养的开始,并把“德行道义”作为培养目标。1928年,全国教育大会中陶行知和陈鹤琴等学前教育先驱在对幼儿师资培养标准中提到德业的修养、专业的道德是一名合格幼儿教师的必然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国学前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学前教育工作从量到质上都有很大变化,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前教育机构满足了社会的需求。与此同时,对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也被提到了新的高度。1996年《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提出“热爱教育事业、品德良好”作为幼教工作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2001年颁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幼儿教师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与孩子相处中要具备的道德规范。这时已经开始从幼儿主体出发,着眼于对幼儿权利的保护去评判教师师德行为。2003年,《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强幼儿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幼儿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随着2012年《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实施,幼儿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过程中师德要求更加具体,将最新的学前教育观与儿童观寓于师德要求中,对于教师的评价维度不再单纯从师德素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几个角度割裂开来进行评价,而是将各个评价维度相互贯穿,观念和行为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评价体系。

2. 从教师专业化角度看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专业标准》是我国幼儿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文件,它明确提出幼儿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理念为“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其具体内容包括三个维度,分别是“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其中“专业理念与师德”是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这一维度从教师对待职业、对待学生、对待教育教学和对待自身发展四个方面确定了“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和行为”和“个人修养与行为”四个领域的职业道德的要求。《专业标准》从四个领域提出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将师德规范与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情感和教育行为相结合,使师德可以从崇高走向朴素,使师德教育从理想化状态转变为现实要求,将师德养成孕育于教师专业化过程中。例如,《专业标准》中讲幼儿教师在组织游戏活动中要尊重幼儿的表达权。关于儿童表达权,在《儿童权利公约》第12条第1款明确规定:缔约国应确保有主见能力的儿童有权对影响到其本人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儿童的意见应按照其年龄和成熟程度给以适当的看待。

由于某些幼儿教师的“非专业”,教育理念的滞后,某些幼儿园教师根本就没有想到过幼儿拥有的权利,必然会忽视幼儿的表达权,使得保障幼儿表达的权利直接遭到剥夺。只有教师具备专业的教育素养、先进的教育理念、正确的儿童观,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幼儿、关爱幼儿和保护幼儿。因此,《专业标准》下幼儿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建设,促进了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专业化发展,同时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专业化也会反作用于幼儿教师这一职业,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 从现实需要的视角看《专业标准》中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百年大计,教育为根本;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素质,师德最重要。特别是学前教育领域,该领域的教育对象年龄较小,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可塑性非常强,幼儿园生活是他们接受学校教育的起点,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会直接影响到对这些孩子的启蒙教育。因此,学前教育的水平与幼儿教师的师德素养密切相关。但现实生活中,关于幼儿教师缺乏职业道德的负面报道却屡见不鲜,师德失范、教育低效等问题层出不穷,加强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刻不容缓。

二、从《专业标准》的视角对幼师生师德教育的反思

1. 幼师生自身对职业道德素养不重视。《专业标准》于2011年底颁布,至今已经有四年时间,在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选拔培养、考核评价等方面起到了标杆的作用。培养幼教师资的各级各类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中关于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也进行了大量的调整,然而专业理念和师德方面变化很小,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开设《幼师生职业道德》这门课程。即将毕业走上幼儿园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有一般也认为只要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就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师德不用学习,不打孩子就是具有师德的教师。可见,学生并没有掌握当前《专业标准》对于幼儿教师师德的深层次要求,幼师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比较肤浅,不了解幼儿教师专业化对师德提出的新要求。

2. 学校幼师生师德教育的低效。道德起源于实践,幼师生对于职业道德教育也不能脱离实践活动。目前各级各类的学前教育学院对学生师德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有条件的学校会安排多次入园实习,在实习中观察教师的师德行为,对此进行学习和反思。如果不能入园,只好在课堂中通过案例或者书面理论来学习师德了。这种师德教育方式很难让学生身体力行,真正将师德内化到自己的将来的师德行为中。另外,在课程设置安排上,低年级开设专业基础课,高年级开设活动设计,更高的指导学生实习、工作,然而师德课程的设置往往被安排在大一。在学生还没有进入专业角色对其进行角色规则教育时,很难真正领悟规则的意义,必然导致教育的低效。

教育的道德标准第3篇

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考核与评价标准的意义

(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考核与评价标准是提升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地位的前提条件

毋庸讳言,当前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地位并不高,学校不同程度存在“重技能,轻素质”的倾向,造成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缺陷,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要。但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之一,是目前还不能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一个系统的评价标准,造成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学校缺乏可操作性,甚至出现困境,最终促使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技能教育一浪高过一浪的热潮中逐渐边缘化。

(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考核与评价标准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考评体系的重要内容

考评体系是任何教学活动中的必要环节。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从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训实践环节再到考核评价是一个完整的教学循环。缺少考核评价,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活动就丧失自我检验评价的机制,从而造成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弱化,起不到应有的教育功能。而如果没有考核与评价标准就无所谓考核和评价,考核评价就失去了衡量的依据,就可能流于形式。

(三)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考核与评价标准是检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手段

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离不开考核与评价体系的建立,而考核与评价标准是考评体系建立的重要内容。会计技能教育目前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与实践的考评和测试标准,这个标准已主要成为学校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检验手段,也成为学生专业学业水平测评的依据。但光有技能考评标准,人才培养质量是不完整的,学生专业学业水平的代表性就存在缺陷。因此,学校必须建立起技能教学与素质教育(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双重考核考评标准,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才是完整的,人才培养质量才能真正得到保证。

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考核与评价标准设计的原则

(一)操作性原则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考核与评价标准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考核评价标准设计是否成功的关键。作为一个成功的考核评价标准,必须具备易操作、可测量,便于教师公正评价学生在职业道德教学方面的成绩、学生在职业道德素质方面的提高。如果标准过于笼统、过于模糊,失去区分度,评价将失去意义。

(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必须承认,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本质上属于素质教育,是人的意识形态方面的转变,较为抽象,不象技能和理论教育易于量化可测,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性质决定其考评标准必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于会计职业道德要求的知识内容可以借用传统理论教育考核的形式采用定量测评(分数形式),对于会计职业道德的现实表现和思想的转变宜采用定性考评的形式。

(三)多样性原则

由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自身的性质决定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考核和评价的标准不可能是单一的,而必须呈多样化形式。考评样式可以是问卷调查式的,可以是答卷式的,可以是相互打分式的,可以案例判断式的。只有多样化的评价形式才能完成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多角度的评价考核任务。

(四)完整性原则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的考核评价标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教学一样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考核评价标准也必须随着会计职业道德教学活动内容变化而变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有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教学、讲座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因此,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考核评价标准也必须具备理论考核评价标准,同时必须案例评价标准、有实训实习的评价标准;有校内的评价标准,同时也有校外的评价标准。

三、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考核评价标准设计的内容

综上所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考核评价标准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特点,其形式和内容也可能因校而异,因教学对象而异,本文仅以五年制高职校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标准为例,分别介绍以下四种考核评价标准,仅供读者和同仁参考。

(一)理论性考核评价标准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根据其培养模式,也应该有理论教育方面的相关内容,主要包括:会计职业道德本身的内容和会计相关法律内容,这一板块内容教学目的在于形成五年制会计专业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的基本素养,属于“应知应会”的内容。尽管主要是识记方面的内容,但这是学生具备会计职业道德能力的重要基础。该内容与普通专业理论教学相类似,可以结合财政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并可以结合财政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形式进行评价,评价标准的形式主要采用以上“答卷式”的定量测试,具体内容和形式可以参照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形式,故不再在本文中赘述。

(二)实践性考核评价标准

实践性考核评价标准是针对会计职业道德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和实训)而设计的考核评价标准,会计职业道德实践性教育环节是形成学生会计职业道德能力的关键环节,而实践性考核评价标准是对学生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符合程度的测定,因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性考核评价标准是会计职业道德考核评价标准的核心内容。

针对会计职业道德实践教学内容的特点,会计实践性考核评价标准可设计5 个一级指标,13 个二级指标进行测评,宜采用定性考核形式,以等级作为测评成绩,其中A 设定为“优秀”,B 设定为“良好”,C 设定为“中”,D 设定为“及格”,E 为“不及格”,其模式可以参照以下表一。

(三)案例式考核评价标准

案例式考核评价标准是针对会计实务中涉及到会计职业道德的常见案例,要求学生进行专项判断,用于测评学生在一定的模拟情景中,遭遇会计职业道德冲突时的表现,以此评价学生在一定条件下的职业操守。本考核评价标准可以弥补以上(一)、(二)考核标准的不足。具体考核评价标准可采用会计实务中常见案例(样本),让学生进行判断,以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以学生的回答程度作为其相关测评成绩。其模式见表二所示:

(四)校外顶岗实习考核评价标准

校外顶岗实习考核评价标准,主要是针对学生在最后一个阶段在实习单位工作期间的表现所做的职业道德评价。校外实习期间是学生会计职业道德行为在社会的初步表现阶段,是校内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水平的一次集中体现。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阶段会计职业道德的考核主要由实习单位根据学生的实习表现所做的一次专门考察,其随同实习报告作为学生整个实习阶段的一次综合评价。其形式类似于问卷调查,指标设计主要以定性为主,根据校外会计职业道德的表现可从五个方面设计指标,其模式可参考表三:

四、结论

综上所述,五年制高职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是五年制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而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标准是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由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本身的复杂性、长期性和抽象性,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标准的设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形式必然是多样化、多角度和多纬度的结合;必然是一个定性与定量、校内与校外的结合。

基金项目: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立项课题(B/2012/07/020)。

参考文献:

[1]葛洪菲,张荣华.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评价体系的反思与重构[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2]吴诚.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D].湖南大学高校教师硕士论文,2009(10).

教育的道德标准第4篇

全面性原则确立全面性原则的依据是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效果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从与教育者意图的关联来看有预期效果、实际效果;从时间过程来看有近期效果、远期效果;从效果范围看有对教育对象个体的效果、对小团体的效果、对社会组织的效果、对整个社会的效果;从效果的性质上看有积极效果、消极效果、逆反效果;从效果的显现状况看有显性效果、潜在效果;从效果的层次来看有认知效果、态度效果、行为效果。因此,只有坚持全面性原则,认识效果的多样性特点,把多种效果形式综合起来考虑,才能得出客观、全面、科学的评价结论。否则就会出现夸大或否定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效果的倾向。

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原则是指评估指标要与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目标保持一致。若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没有明确的目标,效果评估就失去了一个参照的坐标。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有无效果,就要看实际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的要求,如果达到了就表明有效果,反之就没有效果或者效果很小。只有通过实际效果与目标要求的比较,才能发现高校道德养成教育存在什么问题、哪个环节存在问题,从而实现道德养成教育评估的诊断、调节功能。一致性原则要求评估指标必须反映教育目标,与目标的要求和方向保持一致,避免脱节或相悖现象。

动态性原则动态性原则是由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效果形成特点决定的。对大学生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对整个社会产生的宏观效果都不可能立竿见影,高校道德养成教育效果的形成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效果的形成具有滞后性、累积性和长期性特点。这就决定了效果评估工作难以在短时间内一次性地完成,既有阶段性评估,又有终结性评估。动态性原则是对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实效性评估的经常性、长期性要求。

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实效性的评估标准

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实效性评估标准是实效性评估的视角、准则。这正如体育比赛必须有比赛规则,规则就是裁判的评判标准,没有规则,比赛无法正常进行;裁判对规则理解不准,还会出现误判。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的评价标准可以从科学性、价值性、可行性和便捷性等四个维度对养成教育的实效性进行评估。

科学性标准科学性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评估标准应具备真实性和本质性。柏拉图认为,要使教育具有有效性,教育内容必须具有真实性。也就是说,评估标准必须是客观真实、科学合理,能经受住实践的检验,符合事物的内在本质。其次,评估标准应具备规律性和适应性。指出:“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因此,评估标准只有在符合教育环境、符合大学生的实际及其思想发展变化规律的情况下才会有教育效果。再次,评估标准应具备可接受性和流畅性。要使评估标准发挥其应有的效力,应注重评估标准的流畅,以及采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否则,评估标准就没有效力,或者说,效力发挥不明显。

价值性标准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的实效性不但要求道德养成教育符合事实及其发展规律,而且要求其结果所代表的价值观念能为其主流社会和阶级利益服务,与其价值标准相符,这就是道德养成教育的价值性标准。有了科学性标准,为什么还要制定价值性标准呢?主要是事实与价值是不一致的,是有差异的。另外,价值标准具有多元性和相对性。不同时代和不同的文化之间,道德标准存在较大的不同。比如,相同的教育方法,由不同的人实施,或者对不同的人实施,都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其本质原因在于人们价值标准和思维接纳习惯的差异性。

可行性标准可行性是指所设计、采用的评估在复杂的道德养成教育环境中具有发挥效力的适应性。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能否达到预期目标,核心是教育实践的执行情况。如果在实践中不可行,显然就谈不上实效性了。由于各种原因,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要想完全实现既定实践目标有一定难度。而这种具有适应性特点的可行性标准不仅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而且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由此看出,可行性标准不是多余的标准,它是科学性标准的重要基础,是衡量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实效性必不可少的标准。

高效性标准高效性标准是指有效降低教育评估步骤、环节的复杂性程度,从而提高效率。要保证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保证教育程序的每一个步骤有效以及整体步骤、程式的简洁、精干、高效,从而减少在每一步骤中出错的可能性以及减少整体教育过程在步骤衔接、环节转换过程中出错的机率。高效性标准要求我们在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实效性评估中要注重对教育形式的研究,尽量简化程序和步骤,提高教育的效率,从而保证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的实效性。

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实效性评估的具体指标

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的实效性从本质上讲就是要求所有对大学生的教育活动能促进其思想和行为向教育者要求的方向发展或转变,这也是道德养成教育的价值所在。因此,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的实效性评估的具体指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注意度注意度反映的是大学生对网络时代的道德养成教育信息和刺激的关注程度。注意是感觉、知觉、思维、想像、记忆等心理过程的开端,是认知的起点。如果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的内容信息不能被大学生注意,那么道德养成教育效果就难以进一步产生。因此,尽管在注意阶段大学生还未接受教育内容,其思想态度和行为尚未发生任何变化,但注意却是教育效果产生的先决条件。相对于未被注意,注意也是一种效果,因此道德养成教育信息是否被注意,理应成为判断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效果的一个指标。注意度的评估指标主要是信息关注的数量和次数。

认知度认知度反映的就是网络时代大学生对客观存在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范畴及其意义的认识程度。道德养成教育也是一种信息传播的过程,因此让大学生获取一定的道德价值信息是道德养成教育基本的、前提性的任务。获取道德知识是形成道德认知的前提条件,在这个意义上,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的实效性就表现为应尽可能地让大学生全面、准确地了解所传播的道德价值信息。至于大学生是否理解和确信、接受这些内容不属于认知范畴。认知的变化是教育效果递增的表现,反映的只是效果的量而不是质,因为认知的增加并不等于就能正确理解教育内容且符合教育者的意图。就正如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课考了90分,但不能说他接受了考试内容以及他的思想品德水平很高。认知度的评估指标主要是具体教育内容的知晓率、记忆率。

认同度认同度反映的是网络时代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确信和接受程度。大学生了解教育内容,并不意味就会确信和接受它,因为了解属于认识层面,而认同属于价值观层面。大学生在接受某一观点时总会受其预定立场和价值观的影响,一般都倾向于接受与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相符合的意见、思想,接受具有可信度的内容。只有被大学生认同了的思想才能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同样,要评估认同效果,也需根据教育内容,列出具体的评价要素,了解大学生的认同情况。认同度之所以成为评价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实效性的指标,是因为认同的动机不是对权威或情境压力的屈从,而是在态度和情感上的仰慕与趋同,是自觉遵从态度确立的开始。

内化度内化度反映的是网络时代大学生将外在的教育要求和价值观念转化为内在信念、态度、品质的程度。它是在认知和认同的基础上,随着对道德认知的概括化与系统化、对道德体验的逐步积累与深化,最终形成一种价值信念并以此作为自身道德行为的推动力。内化是道德养成教育取得成效的一个关键环节,每一次有效的教育活动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内化的过程。内化度作为区分教育有效或无效的分水岭体现了个体对道德原则与社会规范的接受水平,表明个体不仅接受了外在的要求,同时也把这种要求变成了自己的要求和信念,是稳定而自觉的规范行为产生的内因。

态度变化度态度变化度反映的是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评价和行为倾向的变化程度。态度不是行为本身,而是行为较稳定、较一贯的反应,态度一旦形成,又可能引起新的行为,态度是行为的准备、先导。大学生某种道德态度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道德需要,凡是能够满足大学生道德需要的对象或现象一般采取积极肯定的态度,反之采取消极否定或拒绝的态度;道德认知与信念,越是坚定的信念或信仰,做出相应行为选择的意向性就越强;教育者的信任度,影响着大学生对道德养成教育的认同和接受程度,信任度主要取决于教育者品德态度的鲜明性和教育方法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态度作为行为的发动或准备状态,是反映能否由知转化为行的一个关键环节。大学生原有态度的改变、新态度的建立,是教育效果向深层次发展的标志。态度变化度的评估,就是看通过教育活动后,教育对象对某些问题的态度有无变化、变化有多大。

教育的道德标准第5篇

【关键词】 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国际教育准则; 会计教育国际化项目;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3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13-0015-04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与资本市场一体化等外部环境驱动下,会计教育国际化成为我国高校会计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为构建会计教育的国际标准,促进会计教育的国际趋同与协调,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下属的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理事会(IAESB)专门制定了会计国际教育准则(IES)系列。截至2016年,IAESB共了8个会计国际教育准则,涉及到职业会计师准入条件、会计教育内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实务经验及后续教育要求等诸多领域。其中会计国际教育准则第四号(IES 4)――《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提出了教学目标与具体实施方案,成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国际标准与指导性文件。IES 4认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应系统地嵌入不同的会计专业课程之中,不仅倡议独立设置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还建议在财务、审计、管理等专业课程中体现不同专业情境下职业道德的培养与运用。IAESB提出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国际标准与指南被国外高校及会计职业团体所借鉴,并体现在课程设置与考核大纲之中。与国外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普遍重视所不同的是,我国传统会计专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往往被忽视[1-2]。近年来,我国高校通过将国外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如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ACCA)、英国特许会计师(ACA)、特许管理会计师(CIMA)融入本科学历教育,不仅开辟了一条务实有效的会计教育国际化之路,同时还将遵循IES 4标准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引入我国会计教育。本文介绍了IES 4职业道德教育准则及其实施框架,并对我国导入IES 4职业道德教育国际准则的会计教育国际化项目展开调查,以期了解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项目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上的目标、效果、方法及面临的问题,并为IES 4在中国制度背景下的实施提供建议。

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国际准则及实施框架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国际准则(IES 4)由IEASB于2004年5月、2014年1月进行了修订。为了落实IES 4在会计教育实践中的运用,IAESB于2006年9月还了国际教育实务公告第一号(IEPS 1),提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框架(Ethics Education Framework)。该教育框架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Rest道德决策四要素模型为基础,提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提高个体的职业道德敏感度、促进道德判断水平的提高、训练个体在面临其他因素干扰下的道德行为实施能力,并最终化为个体实施道德行为的勇气与品质[3]。该框架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分为四个阶梯型步骤,分别是:(1)传授职业道德知识;(2)培养职业道德敏感性;(3)促进职业道德判断能力;(4)维持符合职业道德操守的行为承诺。该框架还特别强调这四个步骤是一个统一整体,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模块。IAESB将上述每一步骤的教学重点、目标、建议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都做了细化,其主要内容在表1进行了汇总。

上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框架不仅设定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还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提供了具体指导。因此这一框架对会计学历及职业教育体系的重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4-5]。IES 4之后,IFAC要求其成员在职业会计师能力培养、资格考试及后续教育中遵循IES 4的具体要求,IFAC成员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PC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协会(ACCA)等在其资格认证科目中已按照IES 4的要求和IEPS 1的指导建议,通过不同的方式将职业道德教育嵌入到资格认证科目体系中[6]。

三、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国际准则在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项目中的运用

将国外会计职业资格证书融入大学会计教育是目前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最为普遍的模式之一。截至2016年,国内已经有100余所高校将ACCA职业资格课程嵌入到大学会计学历教育中,其中既包括综合类高校,也包括财经类高校;既包括公办高校,也涉及到民办高校。在职业道德教育上,ACCA职业资格课程体系遵循IES 4要求,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分层次、系统地嵌入到整个课程体系之中。

具体而言,ACCA课程体系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体现以下特点:第一,在专业入门基础课程中就强调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如在《会计师与企业》(F1)就设计了专门章节介绍会计职业道德内容及其重要性;第二,在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学上强调道德认知循序渐进的特点,在基础课程、技能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中逐步强化对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解和运用;第三,通过独立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职业会计师》(P1)引导学生在两难困境下如何运用道德判断模型做出职业判断行为;第四,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嵌入到会计学的不同专业各课程之中(具体嵌入方式如表2所示),以培养学生在不同专业情境下解决道德问题的能力。此外,ACCA课程体系还特别强调案例分析及两难道德困境教学法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的运用,几乎所有的专业阶段课程考试都会通过道德困境辩论及案例分析的方式来对会计职业道德展开考核。

四、我国大学会计教育国际化项目下职业道德教育调查分析

随着遵循IES 4会计职业道德国际教育标准的国际化教育项目在我国高校的广泛实施,了解国际化项目下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效果及存在的问题成为深化我国会计国际化教育内涵的关键。下文将以我国ACCA国际化项目的任课教师为调查对象,对我国高校国际化项目中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展开问卷调查。调查面向国际化项目的任课教师,主要涉及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认知、教学目标、实施方法等具体问题。调查问卷力图从一个较为宏观的层面了解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项目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上的实践现状。

(一)问卷设计与样本描述

问卷涉及了四个方面共8个问题(表3),第一是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知(问题1,2);第二是对会计道德教育理论及国际准则的了解情况(问题3,4);第三是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效果的主观评价(问题5,6);第四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及教学方法(问题7,8)。在ACCA中国代表处的支持下,向全国31所高校共计45位ACCA专业任课教师发放了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共39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量化问题调查结果的描述与分析

对1―6项以李克特量表度量的问题,调查结果在表4中做了描述性统计。其中问题1的评分均值4.13,说明几乎所有的任课教师都认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重要的;但在具体教学精力的投入上(问题2),调查结果则出现了相反的情况,评分结果仅有2.13,说明我国高校教师虽然在意识上重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但在具体教学环节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付出并不多。在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国际准则及会计职业道德理论模型的了解上(问题3、问题4),调查结果也不令人如意,均值仅为1.69与2.15,表明我国会计专业教师亟须拓展自身的会计职业道德知识、掌握伦理决策基本理论与模型,以便更有效地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效果的评价上(问题5、问题6),绝大部分教师认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判断能力(分值为3.23),但在改进学生具体的道德行为上作用有限(分值为2.74)。

2.非量化问题调查结果的描述与分析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及方法的调查结果在表5中做出了列示(括号中数据为百分比)。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目标上,有40%的调查对象认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行为,其次为职业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这一调查结果与国外研究观点有所不同,国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者认为,由于会计职业道德行为受到不同的制度、文化及个体因素的影响,因此提高会计学生职业道德判断能力而非职业道德行为可能是更具现实意义的教育目标[7-8]。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上,大部分调查对象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比例高达64%),而对IES 4所提倡的两难困境辩论法则运用的不多(比例仅为10%)。

五、结论与建议

以ACCA项目为代表的会计教育国际化项目在我国实施已经逾十年,该项目课程体系遵循IES 4要求,将会计职业道德作为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系统地嵌入到会计专业各门课程教学之中。会计教育国际化项目作为我国高校实施会计教育国际准则的试验田,应当为我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范式改革树立典范。但本研究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项目在课程设置上虽已遵循IES 4的标准,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需要改进的地方:(1)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具体目标设定不明确,没有分辨出“道德敏感性”“道德决策能力”与“道德行为”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区别与联系;(2)在具体教学中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投入尚不充分,采用的教学方法也较为单一;(3)忽视对会计伦理理论及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的学习与掌握,在教学中缺乏对会计伦理决策模型的讲解,也没有积极吸收会计国际教育准则在职业道德教育领域的新思路与新发展。研究结果还对我国当前会计国际化教育的内涵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会计教育的国际化并非是课程体系的英文化,而是需要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及教学目标上实现国际化。2015年,IAESB根据IES 4设计了一套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工具包(Toolkit),包括“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概述”与四个教学案例,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国际标准的范本。笔者建议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项目应进一步遵循会计国际教育准则的要求,借鉴IAESB等机构的准则与指南,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上获得改进,以进一步提升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质量,促进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的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 栾甫贵.论会计教育理念[J]. 会计研究,2013(4):20-25,95.

[2] R元驹.关于会计伦理教育的思考和建议[J].会计之友,2011(33):4-8.

[3] 李宗彦.审计伦理判断能力能否通过教育提高――基于审计教育国际化项目的实验研究[J].审计研究,2014 (3):60-67.

[4] TWEEDIE D, et al. Teaching Global Ethical Standards: A Case and Strategy for Broadening the Accounting Ethics Curriculum[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3,115(1):1-15.

[5] DELLAPORTAS S, et al. Developing an ethics education framework for accounting[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education,2011,8(1):63-82.

[6] ARMSTRONG M B, et al. Ethics education in accounting: Moving toward ethical motivation and ethical behavior[J]. Journal of Accounting Education,2003,21(1):1-16.

教育的道德标准第6篇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国际教育准则;会计教育国际化项目;调查分析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与资本市场一体化等外部环境驱动下,会计教育国际化成为我国高校会计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为构建会计教育的国际标准,促进会计教育的国际趋同与协调,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下属的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理事会(IAESB)专门制定了会计国际教育准则(IES)系列。截至2016年,IAESB共了8个会计国际教育准则,涉及到职业会计师准入条件、会计教育内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实务经验及后续教育要求等诸多领域。其中会计国际教育准则第四号(IES4)——《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提出了教学目标与具体实施方案,成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国际标准与指导性文件。IES4认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应系统地嵌入不同的会计专业课程之中,不仅倡议独立设置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还建议在财务、审计、管理等专业课程中体现不同专业情境下职业道德的培养与运用。IAESB提出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国际标准与指南被国外高校及会计职业团体所借鉴,并体现在课程设置与考核大纲之中。与国外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普遍重视所不同的是,我国传统会计专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往往被忽视[1-2]。近年来,我国高校通过将国外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如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ACCA)、英国特许会计师(ACA)、特许管理会计师(CIMA)融入本科学历教育,不仅开辟了一条务实有效的会计教育国际化之路,同时还将遵循IES4标准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引入我国会计教育。本文介绍了IES4职业道德教育准则及其实施框架,并对我国导入IES4职业道德教育国际准则的会计教育国际化项目展开调查,以期了解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项目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上的目标、效果、方法及面临的问题,并为IES4在中国制度背景下的实施提供建议。

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国际准则及实施框架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国际准则(IES4)由IEASB于2004年5月、2014年1月进行了修订。为了落实IES4在会计教育实践中的运用,IAESB于2006年9月还了国际教育实务公告第一号(IEPS1),提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框架(EthicsEducationFramework)。该教育框架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Rest道德决策四要素模型为基础,提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提高个体的职业道德敏感度、促进道德判断水平的提高、训练个体在面临其他因素干扰下的道德行为实施能力,并最终化为个体实施道德行为的勇气与品质[3]。该框架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分为四个阶梯型步骤,分别是:(1)传授职业道德知识;(2)培养职业道德敏感性;(3)促进职业道德判断能力;(4)维持符合职业道德操守的行为承诺。该框架还特别强调这四个步骤是一个统一整体,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模块。IAESB将上述每一步骤的教学重点、目标、建议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都做了细化,其主要内容在表1进行了汇总。上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框架不仅设定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还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提供了具体指导。因此这一框架对会计学历及职业教育体系的重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4-5]。IES4之后,IFAC要求其成员在职业会计师能力培养、资格考试及后续教育中遵循IES4的具体要求,IFAC成员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PC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协会(ACCA)等在其资格认证科目中已按照IES4的要求和IEPS1的指导建议,通过不同的方式将职业道德教育嵌入到资格认证科目体系中[6]。

三、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国际准则在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项目中的运用

将国外会计职业资格证书融入大学会计教育是目前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最为普遍的模式之一。截至2016年,国内已经有100余所高校将ACCA职业资格课程嵌入到大学会计学历教育中,其中既包括综合类高校,也包括财经类高校;既包括公办高校,也涉及到民办高校。在职业道德教育上,ACCA职业资格课程体系遵循IES4要求,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分层次、系统地嵌入到整个课程体系之中。具体而言,ACCA课程体系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体现以下特点:第一,在专业入门基础课程中就强调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如在《会计师与企业》(F1)就设计了专门章节介绍会计职业道德内容及其重要性;第二,在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学上强调道德认知循序渐进的特点,在基础课程、技能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中逐步强化对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解和运用;第三,通过独立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职业会计师》(P1)引导学生在两难困境下如何运用道德判断模型做出职业判断行为;第四,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嵌入到会计学的不同专业各课程之中(具体嵌入方式如表2所示),以培养学生在不同专业情境下解决道德问题的能力。此外,ACCA课程体系还特别强调案例分析及两难道德困境教学法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的运用,几乎所有的专业阶段课程考试都会通过道德困境辩论及案例分析的方式来对会计职业道德展开考核。

四、我国大学会计教育国际化项目下职业道德教育调查分析

随着遵循IES4会计职业道德国际教育标准的国际化教育项目在我国高校的广泛实施,了解国际化项目下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效果及存在的问题成为深化我国会计国际化教育内涵的关键。下文将以我国ACCA国际化项目的任课教师为调查对象,对我国高校国际化项目中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展开问卷调查。调查面向国际化项目的任课教师,主要涉及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认知、教学目标、实施方法等具体问题。调查问卷力图从一个较为宏观的层面了解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项目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上的实践现状。

(一)问卷设计与样本描述

问卷涉及了四个方面共8个问题(表3),第一是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知(问题1,2);第二是对会计道德教育理论及国际准则的了解情况(问题3,4);第三是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效果的主观评价(问题5,6);第四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及教学方法(问题7,8)。在ACCA中国代表处的支持下,向全国31所高校共计45位ACCA专业任课教师发放了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共39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教育的道德标准第7篇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与资本市场一体化等外部环境驱动下,会计教育国际化成为我国高校会计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为构建会计教育的国际标准,促进会计教育的国际趋同与协调,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下属的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理事会(IAESB)专门制定了会计国际教育准则(IES)系列。截至2016年,IAESB共了8个会计国际教育准则,涉及到职业会计师准入条件、会计教育内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实务经验及后续教育要求等诸多领域。其中会计国际教育准则第四号(IES 4)――《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提出了教学目标与具体实施方案,成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国际标准与指导性文件。IES 4认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应系统地嵌入不同的会计专业课程之中,不仅倡议独立设置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还建议在财务、审计、管理等专业课程中体现不同专业情境下职业道德的培养与运用。IAESB提出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国际标准与指南被国外高校及会计职业团体所借鉴,并体现在课程设置与考核大纲之中。与国外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普遍重视所不同的是,我国传统会计专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往往被忽视[1-2]。近年来,我国高校通过将国外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如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ACCA)、英国特许会计师(ACA)、特许管理会计师(CIMA)融入本科学历教育,不仅开辟了一条务实有效的会计教育国际化之路,同时还将遵循IES 4标准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引入我国会计教育。本文介绍了IES 4职业道德教育准则及其实施框架,并对我国导入IES 4职业道德教育国际准则的会计教育国际化项目展开调查,以期了解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项目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上的目标、效果、方法及面临的问题,并为IES 4在中国制度背景下的实施提供建议。

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国际准则及实施框架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国际准则(IES 4)由IEASB于2004年5月、2014年1月进行了修订。为了落实IES 4在会计教育实践中的运用,IAESB于2006年9月还了国际教育实务公告第一号(IEPS 1),提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框架(Ethics Education Framework)。该教育框架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Rest道德决策四要素模型为基础,提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提高个体的职业道德敏感度、促进道德判断水平的提高、训练个体在面临其他因素干扰下的道德行为实施能力,并最终化为个体实施道德行为的勇气与品质[3]。该框架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分为四个阶梯型步骤,分别是:(1)传授职业道德知识;(2)培养职业道德敏感性;(3)促进职业道德判断能力;(4)维持符合职业道德操守的行为承诺。该框架还特别强调这四个步骤是一个统一整体,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模块。IAESB将上述每一步骤的教学重点、目标、建议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都做了细化,其主要内容在表1进行了汇总。

上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框架不仅设定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还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提供了具体指导。因此这一框架对会计学历及职业教育体系的重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4-5]。IES 4之后,IFAC要求其成员在职业会计师能力培养、资格考试及后续教育中遵循IES 4的具体要求,IFAC成员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PC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协会(ACCA)等在其资格认证科目中已按照IES 4的要求和IEPS 1的指导建议,通过不同的方式将职业道德教育嵌入到资格认证科目体系中[6]。

三、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国际准则在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项目中的运用

将国外会计职业资格证书融入大学会计教育是目前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最为普遍的模式之一。截至2016年,国内已经有100余所高校将ACCA职业资格课程嵌入到大学会计学历教育中,其中既包括综合类高校,也包括财经类高校;既包括公办高校,也涉及到民办高校。在职业道德教育上,ACCA职业资格课程体系遵循IES 4要求,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分层次、系统地嵌入到整个课程体系之中。

具体而言,ACCA课程体系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体现以下特点:第一,在专业入门基础课程中就强调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如在《会计师与企业》(F1)就设计了专门章节介绍会计职业道德内容及其重要性;第二,在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学上强调道德认知循序渐进的特点,在基础课程、技能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中逐步强化对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解和运用;第三,通过独立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职业会计师》(P1)引导学生在两难困境下如何运用道德判断模型做出职业判断行为;第四,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嵌入到会计学的不同专业各课程之中(具体嵌入方式如表2所示),以培养学生在不同专业情境下解决道德问题的能力。此外,ACCA课程体系还特别强调案例分析及两难道德困境教学法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的运用,几乎所有的专业阶段课程考试都会通过道德困境辩论及案例分析的方式来对会计职业道德展开考核。

四、我国大学会计教育国际化项目下职业道德教育调查分析

随着遵循IES 4会计职业道德国际教育标准的国际化教育项目在我国高校的广泛实施,了解国际化项目下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效果及存在的问题成为深化我国会计国际化教育内涵的关键。下文将以我国ACCA国际化项目的任课教师为调查对象,对我国高校国际化项目中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展开问卷调查。调查面向国际化项目的任课教师,主要涉及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认知、教学目标、实施方法等具体问题。调查问卷力图从一个较为宏观的层面了解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项目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上的实践现状。

(一)问卷设计与样本描述

问卷涉及了四个方面共8个问题(表3),第一是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知(问题1,2);第二是对会计道德教育理论及国际准则的了解情况(问题3,4);第三是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效果的主观评价(问题5,6);第四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及教学方法(问题7,8)。在ACCA中国代表处的支持下,向全国31所高校共计45位ACCA专业任课教师发放了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共39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量化问题调查结果的描述与分析

对1―6项以李克特量表度量的问题,调查结果在表4中做了描述性统计。其中问题1的评分均值4.13,说明几乎所有的任课教师都认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重要的;但在具体教学精力的投入上(问题2),调查结果则出现了相反的情况,评分结果仅有2.13,说明我国高校教师虽然在意识上重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但在具体教学环节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付出并不多。在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国际准则及会计职业道德理论模型的了解上(问题3、问题4),调查结果也不令人如意,均值仅为1.69与2.15,表明我国会计专业教师亟须拓展自身的会计职业道德知识、掌握伦理决策基本理论与模型,以便更有效地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效果的评价上(问题5、问题6),绝大部分教师认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判断能力(分值为3.23),但在改进学生具体的道德行为上作用有限(分值为2.74)。

2.非量化问题调查结果的描述与分析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及方法的调查结果在表5中做出了列示(括号中数据为百分比)。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目标上,有40%的调查对象认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行为,其次为职业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这一调查结果与国外研究观点有所不同,国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者认为,由于会计职业道德行为受到不同的制度、文化及个体因素的影响,因此提高会计学生职业道德判断能力而非职业道德行为可能是更具现实意义的教育目标[7-8]。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上,大部分调查对象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比例高达64%),而对IES 4所提倡的两难困境辩论法则运用的不多(比例仅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