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特色(合集7篇)

时间:2023-09-25 17:27:56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特色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特色第1篇

关键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特色专业 思考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特色专业在高校实现教学改革工作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特色专业的科学建设能够优化高校专业结构,促进人才的培养水平进一步提升。一直以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在社会发展中都具有较大的需求,其特色专业的建设需要满足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特色专业的突出双重要求,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够作为应用型的专业人才。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1.1 教学计划失去专业特色

现今大多数高校在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中,其教学方案与计划目标都太过程序化、模版化。忽略了学校的自身优势和发展,忽视学校的发展定位和人才的培养目标,一味照搬重点名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此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会使学生对大多数区域的知识都有所了解却无法掌握,好像什么都清楚,却又好像什么都不清楚。因此,在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教育培养中,应积极培养出综合性人才,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及整体素质,促使其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1.2 教学目标无法满足就业需求

大多数高校在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目标设定时,依旧无法突破传统的教学体系,对学生的培养需满足其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双重要求,在教学计划中占据较大部分内容的是一些较难掌握的理论知识点与难点,随之而来的便是对实践能力具有较强锻炼的教学比重相应缩小,无法得到应有的关注。有部分高校是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自身的培养目标,但在其实际教学中,往往会造成学生无论是在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在专业能力方面均无法达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教学效率低下。虽然社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具有较大需求,但依旧存在着大量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无法实现就业。这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中较为严峻的一个问题。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策略

2.1“特色”的科学定位

对“特色专业”中的“特色”进行一个科学的定位能够帮助高校更好地进行特色专业建设工作。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的建设,应积极深入社会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并对社会需求进行合理的预测。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有限的教学资源基础上,通过对社会实际的联系,找寻到正确的专业建设方向,促使自身特色得到突出,培养出的人才也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在特色专业发展中创造出无限可能。

高校对于计算机特色专业的建设还应与社会中行业的发展相结合,加强对计算机行业的信息建设,将行业中人才的专业素质进行有效提升。同时不断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影响力,帮助加快自身特色专业建设的脚步。

2.2 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其为学生创建的各方面能力培养的结构及方式,是从根本上制定了对人才的培养标准,能够充分体现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水平及能力。计算机特色专业的建设重点便是改进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帮助实现特色专业的良好发展。应把“基础理论实、应用研发能力强、创新能力优”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的空间。高校应鼓励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加相应的实践活动与科研活动,以此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共同参与各种计算机竞赛项目,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氛围等。

2.3 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学校应积极实施对青年骨干以及优秀人员的培养计划,对专业学科骨干在计算机专业的研究工作中给予大力支持,适当地给予相应的奖励,为青年骨干与优秀人才创建一个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与交流环境,帮助大量的优秀专业人才更快、更好地成长发展。学校还应定期选拔一些优秀教师进行进修学习并对其余教师进行专业能力与素质的培训,以此显著提高整个教师团队的整体能力素质水平。

与此同时,学校也应给予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们一些优惠政策与待遇,并为其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积极引进高素质水平的专业性人才,并给予优良的待遇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在引进专业人才与培养方面,应着重于特色专业,以特色专业为中心,确保特色专业建设的稳健发展。

3结语

在计算机专业与技术特色专业的建设中,应不断改进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并积极汲取他人的优良经验,自主地探索出一条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道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特色专业建设需要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双重培养,促使学生成长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此帮助其在今后的社会就业中,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参考文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特色第2篇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意义

自1946年美国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以来,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计算机就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到了如今几乎家家户户都普及的地步。当今社会早已经步入了计算机时代,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对计算机的应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水平可谓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与此同时,社会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因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便应运而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包含的学科有很多,主要有信息科学、软件工程、计算机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及信息安全等,随着近年来计算机科技的越来越发达,计算机专业也发展得越来越迅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不过,时代是不断变化的,科学技术是不断创新的,计算机科技所涉及的领域也正不断扩大,而为了使计算机专业人才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高校必须要将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得更加具有特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时这也是推动我国计算可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现状

(一)招生情况逐年下滑。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刚兴起之初,报考该专业的考生非常之多,且生源质量非常好,然而随着近年来计算机的越来越普及,社会对该专业的整体认可度越来越低,同时却又对其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导致很多学生因为不愿意吃苦而不肯选择该专业。众所周知,IT行业是一个更新迅速的行业,计算机专业人才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外,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服务意识、可适应性、团队合作精神及可持续发展性等,要求的严苛使得真正能够达到标准的人才数量逐年减少,而该专业的招生情况也逐年下滑,这对我国计算机科技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专业特色不明显。计算机科技是处于迅速发展之中的,但是大多数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大纲却都没有跟得上计算机科技本身的发展速度,其教学大纲往往几年都不更新,因此导致专业特色非常缺乏;更甚者,有些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中连续十几年都是采用的同一本讲义,其学科发展滞后严重,根本无法顺应时代的形势和发展,所以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也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在就业中失去竞争力。

(三)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大多数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使得学生每天只能跟各种数据库、高级程序语言等打交道,而实践机会非常少,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失去兴趣和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对策

(一)准确定位专业特色。高校若想加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首先应当要准确定位该专业的特色,具体来说,应当要结合所在地区的发展特点、经济形势、人文风貌及根据学校自己的特点来制定独特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而使人才的培养更加符合现实情况、适应社会发展。例如,矿业类高校可以在计算机专业建设中加入矿业特色、石油类学校可以加入石油特色,这样更加有利于教育工作得到当地政府和行业企业的支持,继而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就业。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当不断引入更多专业的、经验丰富的、具有责任心的高素质计算机专业教师,并给教师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讨会、积极进行科学项目研究,从而提升整体师资力量。同时,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自身也应当要具有努力拼搏的精神,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更新自己的思想,做到无私奉献、爱岗敬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特色第3篇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培养机制特色人才

近几年来,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全球高等教育不断进步的趋势下,面对一场世界性的教育大转型、新的经济时代以及IT的风起云涌中,寻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以及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特色人才。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

根据有关权威部门的调查,我国在今后将会存在着20万的软件人才缺口,并且还在以每年的20%不断地增长,软件人才的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相当的不足。而清华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新型的创新人才需求企业占13.7%;应用人才需求的企业占66.2%;应用人才和创新开拓的人才需求企业占9.8%,这充分的说明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是应用型人才。

二、建立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特色

1、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需求也日益加剧,呈现多样化的趋势。(1)需要懂技术、管理软件以及行业知识的高级人才;(2)需要设计人员以及系统分析人员;(3)需要能够熟练编程的基础程序人员。

2、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根据多数的用人企业、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以及高校本身的特点,选择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和熟练地编程程序员为主,结合公司或者企业的需求导向,改变市场需求和高校教育的人才不匹配的现状,对人员的紧缺问题达到了缓和的目的。着重强调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训练,对学生的通识教育要进一步的增加,舍弃传统的以学术型、研究型培养精英人才的概念,选择适应与广大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技术型的、大众化的教育理念,综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强化训练,并且注重学生的智育教育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高校的创新人才要具有技术二次开发的能力;根据应用的知识进行一定多个创新能力以及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使高校的创新人才技能型创新型的人才具有全面的知识结构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高校计算机专业的特色人才培养机制

(1)确立有利于专业发展的务实先进的培养理念,对校园的文化环境和营造特色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积极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学习观和就业观,从而形成了高校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特色教育。(2)更新高校的教育观念,改革和创新培养模式,确立培养的目标和质量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实用理论基础加大培养力度,突出动手和实践的能力,围绕着市场竞争力和公司需求为培养目标,寻求一种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3)把握高校人才的培养规律,完善改革教学模式,将能力培养和理论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统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论知识、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它的自主学习能力。(4)整合高校的师资队伍,提升教学优化的力量,有利于培养面向应用用一定的理论基础、动手能力突出、专业面广、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强的特色型人才,不断地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进行更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们能够有挖掘新课题的价值能力,成为新知识的创造者和研究者。(5)结合实际需求,精心铸造高校优良课程,构建一个有特色的、灵活多样的、适合时展的教学体系和考核体系,从而最大程度的优化专业结构。

四、总结

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增加了市场竞争力,培养出具有一定多个质量、从事软件开发及应用的专业技术人员,为我国的软件产业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同时建立、探索以及形成了队伍和人才培养的新制。

参考文献

[1]未名.为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N].北京:中国教育报,2002-09-0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特色第4篇

专业定位是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科学的专业定位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的关键。专业定位不准确,会导致人才培养欲达到的规范和标准的偏差,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具体形式、手段与途径。专业定位包括办学层次定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面向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和人才知识结构定位。办学层次定位要确定是培养本科生、研究生还是专科生等;培养目标定位要确定所培养的学生应具有的素质、能力以及应满足哪方面的社会人才需求;人才面向定位要确定专业人才就业的岗位;服务面向要确定专业人才服务的地区和行业;而人才知识结构定位要确定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首先,作为地方性院校,主要承担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使命。因此,地方性院校要了解地方IT产业发展和布局,研究其所需人才的素质、能力、岗位和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科学定位,从而使所培养的人才具有针对性。其次,地方性院校应认真分析自身优势和特色,如办学条件和行业特色等,根据自身优势和特色来进行专业定位,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各校优势,有针对性地培养高质量、具有竞争优势专业人才。

2湖南省属某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

2.1湖南省IT产业现状目前,湖南省以建设三大信息产业基地为重点来带动湖南省信息产业的发展[4]。三大信息产业基地分别是:以部级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构筑以显示器件、电子元器件、整机、通信传输设备、通信交换设备、专用仪器仪表设备、计算机网络设备、电子信息材料等为主导的湖南省信息产品制造业(长沙)基地;以长沙软件园为基础,建设一个以软件开发、IT服务和数字媒体为主体,掌握软件核心技术、有特色和品牌的国家软件产业(长沙)基地。以郴州出口加工区为基础,建设有专业特色的数字视音频及其配套产品的湖南省数字视讯产业(郴州)基地。2.2学校专业特色和办学条件湖南省属某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有17年办学历史,是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省级特色建设专业和国家二类特色建设专业,得到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博士点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点的支撑。师资力量雄厚,在人工智能、模式识别、信息安全、嵌入式系统、软件工程等方向具有明显优势。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强大,除了常规教学实验室,还具有脑机接口、图像处理、物品编码、体系结构与嵌入式、网络与通信等用于科学研究的实验室。在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方面与交通、电力、水利行业密切合作,开发了多个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应用软件。2.3专业定位从湖南省IT产业发展和布局可知,湖南省IT行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各个方向的人才都需要,特别是对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以及信息技术方向的人才需求量巨大。从该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及办学条件来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交通、电力、水利行业特色显著,在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工程方向有较好的优势。因此,该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如下:(1)办学层次定位:坚持本科教育为主,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2)培养目标定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门人才;(3)人才面向定位:能在科研机构、教育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应用的高级专门人才;(4)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服务交通、电力和水利行业。(5)人才知识结构定位: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工具性知识、人文社科知识、经济管理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从事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能力,具有软件工程设计和嵌入式系统开发的能力。

3专业定位指导下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专业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要的组成部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针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一定的时限和学生入学状态的条件下,通过教学及其相关活动的进行,达到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一种设计[3]。它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等。课程体系一般包括素质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本文主要讨论课程体系中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通过对ACM/IEEEComputingCurricula2005教学计划[5]提出的不同专业方向的知识领域和专业能力的分析,可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四个专业方向在专业知识领域、专业能力要求上存在一定差异,但也有些共性。因此,我们使用模块化的方法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达到体现共性、差异和特色的目的,方便各高校的教学实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由1个专业公共核心课程模块、4个专业方向模块和一个任选模块组成。其中专业公共核心课程模块为必选模块,4个专业方向模块至少选择一个,任选模块可以选也可以不选。专业公共核心课程模块在考虑专业知识和能力共性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课程的成熟性以及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参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文献[6]中的要求,提出了一组专业公共核心课程,以体现不同方向的共性。4个方向模块课程用来体现不同方向的差异。任选模块由学校根据自身特色设置相应课程,主要体现课程体系的灵活性。图1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表1给出了除了任选模块以外的各模块的一组推荐课程。根据专业定位,一些办学条件好、师资力量强的学校可以设置多个专业方向,而一些学校可能在某个方向有优势,则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其中一个专业方向。如第三节中提到的高校,根据其专业定位,可以设置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工程三个专业方向,因此,该校的教学计划中,可以选择公共核心课程模块、计算机科学方向模块、计算机工程方向模块、软件工程方向模块,根据其行业特色,选择任选模块,在任选模块中设置体现行业应用特色的课程。其中,公共核心专业课程模块的课程为必修,学生根据专业兴趣选择至少一个方向课程模块,任选模块中的课程为任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特色第5篇

关键词:专业特色;计算机;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商科背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招生规模最大,培养学生最多的专业之一,计算机专业不仅需要高层次的计算机科学家和研究员,更多需要的是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知识的应用型人才,计算机专业教育应以人才市场为的导向,融合在相关学科的知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今天,对基础扎实,具有过硬的技术背景,又有较强实践能力和有较强市场意识的应用型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旺盛。因此,从商科类院校的实际特点出发,探索商科类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及特色,突出特色和优势,是值得认真研究和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2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满足人才市场需求

国家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在加快,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在进一步增加,从人才就业形势来看,一方面用人单位急需实践能力强,学有所长的计算机人才,另一方面又存在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理想工作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距离。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精通计算机程序设计;掌握计算机网络软硬件技术,能够从事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开发和网络编程技术;掌握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具备计算机硬件或产品开发的潜力;并且通过对上述三个方面知识的选修课程模块使学生在某一个方面学有所长。商科类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该结合现代商科特色,与经济、管理等学科结合,渗透和交叉,培养出特色鲜明并且有竞争优势的学生。

3培养目标与专业特色

商科类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要坚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确定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理论及应用知识;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市场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在企事业、政府部门、学校等单位从事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系统的研究、开发和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商科类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通过自身已经存在的商科人文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分析与解决问题、开展创新活动的能力,使学生不仅有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应用知识,又有经济和管理的知识背景,使学生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得一些经济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当然,培养出来的学生首先应该符合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学生学有所长;同时,和其他院校相比又应具有商科知识背景,能够在相关专业领域从事信息技术服务、技术管理和市场开拓工作。使学生既懂技术,又会经营管理。

4商科特色的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商科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由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管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多个方面共同作用来实现的。2006年9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提出了4个参考的专业方向,即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以及信息技术。商科类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适合信息技术方向。

4.1课程体系的设置原则

在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安排时,即要注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又要突出商科特色,还要注重实用技术与工程开发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满足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在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方面有较扎实的基础和较宽的知识面;学生要熟练掌握软件编程技术、计算机网络及网络设备的配置和使用和计算机硬件系统或产品的开发潜力,能够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设置可以从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三类课程入手,构成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块。在商科特色的培养方面,要注重学生经管、管理知识和理念的培育。通过教学计划设置商科课程,让学生了解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实际问题,通过讲座或案例,让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通过成功IT企业的案例作为现实教材,使学生在经营、管理和创业等方面能够学以致用。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获得一技之长,能够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缩短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距离。

4.1.1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

为了满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在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方面要满足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开展与各有关课程配套的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工作,把本学科领域前沿的优秀学术成果增加到教学内容中去。如下表所示。

4.1.2商科特色的建设

商科类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培养方案中要体现商科背景的培养。主要通过六个层次的教学实现,首先,在公共基础课中开设经济学通论、管理学通论二门课程;第二,在人文科技选修课中,限制学生选修6个学分的经济管理类课程;第三,在专业选修课中开设财税实务、项目分析与策划、行业营销、企业登记运行等专题讲座;第四,在独立实践教学环节中,设置计算机市场调研、电子及计算机产品营销实践等实习环节;第五,在专业课中,结合学科建设的优势,开设电子商务技术、信息管理等方面的课程;第六,鼓励学生参加经济、管理类学术交流活动,辅修经济管理类第二专业;发挥商科类院校的特色。

4.1.3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通过课程内实验、独立开课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第二课堂、创新学分设置等实现。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如计算机导论实验、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大学物理实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验、计算机网络工程实验、大型数据库系统实验、计算机市场调研、电子及计算机产品营销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面向对象程序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网络工程课程设计、软件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验场地可以建设计算机专业软件和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建立软件技术校内实习基地,如建立软件技术创新实验室,程序设计基地等。利用社会资源,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践需要。构建立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5综述

商科类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通过培养方案开设商科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第二课堂、学术交流活动、辅修专业、开设计算机在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应用课程等方法,具体落实学生商科背景、经济管理的知识培育,发挥商科院校专业教学、科研优势。

通过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尽早接触社会,了解当地经济建设和生产实际需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建立软件技术创新校内实习基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和专业学习氛围,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技创新活动机会,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和专业学习氛围,促进专业建设和实践教学工作,培养出高水平的具有商科特色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蒋宗礼,王志英,李晓明,孙吉贵,樊晓桠. 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课程[J]. 中国大学教学,2007,(1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特色第6篇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商科类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及特色问题,研讨了如何通过开设商科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第二课堂、参加学术活动、辅修第二专业、开设计算机在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应用课程等方法,落实商科特色的人才培养。

1引言

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招生规模最大,培养学生最多的专业之一,计算机专业不仅需要高层次的计算机科学家和研究员,更多需要的是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知识的应用型人才,计算机专业教育应以人才市场为的导向,融合在相关学科的知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今天,对基础扎实,具有过硬的技术背景,又有较强实践能力和有较强市场意识的应用型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旺盛。因此,从商科类院校的实际特点出发,探索商科类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及特色,突出特色和优势,是值得认真研究和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2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满足人才市场需求

国家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在加快,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在进一步增加,从人才就业形势来看,一方面用人单位急需实践能力强,学有所长的计算机人才,另一方面又存在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理想工作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距离。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精通计算机程序设计;掌握计算机网络软硬件技术,能够从事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开发和网络编程技术;掌握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具备计算机硬件或产品开发的潜力;并且通过对上述三个方面知识的选修课程模块使学生在某一个方面学有所长。商科类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该结合现代商科特色,与经济、管理等学科结合,渗透和交叉,培养出特色鲜明并且有竞争优势的学生。

3培养目标与专业特色

商科类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要坚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确定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理论及应用知识;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市场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在企事业、政府部门、学校等单位从事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系统的研究、开发和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商科类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通过自身已经存在的商科人文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分析与解决问题、开展创新活动的能力,使学生不仅有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应用知识,又有经济和管理的知识背景,使学生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得一些经济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当然,培养出来的学生首先应该符合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学生学有所长;同时,和其他院校相比又应具有商科知识背景,能够在相关专业领域从事信息技术服务、技术管理和市场开拓工作。使学生既懂技术,又会经营管理。

4商科特色的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商科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由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管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多个方面共同作用来实现的。2006年9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提出了4个参考的专业方向,即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以及信息技术。商科类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适合信息技术方向。

4.1课程体系的设置原则

在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安排时,即要注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又要突出商科特色,还要注重实用技术与工程开发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满足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在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方面有较扎实的基础和较宽的知识面;学生要熟练掌握软件编程技术、计算机网络及网络设备的配置和使用和计算机硬件系统或产品的开发潜力,能够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设置可以从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三类课程入手,构成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块。在商科特色的培养方面,要注重学生经管、管理知识和理念的培育。通过教学计划设置商科课程,让学生了解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实际问题,通过讲座或案例,让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通过成功IT企业的案例作为现实教材,使学生在经营、管理和创业等方面能够学以致用。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获得一技之长,能够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缩短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距离。

4.1.1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

为了满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在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方面要满足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开展与各有关课程配套的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工作,把本学科领域前沿的优秀学术成果增加到教学内容中去。如下表所示。

4.1.2商科特色的建设

商科类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培养方案中要体现商科背景的培养。主要通过六个层次的教学实现,首先,在公共基础课中开设经济学通论、管理学通论二门课程;第二,在人文科技选修课中,限制学生选修6个学分的经济管理类课程;第三,在专业选修课中开设财税实务、项目分析与策划、行业营销、企业登记运行等专题讲座;第四,在独立实践教学环节中,设置计算机市场调研、电子及计算机产品营销实践等实习环节;第五,在专业课中,结合学科建设的优势,开设电子商务技术、信息管理等方面的课程;第六,鼓励学生参加经济、管理类学术交流活动,辅修经济管理类第二专业;发挥商科类院校的特色。

4.1.3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通过课程内实验、独立开课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第二课堂、创新学分设置等实现。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如计算机导论实验、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大学物理实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验、计算机网络工程实验、大型数据库系统实验、计算机市场调研、电子及计算机产品营销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面向对象程序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网络工程课程设计、软件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验场地可以建设计算机专业软件和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建立软件技术校内实习基地,如建立软件技术创新实验室,程序设计基地等。利用社会资源,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践需要。构建立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5综述

商科类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通过培养方案开设商科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第二课堂、学术交流活动、辅修专业、开设计算机在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应用课程等方法,具体落实学生商科背景、经济管理的知识培育,发挥商科院校专业教学、科研优势。

通过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尽早接触社会,了解当地经济建设和生产实际需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建立软件技术创新校内实习基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和专业学习氛围,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技创新活动机会,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和专业学习氛围,促进专业建设和实践教学工作,培养出高水平的具有商科特色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蒋宗礼,王志英,李晓明,孙吉贵,樊晓桠.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课程[J].中国大学教学,2007,(11).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特色第7篇

关键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人才培养模式 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与香港等世界各地高校交流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非内地学生将来内地读书、就业,面对这样一个高等教育不断全球化的趋势。面对一个全球化的新经济时代,面对一场世界性的教育大转型,IT世界的风起云涌,作为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如何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主动寻找并定位自己的发展空间。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特色人才。是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其特色人才培养机制的探讨。有利于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与定位,促进教育体制、人才培养体制上进一步完善,顺利告别落后的教育方式。迎接务实创新的先进教育方式。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背景和现状

1.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背景

国际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到60年代专业教育逐步进入了科学研究的轨道,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则采用学术团体提出的参考方案。从20世纪中期开始,包括中国在内的其它国家采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基本上都是参考美国的体系,1985年以后,面对学科的高速发展和知识组织结构的日渐庞大,美国的学术团体开始寻求学科人才培养的内涵发展模式,1990年基本完成第一阶段的研究报告,并推出“’91教学计划”。但“’91教学计划”及其相关研究报告对学科方法论内容的研究不够深入,对影响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关键问题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论述,没有建立学科人才培养的科学理论体系;没有注意到学科知识组织的层次结构和内涵的逻辑结构,没有注意到学科方法论中典型方法与典型实例在内涵发展模式中的重要作用,更没有注意到思维方式数学化的重要意义和由此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了时间与空间制约因素的地位,从而使人们产生“’91教学计划”难以实施的印象。

中国高等教育参照美国的“’91教学计划”制定了’93教学计划,并延续至今。1995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理科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计划,并批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由复旦大学等九所学校组成项目组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分类、分层次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思路。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又启动了35所重点大学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建设工程,力图探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式。

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现状

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人才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按照过去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认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关于算法的学问,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开展算法研究与应用的能力;是在数学与电子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数学与电子科学的基础;具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培养的人才须有较强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

近年来,虽然国内外高校和学术团体都在积极探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但由于受美国“’9l教学计划”和本专业理论体系的影响,制订的专业教学计划仍然脱离不了原课程体系的框架,既要兼顾学生具有较完整的理论基础,又要强调培养学生较好的实践能力,一些理论深、难度大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而另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难以全面进入教学计划。因此,无论是按照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还是在实际办学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基本的实验方式、方法与应用技能,对专业学生应要求具有必要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技术开发、应用能力。

2特色人才培养机制

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体制调整的速度落后于计算机产业发展的速度。目前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教材陈旧、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较强,但实践及动手能力普遍很差,英语水平和沟通能力都较弱,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有批评者认为。这样的教育模式并没有”真正考虑企业或公司的需求”。独立学院作为公立高等学校与其他生产要素所有者为生产相互同意的教育服务而把自有资源组合在一起的一种办学形式。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往往依托母体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设置。没有针对独立学院的特点,突出自身的特色。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该有自身的专业特色。从而形成有别于母体高校本专业的特色人才培养机制,这种机制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特点。

这种人才培养机制的形成涉及到的因素比较多。关系到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定位与发展。影响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本文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以便找到一条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3结语

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人才的培养是独立学院本专业适应社会需求发展的趋势。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本着与时俱进、求实创新的精神,不断改革更新培养各个环节。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从而建立一种保持本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增加本专业市场竞争力度。培养出一批具有一定质量、从事软件开发与应用的专业技术人员。改善我国目前软件人才队伍的规模、结构和水平。以基本适应国家软件产业今后持续发展的实际需求。为我国软件产业的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同时探索、建立与形成软件人才培养和队伍发展的新机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