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农业和经济发展(合集7篇)

时间:2023-09-25 11:26:44
农业和经济发展

农业和经济发展第1篇

从体制和法律上建立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长效机制

我国目前正处在从农业为主导的经济向工业和服务业经济转化的过程中。伴随这一进程,城市住房和非农业用地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大量的农业土地转化为城市用地。我国是通过国家强行征用的方式而非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将土地从农民手中征用过来,然后把土地转让给新的用地者,用于城市用途。而且这种转化通常是被垄断的,这种做法在世界各国是非常鲜见的。国家强制性地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征为国家所有,农民在得到一定补偿后,便永久丧失了土地的所有权。伴随着中国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大批农民变成了失地农民。据估计,目前中国完全失去土地或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可能高达4000万—5000万人。国家强制性大量征地造成的农民生活水平下降、就业无着落等问题日益严重,因征地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问题,需要有新的立法和政策,既保证国家建设用地,又要给农民以公平的补偿,给失地农民以妥善的安置。必须完善有关法律,保证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才动用征地权。为了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征地补偿必须以土地的市场价值为依据,实行公平补偿,不能以侵害农民利益为代价降低建设成本。必须完善征地程序,保证在征用农民土地过程中土地权利人有充分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必须允许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流转。根据现行法规,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不能出租、转让和抵押等。目前法律的规定已大大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实。要修改相应的法律法规,只要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只要在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控制之上,应该通过市场开发商和土地所有者进行平等的谈判,而且不一定涉及土地所有权的转移。要改变一次性货币安置为主的做法。农民入股也可以,合营也可以。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是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根本途径。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工业反哺农业的新机制

目前中国已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后,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非农产业。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工农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农业不再替工业发展提供积累,农业成为接受“补助”的部门,而不是受“挤压”的部门。根据国际经验,此阶段不同国家从各自国情出发,都采取相应措施,以工业反哺农业。尽管现在农村人口还占多数,还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通过大量补贴来解决农民收入偏低问题,但就我们国家的财力来讲,我国在总体上已具备了反哺农业的实力。与国家财力增长相适应,必须增加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形成支农资金的稳定投入渠道。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幅度要继续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政府新增财力的使用要大幅度向“三农”倾斜。

为此应该切实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过去我国农业财政建设性资金中,用于大中型工程的比重较大,而与农民生产和生活直接相关的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在取消农业税以后,要将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的范畴。

切实打破城乡隔阂,形成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改善城乡关系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仍处于不利地位,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在发展机会和社会地位方面仍然不平等。由于长期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在处理农村与城市关系问题上,仍自觉或不自觉地存在“重城轻乡”的观念,甚至以牺牲农民利益来换取城市和工业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城市很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农村的发展,农业和农村很多问题的解决,更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带动和反哺。与同等工业化程度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水平仍然有很大差距。目前,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平均水平已达40%,发达国家城镇化平均水平则在70%以上。根据城镇化的一般规律,城镇化水平在30%—70%时期是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一个国家的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才能基本稳定。可以预见,未来20年,我国将处于城镇化加快发展时期。比较乐观的预测是,按照1995年以来城镇化率平均每年增长1.4个百分点的速度,201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为50.6%,2020年达到65%;较为保守的预测是,按照上世纪80年代以来城镇化率平均每年增长0.9个百分点的速度,201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为46.3%,2020年达到55.2%。从就业结构看,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按每年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计算(1981—2001年的20年间,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份额年平均下降1.3个百分点),到2020年,农业就业比重将由50%下降到35%左右,产业与就业结构偏差将进一步调整。未来20年,如果发展战略和政策选择得当,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将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提供难得的机遇。

推进城镇化一定要与解决“三农”问题紧密结合,妥善处理城乡关系,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机制。为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为农民进得来、留得住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是城市带动农村的最重要的体现。要对现行的一些政策措施进行清理,清除农民进城的障碍,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疏通农民进城的渠道。要高度重视依法保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重视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要调整城市建设的思路,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城市的财政支出和各种公共服务不能仅考虑城市户籍人口的需要,应该有效服务于全社会。城市政府应把在城市有固定工作和住所的进城农民视同常住人口对待,应把外来人口对住房、就学、医疗等设施的需求纳入城市建设规划。要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入大中城市就业和定居的条件。在大中城市的农民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应给予办理城镇常住户口,逐步实行以居住合法、固定职业为户口准入条件。农村居民在城镇落户后,在子女就学、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应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履行相应的义务。让外来人口逐步融入城市,有利于城市各种服务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城市社会的和谐。

赋予农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国民待遇,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

目前,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城乡居民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会落空。

加快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现在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中政府投入已占了大头,即使这样,也应该清楚地看到,这种投入还是低水平的,远不能满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要求。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主要是把过去乡镇用于发放教师工资的资金上收到县财政,由县财政统一发放,这种做法对保障教师工资发放有明显的效果,但这项政策从总体上看仍囿于现行体制框架之内,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义务教育体制的城乡分割问题。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后,学校公用经费依然严重不足,预算内补助虚列现象普遍,危房改造资金仍然存在较大的缺口。教育债务负担沉重,偿还难。要真正落实中央提出的把农村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真正实现政府办农村义务教育,必须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版权所有

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农村卫生事业虽然有所改善,但是医疗价格不断攀升,农民医疗负担重,有病看不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很普遍。从调查看,医疗支出已经成为农村居民一项沉重的经济负担。在全部调查农户中,医疗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8.5%,大病户家庭则占了30%左右。目前90%以上的农民属于自费医疗群体。新型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还很低,平均补偿比例仅为30%,即使农民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还远远不能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从总体来看,政府农村卫生投入严重不足。1998年—2002年,政府农村卫生资金投入总量由110.34亿元增长为151.16亿元。同期,政府对农村卫生机构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由1.02%下降为0.69%。国务院已经提出,到2010年,要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实现这一目标,中央和地方政府都要进一步增加对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投入。当前,特别需要认真研究如何完善新型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

完善对农村困难群体的救助体系,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对这些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人口,要实行社会救济。要进一步加大各级政府对医疗救助的支持力度。要完善农村“五保户”和重病重残人群的供养、救助制度,逐步提高供养、救助标准,完善救助方式。在具备条件的地区,要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农业和农村经济自身良性发展机制

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不能仅仅依赖城市的带动和工业的支持。农民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即使城市化能够顺利推进,能够缓解农村发展面临的困难,2020年农村至少还会有5亿以上的人口,2030年至少还会有4亿以上的人口,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仍然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在理顺城乡关系的基础上,农村最终要通过深化改革,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进程,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和小城镇的发展步伐,逐步缩小与城市的差距。

农业和经济发展第2篇

1新时期农业面临的新问题

1.1农业发展方向不明确

在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发现在新农村建设中,有许多地区没有真正遵循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来指导具体建设工作,更没有将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首要工作目标,仅仅是以建设一些基础项目为由,单纯地使用工程建设来取代新农村建设,导致我国农村建设的主导方向严重偏离党中央的要求,农业发展方向不明确。因此,应将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始终坚持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为指导,真正吃透党中央的各项惠农惠民政策,努力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增强农业经济水平,提高农民收入,进而缩小城乡差距。

1.2农业的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投入不足一方面表现在农业建设中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农村建设的经济来源较为单一,加上每个地区的经济实力不同,以及相应政府的配套能力不足,严重导致农业发展资金缺乏,降低农村建设的标准。另一方面是很多农村地区依旧存在好大喜功的现象,将一些较大工程量的建设标准提得过高,造成基层财政经济压力相当大,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财政部门的资金运转,使得相应的拨款也未能及时送达。

1.3世界经济全球化影响

在我国经济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希望可以快速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然而现实中由于市场经济起步晚,以及农民的素质低,使得我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国际水平上处于劣势,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和提高。面临全球化的严峻挑战,需要提升自身竞争力,从分析自身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真正找出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办法,推动我国农业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我国整体的经济实力。

2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趋势

2.1加大农业重点企业扶持力度

这里所说的重点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其主要负责开拓农业市场、创新农业科技和促进区域农业水平提高的主要任务,其经济实力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的程度、规模和成效。然而现实生活中我国的农业重点企业的规模不大,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不紧密,在农产品加工上主要是以粗加工为主,单位附加值较低。因此,需要加大该项重点企业的经济扶持力度,让此类企业促进整个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一些有前景的重点企业。

2.2深化农业经济学科应用研究

在农业经济趋势发展中,首先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三农”问题,保证农业经济结构由原来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转为自由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保证农业市场化和城市化发展,确保农民不断增加收入,缩小城乡发展差异。同时,还需要促进我国农业发展走向国际化,提出相应的农业政策保护其健康发展,结合WTO的主要相关规定,找出符合我国特点的对策,在今后的学科研究中要重点研究此项内容。在加入WTO后,我国可以结合每个农业区的特点,对农业发展方向加以规划,多引进西方国家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真正带动经济的发展,重点是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做好服务行业的领军者。在第二产业中多生产一些高附加值的产品,提高经济水平,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3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农业信息需要改变传统滞后的局面,切实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保证我国农业发展形成一个规模,这些都离不开对农业信息的大量处理和汇总,结合使用者的具体要求进行加工和分析,从而提高农业信息的资源利用率。例如,在整理劳动力资源时,需要了解该项资源的主要构成要素,对于那些闲置的资本设备,将闲置可以取得的效果和投入使用后取得的效果进行比较,把这些信息进行统一汇总得出结论,在对比中得出较高的信息使用价值,真正满足生产需要。

3结语

农业和经济发展第3篇

一、围绕农民增收,继续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继续贯彻执行上级有关惠农政策,切实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农田保护力度和农民负担监管力度,严格执行“一事一议”筹资程序和限额标准。加快乡镇工作转型,充分利用当前以城带乡、以工补农两个趋向转变的历史契机,跳出农业抓农业,大力改进农村社会管理,切实加强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农村工作水平和质量。

二、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上级要求,继续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根据标准,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

坚持不懈地抓好防洪保安、排灌基础设施和农村能源沼气建设,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加大改水改厕力度,提高人畜饮水质量。继续加大村级公路建设资金投入,明年计划修通余塘——小海、安全——仁和、三十铺——耿棚等硬基(油)路建设,尽早实现“村村通”目标。加快农业信息供求网络建设和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

三、加快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及劳务输出工作力度。

突出发展畜牧养殖业。进一步完善品种改良体系,加快良种推广步伐。大力发展家庭适度规模养殖,建设优质肉牛、良种猪等生产基地,促进肉食产品总量增长,力争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有所增长。积极应对国家动物疫情制度的实施,切实加强畜禽重大传染病的免疫防治工作,继续加强禽流感防治工作,促进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三粉”基地。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单产,增加总量。围绕建设区域性优质安全农产品供应中心,重点抓好优质小麦、优质脱毒红芋,特别是优质三粉等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建设。

提高劳务输出质量。继续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绿证工程”和“阳光工程”,按照劳动力市场取向,扩大“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规模,增加智力型,技能型输出比例。加强对输出人员的服务,支持外出人员回乡创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四、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大力优化发展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行政许可事项。健全有效的审批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依法严肃查处吃拿卡要、推诿扯皮、延时误事的人和事。全面整顿市场经济秩序,重点查处强装强卸、强买强卖、制假售假、合同欺诈等破坏招引资、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责任人和“保护伞”,营造“讲法治、重信誉、高效率、低成本”的投资环境。

切实抓好招商引资工作。结合我镇“十一五”发展规划,制定更加优惠的招商政策,创新招商方式,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落实亲商、安商、扶商、富商措施,确保客商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快,使三十铺真正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

五、完善财政管理制度。

全面推行财政综合预算,加强预算内资金管理,严格预算约束,提高财政调控能力。深化公共财政支出改革,加强审计监督。优化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会议费、招待费、培训费、小车费和考察费等一般性支出,集中财力保工资、保社保、保运转、保法定支出。

继续实行村帐镇管村用,镇帐县管镇用制度;充分发挥村务公开监督组的作用,严格按照议事规则开展活动,实行民主理财;强化村级财务收支管理,严禁截留、挤占、挪用村级集体资金,严禁设立“小金库”和坐支坐收;坚持财务公开,按季度逐笔公布财务收支情况,年终要公布各项财产、债权债务、收益分配、专项资金和使用等情况;农经部门要加强村级财务督查,掌握各村民委员会民主理财,财务公开制度的执行情况,及时公布检查结果,落实处理意见。

六、继续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

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拓宽解决各种矛盾纠纷的渠道,完善工作机制,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继续实行热点难点问题领导联系、部门包保制度,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严打”斗争,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制,完善制度,强化措施,形成打、防、控、管一体化的社会治安长效机制,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坚持安全生产警钟长鸣。继续全面贯彻《安全生产法》,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强化安全生产监督机制,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

七、坚持协调发展,促进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普法教育。崇尚科学、移风易俗,深入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文明村、文明队、文明户活动。抓好科教、文体、法律、卫生进村入户活动,不断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

积极实施科教兴镇和人才强镇战略。加大科技投入,抓好科技示范和推广。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努力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开展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巩固“普九”教育成果。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和机制。

全面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稳定低生育水平,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兑现各种奖励和优惠政策,实行优质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形成经常为主、督促检查结合的计生工作思路。继续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医疗体制改革,力争*年全镇农民参合率达到85%以上。加强药品卫生监督执法,规范医疗机构药品招标采购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水平。加强环保工作,依法保护耕地。加强老龄工作,关心离退休老同志的生活。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的权益。抓好民兵预备役工作,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公民国防意识。

八、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及廉政建设。

农业和经济发展第4篇

一、强化龙头企业与科技的结合

科学技术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第一生产力。龙头企业应依靠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科技产业,并着力使之融为一体。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作为创造和传播知识的殿堂,与产业相结合,可以为企业提供知识资源和人才资源。与企业联合、从事研究开发工作也是世界一流科研教育机构的重要业务内容之一。

经过10多年的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研究院所、高等学校走过从80年代的为企业提供服务、提供技术而适当得到回报开始,继而从事产品经营,到最后开发自己的产品、直接创办科技产业的历程。这可以说是中国的一大创举,尤其是目前的一些知识密集、高技术产业已引导行业进步的潮流。农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虽无方正、联想这样的大企业、高技术企业,但依然也有众多的科技产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产业之所以得以存在和发展,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技术上有优势,掩盖了市场能力的不足;二是产品具有高知识含量,竞争对象相对较少;三是长期的知识积累和人才积累,实际也是国家科研投资的后续效应。但长期下去,就会出现很多问题。一是资金投入不足,难以形成规模生产;二是不能真正形成产业化。于是就会出现既不象企业,又不象研究机构的局面。因此,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科技产业应面向龙头企业,并着力使之融为一体。

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要以农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作为技术依托,努力建成集农业科技生产经营于一体、资金雄厚、技术先进、营销灵活的现代农业科技企业;依靠科技进步,高起点、高水平地发展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依靠科技力量,内延外引开发新产品,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实力;依靠科学管理和科技素质的提高,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二、强化产业化生产与市场的结合

产业化生产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生产商品率高、附加值高的农产品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就是生产必须面向市场,进入市场,因此一方面要深改革,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建立平等竞争的多元流通主体,加强对农民和农民联合体(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培育和扶植。另一方面要建立与生产布局相适应的初级农产品市场网络,并通过初级网络的开拓连接国内外市场。再一方面就是要加强市场预测,逐步建立市场信息网络,指导农民有序生产。

三、强化社会化服务与信息的结合

全方位系列化、综合化服务体系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保证。农业产业化使农业由原来传统的单纯的生产扩展到加工、销售、贸易等领域,交叉增加,综合性强,要求社会化服务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以保证农业产业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实践来看,比较有效的社会化服务方式是强化市场信息服务和信息咨询服务,为农民提供市场变化信息,帮助农民掌握市场、了解市场,提高农民驾驭市场的能力,减小市场波动对农户的影响,保护农业生产和农民利益。其次,要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信息纽带作用,总结农村专业协会等成功经验,调整充实、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把信息社会化服务纳入农业产业化体系。

四、强化产业结构与创新的结合

知识经济条件下,高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成为产业结构的主体。农业产业化也应适应这一变化。从农业经济整体看,要优化乡镇企业与农业的结合。要改变目前乡镇企业与农业脱节的状况,加大农业关联产业群的培育和建设,加强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连续,为提高农业产品竞争力及附加值而服务。这也是改变乡镇企业低水平重复、产品积压、效益低下的有效出路之一。农业内部在保证完成粮食生产任务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多样、优质的非粮食作物和工业原料的生产,从中选择和培育有资源优势、规模基础和市场前景的主导产业,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五、强化产业化经营与人才的结合版权所有

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供销社和基地作为龙头,通过“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的联合,形成贸工一体化,进而发展为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的产业链,逐步形成农业企业群。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发展现代化的农业综合经营,使农业技术经济合作的经营部门、产品、生产环节互补,使产业间、主体间互促互利,形成新的农业产业链。

然而,在农业产业化中,龙头企业最缺乏的是技术和专业人才,科技企业中最缺乏的是市场开拓和管理人才,二者的结合使得农业产业化在人才的培训上必须要有大的突破。通过在职教育和岗位培训,培养一批有深厚知识基础和掌握农业先进技术的科学家、跨世纪农业科技研究人员以及一大批精通业务的科研推广、开发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还要培养善于宏观决策的政府科技领导干部及有远见、善管理、懂经营的专业管理人员;此外,要着重抓好农村普及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技术培训体系,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教育,为切实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六、强化产业化建设与开放的结合

实施外向牵动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一体化的要求。通过扩大对外开放,一方面可以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人才,为龙头企业的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注入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还能发展外向型经济,推广农副产品的交换空间,参与国内国际大循环,增加出口创汇。

农业和经济发展第5篇

孙长清、李晖提出政府财政支持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刘涵提出在促进政府支农结构调整中,应该合理配置好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量压缩农业事业性支出;温涛、王煜宇在论述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时,提出资金投入总量与资金配置效率低下是两大瓶颈,这在我国西部区域农村表现得更为明显;张杰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特点出发,提出即使加大支农资金投入量,仍然难以突破农村经济信贷资金“质”的瓶颈,仍需要从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等多种渠道来进行整合,发挥财政支农的杠杆作用,以此提高支农资金的整体合力。

二、研究方法与引用数据

(一)实证方法选择

在实证模型选择上,为了避免伪回归现象,本研究选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通过分析各变量间的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来实现对检验变量的平稳分析。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的原理是,借助于变量Y2的过去与现在的信息进行预测得出变量Y1,则说明Y1是由变量Y2引起的。其显著的优势在于能够从滞后时间的确定中,来检验最优滞后期数,如果出现滞后期数的随机性,则会出现错误的检验结果。为此,在本次研究中,对于最优滞后期数的确定是依照Schwarz的评价准则来进行的,同时引入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技术,实现对各变量之间关系的全面分析。

(二)对于测算指标的选择

在测算指标引用中,一方面引入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情况,如银行在农业贷款中的额度值;另一方面参照国家财政支农政策中,对各农业生产支出项目,如水利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支出、农业救济款项等。本次所引用的金融机构信贷数据及财政支农数据,多源自《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6]1952~1977年的资料及1978~2005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三)实证检验方法

1.格兰杰单位根检验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在使用非平稳序列进行统计时,可能会出现虚伪回归,导致回归方程所描述的因果关系为伪回归,即对于非平稳序列所得出的t值、F值、DW值和R2将出现偏差。为此,为了确保回归结果的准确性,借助扩展迪基富勒(ADF)检验方法来实现对样本数据的序列化。常用的扩展迪基富勒(AugmentedDicky-Fuller,ADF)检验模型为Y[,t]=[,0]+Y[,t-1]+rT+[,1]Y[,t-1]+[,2]Y。首先假定某系列Yt服从AR过程且满足ADF平稳性检验回归方程Yt=β1+β2t+(ρ-1)Yt-1+αi•∑miYt-i+εt,式中t表示为纯粹的噪音误差项,能够确保滞后阶数t不存在序列相关,对于H0∶ρ=1。当原假设成立时,说明序列是非平稳的状态,采用Eviews5.0对相关变量进行初始化分析,ADF检验呈现出了平稳性,对于一阶差分后再次进行ADF检验,获得数据呈现出平稳性,便可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

2.格兰杰因果检验

无论是政府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的力度,还是积极地扩张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在对农业经济的增长因素进行分析时,均可以从格兰杰因果检验中获得验证。格兰杰因果关系验证的原理是将某一变量的滞后变量作为引入项,代入变量方程,如果其结果受到其他变量的滞后影响,则说明具有格兰杰因果关系。对于金融机构的信贷不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拒绝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为0.08,说明金融机构的信贷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概率很大,原假设将会被拒绝,也就是说金融机构信贷规模的增长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当财政支农资金不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时,拒绝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为0.69,则说明财政支农资金不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较大,原假设不能被拒绝,表明财政支农资金的增加并未有效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同时,在99%的置信水平下,金融机构信贷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即表明农业经济的增长会促进金融机构信贷规模的增加;在95%的置信水平下,财政支农资金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即说明农业经济的增长也会促进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支出。

3.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对于脉冲响应函数来说,主要是用来分析当出现一个随机性的扰动项时,对内生变量当前及未来取值的影响程度。,横轴代表滞后期间数(单位为年),纵轴代表农业经济增长率;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对于金融机构信贷来说,一个正向冲击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而当进入第9期后时则趋于稳定增长,说明金融机构信贷规模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长效性;对于财政支农来说,一个正向冲击后对农业经济的增长几乎不变,说明财政支农对农业经济的增长影响很小或几乎没有影响。

4.方差分解技术分析

利用方差分解技术来衡量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主要是通过对某一结构冲击所带来的内生变量的贡献度来实现的。方差分解将每个变量产生的影响都进行显示。由此可见,对于农业经济自身因素之外的其他影响来说,金融机构的信贷冲击具有较高的贡献率,而财政支农对农业经济的增长贡献率很低甚至为零。

三、结论及建议

农业和经济发展第6篇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根本问题。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完成这一伟大历史性任务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因此“三农”问题的解决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供销合作社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在十七大精神指导下,要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使供销社逐步发展成为农民经济合作的带动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

走过风雨见彩虹

在吉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作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供销合作社,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在为农服务、促进城乡物资交流、保障市场供给等方面,尤其是在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工业品的经营、农副产品的购销、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烟花爆竹的安全经营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供销合作社有过辉煌,也经历了跌宕起伏。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供销合作社和其它行业一样,由于历史包袱沉重、体制机制僵化、服务功能不强,一度陷入困境。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系统人员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紧紧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紧紧依靠干部职工的拼搏,发扬供销合作人吃苦耐劳的“扁担精神”,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二次创业,在改革创新中探求加快发展的良策,在发展实践中寻找破解难题的方法。通过体制变革、机制转换、业态创新、开拓经营,使供销合作社走出了困境,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从1978年到现在,全系统累计供应化肥6997.6万吨,生活资料490亿元;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5年间帮助农民推销议价粮1000多万吨,为农民增加收入160多亿元。从1983年到现在,共向国家缴纳各种税费17.3亿元,为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立足“三农”,构建农村社会化服务新体系

党中央提出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直接服务于“三农”的供销合作社应该如何应对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呢?采访中冯主任对我们说,供销合作社始终立足“三农”,不断构建农村社会化服务新体系。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手段,坚持合作经济的方向和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地处农村、贴近农民、具有覆盖城乡的网络资源和人才、经营优势,努力构建“三个体系”(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做强两个载体(基层供销合作社和参与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打造两个工程(助农增收工程和农民消费放心工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型供销合作社,把供销合作社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

一是突出组织创新,培育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体系。为切实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扩大农民生产经营规模,促进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衔接,省供销合作社于2003年、2004年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吉林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和“吉林省农村经纪人协会”。现在全省9个市州和52个县(市、区)全都成立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全省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总数已突破5000个,参与农户36万户,带动农户150多万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9.9%和36.4%,每年向农民市场、科技、劳务等信息50多万条,培训农民近20万人次,供应生产生活资料65亿元,推销农产品48亿多元,为农民实现收入近100亿元。省供销合作社发挥自身优势 ,帮助农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例如食用菌合作社、人参合作社等。冯主任说:“这样就让有同样需求或者拥有同样商品的农民进行同类买卖,为农民提供了很大方便。”梨树县榆树台镇生猪生产发展很快,通过组建生猪专业合作社,发挥合作优势,将150万头生猪远销浙江、福建等地,不但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卖难问题,而且也让农民获得了更大的收益。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对农产品经纪人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省供销合作社为了满足农村经济这一需要,开展了万名农产品经纪强人培训和强化技能鉴定活动,全国第一批高级农产品经纪人诞生在吉林省。实践证明,供销合作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推进农村组织创新,在我省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是发挥合作优势,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生产,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创造就业机会,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等。除此之外,各级农协在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教育培训、法律援助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项工作走在了全国供销系统的前列,先后在全国供销合作社工作会议上和全省农村工作会义上介绍了经验,全国近20个省市供销合作社领导到吉林省考察学习。省农协被民政部评为先进民间组织,被全国供销总社命名为农产品经纪人星火科技培训示范站。

二是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打造农民消费放心工程。为了方便农民消费,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抵制假冒伪劣、坑农害农现象的发生,近些年,供销合作社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围绕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农产品、再生资源和烟花爆竹、医药等五大经营平台,引进现代经营方式,大力组织连锁配送经营,收到了显著成效。目前,全系统发展农资连锁经营网点2200个,创建各类日用消费品超市1900个,烟花爆竹连锁店1050家,医药连锁店70家。吉林省农资股份有限公司的“吉农连锁”经营,在全省顺利实施“811”计划(即农资连锁经营网点800个,年经营化肥总量100万标吨,年销售额10亿元),实行“统一购进、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结算、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的“六统一”,向农民推行了优惠卡、信誉卡制度和承诺制度。为了把农民生产的绿色优质农副产品送进城,供销合作社切实加强了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共兴办各类市场200多处,年交易额60多亿元,其中长春果品批发市场是全国最大的果品市场。

三是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助农增收长效机制。近些年来,供销合作社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的要求,结合供销合作社系统经营优势和特点,改变过去单纯组织商品购销的经营格局,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2006年实施了10大系列、20个龙头企业、50个产业化项目的“125”工程。全系统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100多个,年销售收入33.9亿元,带动农户99.2万户。建立各种农产品基地153个,每年发展订单农业9亿多元,创办庄稼医院522个,试验示范田2.9万亩,测土配方施肥20.7万亩,技术培训4.3万人次,咨询服务27.9万人次,有效地推进了助农增收。同时,供销合作社还积极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信息闭塞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民的生产生活,供销合作社专门组建了“黑土地信息网”,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据说一位农村的大娘家里有将近2000只大鹅,但因对外面的信息行情不了解,一直苦于没有销售大鹅的机会,通过当地供销合作社工作人员的介绍,将出售大鹅的信息在信息网上,不到三天的时间,接到了近百份定单,2000只大鹅在几天内销售一空。可见,农村的信息闭塞问题严重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在和冯主任交谈中,她流露出对供销合作社开展这些活动的信心和憧憬。

实施“新网工程”,全力参与新农村建设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近半数人口在农村,农村消费潜力巨大,但是目前农村的消费环境与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农村流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现代化程度低,农村超市少,而城市一些大的商家到农村设点投入大,运距长,配送成本高,农村购买力相对较低,企业利润小。因此,城市企业轻易不愿意到农村去。农民买难卖难问题依然比较严重,假冒伪劣、坑农害农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帮助农民实现安全消费,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各级供销合作社充分发挥地处农村、贴近农民、具备覆盖城乡经营网络的优势,按照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体制创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吉发[2006]30号)中“供销合作社是建设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的主力军。要大力实施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简称“新网工程”)”的要求,积极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日用品、农副产品、再生资源、医药等五大连锁经营体系,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2006年11月省政府印发了《研究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有关问题》的第110号专题会议纪要,明确了实施新网工程是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以省政府的名义成立推进新网工程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由两位副省长任组长,两位副秘书长任副组长,省供销合作社、发改委、财政厅等13个委办厅局为成员,办公室设在省供销合作社。通过系统上下的共同努力和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全省推进新网工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各市县“五个体系,一个中心”的总体框架已经形成,全系统发展各类配送中心90个,各门类连锁店、便利店等经营网点5740个,其中社区综合服务中心65个。实施新网工程以来,供销合作社系统累计供应化肥479.5万标吨、生活资料28亿元,推销农副产品31亿元。已经建立起来的各个网络在繁荣吉林农村经济、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一是净化农村市场,保证农民安全消费。省农资股份公司在发起组建吉林省农资流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的基础上,打造“吉农连锁”经营品牌,发展连锁店1286个,通过现代经营方式的运作,保证了诚信经营,维护了农民利益,“吉农连锁”品牌被全国农资流通协会评为“最具价值品牌”,被吉林省评为“综合贸易批发企业五十强”。省农资公司还承担着国家和省里25万吨的淡季化肥储备任务,对满足市场需求、平抑市场价格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吉林省平均每吨化肥价格降低150元,农民从中受益5亿多元。在“吉农连锁”的带动下,截至2007年8月末,全省供销社销售化肥281.2万标吨,占社会供应量的70.3%,体现了农资供应的主渠道作用,保证了全省农业生产的需要。吉林瑞春医药药材有限公司投资450万元建设了3200平方米的市级农村药品配送中心,在磐石、桦甸、永吉设3个中心店、44个加盟店、350个药品专柜,开展连锁配送,帮助农民实现药品安全消费。二是打造畅通工程,搞活农产品流通。延边州供销合作社采取“超市+专业社+农户”的模式,积极开拓京津沪市场,与天津市供销合作社天绿农产品营销合作社合作,把延边的大米、木耳等农产品打入了天津、北京的大型超市,在延边建立了有机大米生产基地,开辟了供销合作社系统跨区域合作的新路子。梨树县天成油脂有限责任公司被省政府命名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加工20万吨大豆,新上年产5万吨生物柴油项目,年收入可达2.5亿元,填补了吉林省生物制柴油项目的空白。他们采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在全县14个乡镇建立商品基地1.6万公顷,与5000多户农民签订了订单,每户农民平均增收2000多元。三是发展循环经济,改善城市卫生环境。吉林市社以吉林市再生资源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发挥传统经营优势,借助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契机,建成3个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市场,占地总面积33万平方米,使全市 60%的业户进入市场经营。他们还在城市社区建设了120多个再生资源收购亭,对市区内2000多台流动收购车进行了“五统一、四规范”的管理,社区收购亭要求日收日清,使废品经营变成清洁环保经营,同时进行加工利用,变废为宝,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的卫生环境,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四是拓展服务功能,改善农民消费结构。永吉县一拉溪陡嘴子服务中心辐射4个村,近8000人口,现有一个再生资源收购点、一个农副产品收购点、一个农资商店、一个歌舞厅、一个美发厅、一个室、一个台球室、一个小吃店、一个网吧、一个浴池。该中心根据农民收入增长、生活宽裕的现实条件,为农民提供系列化服务。年销售商品60多万元,为农民宰杀生猪200多头,还为农民提供了休闲娱乐、上网等服务,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五是提供就业岗位,促进劳动力就业。长春果品批发市场是“部级果品批发市场”、“全国定点鲜活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菜篮子工程’”。市场通过开展连锁经营,促进了长春果品市场的发展,扩大了交易规模,带动了交通运输餐饮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交易摊位210个,吸纳1650人就业,为发展长春经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吉林市社通过建设各类连锁经营网点2200个,吸收城乡就业人员近4万人,其中,吉林市日杂批发市场吸收下岗人员1500人,有效地缓解了当地的就业压力,促进了劳动力的再就业。六是壮大供销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全省供销合作社企业在开发项目、培育龙头、构建基层网络的过程中,用现代经营方式规范了经营行为,用现代管理方式加强了企业制度建设,逐步形成了不亏损的长效盈利机制,增强了发展后劲,提高了经济效益。2007年上半年,全系统商品总购进实现28亿多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8%,商品总销售实现29亿多元,比同期增长15.2%。农副产品收购同比增长18.1%。

农业和经济发展第7篇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们临淄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大投入,积极改善农业装备条件,按照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有力地促进了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去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18.24亿元,较上年增长4.2%;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13亿元,增长8.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51元,增长7.5%。农业科技贡献率也由上年的62%提高到65%。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以齐城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为先导,为农业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

建设淄博市齐城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是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是我区农业发展的新机遇。自去年8月份,齐城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启动建设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抽调精干人员,组成了管委会。聘请中国农业科学院搞好了开发区总体规划,规划面积1.5万亩,重点建设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园、高效种植园、现代化畜牧养殖园、农副产品加工园四个功能园区,各个园区协调配套,有机统一,适应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在工作上,一是注重抓了政策制定和宣传。根据上级有关政策,区委、区政府制定出台了《淄博市齐城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在符合国家方针政策的前提下,从资金、土地、税收等方面为投资者提供最佳优惠条件,并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在市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目前已有千余人次参观考察开发区,咨询投资政策,洽谈合作项目。二是加强了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的联合与协作。先后与中国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莱阳农学院、山东理工大学等科研教学单位建立了科技协作关系,现已进入实质性研究项目两项,还有几个科研项目正在商讨之中,为我区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三是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区内主干道路、供电设施、办公及科技培训中心等已完成规划设计,正在招标建设中,为进区项目创造了较好的环境。目前,15万头生猪屠宰及深加工、“兔巴哥”系列膨化食品、乳制品等5个项目已开工建设,总投资4400多万元;高科技低温脱水食品、授粉熊蜂周年繁育等8个项目正式签约并准备动工,总投资1.7亿元。另外,波尔山羊养殖、生物肥加工、啤酒添加剂等项目正在进一步洽谈之中。

二、依靠科技,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围绕发展高效农业,我区始终坚持“市场为先、科技为要、效益为本”的原则,实施科技带动,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全区农业支柱产业的优化升级,提高主导产品的品质及加工增值能力。在积极引导东部乡镇蔬菜上规模、上档次、增效益的同时,对西部乡镇立足高起点、大规模、快速度,大力实施“瓜菜西移”战略,并不断制定和完善扶持政策,搞好蔬菜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收到了以点带面、推动蔬菜持续发展的效果。2001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8万亩,其中保护栽培面积占80%以上,年蔬菜总产量达16亿公斤,实现收入15亿元。在结构调整中,我们坚持把发展畜牧业作为重点,突出抓了畜牧小区建设,促进了畜牧业的规模化发展。全区已建成畜牧小区50多处,生猪存栏9.5万头,年出栏肥猪13万头,家禽存养490万只,尤其奶牛得到较快发展,存栏量突破4000头,比去年增加一倍,全区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增加到30%以上。在科技的推动和市场的拉动下,我区农业结构调整正在朝着布局合理、产出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三、用科技打造名牌,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WTO的加入,名牌已是产品流通的“通行证”,是“命牌”。对此,我区把创名牌、树名牌当作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创汇农业的一项关键性措施来抓。一是突出抓了“良种工程”,在不断改造传统农业品种,培育传统特产的同时,积极开发、引进、推广粮食、蔬菜、果品、畜禽、花卉等名、优、稀、特、新品种,特别是以淄博维生种苗公司等农业企业为龙头,充分发挥其科技优势,积极引进推广国内外新品种58个,改善了农产品品质,逐步培育创出了“绿帝”、“绿彩王”、“紫姑娘”等蔬菜名牌,畅销国内外。二是狠抓了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根据市场发展的要求,注重把蔬菜标准化生产作为主攻方向,并在皇城设立了无公害蔬菜生产试验示范基地,取得了较好效果。

我区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西红柿之乡”、“部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区”、“中国优质蔬菜生产出口基地”。三是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我们利用信息网络,狠抓了国内国际蔬菜市场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先后加入了“农业部信息网”和“中俄商贸网”,进入国际互联网络,并建立了临淄蔬菜信息网站,及时了解国内外蔬菜市场行情信息,在上海、呼和浩特、牡丹江等城市设立了蔬菜直销市场和销售办事处,随时了解外地蔬菜市场需求品种、数量、价格和商检标准,为产销两地牵线搭桥,传递信息,搞好服务。去年,全区90%的蔬菜实现外销,外销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并通过满洲里等边贸口岸向俄罗斯、韩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出口蔬菜1200万公斤,创汇180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5%和42%.

四、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