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初中教育培训(合集7篇)

时间:2023-09-22 15:31:54
初中教育培训

初中教育培训第1篇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师 培训 转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1问题分析

1.1培训成果转化的概念

Taylor将工作场所的培训项目成果转化定义为受训者将参加培训后获得知识、技能有效地运用到工作当中。受培训的教师所学习的新知识、新技能和行为转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习惯和坚持。因此,我们可以把培训成果转化定义为受训者有效而持续地将其在培训中所获得知识、技能、行为方式和认知策略运用于工作当中,从而使培训项目发挥最大价值的过程。

1.2培训成果转化的形式

培训成果转化是指将培训中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行为和态度等内容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的整个过程。培训的目标是学以致用,受训体育教师不仅要学习掌握培训项目所要求的各项知识技能,还必须持续有效地将所学知识技能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去,将所学转化为所用,转化为体育新课改的效益。在转化中我们要增强来参加培训的农村初中体育教师的推广能力和维持能力,要使参加培训的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回到原学校能够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

2培训成果转化过程的影响因素

2.1农村初中体育教师特征

2.1.1农村初中体育教师专业能力

在农村边远山区中学体育教师数量相对较少,且兼职较多,专职的较少,很多没有经历过体育学科的专业化培训,所以对各种体育教材、体育教学设计与实施等方面的能力明显不足。

2.1.2培训动机

动机是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指在一定情境下,个体对人、物或事件以特定方式进行反应的一种心理倾向”, 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一个人具有主动参与、克服困难、质疑、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绝大多数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参加培训的态度很积极,但有少数参加培训出于被动或者是应付上级要求或者被迫参加,仍处于被动培训阶段,他们尚未领会到培训对自身的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培训只是为了完成任务。

2.2培训设计

2.2.1培训课程的设计

农村初中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他们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特征和不同的需求,泰勒认为,教育是一种使人的行为方式发生变化与改进的系统性过程,培训课程设计必须考虑前期调研中发现的培训需求是否得到有效的回应,在教师培训实践中,培训需求分析也应该成为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重要依据。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克服为分析而分析、培训课程设计与培训需求相脱节的现象。有培训需求分析作为基础的培训课程应该目标更具体,更具有针对性。

2.2.2自我管理战略

从农村初中体育教师的学习行为来看,它包括三个层面的过程:认知层面、情感层面、行为层面。从认知层面看,它是学习者的主我对客我的认知过程,即学习者对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与学习理想的更加深入地自我认识过程。从情感层面看,它是学习者的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斗争过程。从行为层面看,它是个体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的过程。自我管理战略就是通过这三个过程达进行学习行为的塑造进而学习规范内化。

2.2.3工作环境

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工作量很大,他们要上体育课,还要上其它课。职称很不好评,学校领导对体育科目有偏见,绩效工资在学校较低。 教师几乎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不能及时引进优质学习资源。长期以来缺乏对体育的投入和支持,特别是得不到学校领导支持,体育教师消极教学,长期忽略专业发展。以上种种情况导致云南体育农村初中教师专业素质底下,体育教师不能全心投入体育教学,阻碍了农村初中体育新课改的发展。在培训完以后回到原单位,有的教师又回到原点,新的教学理念、方法技术没有执行机会,有的有执行机会,由于学校经费和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不过硬而无法实现,有的具备以上条件却没有转化氛围,就培训教师孤军突围。

3培训成果转化效果提升的措施

3.1科学的需求评估

科学的需求分析就是在规划与设计培训之前确定是否需要培训、谁需要培训及需要什么培训的一种专业活动。要想使培训达到较好效果的基础是做好专业需求分析。农村初中体育教师教育培训之所以必要,是因为新课改要求的专业能力与初中体育教师实际工作中专业能力之间存在着差距,这种差距导致体育教学的低效率,阻碍新课改目标的实现。“培训需求是组织及其成员在绩效、行为、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与理想状态之间有差异,但可以通过培训来加以改变的差异。”如果能做好培训需求分析找到教师“增长点”,就能使培训课程有了针对性,就可以促进教师的观念更新和行为转变,不断提升农村初中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而促进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3.2基于需求发现增加培训设计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在培训中对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开展培训需求分析,使培训课程设计与实施基于培训需求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培训需求分析是在规划与设计培训方案之前,由有关人员采取各种方法和技术,对各种组织及其成员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进行系统地鉴别与分析,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及需要什么培训的一种内容活动。但值得注意的是,培训需求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我们不能为了分析而分析,培训需求分析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设计有针对性、能促进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课程

3.3良好培训前准备

根据不同类别、层次、岗位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的需求确定参加培训的教师,在氛围准备中有主要领导出面参与成果汇报;上级的沟通、了解、参与、指导和承诺。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Z].2011.

初中教育培训第2篇

我曾在网络上读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人被一个社会所淘汰了,那么不是因为年龄,而是因为失去了再学习的能力。不错,只有学习再学习才能保持与时俱进!俗话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对一个一线教师来说,就更具有现实意义。我们教师面对的对象是富有时代气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有自己的新思想和新主张,会思考,会用自己的双眼看世界。我们教师如果僵化了自己的思想,就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又怎能为人师表呢?正如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出来的,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要在工作中不断加强自身业务学习,让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日俱进地得到调整和改善。当今社会,各种知识更新换代较快,旧知识迅速的老化,新知识飞速的生成。如果我们教师仍然死守着自己的传统教学方法、理念,不愿意学习新知识,那么势必跟不上时展。所以,教师的假期再教育再学习就显得尤为的重要了。

远程教育培训是在职教师继续教育改革的一项新举措,它不同于以往我们所接受的传统的教育培训,它是应用网络平台,搭建了一个的教育空间,在这个崭新的学习环境中,参加培训的学员不需要统一的时间和地点,可以根据自己的计划随时进行学习。这种全新的教育培训方式给我们充分自由的同时,也需要我们充分了解自己所处的学习环境,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掌握学习技巧、策略,最终学会学习。

远程教育培训大大改变了我们的学习环境和空间。它把教育培训从实际课堂搬到的网络虚拟空间里,通过网络平台上的多媒体课件,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崭新学习环境。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我们通过看专家讲的相关理论知识和资料外,还可以观看一些名师授课的视频,观摩各种类型的优质示范课录像资料,另外,还可以通过论坛跟自己同专业的教师学员交流学习体会,共同学习,加强学员之间的联络和交流,达到资源共享。

远程教育不仅改变了我们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更加强调了我们参与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不断培养学习者的主体意识,不断摆脱原有的依赖性和被动性,使学习者不仅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对学习能力的培养、训练,还着眼于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独立性和自觉性,从而提高教育培训的效果。

当然,任何事物都具体其两面性,虽然远程教育培训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上带来了不少的方便,但同时它也有很多弊端。例如,我们在上网学习时可能会浪费很多时间去注意其他跟学习无关的信息;在没有老师指导学习时可能我们会抓不住重点,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结果还没有多大的收获。所以,在进行远程学习时,我们一定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做到事半功倍。

通过这次远程教育培训,我深刻地体会到新课程教学应该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亲自去体验、尝试,来获得知识,逐渐打下学会生活、学会学习的能力,从各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尽量只起到指导的作用,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为重点。上课的教师自身素质要高,驾驭课堂能力要强,对于学生错误性的认识,教师能够及时予以讲解。另外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提问题时要有针对性,让学生有的放矢;幽默、流畅、优美的语言也很有吸引力。教师要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等等。”当一名教师容易,但是要当好一名教师却是不易的,我在深深地问自己,我做到了没有?我们的老师做到了没有?我们必须要转变观念,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通过学习、听专家讲座等环节,我感到长了见识,教学思路灵活了,对自己的教学也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首先在课堂的设计上一定要力求新颖,讲求实效性,不能活动多多而没有实质内容;教师的语言要有亲和力,要和学生站在同一高度,甚至蹲下身来看学生,充分的尊重学生;再者在课堂上,教师只起一个引路的作用,不可以在焦急之中代替学生去解决问题,那样又成了“满堂灌”的形式;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但是不能全靠问题来牵引学生,让学生跟着老师走,这样便又成了“满堂问”的形式;另外教师的个人修养和素质也需要不断提高,要靠不断的汲取知识,学习先进经验来作保证。

总之,这次培训对提高教师素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也使我获益良多。这次培训对于我将会有很大帮助,特别是在开展教学工作中的影响。

初中教育培训第3篇

本文所说文化红利,是指一个组织或企业在其生成和发展过程中,通过始终倡导和贯彻一种正确的文化精神,从而获得组织超越一般的、巨大、长久的兴盛和发展。

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精神,文化的核心是价值信念,文化的体现是反映着人们思想意识、包含着生命意义的符号象征。由于文化的本质是价值与意义,达不到对价值信念和生命意义的把握,无论如何自称,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

与技术、土地、资本等要素相比,一个组织活的、主导、能动的要素是人,而人在本质上是精神、文化的,心目中关于生命意义的价值信念,会直接决定、主导着一个人所有的行为、结果,一群人的价值信念,就会直接决定、主导着一个组织的所有行为、结果。

成功的组织或企业文化的精髓有两个特点:其一、崇高的使命感。其二、主要是经营人的心灵,即主要是激发员工和客户或消费者的正向能量和创造性潜能。特点一表明,成功的组织文化十分明晰并准确定位了自身为什么而生存,为什么而发展的价值理念。特点二表明,成功的组织文化十分明晰并准确定位了组织主要靠什么而生存、靠什么而发展的价值理念。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样组织会成功。

在40年间成功打造两个世界五百强的日本著名企业家稻森和夫先生说:“无论是研究发展,公司管理或企业的任何方面,活力的来源是人,而每个人有自己的意愿、心智和思考方式。如果领导者个人和员工本身未被充分激励去挑战成长目标,当然不会成就组织的成长、生产力的提升和产业技术的发展。”世称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先生也明确指出:经营始于人也终于人。

二、中国培训教育市场的文化红利

本文在这一部分,试图从文化精神的角度,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通过对于中国教育培训市场中在工商教育领域多年排名第一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上市公司板块一直遥遥领先的“新东方”、后起之秀和君商学院文化精神的粗步探讨,揭示中国培训市场教育机构的文化精神,对于组织做强、做大所能够带来的巨大贡献,也就是显著的文化红利。

(一)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 China Europ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成立于1994年11月,是亚洲有史以来第一个也是中国目前唯一 一个进入英国《金融时报》世界排名TOP10的商学院,是全亚洲唯一 一个主要课程全部长年位居世界前三十的商学院,是全中国第一个获得国际管理教育协会(AACSB)和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EQUIS)双认证的商学院。本文认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年来在中国商学院中的卓越成就是因为他认真谨守了自己正确的文化。

1、学院文化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文化集中体现在其使命、愿景、校训中。

使命:培养兼具中国深度和全球广度、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领导者。

愿景:融合中西教育、研究和商业实践,促进知识创造和知识传播,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成为全球最受尊敬的国际商学院。

校训: 认真、创新、追求卓越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成功首先在于其有卓越的文化,而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其自成立以来就在每一项工作中坚持认真贯彻执行其文化,也就是校训中的核心——认真追求卓越!除了上面提到的主要课程全部长年位居世界前三十之外,其在师资、学员、校园的选择上都是认真而追求卓越的。

2、认真追求卓越

①师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拥有堪称全亚洲最豪华的商学院教授阵容。以排名前三教授为例。

吴敬琏:中国经济学界的泰斗。国际经济学会 (IEA) 荣誉主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连续五次获得中国经济学界最高荣誉“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国际管理学会(IAM)“杰出成就奖”获得者;首届“中国经济学奖杰出贡献奖”获得者。

约翰·奎尔奇:现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副院长兼教务长,原伦敦商学院院长,原哈佛商学院高级副院长,哈佛商学院建院以来案例研究发行量最高的三大教授之一,兼任美国、英国等地的14家著名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或非执行董事及美国麻省港务局主席。

佩德罗·雷诺:原国际管理学会会长,现任副会长,哈佛大学董事会成员,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摩根士丹利等机构的高级咨询顾问,曾在哈佛、密歇根等多所世界著名大学任教,众多欧洲知名商学院的顾问委员会成员,西班牙国民成就奖章和圣乔治十字勋章佩戴者。

②学员。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除了在学员选拔中严肃认真之外,同时意识到,培养卓越的学员核心是培养学员卓越的精神。首先,他们在大陆商学院中最早开设了商业伦理学;然后,自2006年起,发起并组织了“中欧企业社会责任全球论坛”,吸引了很多企业和商学院学生的广泛参与;同时,还定期举办有关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公民的国际研讨会,邀请国内外成功的著名企业领导和学员对话。

③校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校园,堪称是全球商学院中最美丽、最具特色的校园之一,是中国唯一由世界顶尖的贝聿铭事务所设计的高等学府校园。整个建筑以中国庭院风光为特色,融艺术性与实用性为一体,集东西方文化于一身。加之学院中西合办的血脉以及国际化的教授、学员和教学,让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成为东西建筑、思想、文化融汇碰撞的集大成者。校园建有世界一流的会议中心,教学中心配备有世界先进的教学设备,为学员提供着世界级的学习条件。

(二)新东方

“新东方”于1993年建校,截止到2012年底,20年时间已经在北美和中国除北京、上海以外的48个城市设立了664个分校和学习中心,累计培训学员千万人次,只是2012一年的注册学员量就超过了240万人次。还是在1999年新东方只培训了80万人的时候,就有3万多名学员TOEFL成绩在610分以上,有几万人的CRE成绩超过2000分;每次TOEFL考试,都有几十名学员获得677的满分;从中国去美国读MBA的学员,半数以上出自新东方的GMAT班;美国、加拿大各地大学校园,半数以上是新东方校友;中国教育培训市场上市机构中,新东方的市值比其它所有上市公司市值的总和还要多。

新东方成功的核心是新东方文化,新东方文化的核心是新东方精神!特别是新东方精神通过语言培训中的励志教育模式完全转化成了学生成功的动力。

1、新东方精神

关于新东方精神,它的创始人、董事长俞敏洪说:所有来到新东方的学生,都能够感到新东方有一种“精神”存在。学生来到新东方的初衷,都是为了英语考试或者提升语言能力,但一旦走进新东方教室,就能够收获一种激情、一种奋进、一种热爱生命的态度。在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新东方从一开始就把两种元素融入到了教学之中:轻松幽默的语言和充满煽动力的励志教育。可以说正是这两种元素造就了新东方的魅力,使新东方显得与众不同。尤其是励志教育,十几年来已经成为了新东方的一种传统,很多学生在百无聊赖和四顾迷茫之中走进新东方,听完了老师的讲课之后,常常眼前一道亮光闪过,发现生命可以过得远比自己想象的精彩,也发现只要坚持奋斗,人生终将辉煌。

让失败者成功,让成功者更加成功,成为新东方励志精神的重要内核。我们不断强化这一信念:面对困难、挫折和失败,永不放弃、永不言败是走向成功的惟一法宝。这一励志教育的源头主要来自我自己的经历:“我在连续高考三年后才走进北京大学,在北大因为得肺结核病休学一年,毕业后联系出国三年未成,后来百转千回创立了新东方。正是这一次次面对失败和疾病的抗争,让我变得越来越坚毅,也越来越相信天地之间终有我一席之地。当我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讲给学生听,当我说出那些让人心潮澎湃的豪言壮语时,我能看到学生的脸色变得熠熠生辉,眼神中流露出对未来强烈的渴望。”

2、励志教育模式

新东方精神,完全贯彻在了其励志的教学模式中。俞敏洪总结道:“在不断成熟的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把励志教育分为三大块内容。一是讲述我个人的奋斗经历,通过传递我个人的精神来感染学生和激励学生;二是在课堂中穿插讲述别人的故事或者有励志色彩的小故事来激励学生,很多新东方课堂流传的小故事,如:雄鹰和蜗牛的故事:‘能够登上金字塔顶端的只有两种动物,一种是雄鹰,一种是蜗牛。雄鹰拥有矫健的翅膀,所以能够飞到金字塔的顶端,而蜗牛只能从底下一点点爬上去。雄鹰飞到顶端只要一瞬间,而蜗牛可能需要爬很久很久,也许需要坚持一辈子才能爬到顶端,也许爬到一半滚下来不得不从头爬起,但只要蜗牛爬到顶端,他所到达的高度和看到的世界就和雄鹰是一样的。我们大部分人也许不是雄鹰,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蜗牛的精神,我们可以不断地攀登自己生命的高峰,终有一天,我们可以在无限风光的险峰俯视和欣赏这个美丽的世界。’这样的语言像燃料一样输入学生生命的发动机,使学生一次次产生奋发向前的冲动;三是用实际行动让学生感动。有一次我扁桃体发炎化脓,导致高烧不退,夏天接近四十度的天气居然冷得浑身哆嗦,但是我的课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于是我穿着军大衣,披上棉被,哆哆嗦嗦上完了五个小时的课。还有,我女儿出生那天,医生说预计出生时间是晚上9点,可是我晚上6点半到9点半有课,我一咬牙把老婆扔在医院就走进了课堂。等我上完课后冲回医院,我女儿已经睁开眼睛开始打量这个陌生的世界了。九十年代的北京,没有任何预告就停电是家常便饭,有时刚上课几分钟,教室就一片漆黑,学生辛辛苦苦挤公共汽车来到教室,再让学生回去于心不忍。于是我们给每个学生发一根蜡烛,停电后一起点燃,几百根蜡烛在阶梯教室里闪烁着光芒,老师在烛光中声嘶力竭地讲课。无数学生后来回忆起这一幕都充满感动,很多学生都从新东方的烛光里走进了世界名牌大学深造。十五年的岁月里,新东方的教室条件越来越好,新东方的办公条件越来越好,但有一点新东方从来没有丢失过,那就是追求卓越,挑战极限,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从奋斗中寻找辉煌的精神。我们把这种精神叫做‘新东方精神’。 ”

(三)和君商学院

和君商学院源于和君咨询。和君咨询于2000年春在北京成立,目前管理咨询师与投资银行队伍已经超过1200人,系中国商业原生态中土生土长起来的最大一支咨询服务队伍,累计服务于各行各业的客户超过2000家。和君咨询集团的基本业务结构是:“一体两翼”,即以咨询(管理咨询+投资银行)为一体,以资本投资和商学教育为两翼。该格局荣获《21世纪商业评论》颁发的中国最佳商业模式奖。本文认为,未来几十年的中国教育培训市场会有一批后起之秀,和君商学院将是一突出代表,根源在于其优秀的文化精神。

1、人生如莲,三度修炼

和君文化的核心是“人生如莲”、 “三度修炼”。围绕这一核心,形成了文化体系。

人生如莲:和君认为,人生就像是睡莲,成功只是浅浅地浮在水面上的那朵花,而决定其美丽绽放的是水面下那些看不见的根和本长期的努力。和君要求自己君子务本、人生如莲!

三度修炼:和君讲究三度修炼,即态度决定命运、气度决定格局、底蕴的厚度决定事业的高度;人之态度、气度、厚度,犹如莲之根本;“三度”修炼,日积月累,功到自然成。

水的精神:和君要求自己有水的精神:接纳八方来源,终成其大!不拒绝任何加盟的沙石和物障,反而是夹裹前行,壮大自己的力量,勇往直前。

有目标、沉住气、踏实干:和君的目标是,拒绝喧嚷、拒绝浮躁、拒绝摆秀、拒绝浮名、拒绝速成,沉住气,慢慢地蓄深养厚,最终把事业搞辉煌,把人生过精彩。

身为中国人,承载中华魂:和君的价值立场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情怀!“夜间不敢长伸腿,恐踏社稷山河穿”的矜持!“昂首攀南斗,翻身伴北辰,抬眼天外望,无我这般人”的气概!“岂是神灵竖一臂,遥从海外数中原”的豪气!“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那种敢于担当而且也能够担当的勇气!

2、黑马训练营

人本理念:先造就人,然后造就企业和事业。人品即事品,人成即业成。

理想与立志:和君商学的人才理念是一定要有志向与理想。真正的大理想,是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胸襟气象和浩然之气。如果没有这种胸襟气象和浩然之气,人生就会很局促甚至会很危险:容易滑落成蝇营狗苟、小肚鸡肠、患得患失、斤斤计较的鼠辈,也可能滑落成欲望燃烧、焦虑躁动的狂人。只有真正有理想的人,才能站在智慧和灵魂的高处,宠辱不太牵挂,顺逆不失心志,良骥伏枥,伺机而动。

建立走向成功的生活常态:激情只能点燃梦想,习惯才能成就理想 :和君认为,人才成功应该是水到渠成、水滴石穿,而不能依靠一时的激情燃烧或轰轰烈烈的拼搏和冲刺。真正的事业远行者,必须回到生活原点和朴实无华上来,把上述理念和要求转变为一种天长日久、平淡如水的生活常态。然后,成功就会在不远处或远处等你。

黑马训练营:本着人生如莲和三度修炼的成功理念,凭借和君十二年专业历练、三千余个实操案例的积累,举和君千人咨询师队伍的知识和经验,识别和选拔有追求有前途的企业家,提供“企业家进修+高管团队学习+员工培训+咨询服务”的教学服务,开创企业学习与员工培训的新模式。

商学教育与“黑马训练营”相结合:以发现黑马的眼光进行招生选拔,以培植黑马的态度进行教学设计和服务安排,用产融结合的知识和实操实战的能力武装企业家,力促学员企业突破成长瓶颈、走向持续发展,推动已经上市的公司开展市值管理和资本运作,帮助尚未上市的企业实现上市,群策群力、群马奔腾。

使命:和君商学院的使命是培养杰出的企业领袖,造就卓越的中国企业。20—30年以后,和君商学院会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国际上最好的商学院之一。

三、文化红利时代即将来临

目前的中国培训教育市场还处在“大市场、小作坊”的初始状态,整体缺乏一种高尚的文化精神风尚,但高尚的精神文化导致的突出成功案例并不缺失,而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市场将他们选择为最大的优胜者!本文作者相信,随着中国新的转型经济的到来,随着信息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随着教育培训市场走向成熟,随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觉醒与新型文化经济的创造,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文化红利时代即将来临,建议中国培训教育市场的组织管理者,一定要早点觉醒,早些开始自己的文化精神管理。

初中教育培训第4篇

关键词:民警培训;政治教育

我国正处在和谐社会的发展时期,社会的和谐稳定离不开公安工作的科学发展。新警察培训成为对公安注入新鲜血液的有力保障。随着我国警察招录制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非公安类大学生通过考试进入公安队伍,以往短期的初任民警培训显得日渐单薄,目前我国已有部分公安院校开始招收改制生。然而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依然沿袭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当前的初任民警大多来自于新时代的大学生,对于课堂书本的教育方式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已产生些许抵触,这种方式的政治教育收效逐渐降低。

一、初任民警培训政治教育现状

笔者在2006年至2008年在河南省开封人民警察学校先后担任河南省公安机关四期初任民警培训班大队长、教导员等职务,管理参训学员一千余人,其中大多为应届或近两年的大学毕业生。在日常与参训学员交流与沟通当中,发现有的学员存在厌学情绪,对培训所授课程存在逃避、敷衍了事的心理,根据调查、座谈等方式了解到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学员在思想意识方面没有深刻认识到警察职业的特殊性,对公安工作性质不够了解,仅仅把警察当作一份普通工作,没有体会到警察职业的政治性和使命感。二是因为有的学员大学所学专业和公安业务相差较远,对公安业务感到陌生,担心参与公安工作后会逐渐荒废所学专业。三是通过对公安专业课程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发现自己对警务工作完全不感兴趣,平凡而艰苦的警务工作和自己原本的心理预期差别较大,对未来的从警人生之路产生了厌倦、逃避的心理。

二、初任民警培训中的政治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一)初任民警培训对象多是八零后或九零后

政治教育是对思想的教育,对于不同的时代,应该有所区别。当今初任民警培训的对象大多数是80后甚至是90后,他们思维活跃,期望新鲜事物的出现,对于传统的课堂书本教学早已没有了新鲜感,甚至有的产生了抵触情绪。这就使以往的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授课教师大多与公安实践相脱节

对于大多数培训学员而言,政治理论的学习早在系统的小学、中学、大学教育中烂熟于心。然而与实践的结合却正是他们知识的空白。当前我国大多数的民警培训中,政治教育的授课教师大多没有公安实践经验,这就对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和生动性有了一定影响。

(三),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有待转变

传统的书本课堂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年轻人的需要,那么我们就应当探索新的教育方式或途径,不能墨守陈规,一成不变。

三、初任民警培训政治教育变革初探

(一)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就像医生看病要对症下药一样,我们初任民警政治教育也要因人而异。对于思维活跃,追求新鲜感的年轻人而言,政治教育应该是适应他们思维发展的新观念和新内容。众所周知,政治教育的内容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应当探索新的授课艺术和授课方式,尽可能把政治理论“揉”进各种适合年轻人接受的新鲜事物中去,改变以往的课堂、书本、课桌、黑板等授课形式。如开展室外授课、举办思想辩论等多种活动。

(二)师资培养也需重视实践经验

对于师资的培养,更是每一个教育机构应当重视的。为保证教学不脱离实际,英国警察院校的教师与警察部门的警官经常交流。专业教师一般签订1-3年的任教合同,在学校讲课和到实际部门工作交替进行,以便把警察工作中最新成果、经验传授给学员。我国初任民警培训中的业务课授课教师有的来自公安一线,有的实施过下基层调研,大多有着丰富的实践经历。相比之下,政治教育授课教师却由于种种原因很少得到实践机会。这就给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带来一定的难度。甚至出现一个例子用上十几年的情况。实战经验的短缺给课堂的生动性带来的难度,也给授课教师的视野造成了束缚。因此,政治教育授课教师的培养应该包括一线实战锻炼。

(三)开辟新的教育途径,顺应时展

时展至今,网络已经成为每一个年轻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平台。我国的初任民警教育也应该合理利用起这一平台,为传统教育方式作补充。

(四)政治教育效果考核方式的转变

我国传统的考核方式就是试卷、考场,这就培养了大批应试型人才。而对于初任民警政治教育来说,思想上的接受和认同才是最重要的。就在2011年的年底,开封人民警察学校在对一期刑侦技术人员培训班进行考核的时候就已经在尝试新的突破。他们一改往日的闭卷式,把考场搬到了一间模拟现场。通过对模拟现场的侦查,既考察了学员实践的能力,又检验了教学效果的优劣。还从中看到了学员对思想政治的理解。这对学员和教师都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杜绝了考试作弊的可能性,提高了学员的积极性,获得了省公安厅专家考核组、参训学员的一致肯定和好评。

通过这种方式的实践,我们看到,考核方式“科学化”是具备可操作性的。无论对于什么年龄阶段的民警,检验学习效果和业务水平是我们考核的目的。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对于不同警种的民警进行不同的考核方式,即不拘一格。

(五)远程网络教育对初任民警培训政治教育的延伸

初任民警培训不能仅限于初任民警培训短短的几个月时间,结合每个不同的工作岗位,新警在适应警察工作的道路上应始终保持一颗“新”心。小到见习期,大到终身学习,政治教育要真正延伸到工作岗位上,才能做到实践出真知。

终身教育对于时刻处于工作一线的民警来说是一种挑战。他们很少有大段的时间参加以知识更新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和培训,但工作的高强度不代表他们不需要更多的思想政治知识来充实自己。现代远程网络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也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

四、结束语

初任民警培训中的政治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难免出现问题,这是历史进步的表现,作为当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努力发现问题并探索解决的途径,为我国的民警培训政治教育发展提供新的参考。实现终身学习的理念需要每一个公民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彦吉.中外警察教育与培训[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

[2]公安部教育局.公安院校概览[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初中教育培训第5篇

关键词:中小学;继续教育;粤台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023-02

随着海峡两岸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加深,教育国际化的进程越来越快,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使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对中小学专业人才培养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作为学校教育之后的继续教育成为广受关注的重点。实现教育与国际接轨,就必须有着一流的国际接轨人才,通过跨区域继续教育培训是许多国家和地区拓展国际化教育的新动向。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有着相同的民族背景,共同的文化价值观,相互学习与合作会更加便利,因此与台湾高校建立中小学师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两岸师资培训本着“走出去”与“引进来”的理念,与其他区域培训机构共同合作,开辟新的教育资源,共同交流经验,可在台湾高校或大陆高校合作为中小学教师提供继续教育,利用已有的资源共同进行教师培训。本文从台湾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特点与大陆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要求出发,提出了几个合作模式。

一、台湾中小学教师培训特点

1.师资培养制度的规范性。台湾地区针对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颁布了许多法律,使继续教育培训有法可循,通过台湾《终身学习法》、《国民教育法》、《高等中学法》、《师范教育法》、《教师法》、《师资培育法》、《中小学教师进修研究办法》、《高级中学以下学校及幼稚园教师在职进修方法》、《教师出国讲学研究或进修办法》对教师在职继续教育培训提出了相关要求。台湾的中小学继续教育培训观点认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不仅仅是教师的权利,同样也是义务。由于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不及时补充就会落后于其他教师。因此,教师在工作中要有必要开展专业领域相关的培训活动,如研习、考察、学术研究、观摩学习等。

2.师资培训费用的补偿性。台湾颁布的《教师进修研究奖励办法》中明确指出:教师在继续教育中享有带薪或留职停薪的权益,教师参与继续教育可获得相应的奖励方式,如,晋级加薪、学费补助、获得资金、公共休假等,极大地调动了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积极性[1]。台湾中小学继续教育培训一般不需要缴费,相关培训费用由政府买单,并且对培训内容非常重视,比较看重培训的实用性[2]。台湾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有其自有特点。

3.师资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围绕这一主题,设置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从继续教育的内容和项目来看,教师在职培训之课程与教材,应就各级学校教师进修教学与研究有关知能之需要,作有系统并具发展性的计划与安排[3]。通过构建终身教育理论,加强教师职业生涯内的学习与培训,获得优秀的自学能力与信息收集能力;基础知识培训,主要包含了价值观、职业操守、人文知识更新等;学科专业类知识培训,补充与完善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

4.师资培训方式的区别性。台湾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有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两种方式,一般来说短期培训为7~30天左右,长期培训分为几个学期中实施[4]。主要为两种类型:第一,初等继续教育培训。短期的继续教育培训中主要包含中小学教育研究会研究与小学教育辅导团及师专辅导区的研究辅导两种,长期继续教育培训主要是师专暑期及夜间培训。第二,中等继续教育培训。短期继续教育培训方式主要由师范大学设立的中等学校教师研究中心承担,长期继续教育培训方式,主要有夜间培训、研究所40个学分的继续教育培训、研究所硕士学位继续教育培训及出国学习等。

二、广东省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随着我国教育深化改革,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许多院校成了专业的继续教育培训部门。但是,对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方面仍存在众多问题,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具体实施与管理机制比较混乱,缺乏权威性[5]。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空泛[6],很多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构未能及时地改革培训内容、教学任务与培训方式。

1.创新培训模式与方式。在当前要不断探索新的培训模式,适应教学与学习的多样化。付建中对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心理分析指出,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喜爱方式依次为:出国学习、国内访问学者、骨干教师进修、高级研讨班、短期研讨班及学术讲座等方式。同时培训中可以基于信息技术发展远程教育培训,实现资源共享、互连贯通;改进培训方式与方法,推广“三位一体”的培训方式,高校继续教育培训机构与教师工作实地结合,同时加大校本培训。

2.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培训法规。台湾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法制建设上比较完善,大陆政府与教育部门也有针对性地指出,加强制度建设,促进教师培训的持续健康发展这一理念。首先,完善五年一周期教师培训制度,建立教师培训档案,记录五年周期内,修满的学时学分的培训课程等;其次,实行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制订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标准,组织开展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再次,加强培训质量标准研究,建立质量评估机制,完善培训质量评估体系,开展培训过程评价和绩效评估;最后,健全和完善教师培训奖惩制度。

3.落实培训经费,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确保教师培训经费落实,要求严格贯彻执行教育部继续教育培训资金分配规定,构建政府、社会、个人的经费投入机制;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及学校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实施教师培训,并建立教师培训与研究机构,加强教师培训业务研究和指导工作。

借鉴台湾继续教育成功的范例,结合大陆对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要求,通过与台湾高校合作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满足教师培训心理需求,消除时间限制;与台湾高校共同培训模式,改变培训内容陈旧、模式单一的现状,调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积极性;与台湾高校合作,制定合理的合作模式,减少经费短缺的局限性。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开展两岸培训教育可行性合作模式,以供参考与探讨。

三、两岸中小学教师合作培训模式

通过我国这几年中外合作教学与培训,形成了以下几种培训方式。

1.融合培训模式。融合模式即在中小学教师培训过程中,可将大陆的培训模式与台湾高校的培训模式完全地融合在一起。首先,引进台湾中小学的培训计划、培训课程设置及培训方法与方式;其次,聘请台湾高校培训机构来大陆讲学,派遣大陆中小学教师到台湾观摩学习,该模式以优秀教师、骨干教授,学者、课改人员等组成专家团,通识培训与教学培训结合;再次,相互探讨各方的培训方法,如观摩学习、研讨学习、案例探讨等;最后,培养出适合两岸的专业化教师,进一步推动两地继续教育培训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技术的提高。融合模式的优点是,实现了培训资源的相互共享,信息开放,优势互补,教师能更好地学习新的知识内容;将充分发挥高校培训机构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的作用,保证教师的知识领先与更新。

2.嫁接培训模式。与上述模式相比较,嫁接模式具有自有特点。嫁接模式通过充分保留各自的培训模式,双方各自对对方学校开设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及培训计划进行评估,达到相互认同的方式,然后双方派驻各方教师到对方学校接受培训。这种培训模式的优点是,结合了大陆与台湾的培训优势,能让教师直接进入对方区域接受培训,对双方的人文背景、生活方式、教育观念等有较深刻理解,除专业知识以外,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人文观念,但是相对来说这种培训模式花费较高。

3.顾问培训模式。这种模式是通过聘请双方优秀教师相互讲学,双方教师互相学习,借鉴双方的培训经验。也是当前各个培训模式的尝试。顾问式培训模式对两岸高等院校教师培训更具有普遍性和可操作性。顾问式培训模式主要包括获准进入、调查分析、提出培训方案、引进培训人员、指导培训实施、总结等几个步骤。该模型提供了较有价值的培训管理解决方案,聘请专家讲学有利于引起学校领导对培训的重视,专业的培训专家与培训工作,有利于提高培训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培训资源的选择;通过不同渠道吸取双方先进的教学与培训经验,利用各自资源提高培训水平与培训质量。

4.网络培训模式。这种培训方式是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培训技术,网络培训是传统培训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衍生,具有很多优越性。首先网络培训让双方院校完全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地域限制。网络培训可以在任何地方实施,教师完全可以在本校通过网络进行系统培训。其次,时间更具有弹性,网络培训增加了教师继续教育的灵活性。教师不必中断工作进行脱产培训,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随时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最后,网络教师培训节约成本,培训使用的教材可以通过网络在线下载,教师可依据自身需求定制培训内容与进度,并通过网络与其他教师共同交流讨论。

综上所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海峡两岸的合作模式,从知识体系到培训模式上都要进一步加强研究与探讨,从而实现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唐京伟.台湾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概况[J].课程・教材・教法,1998,(12):47-51.

[2]廖圣河,吴永军.两岸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比较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2,(7):39-45.

[3]郑旦华,于超美.今日台湾教育[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77-78.

[4]郑少君.台湾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教育之特色[J].教育评论,2008,(5):119-121.

初中教育培训第6篇

关键词 农村 初中体育教师 培训 问题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目前脱产置换研修农村初中骨干体育教师培训还存在很多问题,培训内容很丰富,效果不明显,主要是因为培训内容丰富而培训时间短,课时量不足导致培训流于形式。培训中理论指导过多,实践、实训内容有所欠缺,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难度大,不能很好地满足学员专业发展的需要。

1培训需求分析方面

有的培训机构在接受培训委托之后并没有对教师的培训需求做深入的分析,而是基于任务要求自上而下的确定课程,或者让授课教师自行确定讲课内容。

2培训课程设计方面

在教师培训实践中,培训需求分析也应该成为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重要依据。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克服为分析而分析、培训课程设计与培训需求相脱节的现象。有培训需求分析作为基础的培训课程应该目标更具体,更具有针对性。然而我们的培训课程设计往往存在多方面的不足需要改进。

(1)课程目标缺乏职业生成性。国培计划(初中体育)总目标中指出帮助县域内农村初中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体育骨干教师加深职业理解和学生发展认识更新教育理念,拓展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体育教学方法与技能,提高教学与研究综合素质和能力,成为县域内推动初中体育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中青年带头人。由于专业素质发展的理念缺乏深入思考,对教师继续教育缺乏长远、通盘,整体的考虑,更多地从提高职业适应性的角度拓宽和加深知识面,只注重系统化、结构性和理论性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创新素质的全面培养重视不够;重视对教师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忽视对教师人格、情感、意志的发展和升华;过多注重教师个人需求,忽视社会需求和学科体系的内在诉求,导致课程目标缺乏职业生成性,教师学习热情低落,学习效果不佳,甚至走向反向效果。

(2)课程结构失调。很多学员在培训中学到了新知识和方法同时他们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但当回到原有学校尝试时,又必然面对一个问题: 每所学校甚至每一次课堂授课均有独特之处,这就让教师觉得培训中所学的过于抽象、理论化和不切合实际教育的现实差距太远,这又会让教师对专业的理解感到困惑。因此,当前的在职培训对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作用并不明显,不利于学员的培养和学员专业能力的提高,究其原因在培训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融合程度不够所导致学员无法适应教学环境的改变。培训不仅要有学科领域的课程目标,还应设有不同层次教师培训的课程目标,才能体现不同层次教师的实际需要和差异。

课程结构的失调现象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重学科专业课程轻教育专业课程,学科本位主义倾向突出;二是重理论课程轻实践课程,活动性课程、实践性课程重视不够,比倒失当,分科课程有余,综合课程、跨学科课程不足,学科理论知识多,实践环节少,理论和实践在培训过程中明显地成为“两张皮”;三是重必修课程轻选修课程,必修课程过多,选修课程不足,造成选修课缺失或选修范围过于狭窄,导致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教师多样性和个性化的需求,影响教师的自主发展;四是重国家课程、轻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课程内容脱离教师的实际需求。

(3)课程评价缺乏科学性。课程评价是依据课程的实施可能性、有效性及其教育价值,做出价值判断的证据的收集与提供的过程,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教育过程的计划与组织的判断,二是对学生成绩(学生的学习成果)的判断。笔者在培训的参与中发现培训课程的评价较传统,缺乏开放性、动态性、灵活性。评价内容过多注重学科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对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情感态度等综合能力的评定;从而不能很好地发挥课程评价的真正功能。

课程评价可以对课程的合理性做出价值判断,给课程决策者提供信息反馈,以便课程执行者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做出适当的控制与调试。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完善培训课程评价,使课程设计者利用课程评价更有效地获取信息,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做出科学的决策。

(4)课程设计忽略培训教师主体性与参与性。由于参加培训学员的教龄不同,学历差异、地域文化不同、授课教师对于文本课程的设计很难把握,由此课程设计往往缺乏针对性。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是需要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共同作用,而主体意识起着根本性、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在培训中很多学员没有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其主要原因在于授课教师和学员的交流互动忽视了学员自身经验和主体学习能力。

授课教师的课程设计考虑不够周全,忽略了学员对课程的参与权,影响了课程向学员的转化效果。有部分参加培训的教师有很多的教学经验,也有很好的教学技巧,可是他们的地位却从来是非主体的,如果从课程运作的角度审视培训的课程现状,我们就会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教师的权利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扭合状态:教师是课程实施中的绝对权威,但在课程决策、课程设计与课程评价中却处于奴仆地位。在这里,规则是先定的,内容是固化的,知识学习成了最终的目的,人的发展退居其次。课程被狭化为教材,主体的人异变为被动的受体。

(5)课程实施缺乏规范性。有的授课教师上课不够认真,为了取悦学员而完成授课任务,有的授课就是个人人生传奇的讲解,学员逃课、迟到、早退现象严重。课堂上学员经常讲小话,有时课堂下的声音高于教师声音缺乏课程秩序。在培训中授课教师的课程权力十分有限,一位老师说 “教师除了课堂上的权力以外,没有其他任何权力”,这虽然不能完全说明在培训中授课教师课程权力的现状,但可以揭示教师在课程权力上的欠缺,究其根源,授课教师和学员未能参与并行使其课程权力,课程秩序缺失。造成不能保证课程培训的有效性,致使培训效能培训低下,进而影响了学员专业学习。

参考文献

[1] 卢正芝,洪松舟. 我国教师能力研究三十年历程之述评[J].教育发展研究,2007(10):70-74.

初中教育培训第7篇

关键词:赏识教育;初级预选士官;任职培训;策略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初级预选士官任职培训是指拟选改初级士官的义务兵,上岗前在院校或训练机构所接受的任职培训。其教学特点为: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学习主观能动性差异大,教学难度高。赏识教育以人为本、尊重差异,适合初级预选士官学员渴望获得赏识、获得肯定的心理特点,可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唤醒和激发学员的主体意识,促成个体的自我实现。教员在教学过程有效利用赏识教育,可充分激发初级预选士官学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水平。

一、赏识教育内涵解读

人类内心最本质的需要是被尊重和赞美。美国心理学家威鲁姆斯曾说过:“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美是人们共同的心理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心中便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原动力。相反最残酷的伤害是对一个人自信心的伤害。初级预选士官参加培训前的文化水平差别较大,文化基础偏弱。而大部分学员满怀参军热情,对部队装备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求教员以尊重学员人格为前提,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用肯定的、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初级预选士官学员的闪光点和可贵之处,并给以充分激励和引导,以实现对学员的“正强化”教育。

(一)接纳差异,求同存异

初级预选士官群体来自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带有明显不同的环境和习惯烙印,社会经历各不相同,其知识层次涵盖从初中到大学本科毕业,有其一定的特殊性。简单的采用绝对化教学方式,很难让他们从生理和心理上适应学习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承认差异存在的客观性;其次要尊重和理解个体行为习惯和处事特点的优势与不足;在尊重和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赏识教育,扬长避弱、求同存异,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拉近心灵距离,实现二者的谐振效应。

(二)量体裁衣,追踪反馈

初级预选士官刚刚完成新兵入伍训练,尚未适应从训练场到教室的转变。通过课前调查,对学员的知识水平、个性特征、学习习惯、动机和兴趣等进行综合汇总,建立学员学习档案,从而确定相应的教育方式。同时,由于学员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员在赏识教育时要不断根据学员的情况调整,通过跟踪反馈来采用适合学员个体的教育手段。

(三)强化参与,多元评价

赏识教育要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的全方位评价相结合。“教员既注重形成性评价,也注重结果性评价;既注重标准参照评价,也注重本体参照评价,并将结果大面积、及时反馈给学员。”除了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外,还应通过学员的道德品质、心理素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意志力、适应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除此以外,学员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也应参与到评价体系中。他人评价包括教员、身边战友、队干和家人的评价。客观的评价会让学员自身感到受重视,同时也更为容易接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准确的自我评价可以调动学员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和能力,帮助其更好的完成初级预选士官培训。

二、赏识教育在初级预选士官任职培训中的实施策略

(一)以目标为导向,着眼潜能挖掘

通过言语的不断强化使初级预选士官建立起立志成才的坚定信念,利用阶段性目标帮助其建立逐级提高的信心和准备,使士官在整个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在初级预选士官教学与训练中应以岗位培养为目标牵引,逐级提高、逐步充实。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初级预选士官学习兴趣不断强化,学习成绩得到了明显的成长进步。同时,教学过程也可逐渐走上层次递进、能力递升的良性发展轨道。充分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在了解学员层次特点的基础上增强对初级预选士官的适当期望值。有些初级预选士官的文化素质较好,接受能力较强,思想比较成熟,建功立业的热情高,可适当增加其学习难度。对于文化素质差,接受能力弱的初级预选士官,则应鼓励其完成最低学习要求。这就需要教员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并设法去挖掘这些学员的潜能。

(二)以心理为依托,增进人文关怀

初级预选士官的发展和提升需要良好的氛围和环境,除了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外,还需要排除学员枯燥、寂寞的负面情绪,建立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积极态度。这就需要带兵人员配合专业教员对预选士官个人进行积极肯定,提升他们在专业学习中的自信心和信任感,让学员切身体会到受人赏识和自我赏识的快乐。同时,请心理咨询教员定期深入浅出地向初级预选士官传授心理卫生知识,增进心理调适和人文关怀,使学员形成健康、乐观、积极的心理。使学员在这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中,把更多的能量和热情发挥到学习和工作的各项实践中,从而促成初级预选士官的进步成才。

(三)以优势为焦点,遵循适度原则

赏识的度如何把握没有统一的标准,受教员自身人生和阅历经验的限制,也受学员个体差异的制约,所以赏识教育应以优势为焦点,遵循适度原则。

其一,赏识要准确。赏识以学员自身或同龄同类人群作为参照,善于发现学员的优势和特点,积极给予肯定和鼓励。这就要求赏识教育要准确、到位、具体,细化到每一个品质及具体表现事件都应明确指出。尤其是学习吃力、自信心较低的学员,对于其每一次小进步都应及时公开给予肯定,不断强化其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其二,赏识要及时。初级预选士官刚刚入伍,建功立业心切,学习工作中渴望得到肯定和鼓励,长期处于赏识饥渴状态会使他们内心失去平衡,变得封闭、孤僻,缺乏学习动力,对自身的能力产生怀疑,势必对个人发展形成限制。

其三,赏识要适度。不少初级预选士官学员曾经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有一定的阅历和认知,赏识教育若过度且不切实际就会失去应有的效应,变得空泛而缺乏可信度。因此,让初级预选士官及时并准确适度地了解自己活动的进展情况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会激发学员进一步学习的愿望,通过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有利于克服困难、征服新的目标。因此,表扬和鼓励要及时并适度。

(四)以认知为基础,促成理性认识

赏识教育只有升高到理性层次,才能上升为普遍性人生体验,变实践经验为理论积淀,通过潜移默化地影响触动学员的心灵,提升学员的情商水平,并对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转变的理性促动,保证他们在今后的带兵训练中能够以情带兵、以理带兵。

1.批评与赏识同步开展

正如一味惩罚不可取一样,赏识也应搭配着批评,相互补充才能培养优秀的士官人才。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员在学习训练中难免会有各种失误,要允许初级预选士官出现错误,不能因此而对其有意贬损。但要分清错误性质区别对待,特别是要敏锐地发现并指出学员的不足,对错误结论要及时加以匡正,使模糊的概念得到澄清,在否定之否定中提高认识能力和思辨能力,使学员的思维更加缜密。

2.赏识真实可信、因人而异

赏识要符合并适度超出学员的心理预期,让学员感到他们是值得表扬的,并且在期待范围内的,否则就会产生不屑或抵触情绪。赏识教育旨在让学员在赏识中体会到付出和承担本身的快乐,提高自我认知能力,能够理性思考,学会公正的评价,在学习中逐渐走向成熟,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但基于初级预选士官的文化基础、知识储备、学习能力不尽相同,赏识教育要因人而异。根据各自的特点抓紧时机,进行心理预测和目标定位,充分相信其智慧和潜能,给予一定的发展空间,在良好的人际距离和心灵互动作用下完成初级预选士官的个性塑造和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

[1]钟建林等.面向岗位任职能力需求的直招士官装备实操课教学模式初探[J].继续教育,2012,(1).

[2]吴建平等.开展初级预选士官培训应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J].海军后勤学术研究,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