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孩子品德教育(合集7篇)

时间:2023-09-22 09:43:13
孩子品德教育

孩子品德教育第1篇

孟子的性善论的提出,是以论“心”为基础的。可以说,孟子是中国第一个论心的则学大师,心字在猛子中出现了19次。

孟子认为人有四种善端。《孟子·公孙丑上》中就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在孟子看来,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固有的,这是对人性认识的基础,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

那么,为什么社会中又充斥着丑恶呢?孟子认为,这是因为善端(心官)是人人都有的,但是生理感官(耳目之官)也是每个人所固有的,而这是“为恶”的基因。他认为善端是大体,生理感官是小体。人们如何对待“大体”与“小体”,就会决定一个人的道德养成,人生走向。孟子曰:“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确实,我很认同孟子的看法。人一生下来,本性就是善良的。我们都说儿童是天真烂漫的,童心是纯洁晶莹的,跟他们在一起我们会觉得世界的美好与灿烂。但是,人都会慢慢长大,在成长的道路上,社会、家庭、校园的环境都会都他们不同的影响,最直接地影响着他们的耳目之官。而耳目之官是有盲目性的,它最容易被外物所影响和蒙蔽,也很容易引向迷途。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人而已矣。”也就是说,当外物影响人的生理感官时,如果不通过心官去思考和调控,那么就会蔽于物,而且会反过来使得善端流失。一味地追求满足生理感官的刺激,就会养成低劣的品德。所以,儿童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的人的品德走向堕落败坏,是因为外界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孩子染上,打架,盗窃,早恋同居甚至吸食的恶习,这与他周围的成长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早20年,校园里就连早恋的情形都很少听说,但是现在不是什么稀奇事情了,我想这与现在的网络、电视、报刊等外界环境的冲击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那么,作为家长、教师,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品德健康成长,孟子也给我们指出了两条途径:

孩子品德教育第2篇

一、家庭教育的熏陶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孩子人格的形成起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的终身向导。那么,做父母的应该怎样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呢?首先,家校沟通,相互配合。家长必须积极主动地与学校进行联系,特别是与班主任老师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和接触,了解孩子在校的思想表现,了解学校品德教育的规划和要求,并给予学校大力支持。要积极参加学校召开的家长会、座谈会等,能同校领导、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共同研究教育孩子的方法和对策;其次,榜样引领,身先示范。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所做的点点滴滴,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因此,做父母的在平时工作和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注重自身的政治品质、道德修养的历练,使孩子逐渐养成高尚的品德;再次,爱严有加,奖惩并用。爱子之心,人皆有之,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要尽量满足,答应孩子的事,决不食言。但过分及无理要求,决不迁就,并和孩子讲明原因,防其产生逆反心理。对孩子所做的事,父母要多表扬、少责备,学会赏识教育。孩子的行为表现,父母要意见统一,让孩子知晓对错、明辨是非。并以适当的奖惩,激发其长处和闪光点,泯灭其缺点和错误,来造就孩子的完美人格。

二、学校教育的锤炼

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系统化的品德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主导作用。首先,营造品德教育氛围。学校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既教书又育人,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校风、班风将影响孩子一生。学校要彻底割掉应试教育遗留下来的尾巴,完全改变“重智轻德”的思想,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从灵魂深处教育下一代,把孩子打造成具有高尚的品德的一代新人。其次,抓好品德教育阵地。把品德学科的课堂教育作为品德教育主阵地,对孩子进行系统有序的品德教育,在孩子听懂、学会、吃透课程内容的情况下,还要指导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用孩子的亲身感悟,来形成高尚的品德。彻底甩掉品德课为“副科”的帽子,让品德课在教育教学中大放异彩。再次,搞好品德教育活动。积极开展班队会活动,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使之成为道德高尚、品德优良的社会主义新人。

三、社会教育的影响

社会是对孩子品德教育的庞大空间,对孩子品德教育极具影响性。首先,党和政府的重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和政府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孩子们健康思想道德的形成保驾护航。各级政府除了设有教育行政部门外,还专门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由一些资深的、德高望重的老学者、专家组成,但这个组织还有待把此项工作继续做实做细,真正关心起下一代,让下一代健康成长。其次,书刊影视的导向。孩子有敏感的神经,对一切事物都感到新鲜好奇,希望社会各媒体多播报一些正能量,促使孩子身心健康,快乐成长。再次,身边人事的感染。孩子也是社会一分子,经常接触一些社会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充斥着孩子年幼的心田,使其思想不断成熟,品德逐渐形成,故此,全社会的人们都要关心孩子,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大环境,塑造孩子健全高尚的品格。

孩子品德教育第3篇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尤其是沿海开放地区,社会变革步伐更快。这种变革必然会影响家庭和家庭教育,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孩子的品德发展。本文根据广东、福建和浙江三省沿海城镇地区初中和小学中高年级(4-6年级)学生品德状况和家庭德育状况的抽样调查数据,研究家庭因素对孩子品德的影响。

品德是个体按照一定社会的道德、政治、思想、法纪等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是一定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内化为个人人格的重要体现,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时代性和阶级性。有关学生品德发展和家庭因素的关系,国内有一些新近的研究,国外的有关研究就更多。这种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基础所构架的理论和实证的结论,有些有普遍的意义,但更多的带有明显的时间性和地域性。时过境迁,许多结论会与现实不符。所以研究我国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沿海开放地区家庭德育因素对孩子品德的影响是一项很有意义的课题。

一、学生品德和家庭德育指标

对于在校的儿童少年,主要研究他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依据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及有关文件,在调查中将热爱祖国、遵守公德、遵法守纪、团结友爱、勤奋学习、勤劳俭朴、孝敬父母和文明生活八项作为评价学生品德的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有四个二级指标(题目),由低到高以1、2、3计分。全部二级指标值的总和作为学生品德分(简称品德)。

家庭德育是指家庭生活诸因素影响孩子品德发展的过程。在调查中将家庭德育分成狭义家庭德育和广义家庭德育。狭义家庭德育是指家长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品德的活动,属于显性教育、其一级评估指标取为:家长教育观念、家庭德育目标、家庭德育内容、家庭德育途径和家庭德育策略。广义德育是指家长素质和家庭环境对子女品德的影响,属“无主体”的隐性教育。其一级评估指标取为:家长学历和职业、家长道德素质、家庭生活条件、家庭生活方式和家庭人际关系。每个一级指标下有4至5个二级指标(题目)作为测量变量,以1、2、3、4、5计分。按一定的理论、经验和设想,有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选项分值较高。狭义德育的二级指标值的总和为狭义德育分,广义德育的二级指标值的总和为广义德育分,两者之和作为家庭德育总分。此外,还有两个参考一级指标:家庭与学校的联系,社区环境状况。

沿海城镇地区儿童少年品德状况和家庭德育状况的调查是在广东、福建、浙江三省12个城镇抽样进行的,21间学校60个班级(初中和小学4—6年级)共有2000多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接受了问卷调查,去除从测谎题看出来没有配合的答卷,有效样品2105个(但有些样品在某些变量上有缺失值,数据分析时样品可能没有这么多,并且在分析不同的变量时缺失的样品数也可能不同)。调查结束后,随机抽取了两个班共81名学生进行重测,得到重测信度如下:学生品德0.91,家庭德育0.88。

二、家庭德育的重要性分析

按我们的家庭德育指标,学生品德与家庭德育的相关系数为0.25,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P<0.001)。这说明,不管家长意识到没有,家庭德育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按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在品德教育方面,与学校、社会的教育因素相比,家庭教育的作用尤为重要。首先,德育是从家庭开始的。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生活在家庭这个“第一环境”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开始总是以双亲的言行为榜样,以双亲的需求和情感为认同对象。家庭生活的行为规范则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社会行为规范。孩子的行为方式和道德信念就是在家庭通过模仿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喜好和厌恶,经过同化、内化逐渐形成的,并可能对其终身的发展带来难于改变的定势作用。其次,家庭德育最为长久。早期的家庭教育有多个方面,包括教导基本生活技能,传授基本知识,教导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引导形成社会角色、个性特征、生活习惯等。从小孩上学开始,大部分的教育责任转移给了学校,尤其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方面,基本上是学校的责任了。部分教育功能则由社会教育机构(如少年宫、各种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取代。但是,家庭品德教育仍然继续,并且无法取代。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环境中接受的教育影响,在家庭教育中不断被比较和筛选,品德发展的过程由家庭教育不断补充和调整。即使在孩子完成学校教育,具有充分的独立性后,家庭对其品德的影响仍在继续,他们会不断地把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与家庭教导给他们的进行对照,与家庭群体建立互动反馈联系。再者,家庭德育的影响最为深刻。家庭群体中的交往接触密切,生活与教育融为一体。与学校一个教师面对一个班级学生的情况相比,家长显然更加了解孩子,因而在德育方面可以有很强的针对性,对症下药,灵活进行,效果较好。有一项调查显示,在品行习惯方面,64.2%的学生认为家庭成员的影响最甚,27.1%的学生认为学校中人物影响最甚,只有8.7%的学生认为社会中人物的影响最甚。综上所述,可以说家庭德育是影响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最重要的环节。

三、家庭德育对孩子品德影响的分析

学生品德与狭义家庭德育的相关系数0.291,远大于品德与广义家庭德育的相关系数0.164,尽管后者也是非常显著(P<0.001)。

为了研究家庭德育对孩子品德的影响,我们先考虑家庭德育的类型。我们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分类。聚类变量是狭义家庭德育和广义家庭德育。分成多少类合适呢?我们自然是希望分类以后,同一类中的两种家庭德育指标都比较接近,而不同类的德育指标有较大差异。用统计语言描述就是,希望各类类中心远离,同一类内的样品紧靠类中心。经过统计分析和比较,我们发现分成4类比较恰当(分析过程略)。

我们用SPSS统计软件快速聚类程序将家庭德育分成4类,表1列出了各类样品个数和类中心。

表1四类家庭德育的类中心和频数分析

类别1234总数

类中心(狭义)90.4884.8674.7173.57

类中心(广义)81.6368.7477.1459.46

频数5529241672791922

百分比28.748.18.714.5100

缺失值183

第一类家庭狭义德育均值为90.48,在四类中是最高的;广义德育均值为81.63。在四类中也是最高的。这一类家庭不仅德育的客观条件优越、对孩子品德的正常发展有潜在的积极影响,而且家长主观上也很重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第二类家庭狭义德育均值为84.86,在四类中居第二;广义德育均值为68.74,在四类中排第三。这一类家庭德育的客观条件在平均水平(71.82)之下,但家长比较重视家庭德育,狭义家庭德育在平均水平(83.96)之上。第三类与第二类正好相反,这类家庭有较好的客观条件,广义德育的均值为77.14,比第二类的高出8.4分,但放松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狭义德育均值只有74.71,比第二类的低了10分。第四类家庭是客观条件不好,对孩子管教也少,广义和狭义德育均值分别为59.46和73.57,在四类中都是最低的。我们可以将这四类家庭的德育情况归纳一下,列成一个简表(表2)。

表2四类家庭的德育情况

类别1234

狭义德育好较好差差

广义德育好一般较好差

百分比28.748.18.714.5

通过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可以证明表2对各类家庭德育情况的定性是合理的。这里采用DUNCAN多重比较检验法,取α=0.01,比较结果见表3,两类交叉处有“*”表示两类差异显著。对于狭义德育,第3和第4类没有显著差异,其他类别之间差异显著;对于广义德育,任两类之间差异显著。

表3四类家庭德育的多重比较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有37.4%的家庭客观条件好或较好,14.5%的家庭客观条件差,其余的为一般。但高达76.8%的家庭重视或比较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其余的不重视或重视不够。

表4学生品德分类汇总

类别均值标准差学生数

182.806.89552

280.996.65924

378.837.97167

477.168.47279

总数80.777.131922

各类家庭孩子的品德状况如何呢?我们以类别为变量对学生品德进行分类汇总,结果见表4。F检验结果差异非常显著(F=43.07,相伴概率P=0.0000),即家庭德育类型对学生品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取α=0.01,用DUNCAN法进行多重比较检验,结果见表5。第3和第4类没有显著差异,其他类别之间差异显著。由表1、表3、表4和表5知四类家庭孩子品德平均分的排序和类别之间的差异显著性与四类家庭狭义德育的统计分析结果一致。这说明家庭狭义德育对孩子品德的影响至关重要。相比之下,广义德育是次要的。这说明家庭有意识的教育比家庭潜在的影响更有利于孩子的品德发展。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个别客观条件优越的家庭会有品行不端的孩子。

为了了解家庭德育中的哪些因素对学生的品德有较大的影响,我们做学生品德与家庭德育10个一级指标及2个参考一级指标的相关分析,见表6。

从线性相关的角度说,狭义家庭德育指标中的德育内容与学生品德有最大的相关系数,德育策略次之,广义家庭德育指标中的家长素质位居第三。而家校联系、生活条件、社区环境等与学生品德的相关性不显著。表6学生品德与家庭德育一级指标的相关系数

德育内容德育策略家长素质教育观念人际关系教育目标

学生品德0.255**0.195**0.186**0.149**0.147**0.147**

孩子品德教育第4篇

【关键词】家庭 品德养成教育

俗话说,要成才,先成人。要使孩子成才,首先要引导小孩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小学德育纲要 》指出,“实施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要密切配合”。因此,在学生品德养成教育中,在发挥学校主导作用的同时,我们还要大力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以进一步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着先入为主的特点,他们对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启蒙作用。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如何有效地对孩子进行品德养成教育呢?

一、联系生活,适时教育――体现生活性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大力提倡加强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作为生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生活教育是孩子一生中所受到的最早的教育,其教育内容恰恰主要是道德品质方面。但一些家长往往错误地认为,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就是口头的说教。其实不然,教育机会在家庭生活中无处不在。适时抓住这些机会并进行教育,往往能取得比我们刻意进行的教育更好的效果。

例如,孩子放学回家应主动跟大人打招呼。刚开始,孩子不懂这一点,回家后见到长辈一声不吭。发现这种情况,家长应立即向他(她)指出:“小孩子应该尊敬长辈,放学回家后应主动向家里的长辈打招呼呀。”而且要求他(她)立即改正。经过几次反复,孩子就能逐步形成这种意识了。

由此可见,家长应当高度重视一日生活的教育价值,挖掘生活常规中的教育因素,让幼儿在日常活动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

二、榜样示范,潜移默化――体现示范性

英国教育家洛克主张,“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与其让孩子记住规则,还不如给孩子树立榜样”。榜样示范是进行家庭品德教育的一种生动而有效的方法。常见的示范性教育有以下几种。

一是家长自身示范。就是由家长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直接为幼儿提供一个活生生的行为榜样,使幼儿在模仿过程中获得一定的价值观念。例如,如果要引导孩子养成读书的好习惯,那么家长自己就必须每天在家抽出一定的时间来读书看报。对孩子来说,第一次看到父母看书,也许感觉不到什么;第二次看到,也许还不会感觉到什么;但第三次、第四次……孩子看到父母一有时间便习惯性地拿出书来读,便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照此去做。刚开始也许是好奇心,但当他(她)或通过父母的讲解、或通过自己的理解逐步读懂书中的内容,享受到读书的乐趣之后,就会变得手不释卷了。

二是引导他们以伟人及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家长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其认知水平发展情况,通过引导他们看图书、讲故事、观看一些富有趣味和教育意义的动画片来帮助其认识和感受榜样人物,使他们明白伟人的成功来自坚持不懈的努力和顽强不屈的抗争。

三是教育他们学习同伴中的优秀典型。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的模仿性很强,常常以周围生活中的同伴作为自己仿效的对象。所以,家长可以根据这一特点来引导孩子学习自己身边优秀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优秀道德品质。这样的教育更容易为孩子所接受,因而教育效果更好。

三、即时教育,防微杜渐――体现即时性

孩子年龄小,身心发展不是很健全,往往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所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孩子有缺点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改正缺点。因此,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缺点,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要立即指出来,并引导他们改正。

例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家里的花瓶,害怕家长批评,往往会撒谎说是小猫惹的祸。家长发现后,既不要不闻不问,也不要大发雷霆,而是要采取委婉的甚至是幽默的方法来处理。比如,家长可以故意说:“这小猫真可恶!干脆明天把它送人吧!”这时,平时爱和小猫逗着玩的孩子往往就会红着脸承认错误。即使不怎么喜欢小猫的孩子,他(她)这时也会表现出极不自在的表情,家长发现后,可立即追问:“到底是小猫干的还是你干的呀?小孩子可不能撒谎呀!”话说到这种份儿上,孩子再不承认错误也不行了。这时,家长不能发怒,而是要以温和的口吻因势利导:“本来嘛,打碎一只花瓶也不是什么大事。可撒谎就不对了。你能承认错误,这很好。爸爸(妈妈)相信你下次再也不会撒谎了。”这样即时性的教育,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年幼的时候,小小的不足危害性不大。随着年龄的增长,细微的缺点就会发展成危害性极大的恶习,不仅危害自己,而且会危害他人,危害社会。而良好的习惯却能使人受用终生。因此,作为家长,我们应多跟孩子接触,跟他(她)交朋友,观察他(她)的行为表现,了解他(她)的思想动态,以便更好地、及时地发现他(她)身上存在的缺点,并适时引导其改正缺点,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体现渐进性

任何一种习惯的养成,都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孩子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也是如此。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缺点、错误,我们不要苛求其一下子改正,更不能希望其一夜之间就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家长要帮助孩子认识改正缺点、错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再引导他(她)慢慢地、一步一步地改正缺点、错误。照此坚持下去,他们便能逐步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了。

例如,不少家长都遇到过孩子因睡懒觉而上学迟到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的家长一般都会采用简单的批评教育的方法来解决,但这样做往往收效甚微。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帮助他(她)逐步减少迟到的次数,以前经常迟到,挨老师批评了,孩子初步产生了要按时上学的意识;现在一周只迟到两三次了,有进步了,家长应及时予以表扬,使其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强化按时上学的意识;到下一周,他(她)只迟到了一次,又有了进步,家长应再次及时予以表扬,使其按时上学即守时的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照此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孩子就能自觉地按时上学了。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守时的习惯。

五、和谐协调,全面发展――体现多样性

孩子的道德品质包含的内容很广,包括尊敬长辈、关爱他人、爱护公物、勤俭节约、热爱读书、勤奋学习、诚信守时、热爱劳动、讲究卫生等。在家庭品德教育中,家长应根据道德品质的这一多样性特点,准确把握上述内容,制订较全面的教育计划,力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育,使孩子的道德品质得到系统而全面的发展。很显然,上述教育内容全都渗透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所以,我们应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机会进行教育。

例如,在孩子上学时,提醒他(她)主动跟家人道别,使其懂得尊敬长辈;在家人生病时,提醒他(她)到床前探望,使其懂得关爱他人;在孩子画画时,提醒他(她)画纸的正反两面都可以用,使其懂得勤俭节约;在孩子起床时,指导他(她)学叠被子,使其懂得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做……

孩子品德教育第5篇

那么怎么在幼儿期对孩子实施品德教育呢?根据我多年的教育经验,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尊重孩子,树立现代儿童观一、教师要尊重孩子,树立现代儿童观,要有强烈的渗透意识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就该树立这样的观念: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以及各个环节都渗透着德育的因素。幼儿园中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例如在美术活动中,老师有了德育的意识,就会不但注重对幼儿构图技能技巧的培养,更要注重培养幼儿与其他小朋友团结协作的品德和良好习惯,如果没有良好的绘画习惯,绘画的水平也就难以提高。作为跨世纪的幼儿教师,我们要体察孩子的感受,尊重和信任孩子,从而培养幼儿的自尊和自信,并且保护和利用孩子的同情心,培养他们的善良品质,还要保护幼儿的羞愧和内疚感,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更何况是人,我们幼师应视每个孩子为完整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密切同孩子交往,聆听孩子的心声,注重孩子人格的全面发展。

二、有时要注重自身形象,言传身教,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在日常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德育,要结合每个活动的特点进行渗透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怎样才能将德育有机地渗透到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去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应当结合每个活动的特点。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是平常的,琐碎的。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对幼儿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一日生活常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园孩子年龄小,可塑性强,我们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一日生活常规,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老师每天在门口迎接幼儿入园,见到孩子面带微笑问声早上好,这时孩子会微笑回敬您老师早上好,久而久之,是孩子养成讲礼貌的行为习惯。

四、把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一日教育活动中,重视教育环境的渗透作用

由于幼儿的思维的局限性,品德教育必须直观、形象、具体才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比如:用“拔萝卜”的故事或图书教育幼儿团结友爱,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幼儿组织纪律和集体荣辱感,通过规则游戏体验各种规则的重要性,通过区角活动使幼儿学会助人和自主,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从而学会正确的接人待物方式,逐步让幼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加深与同伴的感情体验和认识上的共鸣,逐渐学会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集体活动中,幼儿应学会相互谦让,互相帮助,友好相处。教师还应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孩子在生活中的各种行为,针对不同问题,采取集体或个别的方式进行指导、纠正,适时提醒孩子按正确的规则去做,使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得以巩固。

五、如何促进儿童能得到自然的发展

孩子们不仅没有多余的力量,甚至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满足大自然对他们的要求;因此,必须让他们使用大自然赋予他们的一切力量,这些力量,他们是不至于随便滥用的。一切身体的需要,不理是在智慧方面或是体力方面,都必须对他们进行帮助,弥补他们的不足。

再给他们帮助的时候,应当之限制在他们真正需要的时候才帮助他们,决不能依从他们胡乱的想法和没有道理的欲望,因为,胡乱的想法不是自然的,所以即使不使它实现,也不会使孩子们感到难过。应当仔细研究他们的语言和动作以便在他们还不知道佯装的年龄时,辨别他们哪些欲望是直接由自然产生的,哪些是由心里想出来的。这些准则的精神是多给孩子们以真正的自由,好让他们养成驾驭他人的习惯;让他们自己多动手,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这样,尽早让他们做事,把他们的欲望限制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们就会尝到力不从心的事情的苦头了。

六、合理运用评价,强化良好行为,消退不良行为,使其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对于幼儿的良好行为给予肯定和奖励,可以帮助幼儿对具体的行为要求有更深入的理解,也有助于将行为要求上升为更规范的行为。教师要重视示范性教育影响。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幼儿对教师的高度崇拜心理,使他们对教师的各种行为表现都能认真地模仿和学习,可见教师对幼儿心理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在幼儿德育工作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示范性影响。俗语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孩子。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才能给幼儿以身示范的教育影响。

孩子品德教育第6篇

一、注重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使孩子更好的适应校园生活

1.抓好新入学孩子的常规教育。学校招收的残疾儿童相当部分没有进过幼儿园,加上家长过分溺爱,教育不得法,使他们对家庭有种依附心理,不易适应校园生活。因此,要坚持对新生进行入学训练。首先,让新生熟悉校园环境,由班主任带领孩子参观校园,认识教室、男女厕所等,学习简单的生活自理技能;接着带孩子观看高年级的上课、课间活动,了解教学的常规要求等,让孩子初步体验校园生活,为正式上课做好准备。

2、学校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为德育的基本内容,从小事抓起,从小事做起,注重日常行为训练,狠抓班级管理。制定班规,对上课(特别是电脑课,体育课等综合学科)、课间、午间、下午放学、上下楼、游戏等提出明确的要求,把规范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和各种活动中,如:开展文艺表演、朗读比赛、书法比赛、绘画比赛等。把文明礼貌用语、课堂常规、安全知识编成童谣,教会孩子背诵、吟唱、理解内容,并教育他们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教育孩子还东西要说谢谢,弄坏别人东西说对不起;发放书本时,主动把好的让给同学等。对做得好的孩子,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其积极的行为得到巩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建立卫生检查、纪律评比制度,促使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由班主任对教室的卫生和纪律进行检查督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每日公布检查情况和成绩,每周进行“勤学守纪流动红旗”评比。期末再根据平时成绩进行“文明小组”“卫生先进小组”、“文明个人”评比。同时,班内开展“看谁的进步大”“谁的小红花多”的评比,利用师生一句话表扬栏、墙报、表扬稿件等表扬优秀孩子的先进事迹。通过《行为规范》的学习,强化训练,检查评比,孩子们组织纪律性加强了,课内外建立了良好的秩序,养成讲卫生、讲礼貌、讲安全、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二、加强劳动教育,增强残疾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劳动观念

学校孩子大部分是正常孩子,本应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一切本应让孩子自己动手的事,但他们多为独生子女,全由家长包揽下来,以至劳动观念淡薄,生活依赖性强。因此,学校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制定细致的训练计划,从自我服务性的劳动训练入手,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以适应校园生活。班主任教师手把手、不厌其烦的训练孩子扫地、擦玻璃等简单的劳动技能,培养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习惯。为了提高训练效果,班级定期开展一些如整理书包、穿衣等比赛,孩子参与积极性很高,效果很好,并买来简单的劳动工具,由班主任带领孩子,在校园内的花坛里学习种花养花等栽培知识;经常组织孩子到花坛里拔草、施肥等活动。教会孩子做一些日常家务,如放桌子、扫院子、洗碗、拖地等,通过长期的训练,残疾孩子生活能自理,学会了简单的劳动技能,赢得了家长的广泛赞誉。

三、采取课内外结合、学校和家庭教育同步,全面渗透思想教育

1、注重抓好课堂教学的渗透。各科教材都有很强的德育功能,课堂既是传授知识的阵地,又是育人的主要渠道。学校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挖掘教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自觉地渗透思想教育,引导孩子由课本知识向行动、修养方面的转化,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如语文学科《过桥》、《蓝树叶》、《诚实的孩子》的课文教学中,引导孩子向书中的人物学习,培养孩子诚实、助人为乐、团结友爱的高尚品德。同时,还可以把渗透思想教育工作作为课堂量化评分力求做到有意、有的、有机、有效。

2、走出去,请进来。开展这种形式的活动,不仅深受孩子喜爱,也收到课堂上收不到的效果。让孩子多了解家乡的自然风貌,激发孩子爱国爱家的感情。与附近几所学校建立友谊,经常举行联谊活动。每年“六一”儿童节,组织部分孩子参加文艺会演。让孩子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勉励孩子努力学习,让孩子不仅知道社会关心他们,他们也要学会关心别人。开展这些活动不仅有利于开阔孩子视野,发展智力,还可以培养交际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3、教育工作不仅要立足于校内工作,还要着眼于搞好家庭教育,使校内外教育形成一股合力。我们的做法是:(1)每学期召开全校孩子家长会,向家长通报学校教育情况,提出家庭教育的要求,并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共同探讨教育方法。(2)班主任通过家校联系手册、通讯、家访及家长来接送孩子时的交流,让双方了解孩子在校在家的学习情况,做到家庭和学校教育目标一致.(3)开展教学开放日,邀请家长参与课堂教育活动,增进家长对师生的教与学的了解。通过以上三方面工作,大多数家长能正确认识接纳自己的孩子,配合学校积极进行讲行教育,受到良好的效果。

四、多渠道、多角度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启蒙教育

1、通过班、校的集体生活认识集体,从活动中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观念、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和自觉遵守纪律、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理解什么叫集体利益,怎么样做才叫关心集体。例如,告诉他们拔河比赛,大家一起用力,赢了其他班,使集体受到表扬就是给集体增光;告诉他们谁不守纪律,使班集体受到批评就是给集体抹黑。结合教育,各班分别开展“我为集体争光彩”、“民主选干部”,进一步巩固孩子集体主义思想。

2、坚持正面引导、树立榜样。教师们选择《新三字经》中一些小故事、寓言故事、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等绘声绘色的讲给孩子听,把一些小故事如《孔融让梨》、《过桥》、《司马光》编成小品表演,启发孩子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并及时表扬各班涌现的好人好事,树立榜样,号召大家学习,使孩子学习有榜样、行动有方向。

3、坚持每周国旗下演讲,陶冶孩子爱国情操。升国旗是学校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又是孩子热爱祖国的一种实际行动。升旗后,由值周领导、值周教师、优秀孩子进行国旗下演讲,对孩子进行国情、形势及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

4、结合低年级认识特点,开展对祖国的感性认识,初步萌发孩子的爱国心。通过宣传画廊、黑板报、科室宣传阵地,结合教师的教育,让孩子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知道国名、国歌、首都、重大节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和老一辈杰出革命家;知道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全国人民的心愿;认识国旗、国徽、党旗、队旗等。结合教育,开展“我爱国旗”、国庆贺卡比赛,拼祖国版图比赛、观看革命教育故事片等活动,不断加深孩子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逐步形成教育网,树立全员育人意识

为了保证德育工作的贯彻落实,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力求做到组织严密、管理细致,从上到下形成一个由校长管全面,德育专职干部具体领导,团结组织、班主任、科任老师以及后勤人员互相配合的教育网络。加强教职工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端正思想统一认识,定期碰头,共同讨论对孩子怎样教育的问题,向孩子提出坚持一致的要求,特别对孩子中反映出来的不良倾向和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纠正和教育。围绕“一切工作都服务于育人”这个中心,每个教职工都牢固树立“育人”意识,并自觉地结合本职工作进行岗位育人。如厨工、值班教师发现孩子浪费水电,乱倒剩饭剩菜时,及时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向班主任反映这一情况,共同做好孩子的思想教育工作,并进行检查和督促。

由于学校的德育工作做到经常性、长期性,孩子的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各方面都有了可喜的变化,初步养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个性逐步得到了发展。

另外,道德认识的形成是由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信念的形成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构成的,它是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基础。如何提高听力障碍儿童的道德认识水平呢?

一、提高道德认识、形成道德观念

孩子品德教育第7篇

[关键词]:幼儿;社会;品德;语言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在幼儿园的素质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品德,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的需要。优秀的品格,只有从幼儿时期开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孩子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幼儿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幼儿园促进孩子在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中,德占首位,因此,德育应从小进行,即从家庭和幼儿园开始。如何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教育。

一、将品德教育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渗透”是幼儿园德育实施过程的主要特点,即渗透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渗透在幼儿与同伴以及与成年人的各种交往关系之中。因此,将幼儿品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去,是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个性培养、发展个性倾向提供锻炼的好机会。首先,生活习惯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应结合各个生活环节对幼儿进行良好生活习惯教育。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也有着一定的教育意义.我们还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渐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比如,有的孩子帮助别人穿衣服、系扣子,游戏时玩具或头饰主动让给别人,孩子偶尔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教师善于抓住这些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好的典型,对于那些抢别人东西、打架、骂人的孩子随时进行用建议的方式引导、教育,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净化孩子的心灵.通过典型的日常小事,孩子亲眼目睹、亲耳所听,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它的重要性和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其次,文明行为的培养。早上来园与老师、同伴互相问好,与家人道别时说声“再见”,最熟悉的“谢谢”“对不起”“没关系”,这既是最常见最简单的文明礼貌用语与行为,又是孩子的生活世界中不可缺少的道德教育内容。伴随着孩子们对事物的认识,与外界的交往,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形成优良的文明行为,鼓励幼儿争做“文明小宝宝”。再次,行为习惯的培养。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幼儿开展随机教育。当同伴遇到困难时,鼓励幼儿主动伸出友谊之手;当幼儿之间产生矛盾时,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会谦让,共同解决问题。心情不愉快时,不乱发脾气,学会控制、调整情绪。这些点点滴滴的行为习惯,形成于幼儿的生活,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将德育教育渗透于主题教育教学环境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正是在某种环境的变化中,潜移默化地铸造着自己的个性心理和品格,发展着社会性情感。幼儿园应当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从全面提高每个幼儿的素质入手,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幼儿创设一个清洁、舒适、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环境。

1、活动室内环境创设

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在本学期将改变过去单纯地为美化活动室而布置环境的观点,把品德教育的内容融入幼儿生活的环境中。如在“我们的祖国真大”这一主题创设中,为激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我们布置了“各族娃娃手拉手”,“可爱的中国”、“中国雄鸡图”等,在师幼共同收集各种图片、材料、布置展览的过程中,在真实、健康的情绪感染下,幼儿熟悉了家乡的地理位置,了解了家乡的名胜古迹,萌发了爱祖国、爱家乡的真情实感,活动室内洋溢着浓烈的爱祖国的气氛和爱国热情。幼儿在师生共同布置的生活环境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2、区角环境创设

在活动室内设置各种适于幼儿活动与操作的区域或角落。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自由地选择各种实践,满足自己参与社会的愿望和情感的体验,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可利用活动室的边角,建立“我是小小工程师”、“智慧屋”、“图书大家看”、“我有一双小巧手”等活动角,幼儿在这里可以自由探索,快乐游戏,他们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遵守纪律。活动角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往空间,使他们懂得了相互谦让、团结协作、互帮互助。

3、自然角环境创设

在自然角种植各种花卉,饲养金鱼、乌龟、小螃蟹、蝌蚪等动物。通过孩子们每天的观察、为植物浇水,喂养小动物等,培养幼儿对动植物的喜爱、做事细心、持之以恒的态度。在充分分享自然给他们带来情趣的同时,也激发着幼儿自己参与劳作的积极性。再如:在班内开创值日生角区,让孩子轮流充当值日生等,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利用环境创设来进行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的教育,使孩子们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这样具有浓郁的品德熏陶氛围的环境,如春风化雨般的滋润着幼儿的品德,在品德的知、情、意、行诸方面都受到了潜移默化的陶冶。

三、品德教育渗透于游戏活动中

游戏活动是幼儿最为喜爱的一种形式,也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重要形式。许多游戏活动都是模拟社会环境、社会角色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懂得了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也在解决问题或纠纷的过程中,揭示正确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提高道德认知水平。

1、角色游戏对幼儿道德情感的培养

角色游戏是现实生活的再现,幼儿在游戏中模仿他人并获得愉。开展角色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交往能力、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道德情感。学习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为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提供了有利的学习环境。比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妈妈”要细心照顾“孩子”,“孩子”要尊重长辈,“奶奶”累了,帮“奶奶”捶捶背,“奶奶”病了送她去医院,帮助“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游戏让幼儿懂得了尊老爱幼。“医院”游戏中,医生要耐心、细心地为病人看病。“超市”里的“营业员”要为“顾客”提供方便,开展“送货上门”服务。“顾客”也要尊重“营业员”的劳动,提倡文明购物。幼儿在游戏中扮演着各种角色,逐步认识并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着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感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

2、桌面游戏对幼儿道德情感的培养

幼儿玩桌面游戏时,容易因争抢玩具而产生纠纷。这时,教师要教育幼儿团结友爱,知道玩具是大家的,小朋友要在一起友好地玩,不独自占有。需要别人的玩具时,要征得他人的同意后才能拿。培养了幼儿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让幼儿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幼儿学会观察、体验、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利用“移情”来教育幼儿,使其具有内在的自我调节力,有助于人格的完善,良好行为品格的形成。在建构游戏中,幼儿间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合作常常会带来积极愉快的结果:活动成功,事情完成,增进友谊。这时对幼儿进行巩固、强化合作精神,进而产生更多的合作行为是极为重要的。

3、体育游戏对幼儿道德情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