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农业发展策划(合集7篇)

时间:2023-09-20 16:02:25
农业发展策划

农业发展策划第1篇

2011年,原平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4亿元,年均增长2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358元,年均增长16.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41元,年均增长19.7%。粮食生产始终稳定在2.5亿kg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2位数以上增长。其中农业总产值为14.7亿元,其中农业,畜牧业各占48.9%、40.4%,合计约占农业总产值的90%。2011年人均地区GDP为19106元,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7049元,可支配收入达到1735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541元。近5年来,城镇居民与农民收入均有增长的趋势,其中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幅度高于农民收入。经过多年的发展,原平市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农村居民生活幸福指数显著上升。原平市从2006年开始新农村试点村和重点村推进工作,到2011年已完成152个。按照“产业连片、设施连通、服务配套、管理有序”的思路,计划再启动新农村重点推进村50个,共完成202个,占全市的38.8%。经过长期的发展,原平市形成了以种植业为主导、畜牧业和林果业特色发展、休闲旅游等逐步发展的农业结构。依据地形、海拔、土壤、气候、生物等自然资源的状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区位、交通、科教等社会资源的状况将原平市农业发展划分为“一带、两翼、一心、四组团”的空间格局,即“原平现代农业高效产业带”、“西山生态涵养、东川经济林果”、“原平市高新农业科技核心示范区”、“高效设施农业组团、都市休闲农业组团、生态循环农业组团、加工交易物流组团”。

2农业发展环境分析

2.1环境资源

2.1.1耕地资源原平市辖区农业耕地面积为7.39万hm2,因耕地的土壤类型与土壤养分的差异,农田产量有很大差异。针对该情况,应该努力提高中低产田的土壤肥力,注重土壤改良,提高土壤的生产力。

2.1.2水资源

原平市水资源总量分布特征是西部大于东部,盆地区介于两者之间。原平市的水资源相对丰富,是山西省的富水县(市)之一,开发利用有较大的潜力。平均地表水资源可利用系数为0.62,估算原平市地表水可利用量为9950万m3。原平市水资源的特点有:水资源总量少,人均资源量偏低,局部地区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富水区开发利用难度大;降水与作物生长需求不吻合,影响农业生产;盆地经济核心区地下水超采,须防止环境地质问题的出现。

2.1.3畜禽的环境容量及承载力

对于原平市城镇居民区附近的农业,需要综合考虑畜禽粪便的污染问题,避免地下水源和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由于畜禽粪便可以通过收集、加工处理制成有机肥,通过市场手段将超出承载力的部分售出系统,所以部分养殖大镇仍有发展规模化、规范化养殖的可能性。

2.2农业产业结构

经过长期的发展,原平市形成了以种植业为主导、畜牧业和林果业特色发展、休闲旅游等逐步发展的农业结构。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原平市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强,农林牧各业协调发展,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现代农业发展基础逐步稳固,城乡统筹发展不断增速,新农村建设成绩斐然。

2.3农产品物流配送与加工

目前,原平市地市级龙头企业有4家,其中3家以饲料生产为主,还有其他一些新的加工企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生产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市场辐射窄、品牌效应差、融资难、用地难等原因,原平市农业企业发展缓慢。

2.4科技服务体系

原平市把科技兴农作为发展农业、扶持农业的突出手段,坚持完善农业科技体系,加大农业实用技术投入,为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产量的提升提供了保证。原平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体制的建设,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政策扶持力度,当前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子主要有:(1)缺乏大型的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科技园区;(2)科技资源利用不充分。原平市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促进农村和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不足:(1)现有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已无法满足高度分散、经营多元化的兼业农民的技术需求;(2)农业技术推广投入不足,基层农业技术服务力量薄弱;(3)技术人员培训力度不够,知识更新升级速度慢,缺乏花卉苗木、籽种繁育、物流配送等的专业人才。

3农业发展总体规划与布局

3.1规划布局原则

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重大任务,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主线,以产业适度集聚、项目优先发展和基础设施集约配置、生态环境良性化和区域经济活动有序化为基本思想,制定具有较强战略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市域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规划具体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可操作可实施原则、协调统一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3.2规划定位

农业产业在原平市总体经济中占有较小的比重,但是农业在社会稳定、粮食安全、生态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原平农业发展应具备示范引领、生产增收、生态涵养和促进城乡居民生活和谐等四大功能。

3.3规划总体目标

3.3.1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原平市农业发展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经过对产业现状和资源禀赋的科学分析,结合国内外农业现代化发展经验,采取合理的农业产业发展布局和产业发展策略,将原平市打造成为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3.3.2全国知名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示范市

原平市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迅速,种植业产生的大量秸秆没有得到合理有效应用,同时畜牧业的污染问题也日渐严峻,必须通过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引入,实现种养加的优化配置,建设全国知名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示范市。

3.3.3山西省“转型综改”和“扩权强县”先行试点中的农业发展典型县

为加快推进转型跨越发展战略和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山西省确定了22个扩权强县试点县和11个转型综改试点县,原平市做为双试点县,因其农业发展基础较好,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优越,经过合理规划和重点扶持发展成典型县。

3.3.4山西省重要优质农副产品生产示范基地

原平市目前农副产品生产企业较少,生产规模不大,市场化程度较低,需要通过统一规划设计,根据产业现状和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逐步将原平打造成山西省重要优质农副产品生产示范基地。

3.3.5面向忻州市域、辐射华北地区的重要农副产品加工物流中心

原平市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不断发展的农副产品生产,以及农业各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打造面向忻州市域、辐射华北地区的重要农副产品加工物流中心提供条件。

3.4产业选择

现代农业形态众多,包括都市农业、城郊型农业、无公害农业、观光农业、绿色农业、精确农业、持续农业、设施农业等[13-15]。围绕原平市农业规划的战略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紧抓“转型综改”和“扩权强县”试点县的历史机遇,立足原平现有农业发展基础和今后发展需求,将全区农业产业定位:(1)支柱产业。粮食(玉米)产业、畜牧(禽蛋生猪)产业、经济林果业。(2)主导产业。加工物流、籽种苗木、特色杂粮。(3)新兴产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花卉绿化苗木。

3.5产业布局与发展根据原平市的农业发展定位和功能要求,将原平市农业发展划分为“一带、两翼、一心、四组团”的空间格局。

3.5.1一带——原平现代农业高效产业带

(1)区域范围。主要是海拔1000m以下的盆地平原地带,呈条带式穿过原平市中部,总面积约563km2。主要涉及阎庄镇、王家庄乡、新原乡、解村乡、西镇乡、大林乡、崞阳镇、沿沟乡等8个乡镇。区内有观上水库、阳武河、滹沱河等重要水利资源和设施。该区域地形平坦,地下水相对丰富;土壤肥力较高,农作历史悠久;是原平市区和中心镇所在地,也是原平市人口主要聚集带。(2)产业定位与发展。根据该地带的特征,主要在粮食产业高效提升、畜牧养殖业规范化、籽种苗木做强、加工物流业做大等方向进行发展。在原平市中部,滹沱河沿岸,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乡镇作为“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带”优先发展;主要涉及以玉米粮食、畜禽养殖为主的支柱产业,以设施农业、苗木籽种等为主的新兴主导产业。

3.5.2两翼——西山生态涵养、东川经济林果

(1)区域范围。主要是海拔在1000~1500m的低山、丘陵和山地地带,分布在原平市西部的山区和东部的丘陵山川带。呈条带式分布于原平市东西两侧,总面积约1997km2。主要涉及楼板寨乡、大牛店镇、长梁沟镇、轩岗镇、段家堡乡、苏龙口镇、中阳乡、子干乡、东社镇、南白乡等10个乡镇。该区域地形复杂,水利灌溉设施不健全,土壤条件差异较大,日照较长昼夜温差大。(2)产业定位与发展。该功能区农业发展的重点是以生态林为主的林业,以经济林果、设施农业、有机杂粮、林下经济为主的复合生态农业和乡村度假旅游业。在低山、丘陵和山地地带发展果树、小杂粮;在靠近盆地平原的低山平坦地区,发展阳坡日光温室;在海拔1500m以上的地区阳坡面宜林地进行生态林建设。本区有集中连片的果树和林地,适宜发展林下经济,包括林菌结合和林禽结合的复合生态农业。

3.5.3一心——原平市高新农业科技核心示范区

(1)区域范围。该区分布在农业基础较好、自然资源丰富的沿沟乡,该区域海拔在500m以下,总面积667hm2,地势平坦,水力资源丰富,农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具备发展成为原平市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区的条件。(2)产业定位与发展。该区以现代农业科技展示示范为核心,引进国内外农业先进技术及品种,孵化现代农业企业及品牌,培育示范农业产业集群,实现示范区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引领推动原平市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根据原平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方向,该功能区主要通过示范适用农业技术、优新种养品种、先进设施设备,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兴涉农企业,建设原平市乃至山西省现代农业的典范。

3.5.4四组团——重点发展组团

(1)区域范围。主要是海拔在500m左右的平原地带,呈环状分布于原平市城区周围。主要涉及解村乡、王家庄乡、新原乡、西镇乡、子干乡等5个乡镇。该功能区地势平坦,农田水利设施完善,产业基础较好。(2)产业定位与发展。该区已开始发展生态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绿色苗木业、籽种繁育等现代农业产业,该区发展的重点是高效绿色生产主导的设施农业,以循环高效为主的生态循环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增值的农产品加工物流产业及拓展农业功能的都市休闲农业。

4现代农业发展策略及措施

根据现有产业的基础及未来的发展目标,按照打造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总体构想,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土地的承载能力,本着构建现代农业优势产业形态和实行外向型发展战略的要求,提出原平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势产业、发展策略以及实施措施。

4.1统筹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观中的5个统筹,即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以及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4.2市场导向

以市场需求为中心来安排生产经营活动,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从而扩大销售,获取最大利润。重点发展有本土优势并且潜力巨大的农业产业。按照市场导向型经济的运作模式“市场—技术—资源”进行运营和管理,实现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且更具灵活性、竞争性;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健康畜牧业要实现小区化、规范化、标准化,根据市场需求培养本土养殖企业,引进大中型养殖企业,规范本土养殖规模户/场,进行订单销售以免资源浪费。

4.3科技支撑

要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技术,积极运用生物、信息等技术,加快农业技术升级,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实现信息化、高效化、科技化的现代农业。高效种植业要坚持做到品种良种化、耕作规模化、服务组织专业化;设施农业的科技投入增加,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日益完备。

4.4生态循环战略

以保护原平市的环境资源为基础,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理念,选择产业类型,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种植业产生的大量秸秆要合理有效的利用,实行秸秆还田;畜牧养殖业产生的畜禽粪便可以通过收集、加工处理制成有机肥,引进循环发展策略,逐步形成有规模化、规范化的养殖模式。

4.5品牌农业

根据原平市已有的产业基础,注重品牌的打造,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可以更为有效的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原平市是山西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其中小杂粮的发展要提质增产,优质化加工、专业化包装并且进行品牌化销售;山西省的梨果驰名也要做精品化生产、品牌化营销;休闲观光业以温泉生态休闲体验为亮点,扩大旅游产业规模,完善现代旅游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为打造“中部地区有影响力的生态休闲度假、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丰富旅游元素和旅游产品。

5小结与展望

农业发展策划第2篇

确保全市粮食播种面积50万亩、粮食总产超22.0万吨,力争食用菌栽培量超3.5亿袋,蜂群饲养量24万箱,生猪饲养量稳定在150万头左右,家禽饲养量争超1200万羽,发展山地蔬菜3.5万亩、蔬菜商品基地0.5万亩,发展良种茶园2500亩,全市食用菌、蜜蜂、畜禽、蔬菜、茶叶等五大农业主导特色产业总产值争超35亿元,实现农民、农业、农村、经济、生态和谐发展。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确保农业稳定发展、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以巩固提高粮食生产、提升发展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为重点,以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农业项目、推进农业创业创新、强化农产品质量源头控制和农业执法管理、加强村级财务管理、保护农民权益、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为着力点,全力推进农业生产向组织化、基地化、良种化、设施化、机械化、标准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发展,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农业生态、高效、优质、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三、工作重点

(一)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高农业工作水平

今年,全局干部职工要继续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一要增强责任感。现阶段,农业收入占了农村人口人均收入的近一半,发展农业对促进农民增收意义重大。以“工业首位”意识加大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生产力,解放农村劳动力,加速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兴工强市”主战略、促进农民增收、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做好农业工作任务繁重,使命光荣,全局干部要树立高度责任感,扎实工作,奋发有为。二要加强学习。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各项工作,必须认真学习、全面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正确领会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把握现代农业要求和市场经济规律,提高科学创业创新能力,创新用活党的强农惠农政策,三要开展调查研究。建立课题调研领导负责制,全面深入开展调研,摸清实情,找准问题,正确应对,化解难题。提高服务农业、管理农业的能力,大胆改革创新,促进农业资源、科技、劳动力与组织形式的高效结合,全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二)多措并举,巩固发展粮食生产

粮食生产以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效益为目标,认真实施好种粮扶持政策,激励农民种粮积极性,全力引导粮食生产从小农生产向有组织的规模化经营发展,多举措帮助农民种好粮,提高种粮效益。一要促进土地流转。建立市、乡、村三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将弃耕的零星土地调整为集中成片流转,规范流转程序和手续,减少耕地抛荒。二要支持粮食生产合作化。鼓励互助合作,土地入股,统一生产经营,发展种粮大户,组建粮食专业合作社,扩大粮食生产经营规模。三要发展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支持发展被称为“田保姆”的农技、农机、植保等专业服务组织,通过托管、代管、承包等形式,为农民提供育秧、病虫防治、机耕、机插、机收等“五代”服务,解决“老人农业”种田难。四要提升粮食生产现代化水平。加大投入,建设粮食功能区,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升土壤肥力,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推广优良品种、农技,以现代农业科技和设施装备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五要大力发展农业机械。积极实施农机补贴政策,大力开展新型农机具的示范推广,全力提升农机化水平,确保农机安全生产。

(三)提升发展特色农业,助推农民增收

当前,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的产业化格局初步成形,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通过发展生产力、优化经营模式,解决规模不大、基地不稳、品牌不强等诸多问题,解决人才、劳力、资金、技术、土地和加工龙头等要素制约。要坚持以工业化和自有知识产权引领特色农业跨越式发展,持续推进农民增收。一要以工业化理念提升农业。实施强农兴农示范项目,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发展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做精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商品率,拓展市场流通。鼓励龙头企业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领农产品基地建设。通过工商企业融资,加大现代科技和装备的投入,实现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化、现代化生产,力促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发展。二要加快现代农业主体培育。为优秀人才进入农业搭建平台,加快培养一批“有学历、有技能、懂管理、善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加大乡村区域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育扶持力度,把市场、企业、农民、基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减少生产销售成本,推进农业规模经营。三要加大自有知识产权保护与开发。*白菇、白银耳鸡、白毛乌骨鸡、*白鹅、中华蜜蜂、*乌猪等地方优势品种是*特色农业的精华,是*特色农业新的增长点,要加大开发力度,扩大保种基地和生产基地建设,推进进“土产品”产业化。四要推动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强化《*市农业主导特色产业区域发展规划》和《*市生态畜牧小区建设规划》等产业规划的执行,明确主导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农业基地和品牌建设四大目标任务,细化食用菌、蜜蜂、畜禽、茶叶、蔬菜等专项规划,围绕建设五大特色产业带的布局要求,开展强乡镇、专业村、示范小区建设,因地制宜,扶持特色产业区域化发展。

(四)开展农业创新,推动农业新发展

进一步激励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农业龙头企业等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基层农技人员深入开展农业创业创新活动,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一要创新服务机制。要进一步深化实施责任农技员制度,要进一步健全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农经管理、农机管理等农业公共服务体系,要重点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同时,要加快推进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粮食、植保、农机等规范化专业合作社,探索多元化服务机制,拓展农村信息化服务,培养网络农民。二要创新农作制度。以发展循环型、生态型高效农业为重点,以争创一亩田千斤粮万元钱为目标,积极试验水旱轮作、间作套种、种养结合、粮菌蔬结合的高效种养模式。要大力示范推广大球盖菇—单季稻轮作、竹荪(大豆)—油菜—稻轮作、金福菇—金针菇轮作等高效种植模式,提高土地和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率。三要创新农业科技。开展科技创新,继续创新应用生猪“零排放”饲养技术、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再生法技术,示范推广以水稻工厂化育秧为重点的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以发展设施蔬菜为重点,积极探索基质栽培技术。四要创新经营方式。创新应用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经营模式,发展订单农业、休闲农业,创新应用温氏商品鸡产业化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五要创新农业项目。创新思路,提前谋划,突出重点,充分挖掘农业项目资源,上下对接,人人参与,千思万虑包装项目,千方百计向上争取项目资金,踏蹋实实规范实施项目。大力开展农业产业招商,广开门路招商引资,倾力服务外来企业发展。

(五)强化农业监管执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力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网,促进农业有序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一要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从推广单一技术向推广技术与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并重转变。二要强化规划与政策引导。进一步细化落实主导农产品发展规划,根据规划要求,制订扶持政策,消除污染源,推进农业健康发展。三要健全管理机制。健全农业物病虫和动物疫情预测、预报和监测体系,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的检疫和防疫工作。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督体系,强化实施“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主体管理机制、“证明商标+企业商标”的母子品牌管理机制、“行业自律+执法检督”的产品质量管理机制,依托蜂业、食用菌、生猪、绿牡丹名茶、蔬菜、种子等产业化协会,构建农产品安全信用体系,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制度,帮助生产企业开展质量认证,促进企业提高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四要强化农业执法。全面开展小农资整治与规范工作,各乡镇农技站要借鉴虎山街道试点经验负责本乡镇农资整治工作,执法大队要加强面上工作指导。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对农作物种子、食用菌菌种的生产经营监管,强化兽药、饲料、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质量抽检,重点排查畜禽养殖中“莱克多巴胺”等违禁药物的使用。五要建立市场准入制度。严把市场入口关,在农产品市场建立农产品快速检测点,提高抽检密度,实施产地标识制度,引导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鼓励认证农产品创建专销网点。

(六)加强村级财务管理,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

农村集体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事关农村基层基础建设的根本。一要进一步加强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制订严格规范的农村财务审计程序,按照省“三年一轮审、必审、离任必审”的原则,在全面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审计任务的同时,提升审计质量,强化审计中发现问题的整改到位。要对集体经济较强的村开展重点监管,不定期开展指导检查,以点带面规范农村财务健康运转。二要全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服务。成立市、乡、村三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机构,构建农村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平台,统一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合同、协议,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和土地流转档案,确保全市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三要努力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以强化农民负担监管,防止涉农收费反弹为抓手,年初制订“一事一议”预决算,制订全市农民负担专项考核,年内开展一次对各乡镇(街道)、涉农收费部门的农民负担普查。开展以贯彻中央、省、市涉农补助政策落实情况等的专项检查,确保农民的利益得到保障。同时,完成全市农村经济合作社的换届选举,颁发合作社证明书,使农村集体、社员的利益更趋合法。

农业发展策划第3篇

对于现代农业经济而言,只有适应环境变化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否则只能在日渐激烈的产业经济竞争中失去地位。这就需要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必须具有内部结构整合能力、外部关系重构能力和发展态势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正常运作、持续演进的基础则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发展愿景、使命和目标及实现路径选择。因此,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为了建立适应环境变化的动态能力,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获取持续高效的竞争优势,最主要的是拥有战略思维和规划能力,尤其是对外部环境中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辨识,并在此基础上能够结合自身的发展优势、规避发展劣势,准确确立发展目标,规划发展愿景,构建发展战略体系,设置发展战略环节。参照企业战略规划理论,可以将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划分为战略思想、目标、重点、措施和基本阶段等内容。战略思想统领整个战略规划,发挥着基础性、引导性和指领性作用,对于战略目标的确定、战略重点的把握、战略措施的选择以及战略阶段的划分具有重要作用。

战略目标是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具有统领全局和宏观指导的作用。战略重点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环节和关键内容,战略重点实施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稳步推进。战略措施是反映战略思想、实现战略目标、保证战略重点的主要策略和措施。战略阶段是基于战略过程的阶段划分,不同的战略阶段具有不同的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各战略阶段的有机衔接组成战略实施过程。虽然用于指导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理论、思路和知识大致相同,但是由于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基础的差异,使得战略规划在内容、形式和表现等方面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体现出明显的区域性。

2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既要体现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规律本质,也要体现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是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这种结果也可以视为是二者有机互动的过程体现。不论是结果体现还是过程体现,都必须借助特定、固定的信息符号,这些特定化、固定化的信息符号之间的内在联系有限体现着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更多体现为一种客观的信息网络体系。这种信息网络体系的稳定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影响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科学性,否则只能说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不适合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首先要体现现代农业经济的地方特点,也就是区域性,没有区域特点的战略规划必然不会给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带来推动作用,其次要体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性和背景条件,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和提高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科学性。值得一提的是,各地方社会经济环境较为复杂,组成经济环境的各种要素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也具有复杂性,且各种经济环境因素之间又存在复杂关系,这就使得经济环境与现代农业经济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多元,只有系统梳理和规整这些复杂多元的内外环境关系,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才能实现科学化与合理化。同时,也要树立动态观点来考察和分析这种复杂多元的内外环境关系,通过考察和分析得出准确有效的环境信息,用于指导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

对于各个地方而言,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由地方经济环境条件的差异所决定,且这种差异又是别的地方所难以模仿的地方,可以说是特质,这种特质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优势,能够给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带来竞争力,甚至塑造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品牌力。与企业组织相类似,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也拥有固有的资源,按照表现形态可以分为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无形资源主要是发展品牌、发展理念、发展历史等,有形资源主要是人财物资源,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能够被量化。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紧密联系,形成有效合力,共同决定现代农业经济的存在和发展,甚至决定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取向、价值指向和行为方式。尽管如此,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之间的关系并非总是相互支持的,也有的时候表现为相互妨害、摩擦和冲突。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之间的关系态势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对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而言,不论是难以量化的无形资源还是相对有限的有形资源,都会制约和影响现代农业经济的正常发展,必须要抑制各种资源的负向作用以及各种资源之间的负向联系,采取有效措施规避负面影响,保证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及其战略规划的制定。具体而言就是,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要全面分析和系统研究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将这些信息转化为有利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意见建议。尤其是对于领导者而言,这种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这些意见建议很可能是战略规划决策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3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实践指向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形成可以说是一个动态过程,但将其置于战略管理的理论视野中加以审视,战略规划的是一个静态的阶段或者说是战略思想转化的结果体现。也就是说,战略规划不能够停留在静态层面,必须使其具有一定实践指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战略规划的内在作用。可以将战略规划的实践指向概括为战略实施。在战略管理理论中,战略实施是战略规划实践的过程,也是战略规划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正是在战略实施过程中,战略目标得以实现。同样,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实施也是战略目标的实现过程。

农业发展策划第4篇

一、树立三种发展理念,拓宽“兴农兴业”新思维

一是树立竞争性农业强农富民的理念。现阶段,我国农业的普遍弱质与低效,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规模的“小、散、杂”和产品的“低、粗、劣

”,与竞争性农业所要求的专业化布局、规模化生产、轻简化操作、企业化经营、标准化管理和生态化发展的特征相差甚远。

二是树立竞争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竞争性农业的核心,一是产品有市场,二是产业有效益,三是发展可持久。

“湖广熟,天下足”。**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出口水产品、生猪和柑橘较具优势,这6大农产品是全市的发展重点,具体到各区(县、市)均应各有侧重。

多年来,**县坚持“做活山地文章,发展绿色农业,壮大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主导产业获得长足发展,这次共有水稻、玉米、油菜、柑橘、马铃薯、生猪、肉羊7大农产品入选“国家方阵”。当前,**县要抢抓国家“强基础,保供应,促增长”的优惠政策与重点投入机遇,赶上最新一轮的“产地集中,产品集中,投入集中,发展集中”的农业产业化建设高潮,着力改善水、电、路、科技支撑等装备条件,提高全县农业整体建设水平。此外,茶叶、高山蔬菜、烤烟3大特色产业规模较大,基础较好,要在提质升级上大做文章,建成山区农民增收的“小金库”。油茶,是国家“减少与粮棉争地,保障粮油安全”战略的重点发展对象,**县要利用山地、野生油茶林资源丰富的优势,急起直追,有所作为。今后,水稻、玉米、油菜、马铃薯、烤烟、生猪、肉羊7大农产品的重心是“多产优产保供应”,柑橘、茶叶、高山蔬菜、油茶4大农产品的方向是“提质升级促增收”。

三是树立竞争性农业与自然和谐的理念。首先,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巩固全县十年封山禁伐护绿成果,努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水土保护和乡村环境维护,创造“天朗气清,水碧土净”的优美生产环境,夯实竞争性农业的发展基础。

二、突出四项建设重点,实现“高产高效”新突破

第一,突出高标准生产基地建设,着力提高土地回报率。争取国家大项目,推动基地大建设,按照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要求,加强土壤改造、水利配套、机耕道路、电力供应、病虫防控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搞好“天水田”、“漏斗田”、“腊水田”、“烂泥田”等低产园地的改造

升级,提高竞争性农业的抗风险能力。

根据适栽适种的原则,结合现有生产基础,全县确立以蒙泉、夹山等乡镇为主

的42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以易家渡、二都等乡镇为主的40万亩优质油菜生产基地,以太平、子良等乡镇为主的20万亩优质玉米生产基地,以罗坪、雁池等乡镇为主的10万亩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以新关、白云、三圣等乡镇为主的45万亩优质柑橘生产基地,以壶瓶山、东山峰、南北镇为主的10万亩优质茶叶生产基地,按“多村一品”、“多乡一品”的原则布局,以专业化布局、规模化生产、轻简化操作、企业化经营、标准化管理和生态化发展的产业优势,实现高标准高回报。

第二,突出精深加工项目建设,着力提高农业利润率。针对大宗农产品普遍存在的“果品卖筐,粮食卖堆,木材卖方”的原始销售状况,大力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进行食品、饮料、化妆品、药材、饲料等产品的深度开发,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加农民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多环节多途径增值,以加工促生产,以加工促销售,以加工促增收。

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产值仅为农业总产值的20—30%,而发达国家一般在60%以上,美国则达到了83%,我国农产品精深加工潜力和空间大,市场前景灿烂。

第三,突出中间服务组织建设,着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现阶段,我国农民千家万户的个体化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社会化大市场严重脱节,造成生产上的“五花八门”、销售上的各行其是和效益上的高耗低利,农业整体竞争能力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水平悬殊较大。比如日本,按照1947年颁布的《农业协同组合法》,所有农户都是农协的会员,农协基本上全部承担了农产品收购、生产及生活资料供应、信用保险、农业生产指导、医疗福利等全部社会化系列化服务职能,日本农业的标准化、安全化、高效化水平因此而全球首屈一指。在台湾,农民每年象征一点会费,就成为农会会员。农会对外招聘管理人员,其基本要求是大学毕业以上文化程度,能为农民提供金融、科技方面的服务。农会办有许多企业,收入用来支付管理人员薪水和公共开支。在乡镇一级的农会中,以供销部、信贷部和推广部最具特点。台湾对农用物资如化肥、农药等实行专营,在确保安全、优质和廉价的前提下,农会供销部负责将农用物资供应到农户手中,承担农产品的代购代销。信贷部办理农户的存贷款业务,融通农业生产资金。推广部有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农村男性劳动力进行农事教育帮助,学习土壤改良、施肥、品种改良等方面的技术;二是对农村妇女作“家政教育”,指导其改善饮食、居住环境及卫生习惯,提高生活品质;三是对农村青少年进行农业基础知识方面的教育,为他们开展各种讲座和学习活动。针对台湾农户普遍土地面积少的特点,农会设立遍布全岛的农业代耕中心和农产品代收购干燥中心。农户家里并没有太多的农业机械,如需使用,一般都是租用。如需耕地,给代耕中心打个电话,拖拉机就开来了。这样,可以使生产高度机械化,减少投入,降低成本。针对农产品易腐、粗重、季节性强和品质差异大的特点,在销售环节上,台湾许多地方农会采取共同运销、集中拍卖的方式。个体生产,共同运销,可降低运销成本,减少中间环节,增加农民收入。农产品竞价拍卖销售,可以保证其价格的公正合理,避免人为控制市场价情和欺行霸市行为,也刺激生产者生产更多更好的产品参与竞争。台湾农业之所以高速发展,农会的全方位高效服务功不可没。

当前,我们要广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通过3年左右努力,把全县现有的26家合作社7659名社员扩大到500家20万名社员规模,将所有农民归纳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壮大”的合作社体系中去,通过互助合作,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科技素质,以专业化的代耕、代购、金融、保险等综合服务,保证产品产业安全,降低生产成本和生产风险,增强农业的生产活力和竞争实力。

第四,突出产业龙头企业建设,着力提高经济贡献率。以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重点培植各级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现代农业管理模式,通过标准、品牌、市场、质量等因素,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以大企业带动大生产,以大生产建设大基地,以大基地形成大效益,促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良性循环。

**双佳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创办于2003年3月,该公司以家禽养殖为载体,联合1563

现阶段,**县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其中省级2家,市级7家,县级14家,总体规模较小,实力相对薄弱,亟待大力培植实力雄厚的国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根据农业发展的需要与趋势,**县不仅要按水稻、油菜、玉米、马铃薯、柑橘、茶叶、高山蔬菜、烤烟、油茶、生猪、肉羊11大农产品组建购销类龙头企业,而且要新建种苗繁育、肥料生产、农药生产、加工机械、病虫专业防治、代耕服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等服务类龙头企业,坚持“走出去”战略,将农业(产品)的利用价值“挤干榨尽”,实现最优的经济效益与最强的竞争实力。

三、健全五大支撑体系,完善“惠农惠民”新机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竞争性农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的核心心组成部分,我们必须按照“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建立机制健全体系上做文章,确保竞争性农业成为广受欢迎的“民心产业、稳定产业和富民产业”。

首先,健全政策支撑体系。农业是国计民生的基石性和资源性产业,“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的浅显俚语揭示了农业对于社会稳定和城乡居民生活保障的极端重要性。发展竞争性农业,意味着起点更高,要求更严和措施更硬,各级党政组织必须以“第一产业,第一力度”的认识高度,配备精干力量,建立严密组织,安排足够预算,制订长远规划,落实好各项保障手段。地方要有支持竞争性农业发展的浓厚氛围,社会各界特别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有“想之所想,急之所急”的优质服务意识。

其次,健全科技支撑体系。农业是公益性产业,稳定壮大国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政府义务,要大力推广生物技术、数字农业、节水灌溉、农业工厂化、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工程、可持续发展、设施农业、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新品种、新成果等先进适用轻简高效技术,强化有机、绿色食品的标准化生产,努力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农民的科技素质。在公办服务的基础上,要大力发展民间科技服务组织,要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发挥“田秀才”、“土专家”的作用,鼓励技术创新和技术革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质量、效益和整体的竞争力。

第三,健全投入支撑体系。一是争取国家对优势农产品专项生产的重点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增强生产能力。洁净的土壤、大气、用水是竞争性农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完善的种子、肥料、饲料、农药等生产投入品的产供销渠道,以及质量检验检测、运输、加工、包装综合服务体系,是竞争性农业壮大的必备条件。二是将粮食产能提升、土地整理、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退耕还林等涉农项目捆绑使用,投入到竞争性农业建设领域。三是加大地方财政对农业科技、法制、监管的刚性投入,特别是对水利、农机、良种、质量检验等项目的预算投入,每年解决重点问题,常抓不懈,提高农业整体建设水平。四是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投入竞争性农业,通过办企业、搞加工和从事产前产中产后系统化服务,打造农业企业“航母”,实现产销共赢。

农业发展策划第5篇

一、树立三种发展理念,拓宽“兴农兴业”新思维

一是树立竞争性农业强农富民的理念。现阶段,我国农业的普遍弱质与低效,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规模的“小、散、杂”和产品的“低、粗、劣

”,与竞争性农业所要求的专业化布局、规模化生产、轻简化操作、企业化经营、标准化管理和生态化发展的特征相差甚远。

二是树立竞争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竞争性农业的核心,一是产品有市场,二是产业有效益,三是发展可持久。

“湖广熟,天下足”。**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出口水产品、生猪和柑橘较具优势,这6大农产品是全市的发展重点,具体到各区(县、市)均应各有侧重。

多年来,**县坚持“做活山地文章,发展绿色农业,壮大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主导产业获得长足发展,这次共有水稻、玉米、油菜、柑橘、马铃薯、生猪、肉羊7大农产品入选“国家方阵”。当前,**县要抢抓国家“强基础,保供应,促增长”的优惠政策与重点投入机遇,赶上最新一轮的“产地集中,产品集中,投入集中,发展集中”的农业产业化建设高潮,着力改善水、电、路、科技支撑等装备条件,提高全县农业整体建设水平。此外,茶叶、高山蔬菜、烤烟3大特色产业规模较大,基础较好,要在提质升级上大做文章,建成山区农民增收的“小金库”。油茶,是国家“减少与粮棉争地,保障粮油安全”战略的重点发展对象,**县要利用山地、野生油茶林资源丰富的优势,急起直追,有所作为。今后,水稻、玉米、油菜、马铃薯、烤烟、生猪、肉羊7大农产品的重心是“多产优产保供应”,柑橘、茶叶、高山蔬菜、油茶4大农产品的方向是“提质升级促增收”。

三是树立竞争性农业与自然和谐的理念。首先,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巩固全县十年封山禁伐护绿成果,努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水土保护和乡村环境维护,创造“天朗气清,水碧土净”的优美生产环境,夯实竞争性农业的发展基础。

二、突出四项建设重点,实现“高产高效”新突破

第一,突出高标准生产基地建设,着力提高土地回报率。争取国家大项目,推动基地大建设,按照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要求,加强土壤改造、水利配套、机耕道路、电力供应、病虫防控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搞好“天水田”、“漏斗田”、“腊水田”、“烂泥田”等低产园地的改造

升级,提高竞争性农业的抗风险能力。

根据适栽适种的原则,结合现有生产基础,全县确立以蒙泉、夹山等乡镇为主

的42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以易家渡、二都等乡镇为主的40万亩优质油菜生产基地,以太平、子良等乡镇为主的20万亩优质玉米生产基地,以罗坪、雁池等乡镇为主的10万亩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以新关、白云、三圣等乡镇为主的45万亩优质柑橘生产基地,以壶瓶山、东山峰、南北镇为主的10万亩优质茶叶生产基地,按“多村一品”、“多乡一品”的原则布局,以专业化布局、规模化生产、轻简化操作、企业化经营、标准化管理和生态化发展的产业优势,实现高标准高回报。

第二,突出精深加工项目建设,着力提高农业利润率。针对大宗农产品普遍存在的“果品卖筐,粮食卖堆,木材卖方”的原始销售状况,大力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进行食品、饮料、化妆品、药材、饲料等产品的深度开发,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加农民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多环节多途径增值,以加工促生产,以加工促销售,以加工促增收。

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产值仅为农业总产值的20—30%,而发达国家一般在60%以上,美国则达到了83%,我国农产品精深加工潜力和空间大,市场前景灿烂。

第三,突出中间服务组织建设,着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现阶段,我国农民千家万户的个体化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社会化大市场严重脱节,造成生产上的“五花八门”、销售上的各行其是和效益上的高耗低利,农业整体竞争能力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水平悬殊较大。比如日本,按照1947年颁布的《农业协同组合法》,所有农户都是农协的会员,农协基本上全部承担了农产品收购、生产及生活资料供应、信用保险、农业生产指导、医疗福利等全部社会化系列化服务职能,日本农业的标准化、安全化、高效化水平因此而全球首屈一指。在台湾,农民每年象征性交一点会费,就成为农会会员。农会对外招聘管理人员,其基本要求是大学毕业以上文化程度,能为农民提供金融、科技方面的服务。农会办有许多企业,收入用来支付管理人员薪水和公共开支。在乡镇一级的农会中,以供销部、信贷部和推广部最具特点。台湾对农用物资如化肥、农药等实行专营,在确保安全、优质和廉价的前提下,农会供销部负责将农用物资供应到农户手中,承担农产品的代购代销。信贷部办理农户的存贷款业务,融通农业生产资金。推广部有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农村男性劳动力进行农事教育帮助,学习土壤改良、施肥、品种改良等方面的技术;二是对农村妇女作“家政教育”,指导其改善饮食、居住环境及卫生习惯,提高生活品质;三是对农村青少年进行农业基础知识方面的教育,为他们开展各种讲座和学习活动。针对台湾农户普遍土地面积少的特点,农会设立遍布全岛的农业代耕中心和农产品代收购干燥中心。农户家里并没有太多的农业机械,如需使用,一般都是租用。如需耕地,给代耕中心打个电话,拖拉机就开来了。这样,可以使生产高度机械化,减少投入,降低成本。针对农产品易腐、粗重、季节性强和品质差异大的特点,在销售环节上,台湾许多地方农会采取共同运销、集中拍卖的方式。个体生产,共同运销,可降低运销成本,减少中间环节,增加农民收入。农产品竞价拍卖销售,可以保证其价格的公正合理,避免人为控制市场价情和欺行霸市行为,也刺激生产者生产更多更好的产品参与竞争。台湾农业之所以高速发展,农会的全方位高效服务功不可没。

当前,我们要广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通过3年左右努力,把全县现有的26家合作社7659名社员扩大到500家20万名社员规模,将所有农民归纳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壮大”的合作社体系中去,通过互助合作,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科技素质,以专业化的代耕、代购、金融、保险等综合服务,保证产品产业安全,降低生产成本和生产风险,增强农业的生产活力和竞争实力。

第四,突出产业龙头企业建设,着力提高经济贡献率。以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重点培植各级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现代农业管理模式,通过标准、品牌、市场、质量等因素,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以大企业带动大生产,以大生产建设大基地,以大基地形成大效益,促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良性循环。

**双佳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创办于2003年3月,该公司以家禽养殖为载体,联合1563 现阶段,**县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其中省级2家,市级7家,县级14家,总体规模较小,实力相对薄弱,亟待大力培植实力雄厚的国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根据农业发展的需要与趋势,**县不仅要按水稻、油菜、玉米、马铃薯、柑橘、茶叶、高山蔬菜、烤烟、油茶、生猪、肉羊11大农产品组建购销类龙头企业,而且要新建种苗繁育、肥料生产、农药生产、加工机械、病虫专业防治、代耕服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等服务类龙头企业,坚持“走出去”战略,将农业(产品)的利用价值“挤干榨尽”,实现最优的经济效益与最强的竞争实力。

三、健全五大支撑体系,完善“惠农惠民”新机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竞争性农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的核心心组成部分,我们必须按照“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建立机制健全体系上做文章,确保竞争性农业成为广受欢迎的“民心产业、稳定产业和富民产业”。

首先,健全政策支撑体系。农业是国计民生的基石性和资源性产业,“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的浅显俚语揭示了农业对于社会稳定和城乡居民生活保障的极端重要性。发展竞争性农业,意味着起点更高,要求更严和措施更硬,各级党政组织必须以“第一产业,第一力度”的认识高度,配备精干力量,建立严密组织,安排足够预算,制订长远规划,落实好各项保障手段。地方要有支持竞争性农业发展的浓厚氛围,社会各界特别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有“想之所想,急之所急”的优质服务意识。

其次,健全科技支撑体系。农业是公益性产业,稳定壮大国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政府义务,要大力推广生物技术、数字农业、节水灌溉、农业工厂化、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工程、可持续发展、设施农业、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新品种、新成果等先进适用轻简高效技术,强化有机、绿色食品的标准化生产,努力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农民的科技素质。在公办服务的基础上,要大力发展民间科技服务组织,要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发挥“田秀才”、“土专家”的作用,鼓励技术创新和技术革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质量、效益和整体的竞争力。

第三,健全投入支撑体系。一是争取国家对优势农产品专项生产的重点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增强生产能力。洁净的土壤、大气、用水是竞争性农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完善的种子、肥料、饲料、农药等生产投入品的产供销渠道,以及质量检验检测、运输、加工、包装综合服务体系,是竞争性农业壮大的必备条件。二是将粮食产能提升、土地整理、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退耕还林等涉农项目捆绑使用,投入到竞争性农业建设领域。三是加大地方财政对农业科技、法制、监管的刚性投入,特别是对水利、农机、良种、质量检验等项目的预算投入,每年解决重点问题,常抓不懈,提高农业整体建设水平。四是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投入竞争性农业,通过办企业、搞加工和从事产前产中产后系统化服务,打造农业企业“航母”,实现产销共赢。

农业发展策划第6篇

关键词:都市农业发展与规划;城市化与工业化;建议与参考

1 东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与规划的发展背景

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取得农业发展先机,不断总结最新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实现地区农业化现展,需要不断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业具体农业发展规划纲要,不断总结地区一般性发展经验,不断制定相应的地区规划发展前景展望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都市农业以其独特的绿色生态性、现代科技性以及规模生产性在不断地引导着地区农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东莞市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性城市,在实现农业产业的不断转型与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有效地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剧了土地稀缺性问题的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之下,进一步发展都市农业对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都市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发展现代都市农业,首先要明确其基本发展成果,现代都市农业有利于优化城市农业发展格局,有利于改善城市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农业从业人员收入地增加,有利于不断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的转型与发展。因此,制定切实有效的都市农业规划,应当着重以科学标准、可持续标准为基本规划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基本指导思想,不断总结经验开拓思路,积极构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体系格局。

2 如何不断推动东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与规划策略措施

2.1 不断推动现有用地政策改革

发展都市农业,首要的前提性要求就是要不断改革与创新农业用地政策,在现有的基础上,应当对于农业用地进行严格的把控与限制。在都市与乡村结合部应当尽量减少与杜绝违规用地,进一步划定永久性农田范围,将已经划定为永久性田杜绝再进行建设性违规使用。同时,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切实采取多线措施,加强农业土地规划控制力度,可以开辟农田基本保护区试点项目,在根本上起到保护性作用。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方面,要始终坚持科学的用地政策,开展规划与建设比例协调一致的项目标准,总结一般性建设经验,统筹安排,科学梳理,从而达到农业产业园不断发展,项目不断推进的良好效果。(注:引自东莞市政府办公室[2013]32号文件)国家对于农业用地出台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东莞市都市农业发展规划中的用地政策改革应当以国家农业用地政策为基本前提,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创新与改革,从而达到符合地区实际发展的优势政策效果。都市农业发展的优良与否,用地政策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有关部门应当不断统一意见、协调政策,在实际应用中达到政策的不断健全与完善的优势效果。东莞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扩大用地范围,简化现有的用地手续流程办理。

2.2 不断加大财政性政策补贴力度

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科技技术的提升标准在于农业科技创新力度的体现。在财政性政策方面,应当着重以不断推动地区农业科技进步为政策前提,在农科专项创新资金、农业高级人才培养资金、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等三个方面不断加大现有补贴力度。同时,在现代农机设备技术应用方面,对农业设施、农机装备、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等各个方面设立专项补贴资金。东莞市也可以根据地区发展经验与地区农业实际生产需求,开展农业设备补贴与示范性基地补贴等措施。在东莞市农业产业园建设方面,为了不断推动其可持续健康发展,应当着重加快一些财政性补助项目的建设与发展,园区基础性设备建设、发展专项奖励资金、乡镇级的农业产业园建设以及多种措施的配套资金建设均可以作为农业产业园的财政性补贴范围。值得一提的是,在后续的产品销售环节,由于都市农业发展的独特性,应当以实际的农业产品销售市场为基础,有关部门应当做好前期的市场调研工作,确保农业产品市场稳定。(注:引自东莞市政府办公室[2013]34号文件)东莞市目前可以再市级土地流转示范性政策方面加大补贴力度,将原有市级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奖励补贴增至30万元,科技示范户奖励补贴增至5万至十万元之间。

2.3 不断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土地流转政策方面,东莞市对于土地流转5年以上以及经营规模50亩以上的流转双方进行采取适当的奖励措施。在后续推动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应当不断全面推动地区土地流转奖励政策的落实与发展,不断推动与扶持地区农业企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注:引自东莞市政府办公室[2013]34号文件)特别是在农合组织的建立过程中,应当加大对农合组织的重视力度与资金投入,积极投入专项资金,创新发展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取得现代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除此之外,在推动地区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历程中,还要不断增加现有的农田补贴标准,鼓励与发展地区农业品牌,实行重点奖励措施与政策,对地区农产品品牌要加大宣传与推广力度。对于都市农业发展而言,除了基础性措施,还应当积极开展多项发展措施,农业产业转型也可以进行第三产业转型措施,实现产业转型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产业转型需要现代机械化农业设备的支持,东莞市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改革开放工业建设前沿阵地的优势,加快引进现代农业机械化设备产业,对这类企业进行一定的帮助与扶持。

3 东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与规划总结

对于都市农业的最终发展,还可以采取相应的科学配套措施,积极总结国内外先进的农业发展经验,要在不断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地区发展环境、加强土地流转方式的管理与控制、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农业产业扶持机制与措施等方面不断进行政策与资金支持,同时,还必须要不断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最终促使地区都市农业的不断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健,王薇,华景清,等. 苏州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江苏农业科学,2010(06):629-630.

农业发展策划第7篇

关键词:农产品 加工企业 纳税筹划

从实践来看,农产品加工行业是保障我国农民增收、县域经济发展、经济竞争力增强以及推进城乡二元结构优化与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但同时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也将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国家税收政策。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对农产品加强企业纳税筹划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解决好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关系着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与发展,因此应当始终将其作为我党工作的重心。目前来看,农产品加工行业业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最快、数量最大、对三农经济的发展带动也最大的重要产业之一,为此各级财政部门都在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资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改贷款和财政贴息。对新建成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强有力税收政策扶持,无论哪一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只要能三农发展带来利益、给广大农民带来实惠,政府部门均从财政、金融以及税收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过程中,要全面落实和扶持产业化发展政策,各级各部门对农业产业化发展都投入的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尤其在税收方面表现的最为突出。

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经营模式的实现以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纳税筹划,对当前我国三农建设具有非常重要大的意义,具体表现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大力发展和纳税筹划,能够有效地增加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农产品需求量;能够有效地提高当前初级农产品自身的附加值,进而提高整体效益及农民的收入;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与纳税筹划,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产品区域的合理布局与优势生产基地的规划与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通过纳税筹划,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与档次,从而促进农产品的进出口国际竞争力:农产品加工企业以产业化经营与发展为主要途径,可以吸纳很多的剩余劳动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

二、农产品加工企业税收筹划概述

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纳税筹划而言,实际上就是对税收方案进行选择与选择的过程,它是基于当前我国农业相关税法之规定,对既定的农业经济活动纳税方案的科学选择,纳税方案存在着差异性,税收负担也就有所不同。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对不同纳税方案进行选择和优化,可以有效地减少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纳税额,或者有效地延缓纳税周期,从而实现税收负担降低之目标。

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农产品加工企业纳税筹划主要是因“三农问题”解决过程中实施的相关优惠政策而形成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行业,直接采取的一系列保护政策。第二,因农业保护政策的实施而惠及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各项税收政策,比如对增值税中的农产品采购税收抵扣规定等;第三,为全面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经济全面发展而实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第四,为提高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村、农民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初级阶段表现出规模小和底子薄等特点,在现行的税法体系之中有利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各项政策,在创建初期都应当应重点考虑到筹划方案中去。

三、农产品加工企业税收筹划策略

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税收筹划而言,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初级阶段的税收筹划与实际生产发展过程中的筹划。具体分析如下:

(一)农产品加工企业初级阶段的税收筹划

农产品加工企业税收筹划应当贯穿于整个企业的生命周期之中,在农产品加工企业创建初期,应当将纳税因素作为企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对农产品企业的形式、选址、经营内容以及发展模式等进行全面而又系统的选择,因在纳税筹划活动中完全是主动的,同时纳税筹划也有了很大的空间。农产品加工企业应当合理地设计结构类型,对业务模块和纳税人的种类进行合理的抉择,在组建农产品加工企业筹划过程中应当采用合理的税收筹划策略。

第一,科学合理地确定企业的结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某个农产品加工企业既有原料生产农场,又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时,则该加工企业可以充分地利用当前增值税抵扣与国家扶农政策,对企业的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在该种条件下,笔者建议将企业加工厂与农场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法人,这样既可有效地减少加工企业的纳税负担,节省现金流。像小麦、水稻等自产自销、未经任何加工的农产品,只要符合当前农业产品标准条件,均可享受免税等优惠待遇,而且其增值税基本上为零。对于面粉加工厂而言,其购进的小麦通常可严格按照购进实际量进行核算,按收购额的百分之十三纳税。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总体利益来看,企业经内部结构调整与税收筹划以后,可依据增值税规定进行交税;面粉加工厂提取进项税额以后所得的就是企业可免缴的税额,从实践来看也可以有效地节省的现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