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思想政治上存在的问题(合集7篇)

时间:2023-09-19 16:13:37
思想政治上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上存在的问题第1篇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存在着反差,由此引申出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研究的三个本源性问题即内涵界定问题、立论依据问题以及判断标准问题,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三个问题上存在研究误区,亟需矫正,而在“实效性”内涵的界定上应追求明确性,在“实效性”问题的论证依据上应要求客观性,在“实效性”问题的判断标准上应注重差异性则是上述误区的合理路径。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矛盾问题

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行分析判定之前,我们必须搞清楚以下几个本源性的问题: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内涵如何界定?二是提出实效性问题的立论依据是否合理?三是判断实效性的原则标准如何确定?此三点也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研究的理论难点,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复杂性,然而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正是在这三个本源性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认识误区,因此导致研究的逻辑起点,论证思路,研究结论存在一定的瑕疵,亟待深入细致的研究。当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研究存有误区:

1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界定失于笼统

实效性,顾名思义即实际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意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运作对其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高校针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实际效果呢?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我国教育系统中的性质、地位、功能、作用来看,它既承担着意识形态教育导向功能又承担者一般性教育功能,因此,所追求的“效”,一是通过教育是启发和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使其自觉认同、主动归依到主流意识形态。二是发挥其一般性的教育功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顺利成才。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教育功能,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为主阵地,培养大学生相应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素质。可见实效性的内涵存在多面性和多样性,也是多层次性的,就其目标指向的对象而言,包括个体实效性和整体实效性,同时还包括内在实效和外在实效、直接实效和间接实效、当前实效与长远实效的区分。单纯的定性分析往往失于笼统,掩盖问题,进行定量分析,所研究指向的人的思想性内容又难以量化。实际问卷调查的得出的结论无疑客观性较强,然而也涉及到问卷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问题,抽取样本的代表性问题,以及当前调查结果的时效性问题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实效性问题的真实性、可靠性。

2提出“实效性问题”的立论依据存在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一命题是经过实践检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但认为只要有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有了德才兼备的思政课教师,大学生思想政治领域内的所有问题,甚至是学习、生活、恋爱、工作上产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等问题都能一应解决,如果解决不好,出现问题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做到位,就失效了,这种人为地拔高、任意扩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的观点不但违反思维逻辑规则,同时也犯了形而上学的认识错误。有的学者的论据同实效性问题并不搭界,以大学生群体当前出现某些的思想政治观念,道德素质、学风等方面的不良现象,来印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实效性问题,实际上,这些不良现象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应对和解决的问题,而非由它的实效性问题所致的结果。还有的学者提出理论依据大多是可能影响实效性的客观性因素,并非当然影响实效性的主观性因素,如教育体制问题、教学内容问题、教材教法问题等,这些都是可能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变量因素,既然是变量的因素,就不一定必然地导致实效性问题产生。

3判断实效性问题的标准欠缺合理

这一问题实际上是进行有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探讨的关键问题,即同其他学科比较起来,同其它工作比较起来,为何独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强调实效性的问题?为何似乎其它学科和工作并不存在或者很少存在实效性问题,而相比较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似乎是很严重?这里面存在着一个判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原则标准问题,即以何种参照为准绳来判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1以其它实务性工作的社会功效作为判断标准

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较起来,其它实务性工作的社会功效是比较直接和明显的,但也并非全部皆是,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相对比较“务虚”的,它关注的是人的思想动态,做是人的思想工作,采用的是说服教育方法,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这些同其它工作在内容和方式上具有明显差别,而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和优点所在。它发挥社会功效的方式是以意识对物质,理论对实践、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来实现的,这样的反作用有的可以立见功效,以对主观世界的改造转变为改造客观世界的现实力量,但由于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绝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反作用并不是立竿见影,也并非一次性完成,需要长期的实践反复验证,而且这种反作用也需要相关条件因素的配合产生合力作用才能实现。

3.2以其它学科教育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培养功能为判断标准

思想政治上存在的问题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重大问题;矛盾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它既是党中央和政府的任务,也是现代人才所应该具备的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学生德育水平提高,学术界对思政教育研究也逐渐深入,一是获得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辉煌成绩;二是任重道远,还有许多带有根本性的开拓研究空间。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边界不清晰

首先,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紧迫性使得其成为尚待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其次,在思想教育学科领域中,理论与实践的矛盾是亚侍解决的大问题;最后,在实际的学科理论逻辑演进中,衍生出的必须要解决的一些新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的边界问题,则是一个学科研究对象范围内发生的问题。

一方面,学术界公认的我国存在的思想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尽管原始社会中的思政教育完整性不足,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无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哪个阶段都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事实;另一方面,现行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基于历史和逻辑为理论框架,但仍然对现代实际的边界范围存在不清晰的情况。

1.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理论层次不明确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领域研究对象还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理论的交叉混台存在三个层次: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也就是元理论具有一定的层次规范;第二,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实践背景与依据明显,是改革创造而来,是实践经验总结而来,其层次规范是具有较强的中国特色的理论框架;第三,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应用理论并不是原理性的理论,而是可操作性较强的实践观念体系当前存在主要问题是,学科元理论并没有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中脱离。

1.3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规范性不足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性上来说,主要包括理论体系的内容规范、指向教育对象的实施教育内容规范,以及评价规范三个方面的理论指向,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的紊乱情况。

1.4思想政治教育运动形式不明确

事实上,运动形式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前言问题中最关键的问题,本身的特点都不同,可能因思想政治教育时期失去原有的运动形式,失去了自我而就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运动形式来说,对于中外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运动形式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即使我们对于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运动形式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因历史条件白钾文变,这些理论研究还有待创新。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问题拓展措施

2.1探索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观

创新思想行政治观念,是合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没的“总开关”。它体现为一种“终极性解释追求”,规定和规范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基本范畴、原理以及学科学理体系。

2.2探索更新学科理论体系

在探讨元理论的同时,必须强化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建设,包括原理体系和实践观念体系建设。因为这是我们学科建设的根基和“本钱”。我们需要的思维理路是“接着做”,而决不是“对着干”。由此构建双维度的国际对话、交流平台,在“中国认识”与“认识中国”双重发展中,推进学科体系建设。

2.3进一步谋划、实施中外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

“论”从“史”出,这是理论研究的“铁律”。特别是“中国认识”的元理论建构,没有“史”的支撑,是不能想象的。同时,学科体系的完善发展,也迫切需求中外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

2.4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运动形式

在德育环境方面,以电视、报刊、网络为主的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的主要渠道,家长、教师在这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远远低于大众传媒。近五分之一的教师认为学校的德育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无能为力,越是发达地区的教师对当前学校德育作用的看法越悲观。

思想政治上存在的问题第3篇

关键词:农村扶贫;对象;思想政治;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促进农村扶贫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有着指导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但是,目前农村扶贫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就对农村扶贫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开分析。

一、农村扶贫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物质层面的扶贫,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理论性的事物十分注重,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不足。(3)教育形式过于单一,教育方法缺乏创新。(4)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升。这些因素较大的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存在问题

在进行农村扶贫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主体是扶贫对象,其也是教育的接受者,扶贫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当前扶贫对象这个主体还存在问题,比如,文化程度较低导致扶贫对象难以理解相关的致死。有的扶贫对象对物质生活十分注重,但在思想政治意识方面比较薄弱。

二、农村扶贫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问题的原因

1.不完善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新农村的建设不断推进,然而在农村扶贫工作中面临着新的问题,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相关的机制还无法跟上实际发展。具体表现在这几个方面:(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缺乏针对性;(2)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的整体水平存在滞后现象;(3)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形成常态,相P的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

2.对扶贫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1)由于受到相关投入不足的因素,导致扶贫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存在影响。对于广大农民群众来说,由于相关投入的不足,极易导致有的群体享受不到相关的教育,这就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之前,应当大力投入经费,以此促进扶贫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存在不足,因此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以此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如果不重视教育队伍的建设,那么农村扶贫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面临更多问题。

(3)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十分单一,这直接影响了各项工作开展的效率。而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实施有着良好作用,其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实现了教育形式的创新,为促进农村扶贫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3.农村扶贫对象自身因素

当前有的扶贫对象由于自身素质不高,且自身主体意识不强,使其主体作用无法发挥出来。因此,农村扶贫对象因素也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因之一。另外,由于经济基础较差导致扶贫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受到影响。

三、解决农村扶贫对象政治教育工作问题的对策

1.不断加大扶贫力度,提高扶贫对象的物质生活水平

物质经济问题是扶贫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问题。因此,首先应大力投入资金,并拓宽扶贫渠道,建立健全有关的扶贫对策,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脱贫致富的途径,从本质上解决扶贫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问题。

2.健全农村扶贫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针对农村扶贫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定科学有效的方案,为促进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其次,应加大财力、人力、物力的投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另外,还应创新教育形式,打破以往传统的教育方式,从各个方面拓宽教育渠道。

四、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居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农村的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其对推动农村脱贫致富奠定基础。然而,当前农村扶贫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不足,因此,需要针对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从各个方面加强农民知识水平,提升扶贫对象的综合素质,以此更好的促进农村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艳. 浅析农村扶贫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 新西部(理论版),2016,09:19+26.

[2]邱柏生.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转型[J]. 理论探讨,2009,03:115-119.

思想政治上存在的问题第4篇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边界不清晰

学科前沿问题有三重标准。首先,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紧迫性使得其成为尚待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其次,在思想教育学科领域中,理论与实践的矛盾是亟待解决的大问题;最后,在实际的学科理论逻辑演进中,衍生出的必须要解决的一些新问题。而我们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的边界问题则是一个学科研究对象范围内发生的问题,就我国多年的思想政治教学学科研究来看,其学科化的建设要基于理论化的发展,而这种理论就是对实际间接性与超越性的内容。一方面,学术界公认的我国存在的思想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尽管原始社会中的思政教育完整性不足,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无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哪个阶段都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事实。另一方面,现行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基于历史和逻辑为理论框架,但仍然对现代实际的边界范围存在不清晰的情况。尽管很多这方面的文献和著作针对世界思想正字教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研究,但并没有影响到其体系的建构。其根本原因就是对世界范围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思政教育,对于古今中外的研究还不够。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理论层次不明确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领域研究对象还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理论的交叉混合存在三个层次。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也就是元理论具有一定的层次规范。第二,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实践背景与依据明显,是改革创造而来,是实践经验总结而来,其层次规范是具有较强的中国特色的理论框架。第三,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应用理论并不是原理性的理论,而是可操作性较强的实践观念体系。当前存在主要问题是,学科元理论并没有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中脱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应用理论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混为一谈,而正式因为这种层次上的混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不能够单独发展,最终造成整个学科体系科学化建设的低下。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规范性不足

另外,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性上来说,主要包括理论体系的内容规范、指向教育对象的实施教育内容规范,以及评价规范三个方面的理论指向。同样是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边界与层次规范不清晰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的紊乱情况。一方面,思政教育的内容规范面临着论域不明的问题,因三个层次的内容规范划分不清晰,目标指向也不清,最终整合统一存在很大的困难。另一方面,实施教育的内容规范面临的则是因不同时空条件下呈现出来的教育内容的内涵和意义不同,因此不能适用于人类社会普遍的规范。除此之外,这两者还同时面临着一些基本准则等的矛盾问题,专业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规范性显得非常不足。

四、思想政治教育运动形式不明确

事实上,运动形式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前言问题中最关键的问题,因事物的运动、本身的特点都不同,可能因思想政治教育时期失去原有的运动形式,失去了自我。而就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运动形式来说,对于中外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运动形式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即使我们对于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运动形式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因历史条件的改变,这些理论研究还有待创新。

五、结束语

思想政治上存在的问题第5篇

关键词:科学实践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8-0042-03

“范式”作为科学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的重要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来的。在库恩之后,“范式”一词被用来指称“某一科学家集团围绕某一学科或专业所具有的理论上或方法上的共同信念。这种共同信念规定了他们有共同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了一种共同的科学传统,规定了共同的发展方向,限制了共同的研究范围”。[1]实践证明,当理论难题得不到解决,并不断失败而引起危机以后,必然要求转换研究范式。随着新的研究范式的深入和运用,危机就会宣告结束。由此可见,研究范式的转换是理论研究不断推进的助产士。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形成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认识的结果,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深入发展的基点。”[2]8将“范式”理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既是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科学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在哲学高度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必然选择。依据“范式”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所公认的问题和理论本质的研究所持的共同信念和思维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转换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也是外部环境变迁的时代要求,确切地讲,它是二者共同作用的逻辑进程。

一、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利弊

从历时态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式经历了“社会哲学研究范式”向“人学研究范式”的转换。“社会哲学研究范式”下,主要解决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价值问题;“人学研究范式”下,则是主要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价值问题。换言之,在“社会哲学研究范式”下,人们侧重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满足社会政治需要的属性,着眼于社会大系统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宣传和灌输党的理论方针的载体,视它为单纯的政治宣传的工具。这种研究范式的产生是革命战争时期为夺取政权这一中心任务所决定的。客观上讲,这种研究范式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确在社会大系统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其地位和作用是其他各种教育不可替代的。因此,我们党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但是,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仅集中在社会哲学研究范式之下,则是有失偏颇的。长期以来,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滞留在社会政治需要、工具价值的层面,从而产生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甚至抵触情绪,这一尴尬局面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进行理论基础及其话语规则的调整和转换。张耀灿等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中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人学研究范式的转向。于是,以“现实的个人”为视角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界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众多学者把“现实的个人”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培养人和满足人的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把“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仔细探究,这两种研究范式始终围绕的主题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社会还是为了个人。归根结底,争论的焦点是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社会哲学研究范式”下,论者们把社会看作是神圣化的、凌驾于个人之上的、先验存在的实体。他们认为,社会是目的,人是手段;“人学研究范式”下,论者们把人理解为现实存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肉体的人,把社会理解为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实体。他们认为,人是目的,社会是手段。所以,社会哲学研究范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强调了社会要求,忽视个人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单纯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的工具,把人看作是被驯服的对象,人们称之为“社会本位”。“人学研究范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克服社会哲学研究范式下的片面性而产生的。这种范式有其合理的一面,因为社会无论其形式如何,都是由人组成的。但是却陷入了另一个片面性。它片面强调个人需要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和意识形态性,人们称之为“个人本位”。这样容易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中性化、模糊化等倾向,甚至会淡化或者偏离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可见,这两种范式之间的转换,尽管是为了克服与之对应的范式下的困境而建立的,然而其本身却又陷入新的困境之下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批判,其观点在理论和现实中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问题的症结就在于他们依然停留在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中,割裂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思想政治上存在的问题第6篇

关键词:心理咨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问题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253-01

近年来,在高校教育改革中,心理咨询被逐渐引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这使得心理咨询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逐渐凸显,这不仅是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综合素质的高效措施,也是为国家建设培养优秀人才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目前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且在认识的基础上探寻合理的建议,使心理咨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

1 心理咨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所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1.1 高校和学生在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偏差,理解不够全面

目前,全国大多数高校都设立有心理咨询机构,虽然心理机构已经设置,但是在高校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多数管理者并没有完全的对这项工作担起重视,没有意识到心理咨询背后的重要意义,普遍存在理解不全面的现象。一方面,存在着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只为那些有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服务这一普遍现象,这就使得那些有轻度心理障碍的同学忽视了自身的心理问题而不能积极的采取措施进行自我调整。另一方面,认为对心理咨询的投资不会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的多大的作用,高校普遍对其持有参与的态度。

其次,高校学生在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偏差,部分同学仍对心理咨询存在着较大的偏见,他们每谈到心理障碍问题就会色变,觉得进行心理治疗这不是一种问题,而是一种病态[1]。因此他们拒绝接受心理咨询的帮助,即使有心理健康问题也不愿去咨询,怕被同学们瞧不起。

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咨询缺乏专业技术含量,方法陈旧并且过于简单

目前,在全国高校所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中,从事完全专职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非常少,大部分高校内普遍存在的是兼职教师,由思想政治教育老师担任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通常只是经过了短期培训,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并且缺乏行业知识训练,一般专业水平都不高,这就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咨询专业力量比较薄弱,并且在高校中所受过专门学习和培训的工作人员也不多,因此,不仅影响了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还影响了高校的教育和育人质量。

其次,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咨询方法在全国高校开展已有数年历史,但是一直都存在着咨询方法过于简单,创新少,进步慢的问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咨询都过于单一。一方面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利用心理测试问卷调查学生们的心理,这种方法往往使学生隐藏自己的心理问题,并使之趋于表面化,通过问卷调查来躲避。另一方面国内高校开展的心理咨询,往往是咨询者与来询者一对一的普通模式[2],即教师与学生之间谈话的固有模式,缺乏创新,形式过于单一化。

1.3 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度不够,心理咨询的效果不明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具有内在的、深层次的关联,二者有机的结合具有非常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目前虽然心理咨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还是有很大一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的培育,却忽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忽视对大学生心理的了解。没有在高校中很好的将心理咨询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致使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度不够,心理咨询所起到的实效性不明显,大大削弱了两者相互依赖和相互存在的实际意义。因此在高校中的心理咨询理论和实践方面还存在着大量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探询。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前高校心理咨询的效果。

2 对心理咨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所存在的问题的建议

2.1 提高学校和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咨询的认知水平

高校首先应该从观念上去重新认识心理咨询,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心理咨询工作。全国高校应该从领导、教师到学生都应积极,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咨询引起高度的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纳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 从而提高高校对心理咨询重要性的认知,使得心理咨询的工作在全校范围内开展。

2.2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咨询专业技术含量,创新心理咨询形式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咨询专业技术含量,首先要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身上下功夫,同时学校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咨询的支持力度,引进专门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并且也要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心理咨询知识的培训,提高其在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知识。从而为学生排忧解难,排除心理障碍,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更加心理健康的人才。

2.3 促进高校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实效性

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在不同侧面起着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倾向于知识教育,对注重实践教育和情感教育有所忽视,而心理咨询可以更加注重实践教育和情感教育,所以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大大增强两者工作的实效性。这就要求必须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才能,使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技术融为一体,并且进一步的进行整合。同时也可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辅导,不仅能够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和生活化,更能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从而更能阐明运用心理咨询的必要性。把传统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心理治疗与辅导更加广泛的运用到家庭和社会中去,使之充分的尽力参与,实现三者的相互融合,进而更加提高对来询者心理健康辅导的实效性。

3 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时展与进步的需要,就必须从思想上由过去思想政治工作为政治服务,转变到为高校教育服务,为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服务,为社会主义培养接班人服务上来,就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要努力使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引导学生坚定自己的信念、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为国家进步、社会发展、个人价值的实现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上存在的问题第7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问题意识 价值规范基础 实践教学

当前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问题的研究路径,主要是关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在社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高期望值的重压之下,研究者关注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内部因素多于外部因素。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问题的研究过程中,甚至不加选择地将现实中的所有问题都纳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范围,导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问题研究的“泛问题化”。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阈出发,这一理论中的研究范式和理论观点,会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问题的研究提供崭新的视角和重要的启示。

一、实效性差:“问题意识”研究范式凸显的主要症候

对现实问题的强烈关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任何其他哲学理论的重要特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社会实践问题的导向下逻辑地整体展开的,是在关注、研究、解决不断变化发展着的社会现实问题中生成的。马克思曾说:“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1]马克思在这里强调的正是问题之于时代和自身理论发展的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是高等院校学生的必修课,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到国际竞争性高度,其重要地位可想而知。从“问题意识”的研究范式出发,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就不难发现现实情况不容乐观。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来看,课程的教学效果与它所肩负的职责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从教学直接效果上看,仍不尽如人意。少数同学表现出对课程学习的消极心态,具体表现为,一是缺课,二是听课不认真。这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很难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

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少数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不认同却是不争的事实。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原因主要有:1.在社会功利化的思想影响下,少数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其自身发展没有什么用处,甚至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的教师、学校领导也持这样的观点。学生不喜欢上这门课,更多因素应该是他们不明白这门课的实际用处何在。所以,虽然大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重要和必要的,但同时多数大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希望对自己将来工作有用”。这表明当代大学生在政治取向上存在较明显的实用性、功利性倾向。2.教学过分强调理论性、系统性,社会实践环节严重缺乏。虽然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一些教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但由于资金等问题的限制,始终没有跳出教学过分强调理论性、系统性的窠臼,社会实践环节严重缺失,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意识”是学术研究中的一种共性的思维向度,如果不加选择地将现实中的所有问题都纳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范围,无疑就会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泛问题化”。同样,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如果不加选择地将现实中的所有问题都纳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范围,无疑就会导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问题研究的“泛问题化”。目前国内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问题的研究已经具有“泛问题化”的趋势,具体表现就是: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为高校培养人文修养和政治思想素质较高的“顶用、适用、好用”的人才作出贡献,研究者主要把改进的焦点对准教学方法的改进,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因素,如内容、方法、渠道、途径等,而较少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因素,如社会心理环境、社会心态状况、体制或有关规制的影响、党风政风状况等,这一视角的片面性势必导致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将学生中出现的思想问题归结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的身上,希望仅仅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能把全体大学生培养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显然,这是不切合实际的。而这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与整个现实社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期望值过高有着直接关系。

二、作用定位不准确:价值评价准则设定过高的必然结果

从“问题意识”出发关注现实问题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要揭示和暴露现实性和理想性、实然存在和应然存之间的差异和对立,它潜在地含有一种理想和价值评价准则预设,即价值规范基础的设定。价值规范基础的设定“作为对事实变动的寄寓方向”的一种设想,呈现出价值规范效应。从“问题意识”出发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它也潜在地含有一种理想和价值评价准则预设,这种预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的研究提供规范基础和价值评价的准则,并正是通过规范基础的设定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的研究具有了批判的性质。所以,假若没有这一价值规范基础的设定,从“问题意识”出发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也就丧失了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理想和价值评价准则作为规范基础同时起着诊断和指引的功能:前者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批判性研究的标准,即实效性差得以成立的标准;后者成为一种希望,成为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的基础和要求。

理想和价值评价准则的设定,是对新的可能性的探寻,这种探寻虽然根植于现实,但它要求超越现有缺陷、不完满的现状。作为对未来美好、完满状态的追求,它至少表明在未来状态中不存在现有状态中被指认的问题。

理想目标的设定以其超越当下的应然状态“为人们提供评判与把握现存状况的超越性价值准则并以它为前提对种种与人的价值目标相异化的现象进行批判性的分析,显示出现存一切有限规定的缺陷与不足,从而向人们昭示:人不能非批判地接受现状,而应当使‘现存状况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2]。

从“问题意识”研究范式出发,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就不难发现,社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期望值过高,主要表现就是大多数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应该具有毕其功于一役的实际效果,即仅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能够解决学生的所有思想问题。而从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未能很好地达到社会对它的这种高期望值,并且正是社会这种过高的目标要求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尴尬的境地。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理应发挥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但是,这种作用不能被无限放大。、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思想”是“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很明显,在大学生树立“三观”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起“帮助”作用而已。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并非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能解决,需要各方面的综合作用力。就教育而言,人们常说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就应该相互配合,相互沟通,形成时空交叉的德育优势力量。而且学校教育本身又是一个综合体系,而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主要包括: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这些队伍各自所从事的工作显然就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何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实现具有间接性、过程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思想道德的作用经过人的实践活动的转化实现的,其间经过了一系列的中间环节,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其学习的最终效果不会像专业课特别是实用性强的课程一样,能立即有所回报,不学的危害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很快显现出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显然也不是只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能解决的。

我们要以大学生“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作为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以健全的自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以理想的自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高位追求。但那种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成“万能钥匙”,学生一旦出现问题就把责任归结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身上的看法是不正确的,仅仅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指望“把全体大学生培养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无法完成的。

三、实践教学是关键:人的存在方式的必然要求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以实践为切入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不是天外来客,或是具有某种神性的永恒存在物,人是一种历史生成物,其自身形成过程是客观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实践的历史性、连续性和双向对象化的特点表明了人的生成性,即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存在物,他在实践中产生、存在和发展,实践就是人本身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而实践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从本质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该是实践的。在西方,道德哲学或伦理学就是“实践哲学”。道德哲学之所以称为实践哲学,就因为它研究实践或行为。实践是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的根源与动力。实践活动是个体自我教育的主要途径。实践活动是道德教育价值实现的最终目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伦理学的目的不是知识而是实践,“在实践的事物中,目的并不在于对每一课题的理论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它们的实践。对德性只知道是不够的,还要力求应用或者以某种办法使我们变得善良”[4]。可以说,实践性教学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毋庸讳言,在理论教学中,若仅仅从理论到理论,难免抽象、枯燥,加之固有的定向思维方式,则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走实践教学之路,是从全局上、战略上、根本上扭转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而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应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这是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首先,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学分,提供必要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让大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这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大课堂”中去,让大学生参加各种社区服务、社会服务,提供大学生与社会联系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消化、感悟、升华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意识及公民意识。例如通过参观访问、环境治理、帮助孤寡、慈善服务等社会活动让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将政治原则和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政治和道德价值观念,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从而强化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效果。

其次,注重运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学生社团组织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各种各样的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迹、名人故居等。这些场所既集中反映了我们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又是向大学生进行我国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发挥第二课堂、团委、学生社团的作用,支持、指导学生社团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理解。

最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与学校学生工作队伍,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等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努力做到把思想政治理论和学校各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整体效应。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要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关键在于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不断改革创新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多方面重视,多部门联动,多层次推进,唯如此,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

[2]贺来.现实生活世界―乌托邦精神的真实根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23―24.